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业经营范围

旅游业经营范围

时间:2023-07-07 17:2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业经营范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业经营范围

第1篇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旅游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8年至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为了确保有针对性、准确性的选取研究数据,本文依照下列标准对研究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的公司;(2)剔除财务与行业收入数据不全的公司;(3)剔除ST,PT的公司。经过筛选我国以旅游业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符合标准进入研究样本的共有20家,其中旅游类的14家分别是:北京旅游(000802)、中青旅(600138)、旅游(600749)、国旅联合(600358)、黄山旅游(600054)、大连圣亚(600593)、丽江旅游(002033)、峨眉山A(000888)、桂林旅游(000978)、华天酒店(000428)、西安旅游(000610)、云南旅游(002059)、西安饮食(000721)、华侨城A(000069)。旅馆类的6家分别是:美都控股(600175)、东方宾馆(000524)、新都酒店(000033)、金陵饭店(601007)、锦江股份(600754)、首旅股份(600258)。

(二)指标确定 市场绩效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是评价公司绩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本文综合采用这两种指标进行评价。选取托宾Q值作为绩效指标的市场评价标准,将总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绩效指标在财务方面的衡量,且用价值比率来估算托宾Q值,即将资产重置成本等同于账面价值,得出:Q=(负债的账面价值+流通股市值+非流通股市值)/总资产账面价值。同时选择了公司规模(LNA),增长率(SG)及资产负债率(DBTR)作为控制变量。所用变量及其计算公式如表1。

(三)模型构建 利用以上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将2008~2010年的NOS,HI,ROE,ROA,Q值进行统计描述,如图1、图2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2008~2010年,企业部门数(NOS)在旅馆类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中,基本保持不变,而在2009年均有少量增加。但其中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企业部门数(NOS)都一直高于旅馆类上市公司的企业部门数(NOS)。

由图2可以看出:2008~2010年,旅游类和旅馆类上市公司的HI指数也基本保持不变,而在2009年都有所减少。并其中旅游类上市公司的HI指数一直低于旅馆类上市公司的HI指数。这是由于NOS的取值和企业多元化程度正相关,而HI指数与多元化程度负相关。因此初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8年至2010年中,旅游业上市公司的企业部门数(NOS)和HI指数均在小幅度波动中,以此显示出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没有大的波动,但均采用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方法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一度高于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第三,由表3、表4可以看出在2008年~2010年间,旅游类上市公司和旅馆类上市公司关于企业的ROA、ROE、Q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其中旅游类的上述指标时随着多元化经营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旅馆类则相反,指标随着多元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以上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初步结论,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都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而旅馆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与多元化程度负相关。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认结论,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而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是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重要前提,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学一般认为,VIF(方差膨胀因子)大于5,Tolerance(容忍度)小于0.2是多重共线性存在的标志。而由表2可以看到VIF都小于5,且Tolerance都大于0.2。由此可见,各项指标都不存在多重共线,所以可以确保回归分析的可行性。

通过SPSS软件运行,其回归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一,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ROE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企业部门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旅游类上市公司的ROE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企业部门数在0.01的显著水平上呈现正相关关系。

其二,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分析。如表4所示,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ROA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企业部门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而旅馆类上市公司则不同,其ROA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之间也不存在相关关系,但与企业部门数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却在0.01的显著水平上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其三,企业的托宾Q值(Q)与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分析。如表5所示,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Q与企业收入指数在0.01的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企业部门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样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旅游类上市公司则相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2008年至2010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旅游类公司,得到下列实证结果:当把旅游业上市公司分为旅馆类和旅游类上市公司,并以企业的部门数和收入HI指数作为衡量企业多元化指标时,旅馆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在同样面临多元化经营战略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绩效影响。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企业部门数(NOS)负相关,与收入HI指数正相关。因为NOS越大表明企业多元化程度越大,而HI指数越大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低。因此得到旅游业中旅馆类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水平与多元化战略呈负相关关系。同理也可得,与多元化经营战略呈正相关关系的是旅游业中的旅游类上市公司。

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与行业特点有关。旅游业中旅游类上市公司大多是旅行社行业,它的主要经营范围是旅行社组织游客出游。而这样的业务会受到季节性或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就可以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规避了经营风险,可以增加公司的收益,增强公司的负债能力。因此在旅游业上市公司中,旅游类公司的公司绩效与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在旅游业中的旅馆类上市公司则不相同,它主要以酒店业作为其主要经营范围。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公司的游客已不再是酒店业最重要客源。因而季节性的影响对酒店业的经营已并不显著,所以,虽然说旅馆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与游客数量有一定的联系,但其中的联系并没有旅游类上市公司那么显著与密切。

(二)建议 通过对我国旅游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借助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均较差。应鼓励旅游业上市公司借助资本“经营”手段,通过小型资本联合、兼并以及原有资产重组等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本,组建较大型旅游集团,以弱变强,盘活存量资产,以较快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

其二,通过经营创新强化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作为朝阳产业与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其运行模式也在逐步进行调整,其上市公司主业的经营创新能力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因此,上市公司应把握机遇,通过强化主业经营创新能力,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将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造成的风险最小化。

其三,选择适当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提高抗风险能力。由实证分析可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对旅馆类和旅游类上市公司的绩效发展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其中旅游类上市公司可以在近期继续坚持多元化经营以加强企业的发展;而旅馆类上市公司应采取“归核化”战略来经营,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应将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小旅行社;产品设计;创新

中小旅行社的定义与中小企业的定义一样,是一个相对概念。现有的旅游小企业研究文献中,旅游小企业的界定有定量与定性两种标准,以后者为主。在定性研究方面,学者们多从旅游小企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方面来进行界定。在定量界定方面,则主要通过雇工人数这一指标来进行界定。由于“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在不同的国家,涉及不同的旅游行业构成,具体指标也各不相同。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贯彻执行新

一、河南省旅行社市场环境条件现状

(一)旅行社快速转型

1.旅行社业务由单纯接(组)团向业务多元化转变

长期以来河南省的旅行社均为单体旅行社,其经营涉猎范围为单纯的地接与组团业务,旅行社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近几年,随着河南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快速过渡,河南省的旅行社发展有规模化、集团化倾向,许多旅行社业务从单纯接组团旅游逐渐拓展经营范围,比如旅行社托管景区、旅行社托管酒店、旅行社托管餐厅、旅行社涉足票务预订、旅行社涉足广告、旅行社涉足金融等等。这种变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中小旅行社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经营受季节性影响趋弱,旅行社经营收入提升的抓手也变的更加丰富与多元。

2.旅行社经营规模集团化倾向

鉴于河南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潜在游客群体极为庞大,国内众多旅游大鳄纷纷将目光锁定中原,河南省本土旅行社也励精图治,积极寻求有所建树。纵观各旅行社规模化运营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类:

(1)外来旅行社强势介入

此类旅行社以中国西部旅游著名企业百事通为代表,他们大多凭借雄厚的经济、技术和产品优势,强势入围,利用自己网络覆盖庞大,配套服务标准化,产品类别丰富的旅游分销渠道谋得市场的优势份额,做到利润的做大化以及整个旅游市场的话语权及定价权。

(2)外来旅行社与本土旅行社联姻

深航旅游与深圳宝中进入河南市场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此种方式,此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解决外来旅行社的水土不服问题,同时又保留了本土旅行社前期经营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

(3)本土旅行社经营合作体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同时面对外来旅游大鳄的强势压力,河南省本土一些有危机感的旅游企业经营者采用了抱团取暖的方式来保存自己的阵地。河南郑旅国际旅游集团公司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该公司拥有全资子公司四家,控股子公司三家,参股公司一家,涵盖了大部分景区。

3.中小型旅行社向差异化市场定位以及专业化分工方向转型

河南省中小旅行社传统经营项目多为组团旅游,旅游线路也大多为常规的一些线路,整体展现的特点是产品重复性强,旅行社产品同质化严重,还有旅行社产品缺乏个性化,旅行社经营没有实行差异化市场定位。

随着游客旅游个性化产品需求的增加,许多旅行社经营者已经开始注重产品的市场差异化和经营范围的专业化分工。涌现出了一些个性鲜明的旅行社产品,比如:

(1)河南省内短途山水旅游线路专卖;

(2)、新疆旅游线路专卖;

(3)郑汴洛+云台山旅游线路地接专卖;

(4)台湾旅游线路专卖;

(5)宗教旅游线路专卖。

今后河南省中小旅行社的分工将更加趋于专业,旅行社也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开发深度。商务高端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将逐渐走近我们的视野。

4.水平分工体系向垂直分工体系快速过渡

河南省中小旅行社长期以来采用的是水平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形成旅行社经营的规模化优势,旅行社无论大小经营产品雷同,造成各旅行社面对竞争的杀手锏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打低价牌,最后影响最大的还是旅行社本身。

自2007年以来,河南旅游市场相继有旅游企业改变了以往大而全的经营模式,专注于做专线旅游产品,经过多年积累,逐渐成为专线旅游产品的专家型经营者。再有近几年外来资金、市场份额雄厚的较大旅游企业,实行了直铺店面或者特许加盟等形式在河南开拓经营的方式。这两种经营转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河南旅行社市场的水平分工体系逐渐被打破,一种全新的垂直分工体系正在稳步形成。旅行社各司其职,合作共赢。它的优势非常明显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避免了无谓的竞争,形成良性循环。

(2)旅游产品的规划和采购方面发挥了批发经营商的专业和规模效应,产品销售方面发挥了零售商服务直客的优势,两者相辅相成,提高了旅行社的运营效率。

(3)旅游产品的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刺激了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最终保证和提高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利润需求,形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游客出游意愿日渐个性,但有规律可循

同全国游客的出游趋势一致,河南省的游客出游动机和出游方式近几年也有了一个大的改变,传统的团队组团形式在一些旅游目的地逐渐淡出,游客的出游需求日趋个性化。但多年统计资料分析显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见表1。

(三)河南省旅行社产品的经营现状

河南省旅行社产品的经营目前也是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旅行社在各种旅游产品中占得份额较传统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见表2。

二、河南省中小旅行社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利益。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各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品牌更鲜明、效益更佳的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旅游经济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经济协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运转方式(马海鹰,2004)。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旅游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宏观驱动力。

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业要素的流动、共享,达到旅游经济增长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之目的,最终扩大地方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区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观驱动力有:

1.资源互补,市场共享。

由于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及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样,主导旅游资源也会有显著差别,区域之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资源互补通常是区域间旅游业联合的基础,实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为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形成丰富、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旅游业在其成长过程中,经济总是和规模不断扩张,市场范围逐渐扩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逐步加快。

原有区域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要素扩张的需要,需要寻找新的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区域旅游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大和客源市场半径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区域限制,向区域外更大范围流动。区域合作为这种扩大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一般选择资源、劳动力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以实现其资本增值之目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联合提高了双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国际上,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以著名的饭店集团为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联合,为这些国家的旅游接待业和旅游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有力证明。

3.加强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旅游行业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有些产业甚至把信息作为赢利的核心,如旅行社业。旅游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行政区的封闭式旅游发展忽视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动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一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4.合作开发与共同管理,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

许多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跨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许多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会共同拥有某些独立旅游资源实体的一部分,如一条风景河流流经几个区域(地区或国家),一座山脉跨越几个区域,一片森林覆盖地涉及到几个区域,等等。这样,相邻的区域因为共同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成为联合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如果不进行区域协作,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相邻区域要么没有能力(如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开发,要么不愿意开发或暂不考虑开发(由于利益难以协调的缘故),最终共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这是各区域都不愿出现的结果。二是由于资源的跨地域性,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合作,也无法实现资源开发;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开发,而不顾及到其他区域,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这种“不合作”多以第二种形式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混乱局面,区域之间最终会“艰难”地走到谈判桌旁,开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无论这种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身都是有益处的。随着合作的深入,区域之间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最终形成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业的共同管理的内在动力机制。

5.减少地区冲突,缓和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且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及社会交往中会触及其他区域的利益,由此产生区域冲突。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设施和项目的建设,旅游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便会产生区域矛盾和冲突。为了减少冲突带来的利益损失,区域之间常会选择协商方式实现联合协作,共同解决产生冲突的问题,以缓和紧张的区际关系,保持各自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间的联合不仅具有经济的目标,更具有政治意义。

6.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业区域合作,政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即在进行旅游业合作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政治上的信任与联盟。有的区域合作目标是要在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统一。如欧洲联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欧洲地区,以与北美和亚洲抗衡。近年来,东盟的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范围扩大到非东盟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日、韩三国。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化、政治一体化、文化区域化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旅游业成为“10+3”组织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旅游业合作是促进“10+3”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世界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体不断涌现,而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区域利益主体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已成为必然。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微观驱动力。

旅游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者和核心力量,是区域利益的主要实现者。区域之间的企业联合协作构成了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旅游企业作为合作主体,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驱动力主要有:

1.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

规模经济,又名规模效益,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资产总量、原料来源、市场范围都会不断扩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区域的要素供应、市场需求都不能适应企业的扩展,企业就向外拓展生产要素的供给、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寻求新的投资区域和合作伙伴,通过兼并、合资合营、收购、重组、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与区域州同类企业或区域内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扩大自身的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范围经济是由企业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优势,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优势。在旅游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更具有范围经济的优势。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

[1]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01)。

第4篇

与此同时,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结束,但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却才刚刚起步。“鸟巢”、“水立方”等一大批堪称经典的奥运建筑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整个奥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更是极大增强了中国旅游对全球游客的吸引力。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可以说单从行业发展而言,未来几年将是国内旅游业的黄金时期,此时介入也是争夺蛋糕的最佳时间。

这样的推断并非纸上谈兵。在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巴塞罗那的旅游业时常疲软,其收入只占到GDP的1%~2%。直接受到奥运会的影响,巴塞罗那从新建的饭店、121处体育设施和两个新的旅游景点――奥林匹克港口和奥林匹克村中大大受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由于奥运会而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毫无疑问的为其旅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4年巴塞罗那入境游客增加了4.25%,而奥运会10年后的2002年,巴塞罗那接待游客人次数增加了500%。

规模即将膨胀的并非只有入境游,对于设立门槛较低的国内社而言,国内游客的热情同样高涨。最新一项由携程旅行网完成的网上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准备在奥运会后出游,北京成为游客最向往的奥运会赛场城市之一,香港、上海、沈阳、天津等奥运城市的吸引力也相应增加。何况参观奥运场馆,到奥运城市旅游,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今后两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旅游重点。

近在眼前的旅游市场扩容不仅意味着大量的利润,无疑也为实业投资提供了新的方向。

设立旅行社审批是关键

想从游客钱包里淘金,最起码的条件是能够组织或接待旅行团,那么就需要成立一家旅行社。开办旅行社和成立普通公司的程序有所不同,具备符合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后,必须先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经审批合格后才能前往工商办理营业执照。而基本条件主要是场地、人员和资金三方面,其中又分国内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两个门槛。

就场地设施而言,开办旅行社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要求经营者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另外还必须要有必要的营业设施,像传真机、直线电话、电子计算机等设备。申请设立国际旅行社还得要有公司名下的业务用汽车等。

人员方面,必须有经过培训并持有省以上旅游行政部门颁发的《旅行社经理任职资格证书》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一名,持有《旅行社经理任职资格证书》的部门经理或业务人员若干;其中设立国际旅行社的,有部门经理或业务主管3名;设立国内旅行社的,有部门经理或业务主管1人;设立国际旅行社的,有取得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专职财会人员;设立国内旅行社的,有取得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专职会计人员。

资金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注册资本金和质量保证金两项。其中,国际社注册资金不得少于150万元,出、入境旅游必须各缴纳60万元的质量保证金;申请开办国内旅行社的门槛略低,注册资本金不得少于30万元,还需要缴纳10万元质量保证金。

这些门槛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想开出一家旅行社光靠这点可不行。按照规定,开办申请必须由旅游行政部门审批通过,而审批的原则主要是“(一)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划;(二)符合旅游市场需要”。事实上从国内目前的旅游市场来看,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经拥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旅行社近2万家,其中国内社占90%以上,若按全国出游总人次计算,国内游市场其实已经基本饱和,而申请国际社的审批权在国家旅游局,门槛极高,一般需要申请方具备多年的国内社从业经验,并具备良好的从业经历。

过量的市场参与者往往意味着恶性竞争,所以国内无论哪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主管部门最近几年都对审批新建社把关极严。所以说如何通过申请书和可行性报告打动行政主管部门才是开立旅行社的关键所在,简单来说至少也得体现出有特色和不会扰乱市场两个基本内容才行。

尽管审批难度不小,但是成立一家独立旅行社的好处也很明显。首先,一旦获准成立旅行社,那么在具体范围内(境内、境外)就可以提供所有的服务项目,包括单独设计产品、自主定价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景点、饭店和交通等单位一般是根据旅行社的业务量来提供折扣,也就是说旅行社业务量越大,拿到的价格就越低,产品报价自然也就更实惠、竞争力更强。所以小型的旅行社在成本控制上有着先天的劣势,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足于个人度假业务、企业会展奖励业务和其他特色业务才是正道。在申请报告中明确列出这些内容肯定会有助于通过审批。

特色旅行社独辟蹊径

在大旅行社的夹击中,个人投资的中小规模旅行如何突出重围,分得膨胀的旅游市场一杯羹?来听一家有多年行业经验旅行社杨经理现身说法。

当过兵、干过医生的杨女士,还是最喜欢旅游这一行,在泰和旅行社一呆就是多年。为了最大限度地错位竞争,泰和走了一条区别于大路旅行社的道路。杨女士告诉记者,泰和没有沿街的门店,十多年来只有一家在商务楼内的门市,这样就避免在门店租金上的大额支出。

当然,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跟泰和的经营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泰和并不承接一般散客的旅游生意,主要面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团体客户,根据这些客户在线路、资金、服务等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为其度身定制一套旅游产品。“这些客源最初主要是靠朋友介绍,有口碑之后就是熟客介绍。这些客源一般都比较稳定,一旦成为客户,基本上都能发展为长期的合作伙伴。”相对于一般的散客团,为高端客户设计的精品线路在利润上要更胜一筹。

这样的操作模式要获得成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可靠的熟悉的合作伙伴。“旅游有明显淡旺分别,旅行社只需要配备应付一般常规业务的导游即可。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导游是有执照的散户,在旅游社有业务需求的时候过去带团。有几个业务过硬的合作导游就可以满足所有人员需求,也节约了人员的开支。”

同样,无论是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对开展境外业务的旅游社有着很高的要求。杨女士说:“只要通过和有境外游资质的旅行社合作,将我们的客人转接给该旅行社,我们即便没有境外游资质,便也能承接这方面的业务。”

背靠大树更好乘凉

如果你没有特别好的商业创意,又不愿意放弃在旅游市场掘金的初衷,还可以选择一种较低门槛的方式――挂靠或者加盟。

开办旅行社和挂靠旅行社不是同等的概念。开办旅行社要通过工商、税务、

旅游局审核,并需交保证金,该旅行社是你自己独立经营的,是自己的牌子。挂靠旅行社是你和某旅行社之间达成双方一致的协议,比如每年上缴挂靠费,商定经营地点、经营范围、经济纠纷如何解决等。但挂靠原则上国家旅游局是不允许的,所以各地现在又陆续出现了加盟这种途径。和挂靠相比,加盟的自由度更低,除了需要使用盟主的统一品牌外,加盟店没有自己定做线路的权利,换言之,加盟店一般只能通过销售盟主的产品赚取差价。最近两年,企业内部的集体旅游越来越常见,如果拥有此类客户资源,加盟店也可以会同盟主单独为其规划产品,尽管仍然是以盟主的名义,但是利润会有所提高。

就市场表现来看,加盟店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扩大。其中,作为旅游行业最发达的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广之旅拥有直营和加盟店达163家,占整个市场份额的20%,去年总营业额近18亿元,而加盟门店的营业额则占其中的30%;同样,上海的上航国际旅行社拥有66家加盟店,仅网点营业额就达4.5亿元。

就目前的行情而言,成立一家加盟店的成本并不高,加盟费一般在5万~10万元,一些刚刚开始经营加盟业务的旅行社甚至将门槛放低至2万元左右。另外,加盟这样一家门店,除了加盟费和信誉、经营品质的保证外,还需要一个15~20平方米的场地和相关工作人员,按照目前上海市场测算,一年成本在20万~30万元。

尽管参与加盟店在业务开展上限制较多,但是从创业的角度来看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是市场进入优势。目前激烈的竞争中,市场空间已越来越狭小,一个资金有限的投资者要想在高度饱和的市场中从创业到立足,难度日趋加大,特许经营则无疑是帮助自己导入市场的桥梁,利用别人的品牌启动自己的事业,是创业者明智的选择。

第5篇

一、样本的选择本文的样本选择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乡村旅游点,分别代表景区边缘、特色产业和民俗文化三种类型,它们经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经营主体是村集体的旅游公司或农民组成的乡村旅游协会;旅游活动以观光型为主,另有少量住宿和体验内容,是浙江省786个乡村旅游点的代表。根据统计学的抽样规定,分析不同类型的典型样本,可以寻求到普遍规律。其样本背景如下。

安吉县余村地处天荒坪镇西面,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305户农户1028人,外来民工360人。全村依托荷花山旅游景区,有农家乐22家,食品、竹器小企业43家。2002年之前未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售各种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后政府鼓励农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尤其是农家乐的经营。2006年全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68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503元。近年来,余村农家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村风貌、享农家休闲、购乡土产品”为目标,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竹乡旅游的一个闪光点。

奉化市腾头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传统农村,推行后,农民承包粮田、发展多种经营。路边栽桔,环村河两岸种葡萄,河中养殖鱼虾、牛蛙,村后沙丘渗土建盆景园,荒坡发展竹、笋两用山,为旅游奠定基础。农民收入依靠种粮和小工厂。1998年发展乡村旅游后,滕头村建成高科技生态观光园区,每年吸引着近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以生态体验为主题的农家乐经营收入也成为总收入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2007年滕头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0.21亿元,较2004年翻了一番,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生态与经济实现了“共赢”,在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上,腾头村荣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

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现居有诸葛亮后裔近4000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诸葛村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早年的诸葛村民以种地为业,自给自足,少数沿袭传统行医为生。1995年,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发展旅游业,成立了“诸葛旅游公司”,在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投入4000多万元。经过几年滚动式发展,2006年旅游门票收入超过860万元。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村民参与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商业收入已超过门票收入。

二、样本区农村经济分析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最显而易见的指标是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反映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三个样本地政府公布的财务报表,搜集了其他相关数据,绘制图-1及表一l。

由图一l可知,浙江省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1993-2007年这三个乡村旅游点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00年以来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也达到较高水平。从绝对数看,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腾头村,从人均4100元/年增长到人均2万元/年,其次为八卦村和余村;从相对数来看,三个点平均增长率为12.17%,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诸葛八卦村达到16.23%,滕头村为12.19%,余村为8.11%。

以上结果与三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尤其是结合村庄整治的旅游投入有着密切关系。诸葛村自1995年便开始加大对旅游的投入,经过三年的投资,使得1998年、1999年的人均收入增幅分别提高到17.1%、14.3%,至2003年政府又再次加大投入,使2004年的人均收入增幅提高到36.7%,平均增长速度为最快。腾头村从1998年起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成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农民人均收入1993-2007年增幅达1.6万元,依靠科技与生态的优势使农民收入的增长率基本达到10%左右,这在浙江省乃至全国众多乡村旅游地中独树一帜。余村由于其发达的经济情况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使得当时的农民人均收入和腾头村相差无几。2003年以前,余村的增长率并不稳定。2004年后依托周边景区的客源,主动配套景区,满足游客的需要,农民从事农家乐、旅游商品及其相关方面的经营,人均收入随着安吉县大旅游的发展一直处于持续状态。

三、样本区农民有效就业分析

农村有效就业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工作,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指标。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向乡村旅游业转移,能获得比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更高的收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或通过产业链的延长而获得利益。由表一1可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经营,旅游收入和从业人数持续增加,进一步分析可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旅游收入和旅游从业人数的相关关系,腾头村、诸葛村和余村旅游收入Y与旅游从业人数K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80、0.9626和0.9920,二者均显著相关,然后采用Eviews求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得到模型(1)~(3)。

Y,=11.9263K,I-5226.84

t=(5.033743)(-3.57044)

(1)

R2=0.7600DW=0.486

T(Kl)=5.7740>To.oo.s(8)=2.306004

经过T检验,回归方程是线性显著的。经调查和计算,腾头村有超过2/3的村民从事旅游业,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尤以旅游业最为突出,其比重已超过第一、二产业,因此从业人员数量较多。由式(1)可知,在一年内腾头村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人数每增加1人,旅游收入就增加11.93万元,自1998年起,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从事旅游业的经营活动,劳动力资源丰富,村办企业数量较多,在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和创新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较高,加上较多的土地分红,因此每增加一人就业所带来的经济增加值就大。

Y,2=6.366589K,_-3872.73

t=(11.8304)(-8.50548)

R-=0.915009DW=0.9349

(2)

T(K2)=12.98707>Toooe,s(13)=2.160369

经过T检验,回归方程是线性显著。1997-2007年旅游从业人口比例维持在24%-45%之间,当地农民在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旅游商品、提供农家住宿和餐饮,充当导游、轿夫等角色来实现就业,成为就业的有益补充。由式(2)可知,在诸葛村一年内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人数每增加1人,旅游收入就增加6.37万元,民俗特色型诸葛村的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和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收入。诸葛村部分旅游收入须上缴政府,作为政府对古村落修缮和保护的经费,在此体制下,每增加一位从业人员能增加6.37万元的收入,诸葛村的旅游业发展还是不错的。

y,3=5.463507K,3+149

f=(17.5341)(2.4752)

(3)

R2=0.9840DW=2.5712

T(K3)=17.53409>T0.0025(5)=2.570582

经过T检验,回归方程是线性显著的。余村2001-2007年从事旅游业的比例在13%-23%内浮动,这是由于余村本身规模较小,劳动力资源有限,少数农民还经营个体私营企业.雇佣了部分劳动力,使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又减少了一部分。由式(3)可知,余村在一年内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人数每增加1人,旅游收入就增加5.46万元,身为景区依托型主要靠农家乐的餐饮和土特产品经营来提高旅游收入,与高端旅游产品相比,人均消费和利润比较低,但前来消费的人次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收入的缺失,整体而言,每增加一人就业带来的旅游收入增加仍比较可观。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第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农村旅游收入持续增加。自1995年以来,在一年内每增加一个旅游从业人员,样本区的旅游收入大约提高5万元~8万元。这与浙江省整个乡村旅游收入的增加数值是一致的。以2004年为例,三个样本区域从业人员共增加81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出有786个点,算出乡村旅游就业增加总人数大致为2.1222万人,按人均增加7万元计算得到14.8554亿元。《浙江省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由于新增从业人员,2004年比2003年的乡村旅游收入增加15.86亿元,两者比较接近。再用总数计算,三个样本区域的平均旅游收入为1938.67万元,算出浙江省乡村旅游总收入为152.3792亿元。《浙江省旅游统计年鉴》公布:2004年浙江全省的旅游收入为1012.5亿元。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乡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比例约15%—20%,如按15%计算,浙江省2004年乡村旅游收入为151.875亿元,与我们计算的总数比较接近。

第二,不同乡村旅游点由于资源、发展旅游的态度不同呈现出不同阶段,乡村旅游点的发展也有生命周期。三个样本点在1995-2007年间,乡村旅游的收入增长率大约在9.01%—25.06%之间,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5-1999年。这一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比较缓慢,变化幅度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各地乡村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特色尚未形成,投入大,收入少,增长率较低(一般在9%~15%),处于起步期。第二阶段是2000-2007年,增长率开始小幅增加,最高可增至30%以上,最终维持在15%—25%左右,处于成长期。由于各点发展不平衡,只能依据样本数据进行推测,乡村旅游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出了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使浙江各地区乡村旅游呈蓬勃的发展态势。

第三,乡村旅游对解决当地闲散人口就业实际作用较大,但精确统计十分困难。三个样本点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77.40%、31.14%和17.25%,从业人员的比例平均达到41.91%,年平均增长率为13.26%。乡村旅游从业,由于人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乡村旅游点的经济水平、社会情况、规模和所属类型不一致,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因此各地从业人员数量相差较大,我们也无法从调查和统计中得知较确切的从业人员数量进行两者的比较,只能作粗略估计。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24个,每增加一个旅游从业人员,会给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出浙江省自发展乡村旅游后至今已带动约4.826万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经营活动,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0.196%,表明乡村旅游对农村就业有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几点启示

首先,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组成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数量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收入来源也呈多样化。一方面,部分农民率先经营农家乐,使农产品实现就地消费,除去产品收入,为游客提供的各种服务的经营收入也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成为部分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乐的发展需要人手,部分农民便受雇于此,工资性收入成为他们增收的主要来源,此时粮食自给自足,种地已不再成为主营业务。

其次,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乡村旅游的开发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为农民增收开拓广阔的空间。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农村就业的有益补充。⑥

第6篇

本市郊区的农、林、牧、副、渔等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基础条件比较成熟,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显著。为了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郊区“三个集中”的战略部署,把握筹备20**年世博会的重要机遇,有序地推进本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提出以为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推进本市旅游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体现**都市旅游的发展思路,紧扣市郊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与**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与全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要注重规划引导,把握重点,体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要提倡市场运作,鼓励政府、集体、企业、农户相结合;要严格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多模式、多层次地发展本市农业旅游。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多方合力,确立结构合理、服务良好、效益明显的农业旅游体系,努力发挥农业旅游在**郊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积极作用,营造郊区旅游的良好环境和广大市民及旅游者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争取到20**年全市建成**个功能集聚的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基地,培育50处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地、“农家乐”等农业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总量达到**万人次。

二、全面构筑农业旅游发展体系

要积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开发主体,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支持农业企业兴办现代农业园区旅游项目,同时倡导政府、企业等多方联手建设集聚型农业旅游基地;要通过增加产品项目和细分市场,最终形成观光团队体验游、自助散客休闲游、城市居民度假游、国内外老人疗养游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旅游产品体系和市场结构;要不断提升农业旅游的档次,到20**年,形成**郊区农业旅游的“一区一特”和“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要把推广“农家乐”作为当前郊区发展农业旅游的主要抓手,通过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形成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在推广“农家乐”项目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区位特点和优势资源,发展“渔家乐”、“林家乐”、“果家乐”、“花家乐”等产品,形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家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到20**年,本市郊区要形成2万张左右床位的农业旅游接待规模。

要配合郊区实行“三个集中”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骤,依托有利的环境、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开发建设若干富涵江南水乡特征,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农业旅游功能集聚区,产生农业旅游的综合效应。

三、努力创新农业旅游经营机制

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农业旅游。本市农户可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农业旅游,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

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并发挥其骨干作用。通过注入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共享经营网络,体现专业优势,带动本市农业旅游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扶持成立专业的农业旅游公司,提高农业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专业农业旅游公司可采用搭建统一的经营平台、实施“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等方式,逐步整合分散的农业旅游点,增加农业旅游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增强市场经营能力,做大做强农业旅游品牌。

要不断优化农业旅游的经营环境。要改善农业旅游点的交通条件,规划旅游交通线路,统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扶持修建连接道、停车场等基础功能设施。

要把培养培训农业旅游人才的工作纳入全市农业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享受相关优惠。依托现有的**市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农业培训机构,建设若干个农业旅游培训基地。

要为农业旅游提供网络化管理的支持和社会化服务的便利。依托**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网和旅游企业销售网络,拓宽农业旅游销售渠道;筹建农业旅游销售中心,构筑网络营销,要把农业旅游的宣传促销纳入全市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四、建立健全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完善分级管理以区县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农业、旅游的行政管理职能。旅游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确定农业旅游的经营范围和重点项目,指定专门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专业指导和管理。畅通投诉渠道,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农业旅游安全机制。加强对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安全防范、食品卫生等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紧密依靠社会公共安全系统,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加强维修和保养,建立起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农业旅游安全体系,确保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安全。

支持建立农业旅游的行业协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协调服务的作用,促进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的广泛开展。

加快制订并推广相关标准,提升农业旅游的水准。要配合《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的推广实施,抓紧组建“农家乐”星级评定机构,培训评定人员,规范经营行为,把“农家乐”打造成为**农业旅游的精品。

五、支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

要把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全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要在农业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编制本市农业旅游专项规划,与全市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与全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市旅游、农业等部门要指导和支持区、县编制区域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要把发展农业旅游纳入**郊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三个集中”和城市化的支持体系,纳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实事工程。

第7篇

各地旅游汽车企业多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其前身多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车队或外事汽车公司;二十多年来,这些单位经历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营范围在国宾、会议、旅游团队基础上,又开辟了出租汽车、汽车租赁、汽车救援等业务,现已具有行业规模,成为陆路旅游交通业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一)行业的规模、结构与绩效

1.行业规模

据国家旅游局《2000年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报告》,到2000年末,纳入统计范围内的旅游车船公司有240家,从业人员18.38万人。在陆路旅游交通中,承担了近1/3的游客运输任务。除此之外,目前参与旅游客运的旅游车,不仅有专业旅游客运单位,还有其他单位:一是城建系统所属的城市出租汽车和旅游车;二是城市公交系统所属的巴士专线旅游车;三是长途客运系统的高速客运、远途客运和省际旅游;四是社会单位或私营、民营旅游客运公司,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黑车(黑旅游车和黑出租车)。

2.行业结构

据中国旅游车船协会"2001年度会员注册登记表"统计,现有旅游汽车客运企业中国有岱业占8肌股份制企业占阳、私营企业占2%、中外合资企业占4%。隶属于地方旅游局或旅游集团的占89%、隶属于交通或公交部门的占4%、隶属于其他系统的占1%、无上级主管的占6%。据我们作的〈企业调查登记表〉统计,现有旅游汽车客运企业中,建立汽车修理厂、维修站的占86%,建立汽车配件门市部的占55%,下设汽车租赁公司的达59%,办有旅行社的占57%;另有20%的会员单位成立了汽车救援机构、14%的企业建有汽车客运站、11%的企业创办了汽车驾驶员学校,有27%的企业投资兴办了餐饮业、饭店、旅馆,还有7%的企业建有无线寻呼通讯台站等。

3.总体绩效

据《2000年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报告》显示,全行业固定资产为131.82亿元,占旅游业固定资产总量的2%;全年营业收入达10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向国家上缴营业税金4.99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实现利润4.85亿元,比上年下降6.7%;全年劳动生产率达5.8万元/人,比上年下降3.3%。

(二)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上的交叉管理,导致行业管理上的弱化

长期以来,旅游汽车企业的投资主体多是各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的服务主体是旅游者。由于旅游客运行业相关性强,旅游汽车企业在管理体制上要同时接受旅游、交通、城建、孙安等众多部门的管理,其中,由于旅游行业缺少可行的管理手段,行业管理明显地弱于其他是门。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导致了管理上的弱化。

2.旅游汽车行业规模小J?1场竞争能力弱

据"2001年度会员注册登记表"统计,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只有2家:即北京首旅汽车集团、上海锦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有7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44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有17家。从旅游车保有量看,车辆总数在1000台以上的有3家,在5∞台以上的有2家,在100台以上的有19家;在100台以下的有46家。从员工数量来看,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7%;100人以上的企业占599也;100人以下的企业占34%。依照交通部《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交公路发〔2000〕225号)对企业经营资质标准的划分,绝大多数旅游汽车公司均未达到一、二级企业标准,无法参与相应线路的经营,严重制约了旅游客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经营机制滞后,管理模式陈旧

一些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仍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仍有"想向国家要政策,幻想能有政策优惠"的思维方式;而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如何应对市场。还有一些企业领导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管理需要。

管理上缺乏新的控制手段,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企业已经历过数次结构调整、人事制度变革,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制等,但仍未能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接轨,有的在股份制改造方面亦不彻底或不规范,未能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经营机制上制约层次多,经营决策缓慢,往往因上级审批慢等因素而失去市场商机;在具体运作方式上也不如股份、民营、私营、个体灵活。

4.企业负担沉重

旅游汽车企业与交通系统办的旅游汽车企业相比,在税费和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如:北京公交系统每年能得到财政补贴,而且不用缴纳养路费和不用上车辆保险;该系统内的巴士旅游股份公司,不但享有以上优惠,而且上缴所得税仅为15%。在呼和浩特市旅游汽车企业除常规税费外需缴纳的其他费用还有:站点建设费每座70元;客运附加费每座35元;运输管理费每座2元;二级保养维护费,每车一年约500元。而交通系统企业却靠其内部优惠政策使其部分费用得到减免。而旅游汽车公司多是历史较长的国有企业,老职工多,退休职工多,企业负担沉重。以首汽为例,目前,北京首汽集团和首旅汽车集团在岗职工8000多人,而退休职工达1300多人。这种不公平竞争,使旅游汽车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大影响。

二、行业发展的优势、劣势

(一)优势

1.行业优势

旅游汽车运营企业是旅游陆路交通的正规军和主力军,这些企业的早期固定资产,主要是国家投资,以进口旅游车为主,车辆作为运营企业的武器,是企业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企业筹集资金相继进行车辆更新,预计近年即可全部完成,各公司运营车辆状况普遍良好。

旅游汽车企业的实力还体现在人员素质上。过去,进入外事旅游汽车企业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政审及相关考核,党员和复转军人比例很大。同时,旅游汽车企业十分重视岗前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司机、修理工的技术素质、职业素质普遍高于社会单位。

除此之外,各地旅游汽车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安全服务方面有许多良好传统,这些都是这一行业总体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

2.市场优势

长期以来,旅游汽车运营企业在各项业务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行业声誉,建立了较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客户关系,占有旅游客运市场的较大份额。在接待国内国际重要会议方面,各地旅游汽车骨干企业占有主导地位,相当一部分外国首脑和中央首长的重要接待任务,各地旅游汽车企业直接参与。

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部分省市旅游汽车公司建立了汽车租赁公司和汽车俱乐部,开展了汽车租赁、汽车救援业务。在协会的倡导下,2000年组建了"中国旅游汽车租赁网络中心",有近20家汽车租赁公司成为中心成员,开始进入这块待开发的领域。

(二)劣势

1.不公平竞争问题

近些年来,公交系统依靠其强有力的政策优惠支持,大力开拓旅游业务,不少大中旅游城市开办了从市区到景点的专线旅游车,如北京就有18条旅游专线,全部由公交系统经营。同时还开办了与旅游汽车公司业务相同的北京巴士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新月旅游汽车公司等。也就是说,公交系统乃至民营个体都可以跑旅游(特指合法的),而旅游客运企业却不允许跑公交系统所占据的旅游专线。

在公路客运和高速公路客运方面也有这种遭遇。在我国,公路客运和高速公路客运是由交通部门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交通客运企业在除建有公路客运站点,辟有长途客运班线、高速公路客运班线外,还开拓省际旅游客运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数千条客运班线,大都是交通部门开辟的。而旅游系统要想开辟高速公路旅游线路、汽车站点却十分困难,因为审批权在交通部门,非交通系统的企业若想打入这一领域绝非易事。据了解,交通系统企业办"省际旅游"证可管一年,而旅游系统企业办此证却是一月一办或一团一办。对于这些人为造成的市场准入不公平问题,某些地区正在改进,但在大部分地区仍是限制旅游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旅游客运市场的竞争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2."零车费"对正规旅游汽车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冲击

自2000年下半年起,特别是2001年以来,公交系统和民营企业及社会不法黑车,以低车费、零车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旅行社团队市场,搅乱了正常的旅游客运市场经营秩序。某些车主揽到旅行团生意后,强拉游客购物,用回扣弥补"车份"。这种"零车费"的蔓延,严重损害了游客利益,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和行车安全隐患,败坏了旅游客运的名誉,而且对正规旅游客运企业的运营业务造成了极大冲击。

拥有360部大中型豪华旅游车、总资产达1.8亿元的北京首旅汽车集团第二分公司,本来根据日趋火爆的旅游黄金周和国内旅游日益升温的市场形势,已经全部更新了车辆,但社会上"零车费"之风兴起后,使这家国有骨干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其旅游团队业务已由原来的70%跌至33%,情况十分严峻。12元一公里的大客车租价竟然连一半都拿不到,迫使旅游客运企业面临亏损经营的绝境。

3.经营中的"淡旺季"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长期以来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淡旺季问题,在旅游汽车客运企业尤为突出。特别是北方地区,每逢淡季大批运营车辆"趴"在家中,汽车里程利用率上不去,造成车辆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国内单车运营里程一年只有2万公里左右,而国外通常一年能跑十几万公里,是我们的六至七倍。同时,全年的各种税费都要如数上缴,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加大,效益低下。

4.高投入、低产出使旅游汽车企业车数减少、经营萎缩

造成旅游汽车客运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近一两年,车辆更新迫在眉睫,由于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只能贷款购车。而目前国产汽车价位居高不下,如厦门金龙、天津伊利萨尔车价均在70万-130万元左右;北方尼奥普兰、安徽安凯车价均在150万-250万元左右。二是由于客运市场无序竞争,乱杀价,导致企业营业收入骤减。致使一些企业客运汽车数量减少,企业经营呈萎缩态势。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指导,促进旅游汽车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的形势下,首要的工作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旅游汽车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1.将旅游汽车服务质量管理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体系中去

在行业管理体系中,对于如何管理旅游汽车企业,抓好旅游客运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弱项。应从基础工作抓起,如同旅行社、饭店管理一样,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2.注重品牌战略,创建名牌企业

面对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苦练"内功",尽快实现经营管理上的智能化、规范化、现代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名牌企业,做旅游客运行业的排头兵。

3.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提高旅游汽车运营中的里程利用率

针对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形成,企业要职极创造条件,开辟饭店至景点、城市至城市以及城市周边游等新线路,提高汽车运营中的里程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强协调,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主动开展部门间的协商,统一旅游客运企业的税费标准

为营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建议由国家旅游局与相关部门协商,统一旅游客运企业的税费标准。

2.尽快出台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旅游客运市场

尽快出台《旅游汽车公司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和《旅游汽车设施与服务规范》,用"标准"规范旅游客运市场。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共同解决旅游客运市场的准入问题。

3.将旅游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纳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中去

鉴于旅游客运市场的治理整顿不是单一部门的事情,需要综合治理,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把"黄金周"期间的重点"打黑"转变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并将旅游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列为优秀旅游城市评选条件之一,纳入创优工作中去。

(二)强化协会职能,发挥第二管理渠道作用

1.在行业规范化管理建设中,对一些标准或规章制度,可由协会单独承担或与有关部门联合承担调研、制定的任务,发挥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第8篇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行社业在获得长足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日益显露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归根究底,与旅行社现行产业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旅行社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国进行旅行社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关键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旅行社 产业结构 存在问题 调整措施

中图分类号:F9.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政府旅游政策的推进,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行社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行业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然而,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我国旅行社业却暴露出产品重复雷同、恶性价格竞争盛行、促销能力薄弱、总体接待质量低下、企业竞争力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困扰多年的“小(规模小)、散(分布散)、弱(实力弱)、差(效益差)”的行业局面也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有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6%,而且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显然,我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其中许多问题都与我国旅行社现行的产业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政府主导下的水平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这一产业结构将会导致优势企业的低效率和整个行业的无序运行,并逐渐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

一、分散的重复劳动和不规模竞争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

在水平产业结构下,市场上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旅行社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每类旅行社都独立进行产品的开发、销售、组团和接待,并各自形成“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企业结构,其最大的弊端首先是造成我国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的不足。一方面,大型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易于实现规模效益。但由于企业资源过于分散,规模效益并不明显,规模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中小旅行社企业因人、财、物力有限,加之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产品开发层次浅、促销乏力、接待不周等现象,其结果是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企业发展步履艰难。

其次是造成企业销售资源的浪费。我国不同类别的旅行社之间没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市场契约关系,尤其是对于国际旅游产品的销售,国际、国内旅行社没有交叉之处,缺乏欧美国家不同类别旅行社相互利用对方固有销售渠道的规模经济性,也不能通过销售网络自然延伸到国外,只能靠旅行社单体实力去拓展市场空间。因此,旅行社业务的交叉覆盖造成企业销售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各类旅行社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尽管我国旅行社有运行横向联合体的尝试,但这种联合体尚处于不规范和松散的销售联合,销售能力仍较为薄弱。

二、行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我国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旅行社之间存在着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恶性价格竞争。一方面,由于大旅行社在服务产品采购上未能发挥规模效应,产品价格并无多大优势,即便是一模一样的旅游产品,如果大社的管理水平不高,小社甚至可能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一大批中小旅行社为节省产品开发费用而“搭便车”,盲目抄袭他人产品,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争夺重复的客源。削价竞争往往会使参与者元气大伤,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市场混乱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各类旅行社普遍存在违规冲动,超范围经营现象屡屡出现。在水平产业结构下,由于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受到人为的限制,以致在利益驱动下,各类旅行社普遍存在违约动机。1985年国务院颁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之后,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另一部分一类社为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社代办签证这种变相“出售”外联权的方式来赚取不义之财,最终导致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接待业务。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的类别进行调整,即在取消对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基础上,将其余两类旅行社按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

三、整个产业呈现出战略趋同化

当前,绝大多数中国旅行社是主导产品经营型企业,并且正在日渐强化这种专业化经营的色彩,表现在现实中就是旅行社的横向扩张。一般来说,企业在发育期宜采用专业化导向的发展模式,在成长期,特别是产业利润率平均化的时期则宜采用适度的多元化导向的发展战略。在产业体系中,选择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或者是混合一体化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但是如果整个产业呈现出整体性的战略趋同化,特别是横向扩张的战略趋同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产业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这种全局性专业化水平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可能带来产业和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降低,另一方面这种表面上的市场有序性很可能隐藏发展战略的无序性。

综上所述,旅行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混乱和低效率运转的主要原因,也是阻碍我国旅行社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旅游市场己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旅行社业分工的深入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前提条件,而市场上无序竞争愈演愈烈的现状也要求旅行社业深化行业分工。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己是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如下:

一、旅游企业加快重组,实现集团化经营

在旅行社产业组织国际化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为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迎接挑战,我国旅游企业组织重组,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化、网络化将是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大旅行社实现集团化经营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这就使当前同样经营大众旅游产品的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冲击和挤压,从而不得不改变经营思路。因此,大旅行社实现集团化是加速我国旅行社行业实现合理产业结构的关键。

1、中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

在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有以下集中发展模式可供选择:

⑴横向一体化。旅行社业的横向一体化发生在处于同一经营层次、经营范围相同或相似的旅行社之间,主要表现为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合并。当前,我国旅行社普遍采用横向一体化战略来实现规模扩张,其体表现为大旅行社展开收购和兼并狂潮以及大规模开设营业门市或销售网点。在横向一体化进程中,对于中国的旅行社业,尤其对于国、中、青三大老牌旅行社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对在全国各个不同地区使用同一品牌的旅行社实施并购,完成品牌上的统一。并购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做大”,更要“做强”。因此,在选择被并购对象时,还要考虑当地旅行社的经营情况,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要以合适的价格并购进优秀的旅行社,而不是以低廉的价格买入很差的企业。而对于那些有实力的旅行社,可以“走出去”,在国外并购当地旅行社,完成在世界的布局。

⑵多元化。多元化是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常用途径之一。根据企业经营扩张领域的不同,多元化可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

①纵向一体化(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即企业经营扩张到行业内部或相关产业的业务领域,即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在现行条件下,我国旅行社纵向一体化行为主要表现为旅行社为保障供应而将上游服务企业或其职能纳入到一体化组织中来,如通过并购酒店、车队以及航空公司,甚至是某些大型的景区,以形成网络联盟,实现互动一体化服务。放眼国际著名的旅行社集团,其业务多朝纵向化发展,如美国运通公司的旅游信用卡业务、法国地中海俱乐部和德国的国际旅游联盟投资组建饭店、度假村等。因此,纵向化发展应是我国旅行社集团化业务发展的主方向。这是因为纵向化发展不仅可以利用集团的规模优势巩固并发展现有市场,从而优化旅行社资源配置,减少或避免接待环节以外的不可控因素,而且可以使旅行社集团获得规模效益和竟争力。

②非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是企业扩张到其他没有任何技术、经济关联的多项不相关的业务领域。由于我国现行旅游行业利润率低的现实情况,我国一些旅行社集团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开始采用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策略,如选择一些利润率高但与旅游产业关联很少的行业进行投资。但有学者认为,在目前阶段,通过并购来进行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在我国旅行社业发展近阶段应慎用。这是因为我国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金融体制改革还在进行卜资本市场尚待规范,而且,过早采用并购来实行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必然导致旅行社业与其他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和上由于产权问题而引起经营管理的困难,而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加大了并购后旅游企业的退出障碍,加之我国旅行社现有的管理水平、组织结构远远落后与不相关多元化企业经营的要求。因此,在我国旅行社多元化发展的初中期,经营重点应放在行业内部或相关产业上。

2、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建设策略

要加快集团化进程,旅行社除需结合自身资源要素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应注重采取以下两方面策略:

(1)通过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加快产业集聚化进程实现集团化经营,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直属企业进行“拉郎配”式地组合,而是真正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进行战略性该组,并形成良性扩张的局面,实现企业实力的真正壮大,而不是只增加管理层次,加重企业负担。当前,国际旅游市场上那些跨国经营的大型旅行社集团,或者有旅行社成分的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无一不是通过资本运作手段,特别是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的。反观中国的旅行社产业,除了国旅总社、中青旅、广之旅等少数几家社接触到了企业经营的资本运作层面外,大多数旅行社集团内部还只着重于找关系、拉客源、派导游、拿回扣的产品层面上,真正以资产的纽带紧密联系的全国性、区域性旅行社网络和集团还很少见。但是,从当前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上看,中国的旅行社业正处于分化、定位、收购、兼并和联合发展的大重组的前夜。谁能抢先一步在产业集聚化进程中占得先机,谁就能够在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制高点和主动地位。

(2)积极推行制,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进程中,应努力调整业务范围,积极推行旅行社制,与商构建稳定化、规范化的合作关系,建立完整的批发架构,实现向旅游批发商或旅游经营商的角色转换。2003年3月,中国国旅总社运用国外通行的制推出中国公民出境游的“环球行”品牌,这是国内首次真正通过批发一经营体系推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它为我国旅行社构建新型的经营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经笔者分析,国旅总社成功推行批发机制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出版年度旅游手册。该手册标明了“环球行”一系列旅游产品全年的价格和日期,使游客对这些产品的内容、行程、价格、日期都一目了然,它不仅为游客和所有“环球行”商提供了标准化的旅游产品,而且可以引导客人进行远期预定,是批发商组织年度系列化团队的依据。二是建立便捷的网络预订系统。为实现“环球行”产品的网络化经营,国旅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环球行”电脑分销操作系统。通过该系统,各商可以快速实现网上预定,进行专业化报名成团处理操作:同时它也是保证“环球行”产品信息即时化、销售自动化、操作规范化、培训电子化的必要工具。三是重新进行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2002年夏天开始,国旅总社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该社整合了为中国公民服务的各个部门和机构,成立了中国公民总部,按照国际旅行批发商的做法,建立了以市场部、销售部、运作部为核心的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运作的全新运营模式,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优势。

诚然,我国旅行社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必然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但我们应清楚看到,面对入世以后的挑战和机遇,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构建出数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我们的旅游民族企业发展很可能会滞后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实现专业化产业结构的构想也将难以实现。我国旅行社实现集团化的目标是:争取用5到8年时间组建3-5家全国性的综合旅游批发商集团,10家左右区域性的旅行社集团。

二、中小旅行社制定好战略规划,界定企业的发展空间

通过行业特征的分析我们得知,我国绝大多数旅行社属于中小企业,而且普遍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举步维艰。在未来5-10年的时间里,中国旅行社将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市场细分、大旅行社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企业变革和行业重组等一系列全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面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生存发展不容乐观。因此,入世后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中小旅行社如果不寻求新的出路必将被市场所吞并或淘汰,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育和构筑中小旅行社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赢得生存空间。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国中小旅行社而言,核心能力的培育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好战略规划。

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属于企业的重大战略范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战略规划,首先应明确旅行社现有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地位;而后通过分析现有市场,调整、利用现有能力设想新产品、新服务的商机,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然后分解目标,即明确发展哪些核心能力,发展这些核心能力的措施是什么。

2、界定本企业的发展空间。

(1)对中型旅行社而言,进行产品创新,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是必由之路。大型旅行社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行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走特色化、专业化经营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当前,中型旅行社可以根据目标市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交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专业化的经营。就目标市场而言,可以只针对老年旅游市场、青年背包旅游市场、妇女旅游市场、学生旅游市场、单身旅游市场等细分市场展开经营。在这方面国内外有许多成功案例,如英国的萨迩假日公司专门服务于老年人市场,而俱乐部公司则专门服务于青年人市场,舒乐假日公司专门服务于单身者市场等,各公司的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我国一些旅行社针对老年人推出的“夕阳红”系列产品以及针对学生开发的春秋季郊游、冬夏令营科普游、高校游等旅游产品都深受欢迎。就交通方式而言,由于绝大多数包价旅游产品采用的是航空和铁路旅行的方式,旅行社便可以专注于游船或汽车旅游的经营,甚至可以组织旅游者自行驾车进行旅游观光活动。就旅游目的地而言,旅行社可以专门针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组织旅游产品。但是这种专业化经营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一旦目的地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发生变故,则旅行社的产品就需要重新设计,有时连旅行社的名称都要随之改变。此外,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地扩大,特殊兴趣旅游也开始发展起来。旅行社可以专门针对特殊类型的市场需求开发旅游产品,如体育探险旅游、修学旅游、宗教旅游等。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化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连锁经营可以把这些中等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率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2)对于规模小、实力弱的小旅行社而言,依附大社,成为其销售是其唯一选择。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的旅行社水平产业结构将会逐渐打破,各旅行社将依据市场份额的影响以及品牌的影响而分化为批发商和销售商两个“阵营”。在未来的产业关系中,做销售并不意味着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只要是有利于产业和企业营业和利润增长的战略和策略都是可以的,不要怕成为别人的商。对众多的小型旅行社来说,应改变“宁当鸡首,不当凤尾”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落后思维,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重新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小型社自己组团获得的利润如果低于其他大社的产品就不如充当销售商的角色。这样可省掉在新线路、新产品开发设计上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使业务操作简单,经营风险降低,收益稳定。因此,小型旅行社可以依附于大集团,成为大集团的销售网络(在同一品牌下开展特许经营)或借鉴国外的做法,成为销售大中型旅行社产品的社。同时,小型社还可以拓展以交通工具为主的票务业务领域。

参考文献:

[1]杜江,刘永友,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旅游学刊,1997年第4期.

[2]刘赵平,美国旅行社业最新发展态势研究[J],旅游学刊,1999年第3期.

[3]黎洁,赵西萍,国际旅游市场营销中的旅行社企业规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增刊.

[4]李天元,王娟,我国旅行社业垂直分工体系缘何难以实现?―对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垂 直分工问题的思考,旅游学刊,2001年第5期.

[5]夏赞才,我国旅行社制的深层障碍及对策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5月第3期.

[6]杜江,戴斌,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第9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4302

1 引言

有关城乡统筹与旅游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可避免的要以乡村旅游为视角来进行考虑。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战略指导。城乡统筹的主要战略思想是通过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加速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进城务工”,这不仅没有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由于其特殊性带来了城市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初衷。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乡村旅游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契合点。因此,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则凸现出来,乡村旅游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2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辩证关系

乡村旅游为何能够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路径,笔者认为应该从乡村旅游为提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动力,条件和创造的平台来加以分析。

2.1乡村旅游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个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的实际收益为其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动力。乡村旅游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实际收入的提高不仅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打消了到城市务工赚取收入的想法,而且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为这种想法创造了现实的经济环境依托,从而对富余劳动力产生了现实的吸引动力。二是乡村旅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第一产业的纵深发展,扩大了经营的范围,经营范围的扩大与深入又需要富余的人力资源加入到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去。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推动力。

2.2乡村旅游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传统的农村经济方式更多的是依赖于传统农业,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富余程度进一步加大,而与之相配套的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则显得愈发不足,作为服务业的乡村旅游业因其自身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刚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从而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扩大了空间。如:农家乐,田园观光度假景区,生态农庄等旅游形式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依托,为成功转移塑造了典范。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总体并不高顺应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缺乏的这一特点,由于服务业的某些特性使得职业技能缺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能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中去,这就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障碍就地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2.3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平台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从宏观层面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一个现实可操作的平台。由于区位和经济的原因,农村地区创业实体严重不足,如何寻找一个可行的路径来实现农村地区创业实体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一个大的平台作为依托,乡村旅游作为这个依托的优势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由于其与农业及农村的极强关联性使得它能够轻松实现“农旅结合”的就地转移方式。依托农村一些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更加相对轻松的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去,从而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增加农村的创业实体,提升农村地区经济。

2.4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富足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人力资源的保障,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业中来说明乡村旅游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经济收益的提升,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更愿意参加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最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又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农业及其所带来的一切可为旅游所利用的要素,农村劳动力的富足使得农业的发展更加有人力资源的保障,人们更多的参与到农事农活当中,这无形中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创造了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农民发展农业,再利用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反哺农民、提升农民收入从而促使农民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断升高的这么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3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建议

3.1政府主导,搭建桥梁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搭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桥梁是极其重要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为依托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宣传,同时出台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政策,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创业和就业指导来搭建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渠道和桥梁,帮助农民尽快建立起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的思想,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以旅游业与农业相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构建可行的参与模式

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只拘泥于口号,要让农民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乡村旅游能够给他们带来生活和收益的提高才能有效果,效果的体现要让农民深切的体会到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带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提高,因此,要以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有创新的模仿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典型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模式,优化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方式,让农民更加放心大胆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运营中去。

3.3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

实现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保障经营管理、投融资管理以及政策支撑等方面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有序、有效,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4结语

在城乡统筹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动力和转移条件,同时创造了一个确实可行的平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无论是作为旅游业的重要一部分,还是作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综合效益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飞.城市周边旅游村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J].旅游学刊,2011,(11):10.

第10篇

关键词:旅行社业 集团化 横向一体化 模式

至2004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1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七位;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三大市场快速发展,使我国从旅游客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作为旅游大国,必须有与旅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旅游集团;而要成为旅游强国,必须具备与旅游强国相适应的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国际旅游市场为舞台的旅游集团。“建设旅游强国,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要求作为旅游产业龙头行业的旅行社克服“散、小、弱、差”状况,以“集团”的组织形式来适应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实现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就旅行社集团化经营必要性、集团化的道路选择与实践模式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

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经营的必要性

旅行社集团属于旅游企业集团的范畴,它以旅行社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有众多的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而旅行社的集团化就是指单体旅行社组建旅行社集团,进行集团化经营的动态过程。旅游社集团化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由规模与范围而来的效率优势,二是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节约而来的成本优势。其中效率优势主要包括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规模优势、人力资本形成与使用过程中规模优势、销售方面的规模优势以及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范围经济优势。成本优势则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与相关厂商之间的合作效率、旅游企业与国际旅游者之间的交易效率优势以及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社会文化交往方面的交易效率优势三个方面。我国旅行社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迫切要求旅行社行业通过集团化来理清行业秩序,实现规模经济和行业内分工体系的纵向转换,提升行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从行业内部看,一是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恶性价格竞争使各环节的利润普遍流失,2001年全行业利润总额仅12.28亿元,旅行社平均的营业利润仅为2.08%。2002年全国旅行社利润总额11.93亿元,同比减少7.16%,旅游业务利润11.51亿元,同比减少6.27%;2003年受“非典”影响,各类旅行社实现旅游收入652.79亿元,比上年降低8.1%,全行业亏损;2004年度全国旅行社净利润总额3.02亿元,净利率为0.3%。二是行业整体及单体市场份额低,全行业及优势企业均未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短期内难以达到抗衡国外大旅行社。据2004年14927家旅行社(国际社1460家、国内社13467家)填报的有效数据统计,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017.82亿元,仅是美国运通旅游公司同期营业收入的1/2,我国最大旅行社一年的营业收入不及运通公司的百分之一;三是我国现有旅行社绝大多数处于转轨阶段,经营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缺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从行业外部看,一是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缩短或减少了旅游资源与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旅行社依赖地理资源信息、文化传统知识和专业化集中服务所形成的供应和中介能力受到挑战,专业信息局部垄断和旅游集中采购及供应服务的中介优势将被弱化;二是根据中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允许外国旅游经营商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旅行社,开展除出境旅游以外所有旅行社业务。事实上这一开放市场的承诺早在2003年就已部分实现。旅行社市场的全面开放意味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格局形成,国外大型旅游批发商将对国内处于中下游环节的旅游服务分销商和供应商形成巨大威胁,同时也会对中国客源市场形成强有力地争夺;三是根据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总体安排,大量非国有经济成分将进入旅游服务业,势必加剧整个行业本已严酷的竞争形势。低水平重复竞争的状况如不能得到有效遏止,将导致整个行业发展的萎缩和面对竞争对手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集团化是中国旅行社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经营的选择路径

走集团化道路,发展集团化经营关系到整个旅行社行业乃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各方共识。实践中很多地方政府或部门往往凭借行政主导力量,通过资产无偿划拨或出台相关政策,将原隶属于旅游局、文物局、园林局、外事部门等的旅行社、酒店、景点、博物馆等分离出来组建旅游集团公司。这些旅游集团或以龙头旅行社为核心、或以品牌酒店为核心,综合了旅行社业的上下游产业,实际上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集团化经营。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旅行社企业集团组建后,迫于地方、部门、行业的利益争夺,维持“三不变”:一是联合各方的所有制不变;二是联合各方的隶属关系不变;三是联合各方的财务结算方式、财务隶属关系不变。这是当前旅行社企业集团经营中最突出的情况,使许多旅行社集团集而不团,不能发挥整体优势,名存实亡。笔者认为综合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历史、水平等因素看,横向一体化更优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理由如下:

现代社会规模经营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标准化产品的内生需求决定了横向一体化成为旅行社集团化的优先选择。旅游活动虽极具个性化特征,但在大众化旅游阶段,旅游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受到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诱导和影响,规范化运作、标准化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因为标准化产品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可预知性和信任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不如产品生产者,这样如果企业不能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消费者需求将受到限制。而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生产,因为如果不能做到大规模生产,要实现标准化生产成本将是极高的。旅游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产品,具有不可储存性、不可转移性和生产消费的同一性,传统上看来旅游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一样实现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这就产生了旅游者对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和旅游企业无法供给标准化产品的矛盾。而旅游企业横向一体化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出路。

旅行社要提供高度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要建立高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充分掌握客人的需求。如果仅仅是单个旅游企业,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其成本将非常高,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并不合算。而通过横向一体化即旅行社之间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输出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当不同的旅游企业共享同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时,提供标准化旅游产品的平均成本也就降低了。

国外成功实践经验的证明

西方旅游业发达国家旅行社一体化进程表明,横向一体化是旅行社走向集团化的优先选择。西方旅游业发达国家旅行社一体化进程循着横向一体化进程、纵向一体化进程、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方向自然演进。在托马斯•库克1845年创办了第一家专职旅行社后的将近一个世纪里,旅游批发经营商逐步从零售中分化出来初步实现了批发经营和零售之间的垂直分工。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旅游业进入大众化阶段,旅行社数量急剧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西方国家旅行社开始了横向一体化进程。它主要分零售旅行商之间的一体化和旅游批发经营商之间的一体化,前者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连锁经营和中小企业的联合经营,后者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合并。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市场交易费用也越高,通过纵向一体化来节约交易费用的动机就越强烈了。纵向一体化有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对旅游产品销售网络的控制,后者表现为扩展上游企业的职能。进入新世纪后,欧美地区的旅行社业掀起了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浪潮,他们采取企业兼并、购并等投资战略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直接进入客源国市场,减少甚至消除旅行目的地与客源地旅游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加强目的地旅行社与旅游者/潜在旅游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降低旅游者的旅行成本、旅行社经营成本和旅行社产品的直观价格,以让利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在跨国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旅游集团,一方面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实力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保证了旅游服务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具有一般代表意义的旅行社业的垂直分工体系和水平分工体系。虽然我国旅游业选择的是非常规的发展道路,但政府强力促成旅游产业形成的使命已完成,其旅游职能应转向更高层次的旅游规划、行业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等,旅游产业及所属旅行社行业、酒店行业、景区景点业、旅游交通业等进一步发展所涉及的资源配置、发展水平提升,应遵循市场的规律,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国内旅行社的现状决定

现阶段我国旅行社业的现状决定了横向一体化是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优先选择。我国旅行社业组建企业集团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额和亏损比重不断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旅游界形成的共识是旅游企业应当走集团化经营道路,而且要走纵向一体化的道路。实际上借助政府行政主导和人为主观意愿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集团化经营。实践证明这种旅行社集团不可能解决中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当前整个旅行社行业处在数量快速扩张阶段(2001年末全国旅行社的数量是10532家,2002年末全国旅行社的数量是11615家,2003年末达到13361家,2004年末达到15339家,年递增量近2000家);市场结构由少数国有大社垄断发展到完全竞争状态;大小旅行社功能雷同,产品同质,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散、小、弱、差”是整个行业的写照。而旅游酒店业、景区景点业、旅游交通业等行业也存在类似的竞争过度状况,因此旅游业上下游产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既不具备斯彭格勒双重加价理论主张纵向一体化的前提(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双边垄断时,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加行业利润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也不符合交易费用理论的资产专用性理论所主张的纵向一体化的条件(上下游企业存在事后双边垄断的专用性资产)。因此纵向一体化至少目前不是我国旅行社业组建企业集团的选择。走横向一体化的专业化道路,即旅游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同类企业或投资组建新的经营单位形成多地点的企业集团,首先在行业内部发展规模经济和网络化经营,形成旅游批发经营商、旅游零售商的分工体系,进而向产业链经营发展成了旅行社集团化的优先选择。

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实践模式分析

通过横向一体化实现集团化的具体模式在实践中有四种形式即行政组合模式、资本运作模式、资产经营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四种模式都有成功的范例。旅行社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实力、品牌,选择适合自己的集团化模式。

行政组合模式

旅行社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本来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企业通过控股或相互持股建立产权连接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市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但在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而行政垄断力量又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在政府主导下组建旅行社集团事实上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一种情况是国有大旅行社依靠无偿划拨、委托经营等方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对其他旅行社的股权控制,组建以自己企业为核心的旅行社集团,并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成员间建立起产权关系;另一种情况是政府主管部门用行政手段,将若干旅行社捏合在一起,这些旅行社体制落后、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产品品种类似,集团成员间是基于经济利益等的一种契约关系,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不稳定性。行政组合模式尽管不是市场自然渐进的结果,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制度下,旅行社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企业资本积累时间短,地方和行业割据严重,因此政府主导行为在有效克服集团化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也是无可替代的。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取决于两点:一是作为集团核心的国有大型旅行社具有品牌、资金、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二是当集团形成后,政府的主导行为应及时从企业退出,让位于市场机制,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影响和引导旅行社集团的发展。

资本运作模式

即作为核心的大旅行社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手段实现规模扩张,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由核心企业(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组成的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具有以下特征:组建旅行社集团的主体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旅行社,是旅行社集团的母公司;母公司与集团其他成员之间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层、半紧密层、关联关系;集团内部有整体发展战略,建立了横向或纵向的分工关系。由于在集团内部建立了核心企业对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的股权制衡,因而集团内部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实现集团一体化发展。资本经营可以使弱势资产以资产出售、股权置换方式退出经营市场,优化旅行社业的资源配置,实现网络化和规模化的双向发展,有力地推动旅行社集团化发展。

我国已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大型旅行社完全可以依托自己的品牌、市场份额、资金优势进行投资收购、兼并、横向持股等方式实现集团化发展。中旅总社实现规模扩张的“控股并购”模式是这方面的成功代表,其集团化运作值得研究和效仿:首先通过改制,规范了集团公司(中旅总社)与所属企业的母子公司体制,明确了集团公司(中旅总社)受托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所属企业作为经营者的定位和责任;清理整顿、关停并转了10余家三级公司和全部四级公司;成功完成了对所属中旅首都旅行社的股份制改造,实行由总社控股、经营者持股的新型产权结构;在与地方旅行社的重组中,中旅采取了“资产组合+业务组合”的方式,成功地控股了13家地方旅行社;在集团内部实现客源、产品、采购、服务等资源共享;收购经营状况良好的瑞典中国旅行社,为跨国经营作准备;与德国TUI旅游集团合作,建立合资旅行社,借助外力提升规模,实现产品、管理、服务的换代升级。中旅总社在集团化经营制度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控股并购原则,即无论对所属旅行社进行改造还是对地方旅行社进行重组,必须做到中旅掌握控制力,形成资产纽带关系,按照中旅统一的思路发展旅游,从而保证了在集团化形成后企业总体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迅速提高。

资产经营模式

即旅行社通过自身经营积累缓步发展的传统模式。上海春秋国旅的“自建分社”的扩张模式是这方面的代表。这种模式是通过旅行社自身积累,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按照统一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来实现集团化。资产经营模式和上述的资本经营模式,其扩张的动力都是来自于企业做大做强追求生存发展的内在冲动。所不同的是,在资产经营模式下,企业奉行的是步步为营的战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不易外泄。这种集团化发展模式速度慢,容易造成资金浪费、资产存量的结构失衡,且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但集团内部一体化程度高且网络布局合理。这种模式对于资金、人力资源都比较有限的中国旅行社而言,不失为一种最佳的目标模式。

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是指一个商标、服务标志、商号或广告符号的所有者与希望在经营中使用这种标志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一种法律和商业关系,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品牌或贸易名称特许经营,特许者与受许者关系简单,仅涉及品牌使用;二是经营模式特许经营,特许者与受许者关系密切,受许者向特许者购买的是专长、经验和经营之道,特许者向受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选址、培训、提品、营销策划和帮助融资,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营销策略和计划、操作指南以及统一的经营理念。受许者需要交纳先期加盟费,以后还要不断交纳权利金,而特许者则利用这些经费为受许者提供培训、研究开发和不断的管理支持。经营模式的特许经营是通过合同对特许人和受许人进行相互约束的。旅游企业借助特许经营实现规模扩张主要采用经营模式特许经营,单纯使用品牌特许经营的少。国内旅行社在这方面运作比较成功的是广之旅“品牌特许加盟”扩张模式,但广之旅在实际运作的时候是将第一种和第二种特许经营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它不仅输出品牌,而且也输出管理模式;在允许各地符合条件的旅行社使用广之旅品牌的同时,也要求各地广之旅的价格、路线、服务、管理、经营方面均要严格按照广之旅的企业模式来做。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广之旅的集团化、网络化,而且提高了当地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了旅游产品多元化、价格的合理化,一举多赢。

我国旅行社集团化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网络连锁服务的必然走向,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在各种集团化发展模式中,市场化取向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进行扩张、组建企业集团的目标模式和最好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已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国旅游报[N],2005.8.29(1)

2.戴斌,杜江.旅行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3.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8

4.史晨生.中国旅游业进入并购时代.中国产经新闻[N],2002.11.9

5.吴三忙,和文征.对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组建的质疑[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

第11篇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发展思路

都市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是一种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农业重要构成之一。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的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大都市特意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农地,由城里人去耕种,这是都市农业最初的意义。后来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都市农业的内涵不断扩大,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形式,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都充分地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都市农业在60年代率先出现于美国,而后迅速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我省在80年代末就出现了都市农业。首先在广州郊区出现了观光果园,以后其他各市陆续地出现更多。广州的云台花园、东莞的绿色世界、深圳的青青世界、顺德的生态园以及我市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农科奇观等,就是我省都市农业的典型代表。

1 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1.1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1.2 增加农村就业机会。都市农业将农业由单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3 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都市农业可以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缩小城市差别,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市乡村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4 为人们提供新的活动内容,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身居城市的人们,逐渐被“水泥丛林”所包围,被“柏油沙漠”所环绕,被“三废”和嗓音污染所困扰,“都市综合症”随之而来。都市农业集农业劳动、农产品生产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5 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减少农产品的运销环节,增加农民收益。发展都市农业,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解决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了运销商的中间获利,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同时农民也可以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的报酬,增加收入。

1.6 摆脱农业发展困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农业面临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部分边远山区乡村农民收入低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都市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发展领域与范围,增加了其发展空间,也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并可缓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我市农业的经济地位,并可缓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珠海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2.1 市民有支付能力。据专家,当人均年收入在500-800美元时,人们外出观光旅游处于迸发期,有着不可遏制的爆发力。1997年我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2793元(折合约1505.05美元),广州、深圳、东莞、中山、顺德、番禺、南海等周边城市也相继迈入中等小康行列,早已超过上述标准。据市旅游局调查一日游愿意承担100元以下的人占29.44%,愿意承担100-200者占43.51%,200-300元者占14.11%,这可以满足定位于普通市民的观光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的消费需要。

2.2 海陆空便利。珠海的海陆空条件比较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剧增。珠海市汽车拥有量年增长率为18.5%,近两年达到20%以上,增加的汽车主要是家庭轿车。日益增多的家庭轿车和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都为人们来珠海进行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提供了方便。

2.3 地理位置的优势。都市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珠三角有城市人口近3000万。港澳地区近80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珠三角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潜在市场将逐步变成现实。珠海水连香港,地接澳门,处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光热水资源充足,绝大部分土地适宜耕,填海造地前景广阔,淡海水产资源丰富,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销售流通顺畅,特别适合都市农业的发展。

2.4 都市农业含苞待放。珠海的都市农业已进入萌芽期,有迅速发展之势。斗门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早已名闻遐迩,市农科中心的“农科奇观”也已斐声中外,西区的小林镇、三灶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初具有 规模,市渔牧有限公司的大型垂钓娱乐场正初露端倪,下栅水果果的“荔枝节”渐成旅游热点,湾仔的花卉公司正在筹划之中……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市都市农业正曙光初露,方兴未艾。

2.5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来看,伴有一定数量的都市农业用地,符合珠海市城市整体规划。可以在城市组团式发展板块之间留有都市农业用地,或蔗林,或花圃,或菜地,或鱼塘,或果园,这亦与珠海市成为优秀旅游城市相适应,从珠海市农业中心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和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成功先例中也可得到映证。

此外,我市农村民风纯朴,南亚热带海陆风光秀丽,特区土地统一规划管理等都是非曲直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条件。

3 珠海市农村发展都市农业的类型和做法

我省的都市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为基础,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游客动手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些观光休闲农业点,吸引了众多的城市居民和港澳游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已开发的都市农业项目依据经济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八种。一是公益性项目,如景观绿地、生态片林,对这类项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市民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市民农园等,多数由承租者按照有关章程自主成立管理委员会来负责日常管理,属“公助民办型”;三是化经营项目,如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花卉公园、森林公园等,这类项目市场潜力巨大,投资回报率高,应重点扶持发展,规范管理。我市都市农业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形式加以发展。

3.1 观光农园:这是自90年代初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菜园、花圃等供游客观景赏花摘果,进行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民俗村、乡情园、杨桃园、荔枝园、兰花园、柑桔园和被誉为南方青纱帐的甘蔗林、香蕉林等。至今为止,全省已开放的观光农园达40-50处,主要作物的种类有柑桔、杨桃、草莓、荔枝、龙眼、番石榴、甘蔗、茶叶及各种花卉等20多种。市农科中心无土栽培基地举办“甜瓜采摘月”、“龙眼、荔枝游赏团”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港澳游客,赢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计划建设观光果园则要求规模要大,果种要多,统一规划,分区套种,最好能一年四季有果可赏,做到长年开放。

3.2 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如果南农垦系统国营农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橡胶园、胡椒园、海产养殖场等。由是可见,都市农业应是利用乡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其经营管理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三个层面。目前,休闲农场在本省几乎是空白,而市民又有需要。如开发得有特色,将会成为双休日市民休闲的首选。休闲农场适宜于在山区发展,如在斗门和平沙、红旗等地,利用广阔的山场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托周边的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建设为综合性的观光、体验、游乐、度假区。这类项目投资可多可少,规模可大可小,具有相当之灵活性。

3.3 市民农园:这是由农民提供土地,让市民参与耕种的园地。有自助菜园型,也有休闲游憩型,还有田园体验型。将农园划分成若干小区,分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团体,每块面积10-1000平方不等,由农民直接将农地分块出租给市民,租金每平方米10元/月,果树则因树种不同而各异,具体由双方商定。亦可农地、花圃、鱼塘、果园、茶庄结合,向多元化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茶,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依个人兴趣而选择。平时由农场管理者负责派人照料,并按照租赁者意愿更换、增添园内种养品种,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可推出学作农民系列活动。承租人可以在此种瓜点豆,浇水、施肥、拔草、剪枝,既可锻炼身体,又享田园风光,体验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必将大受欢迎。

3.4 教育农园。这是面向城市中小学生和农业工作者等特定对象,让他们亲近自然,热心劳动而开辟的园地或科研实习基地。如建成“青少年农庄”,分饲养乐园、绿色营地、童话作坊、大棚、垂钓池塘等小区,让孩子们在娱乐中长中长知识,在动手中长能力。

3.5 农业公园。把农产品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及观光游乐场所结合在一起建设。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以及同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摄影、体验、竞赛与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这些项目选址要好,一般座落在城区近郊,交通方便处。如可在湾仔镇建设一座花卉公园,把赏花、养花、咨询花卉知识及购买园艺材料等结合在一起,兼具观赏、休闲、教育、购物等多种功能,对市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6 森林公园。类似香港的郊野公园。目前不少城市郊区已有一些,但一般规模小,档次低,且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或改造,以建设成综合性的森林旅游区,使之成为市民休闲避暑的胜地,并可划出专题园区供人们栽种各类(结婚生子、银婚金婚、生诞寿辰、开业晋级等)纪念林。如珠海市区的板樟山、凤凰山、斗门的黄杨山、东区的一些岛屿等均可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森林公园。

3.7 民俗观光村。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如会同村或开远的雕楼等),稍加装修,提供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可推出双休日“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系列活动,必定大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3.8 民居农庄。北京郊区有些村庄已成为城里退休人员的“新居”和“教授村”、“家村”。这些城市人在林间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栽种上蔬菜果树,雕刻出艺术作品,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桃园式生活。珠海城市规划总体定位为成功人士选择的最佳居住地,适当建设一些独具特色的民居农庄,定会成为都市人成功人士的抢手货。

4 珠海都市农业应注意的及对策

4.1 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省的都市农业点越来越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其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特别是珠广深和港澳等大都市的需要相比,均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

4.1.1 ,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法规规范,一哄而上,一些经营者过于偏向观光游乐开发,农业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方向。

4.1.2 都市农业范围广、类型多。但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些市民农园缺乏规划设计,停车场、洗手间、工具房、休息室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园区杂乱无章,绿化美化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承租者的基本要求,游客逗留的时间亦短。

4.1.3 都市农业特别是市民农园管理法规还不健全,盈余分配,权利义务,风险分摊等问题尚未理顺。其他项目亦多以乡村自主开发为主,经营者素质相对不高,管理亦不够规范。从经营效果上看,农园规模过小,水果成熟期集中,游园时间和游客兴致;而节假日游客过多,又给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受气候条件、农事季节性的影响,都市农业淡旺委的差异较为明显。

4.1.4 有些项目比较粗糙,缺乏文化、内涵,甚至有些城市郊区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围起来就收费。另一方面,有些市民对农业缺乏了解,乱摘乱采,践踏、破坏农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所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便在今后珠海发展都市农业时加以避免与克服。

4.2 解决都市农业发展过程存在问题的对策。我省都市农业发展处于萌芽期,应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我省的一些城市在游乐园、森林公园中开设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游乐项目。如以鳄鱼养殖、开发为主的斗门白藤湖鳄鱼岛公园。在新会等地果实成熟季节,也出现了开放草莓园、杨桃园或柑桔园供市民采摘活动。这些都是都市农业的初级阶段,是都市农业发展的萌芽期,我们应积极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之健康顺利地发展。

4.2.1 政策引导。为了解决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扩大经营范围,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行“三生”农业政策,即把农业发展引向到生产化、生活化、生态自然化。生产企业化要求每个都市农业生产单位有一、二项作物或畜禽水产品为主导产品,进行化、高效化、企业化生产;生活现代化则要求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设施,为人们休闲度假、服务;生态自然化要求农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这些政策的引导、推动下,都市农业可以得到迅速发展。

4.2.2 计划管理。政府要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应颁发都市农业经营审批制度,规定建立都市农业区的基本条件,如面积必须大于50公顷,且连片开发;必须有开发地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内销或出口;必须有优美的自然农业生态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业项目和农业经验可让参与、体验;必须维持农业的本质特色以区别于一般的游乐区等等。

农委等主管部门应会同国土规划、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请专家对计划发展都市农业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区、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沙土保持、森林、园艺、环保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及相关单位代表组成都市农业发展咨询委员会进行评审。获准通过的经营主体应提供配套建设资金,也可由农委资助部分经费,机构提供专项基金或贷款予以扶持。

4.2.3 规划发展。政府应把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建设农村“宽裕型小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都市农业的出现是社会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农业型态,是农业摆脱弱质、微利,并参与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我市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在全市农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性跨越,正在向宽裕型小康目标迈进。都市农业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进步为特征,正好符合宽裕型小康目标和要求。我们应把都市农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建设宽裕型小康的重要内容来大力推广,以促进农村的全面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今日珠海》,1996.11珠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

第12篇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民俗村

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3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4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4.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4.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4.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5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5.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5.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5.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5.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