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近年来,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保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保证保险事业顺利进行,这就对中国的保险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工作应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而应该更加完善。法律监管无疑是保险监管重要而有效的常规武器,但必须充分估计到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环境和社会公众对保险法律认同程度甚低的客观背景,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关键词:保险业;监管;保险产品
保险业是经营保险商品的特殊行业。保险业作为经济损失补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进行监管是必然的。
一、保险业的特点
保险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专门处理风险的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这种特点具体体现在保险商品的特殊形态和保险经营方式的特殊性。
1.保险商品的特点
保险是一种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活动,保险商品是无形的商品。一般商品有具体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保险商品不具备感官性特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很难直接被人感知,又因为是无形的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刺激人们的感官,因此很难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人们对风险及其后果的畏惧与对保险的必要性的理解往往局限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在这之前容易存在侥幸心理。然而,安全观念上的保险消费则需要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保险商品的这种需求严重滞后于消费的特点对保险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
保险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另一方面是:商品功能的迟滞性。它虽然是服务形态的商品,但不同于旅游、文化之类的服务形态的商品,因为旅游等形成的商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生产过程的完成往往就是消费过程的结束;而保险商品则不是这样;消费者购买的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承诺(提供赔偿或保障),人们购买的保险商品不能获得现时的利益,这种承诺是一种信用,被保险人交纳保费在前,遭受风险损失后能否得到赔偿则取决于保险人履行合同的愿望和能力。
2.保险经营的特点
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险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经营的特点。
(1)保险经营资产具有负债性。一般企业的经营资产来自于自有资本的比重较大,因为他们的经营受其自有资本的约束,所以必须拥有雄厚的资本为其后盾。保险企业也必须有自有资本金,但是保险企业的经营资本主要来源于投保人按保险合同向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而这些保险费正是未来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负债。
(2)保险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来讲,债权人是比较少的,是少数人,一旦破产,对社会的危害比较轻。但保险公司总是需要有至少一定的保费规模,总得有相当多的保单件数,才能维持它的稳定经营,才能平衡业务的风险。所以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都不应该太少,哪怕是相对较小的保险公司,一开始比较小,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即便是比较小的保险公司,它持有的保单件数都不应该太少。太少的话,经营是不稳定的,没办法经营的。一旦破产,就会涉及到几千万人的利益损失。一般的工商企业破产的时候,债权人比较少,他们一般不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稳定。但是保险企业的债权人是比较多的,一旦破产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则比较严重。它的风险是具有长期隐蔽性的,是不易识别的。
(3)保险经营成本的特殊性。保险业的经营是以大数法则和概率论为基础的。保险经营的成本与一般工商企业商品成本相比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保险商品现时价格制定依据是过去的、历史的支出得平均成本,而现时的价格又是用来补偿未来发生的成本,即过去成本产生现时价格,现时价格补偿将来成本。同时确定历史成本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历史数据和资料,而且影响风险的因素在不断的变动,使得保险人确定的历史成本很难和现时成本相吻合,更难和将来成本相一致。因此,科学地测定保费或费率,是保险经营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二、保险监管的目标
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目标,是指国家监管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所达到的要求或效果。最主要的是:一是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二是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
据保监会对2008年保险业监管工作的要求: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和改善监管,提高保险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好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抓好偿付能力执行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法规落实的监督。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着力加强内控建设,提高内控执行力;着力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提高经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着力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效益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的认知度、认可度和信任度。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为中心,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三、当前监管工作的重点
1.加快完善保险监管法律体系
对保险业进行法律监管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完善的保险法律体系。保险法的组成主要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和其他方面的保险特别法,它们分别调整不同范围内的保险关系。保险业法是对保险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具体规范保险企业的组织形式,保险企业的设立程序和条件,保险企业的主管机关,保险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计算,保险企业的解散和清算,以及违章处理等内容和行为。保险合同法是规范保险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是保险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险特别法是规范某一保险的法律,例如国家关于法定保险的各种法律规定。
需要完善的法规包括对各类专业机构(人、经纪人、公估人)的监管、保单持有人权益保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保险欺诈以及会计制度等诸多内容。为了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监管效率,修改后的法律应进一步明确保监会对保险业所拥有的专属监管权利,其行为能力不得受有关各方的干预和牵制,并适度增加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编制。此外,在法律上应进一步确立以保监会为主、其他相关机构为辅的多重监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以及保险业行业协会、专业性的保险同业协会(如人协会、经纪人协会、公估人协会、精算师协会等)的地位和作用。
2.强化非现场监管
(1)以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充足性和偿付能力额度为重点,提高监管执行力。全面落实《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加强准备金评估规范性和充足性监管,加强财务核算和绩效考核监督。对于偿付能力额度未达到监管规定、未严格执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公司,保监会将依照法律法规从严处罚,通过采取停止分支机构设立审批、停止高管任职资格审批、限制公司分红和高管层薪酬、强制分保、停止相应业务、直至退出市场等措施,督促公司改善偿付能力额度状况,提高偿付能力监管执行力。
(2)建立与公司主要股东、独立董事和监事长的沟通制度。保监会将向公司主要股东、独立董事和监事长通报监管情况,特别是公司在偿付能力、经营状况、市场行为、数据真实性、行政处罚、投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股东、董事和监事对公司管理层及公司经营情况的考核监督。
(3)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及内部稽核审计工作监管。全面落实《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充分发挥合规管理和内部稽核审计在依法规范公司经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内控执行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产险市场实际,对公司合规管理和稽核审计工作提出要求,明确工作重点和原则。
3.对高层管理人员加强管理
为加强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强化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推动保险公司规范运作。
保监会2008年4月28日,《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培训对象包括保险公司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等中国保监会认为应当参加培训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办法》规定以上人员需接受基本理论、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及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基本理论培训主要包括国家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理论以及保险业发展政策等。法律法规培训主要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险监管有关规定以及保险公司运作的法律框架和要求等。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战略管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知识等。职业规范培训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诚信以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
4.对偿付能力进行严格的监管
《保险法》第108条规定:“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这是《保险法》规定的保险监管机构的一项职责。《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81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这是给保险公司设定的一条义务。赋予保险公司一项义务,就是保险公司应该保持和必须具有最低的偿付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习惯把监管目标放在对保险主体市场行为的合规性监管上,忽视对偿付能力的监控,部分助长了一些公司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管理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发展,今后应逐步将重点放在对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监管,要定期对保险公司进行偿付能力的测试,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从而根本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保监会成立了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委员会,这个标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除了保监会的人员以外,还有保险公司的人员与院校的专家。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偿付能力监管协调机制,这就把有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协调统一起来,把这个工作做好,其中还包括统计信息部门要对保险公司的信息质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申曙光.保险学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卉.当前我国保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金融,2005,(4):22-23.
一、外部环境
1、保险公估的社会认同度低,对保险公估的需求意识与保险市场的发展尚有差距
首先,与伴随西方保险业300余年历史而发展成熟的国际保险公估业相比,国内的保险公估还是一个不为圈外人知的专有名词,绝大多数企业或市民还不清楚公估公司是做什么的,加上公众对保险中介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在发生保险纠纷时没有求助于保险公估公司的想法。按理说保险公估公司查勘、定损,其公平、公正、公开的身份和做法能有效缓解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矛盾,令客户满意度提高,但事实上被保险人还是认同由保险公司直接定损。其次,由于保险发展的历史原因和保险公司现有的运作模式的缘故,很多保险公司大而全,除了有一支有力的业务队伍外,经过多年积累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之后,更有一支庞大的理赔力量,因此他们对通过保险公估人开展查勘定损工作的意识淡薄,对保险公估的需求不迫切。再次,保险公估自身缺乏“导入意识”,缺少自我宣传、自我形象推销和塑造自我优势的意识,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
2、保险公估缺乏法律层面上的主体资格、地位和责任的规范与约束
在我国现行的《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公司、保险、保险经纪等保险产业链的各个节点都赋予了法律地位,但唯独对保险公估公司未作明确规定,既没有明确保险公估人的性质,也没有明确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而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也只能算是粗线条的行业制度且侧重于对公估人的管理,而未明确公估人应如何或怎样为保险市场提供服务。由于没有明确保险公估人的主体资格,而按照《保险法》的规定,可以从事保险公估的机构很广泛,凡是依法成立的独立的评估机构或者具有法定资格的专家都可以从事保险公估业务,因此社会上一些从事评估与鉴定的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房地产估价事务所、工程造价事务所等,由于过去经常涉足保险标的事故的评估与鉴定,尚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能力,这样受利益的驱使,就会出现“非公估机构”执业现象,导致整个公估行业充斥着无序竞争的割据硝烟,严重影响了本来就脆弱的专业保险公估市场,制约了专业保险公估的健康发展。因为保险公估人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委托人并不认为保险公估是保险理赔的必经程序,往往只是借助其专业技术鉴证手段,对一些大案、疑难案进行技术鉴定与损失确认,而且如果保险人对保险公估人的公估报告不满意,保险人可以不予接受;如果被保险人对保险公估人的公估报告不满意,被保险人可以与保险人继续协商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保险公估的权威性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保险公估公司经营的是特殊的公估服务业务,其经营行为虽然按保险法律法规进行,但在出现公估公司违法或失职的情况下,现行《保险法》对此却没有直接约束,使得保险公估市场的健康发展缺乏法律保证,这就给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行留下了潜在的市场风险。
3、保险公估服务缺乏质量保障体系
保险公估行业是服务行业,不仅具有服务行业的共性,更具有保险公估行业独有的特性。保险公估提供的是无形产品、专业产品―保险公估服务。保险公估是服务产品,公估市场的拓展与效益的取得,靠的是服务质量与效率形成的品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是保险公估拓展市场的首要战略,因为有了质量信誉才会赢得市场,赢得经济效益。因此,服务的质量是保险公估的生存命脉。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不仅取决于服务的意识,而且同时取决于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个高技术型服务行业,保险公估实现良好服务的条件,关键在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形成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规定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过程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来实现保险公估的质量目标,而且要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来起到实时监控与化解业务风险,以此提高保险公估服务水平,增强保险公估人员的办案能力、办案技巧,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唯其如此,保险公估才能稳固生存并得以持续发展。国内保险公估在现阶段,仍缺乏对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保障保险公估机构的服务质量?这已成为保险公估机构的当务之急。
二、内部机制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基础管理薄弱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规范管理不力,我国保险公估业还没有形成较好的行业规范,机构内部的经营机制还很不完善,管理水平偏低。从组织形态上看,国内保险公估公司多为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金来源单一,组织结构简单,创始股东与管理者身份重叠,层次、权责模糊,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多未明确分离,公司内部缺乏应有的发展规划,也缺乏科学、严格、细致的分工。这种原始状态的治理结构,一个时期尚且能够满足公司管理效率提高与管理成本降低的要求。但随着公司分支机构的增设、队伍规模的扩大、职能部门的分化,公司组织结构复杂化,于是治理结构的原始落后与公司管理水平提升的矛盾所产生的问题就会逐渐露出水面。其次,在经营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欠缺有效的管理体制,短期行为突出,公共积累不多,管理手段落后。以攻克大案、疑难案创市场品牌的经营理念,使公估公司的高管人员一定程度上既忽视了公司管理,又忽视了管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随着公估公司的逐步成长,生产层面规模逐步扩大,管理层面却未形成,表现为以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高管人员对保险公估系统规范化管理的思维不成熟。因此,即使设有管理机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管理职能,致使管理虚位。基础管理的薄弱,造成的经营过程的隐患,往往被创业初期业绩的高速增长所掩盖。随着问题的逐步暴露,管理的滞后已明显成为保险公估发展速度的掣阻,致使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2、业务领域狭窄,服务网络不完善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日益发展,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广,保险的险种越来越多,保险的复杂性越来越强。然而,公估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与保险公估应有的职能以及国际公估业所涉足的业务范围相比,中国保险公估公司的公估产品存在结构性缺陷,公估公司提供的业务似乎只有理赔服务一项,而对于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防灾防损工作几乎还是空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公估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看,公估公司的主要业务仍然是案件多发季节时一些处理时间长、工作量大、处理费用高的定损理赔案件;各家公估公司对业务衍生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风险评估、防灾防损和保险咨询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网点布局与服务渠道上,较之主要服务对象保险公司,公估公司的服务网点不可同日而语。国内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已基本上延伸到县(市)一级地区,而国内最大的公估公司,目前所有的分支机构也才15个,且大都集中在省会中心城市,市场反应速度上比合作者差了一大截。因为服务网点太少,公估公司接受委托异地查勘时常常疲于奔命,结果使公估公司的办案费用居高不下,在整个行业公估服务费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居高不下的办案费用大大挤压了公估公司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由于业务领域狭窄,服务网络不完善,国内保险公估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依然停留在梦想中。
3、人才素质不高,服务水平较低
公估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对公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要求较高。然而,我国保险公估现有的人才队伍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整体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保险市场的需要。一是在专业结构上,现有保险公估从业人员专业特长比较单一,或者是保险专业型的,或者是纯技术型的,对于接受委托的大案,很难派出一个小组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种攻克技术难关的合力;二是在人才层次上,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特殊人才及高精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在地域布局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公估公司可使用的人才选择性大,而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从事保险公估的人才数量则比较少。优良的服务是保险公估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公估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平的高低,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公估案件的委托及市场对公估公司的信赖程度,从而影响到公估业的整体发展壮大。由于目前公估公司工作岗位的稳定性、收益水平、发展机会、激励机制和吸引力不强,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公估公司。同时保险公估又是一个人才流动性比较大的行业,规模小、效益差一点的公估公司要留住优秀的人才非常困难。开拓公估市场的困难就在于高级公估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及高水平管理人才缺乏。
三、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现行的体制下,要促进保险公估业的顺利发展,需要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和公估机构三者共同努力。在保险业,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保险监管部门需要的是整个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和繁荣发展,而不是哪一家的繁荣和发展;保险公司需要的是保险市场的公平而高效的交易和交易费用的节省,而不是通过承保时的费率歧视和理赔时的惜赔提高经济效益;公估公司作为中介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关注和研究如何积极利用政府资源,争取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更要从发展的角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服务质量,主观上加强公估公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客观上维护保险行业的形象,以此促进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因此,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和公估机构三者应群策群力,从维护民族保险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尽快完善保险公估市场的游戏规则,以有效保证保险公估业的健康成长。
1、健全法制,完善制度,促进公估业的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是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条件的,法律规范和行业制度是约束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有效方式。在现行的保险行业整体环境条件下,国家应着力于完善与保险公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一方面应参照国际惯例,尽量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另一方面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从法律层面把保险公估纳入保险法律的约束范围,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保险公估人的性质、职能、任务、权力、责任、义务、运营宗旨、服务内容、经营形式、组织形式、违法后的处罚等,改变当前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从法律上明确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切实按保险市场体系要求规范保险公估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公估机构的日常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效保证保险公估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自我,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目前保险公估行业尚未形成规模的时候,公估机构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完善自我,以提高保险公估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公估行业的发展。首先,应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保险公估行业特点的内部管理体制,以管理求生存;其次,要大量发展专业人才以提高服务质量,公估行业属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要求很高。因此,公估公司为了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一定要大量储备和自备专业人才,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储备多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如精通工程、法律、机械、电子、化工、财会等的专业人才;其次在储备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外,保险公估公司自身队伍所需自备的,是保险公估的“通才”,而非“专才”,专职保险公估人员的素质要求是精干、多能,关键是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切实维护保险当事诸方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保险公估的独立、公正、客观、准确、迅速的服务原则;再次,保险公估业的发展,必须跟随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而发展。要逐步扩大业务范围,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与同行之间坚持经常相互沟通、取长补短。要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强化自身优势,盲目扩大自己难以做到的服务范围,而丢掉自己的优势项目也是得不偿失的。
大家好。感谢院领导给我这次与各位交流的机会,说不上经验,谈点感受和做法。
,医务科紧紧围绕我院“深化六项措施,营造精神家园,创建品牌医院”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牢固树立“质量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意识,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不断将医务科各项工作推向深入。我从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医院品牌
1、积极选派中青年业务骨干、优秀人才外出学习,打造坚实合理的人才梯队。已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广泛密切的联系,目前在外进修人员8人,拟外派学习人员8人,自3月进修学成归来人员12名,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2、定期举办院内、科室业务技术培训和外出学习归来经验交流,尤其注重培养年轻医师三基三严训练,加强总住院医师的管理和培训。进修归来人员踊跃开展多种经验交流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技术理论水平。
3、大力支持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截至今年六月,全院上报新技术项目计划110余项,其中不少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拓展了技术空间,推动了医院品牌创建。
4、全力扶持新建科室建设。在扩建儿科、普外、手足外科等病区工作中,协助新建科室的病房筹划、改建、人员调配和业务开展等多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1、充分发挥医务科协调、组织、监督、控制功能,增强工作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全院业务量加大,人员紧,任务多,突发工作层出不穷,医疗人员的组织,医疗设备的调配,突发事件的应对,随时考验着医务科的工作能力,我们从未退缩,从未抱怨,时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甘愿为一线临床科室建设呕心沥血,为医院的和谐发展无私奉献。
2、认真落实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制订《手术分级管理规定》、《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制度》、《异常医疗信息请示报告制度》、《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等制度。将《医院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医务科医疗规章制度汇编》整理成册,各科发放,督促学习,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增强监督和执行力度。
3、狠抓环节质量控制,重视质管小组职能。认真学习卫生厅《综合医院评价标准》,根据医疗工作特点和我院工作实际,细化量化医疗质量指标,定期组织质管小组检查考核,持续追踪及时反馈。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分析问题,通过整改解决问题,不断加大核心制度落实力度,健全完善医疗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体系。
4、加强质量教育和培训。强化新职工岗前教育和进修、实习医师的入院教育,狠抓总住院医师的法律质量培训,端正质控心态,增强质量意识,严格要求,加强自律,防范为主。
5、实行科室目标任务管理和人文管理。根据医院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健全技术人员岗位目标及考核奖惩(来源:文秘站 )机制,层层落实,坚决贯彻。培养医护员工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医护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6、落实医疗风险和纠纷预警处理机制。制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方案,完善管理程序,妥善处理患者投诉,实行事前管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将大部分医疗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减轻了医疗因素对患者的损害程度,有效地防范了医患矛盾的升级恶化。同时加强与驻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司法部门的合作力度,优化执业环境,切实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
8、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医疗风险保险制度。对发生的医疗纠纷一律由专家组彻底讨论,客观分析纠纷事件的性质、原因、防范措施,及时通报安全信息,依据事实层层追究责任,落实整改提高措施,奖惩结合,重在预防。目前正在与保险公司合作,探讨医疗风险防范和保险机制。
三、改进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工作效率,营造精神家园
1、通过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及时反馈,指导科室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努力争创零投诉无纠纷科室。
2、围绕患者需要开展工作,努力缩短术前等待日,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床位周转,减少住院费用,方便病人就医。
3、加强医患沟通,提 高医患沟通技巧,密切医患关系。
4、倡导“爱岗敬业、患者至上”的医院精神,打造仁心妙术、博大精深的人文环境,创建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滨医附院文化。大力宣传强化院徽、院训、医院精神,悉心创造无形资产和医院品牌。
四、努力创建六型科室
1、学习型科室。自觉带领全科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知识,时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增强人生观世界观改造,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预见力,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努力做到政治上清醒,理论上成熟,信念上坚定,实践上自觉。
2、实干型科室。医务科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压力大、责任强,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突发事件随时出现。工作中,我们也曾经彷徨过失落过气馁过,但是领导的信任,科室的支持,职工的理解,使我们充满了信心,义无反顾地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恪尽职守,务实开拓。
3、创新型科室。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建章立制,依法管理,积极探索单病种限价、临床路径、卓越绩效管理新方法,努力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人情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4、服务型科室。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彻底改变坐等推靠坏习惯,抛弃生冷硬顶旧作风。变被动为主动,变催着干为抢着干。千方百计为临床一线科室保驾护航,为领导分忧解难,宁肯自己受委屈,不要科室担风险,宁肯自己有压力,不要领导有不满。
5、廉洁型科室。不断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绝不、以医谋私。坚决与不良作风斗争。
6、团结型科室。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医务科一班人,精诚团结,互相协作,大局为重,工作第一,珍惜医院大好局面,维护医院团结稳定,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广泛沟通交流,集思广益,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塑造医务科崭新形象。
近年来,我院业务量持续上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勤劳的心血和汗水终于迎来丰硕成果,技术水平不断攀升,服务质量大幅提高,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新技术项目层出不穷,经济效益与日俱增,社会形象声名鹊起,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我们的心情越来越豪迈,我们的明天越来越精彩!
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独立、专业的咨询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维护各种产权主体的利益等方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自1988年我国第一家资产评估机构在大连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资产评估机构数量已达4000多家、注册资产评估师4万多名、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业务领域涵盖动产、不动产、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等所有资产评估类型,资产评估机构规模迅速扩张的趋势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相一致。虽然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数量众多,但是竞争激烈、多而不强、分布不均、收入普遍低,总体上并没有改变机构规模“倒金字塔”的态势,即大、中、小型资产评估机构并存且大型评估机构数量极少、中小型评估机构数量众多的格局。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拥有证券业资格的大型资产评估机构仅为70多家,占整个行业总数不足2%。在当期我国经济发展变缓的情况下,作为市场经济中为资本流动和产权交易提供专业服务的中介行业,资产评估业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必然受到经济波动的严重影响,从而使评估机构尤其是中小型评估机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二、资产评估风险涵义及特点
(一)资产评估风险涵义关于资产评估风险的涵义,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界和执业界对此有多重解释,主要有:因资产评估人员执业达不到专业标准而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从而影响使用者经济利益而造成评估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负的赔偿;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以及评估主体行为的失误(非舞弊或违法行为)产生危害评估报告使用者利益及评估者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资产评估机构对委估资产的评估值严重偏离现行市场价格,而给客户、第三者及其它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带给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的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处罚的相关法律责任。通过以上涵义可知,尽管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理解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资产评估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所从事的评估行为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导致资产评估主体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经济损失,由此引起了法律诉讼,并由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资产评估风险特征具体如下:
(1)资产评估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资产评估风险是由资产评估行为本身的内部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是一种不以评估主体的意志而发生转移,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从总体上来说,只要有资产评估行为的发生,资产评估风险就一定会存在,但是评估主体可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2)资产评估风险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资产评估的实质是在某一时点对特定资产本身进行的估价。在评估实践中,资产评估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在资产评估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都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如评估资产信息质量、计价、评估项目后果的不确定性,都有可能导致评估风险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发生类型以及发生结果的不确定性。
(3)资产评估风险的社会性。资产评估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资产评估风险产生的后果与评估主体的社会相关性决定了资产评估风险具有极强的社会性,风险对于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三、资产评估风险分类
(一)可控风险可控风险又称企业特有风险,是资产评估师或评估机构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在执业过程中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控制、防范或化解以减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主要取决于资产评估人员执业素质和评估机构内控评估质量,主要表现在:
(1)评估人员执业素质不齐所带来的风险。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如果注册资产评估师及评估机构受利益动机的驱使,为谋求眼前利益,而置国家法律法规、资产评估准则和执业道德于不顾,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就一定会诱发资产评估风险。与此同时,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是一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智能服务型的行业,它不仅要求评估师熟悉资产评估准则和评估操作技能,还需要懂得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机器设备知识、工程项目知识以及其他法律知识。而中小型评估机构除了少数执业注册评估师能胜任评估工作外,还有一些不胜任评估工作的资产评估师、非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的从业人员,他们的知识水平、评估技能良莠不齐,直接影响评估质量。如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评估人员对不同评估对象还不能正确地使用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资产评估方法。实践经验证明,一个评估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不仅很难胜任评估工作,而且还会诱发资产评估风险。
(2)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管理不完善引起的风险。资产评估机构自身要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包括资产评估服务工作流程的制定、评估价格标准和评估方法的合理选择、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审核、注册评估师与助理人员的工作分工、重要评估结果的多级审核、评估师的后续教育与培训、各种评估资料档案的管理等。一般而言,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控制体系越完备,其引发的评估风险就会越小;反之,评估风险就会越大。
(二)不可控风险不可分散风险又称市场风险,它是指资产评估机构自身不能直接控制,但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发生错误或重大偏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评估机构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它属于资产评估机构的外部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法律法规不健全带来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是,资产评估行业法规特别是评估执业准则的制定明显落后于其他中介行业,这与我国资产评估业社会实践和行业发展极不相称。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而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成为资产评估业的标志性文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业法规体系的缺失,才导致资产评估监督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评估人员缺乏充足的执业法律依据,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很难得到有效检验。例如,评判评估师是否有执业过错、谁来鉴定、如何鉴定,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评估师难以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自己,而在实际操作中,各种做法五花八门,给评估师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2)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滞后产生的风险。众所周知,一个成熟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相关理论学科来支撑,即使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运行模式、新的思维方式,理论的研究也会迅速跟上,并不断加以规范和完善,重新指导实践。我国资产评估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引进国外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国情不同,我国资产评估业所经历的各种评估案例、遇到的评估难题也非常多、非常复杂,经过努力虽然现已成功解决了许多评估实践操作上的问题,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评估理论参数推算、资产的价值类型、价值构成以及估价思路等领域还缺乏研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估理论和评估方法薄弱这一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甚至会动摇评估机构的地位,严重制约评估机构作用的发挥。
(3)信息不完善引起的风险。资产评估风险控制开始于评估项目委托之前,终止于评估报告撰写的最终完成。在评估实践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很难找到公平的估价标准。如在决定是否承接资产评估项目时,就需要评估主体对资产拥有方的评估目的、所有者性质、资产的产权是否清晰、会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要求等进行全面了解,对评估风险进行综合判断。在评估实施阶段,需要详尽了解资产基本情况、计价、数量、权属、质量等重要内容。而评估行为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制不完善、市场不成熟等众多原因,导致企业行为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委托方经常存在各种作假现象,信息失真严重,再加上评估市场交易信息、评估对象相关价格、技术参数不充分,一些有用信息的可靠性较差,极大地增大了评估主体的评估风险。
(4)政府干预造成的风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有些地方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不规范,在资产评估执业过程中有部分政府部门的干预,如部分政府部门拥有对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理权,强行干预评估业务的委托,干预评估收费,干预评估报告的撰写等,这些必然影响评估的质量,所造成的风险也只能由资产评估机构来承担。
四、资产评估机构风险管理政策选择
(一)转移风险政策转移风险政策是指在资产评估中,对某些可能发生评估风险损失的评估项目,采取转移的方式将风险转出资产评估机构,以避免评估损失。在资产评估过程中,有些评估风险是无力抗拒或不可预测的,其风险也是无法有效规避的,因此,转移风险政策就成为评估机构的最佳选择。当前,西方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介机构大部分都采用强制性措施规定事务所购买执业责任保险,并将其作为事务所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例如德国明确规定每个独立执业的事务所的执业责任保险起点为200万马克,上不封顶。为了降低评估风险,保护各种产权主体的利益,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社会保险制度,将部分评估风险有效地转移给保险公司,并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从客观上降低评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规避风险政策规避风险政策是一种保守的风险管理政策,它是当资产评估行为产生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评估项目所带来的收益予以抵消,且评估机构无能力消除或承担、转移风险,或承担该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而最终放弃该项目的评估。如前所述,资产评估风险始于资产评估项目委托之前,终止于评估报告的最终完成。因此,评估机构决定是否承受评估项目时,就要对涉及到资产所有者或控制者、相关资产进行全面了解,对存在委托方向评估者提供伪造的产权证明、虚假的资料,评估过程中委托方的无理要求,给相关利益人权益造成极大损失而难以承担等风险较大的评估项目,应坚决拒绝以规避评估风险。
(三)控制风险政策控制风险政策是一种冒险的风险管理政策,采用这种政策,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实践过程中,要正视各种评估风险,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风险,以减少因发生评估风险可能给机构带来的各种损失。
五、结论
资产评估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资产评估机构的方方面面。多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和评估机构一直进行资产评估风险控制。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先后出台了多项准则、制度和管理办法以促进评估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如2009年2月,财政部印发的《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资产评估机构应当于每一个会计年度终了前,以本年度评估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从管理费用中提取职业风险基金。从评估机构层面看,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实施控制风险政策一直贯穿于整个资产评估项目阶段。如在评估项目承接正式签约之前,评估机构要对委托方及其提供的需要评估资产进行认真、详细了解和审查;在评估实施阶段,要注意对评估人员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进行风险控制;在报告撰写阶段,评估人员应本着客观、公正、独立、专业的原则反映评估实施阶段的工作过程和评估结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的资产评估报告标准格式将评估基准目、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核心内容都写入评估报告,力求避免评估报告内容发生遗漏,规避评估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宇:《浅析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价值操纵与评估误差》,《中国资产评估》2003年第1期。
[2]王景升:《资产评估机构的责任与资产评估风险的规避》,《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5期。
[3]陈蕾、韩迎春:《资产评估执业风险问题探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8年第1期。
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是医务科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常抓不懈的工作。(一)基础医疗质量:我们根据医院管理的要求,完善了院、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各科室建立了医疗质量控制小组,针对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重点加强医疗质量的内涵建设。采取平时督促抽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医疗质量和环节医疗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多措并举,使我院的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二)医疗文书质量:严格按照河南省卫生厅制定的《医疗文书规定与管理》的补充规定及《医患沟通制度》的要求,对病历书写进行规范化管理。认真组织学习,每月进行一至二次质量督导检查,落实奖惩兑现,每季度进行一次病历评比活动,奖优罚劣,并且评出十份最佳病历在全院通报表扬,给予一定的奖励,临床医师书写病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病历内涵大有提高。根据新农合的具体要求以及归档病历的现实问题,对于各个细节的要求更加严格,明确奖惩办法,各科室归档病历上缴及时,残缺病历、丙级病历基本杜绝。年门诊人数人次,住院病人数人次;归档病案份,甲级病历份,甲级病历率为.%;合格病历份,合格率%。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门诊、医技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的管理规定》,但是部分医生不够规范,不能够重视门诊病历书写的重要性。通过召开全院医生会议进行法律、法规知识讲解,讲述门诊病历在司法诉讼中作为证据的重要性,进一步教育、引导医生认真、科学的书写门诊病历。但是仍然存在部分病人就诊不挂号或者挂了号工作人员不发门诊病历的现象,存在医疗隐患。每月不定期随机抽查处方, 平均合格率病房为.%、
门诊.%。处方的书写质量有明显提高,但是存在外出购药问题。门诊及住院科室的各项登记能够按要求进行,但是门诊日志的填写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医技科室医疗质量:持续加强医技人员技术培训及服务质量的改进,注重检查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及准确率,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达到.%。不断增添新项目以满足临床需要。其中检验科在原开展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开展了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t、t,胰岛素等,适应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需要;注重同临床一线科室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地参加了室间质评和室内质评活动,取得优良成绩。放射科引进dr,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符合率;介入治疗取得可喜成绩,治疗种类增加余种,多例病人,主要开展的项目有:肝癌的介入治疗、肺癌的介入治疗、食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植入、阻塞性黄疸引流、布-卡氏综合症介入治疗、气管支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与心血管内科田长明主任积极配合开展了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成功率%。放射科、ct室、mri室规范了每周六上午的集体读片制度、受公安法医鉴定中心委托负责外伤会诊,有效地防范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但是放射科、ct室、mri室规范的每周六上午的集体读片制度有懈怠情况。病理室新增免疫组化技术,提高了临床诊断符合率,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胃镜室开展了直视下胃、肠息肉套扎术,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节约了费用。其他医技科室也分别开展了相关新技术、新项目,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四)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分专业,分科室、引进人才以后,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得到持续的发展。心血管内科开展了心肌缺血的早期灌注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死亡率;呼吸内科开展支气管镜下治疗支气管扩张,疗效显著;外二科开展了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尿道闭锁冷切除术、不游离肾脏的肾盂成形术等;(骨二)手外科成功完成了一例特大腹壁游离血管皮瓣修复前臂皮肤缺损手术;icu扩建床位,在急救治疗上又上新台阶;血液科开展层流床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血液病治疗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新技术奠定基础。其他临床科室也分别开展了相关新技术、新项目,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重要的医疗指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入院三日确诊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五)医疗安全工作:年,我院发生了几起医疗纠纷,但是都能及时发现、尽快处理,
把纠纷在科室内妥善解决,使影响面减到最小。医务科及时参与纠纷的协调解决,与患方充分沟通,顺利化解了矛盾,保证了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起责任事故,对个人给予了严肃处理,科室给予通报批评。三起纠纷已经开庭,其中一起正在重新鉴定中。针对上述情况,认真进行了剖析,全面落实《市人民医院医疗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及《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术能力培训,特别是对急诊急救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加强急诊系列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举行“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的专场讲座,结合身边的或本院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如何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权益。通过努力,有效扼制了医疗纠纷频频发生的势头。
二、新科室新设备
术业有专攻,本着持续发展的理念,我院成功的把科室进行细化,分出专业科室,从而缓解就诊难问题,提升我院的整体水平。
三、引进人才
为了医院的长远发展,院领导在人才引进上高屋建瓴,再次高标准引进研究生人,招聘大学生余人,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
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年,对于国家来讲,是个多灾多难的一年,月份的一场手足口病席卷全国,我院在处置这次突发公共事件上得当及时。在第一时间提供治疗场地,选派专家余人,增添设备台,总 共收住患者近余人次,筛查患者近万人次,尽管工作强度大,最后顺利完成筛查与治疗任务,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月份三鹿奶粉事件,我院迅速的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筛查、统计、上报,筛查近万余人次,确诊患者人次。以上实例证明我院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上是有实力的。我院作为三鹿奶粉诊治定点医院,下一步的工作将要做的更细、更好。
五、科教工作:
(一)继续医学教育:、将继续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注重院内
外人员培训及宣教。今年我院共派出人外出到省内外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派出各类短期学习班近人次,进修学习结束回院的几位医生能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快应用于临床,积极开展工作,对提高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起到较大作用。 、今年我院有近人参加各类成人高考及学历转化教育 、积极撰写论文,全年共发表国家级论文篇,省级论文篇,在省级医学会上交流论文余篇。、科研工作:今年我院取得了两项科技项目,完成两项市级科研成果。、举办各种专业学术讲座次,请上海教授讲座次,郑大一附院教授讲座次,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共有余人次参加会议。(二)组织全院会珍:本年度在icu、中西医科、内四科、干二科、干一科、神经内科、妇科、产科、(骨二)手外科等共计会诊余次,解决大量的疑难问题,深得患者好评,同时提高了我院的诊治水平。(三)三基训练和教学工作 :进一步落实《市人民医院三基三严考核制度》及《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计划》,按照培训计划共举行了十余期学术讲座,开展了急救系列知识培训、急救技能考核以及业务培训及考核,而后进行临床专业知识闭卷考试,取得圆满成功,使大多数年轻医生的急救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我院进一步加强对进修实习生的管理,使进修、实习医生感到在我院实习确实能够学有所成。今年共接收各乡镇卫生院及卫生院校的实习进修生余人。
六、宣传及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医院的品牌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宣传科专门致力于医院的宣传。
七、扎实做好防治艾滋病工作
我院作为艾滋病定点防治单位,领会上级精神,积极配合卫生局全面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做好宣教工作,发放艾滋病预防教育处方,讲解传播途径,关爱艾滋病患者。、配合卫生局及时应相关医疗点的要求,派专人以及相关专业到位会诊,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定期派专人到李林村为患者进行医疗服务。
八、义诊活动及体检工作
、 组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下乡到贫困边远乡村为当地群众义诊共次,配合县卫生局、科技局等分别到各乡镇进行义诊活动,共诊治余人次, 分发健康教育处方余份,深受群众好评。于月日第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上,配合
市委、市政府及司法局,派出专家一行人到东城区广场进行义诊,宣传依法行医。 、今年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及人寿保险公司体检,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体检的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热烈拥护征兵工作,组织专家参与征兵体检,按照征兵体检要求严谨工作,为国家提供合格的士兵。
十、积极配合新农合工作
新农合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我院新农合入院病人较多,领导重视,要求及时为患者报销。通过病案室、新农合与医务科的大力合作,这项工作已经进入良性运作。
十一、正确管理医学出生证明章
完善医学出生证明软件,全部使用打印,制定《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规定》,管理上更加规范。本年度共计签盖余份出生证明。
医务科在年度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新的一年里,争取为我院的医疗改革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二、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各项制度,改进考核办法,狠抓环节管理。
、执行医院的“院-科”两级医疗管理网络,明确科主任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
. 健全并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核心制度。进一步完善业务培训与考核办法。
. 加强医务人员的应急技能及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积极开展应急(心脑肺复苏)演练,要求每人必须熟练进行单人心肺复苏。健全突发、危重疾病的报告、救治方案。安排上级医院主任医师、本院的高级职称及部分中级职称人员的教学工作,以逐渐改善目前业务培训内容单一的局面,增加医生与医生之间经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
. 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作风)。
、健全医务人员技术档案,实施和完善个人医学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追踪制度。
、完善和促进医师定期考核制度,通过平时考评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对全院医师进行规范化考核,并及时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落实单病种限价制度,缓解患者看病贵的问题。
、完善手术分级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术分级管理细则。
、进一步加强“三优一满意”持续改进工作。
(二)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开展人性化服务,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医院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
、转变服务观念,坚持以患者利益为中心,服务流程重组(急危重患者直接看病后挂号收费),缩短就诊患者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建立急诊患者诊治绿色通道。
、医务人员使用文明服务用语,做到态度和蔼、服务热情,杜绝对病人生、冷、硬、顶、推现象。
、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病患者的多层次的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方便病人。
、完善专业化诊治水平,强化专科门诊管理。
(三)强化细节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减少医疗纠纷
、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教育,每季度组织l次全院性医疗安全讲评。
、加强 医疗安全防范,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进一步修订和学习医疗事故防范预案。
、完善院、科两级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体系指标之一)。
、强化“六种人”(疑难、医源性损伤、特殊、危重、严重并发症、其他)报告制度。
、安排医疗事故防范培训、考试次。
、在纠纷处理中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
()不分析出原因不放过
()不找出责任人不放过
()不进行处理不放过
()不吸取教训不放过(重点是吸取教训)
、落实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四)其他工作
、督促医务人员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
、安排有关人员全科实习、按照专业需要
合理安排进修计划。
、鼓励投身科研,勇于创新,争取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