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7 17:2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武术;创造性;体育活动

社区中开展武术活动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从其他体育项目中吸取经验,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才能更符合大众的健身要求,这是顺利开展社区武术活动的关键,使人们通过学习武术锻炼身体的同时,深入地体会中国的武术精神,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开展武术文化节

社区居民除了退休老人外,大部分都是上班族,所以大部分居民休闲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忙碌了一天的疲劳感,他们对待武术活动的参加几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首先要使人们对武术产生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武术活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节,通过各种武术表演和讲解以及汇报演出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居民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武术,真正喜欢上武术这项体育活动。

二、设立武术健身房

室外的武术活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办法开展,例如,阴雨天,空气质量不好的天气都会影响武术锻炼的效果,所以有必要设立室内武术健身房,使武术活动能像其他体育活动一样成为人们日常健身的体育项目之一,设立俱乐部类的健身房能够更好地娱乐大众、休闲大众,缓解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产生的压力,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

三、聘请专业的武术教练

虽然在社区内开展武术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强健人们的体魄,缓解生活压力,但是武术教练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重视武术教练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将武术精神和动作要领准确地传递给学员,将学习武术的人们带领到正确的武术之道上去,这不仅是对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学习负责,更是对发扬中国武术文化的事业负责,所谓术业有专攻,这就是专业武术教练对武术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武术活动的开展承载着很多重要意义,所以在保留传统的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开展这项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应用到正当防卫等方面来保护自己,这也是它独有的实用性。每一种传统文化的发扬都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创造性地继承它们,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第2篇

由于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中西文化的冲突,当今的武术已失去往日的风采。散打的西化成份过多,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高”、“飘”、“难”、“美”、“新”美奂绝伦的武术表演与目前的技击水平形成强烈反差……等等,都使武术进奥陷入了尴尬局面。

近代的武术发展之路可为艰难曲折。我们一直在摸索探讨中前进,成千上万次的研究实验,想为中国武术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未能如愿以偿。散打经过30年的跌爬滚打,从胡打乱蹋到技术突飞猛进的柳海龙时代,再到尴尬局面的今天,始终没能找到突破点。近年来一些热爱传统武术的人们,以无拳套、无演绎、无级别的形式将传统武术搬上央视的大雅之堂,想办起来一个真正的“武林大会”,让古老悠久的中国武术再现光芒。这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里程碑。其对武术事业的无私奉献和热爱武术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其结果并非让人满意,“武林大会”成了胖子的天下,变成了憋脚的“摔跤大会”:再接下来办的“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也让人不敢苟同,将太极拳的灵魂之技“单鞭”变成了类似拳击的直拳,让人不知所然。也许是我们对传统武术的要求过于高了,所以才会“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吧。国人心目中所向披靡的中国武术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怎能不让人失望。武术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局面。就是始终在与世界接轨和保留传统文化特点之间犹豫不决,没能找到正确的平衡点。在这种状态下使人产生了许多对武术认识上的偏差,也使人们陷入无尽的沉思和无奈的苦恼之中。难道具有千年的传承武术真的是不能实战了吗々武术之路到底如何走呢?最近,在国内知名武术杂志《搏击》上有幸拜读了孙豹隐先生的《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漫议>一文,十分震撼,感受颇多,受益非浅。此文不仅让人看到了武术的希望和发展之路,而且非常具体地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法。

孙先生在文章中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树立了习武信心,指出了现代武术发展的弊端和武术发展之路,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武术发展的死角,而且有据有论的证明了武术对现代社会的使用价值和目前急需解决的武术发展的致命问题。在技术方面也能看出孙先生的武功造诣,他以形意拳为例,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拳击、自由搏击联系起来,让读者真正理解了武术的特点,及武术与其他搏击术的关系和区别。看到此文章,以我三十年的习武经验来看,此文绝对是近年来少有的武术专业上乘佳作。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能领略作者的文化功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研究的文化底蕴。现代的习武者重视文化的很少,文化人懂武术的更少,向孙老师这样既精通武术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灵魂,以套路、功法、健身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没办法解读武术文化的,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早在古时候就被人们称之为武学、武艺、国术等,它有着科学完善丰富的理论,这一点足以让西洋搏击术望尘莫及。作为一个习武者应该文武双修,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才可能将武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应该将武术理论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更加普及,使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层次的了解才是。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就说过“我们的武术工作存在一大缺憾:就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建设好武术学科,教材不好,缺少一部很好的武术史,也没有真正象样的武术概论。”这一点恰好与孙先生不谋而合。武术的灵魂就是技击,这个问题经历了无数年的辨驳。始终没有结果。现代文明社会始终游离在“武术是发展技击还是发展健身?如何将武术展示给世人?如何进奥运?”这一系列问题之中。武术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功能也是丰富多彩的,健身就不用说了,离开技击的武术想推崇健身是非常困难的,进奥运更是难上加难。

武术褪去其长期被影视文学作品穿上的华丽外衣之后,流露出的东西让人除了失望还是失望。由于一直以来低迷的武术环境,使人们对武术失去了信心,认识上也出了很大偏差。就连一些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也是如此,认为武术是一种“一招制敌”的搏杀术,无法运用到竞技体育之上。关于这一点孙先生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和精彩的阐述,他认为中国武术不但有“一招制敌”的搏杀术,而且存在着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又足以临场实用的丰富内容。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壁画中,在河南南阳汉画馆珍藏的石像中,都印证了孙先生的观点,竞技武术自古以来就有,从画的场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武士比武的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有趣的是,画面中居然有类似裁判的第三人。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相信,中国武术古代就有竞技比赛,绝非创新发明。武术要发展,要传承,要腾飞,没有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武术认知是行不通的。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方向。现代社会,由于对自己文化的不了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许多年轻人对武术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就连一些习武多年的老拳师也对武术的实质和价值认识不清。笔者也曾与一些多年的武术爱好者讨论过武术的现状,一些人。甚至武馆的教练都认为不管是散打比赛还是太极推手比赛,只要有力气能摔跤就够了。这种错误的观点也是我们许多教练员招生选才的标准。这样发展下去武术比赛就成了街头壮汉的天堂,这样发展下去能打出武术风格吗?武术讲究发挥人体的内外整体功能,强调以势夺人,交手时既可以以巧胜力,又可以以力打弱:既可以以柔克刚,又可以刚克柔……等等,打法丰富多变。从散打比赛到“武林大会”又到“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就能看出大家还是不满意才去不停地创新,才去另起一摊反复地实验,乐此不疲的重复,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始终没有找到立足点。其实传统武术的打法极为丰富,几千年的武术传承构筑了许多实用高招,积累了丰富的临战经验,正如孙豹隐先生所讲:“这些实用高招和临战经验是传统技击的精华,将它们挖掘出来运用到散打竞技中去,既能发挥克敌制胜的作用,又能展示民族风格和武术特色”。事实证明武术不是无招可用,而是在于教练员如何理解武术文化,如何提取武术中真正有价值的精华,贯穿于施教之中。2009年3月份在重庆举行的“国际散打王争霸赛”俄罗斯选手穆斯里穆就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俄罗斯选手穆斯里穆在比赛第二回合一脚将重庆本地选手踢成休克,随后被送进医院急救中心急救。此场比赛一开始中国选手就处下风,进入第二回合,穆斯里穆一上场就穷追猛打,该回合进行到1分半钟时,穆斯里穆抓住对方一个防守漏洞,使出“必杀技”转

身腾空侧踢正中中国选手头部,该选手当即倒地人事不省被送往急救。比赛结束后人们对武术的技法产生了许多质疑,很多人都认为不可思义,穆斯里穆脚法确实不一般,但中国选手的反应能力怎么能这么差呢?除了摔和几下鞭腿好像什么也不会。为什么我们的选手打法这么单一呢?相比之下倒是俄罗斯选手打法比较丰富。仔细研究一下穆斯里穆的招法发现并不神奇,他的技法都是我们选手熟悉的简单招法,甚至是丢掉不愿意用的技法,如穆斯里穆的“必杀技”转身腾空侧踢,这种技法是标准的中国武术技法,国内运动员很少使用,他们认为此技动作难度大、动作幅度大不易使用,可俄罗斯人竟将它练成所向披靡的“杀手锏”,穆斯里穆的教练是一个中国通,他对中国武术有着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认识,从穆斯里穆11岁时就开始对其进行系统、完善的中国武术训练,训练的技法恰恰是我们认为不能用的传统招法,俄罗斯人却把它练成了高招、绝招。这还不能说明我们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信心吗?

创新、改革、继承是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武术要发展既要去掉“一招制敌”的不文明、不安全的打法,又要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更要保留传统武术的特色,才有发展和生存空间。鲁迅先生就提出“新武术论”,他认为武术要发展,一定要“求新”。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生命力。他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的邻国日本将“柔道”、“空手道”推向世界舞台就是遵循此说,最终取得成功。日本的武术和中国一样五花八门,派别众多,为了能进奥运他们进行了创新、统一,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有新的、适应当今时代的东西。这一成功的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武术的发展之路。

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素养是无法真正解读他的。看了孙豹隐先生的文章更是让人觉得文化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初曾拜读过孙先生所著的《搏击艺术论》一书,当时就让人爱不释手,其中的“跌”与“摔”之辨,让人真正了解了古人用于实战的真实技法,了解了原来“跌”是主动倒地的技击方法,修正了中国武术是踢、打、拿、跌而非踢、打、拿、摔的正确理念。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古时候文武是不分的,历史上许多大儒都是文武双全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圣人精通六艺,力大无比可将城门托起,再如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也是一员儒将。历史上的武术大家个个都能吟诗作画、挥毫泼墨,三国时的张飞不仅能提枪上马杀敌,而且写了一手好字,据史料记载和留下来的资料,张飞的书法在书法界也堪称一绝。再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也是能写会画的大儒,看看他写的“满江红”就知道此人的文化功底也非同一般。从古人留下的拳谱中我们也能看出,武术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没有文化武术是不可能练好的,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

武术无可非议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的搏击文化,其技击理论一直恪守不偏、不斜保持中正的中庸之道,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处事之道。然而我们在继承、发扬武术的过程中老是走极端,不是全盘西化就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唯我独尊的生搬硬套,现代的散打水平之所以无法提高就是西化成份太多,中国传统武术特色太少,而“武林大会”和WMA却是从一端跑到了另一端,比赛规定几个死动作,限制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发挥。武术的发展不能以降低甚至牺牲传统武术的地位为代价,因为现代武术不可能全面代表传统武术,更不能取代传统武术。恰恰相反现代武术的发展正需要扎根于传统武术之沃土,吸取传统武术之精华,方能够枝繁叶茂,绚丽多彩。武术散打要想走上奥运舞台,不从技术上下功夫是不行的。武术是一个整体,踢、打、擒、拿、跌综合的搏击运动,不能将其分开,如分开就无优势可言。现代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如孙豹隐先生所讲“武术散打从内容到形式都脱胎换骨于传统技击术,它的身上理应渗透出传统技击的基本要素。散打的任何改造发展,都不能不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武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孙先生也让我们知道了武术要发展,必须将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有出路。

第3篇

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文化馆中的重要地位

(一)群众对文化馆有强烈的需求

文化馆涉及的业务较多,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群众文学和群众艺术,以宣传、辅导、娱乐和研究为主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群众自我娱乐活动逐渐增多,也更愿意购买文化娱乐用品。这些都体现了群众文化需求逐渐提高的趋势。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集合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受到了群众们强烈的文化需求。

(二)群众文化需要文化馆作为传播载体

文化馆具有正规的综合性场所,供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如举办画展、书法展等。群众学习文化艺术、进行文化创作,都可以在文化馆中进行。文化馆逐渐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示范者,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和载体。文化馆具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优势,有组织文化活动的专业人才和丰富经验,应当成为群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县级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单一

我国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主要依靠文化部,缺乏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和新闻媒体的参与,活动取得的效果不明显。要想实现高效的群众文艺活动就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现全民参与,而过于单一的活动形式不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是目前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缺乏策划活动的专业性人才

从目前的县级文化馆来看,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多为一些大专甚至学历更低的人员,正规大学生较少,学历偏低是导致活动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员不愿参与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去。另一方面,文化馆的管理队伍老化,年龄偏大,仍然采用传统的活动形式,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新的活动形式和策略难以开展。

(三)思想守旧,难以创新

文艺作为一种社会审美的意识形态,如果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做到及时创新,那就很难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尽管近些年来县级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也在寻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但效果却与理想相去甚远。只有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才能取得进步。

三、县级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对策

(一)重视政府、媒体等多方参与

当代社会强调团队合作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想办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单靠文化部门难以实现,所以要综合运用社会中的多个部门,集合多个力量实现既定目标。要调动政府、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多个优势,不仅能够丰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还能综合利用社会的多个资源,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进步。

(二)注重全民参与

群众文化重在全民参与,群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注重人民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群众文化面对的是全体民众,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展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高度重视全民参与,促进群众活动的蓬勃发展。同时群众文化还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等特点,反映了民族的特色和习性并通过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在开展互动时要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是文化馆实现长久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内动力,所以县级文化馆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建设一支专业性极强的人才队伍。首先,文化馆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养,为文化馆今后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在加强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及时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其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最后要加强新老队伍的交流与沟通,在老队伍中不断融入新的血液,解放老一辈的思想,同时新队伍也能学习老队伍中的经验教训,新老队伍的优劣互补必然会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

(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只知创新而抛下传统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创新只有以传统为根基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传统活动中必然有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活动和形式,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另外在创新时要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既展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富有时代气息。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内容的创新,二是对形式的创新,只有符合内容的形式上的创新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如果条件允许,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还可以恰当引用西方的优秀文化,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剪纸文化;诗歌题材;现代剪纸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民间文化作为剪纸文化的语境

剪纸文化即是中国民间文化之一也是民俗的艺术载体。它传承了数千年来的民间文化传统。剪纸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即有浓烈的东方传统文化气息,又有着浓厚的乡村文化习俗的氛围。无论是从剪纸的用材,方式以及造型特点来看,它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不同的地域特点有着不同的剪纸文化特色,北方的剪纸文化则体现出了北方人所具有的人文特质,北方人的粗矿但是有不失细节;南方的剪纸文化则体现出南方人特有的精巧细腻。

剪纸文化行业了人们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愿望,表现了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内容,抒发了人们内线美好的情感。收到民间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有着追求美好的愿望和趋吉避凶的民俗观念,这些常常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采用象征、寓意、谐音来表现,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五福临门”等。剪纸的内容也很讲究,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多子多福;吉祥、五毒意味着吉祥辟邪,瓜果鱼虫还有家禽等暗示着喜庆丰收等。这些象征美好的符号是人们以物寓意、托物寄情的表现。

民间古老的神话题材也成为了人们剪纸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精彩的“哪吒闹海”“西游记”等神话故事,以及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白蛇传”“梁祝”,正义的“”等,这些我们在以前的剪纸中精彩都可以看到。这些剪纸表现了人们对民间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传承与深深的敬意。

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造就了剪纸文化,剪纸文化则凸显了中国民间文化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深深烙印。

二、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仅传承了一些民间习俗与特色,它还对文学界有着较大的贡献。在数千年前,人们对剪纸有着丰富的感情和依赖。

大红色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常用的一种颜色,通常在逢年过节时期,人们用剪刀,刻刀剪出各色各样的图案,当然作为过年的一大特色,鱼的组图剪纸是必不可少的;也会配合着一些花、鸟、植物的图案。

在民间文化中也蕴藏着无数关于剪纸艺术的诗词歌赋,这些诗歌首先表达了诗人们对剪纸艺术的欣赏;其实也说明在过去,剪纸在人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人们情感依赖的事物,因为毕竟诗歌是属于人们内心世界表达的一种形式。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有些许诗歌以剪纸为题材来抒发内心的情怀。在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着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作者以春节剪纸贴花为题材,家家户户都用剪纸做装饰,来表达过年喜庆的心情。

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在描写乐清民间元宵佳节的请及时写道:“社里笙歌达旦,通衡剪彩,与众共赏,为民同乐。”这里让乐清人“社里笙歌达旦”的,是玩“龙船灯”习俗,此俗至今不衰。“龙船灯”除轧制工艺精巧处,更以装饰工艺精美称奇。各村在自己龙船的外国,一格一格地贴上许多精致的刻纸,互相攀比,争奇斗巧,“龙船花”精工细刻的功夫由此形成,成为中国南方剪纸艺术的代表――乐清“细纹刻纸”。

这些诗题都体现了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于此同时,民间文学也说明 了对剪纸艺术的重要性与深深的感情寄托,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三、剪纸艺术与民间文化的现代关联

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是总所周知的,即使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剪纸艺术的变形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

剪纸也是作为装饰的一种类型,最早期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剪纸中以镂空的形式在石器,玉器以及皮革上雕刻花纹。西汉时期纸发明之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纸张来进行剪纸的创作;由于纸张的轻盈和便捷,人们选择了这种材料作为表达的一种途径,利用纸进行刀刻镂空来表达人们内心的事物与想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剪纸这一伟大的民间艺术之一。

在剪纸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用途功能和风格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成为与中国民众生活联系最广泛的,具有文化符号特征的民间艺术种类之一。其包含的民族信仰、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智慧、思维方式及审美方式,留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

现代的很多工艺品和一些事物都跟剪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剪纸形式的多样,功能性语言突出。镂空是剪纸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它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大小平面的镂空,以各种线条粗细不同的变化来表现剪纸艺术的审美情趣,使人从中得到美感的韵味。镂空设计具有设计实用性,它对墙体有着整体面积的保护,海域遮挡墙体的作用,是把艺术融入生活,并且将艺术实用化充分表现出来,这说明中国剪纸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对其具有使用价值。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中,剪纸艺术慢慢的开始不仅仅以剪纸的形式来丰富人们的生活了。剪纸艺术还运用于包装,利用剪纸含有的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底蕴来表达我国的文化素养。成为民族类型包装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日常产品包装中,常有着剪纸元素的出现,神兽消费者的青睐。如:烟酒包装、月饼包装、书籍装帧等,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艺术也运用于建筑。上海世博会上有一座剪纸造型的场馆――波兰馆。这座建筑是以剪纸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构造设计,它带给人们很多的视觉体验。该馆外部由相互交织的剪纸图案所组成,阳光可以透过缝隙进入大厅走入波兰馆,剪纸的图案随处可见,当黄昏降临,五彩斑斓的室内光线穿透剪纸的图样,使整座展馆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展馆设计与传统相联系,但同时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从此方面看,既传统又现代的剪纸艺术正是这样极具视觉体验的抒情诗 室内的家具风格受到展馆图案的启发,由外墙的剩余材料切割出来制作而成,形状和材料与展馆建筑相呼应,体现出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交相呼应的特点。

由此可见,民间文化对现代剪纸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保留了优良的民间文化再对其进行剪纸的变形和运用,这是现代剪纸艺术最大的创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傅作仁,朱一 .中国剪纸艺术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9月.

第5篇

摘要:本文以现代营销中,包装设计是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为出发点,分析了消费者对产品包装文化性的需求,论述了中国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运用,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提出只有在对传统文化合理继承与再创造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体系并在市场营销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市场营销 包装设计 中国元素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繁荣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选择空间更多更大,商品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消费者追求产品新颖、独特和个性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不同的消费群体会选择不同兴趣爱好的商品,而这种选择主要受产品广告、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及产品的外包装等因素的影响。包装设计通过其独特的图形、文字、色彩视觉语言快速向受众传递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已成为现代商品“无声的推销员”。

一、市场营销对现代包装设计的要求

包装设计是为产品的包装而设计的。从市场营销的整合传播观念来看,包装设计已不只是产品销售中的一个环节,它已成为营销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最后一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包装已由简单的保护、容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融和工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俗风貌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宣传商品,更可以促销商品和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概念定位、超乎寻常的艺术语言,最终让消费者因为产品的包装而对产品从心灵上达到共鸣,以满足消费心理的整体需求。正如经济学家杜森·佰瑞说:“在人类涉及的各种活动中,都可以找到文化的决定性影响,……不管是产品的购买,还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不管是提供物质上的途径,还是精神上的享受,都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包装设计已不能只满足的产品信息传达,同时也要传播特定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对产品包装艺术性、文化性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应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包装。美国心理学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需求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关系,按照它们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一个需求等级模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明随着需求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文化氛围的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文化以特色着称,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其能否在全球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身份证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现代营销中只有独具文化风格的产品包装,才能激发消费者文化的认同和共鸣;只有在各种文化艺术潮流中,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风格,才能最终促进产品的竞争与销售。

二、中国元素对现代包装设计的作用

现代包装设计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国外文化艺术的设计理念及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包装设计的形式语言,促进了我国包装设计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语境下,包装设计如不确定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与认同,将面临被消融的危险。这种文化认同的基础即一个国家的文化个性,象征着特定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对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一分子的文化生存权的肯定。

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大量涌入,使得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力、消化力和创造力逐渐退化。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经济行为,一种审美文化的创造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这样的思考中。包装设计以艺术手法与信息受众产生互动,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它蕴涵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与社会现代化发展有着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特征,注重设计形式和本土人文精神内涵。因此,立足于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意识,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气派和中国元素的包装设计更容易实现其传情达意的设计目标。

具有民族特征的视觉图形、色彩语言以及艺术形式以其强烈的生命力支撑着民族视觉艺术个性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细心剖析本民族独特而丰富的中国元素,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体系,以本国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吸取民族艺术精华,融古通今,拓展视野,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包装设计建立自主的设计立场和文化身份,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三、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1.设计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发展

中国的包装设计艺术不仅起源早,长期根植于民间,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它们以其独立别致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的民族传统。这些符号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内容,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演变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现代包装设计中,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借鉴传统包装中丰富的造型形式,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比如,传统图形对实用性、完美性、象征性、概括性、随意性、抽象性等特征的追求;以非静止物象造型法、时空综合造型法、适形造型法等造型方法,富有中国哲理、宗教宇宙观和时空观的文化思想的太极、易经中八卦的动静结合、讲求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观念,无不反映出正负相生、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大众都是生活在本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氛围里,各种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已经深入到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深处,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产生于各种民俗事象中,反映出一种独特的民俗内涵和审美意识的传统元素对于构建现代本土化包装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期“意”传其“神”,让中国元素为现代包装设计注入新活力。以现代视觉造型设计来看,传统艺术创作的精简与传意力量已达到非常高的标准,并极具现代感。全球化进程强烈的刺激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神经,为传统文化的更生带来许多的思考和契机。所以,在认识和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成为现代包装设计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是塑造中国包装风格的必由之路。 设计元素在借鉴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包装设计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其目的不是怀古或恋旧,而是在对其合理的借鉴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使中国元素不断获得与时俱进的动力。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符号、色彩等基础元素进行设计分析与再造想象,形成崭新的富有时代感的视觉审美形象,已成为现代包装设计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传承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的通常称为沿袭和积淀,往往是隐性的,不自觉的,甚至可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动的则称为保持或继承发扬,可以通过自觉选择来实现。在包装设计中利用传统元素的再次造型,是基于对传统中国元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新的图形创作;是将结构繁复、形式陈旧,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加以提炼、概括、醒目强化,通过新的设计重组,再将这种立足在传统中国元素原型上,而又对原型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型糅合到现代包装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图形,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再构成是在新时代审美意识下的一种再生创造,它是传统图案、纹样符号与现代图形设计新旧两种形式之间的激烈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得以诞生,并散发出其独特的民族神韵和魅力。例如: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竹叶青品牌茶叶包装”,其主题为“论道·竹叶青”。企业及品牌识别设计以“竹叶青”修长的茶叶形态构成成一个“竹”字,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竹”象征君子,“竹”字设计能投射出正直、高雅、纯洁、谦虚、有气节的君子形象,亦充满生命力,能代表竹叶青茶业的企业文化及品牌个性,配以青绿色为品牌主色,一种品茶时闲适、舒服、自然的状态跃然于眼前。此外,陈幼坚为这一品牌做的系列茶产品铁盒包装设计,则是紧扣“竹叶青”的标志排列成一行整齐的图案,有源源不绝的含意。通过“论道·竹叶青”的设计,来表现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和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让“论道”品牌成为现代人品味和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独特媒介,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传播茶文化的平台,一起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境界。

在中国元素创新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设计语言的现代性,同时应更加关注本土受众在价值认同、意义表达等诸多方面的顺利沟通,使意义得到更好、更有效地传达。把传统“意”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现代传达,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达成共识的传统艺术中的“意”,沿用到包装设计所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现时代的文化性与社会性。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包装设计运用中国元素,不是对传统文化直线性的继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统中的扬弃,是在民族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吸取外来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风格的包装设计;进而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真正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

[1](美)斯黛茜·金·高登.包装再设计——适应市场变化的平面再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美)玛丽安·罗斯奈·克里姆切克.品牌的塑造——从概念构思到货贺展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5

寻胜兰.新民族图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第6篇

装饰图案课程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作为绘画与专业课之间的过渡性课程。装饰图案课程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先从实物写生后提炼、概括、归纳,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装饰图案形象,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形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图案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一些探索和改进很有必要。

1.装饰图案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装饰图案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反而逐渐变得狭窄,变为单一的写生变化,且范围仅在花卉、动物、风景的变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装饰图案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大众化的现实需求,形成的负面影响。

(1)加强重视装饰图案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三大构成学的引进,从而替代装饰图案课内容中的一些部分。后期随着电脑数字技术的发展,更预示新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手段,装饰图案课受局限,在基础课程中处于尴尬境地,装饰图案只解决自然形态变化组织形式的问题,仅局限在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学习。

(2)教学方向不太明确。装饰图案是实践性课程,学习的内容应与具体的应用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图案的表现技巧技法,还要认识了解图案并做到熟练运用的能力。

(3)授课课时压缩幅度大,教学形式应相应调整。随着设计各学科的增多,挤占着有限的课时量。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更加侧重社会实践较多的专业课程。

2.对高职院校图案课程改革的思考

(1)引入各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加深理解,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其尴尬的境遇,引起重视,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装饰图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对写实物象进行概括、简化等方法来研究新的形态。

(2)确立装饰图案课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式。装饰图案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造型训练、设计规律等基本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传统装饰图案艺术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图案的认识和掌握,起到继承、借鉴和发扬前人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装饰图案课更多采用对图案的临摹手段进行学习,在有限的课程教学训练中,学生容易感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乐观。因此,我们应从赏析的方式来进行对传统图案的学习。在注重装饰图案形式学习的同时,还应着重介绍各个时期图案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风格特征等,挖掘传统图案文化的精髓。这样学生不仅认知了传统图案,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辉煌;不但拓宽了知识面,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传承。在课堂上既学到了图案形式,又学会了创新并且找到了创新的源泉。

(3)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拓展教学范围,精炼教学中的内容。针对装饰图案课时的压缩、教学内容出现狭窄单一的现象,应有侧重性的进行修改调整。一方面,要尽量拓展教学范围。在讲解图案概述、形式美规律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更侧重学习掌握中外传统图案,特别是中国传统图案。此外,应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总之,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被压缩,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要尽量精简。重点内容突出,把握整体大纲内容设置,注意内容前后衔接。抓住纲要,点到为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避免学生的依赖性与惰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4)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侧重设计应用。设计改变生活,装饰图案设计也是如此。装饰图案教学关键在学以致用。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美观、采用技术制作手段、工艺材料和实用价值等,更要侧重结合与符合现代前沿的时尚理念。才能做出适合的环境艺术专业的高水平设计。此外,装饰图案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应具有更强针对性,即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授课内容有所侧重。教师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基础上,做到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把握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可结合陈设、软装饰、家具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等装饰图案的具体应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为专业课程训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除了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应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意识。

第7篇

[关键词] 影视文化;服饰文化;补子

シ饰能在影视作品中发挥塑造角色形象、创造环境、烘托氛围、强化主题等重要作用,是影视文化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回顾近些年来的影视作品,尤以清代史料为素材的最多,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康熙微服私访》系列、《清朝秘史》系列、《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系列、《还珠格格》系列、《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等。于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打开电视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花花绿绿的长袍马褂、顶戴花翎等。早一段时间的一部《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明代,并随着情节的起伏和不同角色的出现,让人们欣赏到了明朝的服饰系列。虽然影视中的服饰不完全是历史的再现,但这些影视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服饰文化吸引了许多人对明清服饰的关注。

ブ泄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明清两代是我国服饰制度的集大成时期,官员服饰上更加注重等级标志,不同等级的官服从头至脚都有所区别,这使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在服饰上的表现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下文我们首先分析了影视、服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以明清官服中最具有文化性的“补子”为例,来探析其中的文化奥妙,从而体现影视作品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ヒ弧⒂笆印⒎饰与文化

ビ笆雍头饰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人类的劳动、科学发明、审美需要、审美情趣等共同的结果。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和倾向性,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服饰文化形态、内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大体是相通的。影视场景中,我们很容易从导演的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导演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之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暗示。[1]

シ饰是指人类穿缀于身体上的衣服、饰品和妆饰的总称谓。服饰是人类适应自然生存环境的物质支柱,也是人类适应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它一方面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即物质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服饰又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人类在创造服饰的同时,将他们的习俗、风尚、审美情趣乃至、观念及其各种文化心态附丽其上,故服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2]

シ饰是表达影视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再是局限于传统外观审美和愉悦受众这一基本美学价值。服饰在影视中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与文化符号,无论在气氛营造还是对于人物心理的象征以及文化学意义上的指称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服饰可以定位剧中人物的身份,定位剧中人物的性格,定位影视作品的时代气息,定位影视的整体节奏,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服饰可以加强影视的气势,当然反过来影视也可以推动服饰的发展。

プ魑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的高低,而影视则传递着所演示民族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的外衣虽然给人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力,反映的却是时代的烙印。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虽然有不同的相貌,却也有着相似的本质,都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诠释,更体现出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通。传统服饰图案在影视中的应用,使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保留传统艺术的精神,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能充分表达作品所蕴涵的理念和个性。影视中传统服饰反映了观众的审美情绪,而影视利用服饰的变换,对于表现剧中人物情绪的变化,是任何影视语言都不可替代的。[3]

シ饰在影视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视作品是一项综合而又复杂的艺术集合体,其影视语言的表达离不开服饰效果的紧密配合。影视语言一般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而影视服饰就是影视艺术表现的无声语言。影视服饰在影视作品中默默地传达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息,不断地与其他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一起起到传递信息、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以及体现时代背景的作用。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无论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怎么变化,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饰都不可或缺。服饰艺术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人物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色彩吸引着影视观众的目光,成为塑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和提升影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シ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与进步,影视文化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服饰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再现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以及审美主体内心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理念,以丰富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概括地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本质特征。

ザ、明清官服补子的文化内涵

ピ诜饨礼制对服饰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对服饰的等级之别都十分注重,服饰成为代表等级身份的符号。我们下面介绍明清官服中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补子及其文化内涵,来探析服饰文化的奥妙。

(一)补子的文化特征

ゲ棺邮侵该髑骞僭狈装的前胸和后背缀着的带有各种禽兽图案的方块纹样,也称“官补”或“背胸”等,这些禽兽图案一般用金线和彩丝刺绣的。“补子”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的武则天,当时以不同的锦纹赐予百官,称为“袄子锦”,到明代演变成为缀于官服袍子上的补子,成为明朝官服上代表官位的一大特点,清代仍沿用明朝的补服制度,但与明朝又有一定差别。

ゲ棺邮呛好褡宕统文化的凝聚体,它是带有明显符号意义的图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给予服装特殊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文武官服所用补子图案各不相同,文官的补子用禽,武官补子用兽。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文采;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勇猛威仪。

ッ鞔官员服装分朝服、公服、常服三大类,补子只缀于常服上,一品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文官补子: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文官补子上的鸟都是常见的吉祥鸟,观赏鸟,有祝福之义。武官补子:一品二品为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武官补子上的兽都是深山大海中的威猛之兽,自然对武官有褒扬之意。同时这些官服上的补子也隐含对文臣武将安邦定国的厚望。

サ搅饲宕,文官的补子各品级略有区别: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鸳鸯,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职则把明代一品到四品两两合补的现象改变,成为一品一补,次第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另外,清代执法官吏,如都御使、副都御使、按察使、御使等不分品级,补子上都绣獬豸。清代武官服饰补子上的其他品级的兽都取自于深山大海,惟有一品麒麟和执法的獬豸取材传说,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チ硗,除了一品至九品的文武官员服装上补子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补子图案:明朝公、候、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杂职的补子上绣练雀;风宪官的补子上绣獬豸;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绣斗牛或飞鱼两种。清朝亲王及亲王世子用五爪金龙四团补,郡王用五爪行龙四团补,贝勒用四爪正蟒二团补,贝子和固伦额驸四爪行蟒二团补,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候、伯用四爪正蟒方补等。[4]

(二)补子的文化意义

ゲ棺拥男问胶臀蒲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积淀。[5]首先,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补子出现之前的官服上绣有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报废。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是生产力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一种反映。

テ浯,补子起源于唐朝的武则天,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并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不同的补子图案不仅仅是一个图案上的区别,它更注入了当朝统治阶级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如以雁行列有序,象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满鹈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意等。这样以不同动物飞禽来象征官阶和任官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不同符号之中,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补子的出现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使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对人类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ト、结 语

ビ笆幼髌肪哂行蜗笾惫邸⒋播广泛、为人们喜闻乐见等特点,凭借其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以及强烈的视听效果等艺术手法,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首选。较之其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优秀文化方面更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关注影视作品并不能仅仅看到影视作品的娱乐消遣功能,要能认识到其在宣传教育和文化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功能。

シ饰是影视文化表达的重要元素之一,影视文化研究不能忽视服饰文化的研究价值。服饰的发展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研究服饰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对我们今天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服饰文化的研究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要求,现代服装设计是一种文化和美的设计,设计的落脚点应该首先放在文化的设计上。传统的东西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合理运用,要靠设计师善于挖掘隐藏在现象下的本质和精髓。研究服饰文化,寻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消费观、审美观、价值观及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从而应用文化做可以真正满足人需求的设计。

ケ疚耐ü分析明清影视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明清官服补子文化的内涵,来达到使大家认知影视作品中灿烂的服饰文化的目的,为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推进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 洪华平.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的关系浅谈[J].电影文学,2009(02).

[2] 文平.浅析服饰文化的意义[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4).

[3] 邓伍英.论影视中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应用[J].电影文学,2008(02).

[4] 王渊.补子纹样解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15(03).

第8篇

关键词: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

由于目前开发的网络环境以及人们扭曲的价值观,让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平明显下降,要想转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文化建设,提高基层群众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就必须不断的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通过创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吸引群众,让基层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建设,让基层群众都能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让基层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1.2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发展不光体现在经济、科学技术、综合国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们群众的文化道德水平,它也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要想让社会得到全面的进步发展,就必须要搞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层面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良好的文化建设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3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如果社会缺乏积极向上、踏实肯干的进步思想也很难让经济有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积极引导并转变基层群众的发展思想,运用好文化的正能量,让社会充满正能量,让基层群众充满正能量,合理的、有效的发挥出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2.1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由于我国饱受战乱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在初期,我国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太多的心思和能力去关注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发展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重心逐渐偏向了文化建设,现如今我国已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力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水平。

2.2文化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由于文化建设落后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让我国政府意识到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政府转变思想,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下,吸收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大力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通过进行文化宣传、教育以及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基层群众进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水平,让我国的文化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2.3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很大不足之处,仍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一)我国政府及基层群众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高,对文化建设不积极。(二)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专业人才,不能有效的、合理的进行文化建设。(三)我国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充足,导致很多文化建设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影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措施

3.1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要积极引导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要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让基层群众都能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建设中来,在活动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基层群众的自身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3.2加强学习与借鉴

我国的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落后,要想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就要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立足于我国的发展情况,对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有益的国外文化要加强学习和借鉴,将国外的先进文化引进过来为我所用,提高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3.3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建设,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这样还可以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促进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20:138.

[2]鲁薇.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析[J].明日风尚,2016,05:215.

第9篇

“未来的东京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海报、宣传画,对它们感兴趣的人只要用手机拍一下,便可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富士施乐株式会社社长山本忠人构想着未来东京的画面,这也将成为富士施乐构建的新产业链。

不仅如此,在日本,观光游客大多会选择使用一种语音导览的服务,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听到旅游景点信息的介绍,也可以了解沿途线路、推荐店铺、餐厅及安全事宜等信息。当游客靠近景区的某个地点,该地点的相关信息就会伴随动听音乐自动播放,使游客可以轻松、自在地享受游览时光。

这款在日本颇受欢迎的语音导览服务也是富士施乐的杰作。富士施乐利用云技术,通过智能手机和App应用程序以及编辑工具将所需导览内容创建于云端,使用者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及全球定位系统就可实现室外如景区等语音导游,市内如美术馆、展览馆等语音导览服务。

在山本忠人看来,过去几年富士施乐一直都在审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富士施乐已经把建设可持续型社会这样的问题纳入公司的发展战略。

将古书“复原”

用技术捍卫文化传承

于是,将古书复原这项原本与富士施乐看上去并无关联的工作,目前则是富士施乐正在进行的项目之一。

这个想法来自富士施乐京都公司的总经理浜田英敏。曾在英国工作的经历让浜田英敏深刻体会到妥善保存历史遗产的重要性。因此,浜田英敏开始探索富士施乐应该开展怎样的活动,才能够将继承文化的传统融入自己的血液。

2008年10月,受到日本指定重要文化财产的京町屋“奈良屋杉本家”的委托,富士施乐对从江户时代留传下来的记载了京都传统习俗和膳食食谱的《岁中觉》进行彩色复印。

拿到《岁中觉》的浜田英敏萌生一个想法,流传在民间的古书就是承载京都1200年历史的文化财产,是先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富士施乐的技术,对古书进行三维复制,再传承给后人,也许将是一件利益千秋万代的好事。就这样富士施乐在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第一本复原古书《岁中觉》。

2010年4月,浜田英敏展开了“跨越时空的沟通”的系列活动,并且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文化促进室。为了确保作业场地,浜田英敏还让出了自己的办公室。

古书复原的工作逐渐加大,富士施乐开始接触一些精度更高的复原本制作。然而,精度越大意味着难度越高。“虽然可以复原黑白色的古书,但是如果仿一模一样的白色和金色却几乎不可能。”间泽是文化促进室的负责人,人们对古书复原要求越来越高,他必须面对这些难题。

“办公室常用的机器很难印出古书原有的色彩,尤其是一些过渡色。”就在间泽苦于色彩问题难以解决时,总部指派了技术开发工程师协助。于是,在2011年2月,由10名技术开发工程师和富士施乐京都成员组成的“古文书任务组”诞生了。工程师专门为色彩开发新的产品,做到了对真迹的完全仿真。

依托于对古书复原的成功实践,富士施乐京都公司在校园展开了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平时看不到的贵重古书,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知。”浜田表示,复兴古老智慧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人才,进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病历电子化

实现可持续“医疗”

除了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付出努力,富士施乐还把自己的价值运用在现实的医疗领域,帮助医院实现了病历电子化。

如果医疗机构之间能够共享患者一生的就诊记录,就能够实现持续性的确切医疗。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实现起来难度很大,有时即便在同一家医院就诊,也会有不同科室和专门智能部门保管病历的情况。

今天,在拥有1000病床规模的大阪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媒体需要制作大概8000份病历相关资料。在转变成电子病历之前,其庞大的记录全部通过纸张制作并保管。“每天都在增长的纸质病历不仅占用空间,在管理方面耗费的劳动成本也不小。”大阪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信息部长松村教授表示,纸质和电子病历的并用看似实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电子化本来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位患者同时与主治医师、护士、麻醉医师、病理师、营养支持团队、临床心理师等众多医疗专职部门产生联系的时候,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施治疗的信息共享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只是一份纸质的病历,那么医疗工作人员之间就会对这张病历进行争夺。

“我们需要一种系统,即使病人的病历是由不同科室使用多种系统生成的,我们也可以了解病人在何时接受的治疗和检查。而且重要的是病历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病历记录必须可以长期保留。”松村表示。

当大阪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面临的问题被传递到富士施乐时,在富士施乐中央研究所知识研究室工作的山口由于与医疗界接触的比较多,于是决定在企业内部文化改革项目中发起一系列以医疗为主题的活动,开始挑战纸质病历。与此同时,山口和松村共同发起组织了一支专项研究团队。

最终,富士施乐和大阪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共同开发了一款诊疗记录综合管理系统(DACS)。研究团队用“ApeosPort系列”多功能一体机将纸质文件输入电脑并转换成电子文档,将由系统制成的电子文档PDF化,并与患者的ID、文件种类、科室、日期等便于检索文件的信息相结合,致力于开发可以在同一画面上进行阅览的病历系统。

“所有的就诊记录都满足国家关于电子存档的必要条件,每一份文档都能保证其原本的真实性。”山口表示。于是,一个伴随着既能够在横轴时间轴上一览患者主要信息,又能一次性访问必要文件的“综合阅读器”的开发,阪大医院倡导的DACS终于问世了。

据了解,DACS于2010年在阪大医院开始投入使用。“它将所有用不同系统制作的文件都导入DACS中,这样一来除了诊查记录、检查报告、手术记录等意外,可以通过综合阅读器阅览扫描以后的纸质文档,患者的就诊记录一览无遗。”松村评价,通过DACS,除了阅览就诊记录外,还可以确保存留更久的时间。

松村算了这样一笔账:一栋住院楼,一天接待850位病人,DACS帮助他们总共省去了4小时20分钟寻找病历的时间。更具代表意义的是,在患者住院当天,医生、护士等医疗工作人员平均访问60次该患者的病历。

“摆脱纸张的束缚,医疗工作人员能够更有效地共享了解患者的就诊历史,实现了面向诊疗的真正团队医疗。”松村认为一个全新的医疗环境正在诞生。

与此同时,由于节省医疗工作医院的时间、促进团队医疗、降低信息遗漏的风险,这种环境变化也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关注。DACS开始被福岛县会津若松市的地区医疗核心基地、竹田综合医院等国内10多家医院所采用。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性化;环境

环境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按照人们的需求,经过空间思考,以活动为中心,将环境与人类心理连接到一起,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形成桥梁,这些都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同时也是设计的主要依据[1]。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追求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文化,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建筑要求,使其更加人性化。为了营造人性化建筑环境,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建筑环境设计

1.1设计概念

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文件、图纸,按照下发的任务,针对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些对应的解决方案,以便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设计方案将作为此次工程开展的主要依据,按照实施步骤、要求,进行施工,同时备好材料,施工团队根据设计方案做好分工,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2]。

1.2设计核心

由于建设设计存在一些矛盾,为了化解这些矛盾,设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因此,该部分内容就是设计的核心。经过长期实践,设计人员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其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利用建筑模型,或者图纸将设计的核心展现出来,这样所有建筑人员才能够了解矛盾所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互讨论与交流,筛选出几个优秀方案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一套最佳方案。

1.3设计步骤

第一步:实地勘察,选择恰当文脉。要求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建筑物所在区域的环境进行勘察,按照设计需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指出2个比较适合的建造点。第二步:分析场地,在和谐建造的前提下,找出符合管线要求,同时满足道路建设、周边景观建设需求,确保该方案具有独特性。第三步:朝向的确定。建筑物朝向非常重要,要求其没有化学污染,而且还不会受光污染、空气污染的影响,选取一个恰到好处的方向,作为建筑朝向。第四步:建设平面设计的有效确定。为了既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又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设计时需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使用人员,会有哪方面的需求,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切。

2.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关系协调,协调对象是人类与技术,将人类需求作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技术。本文提到的技术为广义,而非某一个具体的领域[3]。依据人类的心理变化情况、生理结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等,结合设计的性能与功能,展开设计优化处理,这就是人性化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可以让参观人员感觉到非常舒适,而且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做到简化观赏,尊重了人性,充分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同时这种设计将人性、技术、艺术结合到一起,使得结构更坚实,全面展现功能,人性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为美感设计创造了良好环境。实际上,可用性设计与人性化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后者不仅是前者设计的原则,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思路。小软件可以看作是人性化设计,同时也可以将小创意同样看作是人性化设计,设计人员可以在两者的基础上,发现一些新的思路,提高了设计效率,而且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因此,未来的主要地位必将由人性化占据。

3.现代化设计理念

通过观察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可以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所以,为了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多国家将目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但是忽略了环境资源,引发了许多问题。在此期间,各个区域的环境受到了影响,森林、煤炭等资源遭到破坏。现代建筑在这种形势下,备受人们关注,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即“人性化”设计理念,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人性化”需求无不存在,因此,现代化设计宗旨就是考虑存亡问题。

4.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营造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金属;传承创新;高校;培养模式;再设计研究;花丝工艺

一、传统金属工艺概述

(一)传统金属工艺时展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效率及经营速度都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随之而来的也有传统手工劳作在市场内部应用占比缩小,使我国历史发展以来形成的传统手工劳作技巧和方式趋于式微,加快了手工劳作模式退出市场的速度。传统金属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活动得到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时代历史性特征。但根据我国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财政部在2017年3月共同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未来工业生产应该重点关注传统工艺具有的文化传承、工艺美学和匠人精神等文化元素,达到促进我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应用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时期必须要积极寻求传统金属工艺创新设计方法,寻求解决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困难的局面,使传统金属工艺中蕴含的各种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能够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美学构造得到展示,是弘扬与传承中国人民文化智慧结晶的重点要求[1]。

(二)传统金属工艺传承的时代碰撞

1.文化性与民族性传统金属工艺是我国古代群众利用金属材质制作成品,用以观赏或者实际应用得到的生产及加工技巧。纵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归纳记载的大量传统金属工艺,可以看出,金属工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能够作为某一固定的文化现象代表传承至今,必定离不开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因此传统金属工艺就其性质划分上兼具文化性和民族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及精神的重要展示[2]。2.时代性和局限性同时以传统金属工艺制作的特点来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传统金属工艺制作方式,从制作材料到结构工艺等多项因素上,都需要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与现代社会高效率社会生产需求不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这也是传统金属工艺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最基础的原因[3]。此外,以地方为特色的传统金属工艺传承模式基本上以师徒或者父子相传的模式,工艺传承简单,产品设计单一化,借鉴抄袭传统首饰较多,并不能适应市场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基于以上判断,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进入到了认识上有高度,但保护传承上又缺乏有效手段的尴尬阶段。因此,立足工艺美术的历史特点和工艺技法,结合工艺美术类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探寻出一条集合“传承—保护—再研—提升—入市”的路径显得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关意义。

二、传统金属工艺结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再设计的可行性

(一)传统金属工艺发展的需求

根据传统金属工艺在新时期生产过程中,受到金属加工工艺生产效率低下等因素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及加工的特征,必须有效结合现代创新及设计优势资源,在确保传统金属工艺制作成品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具体结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和再设计研究,对传统金属加工方式进行改进,根据高校完成传统金属工艺创新培养和再设计发展的具体研究,以高校文化创新及工艺优化的优势,将传统金属工艺应用在高校教学培养体系内,能够从传统金属工艺历史沿革、所需材料、工具和加工工艺等多个层面着手,实践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分析及创新应用,在其意义上不但能够达到促进学生掌握工艺技法,拓展传统工艺的传承模式,增强手工艺的生命力,也能够借助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以培养人才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特色,对传统金属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工艺更新等内容上有所发展,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有机结合迸发的全新产学研项目[6]。

(二)传统金属工艺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模式的契机是传统金属工艺传承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的重点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科学性、实用性、审美性、教育性等多种特性,特别是其独具华夏特色的审美价值,使其具备了进入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合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大类别,其中的传统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两大类别,展示了中华民族手工劳动所承载的生活文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杰出的代表作品中,更体现在手艺人的工具中。因此,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工艺与美术设计相融合进行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为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增添了一份厚重而亲民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佩戴者独特的传统文化审美能力与气质。所以,传统金属工艺可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工艺美术设计课堂中,将传统工艺引入现代设计中,不仅是工艺延伸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提高学生设计水平的新思路。因此在金属工艺具体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当前教学体系内原有的金属工艺课程进行全方位调整以外,还需要强化教学过程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积极训练,以优化和更新加工内容的需要,对金属加工工艺创新发展进行转变[7]。

(三)传统金属工艺创新应用的市场优势

以花丝工艺作为首饰制作主要金属加工方法来看,现代首饰设计趋向于人的个性化与参与性,人们对首饰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的外部装饰性转向注重内在意蕴与情感表达。虽然现代首饰设计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对传统首饰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但是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使得设计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新颖与个性,极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使得该产品在视觉上与反观上的惊艳感降低。因而机械复制与产品同质所造成的审美疲劳,使得传统手工工艺运用于现代的首饰设计之中成为可能。再加上传统金属工艺加工方法其独特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能够提高商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三、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教学融合意义

(一)理论层面

将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和高效创新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创造性传承。首饰设计作品具备文化底蕴与内涵,才能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质,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该项目的研究,将传统金属工艺中的首饰设计的创作空间与历史维度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首饰艺术的创作空间与创作维度,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开拓更多的可能性[8]。

(二)学科意义

传统金属工艺的拓展与创新是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比如说首饰花丝工艺虽存在工艺繁琐,样式老旧的问题但是可以在现代设计语境存活的,面对新的语境挑战,以一种科学系统的传承方式存活下来是花丝工艺在现代设计语境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实现传统工艺由传统的传承模式向现代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花丝等传统工艺进行现代转型的基础。该项目的学科意义就在于拓宽了首饰艺术创作空间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传统手工艺术的创新性,将工艺传承与高校学科课程体系相结合,在教与学中,不断发扬和传承传统花丝工艺。

(三)现实意义

随着大众对金属工艺和首饰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看重内涵和各异性在首饰中的体现,追求首饰中个人情感的承载以及首饰创作材料的与众不同。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花丝工艺应用于现代首饰中,与大众市场上那些设计毫无新意但工艺技术上无可挑剔的商业首饰相比,无疑提升了花丝首饰的差异性和竞争力。作为从事珠宝设计行业的我们应该努力结合时代的特点,将首饰花丝细腻别致的工艺特点发扬光大,吸收多元化设计元素的同时注重花丝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让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从而推动我国现代首饰设计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四、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教学融合的实现路径—以花丝工艺为例

(一)关注融合教学成果的导向性作用

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火热开展的时代条件,将传统金属工艺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点内容展示在社会群众面前,通过传统金属文化工艺,比如花丝工艺在首饰类文创产品制作和生产过程中具有的独特设计内涵和结构美学内容,有效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工艺与现代化经济品结合发现的目标。要求高校在首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积极关注到金属工艺从传统加工方法寻求新时期创新改革的迫切性和时代性特点,在提供认知和方法建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金属工艺文化元素,作为新时期生产和设计的灵感来源,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上为其提供基础性应用平台,以高校作为教育传播者的重要功能,凭借教育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在社会内带动传统金属工艺加工方法的技巧优势和文化内涵形成,以精神文化内核传承为核心,强调文化和工匠精神,也是积极转化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实现传统金属工艺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展示。

(二)保证传统金属工艺的核心特质

传统金属工艺区别于其他金属工艺最本质的体现就在于传统金属工艺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寻求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模式结合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学校是作为文化和公益保护者的身份出发,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划分,选择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有利于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教学主题,通过文化内涵深入研究的途径对如何推广传统金属工艺,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化和网络浏览的便捷性特点,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传统金属工艺特点展示,实现新时代传统金属工艺及生产方式上,生产文化功能展示进行转变,以生产文化元素为主要资本优势,但同时要关注生产产品的质量,绝非为突出文化元素而忽视整体生产质量作出规整,要实现传统金属工艺文化性、民族性和创新应用的时代性特点。以花丝工艺为例,将此工艺的传承纳入高校培养体系,首先要重视工艺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避免直入主题,直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一定要有理论讲述作为先导,使学生明晰花丝工艺的发展历史,以及随着时代进步所产生的内在变化,要立好民族性的旗帜,使学生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操阶段,要保留传统技法的学习,要尊重历史和传统,特别是工艺美术大师的地位和作用。要创设条件开设以“大师进课堂”“大师进高校”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大师进课堂现身说法,将以往父子传承的模式,变为大师教授,学生学习掌握,掌握技法和工艺毕业后辐射影响更多人的传承模式;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采取视频摄录的方式,完整呈现传统花丝工艺技法的方方面面,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打造更加扁平的教学体验过程,采取线上呈现的方式,将创作或制作的过程延伸到其他高校,将传承意义的覆盖面做到最大化;要鼓励或支持跨系、跨校课程选择,探索学分互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传统金属工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疫情期间互联网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金属工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创设了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传统工艺设计教学流程再造,打造“线上线下三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保障学生线上理论学习,线下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实现“手、脑、眼”沉浸式教学效果,促进创造性思维、设计技能等高阶能力的发展。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珠宝首饰花丝工艺》为例,该课程是2019年开始建设的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创设背景是传统花丝工艺面临失传,工艺制作步骤复杂,短时间较难掌握,具有教学和传承两方面的严重局限性。课程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破解:一是更新教学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工艺知识转向培养设计能力为主转变,从单一实践制作向多种学习方式融合转变”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花丝工艺复杂,短期工艺无法掌握,通过首饰案例录制视频线上进行制作分解,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学习效果更为扎实。三是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在线课程,增加理论学习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制作技能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线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设计实操问题。四是强化教学实践,将工艺与文创衍生品设计相结合,拓宽了首饰艺术创作空间和应用场景,为深入研究工艺创新和继承发扬传统花丝工艺提供可能。课程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开放课程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线教学视频,实现校内混合教学。目前应用四个学期,跨校累计在线学习3000余人,14所高校使用,初步实现了“继承工艺文化、拓展工艺价值、传播工艺美学、助力工艺振兴”的建课理念与使命。通过线上学习,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传统花丝工艺特点,辅以创新创意思维教学引导,使学生掌握传统工艺创新要点,同时启发线下的设计方法转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线上造型美学传播,线下造物技艺体验。通过线上学习,促使学生掌握传统花丝工艺造型规律和美学价值,线下通过对材料、工艺的实操体验,启发学生由概念创意拓展到设计实践层面,体现审美与工匠精神的统一。线上以学定教,线下因需促学。线上教学突出学生中心、自主学习和育人目标达成,线下教学突出企业、展赛及培养规格需要,体现不唯教、只唯学的混合式教学观,形成线上技法保护、强化指导学习、线下技艺实践、工艺传承创新的传统工艺学习流程再造。

(四)关注传统技术工艺产学研模式一体化发展

借助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育模式及再设计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当前传统金属工艺生产的工艺品种类和形式有所限制,不仅在产品多样化特点上不能得到应用,传统金属工艺本身具有的低效率生产问题更是其教学创新发展的重大阻碍。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美育教学内容,对原有加工产品的设计理念进行完善,同时突破原有的设计方式,积极关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需求,以文化对比作为传统金属方法文化内涵深入拓展的需要,找到最符合现代化审美和工艺发展的设计想法。在有效的市场调研数据前提下,以高校为具体产业形成主体,基于传统金属工艺为核心实现打造具有高度审美和符合市场消费需要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产品加工和培育模式,以满足传统加工工艺在具体实践优势最大化获取需要。以花丝工艺为例,花丝工艺是来自基层的原创生态工艺。首饰作品的实现价值在于佩戴和进入消费领域,进一步推进花丝工艺产业化,需要政府、社会和各方的共同合作。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提高了花丝工艺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制定实施鼓励花丝工艺发展的专项工作优惠政策,并建立了专项资金,以强化政府财政扶持力量。依托网络资源优势,公司积极拓宽经营途径,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电商平台为主、以传统销售手段为辅的现代市场营销网络,逐渐形成并健全了流程工业电商平台,以此提升花丝工艺发展的品牌化程度。当前,更需要通过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花丝工艺的认识,加强对传统花丝工艺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现代教学体系取代传统的师徒教学模式,有利于传统花丝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它还可以将传统花丝工艺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通过加强研究和创新获得消费者市场的认可,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同时,应该看到,创新并非标新立异和割裂传统,而是在保持对传统花丝工艺精华与艺术本质的"恒久品味"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唯有提高人们对传统花丝文化和传统花丝技术等内容的认识,才能立足传统传承,提升花丝工艺质量,让当代创新技术成为对传统的继承。

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草本花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前言

在现今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营造城市优良的外观面貌,还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绿化生态品味。草本花卉在景观园林设计占据着关键部分,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草本花卉作为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营造一个美好环境发挥着更多的作用。因此,只有科学设计合理的规划以及将草本花卉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才能够给城市居民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1遵循科学性原则

1.1了解花卉的寿命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草本花卉才是本体,其艺术魅力的体现主要是在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如果园林的草本花卉不能在良好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园林景观设计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不要提美学价值。因此,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前,要全面掌握不同草本花卉的寿命等特点,它们的生长发育周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习性也有很大的差异,要学会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草本花卉进行设计。

1.2了解花卉的季节性特征

现代园林景观季相之美源泉主要是草本花卉,在不同季节,选择栽种不同的花卉,根据其季节性来正确选择。比如春天要选择盛严的桃花、夏天选择盛开的荷花、秋天则需选择、冬天以腊梅为主等。因为生命周期以及年生长发育的周期都不相同,使得一年四季中都够表现出不同的姿态,达不到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这种设计理念在现代园林花卉设计中尤为重要。

2坚持艺术性优先考虑的原则

2.1彰显变化中的统一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科学又独具艺术性的进行园林草本花卉的配置,要将草本花卉的色彩、线条以及株型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内,需要有一定的变化与差异,进而体现出景观中的对比之美。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草本花卉之间还需要具备一种和谐性、相似性,能够达到局部变化,但整体来看和谐统一的境界。在景观设计中注意这一点,才能保证园林景观活泼生动的同时又彰显统一和谐。

2.2强调比例与尺度

比例主要是指园林中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尺度主要是指园林草本花卉等景物与人之间的比例关系。简单的两种关系能够体现出人们的经验与感觉上的审美,也是人们在总结自然事物,所能够得出的满足视觉要求的具有和谐性的大小关系。在现代大型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满足空间的立体感,应该较多使用高大或大体量的草本花卉植物,进而填充空间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匹配度。对于面积有限的园林空间,则应选择精巧的花卉为主,能够满足人民在近距离间享受自然之美。

2.3注重均衡与稳定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科学选择配置园林草本花卉的布局方法,位置关系要得当则是均衡,轻重关系均衡则是稳定。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均衡与稳定的概念,有效地应用规则式均衡以及自然式均衡的方法来合理配置草本花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色彩浓厚与素雅的均衡、体量庞大与小巧的对比、质地粗厚与细柔等多种方式,综合性进行配置,使得园林景观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周围环境中。

3综合考虑植物特征要素

3.1选用合适的株型

在园林景观中,给人民最为直接的感官印象就是园林花卉的株型。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使用的草本花卉不同的株型能否合理的进行搭配,将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给观赏者营造的协调自然的感觉。通常来说,园林草本花卉株型主要分为直立型、圆球型和扁平型三种类型。比如蜀葵、翠雀等植物在布置时以直立型为主,能够体现植物的纵向线条美;比如黑心菊、八宝景天等宿根花卉在布置时以圆球型为主,体现花卉的丰满之美;比如美洲菊、非洲凤仙等花卉则以成扁平型为主,可适当在花卉景观边缘或前排位置增加岩石、假山等装饰。

3.2强调不同的质感

质感能够提现花卉本身的特质,主要包括花和叶片的疏密度、大小以及形象等。质感不同,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也大不相同。类似蓖麻、赛菊芋等质感粗糙的植物,叶片大,往往多毛多皱,能够带给人粗犷的视觉冲击,适合远观;类似山桃草、蜜糖草等质感细腻的植物,叶片优雅,花朵精致,适合近距离观赏,带给人朦胧、柔和之美;类似风铃草、鸢尾等中等质感的植物,因为应用范围广泛,可适当与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混搭,达到一种对比效果,尽显现植物各自的美感,进而使园林景观更具多样性。

3.3使用不同的色彩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草本花卉色彩的有戏设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合理艺术性的搭配花卉色彩,能够使得园林景观产生独具特色的效果。色彩往往能够决定花卉景观设计的基同。合理的冷暖色应用能够在花卉配置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花卉色彩的搭配。

4选择妥当的种植构图

4.1使用平面构图

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种类的草本花卉在进行栽植或构成的图案与平面位置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草本花卉平面构图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规则式、自然式以及半规则式。规则式构图又细分为花坛、花台以及对称式种植等;自然式构图细分为群植、丛植以及孤植等方式;半规则式构图主要是将规则式构图与自然式构图进行有机结合得到的混合式构图,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景观设计来选择。

4.2使用纵面构图

每种草本花卉都有独具自身的形体特征,在进行种植组合时,在空间中体现出三维的形态特质,形成纵面构图。比如选择直立纵线条的草本花卉与株型丰满的植物进行搭配,强烈的线条对比能够体现出一种协调之美。在进行设计时,还要考虑植物的不同空间姿态,烘托出强烈对比或和谐等纵面构图的景观效果。

4.3使用空间造型

花卉的空间造型主要是指通过人工施工的方式对植物进行修剪、绑扎以及制定造型,进而形成立体的植物景观,主要包括不同的几何造型、动物景物造型以及意境造型等,实际应用中,往往与花坛、花境、花丛等应用形式进行配合。这种方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十分常用。

5营造意境之美

5.1强调园林的整体意境

从传统角度来看,我国建设园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创设一种意境之美,将自然风光引入方寸之地中,为人们带来不一般的身心感受。由此可见,意境创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实现园林的意境之美是历代园林设计师追求的重要目标。从本质上而言,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情感与景观互相作用的效果,即只有实现情景交融,才能使园林产生意境之美。而园林花卉是构成园林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园林的整体意境必须依托园林花卉的设计。

5.2花卉独具的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代文人也给草本花卉注入了精神属性,花卉也彰显着一种文化情结。文人骚客将梅兰竹菊比作成四君子,也是人们赋予花卉的精神属性。花卉表达的意义包含廉洁、富贵以及优雅等美好的寓意,比如牡丹彰显富贵之气、绿竹给人以清廉之意、梅花则是坚强之意。此类特征体现了花卉文化性的代表。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意境设计时,可合理的借鉴不同花卉体现的不同的人文内涵,有效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补充。

5.3强调花卉的进步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选择使用草本花卉应该切合当代背景,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的社会形势以及文化背景,在保留传统文化基础上更具独特的彰显现代文化特色的花卉设计理念,使得现代园林景观更具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体现新的时代风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花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一定要选择妥当的应用方式,进而体现园林景观的独特之美。

6结束语

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起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将草本花卉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城市变得更加适合人居住,生活,文化交流、创新和发展。结合城市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因素,形成一个独特的园林设计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申巧艳.浅谈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4(8).

[2]伍晓华,赵广胜.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09(8).

[3]史国祥,周坚.浅谈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J].现代园艺,2012(6).

[4]曾新云.探讨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J].门窗,2013(4).

[5]李瑰华.浅谈城市建设中园林花卉的种植布局[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

[6]罗益英,刘玉英.园林花卉的色彩设计艺术探讨[J].职业技术,2011(4).

[7]赵世伟,孙佐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与营造[J].中国城市,2001(2):1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