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总结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总结

时间:2023-07-07 17:2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总结

第1篇

Abstract: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arebattlepositionofcultivatingmiddle-levelprofessionallaborers.However,the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goesfrombadtoworseatpresentwith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Thispaper,takingthisasaresearch,unfoldstheanalysisofthestatusoftheweak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methodsoftryingtosolvetobeconducivetotransformationandstrengtheningof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ttitudetolabor;laboreducation;laborawareness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以己度人,推己及物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学生娇生惯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教育方式错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学生层面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4.1.3社会层面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榜样带动学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竞赛提升学生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汽车修理 项目教学法 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其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把项目式教学法融入在汽车修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项目教学的意义

1.在教学内容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修理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导致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单调,展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脱节。项目教学则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从中学到了与项目有关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教学内容也变得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学生可以具体形象的了解所从事的汽车修理的工作内容,以便将来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2.在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汽车修理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及指导者。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更好地掌握汽车修理技能。

二、项目教学在汽车修理中的运用

在汽车修理项目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来实践教学内容,它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整个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探索和完成项目的,不一定以最终的维修结果做结论。以下是在汽车修理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一些探索。

1.项目内容与实际结合为了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企业岗位的需求相结合,我们根据企业专家、汽车机电维修工、服务顾问和技术总监岗位的任职能力需求,确定以培养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诊断分析与新技术的应用、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项目教学更好地满足汽车维修岗位的需求。

2.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归纳总结确立了五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汽车常规保养、检修汽车动力系统、检修汽车行驶与操纵系统、检修汽车电气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电脑管理系统。其中包括了30余个具体项目:更换机油及滤清器、发动机总成拆卸、更换燃油滤清器、更换火花塞更换缸线、清洗检修化油器、正时检测、更换电子扇、正时传动带的检测、正时带更换、更换氧传感器、尾气检测、节温器的更换、更换气缸垫等。

三、项目实施前的策划

在项目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项目。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关联知识的梳理和对实践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或演示。

1.教师要适当对关联知识进行引导,梳理好要点。有条理地抓住知识的重点讲解,力求精练,最好能把简单的例子融合到实际操作中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消化理解知识要点,也为学生后续项目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内容,还应要根据相关维修参数和维修资料及时讲解项目实践的步骤。同时,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操作工艺顺序,说明应先操作哪个部分,后操作哪个部分。

3.汽车修理教学中运用单纯的讲解无法有效地传达很多实践的教学的内容,其中包括汽车修理的操作手法、操作工艺、操作经验、操作技巧等。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演示,如看似简单的扒轮胎项目,其中的舌形撬棍和压杆鸟头的配合使用就是关键手法,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必须进行示范,学生必须把教师操作的细节反复看清后才能进行操作,否则在扒轮胎项目操作中极易损坏轮胎或造成安全事故。

四、项目的执行

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特点来确立项目任务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经验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的知识点或项目课题,应让学生独立操作比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综合项目,如冷却温度传感器检测、发动机空气流量计的检测、喷油器检测、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检测、节气门控制组件检测等较复杂项目则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机电知识所长,互补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汽车修理项目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每个汽车修理项目以及各个汽车修理实训项目的衔接都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如必须先进行各单项传感器检测项目后才能进行综合有码故障诊断项目或无码故障诊断项目。

2.针对性原则

汽车修理项目训练的目标要明确,对操作步骤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做到操作细节具体化。

3.仿真性原则

把汽车维修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以增强教学的仿真性,由汽修实践指导老师手把手教学,现场讲解汽车结构原理、维修技巧,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同时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现场师傅教的实践和理论进行融合,使书本知识逐步转化为实际技术能力。

4.互补性原则

汽车修理实践教学项目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含很多专业主干课程,各知识技能互相联系紧密,要对各组汽车修理人员、资料、检测设备、时间安排分配合理,应互为补充,尽量避免重复或空缺的现象出现,从而达到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利用教学设备,提高项目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修理项目教学要坚持“规范、严谨、务实、致用”的原则,紧跟汽车工业发展步伐,适应汽车维修人才需求,突出“实战、实用、实效”的特点,精选培训教材、精心设计课程,精操实训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循序渐进,努力培养学员分析故障和判断故障的能力、排除和解决故障的动手能力,为用人单位培养出大批的汽车修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永清.贯彻实施二级维护制度提高我国汽车维修业管理水平.商用汽车,2001,(5).

[2]卢双盈,李向东.职业教育学[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9,(12).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课堂教学;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99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并与同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于2003年1月6日审议通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是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模块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 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 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 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科学现代化发展下产生的一门电子化技术,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其中,“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体验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其创造思维。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给自己施加准则,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和决定着课堂纪律,而且必须课前预先安排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计划之中,这种规划的课堂学习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在自己操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解答和引导,而不是在强迫纪律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特想法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示例

第一章是信息技术入门;第二章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章是文字处理系统;第四章是网络基础与运用。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学第二章,通过上机操作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而后学习第一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笔者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笔者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基本概念。

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程序

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接受的是一种职业培训,获得一种职业技能,完全没有必要对某一门课程或学科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够用就行,不要盲目的进行知识积累。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在西方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正逐渐淡化学科课程的界限。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把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在企业的实际应用做成“项目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设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安排项目施工,解决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全过程中作监控指导,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1、项目教学法的历史发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大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方法,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有效的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推行新课程体系中“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内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项目教学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以教师把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学生如何做,而是创建项目教学法的环境,并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项目。这正是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的教学法具有不同的特征,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收益.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实施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下面七个步骤进行:

1、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书:任务书一般包括:完成项目的时间、完成项目的人员、项目完成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制定项目方案: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充分利用资源制定项目方案包括:

项目计划,确定实施步骤和程序,时间安排。

3、方案评估:根据学生制定的项目方案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4、实施计划:根据可行性方案,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内的分工及小组成员间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方案和程序工作。

5、项目施工:较复杂项目或所需时间较长的项目要记好施工日志。

6、成果展示:项目施工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进行讲解。

7、评估总结: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目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进行评价,可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四、项目教学法注意的环节

1、项目的选取

首先,所选项目应包含教学计划内要教的学科的大部分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其次是项目的完整性,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再次是所选项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发挥创造和想象力。

2、充分准备

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减轻,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和管理好教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及信息加工能力,还应具备项目规划、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融会贯通,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3、分组工作

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分组前老师必须要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分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一般每组3--5人,最好不要超过8人,必须使每组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合理,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项目教学法的独特优势,所以在中、高职院校中应更进一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于养老院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以来,在区老龄委的领导下,在街道老龄委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老龄工作,努力为广大老人办实事、办好事。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回顾过去的一年,在老龄工作方面,主要做出以下总结:

1、办理老年证XX个,(60岁XX个、70岁XX个)

2、统计空巢户XX户、孤寡XX人。

3、办理80岁高龄津贴XX人。

4、上报90岁高龄老人XX人,其中X人死亡。

5、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情况:

60岁—69岁XX人、70—79岁XX人、

80—89岁XX人、90—99岁XX人

6、春节前给居家养老户送饺子、春联等慰问品(XX户)

7、居家养老代金劵在我街作为试点。(每人XX元)

8、我街居家养老XX户。

9、区老龄委在万米社区成立老年学校。

10、每月走访居家养老户,逐户了解服务情况,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1、每月XX日是上报年龄在80岁以上的够高龄津贴时间,和居家养老月报表。

12、在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为社区低保老人送上了节日的慰问品,送上我们对他们的节日祝福。

13、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

关于养老院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在xx敬老院工作一年多了,回想刚来报到时的自己,同现在的我比起来判若两人。一样的是我的满怀激情,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成熟;一样的是规划整洁的院舍,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熟悉;一样的是勤劳朴实奋发向上的院民,不一样的是认可了我的存在。但是那为建设模范敬老院奉献自已的心未变,那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事业工作当中的心不移。

这一年中,我在领导的关心、培养下,静下心思工作,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开展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并且坚持不断的去学习、锻炼、充实、提升。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基层工作中了解民情,从优秀干部身上学习领导艺术。不断摸索敬老院工作的特点,不断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院工作当中。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请组织和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院务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完善制度入手,努力实现以制管院。先后参与制定了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卫生检查制度,“五好院民评比制度”、“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制度、卫生房间评比制度、院民内务整理十项规范、院民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值班制度、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登记建档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等。协助院领导通过抓制度落实,有效提高了院民的综合素质,理顺了院务管理秩序。

二、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组织安排医务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甲肝、乙肝和心脏病等),专门为老人购置了一台电子血压脉搏测量计,每天对老人的血压、脉搏进行日查,对预防各类疾病复发,及各类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二是定期为老人配发相应的生活用品,如袜子、裤头、背心、内外单、棉衣裤以及牙膏、牙刷、毛巾、卫生纸等。

三是及时督促老人刷牙、洗脸、洗手、洗脚、梳头、整理床单、床铺,保证了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清洁。

四是组织其他人员帮助残疾老人打扫、清理桌面、窗台、地面等卫生,为老人清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洗涮碗筷。

五是为老人订置文化娱乐用品,如书籍、报刊、笔墨纸砚、象棋、麻将、扑克牌等,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同时积极组织老人参加义务劳动,整理花园、清除杂草、修剪花草树木等,通过劳动教育增加了老人间的凝聚力。

六是手把手教老人正确使用配置用品,如彩电、水冲蹲、坐式卫生间等生活用品设施。

七是为老人提供可口便于消化的饭、菜、点心、茶水,营养合理搭配,饭菜力争天天不重。

八是积极开展卫生先进评选活动,并组织了一系列全员参与的卫生活动,打扫卫生不留死角,保证了单位办公场所、老人寝室、环境卫生的清洁,开展了灭“四害”活动、“戒烟从我做起”活动等,现有7个老人成功戒烟。

三、生产经营工作

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敬老院拥有耕地x余亩,蔬菜大棚x座,牛羊猪舍三栋的实际状况,我们积极探索适合项目,并组织全体具有劳动力的院民大力开展种养殖业生产活动。坚持走不等不靠、积极创收、以副养院的发展经营路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院已发展种植各类农作物十余种,茄子、辣椒、土豆等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盈余出来向市场出售,给敬老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抓种植的同时,也着手开发养殖项目。通过自繁自养、逐年扩大猪、羊等家畜养殖。目前生猪存栏可达x头,羊可xx只,每月和逢年过节杀猪宰羊,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同种植业一样不仅能自给自足,年底还有多余的向外出售。就种养殖项目年收入可达万元。有效地资补院内老人的生活,使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四、思想教育工作

1、定期组织工勤人员学习报刊杂志,推崇敬业、奉献、孝亲敬老精神。工勤人员实行倒班制,保证一天24小时不离人,没有完整的过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以肃州区民政大局为重任劳任怨的工作。

2、组织老人召开一、三、五学习例会,学文件,学报刊杂志里的文章,充分发挥老年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总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端正了个别老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了使老人在敬老院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我们敬老院购置了丰富的年货,给每人发了x元压岁钱,评选表彰了摸范老人、劳动先进个人、卫生先进个人、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在敬老院老人间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

4、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xx年元旦春节,从元旦到十五,在“文体小组”的倡议下,老人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和管理人员一起共歌共舞,室内充满融融暖意,通过开展活动拉近了管理人员和老人间的距离,使老人有了子女陪伴过年的喜悦。

五、其他工作

在全面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级领导及其它部门安排的各项其它工作,加深了与其它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今后的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今年x月份就曾参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历时x个多月,顺利完成了分配的人口普查任务。得到了相关部门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六、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

(1)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本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不论大小,认真对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2)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实证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 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 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对于项目教学的概念和理解,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教学领域中,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认识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苏等认为项目教学法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自我发展能力。章振东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郭芙琴认为项目教学是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或社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控、总结和评价,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社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刘新英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团体协作的方式全程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项目教学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应用能力。项目教学突出特征之一是行动导向,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因此,项目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符合职业教育本质,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2、实施项目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按照教材的教学体系来安排,不能及时更新,学生所学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改革的思路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以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既要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造就。《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设计要以旅游营销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对不同旅游营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相关知识进行详细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这些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3、实施项目教学是改变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现状的需要

目前国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虽然各院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大同小异。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课程和应用工具三大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基础等,该部分内容在课程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于专业基础理论,主要侧重原理性知识的讲授,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相互交叉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够用为原则,多强调应用性,具有明显的应用性指向。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围绕旅游的核心业务分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景区管理三个模块,围绕饭店、旅行社、景区的管理流程设置课程,其共同特点是都强调实用性,课程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导游业务等。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课程见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其特点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课程体系大多仍然是以传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模式,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材的逻辑组织,设置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基础,和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因此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实施项目教学将会有效改变上述现状,教学内容设置将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项目设置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全程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学习潜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旅游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的确定

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教师要在熟悉相关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勇于打破《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原有的教材体系(或者自编项目化讲义或教材),按照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确定项目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项目主题的选择是关键与核心,项目的选择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既要考虑项目的发展前景与实际应用价值,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借鉴,从而实现项目教学的最终目标。

2、制定项目计划

首先,在制定项目计划之前要将班级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尽量做到成员间优势互补,便于开展工作。其次,每个项目小组还要推选出一名成员担任项目经理,以便对小组项目实施组织和管理,同时也便于同学及老师间的联系和沟通,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再次,教师对本次项目任务要进行详细说明,让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都要明白该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规定项目完成的时间,要求各项目小组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项目计划。最后,各项目小组成员要进行充分地实地调研,组内广泛讨论,科学分析论证,制定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项目计划。

3、实施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小组根据项目计划安排,由项目经理进行具体分工,小组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协作,按照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既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施,又要在项目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给予各项目小组必要的指导;既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避免项目实施偏离项目的初衷),同时也要对每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估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是项目教学的深化,它包括项目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首先,让各项目小组派代表进行项目成果展示,自评自己小组的项目成果,讲述完成项目的过程和体会,客观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以便和其他项目小组共享。其次,各小组项目自评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相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经验共享,互相帮助。最后,教师点评。这是学生非常关心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后面项目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的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对于项目小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付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适度的点评,以便改进提高。对于比较优秀的项目作品,要大力进行表扬,以起到鼓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5、总结应用

项目完成后,教师自己必须对本次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根据对项目成果的评估,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以便下次实施项目时借鉴参考;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便吸取教训。通过对项目教学实施过程的总结,可以不断提高项目教学的实施效率,保证项目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旅游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典型案例

教学项目:策划一家校园快餐厅的市场营销策略

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通过这一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旅游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特别是增强学生运用4P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能力目标。通过该项目教学的实施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情感目标。通过模拟项目的完成,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旅游企业市场经营的认识,增强学生走向旅游企业工作岗位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建立自己的模拟校园快餐厅,项目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校园快餐厅的市场营销策略,经过充分的论证后,确定项目方案,然后评估项目方案,经过自评、互评、师评三个环节,由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做法。

1、项目教学的前期准备

首先,理论知识准备。学生对市场营销观念、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SWOT分析)、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其次,实践经验积累。在课前学生要对校园快餐厅作前期市场调查,对校园快餐厅的选址及经营环境、顾客消费心理、快餐种类选择及价格定位、促销方法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学生分组和项目小组负责人确定。每个项目小组成员控制在5—7人,尽量做到男女搭配,并推选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具有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二步:项目小组讨论并确定策划一家校园快餐厅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一是设计校园快餐厅的名称及经营理念。二是确定校园快餐厅的地点及目标顾客。三是校园快餐厅的组织结构设计。四是确定校园快餐厅经营的品种及其价格。五是校园快餐厅的内外部环境设计。六是校园快餐厅的促销方案。

第三步:各项目小组成员项目任务分配及实施。项目经理给项目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并布置不同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检查各组的项目进展情况,帮助解答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第四步:项目成果评估。一是各项目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项目成果,汇报模拟校园快餐厅的市场营销策略。二是各项目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借鉴,做到取长补短。三是教师对各项目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概括出各个项目小组推出的模拟校园快餐厅的经营特色,点评其优缺点,表扬优秀项目成果。通过该过程,让学生相互学习,分享成果,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后,发放“项目小组综合表现评价表”(见表1)和“项目成果质量评价表”(见表2),供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第五步:总结应用。教师总结本次项目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为下次项目教学提供参考。

五、结语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它“以项目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端技能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较好的方法。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其优化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2011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LKT09;连云港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K1147。)

【参考文献】

[1] 张苏等:高职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2] 章振东: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0(9).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监狱管理 狱警 管理体制

监狱作为国家的主要刑罚执行机关,肩负着维护安全稳定,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它也面临巨大的考验与挑战。目前我国的监狱管理工作已逐渐趋于完善,并且将会一步步走向科学化的进程管理,但近看监狱部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监狱部门的管理工作要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其管理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以及将如何推动监狱工作的持续和快速健康发展,这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笔者拟结合监狱工作管理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现行监狱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狱警察职能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存在着一职多能的现象,从人员来看,监狱警察不仅仅是刑罚执行者,同时还需要负责对犯人进行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劳动改造、心理矫治等工作,这种职能分工使得监狱警察无法把每样工作都做的到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实作为普通工种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心善且不能二用,更何况是身负重职的监狱工作人员。一个人的天平是很难做到对每样工作的精力都分配均匀的。于是便会出现这种情况:监狱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改造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种种困难,使之很难成功的进行下去。总结种种原因发现,我国监狱警察体系中人员的整体素质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他做完一大堆庞大繁杂的工作之余,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其他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同时这个改造的过程仅靠监狱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二)监狱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狱组织内部管理体制一直沿袭着以往的职能等级制度。首先,从横向层面上来看,其主要是按照业务分工来进行各个职能部门的划分;其次,从纵向层面上来看,至始至终都采取的是“监狱领导——职能部门和监区——分监区”这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在过去,这种垂直型的三级管理体系为我国监狱管理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法制的不断发展,在新阶段和新的形势下,这种三级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于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监狱管理体制存在着监管工作分工不明确,监管工作对罪犯的改造上所起的作用较为分散,不易及时的发现漏洞,从而造成监狱管理工作在一些类似影响安全和改造质量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三)监狱管理方式欠合理化、科学化

我国的监狱管理,在刚刚建立之初,其主要的作用或者说价值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个是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监狱来对犯人进行教育改造;另一个是经济价值,通过对犯人采取参加劳动的形式,为监狱自身的有效运行创造效益。这两点价值都是从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也适合当时监狱管理的发展要求。因为通过对犯人进行教育和劳动改造,能够使犯人接受一门技能,为其以后在社会上生存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监狱和国家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对于正处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我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得到完善,监狱这种经营方式在市场竞争下受到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同时这种体制也衍生出了两大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监狱警察有了腐败的权力和机会。监狱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作为目标,在这种“监企合一”的模式下,对犯人的改造则直接体现在他们创造经济利益的多寡上。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下,改造只注重经济效益,为监狱的腐败和监狱警察权力的扩大提供的可能性。二是,对罪犯的改造质量造成较大影响。监狱改造是通过劳动这种方式帮助罪犯能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改造,忽略了教育的功能,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改造的质量,也是对罪犯人权的严重忽视。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明确监狱监察职能

1.监狱警察各司其职

可以对现职在编的监狱警察进行分类处理,即规定某些警察专门从事某项工作,这种职能分工可以使监狱警察专门研究、探讨某一个单项工作的方法、步骤以及策略,使得监狱管理工作划分得更细,管理人员实际的工作做得更精细,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完成,又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保障以后的管理工作能更科学、专业化、高水准的完成。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狱警队伍

作为监狱工作主体的监狱民警队伍,其在执法、安全、质量改造三大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监管改造工作作为监狱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直接以人为管理对象,改变或部分改变人的已有意识和行为习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这就要求它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专业人士利用专业知识来进行,因此需建设一支拥有法律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的强有力的监管队伍。

3.设置专门化的监管部门

针对不同的犯罪人群和犯罪心理,监管改造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矫治对策,这就要求监管须建立不同的管理和教育矫治部门。这是监狱管理制度由粗放向精细的一种转变,也是监狱刑罚执行要求分类管理和分别施教的基本要求,同时它也是教育改造由宏观向微观的具体化实现。设置专门化的监管部门其实质就是监狱管理的精细化,只有设置专业化的部门,实行管理分工,使工作越分越细,专业化程度就越来越高,这样才能保障监狱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建立适应现代管理的监狱管理体制

1.建立三级安全、改造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在原有业务部门和业务流程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监狱、监区、分监区三级安全、改造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方面提高监狱工作的整合性,提高改造质量管理的地位,使之成为贯穿监狱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活动全程的主线,成为监狱的主管业务,更有甚者成为包含全部因素的全监狱性质的大系统管理,把影响安全稳定和改造质量的各个因素纳入管理的范畴,形成一个大安全、大教育的管理体系,提升安全管理。

2.完善监狱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在逐步完成部门分工明确、业务归口管理、岗责清晰、条块结合管理格局的条件下,建立大教育、大安全的管理运行机制。采取动态问题动态管理、系统问题系统管理的方法,设立并落实三级定期排查和分析研究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狱情、犯情、敌情等安全和改造质量的各个要素以及监狱的各项业务工作的运行影响甚大,让大教育、大安全的管理制度在监狱工作中得到具体的详尽的体现。

3.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考核机制

第一,创新监狱的监督考核组织形式。把职能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纳入监狱的监督考核中,监区的工作与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员设置全方位的监督考核机制,不但能推进各科室积极发挥其管理只能,调动起科室与监区的积极性,还能消除人们不平衡的心理,加强了各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业务,加快了监区自身整改的工作进度。

第二,创新监狱的监督考核方法。在监狱工作的监督考核中,不应只考核各项基础业务的规范化程度,记录痕迹层面上,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透过记录痕迹考核他们真实的执行情况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监督考核的真实性与实用度,

第三,创新监狱的奖惩考核制度。监督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精髓是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只有把各项奖惩,特别是“德”、“绩”的情况作为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作为监督考核的基础来体现监督考核的结果,才能真正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奖惩机制,调动起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监狱内部各个部门都朝着自律型组织转变。

(三)引入现代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监狱管理制度

首先,树立起“人本生产管理”的新理念,创造和优化劳动改造手段。监狱生产目前受其自身固有的条件限制,倒退为劳动密集型和劳务加工型产业的状况,监狱的经济也受到严重制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发展监狱经济,优化劳动改造方式和强化监狱生产的物质载体功能,就只能用现代的科学文明手段完善监狱的生产管理,大力发展监狱生产和强化劳动改造罪犯的条件,同时需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从而达到“人本生产管理”的目的。

其次,一个国家的司法文明程度体现在对罪犯人格的尊重上,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施行刑法的目的。从我国现行监狱体制考虑和罪犯未来走向社会来看,对罪犯的人格尊重并不要求取消惩罚和劳动,反而是让他们通过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以帮助以后再次进入社会有谋生的技能。比如,建立合理的监狱企业产业链,让罪犯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掌握种植、养殖、工程等一些实用的技术,让他们在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有一技之长以满足现实就业环境;对专业特长的罪犯,可以提供一定的条件,让他们继续钻研技术业务,提高其专业知识以及服刑人员的文化知识服务;对参加一线劳动的罪犯,要人性化操作,根据劳动强度提供相应的伙食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改造罪犯的有效手段。

最后,监狱的功能是帮助、惩戒、改造罪犯,为了能专心的执行本职工作,监狱改革要求转变监狱办企业、监狱办社会的现行机制,但这也不是要求监狱就要脱离办企业的职能。对于如何实现“监企分开”,在发展监狱经济的同时为罪犯改造提供劳动场所和岗位,让他们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以保障应有的人格尊重,在真正意义上让监狱成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讨和解决。

第8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第9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理念;教育

一项目教学的基本内涵

项目教学最早来自于西欧国家早期的劳动教育,19世纪60年代经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完善,逐渐发展成一种重要的理论教育和技能教学模式。参与项目教学的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理论课程难以提供的一手实践经验,并在项目教学中锻炼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目前对于项目教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将项目教学定义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或者学习方式。无论学者们如何界定,对于项目教学都已形成了基本共识:项目学习强调对概念和原理的深层次理解,而不只是了解事实本身;项目学习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地练习刻板的技能;项目学习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服从于课程;项目学习强调对宽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而非局限于狭窄的基于现成课程的知识;项目学习用的是直接的、基本的或原始的材料,而不是课本、讲座以及二手的材料;项目学习强调学生自己开发数据和材料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项目教学作为一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锻炼多种技能的机会,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团队中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项目教学一般有较长的周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间、有能力深入地钻研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项目设计应当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无论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水平,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目标进行综合衡量。在作者看来,项目教学的设计应当遵照以下原则:

(一)典型性

项目教学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接轨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来源应当与行业生产息息相关,具有行业的直观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征。即项目设计可以是虚拟的,但应当来源于行业或生活中的实际项目,并且是能够体现整个系统化生产的项目,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可以直观地了解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开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综合性

来源于实际的项目内容,一般来说不会局限于某个专业,而是围绕着某个实际生产问题,涉及到多专业、甚至跨学科的知识。通过设计的教学项目,将这些学科与专业整合到某一个项目当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专业的限制,乃至可以突破学科界限,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学习内容。在综合教学项目,可以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项目团队,在教学中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可以说,项目教学是建立在跨学科基础上的,通过项目所包含的综合内容来达到教学的完整性。

(三)开放性

项目教学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时间中,不仅包括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分布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自主地选择项目内容、团队成员、指导教师,在不影响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自由地规划项目进度,选择学习时间。同时,学生完成项目目标的方法和程序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知识,采用考核、论文、报告、实物等开放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解决问题。

(四)阶段性

项目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其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下,能够通过探索研究完成项目。这就要求项目的设置要合理,难易程度要适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前一阶段的项目要为后一阶段的项目做好铺垫,并预留一定的拓展空间,按照由简入繁的思路设计项目。

三项目教学的目标设计

项目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根据德国学者Gudjons的理论,两项要素在项目教学中极为重要:(1)沟通在项目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项目教学中,良好的沟通可以协调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协调团队成员间的位置,加强成员的责任感,便于成员间交换意见,解决问题。(2)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合适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基础,同时,将所有信息汇集并总结成适当的表达形式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而结合实际,作者认为,项目教学培养的核心能力应当包括以下三条:

(一)合作能力

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学会如何积极参与到与他人的合作中去,建立整个教学团队结构的过程就是学生磨练团队沟通技巧的过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项目教学很可能将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融合在同一个团队中,这就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与本组的其他成员熟悉起来,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共享观点,不仅要和本项目组成员进行沟通,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还要跟指导教师保持交流。在达成一致观点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任务,明确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位置,并尽心尽责地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每个团队中都应当有成文或者不成文的团队规则,每个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为之负责。可以说,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个项目团队能圆满完成教学项目的前提条件。

(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首先需要的就是定义问题的技巧,在繁杂的实际情况中精确地找到问题的核心,并将复杂的问题分缕成简单的阶段问题,由简入繁,逐步实现。在定义问题之后,需要的就是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检索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从中提取出真正需要的数据为己所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锻炼规范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的能力等。

(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为人诟病已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理论中去,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理论不能跟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起引导、监督的作用。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逐渐转变学生对学习模式的认知,树立新的学习观念,改变学生惯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调动学生参与项目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项目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解决动态复杂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的环境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四项目教学的层次设计

项目教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模式,重点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项目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作者以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程框架内的项目开发。这种模式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之上,主要面向应用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框架内设计小型的项目开发课题;(2)设置综合性项目开发的独立课程。主要面向综合性较强、工作量较大、无法在常规课程内开设的项目,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项目开发训练纳入现有的教学方案,成为独立设课的教学项目;(3)以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以课外自主研究的方式完成项目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威.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育东.我国项目学校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2010(4).

[3]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开发原则和教学流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项目教学法;传感器;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张鹏(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吴东艳(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78-02

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其主要特点为:培养对象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体系的社会性以及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现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应用性”不只是对现有工艺、技术、方法的传承,更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拓展和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提出了培养“立足地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把黑龙江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该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学院课程应能充分体现“应用性”。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性和应用技术,是一门内容繁杂的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学、电学、磁学、力学、光学、声学、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密集性强,内容离散性大,应用性较强。[1]长期以来,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传感器定义的讲解、公式的推导、原理的分析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传感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实际工程中传感器的应用方法所知甚少,甚至是在学习完传感器课程时,无法正确理解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在传感器课程授课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既能在学习传感器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传感器的应用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而满足“应用型”本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由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组织和实施项目工作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所用项目应具有一定难度,项目当中所涉及的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工作,均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同时学习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在参与实际工程应用项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传感器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

在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从实际工程应用项目中选取部分内容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虚拟工程项目供学生实际操作。下面以“锅炉水温温度测量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准备

温度是工业控制中主要的控制参数之一,其检测和控制在冶金、化工、食品、民用及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和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本科院校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作为温度检测用的各种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原理及使用方法被规定为重点讲述的内容且分配了较多的学时。在大纲规定的各类温度传感器中,铂电阻因其具有稳定性好、温度测量范围宽、抗震动、抗冲击等优点成为了温度检测领域中一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因此,项目以铂电阻的应用为主线,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利用所学传感器制作温度测量传感器,当传感器测量温场的温度数值发生变化时,传感器输出当前温度所对应的物理量。在项目实施前,通过将现实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工业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实例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铂电阻的测温原理、铂电阻的分度表;铂电阻的驱动电路设计、铂电阻的非线性补偿;铂电阻传感器的结构及安装方式。

2.项目设计

项目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某厂供热锅炉水温控制系统。准确的温度测量是实现精确温度控制的前提,项目以某厂供热锅炉水温控制系统中锅炉水温温度测量子项目为虚拟工程项目展开。指导教师作为甲方水温测量项目需求,学生制作小组以乙方身份,根据甲方提出的测量任务,进行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并以甲方工程承包商的身份进入现场实施工程项目,以综合考察学生的项目分析能力、项目设计能力以及项目实施能力。

温度传感器的输出通常为模拟电压信号和模拟电流信号,考虑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传感器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且测量仪器远离传感器,需要较长的传输信号线。若以电压信号传输较长距离,容易受到电磁噪声干扰;若以电流信号传输,则不易受传输线长度的影响,因此,项目选取4~20mA电流信号作为传感器的输出,提高被测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抗干扰能力。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如下:使用铂电阻测量锅炉水温,测量精度为0.2℃,测量范围为1~2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为4~20mA;传感器使用直径为Φ10的带密封螺纹不锈钢管作为铂电阻保护套管。

3.项目实施

项目设计完成后,学生依据项目的技术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施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项目的方案制订、传感器驱动及测量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电路的调试、铂电阻与保护套管的安装方式、现场实测调试、撰写项目总结报告等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场所、技术设备等必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技术讨论,养成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项目制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需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向学生提供建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

4.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阶段主要包括项目成果展示和考核两个部分。在成果展示过程中,首先由学生项目小组中的一个或多个代表就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调试等各阶段进行讲解,然后现场演示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参与成果展示的观众范围可以按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全班学生、一个专业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企业代表等。

教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对小组中的每位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对项目中的亮点进行说明和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依据项目实施全过程给出学生成绩。项目的考核应充分体现公正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有:综合素养的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方案的设计能力、技术资料的查询能力、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能力、器件的选型能力、查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项目总结报告的考核,主要包括报告撰写的认真情况、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项目成果的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传感器的实用性、项目演示情况等。

5.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教师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得失,对项目本身及项目相关过程文件进行修订。同时,思考将项目结果运用到新的或类似的任务或项目中的方法,确保学习过程的延续性。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在项目教学法执行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工程项目选择的合理性

项目教学法的执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对该课程相关的工程实际项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所选项目最好能从教师做过的实际工程项目中选择且尽可能全面包含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项目的难易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决定,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欢并接受,并可用某一标准公平的给予评价。

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基于项目的主动知识构建过程,是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则负责为学生项目的完成创造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项目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去完成资料的收集、分析。教师要起到组织和监督的职责,以和学生平等合作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设计,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传统的传感器教学中,偏重于对传感器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与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结合较少,因而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尽量选取学生熟悉且在市场上常见的传感器作为工程项目实施对象,并以项目的工程应用背景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小组间竞争,通过阶段性分组评比,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对实践性很强的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授课过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出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实践表明,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鹏, 吴东艳,张凌志.“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传感器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9):68-69.

[2]张愉.CDIO项目教学法在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4-56.

[3]冷芳.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58-59.

第11篇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 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教学过程来看,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因此,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缺乏专业艺术训练基础,习惯直线型理性思维,形体、色彩等认知、变换、表现能力较弱的工科工业设计学生来说,独立展开、各成体系的三大构成教学内容,重形式、技法,训练课题固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及评价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课程训练课题只关注构成原理,忽视构成原理在特定设计领域表现和运用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对于构成原理的认知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重构,很难真正实现对后期专业课程的铺垫作用。另外,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在具备基础设计表达及艺术发散、延伸思考能力的同时,设计思维要明显侧重于材料、加工、结构、力学原理及成本等设计可行性问题,③这些都给传统的构成课教学带来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为了建立适合工科院校、工科生源及未来职业需求的新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为后期专业课程铺垫的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

2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探索实践

2.1 课前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特点、授课时长等确定课程主要内容,划分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兴趣点等,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的案例或实例作为教学补充材料。(2)将教学过程需要的材料按其性质、具体展开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如图片库、音视频库、PPT资源,或微课程,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形式。各类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具体、完备、针对性强,以方便学生在课前、项目进行中及后期查找中能快速、准确找到相关知识点;另外材料的准备还应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使知识点有更丰富、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3)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专业特点、社会服务环境等确定项目教学法具体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的选择是整个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采取模拟仿真、校外真实设计项目等形式。项目选择应注意项目完成的难度、广度、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以及项目组学生人数等具体因素。

2.2 项目展开

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在授课前教师应通过微信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告知学生要提前预习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以便在项目内容布置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的知识难点和关键点。进入课堂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将项目内容、具体分组要求、初步计划安排、最终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要求等进行说明和安排。对特定项目,也可以通过实例对涉及到的知识点、项目具体展开过程、最终成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内容及要求,展开具体学习、训练。

在学生展开学习训练后,教师应安排在特定项目节点或时间点对项目进度、完成程度进行指导和调整,对于理解、训练等有偏差的项目组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知识点、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实践联系的认知、运用能力以及对整个项目展开进度、完成水平的控制、调节等能力都在此阶段得到训练和提升。而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只有在教师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学生的造型及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项目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3 项目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

以项目形式展开的构成课教学过程,最终应完成项目前期预计目标,并提交特定形式的成果材料,它们可以是以融合文字、图片等内容的PPT,也可以是小结性质的文本资料,手绘草稿、二维效果图甚至是实体草模,具体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程度等确定。提交的各类成果材料应体现出项目组成员对构成基本原理、法则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人体会等内容,并在形式上符合形式美法则要求。在项目成果提交过程中,根据工科工业设计学生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在语言、手绘、计算机表现等方面的要求,项目组成员应对本组项目成果进行公开汇报总结,并在班级展开自评和互评,对项目方案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补充和完善。项目组提交的成果材料可以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或范例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后期教学提供可供分析、参考的材料。由于构成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庞大、宽泛,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也不能通过单一的项目实现训练目的,因此构成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多组成部分的过程考核特点。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中设置分项目各自的完成程度,提交材料的规范程度以及汇报情况等分次考核,最终进行加权汇总,完成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4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实例描述

在不同工科院校背景下,项目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属院系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处理。如对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专业,项目教学法内容可以考虑选择与机电产品外形、控制显示装置布局、色彩搭配等相关的内容。 平面构成部分,可以从控制显示装置图形符号入手,对图形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控制显示布局进行平面上点、线、面的训练,后期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断深入,进行色彩、材质、以及立体化训练及表现。常见的如对于产品遥控器造型、控制显示元件布局等的训练。对于以家具为主的专业,则可以考虑针对家具的某一平面进行平面造型训练,如以家具里板式衣柜及床头柜④为项目方向,对其展开平面造型及点线面构成训练,获得多个平面方案后,可以深入到色彩变化、表面肌理、立体化训练。这样的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面类知识,还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综合了解和运用到了色彩、立体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知识,真正实现将构成课作为整体来训练,并且为后期专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连续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还应注意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防再出现教学内容僵化、泛化等新问题。

3 具体实践中重点关注问题

3.1 课程内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

项目教学法由于以具体的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项目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不同项目的阶段完成将知识点覆盖并贯穿起来,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从简到难,从局部到整体,通过项目的逐渐深入将三大构成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项目实践中。

3.2 加强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简单地将项目布置给学生,完全交由学生完成,而不注意过程指导和控制,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则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不能达到项目教学中对于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创造性等的训练目的,因此在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过程指导与控制,以此保证整个项目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借助更多课堂多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微课程等渠道将知识以更丰富、生动、具体的形式共享给学生,也可以借此实现更深入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则可以在前期草图方案确定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或三维数字表现,提高作业精细及美观程度,节省作业时间用来训练设计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

4 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也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的训练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为后期专业设计做好铺垫。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仅是工科工业设计构成课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探索性尝试,虽然经过教学实践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仍需在项目课题选定、过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① 何人可.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C].见:赵阳主编.2007 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② 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163-166.

第12篇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