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

时间:2023-07-07 17:2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施农业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

第1篇

1.1设施农业生产领域日益广泛 设施种植业由最初较为单一的蔬菜大棚种植为主,发展到目前的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苗木等种植领域,有的已形成规模示范效应,带动了现代农业模式的快速发展。设施渔业出现了鲟鱼、鳄龟、石斑鱼等特种养殖,趋向优良、优势品种布局,生产所覆盖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宽泛。

1.2设施农业规模逐步扩大 设施农业逐步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发展到联户连片基地化、规模化建设发展,大批专业种植村、养殖村涌现。

1.3设施装备档次不断提高 从基础设施档次看,温室大棚等设施建设从以毛竹结构为主,迅速发展到目前的基本都以钢管结构为主,不少大棚配备了自动卷帘机。从现代科技的应用看,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档次明显提高。畜禽养殖普遍采用了自动化、智能化机械设备进行喂料、喂水,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粪污处理设备,专业的取暖制冷设备。现代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农业的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装备和作业水平还比较低 大多数设施装备水平还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连栋温室还很少,作业空间小,不利于机械操作。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

2.2设施种植结构不合理,反季节能力不突出 设施农业虽然具有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摆脱自然条件限制,反季节上市等特点,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不足等因素,使得种植品种受到一定局限,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没有真正按设施蔬菜的反季节特性合理选择品种,安排茬口,达到错位生产的目的。

2.3农户自身投资信心和能力不足,限制了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部分农户对设施农业的前景和效益信心不足,加上资金匮乏,对动辄数万元的投资心存顾虑,难以继续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同时农户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农产品的市场前景把握不准,极大地限制了生产效益的提升。

2.4融资难、保险滞后制约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 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产业,对资金依赖度高。目前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总体还比较低,正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阶段,对资金需求量很大。农户经营者自身投入能力有限,现有的设施农业经营企业绝大多数存在规模较小、资金匮乏问题,而财政投入能力也有限,需要大量融资。目前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信贷对设施农业发展支持作用有限,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资金投入非常少,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同时,针对设施农业的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保险也不愿进入高风险的设施种养殖行业。融资、保险问题在相对资金需求量更大、风险更高的设施畜禽养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5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对设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足 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起步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能力偏低,设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由于育种、育苗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现在种植的部分品种的蔬菜、瓜果等国产的种子、种苗生产品质和收益相对较差,农户在选择种子时只能选择进口品种,这反过来又增加了生产成本。由于设施农业科技含量相对偏低,设施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也有明显差距。

2.6设施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高度市场化、高技术和企业化的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目前,一是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有效载体。而目前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相对较少,专业化的程度也不高。二是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力量弱、无力组织农民进行市场化运作,农民单打独斗,难以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三是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农业装备等硬件设施外,更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实现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前郭县的设施农业还没有建立起这种运行机制,大多是以单户、单个企业为主体运作,而且基本都是停留在生产—销售模式,加工、贮运能力薄弱,产品增值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设施农业还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引导作用 设施农业是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规划、土地、农业、水利、教育、财政以及金融等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才能实现。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设施农业的领导,在政策、资金和科技投入上给予重点支持,适当扩大设施农业贷款范围和优惠政策,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力度,使设施农业规模上新台阶、有新突破。如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对于发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设施农业重点给予奖励,对于农户发展温室、规模养殖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在设施装备水平和质量上,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建议进行适度的补贴加以引导,使其向较高水平设施建设和发展,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产业链长的设施发展,从而有力促进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品牌打造上,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抓质量,扩大宣传力度,重点培育出几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并积极引导农户参与进来,进一步做大做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一个示范带动作用。在土地流转上,设施农业建设只有上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才能以规模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加大政策力度,引导农民将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和调整,保护农民利益,有效解决发展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用地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区域种、养殖优势,发挥规模效应。

3.2加强市场化运作管理水平,提高设施农业效益 应根据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和时间,利用春提前、秋延长的种植方式及修建冷贮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又充分满足一年四季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解决冬季自产蔬菜相对短缺等问题,通过时间差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效益,真正实现设施农业的反季节生产的特点,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

3.3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根据各地经济实力和现状,灵活多渠道融资,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力量。一是招商引资。集体提供土地,企业或个人投资兴建。二是集体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由企业或社会法人投资设备和生产设施,租赁经营。三是由村民集资兴建,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进行建设,成立生产合作社,村民自主管理。四是以集体为主投资,给村民承包经营。

3.4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围绕特色种植、养殖及其加工和销售等产业打造农业合作社,积极吸引农户加入,把争取的项目、资金优先落户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合作组织实力,提高合作组织带动能力,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第2篇

转变理念:秉承“两个理念”,把握“五大关系”

“两个理念”:银行监管部门要秉承科学发展理念,将监管工作置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局中来审视和谋划,努力加强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督促引导银行机构树立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信贷制度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力与水平;银行机构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从战略层面认识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好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结合本机构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特点,从信贷政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品牌建设、功能板块、业务单元、风险管理等方面多维度制定战略规划,严格考核制度,增强执行力,建立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大关系”:一要正确把握“大”与“小”的关系,既要充分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推动小城镇产业化发展,又要合理满足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融资需求,力求在培育新优势上取得新突破;二要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既要大力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积极支持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力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三要正确把握“城”与“乡”的关系,要改变传统城镇化过于强调城市对发展要素集聚的状况,要做到既要积极支持推进新型城市化,又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力求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四是正确把握“舍”与“得”的关系,既要坚决压缩“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又要引导资金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经济领域流动和聚集,力求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五要正确把握“守法”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依法严格监管,对银行业机构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又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护创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力求在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发挥优势:把握助推城镇化主攻方向

着眼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功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切入点,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之一,对道路建设、市政建设、用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给予重点倾斜,提升城镇文化设施、医疗条件和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促使城镇规模扩大,完善功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要有效做好“城中村”、棚户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促进供电、供热、供气、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网络设施进一步完善。

着眼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信贷催化促进作用,有效增强城镇承载现代工业的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建设集群型、科技型、低碳型工业的发展思路,加大对产业集群区中新型城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发挥新型城镇承接产业集聚的载体作用。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信贷资源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新兴、先进、绿色产业,不断提高绿色信贷的发放比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支持生态化城镇建设和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流动资金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县域工业园区做优做大,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点。要重点支持信用情况好、资源优势强、市场影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发展。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扶持力度,夯实城镇化发展根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坚持把支持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大力支持“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信贷规模,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要重点支持符合贷款条件,技术力量强、经营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运用项目,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化载体的建立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形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着眼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城镇第三产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增强城镇经济发展后劲。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创造了大量需求,服务业也就起来了。服务业是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发展的潜力很大。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择优大力支持商业、餐饮、旅游、文化产业及其他生产生活业;要加大面向城镇中小微服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中小微服务企业规范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中小服务企业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后,会释放出大量的购房需求和消费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进个人信贷投放,择优支持个人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

着眼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改善小城镇的金融资源配置,增加小城镇机构网点、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要顺应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加快电子渠道建设,重视互联网金融、电子金融等新型服务渠道,扩大有效服务覆盖。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减少同质无序竞争,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竞争。

强化激励:为银行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被赋予全新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项重大制度改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从金融、财税等各方面不断完善配套机制和政策措施,为银行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尽快出台城镇化发展规划。我国的城镇化需要立足国情,需要有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因此,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尽快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长远方向和战略任务,提出一些重大思路和举措,以指导全国以及各地的城镇化建设。在市县层面,也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以便更好地把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

加强监管政策引领。监管部门要深入分析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银行信贷资金运行的新特点、新规律,比照鼓励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做法,制订出台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考核要求,对参与城镇化建设力度较大的银行机构在市场准入、新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提高风险监管指标的容忍度。同时,要始终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督促银行机构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坚决守住风险底线,通过科学、合理的贷款组合分散风险,防止信贷风险向某些行业、地区、项目和客户过度集中。要引导银行机构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严格客户准入筛选,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向

的跟踪监测以及异动数据和苗头性变化的深入分析,从机制上、细节上强化“三查”,堵住漏洞,及时预警和处置相关风险,做到在信贷高增长中有效防控潜在风险,在信贷结构调整中提高银行业运行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宁城县;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1]。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位于赤峰市南部,与河北、辽宁毗邻,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区位优势突出,食品工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年,随着科技、信息的进步,宁城县铁矿、非金属矿等工业迅猛,致使食品工业的发展迟缓,但食品工业仍为支柱产业之一,并在产业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宁城县“十三五”期间加大力度发展健康绿色食品工业,致力于打造全市乃至全区、全国闻名的食品工业基地。

1宁城县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1.1发展现状

宁城县到2016年底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7家,实现产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主要集聚在肉制品、酒类等行业。建成食品类工业园区3处,分别为:以食品工业为主的中京工业园区,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有限公司、宁城康健生猪加工有限公司、宁城县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亿豪肉羊有限公司、腾达芦笋农业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入驻,为宁城县规模最大的食品工业园区;塞飞亚食品工业园,以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的集肉鸭育种、祖代种鸭繁育、父母代种鸭扩繁、商品鸭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羽绒加工、冷链运输、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农牧结合的产业链,形成了年3000万只肉鸭养殖加工产业体系;八里罕酒业园,主要集聚了宁城县白酒企业,以内蒙古顺鑫宁城老窖为龙头,入住企业9家;建成小微企业园1处,集聚了志勇米业、一家香蛋糕等一批小微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带动、吸引更多的食品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新行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

1.2主要特点

宁城县食品工业发展具有中国食品工业的一些普遍特点,如产业关联性强、就业乘数高等[2],此外还具有自己的优势。

1.2.1农业基础好,规模大,农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设施农业及基地建设发展成效显著,特色作物发展稳步推进

到2016年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6万hm2,位居全区之首,建成千亩日光温室园区39处。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1.19万hm2,建成万亩林果基地5处、千亩林果产业园35处。火龙果、大樱桃、芦笋、有机杂粮杂豆等特色种植面积达0.28万hm2。家畜出栏156万头(只),其中肉牛出栏28.8万头、肉羊出栏55.8万只、生猪出栏72.6万头,发展禽类养殖4000万只。已经申报宁城茄子、宁城粉条和宁城草原鸭(鸭雏)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待国家商标局批复;正在申报宁城尖椒、宁城黄瓜、宁城番茄、宁城茄子绿色制品认证。

1.2.2肉制品、酒类行业龙头企业多,品种全,对行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宁城县生猪、肉牛、肉羊、肉鸭、白酒、啤酒、保健酒产业不但发展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创建了名优品牌和产品。例如:塞飞亚肉鸭产品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产品认证,并被评为名牌产品,“塞飞亚及图”和“塞飞亚草原鸭”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化项目是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示范工程,速冻分割牛肉获得内蒙古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驰名商标称号,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宁城康健生猪加工有限公司为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赤峰市A级企业;宁城老窖开创了中国绵香型白酒之先河,宁城老窖“宁诚”品牌荣膺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赤峰市神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芦笋酒酿造工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第1561504号)等等。

1.2.3产品市场前景好,效益优

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部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已进军国外市场,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塞飞亚肉鸭产品已在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定量销售,内蒙古东方万旗有限公司已在澳洲注册公司,视国际市场发展情况,将逐步发展国外市场。

2宁城县食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宁城县食品工业生产粗放,初级产品多,档次低、包装差,整体工业化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2.1.2食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

宁城县食品工业缺乏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食品装备问题突出,许多食品加工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经济效益差。

2.1.3食品工业结构、企业结构不合理

宁城县食品工业主要集聚在肉制品和酒类行业,果蔬、土特产等资源未有效开发利用。规模以上企业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占食品加工企业的主体。

2.1.4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宁城县农畜产品原料基地、食品工业和食品市场等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存在有资源、没龙头;资源多、企业少和企业大、资源少等现象。

2.2发展对策

2.2.1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

食品加工业的基础是原料,宁城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质的果蔬、生猪、肉牛、肉羊、肉驴、鸭、杂粮杂豆等农副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密切关系。

2.2.2扶优做强优势产业,创建名优品牌,发展地方特色产品

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通过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打造宁城县优质特色酒系列、饮料矿泉水系列、米面杂豆系列、糕点系列、蔬菜菌类系列和肉制品系列等食品品牌。

2.2.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技术创新之路

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参加多种形式的食品新技术博览会等,引进食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向企业推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2.4拓展“互联网+”经济效应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2.2.5加强监督,高度重视食品卫生与安全工作

食品卫生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卫生执法工作,提高监督执法能力,逐步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誉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志雄,胡利军.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前景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食品工业与安全),2009,(1):17~21.

第4篇

1.1日光温室结构简单、设备缺乏

目前的日光温室存在着结构简单等问题。比如,在墙体上部分地区还以土石为主,牢固性较差;内部设备较缺乏,温室内无加温设备,如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作物会被冻坏;灌溉条件差,容易引起室内的温度低、湿度高以及作物的病虫害;室外无防寒沟,室内温度容易通过土壤散失到室外。

1.2日光温室生产效率低下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既有7、80年代的一面坡式的温室,也有90年代的半拱圆式温室。早期的温室是以竹木结构为主,跨度小,立面小,立柱多,采光差,温度低等不足;90年代的温室逐渐由钢筋代替了竹木,减少了立柱了立柱的遮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温室的种植效益,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3日光温室结构布局不合理

在温室的设计建造上,主要有屋面角不太合理,墙体后坡的厚度不够,通风口设置的不适当,相邻温室间的距离不够导致温室采光差等不足。

2.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特点

2.1良好的采光条件日光温室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温室采用了合理的温室方位以及采光屋面角,并且选用了具有良好透光性能的塑料薄膜进行覆盖。

2.2良好的保温性能由于采用了保温墙体,采用内外覆盖的措施来保证室内温度,并且内部下卧30cm,外面设置防寒沟来提高室内的地温和气温。

2.3应用广泛

日光温室具有很好的保温以及采光性能,不仅适宜种植蔬菜、瓜果,同时也宜种植其他经济价值高的果树等作物,还可以利用日光温室发来展养殖业,均能显著的提高经济效益。

3.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发展优势前景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日光温室在高寒地区农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1品种系列化。将生产一批适应日光温室生长的作物,耐低温、优质高产的品种得到开发。

3.2栽培技术规范化要结合市场,开发无公害蔬菜产品,发挥温室的最大潜能,实现栽培技术的规范化。

3.3结构标准化要根据不同的纬度、气候自然条件计算出不同的参数,并设计出最佳的结构,包括建材的选择等等,要采用标准化定型生产。

3.4结构设备配套化

目前的传统设备不配套,将被现代化的结构设备所替代。比如高透明的覆盖材料,高强度的骨架,保温轻便的防寒设备,以及临时加温设备,日光温室的推广将带来相关科学、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日光温室供应现代化的设备。

4.对我国在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的对策

4.1采用节能高保温塑料薄膜、改变薄膜的覆盖方式以及延长温室的见光时间

研制采用高保温的日光温室的专用薄膜来进行覆盖温室,利用高透光率的棚膜对温室进行双层覆盖薄膜。利用现有棚膜,分两层进行覆盖,这样虽能延长了采光时间,但光照强度下降不大。

4.2改进栽培技术改善室内生态条件以减少病虫害

应采取长效无滴棚膜来覆盖,运用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减轻室内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4.3大力发展温室栽培品种选育工作

选育具有耐弱光、低温、抗病虫害、耐潮、高产的作物进行推广。

4.4开展立体栽培,提高温室空间的利用率

4.5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加强技术培训,增强种植户的栽培技能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设施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20-0041-03

近年来,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农、林、牧、副、渔及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多个领域。其中以设施农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这是因为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发挥其精准高效的特性,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笔者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多年,致力于研究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从多个角度阐述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发展、应用情况,以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一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无线射频技术时提出来的,通俗的讲,其是指在“互联网概念”基础上,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一种网络概念。其中射频识别(RFID)是能让物品“说话”的一种技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物品信息集中到处理系统实现分析和处理,并且能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物联网》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是指由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协议把任何物品互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1]。

所谓农业物联网是指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具体有农作物生产、农产品经营、设施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它利用各类传感设备,采集相关信息,通过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在智能化操作终端显示,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监控,以利于我们科学决策[2]。

2 物联网技术在国外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技术诞生在国外,因此国外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较多报道,如英国研发的禁止外来人员非法进入设施的警报系统和温室内温度调节系统、远程灌溉系统等;日本研究名为“Open Plannet,OP”的监控系统,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3];荷兰研究的花卉植物生长控制系统;美国加州研发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草莓生长情况及土壤、环境空气的温湿度变化,自动控制施肥与浇水。

在体会到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后,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这一技术,除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外,还对使用农业机械、后续的加工、物流进行监控,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完善[4]。应用成熟的有英国的农业管理与决策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系统等[2]。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些国家将农业知识与应用系统有效结合,采集大量第一线数据,为育种、土壤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采收加工、物流等全过程提供信息化的服务。

3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晚于国外发达国家。2011年,国家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标志着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立项并开始启动,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成为我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5],标志着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3.1 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情况

据统计,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承担了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工程,通过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市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6];江苏省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的养殖环境监控,实现了自动化,并开始推广[7];天津市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

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建成了农业物联网平台,研究了设施环境信息监督、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参与到农业物联网的研发中,如北京紫藤连线科技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在开发硬件的同时,还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以适应客户的生产需要[8]。上述系统的基本结构类似,如图1所示,即在温室中安装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与手机网络、互联网相连,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该网络,实时监控温室的情况,如温度、湿度、作物生长等,也可以与专家在线交流。

3.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以传感器为基础,设施农业物联网常用传感器包括光照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敏(流体)传感器以及生物生长特性传感器等。另外,CMOS图像传感器(摄像头)也可用于监控作物的生长。在设施内安装探测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的无线传感器、摄像头,将若干传感器与控制器链接,可实时查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信息。

传感器采集数据后,通过数据采集传输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云计算等,将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由计算机控制温室的施肥、灌溉、门窗开闭、温度升降等。园区管理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了解温室的情况,并远程控制调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的设备,提高工作效率[9]。

采用传统种植方式,温室内用工多、工作繁重。而现在,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收集数据,可实时监控温室作物的生长参数,了解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应采取的栽培措施,及如何提高产品的营养品质、风味品质和外观品质、降低农药残留量等,实现栽培技术的精确控制。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户可以登录农业物联网信息平台,将相关农业生产现场参数上传到云计算中心,中心经过选择后,筛选出对应的专家进行指导,并将相关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就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交流了。

4 设施农业物联网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从总体上看,设施农业物联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主要在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中应用,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4.1 专用传感器的缺乏

如前所述,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但国内生产的农用传感器质量参差不齐,性能差、监测数据不准确且没有合适的标准,因此,传感器只得依赖进口。正如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所说:“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市场上主要为进口设备,应在覆盖面、适用性上下功夫[4]。”

我国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应加大传感器的研发力度,研制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传感器。

4.2 资金的缺乏

设施农业物联网要求有配套的基础设施,而这一建设需要的资金较多,维护更新的资金也较多,投资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的设施生产多以小农户为主,对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来讲,物联网设施所需资金偏高[5],大面积推广仍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等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应用。

针对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建议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准备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以加快农业物联网的推广[5];同时应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使投资多元化。

4.3 软件产品研发的缺乏

目前国内设施农业生产中已有的物联网主要停留在数据监测与初步分析上,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的很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控制,这实质上是缺乏相应的软件产品。

建议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的经验,认真分析,结合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情况,开发相应的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充分加工利用。

5 未来研究的方向

未来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研究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5.1 打造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

着力研制运行稳定、寿命长的传感器,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系统的自主研发,加强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数字化监测。

5.2 注重数据的分析

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作物生长规律,建立设施作物生长管理模式、病虫害防治模式等[10,11]。

5.3 研究和制定一批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

联合各单位,研究和编制农业领域专用条形码(一维码、二维码)、电子标签等的使用规范。

5.4 形成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针对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的监测监控,开发相应的全过程管理系统,构建全程技术服务体系。

5.5 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

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培育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积极推广这一技术,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世凤,冯春贵,贺圆圆,等.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7):190-192.

[2] 余欣荣.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3]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4]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5]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6]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7]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8] 李作伟.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

[9] 李作伟,丁捷,毛鹏军.设施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探讨[J].农业工程,2012(2):35-38.

第6篇

一、澳大利亚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经济从2011年初的衰退中艰难反弹

2011年初,澳东部地区遭受罕见的灾害,澳经济遭重创;澳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遭特大地震、海啸及核电危机,澳出口受阻,第一季度GDP下降1.2%,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随着救灾重建工作的开展,澳经济出现增长势头,澳第二季度GDP增长1.2%,第三季度反弹乏力,增速放缓。2011年11月1日,澳联储下调现金利率25个基点至4.5%,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

(二)公共财政依旧稳健

2011年以来,尽管受年初特大灾害影响,但澳财政收支依然保持良好态势。1~8月,联邦预算收入2399亿澳元,同比增长205亿澳元;预算赤字206亿澳元,同比减少166亿澳元。澳政府开源节流措施收效明显,2010~2011财年,财政赤字551亿澳元,仅占GDP的3.7%。IMP资料表明,澳财政状况是全球发达国家中最好的。

(三)就业增速放缓,结构性失业呈现

从全球标准看,澳劳动力市场表现强劲。上半年,月失业率4.8%~5%,第三季度以来,失业率上升为5.3%,失业人口为189.6万人,比第二季度增加11.8万人。但第三季度职位缺口为18.7万人,比第二季度略有上升。一方面职位空缺,一方面失业人数增加,说明澳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失业率增长的主因是澳元坚挺,导致国内制造业、服务业竞争力下降,部分制造业、服务业开始裁员,但矿业等技术劳工短缺的局面没有改变。

(四)投资势头依然强劲

尽管第三季度以来,受联邦政府将出台碳税和矿业税等政策影响,加上国际市场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市场对澳经济前景担忧加剧,但对澳洲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尤其是资源行业的投资。据德勤投资准入监管机构10月底公布的数据,有935个投资项目正在筹划或进行,投资额同比增长16%,其中有14个项目投资额超100亿澳元,有5个项目超300亿澳元,其中对矿业投入占三分之一,达4068亿澳元。

(五)银行业运行保持优良

第三季度以来,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恢复冲击加剧,全球信贷市场收紧,澳银行股价下降10%。据9月份澳储行的《金融稳定报告》,澳洲四大银行上半财年税后利润124亿澳元,同比增长17%,核心业务同比增长40%,而呆坏账只有26亿澳元,比2009年下降60%。澳银行业总体运行稳定,业绩优良。

(六)国内消费温和增长

金融危机后,澳居民消费支出审慎,人们倾向于储蓄。但三季度以来,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第三季度国内零售额比二季度增长0.6%,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8.1%,10月份上升0.4%,11月份上升6.3%,达到103.4点,是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

(七)通货膨胀增速放缓

据澳国家统计局2011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第三季度澳通胀放缓至14年来最低水平,三季度物价指数(CPI)从二季度增长0.9%,降至增长0.6%,年率从二季度增长3.6%,降至增长2.7%。其主因是食品、石油、机动车辆成本下降所致。澳洲房价也连续下跌,国民房地产指数在二季度下降5个点的基础上,三季度再下降14个点。

(八)破产企业增多

受高利贷和澳元升值影响,今年以来澳商业环境指数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据澳国民银行11月初的调查显示,2011年10月,澳商业环境进一步恶化,降至-1。第三季度澳共有2961家公司外部托管。截至2011年12月上旬,澳破产公司同比增加9.6%。总体而言,澳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失业率保持低位,公共财政保持稳定,债务水平较低,矿业投资繁荣,澳经济将保持稳定,但增长势头将放缓。

二、中澳经贸合作的良好前景

中澳同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合作前景良好,潜力巨大。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日益拓宽,方式更加多样,层次不断提高。2011年前10个月,双边贸易额9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6%,预计全年贸易量将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澳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国,并于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澳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中澳也互为重要的投资合作伙伴,特别是中国企业对澳投资迅速增长,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涉及能源、矿产、航空、制造业、铁路、医药、金融、旅游和农业等。据澳外资审查委员会统计,截至2010年底,澳累计批准中国企业投资申请633亿澳元,为当年澳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近年来,中澳双方都积极推进FTA谈判,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农业领域合作,完善劳务合作机制,表达了双方促进服务贸易合作的政治意愿。双方还在积极磋商,争取早日签署《中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关于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三、澳农业基本状况及投资机会

澳大利亚是拥有2258万人口,769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均GDP5.88万澳元的经济发达国家。2010年澳GDP1.3万亿澳元,外贸总额5740亿澳元,其中出口达2467亿澳元。澳农业相当发达,农业是澳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1%。主产区分布在澳东北沿海、沿江河的多降雨或少降雨的半干旱地区。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高效的管理和一流科技研发的支撑,澳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其农畜产品以高质、安全享誉全球市场。澳的农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其农产品的三分之二用于出口。主要出口的产品有羊毛、小麦、牛羊肉、棉花、乳制品、糖、水果等。2010年澳农产品出口额325亿澳元,2011年可达480亿澳元。澳农牧有较多的投资机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也都采取积极对策,鼓励吸引外资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农业项目。据相关资料和考察的昆士兰州、西澳州的实际情况看,昆士兰州的养牛业、热带水果业、果酒生产和龙虾养殖业,西澳州的种植业、牛羊屠宰场项目、乳制品加工业等等,均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当然,西澳州是澳最大的州,其丰富的矿产、旅游资源早已是国内企业投资的重点,农垦企业有能力、有兴趣也可加以关注。

四、对澳农业投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前期资料收集和各种准备工作

尽管澳政府欢迎各类无关涉及国家安全的投资,澳农业领域也存在诸多投资的机会,但要在澳投资,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投资,并取得良好的预期,需提前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其一,对欲投资行业运行的历史、现状、未来作出客观判断;洞悉该领域或国际投资者的观点。其二,在此基础上做出战略制定,确认影响战略议题并设计有计划的回应与对策;选择投资目标并限定投资标准;考虑目前及未来市场发生的变化并设计对应计划;限定投资风险偏好、分析成功因素和为投资成功制定具体目标;对初级产品领域,要围绕气候变化政策,获取对当前监管框架的认知。其三是投资可行性和市场分析。重点对市场价格、资本、运营回报、生产规模、产量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市场调研;对已知达成的成果进行跨地区、跨季节的数据测试。对供应链的其他选择并获取基础设施、物流和出口作相应安排;研究其他可能发生的外部因素和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比如水、地和政府对外国所有权者的政策。其四对项目运行中管理原则、框架的安排,包括治理和监督。其五是投资交易前的调查和框架设计,资金来源及成本;项目增长、预期表现,设计资金来源和运营资金模型;获取关键资产分类独立第三方评估(土地、用水权、厂房和设备);根据完整的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成果,制定可接受的投资价格预期。其六是交易执行。对谅解备忘录和买卖协议进行谈判,直至交易成功。其七是考虑在相应的时间段内,根据战略目标实现情况而设计进一步投资或退出的设计安排。

(二)熟悉了解澳洲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澳政府推行欢迎外国投资的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大凡在澳投资都要依据澳政府《外国投资审批政策(ForeignInvestmentPolicy)》进行投资审批。尽管早在1978年澳政府对外国政府及所属企业投资有所限制,但据澳外资审批委员会披露,2009年迄今中国企业投资申请(含国资企业)的280个项目,已全部审批通过。农垦在澳投资要汲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中国农垦总公司在澳投资农场项目不成功的教训。除了下功夫做好前期准备外,严格遵循澳的法律法规,少走弯路。最近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在西澳投资农业的项目就是聘请在澳投资服务经验丰富的普华永道财务公司全程参与,按法律办事,按规则出牌而取得初步成果的。这是迄今农垦企业在澳最大的投资项目。

(三)对水及水权的关注

农垦企业对澳农业项目投资,要特别注意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气候,特别是降雨、地下水及水权的问题。澳是个较为干旱的地区,从1880年以来,每十年一次干旱,对澳农业特别是小麦、棉花等作物影响巨大。尽管在澳的部分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有丰富的地下水,但地下水的开采使用则有严格的法律调控,并有政府专门部门依法管理。此外,在澳农业投入要尽可能避免对新开发地区即生地开发项目的投入。因为尽管当地政府为吸引投资,对新开发区域进行了基本设施的建设,但新地区的农用生产道路、码头、物流基础较差,农业生产的沟渠排灌等需大笔额外投入,生产风险和投资风险较大,要尽可能回避。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在西澳的投资是现成的农地,并已获得了耕种试验成功,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当引起高度重视。

(四)熟悉和掌握国情社情,尽快和谐融入

由于国体制度等差异,澳国情和社情与国内大不相同。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有明确的分工和权力划分。外国投资申请审批、移民及外来劳工政策权属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只能申诉意见和愿望,无决策权。近年来,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对引进外资特别是引入中国资金均大力支持和欢迎,并出台各种法规和政策予以支持。但许多被投资项目地社区和澳媒体则持反对意见,往往这种反对意见会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的企业不要认为投资项目已经澳政府审批通过就万事大吉了。在项目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向项目地社区居民、媒体宣传中国企业将尊重当地的文化宗教与传统,严格依法经营,保证社区发展与和谐状态,并表明投资项目将造福中澳两国人民。

第7篇

一、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基本情况

区划调整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先后出台《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工作意见》、《关于加强对重点企业服务和扶持的措施》等文件,多次修改完善《洛江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招商引资的暂行规定》,对落户的企业,尽量在地价、政策等方面提供优惠,在全区形成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加大工业区建设力度,万安科技园推出后,目前入住该园15个项目已相继投建、投产;双阳工业区的建设已基本符合入区企业的投建要求,有34个项目签订购地协议;塘西工业区首期开发工业用地650亩,目前场地平整基本完成,有12家客户签订购地协议;双阳华侨经济万亩开发区首期1300亩工业用地已获批准,已有6个项目入住,多个项目正在商谈中;其它工业小区也正抓紧开发。据统计,建区以来,全区共新引进企业282家,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0家,合同利用外资3*0万美元,实际到资1*0万美元,*1年外贸自营出口6918万美元。

我区招商引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注重三大产业并举,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农业综合开发有新进展。先后引进了泉美、旭泰、崧远、超大等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泉美园艺、河市花卉为主的花卉走廊产业带,其中以美国阳光国际有限公司在双阳投资的泉美园艺尤为突出,该公司占地面积近700亩,预计总投资*0万美元,并正在申报全国花卉科技创新基地。工业产业化结构更加合理。区内树脂陶瓷工艺、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骨干行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自营出口连年保持大幅度增长,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行业如大华、赛特、凹凸等进一步壮大,已成为重点发展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有新起色。老企业百希达、闽侨航空旅游城、隆泰等外商投资房地产业进展顺利;新批的益添、汉唐、美尔奇相继投建,总投资11000万元人民币,总开发面积138700平方米,为中心城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研究确定了大华、建文、明日等26家企业为区属重点企业,出台了《关于加强对重点企业服务和扶持的措施》,实行挂牌保护,在资金、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认真执行市政府出台的《*市鼓励外贸出口的若干规定》,大力鼓励外贸出口,使我区的外贸自营出口连续几年保持大幅度增长。

三是实施多元化的招商引资战略。打破以往以“台、港、澳”为招商领域的招商引资方式,努力拓展欧美及东南亚投资领域。由意大利行星石业投资的华新石材、美国客商魏群琪先生投资的美尔奇房地产、新加坡新日制药厂投资的海峡制药、新加坡及时投资(私人)商贸有限公司投资的及时炭业、菲律宾幸福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投资的鸿洋汽配制造等项目已相继投建、投产,并取得良好效益。

四是积极组织参加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组织参加了历届9.8投资贸易洽谈会和9.7*乡亲恳谈会,市委、市政府在深圳举行的8.11招商推介会,区委、区政府*0年在深圳举行的招商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64个,已履约的项目有19个。

二、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引进大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很少,吸引外资数额不大。

二是各乡镇(街道)招商引资进展情况极不平衡,万安、双阳各项指标完成较好,罗溪、虹山明显不足。

三是投资硬环境建设滞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载体主导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设资金十分紧缺,严重制约工业区的发展。

四是农业合作亟待加强,农业仍处于传统粗耕型、低效型的经营状态,洛台农业合作优势未充分体现出来。

五是区内科技含量高的外资企业明显不足。目前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的外资企业只有11家,仅占全区已投产外资企业的12%;正在申报质量体系认证的也只有2家,这对入世后的市场竞争非常不利。

六是投资软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区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出台了多种措施,但落实得不够理想,许多部门未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三、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步伐的建议

1、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1)、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区建设。要大胆探索,积极运作,千方百计克服我区建设资金紧缺的实际情况,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改变以往平面单一的开发思路,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项目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工业区内企业布局、厂房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绿化等进行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万安科技园区、塘西、双阳、万亩工业区建设,形成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良好投资环境的现代化工业区,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2)、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提高实效。努力探索招商活动的专业化、市场化、中介化,继续坚持“侨台港澳外资并举、大中小项目并重”的招商思路,积极运用“走出去、请进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招商方式,组织参加境内外的招商推介会,把洛江推向海内外,诚邀客商落户我区,同时鼓励、扶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大胆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市区东扩和产业结构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开展就近就地招商活动。发挥洛江籍在外乡亲、联谊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行委托招商,并兑现我区制定的鼓励招商引资暂行规定的条款,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同时不断丰富符合我区实际的对外招商项目库,把利用外资的重点由原来单纯吸引国外资金为主转移到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及专业人才等方面,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

(3)、继续完善投资软环境建设。以“低门槛引进,高效率服务,好环境发展”为宗旨,健全完善全方位的服务体制,真正做到“亲商、安商、富商”。狠抓加强外商投资环境建设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赋予我区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一个富有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4)、积极发挥农业合作示范作用。要彻底抛开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产品集约化生产,提高全区农业效益。重点培育现有的农业示范区,以泉美园艺为依托,利用我区农业资源丰富和作为泉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的优势,积极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农业项目特别是台湾农业集约化生产项目,形成较具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带。

(5)、做好企业增资扩股工作,努力扩大出口。一要认真搞好企业增资扩股工作,把增资扩股作为扩大利用外资的重要举措来抓。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当前国有企业转制的有利时机,采取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实现增资扩股。鼓励和引导一些产品质量好、社会信誉好的企业,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使企业尽快成长壮大。高度重视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增资扩股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企业顺利实现增资扩股。二要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在大力鼓励各类外向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扩充经济规模的同时,加大产业技术革新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著名品牌产品,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提高企业自营出口能力,要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金融支持、提高通关效率、加快退税速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减少对出口企业收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内资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抓好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贯彻“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工作思路,重点提高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广度和深度,加大对中东、东欧、拉美等具潜力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加各种商品展销和网上贸易。

2、在引进高新技术和大项目方面

(1)、有利因素:我区是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拓展带,区内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一应俱全,海陆空交通便捷,目前*东扩和“退二进三”的产业转移使我区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新城区尚处于开发阶段,有利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现代高科技工业园;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是*乡亲在境外的主要居住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热爱家乡的大财团,几年来,到我区投资的客商呈现增长势头。这些正日益成为我区引进高新技术和大项目方面的有利因素。

(2)、创建高科技工业载体:建议在规划开发中的万安工业区内设立高科技园,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引进、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为目标,把园区发展成为以现代信息、先进工业为主要特色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科技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电子产业、通信网络、软件开发、机电一体化、环保和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的智力密集型产业。

(3)、建立工业园区产业链:通过优惠政策、配套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内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方法步骤:①、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到先进发达地区如苏沪、广东等地区进行考察,借鉴他们在引进高新技术和大项目方面的先进经验。②、对现有已经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鼓励它们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形成较具规模的大型企业。③、整合现有工业小区,形成较具规模的高标准现代科技工业园区,利用行业特点,以商引商,吸引同行业客商关注,鼓励他们到工业园区投资兴业。④、抓住入世机遇,有组织、有目的地在一些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或境外,推介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或有实力、无污染的环保行业或用地量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地价、优质的服务、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客商(可考虑在地价、税收等方面对入园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3、今后一段时间,加快发展三大产业的构想

(1)、农业:要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一是努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农业开放格局,树立大开放、大农业、创名牌的新观念,积极引进更多的资金、良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拓宽市场营销渠道。二是立足我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进境外大企业、大财团直接投资农业开发。利用泉美、超大、常青园等农业项目,重点培育龙眼、花卉、蔬菜等优势农业和无公害食品,实行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逐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现化化、规模化发展。三是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和金融组织的农业优惠贷款,带动整个农业的开放开发。

第8篇

一、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全面增效

一是突出特色发展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集中有限资源投向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促进现代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重点抓好四青作物和特色瓜蔬生产,确保全市25万亩特粮、8.6万亩特经、35万亩次四青作物和43万亩次特色瓜蔬种植面积的落实。切实抓好特色蔬菜、适销蔬菜、反季节蔬菜、精品蔬菜和优质瓜果的开发。积极优化栽培模式,发展大、中、小棚等设施,全面推广春提前、秋延后高效栽培模式,通过组合的不断优化、品种的不断改良,栽培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单位面积与种植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把握时机发展设施农业。强化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对新发展50亩以上连片钢管大棚,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进一步激发农民发展设施栽培的积极性。2010年,该市规划新增设施栽培面积2万亩,其中新增各类大棚面积1万亩。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效益,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适宜本地种植的农业新品种,重点抓好蔬菜、西甜瓜、草莓、葡萄等特色瓜蔬生产。全面推广连栋大棚、钢管大棚、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管等多种设施,推广高效立体间套作技术。三是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殖。在确保畜禽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重点在规模化养殖上下功夫。围绕优质瘦肉型商品猪、地方优质家禽、海门山羊和奶牛等优势产业,切实抓好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较为完善的万头猪场、万羽禽场、千头羊场、百头奶牛场的新(扩)建工作。通过京海公司、泰森集团等一批规模种鸡场来带动全市规模肉鸡户发展肉鸡生产;通过南海种猪场、羚杰种猪场、兴旺猪场带动全市发展无公害生猪规模养殖。同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设施渔业,重点抓好沿江渔村、江海风情园、快活林休闲山庄、海门镇太阳岛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的建设,巩固和加强沿江地区、高速公路两侧、沿海滩涂等一批高效养殖区建设。

二、强化发展载体打造,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

根据“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农民受益”的园区建设方式,2010年,该市要求每个乡镇都高标准建好4个园区,包括一个200亩以上连片的设施农业园区,每个园区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突破。一是规模扩展要有新突破。全市要新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个百亩以上大棚设施生产园区,20个200亩以上大棚设施生产园区,5个500亩以上设施生产园区,3个1000亩以上设施生产园区,10个特色养殖小区。新建农业园区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凡设施栽培的,连片面积要达100亩以上;露地生产的,连片面积要在200亩以上;生猪养殖场年饲养量5000头以上;山羊养殖场年饲养量2000只以上;家禽养殖场年饲养量50000只以上。二是形象建设要有新突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制订园区建设完成期限和目标,做到路、林、电、桥、涵等基础设施配套,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和层次,园区农田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并建好园区简介标示牌。三是科技含量要有新突破。该市要求每个园区要做到“六个有”:即要有1~2个主导品种,要有2~3项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有品牌产品(至少有1个绿色食品),要有农产品质量检测室,要有科普画廊和一批科普书籍,要有一个农技知识的培训教室。四是产出效益要有新突破。凡大棚设施生产的园区亩产值要在1.2万元以上,大棚“T”型栽培的园区亩产值在2万元以上,露地生产的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设施养殖业的园区产值要比面上提高25%以上。五是市场对接要有新突破。建立科学的园区企业化运行机制,强化园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每个园区农产品都要注册商标,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建立密切的业务关系,并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的冷藏、保鲜、加工和配送,从而全面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六是建设主体要有新突破。立足本地农民,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典型带动、辐射拉动,组织引导当地农民搞好设施农业园区的扩模提档升级,每个园区内要求本地农民经营的设施农业面积不低于70%,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阵地。

三、强化农业质量建设,实现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加强质量农业建设。加强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农贸市场检测机构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把“产地准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农业标准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标识管理和使用工作。2010年,要组织制(修)订市级以上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创建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申报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品牌农业建设。打造农产品品牌,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成果体现,是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即打响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品牌,打响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品牌,打响一批名特优产品品牌,打响一批招商引资平台的品牌。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申报农业品牌,2010年要新认定3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力争1个进入省以上品牌农产品的行列。三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进绿化造林工作,重点抓好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单位和绿色产业建设,全年完成成片造林1万亩,建成和完善村庄绿化合格村150个,示范村20个,确保高速公路两侧30个村全部达到合格村标准。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抓好“一池三改”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010年,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处,中、小型沼气工程各2处。同时做好沼气工程服务网点建设和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环评,建设与养殖相配套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实现产业经营水平切实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相对农副产品交易而言就是市场,相对农业结构调整而言就是载体,相对农民增收致富而言就是靠山,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四青”作物速冻加工能力和海门山羊开发力度外,集中资源要素,发展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速冻等粗加工项目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等为主的精深加工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一是要发展壮大规模,打造旗舰型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嫁接高新技术,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2010年力争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南通市级龙头企业2~3家,海门市级龙头企业5家。二是要连接广大农户,打造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农业园区加快创办加工企业,加快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拉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推动初级加工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附加值。要加快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各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三是要扩大市场份额,打造市场流通型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建设好农副产品销售集散中心。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市各乡镇要新增专业合作组织2~3家;新增农民经纪人20~30人。

五、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为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围绕高效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争取上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20项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加强名品推广,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海门山羊、黄羽肉鸡、海蜜甜瓜等名特优品种的推广,抓好海门大红袍赤豆、大青(白)皮蚕豆等良种的提纯复壮。全年引进新品种不少于40个,确保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2010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6万人次,让每位受训农民至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完成农民创业培训1974人,使80%以上的学员能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20%以上的培训学员获得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通过改版升级海门农业信息网、建立高效设施农业网、强化12316公益服务热线、培育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点等工作,拓宽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打造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增强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切实破解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新闻媒体设立农业信息专题、专栏,使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把农业技术、政策、市场价格等信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把农业项目网上招商、农产品网上销售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强化农业保障服务。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强化“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意识,积极应对复杂的农资市场,深入开展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用生物制品和兽药专项治理,规范净化农资市场,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实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全覆盖,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妥善处理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收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乡镇农技、农机等资源,构建网络健全、职责明确,设施完善、功能优化,人员精干、保障到位,运转高效、服务有力的农业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第9篇

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中作用凸显。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实施国家宽带战略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带来信息基础设施更新、应用创新和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全球信息化将再掀热潮。

从国内看,国家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宽带中国”战略将开始实施,IPv6规模商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信息化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城市建设中得到深度应用。加强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统筹整合将是基本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新的一年中,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将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改造企业装备、创新工业产品、提升经营效益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加速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改造提升,宽带应用大面积普及。信息化发展差距拉大,区域发展特点突出。我国信息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13年,这种差距还将继续保持。东、中、西部信息化特点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侧重于数字内容建设和信息化深度应用,“云服务平台”、“网格化社会管理”、“智慧城市”、“数字社区”和“智慧产业”等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中西部地区正处于信息基础设施快速普及阶段,侧重于政府主导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口管理、农业水利等基本信息化建设。2013年,以东部纵深发展和中西部基础夯实的梯度格局将日渐清晰。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活跃,大数据商业模式引人关注。2013年,移动搜索将向智能化、语音化发展;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即时通讯将加快普及;高清网络视频将成为移动视频行业发展的方向;社交、评论、购物网站将紧密结合,并向“社交+本地+移动”的模式演化。移动金融云、电子商务云、物流云等行业云将迅速发展,面向个人的移动云存储、移动云音乐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让各类数据量急剧增长,大数据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2013年,将有更多互联网企业布局大数据战略,精准营销、精准服务将成为现实,面向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孕育着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应用等大数据产业将快速发展。

两化融合在试点评估引导下向深层次发展,智能工业将成为工业发展新方向。2013年,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成为工业发展新方向。3D打印等新技术将开始应用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数码产品开模等。基于网络、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将更加受到各行业重视。智能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多领域技术集成,推动工业技术、企业管理理念的根本革新,并引起产业组织的革命性创新。

电子政务更加注重集成集约,公共服务成为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电子政务已进入综合集成应用阶段,各地政府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开展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013年,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伴随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业务流程再造和政府管理机制创新的电子政务将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显现,社会与民生服务领域信息化效果突出。2013年,各地在基础设施信息化和部分先行项目成熟的基础上,将陆续启动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城市管理等综合性强、建设周期长、实施难度大的信息化项目,这些项目将在未来2~3年显现成效。2013年,社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将进一步拓展深化。跨医院电子病历信息交换共享将在更多医院得以应用;居家上班、远程服务将逐渐流行;社保卡将加快向农村普及,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然而,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普遍服务机制缺乏引起数字鸿沟持续扩大。2013年,在互联网大面积普及、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数字鸿沟”问题也更显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面向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信息服务机制。由于缺乏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普遍服务政策,偏远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不能得到最基本的电信服务、宽带接入服务。因此,在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面向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政府和企业缺乏为其提供专用信息的服务意识,信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滞后。一些信息弱势群体常常缺乏起码的技术支持。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加大了特殊群体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难度,数字鸿沟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继续扩大压力。

跨国公司加快布局云服务市场。2013年,云服务将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之一。目前,捆绑谷歌各类云服务的安卓系统在我国市场占有率为73.99%,国内魅族、天语、联想、华为等多家使用安卓系统的厂商都暂不具备与谷歌抗衡的技术实力。谷歌“芯片-系统-终端”的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布局将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云计算可以实现跨地域、虚拟化服务模式,会带来大规模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安全监管、隐私保护、司法取证等问题。谷歌、苹果、微软等跨国企业云服务向移动平台迁移的趋势将给我国信息资源生产、传播和监管带来严峻挑战。

第10篇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需求巨大

推动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是天津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内容,是解决农民安居问题和发展小城镇支撑产业的主要途径。“三区”建设项目,涵盖住宅、路网、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应急减灾等多个系统,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潜在融资需求巨大,将给银行业机构信贷、投行等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根据近期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要分批建成54个示范小城镇、31个示范工业园区、1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60万亩高水平设施农业基地。以示范小城镇为例,会涉及683个村、100余万农民,估算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完成投资1500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22个示范小城镇,45万农民迁入新居。未来几年,天津第四、第五批3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仍需投资1500多亿元,扣除项目资本金,尚需从金融机构融资近1000亿元,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基建项目也有巨额融资需求。目前,天津仍有270多万本地农民、200余万外地农民工未纳入城镇化规划。根据天津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向城镇转移一位农村人口需投入28万元~30万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本应摊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从长远看,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融资需求。

(二)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需求旺盛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现代产业的支撑。随着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降到1%左右,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产业升级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非常旺盛。以示范工业园区为例,31个园区累计签约项目2046个,入驻企业达到6500多家,总投资60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9亿元,后期仍需投入资金超过4300亿元。未来几年,各工业园区将引进更多企业,拟吸纳一百多万人就业、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以上,金融服务需求更大。而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天津的重点产业,商业、物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蕴含巨大商机。此外,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农民合作社(4000多家)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90%以上的农户已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亟需银行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产生的金融需求,将为银行业机构拓展信贷、债券发行、财政资金托管、小微企业服务等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农民市民化蕴藏丰富的金融资源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和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带动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以华明镇为例,农民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估价为5万元左右,通过宅基地换房,三口之家可在示范小城镇置换90平方米左右、价值50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家庭财产收入大幅增加;同时,被安置的农民还享有集体企业股金、商铺租金、养老金和薪金等“四金”保障,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城市居民平均水平3。2011年以来,天津开展了两批“三改一化”试点工作(涉及141个村、40余万农民),即村改居、农改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股份制企业和农民市民化,着力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实现医疗、养老、贫困救助等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型农民、新市民不仅在社会保障、投资理财、自主创业等方面需求众多,而且在购置生产和生活用品、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将大幅提高,将为银行业机构开展社保资金托管、养老金、企业年金、创业贷款、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良好机遇。

二、天津农村城镇化贷款投放满意度分析:基于AHP方法

根据天津城镇化建设特点、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和数据可得性实际,本文将农村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的对象确定为两大典型类别4:(1)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三区”基建项目;(2)园区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

(一)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

“三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天津银行业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其中,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长迅猛。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485亿元,同比增长48%,比2007年末增长31倍,支持小城镇项目29个;示范工业园区贷款余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36%,比2010年增长94%,支持项目28个(见图2)。两类贷款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均由政府融资平台运作,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宅基地换房后节省的土地(多处于近郊区县)出让收益较高,能实现项目资金预算平衡,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但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主要依靠园区经营主体(多数为民营企业)内源融资。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此类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7亿元,同比增长10%,远低于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速。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园区所占土地多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办理抵押融资仍存在介入障碍和政策风险,例如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仍未完成确权,而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二)农村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贷款

近年来,各银行业机构大力支持示范工业园区内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小城镇配套产业经济主体,天津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银行业机构向上述三类主体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53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增长很快,增速分别为79%和37%,但设施农业受制于农村土地抵押难等因素,融资满足率很低,贷款增速较慢。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而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系统方法。本文根据各银行城镇化贷款的投放情况,加上相关主体对贷款投放数量和质量的满意程度的评分来设计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分析当前银行业贷款投放与城镇化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相关经济主体对贷款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指标:(1)对贷款质量的满意指数;(2)对贷款数量的满意指数;(3)对贷款品种的满意指数;(4)对银行贷款创新能力的满意指数。据此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后对所有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模型中A/B分值越高,说明经济主体对该项贷款情况的满意度越高,反之则满意度越低;计算出的权重值为归一化后满意度评分值,分数越高,说明经济主体整体满意度也越高。为了使分析更加直观,设定标准分数T的满分为10分:贷款质量满意度得分为T*10=2.886;贷款数量满意度得分为T*10=4.356;贷款品种满意度得分为T*10=1.61;贷款创新能力满意度得分为T*10=1.148。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主体对贷款数量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当前银行业对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各银行还需要在贷款产品、贷款服务方面加强创新,尤其要增加更适合农业园区、设施农业等薄弱环节的贷款品种,提高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园区、企业的贷款质量。

三、天津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风险分析:基于信贷决策模型

天津农村城镇化在给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外部政策环境也给银行业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作为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项目——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的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巨大,投资周期较长,盈利能力较弱,现金流入“前低后高”,而且主要由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承担,还款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客观上使银行业在服务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风险。

(一)天津农村城镇化主要基建项目的运作模式

天津示范小城镇和示范工业园区均有各区县政府组建投融资建设公司统筹运作,具体职能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建设项目实行统一管理,负责项目规划区内土地整理,包括办理前期手续、工程招标;二是负责项目投融资,以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及其他资产收益作为贷款偿还来源;三是负责依法将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用于平衡项目建设资金。

(二)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的构建

本文拟构建一个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贷款决策模型,具体分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成本。假设1: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提前赎回等因素,贷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假设2:银行投放贷款可获得的预期收入为E,贷款本金为B,合同利率为i,还款期数为n,投资总期数N,实际利率为R。假设3: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是天津农村城镇化项目的运作实体,但对借入的资金没有处置权,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偿还均由政府统筹安排,贷款能否如期归还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实力和未来土地出让收入的高低。在项目法人实际缺位、地方债务逐步压缩、融资平台监管政策收紧、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可能走低等情况下,潜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假设贷款违约概率为P,贷款违约损失率为L;假设4:某个城镇化建设项目可能存在多个投融资主体(实际也存在),银行需要承担协调不同经济主体的组织成本C1;假设5:城镇化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银行可能承受各类附加的行政干预和市场阻力,产生一定的阻滞成本C2;假设6:城镇化项目投融资主体是追求利润的,需要一定的排他收益来保障稳定的预期收益,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排他成本C3。

(三)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简析

从以上公式可见,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面临各类风险和成本,只有保证E>O,银行才有贷款投放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分摊和缓释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融资风险和各类成本,明晰地方政府、借款人与用款人之间的“借、用、还”和“权、责、利”关系,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减少项目运作的协调成本和阻滞成本,保证资金的优化分配和高效使用,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回流机制,是解决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融资困境的关键。

四、支持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融资需求巨大,服务需求多样,涉及业务众多,需要政府部门、银行业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综合发挥各类金融业态的力量,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建议政府部门利用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杠杆,以部分机动财力做引导,面向社会募集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撬动民间社会资本支持城镇化建设。综合运用银行贷款、理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中期票据、私募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和市政设施管理营运,缓解政府负债压力大、融资平台受限多和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

(二)规范项目运作,严密防范城镇化贷款的信用风险

地方政府应在地方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运作城镇化建设项目。要根据区域国家政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明确产权独立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合理界定政府与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风险分配、责任归属和共同目标。应特别重视加强对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运营授权管理,明确资金使用和监控责任,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项目规范、高效运作。银行业机构应加强客户和项目准入管理,所支持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土地规划、环评要求、土地平衡和资金平衡测算条件,严格落实项目资本金、担保增信和资金监管等条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银行业机构要与地方政府、项目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情况,防止项目超预算,确保项目工程顺利推进;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进度划拨资金,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督促地方政府与项目单位处理好与相关利益主体(如周边农户)的关系,降低协调和阻滞成本。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能力

银行业机构应优先支持天津环城四区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综合收益较好、潜在风险较低的城镇化建设项目。重点发展财政金融、金融IC卡、养老金、电子银行等无风险业务,满足城镇化带来的财税资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电子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住房金融、消费金融等风险较低业务,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转型农民和新市民投资理财、买房置业、日常消费等提供便捷的服务。择优支持相关产业融资业务,例如运作相对规范、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等等。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和长期产业支撑,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三农”发展,要以提升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身实力为根本,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形成金融、产业、财税、投资等优惠政策合力支持的良好局面。完善政策性的涉农贷款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银担深化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打通制约农村资产抵押融资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和流转处置”等四大瓶颈,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与“三农”经济共生共荣发展。

(五)加强监管引导,推动银行业与城镇化共生共荣

第11篇

与国际形势相适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农业生产多个方面如农产品溯源以及精准农业等诸如这些现代农业物流中也开始引入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如依托物联网技术,省会城市南宁市已经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如广西牛博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广西成立最早的农业物联网企业,在山西太谷2万亩的红枣基地、百色澄碧湖上千亩的芒果基地,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均获得成功,两个基地的农产品均成为国内同类最优;其它城市,如梧州、凌云也已开展了一些信息管理试点项目,如无公害蔬菜、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在这个追溯体系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手机短信,方便、快捷地扫描获取柑橘运输车辆以及柑橘的信息,并实现快速放行。当前,为了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多项农产品在其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已经开始使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借此技术建立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档案。RFID技术推广应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技术毕竟属于新兴技术,其价格尚且偏高。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以及需求的增加,RFID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实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今后,在广西物联网农产品溯源技术中,RFID技术将会是主流应用形式。再如有些市实施了卫星定位配方测土施肥。在计划施肥中,就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投入即增加收益。如金光农场就实施自动化控制,还应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采集和控制远程数据,所有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的包括温度、风速、风向以及蒸发量、日照辐射量等在内的数据都会被精准采集到,从而有助于土壤中水含量的测定,在对作物进行浇水、施肥时,都可以及时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借助于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有效节约水、肥以及农药。

二、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

1.物流网在广西畜牧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随着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水产畜牧业也稳步发展,但与其生产相比,其质量安全水平仍然比较低。而且,和畜牧产品质量的国际通用标准要求相比,广西的畜牧水产的质量安全仍有较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迫切需要在畜牧养殖过程及其物流中引入现代技术。而物联网可以使这一想法变为现实。如可以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植入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为每头牲畜建立档案,并且设置相应传感器,并适时监测建立档案的牲畜体征,准确感知其生长发育状况。此外,还可以依托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对牲畜的投料喂食的智能化。也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需求,在线采集、处理和传输水质环境的参数。信息处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增氧设备和饲料投放设施的智能控制,对它们的增氧或喂食也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通过这些现代物联网技术,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就可实现及时预警。

2.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前景

广西是水果之乡,这里的特色水果很多,如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等,大多保鲜期短,鲜嫩易烂。在运输过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不妨利用CPRS、WCDMA等2G或3G等技术,可在农产品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及温度、湿度等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可实时地向调度中心传递运输车辆的相关信息,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的损失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运输车辆及货物的快速识别,有效防止伪造和涂改通行证,同时也可实现远程运输。

3.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

智慧物流的发展对于广西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最终消费者,政府部门等都有重要意义,将会给物流行业带来新一轮变革,这种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广西物流企业,制造业、物流业等各行业的成本被大大降低。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企业物流将更加智慧地被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造智慧企业。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BOT模式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者,也是经营者。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依靠政府的公共预算和发行债券,渠道单一,资金严重短缺。从投资方式看,主要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企业投资主体缺乏风险约束机制,普遍存在着重复投资、管理落后、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实践证明,仅靠政府以独立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无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更无法缓解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相对于几万亿元的社会资本,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是有限的,难以持久。BOT模式的引入充分调动了社会民间资金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基础领域,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

二、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农业企业群体的普遍兴起,特别是产品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逆转之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已越来越低,而且投资风险不断攀升,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是当前民间资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和商品市场化程度提高,不排除其中也有些领域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而BOT模式的应用正好引入政府信用,为农业企业涉足基建投融资领域提供机会,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因此,我国农业企业应用BOT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意义。

1、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融资模式的必要性

面对农村基础设施目前的融资困境,BOT模式的引入有其一定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农业总产值和总投资的分析表明,农业产值与投资业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特别是农业基建投资。但目前,农村的教育、水利设施、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是“三农”问题的瓶颈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都十分重视,从1980年到2002年,共安排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达2610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6年(1952-197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总和的近10倍。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都明确地对农村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电力等重点行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单靠政府已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投资。而BOT模式的应用吸引了民间资本对农业和农村基建的投入,从而使国家回避风险,减轻财政负担。

(2)促进农村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导致产权结构单一,维护费用居高不下。随着BOT方式的推广,不仅国外公司,国内大型集团以及民营经济组织都可以参加投资,特别是当今世界有数以万亿计的可供流动的国际资本,为了保值增值,正寻求投资合作伙伴。这无疑给农业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为企业融资提供的了一条新出路,同时使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拓展社会投资空间,加快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村能源、交通、邮电、教育等经济性基础设施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原因,即对非政府、非国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限制;二是政府财力有限,投资不足。要缓解这个矛盾,光靠政府的单一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实施BOT战略,不仅弥补了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缺口,而且引进了竞争机制,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打破目前存在的单一投资体制形成的严重的行业和部门垄断局面。

(4)加强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单一财政资金的不足,我国未来投融资的改革方向:财政资金将主要集中于基础产业、公益事业的投资,并逐步退出盈利性产业领域,这些领域将以社会资金介入为主,农业和农村基建方面的投入也是如此。BOT模式的引入不仅促进了农业投资体制的改革,使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且农业投资的不断增长,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融资模式的意义

农业企业利用BOT模式的特点,在基建领域中进行投融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开辟稳定赢利的新领域。BOT模式具有独特的定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保农业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资金回报率;BOT方式具有独占性的市场地位,可以使项目投资者有机会涉足于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为将来的其他投资和采购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带动农业企业自身产品的推广和开辟市场。通常可以带动投资者的产品特别是大型农业成套设备的销售,从而有助于开拓其产品市场。同时,在项目运营期满之后,农业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持续,继续取得服务收入,继续扩大产品设备的推广等。

(3)引导农业企业走股份制联合的道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相对于别的企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而参与BOT项目投资非常有助于引导农业企业克服盲目发展、不规范经营的缺陷,为其拓展市场、开发投资机会,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走上不同行业的企业股份联合的道路,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力量。

(4)搞中国特色的BOT模式。尽管全世界的BOT模式有其共性,但各国的BOT又各具特色。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BOT模式是BOT在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有相关资历的农业企业投资于农村BOT项目,可以发挥该企业在经营经验、社会关系以及熟悉中国国情等方面的优势,反过来又大大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环境,从而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的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融资模式的优点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扩大融资,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部分资金,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运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财力,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部某些地区首先具有的可能性在欠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利用民营企业的自由资本,另一方面通过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等方式融到更多的资金,还可以引导农民自愿出工出力进行基础设计建设,这样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其次,有利于提高农村及时设计的经营管理效率。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在十分缺乏的同时,已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和保护,常常出现有人使用而没有人管理的情况,管理效率低下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由于责权不明晰导致的结果,如果采用BOT管理模式建设并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的管理效率则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采用BOT方式已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利用外资方面,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健全,这为利用外资进行BOT融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内资方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有着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BOT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1、国内资金宽裕

这可从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国内储蓄状况得到体现。在对外贸易方面,从1990年开始,中国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外汇储备年年增加,现已达到14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国内储蓄方面,国有经济自1994年出现3000亿元存差开始,已连年出现存差,1996年已达7000亿元。全社会资金相对宽裕。

2、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成长迅速,已具相当实力

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到1995年,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非国有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0%,60%,50%。据统计,2002年仅民营经济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48.5%,近两年来呈稳定发展趋势。另外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也都有了长足发展,这为开展内资的BOT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具备相当规模

BOT方式的突出特点是负债比例高,它的发展需要有能够将充裕的资金有效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和市场。而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证券市场已具备相当的规模,资本市场逐渐规范成熟,市场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采用BOT方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进行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

4、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对私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巨大,经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长期收益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对私人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国内、外私营部门愿意采用BOT方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有国内外BOT项目的成功案例及山东省众多BOT项目的经验或教训可借鉴

国外利用BOT方式建设的项目已经很多,如著名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澳大利亚的悉尼过海隧道工程等,在我国,自从1984年的广东省沙角B电场第一个采用BOT方式以来,我国也进行了多起BOT试点项目,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这为我们利用BOT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良好的铺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但基于政府有限的财力和我省农村区域的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融资方式。BOT作为一种适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既可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对亟待发展的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BOT融资方式,不仅存在必要性,而且存在可能性。但由于其操作相对复杂,相关经验不足,人才缺乏,投资环境不够成熟等原因,致使BOT方式目前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利用BOT模式参与农业和农村的基础建设,利用BOT模式进行投融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从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及融资瓶颈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融资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具体应用BOT模式过程中,还应提出相应的融资方案及融资结构设计以及BOT融资模式的风险及防范措施。这些留待以后继续讨论。

(注:本文系课题《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的一部分,课题编号:B2006056)

【参考文献】

[1] 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 梅鹏:浅析BOT融资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J].山西建筑,2004(15).

[3] 孙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