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行业的发展

农业行业的发展

时间:2023-07-07 17:2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行业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行业的发展

第1篇

摘要: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其银行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本文通过研究香港银行业的联系汇率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客户营销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联系农发行现行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银行业;香港;农业政策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7-0040-04

2006年4月,按照农发行总行的统一安排,笔者赴港参加为期十天的短期培训,学习了香港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成本管理和控制、客户关系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观和考察了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廉政公署、中银香港分行、交通银行香港分行等,研究了香港银行业的相关资料。这次培训对笔者的震撼很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香港银行业同行们的创新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干劲。本文结合培训内容,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体会与思考之一:联系汇率制,体现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纲举目张的管理胆识与智慧

香港联系汇率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港元钞票法定发行机构与外汇基金之间实行的一种固定汇率(1美元兑7.8港元)制度。主要操作有两个环节:一是发钞行如汇丰、渣打、中银等在发行港元钞票时,事先以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到钞票发行局那里提交等值美元,旨在换取“负债证明书”作为港元钞票法定发行的准备;二是如需要时也可以凭“负债证明书”和港元钞票以同样的汇率赎回等值美元。

香港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付诸实施以来,顶住了1987年暴发的全球股票狂潮、1990年海湾战争、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解体、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在香港金融业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作为香港发钞制度的根基,对香港货币市场尤其是基础货币市场供应量实施影响和动态调控:当港元或资本流动导致美元等外汇减少时,发钞行可以向外汇基金交还“负债证明书”而赎回美元,这使美元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随后的效应是利率上升,物价下降。当市场出现汇率超出固定汇率等情况时,发钞行以同样法数赎回美元,旋即入市抛出美元套利。其结果是市场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直至市场汇率趋同于固定汇率。[1]

诚然,香港联系汇率制就象一个位于两个互通水池之间调控水位高低的阀门,肩负着调控香港基础货币市场供应量并回归到合理水平,最终导致币值稳定的使命。而且这个阀门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如的、动态的、更是持续的。

香港联系汇率制无疑是一种划时代的创新,对世界金融业同样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是香港同行走自己的路的代表性产物。统计资料表明,1983年港元兑美元跌到历史最低位:9.6:1,比上年骤挫了3.6港元,降幅高达60%;港元汇率对香港GDP的贡献从1979年的11.5%降至1982年的2.7%,四年间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在这种局面下,如何建立一个可操作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抑制港元汇率的激烈波动以及这种波动对香港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这个以共同面对并有效地控制港元的暴跌为最初使命的联系汇率制应运而生。

考察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当时直至现在,不少人把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捧为“包治百病”的神明,一味地死搬硬套。而身在自由市场经济包围下的香港同行能够审时度势,不被它所迷惑,坚定地创立并推行了具有香港特色的联系汇率制度,其胆魄和睿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农发行是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力推“三农”经济发展为已任。然而,何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履行好国家赋予的支农职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固然很多,如发展道路选择问题、经营机制和模式选择问题、防范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益问题,等等。香港同行的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习借鉴,需要探索,更需要有敢于闯、敢于试的勇气以及务实求真的作风。

体会与思考之二: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把中西合壁的人文关怀转化为银行现实的凝聚力、号召力

据统计,香港现有各类金融机构227家,其中,持牌银行151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8家,接受存款公司48家,上述银行共有分支机构1300家,由此形成了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密集的金融服务网络。即便如此,各家银行都有充满个性的企业文化。

在恒生银行,至今员工总是对该行鼻祖何善衡先生最初提出的40字服务箴言津津乐道,该箴言写着:“笑容生和气,高声道姓名。工作需迅速,服务需忠诚。态度常谦敬,问答简而精。对客皆周到,鞠躬谢盛情”。无论从字眼上看,还是深究其内涵,这个服务箴言都折射出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与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融合,它后来逐渐演化为独具特色的恒生文化,成为恒生员工引以为豪的行为准则以及该行在香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渣打银行企业文化更具鲜明的层次性,几乎贯穿于银行经营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在发展战略层面,“步步领先”是该行跨越亚洲、非洲和中东,成为全球最佳的国际银行的经营抱负。在创造品牌层面,该行承诺:理想伙伴――以实例证明领先优势。在价值观层面,该行倡导:反应敏捷,信誉可靠,创意无限,环视国际,坚毅不拔。在客户营销层面,该行方针是:以良好的客户关系与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和开拓市场;以全球实力与创新精神战胜竞争对手;对客户以优质服务使之称心满意;对社区建立互信,付出关怀;对投资者,缔造杰出的业绩,带给优越的回报;对监管者,无论身在何处,树立公司管治和道德操守典范。[2]

考察香港银行业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够渗透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能够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以至于为企业带来丰厚、恒久的利益,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深深地根植于企业,根植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土壤之中,把企业的发展融合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而且在这个进程中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涵盖了业务经营、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和价值观取向等六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都会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积极、深远影响。如恒生银行把个人银行业务作为该行生存和发展的重点战略,并一以贯之。这给该行带来了令人侧目的经营业绩:2004年个人银行业务盈利占全行盈利的51%,主要产品包括了保本基金、股票挂钩投资、人寿及医疗等保险业务、信用卡贷款、透支贷款、私人贷款、税务贷款、按揭贷款等十余项,几乎涵盖了个人投资及消费生活的全部领域,可谓是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个人的投资、消费的基本需求。

考察香港银行业的企业文化,思考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状况,感慨颇深。建行十年来,农发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企业文化的探索以及为企业文化建设所做的诸多努力。在2006年初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以及在此之前下发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总行提出了农发行的“十六字”经营理念:“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在职能定位上,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诚然,这些源于农发行全体员工实践的企业文化无不闪烁着务实和智慧。现在的问题在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重大决策和具体行为上,都能做到“积跬步于千里”。只要这样,必定能成就具有农发行特色、润泽农发行支农使命的企业文化。

体会与思考之三:链条式客户营销机制,力推银行经营与市场消费的有机融合

深入考察香港银行业的客户营销机制,笔者发现,这个机制由三个互动的链条链接而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营销-银行客户管理。

香港的实践解剖了金融产品创新两个实质性取向:一是金融产品创新是一种不可旁贷的现实生产力,它旨在及时提高银行的主动服务能力、加快服务速度、拓宽服务渠道、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等,它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显而易见。二是金融产品创新必须根植于银行所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适应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银行业悄然地孕育了下列经营格局:从原生产品到原生、衍生产品并举;从经营单一产品到经营组合产品;从单业经营至混业、多元化经营;从经营资产负债业务到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并举;从让客户选择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做产品;从“物有所值”服务到“物超所值”服务。[3]

所有这些变化,不但要求金融产品创新要反应迅速、判断准确,而且要求金融产品必须体现其个体化特征的“精雕细琢”,不断推陈出新。令人折服的是,香港的同行们及时适应了、紧紧地把握好上述两个实质性取向并有所作为。如中间业务就诞生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托管类、信托类、咨询类等诸多金融产品。

市场营销是金融产品走进市场的必须载体和形式。走进香港的金融产品营销市场,我们发现香港同行的工作颇见功力,更富有成效。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同步:一是产品的市场调查与确定产品销售对象同步考量;二是产品开发与产品消费群体、销售渠道选择同步考量;三是产品的市场总体定位与客户的细分定位同步考量;四是创立品牌与推广使用这些品牌的手段、方式同步考量;五是产品售卖服务与售后服务同步考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香港同行们对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两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工匠之心以及所付出的辛劳。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香港同行对推向市场的每一个产品都全面认真地评估其内在的品质、对客户吸引力以及可能的服务广度和强度、技术支持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与此同时,银行还对产品销售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让他们如数家珍般向客户陈述产品的品质、使用程序以及可能的风险等。

客户经理制与客户关系管理是香港银行业驱动、驾驭客户营销的两个互动的轮子。客户经理制一般包括两类内容:一是设立机构与分工。按地区设立客户经理中心,并按行业(电子业、贸易业等)、或营业额(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或产品(租赁、信用卡、消费信贷等)进行分工。个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设在支行级的营业机构内,经理直接为自己的客户服务。对公业务的客户经理主要职能是接受授信申请及贷后监控。二是推行客户经理职称制,主要职称有:助理客户主任、客户主任、助理客户经理、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主管等。它实际上是一种评价、肯定员工业绩的激励机制。

香港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无不体现出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主要包括了解客户、客户营销和开拓业务三个环节。恒生银行的客户经理平均管理100-200个公司客户,基本职能是全面了解所管理公司的行业特性、经营特点、近期发展计划等,建立客户资料库。还要对客户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分析,预测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贡献度、信用度,评定客户等级,对高效益和高增长的大户、重点客户、一般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有针对性营销。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各家银行都对每一个客户设置了详细的客户经理风险预警指引,当客户出现不良情况时,客户经理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银行及时启动既定的应急方案。[3]

香港金融界之所以推行链条式客户营销机制,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客观要求。香港银行业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规模很小且以本地业务为主。这项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又一个金融创新,是香港银行业打造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的使然。

考察这个机制,我们认识到它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任何金融产品创新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为实践服务。为此目的,必须有一个链条式机制,让金融创新的成果迅速地走进金融产品消费市场。二是任何金融产品创新必须直面金融产品消费市场。它来自消费市场需求,又服务于这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与消费的互动。这也是香港金融业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之一。三是金融产品创新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完整的、产生整体效应的金融市场还应该关注、推进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并形成互动,相得益彰。四是金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动态持续化发展,要求金融产品创新、营销、消费主体的多元化和渠道、形式多样化。

关于金融产品创新、客户营销,还有品牌创造等,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这方面大陆银行业的作为和建树并不多。譬如,农发行现有的金融产品在粮改之后只限于粮棉油产业化经营领域,近两年来虽然扩大到水产业、畜牧业,但与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需求相差甚远。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消费之间相互割裂,各自为战,导致金融产品创新明显滞后。其结果一是消费市场需求往往得不到金融产品创新环节的积极响应;二是一个金融创新产品往往得不到相关技术、销售手段和渠道的支持,中途夭折或收效甚微。现在看来,农业发展银行必须重视学习借鉴香港同行的经验,从管理、经营体制机制等深层面进行改革,让我国金融产品创新、消费能够直面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

体会与思考之四:创建人力资本经营机制,培植员工资本与银行资本的共生关系

在港培训期间,笔者感受最为深切的是香港银行业把员工当作资本来经营。这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理念上的飞跃,而且是已经付诸实施的具体制度。

香港银行实行薪酬制度,几乎与国外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集团出现CEO相同步,CEO给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业绩之后,香港同行迅速做出反应,他们紧迫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出现了两个层面的分化:一是具有劳动性质即在具体劳动岗位上的人力资源,对这类资源实行工资制度;二是对具有资本性质即技术创新者、职业经理人等的人力资源实行薪酬制度。据统计,全球有90%以上的CEO都不是企业的货币化出资人,而是把人作为资本要素,以年薪回报的方式作价注资所供职的企业。

香港商业银行现在依然同时实行工资制度和薪酬制度,但不少劳动性质的岗位也实行薪酬制度,薪酬制度适用的阶段已经模糊化。以贡献论奖赏已经成为香港银行实行薪酬制度的基本准则。这主要出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励员工奋发向上、敬业有为等方面考虑。香港银行实行的薪酬制度包括:基本薪酬、激励薪酬、股权收入、公务消费、福利补贴等,一般说来,以上薪酬均按职务高低决定其薪酬多少。这种薪酬制度集中体现了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有职就有权,有权就应有为,有为就有利。

农发行在现行的工资体制条件下实行薪酬制度还有一些体制性、法律性框架障碍,实施的条件尚未具备。但农发行现行工资制度在现行框架不变的情况,也可以借鉴,香港银行薪酬制度的一些内容,如: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公务消费、福利补贴等,而且也按岗位、职务高低拉开了一定收入距离。薪酬制度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棘手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与国际接轨地推行薪酬制度,农发行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一个周密谋划、循序渐进地组织、推进的过程。

体会与思考之五:银行要从善于管理风险中赚钱,构建三个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界精英、德国西德银行董事何伟霖在一次以《风险环境下的商业银行管理》为题的讲演中说过两句话:一句话是“银行因承担风险而赚钱”。另一句话是“银行因不能管理风险而亏损”。

在分享香港同行风险管理成果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在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做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包括: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全面精确的社会征信系统、诚信坚实的社会专业中介基础、人格化的风险管理环境、完善的制度基础、严密的组织结构、系统的风险规避及转移技术、灵敏的风险反映体系、职责明了的风险控制流程及惩控疏失的问责制度、追求效益最佳化的信贷组合、具有刚性的外部监管约束等。

上述努力套用我国行政语言,就是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到位。这个体系主要有四个环节,并环环紧扣:确认风险-量度风险-控制风险-监督风险。据了解,香港银行已经根据各自实际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由先后成立的风险政策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总监等机构负责该体系的运作。在具体运行上,香港银行都十分重视风险识别、评价工作,并建立自己的风险分类以及详细识别评价体系和标准。如渣打银行把银行风险分为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资金风险、营运风险、业务风险、法规及监管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恒生银行按信贷风险、流动资金风险、市场风险、运作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和评价。二是风险监管到位。香港金融管理局实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将银行风险分为信贷、市场、利率、流动资金、操作、信誉、法律、策略等八种,制定了风险管理有关指引。三是齐抓共管到位。香港廉政公署会同香港金融管理局、银行公会、银行学会、存款公司公会共同创建了“银行界诚信领导计划工作小组”,制定了《银行界专业道德实务指引》,旨在推动香港银行业的道德操守规范建设,坚决防止贪污舞弊行为。[4]

风险管理是银行生存和发展必须直面的永恒课题。对于农发行风险管理,我们也做了不少探索与大胆尝试:在组织体制上,先后设立了纵向内审、纪检监察机构,2006年初又设大区内审特派办、党风巡视组等机构。至此,农发行条块专门从事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已经建立。在制度建设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制度。在操作机制上,各职能部门分别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操作流程,并引用先进的信息手段、载体给予网络和技术上支持。在经营理念上,以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强职业道德操守建设。

应当看到,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风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商业银行所遭遇的风险之外,政策风险(如职能范围不确定、政策界定不明确、银行性质模糊等)、操作风险(如补贴政策事先不明确、政策审批不到位、业务系统尚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客户经理制存在缺位等)在银行风险总体构成上占相当比重。实践表明,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管理,仅靠农发行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农发行风险管理可谓是任重道远。在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工作有三项:一是积极与当地党政沟通和联系、争取他们对农发行的理解和支持,争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条件和环境。二是扎实工作,把各项管理办法、制度落到实处,实现业务经营的制度化、程序化,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三是逐步推进风险管理的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业已存在的体制性、政策性、法律。理顺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履行支农职能的各种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全会.香港金融体系及监管[M].香港:香港出版社,2004.

[2] 鲍少明.商业银行结构与内部管理[M].香港:香港出版社,2005.

[3] 叶荣铿.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M].香港:香港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增长; SVAR模型;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收入分配;行业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50(2012)0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生产要素的利用越来越充分。剔除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各行业的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一些新兴行业、垄断性行业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大幅度地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传统垄断行业(水电煤汽业)的收入也一直不正常地偏高。一些基础性的、传统竞争充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农业)收入增长却始终相对比较迟缓, 平均收入相对较低, 形成了较大的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行业收入差距导致了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了行业收入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一般都是将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扩展为测量行业收入差距方法,如现在学者们通常使用的行业最高最低工资极值差、极值比、变异系数、库兹涅茨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收入不良指数、离均差、方差、标准差、行业基尼系数、行业泰尔指数等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全部是由国外经济学家提出并最先运用于经济问题研究,我国经济学家或者统计学家逐步将这些统计测量方法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分析。另一类是对提高行业收入、缩小行业差距途径的探寻。由于行业收入千差万别,学者们依据行业收入差距测量结果找出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重点研究提高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与规范最高行业的收入。在中国,农业一直是最低收入行业,垄断行业一直是高收入行业。

学者们致力于研究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外部原因,分析各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以找到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途径。国外学者认为行业垄断、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行业收入的增长。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各种实证检验,Krueger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工种之间存在收入不同[1]。Pugel的研究表明行业垄断程度确实对行业工资影响较大[2]。Dickenz和Katz 认为人力资本, 行业垄断程度对行业工资有很大影响[3]。也有一些人运用工资集体谈判模型分析,认为某一行业的工会的力量大小影响了该行业的收入水平。这些观点基本上能从国外不同时期找出其现实依据,因此这些结论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有一定的正确性。

我国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影响农业居民的收入,与二元经济相关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也影响着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我国许多学者利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我国行业收入增长的因素,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顾严、冯银虎借助非参数估计中的Kemel方法, 对1978年至2006年我国十几个大行业人均实际工资概率分布形态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非常明显,已经显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4]。蔡、李实、金玉国、陈怡等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行业收入增长的情况,认为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有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本、体制性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贸易开放程度[5-8]。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把影响收入的因素归为四大类;一是垄断因素和所有制因素。蔡、姜付秀和余晖等人认为自然垄断或者国家垄断影响不同行业收入[5,9-12]。二是人力资本(教育制度)因素。任重和周云波等人认为人力资本影响行业收入,随着工业向服务业的变迁,知识经济获得发展,拥有企业家才能的新型人才得到更多的收入[13]。三是制度原因。张原和陈建奇的研究发现国有控股程度和单位隶属行政层次越高的行业, 其收入越高,国有企业个人收入更多地依赖外部市场环境和行业因素,外资企业的个人收入相对更多地依赖个人因素[14]。罗楚亮与李实认为人均资本投入和经营绩效等因素显著地影响着中国行业收入[15]。张原和陈建奇还发现中国工会的存在与否对职工收入无任何影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会提高职工收入的重要力量。他们初步认为是我国现行的经济建设模式与管理体制不同程度地抑制着工会的功能[16]。宫希魁认为地方政府公司化并潜在硬化企业工会,把企业工会变成一个服务于地方政府的打工仔,热衷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地方政府变相地抑制工会功能[17]。四是行业自身内在特点。支持该观点的研究人员相对较少。周君使用 Geweke 的线性反馈模型的研究发现行业的自身劳动生产率差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行业间的收入差距[18]。

通过回顾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影响行业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尽可能从行业外部找出影响行业收入的因素(如人力资本、垄断、生产要素特点和制度因素等),并研究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具体影响行业收入。笔者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所以我国行业收入特点与发展模式也会影响行业收入增长情况。本文观点与周君观点相同,但周君运用线性反馈模型只研究了制造业的收入增长情况,没有全面反映不同行业的收入增长情况[18]。要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收入增长问题,必须厘清不同行业收入增长的内在机制。另外,周君的线性反馈模型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本人运用成熟的SVAR模型方法研究不同行业收入的增长机制问题。

本文认为一个行业的收入增长主要依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的发展速度。行业个人收入、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如果某一行业个人收入增长快,则激发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吸引高效率高素质人士从事该行业,从而该行业发展速度迅速;如果行业劳动生产效率高,按照中国目前效率优先原则必然带来个人收入高,会吸引其他行业精英人士加入该行业,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快;如果行业发展速度快,会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者正外部效应,行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下降,相当于提高了生产率,个人的收入也会提高。从逻辑上看,行业的个人收入、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行业生产率高、个人收入高、发展速度快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行业生产率低、个人收入低、发展速度缓慢形成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随着时间推移,高、低收入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本文拟采用计量经济学中SVAR模型研究行业中个人收入、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之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并从中找出各自的收入增长机制,探讨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途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是对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结构化的一种方法,它能很好地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在处理随机冲击项的同期相关问题时,模型可以由实证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决定变量的排序,因此,虽然使用相同的数据不同的人却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另外VAR也无法得到唯一的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而SVAR克服了VAR的不足,可以比较准确地稳定地得到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又可以得到唯一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假设一个包含k个变量m阶滞后的SVAR模型,表达式如下:

(1)

其中为表示变量之间同期关系的 系数矩阵,是t时刻所有的k个变量组成的向量。表示不同的系数矩阵, 是滞后算子L的矩阵多项表达式,则(1)式可以写成

(2)

将(1)改成简化式

再写成滞后算子形式有

(3)

是滞后算子,由式(2)和式(3)结合正定矩阵与cholesky分解可知道是简化式VAR模型的误差项, 即简化式冲击是结构式冲击的线性组合, 代表的是复合冲击。通过对矩阵 A中的系数做出约束并估计系数值, 可以得到可识别的结构式冲击 ,运用 SVAR 模型,不但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当期相互影响关系,还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发现新信息冲击的时间路径。对于公式 (1), 为了让模型达到可识别的目的,估计结果唯一又符合经济问题,因此要对模型A矩阵元素做出限制 。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行业内的生产率、发展速度、个人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可获取数据时期较长的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我国行业名称、统计口径变化很大,本文选择1978年以来行业名称都没有变化的行业,并把其分成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行业。结合我现实情况,考虑行业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农业作为低收入行业的代表,制造业作为中等收入行业的代表,金融业作为高收入行业的代表。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中经网和各年统计年鉴。本文用行业个人的年平均工资wage代表行业个人收入,用人均年产业增加值pvity代表生产率,用行业增加值增长率speed代表行业发展速度,并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都以1978年为100)进行相关调整。数据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9年。 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对低、中、高收入行业内的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和个人收入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19]。

(三)模型估计

1.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存在单位根而造成模型估计结果不准确,本文首先考察各变量的平稳性。对农业年平均工资、人均年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增长率依次用wage1,pvity1,speed1表示,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人均年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增长率依次用wage2,pvity2,speed2表示,金融业年平均工资、人均年产业增加值、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依次用wage3,pvity3,speed3表示。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采用ADF方法检验)。

2.低收入行业(农业)的SVAR模型

模型中有3个内生变量, 因此需要施加3个约束[ k(k - 1 )/ 2=3。]才能使得模型 (4 ) 满足可识别条件.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行业的当年工资Wage1推迟一年逐年变化,现在的工资不受现在生产率影响,也不受现在行业发展速度影响,即有;当年行业发展速度对生产率的影响是由量变到质变,当年行业发展速度只引起量变,所以当年行业发展速度对当年生产率的影响为0,即。在模型 (4)满足可识别条件的情况下, 本文使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方法估计得到SVAR 模型的所有未知参数,可得矩阵及和的线性组合的估计结果如下:

3. 农业年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冲击响应函数

本部分首先计算农业年收入增量的变化量d(wage1,2)对行业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的冲击响应函数。然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农业收入变化的贡献度, 进一步评价不同冲击的重要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所有变量进行了二阶差分, 因此各个结构冲击并不是各变量水平上的冲击而是各变量二阶差分变化的冲击,为了便于表述, 本文余下部分仍使用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冲击的表述方式。农业收入变化量的增量对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的冲击响应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 所示, 纵轴代表农业收入变动d(wage1,2),横轴代表农业生产率变动d(pvity1,2),若农业生产率在0时刻有1个单位增加,则农业的人均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在0时刻由很小的正数在1.5期之后变成0,在第2期之后很快变成一个极小值,以后之后便在0附近波动,在第6期后出现大幅振荡。可以看出在0期一个单位农业生产率的冲击,会导致农业收入在第0期至第1.5期内有少量增加,之后快速下降,在第2期末收入可能等于或低于生产率冲击前的收入水平,这之后收入缓慢增长或者保持原来水平,在第6期后农业行业的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发生剧烈变动,农业收入在原来水平上剧烈波动。从总体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农业收入短时间小幅度的增长,之后农业收入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农业收入的大幅度波动会给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图2是农业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行业速度的冲击响应情况。当行业发展速度发生1个单位增加时,在第1期至第3期内农业收入量出现小量增加,之后出现剧烈水平波动,这说明农业收入对农业发展速度响应敏感,第4期便发生了剧烈波动,远早于对生产率冲击的响应。图1和图2反映了农业的基本内在规律与特点,也反映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由于农业需求价格弹性小,属于蛛网发散行业,而且中国农业贴补制度和措施还不够科学、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发展速度提高时,农业收入增加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而且收入会出现大幅波动,对农业带来损失,引发经济不稳定。

4.中等收入行业(制造业)的SVAR 模型与相关的响应函数

同理做出制造业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生产率和制造业发展速度的冲击响应如图3和图4所示。图3显示制造业的年个人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制造业生产率冲击的响应情况。第0期个人收入增量是从70%开始上升,在第2期后收入增量的变化量达到极大值,在第2.5期时为0,出现水平波动并趋于平稳。在第1期至第2.5期内制造业收入都在增加,与农业相比,制造业的收入增加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增加的幅度比农业的大,相对农业来说,制造业的生产率提高可长期稳定大幅度地增加制造业的收入水平。由图4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可以稳定地促进收入增长,这说明制造业生产率和制造业发展速度都可以长期大幅度稳定地提高制造业的收入水平。

5. 高收入行业(金融业)的SVAR 模型与相关响应函数

如图5 所示, 金融业的年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金融业生产率冲击响应由一个很小的负数立即变成一个正数并增加,到第2期后收入增量的变化量达到极大值,之后开始减小,在第2.5期后变为0,在第1期至第2.5期内金融业的年收入一直是增加的。在第3期后金融业的收入出现剧烈的波动。与农业相比,生产率冲击对金融业的收入的影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增加的幅度较大。由于金融业人员流动性较强,个人收入波动幅度大不会造成该行业的很大损失。从图6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冲击也会导致金融业的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发生变化,引起收入增加与更大的收入波动。在现实中,金融行业的不断增加的金融衍生工具减小了金融行业人士的收入波动幅度。

通过收入增量的变化量对三个代表性行业的生产率冲击响应可以看出,低、中、高收入行业的内部各变量有其相互影响关系。生产率都对其行业收入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与持续时间不一样,一单位生产率冲击,农业收入增加的时间短,增加的幅度小,后其又带来收入的大幅度波动,农业受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约束,又源源不断地输出劳动力来支援工业与服务业,农产品期货品种少,这样不利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诸多因素让农业一直成为低收入行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收入增加时间长,增加幅度大,制造业金融为代表的中高收入行业其他行业很少受类似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约束,可以人为地快速提高生产率,提高的生产率冲击又可以长期大幅度以地提高该行业收入。这样制造业便可以成为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中等收入行业。金融业另外一个特点是收入波动幅度很大,但该行业有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收入大幅度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该行业成为一个实际高收入行业。

6.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S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在SVAR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产生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表3、表4、表5分别是20期的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收入增量变化量的方差分解表。

从表3中可知,农业的生产率对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方差解释程度越来越大,解释程度值跳跃幅度也大,行业发展速度对其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方差解释程度越来越小,说明农业生产率是影响农业收入波动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对农业进行相关政策扶持,则农业生产率提高仅依赖现有市场机制只能引起收入大更大幅度的波动,这样的收和波动只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要依靠农业生产率使各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必须有相应的补贴、健全农产品流通等政策来疏通生产率提高收入的传导机制,使得农业收入稳定增长,这也是提高农业收入的最科学长效方法,从表4可知,制造行业中生产率、制造业发展速度对其行业收入增量的变化量方差解释程度基本不变,说明制造业行业发展稳定,收入也在合理范围之内。表5显示金融业的个人收入变化对金融业收入的增量变化量的方差解释程度达90%之多,生产率对其方差解释程度远小于农业,制造业的方差解释程度,暗示以金融业为代表的垄断高收入行业内员工收入差距也是相当大的,马明哲等金融高管年收入6600万与普通金融职员年收入5万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这样大的行业内部收入差距并没有摧毁银行业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业内的最低收入在社会是中等收入,不会引起人才外流,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业员工流动性比较强,因此其内部很大的收入差距也不会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另外,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高薪水不是由高生产率引起的,可能是他们利用中国庞大的垄断集团力量与金融监管漏洞谋取的,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健全监管制度,弱化垄断力量等一系列措施限制高收入行业高管收入,让生产率成为解释收入增量的变化量的方差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让其行业内收入成为收入增量变化量的方差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利用 S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对行业生产率、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农业、制造业、金融业分别代表的低、中、高收入行业的收入增长有着不同的内在机制。

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收入对生产率和发展速度冲击的反应是一个发散式反馈效应,生产率与发展速度对农业收入的冲击,在导致农业收入一个较小且短期的增长之后,会引起农业收入大幅度的波动。农业收入大幅度的波动伤害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2.制造业收入对生产率和发展速度冲击的反应是一个收敛式反馈效应,也就是说,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可以稳定且长期地提高制造业收入水平。

3.金融业是一个收入波动很大的行业。金融业生产率与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会引起行业收入长期大幅度的波动。但这种波动并没有摧毁该行业的发展,金融业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金融业生产率与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收入大幅度波动的负面影响。

(二)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收入增长机制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行业收入,保证中等收入行业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稳定高收入行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1.对农业等低收入行业,首先要建立符合其行业特点的“产―运―销”市场体系,然后再提高其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以实现低收入行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政府需要通过健全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补贴制度、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等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发展速度促进农业收入增加。只有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和价格稳定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行业发展速度才能提高农业收入,才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2.放松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等收入行业的管制,通过行业规制与行业协会等方式使其实现行业的自我约束。鼓励这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来提高行业的生产率,加快行业发展速度,最终长期稳定提高行业的收入水平。

3.大力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鼓励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笔者反对抑制高收入行业的收入补贴低收入行业的做法。金融业一部分高收入来自于个别高管利用金融监管漏洞获取的非法收入,因此规范这部分金融业高收入的最好办法是加强金融监管。同时金融业又是一个风险极强的行业,根据风险理论,高风险必然对应高收入,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或者转嫁风险,可以取得相对稳定的高收入,所以应该鼓励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以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Krueger A B,Lawrence H.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industry wage structure[R]. NBER Working Paper, 1986:1-51.

[2]Pugel T A. Profitability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ter-industry variation in wages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0, 2:248-253.

[3] Dickens W T, Katz L F.Inter-industry wage differences and theories of wage determination[R].NBER Working Paper, 1987:2271.

[4]顾严,冯银虎.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发生两极分化了吗?――来自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的证据[J].经济评论,2008( 4):5-13.

[5]蔡.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成因与变化趋势[J].财贸经济,1996(11):3-5.

[6]李实.企业盈亏与职工工资差异[M]//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

[7]金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诠释[J].统计研究,2005(4):10-15.

[8] 陈怡.贸易开放影响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机制探讨――以制造业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4):1-7.

[9]姜付秀,余晖.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市场势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71-79.

[10]王俊豪,程肖君.自然垄断产业的网络瓶颈与接入管制政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7(2):36-42.

[11]沈丽,于华阳.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收入问题现状与合理性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 (8): 69-75.

[12]张世银,龙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4):20-25.

[13]任重,周云波.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25-31. [14]张原,陈建奇.人力资本还是行业特征: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分析[J].世界经济,2008(5):68-81.

[15]罗楚亮,李实.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 (10):72-83.

[16]张原,陈建奇.工会与行业劳动报酬的剪刀差悖论: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评论,2010(5):82-95.

[17]宫希魁.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及其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1(4):3-11.

[18]周君.行业收入差距: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22-26.

[1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78-298.

Industry productiv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Speed and industry income growth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VAR Model

Wang li

第3篇

[关键词]农业展会;优化;策略

1农业展会对于农产品贸易的意义

农业展会对于本地农产品的宣传和展示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农业展会为平台,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整合,使得资源要素能够得到最优配置,不仅可以扩大农产品的影响力,而且使得展会的附加值和辐射效应更为明显,促使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宁夏将枸杞产业作为宁夏最具地方特色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打造“中国枸杞之都”,在2018年举办了“枸杞产业博览会”。[1]宁县枸杞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形成了品牌展会,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展会势必会带动多个行业资源的配置,比如当地的服务业、旅游业、交通业以及餐饮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可见,农业展会的举办,对于当地资源的整合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农业展会极大地开拓了市场,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行业交流。目前而言,农业展会的开展一般坚持“产地就近原则”和“市场就近原则”,两种模式互相补充、融合。诸如,对于有着品牌特色的农业产品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形式,与国际接轨,拓展市场空间;而对于在国内影响力明显的产品,可以在不同地区开展大型展览,吸引外来展商,以“引进来”的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产品区域化模式。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展会的自身的特点有助于打造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加强了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2]所以,农业展会的举办不仅促进了农产品贸易,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三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业展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展会形式单一,多为政府主导

当前,我国农业展会主要是由政府来主导的,这样的展会模式使政府在展会中有着过多的参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将近70%的农业类展会是由政府主办,委托事业单位、商协会或企业承办的。[3]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主导能够刺激农业展会发展,对于当地展会品牌有推动作用,提升展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农业展会的市场空间无法得到拓展,展会取得效果作用则不是太明显。比如,政府支持的覆盖范围有限,不可能涵盖到各个展览中去,同时,在不同的地区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同,基于政府干预范围和支持力度不同的影响,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存在,从而影响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会影响到经济市场秩序。

2.2缺乏行业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展会一般都是由各个地市政府主导的,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在相关领域没有形成行业规范。而对一些较大的农业展会而言,往往是由中央部委或省级政府主办,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引导管理,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得展会行业管理缺少可持续性和连贯性。对于一些小型的农业展会而言,由于受到举办展会组织单位性质、业务、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地域因素的限制,存在操作行为不规范,缺乏行业自律性,导致展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着显著差别。再则,由于缺少有效的机制,导致资源要素配置程度不高,展会呈现出规模小、档次低的特点,有些地区则采取重复办展的方式来进行宣传,缺少系统性、规划性和长远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受到消极影响,对于当地的农业展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3农业展会的优化策略探析

3.1加强政府顶层设计,确保农业展会有序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在新形势下,作为政府要加强顶层方面的设计,协同好农业展会并制定农业展会宏观规划,提高政府的支持效率,确保营造良好农业展会环境。首先,作为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掘本地农业资源,培育和宣传农产品品牌,形成地方品牌特色并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积极扶持品牌农业相关产业建设。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行业规范,发挥市场有效机制,以促使农业展会市场有规可循。最后,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农业展会发展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校企结合模式,建设一支既能懂农业又会营销、既有品牌意识又有办展经验的人才队伍。

3.2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社会力量办展

农业展会多元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即农业会展良性健康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唯有如此,农业展会才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相关政府部门要规范行业标准和市场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农业会展行业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可以承办有关农业会展的会议,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为社会上的一些涉农机构在政府的主导下,可以承办相关类型的展览会或者博览会,政府借助社会力量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给予涉农企业参展以支持,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社、农业联合体等机构进入农业展会的积极性,比如农业合作社可以举办各类农产品展会、农业机械器具展会等。[4]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邀请社会媒体做好宣传。同时,可以借助本地的高校资源,实行校企合作模式设计好农业展会,在农业会展场馆建设、土地使用等方面赋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3.3打造专业品牌,提升农业展会形象

农业展会的可持续性开展离不开相关特色产品的支持,在农业展会中应积极打造符合地方农业特色的品牌特色。在政府、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共同推动努力下争取形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展会,形成一个具有元素多样化的产业展会。一个农业展会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发挥辐射效应,能有效地整合相关农业资源,能够实现区域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实现了展品品牌、企业品牌以及展会品牌的互动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地域特色性、行业领导性的品牌展会。

第4篇

政府扶持型: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五分之一。与政府扶持型模式相比,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由各类协会、社团和联合会等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中介机构主导,组织农户、企业等参与主体,整合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咨询培训、整合营销等服务。非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通过行业自组织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集群效应,适用于行业协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为典型。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产业协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生活生态型:德国市民农园

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农业经济增长;协调路径

引言

农业与生活息息相关,从五谷杂粮到棉麻丝线,均是农业的一部分。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农产品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协调路径进行探究。

1农产品物流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1.1农业经济影响农产品物流的规模、结构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行业,受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不同,各地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域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同,导致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物流行业存在差异性。不同地域农产品行业结构不同,农业经济发展快的地域,农产品物流行业的规模更大,体系也较为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产品物流相互影响,在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1]。

1.2农业经济影响农产品物流方式

农业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物流方式有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种类是否耐受,贮存方法和配送方式都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物流方式。如何能够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减少损耗,提高农产品的保险能力,是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当务之急。农产品运输设计到大宗农产品运输,水运、陆运、空运都是当前较为常见的输运方法,根据农产品的种类、经济价值等不同条件,选择最为适当的运输方法,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减少损耗,扩大农产品物流的利润。同时,针对于无法长期保鲜的农产品,应积极发展运输需求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线,并积极研究惰性气体保鲜、冷库存储等技术。

1.3农产品物流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农产品物流与农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倚重,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物流。实际需求决定经济需求,尤其是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更是如此。我国农作物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不同[2]。而本地农作物的需求量较低,无法完成自产自销的运营模式,反观,异地农作物需求量较大,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行业的本职工作就是将农作物输送到需求量的地区。因此,农产品物流行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农产品物流行业和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2农业发展现状和改良意见

2.1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和小镇,部分地区缺少相应的运输条件,导致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迟缓,农业经济止步不前。俗语有云:“要想富,先修路。”落后的道路状况是制约二者协调进步的关键。当前,农业发展具有两极化现象,发达区域越加发达,落后区域越落后,发达的农业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如同滚雪球一般[3]。可以迅速发展,聚集越来越多的经济财富。而落后地区生产效率跟不上,配套设备落后,运输环境恶劣,农作物贮存技术欠缺。这4点均属于基础设施问题,“打铁还得自身硬”落后的地区无法有效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造成了阻碍。我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农产品制造以及农产品服务多个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颠覆了以前“量大、实惠、管饱”等农产品的认知,逐渐要求农产品有新的标签,如绿色、有机、营养、精致、服务等。

2.2改良意见

为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带动本地经济建设,道路交通势在必行,政府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都在给予资金扶持,大力建设落后地区的民生环境,帮助带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中央政府扶持,当地县、镇政府也应该组织相应的造路工程,资金可向上级申请,人力资源可以在区域内招聘,齐心协力共同克服道路交通的难点。积极吸收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质和量,建立农作物贮存区域,加强区域内的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的贮存损耗。如,发展农田水利设施,铺设农田道路,学习先进贮存技术等[4]。只有自身农产品质量过硬,才能吸引更多发展机遇,在网络上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知识保障。优秀的农产品配套行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强化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注重农产品加工行业。加工行业利润可观,原材料造价成本低廉,经加工后可以取得相当的利润,是当前我国农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配套的运输服务和配套的售后服务都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3农产品运输行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营业金额稳定升高,至2017年,全年物流总额近253万亿元。并且以每年6%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其中2016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2.8万亿元,仅占其中1.58%。虽然近年来依旧持续走高,但是市场份额比例却不断降低,意味着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在不断进步发展,但是依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经济发展依旧存在较大限制。我国2017年物流行业已经占据全国GDP的14.6%,同2016年相比,下降了0.3%[5],同时物流成本比重也逐渐降低,标志着物流行业整体利润提高,但是农产品物流成本却居高不下,甚至还有上升趋势。农产品生产比例已经接近40%。据调查统计,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中普遍运输的大米,仅是从生产区运送到销售区便占据了总成本的40%以上,而对于保鲜度要求较高的其它农作物更是达到了物流成本的60%。主要原因包括物流环节复杂、效率低下、资源出现浪费,同时冷链等技术仍有不足,运输过程中出现过多损耗,造成成本增加。

4农产品物流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协调路径

4.1改进制度,加强基础设备完善

改善当前的管理政策,完善现代化管理模式,精简物流运输不必要的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加强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加强学习先进管理理念。配备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农田道路、农产品加工、存储空间、贮存技术、通畅交通运输网络。结合现有的物流需要,搭建物联网系统,配合相应的管理模式以及软件支持,使农业经济和农产品物流完成快速发展。贮存保鲜技术是当前物流运输的重要核心技术,加大冷库建设以及低温运输环境,冷链车辆、冷链柜等冷链技术基础设施。可以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是当前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4.2人才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不足,对于农业发展造成制约,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农业人才进行积极培养,完善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在校农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优化物流服务流程、模式,实现物流供需信息的集成化和实时共享[6],为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6篇

1.1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当下的发展趋势下,要想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实现我国农业的长效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能力,打破过去单独依赖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用最新农业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农业机械化强度,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2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随着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推动时代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将核心放在机械技术的改进与提升上,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发展。在将来农业现代化构建的过程中,我国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创新,在农业中使用更多的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际状况

2.1缺少专业化人才

我们都知道,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人才是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我国,要想实现农业的长效发展,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做到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

2.2农业机械化机构资金安排不科学

当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比较滞后,存在着许多行业内部问题,像资金安排不合理、人才体系不完善等状况制约着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改进的资金投入,但其投资力度相较于其他行业仍显得不足,和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在行业内部,各领域投资比例不平衡,导致出现了体系偏差,最终使得各方面的机械化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2.3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

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比较传统与滞后,在计划经济环境中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不能顺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当下农业的现代化转变。另外,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广与宣传力度不足,没有与农业科研机构和团队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当下,我国农业科研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宣传和推广强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农业在科学技术使用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团队还没有构建健全的合作机制。在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层面,我国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但由于推广宣传不到位,也会影响我国农业创新技术的提升,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困难重重。

3强化农业机械化能力的解决方案

3.1确定目标和构建重点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化构建,就需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抓住发展重难点,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建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农业技术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机械化产业链。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我国农业发展为基本态势,划分最终目标,确定我国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科学化的技术,以优创效、以质提量,大力改革我国农业发展模式,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通过实现我国农业长效机械化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2强化专业人才培训

人才作为当下各行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与改造需要特别注重培养的对象,要想实现农业现代机械化和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帮扶,最终,通过打造专业性的行业团队和高水平的农民队伍,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第7篇

【关键词】农机作业委托 农业 机械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只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才能够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而质量提高。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应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而技术的进步与制度革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行农机作业委托会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诸多有利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农机作业委托概述

1.农机作业委托的概念

什么是农机作业委托呢?农机作业委托主要指的是农民依据一定规则要求把部分或者全部自己应该承担的农作业委托给农机经营组织或者农机户来完成。这一农业组织制度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产物,对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2.实行农机作业委托的意义

农机作业委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对新的农机经营模式的开创以及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三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下进行一一分析。

2.1有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在农业作业委托制度下,联合收获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农业和农民服务,它的制造成本和性能参数都能够与农村的生产规模以及农民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农机作业委托的实行和农业收获机的使用既能够解决农业机械投资高、利用率低的问题,也有助于解决农民单独作业购买机器有困难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2有助于新的农机经营模式的开创。实施至今,很多地区的农村都是实行个体经营,农民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农业生产。在实施了农机作业委托之后,农村的农业生产开始重新走向联合。农机作业委托通过建立承包公司、联合体等新的农业服务组织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经营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

2.3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农机作业委托制度下,农业机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就大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时间,从而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给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助于促进其农业的机械化发展。

二、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农机作业委托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促进农机行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通过农机作业委托的方式,那么农村对于农机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这对于农机制造行业等于农机生产相关的行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小麦联合收割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以来,其生产数量大为增加;小麦机动收割机1997年的生产数量是其1985年的11倍。这些都与农机作业委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生产数量的增加外,农机作业委托还助于促进农机生产制造行业的技术发展与更新。农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激烈的农机市场竞争,这就使得某些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农机生产企业不得不被淘汰。与之同时,农机的市场潜力也给该行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投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也流入中国,这对于推动我国农机技术发展与更新具有积极作用。例如,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都曾在我国的浙江省与江苏省办厂进行水稻收获机的生产。这些都对于繁荣农机市场具有一定的作用。农机市场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又推进了农机作业委托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有助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配置

农机作业委托是农业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配置是其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农机作业委托主要面向市场,对于提高行业市场化的水平,对于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作用。农业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对于农机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具有推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3.有助于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受农村组织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比较缓慢,农村的农业机械普遍廉价、小型且功能单一,大型的农业机械在农村还没有市场,得不到发展。实行农机作业委托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方向就会发生变化,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会受到影响并发生相应的改变。农机作业委托实施之后,大型的农业机械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我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依靠小型的机器和重复性的人工劳动,而是通过操作功能多元化的机器就能完成。农机作业委托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扩散,原来的小型农机和农具占主导的格局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功率、现代化、联合化的大中型农机以及农具。农业机械的朝着专业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必然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中型农具的发展会带动农机作业委托的发展,也会推动农业生产其他环节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的联合化、大型化以及现代化,从而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作业委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开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其对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机行业发展,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的配置以及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秦海生.浅论我国农机经营体制第三次创新[J].中国农机化,2000(05).

[2]陈晓红,高原康彦.一种新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方法――层次模型法[J].系统工程,2000(04).

[3]鞠卫平,张建明.契约机制下农机作业委托利益主体行为的策略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中职学校 农机专业 汽车方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78-02

我国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提高教学人员业务水平、完善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自身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同时,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农村汽修行业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育发展很快,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农业中职学校相继组建了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并为之培养了大批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现在,他们已成为我国农机事业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骨干力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只搞单一种植业机械化,农机专业中职教育只局限于农田机械化,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已适应不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包括农林牧渔各业,主副产品加工、贮藏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用的各种机槭和成套设备。农业机械化已不仅仅是农田机械化。世界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正在向农业工厂化和自动化迈进。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发展很快,例如塑料薄膜的大量应用(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成套设备),推广水稻工厂化育苗及配套机具,多种食用菌生产线,机械化养鸡、养猪,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增值成套设备,等等,不胜枚举。另外,从2008年之后, 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迅猛。这些现代农业生产机械的出现和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迫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和汽车修理专业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我们认为,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特点及其人才规格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间层次的生产现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突出掌握本专业应用技术。中职教育主要是应用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掌握有实效、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学而能用,用而有效。

根据中职教育特点,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规格应是: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这些人才既能组织和指挥农村各业机械生产、汽车修理,又具有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出色专业本领。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寻找一种机制,使本专业培养学生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农业生产实践,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汽车修理行业实际,加强校内外试验和生产基地建设,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

三、对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想设

1.提高本专业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的改革与提高适应农村各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汽修行业的发展速度,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需求,就必须提高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本专业相当部分教学人员从未从事过生产一线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都有限。所以,具有这样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构的教学人员不可能培养出满足当今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所以,要多途径提高教学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使之适应培养掌握先进应用技术的中职人才的需要。第一,教师、实验人员除承担课程、完成教学辅助工作之外,还应经常在实验和生产基地(农村、厂场等)参与实际生产和试验,不断丰富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创造性地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生产服务。第二,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一些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都较高的校外人员来校任教,带动本专业全体教学人员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第三,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本专业教学人员定期进行技能与理论的培训,接受本专业技术专家的指导,让本专业教学人员有一个学习使用先进设备的机会。总之,对于本专业教学人员的培训,应当结合各个农业中职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2.完善本专业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

按知识体系或相关学科组成的教学功能室是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单元。为适应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功能室应具备推广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术或进行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能服务的功能。它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生产基地,有对外联合和独立工作权力,掌握一定资金(学校按计划拨给和通过有偿技术服务收入)和一定人事安排权。

根据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对应用技术的需要,考虑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特点,设置五个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功能室。

第9篇

1.1集团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湖南正处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型阶段,农业企业的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加之我省的涉农院校较多,导致农职院校的竞争激烈。所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参与集团的动机与需求各不相同,导致不同成员参与集团工作的动力及投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建立集团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找到多方共赢点,促进集团内校企深度融合、长期发展,取得有影响的合作成果。

1.2集团化办学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作为基础、艰苦行业,肩负农业生产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来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院校参与集团工作,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急需人才。虽然我省教育厅、省农业厅均出台了支持本集团的发展的部分政策文件,但可操作性有待完善,政策措施的力度有待加强。

1.3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大整合与共享力度本集团是建立在合同契约基础上的松散型组织,没有严密的产权约束机制,各成员往往各取所需,成员之间的开展范围不广泛,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的合作。要整体提升集团的效益,必须通过建立统一的课程开发链、师资培训链、资源共享链、产业合作链,来强化集团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社会服务方面的合作行为,体现集团的合作效益。

2建设的基本思路

集团紧贴我省农业行业,明确“依托农业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实现校企共赢”的建设理念,完善集团运行机制、校企共生机制,依托“政府政策、行业指导与项目、袁隆平院士团队”三方的支持,搭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基地、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五大合作平台,实现“课程(培训项目)、人力(国际交流)、实训条件、科技研发、网络信息”等资源共享。集团成员携手培养农业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提升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3已取得的建设成效

3.1校企联动,产学相融,校企共生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1)建立了指导、决策、协调及实施四层级的有序组织构架。吸收了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职业院校等广泛参与,设立集团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集团章程,确定了组织架构各层级的工作职责,制定了集团运行管理、动态调整、人才培养、项目合作、队伍建设等工作制度。(2)建立了信息互通,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通过会议、网络、论坛、活动等载体,建立了常态化的专业市场调研机制,建成的职教集团网站定期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不定期举办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50余次,组织了2次“政府、行业”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现场办公会议,争取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厅局领导到集团现场办公,促成了“湖南省农业行业办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效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平等协商、对话的协作机制。(3)建立了互惠互利,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联合举办了1期“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训班和5期“国际花艺人才”培训班,共培训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500余名,培训集团内院校专业教师80多人,已有5名学员赴东帝汶和利比利亚等国家、有2名教师到菲律宾执行国家农业援外项目任务;校企共同开发了“湖南村村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联合成立了“藤本植物研究所”等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机构7个;与企业共同建设了“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玉米原种扩繁育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10余个,通过“筑巢引凤”,吸引集团成员企业加盟,共同推广良种及“育繁推广一体化”等技术,实现了基地、企业、种植大户共同受益。以“农业部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为平台,校企共同培训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11460人,进行农业类职业工种专业技能鉴定9000多人次。

3.2校企共建,社会共享,建设了一批具有优势的行业共享资源(1)湖南农业信息中心、湖南龙讯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本集团开发建设的“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三大问题。创办的集团网站,年访问量达到50万次,已经成为集团成员信息与交汇的重要窗口。(2)共同开发了种植、畜牧、水产与农机修理等四个“农业技术指导员”新职业标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集团网站为依托,围绕集团成员学校的主体和特色专业,建立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农业新技术、新职业技能培训包。在湖南省教育厅网站建设了“宠物”、“花卉”2个频道,在集团网站设立了农业技术“专家在线”服务。(3)建设了一批社会效应强大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股份制合作,校企共建的标准化蔬菜生产性实习基地,填补了湖南省无胡萝卜出口基地的空白。与长沙百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电类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长沙都市花乡合作共建的花卉生产性实训基地,均形成了“产训合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湖南省中职教师培训基地。(4)实现了集团内人才的互培互聘。集团出台了《优秀人才校企双向互聘互兼实施办法》,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参加培训获得双学历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集团牵头学院实施的“双百工程”,形成了每年“100名一线专家进校园、100名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集团内学校建设了4个省级农业类专业教学团队。

3.3对接产业,订单培养,企业积极参与集团的人才培养集团构建了以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为龙头、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贸易、农业休闲等专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专业群,初步形成了职业院校间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通过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联合完成园艺技术等7个主体与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组织进行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共同开发了园林工程技术等课程标准50门,制定湖南省农业类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标准4个、高职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3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个,新职业标准4个。与12家企业开办订单培养班27个,在集团内基本完善了专业教学标准、学生技能抽查、专业教师培养等规范性文件,基本构建起了社会化、科学化,企业、院校、家长、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4行业指导,多方支持,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大有改善湖南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就把“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纳入了《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2年12月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农业厅厅长田家贵先后2次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农业厅厅长亲自挂帅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落实了一批支持农业集团化办学的政策措施。3013年湖南省农业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培养专项计划的请示》(湘农业〔2013〕111号)也已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这些政策与措施既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校企合作的舞台。省财政每年拨款20万元,行业主管部门湖南省农业厅按1:1配套设置了集团建设专项资金,企业也以各种形式对职教集团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保障了集团的正常运行费用。国家发改委、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涉农各厅局支持了本集团1亿多元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经费。其中有,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玉米原原种扩繁育基地”农业部支持了300万元,湖南省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支持了“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500万元。初步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项目支持机制,能够从立项、实施、监督、评价、验收等多方面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第10篇

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是世界农业旅游的起源地,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成熟期,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农业旅游收入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逐步提升。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证明,农业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就地安置、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明显成效。

理论界已对国外农业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发展经验、类型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了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的启示,同时关注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个案。早期农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农业旅游对乡村及农业文化传承的价值,随着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其对农村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提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替代性活动,有助于改善自然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旅游在保持农场家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能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经营的长期利润。农业旅游是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对于农业旅游类型划分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农业旅游的展现形式或发展模式,基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少学者研究了国外农业旅游的政策选择和制度支撑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政策——包括政府干预、区域结构调整、社区变革、构建合作机制;研究美国、日本、西班牙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从管理体系、资源保护、产品开发三个方面进行经验借鉴;研究国外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投资融资情况、财政支持政策,以及国外休闲农业协会或其他非政府组织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旅游内容、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土地管制、集群经营模式等方面概括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建议。

上述关于国外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素材,但研究内容尚局限于概况介绍及经验总结,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及结合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经验借鉴的成果仍不多。本文通过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总结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成功的共性规律,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政府扶持型: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环境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二)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

与政府扶持型模式相比,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由各类协会、社团和联合会等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中介机构主导,组织农户、企业等参与主体,整合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咨询培训、整合营销等服务。非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通过行业自组织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效益集群效应,适用于行业协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最为典型。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产业协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四)生活生态型:德国市民农园

生活生态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城市居民农耕体验需求为中心,强调农业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衡协调,以德国市民农园为代表。1919年德国颁布《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市民农园运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块公有土地或向农民租地,用于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民种植花草、蔬菜、果树,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市民农园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市民农园既是一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城市规划管理模式。1983年后德国市民农园更加突出为都市居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功能,经营方向相应地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市民农园形成了五大功能,包括体验农耕乐趣、提供健康食物、开展休闲社交、美化绿色环境及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消磨时间场所。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000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640公顷,超过400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

生活生态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一方面,政府在市政发展规划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工程,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空气、水和噪音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沿袭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习俗,通过农业旅游满足了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娱乐等社交需要。因此,生活生态型模式是发挥农业旅游生态功能、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高层次旅游需求的有效途径。

(五)科技依托型:新加坡农业科技园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科技依托型模式以农业科技研发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形式,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挥了独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托型模式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较强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六)民俗节庆型:美国农业节庆旅游

民俗节庆型模式是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美国南瓜节、草莓节和樱桃节是民俗节庆型农业旅游的典型。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与南瓜、万圣节相关的艺术品摊位250个左右,给当地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及专门为儿童和残疾人设计的娱乐项目。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民俗节庆型模式挖掘地方农业和农村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市场运作,以传统节庆为中心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进行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关和网络营销等传播活动,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乘数效应。该模式适用于具有浓郁农业旅游人文资源且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七)居民参与型:印尼农业旅游度假村

居民参与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并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福利水平。

居民参与型模式多见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以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活情景为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度假村开发、乡村特色纪念品加工销售、农家餐饮住宿经营,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交融。

国外成功经验

国外农业旅游依托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旅游类型,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政府、行业协会、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参与主体的角度,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政府支持,加强农业旅游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和管理职能,一是制定农业旅游经营、建筑、环保、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除日本农业旅游法规体系较为健全外,欧盟1990年实施“乡村经济开发关联行动计划”以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美国加州1999颁布“加州农场家庭住宿法案”对农场和牧场提供游客过夜服务做出法律规定。二是对农业旅游区建设给予财政支持。法国农业部、农业信贷银行和旅馆信贷银行对从事农业旅游10年以上的家庭农舍,平均每个农舍的乡村建筑整修翻新补贴约5万欧元。英国政府为农业旅游划拨专项促销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提高到2003年的500万英镑。

(二)协会组织,提供农业旅游服务支撑

农业旅游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户的组织,加强农业旅游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技术推广与项目交流等服务支撑,对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国家旅游基金协会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墨西哥庄园计划协会改造老庄园成为中小旅馆,对种植果园等农业旅游经营单位进行销售补贴。

(三)企业主导,推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营销

国外农业旅游企业注重调动上下游企业的主动性,农业旅游景点企业、旅行社、酒店、农业旅游科研单位等相关单位结成战略联盟,互利合作,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组合,同时综合运用广告、公关推销等传播工具,借助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和博览会等传播媒体,开展农业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

(四)居民参与,创造农业旅游和谐社区环境

国外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或农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吸引物的观光体验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将农业旅游发展为副业形态经营,积极支持农民组建旅游合作社,促进农户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农村居民对农业旅游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游客满意度、减少摩擦和冲突,营造资源整合、风情浓郁、文明和谐的农业旅游社区环境。

(五)均衡协调,实现农业旅游整体效益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控制农业旅游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强调农业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社会文化效益。

对我国的借鉴

结合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能够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一)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二)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农业旅游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降低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问题,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同时降低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的污染。

(三)兼顾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民素质提高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兼顾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及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发展农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社区环境和福利水平。

(四)调动农业旅游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农业旅游涉及农业、旅游、国土、规划、建设、科技等部门,必须发挥政府、协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各自的职能。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明确规划重点及空间布局,制定财政贴息贷款、延期还贷等农业旅游财政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监督工作,加大交通、信息、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产品建设力度。发挥行业协会自组织功能,带动企业开发农业旅游,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创新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模式,加快经验交流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强专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调动相关企业积极性,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多元化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开展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等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特点;问题;对策

会展是各种会议、展览、展销活动的简称。农业会展主要包括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种主题论坛、研讨会和各种类型的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等活动,具有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产出的高效益型、经济高关联性等特点,是促进城市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农业会展经济源于农产品市场交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是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旅游、贸易等产业一起必将成为颇具前景的朝阳产业。

一、农业会展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会展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业会展与全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会展作为一门系统工程,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其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农业会展经济让特色的产业培育出有特色的展览项目。

(2)农业会展能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发展体系,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农业会展能高效率促进经济贸易合作。

(3)农业会展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农业会展涉及交通、通讯、商业、广告、印刷、餐饮、住宿、旅游等多个行业,可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二、农业会展经济的特点

(1)农业会展经济是一种服务型经济。我省农业产业经过了农业生产的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现已逐步向发展现代农业转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会展经济能产生可观的直接效益。同时带动了服务、交通、旅游等第三产业消费链,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

(2)农业会展快捷有效传播信息、知识和观念。农业会展属于市场调节行为,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展会形式,快速进行展示和推广,并广泛应用于千家万户。特色农产品在吸引众多参与者的同时,不断创造和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业进步和农业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三、我省农业会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农业会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就整体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尤其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省农业展馆数量少、面积小、层次低,国际化品牌少。由于各地区利益突出,重复办展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整合。

(1)明确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一是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在农业场馆建设、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为本省企业提供出省、出国参展经费支持。三是协助、配合展会开展推广工作。

(2)发挥农业部门“搭台”的主要作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在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但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卖难”的现象。农业会展作为促进农业市场建设和农产品营销手段,政府应在政策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扶持,积极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在农业展馆租金、企业参展补助以及物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调动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农民组织进入市场的积极性。

(3)加快农业会展专业化建设,打造会展经济品牌。农业会展经济应该是一个发展的经济体,应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我省应积极吸取国内外农业会展发展经验,不断提高农业会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64-03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而实际上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具备这种能力,同时也具有农业参与证券市场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农业上市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多元化经营失误、主营业务衰退、“背农”经营现象严重、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损害经营绩效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表现不佳等。这些问题已经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下滑、经营风险加大,并严重影响到农业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以帮助农业上市公司了解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地位、本行业的大体概况、本行业主要企业的经营状况、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距所在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和提高经营绩效。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样本和指标体系的选择

本文将参照2007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选取了2007年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具有代表性的30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根据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选定如上12个指标进行分析。

2.对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我们将30家农业上市公司依据综合值排名,进行分类,将农业上市公司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公司是竞争力综合值排名前10位的公司,B类公司是排名在中间10名的公司,C类公司是排名最后的10家企业。

3.因子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

从地区优势利用方面,同处西部地区的新疆省有五家农业上市公司,排名基本趋于中等,均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农业潜力,如“冠农股份”和“香梨股份”利用库尔勒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产品――库尔勒香梨、“新疆天业”和“新中基”重点把握新具优势的番茄制品生产、“新农开发”则专注于新疆高产优质的棉花产业。当然,这几家企业并非偏于某一方面,而是有主有次,既利用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又突出本公司特点。当然,地区优势并非绝对,如同处中部地区湖南省长沙市的“隆平高科”和“亚华种业”,综合值排名相差很大,“隆平高科”排名第7,“亚华种业”排名14。两家公司均是从事农业中种子业的佼佼者,但竞争力强弱却有一定差距。在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方面,由上文中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也可以从股权结构方面进行农业上市公司的分类比较分析(见表3)。

由表3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竞争力较强的A类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最为不合理的,即国有股比重很大、法人股和流通股比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农业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是从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和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相比,更容易得到国家的政策性优惠。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这三类公司的补贴情况看出,A类公司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比例最大、补贴收入总额最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优势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从经营的业务来看,在30家农业上市公司中有16家企业涉足非农产业,如房地产开发、建材、化工、医药、教育等产业。然而,这其中只有4家企业(“赣南果业”、“中水渔业”、“新疆天业”和“新中基”)综合值位居前10名,属于A类公司,而这四家企业均是在主业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从而促进了企业全面竞争力的提高。与此相反,综合值后10名的C类公司中除“丰乐种业”外,其余9家公司均参与从事非农产业(其中有6家参与房地产行业),不少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其并不熟悉的行业,结果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农产业的参与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限制和阻碍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4结论

总之,从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对国有股比重大所带来的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还比较强。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涉足非农产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少部分公司在有效协调主营业务发展和其他行业参与程度的情况下,利用非农行业的见效快、回报高的特点,反哺农业,促进了主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但大多数企业因参与过多行业的竞争,不仅占用了公司经营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也影响了公司全力经营农业的能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对于应收账款和负债的管理是当前农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强弱的关键性环节;科技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

[2]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4]经济参政报.新华网站.jjckb.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