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3-07-07 17:2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1篇

【关键词】《魔笛》;西方歌剧;角色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53-01

一、《魔笛》作品分析

《魔笛》作为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写就的歌剧作品,深度应用了音乐素材完成了对于人物形象以及审美特征的衔接与转化,从序曲到终章都以不同的生命内涵完成对于性格的刻画,保证了人物以及故事之中的冲突性能够被其结构形式以及音乐体裁突出出来。

总体来说,在《魔笛》这部艺术作品之中,西方歌剧艺术的基本审美特性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被深度地诠释出来,其丰满的艺术效果保证了剧情能够与音乐设定进行结合,人物的情感以及性格冲突能够在深度的艺术内容中被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对《魔笛》的人物角色以及审美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歌剧艺术的内涵。

二、西方歌剧中的审美特征

西方歌剧艺术的人物角色以及情节艺术的设定都需要符合西方艺术发展的基本审美特征,无论是强烈的音乐情绪还是特殊的演唱技巧,都需要以角色为中心,以审美特征为基本设定,保证其演唱的旋律以及线条都能够与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契合。本文从《魔笛》这一西方经典歌剧入手,从其不同的创作背景、题材风格以及故事内容简要分析歌剧审美中所具有的戏剧美、形象美以及情感美,深入探究其不同的审美特点对于不同的歌剧角色来说所具有的艺术性。

(一)戏剧美。在西方歌剧艺术中,所谓的戏剧美,就是指在表演者情感以及心理发生巨大变动的过程中对于其行为引起的戏剧性变化,意志力从内心展现出来而对于外界产生的影响表现了戏剧性的重要特点。在《魔笛》中,戏剧美展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第二幕中帕米娜以抒情性的咏叹调来诠释故事剧情,在音乐曲调的配合之下,无论是无奈而又伤心的感情还是纯真而又执着的自我情感都被进一步释放出来,歌剧以戏剧性的艺术冲突来完成对于人物的塑造,而最后戏剧性的悬念设置更为这部作品之后的冲突性发展埋下了伏笔。从整体上来说,这样的戏剧美主要展现在人物塑造的情感冲突之上,戏剧的悬念设置更加能够增加歌剧艺术的神秘感与艺术感,帮助观赏者深度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基本特性,从角色艺术的角度展现基本的歌剧艺术审美。

从戏剧美的角度来说,歌剧艺术中所具有的冲突性和叙事性也能够表现西方歌剧艺术对于审美的需求,无论是在情节铺垫还是在冲突设置的过程中,戏剧美都能够保证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丰满,根据歌剧内容的主要线索来激化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品格,以此保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转折性。

(二)形象美。从人物角色设定的角度来看,形象美更加能够符合西方歌剧艺术中对于角色特点的设定要求,保证了能够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设定标准来完成具体的人物特点转化,以此来保证角色具有更加生动的特点。在歌剧《魔笛》之中,其个人角色的形象美主要是以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音乐形象能够以深度的概括性来展现角色的个人情感及其内心思想,保证欣赏者在了解歌剧独特风格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心中深度刻画出其基本的人物性格以及丰满的艺术形象,保证形象美这一艺术审美特点被全面性地展现出来。

在《魔笛》中,形象美被演唱者不同的声音特点完美地诠释出来,以萨拉斯特罗为例,其所拥有的男低音,将《魔笛》中太阳之神的角色进一步地展现出来,其宽广浑厚的声线塑造了光明、正义的艺术形象,保证了人物角色在艺术演唱的过程中与基本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衔接与转化,而歌词对于角色形象的设定能够将艺术角色与歌词特点完成基本的统一,角色的基本定位就这样在音乐形象性中体现出来。

(三)情感性。对于歌剧来说,音乐以及情感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直接决定了歌剧艺术中的不同情感,能够作为歌剧的基本标志之一对于歌剧作品进行一定的分类。所以,情感性在歌剧艺术中的展现主要从音乐中人物形象设定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题材、种类以及格调设定完成对于情感内容的表达。

在《魔笛》中,其审美特征的抒情性主要可以通过诗、曲、声这三种基本的要素展现出来,由演唱者以极度抒情的效果来丰富人物形象,以此来完成对于作品主题和形象特征的诠释。在人物特征以及形象的设定之中,无论是历史背景、人物地位还是人物关系,都能够在抒情性的情节中被情感细化出来,保证歌唱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相连,以此来完成对于歌剧艺术的二度创作是演唱者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艺.论莫扎特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以歌剧《魔笛》为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3]刘双.抒情性和戏剧性在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的比较[J].艺术百家,2009(S2).

第2篇

一.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实际上是被听觉赋予的审美

人们在欣赏演奏艺术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听”而得到的,主要是因为演奏艺术通过声响来传递主要的情感,乐音是演奏艺术的重要素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多种音乐要素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听”实际上是整个演奏活动传递的重要步骤,也是首要因素,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了解演奏艺术的特性,我们必须要将听觉带给人们基本的外显以及表征尽心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由浅到深去了解高级的审美体验。

1.听觉对于演奏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等不同于人们的其他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去得到艺术的享受以及审美的愉悦就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之中,只有人类自身的实践才能够从艺术中体验到美感。在演奏艺术中,人们参与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听”,人们通过“听”这一活动去感受音乐旋律以及音符的跌宕起伏,人们通过“听”在大脑中产生反应,通过音调、音色等不同的要素进行对艺术的判断和再次组合,给人们带来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对于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听觉是必要的,听觉能够帮助人们对音乐旋律进行判断体验,得到审美体验。

2.听觉引发的内心的感知。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人们而言,只有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接触到,实际上对于演奏艺术审美真正的开始是从感知演奏作品开始,当一个人的听觉开始为人们的大脑带来演奏的认知和感受之后,人们才能够从大脑的一系列想象开始进行审美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对于演奏的感知,是需要通过大脑进行记忆、分析的,在演奏艺术在人们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时,就变为一种对于演奏艺术更加积极主动的审美的心理活动。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必须要通过人们进行“听”的活动,然后进行深度的心理感知的活动。

二.演奏节律带来的的审美知觉

在演奏艺术中给人们带来审美知觉的重要因素就是演奏作品中的音乐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音调、音色、响度,人们通过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等对演奏进行美的体验,局部的特征是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审美的,只有在对个体了解的基础上对演奏作品的整体进行把握,才能够真正体验完整的音乐印象和总体的知觉。

1.音响。演奏艺术不是简单的声响的组合,而是通过特定的规律和创作的手法进行组合排列的,音乐音响的构成具有特殊的组织规律,对演奏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我们对演奏艺术的感受。

2.变化的节奏。显而易见,节奏对于塑造演奏的主题形象来讲是重中之重,不断变化的节奏会直接影响演奏中的不同效果,相同的一首曲,在不同的演奏节奏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音乐进行适时地改变主题形象的性格,增长音乐情趣。例如,广东汉乐筝曲《昭君怨》,如果利用重复和缓慢的节奏就能够将昭君的怨以及哀伤的情绪同时表达出来,是人么能够从中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感受,使得人们心情能够随着演奏的激动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在演奏艺术中,节奏对于演奏的作用是其他要素不能够代替的,不同的节奏变化能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三.情感带给演奏艺术的审美想象

演奏艺术具有较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在演奏艺术的熏陶下,人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去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但是这些活动只有在演奏艺术的情感传达中实现,通过情感的共鸣,人们才能够从中体会到独特的美,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演奏艺术的抒情性。音乐的演奏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抒情的过程,演奏艺术就是被人们用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相对而言一个人利用文字、绘画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没有演奏音乐来表达的淋漓尽致,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整个思想以及情感的载体,在思想和情感在和他人分享的过程中,听众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都是通过音乐来传达的。换句话说,演奏艺术是一个情感表达的过程,在演奏中如果没有情感,是不能够成为高级艺术的。

2.旋律带来的联想。演奏艺术中的情感是需要受众去用心感知的,在对演奏艺术进行感受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在不断利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感受演奏艺术的美。在演奏艺术中,促进人们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演奏的旋律就是情感变化和表达的载体,通过旋律,我们才能够从音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才能够有一定的情感的载体。不同的旋律都有着演奏者不同的情感蕴含在中间,根据不同的心理体验,听众才能够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第3篇

一、抒情化

杂技、武术不强调表现人的情感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而是通过新、难、巧的高难度动作,折射出人的智慧和力量。而舞蹈艺术则强调表现人的某种特定的内在激情,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舞蹈艺术是由舞者内在的心动、情动驾驭外部的“行动”的。舞蹈也有高难度技巧动作,但它们是为表现人的情感服务的,是为表现一定的情绪、一定的思绪,或营造某种情境而存在的。舞蹈的人体,是由心灵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这乃是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没学品格。舞蹈重在表现人的情感的成功特证,不胜权举。例如《红绸舞》的热烈欢快之情、《荷花舞》的自由舒放之情、《天鹅之死》的拼搏抗争之情;又如民族舞剧《玉卿嫂》,就通过女主人公玉卿嫂这一典型的中国寡妇的形象塑造,通过她洁如水仙爱如烈火的性格刻画,通过她爱上一个身体病弱但又敢于迎接朝阳的青年庆生,但由于年龄和感情的寄托不同所酿成的悲剧经历,重点表现出玉卿嫂心灵深处的痛苦,因为具有强大的情感震撼力。再如民族舞剧《红楼梦》、也通过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古典舞所特有的造型美以及戏曲舞蹈中的“圆场”、“水袖”、“碎步”、“蹉步”、指法、身段等外部表演动作技巧,表现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她痛苦北非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情感化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二、韵律化

舞蹈是富于韵律化的艺术,韵律化也是它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韵律”,原指“诗歌中的声韵和格律。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因结合停顿的数目集位置,节奏的形式和数目,押韵的方式和位置,以及段落、章节的构造。韵律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同语种的诗歌,由于语言结构不同,韵律的规则也就不同。如汉语古典诗歌讲求平仄交替、对仗联偶、押尾韵,拉丁———印欧语系的诗歌注重轻重音、长短音、音步、顿数等都是韵律的具体运用。”②舞蹈艺术的韵律,指的是舞蹈艺术的韵味和规律,所谓舞蹈的“律动”或“动律”,也指的是这种有规律的运动。具体而言,舞蹈艺术的韵律,主要包含音乐性和节奏感量大内涵。舞蹈的音乐性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舞蹈就和音乐结成孪生姐妹,乐舞一体,歌舞联合,从来就没有无音乐伴奏(舞曲)的舞蹈,因此有人说:“舞蹈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有声的舞蹈。”这话颇有道理。我国唐代的《霓裳羽衣舞》,又名《霓裳羽衣曲》,这便是乐舞一体的及好例证。舞蹈与音乐合二而一,音乐情感与舞蹈情感相同步,形成情感链与情感结,从而取得1+1>2的艺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懂音乐的人,就不能从事舞蹈艺术的创编与表演工作;反过来说,要从事舞蹈艺术的创编与边沿工作,就必须懂得音乐。也就是说,舞蹈艺术是音画同步、视听一体的艺术。舞蹈的节奏性也显而易见,节奏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的节奏,主要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速度、幅度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韵律美。我国著名舞蹈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舞之父”的吴晓邦先生认为,构成舞蹈的三要素就是表情、节奏、构图。他说:“‘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舞蹈的节奏’都是表情上‘人体动’的基础。……换句话说,‘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如果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舞蹈动作节奏的起伏变化,不仅可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表达一定的情绪情感,而且也可以形成误导的韵律美。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举世文明的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唐代画工神笔张合女儿英娘的经历,以及他们同波斯商人伊努思的友好往来,表现了“友好交往,通商互助,和睦相处,同泰民安”的主题,歌颂了中外人民源起流长的传统友谊。其中的艺术亮色,是从壁画上的舞姿为基础,创作出新颖的舞蹈语汇,并且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和韵律,把舞蹈动作与静态造型完美结合起来,取得了理想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剧中英娘的一段独舞,从“反弹琵琶”的造型开始,动作节奏由缓到急,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动作力度由弱到强,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塑造出优美动人的舞蹈形象,使观众深深领略到舞蹈的韵律美,也使整个舞剧获得极大成功,被誉为“复活了的敦煌壁画”。节奏把舞蹈与音乐紧连在一起,舞蹈动作的节奏是以音乐的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舞蹈节奏的进行是表现音乐内在灵魂的形象,舞蹈动作的延续、重复、变化始终伴随着节奏。”③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显然,对于舞蹈与音乐这两大艺术而言,节奏都是构成二者韵律美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韵律化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三、民族化

民族化更是舞蹈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都以民族化作为艺术之根。对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艺理论家和艺术家,都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俄罗斯作家赫尔岑说“:是任何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法国作家伏尔泰也认为:“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所谓“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文艺作品要达到民族化,作者必须熟悉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爱好,继承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艺创造的优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④文艺作品的民族化,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它包括民族艺术思维方式、民族艺术形式、民族思想感情、民族艺术手法、民族艺术风格、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人文景观、民族自然风貌、民族语言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舞蹈艺术成功的民族化之路,充分地证明了民族化对于舞蹈艺术的重要性。不仅本土的民族舞,如《红绸舞》、《采茶扑蝶舞》、《千手观音》、《黄河儿女情》、《雀之灵》、《俺从黄河来》、《红手绢》、以及民族舞剧《宝莲灯》、《红楼梦》、《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化的舞蹈艺术精品;而且引进来的西方舞蹈品种———芭蕾舞,也涌现出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经典之作。由此可见,民族化更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综上所述,可见情感化、韵律化、民族化,是舞蹈艺术的三大重要审美特征,只有遵循这三大重要审美特征,才能创编、表演出舞蹈艺术的精品之作与经典之作。舞蹈和一切艺术一样,迫切需要总结、继承、创新、发展。

作者:王梦楠

第4篇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的导演为了使影片的影视效果达到最优异的程度,最大程度吸引观众,他们会借用电影音乐的手段来达到这一效果。作曲家通过对影片情节和主题的把握,根据电影导演的创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作曲,来展现电影的独特性。电影音乐既保持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又突破了音乐本身的审美。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作为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影音乐,它在电影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被赋予了深刻的使命。这一特征也就决定了电影音乐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又具有电影的审美艺术特征。具体体现在:音乐的抒情性、表达性、表演性等;电影的蒙太奇性、画面性、交流性等。这种特殊的审美也就奠定了电影和音乐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

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是电影音乐审美特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他审美特征的前提。为此要想清楚地了解电音音乐的审美定位就有必要清楚一下内容:首先,电影音乐的审美属性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电影音乐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又具有电影的审美艺术特征。这个特殊的电影音乐审美属性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重视电影音乐。其次,电影音乐的审美地位。电影是一门综合型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尽展各种艺术的技巧,最终形成完整综合意义上的审美艺术。电影音乐和电影的结合可以看做是音乐和美术这两大艺术科目的结合,视听一体化的形成。电影音乐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电影附属品,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必需品。电影音乐的加入给画面以渲染,参与电影情节,赋予特殊意境。因此我们说电影音乐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在影视界都有着重要的审美地位,不容忽视。再次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例如《黄土地》中民族化纯嗓音的原生态歌唱手法配合西洋器乐美声的唱法,正可谓是中西一体化,尽管众说纷纭,但其中的优劣也是大众所耳听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对于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的掌握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

纯音乐展现的是音乐本身的美好,不存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而加入电影的电影音乐就不仅仅是传达某种听觉上的情趣,它还在引起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引起观众的想象力,进而唤起人们对电影主题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实现一种完整意义上的电影艺术审美的表达。音乐和电影在同一界面出现时,电影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使得电影画面和情节所表达的更加真实、亲切,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同。人们根据电影画面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一边观看画面,一边欣赏音乐,使得观众置身于电影氛围之中,尽情感受电影和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当音乐和电影同时出现时,观众还会很不自觉,情不自禁地把电影和音乐融合,自然地进行想象,加深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和感受。例如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的出现把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带入父爱的伟大之中,同时给人生深重的启迪。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

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外国的异国情调还是本国的民族音乐,只要被恰当的应用,融合电影人物和情节就会被赋予感彩,有了人的情感,打动观众。例如《恋爱通告》中古色古香的中国风——古筝曲,刘亦菲朴素的面容不失清纯,一曲古筝配以蝴蝶蹁跹,便使观众随着情节的跳动舞动思绪。再如电影《英雄》的配乐《风》,日本鼓的应用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打法,使得音乐听起来动感十足,大有一种杀气在其间,撼动人的心弦,使人心绪不宁,随着英雄的心随之波动。

(四)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

电影音乐是为电影服务的,有一定的目的性,或烘托渲染气氛,或深化主题,或展现人物的心理。作为衬托电影的电影音乐很有必要完成电影的情感,或紧张,或欣喜等,也就是因为这种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也就必须保持音乐和画面的一致。例如电影《与狼共舞》中,狼的叫喊打破原生文明的结束,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现代文明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引人对未来的重新审视。

(五)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电影是画面和声音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在电影中,电影音乐在众多声音影像中显得就极为重要了,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它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中具有时间的不连续性和不连贯性,也就意味着电影音乐的出现形式是间断的。随着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变更,电影音乐也会随之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音乐是电影画面和情节的附属品或者可以称之为从属于电影情节和画面,受其制约。这也就决定了电影音乐是由诸多音乐的乐段组合而成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乐段组合并不是随机或者杂乱成章的,而是紧密遵循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内容、长短等方面来组合的,可以说这种组合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和个人情感。

(六)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

电影音乐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电影带动音乐的成名,想必大家都熟知《当爱已成往事》这一电影音乐,它就是中国经典影片《霸王别姬》一主题音乐,《人鬼情未了》的电影音乐《奔放的旋律》,那纯粹、简单、充满深情的电影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也是因成为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而家喻户晓,还有那绝美的爱情悲剧《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更是让观众听后痛彻心扉,简直身临其境,与主人公Rose和Jack一同经历爱情。

第5篇

关键词:歌唱艺术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第6篇

1.舞蹈是以动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艺术,它把握了现实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过把现实中热烈奔放、舒展有度、线条优美的动作与艺术美相结合,反映生活现实,传达生活情感,达到“长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从而传达和展现情感。这是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从舞蹈艺术中传达出来,并不是用舞蹈来解释情感。舞蹈是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载体,也是人物情感审美展现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审美以虚拟象征为主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会被编制成舞蹈,以一种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处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观记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中就会常常采用到虚拟象征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舞蹈的形体和灵魂之间实现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对话,这也是舞蹈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审美艺术特征,或者初接触舞蹈的人往往会有“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常是用情感统率动作和舞姿,用简洁明了、屈指可数的直观纪事来辅助舞情的发展过程。

二、舞蹈艺术审美艺术的本质

1.舞蹈艺术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规范下,创作者匠心独运,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联想以及结合对生活的理解和感触整合、营构出的一种意象整体。它体现着人们生活的情意趋向,充蕴着审美意义,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现在人体姿态上。舞蹈形象往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是一种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的多层次却相互融合的综合形象。我们知道,视觉形象具有空间性,能最直接地带给观众富有审美情趣和生动活泼的冲击力。相比而言,听觉形象是时间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音乐形象又离不开人们的听觉和情感的直觉体验。音乐的节奏是多变的,旋律多具有义性,情感表达更是具有朦胧性,它与舞蹈的视觉形象结合打开了欣赏者广阔的自由享受空间。最后,想象的审美意象是指欣赏者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诱导下,透过表演的虚拟性、情节演绎的蕴藉性,想象出实境之外的虚境、有限之外的无限。它们与视、听觉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为一个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整体。

2.舞蹈审美艺术的韵律美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也可以是来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习惯动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学者的亲睐。通过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以人体的手势、造型、表情来表现的舞姿中,这是艺术的最好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将身临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洗礼。一方面,舞蹈的韵律美实际是舞蹈的身韵和气息的结合,它是使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得到灵魂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气息则是决定舞姿韵律优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虽然主要是动作的表现,但是决定和引导动作的则是舞蹈想表达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往往离不开舞者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

3.舞蹈艺术的内涵美内涵美是高层次的审美艺术,它是艺术灵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在审美特征。最动人的舞蹈作品必将蕴含了创作者深远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者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魅力。诚然,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美也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力的高层次要求,舞蹈演员要想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达,就应该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揣摩舞蹈作品并体会每一个动作表达的感情和动作之间的韵律,再结合自身的舞蹈技术和对动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绎舞蹈的艺术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脱生活”的艺术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这些都是舞蹈的灵魂,也同时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内涵美。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

1.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运动,除了能带给人视觉、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获得审美需求的同时使肢体得到锻炼。所以这种审美需求是精神和身体的共同体验和享受,还能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体验过程中,人们本能地透过肢体、眼睛和神经中枢等多个方面来感悟舞蹈带给我们的享受,这种审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就有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审美经验的环境所赐予我们的。在学习和体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学习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随时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心理是一种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两大特征的极难预测的心理活动过程。一方面,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来认识审美活动,通过学习和欣赏等教育活动了解舞蹈的审美过程,这样使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想象力也随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唤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实现平衡。最后,对舞蹈艺术的正确审美,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在道德上产生慎独的自觉意识,进而影响个人的自觉行为。所以说,舞蹈的艺术审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利于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

第7篇

关键词:敦煌舞蹈;造型艺术;审美特征;《闻法飞天》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23-01

一、敦煌舞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代舞蹈姿态,就是敦煌舞蹈的源头。敦煌舞蹈属于对整个敦煌莫高窟内壁画舞姿进行提炼和发展的结果。以“敦煌”进行舞蹈命名,表明了舞蹈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大量的舞蹈姿态进行研究并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我国舞蹈工作者,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创造性的获得了敦煌壁舞蹈中“腾踏旋转”、“弹指移项”、“扬眉动”、“扭胯蹶臂”等动人舞姿,并通过与现代舞蹈的融合,创造出敦煌舞这一种新的舞种。

二、敦煌舞的重要性

敦煌舞在探寻并重现中国古典舞蹈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从戏曲、武术、民间舞蹈等方面进行探寻,还可以利用莫高窟内十分丰富的壁画、雕塑,文物、文献等。敦煌舞的出现,综合了壁画中存在的各种舞姿,提炼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并形成体系,推动敦煌舞蹈的进步。

三、敦煌舞的发展

戴爱莲先生《飞天》《丝路花雨》作为我国首部直接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民族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巨大成功,开启了敦煌舞借鉴敦煌壁画与创新结合的时代。

四、敦煌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敦煌艺术的丰富象征性内涵

在敦煌艺术中,丰富的象征性内涵可谓是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中,出现了单纯整一却又复杂规整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宗教的内涵十分的鲜明。在研究敦煌艺术的时候,需要将敦煌艺术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去分析敦煌艺术的魅力。

(二)敦煌艺术中结合了简约美与繁复美

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敦煌塑像,都可以发现众多的敦煌艺术品的原型是提取于生活之中,通过简约与抽象的艺术手法,依靠一定的形式美方式,勾勒出繁复装饰图案。这点在敦煌壁画中人物的造型上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来。如在北朝壁画中出现的纹饰忍冬纹,其造型设计自由活泼,变化多姿,简洁朴实,并通过忍冬纹组成单叶波状、四叶边琐样式等,叶状上结构脉络完整而清晰,做到了简约美与繁复美的结合。

(三)敦煌艺术中蕴含音乐美

敦煌雕塑或壁画中,都可以看出一些关于韵律的音乐美之处。表达着艺术家的丰富精神世界。其中壁画中的图案装饰最可以体现音乐美,如忍冬纹修长舒展的枝叶,随风飘动的云纹,仿佛燃烧跳动的火纹,还有长袖飘然,舞动长天的飞天,自由的状态,舒展的情怀,洒脱的张扬,让整个的艺术具有着深深的音乐美的存在,让人感觉到了律动。

(四)敦煌艺术融合了人间美与天国美

敦煌艺术,是包含着浓重宗教色彩的艺术。在敦煌艺术进行创造神或佛世界的同时,还将人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做到了人间美与天国美的融合,营造了人神共存的意境。由于敦煌艺术受佛教文化影响很大,其壁画或雕塑美术艺术方面,都可以看出世俗观念与佛教观念的融合,如莲荷纹在佛教之中代表着净土,蕴含了清净的意义。

五、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审美趋向分析

(一)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内在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表现形式中,选择由三人化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神仙的意境,隐隐中透出大道无形,若隐若现,让观众在虚实之中,感受《闻法飞天》独特的内涵魅力。

(二)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形式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选择长绸作为艺术表达的道具,可谓是《闻法飞天》中最具灵魂感的道具,与舞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长袖善舞,通过这种抛收动作,将观众引入虚幻而飘渺的意境之中。

(三)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风格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也充分的利用S型体态来完善整体舞蹈的风格。S型曲线的营造,需要舞者将自身的气、力连贯于一体,使之看起来十分的娇媚动人且不失流畅感,有些S型曲线更是表达出了西域之中飞天的活跃之感,豪放而干脆,让人感觉刚柔并济、紧慢相宜的风格之美。

(四)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手势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手势的运用,让众多的观众惊讶不已。《闻法飞天》中手势是根据佛的手印演化而来,寓意与佛祖想通,不同的手势,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及内涵。如六壁风动的目的是拯救世人,消灾并祈福的含义。

六、结语

本文对敦煌舞蹈《闻法飞天》的造型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敦煌舞蹈可以在敦煌艺术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巨大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作品并流传于世。

第8篇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61-01

柴可夫斯基以俄罗斯的民间舞蹈和民歌作为自己音乐作品的基础,展现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并且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始终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贯穿其中。正是这种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具有优美旋律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深刻性。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罗斯艺术家开始大量的运用西欧古典主义钢琴演奏中的手法,为俄罗斯的钢琴音乐开辟了新天地。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四季》以春夏秋冬作为背景进行创作,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来反映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俄国人民的生活境况,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层面描写。

一、对《四季》的简单分析

《四季》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部具有鲜明标题特色的音乐作品,由十二首独具特色的性格小品构成,其中每一幅乐曲都是独特的风俗画,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将简单的介绍《四季》的内容,第一首是《壁炉旁》代表的是一月,取材于普希金的诗,采用民族风的旋律,展现俄罗斯人民夜间室内取暖的安详氛围。第二首《狂欢节》代表二月,采用舞曲的节奏,表现人民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狂欢节的愉悦之情。第三首《云雀之歌》代表三月,取材麦可夫的诗,展现草原上云雀的美妙叫声。第四首《松雪草》代表四月,也取材麦可夫的诗,采用类似于无言歌的旋律,表达出大地复苏的讯息。第五首《白夜》代表五月,取材费特的诗,运用舒曼风格进行插入,展现夏至北国白夜的优美景象和初夏的美好情景。第六首《船歌》代表六月,取材普雷西杰耶夫的诗,是《四季》最著名的曲调之一,通过对美丽的光景描写和独特的摇摆节奏,让人突然感觉到身处俄罗斯清凉的湖边旁。第七首《割草人之歌》代表七月,取材柯里杰夫的诗,采用特雷帕克舞曲展现美丽的田园风景。第八首《收获》代表八月,取材柯里杰夫的诗,表达人民喜迎收获的愉悦心情。第九首《打猎》代表九月,取材普希金的诗,展现猎手在打猎时的英勇表现。第十首《秋之歌》代表十月,取材托尔斯泰的诗,用独特的感伤旋律,表达柴可夫斯基对秋天逝去的伤感。第十一首《雪橇》代表十一月,采用自然音阶旋律,展现俄罗斯独特民族风情,是《四季》中最著名的一首。第十二首《圣诞节》代表十二月,取材朱可夫斯基的诗,运用圆舞曲的手法,展现俄罗斯人民在圣诞节时的欢快。

二、钢琴组曲《四季》的审美特征分析

(一)创作风格的审美特征

由于柴科夫斯基自身独特的个人气质和魅力,使他音乐的和声十分的丰满和浓重,并且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旋律。通过起伏的音流、悦耳的音调和宽广的音域展现自身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展现《四季》的审美特征:其一,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一方面,柴科夫斯基主要采用标题性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作品诗化,通过音乐形象的直观化和给器乐赋予文学说明性,来达到用音乐语言解释文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将个人的情感作为中心,将移情作为目的,展现音乐作品独特的浪漫主义气息,从而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革新。其二,展现民族自身独特的民族性。俄罗斯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增加了自身民族的浪漫主义情怀,促进了俄罗斯音乐的发展,这在《四季》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柴科夫斯基使《四季》的每一首乐曲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不仅有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有文学诗集,这都在不同的层面展现了柴科夫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审美。

(二)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结合

音乐的内容美是指音乐通过自身的内容进行表达,不是通过感情也不是通过符号语言。形式美是指音乐作品的和谐美。《四季》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风格上审美特征,《四季》不仅融入了民歌和民间舞蹈,还体现了俄罗斯民间的生活气息。此外,柴科夫斯基采用独特的音乐形象展现了心理的变化,进而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的反映,实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其二,旋律上的审美特征,《四季》的旋律在表现上通过对旋律线、音色、节奏和调试关系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旋律上的独特审美。比如,《狂欢节》中的C段,柴可夫斯基采用抒情式的旋律,将人们内心的甜美回忆给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三、结语

作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使自己的音乐风格显得别具一格。正是因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融入了太多欧洲主流音乐,导致他的作品最能代表俄罗斯的特征。其中他的《四季》就充分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四季》的研究,可以发现《四季》的审美特征。

第9篇

摄影的用途很广,新闻、体育、人像、民俗、广告和科研等,它们有的是艺术作品,有的只是具有美感的图像信息,并不是任何摄影照片都是艺术品。那么,什么样的摄影照片才能成为摄影艺术呢?我个人认为只有符合以下双重审美特性的摄影作品,才算踏进了艺术殿堂:一是要具有艺术的共性;二是要具有摄影特有的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共性

1、人文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艺术同样是人学,聚焦于人的社会活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着力描写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摄影作品要想成为艺术,也应以表现人的性格命运、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为重心。拍摄一个人,单纯地记录表面就只是一张平常的证件照,毫无艺术性。若挖掘、塑造其独有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人物青春的活力和憧憬美的内心,艺术美的魅力便很鲜明。证件照和艺术人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说艺术是“人学”,并不是说风光、静物等自然客观静物就不是艺术。当艺术家在它们身上寄托着人的审美理想,间接表现出人的精神力量时,这些纯自然的景物可同样成为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内容。如《清香流溢》(见图1),作者通过荷花之美,赞颂“荷花的品格和精神”,就是一幅很好的艺术品。

2、形象性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的,无论是大幅巨作还是方寸小照,艺术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作品有没有塑造生动感人、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

摄影作品天生以图像说话,但图像符号并不等于艺术形象,图像只是被摄景像的简单记录、表层模写。艺术形象一定要具有典型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如《爸爸送我上学去》(见图2)拍的是新疆牧民生活,与一般的旅游留影绝然是两种性质的图像。《爸爸送我上学去》是艺术,这幅作品的摄影艺术语言非常突出,画面上主体清晰,背景虚化,快速奔跑的马背上人物在秋色黄叶的逆光照射下显出十分快乐与幸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作品是我国西部新疆牧民生活的象征,并表现出作者歌颂祖国,热爱家乡,赞美和谐社会的情怀;而旅游图片尽管也有一定美感,但只是介绍人文地理的记录品。

3、情感性

艺术作品应情理交融,以情动人。艺术创作需要理性和观念的指导,它是作品的内在思想,但它们不应直白,地出场,而应寓理于情,情理融合,以浓厚地感情来打动读者。此外,摄影艺术作品虽然可分为记实和创意两类,但其创作源头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中情和事的体验,拍谁?拍什么神情?如何去拍?这里面都有感情的引导,同样都需要情感的渲染、倾注和描绘。

4、形式美

艺术之所以能激动人心,让观众流连忘返,令读者爱不释手,思想内容的深刻固然重要,与优美的表现形式也紧密相关。艺术形式是内容在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包括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可见的外观形态。要使艺术作品呈现优美的形式,必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生动、鲜明、合适的表达方式。各类艺术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也具有自己的面貌,并带给人不同的美感,这是不能抹杀的,并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的。除此之外,还要研究自身工具材料等技术要素,表现出独有的形式美感。

二、摄影艺术特有的个性

1、记实性

这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指通过摄影独有的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镜头前的景物,形成画面影像外观和细节的真实,使摄影艺术独特的美感展现出来。

摄影艺术之所以有别于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记实性起着最基本的作用。它以无与伦比的真实影像使人产生高度的可信性和亲近感。摄影形象运用高清晰度、丰富的影调层次和自然的色彩,惟妙惟肖地表现被摄景物光线气氛的微妙变化,以及景物的形体结构、体积和外表纹理质感等。摄影的写实本领远远超过绘画,是当今视觉真实感最强的艺术。

2、瞬间性

摄影艺术与绘画虽然都是瞬间艺术,但它们的创作方法不同。绘画是事后关门作画,它的画面瞬间是组合出来的,是想象的瞬间;而摄影必须在生活的时空现场进行取舍,这种取舍的瞬间是与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刹那。

任何事物运动都有开始、发展、、终止等变化过程,而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时刻不是随时都有的,这就需要摄影艺术家去抓取最动人、最精彩的一刹那。精彩瞬间是造型艺术共同追求的效果,但对摄影来说,它比绘画、雕塑更不容易。一般来说,它不能摆布和制造,需要摄影家心明眼亮,在现场掠取。可以说,任何一幅摄影佳作都是精彩瞬间的表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恰当地说明了瞬间机遇的重要性。

3、科技性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这是建立在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包括当下被广泛应用的数码科技等许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科技手段,这种高度的科技能力不仅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真实影像固定为可视画面,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感光到数码影像,影像更丰富真实;从宏观到微观,题材更新颖全面。科技化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

第10篇

那么,舞蹈表演究竟应该把握哪些要点呢?根据笔者个人多年来舞蹈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辨,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首要审美特征,因此也自然成为舞蹈表演的首要之点。

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人类在表达情感时,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即:语言一感叹一歌唱一舞蹈,可见,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形式与最后手段。别看舞蹈是“无声的艺术”。但是它“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取代的重要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舞蹈是人类产生的最早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艺术之母”。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打猎获胜之后,情不自禁地全身舞动起来,于是就产生了舞蹈艺术。我国古代典籍《吕氏春秋》(相传为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所编)的《古乐》篇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意思是说,在葛天氏的氏族中,许多人(“三”为复数,即“多”的意思)手持牛尾巴,一边手舞足蹈,一边歌唱。之所以“操牛尾”,乃狩猎获胜的象征。

综观古今中外所有的舞蹈,无论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无论是民族舞还是芭蕾舞,无论是情节舞还是情绪舞,无一不以情感为其精髓和支撑。因此,舞蹈表演就必须“以情而舞,以舞传情,情舞一体,以情动情”。

二、动作性

作为人体艺术之一种,舞蹈是“人体动”的艺术。舞蹈的完整定义,应当是:“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合着一定的时间(节奏)连续不断的运动,以鲜明的表现性特,最外化人的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扬辛、谢孟主编:《艺术赏析概要》)

舞蹈的艺术语言,主要是动作语言,又称作“舞蹈语汇”,是由各种舞蹈动作所构成的。因此可说,“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

舞蹈动作是经过舞蹈家创造性思维,经过改造、发展、重组之后,使之成为传情达意、引起情感共鸣作用与意念外射作用的艺术语言形式。因而,舞蹈动作语言既不是哑剧手势的解释,也不是文字语言的图解,而是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形体动作。也就是说,舞蹈艺术是由内部动作(心理动作)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

由此可见,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核心,离开了艺术化、内心化的人体动作这一物质前提,舞蹈艺术便成为无所依托的“空中飞云”或“天外来客”,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与可能。

三、韵律性

韵律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因而也是舞蹈表演的要素之一。

“韵律”一词,原指诗歌的辙韵和规律,后来引申开采,成为各种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乃指韵致与规律。

舞蹈艺术的韵律,又称作“动律”,即指动作的韵味与规律。这一舞蹈的韵律,又集中体现在舞蹈的节奏上。

节奏是事物进行的一种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节奏。例如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每天的早、午、晚,开车的快、慢、停……如此等等。

第11篇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和审美;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中无处不体现着自己的独特审美思想,“和”字多数人会认为有和平、平和、和气、和善、友爱之意。除了这些层次的意思之外,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就是它也是中华文化审美最凝练的表达。

一、中华艺术中“和”与“美”的溯源

追根溯源,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和”字具体是指联和在一起的吹管。随着历史进步和文化演变,“和”的词义不断扩展,既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又可指人自身的和谐或艺术的和谐。先秦时代到汉初年,儒家弟子编集《尚书》中的《舜典记》,舜委派乐官“夔”掌管音乐,教育年轻贵族子弟们要直率温和、宽容谨慎、刚强而不肆虐、谦简而不骄傲的人格,封建统治者们希望通过诗歌和音乐,使社会和谐,纲常有序,达到“神人以和”理想境界。可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与诗歌音乐的中“和”是从社会安定和伦理纲常有序出发的。

然而《乐记》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艺术的理论性典籍。“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等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和”和“美”的向往。也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哲学观点,即天人合一。汉初年间,儒家弟子们编辑《国语》,讲到音乐和政治一样都讲究一个“和”字,都使社会和平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的音乐正是出自安稳的社会,也是出于中正和平心态。总之它的重点就是突出运用艺术的途径达到社会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二、儒家审美最高境界境界——中庸

中华的审美文化和儒家文化、文人是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艺术家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对艺术家本人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审美思想与他们做人、治家、治国的思想相互渗透交织着。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运用贵在一个“和”字,“和”是儒家最根本的宗旨。“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对待别人温和又不乏严明,很有威望又不自大蛮横,恭敬处世又很平静,这也无不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审美思想。所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才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后继并且生发他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集中在《中庸》,被后人概括为“执两用中”,就是“中庸”、“中和”的实际运用,是每一个人调和矛盾的高明艺术。朱熹编《四书》成为历朝历代士子人仕必考书目。理学在倡导宁静淡泊道德境界的同时,也倡导一种宁静淡泊的艺术审美,使宋代艺术走向了深邃,具有前代不能及、后代也不能比的高雅品位,形成文人艺术宁静淡泊、精致内省的审美特征。

中庸境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一种宽容、平和、以理节情的文化性格。儒家的“中和”是从政治目的出发、以道德境界为指归的,并不是针对艺术发论的,但是,“文质彬彬”、“和而不同”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一样,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是礼教,是做人的风范,也是中华传统艺术追求的审美特质。

三、道家论的最高审美境界——中虚

如果说儒家审美贵在中庸,道家则贵在中虚。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赞扬水的性格,认为水滋润万物又不与万物争较,处于低地而能心甘情愿,容纳污垢而能自洁,顺应了自然规律也就是“道”。老子赞扬水性,其实是赞扬以柔克刚的人性。所以,老子之道又被称为“中虚之道”。虚与柔不是无能和弱小,而是待机而动,是“不争之争”。老子还叫人挫去锐气,和光明的人、卑微的人都要能够和谐相处这也处处体现在道家的绘画当中。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地狱变相》等。吴道子所画人物衣褶飘逸、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翼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被称为画圣吴道子。庄子用一系列寓言来阐释人要以天性合于自然,无不体现出道家的中虚之道。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不要用人为的力量来扼杀天性,不要因人为的缘故毁灭性命。还假托孔子之口说,“德者,成和之修”,也就是说,修成“和”这样一种品性,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四、佛家的最高审美境界——随缘

中华民族的“中和”内涵极其丰富。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神人以和”的祖先崇拜、和睦上下的宗法观念到塑造理想人格,到天人相参,到艺术,广涉政治、哲学和艺术各个层面。老子所说的“和”指和柔,相调;庄子所说的“和”指“以天合天”;孔子所说的“和”经过宋儒整理阐释,直指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儒道二家的“中和”理论,深深影响了中华艺术的发展。儒家所说的“中和”,从政治目的出发、以道德境界为指归,用于指导艺术的时候,直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不是艺术作品的形式;道家所说的“中和”,从天人关系出发,比较接近艺术创造的本质。

五、对“中和审美”的多面审视

“中和”,无论是指向道德境界,还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艺术作品的和谐,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为贵,和为美“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伦理道德、中国艺术最为重要的审美法贝。中华民族的“中和”与西方的“和谐”比较,西方艺术理论强调的“和谐”,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早在古希腊时期,毕得哥拉斯学派就提出“美是比例与和谐”。由于重视数理的比例与和谐,希腊建筑与雕像才创造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希腊艺术的风格与成就,与希腊数学的成就有直接关系。西方艺术的“和谐”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西方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以和谐为主调,更多的是以对比为主调;中华传统艺术则以“中和”为主凋,不以对比冲突为主调。中西方艺术都以“和谐”为美,西方形式法则追求的是物理和谐,中华民族追求的是心理和谐;西方艺术的和谐直指形式法则,中华艺术的和谐是社会学的和哲学的。

“中和”使中华传统艺术理性,高雅,含蓄,自然,很少有粗野、狂热的情感宣泄,人们在中和氛围的熏陶之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和艺术所传递的价值观,同时,用这种价值观规范自身的行为品行,汇成整体和谐的社会氛围。看中华传统的古琴、昆曲、评弹、园林、国画传统的休闲方式是那么高雅,那么地能够陶冶性情,中华传统艺术给予人们的,常常是心灵深处的感动。我提倡中华民族守住“中和”的主旋律,人人重视修身,人人提升人文精神,人人都是有教养的公民,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扩而大之,“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身和谐,已经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但是,“中和”不是唯一,“中和”必须有变。国家的艺术只讲中和,这个国家永远成不了全球艺术的中心。我提倡人人诚敬从容而不虚伪做作,人人有教养而本性自然流露;艺术以中和为主,多元发展。这就是我对民族性格的中和与中华艺术的中和所作的反思与关照。

【参考文献】

[1]艺术美学导读.李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2]徐岱.艺术新概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期间,甘肃省兰州市秦剧团以投资150多万元的大型古代历史传说秦腔戏《龙源》在古城西安演出,一时间成为文艺界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而且首场演出的戏票也一时难买。11月10日晚,我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进了剧场,怀着极高的期待值观看了《龙源》剧组在五四剧院的首场演出。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的观赏热情也在不断地下降,直到全剧的结束,我的看戏兴趣也跌落到了“冰点”。走出剧场,有人问我怎么样,我脱口而出:“这是一出不成功的戏”。

《龙源》的不成功,首先是剧本创作的不成熟。全剧没有中心事件,没有故事情节对应于人物性格发展的、扭结全剧的矛盾冲突,没有典型的戏剧情感分蘖出的茎枝,进而不断推进又自然形成的中心唱段。编剧未能站在综合概括、艺术典型化、戏剧情景规定性的制高点上,对民间传说、历史材料、神话演义等素材进行粉碎后再精加工的艺术处理。而是简单地、平面化地、机械地照搬和移植民间传说。自然,他就被诸多种传说故事纠缠在交待人物与叙述事件之中,未能用戏曲化、艺术化、概括化、典型化、情景化、虚拟化、程式化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以事喻理,提炼故事,言情咏志,组织冲突,比兴象征,设置情节,立象尽意,塑造人物。看得出,编剧的心灵世界被世俗的生活情感填塞得饱满而又沉重,他无法获得艺术的“轻功”,跃上“以虚写实”、“以意传情”、“以少胜多”、“以做喻景”、“以灵显动”的峰峦。所以整出戏实而又实,散而又乱、平而又庸,缺乏戏曲艺术写意性、象征性、概括性的基本特征,缺乏戏曲艺术应有的虚静之气,抒情之韵,清新之美,灵动之格。编剧在整出戏中,没有提炼出戏“眼”、戏“胆”、戏“魂”来。舞台上人物多,事件多,过场多,闲笔多,形成一盘散沙。人物和事件没有聚焦在艺术哲学、美学追求的一个“点”上,“形”“神”俱散。戏剧中的情感是一种没有发展推进的情感;戏剧中的人物是一种没有个性特征的平面化的人物;戏剧中的观念是一种非艺术化而直呼出来的观念。成功的剧作中的事件,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与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层次形成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对位、照应、回环、撞击、叩响的情感关系。这一点,《龙源》的作者是不清楚的,或者说他心中清楚,但艺术功力是表达不出来的。

伏羲与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他们在华夏民族初始阶段起了开天辟地的作用。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入戏,都足以构成一出感天地、泣鬼神、气势恢宏的大戏,更何况民族的两个巨祖呢。这种历史的巨人、重大的题材、重大的主题,要求作家要有巨大的气度和胸怀,要以高超的艺术功力去表现,否则,是难以驾驭的。实践证明,《龙源》的作者无法驾驭这样的题材。

其次,是导演二度创作的不成功。由于剧本创作存在先天的不足,按理应该请高水平的导演去弥补它。现在看来,《龙源》的导演依然是一个“实在”的导演。他缺乏艺术创造力,缺乏艺术上整体综合把握全剧的能力,缺乏“聚神”性的艺术处理,缺乏整体性的精神贯穿,缺乏主题情节性的程式提炼,缺乏超越实在的艺术手法。导演未能对非常“写实”,非常“散点”,非常“叙事”,非常“浮泛”的剧本进行“点石成金式”的艺术再创造。由于其艺术修养的限制,他在把话剧、舞剧、歌剧的某些形式引进戏曲的过程中,只追求表面形式的“红火”和“热闹”,未能用戏曲的审美特征去融化、消解、稀释其它姊妹艺术的审美特征,使其变成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一种“新质”和“新血”。

再其次,舞美过于写实。戏曲舞美是一种写意象征的简约样式,它是戏曲审美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简约、空灵、意象之中才表现繁复、实在和具象。就是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借鉴,也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龙源》的舞美更多的是用话剧、舞剧、歌剧的美学观在处理舞台。这样,就使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受到了一种人为的肢解、撕裂和削弱。特别对于古装戏、传统戏和历史戏,舞美要格外强调这一点。由于舞美的过于“实”,所以舞台被填充得非常的饱满,给演员表演的空间留得非常小。而且,这种凹凸的盆式舞美一旦堆上舞台,一时又难以搬动,剧情的散点叙说,环境不断改变,情节不断推进,又不能环环回扣在这一恒久性的舞美环境之中,这些都使戏曲表演性的美学特怔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音乐创作的歌舞性未能非常和谐、有机地融入戏曲音乐之中,有些地方显得生硬。戏曲音乐创作是在坚持走“程式化”的路子的前提下,“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板式,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母题。节律、旋律、基调的变化必须在保持“母题”质的规定性的前提下,才能相对自由地伸张舒展。《龙源》的音乐创作有大胆的探索,也有成功的章节,但整体上看是不理想的。“混杂”是其主要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