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时间:2023-07-07 17:2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第1篇

摘要: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说:“物象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眼睛所不能见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觉到的真实存在。”中国古代大师之所以高明,能够征服后人,征服我们,就在于他们捉住了这种东西,并且完美地把它表现出来。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其来源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在绘画的表象上显示着大师的个人感受,笔墨技法等各方面。而“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即是画的精神的传递,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画的精神核心;而这种精神核心恰是我们需要传承下来的,要通过我们的画面再展现出来的东西。

 

关键词:美学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油画创作

 

老庄哲学思想和禅宗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主要支撑,这是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而在油画中却未能常见,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庄》告诉我们,庄子所求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逍遥人格”。老子和庄子讲的“道”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外在的、人为的认知束缚、界限,一切复归于自然本性。庄子所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身在然的状态,一切外在、人为附加都是做作的,都将使人失失去原始的淳朴,是对人生本性的一种损害,只会给原本清楚的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与迷惘。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寻得到本质自我。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开辟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是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实用的意图,并因此精神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的侵蚀与困扰。

“无何有之乡”的精神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所待”。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人经常要困于名利、权势、毁誉,而在庄子看来,人一旦受制于这些东西,不啻于使自然清洁的精神蒙垢,仁义道德更是给精神戴上一具枷锁。因此,要在体道认道的过程中,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性的东西,直接触及心灵本身。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社会功利中实现,也不可能在家庭伦理中实现,而只能在体验宇宙真理,拥抱那个原始的、自然的本质自我中实现。只有无所待,人才能超脱一切与原始自然生命无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象局限,达到大舒展大自由。庄子的人生观最为自由,最少束缚,因而也最接近艺术状态的人生境界。

人格理想的趋向,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生死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回答“怎样的生命才是值得经历的”这样的问题。庄子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是“齐万物”,即万物平等。而他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则是“齐生死”,齐生死实是庄子人生态度的根本出发点。一旦死生被视为无悲无欢,无恸无喜,整个人生便产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有何患,故万物一也。”这样,死生大事,被泯灭于“无何有之乡”这一精神空间的气聚气散之中,一切都顺其自然。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变幻,“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绝对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而在作为哲学命题的“生死”问题上,庄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以他深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开辟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滋养了一类新的人,一种遁世求真,一心一意地追求生命的精神价值的人,一种归依自然,在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人,一种把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内在精神的超越之上的人。

中国艺术中“气韵生动”便是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之气,也是中国艺术表现“道”无所不在的审美法则。在中国绘画、书法中是一个气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中有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宗白华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美学;时代特色;发展融合

1设计美学的概述

1.1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1.2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1.3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2.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华民国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经典的艺术作品体现所处时代整体的文化、历史、思想和审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皆能从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学中,判断未记载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质变化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的年代关系。在母系社会,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为背景,所以众人皆以女性的结实粗壮为美。而在古代唐朝,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皆以胖为美,究其缘由,也与其文化背景关系甚密,唐朝国运繁荣昌盛,文化文明开放,统治者与人民百姓充满自信,对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个时代的设计美学都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设计美学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担着如文化一般的传承使命与时代印记,对设计的审美追求从未能离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美学的土壤,美学在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发展壮大。追求设计的美学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言行与思维毫无疑问带有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

4结语

设计美学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补了人类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富了整个的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设计美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设计的美学思想依赖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与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美学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优胜劣汰,传承至今的文化将成为人类日后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此传承,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同时应肩负起传承人的责任,承上启下,一代一代,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祁嘉华.设计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志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敢于创造,不失根本,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的繁荣,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善于继承先人的艺术精髓和历史文化遗产,并将之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而又不失根本的好作品。同时设计师们还要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做到常用而常新,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焕发耀眼的光芒。

二、如何在招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一)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语言,哲学,道德、信念到生活方式无一不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接受和学习的,但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最终要归结到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因为美学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在中国,无论是道家的世界观,还是儒家的道德法则,都有自己相应的表现符号,使美术作品能够折射出其自身的影子。设计师对传统的概括以及提炼就是要把这些代表民族精神的符号从中表现出来,变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展示给广大受众。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情结的表现不仅是从形式上的简单描绘,而且更应追求内容与所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统一。

(二)避开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

设计中设计师所要运用的各种符号,包括传统美学符号,即表现主题最后呈现于感官面前的形象,就是所谓的表现形式。此时的传统符号一定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若设计师选用一个图案或绘画作品的局部作为表现符号时,就应当慎重考虑,因为这些现成的图形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产物,它的存在在那个时代是有着相对特殊意义的,如果在运用时不假思索,只是简单的要增加一些传统“味道”,笼统且单纯的将之付于画面之上的话,那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则是毫无意义的。

(三)形式美与内容的双重统一

合理运用传统元素创作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形式美与内容双重统一的一个基础之上的。而招贴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样式的剪辑也并不是从传统图库中拿出成品来直接应用这么简单。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传统画论中有句形象化的诀语“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话语中充分的强调了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四)各种“程式”的概括和应用中国诸多传统的艺术样式,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如今,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

三、招贴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和实践

第4篇

关键词:北欧设计;中国传统美学;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中国现代设计美学构建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工业设计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企业的重视。然而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还处在模仿阶段。目前我们的设计活动还不能给工业设计带来值得信赖的保障。在世界设计强国中,北欧等国家的优秀现代设计文化对我国比较具有针对性。因为我国与当初的北欧国家同样面临人均资源短缺,具有强烈而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以及审美特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设计思想,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珍贵的思想史料,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仔细探索,力求从中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想。

1 北欧设计对民族传统及生活习惯的尊重

1.1 北欧地理环境

北欧的设计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心目中基本以简约、柔美、和具有丰富人情味为主导风格。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环境的结合,集中体现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念,显示了对手工艺传统和天然材料的尊重与偏爱。那么北欧人是如何成功建立起被世界广泛认可的设计风格,从而使其产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均拥有大量消费群体。北欧五国地处北极圈附近,冬季漫长。由于气候原因,北欧各国对“家”的概念更加重视、敏感。常年冰雪覆盖、森林资源丰富决定了北欧人在造物活动中,主要以木材为主。尽管在工业化后也吸收了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材料,但整个设计文化中仍然是以对自然材料为主体。这种由历史上完整延续而来并加以积极改进的材料观,赋予北欧设计异于世界工业制品的风格。

1.2 北欧设计特质

因此观察北欧设计可以发现他们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尊重民族审美特质、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生存环境之上的。所以北欧作为资源匮乏的小国,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延续、发展、改良了传统的习俗,赢得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最大化。以北欧国家意大利的阿莱西公司设计以及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的灯具为例,这些设计几乎就代表了20世纪的设计。阿莱西公司把生产基本实用主义产品转化为去给家庭创造革新、巧妙、实用的产品。灯具应用广泛,迄今为止仍然在设计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2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

2.1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道家对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影响较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中产生,道则是本乎自然,有一定规律。在中国的设计观念中,即好的设计应该像自然一样,灵、动、变。其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返朴归真”,造物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从而,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其合理内核。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美学上与道家同受《周易》阴阳互冲学说影响,从而与道家共同构建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学“从宇宙气、到阴阳、到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至和谐的理论基础。”如古代园林建筑布局、色彩应用与天象同够等均体现了儒家这一思想。

2.2 传统文化合理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由三教合一、兼容并蓄的美学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设计活动,创造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独特的物质文化。但是在现代社会,西方“人定胜天”的主导思想,影响了周边环境的恶化,引发了生态危机,在人性原则面前碰到了它的现实障碍。从而,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其合理内核。如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发展本民族的现代工业设计美学呢?

3 中国当前自然资源及工业环境情况

3.1 中国自然资源

北欧等国家在造物活动中大量采用木材的物质基础是基于他们拥有惊人的森林覆盖率。然而北欧等国由于人均森林覆盖率较高,因此造物活动中采用木质材料为基础。“良好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生态考虑付诸于实践”,所以当我们吸取优秀经验的同时其真正目的在于学习其成功的根本规律。我国民族历史上造物活动通常以建筑、纸张到家具等方面大都采用木材,并在选材方面多采用耐用且周期长的木质,尽管这种理念使我们创造了世界的木结构文明,但也给我们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显然仅仅考虑自然材料是不够的,同时要兼顾民族地域自然生存环境。

3.2 中国工业环境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还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政府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科学发展观。那么作为工业生产中系统规划位置的工业设计应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通过对德国设计的认知使我们了解到设计是有益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社会事业。“不同材料的运用反应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特色。”如使用天然材料,我国南部地区拥有大量竹子等可以作为考虑的材质。生长周期短,实用性强。然而在存放以及硬度等方面我们可以向北欧现代工艺学习。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强化巩固我国的工业环境。

4 建立现代中国设计审美观

尽管我们的现代设计艺术与工业化同样处于初级阶段,但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复制西方。我国的传统审美哲学的艺术价值在于多样性的个体存在。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国情,并向优秀国家吸取成功经验。在我国资源环境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要继续深化工业进程,仔细研究北欧等国的成功法则。在尊重本国自然资源环境和民族生活习惯前提下将其作为设计造物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本民族美学传统和现代设计艺术放在平等的位置考虑,提倡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以及对新环保材料技术的采用和研发。构建属于本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美学。其次,重新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并将其与西方现代艺术平等的立场来进行融合、取舍,重新构建。建立我国审美特质独立品格而非西方的现代美学。文化的融合重建过程中有着深远积极意义的审美立场。再次,我们在构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意识到摒弃仅仅利用古老的符号与现代的形式生硬的拼,用中国观点强行对西方的形式进行改造,容易形成四不像的效果,盲从西方,忽略传统美学则导致不中不洋的感受。

5 小结

包豪斯设计大师格罗佩斯曾说过:“真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因此中西方只是思想内核均有其审美法则和形式都有优缺点。设计不仅是从形式开始,而是从其思想、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地域环境等开始,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动态过程。这应该是我们在构建中国现代设计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1133.

[2] 阿德里安·海斯.阿格·伦德.西方工业设计300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18.

第5篇

1传统美学与审美的定义

近年来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人给予全盘否定,主张与它彻底决裂,也有人大加赞扬,主张恢复这种传统。“似”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指的是绘画、雕塑、文学等作品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创作者在绘画、雕塑、文学等文艺作品创作中,通过某种创作手段把山水、花鸟、人物等客观物象描摹、刻画与塑造,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创作主体与客观物象的关系,是文艺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这种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形似”;而“神似”这则是种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相对而言,“形似”和“神似”只能算是“似”的子概念,以往总是将“形似”和“神似”作为各自独立和相互对举的概念进行研究,忽略了“似”这个总体性的概念。而文章将“似”作为“形似”和“神似”的总概念进行探究,以此为基础,再对“形似”和“神似”进行分析辨别,试图对创作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从认识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古代艺术家、美学家特别注重在有机的相互关系中来表现艺术对象的生命与意境,也说明中国古人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特别看重整体性与相关性的把握对象。

2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以文字、图形、色彩进行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精神文化领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感情。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语言化图形和图形语言化的过程,设计师要不断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将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表现传达,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图形、文字、色彩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三大元素互相之间美学性构成的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的重点。对于设计师而言,要表现其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基本要素,在传达信息时对这些视觉元素的选择,尽量以符号化、简约化的形式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从而在一般视觉习惯的东西方面有所突破。

3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碰撞

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既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又具有一脉相传的体系,以多样又统一的风格,将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那种特点浓厚、独特且富有魅力的表现出来,随着历史的沉淀、延伸及衍变,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精华的传统艺术体系,彰显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视觉形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设计,主要是在表达某种情感和思想时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又或者将传统的设计语言融合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让其既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又具有传统元素的神韵和形似,体现出某个民族的精神和理念。成功的视觉传达作品,其“形”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对传统造型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某些元素予以提炼、改造和运用而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在现代设计中采用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表达设计理念的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在“形”的延伸方面已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使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借用彩陶上的凤鸟图形,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凤鸟动感十足的翅膀两两相对旋转,则映射出现代媒体的特色。人们沉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造型的“意”,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艺术造型隐含的吉祥韵味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参考佛教八宝“八吉祥”中“盘长”的设计,意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采用吉祥寓意的这种设计方法,使得现代设计少些商业气,多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表达思想和创作理念的再现,色彩可以是多种多样,同时也可以是少量的几种颜色甚至是纯色。另外,所用色彩并不局限于现实物体的本色,借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会使作品更生动,具有创造性的色彩更能体现创意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可以说象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有着一脉相传的器物和习惯,是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沉淀。中国传统文化众多设计方法,经常被现代设计师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反复使用,并不因为时代的不同、材料的改变及工艺水平的提高而使设计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其中的传统文化关系却显然易见。如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其标志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师就灵活的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采用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以简洁、稳重、易识别的感觉。颇具中国风格的中国银行标志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进一步证明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到现代设计当中。视觉传达设计要求的是一目了然,简洁明了,与版画或架上油画有所不同,集中概括已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通常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将重点突出表现,而对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加以忽略,通过将各个不同的比例在不同空间、时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以象征的手法去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能超载现实的构思,概括集中的构图,简练夸张的形象,以对比鲜明的色彩为手法,把所要宣传的事物突出表达,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在有限的画面中使人们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4结论

在现代是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而一律否定传统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来说是扬弃,如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割裂,现代艺术与设计将缺乏应有的基础,甚至会失去生命力。所以作为设计界后备军的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有责任、有义务继承传统文化,把现代设计与完美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让传统文化艺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不断的延续下去,让设计师的头脑里注入传统艺术的精神并与现代设计意识相结合。

作者:农洁静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第6篇

中国民族音乐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建立在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之上,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统一的体现,更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每一个民族均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与文化,作为人类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其所具有的民族音乐形式更是承载着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具有一定的美学品质。中国民族音乐中更是体现着传统思维模式与道德理念。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会左右着民族人民看待事物所应产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与审美趋向,这种思维模式是在长期的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产生的,体现出文化现象的一种深层特质,作用于民族科学、伦理、哲学等等多个领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讲究“天道”与“人道”,注重“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民族音乐的构成与演化。在古代,民族音乐成为统治者安定社会,为其歌功颂德的工具。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年代,孔子所提倡的“礼”与“乐”,以及在政治上所提倡的“封土建邦”和在文化上所倡导的“制礼作乐”,其实质是在维护宗法血缘制度,安定社会秩序。

中国民族音乐中极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同时也是音乐美学领域中极具美学内涵的范畴。传统文化中的“和”是指一种哲学思想,讲究的是一种长短互补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模式,在辩证思想中具备一定的和谐统一精神。这一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极大提升了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具备的思想与人文内涵,也使中国民族音乐具备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美学品质。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具备的音声之和是指相互矛盾的事物中总会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中和是指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各种声响均呈现出一种和谐之感。民族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和谐的审美思想是对民族音乐中所体现的思想与人文内涵的一种和谐表现。我们所熟知的音乐由多种元素构成,不同的声响,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思想情感中都会呈现出一种“和”的审美观。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极具哲学的和谐美。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多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本进行体现,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具有思想内涵的传统内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容便是一种具有描述性的内容以及由音响来进行展现的具有逻辑性的内容。两种不同的展现方式体现在音乐中却是相一致的,均体现出一种具有幻化思想的多元内容。中国民族音乐同时具备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艺术审美意境。这种基于感性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凝结出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并广泛流传于社会中,其中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与风俗人情,记载着民族历史。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总能展现人民大众对于传统音乐文化情怀的归属感,对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种审美认同感。

此外,在民族音乐中能够感受到民族情感始终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相互融合,重礼教、以乐从礼的观念在中国民族音乐美学中所展现的则是情感的表达与伦理道德,甚至是社会、政治合二为一,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民族音乐除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经验之外,还能够产生一种民族情感的体验与反应。这样的反应过程所产生的民族感具有一定的民族独特规律,这样的规律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形成,通过民族音乐本体形态所反应出的一种民族精神能引发人们一定的民族意识,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总之,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具备的社会性使得民族音乐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意境美

  中国民族音乐讲究一种意境美,正是这种独特的意境之美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具有一种虚实相生、阴阳相辅的意境,最为典型的便是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时而静谧时而刚劲,在情景交融中赋予独特的美感。《二泉映月》中的主题音乐运用较简单的旋律音型将创作者在经历漫长人生之后所产生的人生感怀给予详细描述,其中既有凄凉、孤独又有一种符合大自然无形韵律的水融,使得听众在聆听到如此悲凉的旋律后对于自己的人生开始反思。此时表现出的便是中国民族音乐所独具的深刻的哲学涵义。民族音乐在独具一种美感时还会产生一种空灵之美,听众在对声音有着独特审美感受之时,会悟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空灵之美是对老子“大音希声”审美观的正确诠释,老子在此处所指出的声音,并不只是一种无声之音,更是在讲音乐会创造一种悠远朦胧的意境,“虚”的意境之美中有“道”的存在,只有得“道”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正如琵琶曲《霸王卸甲》作品取材于楚汉垓下之战,将楚霸王项羽在交战中的失利以及别姬自刎的悲剧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运用中国民族音乐定的定音方式及定音技巧将作品中速度与力度及音响的更替变化进行重新创编,以期产生一种强烈的戏剧性效果。《霸王卸甲》一曲可看做是一种武曲,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与叙事性,其中侧重表达了内在的情意,从全曲不同的段落中可看出不同的情绪,从多角度揭示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将该作品的音乐本体特征进行详细剖析之后,会对其创作特点及创作意图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从而曲子的文化内涵能够跃然纸上,当演奏者运用中国民族乐器将该作品展现时,作品中不同寻常的故事便会变得更具一种美感,听众所能感受到的不仅是琵琶艺术的魅力更是民族音乐的美。 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具备的意境美,其中带有一定的思想性。意境的本质特征便是生命的律动,在律动中展示生命的美。中国民族音乐虽然有别于西乐,不像西乐能够运用和声、复调等将音乐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中国民族音乐运用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将独具内涵的带有生命律动感的音乐展现在听众面前。如果说西方音乐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中国民族音乐便是流动的,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从一种律动中感受到社会、人生中的真谛。在民族审美心理中会将对艺术意境的感知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从《乐记》中“音由心生”的观点中可窥探一斑。在民族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内心的感受,注重自身的审美取向,并对音乐本质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在心中产生一种心灵律动,真切感受民族音乐所带来的动人的生命旋律。民族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场合,如庆祝典礼、宗教活动、祭祀活动等等,无论在何种场合中均能够召唤我们的情绪,引导人们去崇敬、去哀悼。它会使人兴奋,亦会使人悲伤,能够使人在斗志昂扬的状态中奋勇向前,同样会使人在悲伤中潸然泪下。人们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对于此种音乐相应的情绪,能够将这种情绪转化为一种生命的韵律。

三、中国民族音乐中音乐本体的美学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一种审美体验,其中包含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当中国人在聆听过程中往往会将民族音乐当做是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对象来进行聆听,在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忘我的审美意境。许多传世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作品中所产生的一种神韵与情态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如无数人在听到略带悲壮的国乐时会泪流满面,进而引发对生命的多重思考,这正是中国民族音乐本体形态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乐曲讲述了公元前2世纪楚汉在垓下之战中,汉军用十面埋伏的战争方法击败楚军的战争场面。该作品运用中国民族乐器将对战争情节的模仿做到了丝丝入扣。乐曲辉煌与雄伟的风格向听众还原了两军对峙的场面,向听众传达了啼泣无从的悲壮情感。

该作品的第一部分将汉军在大战前所进行的演习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汉军雄浑威武的阵容。曲子的开始部分通过模拟战鼓声及号角声将紧张的战争气氛进行描述,给人一种即将拉开战争序幕的紧张感。

随着乐曲的进行战争的持续升温,最后到战争的结束,项王败阵,乌江自刎,此时的曲调令人肝肠寸断,将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予以细腻的刻画,并将项羽诀别虞姬时的悲泣心情深入刻画,在乐曲最终结束之时留下满地悲凉。从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及旋律调性的分析中可看出音乐中所富含的美学元素及情感价值,调式调性的转变在音乐中会始终与作品的情绪相关,在创作中旋律总是贴近生活,力图还原当时的战争场面,并能够在音乐的描绘中使人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绪转化,进而给听众呈现一种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整体感受。当作品在试图还原历史场景时,人们会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重温这段经典的历史,进而会产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全新认识。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着无数变迁,在中国艺术史这一大的范畴中不断更新变迭。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本质在于情志的表达。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使得西方艺术观念与美学思想开始传入,与我国艺术美学观念相互碰撞,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开始逐一发生改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折变化后,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从强调主观情志转变为强调对客观对象一种摹写与再现。在这样一种大的艺术氛围的改变状况下,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征同样发生着改变,其本体音乐特征亦产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后,中国民族音乐越来越多的以自身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础,中国民族音乐中多容纳多元音乐元素,较多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立体化的美学特质。

第7篇

1在艺术形态中的表现

禅宗美学自然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唐时期,禅宗由中国传到日本,与日本本民族生活、文化相融合,形成其独有的艺术形式。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大师的设计根植于日本本民族习俗与价值观。他们的服装有一个共同点:摆脱西方传统模式,沿袭日本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增加创造性。设计与裁剪微妙且服务于人体,自由舒适,实用性强,使服装成为陶冶性情的雅致。这种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的设计打破西方传统时装观念,增加服装的功能性,人文性和舒适化,使身体得到极大自由。而这正是玄奥东方禅文化的抒发,赋予设计神奇魅力。我国当代本土服装设计主要围绕中式礼服定制,民族文化元素的沿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知名品牌近年也逐渐兴起。例如例外、天意、ZiggyChen等。通过独特的手工剪裁和精致的面料,带着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认知和想象力去进行设计。除款式设计的自由性与面料的舒适性及用色的本源性,纯粹手工与天然的制作过程也是品牌中的亮点。像梁子“天意”服饰设计中选用的莨绸,其制作过程完全是纯手工,制作工序中无化学成分的污染,这很像禅宗美学“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外“茶叙”设计中,以中国传统印染手法“植物染”给纺织品上色。这种色泽柔和、古朴,自然的散发着天然清香也是例外一贯的环保主张。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才能不使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工艺白白流失。除了以上所提及的,禅宗美学的“少即是多”等哲学观点与西方“Lessismore”及“Formfollowsfunction”等设计理念的构想有一定的共性。同样,西方极简主义也是东方禅宗美学中的一种典型,这些思想对具体的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状况

(1)禅宗美学自然观对品牌文化价值感的提升。现代服装行业发展迅速,而研究中国本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品牌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本土服装品牌为追求商业价值忽略自身品牌文化和精神内涵,没有传统文化底蕴做支撑,无品牌文化DNA,在设计上模仿、抄袭现象严重。设计上更多是注重服装外表行式美,而非服装本身。即便如此,中国市场销售额仍然被外来服装品牌所占据。禅宗美学自然关注主体的本质其精神内涵,它的真空妙有之空灵美、触目是道之直觉美、即体即用之生活美以及悟无所得之超越美等追求内心及精神的表达形式,与当今世界对物质及奢侈品盲目追求的风气相违背。由此可以看出,立足于禅宗美学自然观去进行服装设计,在快速消费的时代把握服装企业及服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注重服装企业品牌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确定市场定位从而进行服装的设计。(2)禅宗美学自然观在新型生活方式中的扩展。服装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设计,禅宗美学自然观所强调的设计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最少的要素去传达更多的信息。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以简洁舒适取代烦琐复杂的装饰感,用最极简的方式来体现所设计物品的精髓。2)色彩选择的明确性。在色彩选择上通常使用精心挑选的单一色彩,或通过不同深浅与浓淡去表达强有力的视觉信息,使之与设计相协调。3)以平衡、清楚、和谐与简单为设计原则。在服装细节的表达中,倾向于不对称、不规则感的流动美,并以巧妙手法去体现服装的设计,从而展现出服装及穿着者清晰、平静而优雅的品质美。通过对禅宗美学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延伸,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便是对简单纯粹、宁静朴素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注重生命心灵自觉性与身体内在感受力的协调发展。在人心浮躁、物质欲望风靡、快时尚垃圾蔓延中带给消费者新的生活体验。

3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1)创新设计理念的提出———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禅宗美学自然观在中国艺术中以独有的形式丰富了东方美学,并给予通往艺术的真正的生命路径。除禅宗美学自然观中对自然心化和空化的描述,在生命探究中自然观对本体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将人之本性与自然之法性合为一体的哲学构想,这也是禅宗美学中的一种典型。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作为新型设计理念,其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在实践中重视本体内心体验,把内心与自然现象统一起来,在生命体验中注重本体感悟、感受和感知的能力,从而提升本体(服装)生命的价值。在设计上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设计风格运用。禅宗美学自然观中对本体的关注,意,即把自然与自由融为一体,自由而超脱,在服饰上表现为“超脱”“自然”“飘逸”之美。外在风格设计中将动与静相结合,自然而无烦琐的修饰,表现为自然、和缓、缠绵、延续的状态。2)版型设计。禅宗美学自然观中“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的这一构想,要求服装版型要以巧妙的结构线来设计,形成宽松型、平面式与直线性及自然飘垂感相结合的服饰特征去营造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3)服装色彩。禅宗美学自然观对自然舒适的向往,在色彩选择上多为淡雅的素色,或是经典的黑白,展现出设计者或穿着者的优雅自然与不予追求名利的豁达人生境界。4)面料选择。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中对人生活态度所倡导的是一种泰然处之的优雅,朴素中不乏个性。所以在服装面料的选择上会用到高天然纯度的面料。在制作工艺的表现方式上以最原始的方法去处理面料的毛边,来体现返璞归真的设计感,以物化表现去审视穿着者自身的内心与内在。(2)设计师新型思维模式及理念的扩展。通过对禅宗美学自然观及新型理念自然观之本体论的探究,对于设计师———现代社会高品质生活的创造者,理应从自身做起,修行于生命之本性,保持初心的静默和柔软,在寻找万物本源中体悟当下意识,让一切回归最自然的状态。并摄受散乱心而专注一境,将中国文化的积淀(内涵)与现代设计(形态)相结合,注重服装本身的内涵。一方面是将独特化转为共性,用作品去表现内涵,从而把对生命境界的感悟传达给大众;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做有独特内涵的服装,用自然的力量使之和谐,将时间、记忆和情感所积累的感悟分享给更多人,带来精神上的认同度,从而带动人们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生活。这不仅是新型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尝试,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4结论

现如今,多元化市场、电子商务普及性及大众审美的独特性为创造和发展本民族美学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美学理念精神市场化,独特化,产业化是当下应追求的。在禅宗美学自然观的审美基准之上,以简洁质朴的表现方式去达到物体本身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智慧美。在不断探索下,立足于优异的传统文化,将其理念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情感传递与表达的价值,创造出更为打动人心的作品,这才是设计中应追求的成功之路。

作者:孙晓明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服装学院

第8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广博深湛,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绝美的中式情怀,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广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国际有着重要意义。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誉为"第八种文化",广告因为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和民族性,因此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不可分。广告只有服从、融汇、折射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运用本民族最为贴切而生动的元素,穿透人类共通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打开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才能被消费群体接受,才能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纵观广告业发展的百年历史长卷,广告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从产品的特点定位(USP理论)到品牌形象定位(CI理论)再到受众心理定位(PSYCHLIGICALPISIONNONG理论)直至文化心理沟通,这条主线清楚地反映出在广告诉求重点的转移过程中,广告的文化含量在逐步增加,文化品位的地位日益变得举足轻重。如今的广告早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叫卖或是告知,而是包含着更为丰富内涵,具有着更多社会功能的社会公器,一则优秀的,打动人心的广告一定包含有某种文化精髓的因素。

在现代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中国风的设计在国际上越来越收受到欢迎和追捧。中国传统美学广博深湛,有周易的极简之美,委婉的模糊之美,老庄的天然之美,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绝美的中式情怀,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广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国际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出现和运用,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风的广告设计在让世界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深深地宗族认同感和家国温暖。

在现代广告设计方面,尤其要注意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艺术观念的显著变化,根本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从总体趋向上可以看中国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形成: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重视古拙苍茫的气象,推崇冷意荒寒的意味;易宁静精澄代替楚莽阔大,易平和幽深代替激昂韬利,易淡逸素朴代替绚丽堂皇,正如理论上对境界的重视,强调妙悟而贬斥技巧等。这些思想和因素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有所观照。

现代广告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可是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广告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任何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讲求的是在细细审视中的独特品味,他所要求的时效性让它必须一目了然,简洁明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简约是终极的复杂,最简约的设计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已经在中国未然兴起。纵观现代成功的广告往往是构图概括集中,形象简练夸张,用强烈鲜明的色彩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主题,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现代的广告设计越来越走向的是一种简约,大气的表现方式,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告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的运用和表现,也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以静凸现动,以余白凸现主题,是靳先生海报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大量的余白使观者产生一种沉静空灵之感,以凸显主题之凝重强烈,使之产生出一种对比与和谐。同时,靳先生“用墨以啬”而使主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获得夺目之感。

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设计美学还包括十分广大的部分,东方生活所蕴含包容的设计元素是博大的,绝不仅仅是现今流行的京剧脸谱、大红灯笼,旗袍……中国式的设计美学远没有拿出一些元素那么简单。就像日本的设计是理性、细腻的,德国的设计是稳重而精致的,美国的则大气而开放的,这和各个国家的国情不无关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包括建立传统文化专门研究与推广机构,提高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导向地位等等,才是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国式设计美学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一)西汉末年佛教装饰纹样

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植物装饰纹样也随之而来,在与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相互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了许多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新颖的、具有特色的植物纹样。正如《云冈石窟基本装饰纹样——引言》中所说:“佛教艺术产生之始,就伴随着强烈的美术装饰意味和画面布局中的纹样式样创作。这种装饰意味一方面来自宗教本身对特定纹样的崇拜和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于具有社会性的人(创作者)对美感的追求和自身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审美取向往往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创作者所处的环境的直接介入。”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装饰纹样

总体上来看,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纹样装饰艺术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点:一是大量吸收,一些外来的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形式甚至直接引用。二是此时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内容上,花卉元素增多,是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三是产生了对思辨智慧追求的时代审美特征,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

(三)隋唐时期佛教装饰纹样

隋代在佛教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北朝时代装饰纹样的特色、题材和内容在隋代得以延续,不过也不难发现,趋于向民族化风格发展的传统纹样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开始,缠枝式组织的纹样增多,显现出优美与灵巧的发展趋势,用活泼的忍冬、莲叶、人物组合替代了盛极一时的忍冬纹。题材方面也有摆脱前一时代比较单一的趋势。唐朝是我国佛教艺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植物装饰纹样的转折时期。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以审美主体为中心的审美对象也由此诞生,可以表达愉悦心情的花卉题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植物装饰纹样当中。卷草纹是唐代最受欢迎的植物装饰纹样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线条而受到人们喜爱。作为佛教象征物之一的莲花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多与其他花卉元素组合出现,从而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宝相花纹样。唐代植物装饰纹样造型更趋于写实,与当时世俗装饰纹样雍容华贵的风格完全一致,体现了唐代的整体审美取向。

二、佛教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

(一)设计中的佛教文化元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独立学科。设计如果单从其构成形式、构成法则、形式美感、审美需求等手段上寻求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其他文化、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与理解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所在。佛教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是其文化的精髓。作为文化的精神财富部分。赵朴初认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这些说明了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相依的整体性,恰恰符合了设计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

(二)佛教装饰纹样在设计中的应用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两千余年,大多佛教图形符号都已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成为现代设计当中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

1.莲花纹样。佛教把莲花视为圣洁、崇高、吉祥之物,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与爱戴。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莲”,可以说莲花是与佛教形影不离的重要题材之一。莲花纹也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现代设计师的喜爱,成为了最具代表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之一。

2.忍冬纹样。忍冬,又名“金银花”。忍冬纹装饰大量运用于早期的石窟寺中,隋代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代后几乎消失。在装饰形态上,主要有单列式延续、环形、波线型等,其主要结构线都是以S形的基础上变化。忍冬纹在中国古代装饰图案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在现代设计中也给中国装饰艺术注入了催化剂。

3.龙形纹样。龙是护法天龙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佛教装饰题材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冈石窟、莫高窟中都出现了大量的龙文装饰,如天人乘龙、九龙灌顶等。同时,龙也是中国传统典型装饰内容,具有民族代表性,因此,龙形纹样成为当代设计师们追捧的装饰元素也是理所应当。

(三)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视觉设计

1.商品设计中的佛教元素。现金,当代设计师已经逐步认识到运用传统佛教装饰元素来表现中国形象符号的重要性。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宣传广告海报,主体形象由产品和佛塔组成,“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作为广告语。佛塔的特点就是,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远远超出了古今文人墨客的笔端。笔记本电脑的影子化为佛塔倒映出来,显而易见意在诠释商品就如佛塔那样,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为前提,具有精湛的工艺造型和良好的性能,将商品的卖点充分展现出来。设计者将两个本无联系的事物巧妙的联系起来,主观上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客观上则启发了众多设计师对于佛教文化元素上的新思维。

2.佛教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佛教是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必修课。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中的“意境”和“境界”,美感论中的“妙语”,艺术创作中的“神思”、“现量”等等,正是这些美学范畴才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干,而这些理论当中,恰恰包含了很多佛教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不懂佛教文化,就很难真正的读懂中国美学。

三、佛教文化中的装饰设计对其精神传承的作用

第10篇

要 中国传统美学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概述,然而其又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颇深。具有“和合之美”、“和谐之美”、“中和之美”特点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国画和雕塑等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 传统美学 书法 山水画 雕塑

在中国古代,即使没有一个现代意义所谓的美学学科,但其美学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传统美学蕴涵丰富,其思想精髓主要为:和合之美、和谐之美和中和之美等。

“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观点,其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性。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人是一个整体。整体由要素组成,要了解要素,必须要了解整体。《周易大传》中有:“观其会通”;汉代后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和合之美的第二大特点是“兼收并蓄”,即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汇,扬长避短。

“和谐之美”是中华民族美学始终的价值取向。和谐需要事物各组成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都需协调有序的发展。《荀子》中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德经》中亦有:“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白云不扰鸟儿的飞翔;石头不阻河流的奔跑”。

“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中最高的审美境界。中和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即在人类观察和认识问题是要不偏不倚,适时适度。《易经》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论语》中有:“中庸之为德也”;《礼记》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渗透下,中和之美成为了我国历代艺术家最为膜拜的美学标准。

一、传统美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枚醒目的瑰宝,必然不能脱离中华文化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产物,其中凝聚了异于别国的物化形态和意识思想。

我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道两家,即自然和社会纷纭复杂,但是其组成元素却至纯至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法度运行,古人称之为“道”。汉字经由图、符号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再到草书,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混沌”生“两极”,“两极”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乾天坤道,演变生成万事万物。阴阳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融合,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之美”。在书法艺术中,中和之美被视为最高理想和指导原则,我国古代著书者尤为重视书法的情理合一、意法合一和形神合一。书法艺术中线条的轻重,行间的疏密,墨色的浓淡等都需达到中和之美,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二、传统美学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自然山水审美和国传统山水画中都得到最好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魏晋以前,该思想占主导地位。魏晋后,文人墨客皆“以玄对山水”、“寄情于山水”,通过肉眼将湖光水色即所谓的“天”“合”入“人”的审美中。

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虚实结合,即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和合之美”,“虚”为虚白,“实”为色彩形色。通过虚实结合,将观画者既看到画幅中的青山峻岭,流水荡漾的实,也进入灵动幻想的虚中。再者,中国山水画不可以追求形似,而更加注重神似。不仅在外在讲究透视,也更加精心雕琢于对自然山水的内在意境。马远绘《雪》中有:银装裹素锁群山,猛兽无寻数迹难。千里冰封岂罩住?一行白鹭依旧还。情景交融,有虚有实。画者,文之极也。传统山水画讲究“求大同,存小异”,苏轼曾有文赞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此各种感情交替融合,相互呼应,早就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和经典。

三、传统美学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

《老子》中著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古人对万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总结。汉代哲学著作《i冠子・泰录》:“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周易》中“保合太和”是核心思想,“太和”汲取了儒道两家的和谐思想。这些都是讲求和谐之美的重要性。和谐是中国哲学论中基本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因此,和谐之美必然表现在我国古典艺术作品中。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能展现“和谐之美”的,当举雕塑艺术。

雕塑家在构思创作时,要做到心无杂念,运斤成风,要讲究局部与整体和谐,讲究个体与集体的统一。雕塑时更要一笔塑一笔雕。雕塑“拟书法性”,讲求起承转合,雕塑也“拟绘画性”,讲求行云流水。要达到“和谐之美”,这必须拥有高超的技法和统筹全局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天道:《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2]马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及其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第11篇

关键词 :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室内设计专业诞生的直接动因。在这之前的室内设计概念,始终是以依附于建筑内界面的装饰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使室内设计从单纯的界面装饰走向空间的设计,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是包括空间环境、室内装修、陈设装饰在内的建筑内部空间的综合设计系统,涵盖了功能与审美的全部内容,代表了现代世界的主流。

室内设计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扬长避短。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

第一,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第二,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第三,移植与嫁接。即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现代设计不仅要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各方面得以运用,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与工艺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3.体现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

陈设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式、质感、文化特征无不在空间与人之间传递着某种氛围、某种情感。陈设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征、强烈的地域特色,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重要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久远,由于历史、地域、宗教、文化、经济、习俗、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千姿百态的陈设艺术,这是我国室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传统的居室陈设以实用性陈设为基础,对室内装饰的最终效果往往起到一种灵魂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归属。我们不能忘却传统,更不能刻意模仿传统,要继往,更要开来。

室内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烘托室内气氛、创造环境意境,创造二次空间、丰富空间层次,柔化空间、调节环境色彩,强化室内环境风格、反映民族特色等。陈设艺术通过再现、点睛、提炼等表现手法在本质上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可延续的传统。如在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的饰物,增加自然的意境;可通过红色的干辣椒或金黄的玉米串,抑或一束干麦穗、白色的芦花,还有手工蜡染的花布等等,巧妙点缀,匠心独运,就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效果;或者在墙上挂上或画上一些图片,画前再配上一些与之协调的盆栽植物,虚实结合,会使人感到清新、舒畅、视野开阔,有走进自然的感觉。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室内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在室内营建日益精巧、和谐、完整的景观体系,体现人与自然的相融关系。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中国传统室内陈设设计也力求表达特定的情感意境,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可以为现代室内设计所借鉴。

结语

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师应立足于现实,深刻审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责无旁贷地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并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形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观平面设计影响

平面设计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无不对平面设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各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对本民族的艺术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审美观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就不可低估。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鲍列夫在《美学》中所说:“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在平面设计艺术方面,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当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平面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中国当代平面设计艺术,在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中国特色的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在20世纪前期,我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英、美、日本和东欧等一些国家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而从20世纪后期到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资讯的传播。世界各国的优秀平面设计观念给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但是,生活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大地上的本土设计师,在更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美学观为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营养,对其思想观念的确立、作品风格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师产生影响的传统美学思想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等,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例如,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素雅”“别致”格调,实际上是受传统儒家美学宣传的“天人合一”“恬静淡泊”的审美影响。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格调的设计时,必然遵循了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

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仅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当代平面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实质。例如,当代书籍装帧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在设计时,就常把传统建筑或传统服饰设计的审美观念融合到书籍装帧设计中,使作品具有一种超越平面的立体之美。

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辩证关系,在当代实际上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而这种辩证关系也正被当代平面设计师所重视。当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平面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科学与艺术在作品中的完美体现,是当代平面设计师所追求的新的目标。

中国传统美学观,能带给当代平面设计师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并能够提供许多资料给予其新的启发。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本身就是当代平面设计创新的前提。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传统美学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之中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就更是一种当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美学观,结合当代实际,科学地吸收传统,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师而言是尤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登原中国文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赵明赵有田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J].中州学刊1999

[3]张显清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N].光明日报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