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时间:2023-07-07 17:2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第1篇

如今文化输出愈加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关键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体现出天人合一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和谐社会无限追求。在“走出去”政策中,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促使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更大,如果茶文化翻译工作不到位,茶文化外延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对中西茶文化差异性作了分析,针对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存在问题提出跨文化对策,为提升茶文化传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差异性;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跨文化;问题;对策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十六世纪开始逐渐传至欧洲,得到消费者认可。由于文化背景、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这就使得茶叶需求量日渐提升,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成为需要亟待完善的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跨文化交流以及跨文化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中西茶文化差异性分析

1.1中西茶文化物质方面差异性

中西文化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是物质形态,诸如,茶叶种类、茶馆特点、茶具类型等等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茶叶种类繁多,诸如,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等,不同种类茶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中国人喜欢色泽清淡的绿茶,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所致,中国人给予绿茶高雅、质朴特点,成为中国人最欢迎的茶叶。英国人则独爱红茶,由于英国地理位置影响促使英国人更加关注茶汤颜色以及茶汤浓郁味道,英国人在饮茶时加入糖或者是牛奶等等,味道更加香甜、更加浓郁。中国茶具造型更加美观、种类也较为丰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人也非常注重茶具品质,更加追求自由个性,但是对于我国紫砂壶质朴内敛理解方面却存在着障碍。

1.2中西茶文化行为方面差异

所谓茶叶行为,实际上就是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形成的固定化行为模式。从饮茶的礼仪角度分析,中国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饮茶,并没有非常固定的饮茶形式。在客人拜访时,中国人喜欢用茶接待客人,如保持沏茶八分满,茶水温度适宜等等,端茶时也需要用右手,还需要从客人右方奉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固定的奉茶礼仪。而西方国家与中国人用茶则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英国人非常重视饮茶,每天需要饮五次茶,同时饮茶时间非常固定,饮茶仪式不仅固定而且正规,这与西方人严谨个性契合,由于英国人每日饮茶次数比较多,这就使得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以及消费数量非常大。

1.3中西茶文化茶叶心态文化方面的差异

由于茶叶日渐发展使得茶叶逐渐衍生出价值理念、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操等等,构成了精神层面文化,也就是茶叶心态文化。受到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的影响,促使我国茶叶的心态文化具有高雅深沉、博大精深等特点,中国人大多将饮茶看作是精神激励以及情感释放,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则是将饮茶当作是社交手段,品味更加优雅。茶叶并不是普通饮料,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文化内涵。总之,由于中西方审美体验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促使茶叶出口词汇翻译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跨文化因素,促使西方消费者能够更好理解我国的茶文化。

2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茶叶出口词汇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方法

从目前来看,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大多是采用音译法,中国式拼音翻译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翻译方式,但是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茶叶专业术语很难翻译,甚至会出现错误理解。例如,我国茶叶划分了熟茶、生茶两个部分,表面翻译方式却无法了解实际含义。例如,竹叶青茶是我国名茶之一,由于泡开后茶叶形状与竹叶相似,但是如果翻译不恰当,那么会使得人们产生错误理解,错误理解竹叶青就是以竹叶为原料做的茶叶,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浅显翻译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茶叶材料、茶叶特性等等。

2.2茶叶出口词汇翻译忽视了文化差异

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对多种文化融合以及多种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中西文化差异,提升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准确性,促使消费者能够更好、更有效理解并接受我国茶文化。由于茶叶出口词汇翻译不准确,使得西方人在理解方面存在着问题,这是忽视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龙井茶最初被翻译成为了“DragonWell”,但是却并不是非常准确。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权力和高贵,代表中华民族图腾,但是在西方,龙却是较为邪恶动物,具有残暴意义,如果直接翻译,那么会容易造成误解,使得西方消费者对我国茶叶出现反感情绪。由于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影响力并不高。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茶叶出口词汇翻译跨文化对策

3.1构建统一性翻译标准

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了解翻译内容,进一步联想茶叶产品。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坚持悦耳顺口、个性突出以及内涵深厚,这样才能够激发消费者探究欲望。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来进行翻译,为翻译合理性提供保障。诸如,茶叶分类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茶叶划分成为不发酵茶叶、部分发酵茶叶、后发酵茶叶、全发酵茶叶,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结合文化翻译成为Non-fermented、Partiallyfermented、POST-ferment-ed和Completelyfermented,利用明确划分促使消费者能够直接掌握茶叶类型,翻译效果更佳。

3.2采用多样化翻译方式

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词汇实际情况来提出针对性翻译方式,逐渐优化翻译目标。如果目的语、源语言认知环境并不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考虑到认知角度以及价值理念等等,那么可以利用直接翻译方式。诸如,武夷岩茶是生长于山间的岩石中,具有坚强的品格,那么翻译成为RockTea就非常合理,此外还有PowderedGreenTea翻译成为粉末绿茶也是恰到好处,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浅显易懂。对于知名度相对较大的茶叶种类,可以选择音译法,诸如,XihuLongjingTea就是西湖龙井的翻译,AnxiTieguanyinTea就是安溪铁观音等等,利用音译翻译方式不仅能够精确翻译茶叶种类,还有利于弘扬我国茶文化,对激发西方人茶文化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审美理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就使得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利用意译翻译方式,结合中西文化差异来进行适当增加、改写等等,明确翻译意图。诸如,将福建铁观音翻译成为TeaBuddha,西方国家对佛教人物也有一定了解,那么就可以将茶叶种类、佛教思想相结合,有效整合多种因素来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无限魅力。

3.3有效整合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

考虑到中西茶文化明显差异,那么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西方人语言习惯,选择更加合适的词汇,选择符合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翻译。例如,英语中的Tea与中国的“茶”字对应,但是却并不是完全对应,实际上,“Tea”还特别指代下午五点六点的茶,也就是下午茶。“DarkTea”是黑茶的意思,但是“dark”却具有“无知的”、“忧郁的”等含义,如果采用这种方式,西方人很难欢迎黑茶。那么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西方人文化特点,黑茶直接利用音译法,翻译成为“Heicha”,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文化差异负面影响,还能够吸引西方人好奇心,进而促使西方人了解中国茶文化。

4结语

由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茶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西茶文化的特点,利用多样性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方式,真实表现茶文化风采,进一步弘扬茶文化。作为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茶文化对二十一世纪茶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弘扬我国茶文化,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坚持统一化标准以及正确翻译方法,全面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茶文化信息,提升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知名度,树立我国茶叶品牌形象,促进茶文化传播发展。

作者:张晓莉 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1.

[2]庄少霜.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翻译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8):192-193.

[3]徐晓颂.茶叶出口贸易中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4):36-37.

第2篇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中国茶文化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促进中西文化融合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影响

1传统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的茶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朝代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在《茶经》中,首先将茶精神融入到茶事活动中来,饮茶不仅仅是品茶和感受茶香的过程,更是陶冶情操,享受愉悦的过程,从中能够提升品茶人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质。此外,茶文化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融合,也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茶文化也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精神追求,饮茶能使人平心静气,神清气爽,感受幽静与雅质,从中获得安宁和享受。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茶文化,不仅吸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文化没有国界,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肩负着文化使命。茶文化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2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茶叶出口到了西方多个国家,其中,茶叶在进入到英国后得到当地消费者广泛的喜爱和认可,就此,中英茶叶贸易就此拉开了序幕,英国对茶叶的喜爱,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特色。英国的饮茶文化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特色。茶叶在最初进入英国时,只在咖啡馆里出售,直到1864年英国开设了第一家茶馆,饮茶才成为公开的聚会场所。由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有着较强的崇拜心理,因此,在英国的饮茶文化中,从茶具到饮茶方法和风俗习惯,都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英国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消费大国,茶文化之所以在英国生根发芽,并得到广泛普及,充分体现出了茶文化的艺术魅力。中国茶叶种类丰富,最早在美国出售的茶叶是中国红茶,美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尤其红茶浓郁的香味和茶色,受到美国人的喜爱。由于美国人生活节奏较快,很少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品茶。因此,他们并不满足传统的饮茶方式,先后发明了更加方便饮用的袋装茶和冰茶,这种饮茶方式更方便快捷,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一直以来,咖啡文化都是美国饮品文化的主要代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变革,茶文化也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饮茶已经成为美国人最普遍的消费方式,随着对饮茶文化的了解,他们已经意识到茶比咖啡对人体更有益。因此,美国人也创造了属于自己国家特有的饮茶文化,而且充分体现了美国独特的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方式更加多元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现于世界舞台之上,对跨文化交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67年在法国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茶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展示,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更多人由此了解了中国茶文化,也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传统茶文化得到全面展示,各种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不断推进,使世人见识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魅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多个国家参与其中,给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些丰富的活动让世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中国茶文化。

3跨文化交际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人际交往方式。随着中国与世界贸易的频繁发展,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也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使中西文化交际中出现了许多的误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世界距离的拉近,中西方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如果交际双方对彼此的文化模式不了解,对存在的文化差异不加重视,就会产生交往障碍,影响双方的友好交际。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进而了解中国文化,是西方了解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和冲突,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识,加强对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使跨文化交际更具实践性。

4中国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古代的《茶经》专著,还是著名的文学著作《茶馆》,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茶文化还是上海世博会的茶文化推广,中国茶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茶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为世人了解茶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机。《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事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发展以及种茶、采茶、烹茶、饮茶等知识,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当代文学作品《茶馆》以茶馆为背景,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兴衰历史。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就要了解茶文化,通过茶文化著作,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茶馆》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曾在美国等国家进行巡回演出,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也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使西方人逐渐了解和接受了中国文化。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效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茶文化。世界各国不断涌现出的茶馆也使中国茶文化遍及世界各地,展示着独特的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经济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带动,而文化又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茶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使中国的影响力更大,中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得到融合和发展。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在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文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融和发展,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作者:田兴斌 单位:铜仁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1-182.

[2]孙云,张稚秀.茶之西行[J].茶叶科学技术,2004(4):39-40.

[3]余悦.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兼论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33-139.

[4]辜丹心.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言文学,1992(Z2)81-85

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茶叶商标翻译;问题

1中西茶文化差异分析

1.1物质文化层面所存差异

所谓茶叶物质文化实质乃为茶产品综合及人们在所从事的茶叶生产当中具体的活动形式,诸如饮茶场所、茶具及茶叶种类等方面具有物质特性的形态表现。中西方在具体的物质文化层面所具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不同的品饮种类。中国茶叶种类主要有六大类茶,分别为黄、青、红、绿、黑和白。另外,还有具有药用保健作用的茶叶及花茶等。在所有茶品品类当中,绿茶则为中国人最为喜爱的茶类。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其则对于营养丰富及汤浓味醇的红茶最为喜爱,比如英国则将红茶作为该国的国饮,而此状况则可能与此国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应关系。英国整个国家四面环海,在气候方面则潮湿阴冷。红茶品性较暖,而该国在喝此茶时,总是喜欢将牛奶及糖加入其中,以甜饮料的方式饮用茶水;其次,品饮茶点、品饮茶具也有不同考究,中国具有造型优美及种类繁多的茶具,从中国人个性而言,国人较为内敛,较多人钟情于那些具有浓郁文化底蕴且蕴含古朴气息的紫砂茶具。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所选用茶具较为讲究,诸如具有高贵气息的骨瓷茶杯和十分精致的银质茶壶,然后选用精美的蕾丝花边桌布相配,用清新凸显浪漫的蜡烛及鲜花点缀整个布局,至此便知西方国家人们所追求的奔放热情个性本质。

1.2制度文化层面差异

所谓茶叶制度文化是经过长时间演变最终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国各朝代统治阶级对茶叶的管理及生产予以强化,从中形成十分完善的茶政措施,而这也是中国茶文化表现于制度层级的重要因素。现以茶管理及生产为例,在中国历朝的茶谚当中,拥有许多与茶叶生产经验及引用相关的表述或概括,从中便可知晓,茶文化作为当时的一种制度文化,影响着经济及生产。比如“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以及“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等,这些茶谚直至今日,依然对于现代茶叶保存及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地区不产茶,不存在关于茶叶管理及生产的各种谚语。然而茶文化以一种制度文化,同样表现在西方国家当中,而付给服务员小费的习惯,就是始发于英国茶文化。对于付给服务员小费的习俗,则与茶存在紧密关联,当时西方国家茶室的侍奉者,将一个锁上的小木盒,放置于桌子上,且上面还刻有四个字母,即T、I、P、S,意思为为确保快捷的服务,如若客人想要侍奉者将茶更快地端上来,则需要将一枚硬币投入小木盒,以此获取更为快捷的服务。至此,此种需付小费的相应习俗,则开始在西方世界流行。

1.3行为文化层面所存差异

所谓茶叶行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茶叶消费及生产当中,经不断演变而最终形成的行为模式。比如饮茶礼仪,中国人认为饮茶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随时可以,且在仪式上不固定。而以茶待客的习俗,也成为中国人日常社交及家庭生活当中形成传统且为基本的礼仪。来客敬茶;而在奉茶中,杯中茶水不宜超过八分;且水温不可过烫;而上茶过程中,用右手端茶,且自客人右方将茶送上。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则存在尊茶及嗜茶的社会风气,一天当中饮茶次数多达五次。每当早晨醒来,便需饮上一杯醒早茶,而在上午超过11点之后,则需饮上一杯红茶,且有茶点陪衬;当到了中午午餐时,则需饮上一杯奶茶;而到了下午5点左右,则是下午茶时间;晚上睡前,饮告别茶。

2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当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2.1混乱的茶叶品牌,不统一的茶叶商标翻译标准

我国长期在茶叶命名上依据茶叶原产地而为之,这促使我国出现较为混乱的茶叶品牌,依据茶在发酵程度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将茶划分为六类,即黄茶、白茶、黑茶、红茶、绿茶、青茶以及花茶。而依据原产地命名予以划分,则有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及武夷岩茶等;而基于原产地相应品牌框架下,还有细分,即水仙、玉女掌、水金龟及大红袍等。当品牌出现混乱时,则会造成茶叶商标译名出现混乱状况,比如铁观音,其作为福建名茶,当前其英文译名则多达十几种,如hih-koan-im;IronGoddessofMercy及TieGuanYin等,而此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造成削弱后果。至此,影响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挺进。

2.2对中西文化差异予以忽视,生搬硬套

针对茶叶商标翻译而言,其实质乃为一种横跨文化领域的传播活动,需对目的国相应文化差异予以充分考虑,且对当地的文化禁忌及风俗习惯给予尊重。例如将龙井茶翻译成DragonWell,乃是不准确的。究其原因,乃为“龙”乃是整个中华民族予以崇拜的的圣物,同时也是体现权威及高贵的外在形象表现,然而从西方人眼中,则将其看作是一种充满邪恶的动物,让人想到邪恶、贪婪及残暴,所以,龙井茶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一种名茶,其在西方也具有很好的知名度,因此,可直译为LongjingTea。又如大红袍,其作为武夷岩茶当中的知名品种,而其在翻译时,则为RedRobe。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红色代表的是喜庆及吉祥,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其则将红色当作一个贬义词,代表着流血、危险及残暴,因此,可将其翻译成DahongpaoTea最为合宜。

2.3未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当前诸多茶叶商标翻译,多运用音译法。由于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且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还缺乏了解,而运用拼音翻译方式所得出的茶叶商标,则会让外国人难以看懂。尤其是那些与茶相关的术语,如果仅依据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则会出现错译状况。比如熟茶则被翻译成ripe,生茶翻译成raw。而所谓熟茶,其实质乃是发酵茶,而生茶则为一种未经发酵的茶,因此,将其翻译成unfermented和fermented则较好。再如竹叶青,其由于泡开后形状像竹叶而得名,所以,将其仅仅翻译成BambooLeafGreen,则存在不严谨、不准确状况,不仅易让人理解成为采用竹叶所做成的一种绿茶,而在茶叶自身的性质及原料方面,则不能较好地反映。

3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改进对策

3.1规避茶叶商标命名混乱现状,且将翻译标准统一化

对于茶叶商标翻译而言,其现行准则乃为所命名的商标,能够更好地对消费者予以吸引,且还可做到广告宣传、联想产品及识别产品的作用,所以,在商标译名翻译过程中,同样要个性鲜明,名字读起来要优美悦耳,此外,还要易记顺口,至此实现对消费者在购买欲望激发的目的。当前我国茶叶商标在具体的命名方面,则存在较为混乱状况,一些国外消费者较难从茶叶的名称方面,对茶叶种类予以了解,所以,茶叶厂商需在茶叶名称下方,将此茶叶具有的分类名称予以标准化,方便消费者对所购买的茶叶种类进行了解。对于我国茶叶而言,其主要划分为不发酵茶(绿茶)、全发酵茶(红茶)、部分发酵茶(乌龙茶)及后发酵茶(普洱茶)四大类。如若将其深入划分,则绿茶方面则可划分为原型绿茶、银针绿茶、粉末绿茶及蒸青绿茶等八种。其英文翻译分别为LightlyRubbedGreenTea、SilverNeedleGreenTea、PowderedGreenTea及SteamedGreenTea等八种。

3.2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充分考量

基于中西方文化方面所存在差异,在实际茶叶商标翻译当中,在词语的选用上,应注重与外国消费者语言习惯相符的词语,且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上也要相符。比如中文当中的“茶”,则有些不同于英文当中的“tea”,而在英语当中,其对单词“tea”在具体的词义方面给予了扩展。英文当中的“tea”,不仅指“茶叶”还涵盖有“茶会”及“茶树”等,另外,其意思还为下午五点时的相应便餐。比如我国著名茶叶“黑茶”,而在西方则将其翻译成“DarkTea”,而在英文词汇当中,dark则同义于暗,同时还有忧郁或无知的意思。因此,对于“DarkTea”商标,则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基于我国传统茶文化而言,黑茶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叶类型,因此,可在翻译时,采用拼音译法,直接翻译为Heicha。又如中国红茶,其正确翻译乃为Blacktea。从中可知,西方人对茶叶的颜色十分注重,而中国人则对茶汤的颜色更为注重。因此,在翻译红茶时,不可翻译为Redtea。而应该将其翻译成为Rooibos,其是指耐威一种在南非生长的一种茶树,其与茶树完全不同的野生的植物,因此,不能将其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茶叶,然而当采用Rooibos冲泡之后,其颜色则呈现为红色,因此,中文将其翻译为红茶。

参考文献

[1]谢莉萍.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时代文学月刊,2012(8):165-166.

[2]汤鸣绍.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对策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5(1):37-40.

[3]杜燕霞,边明华.中西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72-73.

第4篇

关键词:茶德;英语;影响

引言

整合茶德与英语教学,在传播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这是代英语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整体素养的有效举措。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挖掘茶德中的教育素材,促使茶德与英语教学进行积极整合。更好的推动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

1茶与茶德概述

1.1茶德所体现的茶性特点

中国人已有千年的饮茶习惯,也正是这种习惯的养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茶文化。由于茶文化的内容注重茶性,所以在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对茶性的思考和认识,进一步提升茶德价值。茶德与酒德相似,由于酒性的浓烈,所以酒德更彰显豪爽、热烈的氛围。饮用茶水能够有效的缓解身体的疲劳并起到提神醒脑、解毒活血的作用,这也是茶德形成的根本原因。从价值理论分析,我国已有上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人们对茶德喜爱程度不言而喻,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让茶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在饮茶时喜欢使用精美的茶具,以提升茶水的口感。为进一步体现茶德的价值,也为了让学生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可以更好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适当的引入西方的茶文化思想,并将其主要的茶性、茶德知识进行传播,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更准确的掌握英语的表达方法和方式,进一步提升茶德的实际应用价值。

1.2茶德内容应合乎人性需要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较为豪放、阳刚,而有的人性格较为柔弱,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由于人本身品行和道德修养的不同,因此,在对茶德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会更多的加入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因此产生了对茶德思想理解歧义的状况。有些人品茶可以获得清雅、悠闲的感觉,而有些人则会在饮茶德过程中感到浮躁、焦虑,这与饮茶者本身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渴望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用于保证物质和心里都得以满足。近些年,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发展向工业化系统转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渴望。教师应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确保学生在茶德的影响下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并在事业上可以有所作为。学生毕业以后需要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而拥有良好茶德思想的学生,可以在茶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让引入茶德教学思想的英语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确保学生在特定的心境中,可以更真实的感受学习的体会,并适当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变得更加轻松、简单。

1.3茶德应体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各院校高层领导应加强对茶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关注力度,在保证给予教师相应教学权利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考试,让自身掌握更多的茶德知识。茶德的教育思想以勤俭、奉献、和谐为宗旨。教师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引入茶德的教学思想,确保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满足。

2茶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对茶德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为有效开展英语教学课程,教师需要尽可能发挥茶德的教育意义,让传统的教育思想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2.1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学习英语可以方便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并满足学生学习国外主要理论知识的需求。学校应加强对英语课程知识的教学监管力度,确保教师可以将茶德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文化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魅力。由于中西方茶文化具有很多相似点和共同点,因此所产生的茶德思想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讲解茶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重视,确保学生将茶德和英语知识相结合,掌握英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教师应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茶德思想,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习茶德思想以后,可以做到诚实守信,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各大院校为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应加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德育教学理论。学生在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以后,需要进一步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以茶德为基础,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西方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能够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社会上存在许多诱惑,学生的双眼会被蒙蔽,这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产生了阻碍。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讲解茶德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误入歧途而影响学生的前途。茶德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找到纠正的方法。茶德思想可以让学生养成质朴的学习态度以及谦虚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茶德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学习诚恳、工作认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成为社会可用型人才。

2.3帮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茶文化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其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所形成的茶德教育思想,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以谦虚的态度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由于茶德思想内容丰富,并具有许多哲理性语言内容,学生在了解茶德思想以后,可以重新审视英语这门学科。有些学生渴望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方法,以茶德的思想为基础,这些西方的文化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表达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也方便了教师开展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3茶德思想在英语教学激励策略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而随着传统文化被西方人所熟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传播价值不言自明。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因此,中西方所形成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以茶文化为基础所形成的茶德思想,也有明显的区别。为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课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西方国家的茶德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区分中西方茶德思想的不同,并了解西方茶德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更有乐趣。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课程中,更多的是对简单词汇的重复和记忆。由此可见,英语知识是一门由浅入深的学科,学生需要强迫自身完成英语单词的记忆过程,才能在英语词汇的使用方面更加灵活。教师开展的英语教学模式应以激励的教学手法进行,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需求,比如:播放英语电影、讲述英语段子、进行英语情景剧练习。无论开展哪种教学模式,都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程的讲解过程,才能达到教师要求的教学效果。

3.2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茶叶采摘以后,需要经过煮沸以及各种加工过程,才能变得清香。学生由此可得到感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不厌其烦的完成简单词汇的记忆任务,由浅入深的了解高难度的语法使用技巧,并在反复练习中熟能生巧。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单词是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流利的掌握单词的书写和拼写方法,才能在特定的场合中随心所欲的与国外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举一反三,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3勤加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贯通精神

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主要思想,并作为一种交流使用的工具进行传承。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应首先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西方茶德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探究任务。由于英语在国际上使用更为频繁,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完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比如: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同组成员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聘请外教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并由外教指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改正。为进一步完成对英语知识的探索和理解任务,达到英语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应适当提高英语学习难度,让学生探索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保证英语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神秘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结束语

茶文化中涵盖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在尊崇“仁爱”文化根本的同时,人们通过学习更多的茶文化知识,来了解待人处事之道。将人作为文化中心,追寻人为本的理念,这与儒家思想关系十分紧密。茶文化中还涵盖了道家的思想理念,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多数的茶文化爱好者在学习茶文化的同时,更渴望了解茶的本源。将佛教思想融入到茶文化的精神境界领域,让茶文化爱好者领略一种“无为”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茶德价值的体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茶德与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实施对策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文本的研究能够发现,实现茶德与英语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茶德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在未来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当代英语的转型与革新。

参考文献

[1]宋相瑜.从茶文化角度探究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J].福建茶叶.2016(5):234-235.

[2]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0-211.

[3]何一丹.浅析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实施[J].福建茶叶.2016(1):190-191.

[4]汪淑丽.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7-188.

第5篇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溯源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璀璨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从魏晋时期开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并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产自山野之林,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佛学家认为,茶能使人心静,有节制,与禅宗规诫相适应。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和谐、平静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茶人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西渐

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均发源于中国,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茶叶在全球广泛传播,中国的饮茶器具、制茶工艺连同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和独特的东方哲学一起播撒四方。

古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茶叶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以下路线:(1)茶马古道――向西南,传播至和印度。在高寒地区,人们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容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2)丝绸之路――向西由我国的新疆传播至中亚。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茶叶作为古中国的特产,也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各国。(3)草原之路――向北传播至今天的蒙古、俄罗斯及广大的欧洲地区。(4)海上之路――东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南传播至中南半岛,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向非洲、欧洲和美洲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中国出发之货物主要以丝绸、茶、瓷器为主。

三、西方茶文化理念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表现在饮茶时间、品茶文化行为等方面。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崇尚快节奏的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这茶以饮、以凉为主,大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

德国人喜欢饮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等制作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德国人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流到茶壶内,再将茶叶倒掉,所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

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2公斤茶叶,英国人均饮茶量是中国和印度的3倍,年均饮茶2公斤。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虽未能如中国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但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

四、比较中西茶文化异同

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相隔千年,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饮茶礼仪、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二)饮茶礼仪的不同。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三)茶道精神的不同。“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参考文献

[1]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均针对学生开设了基础英语课程,甚至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CET4级证书,由此不难发现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茶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也有对应的语言体系。茶语言是对茶文化的反映,以茶语言为切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这些差异之处探究这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异同,从而在今后的语言学习中掌握相应的语言习得规律,促进语言自身的学习。

1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源于英语“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是上世纪国外学者所提出的观点。相关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表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是目前为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的定义。事实上,跨文化交际场景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其一,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二,交际者通过同一语言交流;其三,交际者通过实时的口语交流;其四,交际者直接使用言语交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整个世界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相互交流,因而就会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如何得体地进行交流是交际双方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接体现。有学者在其论著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基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在内。一般说来,跨文化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一,交际者能够具备开放、好奇等心态,且能够对不确定因素采取包容的态度,同时不随意对事物进行评断;其二,交际者能够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保持关系;其三,交际者能够降低不必要的曲解在交流过程中的发生率;其四,交际者能够基于相同需要进行合作、协作;交际者能够正常使用外语进行基本交流。

2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英语语言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基础语言知识之外,还会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内容,而茶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中相互交织的部分,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当前,国内高校的英语语言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和应试化倾向,学生不再单纯为了知识而学习,学生的学都是为了考取相关证书、通过期末测试、得到毕业证书等。教师在教学中也主要围绕所谓的考点展开讲解,教授内容缺乏新意,学生只能学到一些不太受用的理论知识,其语言交际能力却不见起色。语言学习的目的本应该是为了交流服务,而落后的教学理念明显误导了学生。从针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理想。其中接近一半的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不了解,有接近五分之三的学生不能够与外国人正常进行口语交流,其中不乏那些平时考试拿高分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国内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相应对策,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2.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大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基于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需要。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其一,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其在外事交流中能够自觉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包括茶文化在内),向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二,由于世界各地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语言背后的文化禁忌和文化冲击,从而在交流中自觉加以避免。其三,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也日渐增多,很多国内企业(比如茶叶企业)不可避免地与国外同行展开交流。在企业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得体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并在商贸往来中赢得国外同行的尊重。因而,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些因素,并帮助走出语言交际的误区。

3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的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刻不容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英语语言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3.1教学理念:重视语言能力培养

教学理念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如果教学理念存在问题,那么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传统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应试教育理念,他们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上,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举措很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设置上侧重于语言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加以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2课程设置:增设文化和口语模块

从传统课堂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重心主要在于基础语言知识,比如词汇、语法、阅读等。很显然,这种教学设置无法适应当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应该增设文化模块和口语模块,以此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文化模块中,教师可以对中英茶文化、中美茶文化进行多方位对比,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西方茶文化的异同;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举例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茶文化交流习俗、茶事活动禁忌等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文化知识,并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灵活运用。在口语模块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口语主题,比如“茶事交流”、“茶文化对比”、“茶的分类”、“茶文化思想”等,同时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口语模块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3.3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零交流,整个课堂氛围十分压抑,课堂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式加以丰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向学生讲述茶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地了解这些知识内容。其次,教师不妨采用分组教学,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关茶文化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不同小组的学习任务也不同,小组内的成员也有着不同的任务,比如资料搜集、知识总结、观点陈述等。再次,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教学场景,比如为学生创设茶事交流场景或者茶博会场景,让学生模拟交际双方进行交流演练。

3.4评价方式:综合多种评价方式

就传统的教学而言,教师主要从应试成绩(80%)和课堂出勤率(20%)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太科学合理,而且应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教师应该综合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出评价。评价模块主要包括应试成绩(30%)、课堂表现(20%)、口语对话(30%)、社会实践(20%)这四个方面。应试成绩包括随堂测验和期末闭卷测验两部分;课堂表现包括学生讨论成果、学生出勤率、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因素;口语对话包括师生口语对话、生生口语对话、人机口语对话三部分;社会实践包括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实录视频等内容。从以上这些因素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值得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评测中采用。

3.5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事实上,学生要想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而课外活动就是学生的实践舞台。就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而言,教师不妨帮助学生组织相关的英语角活动,同时邀请外教参加,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英语角环境中可以更加自在地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在校内组织相应的英语辩论赛,主题围绕茶文化,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社会实践机会,比如带领学生到国际茶博会、国际茶事交流等活动中参加志愿活动,让学生现场感受文化之间的碰撞,这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加深对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的认识,同时还会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明星.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38(4):227-228.

[2]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

[3]杨成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7):62-62.

[4]高文娟.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33-34.

第7篇

关键词:茶文化;中英文化;语言差异;文学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系,也是文化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际的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式。在英汉语言中部份表面相似的理论概念,显示出不同的语言理论概念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各自独特的表达形式,表明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在17世纪后才流进欧洲的市场体系。在对“茶”的消费中,欧洲的国家堪称比比皆是。英国作为其中的一员,因从多方面的用“茶”,茶的地位突显的也尤为重要。在国际上,只有英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分析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异同,通过承载茶文化的英汉语言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有助于中英的文化交汇和交际信息的准确传递。

1茶文化

“文化”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被人们耳熟能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应用主要代表是茶文化,为人们口口相传,侃侃道来。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范围十分广泛,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语言将民族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将民族色彩也突显的尤为光鲜靓丽。

1.2茶文化

茶文化影响范围广阔,中外对茶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方向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茶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茶叶等级的鉴赏、泡茶的技法、艺术品析等一系列操作手段。与此同时,茶叶的生长环境的也是文化内容之一。对于茶文化的体验过程是美好的,过程中的具体形式和“茶”精神是相互统一。饮茶活动是茶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现象。茶文化除了自身的蕴意深厚以外,也涉及到宗教文化。全世界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对饮茶都格外青睐,部分地区还把饮茶作为一种艺术生活来欣赏。以此同时,各国对茶文化的理解也各有千秋,中英作为茶文化的佼佼者,他们的代表性更具有说服力。

1.2.1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首次使用是以草药的身份。在农耕文明发掘后,茶与文化俩者进行紧密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茶文化再次接受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主义。20世纪80年代,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才诞生。当今社会上,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总体方向和主要成就的表现。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茶文化总论、茶文化历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茶文化工具书的编篡等等。“茶文化”一词首次使用是在1984年,庄晚芳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这一论文中产生。目前,中国茶文化研究是世界各地的研究热门。而在茶文化的研究中,中国茶史研究起步是最早的。

1.2.2国外茶文化葡萄牙和荷兰是欧洲最先接触“茶”的国家,他们不但把茶带进了欧洲的世界,为此他们还带去了茶文化。即使英国的茶文化有四个世纪之久,但总体来说,茶文化在西方的发展和研究历史也是短暂的、有限的,关于茶文化的研究也有限的。英国茶叶文化的相关研究著作,堪称是难得一见。中国的“茶”字起源于人们自然的生存劳动活动中,英国的“茶”字“tea”,国际之间是茶叶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汉语词条。当“茶”这一品类在英国上市后,与之相匹配的茶类词语也相继出现。自此,茶文化已经融入了英国人的生活。

2语言与文化关系

文化是以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语言属于人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与文化有相同的属性,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保存、传播和继承的方式。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因素、各种文化都会在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中找到依据。

2.1语言上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起源于《神农百草经》,并称茶为“荼”。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著作《凡将篇》中称:茶为“诧”。18世纪末,茶在英国传播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后,英国人才普遍的使用“Tea”一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2.1.1中英“茶”的语义“茶”在中国的字典中有四种认知意义。第一,茶属于常绿灌木,其叶子呈长椭圆形,花白种壳,“茶”经过精加工后就是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第二,“茶”被用作饮料。例如红茶、绿茶等。第三,“茶”被用作饮料的名称。例如奶茶、杏仁茶。第四,“茶”被喻为油茶树。“Tea”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认知意义也四种。One,(driedleavesofan)ever-greenshurbgrowninChainandIndia.Two,drinkmakebypouringboilingwaterontheseleaves.There,drinkmakebypouringwaterontheleavesofotherplants.Four,(lightmealservedatan)occasionwhenteaisdrunk,especiallyinthelateafternoon.“茶”在中国的词性是名词,而在英国就被引申为动词,喝茶。

2.1.2中英茶的词汇意义域中国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种植茶和生产茶的语言,例如民间的俗语“清明发芽,谷雨采茶”。而英国文化里,这类语言几乎是不存在。与此同时,一系列的言语文化所表明“茶”生根于中国,发芽于华夏。并未扎根于英国。由此可见,英国“茶”是传播而已。与茶叶有关的词汇在中国“茶”登陆英国后才产生,一些茶文化的语言也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英语里,“teatime”一词表示英国人饮茶时间的不同和饮茶习惯的规范。据了解,每一个英国人的一生,花费他们一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品茶上。因此,茶文化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体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它的语言表现能够影射出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语言是形色各异、多种多样的,各种文化也是互不相同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语言的学习进一步的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3中英茶文化在文学语言上的对比

茶文化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各不相同,一种是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的茶文化用语,另一种是在文学语境中的茶文化用语,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在内容和特点上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一系列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的本质都是紧密的依赖和生存的。语言中的文学语言是极具魅力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在语言历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文学语言既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还增添了个人的情感,对文化的表达更为深切。茶文化与文学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中英两国的文学家将“茶”作为争相歌颂的对象,将“茶”视作文人们的创作伴侣。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中,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相关的涉及。

3.1中国文学对茶的运用

“茶”既是中国的专利,又被华夏儿女誉为“国饮”。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范围极深极广,每个人都以茶为好。茶文化的影响力从帝王将相、诸子百家,到市街商贩、平民百姓。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茶”的大雅风情和大俗人文都汇集在茶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放松和休闲的饮品,也是款待亲朋好友的待客之物。“茶”包含着群众百姓的家长里短、繁琐杂事,被誉为“开门七件事”,它已成为中国的民俗谚语。而与之相对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是文人雅仕,骚客迁人用来修养身性、陶冶情操之物。“茶”是高雅脱俗、文学底蕴深厚的,被誉为文人七件宝。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包含七首关于茶的作品,只是,当时“茶”是一种绿色植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爱茶人。白居易的文学一生与茶相伴,晚年时期对茶热爱更甚,嗜茶更深。白居易自嘲“竟日和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他关于茶的著作诗代表《琴茶》中:“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从这俩句诗的内容中可知白居易用“茶”之灵性来比喻自己“君子陶陶”的风范和“宁静傲洁”的品格。

3.2英国文学对茶的使用

英国人将饮茶,作为传统性、规律性、高质性生活的象征。在英国的文学界,大部分作家都臣服于红茶的魅力,视其为重要的精神调剂。1633年,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茶诗《论茶》由此诞生。它的作者是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论茶》这首诗创作的主要目是赞美“饮茶王后”凯瑟琳,并为她祝寿。这首茶诗不但在皇宫内引起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民间也备受欢迎。“Themuse'sfriend,teadoesourfancuyaid.,repressthosevapourswhichtheheadinvade”是茶诗中的一句名言,它既道出茶的功效,也从侧面透露出皇后爱“茶”之源。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茶叶仅为贵族阶级所知所享,因此诗歌中运用“praise”、“best”等一系列词汇,抒发人们对茶叶的喜爱和对新式饮品的欣赏,同时还通过茶叶昂贵的价格显示了身份地位,而茶本身的圣洁与皇后非常匹配。由于宫廷上下都知道凯瑟琳最爱的就是茶,所以借茶来祝寿,恰到好处。诗歌语言精炼,艺术精粹充满抒情和象征其严谨的结构和整齐的形式,增加的是的韵律节奏之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英国和中国两个古老的国度,他们的本土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了中英俩国的茶文化差异。虽然中英两国茶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时代的推动下,双方也进行了交汇,文化内的部分内容也有一定的共同点。从古至今,中国的茶文化以注重实用性为主,注重精神领域的升华为辅。而在英国领域,他们的茶文化突显的更加简洁,以象征着贵族绅士优质好贵的品格和工业社会所追求的务实性。通过语言内涵的传承和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互融贯通,对外来文化实现共存,共建友好和谐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D].湖北工业大学,2010.

[2]鄢家利.浅谈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差异[J].西南科技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4-96+107.

第8篇

10月24日,中山大学叶葆定堂。88岁的里斯身穿黑色西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讲台上自如踱步,同中国营销界的同行分享新时期的营销发展趋势。同一天,王老吉全球化大营销战略宣布启动。里斯以王老吉作为经典营销案例进行了深入解读,系统梳理了王老吉全球化的优势,并给出了具体的全球化路径建议。

王老吉的心智力量

里斯和特劳特在1972年提出了全球营销史上著名的“定位”理论,在至今的40多年里,定位理论席卷全球,引发了营销界的一场思想与实践革命。定位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人类营销史上第一次提出,营销的终极战场并非工厂也非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店,而是潜在顾客的心智。

企业的营销和战略要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考虑并结合潜在顾客的心智特征,这是里斯毕生营销思想的基石。里斯解释,品牌就是某个品类的代表或者说是代表某个品类的名字。建立品牌就是要实现品牌对某个品类的主导,成为某个品类的第一。当消费者一想到要消费某个品类时,立即想到这个品牌,才是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品牌。

王老吉作为定位理论的案例之一,被里斯进行深入解读。在里斯看来,王老吉品牌成功的原因在于心智的力量,“广大消费者认为王老吉是凉茶的代表,说到凉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老吉。这说明,王老吉作为凉茶发明者,深受消费者的认可和热爱。这种心智力量无可替代,也成为王老吉重新出发后短短两年内回归凉茶行业领导者的核心要件。这种心智力量已经把王老吉导向成功,王老吉就是凉茶品类的第一开创者。”

里斯肯定了王老吉近两年内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2013年,王老吉年销量达到150亿。王老吉称,其2014年的销量达到200亿元已经毫无悬念。同时,在中国质量协会的调查报告中,王老吉依然是消费者心智中最喜爱的凉茶品牌。正是抓住了遥遥领先于对手的心智优势,王老吉全面出击,快速地成功突围。

打造世界的王老吉

里斯指出,“王老吉是中国唯一一个在历史长度、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方面可以与可口可乐媲美的饮料品牌,是真正的中国的可口可乐。”但王老吉的愿景不止是做中国的“可口可乐”,更要做世界的王老吉。早在2012年王老吉就定下“136”发展战略:将王老吉打造成世界品牌,5年实现年销售300亿,2020年达600亿。截至目前,王老吉已在全世界58个地区和国家开展王老吉商标注册,为品牌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里斯分析,要像可口可乐那样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王老吉必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产品标准、文化、营销。为此,王老吉已经在国际化关键的产品标准、文化推广和营销上开始布局,提出了“时尚、科技、文化”的“品字形”发展战略。

在标准以及新品类的研发层面,王老吉委托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为代表携手瑞士SGS共同启动了“王老吉凉茶植物饮料国际标准研究项目”,将依靠穆拉德在研发上的核心优势,为王老吉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文化层面,王老吉启动了“吉文化”全球推广战略,成立“王老吉文化研究会”,建立了凉茶博物馆,拉开全球凉茶文化推广大幕,并借今年世界杯,在巴西启动了王老吉正宗凉茶文化全球巡回展,推动海外市场的布局。

在营销上,王老吉瞄准90后核心潜力人群,通过王老吉“超吉杯”高校5人足球赛、王老吉腾讯世界杯竞猜等大型活动进行大型事件营销,引发年轻群体纷纷参与,进一步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英美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96-02

语言这一门技能,需要学习者拥有严谨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淀文化知识底蕴,大学英语的学习同样需要这一过程。英语主要是欧美国家体系的语言形态,存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社会发展背景,我们在对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脱离原有的学习方法,不只是要从语言表面形式进行生硬的学习,还要用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去带动英语互动式学习,使学生接触到纯正的英语的文化底蕴,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能。

一、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大学英语的互动式教学,其主旨是要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探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表现出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不同的观点产生碰撞,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能力。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正是创建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氛围的有效路径和手段。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有效提升大学英语的互动式教学效果,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球经济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融合背景下,高水平的英语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因而,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育也日益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出其与时代接轨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不但要传授语言的基础语法知识等内容,还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用世界的、全语境范围的视角去探寻文化和了解背景内涵。

2.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视角,审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英语语言的认知和了解,可以深入到英语这一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在对英美文化知识了解的前提下,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出现用语错误的文化触犯现象。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和影响着文化的传播,语言的运用一旦不合理,则会给文化造成迟滞或阻碍的作用,同时,文化的进步又会产生新的词语和新的表达方式。这些,都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承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进行教学的合理运用。

3.英美文化外部氛围与内部教学课堂可以实现有机融合。在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倡导多元化的教学状态,注重教学过程中个性化的、互动和协作,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禁锢,创设自由、平等、合作的英语学习氛围。而英美文化则恰恰契合了这一内部课堂教学形态,可以很好地介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如对英美国家的婚礼习俗、英美教学文化、英美传统礼仪习惯等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分析,实现内部课堂教学与英美文化知识的完美契合,有助于提升学习的英语学习自信心,全面提升英语口语应用能力。

三、英美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则把握

文化是一个泛义的概念,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以下原则的把握。

1.兴趣性原则。英美文化导入的目标是要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和环境,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就是创设语言情境,寓教于乐;同时,引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感觉置身于一个生动、陌生而有趣的语言交际环境之中,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英美文化中的许多成语、谚语等背景知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扩大知识面,在各种活动中,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2.相关性原则。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涵盖诸多内容,在大学英语互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而不要脱离教材,要以原文材料为蓝本,进行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结合性练习和理解。

(三)渐进性原则

英美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都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进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再根据课文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导入。例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中的College Life为例,在进行互动式教学之前,可以播放视频,展现出西方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文化背景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中西方高校教育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英语互动式教学的模式。

(四)实效性原则

英美文化的知识导入,可与学生的语言内容紧密相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还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未来的职业导向为着眼点,进行英美文化实效内容的导入,这样,才能在学生在职业主流交际导向下,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在大学互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重英美文化材料原汁原味的导入,创设互动式英语教学氛围

在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中,文章的选材有一定的变化,引入英美文化背景的原汁原味的材料,可以使学生感觉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文化环境之中,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宽阔,也在这一文化情境中产生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这些材料可以包括英文电影、新闻、电视节目、照片、杂志、旅游手册等,通过这些真实文化背景的导入,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的“Noble Prize Winners”为例,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之前,可以引入英美文化知识,可以展现与西方诺贝尔奖相关的背景材料,通过播放视频、电影画面等材料内容,向学生讲解与西方诺贝尔奖相关的创立时间、颁发的时间、奖项类别等知识,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英美文化讲解中,了解到英语相关知识,增加课堂的互动氛围。又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Women,Half the Sky”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导入英美西方文化中关于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的背景知识,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和讨论,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展开课堂的互动式学习。

(二)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

在中西方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式教学,通过中西文化的背景知识比较,学生可以对比分析文化差异,从而预料会在什么情况下引发文化冲突和误解,这种比较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异同观念,有助于提升学习英语目标的效能。

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的“Food and Culture”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讲解英美饮食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联,通过比较的、探究的讨论互动,学生可以轻松地辨析不同交际环境下,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拓展知识面。

(三)以情境为手段导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开展互动式教学

在英美文化知识导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角色扮演和英文短剧表演等形式,开展不同情境之下的文化导入互动。学生在模拟的日常交际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要注意引导并观察学生的参与方式,指导学生的行为及目标语的正确使用。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英文短剧表演,通过幽默短剧、英语故事、童话、小说等英美人士日常的生活情景,展现英美文化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在掌握相应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注重以词汇作为载体,导入英美文化知识

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是词汇的记忆和学习。每一个句式或语法,都应当以丰富的词汇量为基础。因此,互动式英语教学要以词汇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学习词汇的基本能力。将单词注入英美文化背景环境之中,可以用具体的、情境化的英美文化再现形式,使学生融入背景环境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所应用的具体场景,从而增强记忆。例如:在进行饮食词汇方面的讲解时,可以导入英美饮食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英美流行的英式下午茶文化,在良好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互动之下,可以丰富学生词汇的累积,促进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

大学英语的学习需要累积和知识的沉淀,需要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合,学生不仅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还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学习之中去,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和水平,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英语学习和运用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英语知识和文化素养,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提升互动式英语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冬丽.大学英语课堂沟通式互动实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郭继荣,戴炜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评价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06).

第10篇

关键词:茶叶广告;英译;策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饮茶文化。古代时期,茶叶是中外交往贸易的主要产品,海外诸国均以获得中国的茶叶为荣。而现在茶叶市场上,各国的茶叶品牌充斥其中,中国茶叶要想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要提高茶叶质量,更要加强茶叶的广告宣传。茶叶广告就是茶叶的一面旗帜,它不仅标识了茶叶的品种、产地、特性,更加诠释了茶叶的文化内涵,是茶叶销售的先行者。成功的茶叶广告翻译不仅要准确地翻译出茶叶广告的汉语表达意思,更要结合中外文化差别,将茶叶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国际消费者。

1茶叶广告翻译中的指导原则

1.1目的论

1971年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卡塔琳娜•赖斯最先提出了功能主义理论,他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评价的价值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的功能评价译文的翻译质量。之后赖斯的学生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学说,提出了“目的论”的概念,认为是整个翻译的结果和成效是由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的。后来各个学者又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认为翻译是一种为了特定目的而设计的行为,而且还必须遵循忠诚性原则,让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能进行交流的语言实现顺利沟通。总而言之,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就是指翻译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双方之间的交际沟通,最终达到相互理解。因此,翻译行为的过程最终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目的决定论。[1]在目的论指导下,原文在翻译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更加倾向于译文和译文读者,目的理论成为翻译学的最高原则。广告从广义上说就是通过付费方式向公众介绍产品、服务或理念的信息交流。茶叶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人们注意,促进销售,进而获得经济效益。因此茶叶广告的英译也就是跨越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障碍,在英语的语言文化中传播中国语言中的广告信息和祁使功能的行为。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吸引消费者对中国茶叶的注意力,促成购买行为,才是茶叶广告英译的最终目的。[2]

1.2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法国心理学家斯铂佰和英国著名语用学家威尔逊共同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交际都受制于关联,这反映到语言学中就是语境的认知定义取决于感知、记忆和推理的心理假设。人们认为交际成功的关键是实现最佳关联,即必须在交际双方共同的语言环境下找到最佳关联。在语言交际中追求的并不是最大关联,而是要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1991年Crutt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中去,他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把目光集中在翻译者的思维和心理活动上。Crutt的关联理论将翻译行为从整个静态的硬性翻译中解脱出来,开创新的研究范畴,开始注意原语文本与目的语在交际中的语境效果,同时强调翻译者的心理过程对整个翻译的效果叶起到一定的效果。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也成正比的,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找到原文本与译文语境的关联性。由于语言语境、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的差别,导致原作者和读者在交流上有一定的障碍,读者可能无法与原作者的假设产生共鸣。译者作为原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中介,必须要对原语和译语的差异进行正确的估计,找到二者的相同之处。[3]

2茶叶广告英译的现状

2.1茶叶广告缺乏品牌优势

纵观国际市场上,各国的茶叶品牌在销售上都超过了中国,而中国茶叶虽然作为茶叶故乡,销售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中国茶叶存在着有名茶无名牌的情况,茶叶的广告宣传并没有建立起中国茶叶的品牌效应,中国茶叶品牌在国际销售市场上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茶叶的销售。中国茶叶大都是以地方命名,形成了茶叶的区域品牌,如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庐山云雾、洞庭湖碧螺春,这些都是地方名茶。[4]但是一种区域品牌下仍然有好多种茶叶系列,同一种区域品牌的茶叶也有可能出自不同的企业厂家,这就造成了茶叶品牌的混乱。人们只知道西湖龙井是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西湖龙井的茶叶品质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企业生产、加工、包装,都会影响到茶叶的质量。这样质量好的茶叶、质量不好的茶叶同时使用一个区域茶叶品牌,无形中对茶叶品牌有所损害。有的人可能买过一种质量不好的西湖龙井,转而对所有的西湖龙井都形成偏见,认为西湖龙井质量也就那样。这样的茶叶广告在中国本土市场上都没有区分度,翻译成英文,再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的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也就更加没有品牌辨识度。

2.2茶叶广告翻译不准确

一般的广告用词都比较艺术化,尤其是茶叶广告,因为茶叶浸润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所以在茶叶广告词的编辑和设计上总爱加入中国古代的传统元素,尤其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文雅和对仗,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茶叶的文化内涵,进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促进茶叶销售。但是,这样的广告词在英译过程中难度比较大,有一些中文的遣词造句在中文语言的表达中是简洁精炼的,但是在英语语言的翻译语言中就需要一大段的文字进行描述,造成茶叶广告在英译中的冗长繁琐。其次,就是中国的茶叶品种众多,即使是同一茶叶品种,其在颜色、形状、味道、口感等方面也有细微的差别。在茶叶的中文广告词中通常都会对茶叶的口感、味道进行描述,但是,在英文的广告词翻译中,就不可能准确表达出广告设计者想要突出的重点。例如,仅是茶叶的香味就有浓香、清香、醇香等多种词汇描述,而在英文翻译时,对茶叶香味的翻译总不能准确的译出,即时是能译出,有时也需要一大堆修饰语进行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茶叶广告词的表达能力。

3茶叶广告中的英译策略

3.1删译法

删译法一般用在广告的正文翻译当中,具体地就是指在广告翻译时,将不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或达不到促销效果的丧失语言文本功能的广告词进行删减,进而增强产品的促销宣传,强化企业理论和企业文化。例如中国人在消费过程中非常注重信誉,因此在广告语中就会市场突显出来。在茶叶的广告宣传中也惯用“信誉第一,顾客至上”。这在中文广告词中一种很有噱头的标语,但是这翻译英文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而且西方人在购买茶叶时更加注重茶叶的口感和品位,这样的广告词就会显得啰嗦。相比之下,如果能够用英文讲茶叶的性能、口感等实用价值凸显出来,会比较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为消费者选择提供更加明显的提示。

3.2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确保句型结构和语法正确的情况下,译文的表述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直译法一般运用在目的语与原语之间有文化相通处的基础之上,让人由广告语产生联想。诸如武夷岩茶就翻译为RockTea,武夷岩茶生长在岩石之间,自然健康,形成了一股岩韵,而在西方文化中岩石也是顽强、振奋之意,将武夷岩茶进行直译,更加贴合中西方共同的审美需要。黄山毛峰、玉露、白牡丹等茶叶名称在翻译的时候由于中西语境在表达效果上没有太大出入,所以也直接采用直译法,翻译为YellowMountainFuzzTip、JadeDew、WhitePeony。而且这样的直译达到了最佳的关联效果,用最简洁的表达方式让人们获得认知上的认同。而有的虽然没有实现最佳关联,但是却用直译法获得最大关联,这样的营销宣传方式在广告翻译中也是常见的。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功夫茶翻译成英文为KongFuTea,让功夫茶借助中国功夫的名声走俏市场,实现了茶叶销售的最大价值,但实际上中国本土的功夫茶主要是针对制茶的过程和工艺而言的。这就在广告翻译中充分运用到关联理论和目的论原理。

3.3意译法

在茶叶的广告翻译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够直接翻译的,还有很多在中外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完全不相同,这就需要译者找到其中的关联处,进行意译。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红茶的翻译,在国内,人们注重茶叶的汤色,因此茶叶的品种也以汤色的颜色命名,如红茶、绿茶、白茶等,而国外则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红茶在未冲泡之前都呈黑色,故而将红茶以为BlackTea。[5]而对大红袍的英译就不能直接译为BigRedTea,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大红袍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茶叶品种,但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茶叶品种,不能从BigRedTea接受到任何购买的欲望,而且红色在西方人的眼中并不是吉利的颜色,这样的翻译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厌恶。

4结语

总而言之,茶叶广告的英译不仅是简单的英语翻译,还涉及到文化背景、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茶叶广告的英译不仅是简单的直译入手,更要在目的论和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寻求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实现茶叶销售的盈利。

参考文献

[1]郝全喜.翻译目的论对改进英译茶叶广告的分析[J].福建茶叶,2016(2):41-42.

[2]刘晓梅.目的论与汉英广告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55-58.

[3]罗凌萍.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37-38+85.

[4]张竹莉.浅析茶叶名称英译中的语用关联[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1):100-102.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 世界公民素养 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坚持以综合为主,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适应当今社会环境,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前,各地、各校开课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开、假开、虚开的现象,有的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仅从课本中挖掘资源,为完成教材而实施,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因此,综合实践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实践场所。

“全球教育项目”则是在“和平、环境、公民、发展”等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充分发展学生的脑、心、手三方面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个人在全球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关注自己、家庭、社区、城市、国家、世界和自然界等事务;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有效讨论、批判思考、欣赏差异;愿意在小区以至世界层面做出行动,为建设更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学校根据全球教育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世界四位一体,全面实施世界公民素质教育,让综合实践活动聚焦公民素养的培育,以多层合作的方式完成。

一、家庭辅助,传播世界公民素养正能量

人生处处皆课堂。家庭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课堂。在家里,范围有限,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自由发挥、无拘无束、尽情地进行实践。可是,这样一块非常好的“实践基地”,却往往被人忽视,甚至被剥夺。世界公民素养,就是要以个人的行为来影响他人。以家庭实践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庭本身。全球教育项目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家长为孩子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以此来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这样,家庭环境被充分利用起来了,孩子进行综合实践的天地宽阔了,他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增强起来。

比如,结合学校“环保”主题,在进行《今天你低碳了吗?》的实践活动时,家庭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根据各自家庭在资源使用、饮食使用情况计算各自家庭的碳排放量,这就需要家长配合,协同孩子完成一天当中表格内各资源的用量情况,然后孩子才有可能进行调查和计算。所以说,家长的支持是实践活动的基础。活动中孩子征询家庭意见,树立正确的资源使用观念,带动全家开始意义深远的低碳活动。有的家庭马上行动,减少纸包饮料的饮用;有的家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有的家庭了解到牛肉的食用会造成大量的碳排放,从而养成少吃牛肉的习惯。此外,《有限的水资源》《废电池的危害》等活动,也都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长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实践材料中真实、可靠的数据,在家庭中提供给孩子施展才能的机会,并认真对待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尊重孩子在家庭实践方面提出的合理的建议与意见,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促进孩子实践能力的提高。

类似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许多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索、尝试、思考,不仅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家庭亲情。同时这样的教育也在改变家庭的认知,改变家庭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个家长的家教理念起到更新作用,让更多的人具备世界公民素养。

二、依托学校,培养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

1.学校搭建平台,学生乐于实践,发展动手能力

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既能让学生乐于实践,发展动手能力,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学校根据校园环境资源,建设一个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种植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并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能力,学校设置不同的种植任务。低年段以菌种的培植为主,中年段以有土种植为主,高年段以无土栽培为主。自己播种,自己施肥,学生乐于成为一名专业种植人员。在培育、种植的过程中,学生们并非一帆风顺,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经受一些挫折。有土栽培的虫害问题、无土栽培的育苗难等问题都成为学生种植活动的“拦路虎”。教师鼓励学生在进行劳动实践时,要仔细观察、开动脑筋,主动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经过大家的探讨和不断尝试,反复动手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种植办法。通过实践,体验照料植物的酸甜苦辣,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不少学生还培养了责任心和爱心。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种子是一个生命,我第一次感受到责任的重量。正如辅导老师在总结中说的那样:孩子们体验到的不仅是种植的快乐,还体会到生命的过程,这样的经历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学校开辟的种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也给予了学生亲近土地的机会,让他们去耕耘、收获、感受,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跨年级手拉手,学生乐于帮助,构建互助思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这是描述的一种教育理想,其实就是培养互动意识,落实互助学习。这也是我们在落实世界公民意识的重要一项。个人非独立的个人,而是存在于集体中的个人。结合学校的校训“让我帮助你”,我们的帮助行动先从学校做起,从身边做起。

一年级初入学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活力,聪明伶俐,充满朝气。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策划了“让我帮助你,大手拉小手”的互助活动,六年级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上对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进行帮助和引领,成为一年级的爱心小天使。在一对一的帮助式双语绘本阅读活动,或是一对一的考核式拼音测试活动,又或是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拼音学习辅导活动中,六年级的班级和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六年级学生真正担负起为一年级同学护导和帮助服务的职责。在这样的结对下,学生增强了互助意识,同时也赢得了家长们的声声称赞。

3.与企业携手,学生乐于思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探究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

学校与广西博世科环保有限公司携手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水环保”为主题的活动。企业为学校召开水污染及处理的专题讲座;现场提取水样,做对比实验,讲解荷花池污水治理项目,如何运用池底栽入成行的水草状的植物,湖边栽种一些绿色植物,湖面上漂浮类似于浮萍的植物等进行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机械设备,让学生自主研究水污染的净化处理……看似简单的水,背后却有着许多有待我们研究和处理的问题。如何造成水污染,如何进行水净化,如何用最生态、最环保的方法保护我们周边的水质等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各种思考。学校和企业携手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走进社区,形成世界公民意识

1.走进社区,学会发现,学会关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提出:“教育不能把学生关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进行,而要发挥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服务社区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

为提高世界公民意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小鸟安家”活动:选取社区里(广西大学内)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为弱、中、强的三类地点,每类地点悬挂20个鸟巢进行记录观察,看看有多少小鸟来安家落户,从而探究出鸟类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并提出社区环境改善的方法和建议;“走进社区,为老人送温暖”:学生分组到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等地方做调查,了解老人在社区的生活情况、活动情况,对哪些老人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进行实地了解,探讨相关帮助举措,并展开帮助行动;清洁街道:在学生反映周边社区的清洁情况后,同学自行撰写倡议书,宣传城乡清洁活动,并自主展开社区街道清洁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合格公民的义务。

整合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现实,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增强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世界公民意识,增强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

2.了解地区民族文化,培养探究能力

不同地区综合实践的课程资源是独特而丰富的,因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学校从本地课程资源中开发出更多的可利用的教育因素,既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不断挖掘其内在的丰富文化。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结合地区情况,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和体验本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学会不断探究文化深层次内涵,并逐步学会从不同文化中吸取营养。

关注世界文化,不代表要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培养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传播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只有在国际化过程中才能让世界所认识和接纳。以多学科整合的“三月三”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壮乡,领略骆越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创建特色书香校园。语文学科阅读、探究、收集相关资料,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手抄报;数学实践活动围绕五色糯米饭的染色比例进行精确计算;美术学科出版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绘本《三月三》;科学开设了科学试验站,研究了五色糯米饭的染色原理及药用价值等;音乐学科结合学科特点,配上原创乐谱,出版了绘本《三月三》,将中国独具特色的壮乡文化带到加拿大结对学校,从而推向世界。

这样的活动仅仅是学校培养学生探究“三月三”的开始,在以“环保”为主题的本学期,学校还将继续在“三月三”读书节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壮族衣食住行中原生态的、绿色环保的元素,进行读写绘等活动。日后的“三月三”活动会随着学生的深入探究将更为精彩。

四、置身世界,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模拟异国风情,感受世界文化

在立足全球化,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世界公民素养中对世界文化的包容性学生可以在各种学习中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领略多元文化魅力。

西方孩子最喜欢的节目莫过于万圣节。万圣节到来之前,学生自行做足准备:了解万圣节的来历、庆祝习俗等知识,并手工制作服装、道具。当学生来到学校时,每个学生都装扮一新,校园里蜘蛛侠、南瓜灯、超人、公主……齐聚一堂。而老师们也不甘落后,扮成小熊、海盗、魔女等,在办公室准备好糖果等候学生上门讨糖果。随着学生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前,大声喊着“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讨糖活动开始。此外,走秀、才艺表演等层出不穷,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理解着、欣赏着文化上的差异。

透过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气氛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其由来,感受跨国文化的异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遵循原则,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校园是一个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而且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举行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拉动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交流,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世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意识。

2.打造异国风情,理解世界文化

围绕培养国际根基的世界公民素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搜集、创作、实践,共同打造了学校的中国馆、五大洲展馆。

中国馆,处处体现着浓浓的中国红:红红的窗花、红红的篆刻、红红中国结,且无处不文化:圆木桌上的茶文化溢着清香;棋文化透着禅理;古筝琴音袅袅;巍峨巨龙――长城正盘旋馆中。

原生态的大洋洲馆:师生用简单的壁纸、沙子、树枝、茅草营造出一方碧海晴空,一片沙滩延绵,还有树上的考拉、沙地里的袋鼠、草坪的绵羊等典型物种。

原始明艳的非洲馆:金色的沙漠浩瀚无边,金色的胡夫塔斑驳却屹立,组合成人间最壮美的景致。墙壁上33幅非洲部落人像图最吸引大家的眼球,其他展品,如非洲鼓、玫瑰木、非洲面具也是精彩纷呈。

个性鲜明的美洲馆:馆中央那根直达天花板的图腾柱展示了印第安部落的特点。墙上手工绘制的印第安人彪悍强壮,喜骑善射。

典雅庄重的欧洲馆:学生精心制作的比萨斜塔、凡尔赛宫、凯旋门……欧洲的建筑风格多样而独特,线条简洁分明,讲究对称。一旁蔚蓝色的风车伴着悠悠散发着香气的郁金香,荷兰风情得一览无遗。

特色鲜明的亚洲馆:墙上几袭艳丽独特的裙子,有朝鲜民族的衣装,有越南女性的传统服饰……此外,建筑文化,亚洲美食也一一呈现。

六大馆的打造凝结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智慧和劳动,是合作互助的诠释,更是学生包容世界多元文化、打造多元世界的体现。

第12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兴起了“汉语热”。为了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2004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借鉴英、法、西、德等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创办了孔子学院。至2011年,全球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专兼职教职工达1万多人,注册学员达50多万人。而同时,中国国内很多高校也纷纷成立了海外教育学院,吸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如何有效的提高汉语教学的成效,使汉语教学水平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以非语言生为研究对象,对汉语教学法问题作一番探讨。

二、自我认同的内涵

认同(identi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英文中的解释是“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1]。而认同一词最初却是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此后,在社会学领域形成了泰弗尔(Tajfel)和特纳(Turner)等人对于认同的经典解释,即关注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的归属和关系问题。而在哲学领域,也有人关注到认同这一概念,identity被翻译成“同一性”,洛克认为同一性即是“我们如果把一种事物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存在的情形,其在另一种时间和地点时的情形加以比较,则我们便会形成同一性(identity)和差异性(diversity)的观念”[3]。因此无论是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还是哲学领域,对于认同一词的理解都注重了同一性或者统一性这个问题,而认同又可以细化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等等。本文在这里主要取自我认同这一概念,采用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学问题。而根据吉登斯的理论,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4]。值得强调的是,在吉登斯的理论中,自我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个人因为时空的抽离机制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于自我的理解会发生不同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内在于个体自身内部,在个体的反思性活动中不断生成对于自我的认识,它蕴含着反思性和建构性,是主体通过自己的个人实践使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不断调整、重新定位的过程和结果。

三、汉语学习过程中自我认同的成因及其表现

在吉登斯看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个体被置于不断变化的时间和空间里,现代化促成了全球的一体化,“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充满差异、‘风险’和不确定的时代”[5]。在与“他者”文化的对比中,人们明显感到了传统文化社会的消亡和现代社会的无序与断裂,从而体会到了“本体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前所未有的 “焦虑感”。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寻求自我的“保护壳”,个体在现时社会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以完成对自我的建构,从而重新获得本体安全。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留学生们正是面对着这样一种“他者”文化的选择与考验,在异国他乡,面对第二语言,他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自我疑问: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如何做好?也即要处理好汉语学习中的两大问题:从横向看即为如何形成“我”、“我们”以及“他们”和谐共处的群体;从纵向看即为如何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效统一起来。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这种自我认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在教学环境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是教师与学生。他人的存在对于自我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留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与汉语教师的交往问题。笔者曾经在2013年12月做过一次随机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16分,有效回收率是93.9%。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汉语老师的角色是什么?选择朋友的有134人,占62%;选择老师的有53人,占24.5%;选择家人的有22人,占10.2%,而选择长辈的有8人,占3.7%。由此可以看出,在大部分的留学生观念里,对于老师的认识是放在跟自己关系平等的地位,而将之放在长辈的角度的占比总体来说较小。也就是说在留学生的思想里对于汉语教师本人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大部分的汉语老师能走进学生的生活里,跟学生成为朋友,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选择老师和长辈的留学生,他们的自我认同观里,“我们”还没有实现和谐共处,他们所持有的只有“我”一个人而已,对于教师还是有一种距离感和不信任。

(二)对学习内容的认可度问题

在问卷中,就教学内容笔者曾经设计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汉语,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选择发音的有43人,占19.9%;选择汉字的有138人,占63.88%,选择语法的有30人,占13.89%,选择词汇的有11人,占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怕学的就是汉字,从笔者的执教经验来看,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来自于汉字本身不同于英语等语言的字母书写方式,它的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很难在短时间内让留学生领会。二是课本内容你最喜欢什么?选择旅游的61人,占28.2%;选择购物的有62人,占28.7%;选择吃饭的有20人,占9.3%;选择中国文化的有75人,占34.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主观上已经认同了中国文化,这与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认同方面达成了有效的统一,对我们汉语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它能有效地避免语言习得者以对于外来文化的拒斥来实现维护本体安全的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汉语学习过程中自我认同的建构。但相对于其他选项的65.3%的总和,又向我们汉语教学者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我们的教学内容环节消弭这种文化之间差异感,帮助学生实现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之间的有效统一。

(三)对教学方法的接受度问题

要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最喜欢的上课方式是什么?选择老师讲、学生听的64人,占29.6%;选择分小组讨论的有43人,占19.9%;选择情景再现的有16人,占7.4%;选择老师学生问答的有92人,占42.6%。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想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占到62.5%,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内心对于汉语学习的认可,他们想要成为课堂的积极分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问题是对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是什么?选择要有,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有98人,占45.4%;选择不要,喜欢老师写汉字的有38人,占17.6%;选择无所谓,老师是关键的有75人,占34.7%。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选择学生不是非常看重。第三个问题是有没有实践课,如果有,喜欢哪种方式。选择有实践课的达到了100%,其中选择游戏教学,在游戏中学中文的有47人,占21.8%;选择参观古迹,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有56人,占25.9%;选择到中国人家里做客,体会中国礼仪的有46人,占21.3%;选择购物教学,在实际购物中掌握中文对话的有36人,占16.7%;选择戏剧表演,扮演角色,体会中国文化的有21人,占9.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实践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非常乐于参与,只是参与的方式各有不同,总体来讲都希望通过实践来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四、自我认同视角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的内容分析,我们明显看到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汉语教师、汉语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以及尚且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取得学生信任

吉登斯认为:信任他人就是体验稳定的外在世界和完善自我认同感的源泉。“在社会生活中,信任,即对人际关系和事物‘现实’的深信不疑,相伴而行”[6]。因此,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与留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取得留学生的信任,跟留学生做朋友,从而消除留学生学习一种新语言,接触一种新文化最初阶段的心理不适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新语言的自信心,为汉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新语言的焦虑感,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内容的本体安全感,从而完成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新的自我建构。具体做法为:了解学生的祖国及其本土文化,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利用微信,QQ,WhatsApp等及时聊天工具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现他们的变化,注重课间的交流,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话题,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平等的立场本着与学生交朋友的态度与学生接触,尊重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与肯定,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是真诚地与他们相处,也是很认真地解决他们在汉语学习以及在中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朋友的善意,从而愿意打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展开互动,取得留学生的基本信任。因为在吉登斯看来,“基本信任是作为世界的经验的一部分而被确立起来的,这个过程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和可靠性”[7]。一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这种基本信任,那么就为汉语教学打下了坚定的情感基础,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讲解课文的同时,要注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上述问卷中反映的63.88%的学生觉得汉字学习最难,那么就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们讲述有趣的汉字,从构字法切入,适当举例,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此外,根据问卷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教师就应该在内容的设计上加入相应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我们的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如果在教学内容里增加一些比较新颖的词汇,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如对于高富帅、白富美、土豪、剩女、宅男、?等词汇的讲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些热门词汇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不明白意思来问的,这就说明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有其敏感性,重要的是教师要及时给与解答,使他们明白词汇的意思和运用的语境,学好汉语的同时要用对汉语。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