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课

中医基础理论课

时间:2023-07-07 17:2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理论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课

第1篇

关键词:针灸推拿;课程安排;人才培养

针灸推拿专业作为能够培养高级中医学人才的热门专业,要求学生兼备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针灸推拿专业操作技能。因其专业性强,就业前景良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应届高考生。而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则直接决定了未来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就某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①公共基础课,又称通识课。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外语,体育等全国高等教育通用课程。

②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又分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内的中医基础课,和以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西医基本知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旨在令学生们培养医学思维,掌握系统规范的医学知识,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③专业课。专业课即为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为: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练功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理论上应该具备独立诊断疾病并进行有效治疗的能力,是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1.1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势

①循序渐进。根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不同教学阶段,合理地安排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令学生们逐步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大一以通识课为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锻炼,目的是令学生们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转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开始加入医学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等,使同学开始接触医学,了解基本知识。大二则逐步减少通识课所占比重,加入更多的医学基础课。此时学生们开始接触中药学,方剂学等,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初步培养了中医学理论思想。大三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开始加入了基础性的专业课,如推拿手法学,推拿练功学等,主要以推拿手法的训练和学习为主。此时针灸推拿的专业特点开始显露,学习重心由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向针灸推拿操作技能转移。大四则完全以专业课为中心,进行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并辅以针灸医籍选读,从经典入手,参考课本内容,系统地进行针刺,艾灸,拔罐,耳针等针灸特色疗法的技能学习。大五时期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主要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医院实习安排,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

②中西医结合。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安排都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同时进行,学生们在逐步深刻地认识中医学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地学习不但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还能应用西医学理论解决某些中医问题,更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西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些先进的辅助检查方法,如MRI,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诊断,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1.2理论课程设置的缺点

①学生主动性差,思路局限。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现象。期末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考前疯狂背诵课本和重点,凭借短期记忆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样记忆的知识太不扎实,没有理解掌握,只是死记硬背,不但遗忘速度快,还无法联系前后所学,将相关知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悟活学活用。而关于中医经典背诵的相关课程太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本专业来说,仅仅开设了内经选读和伤寒论,还仅仅是作为选修课供随意选择,虽然经典的背诵看似与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没有必然联系,但内经思想却始终贯穿其中,对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做到主动积极地阅读经典,所以现阶段本科生学习主动性差,中医思维局限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②与临床应用脱节。目前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某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等学科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对于以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治疗学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课程来说,仅仅实现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只记住了课本知识,等到真正需要应用到临床的时候才会发现治疗疾病远远没有课本叙述的这么简单。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平时基础授课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学生们接触临床的机会,可以边学习边见习,这样才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真正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2.实验课程设置

2.1优势

①实验课时充足。现阶段的生理学,实验针灸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学科都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验课程,与课堂授课相比,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手法技能的训练完善。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②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安排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实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生理学实验就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印证某些课本上面提到的机能特点,自己动手所得到的结果,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加深记忆。而刺法灸法学和推拿手法学则主要是侧重于进行手法和操作技能的练习,通过同学两两一组互相进行操作练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但能够发现自己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还能够从同学的身上学到他们手法的优点和长处。

2.2不足

实验课程安排的不足就在于实验器材数量较少,需要同学们轮流使用,不利于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宝贵时间。或许是由于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课时总会出现器材稀缺,需要学生轮流使用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批次地安排实验课,加快上课效率,尽量避免出现时间的浪费。

3.总结

合理的课程安排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上文主要从优势和缺陷的方面,辨证地分析了现阶段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临床应用方面合理的安排课程,使更多的针推学子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有利于推动针灸推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现代继承和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病理生理学研究范围很广,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由病理教研室承担,教学内容在绝大多数院校及绝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使用单独的《病理生理学》教材,而是与形态学内容一起编成《病理学》,因此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材实际包含了西医院校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课程的内容。

1.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使用的《病理学》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玉芳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这本书融汇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理论体系,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另中药专业现在只讲授病理生理学内容,未涉及到病理形态学内容,现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7版,由金惠铭、王建枝主编。本校开设的病理生理学内容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与疾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实验课内容包括热射病实验、中毒性肺水肿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

1.1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专业

目前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较广泛,如中医专业(包括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四年制)、针推专业(五年制)、中医境外(五年制)、中药专业(四年制)、非医攻博专业(五年制)、其中中药专业只开设病理生理学,未开设病理解剖学。

1.2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课时数

以2005-2010年课程设置为例,来探讨以下我校不同专业的病理生理学课时数,中医专业五年制共20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2学时);非医攻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与中医五年制专业课程设置相同;中医专业七年制共22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4学时);针推专业七年制病理生理学课程设置同中医七年制业;中医境外共时,全为理论课,无开设实验课内容;针推专业五年制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护理学专业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康复治疗学专业共14学时,全为理论课,中药专业共54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时)。

1.3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在中医院校教学中,不同的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如表1)。

从表1所见,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比较广泛,除了中药专业内容较全面,学时较多外,其他专业,学时相对偏少,内容也不够全面,使得一些较重要的内容,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没有安排。

2.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特点

2.1内容多课时数少

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往往合为一门学科,章节多,课时相对偏少。举例而言,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的病理学为61学时,病理生理学为20学时,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内容深入,抽象,内容繁多,课时偏少,例如讲述“肾功能不全”一章,西医院校有可能讲授5个学时,而中医院校最多3个学时,甚至1.5-2个学时,这么少的学时,老师在讲课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2.2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

病理生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要学好病理生理学,首先要把这些基础学科学扎实,但在中医院校,这些基础学科的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偏少,内容繁多,故有些内容就得舍弃,或一带而过,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复习,造成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组织胚胎学和免疫学,在中医院校大多做为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选修课学不学都可以,有些学校是开卷考试,既使是闭卷考试,学生也重视不起来,往往是临时磨枪,突击过关,实际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整个医学学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疾病病理生理学知识是正确诊治疾病的基本前提。一个内科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和对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临床治疗一个诊断为低钾血症的病人时,若医生对血钾对病人心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自律性的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医生可能会错误治疗,快速大剂量静脉补钾,最终会导致病人心跳骤停和死亡[2]。

但在中医院校,许多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是把它作为一门孤立的学科来学习,并且用死记硬背的来方法,缺乏从局部到整体、从宏观到微观,将人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路。这需要我们教师在病理生理学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强调病理生理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足够的重视起这门课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3]。

3.对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3.1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在病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疾病的本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融为一体进行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在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形态的研究与功能的研究相结合也已成为病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文献报道[4]大鼠烧伤后1小时ALT明显升高,AST于伤后6小时开始升高,ALT,AST升高是肝实质损害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线粒体退变及内质网扩张,将直接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削弱烧伤肝脏的解毒功能,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构成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肝脏的病理损伤可加重肝功能障碍。另有研究表明[5]2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活检结果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肥大、变性、肌原纤维稀疏、排列紊乱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核素心脏血池显像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及心功能障碍。心肌病变半定量分析表明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稀疏化及心肌细胞肥大。心肌活检光镜形态测量指标与心功能之间两者高度相关。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减少是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以上研究结果足以说明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3.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笔者所在教研室自1999年以来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授课偿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但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一些学科相关的新进展得以给同学们展示,同时多媒体课件又有很强的随机修改性,每次授课都可随时补充或修改,特别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录像、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取代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如挂图,胶片等。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本室全体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大纲要求,参考已有的教学媒体以及网上搜索到的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课件,已制作出一整套病理生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经过10年左右的补充与修改,不断完善,清晰的文字、优美的背景图案、形象生动的动画等,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

3.3结合临床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理生理学作为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越来越来受到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在病例中,既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又有实验室检查,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理论知识与临床症状有机地结合起来[7]。在讲述“缺氧”一章的教学内容时,为学生描述了一个“血液性缺氧”的临床病例:2006年1月3日新浪网的新闻中心报道了一侧新闻,北京武警医院接收了21名误食亚硝盐中毒的民工五六分钟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皮肤发绀,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严重的两人还出现了心律失常,“亚硝酸盐是怎样引起中毒的呢?”究其原因,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的是血液性缺氧,其实质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其三价铁与羟基(-OH)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使组织缺氧。含多量高铁血红蛋白的血液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如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腌菜时,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后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又称为“肠源性紫绀”。在课堂上先举出临床病例,趁学生还在集中精力回味着“故事”中的情节时,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来讨论,然后教师再把这个案例再进一步分析,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等然后到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的解释,这样的临床病例用于课堂教学,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讲清楚了病因及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的表现和治疗,基础与临床紧密联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课后的复习也很有帮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结合中医理论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医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而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系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二者均有各自的优越性,在临床上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诊断和治疗疾病。沈皓等[8]研究发现滋补肾阴中药可显著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合成与释放,而温肾填精药则显著促进下丘脑GnRH合成与释放,提示下丘脑GnRH分泌水平异常增高与肾阴虚证密切相关,而其功能异常降低则与肾阳虚证相关。在现代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与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研究紧密结合,系系相关,有着巨大的潜能,二者的结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所涉及的专业广泛,内容多课时少、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将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有机结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临床病例、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不断提高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华.中医院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体会.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2):115-116.

[2]姚小梅,李敏,刘欣,等.建立与临床和实验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100,101.

[3]秦迎松,徐明,刘超侠,等.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心得.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4):61-63.

[4]周萍,黄宏,陈林.烧伤后大鼠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肝功能的关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01-203.

[5]王连生,吴翔,黄峻.扩张型心肌病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581.

[6]李菁.多媒体手段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48-350.

第3篇

关键词:中药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中药学是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必修重点课程,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它起到了承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并为《方剂学》及各门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的桥梁作用。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来源、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主治。其中功效主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教学质量,从而直接影响中医临床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以往《中药学》教学模式中,因受课时和实际条件限制,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实验课。即使有实验课,也主要是安排学生到野外采药、到药房参观实习等,虽然增加了学生对鲜品中药及中药饮片的识别能力,但对学生理解药物的功效没有太大的帮助,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今教育的先进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我校中医基础教研室开展了《中药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1],具体汇报如下。

1 开展《中药学》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背景和方式

传统《中药学》的教学多以老师为核心,由于中药学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繁杂,老师在讲课时希望尽可能详细,面面俱到,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追本溯源主要是教学互动少,教学设计存在缺陷,知识点之间联系不紧密。与传统教学实验相比综合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带教老师只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选题和提供实验器材等,具体实验实施由学生单独完成。这种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达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培养的目标[2]。

2 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教学对象的选择 实验组选取我系2009级本科中医专业1班1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的学生实行理论课+综合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选取我系2009级本科中医专业2班15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的学生实行理论课+传统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中药学理论课学习时数同,实验课均由相同的教师指导,并进行过相同的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2.2教学方法 对照组的学生在一个章节的理论课后安排一次实验课。实验课内容以药房参观学习,识别中药为主。这种安排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实验组的教学不同以往"一边理论一边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集中安排实验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掌握中药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的实验。本次教改通过教研室查阅文献、反复讨论,共提供学生三份综合实验方案:①麻黄、桂枝、生姜对小白鼠的发汗作用比较;②大黄煎煮时间对小白鼠泻下作用的影响;③白及、仙鹤草、血余炭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2.3实验操作、实验的具体实施 传统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实验课相关理论,然后带领学生认识实验室或药房里中药,最后由学生自行辨认,这种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为学生人数太多,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带教老师示范操作,听不清带教老师的讲解。

综合性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带教老师将提前确定的三种综合实验方案随机分配到三个小组,为各实验小组提供实验所需的药物、实验动物、器材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了从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撰写科研小论文的整个过程。通过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等。

3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为了客观地评价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和实验课成绩,两种方法综合分析。

3.1问卷调查分析法 由教师列出调查项目表,在中药学课程理论和实验课完全结束后发给实验组学生,请学生不记名如实填写,并收集统计处理,发出160份,回收160份,应答率为100%。

3.2实验课成绩分析法 实验课成绩评定标准:考查学生的实验理论、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总成绩。

4 结果与分析

见表1、表2。

5 综合性实验教学意义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反馈的意见看大多数学生体会到了实验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为他们今后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虽然没有亲自动手操作,但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解答。这不仅需要老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老师具有解决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和技术,拓宽知识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6 结语

由于中医专业学生化学基础较薄弱以及实验条件及经费限制等因素,本次教学改革只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尝试,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但初步尝试与实践为本学科的实验教学构建了新模式和方法,并为今后在本科生范围内开展大的综合性实验课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探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参与临床医疗诊治工作,认真收集病例及症状资料,以照片、影像等形式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并将临床病案充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中医理论知识,改变对中医理论晦涩难懂的印象。

四、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传统的一讲到底的理论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在多年教学方法积累基础上,总结“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启发式、讨论式、归纳式、联系式、自学式、寓教于乐式、中西医参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这种多元化教学法,对于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法将教学方法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新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五、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在过去,中医学基础是一门传统的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也没有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教研室向学校申请开设了多门辅助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课程包括:《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食疗学》等。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

1.主要应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适当运用国内较好的教学课件 我校现已制作出了本科《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课件,均已应用于教学当中,且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校内外专家的好评。

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案导入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水肿

1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同时,中医内科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中医临床实践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实现“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中医内科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最大限度发挥其德育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之一是“实事求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其实就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通过思政课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进一步学好临床专业课也具有重要意义[1]。青年学生朝气自信、好学上进、视野宽阔,是祖国发展的栋梁。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尚待建立完善,他们的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同于思政课教师,以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的传授者,能够更好地从中医专业领域,通过行业的切身感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2,3]。所以探索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结合生动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势在必行。

2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前期中医学相关课程上的理论课程。往往在开展中医内科学教学时,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完成,因此内容上有许多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的地方。如肾系病证中的“水肿”,历史沿革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等论述在内经选读等课程中已有详细解读;其病因病机与内科病证中部分内容重复较多;分型论治中的选方用药,如真武汤、实脾饮等在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中已重点讲解。此外,仅就《中医内科学》教材涉及的病证种类及证型而言,典型且固定,难以将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载录其中,这也是理论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3]。以上种种原因,容易使学生感到教材内容枯燥乏味、陈旧重复、与临床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对中医内科学甚至中医药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为之努力奋斗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总结性评价通常以纸笔考试作为考查知识点的唯一评分标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能够满足一定的教学需要,通过复习考试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为方法,参与度较低,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4]。一方面短时记忆不能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没有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医临证思维。学生无法从课本知识的学习中获得中医专业自信,严重影响今后的职业规划。从教师角度看,教师长期教授相同内容,每天单调的重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此外,中医院校课程较重,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考查,往往以业务能力及考试成绩为主,这也造成了师生对于思政教育理念的淡化[5]。

3病案导入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医内科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性很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因此,病案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学时,以病案为基础,在学生充分准备后,阐述对该病案的看法,教师给予评价分析,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医案是中医临床思维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示了古今名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因而案例教学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的有效途径[6]。病案导入教学法中病案的选择是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挑选合适的病案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原则:(1)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因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多,教学目的是使本科生初步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治,因此疑难杂症病案不利于学生抓住要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考虑病案中疾病的进展、变化,因为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这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但案例的选择、编排应注意先易后难,逐步深入,便于学生理解。(2)紧扣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教学大纲中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的要求,病案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应知应会内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3)来源丰富,激发兴趣:病案的选择还应注意具备多样性,可以是古代名家医案或是现代国医大师等名家经典医案,可以是成功诊治案例或是失败案例,可以是文字形式或是视频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管在病案导入教学中,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到病案的讨论,但如何组织教学,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病案时,教师应针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围绕该疾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等知识,紧扣医案,精心设计问题,难度适中,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到有关信息为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解答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面,建立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学生发表对该病案的观点后,教师还应给予点评,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由此,教学过程中围绕医案,从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变为师生双向沟通、互相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

4以中医内科学中水肿为例的具体实施

“水肿”是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中的一个重要病证,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涉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心源性水肿等多种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利尿剂对症处理,往往反复发作、收效甚微,久病不愈甚至进展为癃闭、关格(慢性肾功能衰竭),很快进入肾脏替代治疗阶段,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水肿确有疗效,对于本病证的讲解,有助于为学生树立应用中医药特色治病救人的理念。参考教学大纲,需要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熟悉水肿的概念、鉴别要点,了解水肿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我们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病案来介绍。“汪某,男,37岁。初诊:患者浮肿月余,省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曾应用激素60mg/d,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现尿蛋白(4+),遂来中医门诊治疗。现症见:浮肿以下肢为甚,按有明显凹陷,腹胀,腰酸痛,尿少色黄,尿意难尽,食纳平平,口干苦,舌苔中部黄腻,底白质紫,脉小弦数。证属湿热瘀阻,气不化水。治宜益气利水,清化湿热,活血通络。药用:生黄芪20g,木防己12g,炒苍术10g,黄柏10g,萆薢15g,六月雪20g,五加皮10g,茯苓15g,猪苓15g,大腹皮10g,石韦15g,泽兰10g,泽泻15g,鬼箭羽10g,车前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7日):服药后浮肿显减,尿量有增,小腹不胀,腰仍酸,右耳闭气,舌苔黄中后部薄腻、质紫红,脉小弦。尿检(-),效不更方,治守前方。原方7剂,水煎服,每天1剂”[7]。我们设计问题一:“本案辨证为阳水还是阴水,辨证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及前期学习内容,对需重点掌握的水肿辨证要点,进行辨证诊断分析,训练其基本技能。问题二:“本案处方由防己黄芪汤及二妙丸加减而来,试分析其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方剂学、中药学等相关内容,对需要重点掌握的治法方药进行分析,与教材中典型证型辨证论治进行比较,训练其迁移学习能力。问题三:“本案配伍泽兰、鬼箭羽等活血化瘀药,试述它们在水肿治疗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拓展课外阅读,学习名医经验,以名医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问题四:“西医治疗肾性水肿多用利尿剂、激素,那么中药在治疗水肿有何特色”,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查阅文献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树立中医治疗的信心。通过列举当代名医诊治“水肿”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医药在“水肿”诊治中确有疗效,坚定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以前辈为榜样,钻研医术,救死扶伤。正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强调“医者仁心,仁心仁术,大德成大医”。在实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将责任感、创新性、大局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8]。

5总结

高校育人应该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从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角度认识教育的根本地位和重大价值。在“德医交融”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以病案导入作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之中,对于专业课教师提升素质修养、发挥育人职能,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赵进喜,徐蕾,等.中医学术,突显哲学智慧;临床治疗,重视标本先后[J].环球中医药,2019,12(12):1854-1857.

[2]崔莉,迟海涛,刘春娥,等.课程思政结合PDCA循环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73-77.

[3]谢寒,明荷.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医学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6):23-24.

[4]彭海燕,周恩超,方祝元.基于多学科合作模式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5):30-33.

[5]申琪,刘卉,马潇瑶.中医院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10-12.

[6]孙丽霞,薛博瑜,汪悦,等.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中医药,2014,46(1):71-72.

[7]傅文录.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7-239.

第6篇

关键词:中医类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现结合吉林省及我校情况,将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做以总结,以期为工作推广提供依据。

1.背景

医学终身教育包括本科基本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在我国毕业后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占据了医学终身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含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形式均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一定矛盾,后者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卫生部出台,与前者之间衔接不够,相关制度间有所重叠又不统一;同时二者之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否定,如一些省市、医院要求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而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可允许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却仍要再经过3年的培养。因此为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在住院医师培养中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创建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医学教育制度,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在上海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试验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4个相结合”和“4证合一”的改革思路与做法,但两种制度的结合仍然存在若干冲突和矛盾,同时,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考虑较少。

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与实践

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2001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及培养。2013年经请示,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厅学位办已批准为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试点单位,经多方讨论研究,制定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探索,为吉林省推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2.1明确报名条件,做好新培养模式宣传

在改革试点中,始终紧抓改革关键点,一定是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报名人员必须为被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的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医学本科的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到培训人员招录与研究生招生相结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临床轮训不少于33个月,因此被招录的学员在9月份须进入轮训基地,故在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通过网站、发放宣传页、答疑等形式在考生中做好宣传,使考生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解决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报名、招录及进入基地轮训的时间问题。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指导者,导师是否积极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对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培训基地通过宣传板展出、会议政策讲解、导师培训等形式在导师中做好宣传,使导师支持并深入思考、合理安排研究生(学员)学习与实践。

2.2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培养模式开展

为保证各项工作资金用度,对新培养模式的运行申请划拨专项经费,做好资金预算,学员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进入基地,接受面对面理论授课、网络自学、临床轮训均在基地完成,而培训基地临床实践氛围很浓,很少有理论授课的专门教室,因此有必要开设专用教室、专门网络课程平台,保证学员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体系;新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度,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用宿舍,保证培训时间要求与学员生活;首批学员在改革试点阶段独立成班,他们有着与其他研究生不同的经历与须解决的事宜,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门负责人,保证学员管理、上下沟通与服务;学员相关科室轮训占据了临床轮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规范带教教师带教形式与程序、提高带教质量才能保证学员培养质量。

2.3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新培养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一线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需要决策者的政策支持,因此建立一线专门负责人、培训基地与学校项目负责人、中医药管理局与学位办项目负责人的三级联动机制,根据事宜难易、涉猎层面等情况分别在不同层面得到及时讨论、解决。

2.4采取多元培养方式实现“二个相结合”

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课程体系在晚间及周末面对面讲授或使用网络平台自学,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住院医师理论教学相结合。

各个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医院后,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和各项考核,研究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长春中医药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试行)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年度考核以及研究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依据;在临床轮训过程中增设实训教学环节,夯实临床基本技能;中医的传承教育是学院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中更能体现师承的重要性,因此对学员在培养中要求每周跟随导师出诊一次。实现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通过以上培养方式使学员达到二者要求的专业素质于一身。

在上海的改革试点中,要求做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在我省的试点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策略,达到各自标准分别获得相应认定,取得不同证书,同时达到标准获得四证。此举能推动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能保证稳定性。

第7篇

关键词 推拿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推拿治疗学》是中医药大学及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针灸推拿及中医骨伤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主要内容为推拿治疗的作用、原则、治法,以及临床推拿常见疾病的治疗。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掌握推拿治疗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达到熟练运用推拿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近些年来我院在《推拿治疗学》教学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试述如下,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教改思路。

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 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都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大学教育强调自我学习,对于像《推拿治疗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推拿治疗学》的理论讲授比较枯燥无味,常常教师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讲,而听课的学生缺乏兴趣,开小差,打瞌睡,逃课……其最终结果就可能导致教与学的双方都失去责任感,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完成课堂任务后拍屁股走人,整个专业课程结束后,能够自己动手、熟练操作的学生很少,完全能掌握推拿诊疗技术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自然好不到那里去。

1.2 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欠合理

《推拿治疗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从各高校对《推拿治疗学》的课时安排看,普遍比较重视理论课,其课时的安排比实践课时多,对实践课的要求比较简单。譬如,许多学校只是将实践课安排为见习,这种见习课,时间有限,过程简单,学生多老师少,往往只有一个带教老师讲解病例,学生旁听没有任何动手的机会,成为一种变相的理论课程,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推拿诊疗技术远远不够。

1.3 教学理念不合理学生在《推拿治疗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表现有差异,多数学生反映理论课比较枯燥,记忆、理解较困难,尽管开始学习热情比较高,也逐渐表现出兴趣黯然、厌倦、课堂死气沉沉。相反,学生在实践课上的表现比较主动,乐于提问,积极动手,气氛比较活跃。

这种差异源于老师教学理念的不合理,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认真讲课就行,学不学那是学生的事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显得比较重要。这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有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义务和责任,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向学生灌输学习责任感。

1.4 教学模式存在缺陷现在各高校推行的《推拿治疗学》教学,大多采取分步骤、阶梯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为主:基本沿用课堂理论学习为主,辅以医院见习,毕业前一年到医院实习的模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本身很合理,但《推拿治疗学》实践性很强,在具体教学操作时,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例如,截然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老师在上理论课时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等过一段时间去医院见习或实习时,早将相关诊疗知识忘干净了。当然,现在很多老师都意识到,推拿治疗的手法操作性极强,单纯采用语言讲授很抽象模糊,因此有些教师一边讲解手法的动作要领、操作规范,一边示范手法动作,学生在老师手法演示中,模仿老师的手法操作。按道理,这种方法应该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种理论加动作演示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推拿技巧及诊疗熟悉程度,充其量还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仍然感到难以掌握操作技巧,临证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手法,当面对病人时不知如何下手。说明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是一大难题。

2 《推拿治疗学》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2.1 改变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就是教与学,这一过程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不应该有高高在上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求索者,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适合个性化学习,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

转换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转换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者。

心理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意识决定行为。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主要受责任感、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不光是教学生专业知识,应该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怎样做人,从思想上动员、行为上规范,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

2.2 改进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首先,教师要不断完善、调整知识结构,改进授课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授课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拓宽课程知识面,及时更新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提高。如,《推拿治疗学》的教学就可以结合生物力学理论、解剖知识、神经学知识等现代医学知识进行讲解。笔者发现,穿插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多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课堂气氛。

学生最怕碰到的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风格死板的老师授课,而这也是许多老师一直在努力改变的。要突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可避免地要对现有授课方式进行改进。例如,“启发式”授课,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法,创造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多种授课方法结合的教学模式;故事型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提前准备一些学科内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古代医家等方面的典故,或与一些名词、概念有关的故事;案例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结合临床病例、病案,穿针引线、举一反三;丰富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结合,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在教学中,还要根据课堂内容决定当日教学模式,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会失去新鲜感,进而产生厌烦情绪。

其次,《推拿治疗学》的教学,关键还在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现有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推拿治疗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临床运用,重在实用。无论是从教学目的出发,还是因为实践课的实用性、趣味性特点,都应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对现有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加强实践课的开发,使二者有机结合。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以往单一的临床见习基础上,挖掘多层次的实践课。例如,播放教学视频,临床观摩;根据不同病症,安排课时按照诊断、治疗流程进行现场模拟,对推拿常见病的诊疗举行模拟比赛;改变单一理论笔试,增加实践课考试项目,成绩与奖学金机制挂钩。通过不断的模拟强化训练与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 小结

《推拿治疗学》是中医院校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目前,推拿专科在全国各级中医医院甚至西医医院都有开设,对推拿专业人才需求比较大,多数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平时对专科疾病熟悉,见得多,练得多,临床起来才会不慌不忙,胸有成竹。而从目前各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真正能够熟悉本专业业务并很快进入临床角色的毕业生还不多,说明目前教学效果与临床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对我院《推拿治疗学》现行教学诸环节加以改进,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推拿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突出教学难点,启迪科研思路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一些医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理念相混杂,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规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宏观整体性等特征。因此,一味地套用西医西药评价体系来对待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和研究成果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研究也是不公正的。现在的大学生一般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大,主要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培养,习惯于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去阐释中医药学的理论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中医本身的特色启发学生在不脱离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设计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只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某一味药物或者某种成分,或者针对某种疾病,测定几个相关的指标,那不是实验中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这种研究方法又与现代医学对于药物和疾病的研究有何区别?我们实验中医学所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中医传统理论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中医的全面西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这里所讲的中医特色,笔者认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是以精气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理论方法,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为依据;在临床研究方面,则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理、法、方、药体系为依据,进行多学科的实验研究。确实做到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失去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只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医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和阐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揭示中医病证的本质,丰富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的长足发展。

二、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中医中药的理论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无一不体现出“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这样一个观点。因此,实践是中医药学源生之本,也是其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坚实基础,离开了实践,中医药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医药的教学工作中长期被忽视。在课程设计上,表现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同理论课相比,实践课处于从属地位,甚至部分选修课由于课时有限,只讲理论部分,而取消了实践部分,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尽管当前引入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但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脱节,忽视科研思维和实际能力结合培养的方式下,毕业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能力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的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严重。为了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七年制硕士班),更要求中医特色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做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索,自主实践,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学生完成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直至实验结果获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从实验思路、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训练。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公。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整个过程的实验设计、实验制备直到获得实验结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的思路,分析能力的实验技术,得到综合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本课程一改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在选题和课题设计之后通过课堂交流和答辩,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将来的前景进行自我评述,再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一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作为本课的实验研究内容(上述工作进行之前,全体学生自愿组合成4~6个小组,每组3~4个人,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以往的实验课上都是按照实验指导的要求,在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一切物品的前提下,重现实验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而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却知之甚少。我们把实验准备当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其以后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现代科学的缺乏(包括现代医学)的认识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研究方法,动手能力差是中国大学生普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多渠道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在实验设计完成时,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确定基本指标,广泛开展相关实验参数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和教学的预算,选定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测量的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认真做好预实验。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安排的一个步骤,用少量的实验动物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动物抓住,称重,编号,动物模型的制作,给药(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和灌胃),实验动物处死,解剖,取血,取材,还有熟悉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的操作。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以及存储等反复操练,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注重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强调中医特色。我们的课程中,尤其是实验课后,非常重视学生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出现理想结果的实验更是要求大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各个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使得大家能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正式实验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正式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考核手段,提高综合能力

考核手段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通过考核不仅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与其他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不同,我们结合学生的理论考试、实验设计、实验技能、课堂表现,研究态度和贡献程度,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标准是:理论测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为20%,实验设计为20%,课堂表现为10%,研究态度占10%,贡献程度占10%。其中研究态度和贡献程度是指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实验准备的齐全程度,查阅相关文献的关联程度,选题的新颖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处理实验中问题的能力等。量化考核标准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为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求,我国中医药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其继承和发扬有着悠久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学理论,更要求他们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思路,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无疑也是我们实验中医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本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从事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思维和能力,为新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作者:徐雅 刘晓燕 马淑然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9(a)-0143-03

Value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early exposure to clinical training for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HUANG Yun-ye LI Yan-jiao XU Ping-ping HUANG Chun

School of Medicine,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Guangdon Province,Shantou 515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and effect of early contact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training.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5 to June 2016,615 medical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were selected,and 441 medical students who with early exposure of clinical activity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while 174 cases those without early contact with clinical and only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basic theory course of medical stud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occupation literac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medical procedure of hospital medical work understanding,occupation literacy,master of clin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performance scor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cognition of early clinical exposu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observation were compared,and the clinical activities o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ontact eval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occupation literacy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arly exposure to clinical activities;Clinical medicine;Traditional teaching;Application effect

当前阶段,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导致医生声誉遭到损坏,医护人员形象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也不如从前[1]。因此,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2]。在我国,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主要偏重于基础专业知识,而在临床医患沟通方面能力的培养恰恰属于医学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3]。尽管部分医学高校在理论课堂中添加了医患沟通相关教学,但大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医患沟通、临床实践等能力仍就欠缺[4-5]。培养有业务能力、有创新精神等高素质人才,属于社会对医学教育的迫切要求[6]。相关研究指出,让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多进行临床实践,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有效举措[7]。本研究通过对我校的医学生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旨在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奠定基础,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的医学生,其中未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活动,仅采用传统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的外校医学生为对照组,共174例;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我校医学生作为实验组,共441例。所有学生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纳入。实验组男210例,女231例;年龄18~22岁,平均(20.56±2.48)岁;护理专业256例,药学专业134例,中医学51例。对照?M男80例,女94例;年龄18~22岁,平均(20.53±2.43)岁;护理专业100例,药学专业45例,中医学29例。两组医学生的性别、年龄及专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医学生仅行基础理论学习,未实施早期接触临床。实验组:给予学生采用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模式,利用暑假时间,完成至少3次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在不违反医疗规定的前提下,参与部分临床医疗活动,其中包括熟悉医院规章制度、熟悉诊疗流程、观摩查房、床边教学、看病历和病例讨论、观看手术及其他操作示范和学看化验单等[8-9]。

1.3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将带教医生对两组医学生职业素养各点的表现情况(对医院的基本医疗流程认识、医疗工作内容深入认识、自身职业素养、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病患沟通技巧)的打分结果、医学生参与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前后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早期接触临床活动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

1.3.2判定标准 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由教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各点的表现情况逐点打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越好。并经指导老师指点,最终修改并完成关于预见习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的调查问卷,并打印出纸质问卷并派发。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医学生进行无记名方式调查,包括基本情况,早期接触临床活动的认知情况和质量评价。问卷回收率为100%。评价与满意度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评价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核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医学生对职业素养各点的表现情况的比较

带教医生对两组医学生职业素养各点的表现情况的打分存在较大差异,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验组医学生参与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前后的认知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医学生参加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后,对医院进行志愿者服务的非常了解度为70.29%、认为开展早期接触临床非常必要性占比72.56%、认为综合素养非常重要性占比68.93%,均较参与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医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活动评价比较

实验组医学生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后,其对该活动的效果综合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基础专业知识传授为主,存在较多缺点,难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属于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10]。

早期接触临床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可有效弥补目前传统教育的缺陷,属于目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11]。早期接触临床活动主要指让低年级的医学生提前进入医院,并且以志愿者的身份在不违反医疗规定的前提下,参与部分临床医疗活动。通过提前接触临床,让学生初步了解医院的疾病诊治流程和环境,并加强对临床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初步临床思维能力,并不断激发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12]。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将医学生对临床学习的兴趣增强[13]。

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对于医学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促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增强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获取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成就感以及满足感。带教医生对两组医学生职业素养各点打分情况中,实验组的各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第10篇

【关键词】人体机能学实验 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02-02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医学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立足于岗位、立足于需求,培养适应医学一线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2]。实验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人体机能学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实验内容有机整合的一门独立、系统的课程,它培养医学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是高职医学人才培养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是直接影响整个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从一个方面可反映出一所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水平[3]。随着教学改革的展开,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更新实验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力图全方位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教学侧重于对“教”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学”的研究[4-5]。为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同时也希望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就此,我们对高职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乡村医师)和中医学(乡村医师)2个专业的5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回顾性问卷调查。以下是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及从回收的问卷中得到一些启发,为深化教学改革积累经验与教训。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校2010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乡村医师)和中医学(乡村医师)专业的384名专科生。分为10个小班上实验课,每个实验班(60人)由三名老师带教。每组分为四个小组,学生按学号分组,每个小组4-5人。

1.2 调查方法 本学期人体机能实验课结束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在理论课上发调查问卷(避免学生的回答受实验课代课教师的影响),学生不记名做答,集中回答完问题,回收问卷,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2 调查内容与结果

本次调查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三年制专业共384份问卷,收回379份。

2.1 就人体机能实验课(4学时×14实验)的学时安排是否恰当的调查

回收问卷中有374人做答,其中有307位选择恰当,占81%;57位选择时间不够,占15%;只有10位选择占用太多时间,占2.6%。从这一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实验课学时的安排是认同的。

2.2 就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的调查

多数同学(292人,占77%)认为现行的实验内容的安排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结合;有76人(20.1%)认为能学到知识但不能深入了解;2人认为没有太大意义;9人未选。在教学进度上,与理论课有一定的偏差,偶尔会出现实验课进度先于理论教学进度,对于某些验证理论知识的实验内容理解起来有困难。但也有同学认为在实验课上获得感性认识后,对理论课教学兴趣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

2.3 对人体机能学实验课动物手术操作前是否有必要用录像示教的调查

对该项内容调查中,379份问卷中有371人做答。其中,认同在实验课动物手术操作开始前以录像形式进行示教辅导的有340人(89.8%);而7.9%的学生是不认同的。这主要可能与学生认为录像讲解更全面、到位、节省时间,而教师演示操作时不能照顾到全部学生等原因有关。为此,我们已经准备自行拍摄实验教学录像来解决这一问题。

2.4 就学生对教学方式(板书、示教、录像)评价的调查

回收问卷中有371人做答。其中,认为一般的有190人,占50.1%;很满意的有167人,占44.1%;不满意的有12人,占0.5%。值得注意的是,从问卷结果和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还很大,操作能力不强,需要老师随时进行指导。对于乡村医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理论知识扎实,善于思考,同时需要勤于动手。

2.5 对人体机能学实验课上老师能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及其对学生完成实验任务是否有影响的调查

从反馈问卷的364份作答中看出,仅有9位学生答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占2.4%;其余356位学生选择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占97.8%。而对学生完成实验任务有影响的学生有262人,占72%;选择没有影响的学生有102人,占28%。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对实验课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但同时从这个问题中折射出对整个人体机能学教师队伍在人体机能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上提出了高质量、高要求。

2.6 对人体机能学实验课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是否有帮助的调查

对这个问题一共有370位学生选择。认为该实验课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收获大的学生有363人,占98.1%;认为没有收获的学生有7人,占1.9%;认为该实验课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有帮助的357人,占94.2%;认为该实验课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没有帮助的13人,占3.4%。说明学生对实验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认为上实验课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提高;同时认为实验是一个协作性强的课程,需要的是团体协作与共同参与。

2.7 对人体机能学实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查

针对学生课外时间如何准备下一堂人体机能学实验课展开了调查,从反馈问卷的374份作答中看出,有238人(62.8%)学生通过看课本的方式预习相关知识;37人(9.8%)学生不准备,上课时直接上手操作;只看实验指导书的学生有92人,占24.3%;其余7人(1.8%)选择其他方式。从这一问卷可看出学生大部分人能课前主动预习,仍有一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觉性较差。但整体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老师应该针对此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督促学生的学习。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我校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总体上是成功的,同时从回收问卷中笔者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对学生的带教辅导、课堂讲评与考评等问题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在实施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正视存在的问题,继续加以改进,使得人体机能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使实验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在安排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进度上要与相应的理论课协调好,不要出现实验课进度先于理论课,要让同学们在有基本理论储备的前提下进入实验室。

其次,如何促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但是老师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迫切期望。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重组教学内容,通过正常“动物”的整体实验,建立实验动物病理模型以及药物进行实验治疗等方法,使学生多方位观察领悟实验现象,探讨疾病发生及治疗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查找文献,写出实验设计方案,且在实验中得以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探索性及创新性思维。

再次,学生的思维活跃,敢于挑战传统、质疑权威,但同时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老师。因此既要大胆放手给学生操作,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最后,要完善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人体机能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该有独特的考试方法,因此,完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考试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实验成绩包括实验预习考核、实验过程考核、实验报告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实验考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本次问卷调查,也总结了一些实验教学的经验和优势,以期为我们以后的实验教学做更好的导向,以后我们会取长补短,将实验进行得更有效;也对今后的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深化改革起到“搜索引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斌.高职院校全日制成教学生思想现状调查问卷分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5):15-16.

[2]陈淑瑜.优化机能学实验教学,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0):1216-1217.

[3]黄海霞,刘萍,童学红,等.从学生的反馈看医学机能学实验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193-195.

第11篇

关键词:三校生;基础课程;医学理论;临床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7-02

三校生是毕业于技工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期间注重学习专业技能,三校生和高中生的文凭是同等学历,三校生毕业以后可以参加工作,也可以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报考普通高校中的专科院校,也可以参加三校生的单考单招考试,考取大专或高职院校。自2004年开始,我院护理专业招收的生源中,开始有“三校生”,生源来源于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2004年,招收“三校生”7名,因为人数少,没有独立设置班级,而是将三校生分散穿插在普高生班级。之后,2005年、2006年招收三校生也因为人数少,没有独立设置班级,做法同2004年。2007年开始,护理专业每年计划招收的三校生数量逐年递增,2007年计划招收50名,专门将三校生独立设置一个班级;2008年至2010年,每年计划各招收100名,分别设置两个三校生班级,2011年计划招收达到150名,设置三个三校生班级。护理专业“三校生”主要来自中等卫生学校不同专业,有护理、中医、药学、临床检验等毕业生;也有来自职业高中相关专业毕业生。她(他)们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选拔产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来自中等卫生学校的生源和来自职业高中的生源学习的医学知识相差很大,原因是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一般经历过系统的学习,学习的医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有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药理学;专业临床课:包括护理学基础、诊断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但是,据调查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系统学过医学知识,只是为了“三校生”招考需要,“有的放矢”地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医学基础课,也没有上过实验课,学生虽然理论考试成绩不错,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实践技能(结果见表1)。进入高职学院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大体是基础理论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药物应用;临床课有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等。中职或职高学生要升入护理高职需要参加浙江省考试院统一命题选拔,考试的科目有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语文、数学、政治。因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是学生参加升学必考科目,所以无论原先是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还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大家都比较重视上述三门课程,而且反复学习、巩固,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实践技能比较缺乏,尤其是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普遍人体解剖学的理论成绩比较理想,但是,实践技能考核与普高班相比没有优势。然而,学生在上人体解剖学时感觉自己已经学得不错,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会厌学人体解剖学。

表1 三校生入学前接触人体模型、标本情况调查表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校生”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医学基础课程的结构设置上没有把“三校生”和普高生区别开来。其次,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没有注意到“三校生”和普高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差异,简单地采用同一个计划授课,必然导致“三校生”学得过于简单,而普高生则感觉较难,进度太快,自己跟不上,打击普高生学习信心。再次,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三校生因为有医学理论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三校生”理论成绩明显好于普高生。

目前,浙江省范围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招收三校生的院校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个别高职院校对“三校生”的课程体系做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数,增加文化课程比例,拓宽学生文化基础。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减少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的课时数,将生物化学与免疫及病原微生物学整合为一门课,解剖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不设置解剖学,笔者认为不太妥当,因为“三校生”组成比较复杂,尽管理论学得不错,但是解剖学实践部分却有很大差异。我院到目前为止,三校生班级与“普高生”班级基础医学安排没有区别。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的基础,是医学形态学的范畴,结构多且看得到摸得着,需要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课及护理临床课打下良好的形态学基础。鉴于三校生班级经过统一选拔时考过人体解剖学,普遍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实践技能薄弱,尤其是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原先几乎没有接触过解剖标本、解剖模型,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技能几乎为零。因此,对“三校生”的人体解剖学进行改革,课程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以对护理岗位工作要求的分析为基础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学习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思维培养目标及态度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对临床常用解剖结构进行训练、充分利用解剖模型、人体标本甚至是活体进行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人体形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加强对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作如下改革与优化:①减少三类生班级人体解剖学总课时,由原来92学时减少为72学时。人体解剖学当中的组织学部分课时不减,因为这部分内容选拔考试是非考内容,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过。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比例,由原来的64:28调整为32:40,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时数。像运动系统可以去掉理论课,直接结合骨、骨骼肌和关节标本或模型进行实践教学,其他章节缩减理论课,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③增加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编写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围绕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医学知识,用案例分析教学加强人体解剖学与护理临床知识的融合。例如,讲到骨骼时,先引出骨折的病例、骨质增生的病例,然后让讨论,教师再进行正常骨骼的教学;讲到肾脏结构时,先引出肾结石病例,提出小结石会自行排出体外,然后引出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尿液(终尿)的排出途径,让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的同时了解临床知识,大大缩短了从基础知识过渡到临床知识的时限。

参考文献:

[1]潘立守.高职“三校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68-69.

第12篇

关键词:西医院校 四诊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40-02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历来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四诊内容丰富、复杂,但某些内容如脉诊十分抽象而难于掌握,并且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时少,而四诊教学课时更是极为不足,因此,四诊教学一方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另一方又让学生感到畏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仍然抓不住四诊的关键,操作技能不规范,应用不自如,无法对疾病症候作出正确诊断,影响了中医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四诊运用能力,发扬中医诊疗特色,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教研室经过多年的中医四诊教学模式探索及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一些体会,供同仁参考。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现阶段西医院校中医学学时安排十分有限,而四诊内容丰富繁杂,因此,详细讲授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浓缩精华,突出重点,对于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优化整合。以四诊中的望诊为例,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等诸多内容,全身望诊中又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中又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等……内容十分之多,在讲授时要抓住贯穿望诊全程的神、色、形、态的望诊方法及临床意义,突出舌诊的主病原理及方法,其他如望诊中的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四诊之中又要突出极富中医诊断特色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舌诊、问诊的中医十问和切诊中的脉诊,学生便可在有限的课时内扼要地抓住四诊的中心内容。理论课堂讲授是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四诊基本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四诊临床见习,能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论课和见习课都不可或缺,两者都必须重视,尤其实践教学,一直备受学生欢迎,如果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并重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

2 重视四诊基本技能训练

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临床实践才是学习掌握中医的最佳途径,四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四诊的基本功,必须加强见习课堂四诊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中医问诊、舌诊和脉诊训练。问诊时应有目的地围绕患者主诉重点询问,突出主要症状、体征,兼顾次要症状,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此外要配合中医的“十问”歌,突出中医特色,训练学生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医者向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扮演的患者询问病情,然后让学生将问诊获得的相关资料用中医术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舌诊时,带教老师先讲述望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接着示范如何望舌质、舌苔及舌底脉络,可以结合舌诊教学视频、多种舌诊图片进行示教,然后让学生相互进行舌诊实践,达到熟练自如;脉诊时,教师给学生示范脉诊的基本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脉诊实践,教师给予技术指导,通过实际诊脉,让学生体会脉诊指法的正确运用和正常脉象的特征,并初步体会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等常见脉象的特征,避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3 合理安排临床见习带教

四诊基本技能掌握后,下一步就是深入临床,见习病例。学习四诊的目的是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掌握望舌、诊脉、中医问诊、闻诊等基本技能,因此,见习带教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好适当的带教病例,应选择一些病史、体征较为典型的、具有特征性舌象、脉象特点的较单纯的病例对学生进行四诊训练,一则有利于学生掌握四诊技巧并应用于临床;二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病例分析的热情。此外,带教老师事先要与见习病人进行沟通,让其积极配合学生的见习操作。见习时,老师先全面示教一个病例,现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之后将见习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各组独自临证见习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操作并收集临床资料,之后由学生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讨论,各组指定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完整病例资料及四诊结果,学生可以围绕汇报的病例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带教老师主导对各组病例进行纠错补遗、总结点评并解答疑难。

4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导入多种教学方法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现在全部课堂讲授均采用多媒体 PPT课件演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使短短的课时能够容纳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望、闻、问、切四诊的诊病特点。如望诊中的望神、望色、望形态以及望舌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非常清楚、生动;抽象的脉诊则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再结合现代脉诊仪图谱示教,使学生对临床常见脉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生动地体现在声音、影像、动画及图片中,使四诊的抽象概念、复杂过程以及临床形态特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灌注式、填鸭式”的讲授法,相对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四诊教学过程中积极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元互动教学法[1],将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归纳式、联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能促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获得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为师生课堂之外的交流创造了极佳条件,网络教学成为课堂和临床实践教学之外的重要平台。我们的老师和带教的学生班组建立了QQ群联系,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价值的四诊学习资料,把丰富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料放到网上共享,扩大了西医院校中医的影响力。

5 将现代中医诊断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当前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舌诊为例,传统中医认为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苔薄者邪气在表而病情轻浅,苔厚者邪气深入而病情较重。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人正常薄白苔由丝状分化的角化树与填充其间的脱落上皮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厚苔的形成与舌上皮增殖加速、细胞退化延迟、剥脱减慢等密切相关。而剥苔是由于体内各种原因导致舌上皮角质化过程发生障碍,缺乏次级以及表面细胞黏着力减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舌象。研究表明在病理条件下,口腔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酸性环境,致细胞间的黏着力增强,阻碍了角化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故舌苔增厚;酸度增加到一定水平,还会同时影响舌上皮血液供应,致使舌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障碍,细胞角化受阻,从而过早变性、坏死,导致舌苔剥落。在教学中通过适时导入四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此外,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四诊科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学习中医文献的检索方法,关注医学研究动态,培养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医疗、科研素质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

6 结语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是培养现代医学生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构建和完善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我们对中医四诊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将来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