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势头

农业发展势头

时间:2023-07-07 17:2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势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势头

第1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日在京闭幕,会议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农村农业工作的主线,总结“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三农”工作,分析前农业农村形势,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与消费市场需求错配、农民实际增收缓慢、农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粮食安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势在必行。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调动起最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直接经营农业、建设农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挥棒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让广大农民参与到直接关系他们立身之本的改革中来。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农民生产意识尚存惯性、滞后、市场预见性不足。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必须在农村加大培养职业农民的力度,帮助他们树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土地生产、经营理念,去不需要的产能、降可削减的成本,提高市场风险意识,实现供给从量到质的飞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直接影响农业发展水平。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建设“美丽中国”的推进,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势头总体向好,但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环境脏、乱、差,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发展机会少,年轻、知识型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发展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脚步,财政支出要适当向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心中有乡愁”的青壮劳动力就地转化,集体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带动乡村生态文明旅游业的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有效引导。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在推进改革时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农业区域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有效引导。如在高度市场化、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东部沿海地区,走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绿色农业之路;在西部缺水、自然灾害频繁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加大科技投入,使农业发展更加可控,变劣势为后发优势。

一言以蔽之,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7年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农业这块基础性的短板,更需要集中精力补起来。

第2篇

quist指数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 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生产符合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数据包络分析(DEA)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乡市的农业生产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各县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为了解决此类相关问题,有必要对新乡市农业生产率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期充分挖掘农用生产资源潜力,促进新乡市农业健康良性发展。本文将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相结合,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2004―2010年新乡市各县区相关的农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市农业生产率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新乡市各县区农业的TFP,以该市四区八县作为研究单元,结合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各县区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主要驱动力和阻碍因素,从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依据和思路。

因新乡市在2003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前后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选择2004―2010年七年的面板数据进行DEA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析各县(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构成的变化情况。

三、新乡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与分析

1、新乡市各县区单位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产值分析

本研究将县、区作为分析的区域层次,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通过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整理得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农业产值。通过同一时期各县区之间、各县区不同时期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判断各县区农业生产率的实际水平及其演进规律。

从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值指数来看,红旗区、长垣县、卫滨区产值指数在2004年处于全市最低水平。但长垣县平均发展速度为1.28,位列全市第二,在近年来逐渐赶超其他县区。与之相反,发展速度连续过低导致牧野区近年来单位劳动力产值在全市的排名在2004―2008年连年下降,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牧野区单位劳动力的产值分别为7092.55元/人、7578.18元/人和7083.20元/人,位列全省第一、二、六位,但于2010年陡增至12079.25元/人,又追回到第二位。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在农业产值中的作用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县区需结合近年来的农业政策,分析单位劳动力产值发展速度的变化原因,并与其他县区进行对比,对现有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2、新乡市各县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

(1)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根据投入产出数据的结果,将新乡市四区八县共七年的面板数据输入DEAP2.1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全市2004―2010年平均Malmquist指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得到新乡市农业TFP指数及其分解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一定波动变化趋势,但其平均值还保持在1.02左右,波动幅度也基本上保持在0.06以内。这说明新乡市农业发展的TFP指数在此期间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均衡的状态,七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除2008―2009年以外,各年TFP指数都大于1,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而2008―2009年的生产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所致。

通过比较发现,技术进步与马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尤其是2008年以后)。除了2007―2008年以外,技术效率对马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不明显,这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同时注意到相对于其他指数而言,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幅度最小,2006/2005年纯技术效率最低为0.976,2008/2007年最高为1.038,波动值为0.062,因而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的变化。

观察技术进步趋势曲线,在2004―2010年间,除2007―2008年和2008―2009两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0.977和0.998以外,其他年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技术进步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从新乡市农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面板分析。采用基于产出的固定规模报酬(CRS)假设的DEA模型,应用DEAP2.1软件计算得到2004―2010年新乡市四区八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平均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的是2004―2010年间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化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2004―2010年新乡市八个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年均增加4.36%。新乡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为11.1%,为四区八县最高,其中技术进步增幅为11.1%,也为四区八县最高,说明新乡县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反映出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的新乡县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的投入过程中,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资料的应用领先于其他县区。封丘县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仅为0.6%,位居八县之末,说明封丘县近七年来农业发展势头弱于其他各县。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与封丘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尽管全县地处平原,但属黄河滩区的面积较大,生产条件差,县域经济不发达,农民思想保守、科技意识有待提高。而四区除凤泉区有小幅增加(1.2%)之外,其他三个区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从平均水平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为2.4%,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幅度为1.5%,技术效率增长幅度为0.9%。由此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技术进步是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相对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相比近年来诸多省市农业技术效率进步指数小于1的情况而言,新乡市的农业技术效率保持了可喜的增长势头,农业生产发展健康平稳。

综合对比新乡市四区八县各项指数,同时参考前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产值的发展速度,可以发现,新乡县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无疑成为各县发展的标杆县。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在农业生产率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指标分析和非参数的Malmquist―DEA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变化趋势。

1、基本结论

2004―2010年七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期间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现象,其中2005―2006年增长最快,平均增长率为5.6%,而2008―2009年期间却出现了负增长。这一结果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势头还不够强劲,动力不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易受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为保证农业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应始终坚持实施强农、利农、惠农政策。

从各县区情况来看,2004―2008年,新乡市八个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新乡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封丘县和原阳县最慢。这种差异性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落后地区提高农业生产率,区域差异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新乡市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在2004―2010年间,无论是从全市水平还是从县区水平来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农业发达市区增长幅度还较小。这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农业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资源的配置还不够合理。各县区农业生产的pech(纯技术效率)除凤泉区为0.964外,均不低于1,说明农业生产单元对技术的依赖性强,生产的可持续性良好。

2、对策建议

为全面提高新乡市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平衡县区间发展,加强县区间农业生产互动,提高农业要素流转效率;确定生产的适度规模,提高各投入要素的有效使用率,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增长结构上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改善,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因而,应切实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土地集约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治理:知识资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J].改革,2006(6).

[2] 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

第3篇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加。今年以来,张掖境内气候条件较好,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降雨充沛,夏粮长势良好,农业生产形势健康向好,经初步统计,2016年上半年完成农作物正茬播种面积414.2万亩,同比增长2.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7.8万亩,同比增加5.6万亩,增长1.99%.在粮食作物面积中,夏粮面积106.45万亩,同比减少0.45万亩,下降0.42%;秋粮面积181.3万亩,同比增加6.05万亩,增长3.5%.制种面积128.46万亩,同比增加9.97万亩,增长8.4%.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09.68万亩,同比增加10.62万亩,增长10.7%.

(二)粮食总产量呈现"夏减秋增"态势。预计夏粮总产量达到4.14亿公斤,同比减少572.4万公斤,下降1.36%;如果后期农业生产不再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秋粮单产按530公斤/亩计算,秋粮总产将达到96099万公斤,同比增加3002万公斤,增长3%左右。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75亿公斤,增长2%左右。

(三)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的绝对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药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种分别达到38.21万亩、32.09万亩、23.55万亩和15.56万亩,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种面积增幅较大,增长13%,四大作物占到经济作物面积的94.8%.

(四)畜牧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从青饲料面积达到10.96万亩,增长42.5%;预计大牲畜存栏90.38万头,增长2.1;牛存栏78.22万头,增长5.09%;牛出栏10.35万头,增长5.5%猪存栏72.13万头,增长2.53%;猪出栏48.19万头,增长3.1;羊存栏341.67万头,增长6.6%;羊出栏77.37万头,增长7.81%.

二、上半年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2016,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发展高原夏菜、绿色有机农产品、草食畜牧产业,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予以大力支持。

(一)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县区通过整合惠农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协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设施农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如甘州区对连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每座补助5000元;临泽县从2014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高台县对当年采用新型材料连片打建,种植温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3000元奖励补助;民乐县对连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标准层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补助资金6000元。由于各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进一步调动了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从事设施种植的积极性。2016年新建日光温室4890座、钢架大棚9250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5万亩,设施种植业面积呈两位数增长态势。

(二)创新经营机制增活力。将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作为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资源大量流转,催生了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农作物制种、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2016年,全市农地流转面积122.35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整村流转60 个,面积20.67万亩。全市50-100亩规模经营单位3148个,100-500亩规模经营单位2093个,500-1000亩规模经营单位497个,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单位245个。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经营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高台县绿洲农业有限公司,在高台县的南华、宣化两镇以亩均800—1000元价格流传农民土地1.8万亩,新建活动式钢架大棚3000座,陆地标准化种植蔬菜1.5万亩,今年亩均收入可达到5000元以上。

(三)龙头企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生力军。各级政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呈快速发展势头。2016年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个,省级41个,市级101家。如张掖市绿涵公司积极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先后投资1.3亿元在荒滩上修建5万吨、占地2万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鲜库、6000平米集约化全自动育苗中心、618座钢架拱棚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区,采取订单种植、最低保本价收购、保鲜贮藏、定点运销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甘州,高台,临泽、民乐等地落实高原夏菜面积4万多亩,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2016年2月28日,绿涵公司与俄罗斯CTK贸易公司成功签订了50万吨果蔬出口协议,首批300吨果蔬产品于5月27日正式启运。今年1-4月份,张掖市农产品外贸出口逆势上扬,实现自营出口总额6437万元,同比增长29%.

(四)畜牧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以建成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建设为主线,狠抓政策扶持、规模养殖、疫病防控、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全市畜牧业生产呈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初,市、县区党委、政府均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引导鼓励扶持的办法支持散养户出院入区,鼓励养殖大户以区建场,以区带户,以户促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已新建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17个,其中:肉牛36个、肉羊65个、奶牛11个、生猪5个。2016年张掖调查队畜禽监测大型规模养殖户,生猪饲养量5000头以上27户,比上年增加2户;牛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32户,比上年增加13户;羊饲养量1000头只以上的149户,比上年增加6户,禽饲养量10万只以上的3户,比上年增加2户。

三、农畜产品价格形势分析

根据这次调研及农业、畜牧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波动不大,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

(一)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上半年主要农产品小麦、大麦、马铃薯价格维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稳定,略有上涨,玉米价格从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复性上涨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二)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今年春节前,受冰雪冷冻灾害天气影响,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春节期间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比上涨2-3倍。进入5月份以来,以娃娃菜、甘蓝、西兰花、叶菜等为主的大宗蔬菜出现价格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达到50%以上,蔬菜批发市场娃娃菜、甘蓝、叶菜类批发价格在0.4-0.5元/公斤之间,种菜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别是规模种植户出现严重亏损状态。

(三)牛肉价格保持稳定,羊肉价格开始回升。二季度,牛肉价格达到54元/公斤,与一季度环比基本持平;肉羊生产经过一年多的价格低位运行,现已企稳回升,平均价格在42元/公斤左右。

(四)生猪产品价格继续走高。一季度,生猪及猪肉价格平稳,分别达到19元/公斤和27元/公斤。二季度,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分别达到22元/公斤和32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15.8%和18.5%.受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仔猪价格居高不下,15公斤仔猪出售价格达到800-900元,20公斤仔猪价格达到1200元,仔猪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猪产能下降,供小于求。经历了2013-2014年近2年的养殖亏损之后,大量中小散户退出养猪业,淘汰自繁母猪,压缩存栏量,缩小养殖规模,导致母猪存栏下降,仔猪补栏不足,产能下降;二是部分自繁自育规模养殖户,囤栏惜售仔猪,导致仔猪价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或待贾而沽,不愿出售,造成有意愿养猪的养殖户望而却步;三是在微利和亏损的情况下,很多散养户坚持不下来,从事散养的人越来越少。

(五)禽类产品价格逐步回暖。一季度,鸡蛋和活鸡价格走低,分别达到8.2元/公斤和16元/公斤。二季度,鸡蛋和活鸡价格逐步回暖,分别达到8.8元/公斤和18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7.3%和12.5%.麸皮、胡麻饼、育肥猪料、蛋鸡饲料、肉鸡饲料价格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2.9%、3%、17.2%、20.7%、7.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业生产。进入4月下旬,全市出现大风、扬沙天气,部分地方发生沙尘暴,使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拱棚和大田覆膜作物受损。4、5月份气温温差波幅较大,甚至出现极端低温、霜冻,导致正值出苗的玉米制种及沿山地区油菜幼苗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

(二)农畜产品价格波动大。进入5月份以来,以娃娃、甘蓝,叶菜等为代表的大宗蔬菜价格创历年新低,菜农种植效益严重受损,种植效益下滑,规模种植户出现严重亏损状态;羊出栏价格连续两年持续走低,进入5月份以来价格虽有所回升,但规模养殖户仍处于亏损状态,养殖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补栏积极性不高;生猪价格近期居高不下, 价格超出了理性上涨预期,加大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五、意见建议

一是切实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抓好"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指导农户加强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秋收作物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控,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加强与气象、水务部门的协作,及早预防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二是强化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其他技能的培训,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前景、供需状况、价格趋势等调查和预测,及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确保农民群众产得下、销得出,价格稳、收益高。

第4篇

一、设施农业生产现状

丹东地区特色产业在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势头,也促成设施标准小区建设步伐加快,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设施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一些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异军突起,县、区也由此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基础上,开始实现“一县一业”、“一区一业”规模化生产,出现东港的草莓、振安区的蓝莓、凤城的山野菜、宽甸的食用菌等一大批特色品牌。目前,丹东市设施农业生产面积已超过4.1万亩,年产值突破6.7亿元,为全市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设施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引导

部分县区发展速度过快,一些地区设施类型、栽植种类、栽培季节雷同,区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

3.技术推广不到位

普遍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补贴,忽视技术推广服务等软件投入,品种、技术和人才贮备不够。

4.设施装备水平不高

三、发展对策

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设施小区建设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强化新技术推广;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储藏、加工和包装业。

1.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迅速扩展生产规模

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特点,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进行生产。市政府明确对各区域进行规划,今后几年,丹东市将重点支持沿海出口创汇型的设施农业,林区特色型设施农业,鸭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化发展的设施农业。

2.具体规划要切合实际

在具体建设的实施上要坚持规模发展,在规划上坚持“六个围绕”,即围绕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建棚;围绕公路沿线特别是高速公路建棚;围绕交易市场建棚;围绕老区建棚;围绕领导班子过硬的乡、村建棚;围绕荒山、荒沟、荒坡建棚。

3.强化技术服务指导,确保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设施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是集约化、高科技的新型产业,要求有较高工作效益的技术服务体系,要求有较高技术素质的农民。因此,必须下力量建设与设施农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吸收专业人才充实改造乡镇农技队伍。大量招聘园艺、蔬菜生产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适量选聘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来,争取达到每个新建设施农业小区至少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服务。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对大棚生产户的培训应搞好针对突发病虫害防治知识技能的应急培训,一个蔬菜品种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培养出新一代懂科学、善于接受和运用各种新技术的新型农民。各地应从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出发作出培训规划,力争使每一个新建小区都有一两个经过培训的技术示范户。

4.依靠科技发展设施农业,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推广应用力度

树立依靠科技获取设施农业高效益的意识。大力推行温室、畜舍、厕所、沼气池“四位一体”建设模式,把设施农业纳入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轨道;大力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微灌节水、长季节栽培等新技术;应用立体栽培技术,合理安排茬口,实现全空间、全季节生产,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加强新优品种引进、试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卷帘机、落秧器、滑车、滴灌等其它棚内作业机械。认真搞好棚内耕地地力保护和培养,预防各种土壤病害,实现可持续生产。

5.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第6篇

今年以来,山西省长治县以实施全省百万棚行动计划和全市设施蔬菜增收工程为契机,把发展大棚设施蔬菜作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促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新上设施蔬菜面积达3700余亩,总量累计将近10000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蔬菜建设。为调动农民群众、农业企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长治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每新建一亩日光温室县财政补贴5000元,每新建一亩移动大棚补贴1000元;对规模较大的设施园区的棚区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农户新建日光温室给予信贷支持,享受一年期贷款贴息;在建设设施蔬菜中涉及土地流转,按合同期限每年每亩补贴100元。

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发展模式。在蔬菜日光大棚建设方面,长治县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典型,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苏店镇东贾村形成了以红都专业合作社统一贷款、统一构建、统一服务、规模发展的发展模式;荫城镇荆圪道村依托洁思养殖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连片发展设施蔬菜基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循环经济的新路子;振兴新区、西申家庄发展现代化连栋大棚,形成了以蔬菜大棚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园区新格局。

利用项目拉动,建设蔬菜物流基地。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治县委、县政府大手笔投资12亿元建设的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以“买全国的菜,卖全国的市场;买全国的农产品,配送全国的餐桌”为发展构想,致力于建设“山西最大、华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物流平台。园区占地2700亩,规划有果蔬水产、粮食油料、禽蛋肉奶、花卉农资四大农贸物流板块和具备农产品收购、交易、理货、仓储等15个分门别类的专业单元区域。目前,蔬菜交易一区和蔬菜理货一区已正式投入运营,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村、镇发展设施蔬菜,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集散地。

完善标准体系,促进示范园区建设。长治县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因地制宜按照构架坚固、性能优良、造价合理的原则,制定、颁布主要设施的设计建造标准,规范设施设计、制造和施工,改善其温光性能,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该县还以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获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标准示范园为契机,大力开展标准体系技术培训,推广蔬菜重大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全县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厅)

第7篇

诸暨,越国古都,西施故里。区域面积2311平方公里,辖27个镇乡。

诸暨实施“经济立市,文化强市”战略以来,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13位,“2009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评选的第10位。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诸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在经济发展领域跃上新台阶,创下了许多个全国第一。诸暨袜业产量和销售额是全国县域经济第一,诸暨淡水珍珠养殖产销全国县级单位第一,诸暨小五金全国县级单位名列前茅。这些都已经是行业内早已不争的事实。

诸暨民营企业名气很大,然而党和政府没有忽视农业的发展,没有忘记那些地处深山区不宜发展民营企业的农民百姓,他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龙头,扶持起了一批发展特色农业的专业户。

诸暨政府和财政税务单位在“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理念支撑下,确保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全面清理整合财政支农政策,强化对新农村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推进农业转型升级。2010年全年财政支农支出达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出2.93亿元,同时扎实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保障奖补试点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

这些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取得很显著的效果。诸暨原来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是“香榧”,当地民谣道:

香榧香榧两头尖,小小干果不一般。

既可食用又当药,满山花开红艳艳。

现在,当地的农民不仅提高了香榧的产量,还提高了香榧的质量,以前只是作为皇家贡品给皇亲国戚们享用,现在已经走上了许多一线大城市的超市货架上,成为普通老百姓也享用得起的山珍。

诸暨市委市政府和人民不满足以前只是香榧、茶叶、杨梅为主要农副产品的现状,在保持传统的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宜山则山,把不适宜种粮的山地,改造成了水果山,美国的提子,亚热带的芒果,西北的西瓜、哈密瓜、水蜜桃等高经济产值的水果业也有了可观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还大量输出到外地,并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收入。诸暨还宜水则水,淡水养鱼,诸暨的甲鱼、鲫鱼等养殖发展势头喜人。如此布局兼顾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没有遗留下经济发展的死角;没有造成“被遗忘的土地”。

第8篇

【关键词】:农业;区域发展;推广工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88-01

一、农业区域发展的意义

农业区域发展原则是以现状分析为规划基础,市场需求的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以农业资源潜力分析为依据,定位发展思路和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包含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置,制定合理的措施和目标,对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开发起到指导作用,并在发展推广中滚动补充和完善规划,具体作用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一个区域或一个集体、一个农户的农业金融资源有限,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投入产出比例提高,是农业发展和农业项目推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农业区域发展建设,可以择优选出一些项目、一些领域,然后进一步进行可行性研究,按照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立项,按相关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农业投入效益的作用。

2、更好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农业区域发展实质上是对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更深层次提高技术含量的再开发。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许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或资源没有合理进行开发,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就是要寻找新的农业资源点进行科学开发,制定开发项目,并筹备资金,组织实施,使农业资源重新科学分配,促进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的发展。

二、 如何提高农业区域发展的作用

1、合理规划农业区域布局

区域规划要以增加农民收人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应用对比优势理论,以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和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这两条发展方向进行农业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上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研究农产品布局之间的关系,研讨农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意义,解析农业区域核心的构成要素,研究构建农业区域核心综合评价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为农业区域核心的培育、强化和识别提高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

2、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取消区域间非公平发展政策。其重点是建立区域间公平竞争机制,取消经济特区的不平等政策,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和贸易体系,给予中西部地区“公平待遇”,建立平等互利规则,形成区域技术、商品、劳动力和资源等区域之间的平等交换。例如:取消农产品消费城市补助等。建立在国家控制下的统一市场体系与合理的资源转化、流动、交易等区域格局。

3、实行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优先建设战略

合理处理中西部生态建设发展和其他基础建设的关系,将植被建设与农村镇、村、田、路、水、电等统一安排,重点发展推广基本交通、水利、农田、信息、科技能力、市场体系和农村教育等。

三、 如何推广农业区域发展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推广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农家或家庭农场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求为推广内容,最终目标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教育是将实用的农业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人们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技术的一种学习过程。

面对新形势下农业推广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如何抓住机遇,使农业推广作用起到良好的作用,是摆在我们农业推广机构和每个工作人员面前的新难题。下面根据笔者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机构设置、明确公益职能、加强基层力量为工作重点。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专业、务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二,搞好宣传,培养农民的推广意识。农业区域推广部门是推广主体,而另一主体就是农民,时常被忽略了,确切的说他们是推广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和参与者。其三,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推广队伍建设。在项目推广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学习,使其首先了解推广信息的意义、作用、方法等,实际推广时能讲解、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总结

以上是笔者从实践出发对当今农业区域发展与推广工作等问题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研究。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农业各区域发展对资金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农业建设资金获取难问题成为阻碍农业持续增长的瓶颈。笔者认为: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贷市场体系,使农业政策性信贷为辅助。统一合理的农业信贷发放体系,将是促进今后区域农业,特别是特殊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骆文杰.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问题[N].浙江农业出版社.2006(4)

[2]邵秋丽.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C].中国农业技术.2005(12)

[3]杨洪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史[C].农民之家.2009(10)

第9篇

【关键词】家庭农场 电商微商 绿色农业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之一,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发展的阶段,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作为农业大市的宿迁时显得更为重要。目前食品安全吃的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发展特色绿色农业迫在眉睫。宿迁市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借助电微商发展特色绿色农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及影响发展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是专门针对家庭农场借助电微商发展绿色农业的研究非常少。关于家庭农场如何借助电微商发展绿色农业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当前,农产品电微商的发展已经初见雏形,如:烟台大樱桃、赣南脐橙、云贵火龙果等产品慢慢走进我们的“朋友圈”淘宝页面,这是一种新型的推广模式,对传统营销产生了重大冲击,新模式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新挑战。家庭农场会生产根据前期制定的发展前景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养殖型、种植型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产品选择至关重要,以农产品为例,蔬菜和水果两种品类的选择上,水果比蔬菜可行性更高。水果的保鲜期较长,折损度也较低。尤其当今社会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保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利用电微商推广农产品时产品选择必须得到重视。

任何一种产品的销售必须有其营销策略,如何制定营销策略,首先需要了解市场的定位,这款产品是针对什么客户群,定位了才能在产品宣传有侧重产品设计上更有针对性。家庭农场是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可以打造出品牌,形成一个体系更利于产品的推广。

政府也一直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国家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服仗逑滴流转双方在很多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落实对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各级农业部门将家庭农场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强化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把家庭农场作为重要服务对象,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开辟道路。完善家庭农场的人才支撑政策。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家庭农场加强联合和合作。

宿迁市家庭农场在2015年位居全省首位。2013年以来宿迁市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宿迁市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2014年宿迁市共争取省级设施农业、示范家庭农场等项目562万元。同时,在积极探索“三集中”一体化和“园区带动”发展模式。形成了多个家庭农场集群。

二、家庭农场通过微商电商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

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相比有很大的优势。首先传统企业需要承担实体店及物业的费用,对于一些刚起步没有大量资金的创业者来说电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很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这个电商发达的时代里,各种电商企业迅速崛起这就意味着竞争的加大。还有一个群体也十分强大,微商近年来发展也十分迅速,微商相较于电商而言更简便只需要在社交网络介绍自己的产品就可以了。另外电微商不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动力,能有效地减少劳动力成本这对于一些初期的创业者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还有就是电微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产品信息透明度的要求,传统商务需要营业员去介绍产品信息,由于人与人之间这种信任的缺乏对营业员的介绍产生怀疑是经常发生的事,有时还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而电微商是先把这些信息展示给消费者,由消费者自己判断是否相信。最后,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了科技成果符合时展的趋势。

家庭农场与电微商都有其优势如果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是不是能够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呢?家庭农场这一生产经营方式,虽在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不是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要符合实际,而且要跟上时展的潮流,所以将家庭农场与电微商相结合一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的结果。家庭农场根据其属性分成不同种类,每一种都可以跟电微商结合。种植类: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家庭农场凭借纯天然无农药添加的优势借助电微商直销不经过中间商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能够让消费者吃到健康又低价的粮食。蔬菜由于新鲜度的问题有些蔬菜只能出售于同城买家。水果也需要考虑新鲜度和运输的问题,把各种水果分类出售。养殖类:可以针对不同城市出售不同产品,同城可以直接出售不需要加工,其他的可以进行加工后真空包装。还可以开发一些特色的食品利用自己养殖的,成本低还能提高产品价值。

三、家庭农场通过微商电商发展绿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宿迁市近年来在家庭农场方面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利用电微商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很多人对电微商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用电微商,很多家庭农场的工作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利用电微商存在障碍。还有一方面就是蔬菜水果肉类的保鲜问题上,消费者现在最关心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如何把食品完美的保鲜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可能会长距离运输的问题,食品保鲜的难度大大提高。除此以外,伴随着电微商的快速发展,很多问题也显现出来了,有些人为谋取暴利而出售不合格的产品,这些不好的行为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让他们对电微商心存芥蒂。食品安全在消费者心中十分重要,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格外的谨慎。因此很有可能消费者面对电子商务销售食品要求更严格。

家庭农场相较于传统的大规模种植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倡导绿色种植,生产出纯天然无刺激的、对消费者健康放心的产品。如何让电微商更好的助力家庭农场发展绿色农业?首先,必须提高家庭农场的管理者的文化素质可以招收一些毕业的有理想吃苦耐劳的大学生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把更多优秀的资源带到家庭农场,以年轻人的思想多元化发展。然后,食品保鲜十分重要,可以咨询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力求找到一个最完美的保存方式。最后,必须通过大量的消除消费者对电微商销售农产品的隐患,把家庭农场的生产完全的展示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接受并选择。

无疑目前τ诩彝ヅ〗柚电微商发展绿色农业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也缺乏研究,但我们坚信未来通过我们的不屑努力家庭农场一定会在电微商的助力下发展的更好。家庭农场也可以开发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带动整个农场周边的发展。这一形式的家庭农场可以利用美团这类应用推广。除此之外,当然有别的家庭农场的形式存在。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家庭农场,电微商都能助力其发展。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消费痛点,很多人提出要净化食物链,因此绿色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食品消费存在4方面问题:不敢吃、吃不到、无处卖、吃不起。不敢吃―多重安全隐患,水+空气污染、农药污染、运输污染。吃不到―传统种植危机,投入低、技术差、生产方式落后。无处卖―行业发展困境,无成熟商业模式、无系统解决方案、无权威行业平台。吃不起―生鲜市场乱象,有机太贵吃不起、生产信息不透明、市场竞争太混乱。家庭农场发展绿色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保障消费者吃到无安全隐患的蔬菜,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有效的缓解传统的种植危机。电微商以其特有的经营方式能够更大范围更便捷更快速的向消费者出售新鲜农产品,而且电微商不需要大量劳动力和实体店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另外电微商需要完全向消费者公开产品信息提高了产品信息的透明度。家庭农场发展绿色农业借助电微商能够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熙宝,冯玲玲.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践[J].国外农业,2015(5).

[2]刘维佳,邱立春.基于DEA模型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评价与分析[J].理论研究与探讨,2009(12). [3]杨培,王磊,张楠,赵海燕.国内外家庭农场规模研究综述[J].三农研究,2016(14).

[4]王刚,全广明.试论国营农场的家庭农场规模问题[J].农业技术经济,1984(6).

[5]高照.基于农业分类的家庭农场规模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屈学书,娇丽会.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和条件分析[J].三农问题,2014(2).

[7]黄延廷.我国农地规模经营中家庭农场优势的理论分析[J].统筹城乡,2010(5).

[8]李雅莉.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J].农业发展,2011(7).

[9]李星星、曾福生.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动因与出路研究综述[J].农村发展,2015(5). [10]姬超.现代农业产域中的中国家庭农场及其组织优势―基于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J].三农问题,2016(3). [11]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农业发展,2014(1).

第10篇

1郊区农业发展现状

1.1种植业

全区现有耕地1 603.2 hm2,人均耕地仅266.7 m2。201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 070.8 hm2,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蔬菜、西瓜、草莓等,为保证中心城区菜篮子需求,蔬菜种植面积近年有所增加,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面积共233.3 hm2,零星种植面积与此相当,但未成规模。草莓等特色种植基地虽然已起步,但面积较小,带动农户数不多。

1.2养殖业

2011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83.9 hm2,全年产量1 050 t;出栏肉猪72 259头,出售自宰的肉用牛1 971头,出售肉用家禽72万只。共实现收入15 448.4万元,其中:牧业收入14 137万元,渔业收入1 311.4万元。养殖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从调查情况看,规模养殖户规模不大,占总量较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全区规模养殖户仅59户,出栏肉猪6 262头,仅占全区总量的8.7%;出售肉用家禽10.9万只,仅占全区总量的15.1%。

1.3经果林

全区共有林地4 242.1 hm2,其中茶园592.9 hm2,果园212.9 hm2,品种以李和柑橘为主,基地以新潭镇果亭山名优水果基地为龙头,其综合开发利用面积16 hm2,其他未形成规模。可利用的山场资源较丰富,今后要重点引进开发山场的农业项目,增加农业增长点,保持农业持续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特色农产品规模小,效益不高,难以形成产业发展

目前,屯溪区农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下降。2011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种植业收入仅占18%,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积极性。加之城市开发和项目建设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民人均耕地日益减少,所剩耕地也分布零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阻力大,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1-2]。

2.2产业规模小,整体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但规模小、整体水平偏低。截至2011年底,全区以金竹竹业、海盛茶业为龙头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达14家,完成营销收入仅13.52亿元。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0家,入社农户845户,带动农户1 418户,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分配盈余仅265万元。

2.3农业资源有限,农业项目争取和落地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在省里安排的农业项目和资金上很难排上位置。农业项目主要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财政贡献率很低,有些农业项目还需要地方财政资金配套,由于屯溪区财力有限,项目落地难度增加。

2.4基层农技服务功能弱化,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

一是农技服务队伍力量不足,在编不在岗,在其位不谋其职现象比较普遍。全区5个镇农技站在编人员虽然有24人,但实际在岗人员仅9人,每个站不足2人。二是农技服务队伍老龄化。现有的实际在岗人员中,年龄30岁以下的仅占10%,30~50岁的占70%,50岁以上的占20%。三是农技人员交流渠道不畅。受编制、财力的限制,近年来,各镇农技站几乎未引进大学毕业生,人员知识老化且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发展对策

3.1着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

一是加快培育蔬菜、经果林和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布局。以现有的蔬菜基地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发挥市场辐射作用,做大做强新江、富浯蔬菜基地规模;整合徐村、江村、闵口村等一、二线蔬菜基地,发展精细蔬菜,全区大棚设施栽培发展到333.3 hm2。二是加快翔腾、东关等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三是进一步壮大果亭山、太阳山等经果林基地规模,放大示范带动效应,打造千亩优质水果生产示范片[3-5]。

3.2大力发展精品效益农业

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按照“一环一核”空间构架和“山水林城、天地人和”的发展目标,以“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为功能定位,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精品化、生态型、花园式”的城郊休闲农业基地,着力打造与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接轨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整村推进,在新潭镇东关村、屯光镇留村和南溪南村、奕棋镇朱村、黎阳镇傍霞村、阳湖镇三充村,建设一批大型农业观光基地。

3.3深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635”转型增效行动,结合屯溪区实际,扶持和形成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经贸会、洽谈会等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屯溪区农产品的外向度。力争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15家,实现年营销收入16亿元。

3.4加快农产品流通专业市场建设

依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抓好新安大市场和城东农贸市场建设,完善黄山茶城、绿色食品城农产品物流体系,为农产品打入市场和扩大销售渠道搭建新平台。同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实施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项目,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3.5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和机制

一是核定编制,以岗定员。根据各镇规模,每个镇配备全额拨款农技人员4~5人,编制下达到岗位,岗位落实到人员。二是加强人员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针对目前基层农技站存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问题,建议由人事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结合实际,对混岗人员逐步理顺,发挥其专长。对缺编人员引入竞争机制,择优录用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第一线。三是对一些老专业人员进行再培训、再教育,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及业务水平。

4参考文献

[1] 杨泽龙.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14471-14472.

[2] 李英勤.贵州毛南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344-4345.

[3]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第11篇

一、全市土地规模经营成效显著

(一)土地规模经营基本概况。

我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被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后,全市上下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大胆探索,工作成效显著,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截止2011年5月20日,全市有耕地承包农户9.3万户,承包耕地191.9万亩,其中经营权流转100.7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53%,涉及农户数5万户,占耕地承包户的53.7%。承包地流转后,100亩以上的适度规模经营60万亩,占承包地的31.2%和流转面积的59.5%。

(二)土地规模经营主要成效。

较之分散经营,规模经营凸显五大成效。

1.有效缓解了突出矛盾。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流转后,在确保既得利益的同时,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依靠就地或外出务工,转向二、三产业,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条件,同时增加了收入,也让有限的土地资源留给了较少的耕作者,提高了资源的相对拥有量。另一方面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土地流转优化了资源配置,有利于经营者通过增加资金、技术进行集约化投入,克服了农民对土地长期投资的思想顾虑,生产短缺、优质、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和农业的效益,从而扩大再生产,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获得了把小生产带到大市场的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规模经营不仅使农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也使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达到了有机统一,增加了优质农产品的供应量,发展了名、特、新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勃利县联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流转所在村民组土地2000平方米,种植大粒黑色无核优质葡萄,合作社于2008年5月13日取得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批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填补了我省不能生产中大粒黑色无核优质葡萄的空白,改写了该片土地历来种植粮食的历史。

3.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经营使业主自觉按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迅速发展,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茄子河区铁山乡水稻专业合作社2007年9月在党支部的带动下由400户农民1500亩水田组成。全村1500亩水稻全部实现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同时还带动其它村屯加入。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是我市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是我省经营管理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之一。

4.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规模经营,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收入是过去自己经营土地的2倍左右,其收入又远高于过去自己经营土地。杏树乡金刚村2010年,全村转移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0%。有组织向国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达300多人,占转移总数的34%以上;常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0%。实现劳务总收入4000多万元,人均劳务收入54000元。土地规模经营使农民和经营者各得其所,实现双赢。

5.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土地规模经营后,业主自觉采用农业实用技术,使之得到迅速推广,增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对科技的依赖性,增大了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永兴农场应用赤眼蜂技术防治玉米螟;勃利县抢垦乡集中连片后,土地得到了深松,耕作整地水平达到了技术标准,耕作技术得到了应用。

(三)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

1.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认识到了土地规模经营是稳定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是小生产应对大市场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通过算好土地规模经营帐,逐步消除了少数农民存在的思想顾虑,统一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认识,营造了良好氛围。

2.准确把握机遇,稳健有效推进。第一,抓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契机,引导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普遍降低。第二,抓住了全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市机遇,加快推进全市规模经营,使规模经营面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3.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流转有序。把土地规模经营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去年市里拿出15万元对规模经营好的业主进行了奖励;市、县、乡镇和村都有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全市仅土地流转工作人员就有150多人,负责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并提供相关服务。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服务,有效调处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帮助农民联系流转承接方,协调流转价格,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从而有效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功率,积极培育和支持了城市工商业者参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引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加大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法制保障力度,基本做到了土地流转规范,规模经营有序,保护了土地流出方和承接方的合法权益。

二、全市土地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市土地规模经营成效显著,但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特别是与省内其他地市的快速发展势头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不新。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对土地规模经营还存在着农民思想认识不足、宣传工作不深入、推动工作的方法比较简单,信息引导和技术服务不到位、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

2.市场主体不多。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快,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凤毛麟角,给产业布局和项目引导、实现规模经营带来了难度。

3.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点多面广,难以形成合力。同时,民间资本因市场、技术等原因,没有被激活投入到规模经营。银行门槛较高,而且基本上没有支持土地规模经营的意向。

三、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几点建议

(一)典型示范,突出重点。

一是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市、县和乡镇要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二是在区(县)在一个乡镇或其中的几个村,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程,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在流转方式、产业项目、品牌打造、组织形式等方面树好典型,如勃利县联友葡萄基地、茄子河区宏伟镇新明山绿化苗木基地,突出了重点,有了亮点,闪光点,是很好的典型,有较强的示范作用,通过示范,促进全市平衡发展,逐步培育成优势产业,提高经营效益,走出一条规模经营新路。

(二)建立健全机制,确保合法有序。

目前,需要从三项工作人手,建立、健全规模经营的长效机制,确保流转和经营有序进行。一是明确机构职责,市里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县、乡(镇)应有工作班子,村组有人办事,落实必要的办公条件,切实搞好服务。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对在规模经营中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对规模经营在基础设施、新品种引进、名牌产品开发等方面予以补助。三是落实项目带动,整合涉农资金向规模经营项目倾斜,特别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落后的生产条件,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开发一片,规模经营一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氛围。

第12篇

按照自治区提出的“8337”和赤峰市委政府提出的“435422”发展思路,根据元宝山区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结合元宝山镇实际,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四个发展定位”,即服务大园区,扶持大企业,构筑大产业,建设宜居城,实现工业提速,农业提效,服务业提档。

服务大园区。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作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平台和载体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元宝山镇立足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开发区拓展服务功能,借力开发区实现自我发展。一是继续做好开发区发展备用地土地征储等一般服务性工作,为开发试验区不断壮大提供用地等保证;二是在加大为开发试验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发掘和建设与开发试验区项目配套的静脉产业和关联产业;三是加强与开发试验区用工与就业的对接工作,目前开发区各企业用工已经近万人,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就业岗位也会相应增加,元宝山镇要利用地理优势,保证全镇2.4万个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四是结合开发区配套商务区建设,紧扣“功能化”这个核心,注重产业功能与城镇功能相结合,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形成了提升服务功能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互动。

扶持大企业。元宝山镇煤电资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这里大企业云集。元宝山镇要在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前提下,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做到动脉产业、静脉产业和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引导和培育循环经济。同时,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积极为企业分忧解难。通过扶持大企业,筑牢产业基础,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构筑大产业。多年来,元宝山镇一直紧紧扭住筑强产业支撑这条主线不放松,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一是以煤电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基础雄厚,新型工业接续发展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后,需要在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二是龙头企业强势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初显,继续加快和润、兴源、元美三大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实现市场共建、资源共享、特色突出、结构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目前,已建成牧场园区4处,引进和扶持种养殖等产业化企业20余家,设施果蔬种植面积达2万亩,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23个,全镇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种养殖结构、产品品质和科技创新以及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从“三品一标”做起,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创建产业和产品品牌,由大规模打造大市场、高品质造就高价格、好品牌获得好效益,实现农业提效、农民增收。三是现代服务业蓄势待发。随着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和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服务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建设宜居城。元宝山镇政府所在地云杉路为原区政府所在地,具有一定的城市建设基础,又由于元电、平煤和开发区建设占地,失地农民较多,镇所辖部分村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和生态移民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因此元宝山镇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既有历史的基础和优势,又有现实的需要和动力。元宝山镇立足现实,着力推进城区与矿区、城镇与农村、工业集中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协调发展。几年来,先后实施了建昌营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南荒村等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木头沟等3个生态移民项目,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61平方公里。元宝山镇将以筑强产业支撑为基础,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立足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和生态移民,借力开发区商务区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着力打造宜居新城。

(作者系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党委书记、元宝山镇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