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7-07 17:2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1篇

摘 要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本文分析了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提升校园文化气氛、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安全观的教育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并以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题形式存在着。但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西方价值观的严重挑战,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尤其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文化出现断裂的危机。这种形势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净化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在一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有60.3%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少部分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掌握主要集中在古诗词、书法等方面,精通或掌握一些者仅占17%,基本不懂和完全不懂者占83%。而对能反映中国传统精神的四书五经等掌握比较缺乏,甚至处于无知状态,只有6%的学生喜欢看古代经史子集,94%的学生只是偶尔看看或敬而远之。对四大文学名著,有45.6%的学生只看过一、两部,有23.3%的人都看过。对于“洋节”和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程度,有38.7%的学生更愿意了解和喜欢过“洋节”,有61.3%的学生两者都喜欢,有20.1%的学生认为应该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魅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情况令人担忧。

2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2.1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严重流失

学校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单一,对学生管的太死,过多地注重理科学习,轻视人文教育,使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人文气息、人文关怀,中小学期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家长只重视数理化的分数,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到了大学,开设的负责大学生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少得可怜。反之,英语从小学到大学,重视到无以复加,在升学、就业、提职等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几乎一辈子用不到的英语居然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逐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

2.2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而不是社会效益,传播了太多的被歪曲的历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2.3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扩张影响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

在全球化的经历、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西方文化纷纷涌入我国。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语言教育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文化的“西化”、“洋化”异常活跃,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她们性情浮躁,奉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追求时尚生活,对传统文化意识变得淡漠,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侵蚀。

3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在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威胁的状况下,作为高校,应该从唤醒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以讲辅读”。规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中要占适量的课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选修课程,创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某种精神或某个传统理念的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举行讨论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总之,要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以此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2篇

关键词:中国画;群众美术教学;重要意义

社会不断发展,我国艺术也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态势。我国国画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造诣,并且有着十分成熟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独特的成熟以及艺术造诣,吸引着国内外绘画艺术者。以此为基础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教学,对于促进国画进一步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国画的各种好奇和兴趣。现阶段我国开办了大量国画艺术培训班,例如花鸟画班,水墨画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这对于我国艺术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我国需要大力的加强人民群众学习国画的力度。

1 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美术工作的简要概况

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美术教学形式主要是在区域内的集体性文化馆内提供专门的艺术辅导。这种专门的艺术辅导是由接受过美术专业教学的工作人员给人民大众提供专门的美术教学的辅导形式,使得人民大众接受美术教学辅导。现阶段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般集中在农村和乡镇之中的人民进行,这样方便了我国开展基础性的文化的工作。这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文化工作,同专门的美术辅导机构有着明显的区别,政府性的公益社会文化事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受年龄、性别的约束和限制,学生随到随学。如果有空闲时间,任何人都可以到指定的位置开始国画学习。

之所以选择国画作为主要的绘画教学内容,因为国画有着各种各样的种类,这为老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同时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趣味。并且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来说,国画是一种极好的传承文化。

2 国画教学在文化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1 帮助人们群众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美术绘画形式,包括着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绘画类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领域内美术类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国画不仅体现着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形。对于国画的欣赏,不仅需要赏析者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等,同时也能帮助赏析者学习到大量绘画中所蕴含的具体知识内容。例如,我国著名的画家张择端,他的画将我国历史上的文化情况反映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清明上河图》就用一副画,深入的描绘了当时宋朝整个社会的街道、繁华、风光以及百姓表现出来,让我们站在画前,仿佛置身于宋时繁华的街道之中。人民群众通过《清明上河图》看到的不仅仅是张择端详实的绘画技巧,更能看到潜藏在绘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2.2 品味到古代人的具体思维和文艺生活

我国古代一直受到的是佛教和道教两个宗教的影响,并且在文化方面儒学和道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画家的身份具有多重,不像现代社会中,画家就仅仅为画家。古时候,画家极有可能是诗人、大文豪,例如唐朝的王维,苏轼曾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可能是思想家,例如朱熹等大思想家。不同时代的画家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生活的时代中流行的文化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加以表现。我们可以从不同时代的人感受到不同时代人的思想方式和文化主流,例如明末清初的山人在绘画创作中就充满了讽刺性的意味,而在盛唐时期的画家吴道子,则主要表现的是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唐朝对外来文化一味接纳的博怀。这些都是我国国画所独具有的艺术性特征。通过美术辅导,在学习、临摹中国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古代画家的文人情怀,让群众们陶冶情操,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养成健康积极地心态,还可以了解到各朝代画家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艺术特点,也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作品中的诗情画意。

2.3 通过中国画,能够引导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群众美术艺术不同于普通的文学艺术,它是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基础上,来欣赏学习作品的,这也就要求群众美术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有着广泛的形式,从而成为适应人们生活的艺术形式。在群众美术教学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向人们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审美形式和精神意识上传达着历代中国文人画家的品质和思想,人们能够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在中国画中,那些低俗、丑恶的事物几乎看不到,人们能够在学习中国画中获得心灵的洗涤,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4 通过中国画的学习,能够形成地方特色在群众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目的便是在当地建立地方文化品牌,进而让文化影响到群众们的生活,陶冶群众们的情操。通过在美术艺术馆中开展中国画的学习,能够深刻地影响到当地的文化民风,能够改变人们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群众们通过中国画的学习,能够在此基础上融合当地的特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方方面面,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2.5 通过临习中国画的“笔墨”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

所谓“笔”,是指勾、皱、点等运用毛笔时不同线道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笔与墨在理论上可以分,在实际应用上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随墨行、笔因墨显”,“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色”,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线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画家表达物象,抒感的重要手段。中国画的传统笔墨等技法,也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指导之下形成的艺术形式,从而才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技法。所以通过笔墨的练习会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著名的文化古国,其在艺术领域中的贡献十分巨大。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领域的辉煌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新形势下,通过在艺术馆中开展中国画的辅导,能够使得群众们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深刻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提升群众们的艺术品位,激励着群众去热爱祖国,对于中国画的教学,在群众美术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春海.中国画在群众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1):238.

第3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应用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对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教育期间,幼儿应当接受早起的启蒙教育,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中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使得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实践时促进幼儿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不仅是人类在发展中积累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对增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等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1、诵读传统蒙学经典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施对幼儿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讲,幼儿有着多记性而少悟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髓,那么,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选择传统启蒙读物让幼儿诵读,选取的读物有《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因为这些读物都是具有德育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双重功能,幼儿在诵读传统蒙学经典过程中,不但体会到中国古汉语的文化魅力,也逐渐的提升其素质[1]。由于蒙学读物具有一定的共性,大致上采用对偶与韵语等形式编成,因而与幼儿的语言思维特点相互符合,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进而便于幼儿学习和诵读。在内容上,有利于幼儿的记忆和联想,对幼儿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大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幼儿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增强整体的教育效果,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所以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加大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尤其是充分的运用传统节日实施教育,继而为幼儿各个方面的素养得到提升发挥关键作用。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对促进幼儿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等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为了确保幼儿对社会民俗习惯和礼仪规范等有所认知,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以及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师要在实施隐性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对悠久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幼儿教育期间,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进行汲取,科学的进行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再设计教学方案,定期开展具有专题性的节庆活动,促使幼儿在节庆活动的熏陶下培养其情感[2]。首先,设计恰当的园所标识。为了保证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传统文化更加喜爱,需结合园所名称,合理的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故事,继而在循序渐进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设计主题空间。当每年的二月份幼儿回幼儿园时,可以举办元宵节灯会,或者是采取亲子创意制作的方式,使得幼儿园的环境富有年味,在亲子游园会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3]。最后,大力开展传统节日专题教育活动。为了促进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教师要定期举办传统节日专题教育活动,例如,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要组织幼儿做粽子与月饼,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快乐和喜悦。同时,幼儿对传统,民俗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也学会分享和劳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此外,在新年,教师要设置中国结编结赏和传统剪纸等活动,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教育,使得幼儿对传统艺术有深刻认知,继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的利用传统民间游戏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其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游戏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通过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其体验更加丰富,对幼儿的良好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对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传统民间游戏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幼儿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幼儿的能力,可以合理的利用传统民间游戏,间接的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为幼儿的表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传统民间游戏,通过开展传统民间游戏,实现对幼儿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的协调能力、跳跃能力和投掷能力等,使得幼儿在娱乐中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由于有些游戏有竞争性和规则性,对增强幼儿的进取心发挥了主要作用,也有利于幼儿通过参与传统民间游戏学会遵章守纪,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提升了幼儿教育的高效性。总之,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促进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对幼儿实施早期启蒙教育,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质量有显著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其中。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点,通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宏.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进幼儿教育的分析[J].才智,2015(23):180.

[2]张文君.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科学,2015(13):146-146,145.

第4篇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关系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当今部分大学生心灵脆弱、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倾向越来越突出,甚至做出了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面临的困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極为显著,然而当前高校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1.思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个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专职辅导员和教师构成,其专业学识和文化素养在高校德育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但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由于高校辅导员缺乏思政专业知识,其德育理论及文化底蕴不足,因而很难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途径有待拓展

高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目前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缺少了解,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外化途径上遇到了阻碍。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困境。

三、高校德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校德育工作要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是真正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修养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书育人的职责,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才能在高校德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德育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丰富的文化积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育人的作用。

2.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课程教学是高校的日常活动,是大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当下高校德育课程设置滞后于时展,德育内容缺乏说服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可以调整高校课程的设置,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作为学生的必选课程,以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另外,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课程为载体,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3.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

第5篇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宏观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意义重大。学习语文文言文是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同时是作为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义务。司马迁曾说过“有国者,无不知《春秋》”,充分说明了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时文言文作为中国历史的承载者与见证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最基本要求。第二、文言文教学的微观意义。中华文明文化底蕴博大精深,中国的四大名著举世闻名,均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想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就要对语文文言文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因此,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再者基于语文文言文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文言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据的分值比率也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无论是基于宏观意义还是微观意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育的意义重大。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2.1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缺乏文言文教学情境是阻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因素,由于文言文在生活中与学生产生的交集较少,造成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孙权劝学》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将课堂布置成适合孙权与吕蒙对话的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自行对教学内容加以理解,并稍以指导。然后教师使学生上台进行分角色对话,学生分别站在孙权与吕蒙的角色上将《孙权劝学》所表达的意义先用现代汉语进行表达,然后用文言文的形式再进行演绎。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刻的掌握了教学内容及科学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语文文言文学习效率。

2.2注重课外阅读,增加知识积累

学习的进步是将知识的积累从量的积累转化成质的飞跃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增加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文言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论语》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使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找孔子的其他一些言论进行阅读与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以拿到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教师运用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大量的积累了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必将使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事半功倍,进而为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也打下基础。

2.3加强课后复习,保证学习质量

第6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策略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不仅记录和语言,也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繁体字在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记录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语言文字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通用的文字是简体汉字。这是由于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遵从经济性原则。虽然,简体字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书写速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汉字的发展历史。部分汉字的繁体字很容易看出字义,但是在简体字中,字义来源却无法推测。并且,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学生对繁体字的认识较少,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极为必要。探索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了解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为达到经济目的,汉字简化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虽然,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但是有些简体字却掩盖了汉字的真实意义,使繁简字在对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麻烦和错误。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了解繁体字蕴含的字义及繁简字对照的规则,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的字义,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完善自身的汉字学知识结构。

1.2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是用简体字,并且简体字的发展以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但是繁体字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很多广告、名胜古迹、艺术作品都使用繁体字进行介绍。同时,由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大陆地区与香港台湾交流,寻找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根源。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越来越重视汉字的使用。因此,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1.3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繁体字不仅记录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国重要的经典文献都采用繁体字记录。而我国大多数年轻人不认识繁体字,对繁体字书籍也十分排斥,导致我国经典文献的阅读人数较少。开展繁简字教学能够完善学生的繁简字知识,使学生能够读懂、会写繁体字,减少阅读繁体字书籍的阻力,进而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古代汉语课程中繁简字教学策略

2.1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繁体字教学的重视,认识到繁体字教学对汉字发展及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繁体字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所占比重,积极鼓励古代汉语教师开展繁简字教学,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其次,高校应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汉字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加快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高校应加强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古代汉语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完善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专业性。

2.2明确教学重点

在现实生活中,繁体字被大量运用在电影字幕、名胜古迹及文物介绍中。在当今时代,开展繁简字教学变得极为必要。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明确教学重点。由于汉字的发展历史较长,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体,部分汉字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在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辨别繁体字和异体字,通过繁体字和异体字的学习,了解汉字使用和演变的规律,加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分繁体字和简体字,尤其对繁体字在简化过程中意义发生转换的汉字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繁体字的字义,提高繁体字学习的效率。

2.3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繁体字没有书写规律,只能一个个记忆,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繁简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将繁简字对照表、繁简字通论及经典文选相结合。在向学生讲解繁简字通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繁简字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经典文选,提高学生使用繁体字的能力;其次,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积极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繁体字、异体字、简体字进行辨析,加强对汉字的认识;最后,教师应积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锻炼学生运用繁体字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繁体字文选,鼓励学生使用繁简字对照的游戏软件,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识别繁体字,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繁体字,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小结: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汉字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加强汉字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加强重视繁简字教学,积极探索繁简字教学的科学方法。为提高繁简字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明确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拓宽汉字的影响力,而且对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懂得了思想认知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懂得对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曲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戏在北宋时已有演出。南宁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周镟,后用彩色装皮为主。’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本,以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西北的牛皮影和福建龙溪(今龙海)、广东潮州的纸影较著名。”

黑龙江省的皮影戏,系由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传入,故简称“驴皮影”。又分江(松花江)南与江北两大派:江南派以双城区(原双城市,现为哈尔滨市双城区)为代表;江北派以望奎县为代表。两派各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就,均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奎皮影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双城皮影戏也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无论是从全国的视域考量,还是从全省的视角考量,对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内容

对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的第二个层面,是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对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对影卷的传承与保护影卷是皮影戏文学剧本的俗称,也是皮影戏的基础。仅黑龙江省,影卷就多达4000余部,其中既有长篇连台本多集的《五锋会》等大部头影卷,也有短小的《东郭先生》等小型影卷。既有多年流传于民间的无名作者创作的影卷,又有新创作的影卷(如高中兴编剧的《秃尾巴老李》)。这些影卷,大多数都散落于民间艺人手中,亟待收集、抢救,否则便极易灭失。

(二)对唱腔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十分丰富,但多数都在民间口头流传,所以更须抓紧时间收集、录音、整理,以防失传。

(三)对传承人的保护皮影戏以表演与操作为中心,但同时又离不开影人的雕镂制作。在这三方面,都有杰出的艺术家与艺术大师,他们都应作为传承人,受到保护。

三、传承与保护的必要举措

对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的第三个层面,是传承与保护的必要举措。具体来讲,对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的必要举措,有以下几项:

(一)组织措施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机构,设定专人,分工负责,保护与传承皮影戏。

(二)活动措施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皮影戏进行综合传承与保护,包括影卷、唱腔音乐、影人制作的收集、整理、记录、存档;举办皮影戏操纵、表演、制作培训班,让传承人带徒传艺。

第8篇

楹联的发展与作用

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它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集哲学、诗词、书法之大成,熔思想、文化于一炉,包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举,对警醒人生、净化心灵、鼓舞斗志、开阔胸襟具有重要意义。楹联作为国粹,在培养人们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方面,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作对联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的启蒙方法,是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

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有人说楹联脱胎于唐诗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众多唐诗中,都有楹联的影子,唐诗为楹联的发展提供了甘泉厚壤。如格律诗中的对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等。当然,诗中的对句不一定都能成为完全意义的楹联,但这的确是楹联发展的滥觞。楹联不同于对仗严格要求的诗歌,它更灵活而且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大都以优美的韵律、工整的对句形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此外,我国也有专门的属对教材,如《声律启蒙》《习对歌》等。其中的很多名联对句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如“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二年级)等。

让楹联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练、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喜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为让学生认识并喜欢楹联,笔者鼓励学生每人自选一幅励志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优秀的楹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此笔者建议学生将其作为座右铭,铭记于心,并谈体会、写认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警醒教育自己。

有了对楹联的初步认知,指导学生学写简单的对联便提上日程。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为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做整体把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结合文章主题,出对“惊弓之鸟,虚发雁落神技高”,请同学们对下联,大家兴趣高涨,对出了如“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人心暖”“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见识浅”等不错的下联。一副对联就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概括能力。在日常学习中,笔者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出一联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对下联,并选出较好的进行展示赏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同学们学习对联的激情倍增,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学写楹联的过程中还可以掌握语法知识。初学者难免有时对句不够规范。为此,笔者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加以指导修改。同时也经常进行词语辨析训练。如“轻风( )细柳(选词:吹、拂、摇、扶),淡月( )梅花(选词:照、泻、映、失) ”等。推敲对联的过程,就是对音律、词性、词类以及比喻、象征、反复等修辞方法了解和应用的过程,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比单纯地讲授枯燥的语法效果好很多。就这样,在炼意、炼词、炼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要提高作联水平,离不开日常训练。笔者鼓励学生自写励志联、嵌名联等,并结合重大节假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楹联征集活动,同时在班级设置了“今日对联”展示台,由学生轮流展示创作作品,极大提高了学生学联兴趣。一副好的对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内涵。日久天长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联,为作文增色,使文章出彩。学生在学联中感受经典,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楹联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楹联包涵着语言文学、汉语拼音、遣词造句、诗词歌赋、地理历史、观察分析、书法绘画等多种知识和能力,每一副对联都是哲理和文化的集成,都有历史与生活的写照,远远地超出了课本知识的范畴。让楹联走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汲取楹联文化的精华,感受其魅力,而且能扩展知识外延和丰富知识内涵,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学业成绩,还能从楹联文化的哲理中感受到教育、获得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

第9篇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潜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总称。随着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不断被强化,而民族体育文化中那种特有的深层价值观念和信仰,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1.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在学校教育的工作计划中,学校体育处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学校对体育教育方式不重视,上体育课时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人数多,场地器材使用拥挤,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颓废。只抓竞技体育及考试项目,忽视普及体育教材内容呆板、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

基于种种现状,体育的教育教学相对其它学科来说具有更大的难度。所以对于民族体育教育来说,我们要在现有师资、场地等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民族体育教育的内容加入到现代体育课程中来。同时也可以利用喜庆、节日等传统方式进行民族体育的宣传,提升学生对民族体育的认知度和兴趣,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为民族体育的教育创造条件。

1.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潜力

据调查显示,民族传统体育现在依然有很好群众基础,虽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略有体现,但是学生参与的项目很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很多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几乎失传了。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参与人数很少,可参与的项目类别也很少。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校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持积极态度,并充分肯定了传统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不逊于其它体育项目。但是学校的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和教学资源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需求。

2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和地位不断提高,这必然要寻求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地位,要想在国际纷繁多样的文化领域中异军突起,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是最佳途径。而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思维方式、思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

3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将极大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4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将学校作为进入异国的突破口,是西方体育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西方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输入口,将其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主体地位延续至今。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培养积极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4.1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各民族自己的习惯和风俗。但由于现在常与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同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消失,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观念有所改变。

造就一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这将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容易使学生萌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促进民族团结。

4.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教学形式重技术,轻健身,教学内容重竞技,轻适应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教学模式。

第10篇

(一)明确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小学教育逐渐偏离了最根本的“育人”的教育目的,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逐渐明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能够使学校和家长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使教师们体会到教书育人的自豪感;学校也会因为学生的成长而更加坚定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帮助教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特征,但学校教育是教师面对多个学生的集体型教育,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教育的主要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因此受限制,很多要求学生保持纪律的教学规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的开拓和创新。

(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养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里的违背校规行为明显少了,学生们在行为举止方面也更加得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增多显得更加和谐,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就此建立起来。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的方式

(一)从教育管理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主要规则,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就必须先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入手。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专门的“读经”“讲史”课程,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师、学生都重视的必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对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采办加强管理,不准统一购买或变相发动学生购买教材,学校和教师必须从本校小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从本校最为有利的课程资源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编写出轻松易读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另外,学校还应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进行课程结构的重组和教师岗位的多样化安排,进行教师培训,使在校任职的每名教师,都能够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例如,将班级作为单位,通过布置教室,适当地创设传统文化的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思想家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警句墨宝;在黑板报上开辟“今日传统文化”专栏,以“文学知识——传统文化展现”为主要的模式,每天更换传统文化宣传内容,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各科教师也应该重视在教学语言使用和教学内容导入方面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语言情境和学习情境,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和学生分享一个传统文化小故事,也可以在美术和音乐教学内容导入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优美的古代音乐作品,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浓厚,还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个人品行修养是指导个体发展的重点内容。展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就意味着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范本,因此,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是可行的。例如,以“三礼”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基本的仪态教育、仪表教育和礼仪教育,如礼貌用语、礼貌的肢体语言、发型、着装、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之间的礼仪以及公德心、爱心、孝心等。“三礼”教育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进行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正效果最好,在德育教育日趋结构化的小学教育中,“三礼”教育的实施能够填补德育教育的漏洞,为学生的行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模板。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教师作为教学责任人自身的素质提高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因而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们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二)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而不是强制学习众多的国学典籍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很好的学习教材,因此很多学校以“读经”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式,久而久之,读经教育必然会陷入“课堂教育”的怪圈,一遍遍的朗读和背诵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使学生心生厌烦。因此,即便是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史教育课程,也不该采用强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式的教育。

(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礼仪,也有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修养,无论是艺术文化方面,还是生活习俗方面,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主线。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重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不单单从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文化教育角度进行渗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渗透性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老子德育思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品质、思想文化、精神^念的总和。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以老子、孔子等道德文化为本体发展而来的。因此,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发展,重视对老子传统德育思想文化的传承。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问题

(一)传统文化认识度不够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西方与中方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就此展开。首先,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文化基础薄弱,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负面因素影响,致使道德辨别意识不足,在道德认识上表现出肤浅、混乱,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偏差。在道德行为上也表现出无礼、易变,甚至出现失控。还有个别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并不高,却对西方文化、风俗习惯更加感兴趣。其次,由于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高职学生从踏进校门就把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几乎没有时间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对将来的就业没有帮助。再次,传统文化知识从内容上看极为复杂,同时又承载着中华文明3500年的历史,短期的理解和阅读收效甚微。而专业技能学习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到专业技能的实用价值,并能很快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传统文化无用”的思想在广大学生观念中根深蒂固。而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也会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粗浅的层面。

(二)传统美德意识不足

中华传统美德可谓博大精深,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在家庭中要做到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而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美德、公共美德,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尊师重教,勤劳敬业。然而当下高校教学中,学生面对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文化诱惑,传统美德观念越来越淡泊,甚至一些学生已经出现了德信危机,集体主义意识缺乏,甚至在学校学习中违反校规校纪,考试作弊,欺骗同学、教师、家长,严重违背了传统道德规范,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因此而降低。

二、老子德育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老子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等德育思想,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1]。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际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老旧,而且具有功利主义,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老子德育思想,不但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德育文化的精髓与智慧,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品质明显提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十分有利。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言传身教,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互动,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老子德育思想的渗透,能够充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例如,老子德育思想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还有他的德育原则“行不言之教”,主要是强调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环境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烦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学生的本性。教师要用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

再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讲出教师对学生应有的态度。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可以信赖的学生。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根据学生不同思想政治素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2],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精神。教师对学生信任,同样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师生相互信任,关系和谐,互动增加,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三)有利于增强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外来文化,面对各种错误价值观,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缺乏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爱国意识淡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老子的德育思想,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上的缺陷与不足,及时改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不断拼搏进取,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水平,力求为祖国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还是以成绩为主,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还是无法避免过于重视智力教育的现象。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道德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要。而老子“尊道贵德”思想与理念的不断渗透,使教育者不断对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进而祛除当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弊端,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变错误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老子德育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树立“圣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老子德育思想中的“圣人”所具有的品格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例如“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等,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提倡心灵纯净、善良,做人应该真实质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圣人”观念为指导,能够明确教育目标,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际教育中,抓住学生的本质特征,顺应学生的自然品性与性格特点,将“圣人”观念逐渐渗透其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圣人”品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扬学生个性,又要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化诚信教育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断强化诚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度并不高,甚至出现了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诚信缺失行为。因此,要加强老子有关诚信德育思想的渗透,例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通过对老子诚信德育思想的学习,教育学生要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诚信教育,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加,往往容易产生消极、负面心理,甚至无法面对挫折、困难,产生轻生念头,生命价值观严重扭曲。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老子“无为”思想为指导,加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倡老子的“顺道”“重生”“惜身”思想,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爱惜身体,顺从自然,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困境,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注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定局,国外文化的不断传入,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禁不起各种外来文化和利益的诱惑,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变得自私自利,集体主义观念日益淡薄。甚至有个别学生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这需要学校加强重视,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渗透和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老子“抱朴归婴”的德育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讲集体主义观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无私的高尚品德,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五)以老子德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更好地渗透老子的德育思想,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水平。在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地体会老子德育思想的重要意义,真正地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把德育思想真正地与思想政治活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指引学生向前发展。

例如:高职院校以老子德育思想为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学生志愿者活动,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的义工活动,学生支教活动,学生诚信就业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切实的实践活动中,亲自体会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德育思想的内涵。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实践中自然得到提升,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得到有效增强,德育观念也随着实践活动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观念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乃至人生方向的确定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老子的德育思想也更加深刻地渗透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老子的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职院校要在实际教育中,根据学生、教育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老子的德育思想发挥出更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玮,蒋蓉.老子德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3-4.

第12篇

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内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它注重自然、和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满足室内装潢设计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1体现传统文化理念,提高其影响力

设计中,通过结合室内具体情况,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用传统文化理念指导设计工作。并合理融入传统文化理念,展示和谐、自然、相宜的理念,促进室内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有利于展示传统文化理念,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

1.2提高装潢设计水平,创设舒适氛围

传统文化自然、和谐、相宜等理念对室内装潢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这些理念合理融入设计工作中,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不仅能提高装潢设计水平,还能展示传统文化魅力,营造良好的室内装潢设计氛围,提高设计水平。

2.室内装潢设计融入传统文化的对策

正因为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日常工中作,我们应该认识传统文化重要魅力,并结合设计工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室内装潢设计中。

2.1书画装饰融入对策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书画,有着众多经典作品,并且很多作品为当代人所喜爱,室内装饰设计中也应该注重对书画的应用。一般而言,客厅、卧室装饰中合理利用书画作品,能营造高雅、舒适的氛围。不仅能渲染周围气氛,还能陶冶主人情操。另外,书画作品还能增加室内空间美感,主人和客人经过观赏之后,会得到视觉上的享受,产生身心愉悦感,并展示主人艺术品位,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墙壁上悬挂“梅、兰、足、菊”、“岁寒三友”等山水花鸟图,表达主人高尚的性格操作,人品高洁不俗。悬挂水墨山水画体现主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生活情趣。悬挂“状元及第”、“指日高升”等书画,表明主人志向远大,意在施展自己的抱负。悬挂“松鹤延年”等作品,表明主人希望自己安享晚年,益寿延年。总之,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融入这些书画作品,不仅营造良好室内氛围,还展示主人志向,表达主人情操,对提高室内装潢设计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2.2雕刻装饰融入对策

传统雕刻装饰具有多种不同类型,例如木雕、石雕、砖雕、竹雕等,都是雕刻中的重要类型,室内装潢设计中通过合理引入这些元素,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石雕主要作品为动物、植物,将其放在客厅明显位置,或室内宽敞位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面积较小的客厅或卧室,可采用鹿、仙鹤、猴子等雕刻,或设计梅兰竹菊、牡丹等作品,从而为室内营造良好氛围。木雕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类型,采用镂雕木窗、屏风等,既能增加室内美感,还能提高实用性,对室内装饰具有积极作用。又如,楼梯栏杆、窗帘盒、壁挂等,都可用木雕装饰,通过采用这种设计理念,能营造典雅、清净氛围,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总之,将雕刻装饰合理融入室内装饰,并与现代装饰结合,不仅展示传统文化底蕴,还能为人们日常生活增添光彩,创造更为舒适的环境,促进人们生活品味提高。

2.3传统图案融入对策

很多传统图案是富贵、吉祥、生命的象征,合理应用这些作品进行室内装潢设计,不仅传承传统文化,还增加文化底蕴,提高设计水平。例如,屏风上设计鸳鸯图案、龙凤呈祥图,不仅展示传统文化底蕴,还表达主人美化愿望。又如,图案的“鹿”与“禄”谐音、“瓶”与“平”谐音,“鱼”与“余”谐音,室内装潢设计中合理应用这些图案,不仅体现装潢设计魅力,还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2.4天然材料融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