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

时间:2023-07-07 17:2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购管理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

第1篇

1.1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经企业实践总结出来的供应链采购管理理论涵盖的知识面广,且具有操作性强、交叉学科多等特点。高校对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体现于该门课程在不同学校的使用名称具有差异性,如“采购与库存控制”、“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管理”等等。在企业实践中,供应链采购管理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今的企业竞争环境和过去已有天壤之别,供应链采购战略以其优势逐渐取代为库存而采购的原始采购理念。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将采购管理归入到供应链管理的讲授范围,而不是将供应链与采购区分开来,使学生对供应链采购管理有清晰的认识。

1.2教学方式陈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通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硬生生地灌输给学生,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无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导致学生认为该课理论性太强、枯燥乏味,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学校教学实验设施场所有限,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了制约,从而使学生缺乏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的认识和体验。

1.3考核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考核方式通常只有闭卷考试,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优劣,个别学校还会参考课后作业表现和平时的考勤。同时,因为考核的内容一般都在课本中,且老师已划好重点,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在考试前突击识记以应付考试,确保六十分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此种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其不仅不能反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还打击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不仅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无法实现该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供应链采购管理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法

为保证供应链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需为该课程制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供应链采购管理这一门学科的综合性非常强。因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采用多样化的优化教学法,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能力。

2.1基于案例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学生毕业并进入社会工作后,要面对和解决的是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时期,就该有意识有目标地加强训练。案例教学法即在课堂上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体验现实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对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具体案例、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教师单纯的教,因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及主动性。例如,在讲授该怎么选择采购模式的章节时,可给出通用汽车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见仁见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开放式、创新的思维进行有效思考,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2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高校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保证学生就业,因而可提倡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做”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就业“零过渡”。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景,给学生分配工作(问题)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时和他人进行合作,分析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在评讲“供应商的选择时”,教师可先设计出预设的企业情境,然后提出贴近的具体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或分组讨论,此外还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几个供应商会选择的模式作为参考,启发学生为企业找到最匹配的供应商。

2.3基于情境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法,它通过应用案例或情境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该教学法可充分利用直属学校的企业资源,或者录制某个优秀企业的工作场景之一,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展示;再者可以让学生在指定场所模拟企业活动,以体验某个工作角色的真实工作情况。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内容应注意包含如下几个方面:设计情境、角色指导、情境模拟、讨论分析以及总结经验。例如,进行战略采购,可简单设计为班级春秋游物料采购最优化省钱采购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情境可设定在学校周边的小商店,各小组分派确定好采购管理员、采购人员,做好采购计划,然后进入“市场”实行采购,最后各组讨论、总结各自采购经验,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在情境教学作用下,学生们经过亲历亲为,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软件项目;项目管理;教学改革;项目导向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对培养工程化的软件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早期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的软件开发工程化教育主要由软件工程课承担,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项目的规模、复杂度等大大增加,同时对软件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约束又要求有更严格的控制。在此背景下,只依靠软件工程课作为学生软件工程化教育的支撑已经无法达到培养合格软件工程师的要求。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IT专门人才的院校,2005年开始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半学年的软件工程课之后、四年级的项目实训之前,讲授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在巩固软件工程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后续的实训项目开发和毕业设计又进行了知识和技能储备。

虽然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作为本科生课程学习还有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软件项目管理概念抽象、知识点众多,学生不愿记忆,学习没有兴趣。

2)在校学生缺少实际项目经验,对于课程中的工程概念不易理解,学习难度大。

31授课教师往往缺乏工程项目经验,照搬书本,授课过程枯燥乏味。

4)学生认为学习软件项目管理没有学习编程语言那样直接的效果,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我院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设计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更强调理论知识的识记,致使学生感觉概念难于理解,无法指导实际项目开发,理论脱离实际。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设置为1:1,更加强调实践,对理论知识做有重点的讲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1.1 理论教学抓重点

在授课内容上首先不能一味追求全面,因为受到课程学时及学生能力的限制,要想在教学中涵盖PMBOK的9个知识领域,即项目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并且讲得较为深入细致是不可能的。为此课程中我们选择项目管理的4个核心知识域重点讲解,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占理论学时的3/4。对于4个项目管理的辅助知识域(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和对各领域管理进行有机整合的项目综合管理则作介绍性讲解,占理论学时的1/4,要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再结合项目渗透讲解。

软件项目在管理知识域上可以分为9部分,但如果授课过程仅按各部分割裂讲解,学生必然不会对各项管理间的联系以及各项管理该如何进行实施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按时间顺序把项目分成启动、计划、执行和控制、收尾各个阶段,授课时在各阶段结合具体知识域讲解,如表1所示。

1.2 实践教学抓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诸多行业都引入了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项目管理这个软件产业的指挥棒更是不例外。学习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能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过程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使用经典项目管理软件。

业界用来进行软件项目管理的工具软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微软的MS Proiect软件(当然MS Proiect可以用在各类项目的管理中),这个软件相对简单,对于有Office使用经验的学生,在学习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后比较容易掌握。MS Proiect主要是项目计划的工具,不适合于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管控。

IBM作为业界领先的软件服务解决方案专家,在2008年推出了基于Jazz平台的工具解决方案Rational TeamConcert,简称RTC。RTC平台整合了软件项目中不同的阶段性工具,使得软件项目过程的各阶段和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在RTC平台上进行操作和控制,保证了开发过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如图l所示。RTC平台有专门供学习者使用的免费版本,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在RTC平台下进行项目开发,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软件项目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在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同时深化学生对软件项目管理理论的理解。

2 教学过程设计

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内容,也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过程控制。在教学过程方面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软件项目管理教学主要以教师理论讲解,学生倾听为主。这种教学过程即便是教师讲的再好也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为此我们的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做中学”的学习模式,教师只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讲。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强调以项目为中心,提倡团队协作,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实践这种教学理念提供了土壤。

2.1 项目导向型的分组教学

在学习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先修了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具备了完成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此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以具体模拟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分组即将班级中的学生按5~6人一组划分为团队,每个团队中有项目经理1人、技术总工1人、开发人员2人、测试人员1到2人组成。在学习过程中,各团队在RTC平台控制下完成各自模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同学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与团队成员共同学习RTC平台的用法,感受项目管理理论是如何在RTC平台上体现的。

在模拟项目的选型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控制。模拟软件项目要源于企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但又要“适合”学生学习开发。模拟软件系统项目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可用于教学的软件项目,即软件项目是经过教师“裁剪”后的,因为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适合开发业务、逻辑过于复杂的大系统。

2)项目要有先进性,即选择项目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要与企业要求相一致。

3)选择的项目在开发时要便于组员间协作,便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4)选择有多种解决方案的项目,以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路线。

2.2 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讲台

软件项目管理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这些理论知识是学生项目实践前的基本准备,对学生理解软件项目有指导作用。很 多项目管理的概念比较抽象,例如“基线”、“配置项”等。教师如何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的。在笔者单位,遴选软件项目管理课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有软件项目开发及管理经验。理论知识的集中讲解过程一般安排在每次课的前半段,内容上要与后半段的项目实践相联系,以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软件开发工作是一个特别注重沟通的职业,课堂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为此教师在课程中设计若干个软件项目管理的问题案例。每个团队选择其一,并对此案例深入准备,对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之后在教师指定的课堂时间内,由团队成员配合完成案例的讲解,形式不限。这种尝试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如何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

3 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核,但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更有效果。本课程的成绩考核采用如下方式:

学生成绩=期末考试(50%)+实践项目作品(30%)+课堂表现(10%)+团队贡献(10%)-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期末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采用闭卷笔试。实践项目作品是指在RTC平台下学生团队完成的模拟项目,与以往团队作品容易产生无法衡量个人工作量的困难不同,RTC平台能够准确记录每个合法用户的工作,包括完成的文档、代码,操作及时间。教师可以通过RTC平台检验项目,并核实团队成员的工作量。团队贡献成绩是指教师按每个团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给0~10分的一个成绩(m分),假设团队有n个人,则团队就有m×n的总分,然后由团队负责人按组内成员贡献分配分数(每人不得多于10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多做贡献,且较为真实。课堂表现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提问等环节中的成绩。对于学生缺勤和迟到等行为,则通过扣分的方式给予惩戒。

4 结语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在应用型院校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模拟项目开发为导向,辅助先进软件开发过程平台,强调团队协作精神的授课模式,让大家在学习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企业环境下的软件开发和管理过程,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蒋国瑞.IT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

[2]宁德军.奏响软件交付的爵士乐:Jazz平台实践者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5.

第3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模块化设计;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32-04一、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从而使其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课堂教学通过系统、全面地阐述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旨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握工程项目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而实践教学则起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管理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固化,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际的桥梁。

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有的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的应用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2-3],尚未很好地解决。

其一,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理论知识较多、内容较杂,涉及项目组织、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物资采购管理等内容,而通常实践教学的课时有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程项目管理各个环节的实践操作。

其二,一般来说实际的工程项目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项目管理各类计划的编制;而过于简化的案例无法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项目实践体验。因此,选择合适规模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意义重大。其三,工程项目时间跨度较大,学生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参与实际项目的整个管理周期的各项工作,以及应用各种项目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因此,有必要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改革课程实践教学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建立基于模块的分工与协作平台,实现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学习的“点”与“面”的结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设计内容选择

(一)课程设计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该专业理论与方法实践应用的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开展培养学生有效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以项目管理软件为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仿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与要求

工程项目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往往涉及到众多的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囊括所有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通常在高校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教师主要将工程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按照项目前期规划、项目实施与项目信息化等三大部分进行组织。项目前期规划包括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项目策划、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控制则包括物资采购管理、建设项目进度控制、建设项目费用管理、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建设工程信息化包括建设项目信息管理与工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如图1所示。

图1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由于受到实际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让学生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实践各类管理方法与技术。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思考与实践中熟悉项目管理流程,掌握项目管理软件,正确应用项目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

课程设计是一类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由于受限于课堂的教学条件,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有较大的区别,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内容多集中于前期的规划阶段,应用Project软件进行项目进度、费用等内容规划。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实施阶段发生的事件,演练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项控制措施,为工程项目计划的推演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工具[4-5]。因此,课程设计内容进一步地延伸至工程实施阶段所涉及的关键理论与知识。

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重要程度与课程设计的可行性,从工程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中筛选出一部分适合课堂中开展的课程设计内容,如图2所示。

三、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模块设计

经过筛选,课程设计所需要涉及的内容依然较多,任务量十分巨大,学生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很难完成全部课程设计任务。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高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设计内容,有效地组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

纵观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周期内的各项管理内容,可以发现各部分之间呈相对独立的特性(即进度、质量、费用以及安全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周期内是四条管理工作开展的主线),计划目标与控制措施自成体系,所涉及的管理控制理论与方法也不尽相同。从专业技术体系来说,这四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具有松耦合的特性,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模块化组织与安排,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现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任务体系。

(一)模块化设计原则

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即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一个设计任务书,学生通过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完成任务书中的任务,来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模块化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模块内的知识高度相关,内在联系紧密

在课程设计内容模块化设计中,一个模块应当是一组知识、理论与方法高度相关的集合。在模块内,学生通过完成一组相关的课程设计内容与任务,实现对理论、方法与相关知识的反复应用,从而加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模块间应具有松耦合的特性

模块化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知识的自由装配与灵活搭配。只有将模块之间的关联度降到最低,模块化的架构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完成课程设计。

(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以上模块化设计原则,对筛选出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划分的模块如图3所示。

经整合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内容被划分为七个独立模块。根据要求将模块分为必选模块与任选模块,采用“必选+自选”的模式,生成各自的课程设计模块方案,得到课程设计的设计任务书。

1.组织管理模块

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块包括工程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置、任务分工以及项目分解,需要各组学生共同参与。

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模拟一个将要建设的项目,并完成以下工程项目管理任务:项目概况的详细描述、管理范围描述、管理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表、各部门职能描述书以及工作任务分解;进行工作结构分解,明确项目资源需求。

2.工程项目计划管理模块

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常识,模拟一个将要建设的项目,并完成以下工程项目管理任务:编制项目的资源计划、进度计划、费用计划、风险计划、控制管理过程详细计划、质量目标与质量保证计划以及安全目标等。

(1)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子模块。该子模块要求学生考虑各项工作(或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Project软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包括横道图和双代号网络计划,使整个计划体现工程实际情况,适应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可能的条件变化。

(2)工程项目成本计划子模块。学生应结合工程特点及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块中确定项目分解结构与资源需求,明确工程项目成本目标,利用Project软件编制工程项目资源需求计划和成本计划书。

(3)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子模块。学生应结合工程特点和具体要求,明确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编制工程项目质量计划书。

(4)工程项目风险计划子模块。学生应在深入了解项目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识别项目风险,编制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应对计划。

3.工程项目实施的沙盘模拟

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项目管理沙盘,按照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块设置工作职位,由学生分别模拟不同的工作职位[6],如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和财务经理等。依据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要求,由项目经理带领施工,完成计划要求的工程量,期间设置各种各样的风险事件、团队危机和冲突等。每个月底,统计各组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资金状况。这一过程模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考察学生项目实施的控制能力。

四、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平台搭建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运用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编制项目管理计划,并能提出相应措施,较熟练地使用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技术进行项目管理。

在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应熟悉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并熟练掌握项目管理课程基本理论与方法。按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利用项目管理软件编制项目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中要求的其他设计任务,并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由上文确定的模块构成,其中必选模块为学生必须完成的模块内容,而可选模块则为学生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实践模拟。总体上来看,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完成2+1的课程设计任务,即组织管理模块、计划管理模块加上施工控制中的一项内容。

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第一天,熟悉工程项目基本情况,研究计划编制方案,分配工作任务;第二、三天,编制计划;第四、五天,熟悉工程管理沙盘,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可选模块,利用沙盘进行推演,演练工程项目的控制过程;第六、七天,打印、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并答辩。

学生通过两个必修模块与一个选修模块即可完成从项目前期到施工的一个单线管理进程,实现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周期实践任务。

五、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课程设计由于结合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的优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中,笔者建设性地提出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重要的知识内容划分为各个独立模块。划分后的课程设计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灵活性,保证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模块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加深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全周期管理流程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王凯,马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探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7(12):13-17.

[2] 秦旻,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0):104-107.

[3] 谢琳琳,张原,王幼松.《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经济,2010(7):87-89.

[4] 张朝勇,周静南,门小静.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142-146.

[5]洪伟民.沙盘模拟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09(12):37-38.

[6] 钟继敏,蓝鲁平.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教学参与性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3):63-65.

Modularization design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 Hui, GUO Hand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第4篇

对口单招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重要形式,《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又是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本文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问题,提出了关于这门课程中高职衔接的设想。

关键词:

对口单招;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第四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的第七点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已被普遍认知、开展时间久、地区广、规模大、生源质量好的对口单招已经渐趋成熟,也是中高职学校极力推崇的一种衔接模式。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而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餐饮实际业务活动为基础,探寻餐饮服务与运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

一、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

在高职院校制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和餐饮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实践技能,包括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中餐西餐服务等,第二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餐饮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包括餐饮服务的质量管理、宴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而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要求,餐饮服务与管理是必考内容,占所有理论考核内容总比达20%,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核主要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要求考生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理论,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餐饮服务)职业鉴定标准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甚至重复之处,没有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这也导致了考上高职的学生在重新学习这门课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上

由于对口单招模式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果想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必须要通过《餐饮服务与管理》等6门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能否取得理想成绩成功升学为师生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还是强调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加上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升学后就读的,年龄小,基础理论学习不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餐饮行业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即使是能取得较好分数录取高职,也都需要集中强化训练和记忆。而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穿插一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常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无论是理论模块还是职业技能模块与中职校并无太大差别。

(三)使用教材上

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都是采用对口单招考试指定教材,教材体系和内容更新慢,多年固定不变,不能与时俱进体现餐饮行业的变化,包括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没有其他选择,唯有在这本教材上才能找到标准答案。与中职相比,高职的教材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选择自己适用的教材,但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高职与中职在教材体系、章节内容、任务模块等方面相差无几,即使有些教材标明是高职高专或中等职业学校用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多雷同,没有体现中高职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所要求的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目标。

(四)考核评价上

对口单招模式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娴熟程度。理论知识方面,为了备考,老师会根据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试大纲,明确这门课要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背牢这些内容,考试分数高低便是对这门课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而实践技能(中餐宴会摆台)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所以老师对这门课的考核相对中职内容上面更广,题型更加丰富,理论和实践考核形式多样,分值比例也都由任课老师决定。所以在考核评价上,中高职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根据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考核评价方式。

(五)实践教学上

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教学内容基本一样,都是中餐宴会摆台,主要包括铺台布、摆餐具、酒具、餐巾折花、斟酒等内容。因为中餐宴会摆台在对口单招中总分达200分,所以一般会在考试之前集中强化训练。而高职一般会开设餐饮实训课程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服务能力,或者将实践操作部分融于理论教学穿插其中。应该说实践教学部分也没有能体现中高职差异,而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炒冷饭”,重新再学一遍。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设想

(一)制定系统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中高职衔接课程看成是一个整体,为实现总体培养目标服务。认真思索《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中高职衔接中的方位,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果断删除中高职雷同的内容。中职要摆脱以学位中心本位的影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适度降低餐饮管理理论、方法等内容广度要求,突出中职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服务”能力,如迎宾服务、摆台、点菜服务、值台服务、传菜服务、结账服务等;高职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主要突出“管理”能力,掌握餐饮基层管理岗位如领班、主管等岗位的管理方法、技巧等,如餐饮现场管理、质量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餐饮服务与管理》又是对口单招必考课程,理论部分需要学生在对餐饮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记忆和理解,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除了应用讲授法外,还需充分引用案例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对实践技能可以采用分组技能竞赛教学方法。而高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整体素质较高,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讲授一些餐饮基层管理所需掌握的知识,采用模块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也可以请餐饮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或去企业现场授课等。

(三)开发和使用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教材

教材是中高职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高了基本材料。可以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衔接教材,以餐饮服务管理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避免中高职教材内容重复,凸显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中职部分要突出以实践动手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高职要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和制度

中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点是要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所以要围绕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校、政、企、行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和制度,逐步引入第三方组织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此外,还可以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学分互认体系,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

(五)建立以能力提升为本的实践教学衔接

对口单招模式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操作的规范性及时间掌控情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高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在中职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如怎么做好餐前、餐间、餐后服务,创新中餐宴会摆台、台型设计,处理各类餐饮突发事件,领班和主管的管理技巧等。

三、结语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需要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职教体系,中职教育是体系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体系的中心。对口单招作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继续深造的重要形式渐趋成熟,做好课程体系的衔接迫在眉睫。《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好课程有机衔接对中职和高职都将大有益处。

作者:周贵平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2]杨红旻.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1,(07):142-143.

[3]赵春燕.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评价模式分析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96-98.

[4]范敏,芦京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问题及创新————以杭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08).

第5篇

关键词:《饭店餐饮管理》实践教学职业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产品已成为旅游产品和休闲产品之一,也是旅游饭店的三大产品之一。《饭店餐饮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餐饮运营管理成为了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餐饮市场需求的变化,现代餐饮运营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要求菜肴和酒水的制作和服务具有特色和风格,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因此,《饭店餐饮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关注餐饮生产和服务的实践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餐饮运营管理的生产、营销和服务过程得到清晰和明确的认识。从而,加深对饭店餐饮运营管理理论的理解。

1.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对餐饮运营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更为深刻和明确的认识,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运用,力求通过实践教学、角色模拟、实际考察、实验室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观察和体验到餐饮运营管理。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企业实践。

1.1 实验室实验

1.1.1 鸡尾酒配制

使学生通过酒水配制、生产和服务实验,更深入地理解酒水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通过试验,使学生了解鸡尾酒生产的准备工作、调制工艺和服务环节等,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酒水运营管理的细节和特点。

1.1.2 菜肴设计

通过规定的开胃菜(Canape 与Cocktail)设计,使学生更加了解Canape与Cocktail的食品原料组成和制作程序,了解食品原料搭配和制作程序对菜肴质量和特色的影响,使学生理解菜肴的生产工艺、生产环节、质量标准,从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菜肴生产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1.1.3 餐饮服务

通过学生对餐饮服务的实验,使其理解餐饮服务的主要方法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餐厅服务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服务产品的内涵与特点,更加了解餐饮服务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1.1.4 菜单设计与制作

通过本试验使学生了解菜单制作的基本要素、方法与步骤,并能够创造性地根据市场需求、餐厅主题、餐厅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经营要素,设计出与餐厅主题相适应,具有理想营业收入的菜单。

2.企业实践

为加强实践教学,专业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并建立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参与管理服务实践、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为其成为旅游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型的管理人员打下良好基础。

在校学习期间的企业实践共包括三个阶段:

2.1 认识实践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意向,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认识实践。通过参观和实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企业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完成认识实践环节的调研报告,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方向提供初步的指导。

2.2 服务实践

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后,根据学生对餐饮运营管理不同工作的爱好,安排学生到饭店进行为期四周的服务实践。通过深入到旅游企业服务,进一步了解饭店餐饮运营管理中的西餐服务、中餐服务、酒水服务和餐饮生产状况及管理模式,实习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

2.3 管理实践(毕业实习)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后,安排学生到饭店餐饮部门进行为期六周的管理实践和调研。实践内容包括餐厅管理、厨房管理、食品采购管理、餐饮成本管理、餐饮营销管理等,为开学后的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3.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餐饮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烹饪菜肴与销售菜肴的过程,而是由许多更加细节、更加专业化的部分共同组成,这就要求从事餐饮管理的人员不仅有全面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包括较强的沟通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应有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在保证餐饮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利润。国际化的餐饮管理需要富有战略眼光和注重处理细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酒店业和餐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作为一名预备的酒店管理人员,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饭店餐饮管理的重要性。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自己能够适应如今日趋激烈的竞争!

3.1 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高度的认同感是做好酒店服务的前提,在餐饮管理过程中须树立高度的“顾客”意识,在学习专业技能时要认识到这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

3.2 人际关系能力

餐饮管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除了通过专业课程来培养,还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懂得了基本的礼仪,懂得了敬人重人的规则,才能使人际沟通顺畅无碍。

3.3 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由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班委的较少,其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亟待加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项目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课堂讨论,实训课程中组成团队,进行简单的项目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3.4 适应与学习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连锁企业 营运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连锁营运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连锁营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实践性指导书,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来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的相结合起来,将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践教学目标及关键点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体现在:通过对连锁营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将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提高连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连锁情景模拟和企业调查访谈的方法,期望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使学生能够对企业连锁企业营运管理理论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和认识;二是能够使学生 全面了解与掌握连锁企业营运管理中计划、组织与控制的方法;三是能将这些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企业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实践课程体系研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商科院校在连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比较其它院校在连锁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探讨和构建连锁营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设计连锁营运管理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并应用于连锁营运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

实践课程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借鉴国内外其它院校在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基础上,研究和构建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设计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并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之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为连锁营运管理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完整的方案。

三、研究实施方案及落实措施

(一)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调查研究国内外商科院校在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中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和比较其它院校在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探讨和构建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方法,

(二)网上资源研究法

过网上查阅和研究国家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分析和比较其在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改革和完善我院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三)实践探索与验证法

项目的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连锁营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追踪研究,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施效果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以实践验证课题的研究成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方法运用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这既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连锁企业营运管理实践教学,应与连锁企业的实际营运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根据连锁企业具体营运管理工作的项目与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组织学生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学生实施完成。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连锁企业营运实际工作,又可使学生学习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实际应用性,一方面应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加连锁企业实际运作的某个工作环节,进行上岗实际培训,这样效果要好。

(二)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让学生了解连锁运营管理的概念内涵,明确运营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定位。

第二、从“总部-门店”维度训练学生对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从“采购-促销”维度训练学生对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为五个模块进行,内含不同的具体的训练项目,在每个项目上明确规定要训练的学生能力。

【模块一】连锁营运认知模块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一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认识能力;

能力二 连锁企业运营管理研究能力;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一 连锁营运体系认知训练

【模块二】连锁采购管理模块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三 采购计划与谈判能力

能力四 供应商管理能力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二 连锁采购流程调查训练

项目三 商品采购谈判情景模拟

【模块三】连锁企业总部营运管理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五 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能力六 连锁营运标准订立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四 连锁总部结构调查与营运标准设计

【模块四】连锁企业促销管理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七 促销策划与方案能力

能力八 消费者行为分析能力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五 顾客购买心理行为分析

项目六 连锁企业促销方案设计

【模块五】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九 门店作业流程及质量改进方法

能力十 门店价格管理及经营业绩控制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七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调查与分析

如图所示: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运用

本课程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案例教学、团队练习、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为学生们创设高度拟真的管理情景,使他们处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调动自身的所有知识和潜能解决问题,获得未来企业环境中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五、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实施建议

(一)考核方式的基本思路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以运营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核为主线,采取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运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企业实践策划活动等灵活形式。

(二)考核方式及标准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是一门考试课,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最后按理论60%、实践40%比例计入该课程最终成绩。实践考核实行百分制,每一次实践活动给出具体的成绩,最后给出平均成绩。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1.实践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职业行为养成等(15分);

2.各学习小组对本次实践的组织、分配、管理等过程(20分);

3.各学习小组提交调查分析报告,并进行汇报;(35分)

4.学习小组的协作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20分);

5.同学互评,教师点评(10分)。

(三)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建议

1.本课程整体设计贯彻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活动为导向,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

2.教学内容安排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

3.本课程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课外拓展,将一部分技能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实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最后按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4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最后的课业成绩

5.为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可根据上课情况灵活调整安排,以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

六、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决策判断、设计组织与计划、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协调等素质能力,加深了对课程中理论、概念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强化了职业管理者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非智力因素得以激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主动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也得以培养。

本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方法在上海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051班、052班、053班、054班171个学生进行组织教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了案例教学、多媒体技术、情境模拟练习、无领导小组讨论、指导式自学、角色扮演、现场考察、课堂讲授等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显著。使学生对连锁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采购计划和采购组织,采购谈判和采购合同,采购控制和供应商管理;促销管理和促销策略及促销办法连锁企业总部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程序,以及连锁企业总部营运标准;连锁门店的质量管理,作业管理和价格及经营绩效管理等环节不仅有了理论体系上的框架理解,更有了实践的丰富认知。教学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课程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同学们认为,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上“这门课程有利于我们学习掌握有关领域的理论”,使“我们基本掌握了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训有指导,操作要求规范;实训与理论衔接。操作示范熟练、明了,注重与学生互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操作机会”。教学中老师“灵活使用论述、举例和设问、提问等方法,鼓励我们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能很好地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注重了我们的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存货管理 ABC分类管理 问题 对策

一、概述

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因此,进行存货管理目标就是尽力在各种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这就是存货管理的目标。

(一)存货的含义

1.定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在很多企业中,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很大,企业存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

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存货种类繁多,各种存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为了做好企业的存货管理和核算工作,就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按存放地点不同分为:库存存货、在途存货和在制存货;按取得来源不同分为外购的存货、自制的存货、委托加工的存货、接受捐赠的存货、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取得的存货、债务人抵债形成的存货以及盘盈的存货等。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是报表分析的重要指标;存货对利润表中销售成本的确定有直接影响,所以存货数量的确定、价值的计量,直接关系到资产计价和损益的确定。

2.存货的分类

存货按不同的生产环节分为不同的种类,这里按照经济用途划分为以下几类:

原材料: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在产品:指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产品,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产成品: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

商品: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委托加工物资:指小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

(二)存货管理方法

1.存货经济批量法

(1)无现金折扣、无缺货的经济批量:

相关总成本=变动性进货费用+变动性储存成本 =(需求量/进货量)×每次进货量+(进货量/2)×单位储存成本

(2)实行数量折扣(现金折扣)的经济批量:(考虑进价成本)

存货总成本 =进货费用+储存成本+进价成本

(3)允许缺货的经济批量:

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批量=(2×需求量×每次进货费用×单位储存成本)1/2×[(单位储存成本+单位缺货成本)/单位缺货成本]1/2

(三)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是指企业日常活动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商品和周转材料等。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一方面,一定数量的存货有利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具有较大的机动性,适应市场不规则的突然变化,以免失去商机。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存货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

二、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现状

(一)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简介

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地处四省交界的邯郸市,主要经营轮胎零售及批发,钢材生铁销售。至2014年度,该公司资产总额超过五千万,其中固定资产净额1500万,在册职工人数250人,其中具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超,100人。该公司于2000年开始建造并于2002年全面投入使用的主厂区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厂区占地面积总计可达2万平方米。

(二)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存货管理现状

用对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报表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对存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与我的的理论知识及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做出对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的存货现状的分析研究。

从汇总的数据来看,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的存货占用资金情况的想象较为严重,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存货中的轮胎占的比重最大,这也与该公司轮胎经营销售规模有关。由此可见,该公司的存货结构有待调整完善,需要减少存货占用资金的比重,加快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或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或虽有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一旦出现纰漏,即实行罚款、降职、撤职,而不是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机构设置不完整,部门内部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以及管理责任的不落实,使得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导致采购、保管。

(二)存货管理机制不健全

存货管理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符,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结转库存产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列账,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账实不符。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

企业没有实现存货的信息管理,即便在同一企业内部也参差不齐,这样会影响存货核算,特别影响数据的统计质量和进度,造成账实不一致,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体现真正的存货状况。同时无法及时发现在盘存不及时发生的偷盗等意外损失,影响存货核算质量的原因还括存货仓储人员素质不符要求或人员不充足。

四、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本身管理水平的制约

企业对存货管理方面的认知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纳入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重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执行不力,滋生了营私舞弊等腐败行为,错误率高,造成账实严重不符或产品质量等不符合要求而被市场淘汰,造成库存积压。

(二)存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由于缺乏有效的存货监管制度,库存管理的帐实往往出现不相符的严重现象。另外,存货管理的各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如果发生问题,职员间就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借以掩藏自己的错误,这种情况的而发生会造成存货的缺失却找不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赔偿,从而导致企业财富的减少。

(三)缺乏对存货采购过程的控制

企业在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采购销售、收款付款、出库入库等全过程,使采购销售工作无章可依,还会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因此要加强存货采购管理,合理运用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五、信德广商贸有限公司加强存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存货内控制度的作用。目前,部分企业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尚不够重视,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忽略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时常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或一人说了算的现象,造成存货库存量过多、占用资金过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ABC分类管理)

把存货按重要程度、使用率、价值大小、资金占用等标准分成3大类,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突出存货控制重点,兼顾全面,提高控制的效率。A类存货: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10%,资金约占70%。对A类存货要实行重点控制,科学地确定该类存货的经济订货量。通常每月检查一次A类存货的最近使用率、库存情况以及运送时间,对存货的收、发、存应有详细记录。

B类存货: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20%,资金约占全部金额的20%。对B类存货可采用中等储备、普通管理的方法大约每隔3个月检查调整一次。

C类存货: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70%,资金约占全部金额10%,对C类存货的控制方法应该力求简便易行,一般每年调整检查一次即可。

(三)利用先进管理模式加强存货采购管理

1.完善进销存货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存货资金信息化管理。利用ERP使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降低库存,使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

3.采用经济批量法

存货的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与存货订购批量相关,且这两个成本项目间存在相互牵制、互为涨落的关系。便可以寻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存货订购批量,使得订货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为最小,此即为经济订购批量。存货订购批量是指每一次订购存货的数量。

参考文献:

[1]赖慧珍.试论企业存货管理问题[J].经济师,2013,(03).

[2]朱娜.A公司的存货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时富涛.XX汽车公司全面存货管理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黄肖静.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N]. 财会信报, 2013,03.

第8篇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38―03

引言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注重的是跨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站在现代管理理论前沿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市场营销和运筹学等多门学科。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很抽象,知识面广、学科交叉、综合性知识强,因此,长期以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目前,这一现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专业的重视,开始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探讨ERP沙盘模拟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除少量实验课外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要求大量的实践性教学,而课堂教学通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训练,所以,很难满足这一要求[1]。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偏重于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模型等抽象性理论,学生普遍感到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文科背景较重,对模型、公式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现有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这种单向传播的方式,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尽管大多数的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仅是将原来的教学教案用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而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没有感性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以教师作用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控制权、自主运作的空间和积极性的发挥都相对有限[2]。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单向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行为性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学工作中比较关注理论性和创新性的知识,教学环境偏向于理想状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将缺乏对企业运作真实情况的了解和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对于像《供应链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一些学校尝试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然而受学制和时间的限制,这种实习往往时间短,学生也难以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貌,实际效果也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都立足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典型案例分析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诚然,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但现在使用的案例大多为世界500强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实际具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限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和水平,对企业运营的了解以及有限的教学学时,大多缺乏案例的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等的深入理解,往往仅仅进行理论空谈,缺乏实际的认知。因此,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仍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文科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遭冷遇的原因。因此不能完全采用案例教学。

二 ERP(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以MRP-II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从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到客户。ERP 系统的基本目标就是运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手段尽力缩短这个“供应链”,提高其运转效率,为企业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和客户满意提供保障,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ERP沙盘是企业资源计划沙盘的简称,直观、形象地展示企业内、外部资源。包括厂房、设备、物料、人力资源、资金、信息,甚至包括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ERP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1978 年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 开发了沙盘模拟训练课程之后,该教学模式迅速风靡全球[4]。这一模拟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直观:通过一目了然的经营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企业经营的本质。2)尝试:可以把学生的想法带到沙盘模拟中印证,并且直接看到结果。3)生动:将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直观的ERP 沙盘来模拟企业的运营,通过使用企业的ERP系统能够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既让学生全面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升管理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枯燥、抽象、无法深入企业实际的局限,得到迅速推广,并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ERP沙盘模拟的体验式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强调边做边学,强调学生的集体参与,重视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理解、领悟和认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效地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三 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战演练模拟的教学方式,应参照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安排了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研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部门和市场部门等企业重要角色,通过ERP沙盘模拟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5]。以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方式,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各种决策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从而使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实现由课堂讲授为主到实践教学为主的改变,实现由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改变,彻底解决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脱节的问题。

首先,通过ERP沙盘模拟和体验式的角色扮演,在计算机上直观地看到企业的运行和管理信息地流程,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和融入企业,解决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不了解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供应链中各个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整体经营的要求。

其次,通过实战演练训练摆脱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和相关概念模型晦涩难懂的局限性。通过演练使学生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中,寻找和掌握基本的理论和使用相关管理工具的技巧与方法,并从ERP管理软件中体会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在企业实际中是如何实现和发挥作用的。

最后,通过积极参与和分组竞赛,使学生针对具体的环节自行做出适当的管理决策,从而将枯燥的专业问题通过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实战演练模拟教学中,主要包括了反映牛鞭效应的啤酒游戏、库存控制问题、风险分担、JIT生产的模拟、供应合同的设计,外包与自制的决策,供应链的设计与运行等实战环节,以及QR、ECR、CPFR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际运用。通过选择适当类型的企业和产品服务,针对上述不同的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具体的决策和运用机制。

这些实际企业经营实战演练模拟教学为学生设计了供应链中的不同的角色,通过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沙盘模拟中了解:怎么才能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有效? 如何控制成本,确保收益的最大?如何根据市场前景,制定产品策略,安排产品研发? 如何保持均衡的生产计划和活动,避免物料短缺和库存积压?如何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如何获得市场信息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ERP沙盘模拟的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团队协作、亲自操作、亲身感受掌握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的重要作用和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全局最优”的管理思想[6]。

四 软件、硬件设施与条件

ERP沙盘模拟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建立相应的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初级层次是软件和计算机的组合体,即采用综合的计算机实验室配以供应链管理的模拟软件,这也是大多数ERP沙盘模拟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ERP软件来模拟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运作。

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是一套涵盖供应采购、生产制造、分销流通、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的大型综合管理系统。多数的供应链管理软件被集成在ERP软件中。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软件来说,应充分考虑现代管理体系对信息及时、充分、严谨以及有效组织的要求,系统设计围绕核心企业,遵循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控制的原理,围绕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目前可以使用的相关模拟和教学软件不是很多,主要有支撑整个供应链业务运行的管理软件主体平台,如SAP、ORACLE、用友、金蝶等的ERP管理软件。此外,还有支撑供应链某个特殊环节的个别管理软件,如数据采集的RFID条码管理软件、支撑物流中心货物移动的WMS软件、支持货物运输的GPS软件等。

更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实验室则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加入了适当的硬件设备,如立体仓库、RF及分拣系统等。除了相关的软件和硬件除了一般的演示功能以外,还应具有大量企业的真实进出货数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数据环境,提供真实的软件运算基础。因此,综合实验室应以供应链运作为背景,使沙盘模拟能够拓展到整个供应链生产经营活动中产、供、需各个环节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

五 建议

ERP沙盘模拟只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能完全解决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还应结合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和游戏等方法。在进行沙盘模拟之前,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否则,沙盘模拟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计算机游戏”,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ERP沙盘模拟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较多,比如学生人数太多、课堂纪律较难控制、软件设置和功能不够清晰明了、教师经验不足等。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考虑解决办法,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出现问题的频率及其不良影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沙盘模拟的教学、ERP软件的学习,虽然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都只是对现实系统实践的模拟,与现实的企业运作和模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如何真正通过ERP软件体现不同企业和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和学生个性化的创新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5(1):96-98.

[2] 刘博.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81-83.

[3] 李静宜,慕庆国.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4):196-197.

[4] 王新玲,杨宝刚,柯明. ERP沙盘模拟高级指导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第9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要求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校期间能学到什么?这是任职教育参训学员最关心的问题。任职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以及更强的创新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重在赋予学员相应的岗位任职能力,具有明确具体的岗位指向。要着眼岗位任职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核心是要解决院校教学内容陈旧、与部队实际贴得不紧的问题。当前,不少部队反映,院校对部队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人才岗位需求把握不准,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脱节,存在一定的“训非所需、学非所用”和“过硬而又过时”的现象。院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应当按照“精、新、实”的要求,删繁就简,削枝强干,把学员任职能力最直接、最必需的内容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在有限时间内为学员提供最为有效、最富价值的知识,赋予最管用、最过硬的能力,使在校所学尽可能贴近部队所需。

二、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

任职教育鼓励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教学。主要是创设案例问题情境和研究条件,把现实问题以高度浓缩的形式带入课堂,引导学员抓住案例中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激发学员的创新思考。在教员的引导下,以重大研究课题为主题,通过学员个人或小组攻关,对主题进行讨论、剖析、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再进行综合交流的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强调了对学员思维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重点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参与研究可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报告不设标准答案,学员可以充分求新立异,弘扬个性,突出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攻关研究的过程可使学员掌握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锻炼学员在实践中解决任职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职教育强调以思辩为基础。主要是充分发挥学员个体、群体的作用,坚持以思为主、思辩结合,按照开放、民主和集约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员阐述独立见解和进行辩证性思维。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把学员作为推进任职教育改革的生力军,着力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把任职教育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双方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实践探索

按照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总装备部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的《航天科研试验项目管理综合演练》和《技术创新管理》课程中进行了尝试。

(一)《航天科研试验项目管理综合演练》课程做法

《航天科研试验项目管理综合演练》课程是航天试验系统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的任职岗位必修课。课程与航天科研试验实践结合紧密,可操作性较强,对强化参训学员的项目管理能力,提高团队合作、集智攻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授课对象为来自航天试验一线的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干部,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研究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提高航天科研试验管理水平为目标,以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为重点,全面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行“自学――研讨――演练”的教学模式。

项目管理综合演练是一种系统、立体、理性认知与感性领悟相结合的项目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有效之法。项目管理综合演练系统在先修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努力营造近似现实的项目管理情境,有效地调动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团队为组织单元的综合演练教学方法,学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融合的过程中内化和升华对项目管理的认知,从而提高对项目管理现实特定环境的感悟,共享项目管理实战的收获和体会,培养项目团队的协作精神,感受项目管理的文化,提升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通过项目管理综合演练,加深学员对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把握。项目管理综合演练为学员创建一个应用实践的环境,以团队为单元,让学员亲自体验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整个过程,并将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沟通与冲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体管理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用到项目管理具体案例实践中去,在具体案例实践中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哲学理念、思维方式的挖掘提炼,并与项目管理的技术方法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对项目管理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应用,以适应科研试验部队高级职称岗位任职需要。

在课程开始时首先明确了两个原则,一是教学过程中遵循“学员主体,教员主导”的原则,由各小组结合航天科研试验实践来确定具体演练项目,给学员充分的自由度。教员为学员提供详细的参考案例和各种相关资料,并在需要时适当给学员以指导。二是明确“全员参与”原则,要求各小组成员认真参与本小组的项目,完成项目组分配的任务。在总结阶段各小组成员要逐个汇报工作,根据个人表现给出成绩。

由于要从各项目组中评比出优胜项目组,这激发了参训学员的学习热情,各小组集思广益,想方设法做好各自的工作,力争做出自己的特色,以图最后胜出。教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对各组进行巡视,了解各项目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考察小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对项目组遇到的困难给出适当的指导。在总结阶段,对各项目组的工作进行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也提出表扬。课程的教学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技术创新管理》课程做法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军队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各类人才培养规划、计划,以及院校教育培养方案中也广泛提及培养参训者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是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干部的任职岗位选修课,课程围绕技术创新这个核心,系统介绍相关理论思想及工具方法。课程与科研工作实践结合紧密,对强化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的业务技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的重点包括技术创新思维方法、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创新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矛盾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物理矛盾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物质场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等内容。

课程各专题教学过程通常分为四步,一是介绍相关理论方法,二是介绍具体的问题解决实例,三是给出思考题让各小组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四是由各小组派出代表阐述问题解决方案,供全体学员相互借鉴学习。

例如,在技术矛盾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专题的最后给出一道思考题:在试验场区,大型参试装备的转场通常是采取轨道运输方式,为解决铁轨的热胀冷缩问题,通常会在铁轨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当车轮经过这些缝隙时会引起震动,而某新型参试装备对轨道运输提出很高要求,不允许出现明显的震动,怎么办?

第10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企业的发展逐渐数字化、网络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自身资金、人员以及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在项目管理中也需要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更好地发展自身优势,提升整体实力。

1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软件行业迅猛发展,并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对于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传统产业以及管理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逐步发生着变化。软件开发项目的技术性、风险性、竞争性以及渗透性比较强[1]。当前,我国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发展还远远不足,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项目管理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了解不透彻,工作中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知识的指导,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较随意。第二,软件开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制定科学的项目计划,没有科学的计划与目标,就无法顺利的实现项目管理的成功。第三,项目管理中的相关信息沟通交流不到位,相关人员在计划的制定、明确情况、反馈意见以及研究技术成果等方面沟通不到位,使得工作不能明确划分,存在着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变更管理不科学,没有明确的成本估算,没有对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地分析,缺乏完善的应对策略。

2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

软件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得软件项目的需要也逐渐提升,软件项目的复杂程度以及变更逐渐频繁起来,软件项目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开发过程中的管理效果,如质量、进度、人员以及成本等管理控制。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平台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建立是必要和重要的。有了完善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对整个企业的软件进行轻松地管理与维护,促进企业效益的顺利实现。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有明确的管理标准,完善文档库,使项目的利用率得到提升,同时把握好开发的进步,保证每个阶段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明确任务的划分,强化内部的沟通,使每一位项目开发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能够充分协作,促进项目管理效率的提升。提高对软件开发进行风险防范,使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成功率得到提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对系统功能进行总体化的设计

项目管理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工具作为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与综合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九个知识领域以及项目启动阶段、计划、执行、控制以及结束五个阶段有关。对这九个知识领域以及五个阶段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明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并将其细化成为十一个子系统,也就是综合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系统、需求管理系统、费用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系统、进度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和后台维护系统[2]。

3.2基于B/S结构的总体设计思想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良好的发展,Web的网络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比较广泛地应用,可以使管理人员利用Web浏览器对内外部网络进行监测,能够在任何的网络节点上实现数据的快速配置、控制以及存取。与传统的工具相比,能够改善网络用户的网络管理形式,使管理信息系统得维护成本得以降低,使更多的用户使用网络。利用进行浏览器/服务器编程[3],兼容多种开发语言,能够对数据库进行直接访问,客户端界面能够直接被构建起来,开发的时间比较短,升级的能力强,对硬件质量的要求比较低。对于C/S结构,这是客户端———服务器的网络建构模式,C/S结构对于数据库系统来讲,客户机和服务器分别对数据进行应用和存取,如果用户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时,可以利用应用程序接口将访问数据库的请求提交给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到请求后实现数据库的访问,然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对于B/S体系结构,这是从传统的二层C/S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层C/S模式。这种B/S体系结构主要有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4]。B/S体系结构中,用户能够利用浏览器向网络中的很多服务器进行请求,能够使客户机更加简化,不过服务器需要承担比较多的工作,在服务上访问数据库、执行应用程序。在B/S结构上建设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服务上安装所有软件,通过浏览器就能够使用软件。这种系统是由很多浏览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构成,安装比较简单,维护的难度不大,并且能够在各种软件开发企业进行使用。如果企业需要扩大规模只需要将客户端的硬件数量、服务器数量以及硬件配置增多就可以,具有很强的扩张性。项目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只要升级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度,对一些必要的数据进行修改就可以,不需要对每一个客户端浏览器进行升级或者再次安装。

3.3系统总体技术支持与设计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主要有技术支持、数据库设计、安全性以及运行环境设计等内容。对于开发技术支持,主要使用的是B/S结构网络模式,由很多浏览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构成,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将服务器与网络连接就能够进行操作,避免了传统开发应用程序中的限制。数据库设计要做到确保数据库的完整,对基本信息数据表、系统信息数据表以及工作表进行设计,实现其完整性。安全性设计以B/S结构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据,开放性比较强,对用户进行分层、分级管理促进系统安全性提升。运行环境设计就是要使用先进的客户端、软硬件、应用程序、数据库服务器等。

4结束语

当前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需要是依据B/S结构进行,这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化实现的有效手段,并进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提出,使系统的技术设计以及子系统功能的实现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慧.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电子制作,2014,23:104-105.

[2]杨翠云,潘慧.关于如何开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5:55.

[3]张晓鸿.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28:389.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 课程体系 保障机制

一、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项目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黄金职业” 、“金领”人才。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运作采用项目管理的国际模式。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职业正逐渐成为市场急需的大热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及其它机构青睐的对象。实行项目管理专业化,需要有专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步较晚,只有少数大学进行试点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的本科生招生计划中,才开始设立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次在本科阶段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力图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擅长运用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专门人才。

截止2012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但这7所院校将项目管理专业放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辽宁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开设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这也体现了这些院校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通过对以上院校项目管理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除辽宁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基本具备“国际项目管理”特征外,其余几所院校的模式可概括为“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相距较远。鉴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不同院校培养方向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二、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构建目标

适应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较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对项目管理本科人才需求。

2.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校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观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鉴于此,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做好课程体系综合功能、课程和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章节等三个层次的协调。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才能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少而精原则。鉴于项目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广泛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在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控制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结合项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课程,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的信息。

整合项目管理九大管理内容的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本科层次教学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以“双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项目投融资”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1.“双平台”课程

双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指同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联系的先修课程。根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管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强调项目管理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项目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项目管理专业基础课应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策划、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英语等。

2.“双模块”课程

“双模块”课程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各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模块课程,结合专业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目标,形成2-3个专业模块。以山东财经大学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设置项目投融资方向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两个方向。其中项目投融资方向设置的课程包括金融学、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造价、工程项目估价等课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与金融、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等课程。每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任一模块,模块一旦选定,模块内设置的课程必须全部修完。

3.项目管理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包括实验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多以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完成。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设计为课程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模式,课程内实践并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进行安排。项目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由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三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体系是项目管理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在系统中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部分互动、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良性运作需要其他一系列部分的支持与合作,这就是课程体系赖以存在并向前发展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高质量的教材选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使用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最好是近三年的国家统编教材。严格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首先由认可教师提出选用教材的建议,经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初审后,由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复审,最后报教务处批准列入教材订购计划,通过严格的审批历程,确保教材质量。

稳步推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为保证项目管理本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可以结合项目管理发展动向,依据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编写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自编教材要经常掌握使用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加强同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联系,扩大影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要坚持把选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决定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和基本保障。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项目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为主,对于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外,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具体项目的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以增强学生对项目管理更为具体、深刻的理解。为此除了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实习考察,随时掌握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课程到相应的公司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习,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校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长,为此该专业师资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选拔学科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同时有计划的加强青年讲师培养,利用3到5年的时间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项目管理实践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提高项目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就项目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启迪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仅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也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为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增加实习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此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小但适用的项目,在校内实验室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团体方式完成,既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可以由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会实习,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工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4.充实项目管理专业图书资料

专业知识的课外补充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项目管理专业的开设,还必须配套图书资料的建设。图书资料主要是分国内和国外两大块。国内部分可以包括一些由著名教授或学者出版的项目管理专业书籍,由一些典型的项目管理案例组成的案例汇编书籍,以及一些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法规的书籍,如财务、经济、投资、招标投标、管理、造价、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国外部分可以包括原版的英文书籍或翻译过来的经典英文著作和英文教材,所选择的书目主要都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图书资料还应包括一些项目管理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期刊杂志,以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和知识动态,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与社会体系进行良好的接触。

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管理实践,随着我国项目管理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对本科专业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应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的管理技能。

*课题项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山东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提高大学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225-226.

[2]阎俊爱,荆树伟,闫绪娴.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半结构化范式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37-139.

[3]邱瑛,邹亮.旅游管理专业爸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9):72-75.

[4]白思俊.国内外现代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1):81-84.

[5]王兆,杨锐.高职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66-69.

[6]高素春,周晓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05-107.

作者简介:

第12篇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原理;接着介绍了在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在第三方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外包问题的决策过程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外包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来解决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即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从核心能力得出影响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外包决策不同。核心理论与契约理论相互联系,共同解决了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

第一章

引 言

1.1本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第三方物流越来越成为企业实施物流管理的重要选择。物流投资也成为投资的新热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的物流业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但已经到了日渐饱和的发展阶段,然而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第三方物流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战略决策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企业需求,加强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价值。

1.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概述了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内涵、功能,特别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从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的流程入手,研究企业在实行第三方物流外包时的决策问题,提出判断是否外包的战略决策理论——核心理论、契约理论,全文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本文了解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

2、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行研究,论述了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及我国现阶段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3、提出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从核心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影响因素——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解决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

4、对“外包的战略决策”作进一步的阐释,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物流市场化程度。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原理及运作模式研究

2.1供应链管理理论

2.1.1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造中间品和最终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与服务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包括一些具体的元素,例如生产计划、原料采购、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和需求管理等。这些功能紧密地集成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高效、及时和赢利地把产品和服务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除了企业内部的功能以外,供应链也涵盖企业外部的一些活动,包括与原料供应商、制造中心、经销商和运输商的合作。它不仅是一条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这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而是跨越了企业界限,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竞争力,使其从一种运作性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供应链管理[1]。所有文献如此标注!

2.1.2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2]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的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提出并形成的,它是物流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是指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充分实现客户的商品使用价值,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并把它提高到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物流、商流、信息流和媒介流的统一体系。

供应链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以及其他用户等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其目标是通过业务伙伴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地点(Right Place)和恰当的条件(Right Condition)下,将恰当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以恰当的方式(Right Way)和恰当的成本(Right Cost)提供给恰当的客户(Right Customer),即达到“7R”的效果。

2.1.3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有三大优势:(1)有效消除重复浪费及不确定性,减少库存总量,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2)优化链上成员组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3)合作竞争,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整体竞争优势。

2.2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

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的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因而,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

2.2.1供应链管理的原理[3]

(一)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

该原理是供应链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二)系统原理。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系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何一个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

(三)多赢互惠原理。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四)合作共享原理。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合作,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

(五)需求驱动原理。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六)快速响应原理。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七)同步运作原理。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

(八)动态重构原理。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2.2.2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如果把供应链中物流的方向确定为供应链的方向,那么供应链的两种运作模式可以分别称为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4]

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的推动力来自供应链的上游企业,适合于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需求稳定的通用型产品,其指导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从产品的功能上讲,能够提供同样产品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因而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适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窄。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柔性较差,快速响应能力不强,不是供应链普遍适用的运作模式。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与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向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支撑下,以订单来驱动供应链的逆向拉动式运作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如前所述,来源于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订单,通过集成化供应链信息系统快速逐级向上驱动,使得供应链系统能够准时响应市场需求,物流速度得以提高,供应链总成本下降,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最终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3.1第三方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对从来源地到消费地的货物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服务。它也是对相关信息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类物流企业)日渐暴露了诸多不足:如“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等,它们导致了我国物流业呈现出成本居高不下;周转时间过长;缺货导致延误生产或丢失客户;物资交接不便以致不断发生供货错误、货物损失率高等窘境。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蒸蒸日上,其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第三方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摆脱了物流的束缚,让企业的精力集中在它的核心业务,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专家认为,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已经成为该物流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方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研究,可以作为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

3.1.1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是传统运输与仓储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物流运作方式从而完善供应链的过程。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是物流专业化的形式,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消费者,主要依靠对象是电子商务,主要特征有:长期性的关系、合伙的关系、公平分享利益以及共同分担风险的关系。第三方物流服务是物流服务提供者,须为托运人的整个物流链提供服务,供求双方可以在协作中建立交易关系或长期合同关系,其它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诸如短期合同、部分整合或合资经营。第三方物流可以广义地定义为提供运输、仓储,产品配送、财务等服务,是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世界物流业的发展呈现了社会化的趋势,把企业的物流功能部分或全部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采用第三方物流来策划,管理与运作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3.1.2第三方物流的功能特点

(1)整合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拥有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第三方物流对行业特有的敏感性,使得它能更方便地收集到不同物流市场的相关信息、积累大全的相关业务经验;有一套科学的运作模式,建有自己内部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其运输、分销体系有效地对货物运输全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准确地送到客户手中,满足客户需要。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说,获取信息、付出劳务同样需要成本,但由于它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群,所以可将成本分摊到多个客户头上,使得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准确的信息、全面和周到的服务加上规模优势,使第三方物流比非专业物流公司具有竞争力。

(2) 供应商一般不保有存货。由于第三方物流的存在,使得供应商与分销商的信息传递更为及时、便捷。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多渠道网络分销商实现定单生产业务,还可以参与到供应链中,为供应商提供仓储、生产准备、定单处理等服务。让第三方物流经营存货管理,发挥其专业作用,从而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3)运输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公司控制,有助于减少资本投入。通过物流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对运输设备、仓库和其他物流过程所必需的投资(很多企业都有类物流部门,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益也不尽如人意,成本还特别高),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人到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企业也可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网络体系拓展其业务,从而减少大量的营销成本获取良好的效果。企业的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带来财富,达到供应链管理的双赢效果。

(4)外部供应商可提供全部的劳动力与管理服务并拥有第三方灵活性,可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通常,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得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企业通常向第三方支付服务费用,而不需要自己内部维持物流基础设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尤其对于那些业务量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公司,外包物流对企业赢利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例如,对一家季节性很强的大零售商来说,若要年复一年地在旺季聘用更多的物流和运输管理人员,到淡季再解聘他们是很麻烦、很令人头痛的事情。若和第三方物流结成伙伴关系,并加入其供应链,则这家零售商就不必为业务的季节性变化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而烦恼。

3.2我国第三方物流

3.2.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我国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我国目前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 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多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行业及军队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拥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 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世纪经济发展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5]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了四类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传统储运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快运、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招商局物流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大通、大田、宅急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 TNT, EXEL, APL, OOCL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等,占市场份额较小。从2004年起,传统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外资企业在中国完全开放物流市场前夕加紧在中国抢滩登陆,各类企业的佼佼者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务产品,逐步成长为特定领域的主流企业。

3.2.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吸引客户还存在着以下障碍:

(1) 以传统型为主,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陈旧,从物流企业的资本构成看,固定资产占绝大部分。对于部分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属于进入成本高、退出成本也高的行业。现代物流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其特点是依据信息和物流专业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而我国物流企业仍遵循传统的营销方式,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滞后。

(2)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质、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势力弱、增长缺乏。

(3)缺乏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物流技术有待提高建立一个高速畅通、动态互联的标准化信息系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保证其各项职能相互协调并保持高效, 实现与其他企业联盟使得物流服务整体化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的网络普及情况较差,EDI技术还很落后,难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和交换, 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和静态的。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还比较少,仓储系统的整合效能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也不能形成对物流服务需求全面及时的了解,更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难以满足货主企业的需求。

(4) 服务质量不高。国外物流企业注重全球化、网络化、多式联运、全方位服务、全球范围的统一服务标准;而国内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服务范围目前仍限于中国境内,网络化的功能较弱。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

(5) 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间的战略同盟使得物流要及时早期介入,不仅参与产品的开发工作,而且了解产品生产计划,为客户制订详尽的物流计划,完成大量的物流作业。这就要求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据美国对其高级物流主管人员的调查表明, 这些人中约91% 的人拥有学士学位,51% 的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获得物流和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的占24%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物流技术正在不断革新,而缺乏拥有专业物流知识和管理理念的人才是目前我国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2.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6]

除了高度垄断的行业,单体企业很难改变其所处的市场环境,那么其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并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1)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引用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7]

(2)强化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服务”,其真实含义在内容上具有可扩展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增值服务,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这里所指的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指的是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 — 客户增值体验、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这三类增值服务相依相存,能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业务,能使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具体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其实践意义表现在“引导需求,以客户增值体验为中心,以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实现手段,强化增值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强化这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重视物流技术研究,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日本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都十分注重研究探索物流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 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日本物流企业中使用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都是非常方便实用的物流工具,物流配送企业中的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非常普遍,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管理。应该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建立在物流运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基础上的,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不仅可拓展物流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使得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从而促进整个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4) 与其它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物流联盟就是以第三方物流机构为核心,众多的中小企业签定契约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这些中小企业同处商业行业,水平一体化物流管理可使同一行业中多个中小企业在物流方面合作,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由于通过物流战略联盟使众多中小企业的集约化运作,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从社会效益来看,由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作为盟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

(5) 利用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电子商务网上营销必须拥有完善的库存和送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便是电子物流管理(e—Logistics)。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直接连接客户的数据系统及仓库管理系统(WMS),让管理层能在网上及时监管及规划存货的流转及补充。因此,网上物流管理系统不只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让管理层能有效率地管理其供应链资料,有及时了解掌握最新信息的优势。透过计算机条形码扫描、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桌上计算机货物追踪、仓库管理系统以及互联网等物流管理工具,充分掌握货物在供应链上的流转状况。

(6) 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当企业与其竞争者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时,只有想办法做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长期低于竞争对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取胜。在生产制造行业,往往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来分摊管理成本和资本投入,以获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而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则必须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来分摊管理信息系统成本。在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上,当加入一个相同需求的客户时,其对固定成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7) 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就是把企业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一个有限的领域,这主要是基于不同的领域在物流需求上会有所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一个或几个重点领域,集中企业资源,打开业务突破口。

(8) 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指两个或多个物流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而签订的长期互利的协定关系,联盟企业分享约定的资源和能力。物流服务由于运作的复杂性,加之一个企业的物流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某一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往往难以满足物流服务的全球化与综合化发展需要,难以实现物流运作整体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难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优化,难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也无法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间战略结盟,可以使物流企业在未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利用伙伴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物流服务品种,扩大物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

3.3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的密切关系

在供应链上虽然整条供应链是相互联系的,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的灵性,所以供应链又具有相对不稳定性。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围绕赢利这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主干供应链又相对稳定。所有商家都在不断地进行开发潜在客户、巩固新客户、稳固老客户的运作,就使得整条供应链变得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第三方物流融入供应链,不但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解决了供应链中各客户间的企业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问题,还创造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这使得第三方物流无形中成为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另一种核心竞争力,达到“7R”的效果。所以通过第三方物流自身拥有的市场知识、网络渠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天优势的优势,可把原本复杂的供应链变得简明化,还可对整条供应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最终使供应链的组成走向稳定化,供应链管理走向有序化。

供应链理论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供求模式,引起企业间相关物流形态的变化。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的枢纽,是众多供应链的交汇点,所以在供应链理论的推行中应高度重视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外包战略决策流程分析

4.1外包的基本概念

我国的物流业正面临着高速发展,从日渐饱和到总量过剩的发展阶段,但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现阶段,市场上物流企业遍地开花,许多货主企业在外包问题上徘徊不定。在这种情况下以货主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需求、影响因素、战略决策、实施控制对于提高货主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货主企业需求,加强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增加第三方物流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意义。

20世纪8O~ 9O年代,为应对剧烈的市场环境变化,企业纷纷采取“外包”战略。“外包” 最先的书面来源于Prahaoad和Hamel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意指基于契约将公司内部的非核心职能或任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组织。通过实施外包战略,公司可以集中资源以最大限度发挥本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James Quinne指出,“在过去,外包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外包却可能是智慧型企业运作的关键”。[8]

9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普遍运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准时制生产方式等先进制造理念不断涌现。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考虑自身物流运作的水平、能力和成本,制造业和商业都纷纷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外部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实施物流外包战略,如瑞士的雀巢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495家工厂,但它几乎所有产品的包装业务都要由其他公司来完成,而宝洁公司则将其在华的物流全权委托给深圳宝供物流公司。

目前,物流外包己经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买进行为,它应是组织的战略决策,能够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一般认为物流外包的优势主要是提高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物流外包通常给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因为物流外包能减少设备投资,使固定成本减少,尤其是在短期内能降低成本;物流外包使企业从供应商、客户以及专家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将边缘性的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核心能力。另外,物流外包可以刺激潜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能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物流外包的劣势:过分依赖外包,会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外包伙伴可能会学习和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从而撇开外包商,自己进行生产制造,间接降低了外包商自己的竞争力;外包伙伴过多,可能会导致交易成本重复。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战略抉择,强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协调,这需要物流外包双方进行卓有成效的协作工作:只有建立了合理、完善的决策体系才能使物流外包尽其利而避其害。

4.2第三方物流外包的决策流程

N

N

Y

N

Y

Y

完整外包

技术、人力等调整

选择性外包

物流外包决策流程图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要考虑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要考虑物流外包的原因、障碍因素、决策标准和决策程序以解决是否应该外包物流,整体性物流外包还是选择性物流外包的问题,这是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核心问题和前提,只有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外包下一步战略结盟的思考,如果判断错误,即使战略联盟再完善也无法改变企业决策失败的命运。

下面主要从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出发来解答物流自营还是外包的问题:

4.3物流外包的内因分析

究竟什么使一个企业能够创造出公认的独特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究竟怎样一个企业才能年复一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开发出和他们时代完美符合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管理文献中的流行理论是:这个组织能够比其它组织更好的理解和开发他们的核心能力。

4.3.1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自从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把企业“核心能力”一词首次提出以来,“核心能力”随即成为当今国际工商管理界最热门的名词。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己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在影响物流外包的因素中,我们认为它既是物流外包的内因,又是物流外包的动力,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它还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引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始概念的提出者Prahalad和Hamel的解释,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另一种是美国麦肯锡咨询企业的解释:“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从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强调了核心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同时,后者还进一步把核心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联系起来,使核心能力的概念具有更深的内涵,体现了核心能力的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世界一流水平”的观点凸现了核心能力的市场竞争性,即核心能力必须给企业带来超强的竞争优势。

Prahalad和Hamel在探讨核心能力时用到了这样一个比喻,将企业看作一棵果树,企业的最终产品是果实,最终服务是叶子,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战略业务单位(SUB)是树枝,核心产品是树干,它支撑了战略业务部门和最终产品,而支持核心产品的核心能力就是树根。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出核心能力不像核心产品,它不是独立销售的服务或商品而是一种隐身于其后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是一种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

4.3.2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尽管上述对核心能力的论述有所不同,但这些论述都总结和突出了核心能力的以下5个特征,对这些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1)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整合性。

核心能力是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在企业长期经营运作中形成的企业整合性知识资产。这种知识资产能够通过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使企业获得超越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

(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的。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和效率差异性。

(3)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扩展性。核心能力能够把核心技术扩展到各种最终产品上。由于扩展性的存在,企业可以利用核心能力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市场,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辐射性是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动因,而核心能力也应是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4)核心能力应当不易复制。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它具有自我保护的特性,其独特的路径依赖使其他竞争者无法通过简单仿制而获得。因此,它是企业专有的、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5).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核心能力应当提高企业的效率,能够帮助企业在价值创造和降低成本方面比它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且还要能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他所看重的价值。

4.3.3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价值

之所以将核心能力放在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上,是因为物流外包显然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而核心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战略价值。

战略有很多种定义,但都含有这一条:它是一个企业为了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努力。一个企业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成功是以独特战略为基础的。成功可以被认为是有能力获得超常的利润,而不是仅仅活在竞争的产业中。只有有能力避免这种独特性被模仿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不同于传统战略计划方法将外部环境作为企业战略的决定因素,核心能力方法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内部,即企业的资源、能力和专长。企业战略选择不是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是受制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企业才能抓住外部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下3大战略价值:

(1)核心能力理论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较好地解释了企业竞争、超额利润等问题以及许多大企业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战略行为,为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锐利武器。管理实践开始转向对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2)核心能力理论是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修正。以核心能力理论为依托的竞争优势由于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能够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的提出使竞争优势的概念更加完善。

(3)核心能力具有外展性和辐射性,可以被用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市场,使企业战略不再局限于某一产业,能够在多领域实施战略。核心能力理论也成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核心。

4.3.4物流业务能力层次[9]

在以往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外包的研究中,总有这样一种倾向,货主企业的物流业务要么具有核心能力,要么就是不具有核心能力。如果物流业务具有核心能力就要自营,而不具有核心能力时,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流业务应该外包[10],有一些学者认为还应该考虑其它的因素再来定夺是否将之外包。[11]这种倾向实际上是把企业运作物流业务的能力简单的分为具有和不具有核心能力两大类。而我认为,企业的业务所具有的能力是分层次的,对于处在不同层次上的能力,对于业务外包具有不同的要求。依据能力所具备的核心能力特性(整合性、异质性、扩展性、不易复制性、有价值性)的程度及这种能力使业务的卓越程度(竞争优势),我认为物流业务所具有的能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

(1)核心能力。这也是以往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层次,它完全具有核心能力的各种特性,并能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核心能力的业务没有外包的动力。

(2)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拥有一部分核心能力的特性,但是并不足以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基本能力的业务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当,既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也不会使企业处于劣势。具有基本能力的业务的外包动力不大。

(3)劣势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很少的核心能力的特性,使业务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上。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和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在竞争中处在劣势地位。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具有较高的外包动力。

(4)能力缺失。这是一种极限情况,企业根本没有使这种业务运行的能力。除了外包之外,企业没有其它选择。

企业能力层次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相同业务的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平均水平相比得出的相对指标。它随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升高,随着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下降。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使自己处在核心能力的层次,从而降低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PatrickM. Byrne认为当前的第三方物流集中在仓储、出厂运输和入厂运输上,新的服务正在出现,例如采购管理、订单执行管理、培训和产品售后服务与质量保证等。[12]这些新的服务实际上正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能力的体现。只有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才能形成能力差异,促使物流自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出来。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是一种针对所有企业的服务,所以无论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哪种能力层次上,一旦外包出去,获得的将是市场上统一的服务,这种服务使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相同。所以对于在物流业务上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货主企业而言,将物流外包出去可以使自己的物流业务达到基本能力层次,避免因物流业务缺乏能力而影响到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发挥。

4.3.5企业核心能力—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

相对于物流外包,物流自营可以看作是一种多角化战略。物流活动具有的能力层次越低,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而进行调整和变革所需做出的努力也就越大。成功的物流自营这种多角化战略建立在企业具有在物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能力基础之上。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物流自营就好比自己孩子自己管,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得教子有方。我认为这个“方”正是能力的体现,如果没有教子的“方”,还不如将孩子让别人来教,自己无非出点学费而已,这总比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来得成本低。当然,如果自己就是教育专家或者自己想成为教育专家,那就没有必要再请老师了,毕竟自己教连学费都省了。

从核心能力理论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这些不同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在那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些方面也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的范围和领域。由于核心能力是长期的积累性学习、路经依赖和不可还原性投资的结果,只有在物流活动具有高的能力层次时,才能大量运用原有的核心能力,对少数不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育和开发。这样,物流自营的成本就会较低,投入产出周期较短,成功率高,而且由于可以广泛地运用现有的核心能力,可以充分获取现有核心能力的租金,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率。例如,沃尔玛建立和管理自己的配送中心,卡特皮勒也自行完成零部的供应工作。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能力所及,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外包自然就没有必要了。

当企业的物流业务具备的能力是劣势能力甚至是能力缺失时,物流自营就不是好的选择了。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没有核心能力也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而且由于核心能力的仿制障碍,企业开发核心能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且能否开发出核心能力也非定数。所以这种没有核心能力支持的物流自营开发周期长,而且成功率低,物流外包就是很好的选择了。[13]例如,宝洁、海信等都将自己的大部分物流运作移交给了外部供应商。

总之,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少不应是处于竞争劣势上,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否则,不管企业持有多少物流资源,只要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勉强自营物流业务反而会使自己成本增加,服务水平降低,甚至于只要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物流业务仅仅是削减成本的手段和支持,企业就应该外包物流。

在现在的中国,约70%的企业实施物流自营。尤其是,还有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如TCL、美的、科龙等号称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而据美国某机构对美国制造业500家大企业的调查,2002年65%的企业将国内物流实施外包,如果加上国际物流,则约70%的企业实施了外包,且外包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这种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物流运作模式凸显出在我国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施物流外包的迫切性。

4.4物流外包的外因分析

4.4.1 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

契约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之一。所有的社会经济关系都可以说成是一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包括长期与短期契约。双方合作人由于是经济人,或社会复杂人,都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这又会影响契约的顺利进行。契约理论就是研究所有存在契约关系的场景的一般和特殊情况,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解释。[14]

对于企业规模,以科斯为代表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如果以企业体制代替市场体制能够带来成本的节省,那么企业规模就会扩大;当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相等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停止。物流业务外包还是自营的选择问题本质上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的选择问题,问题答案取决于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和通过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关系。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4.4.2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科斯认为,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成本产生于以下活动:一是搜寻有关商品的价格、质量信息和潜在买者或卖者行为方面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二是签订合同的成本以及在对方违约后寻求法律救济索求赔偿的成本。这些活动的成本就构成了交易成本,这些活动成本的高低就决定了交易成本的高低。企业契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对企业成长边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都存在两种费用,即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生产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技术和产量的方面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组织管理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组织管理方面考虑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市场机制在成本控制方面占有优势,如市场可以产生高能刺激,它比内部组织更能有效地限制“官僚失灵”现象,市场可以加和需求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而企业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理手段,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还有利于消除信息压缩的现象。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的专用性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选择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组织管理费用,当资产的专用性低时,交易伙伴所需要交流的信息比较少,不确定程度低,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低,市场的组织管理费用就比较低。而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越来越高,交易成本就会变的高昂起来并达到企业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如果资产专用性继续增加,企业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将低于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对于生产成本,当资产专用性越低,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企业体制下的生产成本就会显著的高于市场体制下的生产成本;资产专用性越高,这种规模效益就越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越小:在专用性为无限大时,这种规模效益就会消失,两种体制的生产成本趋于一致。

资产的专用性是从业务自身特性出发来考虑两种体制下的成本差别的,反映了采用市场体制也就是外包的业务本身的内在可能性。实际上采用市场体制是否能使总成本下降还要考虑外在条件,也就是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阶段。它不仅对于生产成本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市场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这种业务的资产专用性很低,但是如果该业务处于市场化早期,那么提供该业务的企业就会比较少,对于生产成本而言,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很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很小。对于组织管理成本而言,会导致供应商的搜索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往往会很严重,成交价格不确定,交易双方往往投入很大的精力来讨价还价,致使讨价还价的成本高。业务交易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为了减少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交易时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高,致使谈判和契约签订后执行的成本高昂,甚至于能够提供合适的业务的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体制也就只能停留在讨论中而无法实现,企业体制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在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提供该业务的众多企业往往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行为成熟规范,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能够使交易成本得到显著的下降。

4.4.3物流市场化程度——物流外包决策的外因

对于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这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一个指标来反映,那就是业务市场化程度,也就是说业务市场化程度可以反映出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下的成本高低情况。以业务市场化程度作为这两个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业务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市场体制总费用的直接原因。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一方面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费用就会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使得市场体制下的生产费用降低。

(2)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资本专用性的高低。在市场化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低,采用市场体制的需求就越大,而在市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供给也越大。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自然使业务市场化程度增加。

(3)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的高低。很显然,在一定的资产专用性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越高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在该资产专用性条件下市场化程度的极限值。

(4)业务市场化程度在受资产专用性约束的同时,还推动着资产向通用化发展。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投入于该业务市场的人、财、物资源越多,这种资源会推动该业务的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必然能够进一步降低资产的专用性。

所以以交易成本理论来衡量是否外包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判断业务市场化程度,业务市场化程度低的业务在谈判和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这不仅增加了货主企业的成本,而且这种交易成本将附加到供应链的成本中,从而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因此这种外包采用市场体制的成本将高于采用企业体制的成本,企业体制才是这种业务的合理选择。而业务市场化程度高的业务才是业务外包的首选。

就物流这种业务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评定:

(1)经济市场化程度。经济市场化高度成熟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条件,经济市场化程度越低,采用市场化体制的物流外包就会受到越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会使物流外包的费用大大增加。例如,2003年7月12日,上海大众和汽车物流服务商安吉天地签下了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合同。在零部件物流整合过程中遇到了对原有分供方整合的最大难题,从头参加了上海大众项目的徐跃峰说:“最大的一个阻力来自原先的物流服务商对我们的挑战。要知道,原先大众有多少供应商就会有多少家物流分供方,而现在既然要让安吉天地来做总承包商,其他分供方在数量上就会有很大的消减。这个消减的过程异常困难。”[15]因为这些物流服务商有些是政府所属企业,问题的解决需要艰难的谈判和政府高层的协调才能解决,这些谈判和协调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这正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结果。

(2)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只有市场上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上的竞争才能激烈,才能推动市场的规范,降低交易成本。

(3)差异化业务的供给。低层次同质性的市场供给并不总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在物流市场上,单纯的库存、运输服务往往并不能满足外包企业的需求,需求总是多样的,差异化的。差异化业务供给的发达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标志。

(4)市场规范的完善。市场规范不完善会导致企业间沟通的困难,只有在健全的道德、法规和各项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才能降低这种困难,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5)业务对接能力。业务外包之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业务对接,协同运作。这在供需双方的信息系统对接上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各个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既有外购的,又有自己开发的,还有许多是定制的。高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应该能够具有高的业务对接能力,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

4.4.4契约理论——核心能力的补充

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一个阐述企业能力差异的框架,代表了战略管理的最新发展,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核心能力理论指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并非企业所有的优势能力都能够成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只有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战略要求,在企业处于较低层次的经营阶段时,重要的是基本能力的积累而非盲目的设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还需要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抓住外部机会。

单一从契约理论出发,常常会将核心能力部分的业务外包出去,只因为当前企业内部交易还不如外部交易,但这样全面外包的后果是企业失去核心能力,例如以通用电气、摩托罗拉为例,在70, 80年代选择退出彩电业,因为它们已经想不出新产品的主意,而认为该行业已经成熟,这些企业未能分清剥离该业务与摧毁其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区别。它们不仅退出了电视行业,而且关上了依赖于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全部将来机会的大门。所以虽然契约理论在物流外包中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

对于物流外包决策而言,也就是一定要以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作为物流外包决策的核心理论和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又要考虑物流的市场化程度,使物流外包与企业所处的物流市场化程度相适应。

4.5物流外包决策的两个方面的联系

在物流外包的决策理论中,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是有显著的差别的,一个强调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谋求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一个强调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谋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但正如Langlois和Foss (1996)等人认为的那样,企业的能力理论与契约理论是可以“兼容”的[16]。而且只有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既使物流外包决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力,同时又使物流外部决策合乎一定的社会外部条件。

从核心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企业的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只有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企业自营物流由于能力的缺失,导致物流环节的低效率甚至于不能满足企业其它业务的需要,企业才有将物流外包出去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需求的顾客化和变化的常态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中,要谋取长期的利润必须保持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维持与扩大则依赖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则根源于企业核心能力,所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物流外包时必须将核心能力理论作为首要理论和问题的核心。能力层次作为反映核心能力的一种重要指标在物流外包中也就成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从契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市场化程度。不同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反映了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中面对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资产专用性。像中国这样物流市场化程度处在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里,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对物流外包决策有巨大的约束作用。即使是像欧美日这些物流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他们处在高物流市场化程度阶段,但其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还在发展,市场体制下的总费用仍在不断下降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离及至仍有距离。所以即使是欧美日这些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国家的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时也必须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维度,而像中国这样的中低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企业更得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当然,对于那些经营范围横跨多种物流市场化程度的跨国企业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更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在企业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虽然不会改变企业自身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但是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可以为企业带来成本的节省,所以物流外包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中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既不会改变能力层次,也不会改变成本的大小,所以企业选择自营还是外包物流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低于中物流市场化程度时,外包不仅不会带来能力层次的改变,而且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所以物流自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结论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市场己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而且物流市场发展迅猛,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物流市场化程度整体上是处在接近于中等物流市场化成熟度,但由于中国的物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物流需求甚至于物流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程度。通过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

2、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是企业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

3、物流外包的外在条件是物流市场化程度,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林.基于资源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03, (11) :28-29.

[2] 董立.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战略分析[J]. 中国物资流通 ,2001, (14) :18-20.

[3] 聂茂林.供应链管理原理及运作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05, (5) :53-54.

[4]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6-98.

[5] 郭建河.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J]. 企业技术开发 ,2005, (12) :91-93.

[6] 郑海浪.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J] .商品储运与养护 , 2004, 26(5):1-5.

[7] 钱磊.解剖第三方物流信息化[J] . 软件世界,2005, (7) : 49-51.

[8] 刘小群、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协作机制及其实现[J].管理学报. 2005,2(4):426-429.

[9] 徐建.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4年6月

[10]尼古莱.J.福斯等编,李东红译. 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 [M].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1]姚小涛,席酉民. 企业契约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边界的重新界定[J]. 南开管理评论. 2002,5(5):36-38.

[12]方军雄,李雪颖.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考评方格 [J].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2001, (12) :41-44.

[13]山红梅. 客户外包物流服务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营销策略[J]. 商业经济文粹. 2004, (12) :66-68.

[14] Jeffery A. Thompson, David W. Hart.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 Nano-Level Perspective on Social Contract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Press,2006 , 102: 0167-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