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前景

银行业前景

时间:2023-07-07 17:24: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国外经验借鉴;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文婷.我国商业银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2010.

第2篇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第3篇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三)拓展的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限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目前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因此,银行打破传统思想,吸收海外经验,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在较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在尽可能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下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出我行的品牌效应。

(四)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①.对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对融资企业和担保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我国目前的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在执行时还有注意警惕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进行项目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物流银行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商贸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如果中小型制造企业申请该项业务,则还要求它的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只有符合上述条件,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开展“物流银行业务”服务。比如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布匹、原材料、钢材和塑料等市场上有一大批竞争力强、产品销售顺畅、价格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这些企业的特性都是“物流银行业务”选择的方向。据了解,目前广发行佛山分行已经和保力得物流有限公司、志高空调、一家纺织企业、一家陶瓷企业和一些贸易、进出口公司等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合作,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比较畅销、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②.注意对物流公司和企业抵押资产的风险控制。虽然在物流银行业务过程中往往有了物流企业在中间做担保后,生产企业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此外,我国目前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在注意加强对抵押资产实控性的同时,还有注意对物流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其一是物流银行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其二是商贸企业做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其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是实力比较雄厚、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峰,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金融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6期

2.任文超,从“物资银行”到“物流银行”,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9期

3.向群,物流银行:助力中小物流企业速效解困,中外物流,2006年6期

4.彭永芳,“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科学与管理,2005年2期

第4篇

近来关于银行的各种新称呼不断出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这些概念的出现,是积极活跃的“新经济”的产物,他们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将银行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银行业步入网络时代,网络融入银行业,迎合了现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也奠定了全球网络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银行业务的概念化,细分了银行业的营销方式,也改变了银行业的运作方式,达成了银行与客户间低成本受益的“双赢”。

网上银行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诞生的,自从1995年10月美国三家银行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以来,“落网”的银行都在探索着这一新概念模式的运作,是依托传统银行开展业务,还是成立纯粹的网上银行?如何重新定位营销模式、方式?传统的银行业务如何在网络概念中进行?技术、服务如何完善,如何给客户提供便利的咨询支持?对于网上银行的信息安全将如何实施监管?

网络银行最终会否取代传统银行?传统银行面对网络银行“入侵”引发的激烈竞争不会临阵退缩,势必会不断完善自我,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网络银行给传统的银行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只有为人先、富有创见的银行最终才会成为赢家。

(专题策划:严绍健) 背景资讯 业界动态 权威评论 前景预测 其他相关

第5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 机遇 挑战

1民营银行概念及特征

1.1民营银行概念

我国对民营银行的界定主要有三个角度:第一种是界定产权角度,民营银行就是民间资本占主要地位的银行;第二种是资产结构角度,民营银行指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服务的银行;第三种是公司治理结构角度,民营银行是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

1.2民营银行特征

民营银行的建立旨在打破中国商业银行业单元国有垄断,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同国有银行比较,民营银行具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自主性,民营银行完全自主决定其经营管理权,包括人事管理等不会受到任何政府部门的干涉和控制;

二是私营性,民营银行的产权结构主要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并且以此尽可能最大限度防止政府干预。

2民营银行现状

1996年民生银行的成立标志我国首家民营银行的诞生。多年来我国银行业市场一直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民营银行的资本规模在整个银行业体系中所占比例极小。2012年以后民营银行才迎来“井喷”发展。2013年7月提出“推动尝试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2014年两会表示年内启动由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的新一轮金融改革措施。2015年两会提出“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开放政策。2015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部相继开业。

目前,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大背景下,民营银行的发展探索阶段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黄金发展时期。

2.1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

2.1.1金融制度不完善

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公布并于5月1日施行,该机制有助于银行抵御利率市场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银行退出机制,因此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很低;银行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市场调控效率低,不能及时且准确反映出资金供求情况等有效信息,这使得各金融机构资金流动不稳定。国家政策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尚缺乏一套系统而完备的审核体制,监管金融机构体制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常使银行陷入“一放就乱、一打就死”怪圈,制度的不完善制约银行业发展,也决定民营银行未来的命运。

2.1.2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多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内占据主导地位,积累了丰富的财力、物力等资源,垄断着金融市场。银行业内存在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等对于民营银行已构成压力。而互联网正逐步向金融渗透,腾讯,阿里巴巴等参与民营银行投资,强大的大数据支持下民营银行间也竞争激烈。随着改革深化,银行业内的竞争必然会日趋激烈。

2.1.3信用劣势制约

公众意识中,民营银行在局部地区的探索试点中,其初期规模较小,安全系数低,当将其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比较,广大储户自然更愿选取资金实力,人力资源强大的资信度高的银行。对于银行,银行的受信业务先于授信业务,信用是生存之本,信用的建立是民营银行吸收存款、扩大资产规模的必要前提。而民营银行的信用劣势导致其在吸收公众存款时难度较大,使得民营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2民营银行面临的机遇

2.2.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发展民营银行打破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共存的新局面。民营银行能提升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迫使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为金融业引入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纵观众多利好,随着党的“十”的顺利召开,“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方针第1次写进了党的报告,这表明发展民营银行绝非口号,其包含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内涵。发展民营银行基于当前银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它是我国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为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创造了积极条件。

2.2.2发展民营银行是时代的呼唤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亟待解决,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因不能满足传统银行设立的信贷条件,企业资金不足。随着经济发展,民间资金存量增加,目前投资产品种类有限,导致各种高风险的民间集资滋长。创建民营银行可带来“鲶鱼效应”,倒逼传统银行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降低融资成本,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互联网+”理念和大数据支持,使民营银行清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动因,积极沟通客户从而满足客户需要。民营银行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占空白市场。当下,民营银行拥有良好发展空间,泰隆银行的成功也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思路。发展民营银行的客观需要和广阔发展空间,以及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发展民营银行实为时代呼唤。

3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于金融体制改革重要时期,仅2015年重大金融改革举措就频频推出――民营银行发展“不设限额”,五家民营银行开始营业,存款保险条例实施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明显提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已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正式发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总之,新常态下发展民营银行充满机遇与挑战,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景良好,同时需要做好迎接各种困难的长期准备,各层面人士共同协作,包括顶层制度设计,正确领导以及法律体系有效保障,从而迎来中国民营银行新的的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刘长雁.新常态下民营银行发展前景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3):24.

第6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88 -02

一、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以一家行业前景良好的中型企业客户A公司为例,该客户向银行借贷5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且无不良还款记录。随机抽取以下数字构成A公司20天的存款月计表:

根据A公司存款情况的描述型分析表,绘制A公司存款回归分析图。(图1所示)客户的日平均余额反映了该公司这20天的存款整体情况,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的波动性。因此,将以上两个参数及它们的比值作为绘制存款回归分析图的参数。

因为标准偏差/日均存款=90.29047/369.5=0.2443

所以客户的现有价值=369.5×1×0.5×1=184.75 万元

第20天的预测值方程为:Y=409.07-4.0923×20=327.224万元

所以客户的潜在价值=327.224/370=0.8844 万元

客户的价值=现有价值+潜在价值=184.75+0.8844=185.6344 万元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的客户的价值为185.6344万元,但这仅是客户的时点价值,而不是客户的最终价值,因为客户的价值会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更新。在客户的价值构成中,客户的现有价值为184.75万元,对于一家存款规模达到6-8亿,企业客户达到800-1000,客户平均存款余额为30-80万元的中等规模综合网点来说,该企业属于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客户,但结合图一与潜在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虽然该企业的存款稳定性增强了,但存款的量也在同步萎缩,造成了客户潜在价值的降低,因此,银行工作应侧重于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解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协助企业拓展新的项目。

二、分析模型的数据

(一)客户外部数据准备

由于客户的存款日平均余额反映了客户存款的整体情况,存款的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即存款的波动性,因此,在建立分析型CRM模型的外部数据准备中,我们要引入《客户存款月计表》《客户存款情况描述型分析表》。(详见表1、表2)

(二)银行内部调整数据准备

因为客户的存款日平均余额反映了客户该月的存款整体情况,存款的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的波动性,所以银行可以用两者的比值作为客户存款稳定性的依据。由于企业客户的存款规模不同,行业前景不同,且在银行的存款一般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而私人客户的存款各种期限均占一定比例,为了更为准确地确定企业客户和私人客户的价值,我们要引入《客户价值基本评估表》《企业客户综合价值评估表》《私人客户价值综合评估表》。(详见表3,表4,表5)

说明:按《财务管理学》理论,“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一般为200%比较恰当,用于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因企业在银行的款项是往来款属流动资产,银行借贷给企业的1年期( 含1年以下)流动资金贷款属流动负债,因此,用两者的比值可测算出该企业的短期债能力。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因此,有适量贷款且短期偿债能力高的企业其客户价值就高。

三、结果分析

从非利息收入比重看,外资银行显著高于中资银行,表明其业务多元化程度和拓展能力大大高于中资银行。2015年,中资银行本外币非利息收入比重为3.1%,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为2.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也只有8%。同时,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类型少,并且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结算、汇兑及收付等方面,对盈利的贡献度较低。而外资银行这一比重高达40.7%,中间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占据相当的地位。

创新能力方面。模型通过银行电子化程度、产品创新数量及时间三项指标衡量银行的创新能力。总体上看,中资银行电子化程度低于外资银行,尤其在信息的集中整合方面特别明显。

从盈利性看,模型以营业费用率衡量盈利性,结果表明中资银行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平均营业费用率为14.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为11.38%,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0.83%,而外资银行平均为45.9%。形成这一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中资银行的费用管理制度较严,促使银行尽量节省费用,而外资银行的人员工资和营业场所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外资银行目前只能经营外汇业务,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北京地区与全国比较,企业存款比重较高,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充裕,存差较大,通过上存其总行即可获取相当的收益。

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模型具体选取了政策影响程度、市场适应性及本土化程度三项指标衡量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政策影响程度看,行政干预越大,对经营越不利,竞争力越小。目前,从受政策影响程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较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外资银行相对较弱。在市场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中资银行显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资银行对国内政策、消费文化等了解更多,而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环境及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尚需假以时日。

四、小结

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证实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收入状况和成本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进一步佐证了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低,对经济运行反映不灵敏和政府对经济的强干预的观点。尽快将银行建立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主体,但是由于数据不可获得性和外资金融参股中商业银行时间非常短等方面的限制,外资到底是采用外资参股方式进入还是采用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公支行的方式进入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有利,现阶段无法用计量的方法得出定量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05).

[2]毛泽成,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6,(07).

第7篇

资本充足不等于银行稳健

根据协议,普通股最低要求,将从当前的2%提升至4.5%。一级资本金比率将从4%提升至6%,同时,引入了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反周期缓冲”。事实证明,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对银行业建立稳健安全的体系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此,巴塞尔协议Ⅲ也是出于加强这一作用而迅速达成的。然而,只盯住巴塞尔协议,只有资本充足,对于一国银行业体系的稳健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业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高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协议寄希望于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再次提高资本充足率下限,以此抑制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行为,并增强金融机构应对损失的能力。这一措施的默认前提是,银行拥有越多的优良资本即一级资本,银行就越安全。从本质上说,资本金代表银行的偿付能力,巴塞尔协议从Ⅰ到Ⅲ都是不断提高对银行偿付能力的要求,然而,无论一级资本金比率提升到多高,其实都不能从根本上防止银行破产倒闭。

一家拥有一级资本的大型银行持续进行信贷投放,但贷款通常为长期,且难以快速流动或回收。同时,银行为追逐利润回报,其现金余额降到微乎其微。直到金融危机爆发,银行突发挤兑现象,只能转向政府紧急求助流动资金。大型银行虽手握一级资本,拥有大量股东份额,但是现金资产却严重匮乏。政府部门往往只能开动印钞机,助其应对突发的流动性困境。

问题的症结在于,资本金作为偿付能力的代表,它虽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但当银行面临危机时,真正可以挽救银行的却是流动性而并非偿付能力。这里的流动性主要是指现金或能够快速变现的其他资产。在历史上的黄金年代,商业银行曾经有最低现金比例要求,一般大约在10%左右,有了巴塞尔协议之后,不再有类似的现金比例要求。巴塞尔协议Ⅰ和Ⅱ的定义中几乎没有提到流动性问题,或者默认偿付能力就等同于流动性(实际上根本不等于)。从这个层面说,巴塞尔协议的一级资本金要求与银行的风险状况并不直接相关。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大型银行过度依赖资本市场的明显弊端,因此,为了降低商业银行对短期市场流动性的依赖,新协议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两个指标,用于考核短期和中长期的流动性。这两个新指标在增加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同时,也加大了被监管者的成本,并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有显著影响。巴塞尔协议Ⅲ尽管提到了流动性风险,但仍然存在资本充足与流动性之间的模糊界定区域。

此外,金融危机还暴露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积聚问题,资本缓冲的新规定并没有把矛头指向投机性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其交易所导致的风险也并非严格的资本监管能解决。反倒是,每一次监管加强,都会引致市场上出现更多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监管。

杠杆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杠杆率是监管机构引入的对资本充足率的一个重要补充指标。不能否认,“过度杠杆化”是造成本次金融危机的一大根本原因。新协议为银行体系确定了杠杆率的底线,其目的就是作为风险资本比例的补充,防止金融产品模型错误导致的风险,约束商业银行业务规模过度扩张。

从功能角度说,银行想要的是更高的杠杆率,而巴塞尔协议Ⅲ反其道行之,试图要降低其杠杆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巴塞尔委员会将资本金比率提到多高,杠杆率降到多低,都无法阻止银行规避监管,因为金融机构的许多“杠杆”通常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表外业务操作,所以金融机构总有办法增加杠杆率。然而,在新协议要求表内业务资本金比率有所提升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提高杠杆率了。

银行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资产负债业务重新调整。对于银行来说,新协议要求银行缩小资产负债表规模和业务范围。银行必须提高储备资金以避免潜在的资产损失,信贷需求方能得到的贷款额也会相应减少。这对于严重依赖信贷规模高速增长的业务模式而言,比如我国银行业,将会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严格的资本计提要求和杠杆率要求,将会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这可能促进我国银行业从传统的信贷业务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尤其是扩大表外业务领域。

融资成本上升。由于核心资本的比例提升,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商业银行将面临更高昂的资本成本。银行将更多地通过扩大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比如,我国银行的普通股年度成本约在10%〜13%,远远高于发行次级债的成本。

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方式均受到挑战。由于新协议使得许多国际性银行面临急迫的融资问题,在未来几年内,为了监管达标,全球银行业需要从不同途径融资。为了保证资本补充的持续性,银行内源融资方式仍是首选,这将在一段时间内减少银行的股息派放,由此带来的股东回报水平也会明显降低。但是,银行在股东要求持续盈利的压力下,会另寻他路,比如开发更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绕开法规、谋求利润。但银行业高额利润率的时代是否由此宣告结束,还有待时间考证。

对实体经济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新协议的立意在于,将金融业从风险急剧的虚拟世界拉回实体经济的正常轨道。实际上,这一目标难以顺利实现。

先从该行业本身而言,银行业的前景预期受到影响。尽管新协议出于长期的行业稳健考虑要求增加资本金,但对目前仍然深陷泥潭的欧美银行来说,无论是资本充足率,还是资产质量的其他指标,要立即达到新协议的要求,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未来几年内,全球银行业需要从不同途径融资高达上千亿美元。其中欧洲银行业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比如德意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爱尔兰银行和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都将陷入资本充足率不能满足新规定的困境。基于此,新协议规定了长达8年的过渡期,从而给全球银行业提升自身的安全级别提供了足够的转型期。事实上,大多数国家的银行尚未完成对巴塞尔Ⅱ的实施,大部分国家将会从2015年才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Ⅲ。从上述银行业盈利前景看,为了保证资本补充的持续性,银行将扩大利润留存,股东的盈利水平预期有所下降,从而会影响银行业的股东和债权人对银行业的投资意愿,这可能会使市场调低对银行业未来几年发展前景的预期。

再从一国的宏观经济层面看,过度的银行监管将很大程度上抑制信贷投放,由此可能使经济复苏受阻或者使经济回暖的成果再次流失。作为一种监管手段,资本留存缓冲和反周期缓冲资本金把银行一级资本金比率总要求提升到7%。如果新协议要求的这部分额外储备资金中一部分原本是用作信贷资金的话,那么就会由于抑制信贷投放而直接影响到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所以新协议需要几年时间之后才来开始推行,否则,欧美国家的经济恢复,就很有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第8篇

【关键词】信用社 电子银行 发展策略

根据WTO协议,我国金融业己于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银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各地商业银行遍地开花,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而信息化时代助推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使得银行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来突破传统业务模式,从而拓宽银行业务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电子商务与银行业务发展

信息技术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基于电子商务平台,CTC,BTC和BTB等电子商务模式应运而生,其给众多传统业务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商城,以及京东、凡客、卓越等,都是非常好的典例。对于银行业而言,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给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无限商机。体现在:一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紧密结合的产物,电子银行有着低廉的成本和广阔的前景。二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全新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时代,网络经济大行其道,电子银行开辟并发展了网络市场,同时网络竞争的公平性、成本的低廉化等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有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电子商务平台,金融创新氛围更易形成,包括银行产品的创新、业务渠道创新等。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终端设备的丰富化、网络资源的便捷化、资费政策的低端化等促进了电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可以说电子银行的产生得益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即金融产品依托虚拟网络和实体终端,以电子商务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未来发展,现对其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一具体剖析。

机遇: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给银行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首先,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而言,电子银行业务的营运成本和服务价格具有较大优势,比如存取款、查询、转账等银行基础业务基本可以通过自助终端实现,同时网上支付功能、转账业务等个性化业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其次,通过网络的对接,不仅畅销了客户的选择渠道,而且能明显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尤其是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网络沟通的优势进一步突显,如贷款申请、转账实时查询等。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最大化的凸显了银行业务办理的低廉化和便捷化,因为电子银行业务能实现自动化处理,而且基于丰富的移动设备,以及广覆盖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实地处理银行业务并不是难事,巨大的网络市场给银行、企业、个人等都带来了便利。

挑战:电子商务平台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一是网络安全问题。虽然电子银行业务给众多客户带来了便利,但是网络安全问题导致了案件频发,比如木马病毒、黑客入侵等使得有些人对使用电子银行望而却步。同时,现今移动设备的易丢失性及公众网络的安全性同样让人有所不放心。二是产品缺乏创新。在我国相对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下,银行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高,创新性不足,如各大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基本雷同,而电子银行业务多是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传统银行业务的办理,真正的创新能力不足,包括产品的种类、功能等。三是风险管控不强。基于开放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银行业务是存在风险的,而客户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是否使用这一产品。对于银行而言,现今投诉日益增多,主要是由于网上银行规范性不足、相关法规等不健全,这较大程度上体现了银行监管缺失或不够,也间接说明了银行风险管控能力不强。

三、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趋势,银行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更好的整合资源,促进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对于拓宽银行业务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一是树立电子银行安全屏障。安全问题是电子银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业务资金安全,电子银行就是摆设,更何谈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对电子银行业务的技术性风险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必须健全网上银行业务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硬件、软件产品及论证、加密、安全传输技术、用户接口标准等进行规范化,同时通过业务员及时告知客户在客户端操作时的主要网络风险,并建立风险承诺赔偿机制,赢得客户信任。

二是创新电子银行产品功能种类。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简单的技术加业务的创新方式已经过时,智能化是电子银行产品的重要趋势。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十分迅速,但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不高,产品的功能类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金融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功能类别,并通过考虑安全性、便捷化等配套措施的改进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三是强化风险管控意识。电子银行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一定的风险,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必须以最大化规避客户风险为基准点,具体做法有:强化客户风险意识、信息技术保障、风险预估,以及通过银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化网上银行等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强化风险管控,我国电子银行业务才能获得较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兵家,朱晓娜.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水平及其特征[J]. 技术经济,2013,(05).

[2]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电子银行部课题组,顾建纲,孙晶. 商业银行电子商务业务发展战略[J].金融论坛,2012,(09).

[3]许兴.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

第9篇

一、调研目的

按照中央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银行业支持稳增长开展情况、做法、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改进和加强银行业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意见和措施。

二、调研内容

(一)关于各行支持稳增长现状的分析

1、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方针。各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调的有关于支持稳增长的相关政策,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规划:例如开设桥头堡黄金口岸、进行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等活动,以及制定相关的信贷发展战略、签订银政合作协议、积极争取信贷规模等。

2、突出重点,支持经济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方针,积极配合银行支持稳增长活动的开展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各行采取优先支持全州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的政策方针;向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倾斜信贷资源;加大对于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清理规范融资平台贷款情况。

3、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银行业稳增长的政策方针,各行积极组织或参与银政企对接会或项目洽谈会,助推项目投融资需求对接;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宣传;主动走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

4、注重风险防控。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银行业稳增长政策方针,正确积极的处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严格防范各类风险。

(二)关于各行支持稳增长取得成就的总结

1、改进金融服务方式。银行业通过采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特别是针对三农、小微企业、少数民族群众金融服务提高了业务水平;提升对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率;正确规范服务收费,免去除利息外各项费用的征收的方式,认真贯彻落实银行业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方针。

2、加快金融模式创新的步伐。银行业通过采取创新信贷管理方式、开发新型信贷产品;拓宽担保范围;创新评估方式的手段,认真贯彻落实银行业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方针。

3、推进金融模式转型升级。通过采取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发展绿色信贷,严格限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加强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环保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支持的方式;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如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旅游等消费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的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银行业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方针。

三、面临问题

1、当前经济持续下行,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困境,面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减少;重点项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短缺,银行拟支持的政府重点项目启动慢;房地产投资信贷风险高。

2、信用环境相对较差。政银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到位,存款的波动对信贷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下岗再就业贷款财政贴息和保证金政策并不一定按照规定落实到位;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机制不灵活,存在一定盲目性。

四、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战略转型时期,我们处在一个并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市场,在这种大的环境前提下,商业银行能否支持稳增长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对于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改进和加强银行业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意见和措施。

1、从宏观层面上看,首先要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银行业将资金配置到最需要、效益最好、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加大小微企业、三农企业的信贷资源扶持力度;提高信贷资金来源稳定性将民生工程放在工作重点来实抓实干。

第10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商业银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汇总权威数据:过去的五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从2006年的36.1万亿增长到了2010年底的86.7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4.5%;同时高净值人群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其持有的资产由10.4亿增长到2010年底的30万亿,年均增速为30%。高净值客户的理财服务市场不仅市场潜力巨大,而且服务附加值更大,盈利预期更好,因此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高地”。

1.私人银行业务是高端客户的个性化、私密化管理服务

私人银行不是私人开设或者私人控股的银行,而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更强调隐私或私密的意义,它针对高端富裕人士的财务管理服务大都围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展开,从重视个人隐私以及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满足大多数客户对私密性的较高需求。家庭办公12私人银行12贵宾银行12大众银行3000万美元以上12100万美元以上1210万美元以上12不限制客户规模综合性银行客户细分服务

2.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

(1)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需求巨大

庞大国民经济总量已经从客观上给国内发展私人银行提供了财富管理的大盘基础。从最初的创业到巨额财富的积累,高净值人士的保值增值欲望不断增强,理财的市场需求也迅速扩容,消费和投资的概念也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度充裕的背景下酝酿形成,个人财富管理乃至更高层次的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在这短短几年内迅速膨胀起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日渐成熟,曾经热衷于国外私人银行离岸业务的富人们纷纷将其国外资产转移回国内。从全球配置来讲,高端客户在国内和国外都有配置资产的需要,而移民海外、并购和投资艺术品等需求的增加也使得离岸业务市场发展迅速。对于客户蓬勃的理财需求,国内众家银行的在岸金融业务就相形见绌。所以,发展来自于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很有必要着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起步前景广阔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正处于草创阶段,一大特色就是市场的需求更多的依靠产品拉动和投资拉动,还处于产品创造阶段,理财产品大多只注重投资收益,衡量标准单一。进入发展阶段后,私人银行业务将达到信息披露成熟、销售规范、监管到位、管理严格、产品更加成熟丰富的高度,像国外的基金品种多达几千个,这个数量在目前的国内是无从相比的。最后就是市场高度成熟的咨询驱动阶段,财富管理业务以提供咨询服务为主,定制更加突出,银行根据客户个人的需求来提品。这些在以瑞士银行为代表的国外私人银行构成了主流服务形式,即针对一个家族提供一套财富管理方案,囊括子女教育、财产打理、家族基金等诸多财务需求。

已经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国外高端财富管理市场相比,起步阶段的国内市场充斥着各种投资机会和巨大盈利空间。私人银行要实现盈利,国外通常需要七年,香大概五年,内地只要短短的三年。国内私人银行盈利模式和业绩规模都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打造自己的私人银行品牌无疑有着航标的意义。

3.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私人银行业务必要性

当前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某些大银行的中间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5%以上,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个人银行业务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推行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盈利的新渠道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随着资产管理、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以中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将面临转型的挑战。金融危机后的信贷紧缩政策让银行银根吃紧,导致信贷额度被挤压,吸存放贷的形式日渐衰微,银行必须开拓新的盈利模式,代人理财业务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发展契机。而在“二八定律”下,更多的利润往往来自于为金字塔顶端的高端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UBS的财富管理收益就占据了该银行全部利润的大部分,如此丰厚的盈利额也需要丰富的盈利模式和收费平台来支撑:产品代销费用、财务顾问佣金,依托全权委托业务分成所赚取的收益更是可观甚至无上限,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非常必要。

(2)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拥有高财富的高端人群急需的个性化、私密化的个人银行业务市场将会受到已经业务成熟的国际性银行业的强有力竞争甚至是取得先机,这将是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资产经济稳定的一大威胁,因此我国银行有必要大力发展推行个人银行业务。(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11篇

1、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金融支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金融支持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金融支持建设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2、适应形势,将金融支持建设纳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统筹安排。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当前适应建设的新形势,从扩大内需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出发,将建设和扩大内需相结合起来,将全方位支持与重点推进结合起来,将履行社会责任和谋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长远发展相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找准金融进一步支持建设的切入点,实现建设和金融发展的双赢。

二、认真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的信贷投入力度

3、认真贯彻落实对的信贷倾斜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一行三会”《关于建设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银发[]225号),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围绕明确列入政府规划的重建项目,加大信贷投入,可适度突破存贷比例限制,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满足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商业银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资金规模,完善支持建设的信贷管理措施,切实加大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力度,从授信审查、资金调度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将信贷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与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倾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立足服务“三农”继续发挥在支持农户住房重建和恢复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现有的扶贫贴息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各类助学贷款等要向受灾居民倾斜。

4、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贷款投放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做好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信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304号),根据市政府农房重建规划,提高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户住房重建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加快投放进度,促进今年受灾农户住房重建工作全面完成。要以现有的小额贷款管理机制为基础,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优化贷款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进一步便利农户办理住房重建贷款。加强贷款管理,合理确定贷款的额度、利率、期限和偿还方式,监督贷款资金用途,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农户住房重建贷款应在财政补助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到位并投入建房后,根据建房工程进度和实际需要发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加大内部资金调剂力度,多渠道筹措信贷资金,用好支农再贷款这一优惠政策,满足受灾农户住房重建资金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开办农户住房重建贷款业务。在我市机构网点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委托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开办协议存款、跨地区贷款等方式,积极支持农户重建住房。

5、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列入建设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水、电、道路、通讯等有收入来源的受损公共设施修复的贷款需求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对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和吸纳就业强、产品有前景、守信用的中小企业,要优先提供信贷支持。要积极发放面向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对农村种养大户、特色种养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6、落实住房贷款优惠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把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与支持住房开发建设相结合起来,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安居工程为重点,对受灾地区的普通商品房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项目,在贷款条件方面给予优惠。要认真贯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建设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银发[]225号)要求,将居民在灾后购置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统一调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6倍,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下调为10%,具体贷款利率水平和首付款比例由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个人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期限档次均优惠1个百分点。各商业银行要及时更新业务系统设置,处理好新老贷款利率政策的衔接问题,使居民真正享受到住房信贷政策优惠,减轻购置住房的资金压力。

7、增强人民银行支持建设的资金实力。人民银行要用足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再贷款、再贴现需求,及时审批办理,保证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各县支行要准确掌握县域和村镇法人金融机构在支持建设中的信贷资金状况,对资金不足的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人民银行陇南市中心支行要在已发放10.3亿元再贷款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增加贷款规模,以满足相关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对7个重灾县(区)从年5月1日起、2个一般从年12月22日起,各期限档次支农再贷款实行在现行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基础上分别下调0.99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减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

三、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

8、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掌握我市重建规划的资金筹措渠道,开通针对企业和群众的绿色通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对于列入政府重建规划的非经营性项目,在财政专项资金未拨付到位前,可发放“搭桥贷款”。在农村和中小企业推广“供应链”贷款模式,大力推进应收账款、仓单、林权质押贷款方式,帮助企业度过暂时困难,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人民银行要确保支付清算系统、国库系统、征信管理系统、现金调拨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9、落实对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合理布设基层网点、增加业务范围和品种的申请,要快速受理,快速办结,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完善网点服务功能。适当减免通过支付清算系统的资金划拨费用,对7个重灾县(区)银行业分支机构资产占其法人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减免其法人机构的机构监管费和业务监管费。对7个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行不良贷款“双控”考核,灵活调整三年达标规划评级目标。

10、延长受灾地区企业和个人因灾延期贷款的优惠政策期限。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省银监局《转发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灾前贷款因灾延期偿还有关政策的通知》(兰银发[]16号)要求,对7个重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实行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做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其他信贷支持优惠政策分别延期执行到年6月30日和年12月31日。

11、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支持建设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可持续的原则,既要积极支持恢复重建,又要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贷款审批、发放的自和独立性。要做好受损资产的清理和管理工作,全面摸清信贷资产和自身固定资产的损失情况,对不良债务实施有效重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随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防范冒用他人名义或使用伪造、变造证明文件非法侵占他人财产权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建设贷款要建立台账,制定相关责任规定,单独考核。

12、保障合理资金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密切关注建设进展和重大项目、工程、农户住房重建进展情况,合理安排信贷资金。一是政策性银行要在做好信贷需求摸底的基础上,合理上报信贷计划,满足粮棉油等涉及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物资、企业的贷款需求;二是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资金头寸的调剂,加大资金调拨力度,在确保支付的前提下,保证建设的贷款需求。并在系统内资金配置上优先安排受灾项目的资金,确保受灾项目资金到位。三是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确保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加强组织协调,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13、保证现金供应。随着建设深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农民住房重建和恢复生产进入关键阶段,对现金需求将大大增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人民银行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反映情况,客户有大额的提现要求时要提前向人民银行报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证业务系统畅通,保障重建资金第一时间划拨到指定账户,方便群众存取款。要加强资金头寸调度,增加库存现金和资金备付,确保基本存取款正常进行,个人和单位的现金正常支付。

14、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及其金融监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各县区、有关部门的协作,切实发挥对金融支持建设的组织引导作用,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和货币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协调机制,及时交流了解金融支持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协同解决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建立建设贷款担保机制,加大财政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房重建资金需求的扶持力度,调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15、建立信贷资源与项目资源的多层次对接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省地震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加强与各县区、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掌握建设项目规划、产业政策、资金来源和项目前景,建立多层次的银政、银企对接机制,根据政府建设项目规划和财政资金到位程度,提供配套的贷款支持。同时,要主动为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普及金融知识,与地方政府共同做好信用知识宣传和国家政策的解释工作。

第12篇

全球金融危机让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金融专家却认为,这也许是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好时机,IT厂商也从中捕捉到了新的商机。

全球金融危机让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百年老店雷曼兄弟轰然倒塌,花旗银行的不景气使得它不得不自断手足――关闭日本分公司,以缓解经济压力……这一系列事件不仅让人们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也逐渐让许多依赖银行业务生存的IT企业感到了寒冷。那么,银行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IT行业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零售银行业研究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彭惠博士在最近的一次金融行业信息化研讨会上指出,消费者对于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将使银行的零售业务得到极大发展,零售业务将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的众多银行为了节省成本,都在不断减少营业网点,但是,金融客户群的不断扩大、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更节省成本的自助服务逐渐受到各金融机构的青睐。安装在各个营业网点、商场、小区甚至写字楼的ATM机,以及应用日益增多的网上银行业务,在逐渐取代以人工服务为主的营业网点,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新模式。因此,中国的银行零售业务在不断进行升级、转型。

“金融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银行客户对银行网点更多的服务要求、传统网点相对较低的运营效率,是中国银行业网点转型升级的三大主要驱动力。因此,通过新的模式提升银行网点服务质量已成为银行整体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提高银行网络管理效率,则是提高网点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 彭惠说。

零售银行业务的升级变化反映到IT基础平台上,则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个是金融零售业务增多给IT基础架构带来的挑战,另一个是营业网点的增多给管理带来的挑战。

“如何提高日益增多的零售网点的效率,既是IT行业的新挑战,也是新的商业机会。”锐捷网络金融行业部技术咨询总监武亦农介绍。

从业务上看,每个零售网点所需要承载的业务在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还有转账、理财服务、视频监控、语音等其他类型的业务。这对IT技术基础架构提出了新要求。存取款业务占用网络资源小,但实时性要求很高,而图形图像一般带宽占用较大,促使流量增加,这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新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银行业务对带宽的需求与早期的电话拨号差不多,但现在所有银行网点的主线路几乎都发展到了2Mbps。”武亦农介绍,“此外,网络为了满足不同的业务要求,还需要能对业务进行识别,然后进行相应的控制,这样才能保障业务的游刃有余。业务种类的增加造成网络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网络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从银行网点的数量上看,目前也处于不断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早期,中国的许多银行在支行都设有IT管理结点。目前,这种IT管理结点集中到了地市级,某些银行连地市的网络IT结点也没有了,网点直接汇聚到省分行(一级分行)。因此,IT管理结点所管理的网点数在不断扩大,过去一个县级IT管理结点只需管理十几个网点,后来增加到100多个网点; 到了省一级时,全国最小的省也有300多个网点,大省会有上千个网点。如何高效管理这些网点,对IT技术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武亦农说。

金融零售行业对具体网络技术的需求是要求金融网络能够适应基于FE接口的MSTP线路及针对MSTP环境下的QoS; 同时还要求网络能提供更丰富的接口类型,及更高密度的接入能力。此外,商业银行生产业务涉及到大量重要的数据,需要全面可靠的安全作为保障。针对这些零售银行业务新需求,锐捷网络适时推出了精品网点解决方案。其中的RSR系列多业务路由器为银行打造出坚若磐石的精品网点方案。该方案拥有丰富的易扩展接入、业务多元化保障、有效远程管理、全方位安全保障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