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购管理的主要职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供应链 建筑项目 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35-02
1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条件分析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同时,也加快了管理创新的步伐, 特别是企业已意识到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随着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具有了一些的有利条件。
1.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资集中管理体制
这对规范采购、供应管理行为,降低工程采购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了物流一体化试点工作,建立“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为建立企业现代物流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培养与造就了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物资人才队伍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 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和锻炼, 施工企业已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业务和思想素质比较高的物资供应队伍,为创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1.3形成了集中批量采购优势和资源优势
工程项目采购资金、储备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具有良好的资金支付能力。在长期的采购、供应活动中,与国内的设备、材料供应商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货源基地。
1.4具备了一定的仓储配送设施
企业拥有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等储运设施以及送货线路,为开展现代物流业务提供了良好条件。
2基于供应链的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
物资采购是项目物资供应的基础。采购管理是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采购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是做好物资供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材料成本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利润。 强化物资采购管理, 把好材料采购价格关,最大限度地降低进料成本,是目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需要有高质量的施工组织管理和材料组织管理。 在整个工程管理中,严格而有效的材料组织工作,特别是主要原材料的采购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竣工期的关键。实行原材料的供应链采购与传统的采购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变化:
2.1为订单采购而不是为库存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以工程订单驱动方式进行, 工程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作业计划。在这种订单驭动模式下整条供应链可准确响应客户需求,降低库存成本, 提高原材料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2从单一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换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工程采购需求不能及时响应,产品质量控制多为事后把关,不能在线控制,这些不足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无法实现同步运作。工程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有效利用了企业外部资源, 推动企业从内部资源集成走向外部资源集成。
2.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换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买卖双方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而是一条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 供应商与工程施工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 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供应链管理下工程施工企业与重要供应商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是 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企业合作伙伴之间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共同努力解决共同问题,实现共同目标,这种关系的着眼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供需双方都能较清楚地知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向和趋势, 可更好地相互协调,降低成本,减少各环节的延迟时间。
3供应链模式下的建筑项目采购组织结构重组
为了更好地实行供应链采购,传统采购部门必须实行重组,以建立一体化供应链。
3.1成立独立的采购部门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自身的情况,重新设计和调整企业的采购组织,使采购组织设置更完善和合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其具体构想如下:继续延用分散的采购组织结构,各项目经理对其采购后果负责,但将采购职能从物资机电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采购部,部门经理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将服务型物资的采购从办公室划分出来,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的主要职能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对于施工企业的采购部门,其主要职能是:
(1)负责所有物资的采购,包括生产型物资、资本型物资,以及保证日常办公需要的各种服务型物资。
(2) 制定采购制度、 采购计划, 设计合理的 采购业务流程。
(3)控制和保证采购流程的实施,保证采购质量和交货周期能够满足公司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4)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控制并保证采购价格优势。
3.2采购部门的岗位设置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所需的材料种类多,专业性强,因此,可根据采购的物品类别设置采购人员。具体可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消耗性材料、办公设备和零部件四个部分,不同的材料由不同的采购人员进行购买。
4采购业务流程再造
采购业务流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造,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及时性。
(1)改变过去任何单据都要经过项目经理批准的程序,根据采购物品的不同设定采购审批权限。把采购次数少、但价值高的物品,交给项目 经理负责审批,反之将采购次数频繁、但价值不高的物品,交给采购部门主管审批,同时,也留给基层采购人员一定的采购权限。 这可以与采购成本控制中的ABC分类保持一致。
(2)改变过去任何物品均经过先入库,再出库的程序,物资到货后,可以直接送到施工现场的,由监理人员、项目部质检人员、仓库保管员共同检验,合格后,直接送到施工现场,仓库保管员现场履行入库、出库手续,降低了材料周转费用以及库存费用;其它物品则由项目 部质检人员检验合格后,送至仓库保管。
(3)再造后的采购业务流程完善了供应商管理体系, 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册,采购人员在选择供应商时只需从合格供方名册中选出相应的供应商,然后根据采购物品的数量、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询价即可,减少了议价环节,大大降低了采购周期。
(4)将采购职能从物资管理部门离出来,采购管理和仓储管理分开,利于监督,减少了采购环节中避免了企业资产的流失,灰色采购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购质量。
5建筑项目的准时化采购
在物料的需求预测以及采购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施工的变更导致物料需求的增加, 交通事故导致物料供应的延迟, 原材料上涨导致物料价格的上涨等等。如果这些信息没能及时传递给对方, 就会影响施工进度和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运作。 因此设计一个适合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流的关键。
现在运用电脑来处理各种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必备手段, 但却很少有企业把采购管理信息的处理纳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采购信息处理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央服务器连接。 具体流程如下:
(1)中央服务器为采购管理子系统提供物料需求信息和库存信息
(2)采购管理子系统将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 分析、处理,根据物料情况数据库和供应商数据库, 生成对供应商的联系单, 联系单中包含有物料需求情况、 参考价格、 供货要求等信息。
(3)供应商将处理联系单, 并回复一个联系单。 回复联系单中包含预备供货信息、供货价格等信息。
(4)回复联系单中内容被确认后, 将信息传送到中央服务器再转送到各相关部门, 由相关部门提出意见。
(5)意见被汇总到中央服务器, 传送到采购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系统生成联系单发给供货商。
如此往复, 直至采购过程完成为止。当采购完成时, 系统将把采购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汇总储存于供应商情况数据库中, 同时根据交易物料情况更新物料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吕彬丽,高英.供应链条件F库存管理模式变迁[J].电子商务世界,2005(4).
关键词:物资采购;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面对就业形势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培养更多的“学士技师”,打造学校的新品牌、新亮点使得我国技师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教学、科研、开发活动逐渐增多,各项投资越来越大,设备的更新也在加速。大规模的土地建设、教学仪器、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大宗物资的采购也在迅速的增加。如何有效地使用采购资金,杜绝在采购活动中腐败现象的滋生,探讨技师学院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实现物资采购的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是组织运营和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目前我国技师类院校物资采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主体多样化,内部制度不完善,采购行为不规范
目前许多院校对采购管理工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采购主体也有明确规定,但我国目前技师类院校大多在原中职技校的基础上合并形成,由于采购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采购的规模越来越大,部分领导对采购工作重视不够,在机构设置中没有设置独立的采购和管理机构,使得大多数学校的采购工作分工不清,造成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处甚至资产使用部门、各处室都有不同程度的采购业务的发生,从而出现缺乏宏观调控、重复采购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采购程序不完善;评标时价格核定不科学;委托采购机构的选择和资格审查管理不合理;采购合同条款中设备规格、质量、性能描述不准确;违反合同的责任不明确、采购物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不能得以保障等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二)采购预算管理不完善,采购计划编制困难
院校采购预算的编制大多是按学院本年度的招生规模和培训项目的需求来确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因教学、科研立项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因而要求所需设备的供货期非常短,而院校采购因具有规模大、组织结构层次多、管理权限分散、资金来源广,所需设备技术含量高、品种多、时效性强等特点,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技术参数、技术指标和商品质量、数量、价格准确的采购计划,对于政府拨款以外的各类经费是很难在年初预测相关的结果,这样在院校采购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设备物资采购的实际数与年初预算不相符,采购计划编制预算与实际发生不相符,超预算情形时有发生,采购计划的编制形同虚设。
(三)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许多大中专院校的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识别能力缺乏,由此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尤为重要。院校物资采购风险贯穿于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风险来源的不同,可能存在的风险事项可以划分为外部采购风险和内部采购风险两种。外部采购风险主要源于校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物资采购的影响,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社会政治风险、供应链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贬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等。内部采购风险主要是由于学校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具体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多年来院校虽大力推行建设任务项目化管理,不断加大采购环节的监察力度,但在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监督审查不到位
采购工作涉及面广,面对的部门也很多,如用户、职能部门、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各部门理应相互配合,各自履行职责,互相监督。但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使各部门之间往往相互配合不够,给采购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院校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学校政府采购活动参与得多,监督得少,在制度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没有实现全程监督。如在学校组织的采购招标活动中,监察或审计人员只是走走过场,担任招标会的现场监督员,事前事后的相关工作均不知情,这样势必会出现采购活动的失控地带,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三、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与计划控制,施行集中采购
采购环节是单位“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金流”密切相关。采购业务涉及请购、审批、供应商选择、物资质量和价格、采购合同订立、验收和支付等众多环节,院校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采购预算,采购活动的可行性论证以及集中采购控制,才能保证采购管理政策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才能不断适应采购工作的需要,提高物资采购的及时性,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院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院校物资采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采购量大、品种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需要一整套有效地内部控制机制来管理和协调,如何有效地使用采购资金,杜绝在采购活动中腐败现象的滋生,是院校有关负责人及其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院校应加强物资采购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及时根据新的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制定一些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明确岗位责任制。如制定采购预算管理规定、采购监察工作规定、采购审计工作规定等,有了规范的控制制度,并注意严格推行,就能实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使各项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的具体分工,明确采购人员和采购项目使用人的权利和责任,针对采购各环节的特点及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制定相应的条款,并坚持先审计后付款的原则,在条款中明确规定未经审计的重要物资采购项目,财务部门不得支付任何款项,以保证学校和设备使用人的利益。
(三)完善院校物资采购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院校在对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评估机制和物资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机制,以保证各种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施。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物资采购流程的监控,如合同签订与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审核供应商资质、评估供应商资质和财务状况,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审核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付款手续是否健全、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健全物资采购管理监督机制
学校应结合采购活动实际,制定相关监督制度,拓宽监督管理渠道,明确物资采购经济监督的方法。对学校职能部门以不同采购方式组织的采购活动实施全程监控,通过采用观察作业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审阅物资采购档案、审查物资采购经费收支的会计资料、研究分析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等,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对采购业务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监督进行转变,并要充分挥职工群众监督的作用,督促和约束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 物资管理
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资管理,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物资管理是否合理,科学,直接与企业成本的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与企业的生存和发也相关,是保证企业生产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企业不能顺利实现利润、不能顺利进行是因为物资供应的不及时,而且供应的品种,规格,质量不符合生产要求,因此,物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就是管钱。过去那种传统的计划经济以供应为主的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下,已经失去了它的活力,对市场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而且对物资进行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更是使企业成本降低,资金周转加速,使企业竞争核心力的需要提升,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程,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实现科学的管理,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大小的决定因素。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物资管理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且是首要的只能,计划是对未来的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对要实现的组织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物资管理包括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等一系列的过程,物资采购计划是物资管理工作体系中首要的和重要的环节,他与物资管理的其它内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生产要想保证一定的节拍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资做保。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目标,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物资采购计划订立的是否合理,采购的物资能否满足生产的需要,是否使库存积压或短缺,计划编制就尤为重要。现阶段,企业计划的编排存在主要问题是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导致储备资金过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采购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物资采购计划由国家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生产计划要按照客户订货要求来组织生产,采购人员需要有良好的素质去应对采购过程中合同签订的内容,数量,规格,等一系列问题以及供应商的交货日期能否保证等都存在诸多的不定因素,因此,采购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而且对物资材料,性能,功能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次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抵制来自各方面的物资诱惑的能力,要有识别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避免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这些都是现阶段物资采购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库存管理需上台阶。管理人员对库存动态掌握的不及时,影响计划采购人员计划编制的准确性。财务人员要与库管人员首先对库存情况,帐,物,卡相一致进行定期核对,从而建立库存管理制度,使建立管理人员规范和管理流程能够有章可循,加大物资管理力度,库存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库存资金降低到指标范围内,通常情况下,物资采购=库存量+本期物资需求量-期末库存量。另外,库存物资的保管问题,需要对有些有色金属进行特殊的管理,并且还应定期的要做防腐防锈保养,对有些贵重金属要单独建账,加强和完善库存管理。
二、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做好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
1.企业生产经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物是资采购计划,确定物资采购计划目标要根据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和库存情况,从而根据生产计划目标编制采购计划。计划的编制必须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为计划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为了保证计划编制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可采用ABC分析法,滚动计划法,环境分析法等,从而确定目标,分析环境,拟定可行性计划,重点突出,制定主要计划,使计划真正成为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真正起到计划的桥梁作用,计划工作是有秩序的,为了组织和控制管理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完后就要实施组织采购计划,因为物资市场竞争激烈,变化复杂,物资计划的难度更大,不可控因素多,因此,企业对计划重视度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要加大计划的执行力度,从而以不变的采购计划应对市场变化,使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得以维持。加强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2.一个合格的物资管理人员要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同时对职责明确,树立大局观念,企业生存发展和自己的工作相联系,从而与时俱进,对材料入库质量关把好,索取入库的材料以及相关的材质证书,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予入库;为了避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浪费,把好物资储备关,并且做好物资摆放工作,使物资无序乱放的情况避免。及时向有关部门根据生产中长线物资的控制量变化传递信息以便及早制定计划。企业物资管理从计划,采购,验收,供应等一系列工程计划实施情况与企业整个运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每一个管理过程节点进行监控并形成良好的运营体系,将以上各个物资管理的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制节点入手做好产前,生产中的物资供应,是生产处于良好的运行中,保证企业连续的,节拍式的生产,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问,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为了使物资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系统使,因为物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供应是它的最根本的职能,所以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系统,对物资供应市场动态信息能及时了解,掌握库存变化,急生产之所急,保证生产供应,节约人力,物力,降低采购成本,是使企业总成本降低,合理利用和节约库存资金,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使企业物资管理跟上时代步伐,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途径就是对企业物资管理的加强,因为企业不但生产过程和创造产品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资消耗的过程,对物资计划管理的质量的提高,才能使物资采购供应计划按照目标实施得以保证,同时也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核心力的要求,是树立企业形象的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支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强大的物资供应的队伍做坚实的保证,才能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所以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在市场调控的经济制度下,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就更凸现出其重要性,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为实现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了一系列不应该出现的浪费现象,就是由于现阶段企业物资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使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正常运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如今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呈现一种病态的模式。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全面的梳理国内现行的企业监督体制,同时深入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将企业监管制度管理上的不足和缺陷补足,加强监督部门对于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陈艳华.关于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提升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3(33).
[2]马存栓.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物资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4).
[3]沈广勇.强化企业采购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控制作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物资采购 管理体系 非标物资 供应商
前言
科研机构是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定数量、质量的研究人员、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各项科研活动,物资采购也大部分局限于玻璃器具、科学仪器、药剂及相关专业设备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已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模式,科研单位也不仅仅局限于科研活动,它们也逐渐参与市场经济中,开发并生产各种产品。在这种背景下,增加了科研单位采购部门工作和管理的难度,物资供应也由单一的国家统一调拨、集中计划采购转变为国营、集体、个体、外商独资、外商合资多种形式并存的商品经济体制。繁荣丰富的市场经济为物资供应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也使采购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增加了采购工作的复杂性。另外,厂家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广告信息的误导、国家管理法规的不健全、单位内部制度的不完备,以及采购人员的素质较低,都有可能使一部分性能价格比较差的商品流入科研单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管理混乱浪费国有财物、以至为腐败现象创造条件。因此,科研单位必须完善物资市场采购管理体制、规范技术物资采购工作。
1.存在的问题
1.1采购物资品种多,数量少
一般来说,企业的生产活动背景单一,物资采购品种单一,而且大部分都实现了标准化产品。但对于创新型的科研单位,除了正常的生产,还要开展大量跨领域的科研活动,使得物资采购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产品转变,采购工作中非标物资的采购比重不断加大,成为其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标准化物资,非标物资往往对采购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采购部门探寻新的方法适应非标物资采购。由于科研单位与一般生产型企业不同,往往需要采购的物资种类多、批次多、数量少,无法形成批量、争取批量采购价格,这都给采购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1.2采购权分散,采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与生产企业相比,科研单位的组成具有其自身特点,生产科研过程中的主体往往是一个个课题组,它们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科研活动,却造成了采购权的相对分散,架空了专业的物资采购部门。采购权分散以后,就形成无数个采购主体,采购人员的素质及水平对采购过程和结果影响很大,经常出现采购成本过高、无效采购、供货不及时等问题。
1.3专业性强
科研单位大多从事技术附加值高的高科技生产科研活动,在此过程中涉及的仪器仪表、化学试剂和检测设备等物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普通采购人员很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技术指标、功能、组成和性能参数等内容。在采购过程中往往比标准化物资复杂,也经常会给采购部门的人员带来些问题和困惑。它采购涉及部门多、流程长、效率低,供应商数量有限,造成谈判困难,难以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以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正常的科研及生产活动,尽管其产品附加值及利润非常高,但过高的采购成本仍然是摆在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着科研单位的研究、生产、发展能否顺利进行,这就对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个更新、更高的要求。
2.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的方法
2.1完善物资采购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物资采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物资采购的需求,需要不断健全、完善采购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建立健全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采购监督部门。制定和完善物资招标采购、物资比质比价择优采购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把物资采购全过程都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到有序可控。
科研单位物资采购方式包括招标采购(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一般采购(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下面详细介绍:(1)招标采购有完整的法规要求,不再赘述,只是对于科研单位而言,招标时不能仅以采购金额来确定,应多参考设备和物资的技术性能参数。(2)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一般适用于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以及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还包括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以及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等情况。(3)单一来源方式采购一般适用于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等情况。(4)询价方式采购一般适用于采购的货物规格和标准统一、现货货源充足且价格变化幅度小的采购项目。
2.2加强合格供方的管理
一般而言,各单位都应该建立合格供方体系,对供货方进行考察和持续评估,发现违规情况,应立刻予以驱除。这是因为供应商资质的优劣决定了采购物资是质优价廉还是质次价高,供应商一般分为厂家和商家。在采购工作中,应坚持先厂家、后商家的原则,尽量少流通环节,这样更有利于保证物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供应商选择的条件也不宜搞一刀切,应该在确保产品优质、价格优惠合理、服务优良的前提下,根据物资需求的计划性、采购批量、采购资金保证程度等和市场供应商总体状况综合确定,这样才会有可行性。否则,无论标准高低,都会影响采购工作,出现找不到符合条件的供应商,或者选择的供应商不是最优供应商的状况。当然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资质的考察只是表面的,特别是在当前市场上仍然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下,产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情况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供应商管理工作应该根据实际采购情况和市场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进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2.3非标物资采购方法
非标物资是科研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购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对于非标物资,由于其技术的独特性,我们不仅要考虑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总成本,还要考虑使用该物资能够产生的效益,即追求效费比最佳。如果在采购过程中仅仅考虑单价,那么非标物资的供应商就会有按照下限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冲动,以实现较低的单价,但这往往会造成总成本的上升及效费比的下降。 (2)在成本方面,多个供应商时采购分散,难以降低采购价格,总成本通常较高,而在发展单一供应商后,采购高度集中,规模效应得以显现,容易获得价格优势,总成本会更低。交货及服务方,由于采购非常集中, 也会变成供应商的大客户,其各方面的资源自然会向大客户倾斜,可以更充分的满足企业的需求。(3)鉴于非标物资的特殊性,科研单位一般不能轻易更换供应商,应该将供应商视作伙伴关系,致力于长期合作,可以牺牲短期的利益来获得长期的共赢。在与供应商签署长期框架协议的前提下,能够推动供应商的持续改善,使科研单位获得更优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4)专职采购部门应该提高自身科学技术能力,主动参与非标物资的采购中,而不是简单的下单、跟催和验货。
2.4采购人员培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提升物资管理团队素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充实物资管理新生力量,包括从科研部门引进和社会招聘管理人才;二是对现有的物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保密意识。由于采购的物资跟研究的项目密切相关,有时会涉及保密信息,而采购人员又需要频繁地与外界(主要指供应商)接触,应该避免向对方泄露任何本单位的采购秘密信息。(2)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必须树立法制观念,杜绝索贿、受贿和损公肥私的违法违纪行为,搞好廉洁自律,将采购工作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中。(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采购技能。掌握现代物流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知识层次,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采购工作需要,胜任更多更高的采购任务。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每一类物资的供应情况,供应商的情况,供应渠道等。(4)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采购人员必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对各项采购任务要树立超前意识,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及生产任务,科研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采购机制,加强于科研与市场的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确保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进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黄晶.关于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问题的思考,现代企业文化,2009,21,16-17
[2]李发强.浅谈科研院所物资采购供应机制的规范化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70-71
关键词:SCM;物资条目;供应商数据;采购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55-03
Application of SCM System in Cangdong Power Plant in the Purchase of Goods and Materials
CHEN Xiao-yan
(Hebei Cangdo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Cangzhou 06111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SCM system in Cangdong plant material procuremen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CM system, BFS++ system and logistics network is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the key step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system are expounded, and the typical problems of the system on-line examples and analysis.
Key words: SCM; material supplier data entry;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沧东电厂机组投运初期,采用的物资采购系统是BFS++和国华物流网的结合体。由需求部门在BFS++中提需求,通过BFS++与物流采购网的接口程序,将需求导入物流网,由采购人员在物流网进行采购。虽然两个系统结合比较完美,但是还是存在如下问题:
①物资人员需手工进行平衡利库,系统不能自动进行平衡利库,物资人员进行人为的平衡利库,由于需求条目数过多,造成利库不充分,日久造成库存增加。
②无法实现需求申请的出库跟踪,虽然物流采购网实现需求计划到订单的跟踪,但无法实现需求申请的出库跟踪。
③没有专职的数据维护组织,造成电厂层面没有统一的物资主数据,造成数据传送至物流网时出现错误。
1 SCM系统的定位与实施原则
SCM的中文意思是供应链系统。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是一套将财会、分销、制造和其他业务功能合理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沧东SCM系统采用oracle公司的ERP软件系统,由IBM公司负责实施顾问。
1.1 SCM的定位原则及说明
①成为采购,库存管理的核心业务系统;②成为物资基础数据的维护中心;③总部,电厂共享的数据中心;④实现业务和财务的紧密集成;⑤实现需求计划,采购寻源,采购执行,物资领用的系统集成和信息流贯通;⑥提高采购,库存管理,操作人员的效率。
1.2 BFS++与SCM系统的项目相关定位与各自的主要职能
1) 定位:
BFS++:生产物资需求的提出和执行。
SCM:物资需求的汇总,采购执行。
2) 主要职能:
BFS++:负责生产物资需用计划的提出、领料需求的提出、成本的统计分析、需用计划执行进度反馈。
SCM:负责物资基础信息的维护、物资需用计划的汇总和采购进度的跟踪、采购订单执行、物资出入库、仓库收耗存统计、采购及库存管理统计分析等。
1.3 物流网与SCM系统的项目相关定位与各自的主要职能
1) 定位:
物流网:采购信息的询价和报价信息收集。
SCM:采购管理,采购执行系统。
2) 主要职能:
物流网:负责询价、报价信息收集。
SCM:负责供应商基础信息维护、供应商认证及发出询价、比价选择供应商、建立订单和一揽子协议、供应商基础信息维护、采购订单的审批、采购订单入库等。
2 SCM系统的实施
SCM系统上线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数据收集,需要收集的数据分为两类:静态数据、动态数据。
2.1 静态数据的收集
静态数据收集项目如表1:
静态数据梳理工作最重要的两项数据是:物资条目、供应商数据。这两项重要的数据在收集之前要经过严格的梳理来保证数据的质量,避免跨系统衔接由数据带来的诸多问题,重点是物资数据和供应商数据等的一致。
1) 物资条目的梳理
未来导入SCM的物资条目将以物流编码为准,BFS++中的物资条目只有存在与物流编码的正确关联才能导入SCM。
①物资条目的补充:BFS++中尚无统一编码的库存条目,需要从BFS++中提交维护申请和维护确认,完成尚无统一编码的有库存条目的物资编码补充;
②映射关系的补充:对于所有BFS++中有效并且未来需要使用的条目,如果没有和物流编码建立对应关系,都应提交维护申请,补充映射。
③错误映射关系的调整:BFS++与物流条目的映射中存在一些错误的对应,如两边的条目名称或规格、型号根本不是同一个物资,这类映射关系需要从系统中提取出现有电厂映射数据,进行检查核对。
④重复映射的调整:在BFS++与物流编码的映射中存在多个BFS++条目对应一个物流编码的现象,客观上形成了一物多码,并且影响未来SCM接口回写现有量,因此必须保证导入SCM的数据存在的是一对一的唯一性映射。对于重复的映射,需要由技术人员提取出专门的检查表,由编码维护人员处理形成唯一映射,完全解除映射的条目按前述规则将会彻底停用,请同时注意这类处理需要考虑现存数据(如需求计划、工单)是否引用了这些条目,进行同步的替换处理。
⑤计量单位的处理:核对BFS++条目与对应的物流编码计量单位是否一致,否则将可能会出现需求计划与订单或者出库差别很大的情况,原则上应以物流编码的单位为准,调整BFS++计量单位。
⑥财务分类的处理:导入SCM的BFS++条目必须具备正确的财务分类,所以所有财务分类为空或不正确的条目都应首先梳理完毕。
2) 供应商数据的梳理
供应商的数据收集如表2所示:
首先导出物流网的所有供应商,在其中筛选出需要的供应商填入上表中的前三项。然后导出财务FMIS系统中的供应商。FMIS供应商的编码即为SCM的供应商编码。
2.2 动态数据的收集
动态数据的收集包括:一揽子协议,未结订单,库存现有量,各电厂需求申请和工单导入条件。动态数据相对静态数据收集来说,任务量小,该文不再进行详细阐述。
2.3 SCM系统上线
SCM上线后, BFS++、FMIS、HR、物流网等多个系统集成到一起,数据的一致性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
①物资需用计划的类型与季度计划上的类型的一致性;
②物资需用计划、需求单、工单上专业的一致性;
③工单、需求单上的科目与FMIS的一致性;
④物资条目与SCM的物资编码的一致性;
⑤FMIS供应商地点与采购网上供应商信息的一致性;
⑥各单位都要维护集中采购的供应商;
⑦在SCM中,物流的供应商,必须也是物流集中采购相关厂的供应商。物流公司供应商维护岗位。要在维护物流公司供应商,提醒相关厂维护供应商地点层信息。
SCM系统采购流程如图所示:
整个采购系统的流程为:①BFS++提出需求计划通过接口程序传入SCM;②在SCM中汇总计划,进行平衡利库,计划汇总;③在SCM中进行打包,审批,形成采购申请;④通过接口程序将SCM中询价单至物流网;⑤供应商在物流网进行报价;⑥报价结束后,进行评分比选;⑦将物流网评分比选结果传入SCM;⑧在SCM中选择中标供应商,形成采购订单提交领导审批;⑨将中标通知通过接口程序至物流网通知供应商中标;⑩到货后,进行入库。
3 SCM系统上线后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BFS++需求计划不能导入SCM系统
化验班有一个需求计划无法导入SCM系统,经查找发现,该需求计划中有一条物资的条目已经被停用。故我们建议化验班删除该条需求计划,待重新维护该物资编码后再重新填报该需求。
3.2 有些需求计划的某些物资,打包时无法找到,无法采购
在实际采购中我们发现同一个需求申请中的物资,某些条目物资在电厂打包时找不到,开始以为是该物资利库后没有采购必要了,但后来发现情况不是这样,在仔细核实后发现该类物资是属于“设置了最大最小库存的物资”,储备定额内物资通过安全库存和最大最小库存的方式进行管理,所有设有安全库存和最大最小库存的物资都属于定额内物资。设置最大最小库存的物资不参与平衡计划,直接产生采购申请。因此该类物资不会出现在计划工作台,不参与利库,直接产生采购申请。
3.3 如果发现已批准的采购订单价格发生变动,采购员在系统中该怎么做?
1) 已经办理接收的,首先将入库物资退库至供应商,然后由采购员修改相应采购订单中数据行的价格,重新执行审批流程,审批结束后由库管员重新接收入库;
2) 未办理接收,由采购员修改采购订单,审批后由库管员进行接收入库。
3.4 在报价结束后,我们发现有的报价单导入不到SCM
在将报价情况导入SCM系统时,发现报价单未导入SCM,经查找发现在该询价单中,有尚未做映射的供应商报了价,故报价单无法导入。将该供应商做了映射后,报价情况顺利导入。
3.5 物资到货后刚开始无法查到该物资是属于哪个专业,无法通知相应的人来验收货物。
通过摸索,我们发现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此需求
1) 在“接收”、“接收事务处理”界面鼠标定位到要查询的订单行,然后选择工具菜单里的“查询需求”可以查到关联的需求计划行;
2) 在采购、库存相关的职责里(一般用户、查询用户)客户化单据报表菜单下都有“需求计划采购进度查询”,可以查询订单相关需求;
两种查询方法,必须是按照流程从BFS++提需求计划,到SCM采购的物资,否则无法实现查询追溯。
3.6 SCM系统上线后对BFS++主要的影响和要求
SCM系统上线后,主要的变化有:
原在BFS++中进行条目维护将取消,由集团集中维护;
BFS++中没有与SCM建立映射的物资编码将全部停用;
BFS++产生的采购需求、领料需求、工单需求,是通过接口程序导入SCM,而非录入,这些单据的状态问题应特别注意;
所有执行完的需求计划要执行关闭操作。
4 结束语
SCM项目本着服务生产优化物资管理总体流程;增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建立相关系统的信息集成和业务衔接的思路构建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实施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好处:
①需求计划进行电厂和集团两级利库,提高需求汇总平衡的准确性、充分利用完整的库存信息;
②汇总各厂库存信息,选择有效的供应方式,进行集团内的物资总体调剂;
③建立直达通道,发挥战略采购的集约效应,更高效地为生产服务;
④跟踪需求计划的相关采购进度和执行进度,反馈计划准确率,形成计划的闭环管理;
⑤实现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的编制汇总,进行需求计划与季度计划的对比, 指导集采实现;
⑥支持多种采购方式,结合不同的物资类型和采购目的,从业务流程的角度长短搭配、快慢结合,形成多层次的采购管理;
⑦管理联储仓库的设置,记录和分析联储物资的使用情况,有效推进联合储备的实施;
⑧掌握供应商代储库存信息,记录代储物资的使用;
⑨实现物资业务与财务集成,提升财务对物资的管理水平;
⑩梳理基础数据,建立系统间的对照关系,逐步推进数据的一致性;
结合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系统的优点为电厂生产实际服务。当然,系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比如采购环节不是很流畅,系统界面不是很人性化等等,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物资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以前的企业物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对物资进行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要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实现科学的管理,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大小的决定因素。
一、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物资管理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的重要职能是计划职能,对未来的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这就是计划,管理者对要实现的组织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这就是计划职能。它包括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等方面,物资采购计划是首要的重要的环节,他与物资管理的其它内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生产要想保证一定的节拍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资做保。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目标,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物资采购计划订立的是否合理,采购的物资能否满足生产的需要,是否使库存积压或短缺,计划编制就尤为重要。现阶段,企业计划的编排存在主要问题是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导致储备资金过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采购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物资采购计划由国家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生产计划要按照客户订货要求来组织生产,采购过程中合同签订的内容、数量、规格等一系列问题以及供应商的交货日期能否保证等都存在诸多的不定因素,这些都需要采购人员有良好的素质去应对,采购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要掌握物资材料性能、功能的相关知识,其次更要有良好的抵制来自各方面的物资诱惑的能力,要有识别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以免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现阶段物资采购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库存管理需上台阶
管理人员对库存动态掌握的不及时,影响计划采购人员计划编制的准确性。首先,财务人员要与库管人员定期核对库存情况、账、物、卡相一致,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规范和管理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加大物资管理力度,提高库存的管理水平,使库存资金降低到指标范围内,一般情况下,物资采购量=库存量+本期物资需求量-期末库存量。其次,库存物资的保管问题,对有些有色金属需要特殊的管理,定期地要做防腐防锈保养,对有些贵重金属要单独建账,加强和完善库存管理。
二、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做好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
物资采购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根据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和库存情况确定物资采购计划目标,根据生产计划目标编制采购计划。计划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为了保证计划编制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计划的编制必须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确定目标,分析环境,拟定可行性计划,重点突出,制定主要计划,可采用ABC分析法、滚动计划法、环境分析法等,使计划真正成为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真正起到计划的桥梁作用,为组织和控制管理活动下良好的基础,计划工作是有秩序的,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完后就要组织采购计划的实施,物资市场竞争激烈,变化复杂,不可控因素多,物资计划的难度更大,企业不但不能减少计划重视度还要加大计划的执行力度以不变的采购计划应对市场变化,维持计划的相对稳定性。
加强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物资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职责,树立大局观念,把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生存发展相联系,与时俱进,把好材料入库质量关,对入库的材料要索取相关的材质证书,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予入库;把好物资储备关,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浪费,做好物资摆放工作,避免物资无序乱放。根据生产中长线物资的控制量变化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以便及早制定计划。企业物资管理从计划、采购、验收、供应等一系列工程计划实施情况,直接影响企业整个运营过程,对每一个管理过程节点进行监控并形成良好的运营体系,将以上各个物资管理的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制节点入手做好产前,生产中的物资供应,是生产处于良好的运行中,保证企业连续的,节拍式的生产,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系统使物资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物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保证供应,所以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系统,能及时了解物资供应市场动态信息,掌握库存变化,急生产之所急,保证生产供应,节约人力、物力,降低采购成本,是使企业总成本降低,合理利用和节约库存资金,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使企业物资管理跟上时代步伐,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途径,企业既是生产过程和创造产品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资消耗的过程,提高物资计划管理的质量,保证物资采购供应计划按照目标实施,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核心力的要求,是树立企业形象的要求,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需要有一支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强大的物资供应的队伍做坚实的保证,所以在市场调控的经济制度下,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就更凸现出其重要性,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为实现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闫丽娟.新时期企业物资管理之我见[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12).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广为应用。由于政府采购支出所遵循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购买支出所达到的规模效益,它的影响已超过单纯的财政支出管理,涉及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合作领域。鉴于此,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府采购制度。
一 、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日常政务活动的开展或者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与一般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以下特点:
1.采购资金主要表现为政府性资金;
2.采购目的主要是实现政府职能;
3.采购范围广、规模大;
4.采购过程要求能够较充分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5.采购制度一般是围绕政府的一定时期的一定目标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采购法规:主要表现为各国分别制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法》,该项法规主要包括:总则、招标、决议、异议及申诉、履约管理、验收、处罚等内容。
2.政府采购政策:即政府采购的目的,采购权限的划分,采购调控目标的确立,政府采购的范围、程序、原则、方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
3.政府采购程序:即有关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政府单位采购计划拟定、审批、采购合同签订、价款确定、履约时间、地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4.政府采购管理:即有关政府采购管理的原则、方式,管理机构、审查机构与仲裁机构的设置,争议与纠纷的协调与解决等规定。
(二)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但政府支出中政府采购行为则一直存在。据有关方面测算,近年,我国政府采购日均量已达20亿元,年政府采购总量7200多亿元。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采购表现为财政预算分配后各购买实体的分散采购形式。即:由财政部门每年根据预算和各预算单位的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各支出单位根据需要自行购买。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其中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体现在严格的物资审批中。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传统的政府采购行为方式与两个根本性转变改革环境存在严重的相脱节。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买方市场逐步成长壮大,各购买实体的自主权明显扩大,政府采购牵涉的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支出管理制度并未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力。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造成采购行为不规范;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采购过程以部门或小集团利益为重并引发不同程度的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弱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因此,探索、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体制转轨中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政府机构改革亦要求政府转变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呼唤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1.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要求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其中,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由于政府采购的数量、品种和频率,影响着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反映一定时期的财政政策,政府采购制度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熨平经济波动,起到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作用。同时,政府采购还是政府体现政策意图,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手段。如:政府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带有政策倾向的政府购买,支持民族产业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吞吐存货、平抑物价、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等。
2.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支出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楔入了市场机理和价值规律,追求支出效益最大化是支出管理的根本目标。同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管理的方式必须符合法制化和规范化要求。政府采购制度以一系列制度的规定,加强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变过程的影响。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制约和规范了政府购买行为。对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有重要意义,是健全和完善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资金分配与使用效率机制,从而达到经济的规模效益与追求政府支出的边际效益。
3.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壮大民族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朗。我国政府于1996年向亚太经合组织提交的单边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最迟于2020年向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因此,建立和推行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时不我待。它有助于我国从国际市场中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利用从现在到正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时间差锻炼和培训国内企业,逐步适应国际惯例,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挑战。
4.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防腐倡廉,整顿财经秩序的重要配套措施。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建立一种反腐倡廉机制,使政府采购行为置身于财政、审计、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等全方位监督的机制当中,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运作,有效抑制了公共采购当中的各种腐败现象,有利于维护政府信誉,维护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二、政府采购的国际通行做法与启示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欧洲。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国家逐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的主体也逐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向其它公共服务组织扩展,并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近一个世兰己来,政府采购制度是大部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管理政府直接支出的基本方式,且已经推广到国际贸易领域。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成为各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要文件之一。
(一)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通行做法
1.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其原则主要有:货币价值最大化原则(即实现等价交换、物有所值,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尽量满足全体居民和纳税人的要求);三公(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竞争原则(以此激发国内外商家间的充分竞争)。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不同历史时期各不相同。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职能内涵的扩大,政府采购成为政府干预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政府采购的目标更趋多元化,如各国常见的保护民族产业,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就业等。
2.政府采购的基本模式。以政府采购的集中程度可分为三种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即由一专门的机构负责本级政府所有采购如香港);分散采购,即有限的物品集中采购,其它物品由各支出部门根据政府有关法规分散采购(如新加坡)。
3.政府采购的方法。主要包括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两种。其中招标采购所占比例较大,且门槛价较低。它又包括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限制性招标几种。后两者一般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购买现有设备的配套部件、购买专利产品等。非招标采购具体方式灵活,如两阶段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采购和小额采购等。
4.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一般而言,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都设在政府财政部门,各自的权限因国而异,因其采购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职责包括:采购预算编制、制定采购法规、对政府采购事务进行协调和管理、采购统计、采购分析和评估、直接进行采购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又将政策制定机构与政策执行机构分开设置。
5.争议和仲裁。政府采购仲裁机构可分为由财政部门负责(如:新加坡、韩国等)、独立的仲裁机构(如:加拿大、日本等)和地方法院负责三类。解决的方式有通过争端调节的协商解决方式和法律仲裁。
6.有关法律规定。为加强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各国都备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如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法案》、《联邦采购条例》、《合同竞争法案》等)。其中各国的基本法规是政府采购法和合同法,同时还配套有大量的相关法规。
关键词:建筑工程; 管理 ;核心任务;组织形式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合同目标、费用目标和风险目标得以实现。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以及措施。
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介绍1.涵义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为建设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策划;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为建设单位提供招标、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和试运行等服务,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信息等管理和控制。2.业务范围
按照建设部2004年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包括:
1.1协助建设单位进行项目前期策划,经济分析、专项评估与投资确定;1.2协助建设单位办理土地征用、规划许可等有关手续;1.3协助建设单位提出工程设计要求、组织评审工程设计方案、组织工程勘察设计招标、签订勘察设计合同并监督实施,组织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优化、技术经济方案比选并进行投资控制;1.4协助建设单位组织工程监理、施工、设备材料采购招标;1.5协助建设单位与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或施工企业及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供应等企业签订合同并监督实施;1.6协助建设单位提出工程实施用款计划,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和工程决算,处理工程索赔,组织竣工验收,向建设单位方移交竣工档案资料;1.7生产试运行及工程保修期管理,组织项目后评估;1.8项目管理合同约定的其他工作。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1.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过程控制。工程项目从项目建议书批准之日起就应抓进度管理,确定各种项目可完成时间,分析各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制定进度计划,调整和控制进度的变化,控制项目进度计划特别是复杂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绝不能仅控制承包商的施工进度,而应控制影响工程项目的全部进度。如设计,对外谈判签约,设备、材料采购,能介质供应,生产人员、技术、物资准备等等。 2.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投资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工程项目诸过程。根据资源需用计划及价格测算所需资金,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和各项工作之中。从工程项目设计开始就应严格控制,限额设计,并通过控制设计变更减少承包商的索赔,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 3.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及运用三全控制基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具体实施表现为建立质量自检制度和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等两套质检机制。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
4.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地使用各种人力资源,发挥相关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组织确定分析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及时补充急需人员,裁减冗员,开发个人或组织的进取心和技能。 5.采购管理。工程项目所需物资、设备采购品种多,数量大,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必须对采购工作加强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决定何时购何物,确定潜在来源,然后询价、招标、签订合同,督促按时、按质、按量及时供应到位。 6.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可能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要将这些不确定因素的有利方面,尽量扩大并加以利用,将不利方面带来的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项目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措施,不论是工程进度方面,成本控制方面,工程质量方面等都要采取措施,以弥补损失,扩大目标成果。
7.合同管理。建造合同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有更多的费用问题要依据合同确认,而不是依据预算来确认,合同的主要作用将在以下几方面更加突出:(1)工程量核定方式;(2)工程款支付方式;(3)违约责任及索赔规定。因此,项目部必须认真研究建造合同的各项条款。分包合同、采购合同、加工合同、租赁合同等项目涉及到的所有合同,随着施工建造的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也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对甲、乙方都有强制作用。
三. 确定合理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1.管理组织形式的确定原则 项目管理组织形式是指由施工管理机构――施工项目部具体采用的管理组织机构,它决定了项目管理层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施工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应该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整体效率原则:项目组织形式是为项目整体运作服务的,确定合适的组织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能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的整体任务。(2)权责一致原则:在项目组织设计时,要明确各组织单元的职责与权力,使职责与权力相一致。其中,适当授权是关键。(3)专业分工与协作统一原则:项目各组织单元既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也要有有序的协作。(4)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合理原则: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成反相关关系。一般来说,项目组织设计中,应在充分考虑影响管理跨度的各种因素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管理层次。(5)弹性结构原则:项目组织形式要根据工作任务、技术特性等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保证组织能进行动态的调整。(6)精简高效原则:项目组织在保证必要职能的前提下,应减少管理层次,优化人员资源配置,力求做到机构精,人员少,效率高
2.几种有效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2.1 职能式组织形式。每一职能部门对应一种专业分工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在组织当前的职能型等级结构下加以管理一旦项目开始运行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就由各职能单位承担.各单位负责完成其分管的项目内容。如果项目的性质既定.某一职能领域对项目的完成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职能领域的高级经理将负责项目的协调工作。
【关键词】企业采购;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纷纷进行各项改革,以保证企业效益的提高。采购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在制度及监督管理方面做的不完善,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速度,损害企业全体人员的利益。因此,针对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改进,对于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采购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的大事,采购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比如: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资金的使用,采购员的管理与监督等。目前我国企业虽然仍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但是在采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监督部门思想上不够重视
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监管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企业工作中对于监督管理以及采购都会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部分监督管人员没有认识到采购对企业的重要性,在监督工作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或者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更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或监督,容易给采购工作留下隐患。
2.采购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采购部门针对采购工作的开展并没有落实到个人,这样如果采购任务完不成就是整个部门的失职,容易挫伤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对于高价采购浪费资金的,或收受贿赂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做不处罚或少处罚,对节约资金完成任务的人员却无特殊奖励,这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一些工作积极的员工来说很不利,无法凝聚员工的力量。此外,企业领导及其它相关人员为了人情或其它目的插手正常的采购工作,从而影响到采购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3.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企业各项工作实行合理监督,可以避免一些工作失误,但是目前企业中相应的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对于采购这样一个工作跨度时间长、流程复杂的项目进行监督,相关监督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还不明确。一些企业由于机构编制的原因,一些部门即是项目任务执行部门又是监督部门,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同在一个屋檐下”,这样势必难以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也就无法满足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改善企业采购监督管理现状的有效措施
采购是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确保企业的持续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善企业采购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效益,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针对当前企业采购部门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以达到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
1.加强监管部门的培训、提高重视程度
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企业运行中的重要部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开展情况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预算及有效运转。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监管部门的重视程度,适时对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首先,对于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不能只停留在专业层面,应该根据工作的需要,开展一些诸如提高监管能力、做好审计工作以及法规条例的学习,通过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对企业采购工作监督的适应能力。企业还可以利用一些活动平台,增加监管人员彼此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在企业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活动,职业素养是员工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基础,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可以让员工对工作更负责,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效应,这样一来,监管人员遇到违反企业条例规定的行为更能够严格按照章程办事,绝不偏袒。进行素质教育时可以给员工播放一些案例,通过案例对员工进行警醒教育,促使其慎重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举止。
2.制定监督目标及方式,确保监督有效性
企业监督管理部门是确保监督采购工作正常合理运转的主要部门,由于采购部门的工作任务多、时间长,因此在监管上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摸索,找准工作重点,设置工作目标,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第一,开展监督工作应该明确工作重点。采购工作是企业的重要部门之一,采购质量和成本控制都会对企业运转造成影响,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将采购的质量和成本放在首位,实行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质量的“终身负责制”。为了有效避免采购员和供应商形成利益关系、从中谋取利益,要定期对采购人员进行换人换岗。不过,也有一种看法,认为不宜频繁更换岗位,因为采购员在本岗位时间长,与商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流程熟悉业务精通,能保证质量和供货时间,换另一个人要熟悉其业务及流程需要一个过程,与商家进行良好的沟通也要时间,这样对企业的生产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关键还是要有监管制度的保证和实施,不一定换人换岗最有效。第二,对于采购工作的监督要抓住关键,采购计划必须要具有实用性,要关注计划采购物资的依据、必要性与可行性,防止出现盲目计划、拍脑袋预算或虽有计划却难以实施的现象。采购物资选择的供应商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质,确保物资的采购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同时还要认真检查验收所采购的物资,防止不合格品进入生产环节,全方位的确保监管有效性。
3.建立健全企业采购监督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是企业监管部门顺利开展工作的依据,企业相关责任人应该根据监管部门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为监管部门对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提供章程。在管理中,继续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管理监督部门为主、整顿办日常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监督力量体系构建上注重结合单位内外监督力量,建立以整顿管理为主,法规监察为支撑,供应单位及干部职工为补充力量的监督体系。监管部门应该定期将采购账单公示给企业员工,让员工一同参与到监督力量中。根据采购工作建立一套奖惩制度,对于在采购过程中积极性较高、认真负责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于在采购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的员工,要给予严重警告,涉及到违反法规的要交由相关部门处理,绝不讲情面,通过实例给全体员工一个警示。
4.实施公开、透明化管理
为了更好地对采购部门工作进行监管,还可以通过公开管理,利用员工的力量进行监督,这样既实现了管理的透明化,还能够更好地监督采购工作。采购部门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应该明确内部的管理制度及任务分工,这样就能更好地将责任归结到个人,便于监督制度的实施。另外,对于企业采购过程的监督,应当注重科学、合理,在保证采购顺利进行的同时实现监督机制的强化,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采购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对于强化集体力量,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要实现企业内部的透明化管理外,企业还应当邀请外界权威部门对企业内部运行进行监督,以实现企业运营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满足企业的采购监督机制构建需求。
三、结束语
企业采购是关乎企业生产、运转的重要部门,但又是监管最难的一个部门,及时发现企业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监管部门工作价值。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采购监督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机制的变革与完善,以提升企业采购过程的监督水平,从而实现企业成本降低,更好的满足企业后续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敏.我国中小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
[2]周戚远.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05)
[3]刘立江.企业采购对政府采购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0(04)
[4] 刘敏.我国中小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本单位的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预算、组织、协调、管控等工作的总称。与企业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是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与企业的经济价值最大化显著不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资金投入者提供的资金比例进行经济利益分配;最后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没有像企业中市场化财务管理收益分配、风险收益、融资等经济行为。
二、财务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的安全、国有资产的完整以及事业单位经营中的核算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控方法能够有效规避上述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二)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绩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有效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履行的好坏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从实践来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提高其公共服务的水平,从而从客观上促进了其职责的履行。(三)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财务管理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中,它能够全过程、全方位对资金使用质量和使用效果进行监督,通过各项财务指标有效反映出资金使用效率,为改进资金使用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财务管理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
三、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虽然财务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在防范财务风险、履行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受管理制度和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一)绩效预算管理不完善,有待改进。自2011年我国开始推进绩效预算管理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预算编制存在重总量轻分配、透明度偏低的现象,导致预算资金的分配效率不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透明度的要求相比,我国预算编制一直以来缺乏公众的监督,透明度有限;虽然推行了绩效预算管理,但是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经常存在重总量轻分配的问题,预算多以短期为主,没有对资金项目的远期规划进行统筹考虑,从而导致预算资金被主要应用于短期投机性项目中,而对一些中长期资金不能具体落实,从而导致绩效预算资源分配效率较低,资金浪费严重。2、在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的刚性约束力不足,存在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随意和超支、挪用预算资金的现象。3、缺乏对绩效预算的评价与监督。实施绩效预算管理,虽然将一部分指标予以量化,使得评价与监督工作客观性增强,但是在实践中,受管理层对其重视度的影响,导致在实践中绩效预算评价的约束力不强,并且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度不够,从而导致绩效预算缺乏有效监督。(二)政府采购业务不规范,存在财务管控风险。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而制定的制度。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对各项采购业务进行了具体规范,在实践中审批程序较为复杂且主管部门监督严格,因此部分单位在涉及需要审批的政府采购时,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审批和监督,不进行公开招标,从而给单位的资金管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四、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实施对绩效预算的全过程管控。1、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和批复要规范、科学。绩效目标设定是否科学主要取决于其是否与本部门的管理目标高度相关,是否可衡量和具体,以及在预算期内是否可实现,并且预算绩效计划要有详细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为实现绩效目标的工作途径和流程以及所需资金等。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审核绩效目标,审核的关键点应当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点:部门职能与绩效目标的关联度水平、实现绩效目标的措施的可行性、实现绩效目标的预算资金的合理度等。绩效预算目标的批复应当与绩效预算同步,并且批复的目标应当严格按照清晰、可量化的标准,从而为绩效预算的执行监控和进行绩效预算的评价提供便利和基础数据。2、必须对绩效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对预算绩效的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监控是保障预算执行的有效手段。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跟踪监控机制,及时汇总绩效运行信息,对于出现预算偏差较大的情况要尽快查明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促进绩效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要对预算追加、调整加强审核管控,提高绩效预算的刚性约束力。3、提高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管理。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应当从三方面着手:(1)绩效预算管理部门需建立完善的反馈和应用制度。各绩效预算执行单位应当根据归口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增强支出责任,提高管理水平。(2)绩效预算管理部门应当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具体执行单位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从而达到节约预算资金,优化资金配置的目标。(3)绩效预算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绩效预算支出情况以及评价结果,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提高预算支出的透明度。(二)优化政府采购管理,降低财务管控风险。笔者认为,要想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行为,降低财务管控风险,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设立政府采购的规范流程2、在上述流程图的基础上,建立政府采购的归口管理制度,明确单位各部门在采购管理中的不相容职责,以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对于将部门预算项目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涉嫌舞弊的采购行为,财务部门要坚决抵制,同时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进行全程参与监督,从而有效防范政府采购中舞弊风险。3、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制度,以提高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管控。当前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行为的评价仅停留在节支率(执行价格与预算金额的比率)这一指标上,但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反映问题的实质。在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满意度调查和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综合两方面得出相应的绩效评分结果,并以此对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和实施奖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落实采购人主体责任的形式来督促各单位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指导,促使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
财务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在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单位日常管理中要加以重视,每个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管理环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
作者:刘征 单位:茶港老干部生活服务中心
一、企业集团管理中的主要财务问题
1.信息失真问题。对信息流的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公司的管理的基本平台。由于集团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或公司内的管理部门之间出于各自的局部利益,主观上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不集中。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层面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干扰信息流,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集成后的信息普遍失真,导致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严重失实。从管理上看,由于企业集团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变程度严重,导致集团公司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加之社会中介机构由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利用社会监控手段的不完备,在审计时往往流于形式,致使有些子公司假账泛滥。
2.资金管理问题。相当多的企业集团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比较普遍。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企业集团公司资金流动与监督控制严重失调,甚至出现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资金管理失控。一是部分内部人员利用权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使企业集团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闲置。二是子公司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大部分由母公司贷款获得,如果母公司对贷款难以及时调回会影响母公司的财源和资信,三是投资失控,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有些企业集团子公司实行承包经营,对于中小项目的投资具有自,投资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使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四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使资金沉淀严重,周转缓慢,资金机会成本较高。五是集团公司内部整体资金调剂无序,资本经营意识不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的有一些子公司,经营状况稳定,效益好,现金流量充足,而有些子公司存在短期资金紧缺或处于基建期,需要投资扩建的子公司却向银行大量借款。子公司之间不能有效调剂资金余缺,形成了子公司之间的贫富差距,导致集团公司整体在收取微薄存款利息的同时却支付巨额的贷款利息。
3.资本运营问题。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商务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资金的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的分配。目前,有些企业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取非关联性的多样化经营,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而企业集团自身管理能力又较差,企业资金回报率低,甚至出现亏损;宏观紧缩、资金难以筹措时,没能及时投入,走资本扩张规模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资本增量时没注意集约经营。
4.采购中成本管理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买方市场和企业集团批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集团公司采购的问题便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是采购渠道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集团公司采购价格混乱,采购资金浪费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集中采购管理,集团采购权利的分散,造成了集团经济效益下降,资金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后劲。
5.利益分配问题。企业集团的分配十分复杂,不仅存在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纵向分布,还存在各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分布。一般而言,企业集团利益分配应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在生产经营环节,各成员企业间相互提品、半成品或者劳务,它的结算方式一般是按企业集团统一制度的内部结算价格进行结算,内部结算价格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成员的切身利益。在对生产经营成果的利润进行分配的环节时,利润分配一般采取统收统支,利润分成或者两者的结合。统收统支是全资子公司的收入、利润全部上交,由母公司统一缴纳所得税,统一分配税后利润。利润分成是依据母公司对成员企业控股、参股的比例或者依据承包、租赁协议对成员企业的税后利润按比例或者协议分成。这几种利润分配方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分配原则往往确定不尽合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及集团内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
6.经营中的负债问题。从理论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经验判定,企业资产负债率以不超过50%为佳,而目前世界各国大公司资产负债率在60%左右,有的甚至还要高一些。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企业资金负债保持在65%左右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目标。问题是我国企业集团为了增强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走规模扩张之路,过度负债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合理负债和过度负债的关系。形式上的规模经济导致现实上的亏损。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控制策略
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总的发展方向。集团财务问题的解决必须以信息化推动企业集团财务流程的重组,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突出“层级扁平化、业务模块化、信息网络化、数据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1)层级扁平化: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是组织的扁平化,因此,需要对原有的集团财务模式、财务运作纵向环节过多的状况加以改革。削减过多的纵向财务运作环节,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让财务人员真正的贴近经济业务运行的实际,接近市场,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目标,走财务流程运作扁平化的道路。
(2)业务模块化:团队合作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就是核算业务的分工与协作呈现模块化趋势。财务业务模块化、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给予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之上的信息系统管理以及集团资金流动的内部银行化管理。
(3)信息网络化:根据分工负责、分级授权原则,在财务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应建立电子签字制度,每人对各自输送数字的真实性负责,保证不越权,不渎职,出现差错可追溯到责任人,以便及时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对造成损失的视情况进行赔偿处理。
(4)数据一体化:为确保财务数据信息在网络上安全可靠的运行,减少数据录入的人工差错,必须实行财务数据的全面一体化,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关键物资的条码化管理。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有效途径
(1)不断改善对企业集团的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集团的干预是必要的,包括必要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政府对企业集团以间接管理为主,主要通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集团健康发展;培育各种要素市场,鼓励资产存量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防止垄断,制定竞争规则等。政府对大型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的管理,应按照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的原则,不断完善对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依据《公司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对企业集团实施监管,监督和考核国有资产的运营效果和保值增值情况。特别是授权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后,必须明确国有资产运营责任,要对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企业集团建立国有股权经营责任体系、国有资产经营考核奖惩体系,以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控体系。
(2)建立并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资产纽带关系,从资产关系的角度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资金、财务活动的调控。根据母子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和管理思想可将企业集团的财务组织机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集团公司财务部。负责集团公司的投资决策,掌握资金融通权、投资审批权、重大经营活动协调权及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第二层次是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和事业部的财务管理机构。各全资子公司和事业部的财务会计部门既要接受集团公司财务部的统一指导,又对经营者负责,在遵守企业集团统一财务制度的基础上相应独立地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第三层是集团控股子公司财务组织。它在遵守公司章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制定本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母子公司体制比较健全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可向全资子公司委派财务主管人员和在集团公司设立财务总监。委派财务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接受集团公司的考评,负责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总监作为一种专业职务,其主要职权应当包括:审核集团公司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并报董事会,与集团公司总经理共同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负责;参与审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经济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与集团公司总经理联合审批职权范围内的企业经营、融资及投资事项,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和汇往境外资金及担保贷款等事项;参与审定集团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对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集团公司相应业务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负责集团公司的财务审计及有关财务人员的任免奖惩等。
(3)建立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解决集团财务问题,在处理母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应坚持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原则。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在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体系中,各企业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能,在生产、技术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这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有效手段。而且,在集团内部,不管是哪一职能部门或职能部门中的哪一个管理人员,又均与经济利益相关。因而只有将权、责、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其有外在压力,内在动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4)处理好集团母子公司间的财权分割。根据集团公司财权的不同种类,我们可以将母子公司财权配置作如下构思。融资决策权。母公司为了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在集中一定的融资权时,应赋予子公司一定的融资决策权。如资产负债率安全线内的限额举债,与自行决策的投资相配合的融资等。投资决策权。对外投资权应集中于母公司,对内投资决策可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流动资产投资决策权以及再生产范围内的技术改造权力完全交给子公司,在规定的限额内子公司可作投资决策。资产处置权。子公司无形资产、关键设备、资产重组涉及的资产处置必须经母公司审批,流动资产及其余资产可以由子公司自主决定。子公司拥有资产的日常管理权,母公司对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拥有监控权、资金管理权。母公司对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子公司主要负责资金和日常管理,制定资金内部管理办法,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等。为保证子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和必要性的开支,母公司应给予子公司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成本费用管理权。母公司通过预算控制手段对各子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间接管理,子公司对各项税金、基金及附加费、保险费等有支配权,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和监督。收益分配权。母公司有对子公司利润有统一支配、调度的权力,但子公司有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
(5)财务预算控制。企业要防范和控制财务问题,必须搞好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企业集团对所管辖单位一定时期内资金运作所作的安排,它是以货币形式对一定时期内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分配等有效资金方面预算的具体落实。财务预算由总预算、专门预算和预算编制说明几部分组成。总预算反映企业资本营运和各项财务活动的总体状况;专门预算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根据企业集团的特点,财务预算可以分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预算控制、和事后预算控制三个环节。事前预算控制主要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出发,成立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其子公司事先制定一套全面的预算管理措施或方法。主要包括计划年度的各项负债、费用和收入等指标的预算;筹资、投资和税后利润分配的预算等。在进行财务预算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业务情况以安排企业资金使用,并在风险与收益间作出选择,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事中预算控制是在以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为主,各部门参与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据制定的财务预算进行监控。监控的主要对象是各项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对于偏离财务预算的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以回避财务风险。事后预算控制是在预算执行后,认真分析实际工作与预算之间发生偏差的原因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纠正措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6)强化资金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一是加强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背;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加强客户档案管理,客户的资信好坏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二是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债。三是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四是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促进其离开母体,自我发展。要逐步撤回借给和被子公司长期占用的周转金,提高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益。五是建立、实施和完善集中采购管理。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完善财务成本控制的管理手段。在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是企业的核心。母公司要作到“五统一”即财务控制集中统一,规划投资集中统一,产品布局及产品开发集中统一,材料采购集中统一,产品销售集中统一。
【关键词】 降低;施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合理确定项目目标成本是基础
以前,使用中标价降点的成本管理模式,无法客观科学的测定项目成本,其弊端为:一是项目之间的目标成本偏差大,项目终结时无法客观公正的对项目做出评价,影响了项目管理层的积极性;二是不能指导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没有起到目标成本管理的作用;三是不能准确反映项目实际成本,不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的测算项目目标成本,是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客观公正的评价项目经理,调动项目管理层积极性,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
1.加强项目目标成本的测定
首先,项目目标成本的测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目标成本要符合企业实际,应是项目管理层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二是项目之间目标成本的衡量尺度要一致,否则将影响对项目的公正考评,影响项目管理层的积极性;三是使作业人员在不同项目上付出相同劳动,收益基本相同,最大限度调动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项目目标成本的测定应遵循以下基本方法:一是收集、整理、分析企业历史成本数据,对同一专业,同类工程的资源消耗进行比较分析,剔除影响因素,确定各类工程、各种专业正常情况下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的实际消耗水平,在收集、整理、分析历史成本数据的基础上完善企业内部定额;二是依据中标项目工程量清单和企业内部定额,计算正常情况下各类资源的消耗量,按当地市场价格和正常消耗,确定材料费、机械费用的消耗,按企业对作业人员工资管理规定确定人工费用;三是根据施工工期的长短、各类管理人员的配置数量和费用标准,以及国家规定的费用比例,计算管理费用支出;四是根据投标书所承诺的标准,计算现场设施费用、施工措施费用、进出场费用和安全环保费用等;五是将目标成本细化到分部、分项工程和专业项目,为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提供依据;六是根据企业管理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定期修订成本目标,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具有竞争力。
2.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在承包项目上的委托人,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人物,是项目管理目标的承担者和实施者。项目经理的责任、权限和利益由企业法人通过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来确定。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应包括工期、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目标及企业其他管理目标,还应包括超额完成目标成本的奖励和完不成目标成本的惩罚条款。项目经理部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成本控制责任制体系,按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控制目标分解,明确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利和相互关系。成本控制应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和编制成本报表。
3.实行全过程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在科学合理测定项目目标成本和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好过程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一是公司总部要指导帮助项目做好开工前的管理规划,对实施规划进行审批,并监督检查项目按规划进行实施;二是组织好月度成本分析,重点对施工工效、采购价格、机械租赁价格、分包管理、管理费用等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寻找降低成本的空间和途径,有针对性的制定改进措施,实行有效控制。对个别管理比较弱,控制难度比较大的项目由总部组织专题进行分析,帮助项目提高管理能力;三是总部要定期组织专项检查,检查公司成本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使所有项目的成本都处在有效控制之中。
4.做好项目终结时的考核评价。项目考核评价的目的是:规范项目管理行为,鉴定项目管理水平,确认项目管理成果,对项目管理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主要包括:一是项目经理部要向总部考评组提供完整的管理资料,承包指标完成情况和施工总结;二是考评组要按企业各项管理规定和目标责任书要求客观公正进行评价;三是依据企业管理规定和目标责任书要求严格奖惩;四是对经济指标完成好、盈利能力强的项目经理给予奖励和晋升,调动项目经理的积极性。
二、项目部落实控制措施是关键
1.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要编制项目财务预算。预算管理是国内外企业广泛推行的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工程开工前编制项目财务预算,是项目实行成本有效控制的重要措施和重要环节,财务预算是对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成本和资金收支的预测,是实行成本控制和平衡资金的主要依据。编制财务预算是项目经理部在工程开工前的一项主要工作,也(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02页)是施工管理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是施工合同约定的项目施工计划、企业确定的施工方案、组织管理模式、资源配置计划和企业法人同项目经理签订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所确定的目标成本。财务预算要求详细预测各专业分部、分项工程、月季年和工程竣工各阶段的工程收入和成本支出,寻找降低成本、平衡资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财务预算由项目经理组织费用控制、工程管理、物资采购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在工程开工前编制完成并报企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按批准的财务预算和控制要求分解落实到部门岗位和责任者。
2.项目每月要编制财务预算,并分解落实。在项目施工现场,经常由于设计、物资采购和不可遇见因素使工程不能按计划实施,发生施工过程中的计划调整,造成项目资源变化而增加项目成本,为此,依据现场实际变化编制月度财务预算是控制成本的一项重要环节。月度财务预算的编制,除应遵循一般原则外更要强调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要强化预算分解并落实到成本控制的责任者。对成本控制的措施、时间和方法要进行检查指导,控制责任应同责任者岗位考核挂钩。项目经理要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保证控制措施的完全落实,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3.开展月度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寻找降低成本的空间和途径,这是项目经理的一项重要职责。成本分析法是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对比分析实际工程量与预算工程量的偏差、实际消耗量与计划消耗量的偏差、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偏差、各种费用的实际发生与计划支出的偏差,找出形成偏差的原因。根据偏差形成的原因制定措施,以改进控制体系和成本控制方法,项目只要坚持每月开展成本分析,坚持持续改进,就能不断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