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平安银行的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平安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8日
一、银行经营体制利弊分析
(一)混业经营的意义。混业经营指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在不同层次和范畴内的交织组合。这种交叉和融合可以是业务范围内的也可以是经营体制上的,所以银行业混业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即全能银行制和综合银行制。所谓全能银行制,就是在其之外再建立或投资一个或多个公司来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即银行突破自身机构的约束,使用其他机构来入股、控股等方式来实现混业经营模式;综合银行制模式下银行可以使用其自身的业务部门经营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再通过业务的融合,使不同功能的金融工具最终达到相同的金融功能,也就是在经营银行业务的同时可以经营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
(二)经营模式利弊分析。我国从1995年到现在实行的都是分业经营模式,也就是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企业只能各自经营法律规定内的业务,不能有法律限制外的业务混合交叉。但我国当时分业经营并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市场自然选择,而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和90年代金融市场出现的经济泡沫引发了诸多关于混业经营的不利结果。为缓解当时经济发展的失控状态,放弃了自从改革开放后到1995年实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人为选择了分业经营。
由上可知,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两种模式有不同的发展经济优势,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问题,没有哪一种是对经济的发展绝对有利的。其中,分业经营的优势是:专业于单一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容易创建新的品牌;易于集中资源;业务趋向于简单透明,也方便相关部门的监管。其弊端有:产品单一;竞争压力大;分散和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应对外部市场变动能力差。而混业经营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多样化业务的取长补短,达到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目标,同时有利于提高机构的营业利润、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效率等。其弊端有:管理难度大;因为业务的种类多,致使各方面竞争激烈;为了顾全每一个业务,管理也会更加复杂;同一机构内部业务会有利益竞争等。所以,经营模式的选择要根据监管当局和法律的规定,更要考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因素。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一)民营银行的意义及特征。民营银行一般是指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属于商业银行范畴内,是金融体系里一个分支。当下,关于民营银行的定义学术界有三类解释,分别是:认为民营银行的股份是由非官方控制的产权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专门给非官方企业提供经济帮助的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治理结构论。这三类解释都有道理,但只是描述了民营银行的一些次要特性,对其主要特性的了解还不够完全。我国的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相比,有两个主要优势特征:一个是民营银行的自主性,即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自主的经营管理,不受外界机构的管束;另一个是民营银行的私营性,因其资金主要来自民间,产权非公有制,利润自享,高营业利润的要求,且业务不受政府干预。民营银行是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特有的自主性和私营性使其拥有高效率、高专业性、高灵活性等优点。所以,民营金融机构是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积极建立高水平的民营金融机构也可以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地位。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长久以来,我国银行业都是以国有制为主,地方股份制和股份制为辅,这也是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比较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是民生银行,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再之后慢慢有了广东南华、中国平安等,但至今为止得到监管机构批准的只有少数几家。由此可见,民营银行想要全面快速地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国有银行成立之初起到了维护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可是随着经济发展,放开我国民营银行准入政策会更加有助于商业银行多元化业务结构的实现,所以大力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是金融业的必然趋势。2013年9月,我国银监会首次允许开办民营银行的信息,表示达到标准的民营资本可以在相关要求下成立民营银行。2015年10月,也强调要逐步放开民营银行准入政策,甚至包括外资有序进入的相关内容,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银行业金融体系。现在民营银行已经逐步提升在金融市场的地位,相信未来数年,我国相关部门将会更加积极地推进民营银行的建立。
就以上看来,民营银行发展前景大好。但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民营银行起步和发展的都较晚,以至于现有的四千多家银行中,真正算是民营银行的所占比例还是很低,其中更是存在规模小、业务种类少、服务质量低、网点覆盖率低、市场竞争力差等诸多问题。特别是行业竞争、金融诚信、资金运作的风险控制等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与国外的民营银行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优点,以促进我国的民营银行更快更好地成立成长。
(三)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必要性分析。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下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国际上已有很多金融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在使用,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业市场发展的最优选择。但如上所述,混业经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优缺点,其利弊于国内的金融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混业经营可以把证券、银行、保险等众多业务组合经营,达到资源的完美整合,营业网点和各种业务资源的充分利用,多方面服务客户,方便积累活跃客户和高质量资产,树立独特竞争优势。混业经营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中对财产规划的多样化需求,而且更加方便快捷。混业经营可以打破原有的限制规则,实现金融业的多种业务交叉混合,使各种业务扬长避短组合在一起,达到多样化的盈利目标。而且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客户,根据客户和金融市场的需求,开拓更多业务,更好达到规避风险和企业客户双方高盈利的目标。例如,银行可以把证券业务和银行业务组合经营,使两种业务互补、支持,以此提高银行的效益和竞争力,降低风险,也会使民营银行的社会总效用提高。而且,我国的混业经营相比于很多发达国家都不成熟,也就说我们国家关于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还有极大的成长空间。总而言之,在当下金融市场的环境压力、国内外行业内部激烈竞争、经营利润的美好前景下,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最好的选择。
三、平安银行混业经营案例
(一)平安集团介绍。中国平安集团在我国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领军者,1988年在深圳蛇口成立,现在已经是我国业内牌照最全的金融集团,同时拥有密切安全的控股关系和广泛的金融业务。平安集团现已横跨保险、银行、投资等多种行业,其中包括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寿险、信托等多种业务,完全可以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理财投资要求,成为了我国少数可以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机构之一。其实,平安集团早有混业经营的远见,早在1991年8月平安就建立了自己的证券部门,当时也确实只是平安保险集团的一个小部门,但后来获中央银行的准许,于1995年10月在北京建立了现在的平安证券公司。历经二十余年,现已从一个证券部门发展成国内知名券商。1996年4月,由平安集团控股的子公司平安信托正式成立,其作为平安集团的投资渠道,利用自身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资,为实现“建立统一完整的金融服务平台”的战略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平安信托位居国内信托行业前列。平安银行是在2012年6月成立,它的前身是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保险拥有其58%的股份,是它最大的股东。平安集团一直在努力达到全球一流水平金融生活服务机构的标准,坚持贯彻“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思想,利用综合金融和网络金融的结合,紧抓金融理财业和健康保险业两大行业,通过银行、证券、保险和互联网金融四大板块,围绕用户“医、食、住、行、玩”的生活需要,为客户提供“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全面优质服务,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良好的声誉。平安集团坚持以“一客户一账户,多样服务多种产品”为目标而努力,并且通过互联网网站和软件开拓市场,吸引客户,更好服务,把顾客对金融方面的需要真正带入日常生活,打造全面而简单的金融服务生活。
(二)平安银行混业经营下的发展优势。当今社会,一个普通的银行顾客除了简单的存汇款,在生活方面还会有车险、人身险、房贷等各种需要。贵宾客户就不用说了,他们还需要更多投资理财方面的服务。高净值客户需要的就太多了,无论是信托还是私人银行服务,都是他们理财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来的结果,然后客户需求又催生了混业经营的需要。而像平安集团这样,有着跨行业混业经营实力的企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简直如鱼得水。
平安银行是平安集团的主要金融部门之一,是在2012年7月份改名平安银行的,其成立也使得平安集团的银行业务得到补充,企业原本“证券、保险、银行”共同发展的目标有了实现的基础。而且平安银行的前身深发展拥有302个营业网点,共占据我国18个城市,这也为平安集团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帮助。平安银行坚持凭借平安集团混业经营的综合服务能力,把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合理结合,各业务间扬长避短,秉承“轻资本、优结构、强客户、好效益”的经营策略,加快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变,降低同业间负债成本,拓展非利息净收入渠道,收入结构持续优化,现已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银行。
四、结论
就现在来看,平安集团混业经营的结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为我国其他民营银行的混业经营做了良好的示范。银行、证券、保险是不同的行业,会有周期上的差别,让它们混业经营可以达到利润多元化、收益稳定、金融企业稳健发展状态。混业经营可以利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实现协同效应,和单一的金融业务机构相比会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竞争性。当然,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也不是说起来这么简单的,企业若是通过建立子公司或者并购整合开展另外的业务,就要合理计划各个业务间的适用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降低风险。而且监督管理机构要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在企业的各个子公司之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防火墙进行风险隔离。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时间还是很短,经验也不足,平安集团现在的成果并不能代表混业经营的绝对安全,甚至混业经营可能会存在着未知的隐藏风险,所以如何隔离各种业务之间的风险,合理配置资源等都是我国金融业全面展开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总之,为了我国经济市场更好地发展,民营银行的管理者应该及时抓住机遇,坚持混业经营的发展战略,发扬自身的金融综合经营品牌,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均,周新辉.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多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4.
[2]陈磊.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绩效的财务数据检验[U].贵州财经大学,2013.
[3]郝健.混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方向[J].中国证券期货,2013.
利润稳健增长 不良贷款双降
今年上半年,在银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存贷款利差急剧缩小的背景下,民生银行逆势而上,实现净利润73.74亿元,同比增长22.07%,年化总资产收益率达到1.20%,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达到26.18%。
从业绩数据看,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主要基于资产规模扩张、资产结构调整以及净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6月末,民生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410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58亿元,增幅33.73%;存款总额为10,7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5亿元,增幅为36.85%;贷款总额(含贴现)为9,0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56亿元,增幅为37.30%。民生银行选择有利时机处理了海通证券的股权,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在利润稳健增长的同时,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到6月末,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78.01亿元,比去年年底下降了1.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6%,首次降到1%以下,而去年年底为1.20%。在不良贷款“双降”的同时,民生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也出现“双降”,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008年末的163.66亿元下降到152.78亿元,占比从2.49%下降到1.69%。
在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进一步增加,拨备余额从年初的118.85亿元增加到6月末的132.56亿元,拨备覆盖率从150.04%增加到169.93%,这表明了民生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
事业部改革成效凸显
到今年6月底,民生银行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在运行了一年半之后,成效充分显现。
从规模增长看,民生银行的四个行业金融事业部――地产、能源、交通、冶金事业部在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业务领域经营,仍然保持了业务规模较快发展。截至6月末,事业部存款余额2208.38亿元,比年初增加675.75亿元,增幅44.09%;事业部贷款余额2918.19亿元,比年初增加782.76亿元,增幅36.66%。存、贷款余额分别比2008年初成立时的1167.63亿元和1843.43亿元增长1040.75亿元和1074.76亿元,存、贷款增幅达89.13%和58.30%,分别比全行公司业务同期存贷款增幅高出32个和1个百分点。
从风险控制及资产质量看,得益于专业评审、分级监控、专业贷后管理等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以及专业化经营体制下的风险控制防线前移,虽然民生银行四个行业事业部主要业务领域的原材料、产成品价格大幅波动,企业盈利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事业部的资产质量呈现稳定向好趋势,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比去年末下降5.34亿元和0.48个百分点。
从客户选择与风险定价能力看,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四个行业金融事业部贷款平均利率5.77%,高于民生银行全行公司贷款平均利率0.18个百分点;事业部新投放贷款中,基准利率以上占比29.79%,比同期全行新投放公司贷款基准利率以上占比高出8.69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客户定位清晰,事业部新客户拓展与潜在问题客户退出进展顺利,总对总营销也取得较好效果。
在事业部改革成效显现的同时,民生银行也充分发挥分行作为区域市场主导的作用,积极开展特色公司业务,提升分行所在地的市场份额,效果明显。
零售业务双向突破
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商贷通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作为民生银行零售业务的突破点和2009年重点业务,面向小商户、小业主的商贷通贷款今年2月份在上海首推之后,在上半年取得了良好开局。截至6月底,民生银行的商贷通贷款余额达到169亿元,占个贷余额比重14%,其中上半年累计发放商贷通贷款166亿元,占全部个贷发放量的44%。商贷通客户金融资产总计51.55亿元,户均金融资产29.90万元,同时,商贷通客户金融资产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表现出良好的派生效应。
面对今年以来信用卡市场的风险增大,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更加审慎。今年上半年,民生信用卡新增发卡29万张,同比减少86%。在这一情况下,新增交易额455亿元,同比增长52%;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79%;在去年就已经实现扭亏为盈的基础上,上半年税前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281%;贷款余额127.55亿元,比上期末增长38%。截止6月底,民生白金、钻石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12万张。
机构普遍看好民生
今年上半年,看好民生银行发展前景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增仓民生银行股票。到今年6月底,易方达 50 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和兴业趋势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分别持有民生银行2.57亿股和2.06亿股,进入了民生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之列。平安集团则因为对深发展的投资而战略性减持民生银行的股份,退出了民生银行十大股东之列。
今年以来,众多市场研究机构纷纷看好民生银行的发展前景。4月22日,在民生银行了2008年年报和2009年一季报之后,光大证券股票研究报告,判定民生银行是2季度最有望跑赢行业的银行之一,将其放在推荐名单首位。7月17日,国金证券公司研究报告指出,海通股权的高价处置、资产质量的改善、贷款的快速增长等一系列的改变使得他们对民生银行业绩增长的信心提升。7月22日,中信证券公司研究报告指出,上半年民生银行信贷高增、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及资金市场利率回升,共促净利息收入环比高增长。在维持“增持”评级的同时,把民生银行目标价位上调到10.5元。
各家银行信用卡不仅面临来自同行的竞争,而且还来自消费金融机构以及各大互联网巨头的竞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支付宝的“花呗”和京东的“白条”
在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在红海中厮杀,打分期价格战将逐步成为过去式,而对于目标市场和客户群的细分、提供差异化的定价和服务,才是经营的核心、胜出的关键
在新版图中,谁更受广大用户欢迎?《投资者报》“2016年最佳信用卡”评选报道告诉你一切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努力。随着中国经济运行呈现L型走势,各行各业如逆水行舟,信用卡业务和消费市场也遭遇极大挑战,但各大银行迎难而进,仍将信用卡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全力以赴发展信用卡业务,积极提高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
当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各大银行风险控制以及客户精准分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金融机构以及各大互联网巨头也不惜重金开始布局消费金融市场。毋庸置疑,信用卡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和白热化。
在此情形下,银行信用卡的市场格局有何变化?哪家银行信用卡开始加速开拓市场?又有哪家银行信用卡以用户新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为核心着眼点,不断尝试创新?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投资类媒体,《投资者报》基于广大读者的需求并依据各家银行经营能力和水平的变化,推出独具魅力的“2016年最佳银行信用卡”评选报道,全方位展现各家银行信用卡的发展潜力、发展脉络和发展前景。
11月8日~11日,《投资者报》还开通了官方微信进行投票,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冲破10万+,最终投票总数高达15万(投票结果见表4)。
根据各家银行信用卡的相关数据以及微信投票结果,《投资者报》推出相关奖项,分别为最佳成长信用卡银行、最具领先信用卡银行、最佳创新信用卡银行、最具个性化服务信用卡银行、最佳用户服务信用卡银行、最具互联网基因信用卡银行以及最具社会责任信用卡银行,每个奖项最终有两名获奖银行(获奖名单详请见表1)。
市场份额座次发生变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过多年的跑马圈地,各行信用卡发卡增速已经出现明显分化。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新增发卡总量为4976万张,有的增长速度甚至翻倍,但也有的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比负增长。
截止到2016年6月末,在国有银行中,新增发卡量位于前三位的银行是工行、建行及农行,分别是888万张、716万张以及537万张。值得注意的是,三家银行中仅有建行新增发卡同比出现了负增长,为-14%,而工行同比增长24.7%、农行同比增长25.7%。
而股份行新增发卡量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位于前三位,尤其平安以451万张的新增份额力压其他传统零售股份行。
如果从新增发卡量同比增长的纬度来看,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光大银行增长最快,分别为191%、108%以及78%。
出乎意料的是,作为国有银行的中国银行,其新增发卡量在上市银行中排名滑落至第9名,同比滑落15%。
如果从累计发卡量来说的话,各大银行累计发卡总量为59274万张,工行以11779万张的累计发卡量仍旧稳居“铁王座”,为唯一一家信用卡发卡量破亿的上市银行。不仅如此,根据国际权威机构PaymentsSource最新公布的数据,工行还成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卡银行。
如果从消费交易额来衡量各大银行信用卡实力,今年上半年工行、建行、招行排名前三,分别为1.4万亿、1.2万亿以及1万亿元,同比增长32%、14%以及26%。
上半年,各家银行信用卡消费金额同比全面增长,而浦发信用卡增速位列第一,平安及兴业增速紧随其后。
至于在信用卡贷款余额这一指标上,上半年,工行位列第一,建行和招商居第二、第三位,招商银行增长幅度较大,而中国银行出现负增长。股份行中浦发银行则出现了近一倍的大幅增长,观察新增发卡量的增长情况,浦发信用卡在上半年的成绩单可圈可点,另外平安、中信及兴业表现也较为突出。
信用卡市场蛋糕面临被切分
各家银行信用卡不仅面临来自同行的竞争,而且还来自消费金融机构以及各大场景巨头的竞争。信用卡竞争日趋白热化。
依据央行的数据,2015年我国消费性贷款规模为18.96万亿元,占整体信贷规模的18%。过去四年里,我国消费贷款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我们假设今后每年仍以此速度递增,那么,到2018年总规模将会达到32.76万亿,假设房贷规模仍然为75%,那么其他消费贷款规模将由4.74万亿元增长为8.19万亿元,增量将达到3.45万亿元。
而这块大蛋糕过去主要是由消费金融公司以及银行信用卡来瓜分,如今面临更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争夺。
例如,越来越多的电商、消费金融公司等开始介入消费金融业务,最著名的例子则是支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
央行公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也显示,国内信用卡业务正在趋向饱和,增长缓慢,这从侧面反映出外部竞争加剧。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32亿张,较上年末下降5.05%。
不过银行信用卡市场面临的也并非都是“坏”消息。
今年年中由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在信用卡透支利率、免息还款期限、取现限额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新规定降低了消费者的信用卡透支日利率,且免息还款期也得到延长,对传统信用卡业务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增长起到极其重要的正面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新规有助于把更多的自交给商业银行,如定价、违约金的收取、费率的确定等,将根据商业银行和持卡人的约定进行。银行信用卡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差异化服务,在和其他机构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收益。
年度最佳用户服务信用卡银行:
广发银行、交通银行
广发银行
广发银行信用卡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推出了众多的优惠活动。在APP上,广发信用卡全新推出“发现精彩”,该活动围绕客户的吃、喝、玩、乐等消费场景,提供热门商户消费天天半价、周游世界高达10%的现金回馈等优惠,获得“2016年度最佳用户服务信用卡银行”奖项。截至今年上半年,广发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超过4460万张,信贷余额达2575亿元,信用卡活跃率为76.81%,规模、收益及各项指标均稳居信用卡行业第一梯队前列。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信用卡最值得称道的是,莫过于“超级最红星期五“活动,自2012年推出后,“超级最红星期五”始终以返还刷卡金的方式惠及持卡客户。譬如交通银行坚持直接以50%的刷卡金返还客户。即刷即省看似“简单”,但这种货真价实的小实惠恰恰是客户喜闻乐见的,这也是“2016年度最佳用户服务信用卡银行”奖项获得的原因。
年度最具互联网基因信用卡银行: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
工商银行
针对居民日益增加的线上消费需求,工商银行近年来着力打造了“互联网+金融+生活”的线上信用卡服务体系,获得“2016年度最具互联网基因信用卡银行”奖项。其中,工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工银手机信用卡,实现了苹果和安卓系统手机的“全覆盖”,全面支持线下“近场”挥卡支付和线上“远场”一键支付,此外还创新推出的工银e生活、商户之家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出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的二维码支付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等。
招商银行
近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在“互联网+”上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例如早在2012年就开始布局移动支付领域,将信用卡的支付、信贷、服务迁移到移动终端,成功打造了千万用户级别的掌上生活App平台。去年“双12”,招行还了基于NFC近场支付技术的“一闪通・云闪付”产品,探索移动支付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获得“2016年度最具互联网基因信用卡银行”奖项。
年度最具社会责任信用卡银行:
北京银行、光大银行
北京银行
20年来,北京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医疗、教育、慈善、赈灾等方面向社会捐助超过1.5亿元。北京银行与中华慈善总会携手推出慈善信用卡――大爱卡,以卡片专属慈善功能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为广大持卡客户提供奉献爱心的平台。七年来,大爱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张,大爱善款累计达807万余元。未来,北京银行“大爱卡”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为社会慈善事业贡献力量,共同开创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赢的崭新局面。
光大银行
近年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不断推出信用卡创新产品,关注公益事业,努力做到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平衡,譬如联合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了全国首张慈善类信用卡――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与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推出“您消费一次,我捐一分爱心”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因此获得“2016年度最具社会责任信用卡银行”奖项。
部分评论留言
@帕秋丽
谁家刷卡优惠多就选谁呗……另外人工服务能容易打通也很重要。
@北京帅帅
支持工行信用卡,率先使用2.0的芯片卡和国际接轨,牺牲了卡片成本收益,增强了支付的安全性。在国外被盗刷的招行粉表示很羡慕。工行信用卡往里边存钱,超过额度的部分也叫“溢缴款”,取出来是不要手续费也不收利息的。相反其他各行溢缴款取出来和预借现金一样是要收费的。
@李广
现在的信用卡同质化比较严重,无非是消费提醒、还款提醒、市场活动、分期活动、首刷活动、客户权益等方面,而平安信用卡在满足这些之外,还会赠送很多保险、平安银行,真的不一样。
@钢铁小汤圆
我最喜欢民生银行的信用卡,客服也不错,每次解答多详细耐心的,有时候满足提额条件了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是否需要,活动力度也可以,分期还款也很赞,用信用卡嘛,无非就是活动力度和后续服务,看好民生,加油!
@京北王书霞
北京银行服务到位,是我的大爱,我永远支持您哦!
关键词:电子商务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化第三方网站
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也在迅速崛起。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已迅速进入工业、农业、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各种行业,呈现出电子商务潮流。而作为金融业一大支柱的保险业,和信息是紧密相连的。保险是一种承诺、一种无形产品、一种服务商品,保险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日新月异,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使得无数商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于是一种全新的保险经营方式——保险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网上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和服务方式,以其具有的成本低、信息量大、即时传送和反馈、服务的连续性等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在国外,网上保险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成为继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之后的“第四驾马车”。
二、保险电子商务的涵义
发达国家大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应用电子商务网络为客户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势头甚为强劲。电子商务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因此,了解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呢?广义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利用电子工具(电话、传真、广播、电视、网络)从事的商务活动,如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进行的商务活动。根据电子商务的定义,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可以称之为保险电子商务(网上保险)。
笔者认为,保险电子商务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形成的对组织内部的管理、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经营业务的部分或完全电子化这样一个综合的人机系统来进行的商务活动。这种商务活动可能是与原先的传统业务相并行的或者是相融合的。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电子商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的网上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实现网上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直接完成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并由银行将保费划入保险公司。
从广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员工和人的培训,以及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公司股东、保险监管、税务、工商管理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三、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险市场有了广泛的拓展,保险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除此之外,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对外资保险企业全面开放市场,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险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务模式,将电子商务引入到我国的保险业中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的网上保险业务还只能处于传统保险业务的补充地位,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保险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是在1997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这是中国最早的保险行业第三方网站。同年11月28日,由中国保险信息网为新华人寿公司促成的国内第一份网上保险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迈入网络的大门。此后,中国保险网在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保险公司和业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保险行业综合网站,点击率始终为国内同类网站第一名。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电子信息窗口以及保险业内各方面的网上交流渠道,为推动国内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8月15日,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贯通全国、联接全球的保险网络诞生,这是太平洋保险公司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致力于保险电子商务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2001年3月,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推出了30余个险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网上营销。当月保费达到99万元,让业界看到了保险业网上营销的巨大魅力。
而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开设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积极探索,保险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渠道功能逐步显现。2000年8月18日,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以平安门店服务中心、平安电话中心、互联网中心组成的3A服务体系的运行标志着平安的客户服务向国际水平迈进,其强有力的个性化功能开创了国内先河。9月22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全面开通,这算的上是国内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认证的网站。
与此同时,由非保险公司(主要是网络公司)搭起的保险网站也风起云涌,目前影响最大的是一家由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友邦等十几家保险公司协助建立、由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的易保网。通过易保网广场,客户可以客观比较各家保险公司的养老、医疗、意外、理财险等保险产品;可以通过网上招标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保险方案;提供理财、投保、理赔等常识;提供车辆保险、家庭财产险等网上直销专业服务。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相关机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个性化的专卖区,客户只需要在一个网站浏览就可以完成对十几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保险咨询,特别是其推出的保险需求评估工具,如同在线计算器,客户只要在网页上输入个人需求,服务器就能自动的列出各家保险网页,通过信用卡完成保费支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易保网上保险广场致力于为保险买、卖双方及保险相关机构和行业提供一个中立、客观的网上交流、交易的公用平台;帮助客户轻松了解、比较、购买保险;帮助保险公司和保险人通过网络新渠道开发客户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帮助保险相关服务机构和行业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四、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模式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我国目前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第三方保险网站,即独立的保险网,他们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或附属于某大型网站,他们是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客户提供技术平台的专业互联网技术公司。前文所提到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易保网上保险广场,都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第三方保险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将自己定位为向保险从业人员提供资讯的一个内容提供商,它为保险的内外勤人员提供从保险新闻到行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信息,属于保险业内信息提供商;而以“网上保险广场”命名的易保网,将自己定位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保险业各方提高效率的网上平台,它包括B2B,B2C两种电子商务模式,致力于为行业中的各方提供一个交流和交易的技术平台;第三类为直销平台,如网险,它以的身份通过网络进行保险销售,从销售中提取佣金。以上是我国目前第三方保险网站定位的三大种类。
第二种模式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发的网站。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太平洋保险网站,平安的,泰康在线,以及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等等。应该说,随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在我国的日益完善,现在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些保险网站,大部分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利用保险网站一些有关保险公司文化、保险产品及服务的简单介绍,还没有真正的网上保险业务。这类网站主要在于推广自家公司的险种,进行网络营销。这是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发展电子商务所处的阶段,但是也有像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样的保险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到了互动、在线交易这样的阶段。2001年,太保集团公司新成立的电子商务部对太保网进行全新改版,网络销售和服务功能大为提高,网上支付功能基本实现,成为B2C业务中重要的销售渠道。太保网建立至今,网上B2C销售总计实现收入3500多万元,其中在2003年5月,一位北京客户在线购买“安居理财保险”,成功通过太保网网上支付10万元保费,成为太保网开通以来最大一笔金额的网上交易,展现了电子商务作为公司重要销售渠道的发展前景。
五、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保险电子商务发展是涉及到保险公司各类资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联网(包括Internet与Intranet)、无线技术、电话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信息沟通、电子化管理的活动,贯穿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保险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并逐渐成熟后,新的信息技术在保险公司内又一轮深层次的商务应用,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等在公司内的扩散和创新。随着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保险企业将在现有B2C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保单和电子签章,策划推出电子商务专有产品,对保险网站进行全新的改版,以网上销售保险完全电子化流程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建设,抓住未来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
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国保险业应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利用互联网进行保险宣传和销售保险产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活动,并通过电子商务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我们相信,全方面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保险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
【关键词】驻点营销;一段式电销;营销渠道
2010年,在一次证券行业的高端访问中,齐鲁证券经纪业务部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经纪业务一直是证券公司收入和利润的支柱,而上半年经纪业务的利润下降非常之快,整个经纪业务部门上下倍感压力。”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不仅是齐鲁证券,从券商目前的收入构成来看,经纪业务收入仍是主要收入来源,2010年上半年106家券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482.7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66%,较2009年同期下降23%。
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发展相比,中国证券业的起步还不到20年,但这20年,正是金融服务业突飞猛进的20年。证券行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已经成为金融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变化不断成熟的金融市场从最初的传统渠道渐变到至今多样化的营销渠道。随着证券行业的逐渐完善和发展,现有的营销模式虽然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也让各大券商得到了极大的获利,但是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一成不变只会被淘汰。而随着券商的激烈竞争,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面临很大问题。
一、传统营销渠道
目前,证券公司的传统营销渠道主要有:证券公司直销和银行网点驻销。
(一)营业部直销
营业部直销是证券公司传统的营销渠道,它提供一直较为被动的分销方式,因为客户需要借助营业网点渠道进行投资。营业部直接销售的营销方式是被动的,券商只能等客户自己来时,才能进行营销,很被动。客户来或者是不来,大部分是根据股票市场行情决定的,行情好时,客户来的就多,行情不好时,几乎就没有客户,当然也就没有营销机会。这样大部分的客户资源就连开发的机会都没有,证券公司处在很被动的地位。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银行驻点营销
几年前,银行驻点营销是市场一种创新,让券商从营业部的坐商走向了市场,让单一的营业部场地,扩张到全市所有的银行网点。银行驻点营销虽然对比营业部直销有了新一步的创新,但它的营销模式和证券营业部直销是一样的。客户经理虽然可以借助银行这个渠道可以接触更多的客户,但也是有局限性的,并没有变被动为主动。外加这种营销模式已经被全国各家券商广泛使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时候,一家银行可以驻点四五家证券公司,银行的客户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各家券商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你会看到银行的驻点工作人员都会比客户多,这样不仅对开展业务带来很大阻碍,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开辟营销新渠道的必要性
银行驻点的局限性和激烈的竞争,掩盖了其最初“人流较多,开展业务容易”的优势,各大券商有纷纷拿起了“降佣金”的武器。这在证券销售领域无疑是恶性循环。竞争越激烈,佣金降的就越低,券商就越赚不到钱,客户经理的工作热情也会随之降低,客户只觉得“价格便宜”,但没切身体验到投资领域的巨大吸引力,我们拿低价和礼品吸引的客户并不牢固,要想让客户成为铁杆粉丝,证券公司必须跳出单纯的低佣金拉客户的黑洞。
价格战只不过是证券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而作为证券市场营销概念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包括战略分析、市场细分、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营销组合的强大营销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券商抢占更大的客户份额,获得更大的利润。中国的证券市场正逐步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变。打破传统经营模式,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产品化,变革传统渠道模式,构建多渠道的营销网络,以服务为中心的品牌战略,将服务从传统的“微笑服务”向“智能服务”、“投资顾问”和“理财助手”转变,营销手段上从“等客户”向以优质服务“拉客户”、“留客户”转变,从以往的“比规模,比装修,比硬件”的浅层次竞争,过渡到建立客户理财报告制度,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投资咨询的软的高层次竞争。“证券营销新渠道”一个全新的概念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三、新渠道诞生——证券电话营销
“渠道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说明了渠道在其业务拓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水龙头效果,源源不断,渠道如同水龙头,可以保证客户的不断供给,拥有优质的渠道,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准客户群体;有了量的保证,才可能有质的突破。稳定的渠道提供了证券经纪人和客户之间的稳定沟通平台,有助于证券经纪人和客户的零距离沟通。开展“一对一”的持续服务。有利于制定统一的后续服务方案。在渠道展业的证券经纪人,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进人工作状态,借助相对稳定和持续的渠道展业模式,不仅能帮助其完成业绩,也可给其带来归属感。
证券一段式电销是指券商新渠道公司通过统一专业的标准化管理对电话坐席进行电话销售以及证券知识的培训,再由电话坐席对全国各营业部所在地城市的客户进行电话营销,通过各项优惠活动邀约客户到所属地区营业部开户的行为。开展电销业务前的准备:
(一)外部方面
1.尽可能了解本地区各券商的优惠政策,营销方案,提供给线上,让线上尽量了解当地券商竞争的大概形式。
2.结合当地其他券商优惠政策,制定相对有竞争力,符合营业部费用承受能力礼品。
3.尽量了解其他券商挽留客户的流程,为转户成功提高成功率。
4.找到营业部附近地标性建筑以及各区域到达营业部较快捷的交通方式。
(二)内部方面
1.电销佣金定价要考虑直销、综拓渠道发展,考虑内部的平衡性。
2.选拔好接待人员。(形象、专业、社会阅历)
3.设置电销专属柜台,专属服务电销客户。
4.建立符合营业部自身管理模式的标准化的服务细节。(礼品派发、开户资料的管理加班时间安排等)
(三)实际中的电销(以平安证券为例)
平安证券和平安保险都隶属于平安集团,平安保险在大连的市场是可观的。并且参与过平安保险的客户一般是认可平安的,我们通过电话向他们营销一般会容易些。新渠道电话专员通过集团总部获取保险客户名单,进行电话营销。
1.平安证券会派专员给线上打电话的部门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线上了解大连各券商的竞争形势,指定一套详细的营销计划。
2.结合大连其他券商的优惠政策和营业部的实际情况,我们适当降低了佣金,对前来办理开户的赠送礼品。
3.电话营销的同时,会把客户划分为“新开户”和“转户”两类。营业部的接待人员除了做到最基本的耐心、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形象外,针对新开户我们主要侧重于理财观念的导入,现在把钱存入银行就等于贬值,利息再调高,就涨不过物价;针对转户的客户,我们需要了解其他券商对客户的挽留流程,尽力促成转户,并且从服务及理财,让客户觉得贴心,愿意从原券商转出来。
4.从客户贴心的角度,我们要把到营业部的便捷的交通方式及时通知客户,尽量让客户方便顺利到达营业部;在营业部前台设置电销专柜,让预约来的客户尽量省去排队麻烦等。挖掘客户的需求,做到细致服务。 转贴于
为保证电销新渠道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单纯的礼品、优惠和微笑服务是不够的。客户参与证券投资最关心的还是受益的问题,证券公司将为客户提供服务具体包括:
(一)咨询服务
根据客户需求选择性的将各类研究咨询张贴或转发客户;定期提供客户持仓个股分析报告;及时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资讯产品和信息,并根据客户需要为其量身定制资产配置方案;定期将研究机构的投资策略报告发送给客户;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对客户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客户专用电子信箱服务,为客户提供个股门诊单、周评报告、月度投资计划以及模拟投资组合等;通过短信提供咨询建议;提供个股答疑、推荐以及跟踪个股服务;现场客户和非现场客户定期沟通。这类服务客户的区别就比较大,一般客户只提供基本的咨询服务,接受公共的咨询,而重要客户和核心客户一般都有一一对应的客户经理服务,核心客户的个性化咨询服务比重要客户更好。
(二)增值服务
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各类研究报告,包括内部研究成果和外购报告;以短信营销和客户服务为信息平台,为高端投资者提供实时行情、股市资讯和在线交易同时提供自选股等个性化管理功能。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财经资讯,短信营销信息和客户服务平台作为补充可提供及时的公告信息、个股预警、个股资讯、成交回报、资金变动、中签通知服务;根据客户需求,编撰投资分析报告,如果客户资产量达到相当规模,可根据其需要提供全方位私户理财计划。这类服务客户的区别就更大了,一般客户基本不享受增值服务,重要客户享受及时的服务,核心客户则享受全面及时的服务。
综上所述,以目前市场情况来看,高收入高资产核心客户群体为主的细分市场对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贡献最大,因此证券公司的客户服务主要需定位于此类客户,但也不能放松重要客户的服务。结合核心客户的特点及其需要全方位的服务,证券经纪业务日常经营单位的证券营业部可以定位为理财中心或营销中心,在投资者心目中树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品牌形象。
四、证券电销渠道的发展前景
证券营销是要让客户与券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信任和互惠的关系。电销渠道现在处于邀约客户,接待阶段。正在向产生一套完整的,包括有效户、转户的促成,基金销售等客户维护的工作发展。新渠道的前景是广阔的,电话销售只是一小部分。具体销售方式还有:
(一)与各大通讯机构的合作营销
要与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网通等机构合作。合作模式应有所不同,例如移动、联通,仅对券商开放系统的合作是不够的。可在其营业厅布点,发展其内部员工。其余的中大型的通讯机构,合作的内容包括,通讯商的资源共享,通讯商入驻小区营销活动时,双方共同营销。券商负担部分通讯机构的产品赠送、通讯商的营销人员兼职券商的营销,实现双赢。
(二)社区营销及技术服务站营销
可以选择些人流量比较大,商业性质比较强的地段进行布点。分工合作,两人派单,两人对有意想客户进行营销说明。在周围的高档写字楼张贴海报、设点促销,利用上下班及午餐人流量大的时间段派发宣传资料、意向沟通,周末在优质社区、大型商场摆台促销,以登记电话送小礼品方式挖掘潜在客户,日常电话跟进,开户即送精美礼品一份。
证券公司可以开发的新渠道还有很多,只要本着为客户着想的心态,不要为了销售而销售,要为客户负责,坚持不懈的努力,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一定会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卫运钢,赵萍.浅谈证券营销管理的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带来金融业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6年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连续4年GDP增速均超过10%。投资需求旺盛,令金融行业收益非浅,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从2006年底的55.63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66.6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接近20%,各上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业绩也实现了近年少见的高速增长。
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金融行业
随着国际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大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2008年经济增长可能高位趋稳并适度放缓。尤其是在高CPI压力下,央行从2007年起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使用利率杠杆、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金融体系流动性进行严格控制。流动性趋紧,将使金融行业在资金供应上面临较大的压力。
银行业2007年强劲增长的驱动因素
2007年以来,各上市银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强劲增长,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和净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均较去年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业绩增长了一倍以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巨头的业绩也有不俗表现。
我们认为,信贷规模扩张、净利差扩大、不良贷款比例不断下降和中间业务高速发展是各上市商业银行在2007年实现高速增长的原因,而分析银行业在2008年第二季度趋势,也应从以上四个方面予以考虑。
宏观调控限制信贷规模扩张速度
2007年银行业信贷规模扩张较快,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690.88亿元,同比增长16.1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09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89371.15亿元,同比增长16.08%。而上市各家银行存贷款增速要超过这个数字,尤其是对于9家2006年下半年之后在A股新上市的银行而言,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利息收入是中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80%,各上市银行业绩对于信贷规模的敏感度很高。银行业信贷规模的持续稳健增长,是银行快速发展的基础。
2008年信贷规模将受到央行的严格控制。预计2008年银行信贷规模增速难以超过去年,因此银行业绩增长与2007年相比可能放缓。由于通胀率持续上升令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的2008年的信贷规模受到严格限制,新增贷款被限制为不得超过2007年的增长水平。此外,贴现业务所占比重已经压缩到相当小的地步,通过压缩利润率较低的贴现业务为高利率贷款业务腾出空间的做法,作用有限。从2008年前两个月贷款规模增速看,即使是处于贷款发放较多的年初,贷款规模增速依然低于2007年全年水平,表明贷款规模受限已经初现端倪。这将使银行2008年业绩提升的张力受到直接限制。
2007年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实现高增长的银行,所受影响会更明显。从各家上市银行来看,2006年以后在A股新上市的银行去年贷款规模的增速普遍超过2006年以前上市的同行。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银行通过在股票市场融资,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具备了更强的信贷扩张能力,由此带来业绩的高速增长。但在目前的信贷扩张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于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贷款规模增加的银行而言,2008年的业绩增速难免会出现回落。
资本金限制了进一步信贷扩张的潜力。经过2007年一轮快速规模扩张后,到年底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与07年中期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最低的华夏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仅为8.27%,已经接近8%的门槛。这表明部分银行在补充自有资本之前,进一步扩张的空间不大。但目前A股市场对再融资极为敏感,中国平安和浦发银行的前车之鉴,让上市银行实施再融资的难度大增。
存款准备金提高的累加效应已实质性反映到银行的盈利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07年以来央行第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15.5%,是近20多年来最高水平。央行主要是基于应付流动性持续过剩、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和前期贷款投放偏快等问题的考虑。从单次看,该举措对缓解市场流动性、控制信贷增长的作用细微而缓慢,但是其滞后的累加效应不容忽视,对于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80%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信贷业务规模的任何风吹草动,对其业绩的影响都不容小觑。
不对称加息与存款活期化趋缓,影响净息差
2007年,净息差不断扩大是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2006年8月以来的9次加息是净利差扩大的直接原因,存款活期化是净利差扩大的根源。2006年8月19日,央行宣布提高存贷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中国货币政策开始进入加息周期。此后八次加息总体而言使商业银行各年期存贷利差略有缩小。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具有短借长贷的特点,上市银行存款构成中活期存款占比普遍较大,且在2007年受股市行情影响,储蓄存款向股市“搬家”,2006年12月起,M1增速开始超过M2增速,表明了储蓄存款加速活期化的开端。与此同时,活期存款利率仅在2007年7月提升了0.09个百分点,而在2007年12月21日的利息调整中再次下调0.09个百分点,整体而言远远小于贷款利率提升幅度,所以银行存款付息成本上升幅度要小于贷款收益率的上升幅度,从而令信贷净利差有所扩大。
2007年10月以来,随着股市从高位回落,M1的增速明显下降,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22.21%一路下滑至2008年2月的19.2%,与市场走势极为类似。与此同时,M1与M2的增速差值也下降到了2006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情况表明,在股市财富效应减弱的情况下,存款会重新呈现出定期化的趋势。因此,除非2008年股市出现去年单边大幅上涨的行情,否则银行会面临存款向定期转移带来的付息成本上升的压力,但与此同时,银行目前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会有所缓解。
此外,2008年的加息方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银行业2007年第四季度以及2008年度策略报告中,我们指出存在不对称加息的可能性,并在随后在2007年12月21日的第六次加息中得到验证。我们一度认为2008年仍存在强烈的不对称加息预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预期已经有所减弱。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美联储多次加息救市后,中美利差倒挂,由于过度加息反而会加速国际热钱的流入,无助于缓解目前的高通胀,留给央行的加息空间已经不大;另一方面今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雪灾,需要相对宽松的信贷支持以帮助受灾地区经济复苏。但从屡创新高的CPI指数来看,进一步加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依然存在,且由于过去对称性加息对银行放贷的冲动抑制并不明显,因此央行在今年的加息举措中,很有可能继续采取存款利率增幅大于贷款利率增幅的非对称性加息方式,而这种方式会直接削减银行的净息差。
综上所述,如果M1与M2增速重新交叉,会令银行存款结构中定期存款比重上升,加息对净息差的正面影响可能逐步缩小,乃至转为负面。同时存款加息幅度大于贷款的非对称加息会冲击银行的净息差。
不良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
近年来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健快速增长,刺激了实体经济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企业盈利能力与偿还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为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也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不断提升,因此各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不断下降。由此带来的拨备压力减轻,这是银行2007年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度担忧加息和房地产价格下跌,会造成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但从目前银行表现来看,这种趋势并未体现。2007年报显示,各上市银行全年不良贷款比例与第三季度末相比,均出现了小幅下降。这表明在第四季度中,尽管贷款基准利率在年内提高了1.12%,但银行资产质量依然有所提升。这与银行发放贷款时对抵押房产进行合理评估,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有关。同时,房地产价格实际下跌幅度不大,而且银行授信时对抵押房产实行折价评估,因此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离会带来大规模违约的“负按揭”红线相差尚远。
然而银行业信贷业务在房地产业的风险集中度较高。年报显示,各上市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中,房地产相关贷款(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比重最大。目前,楼市拐点之争结论基本已定,且有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次债危机警示在前,中国银行业在前两年的情况与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的美国银行业有一定的类似性,虽然中国房地产业目前实际情况与美国有很大区别,但暴露在房地产业风险的巨额信贷规模,是让市场担忧的主要原因。
此外,从年报看,除交通银行与深发展外,其余各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较2006年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这可以看作各上市银行在2007年经营状况较好的状况下,主动提高拨备规模的“储量越冬”行为。此举令银行能在贷款不良率上升时,通过适当调低拨备覆盖率,即可平滑贷款质量下降给业绩的冲击。
中间业务处于快速上升轨道
2007年,各上市银行中间业务高速发展。尤其是基金托管和代销等与股市相关业务受牛市催化,增速尤为显著。2008年市场行情转淡,会对银行上述业务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但一方面银行中间业务呈“多点开花”的局面,信用卡、财富管理等多项业务均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点,对股市相关部分业务依赖度并不高,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在业务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中间业务虽然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近期尚难以成为银行业绩的支柱。
重点公司推荐
招商银行――核心竞争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一、个人信用贷款的定义和现状
个人信用贷款是一种不需要抵押,凭借客户自身信用获取小额资金融通的金融产品,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成熟信贷模式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小额消费信款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贷款占这些国家总额贷款的很大一部分,资料显示,美国和我国的香港这一比例分别为70%和50%,消费信贷不仅能促进消费,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从个人角度看,消费信贷创造了个人提前消费、提前享受的可能性,为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搞好家庭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
但就目前的整体容量来说,中国的小额信贷的发展还处于婴儿期。上海银监局2009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根据贷款方式划分,个人贷款中抵押类占比97.6%,信用类1.15%,其他为质押和保证类。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就上海地区而言,个人贷款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抵押贷款。而在信用类中剔除信用卡项,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仅占比0.62%。这其中较大的一部分为质较好的高端客户,对中低段客户来说,这个比例会更低。针对这一消费群体的开发是未来信贷产品的主要方向 ,但在我国,小额消费信贷一直停滞不前,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现从三个方面对小额消费信贷进行考量。
就个人客户来说,首先,整个小额消费信贷市场上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导致许多潜在优质客户存在贷款无门的窘境。前期,我国对小额消费信贷的需求主体一直定位于农村,但城市居民的一些草根阶层,对此的需求更旺盛,整体信用资质也更优良。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亿户城镇居民中就有三千万户有贷款需求或正在贷款,以每户贷款三万元计算,就有九千亿元的贷款存量。再反观目前的金融市场,针对城镇草根阶层的贷款品种匮乏,无力甚至无法满足该阶层的需要。小额消费信贷的即时推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我国的诚信体系还未健全,许多客户的诚信意识和诚信习惯还未唤醒,这是今后大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小额消费信贷的发展,将率先建立起一个信用平台,促进客户良好的还款习惯的和还款意识的养成,对今后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全面铺开打下扎实的基础。
就银行,特别是国内银行而言,确实都认识到小额消费信贷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客户资源,但苦于控制风险和管理成本的考虑,迟迟未全面推开。依托保险的产品平台,拓展小额信贷的发展通道,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第一,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建立公共的客户资源平台,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资源共享,增加控制风险的能力,并能规范金融市,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其二,基于银行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保险公司为银行提供了全面的客户资源挖掘和坏账催收工作,大大减轻了银行的成本支出。
就这个社会而言,小额消费信贷的全面发展,能提高国内的消费水平,对整个国家的GDP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占整个信贷比的40%~70%,而我国目前仅维持在4%左右;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已经达到0.6,恩格尔系数也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正反两方面考虑,我国的小额消费信贷的市场广阔,是未来经济腾飞的重要的因素。而由于消费信贷的供需不平衡,使许多地下钱庄纷纷应运而生,这就给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而银保合作的小额消费信贷的适时推出,不仅可以有力地打击地下钱庄,也为我国建造全面的阳光金融保驾护航。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小额消费信贷的逐步稳固地发展,是我国营造诚信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个人信用贷款的风险考量
个人信贷产品的信用风险要远远高于一般的贷款品种。首先,客群的信用状况是原因之一。该款品种针对的人群为中、低端客户,信用状况较一些高端客户而言会有所差距,在还款习惯和意识方面较薄弱,具有较大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小额信用贷款的逆选择表现为那些资信不良,明知无法还款的客户更趋向于贷款;道德风险是指一些客户用贷款从事贷款合同中明确禁止的经济活动,如炒房、进入股市等。
其次,产品性质决定信用风险会更高。由于不需要抵押,前端对客户的信用审查的要求就会更高。
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这对小额消费信贷来说就好比双刃剑。这相当于为该款产品设置了隐性的准入门槛,如果信用风险控制的好就能占领市场,挖掘客户资源,做的不好就会被淘汰。比如前期,深圳一些做信用贷款的公司由于盲目扩张贷余额,而没有做好客户的筛选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最终被市场淘汰。
在目前中国小额信贷市场上,主要有渣打银行的现贷派、花旗银行的幸福时贷、宁波银行的白领通,以及前面提到的银保合作信用保证保险。与前几项相比,信用保证保险最具创新的特点是将银行依托保险公司的平台,让客户从产险购买信用保证保险,获得向银行申请无抵押贷款的资格,银行再放款给成功投保的客户。通过这种方式,保险公司为银行解决放款风险问题,并拓宽了银行的业务种类,增强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银行也为小额信贷的发展解决了资金来源及放款主体的问题,从而实现保险公司和银行业务的双重扩展,实现双赢。平安保险公司在2009年初推出的信用保证保险正是采用了该模式。
三、信用保证保险客户选择策略
信用保证保险是集合了大量投保人的资金来应对少量特定的信用风险后果的产品,是把银行面临的金融或财务上的危险转嫁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对银行来说,无疑大大降低给城市草根阶层贷款的风险。所以,由保险公司进行的各种风险防范措施与银行进行的贷款项目评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其对贷款客户的选择和管理上看出端倪。
从客群选择上来说,金融机构一般将客户分为A、B、C、D四档。其中B档为银行的主营客户。这类客户一般资信较好,贷款额要求较高。信用保证保险的客户定位为C类。
C类客户的特点是为城市中低端阶层,资信等级较差,无法通过抵押等手段从银行获取贷款。但是这类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高度非弹性的,如果无法通过正规途径筹集资金,这类需求就会流向利率更高的非法金融市场,助长地下钱庄的蔓延。利用信用保证保险,保险公司为这类有贷款需求的客户提供了新的阳光融资渠道,也为银行拓展了新的客户资源。
其次,信用保证保险对客户实行分级化服务。其客户类型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新客户、现有已证实的优质客户和现有逾期客户。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策略,目标是留住优质客户,筛选具有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客户。
1.新客户
在对客户资信有了大致的了解后,不从利率着手来销售贷款,而是通过月度还款额来为客户设计贷款期限和品种。比如一名客户需要贷款1万元,我们假设目前有3种期限供客户选择,分别为6个月,12个月与24个月,贷款利率15%(单利)。我们分别计算3种期限的月度还款额。
6个月的月度还款额为[10000元+10000元×(15%利率/2)]/6个月。得出该客户如果借6个月期的话,月度需要还款1791元。
12个月的月度还款额为(10000元+10000元×15%利率)/12个月。得出该客户如果借12个月期的话,月度需要还款958元。
24个月的月度还款额为(10000元+10000元×15%利率×2)/24个月。得出该客户如果借24个月期的话,月度需要还款542元。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一名客户月度偿还能力较弱,则建议其采用较长的信用保证保险贷款,这样既能保证贷款能按月偿还,也能保证客户资金的周转。信用保证保险从贷款发放的那刻起,就启动了还款程序,所以必须保证客户能按时、按量归还贷款,这样才能维持整个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想。
2.现有已证实的优质客户
这类客户是公司的财富,必须给这类客户一定的增值服务。运用市场法则指导小额信贷,它的利息收入就必须弥补经营成本,并能获利。对客户实行利率一刀切,对于那些优质客户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采取同等利率,那些较差客户的违约风险就需要由资质好的客户来分摊买单,这样起不到筛选客户的作用。所以必须对客户细分,实行差别利率,吸引并锁定那些优质客户。
对于已证实的优质客户,就是在6个月内从未出现逾期或者仅出现一次较短时间的逾期,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维系客户。
其中,较常用的一种做法是借新还旧。所谓借新还旧是指通过给优质客户重新提供一笔利率相对较低贷款,来帮助客户偿还原来的贷款。这样做使客户贷款的平均利率下降,并有利于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持续发展,保持公司的贷款余额的增长。
3.现有逾期客户
现有逾期客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倾向的劣质客户,另一类是则不是有意逾期,而只是还款习惯尚未建立或者资金暂时出现短缺,只要进行引导,能成为信保业务的优质客户。对于后一类客户,保险公司可以对客户的还款计划进行适度调整,比如采取延长还款期限,当月还款延后等有利与客户还款的方式,为客户建立良好的还款意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将客户信用风险前置,并充分搭建保险和银行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保证保险既可以解决中低端客户贷款难的问题,促进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对我国诚信体系的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信用保证保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
[2]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
[3]谢康乌家培著: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2002年
[4]王宗强:“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金融网,2008第8期
[5]伦德尔・卡尔德:融资美国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一、中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一阶段: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初始阶段(1996年至1998年)。中国少数几个商业银行通过其基层营业网点人寿保险公司开展定期寿险和年金保险的业务,当时银保业务规模较小,市场影响较少。由于银行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声誉、专业形象和便利的营业网点,使银行保险业务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仅在1997年,中国平安保险北京分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的一年里投保客户就达1.2万人,达成保险单1.3万张。第二阶段: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2003年)。从1999年开始,中国保险业通过前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发现与银行合作的良好前景,全国掀起“银行保险合作热”,各大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纷纷建立起合作关系。银保合作的营销方式不断发展,从单纯的银行柜台销售到银行理财中心和电话直销。2002年,全国银行保险的保费规模达到388亿元,占全国人身险的17.1%,银行业务规模全面超过团体直销业务,成为与个人和团体直销的人身保险销售的三大支柱,银行保险成为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渠道。2003年全国银保保费规模更达到765亿元,占当年全国人身保险费的26%。第三阶段: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停滞阶段(2004年至2005年)。2004年度开始,全国银保业务保费收入为795亿元,只比2003年度增加了30亿元,增速仅为4%,占当年全国人身险保费的25%,银保业务明显减缓。全国大多数寿险公司银保保费规模出现收缩、增速放缓或者负增长的现象,2005年1-5月全国银保业务保费收入仅为320亿元,同比下降13%。
二、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组织松散,导致无序竞争现在中国的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只是关系,合同一般是短期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兼业人的各家银行(现在银保合作的最普遍的方式)所拥有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使他拥有稀缺性的资源优势,而保险公司自身的技术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因此银保合作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关系。由于银保双方因缺少长远共享的利益而令双方间隐形竞争多于表面合作。
(二)产品结构单一导致成本增加在当前市场上存在的银行保险产品都是以中长期分红、投资理财型等储蓄替代型产品为主,产品的保障性很低,而且同质化程度严重,产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要求,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各家银行的保险产品之间进行的主要是价格竞争,致使银行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承保利润下降。
(三)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导致信用降低银行保险之间只是关系,在银行网点由银行柜台人员代为销售银保产品,对保险产品保障内容不甚了解。而在现行的《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中缺失对人员的保险专业的业务知识的有关要求。因为缺乏专业的保险知识,银行业务人员在介绍保险产品时盲目套用银行的专业解释“利息”、“本金”、“存入”等概念误导消费者,混淆银行和保险专业含义,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产品的效益。同时,保险宣传资料和信息披露存在不真实的现象,夸大保险合同利益,消费者在对保险产品的风险和保障没有得到充分的了解或误解之下购买了银保产品,结果必将导致银行信用的减少,降低对银行的诚信度,对银行本身和银保业务合作带来负作用。
(四)保险企业间恶性竞争导致业务萎缩保险公司为了争夺银行网点,不断抬高手续费,经营成本不断提高。银行保险产品大多数是投资分红型险种,在业务宣传时对客户的隐性承诺较高,使客户对产品的分红效益期待较高。而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单一而且主要还是以银行存款为主,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较低,一般在3%左右。经过一段时间后现实的收益必将引起客户的不满甚至退保。保险公司对银行渠道定位不清,合作后盲目竞争,导致整体业务出现零甚至是负利润状况。银保业务现正逐渐成为保险公司的“鸡肋”。
(五)技术安全阻碍导致风险增加我国现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由于安全与技术等因素,基本没有实现电脑联网,没有统一的业务操作平台,银行和保险企业之间的客户信息不能互通。通过银行投保的保险业务资料大部分靠人手工录入,银行保险业务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由此产生的承保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也给一些不法的资金带来藏身之所。
三、开拓思路,构建银保未来深层次合作发展的蓝图
银行保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银行业与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保险业务对各国金融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中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与发展论坛”中指出,银行保险在中国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银行保险何去何从,需要保险监督部门深入研究,需要保险公司、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合作。而在世界上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他们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势态良好并给他们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均带来较好的收益,所以笔者认为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现在我国银保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新建或合资建立专业集团化银行保险金融机构建立专业集团化银保金融机构,是我国银保深层次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国际发达国家银行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一般有四种形式:即签订销售协议、建立合资企业、收购合并和新建企业。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保险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离不开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股权利益的结合。因此,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专业银行保险企业的银保合作发展之路。从欧洲主要商业银行近几年来的组织结构和营业表看,在欧洲市场上,经营业绩排在第一二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与其银行保险业务的收益是密不可分的。建立专业集团化银保金融机构,使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用银行业务把保险和客户资产管理联系在一起,通过跨行销售使运营成本合理化。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业的开放使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面对具有丰富经验和成熟技术的国外商业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在自身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不足的前提之下,应侧重于国内市场的整合。而在消费信贷服务和资产管理具有巨大和稳定利润的领域里,积极参与并争取取得优势应该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由此可以得出银行保险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建立专业的银行保险公司,构建集团化的金融机构是银保业务深层次发展的可行之路。虽然目前我国的一些法规对商业银行直接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所限制,但银行可以通过海外机构入股保险公司,或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或银行下设的非银行机构进行投资。
(二)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开发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要,是我国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银行保险产品的设计应符合银行保险的特点,力求具备操作简单、快捷、免核保、易宣传,同时充分考虑所在地域的产品营销放射区内消费群体的需求等因素,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和市场的定位。不断创新并推出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的银保产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调整,并除去无利润和无市场需求的银保产品是我国银行保险所迫切急需的,有了符合人们所需的银保产品,才会推动人们对银保产品的消费。
(三)培养专业银行保险复合型人才和建立银保共享的技术安全保障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和高效的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我国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保险产品由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银保业务,有必要建立银行保险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制度、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统一的专业流程制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化知识的银保业务专才,使银行保险从服务、营销和管理得到深层次的提高。通过培训制度使银行不同层次的人员更深入地了解保险,把保险业务真正融入到银行业务中去,从而建立新的银保企业文化,营造银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使银行保险业务信息得到及时输送和反馈,提高银保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为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在内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减少银行保险业务的经营风险,净化投保资金的来源,为深层次的银保合作提供坚实的后盾,为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从2002年底中国经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并出现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而投资的扩张又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费和环保压力。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为我们分析中国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因此,在判断我国未来行业增长前景时,既要考虑国际产业发展动向,也要考虑中国自身的发展特征。
能源行业受惠定价提升
近年国际经济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带动的亚洲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也刺激了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走高,国际油价和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就是充分证明。从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主要一次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国际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需求来看,资源价格具有长期上涨的趋势,直到低成本替代能源的出现。
我国能源价格趋涨有利于提高能源生产企业的效益。我国总的来讲还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由于体制的影响,我国资源、能源类价格一直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及生态的补偿成本,直接带来对资源、能源使用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作为信贷资本价格的利率也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助长了高耗能产业的无序扩张。
近几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一路上升,“十五”期间,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均为1.04,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去年以来,政府开始对能源价格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也开始对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进行了一定调整,不久前又颁布了取消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的新规定,表明政府决心改变当前能源供需矛盾的立场。
可以预见,下一步我国的能源产业,除了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实现产能的有限扩张以外,价格的提升将是能源类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发展也将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因此,能源、矿产行业,与这些行业相关、与节能环保相关的专业设备制造业,是今后制造业中盈利增长前景较好的行业。
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朗
2005年我国经济结构中,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8.4%,第三产业占比为38.8%。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达到69%,轻工业仅为31%。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过高,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我国的长期发展需要来看,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是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同时,带动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一方面,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型行业,如航空航天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医药行业、通讯设备等,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制造业。
另一方面,由于服务部门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部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使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呈现加速上升趋势,甚至超过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当前,发达国家GDP中服务业占比高于70%。2005年美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80%。可以说,在全球制造业需求增长逐渐走低的情况下,服务部门增长空间越来越大。
表3所显示的美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增长的情况,充分反映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的增长幅度高于制造业部门就业增长趋势,是吸收就业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的未来美国就业薪资水平最高的十个行业都集中在服务业部门,包括私人教育支持服务、家庭健康服务、软件出版业、管理、科技、技术咨询服务,等等。
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状况的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
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变化与国际趋势相符,即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呈现加速态势,成为吸收新增就业的主要部门(参见表4)。
2、在第三产业就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维持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参见表5),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水平有实质性提高。
3、反映出我国服务业发展处于刚开始起步的阶段,高附加值服务业比重较低、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也正因如此,我国服务业将有可能得益于最新科技成果而实现跨越式增长。
服务行业的吸引力
从行业投资的角度看,制造业中除了与能源、资源有关的制造行业以外,其他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宏观调控、能源价格上升、消费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而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前景则可期可待。
在制造业增长前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情况下,零售商业、医疗、医药行业、交通运输、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和稳定性对投资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在美国、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股票市场中,金融业和零售业的指数增长在长期内都居于前列。我国的零售业和金融服务业,也同样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2004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额的增长保持在12%~14%之间。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可能实现年均实际增长11%以上,对外资和内资零售业都充满了吸引力。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零售业和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强大的需求支撑。
在我国已经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种种限制之后,一些外资企业开始深入二、三级城市市场,甚至四级市场,并通过并购国内零售企业实现快速扩张。
随着金融业的开放,今年年底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将促使我国在金融业服务水平、资本结构、经营理念、规范信贷和资金交易行为等方面快速提升。
金融服务业的提升前景还在于,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各主要市场的建设发展(如期货市场、黄金市场、货币外汇市场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出、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发展,等等;都为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最近提出要提高对外汇储备的经营能力,并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等等。这意味着央行有可能对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加速银行改革的推进,稳定金融市场。
[关键词]公司治理;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181―04
一、问题的提出
银行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体系稳健的重要性并直接促使了银行公司治理的兴起。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再次表明:银行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及对降低系统风险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0月再次对《加强银行公司治理》进行了修订,了《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2010年11月,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获得正式通过。后金融危机时代,严格资本监管要求,同步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和《巴塞尔协议Ⅱ》乃是全球银行业的大势所趋,同时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过程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7月19日印发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定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织架构、职责边界、履职要求等治理制衡机制,以及决策、执行、监督、激励约束等治理运行机制。从模式上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可分为以经营者、投资者为主体的公司内部治理和以监管者、客户、竞争者为主体的公司外部治理。由于对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多使用回归分析法,而影响和反映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公司治理各项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并且由于作为研究对象的我国上市银行仅有16家,样本太小易导致常用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到的结论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或不稳定,因而本文拟运用SPSS19.0软件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寻求影响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主要变量,从而为我国上市银行乃至我国银行业通过加强公司治理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提供启示。
二、指标选取和理论假设
(一)指标选取
本文以我国仅有的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经SPSS19.0软件的多次筛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考虑,最后选取以下影响和反映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9个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第一大股东性质是否国有(x3)、是否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x4)、董事会规模(x5)、独立董事人数(x6)、资本充足率(X7)、一级资本充足率(x8)、是否在境外上市(x9)。这些指标能够从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两大方面对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进行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所涉相关数据或信息均来自这16家上市银行的2013年半年度报告。对于虚拟变量x3,第一大股东性质是国有取1,否则取0;对于虚拟变量x4,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取1,否则取0;对于虚拟变量x9,在境外上市取1,否则取0。
(二)理论假设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公司治理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及效果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无论是理论还是大量实证都难以给出唯一的结论。本文就公司治理的各单项指标对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作出理论假设与分析如下: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其监督管理层的激励和积极性越大,银行风险越低,意味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相应越高。
假设2: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其他大股东对最大股东的掣肘作用越大,同时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也越大,银行风险越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越高。
假设3: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性质若为国有,则政府股东对董事长的任命权可以起到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效果,因而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假设4: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使股权结构多元化,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从而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假设5:董事会规模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董事会人数较多时,可以使得董事成员在专业知识、管理经验等方面实现互补,从而减少银行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假设6:独立董事人数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负相关。
独立董事的增加对于银行风险往往难以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相反可能会增加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激励,从而使银行风险控制能力降低。
假设7: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资本充足率尤其是一级资本充足率越大,则银行的经营越稳健,风险越小,其风险控制能力越高,银行价值相应越大。
假设8:在境外上市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在境外上市既可以使股权结构实现多元化,增加外资持股的比例,也有助于银行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三、买证研究
因子分析的实质就是用几个潜在的但不能观察的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被称为因子)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协方差关系)。
(一)主要研究步骤
1 指标数据正向化、标准化。根据理论假设6,独立董事人数(x6)为逆向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时需进行正向化处理,本文采用对逆向指标的数据加负号的方法。SPSS19.0自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及数量级的影响。
2 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由SPSS19.0得到9个指标的相关矩阵,从中可见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大于0.3。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606大于0.5,且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102.327,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以上结果表明9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也说明原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3 确定因子个数。本文采取主成分法来确定因子载荷,并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抽取了3个公共因子。由表1可见,这3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065%,表明这3个公共因子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代替原始变量对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进行衡量。
4 求因子载荷矩阵。由SPSS19.0得到的成分矩阵(即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决定3个公共因子的各主要指标对应的因子载荷均为正值,这一结果表明,正向化处理前的独立董事人数(x6)这个指标对于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表现为负效应,而其余8个指标的影响则表现为正效应,与前文的理论假设正好相一致。但此时得到的未旋转的公共因子中,第一个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难以解释。
因此,再对3个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并将其各列按载荷系数大小排列,使在同一个公共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的指标排在一起。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由x2、x1、x3和x9这4个指标决定,这4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1上的载荷分别为:0.911、0.871、0.790、0.743;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由x7、x8和x4这3个指标决定,这3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的载荷分别为:0.874、0.847、0.795;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主要由x5和x6这2个指标决定,这2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的载荷分别为:一0.931、0.815。
5.求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由SPSS19.0可以直接得到3个公共因子得分Fi(i=1,2,3)并以变量形式保存。再以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3个公共因子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可以得到因子综合得分F的表达式为:
F=0.31270×F1+0.27779×F2+0.21016×F3
利用3个公共因子得分Fi及因子综合得分F的表达式,可以得到我国16家上市银行各自的因子综合得分与名次(见表3)。
(二)实证结果分析
1 第一个公共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31.270%,主要反映银行内部治理中的股东治理机制,命名为股东治理机制因子。其中,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这2个指标反映银行股东治理机制中的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性质是否国有(x3)反映银行股东治理机制中的股本结构。对于是否在境外上市(x9)这个指标,由于在境外上市意味着外资持股比例的增加,因而可将其视为也是反映银行股本结构的一个指标。从表3中可见,在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上,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得分居于前列,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得分居后。这表明在股东治理机制方面,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比新兴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更为合理和完善。
2 第二个公共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27.779%,主要反映银行外部治理中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命名为外部治理机制因子。其中,资本充足率(x7)和一级资本充足率(x8)反映银行外部治理中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至于是否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x4)这个指标,由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使银行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同时,也能使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透明度提高,因而可以将是否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x4)视为反映银行外部治理中信息披露机制的一个指标。从表3中可见,在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上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得分居于前列,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得分居后。这表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新兴城市商业银行均较为重视外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3 第三个公共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21.016%,主要反映银行内部治理中的董事会治理机制,命名为董事会治理机制因子。从表3中可见,在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上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得分居于前列,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得分居后。这表明在董事会治理机制方面,较晚上市的新兴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后发优势。
4 从三个公共因子得分的排名来看,各家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各有优劣,需要注意扬长避短,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效果。因此,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到各家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改进方案。例如,因子综合得分排名第三的工商银行,其外部治理机制因子排名第一,而董事会治理机制因子排名相对靠后,因而可以侧重于加强和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并继续优化股权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5 因子综合得分的大小反映了公司治理赋予各家银行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因子综合得分越高,表明银行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也越高。从表3中可见,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因子综合得分居于前列,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因子综合得分居后,这表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对强于其他商业银行。因而,基于风险控制能力的视角,目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投资价值可能要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投资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一)优化银行股权结构
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建立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的基础。实践证明,对于银行而言,多股权制衡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股权结构。为此,不仅要求实现股权持有主体多元化,既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也重视引进非国有资本和外国资本,而且要求合理调整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与其他大股东之间应保持合理的持股比例,注重形成多股权制衡机制,尤其是要防止出现非国有股东实际控股且“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二)强化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可以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促使其资产规模有序扩张,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为此,应根据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以及资本定义及其组成,加快推动银行资本工具创新,不断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建立动态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建立健全资本管理长效机制。
(三)重视引进并且稳定境外战略投资者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能更好地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股权结构多元化,这不仅可以引进资金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决制约银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真正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但近年来,国内逐渐出现了境外战略投资者陆续出售所持中资银行股份的趋向。对此,我国上市银行更应积极应对,以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盈利预期长期吸引住理想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从而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关键词:保险业;并购重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42
一、中国保险业处于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和市场结构高度垄断混合阶段,不具备通过大量并购快速成长的市场条件
(一)我国保险业市场主体数目仍然较少,市场主体成长时间较短
截至2010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数目在为146家 ,其中寿险公司有61家 ,产险公司53家。如果比照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来看,保险公司数目很少,与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力并不匹配。由于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保险公司的数目应当处于进一步增长的时期。进行国际对比也可以看出这一数目发展的要求。表1给出了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的保险公司数目。从表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保险公司数目有很大的差别,其中美国最多,多达5000多个,这个数字还是在美国保险业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并购重组后的数字。事实上,单纯是寿险公司,美国最高峰的1985年就有2000多个。另一方面,虽然从保险公司的数目来看各国有很大差别,但是,如果主要考察保费收入在全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国家,即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来看,除日本保险公司数目比较少外,其他国家也都至少有几百个保险公司,其中产险公司居多。由于这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都经历了金融业放松管制和自由化,保险业也经历了市场竞争和并购重组实现规模经济的过程,保险公司数目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下降。
(二)中国保险业存在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保险业规模仍然很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飞速发展。表2总结了2004年至2008年五年里保险业发展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超过3万亿元,保费收入接近1万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有6658亿元,产险保费收入超过2300亿元。2004年到2008年,我国保险业资产平均增长速度到达24%,保费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5%。但是,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仍然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表3给出了美国人寿保险人近二十年来的资产规模和增长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保险业在八十年代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近二十年来,保险业,特别是寿险行业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总体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1%,而在2005年,甚至达到55%。将我国的情况与之对比,2007年,美国人身险行业资产达到5万亿美元以上,而2010年,我国全部的保险业资产规模5万多亿人民币。
(三)我国保险业资产分布集中于主要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资产规模仍然较小
表4和表5分别给出了2007年我国最大的四家保险集团公司资产规模和在全国保险总资产的比例,以及美国前十大寿险公司资产规模及其在总资产中的份额。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主要的寿险公司资产规模都大大超过我国保险公司规模,美国2007年第一大寿险公司 - 大都会人寿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我国全部保险公司的资产之和;如果与资产规模总和相比,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总和还不及美国寿险业资产规模的1/10;进一步,我国最大规模的保险集团如果在美国寿险业对比,只能排在第十位。另一方面,列表还显示了美国这些寿险公司资产规模虽然很大,但是,资产规模的分布要比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分布分散的多。仍然是看大都会人寿,其资产总额占全面寿险业资产总额仅为8.97%,而中国人寿占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的41.5%;同时,美国前四大寿险公司资产之和占全面寿险公司资产总额的28.9%,而中国前四大保险公司占全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约80%。全美前10大寿险公司的资产总额才占全美寿险公司资产总额的51.63%,即一半的比例。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太小代表着我国保险公司发展的未来潜力,但是,过于集中的资产规模又表明我国保险业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四)我国保险业业已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限制了并购活动的展开
表6和表7分别给出了2000年以来我国寿险市场和产险市场结构变迁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即使如此,我国保险市场市场集中度仍然很高,其中2008年的寿险CR4仍然高达73%,产险CR4在2008年也达71%。按照所谓的贝恩市场结构理论,从这些市场指标来看,我国现今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高度垄断的寡头市场。表8也给出了2007年美国前十大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及其市场份额。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寿险市场集中度要远远高于美国。我国寿险市场中国寿股份就占了其中的40%,而美国最大的AIG只占不到20%;同时,按照CR4来看,美国的比例是不到40%,甚至CR10还不到60%;而我国的寿险市场CR4要超过70%。美国保险市场集中度不是非常突出虽然也可以解释为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保险公司跨州发展曾经受制于州法律约束;但是,这更与美国政府长期推行反垄断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我国保险业业已形成高度垄断市场结构,既限制了大型保险公司并购的选择,也没有给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和并购机会。
(五)我国保险业无论在子行业发展和地域发展等方面都还很初步,更多的将是以新建而非并购形式开发保险业务
从保险行业子行业发展方面,我国人身保险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养老金业务,健康险也有着很大发展潜力。通过国际对比来看我国保险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表9给出了2008年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规模及其结构。从表中可以看出,寿险业务保费收入是最大的部分,甚至高达87%;而其他业务保费收入所占份额都很低,健康险为7.7%,养老金业务保费收入还不到3%。对比美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结构构成。表10给出了美国1997年和2007年寿险公司收入结构及其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人身险业务收入中,约有一半的收入来自于养老金业务;寿险业务和健康险业务收入分别占收入的约四分之一。美国的数据与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结构形成极大反差。如果从保险的地域发展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保险业发展比较好,竞争也比较充分,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保险业的功能还很小;进一步,我国8亿农民的保险问题如何解决甚至还没有更有效的推进。可以预期,从保险子行业和地域发展的初步状况来看,这些领域将更多地以新建而非并购形式得到开发。当然,人身险市场发展和保险业的地域有效深入等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保险行业能够解决的,既依赖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发展,也有赖于我们能够有效地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极大差别状况。
二、面对市场初期发展和结构寡头垄断的混合环境,中国保险业并购重组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
(一)面对发展初期和寡头垄断双重环境,并购轨迹区别于发达国家并购路径
毋庸置疑,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初期发展阶段的保险业“跑马圈地”却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我国保险业初期发展阶段就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国有保险公司作为已经具有垄断地位的竞争主体,与中小保险公司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无法实现真正公平的市场竞争。这可以说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前提;保险业发展的另一个前提是我国保险业虽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面对的国际环境却是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已超越初期发展阶段,早已经过了多年的市场竞争和并购整合的阶段和过程,如果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保险企业不具有竞争优势。我们对于保险业发展以及通过并购有效整合保险业资源,促进行业加速发展的讨论需要以这两个前提作为环境和背景。
面对业已存在的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我国保险业并购发展不会经历发达国家已经经历的过程,即在政府放松管制中实现保险业通过并购重组和市场竞争,保险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资源优化过程,以及由数量并购到规模并购,由保险业内并购到非保险金融业内并购,由国内并购到国际市场的螺旋式上升的并购过程和行业发展阶段;而是经历以国有大型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期待直接通过并购重组进入国际和国内非保险行业实现快速成长,同时,中小保险公司自身作为一个部分相互竞争,寻找成长和突破的过程。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外资股东一般都是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它们在中国保险业正在进行战略布局,并等待中国政府放松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并购政策。外资保险公司或者说外资金融集团在中国的并购发展是以中国政府的政策内容为边界的。
在上述前提条件下,首先,需要认清的就是国有大型保险公司直接通过并购重组进入国际和国内非保险金融行业实现快速成长的问题,由于国有大型保险集团的公司治理问题相当突出,并购重组领域对它们而言表现出很高的决策风险;另一方面,国有保险公司虽然占据保险市场的最主要份额,但是,它们的市场份额主要是历史原因而延续下来的,并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这些年来国有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也说明这些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进一步市场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内资的中小保险公司能否有效成长也将以政府政策为指南,国家的保险行业发展政策和保监会的行业监管政策是中小保险公司能否成为我国保险行业新兴市场力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保险公司的适当的发展政策,那么这些保险主体的发展空间在受到很大抑制的情况下,仍然很难逃出现在的市场份额很小,长期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同时,保险公司股权变动频繁重组的情况。从国际保险业发展经验来看,这些政策以促进保险公司市场化和市场竞争为导向更可能有效推动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实现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成长的目标。
(二)银行并购保险企业实现混业经营战略能否打破保险市场垄断,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值得期待
2008年,我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2009年底,《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实施,至此银行控股保险公司的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交通银行成功收购中保康联人寿,使交行成为政府放松银保合作限制后,第一家获得保险牌照的银行机构。随后北京银行收购中荷人寿、农业银行控股嘉禾人寿,工商银行入股金盛人寿;2011年7月,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人寿已经正式挂牌。短短的一年多间,银行系保险公司已经初具雏形。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非保险金融机构以控制权为目的的收购中小保险公司现象会逐步增加并将突出地改变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和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只有这些银行系保险公司,才具备与现有的国有大型保险公司进行竞争的条件。由于它们的加入,以银行与保险混业战略进行发展是否能够打破现有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值得期待,甚至由此实现中国保险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值得期待。与此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保险与银行虽然同属金融行业,仍然是不同的行业,真正的融合在全世界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成功的经验。金融业都始终认为银行与保险的有效融合会创造出巨大的协同价值,同时,保险是销售文化,银行是服务文化,两者文化不同,两者结合则会更有竞争力。但是,直到今天,这仍然只是人们的一个理念或追求,真正做到两者有效结合,进而创造了巨大协同价值即使在发达国家金融业也几乎没有成功的典型案例。曾经普遍被认为银行与保险业的“完美并购”的案例 - 美国的花旗集团收购旅行者保险集团与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收购德累斯顿银行,最终都以分道扬镳结束。以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收购德累斯顿银行为例,由于是完全股权合并,当时的安联和德累斯顿银行两公司的保险和银行系统已经实现互连,客户的资料可以马上在两业务之间转换显示,银行和保险员工也实现了在同一大厅办公。客户进入银行办理业务,银行员工马上可以做转介绍保险业务,同时就有保险员工在计算机系统上立即依据该客户的背景为客户在保险产品上量体裁衣。但是,经营效果仍然不很理想,同时,银行与保险之间的防火墙隔离的法律问题也没有解决,最后只有再次低价出售。这些典型案例对我国的金融混业发展有很大启示,即使实现了金融控股公司下的混业经营,也往往是一种简单的混业收购和混业经营,这很可能是我国金融混业前景相当时期的现实。
(三)保险公司收购银行才能真正改变银行保险产品中保险公司的困境
在国内银行收购保险公司如火如荼之时,保险企业跨业收购银行却没有更多进展,保险业并购是否进一步跨入银行领域无疑只是个时间问题。国际金融市场上保险公司收购银行,保险企业规模与银行比肩都屡见不鲜。从国际金融业发展来看,也从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的业务发展路径来看,保险业混业发展主要走的是两条路,保险业自身进一步深化业务发展的同时,一条是保险与银行的融合,另一条是保险发展资产管理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与证券业混业的情况则不是非常突出。目前,我国保险与银行的合作已经从银行保险全面推进的时期进入了银行收购保险业股权时期,但是,保险公司追求银行保险的协同效应基本还停留在争取银行代为销售保险产品。对于保险公司产品,银行则一般采取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实行一家银行多家保险公司产品的政策。但是,如果保险公司控股银行,尤其是有着较多网点的银行,则允许该家保险公司在银行独家销售将是必然趋势,无疑地,拥有银行的保险公司市场竞争力将大大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城市商业银行的行为在保险业的反映并不是很强烈,而平安成功收购了拥有更多分行的深圳发展银行,市场反映则很突出,此时平安保险在银行保险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可小觑。
现今中国保险市场上只有中国平安混业经营实际进入了保险与银行同时控股的阶段,但是,平安的保险与银行的业务交叉还主要是简单的保险产品在银行进行销售的状态,只是简单的混业经营,即购买一家银行,增加银行的业务部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保险和银行业务的更深度融合。事实上,在保险公司收购银行后,即使是简单的银行与保险产品的交叉销售,也可能有着进一步细化的空间。例如,在地域规划上是否可以走二线或三线城市,避开与国有大型银行的直接竞争;再如,是否可能进一步加强保险人开发银行客户的业务,通过业务转介绍扩大业务规模,实现增值业务和交易业务的互补等等。大型国有保险集团,虽然还没有实现混业经营,但大部分都明确了以混业经营作为发展战略,处在战略具体实施设计阶段,还谈不上混业中各种问题的实际解决。但是,对于保险集团并购银行的选择应当是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在这个问题上,不妨有所进一步讨论。例如,中国人寿如果考虑混业发展,首先可能就会考虑银行的收购。在收购银行的战略上,能否选择系列收购若干主要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将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连成区域,则很快就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银行并更深度推广银行保险业务;同时,由于中国人寿不仅在城市,而且在乡村已经广泛设点,这些点网也可以考虑发展成为未来的银行网点。保险公司开设银行的优势是人优势,这些人手中有很多直接的客户都可能转变成为银行的客户。
股权融合代表着公司战略和业务的深度融合,股权的融合也代表了中国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但是,无论是银行与保险之间的股权融合还是相反,公司并购都是以获取控制权为战略目标的,也只有通过具有控制权的股权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保险协同效应切实有效地推行。
(四)大型保险公司在行业内并购的可能性很小,更可能的是这些集团的跨行业和跨国并购
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发展,国际保险业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相反,我国保险市场却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保险市场还极大发展潜力情况下,保险业企业也并非需要通过并购盲目地追求混业经营,从事自身并不熟悉的行业,专注保险业可能收获更大。企业如果专注保险业内的发展,由于保险市场主体已经有一定的数量,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无论是已经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还是中小型的保险公司,在以自身发展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购无疑是更快的方法。可以说在条件具备的环境下,任何企业都愿意进行并购,因为并购带来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保险公司也不例外。但是,我国保险业业内大量并购的可能性却有限。以产险行业为例,产险行业周期性很强,行业波动性大,产险客户的忠诚度不高,而且也只有现有的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拥有品牌、技术和市场份额的优势,并购整合后创造新价值的潜力也比较大,因此,诸如中国人保、太平洋、平安在产险方面相互合并可能比较有价值,而大型保险公司收购中小产险公司的价值则有限。再论及寿险,寿险领域与产险可能很不相同,寿险行业产品品种多,客户很多是期交保费,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而且各个寿险公司寿险产品的销售方式不同,并购寿险公司同时就获得了新的销售方式和市场,寿险公司并购的价值来源和价值评估也相对比较清晰,因此,即使是中小寿险公司也具有并购价值。但是,这也造成了寿险公司的股东通常都不太愿意出售股份,除非公司出现风险问题。
即使是出现风险问题的寿险公司,市场化并购的可能也很小。以新华寿险公司为例。2008年,新华人寿出现问题后,许多保险公司都表现出收购的意向。的确,新华股份从很多方面看都具有相当的价值。例如,收购新华股份,就可以迅速获得新华已有的市场份额,新华多年来在寿险业都排名第四位,这一市场份额相当可观。再如,收购新华股份还可以获得新华的具有特色的保险产品。新华是国内保险市场上较少的采取英式分红方式,而非美式分红方式的人寿保险公司。英式分红方式按照保额进行分红,而美式方式是按照保费进行分红,通常英式分红方式下保单持有人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种分红方式是新华客户来源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新华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分红方式而且还能保持良好业绩,也源于新华一般不进行大规模的广告进行促销,这样也比其他保险公司节省了不少成本,成本的节约同样是并购价值的来源。但是,即使看到新华保险的这些突出价值,有着收购意图的资金也会非常谨慎。因为新华问题背后实际的信息并不清晰,有可能出现收购后的后续严重问题爆发的风险。也就是说,我国寿险公司的价值在信息披露有限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同样也难以开展,况且保险市场现今也没有相应的市场化并购政策作为依据。
(五)面对被分隔的保险市场,中小保险公司频繁股权重组现象将长期持续
保险公司,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务的盈利期比较长是共识。面对业务难以开展的寡头垄断市场,中小保险公司生存艰难,从而频繁的股权重组现象也将长期持续。事实上,近几年中小保险公司股权变动现象相当突出。自2006年至2010年底,保监会公告显示,5年间共有62次股权变更,涉及36家保险企业。其中,股权变更最频繁的是民生人寿,有5次股权变动。天安保险、合众人寿、嘉禾人寿等8家险企股权变更次数超过3次。 虽然此次银行收购保险公司,除中国建设银行收购了太平洋保险之外,其他银行选择的收购对象都是中小保险公司,由此中小保险公司收购现象这一阶段也变得非常活跃;但是,这一现象并不具有持续性,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收购保险公司仍然处于政府试点阶段,并没有真正放开,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与保险业类似,要么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要么是仍然未成规模的中小银行,这些银行并不具备收购并经营保险行业的更大优势,当然,并不排除它们作为股权投资人的身份持股保险公司。
在诞生之日已经面临行业寡头垄断市场的中小保险公司,它们面对的保险市场与国有大型保险公司面对的市场是分隔的,是一种内部循环的割裂的市场,主要面对散户和中小市场,原保费收入来源和渠道都有限,也没有分保收入来源和渠道。如果说小部分企业亏损可能更多的是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但是,全行业普遍亏损则需要另外找寻原因,2008年的产险行业情况正是如此。公司的发展本身经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的发展规律,本来不足为怪,问题是在业已存在的庞大的国有垄断市场环境下,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很小。以产险行业为例,在空间本身就小的产险市场上,中小产险公司的客户是散户,是居民户和中小公司,很多行业的主要大企业都是政府的,主要的大型项目也是国家投资,在大企业保险和大型项目保险方面自然形成国有和国有的结合;而且国有大型保险公司规模大,承受风险能力强,即使是中小企业在选择保险公司时也会更愿意选择大型的国有保险公司。至于中小保险公司面对的潜在客户,中国的居民户产险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国老百姓的财产有限,更没有形成利用保险转移财产损失风险的思想;小企业由于要控制成本,对于保险意识也比较淡漠,这些都造成难以形成针对中小产险公司的有效保险需求;进一步,这个保险市场不仅空间小,而且也是比较封闭的,结果是这些中小保险公司在这个小市场内部循环进行竞争和恶性竞争,不断地出现亏损和偿付能力不足。
中小保险公司股权频繁变动,经营出现问题,与原有监管政策“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的上限”存在一定的关系。2004年至2010年期间,保监会执行的内资中小保险公司股东单一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的规定,这样,一家保险公司至少有5家股东,在现实中有不少保险公司股东多达四、五十家甚至更多。公司股权比例过于分散,通常会造成两个可能的结果,一个可能是没有实际控制人,但是,由于股权比例每个股东都比较小,每个股东都没有参与的更大热情,具有“搭便车”的心态,对公司发展的关心度有限;而且由于股份比例小,股东有自身主业而不很重视这部分投资,持续地,甚至较为频繁地股权重组就容易发生,特别是保险公司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公司将可能出现隐形的实际控制人问题或者出现“高管实际控制”或称“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针对这些情况,2010年,保监会进一步修改了《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对于资质符合要求的公司,将采取特批的方法允许持股超过20%上限。 但是,解决了保险公司股权过于分散引起“搭便车”的问题,现有的监管规则仍然没有解决公司实际控制人问题,保险公司实际控制权问题的监管还没有针对性的制度。
公司控制权存在是公司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无论这个控制权是通过公开持有大量股份的绝对控股方式,还是相对控股,或者间接控制等形式存在,均不可能通过法规政策的规定消除实际控制人,这就象公司不可能不进行决策一样。实际控制人在幕后操纵公司决策,而这些公司控制人却不用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实际控制人行为监管出现监管空白,行为不受监管约束,这将置保险公司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因此,在政策上需要承认实际控制人现象,保险相关的监管法规也需要尽快进行修改,将实际控制人放在阳光下,处于有效的监管之中,对实际控制人背后的股权公司制定明确的申报和批准政策,同时,要在法规上约束实际控制人行为,要求实际控制人象公司控股股东那样承担相应的责任。 有效地监管和约束公司实际控制人行为,对于我国中小保险公司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有效缓解股权重组频繁引致公司经营难以稳定问题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注释:
① 吴定富,“十二五”时期保险业大有可为,《上海证券报》,2011-05-21。
② 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信息。
③ 事实上,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达到14500亿,2010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参见:吴定富,“十二五”时期保险业大有可为,《上海证券报》,2011-05-21。
④ 最后,新华保险由中央汇金公司收购,收购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⑤ 张文静,“保险公司股权变更排行榜,5年62次股权变更”,《证券日报》,2010年11月04日。
应链金融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中票据贴现、保理等金融产品即为供应链金融的代表。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也逐渐开始运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方法来提高自身的交易效率,并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
供应链金融市场存量可观
“供给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供给侧改革,金融端是关键,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总理对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要求,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门槛,亦或刺激用户消费潜力,以拉动经济发展。而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无疑是最能体现互联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之一。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兴起的新产业。大量的小微企业以及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经营过程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即便国家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是由于体量轻、可质押资产少,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因此,迫切需要新的金融业态来支持这些小微企业的发展,产业链上的供应链金融就应运而生。
“我国中小微企业有40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65%,税收贡献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过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比例中占比较低,且贷款成功率极低。其中,中小企业普遍运营时间较短、财务账目不清晰、信用记录空白是导致融资难的关键因素。”上海证券分析师虞婕雯向《经济》记者表示,供应链金融为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独辟蹊径,互联网将解决线下成本相对过高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上的信息优势和枢纽地位,整合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资源,从而为相关参与方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的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还包括为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或者提供其他方式的支持,或者通过应收账款的转让、质押等方式,为供应链上的企业盘活资金,解决账期问题。
对此,大丰收金融总经理谢海青向《经济》记者表示,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的《2016-2021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0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达近20万亿元,市场空间存量可观,且处于非常高速的增长过程中。
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根据不同的核心企业不同的行业,为其设计的金融产品也会不同。“现在有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会为自己熟悉并能掌控的不同的细分行业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不但能为金融平台带来大量的风险可控的优质项目,也能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扩张提供资金的保证,满足不同的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融资需求,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并且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控制流程能大大提高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企业的掌控度,降低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上下游链条的不可控性带来的风险。”谢海青表示,这也符合我国近年要发展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
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产品是多元的,一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转而围绕某一家核心企业,整合了原材料采购、销售网络、消费者等供应链的主要环节,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于一体,从而为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无疑扩大了融资对象的范围。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获力挺
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是一大关键。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高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
对商业银行来说,未来如何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成长途径,更好实现产融结合,亟须加快探索。自平安银行在2006年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后,目前国内主要的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完成了旗下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化改造。例如,工商银行的易融通,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中国银行的融信达、融易达、销易达、融货达、融通达等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建设银行的网络银行“e贷款”系列产品以及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招行的U-BANK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和光大银行的阳光贸易融资等,这些创新服务和产品都已经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升级。
但目前供应链金融更多的还是“中小银行的游戏”。四大国有银行依然沿袭着行政区的管理,因此一旦涉及异地授信,各家分行之间难以协调。供应链金融则多服务于贸易行业,上下游企业涉及全国各地,四大行由于业务管理流程长、效率偏低,始终做得一般。
整体而言,虽然各家银行擅长的领域不同,但热度还是集中在产业链成熟、核心企业明显的几个行业,如汽车、钢铁、快消等。
与此同时,传统工业企业也正在成为这轮供应链金融的踏浪儿。供应链金融的电商大佬、供应链管理企业等,都在加大这一领域的开发力度。
2016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联合保监会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该文件除了支持工业企业以传统方式拓宽融资、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益外,还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专门表述,提到了两点相关内容:一是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二是探索推进产融对接融合,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
这一规定,为大型企业财务公司转型为以供应链为核心的金控集团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此,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卫明向《经济》记者表示,本次八部委的表态,体现了政府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支持态度,“质押、债务人确认应收账款等问题,恰恰是长期以来困扰供应链金融的难点”。
吴卫明认为,现代金融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产融结合。在国家强调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利用金融工具扶持其主业,增加社会新产品、新技术的供给,是金融支持实业的应有之义。“金融自身的创新,也能够创造新供给,从而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力。供应链金融是实业与金融的结合。”
在他看来,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大型工业企业,将成为本轮互联网金融创新后半阶段的重要参与力量。“随着大型工业企业逐渐进入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供应链金融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事实上,传统领域的众多产业巨头正纷纷抢滩供应链金融市场。据《经济》记者观察,五粮液、海尔、格力、TCL、美的、联想、新希望等行业大佬均开始抢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市场,从而催生出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现在实体经济的日子不好过,产业巨头开始把目光盯上了供应链金融,通过导入供应链金融来改善上下游紧绷的资金链关系,现代商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吴卫明表示,只有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资金流顺畅后整条供应链才会具备竞争优势。
供应链金融除了正从银行业向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渗透外,也实现了从国内到国外的路径延伸。
跨境电商正风起云涌,而一批专注于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公司也异军突起。除了大量资本和企业投入到跨境电商领域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推出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行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更成为跨境电商的新机遇。“互联网+传统外贸”,催生了跨境电商的崛起,掀起了全球贸易资源的再分配。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导入将为广大跨境电商商家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二级市场有不俗表现
在过去一个月中,供应链金融产业股的表现不俗,涉足供应链的个股频频冲击涨停板。如此的赚钱效应也就驱动着越来越多的热钱将供应链金融板块拉入到股票池中。供应链金融板块的未来走势值得期待。
《经济》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金融行业,租赁、小贷、保理、典当、担保、P2P等细分行业共同构建了供应链金融大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促进了供应链生态圈的形成。供应链金融平台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了有机整合。
“不少上市公司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资产并购、资产剥离等方式进行业务转型,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兴业证券研究员吴畏向《经济》记者表示,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大蓝海,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一些转型力度大、切入点准确合理的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都还不错。
据介绍,在当前A股市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行业资讯门户网站转型做供应链金融,二是大型物流公司转身从事电商进而延伸至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产业业态流露出的旺盛生命力,有望成为A股市场未来高成长股的摇篮。2016年开年以来,与房地产产业相关联的供应链金融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势头更为迅猛,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强劲复苏,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量在迅速增强。
而在二级市场,随着中国已成为全球GDP排名第二的大国,宏观经济年GDP体量超10万亿美元,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