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时间:2023-07-07 17:2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浙江;普惠金融;银行网点;发展格局;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22

2016年1月15日,我国首个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十二五”期间,浙江金融业主动服务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为其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银行业规模扩张速度由高速回归平稳,资产总量稳步增长,资产负债总量增速持续回升。另一方面,浙江省金融业在普惠金融推进工作过程也进行了强有力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浙江省普惠金融总体发展状况

11浙江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2015年,浙江省金融业成功应对国内国际金融发展的若干复杂多样的问题和挑战,全年金融业实现了增加值30489亿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23%。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余额11913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476亿元,同比增长了97%,提高37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余额115311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230亿元,同比增长了99%,提高35个百分点。在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中,短期贷款下降2%,中长期贷款增长66%,票据融资增长881%。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为6292亿元,其中以股票、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为322%,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80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7%,比上一年上升了041个百分点。

中小法人机构风险储备相对充足。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77%,比上一年提高了03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仍处较高水平,为25436%。

12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省金融业平稳快速发展,但是浙江省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问题的焦点并不是普惠金融需求方的金融服务需求不足,而是在普惠金融的“供给侧”存在短缺。

一方面,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或者由于信用不足或者由于收入较低,往往不被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视为重点服务对象;另一方面,浙江各地农村地区虽然均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地理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或者网点覆盖率低,或者提供的金融服务过于单一,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到更加丰富便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等。

因此,分析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空间布局,探讨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浙江省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空间格局

要改变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局面,银行网点是很好的切入口,传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网点,所以银行网点合理布局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业绩,也关系到浙江省普惠金融能否全面推进实施。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于2013年在G20框架下制定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是反映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其中3个维度19个指标体系中,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维度的覆盖率指标是其中权重最大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浙江省各地区银行网点为研究对象,根据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详细数据,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浙江省69个市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状况和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密度,以此反映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所涉及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和人口数等数据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银监局网站、统计信息网、各地政府网站、《浙江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公报资料》《2014年中国金融运行报告》《2014年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201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15年浙江省各市统计年鉴》等搜集得到。

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5971万个,县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物理网点12012个,浙江省全省69个市县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

银行网点在浙江省不同城市间数量有所不同,反映出浙江省各城市银行业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银行网点数量超过1000个的地区有3个,其中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的银行网点数排在第1、2、3位。银行网点数量在500~1000个的有6个,为慈溪市、义乌市、余姚市、绍兴市、湖州市和金华市。银行网点数量低于50个的县域有8个,分别是洞头县(50个)、云和县(49个)、三门县(47个)、景宁县(46个)、嵊泗县(35个)、兰溪市(32个)、磐安县(23个)和庆元县(10个)。其他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均在50~500个。

鉴于浙江省各地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本文选取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物理密度代表各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来进一步分析探究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本文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物理密度是以每十万人银行网点的数量计算。研究发现,浙江省各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并具有明显的高值与低值集聚。其中绍兴市、温州市、宁波市、杭州市和义乌市位于浙江省银行业发展高水平区,前4位地区银行网点密度均超过100。银行网点密度低于20的地区为浙江省银行业发展的低水平区,有10个县市,分别是缙云县、平阳县、泰顺县、温岭市、东阳市、磐安县、三门县、临海市、庆元县和兰溪市。

3影响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上文分析,可以发现以银行业为代表的浙江省金融行业发展呈现地区发展不均衡状态,而影响浙江省金融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城镇化率、居民收入等关联因素,也有直接因素。直接因素从普惠金融参与方展开分析,其中,供给方是指银行等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金融业规模、效率和产品的多样性来分析影响因素;国际上普惠金融的需求方指需要金融产品服务的多群体,包括个人、家庭和企业,但是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监督方主要指政府等行政监管机构以及起到监督作用的社会大众等。

31关联因素

311城镇化率

“十二五”期间,随着浙江省逐步推进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水平也不断提高,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477%,浙江省城镇化率为6296%,浙江省各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各不相同(见表1)。城镇化率排前3位的杭州、宁波和温州地区也与前文的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基本吻合。

312居民收入

从经济学角度看,研究者普遍认为经济不均衡会导致金融业也出现不均衡,而经济不均衡等通常可以通过收入不均衡来表现。从2014年浙江省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表2)看,排在“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前三位的分别是丽水市、金华市和温州市,而这三个地区同时也是前文探讨的银行业发展水平冷热不均较为明显的地级市,侧面印证了居民收入对银行业水平有一定程度影响。

32直接因素

321供给方因素

(1)金融业总体规模差异

金融总体规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上,而普惠金融服务重要指标“可得性”除了服务覆盖率外还可以从信贷可得性反映。从表3的存贷款规模来看,浙江省各地区存贷款规模差距明显,反映出各地区不同的金融可得性。表3浙江省2014年各地区金融业规模统计单位:亿元地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金融机构年末(2)金融产品结构差异

浙江省地区的农村金融产品目前仅仅局限于银行和保险,与之相反,城市金融类别和品种纷繁复杂。不但有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以及租赁和期货等,还有网络金融、PEVC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从金融服务上看,也存在较大区别,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大都集中在存、贷、汇,而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则是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包括理财、按揭、贷款、新型支付、代收代付、资产托管等。

(3)金融服务质量差异

由于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这些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在提出贷款申请时,像银行业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全面把握风险,容易在融资容量的评估上出现困难,导致申请人贷款失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方面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全面掌握其经营成本、盈利情况和经营风险等详细金融能力评估内容;另一方面,这类主体在融资信用和贷款规划方面更倾向于大数额、短周期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详细了解经营主体的经营情况或全面评估抵押品,导致金融服务周期长。其他部分金融机构若能够进行较快的评估,伴之而来的高风险、高融资成本又使得普惠金融的需求方无法负担。这些因素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在总体上影响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

322需求方因素

(1)主观因素

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两方共同发力,但由于普惠金融的需求方在性别、年龄、薪酬水平、教育背景以及行为偏好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教育背景不同导致其对金融知识程度各不相同;比如收入水平、行为偏好等影响金融服务的决策等,这些都是影响普惠金融全面推进的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普惠金融的需求方的需求复杂多样,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户数量增加快、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出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情况。而传统金融机构又由于获取贷款方的信息不对称,为降低风险要求贷款方提供较高的抵押物,直接或间接的提供了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323监督方因素

(1)政策因素

从整体上看,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政策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劣势。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无关系,也致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进而使浙江省城乡金融体系处于两种不同的政策框架体系。

具体来看,目前,惠农、支农法律法规还明显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还不足。各地政府对进入到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税收优惠、利率补贴、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还未配套到位。

(2)保障因素

从目前浙江省普惠金融试点改革成效来看,不论是温州市的金融综合改革、丽水市的农村金融改革,还是台州小微金融改革等,都是政府出面引导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担保机制。而其他地区由于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动力不足,不足以支撑金融机构主动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信用体系,而各级地方政府的农村地区信用建设工作也未很好地满足需求。这些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将影响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因素也对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根据上文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空间格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各级政府应切实做好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工作。作为普惠金融的监督方,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建立政策法规制定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使得金融机构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要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尽可能保证地区金融均衡发展;以政府主导构建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国际交流学习提高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知识扫盲、扶贫信贷等专项工程实施金融普及工作.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普惠金融保障制度。作为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应开发因地制宜的金融产品、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主动健全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业较快发展。

小微企业和个体应加强自律管理。作为普惠金融需求方,首先要做到诚信经营与借贷,不断积累完善信用记录;其次要规范管理,严格规范信贷资金管理和使用;最后要定期及时向金融服务供给方披露真实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Z].国发〔2015〕74号,2016-01-15

[2]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金融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3]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3):5-16

[4]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3):13-20

[5]吴金龙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15(12):20-24

[6]肖翔,洪欣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研究[J].武汉金融,2014(9):7-11

[7]蒋天颖,史亚男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10):130-138

第2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市场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体系发展状况对其总体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又影响着银行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而直接影响着上述作用的发挥。我国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具体到金融领域,很多县域地区呈现金融服务机构较少、垄断程度高、竞争不充分的格局。当前我国关于银行业竞争情况的研究多偏重于城市地区,而对县域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较少。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对我国县域银行业的竞争情况做一探讨,为未来县域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金融垄断争议

有关银行业竞争程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判断、银行竞争程度与效率的相关关系、银行竞争程度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多数研究表明,各发达国家银行业大多处于垄断竞争环境。SCP假说认为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策略选择,进而对企业效率产生影响。

如果市场集中度较高,则少数大银行之间只需付出较低成本便可形成合谋,并采取限制竞争对手进入的手段巩固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例如斯米洛克(Smirlock,1985)认为垄断导致过高的贷款利率、过低的存款利率以及花样繁多的不合理收费等。同时市场集中度高,几个大银行对政府影响力就强。

但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芝加哥学派的戴穆赛特兹(Demsetz,1973)和拉姆森(Lambson,1987)等就认为,恰恰是金融机构的高效率导致金融市场的集中,这部分高效企业凭借自身的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引起行业集中度的上升,而非市场集中带来了金融企业的高效率。

银行垄断是否有利于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斯(Marcus,1984)、科勒(Keeley,1990)、戴穆赛特兹(Demsetz,1996)、卡雷特和哈特曼(Carletti & Hartmann,2003)等人认为,竞争程度的加剧将侵蚀银行机构的市场力量,降低银行的收益,从而可能导致银行采取风险更大的市场行为以增加利润,使整个金融市场面临更大风险,因此,适当的垄断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吉门兹(Jimenez,2007)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他发现更高的竞争程度往往与更高风险的贷款行为联系在一起。

但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博迪和德尼克鲁(Boyd & De Nicolo,2005)就提出,过高的垄断力量让银行得以向借款人索取过高的利率,增大还款难度,并激励银行采取更高风险的市场操作,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的增加。博迪(Boyd,2006)、德尼克鲁和露克艾诺娃(De Nicolo & Loukoianova,2006)通过各自的研究发现,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上升而上升。

我国学者也逐步认识到银行业垄断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对象大多为全国总体和城市地区。于良春与鞠源(1999)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个方面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孙天琦(2002)提出了“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合作竞争型金融组织结构”;秦宛顺与欧阳俊(2001)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进行了研究;赵子铱等人(2005)、曹源芳(2009)分别采用市场集中度、Panzar-Rosse模型以及勒纳指数等方法对全国以及各省的金融垄断程度进行了测算。

二、西北金融样本

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县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含农合行、农商行)作为研究对象,形成100个基本观察样本,研究区间选定为2006年至2010年。虽未涵盖当地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但是上述五家机构在我国县域金融体系中占比较大,因此能够反映各区县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一)结构法分析

一是对市场集中度分析。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计算公式,从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两个方面,对100个县域2006年至2010年的存款、贷款CR5(指前五大银行的市场集中度或者市场占有率)指标进行测算发现:县域贷款的CR5指标五年间一直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存款的CR5指标由2006年的79%增加到2010年的91%,总体来看,各县域的银行市场表现出较高的寡占特征。

需要指出,CR5计算的是最大五家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但有些县垄断度可能更高,因为实际上可能只有三家银行:农信社、一家国有银行的县支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县支行,这些县存款的CR3(即前三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邮政储蓄发放的贷款基本可忽略不计,所以贷款的CR2(即前两大银行的贷款占有率)在90%以上。当然也有些县银行类机构较全,农发、工、农、中、建、邮储、城商行都有县支行,还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竞争较为充分。

二是分机构类别市场份额占比分析。分机构来看:2006年至2008年,县域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而四大国有银行县支行贷款的市场份额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市场份额维持在60%左右,明显高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县支行。

(二)非结构法分析--PR模型

PR模型是由Panzar和Rosse(1987)提出的一种非结构化的行业竞争性模型,也称为H统计法。该方法假设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将对投入品等。在垄断市场中,投入品的价格变动引起银行边际成本的变动,进而引发收益的变动,银行会根据不同市场结构所确定的各类投入要素的价格来制定供给价格策略,因此,通过银行总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变动弹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所处市场的竞争状况。判断标准为,总体上,H值越大,说明竞争程度越高,具体而言,当H

课题组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样本地区实际金融发展状况,选用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人均管理费用、利息支出占总存款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并以存贷比、银行所在县人均GDP为控制变量。运用PR模型分析,计算西部100个县域的H值大小。结果显示:各县的H值均在0.15以下,大部分集中在0附近,其中有10个县的H值为负。根据PR模型的评价标准判断,大多数县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垄断竞争特征,而且更加偏向垄断,甚至有些县域已经达到了完全垄断的程度。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普遍高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于全国银行业总体垄断程度的测算(参见赵子铱2005,黄隽2007等)。

(三)县域金融垄断程度高的原因

造成西北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高的原因:1.准入壁垒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民间资本进而转向地下,部分县域民间借贷比较活跃;2.欠发达地区经济不活跃、银行效益低,加上近10多年几大银行市场化转型、股份制改造的大背景,导致商业银行对很多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效益低的网点进行了裁撤,包括撤离欠发达地区县域甚至撤离欠发达地市,股份制银行也不十分愿意大面积进入。同时,造成了一些商业银行的县支行虽然存在,但在县域仅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很少,部分行的存贷比低于2%,极端的一个例子近五年存款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贷款一直是0;3.一些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经营环境不理想,导致这些地区的银行业风险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县域银行业市场机构类型单一,竞争程度较低,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三、县域金融市场准入亟待放开

(一)西北县域银行业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竞争偏垄断状态

被考察的100个县域银行业在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占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寡占特征,而且基于PR模型所计算出的各县域银行业H值与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占比的研究结论也相吻合,大多数县域的H值接近于0,呈现垄断竞争且更加偏垄断的特征,个别县域H值小于0,达到了垄断的程度。

(二)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不充分

赵子铱(2005)、黄隽(2007)、郁方(2009)、赵玉龙(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银行业总体竞争状况为垄断竞争,且垄断程度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市场化进程呈现逐步减弱的态势。已有研究测算的我国银行业H值指标在0.4至0.7,市场表现出垄断竞争但偏向竞争的特点。而本文测算的西北县域银行业H值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西部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不充分。

(三)应该在加强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放开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提高县域金融的竞争程度

长期看,增加竞争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应在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放开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鼓励农信社引进高质量的民间资本,放宽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和入股比例,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发展服务于小微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社区型金融机构,鼓励设立新型基层金融组织。同时应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提高县域金融竞争程度,理顺金融资源分配机制、改善分配效率。

参考文献

[1]Shaffer petition in the US Banking Industry[J].Economic Letters,1989,(29):321-323。

[2]Shaffer S.A Test of Competition in Canadian Banking[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3,(25):49-61。

[3]曹源芳.我国各省市金融垄断程度判断--基于金融勒纳指数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9,(4):49-59。

[4]黄隽.银行竞争与银行数量关系研究-基于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J].金融研究,2007,(7):78-93。

[5]李国栋,惠亨玉,肖俊极.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及其顺周期性[J].财经研究,2009,(3):49-61。

A Survey on the Level of Financial Monopoly in Counties

――Based 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100 Counti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Research Group of Research Center for West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 (Xi'an)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融资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银行通过放贷从而获得利益是银行的一项重要盈利措施,从而信贷风险的研究意义就变得尤其重要。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管理业务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其落实的情况对银行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影响,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信贷风险概述

通过对信贷风险的研究可知,这是一个从萌芽、累积到爆发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信贷风险会被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因而可能导致银行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借款企业由于某种原因,在规定的还款日期不能按时归还借贷本息,从而导致出现信贷风险,一般以三种形态出现于商业银行中:一是赔本风险;二是赔息的风险;三是赔利风险。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发生,银行都将蒙受一定的损失。因为环境以及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对于银行来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只要放款了,就可能存在信贷风险,从而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因此,银行在这个管理上,必须认真待会,依照一定的方法,事先对借款人进行相应的承受能力调查,并且进行一定的分析、预测,从而导致风险出现的概率最低,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然会导致信用危机和信贷市场失灵。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约因素

1.信贷资产质量低、风险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银行业业务起步较晚,因此面对外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就处于劣势。优质的客户大多会选择这些发展较为好的商业银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降低。而且,很多银行在放款时不能全面的鉴别风险,导致风险较大。由于我国银行实行委员会制度管理,委员会主任实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很有可能造成决策偏差,从而导致由于其非专业性的影响而使得风险更加难以把控。

2.政府融资导致风险增加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是该地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企业纳税来建设地方经济,盲目的帮助企业向银行贷款,企业有了政府担保,从而导致贷款条件降低,这种举措在短期的发展来看,可能对当地政府有益,但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企业不是长久不衰的,一旦企业经营不利,面临破产时,当地经济就会大大降低,政府收入减少。承受风险最大的是商业银行,企业没有资金偿还贷款,而地方政府依靠自身的强势地位根本就不会偿还企业的贷款,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3.受企业风险影响对于银行来说,主要的客户群体是企业单位,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严重影响银行借贷业务的展开。很多企业不根据实际发展状况,盲目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无视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在资金链紧缺的环节,就向银行贷款,银行根据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前景下发相应的贷款金额,企业获得资金后继续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做一些风险性高的投资,而没有好好经营业务,导致资金链紧缺加剧,银行为了维持企业生存,收回前期的本息,又可能加大放款的金额,如此恶性,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非常不利。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改革信贷审批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可实行信贷专职审批制度,摒弃以往的审批方式,而由具有专业性以及经验的信贷专家完成审核,建立相应的专家贷款审批委员会。在委员会的内部管理层,可以分别设置独立审批人以及专职审议人来审批放款的金额,拥有各自职能,以降低工作的繁琐程度,提高贷款的效率。独立审批人拥有在一定额度内的审批权利,涉及较大的放款金额时,就可以召开信贷业务会议进行审批,各项工作共同展开以提高信贷审批质量和效率。

2.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贷款的监管

尽管政府的职能范围大,但是也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损害银行的权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同样也给政府税收带来重大的贡献,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贷款,银行都必须根据章程办事,政府必须核实企业的真实信息,才能够给予相应的支持。银行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发展,其长期的发展对于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勿因小失大。3.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前做好详细的调查工作,对贷款企业的各项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经营人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性。另外,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银行更是要对其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评估,对国家政策,以及企业的行业发展状况,未来的趋势倾向,有可能导致出现的风险系数,等各方面机制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更是要加强信贷管理机制的建设,切勿出现银行工作人员由于自身利益而不执行银行的评级标准随意放贷,轻易放贷给没有资格的企业,从而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对于不能及时还款的企业,银行要以法律武器作为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就要明确企业失信所需承担的后果,对其应付的法律责任明确告知,以降低企业的还款风险。企业作为个体存在于强大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各种风险,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也面临相应的企业风险,银行无法规避所有的企业风险,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调查,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遭受的风险情况。

四、结语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发展所受的制约因素分析,对可能遭受的各项状况进行浅析,并阐述相应的解决对策,以降低银行所遭受的风险,进而进一步加大对其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的研究力度,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加重要环境。

参考文献

[1]连晓坤.“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讨[D].山东大学,2015.

第4篇

跟朋友提“私人银行”这个概念,大多数人都是一脸的茫然,接下来的反应就是:“是个人开的银行?”事实上,私人银行的概念恰恰相反,不是个人开银行,而是银行只为一个人服务。这么说可能还有点抽象,为此记者采访了交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浩,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请他们为我们揭开私人银行的神秘面纱,看看到底什么私人银行?私人银行能做哪些特别的事情?私人银行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如何?

源自瑞士

谈到私人银行,交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浩首先讲起了它的历史:15世纪的时候,法国意大利有很多受到教派迫害的贵族逃到瑞士日内瓦避难,他们随身带有大量的金钱。精明的日内瓦银行家看好这个机会,专门为他们推出一种私密性很强的金融服务。这就是私人银行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私人银行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开始时专门服务于2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翁家族,逐步演变为向众多的高净值资产客户提供更多产品和更多内容的金融服务。英、美、德、法等国家的银行业开始相继推出这种业务。概括说来,私人银行就是为少数拥有大量资金的人提供一种细化服务,与普通银行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私密性和个性化。

私密化很好理解,但个性化服务恐怕就是你很难想象的了。徐浩介绍说,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成熟的国家,私人银行的客户都配有专门的银行家和后台专家顾问,这些人几乎可以为客户打理生活中大到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小到订机票、接送子女等一切事情,就像是一个管家。

“那私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中国第一家明确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是中国银行,在2007年推出。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由于中国人固有的不露富等观念,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目前还没有达到‘管家’的层级,主要还是为客户提供一些金融方面的服务。”徐浩回答。

当然,既然是针对有钱人推出的服务,私人银行的门槛自然不低,基本都要求客户净资产在500万元以上。徐浩同时补充说,“这并不是说这五百万都要存在某一个银行里,那个银行才能为你提供私人银行的服务。只要通过银行的资产评估,你可以把一部分钱放入私人银行,由专人为你打理。”

团队式服务

此外,私人银行服务与银行普通业务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其提供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团队性。就像前面提到的,银行希望提供给私人银行客户的感觉是这个银行就是为你个人开的,因而会整合行内行外各种专家资源,以期提供专业服务。

就交通银行来说,为客户提供的“1+1+1”服务模式,整合了各种资源,通过三种人员合力服务客户。具体来说,首先是客户经理,他们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中,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理财咨询和财富管理工作;二是私人银行顾问,银行聘请具有银行、证券或投行经验的资深人士为客户经理提供支持;第三,银行还聘请了系统内外在金融理财方面有资深经验的专家组成个人财富管理专家团,对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顾问提供专业支持。私人银行客户享受许多专门定制的服务。通过“1+1+1”服务模式,交通银行私人银行服务根据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不同方案,提供不同服务。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客户询问他现有的资产状况以及当前的金融环境是否适合做慈善基金?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顾问会请专家团的专家全面分析客户需求,制定出一套投资方案。

收益难估量

私人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如此周全的服务,那银行是否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收益?徐浩介绍说,目前交通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并没有单独向客户收取费用,主要还是通过提升服务和效益体现私人银行服务的价值,这主要是从提高客户忠诚度的角度来考虑的。另外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去年交行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深圳等发达地区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一年后做业务分析对比时发现,这几个地区的业绩增长比非试点地区要快很多,所以私人银行业务的收益是由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业绩来体现的。可以肯定的是,刚刚在国内起步的私人银行发展空间很大,各家银行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这项业务。

目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比如,中国人有财不外露的传统,面对私人银行这个新生事物,很多人还不能完全信任,不会详细吐露个人的资产状况,这使得银行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完全发挥个性化的优势,也不能像私人银行业务成熟的发达国家那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管家式服务。目前国内私人银行服务还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但是相信到第二代富翁成长起来后,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善,因为他们本身更具国际化倾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徐浩表示,在中国富有阶层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私人银行服务的前景十分光明,将来也会是各大银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现在各家银行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找到目标客户群,提供更好的服务,使私人银行服务更具吸引力。

看好“富二代”,中国私人银行将进入新时代――专访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

今年年初,招商银行获得国际权威财经杂志《欧洲货币》年度评选的“中国区最佳私人银行”奖项。4月招商银行联合贝恩公司联合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高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人民币。而2009年,预计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其中1亿元以上的可以达到1万人,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人民币。这预示着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此外,随着“富二代”的成长,富裕阶层对私人银行的接受程度将更高,私人银行业发展势在必行。就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以及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状况,日前记者采访了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女士。

《旅伴》:招商银行是何时设置私人银行部门的?

王菁:招商银行是2007年8月开始成立私人银行部门为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也是国内最早为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中资银行。

《旅伴》:就贵行推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情况来看,中国人目前的私人银行观念强吗?

王菁:私人银行在2007年才开始涌现于中国市场,中国大部分高净值人士对私人银行的了解程度并不高。非私人银行用户中,只有不到20%的人听说过并能正确理解私人银行的概念。现在有资格享受私人银行服务的,大部分都是中国的第一代企业主。他们会赚钱,但不一定会理财。对于这样的客户,接受私人银行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来说,接受私人银行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思维以及更好的理财意识,所以我们很看好“富二代”。

《旅伴》:您认为目前中国人需要私人银行吗?

王菁:当然需要――而且迫切需要。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于3月下旬联合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端客户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偏好并不大,也不太喜欢挑战高风险产品。实际上这些人更倾向于低风险、低收益,没有太大的风险偏好。这正是私人银行服务的目的所在:对客户的财富进行保值增值,使之能稳健的传承下去。

《旅伴》:贵行的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类似的服务部门,都提供哪些服务?

王菁:与国际通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内容相似,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将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理财和财产咨询服务,包括股票、基金、外汇、境外投资、私募股权、法律、税务、不动产、遗产规划和移民等。我们会根据客户的不同投资需求,为客户提供不同的管理团队组合和不同的投资产品配置。比如我们会为一些喜欢艺术品的客户提供一些艺术品投融资服务。不过与其他银行不同,招商银行不会自己直接聘请专家,而是选择与专业机构合作。因为艺术品领域十分宽广,一两个专家是不能包办的。因此,我们的做法是挑选最佳合作伙伴。

《旅伴》:贵行的私人银行门槛有多高?

王菁:私人银行的门槛问题一般没有统一的数字。招商银行的门槛为1000万人民币,不包括不动产。虽然从人数看这群人占比很小,但其所占的资产规模更为重要。毕竟资源是有限的,私人银行是高品质的服务,门槛太低无法让客户享受到私密尊贵的服务。招商银行对现有的客户达标开放,自动转为私人银行客户。

第5篇

【关键词】银行业 存贷比 黄冈市

随着黄冈市经济逐年快速增长,而辖内银行业存贷比例指标长年排序在全省12个地市州后列,对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制约,近年来“存贷比”持续下降,引起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对此,我们对辖内银行业2012年存贷款比例状况进行专项调查。

一、黄冈市存贷比例概况

银行业存贷比指标,是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此指标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指标,主要反映是区域经济与银行匹配状况,同时,也是地方党委、政府衡量地方经济与银行契合度的主要指标,银行业存贷比高低,一方面反映银行业信贷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体现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一)辖内银行业存贷比偏低

2012年末,辖内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1374.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54.76亿元,存贷款比例为40.36%,居全省12个地市州倒数第一名,低于排名11位的随州市3.8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26个百分点。

(二)辖内新增存贷比仍然低

2012年,辖内银行业当年新增存贷款比例为34.74%,居全省12个地市州倒数第二名,高于十堰2.25个百分点,低于排名10位的孝感5.5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7个百分点。

(三)辖内银行存贷比有差距

从2009年以来,辖内银行业“存贷比”持续徘徊在40%上下,且与全省平均水平长年有25—30个百分点的差距,同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存贷比监管指标相距34个百分点。

二、存贷比现状原因分析

(一)银行改革,释放存贷比空间

从1999年后,银行业实行大的改革,国有四家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法人体制改革,改革中国家为减轻银行业历史包袱,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历史形成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和核销,农村信用社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四次大规模剥离不良贷款93.18亿元,累计核销不良贷款23.16亿元,农村信用社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13.28亿元,共计处置不良贷款129.62亿元,由此,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存贷比由1999年末148.38%到2009年末41.01%,存贷比下降107.37个百分点。

(二)存款增长,制衡存贷比上升

银行业通过改革处置大量不良贷款,为银行业释放了大量信贷空间,从辖内银行业2009年末—2012年末信贷投放量情况看,贷款投放一年比一年增量,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年间贷款投放量平均保持20.5%增长,但是,辖内银行业存贷比始终徘徊在40%上下,长年排序在全省后列,导致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是辖内银行业存款增幅比较快,三年间辖内银行业存款增幅平均保持22.59%增长,高于贷款增幅2.09个百分点,贷款增长始终落后于存款增长,制衡辖内银行业存贷比上升。

(三)经济薄弱,形成存贷比偏低

黄冈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因为黄冈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地方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地方传统经济和招商引资,经济基础环境有所改变,但仍旧存在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极小。从当前辖内经济状况看,规模以上工业,95%以上为中小企业,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还比较少,经济重头仍就是农业。导致辖内银行业信贷资金投放长期受到制约,因为农业吸纳信贷资金只是局部、季节性的,其需要信贷资金量也是有限的,工业企业有部分存在产能落后,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加之企业信用度低、稳定性差、风险度高、管理不规范以及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还有的工业企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产业。所以,造成辖内银行业存贷比长期偏低现象。

(四)经营管理,制约存贷比提高

随着银行业改革,经营权实行法人体制管理,贷款权限全面上收,总行对二级分行实行信贷规模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两种规模控制,一种是“切块式”管理,省分行将信贷指标分配到市分行,在月末或年末不得突破。另一种是“招标式”管理,市分行负责向省分行报项目,贷款由省分行集中审批。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受限制,如果超过政策预期,人行就会采取窗口指导、约见谈话等措施进行信贷调控。由于辖内中小企业占比大,普遍存在抵押担保不足、财务信息失真、信用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许多企业因此贷不到款,加之企业申请贷款项目,传统项目偏多,高端贷款项目较少,很难在全省争到更多的信贷份额。

(五)风险制约,造成存贷比难提升

由于银行业经营管理权模式改变,经营管理工作不断规范,至上而下主要突出经营风险防范和管理。(1)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各上级行对下级行不良贷款管理,实行限额风险控制,不良贷款不能上升,一旦不良贷款出现上升,要及时化解,不能及时化解,贷款就会受到严格控制,有的行出现停贷处罚。(2)实行信用等级管理。银行业为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对企业实行了信用等级评级,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现有信用贷款的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银行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2012年辖内80%以上企业资质达不到银行授信要求。主要是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企业信用度低,被评为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企业总数不到5%。所以,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出现贷款难问题,另一方面银行业大量的富余资金又找不到出路,存贷比不升反降。

三、提高辖内存贷比建议

(一)优化地方经济产业结构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要通过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信贷结构调整,以信贷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产业结构信息引导,努力实现宏观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的有机融合。(2)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推动企业创品牌、创特色、占市场、树形象,打造产业高地。同时,银行业要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做大市场、做强品牌、做出特色。(3)发展优势产业。要立足实际,依托现有基础,发挥优势产业,以现有辖内农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交通地理优势以及国家发展革命老区的政策优势逐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信贷支持。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切实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加大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力度,帮助企业达到银行授信条件,培育优质信贷客户。(2)积极培育抵押担保市场。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扩充担保风险准备金、资本金,做大做强担保产业,提升担保能力。(3)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帮助银行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金融服务平台,推进银企信贷对接,引导银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信贷营销活动。(4)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认真落实关于对企业、个人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置抵债资产有关税费的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地释放银行信贷总量。

(三)推进银行信贷产品创新

(1)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林权抵押贷款,破解“三农”融资难题,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2)创新融资模式。积极试行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等新型融资方式,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融资租赁试点,积极开展项目融资。(3)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引导银行业发展票据融资、理财融资、结算融资等非信贷融资业务;积极探索动产抵押、权利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关联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工具。(4)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切实打破当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

(四)大力发展多样银行机构

第6篇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法规不断改进,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金融环境。

1、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2万,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同时,中国市场现有65%的所有资产是以现金的方式持有,是世界上现金持有率最高的国家。2007年12月5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论坛活动中,人们再次将视线注视到了私人银行这个话题上来,目前中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取已有高净值客户、发展和挖掘潜在的客户。

2、外资银行的广泛进入,给中资银行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发展私人银行的经验

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金融全面开放必将打破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均衡,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在变革过程中选择的可行性路径,目前我国已有20家多中资银行先后接受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在改变单一股权结构、提高了自身经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做到了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深入合作,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将从传统上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而生存转为更注重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并更注重私人银行业务的开拓,在一定的程度上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

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消费者需求多元化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金融综合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非利差收入业务的拓展,许多银行都纷纷组建了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开展多元化经营业务。理财业务、现金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衍生金融业务等得到快速发展,资金运用渠道日益多元化,综合化经营进一步显现,这些做法在某些程度上恰恰迎合了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复杂化的要求,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内银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与获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4、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扩大了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

近两年,中国银监会逐步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相关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代客投资,并已与银监会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机构监管的股票市场,以及上述境外监管机构所批准、登记或认可的公募基金。截至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境外投资范围扩展至香港、英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底,共有23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取得了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这对于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是一个好消息。

二、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

富裕人群的急剧增长给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诱人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容忽视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大踏步发展仍面临人才、法规、产品及市场观念等障碍。

1、专业人才缺失是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重要问题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最关键的环节是发现客户需求,并做出满足客户要求的解决方案,这就有赖于高素质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及其背后的专家顾问团队,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招募到足够的专业人才。由于专业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要求很高,客户经理必须根据客户的资产、性格、风险偏好等情况,当好客户的“财富管家”,这就要求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须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了解保险知识,熟悉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同时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国内能达到此要求的专业人才缺乏。

2、分业经营的局限性影响私人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

目前,国外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对私人银行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客户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享受包括基金、股票、证券、保险外汇等多种投资组合,而我国一直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相互分离,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投资、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流转,银行无法开展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别的综合业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有限的变通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这势必影响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转3、对私人银行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

在监管方面,由于私人银行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目前国内所有的银行法规中均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和约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状态。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委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第九条中首次提出了私人银行的概念,但同年9月正式出台的《办法》最终删掉了私人银行服务条款。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不同于普通理财产品,大多是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而创新和监管之间的矛盾也将凸现出来。私人银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法律识别难度大,金融监管还有待加强。

三、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及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结合我国银行的经营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道路。

1、优化客户结构,对客户进行有效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长期以来,国际私人银行业细分客户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富水平标准,即“财富金字塔”,但由于目前财富水平相似的客户可能需求根本不同,近年来国际私人银行机构又开始不断开发应用各种新的客户细分标准,如财富来源标准、财富管理参与程度标准、多重细分标准等。对于我国商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应首先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在重点突出富裕认识阶层的同时,应兼顾中产阶级的需求,不宜将服务门槛定得过高,首先,在可选择的经济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试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次,在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分的时候,应考虑多种维度,如金融资产、风险承受度、年龄和人生阶段、职业与工作特征、金融需求的特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细分的难易程度,采用几个维度进行客户细分,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

2、拓展丰富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

外资银行在国外投资工具多,手段多。在目前我国投资工具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利用现有资源,力争帮助客户找到市场上最好的投资产品,同时确保投资组合的运作效果达到客户想要的理想效果。为满足我国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必须学习和移植西方私人银行业务的财富管理产品,在我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金融产品。

3、防范风险,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

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涉及的投资产品日益复杂化,而国内对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交易风险在一定程度内存在,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议银监会尽早推出包含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金融监管相关办法,统一制定私人银行业准入标准、业务范围,提出明确的风险管理和对客户了解的详尽规范,制定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和从业规范;其次,立法部门应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在规范和低风险下运行。

4、培养和引进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由于目前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高标准、多元、全面化的特点,服务高端客户必须是精通银行、财务、税收、不动产策划、会计、法律等领域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非一味地推销银行自身产品的一般银行的理财经理。在国外加拿大皇家银行、百达银行等外资银行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理财师大多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国际通用的理财师认证资格,目前国内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举办了认证私人银行家(CPB)培训班,学员大多是全国的理财人员中层层选的理财精英。在今后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方案。

5、与外资金融机构构建战略联盟

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是管理、经验、人才等。同时,受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限制,将制约着私人银行业务全面开展。通过战略联盟,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具备全能银行的业务功能。另外,合作后,资源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成本降低和客户基础分享,更快地培养专业人才、积累经验,从而扩大商业银行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2]王元龙、王艳: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若干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张、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7).

第7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 财富管理 外资银行

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指银行以富人或者高净值阶层客户为目标,通过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手段,向高净值客户所提供的一系列,顶级,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金融机构向皇室成员提供金融服务,主要内容也只是相对单一的财富管理服务。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范围不断发展,除了财务管理业务,还包括资产管理、投资、信托、证券,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海外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之一。

一、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GDP第二大的国家,且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法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也朝着发达国际不断完善,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金融环境。

(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财富市场潜力巨大

麦肯锡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投资资产达到6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超过190万,实现2010年到2015年年均17%的增长。而其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达近60万人民币,实现五年约22%的年均增长。在我国私人银行发展中,招行一直处于国内同业领先地位。今年是招商银行推出私人银行服务7周年,经过七年的发展,招行私人银行业务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构建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截至2014年9月底,招商银行已成立31家境内私人银行中心和1家海外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客户突破2.9万户,管理客户总资产超七千亿元,先后荣获了《欧洲货币》、《私人银行家》、《亚洲货币》、《财资》等国外权威杂志以及国内《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证券报》等媒体评选的最佳私人银行奖项。除此之外,包括各类信托公司,券商都建立起以“私人银行客户”为标准的财富管理团队,希望在财富蛋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机会与收益。例如:平安信托自2009年以来便建立以财富管理为中心的庞大财富理财顾问队伍。

(二)信托业的大力发展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多一种发展路径选择

中国信托行业经历高速发展管理资产从2007年到2012年翻了7倍,年复合增长率51%。截止到2013年3季度,超过10万亿RMB。信托业已经成为金融业内第二大规模的行业。当中各类如房地产信托,私募股权信托,固定收益信托等更是在很多高净值客户的资产配置的不二选择。这其中的经验表明高净值客户的投资需求非常旺盛,且银行受到各类结构性的制约,无法完全满足客户如高收益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其中的佼佼者如平安信托,中融信托均建立了庞大的专门服务于高净值客户的财务顾问团队。

(三)在移动互联网化、信息化、消费者需求多元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市场发展,其中金融服务互联网化,信息化,金融综合经营是重要的历史潮流之一。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净值客户的需求与金融服务机构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下,实现更高效的对接;另一方面传统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以存贷款为主,但是各类银行都组建或者入股了如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努力成为金融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以便开展多元化,丰富的经营业务。如工商银行收购或者入股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组建了保险公司。希望通过一站式的银行服务,如信托服务,衍生金融业务,跨境金融服务等将客户留存在自身体系内。以上的发展趋势恰恰迎合了国内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业务需求专业化,多样化的要求,是否能够成功获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的果实必将成为国内银行检验自身竞争能力与获利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国内高净值客户与财富的急剧增长给私人银行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不容忽视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配套的金融环境还待完善,所以想深入发展但是仍面临人才紧缺、法规不完善、产品及市场观念相对落后等种种障碍。

(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失是制约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私人银行财富顾问是连接高净值客户与私人银行的桥梁。一方面高净值客户对各类服务如投资有着较强的主导倾向与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私人银行发展时间较短,行业缺乏足够的既了解了解投资,财务管理,保险规划,法律;又有着丰富的服务高净值客户的经验的综合性人才。行业内的私人银行财富顾问大多数是从传统零售银行中发展而来。零售银行的人才优势在于习惯和个人客户打交道,能够敏锐发觉个人客户的需求,但是容易局限于个人的财富视角,不能从整体上,结合高净值客户在企业投融资,个人投融资的需求,去为高净值客户作出合适的有机整体金融服务方案。另外业内也存在人才流动性过高,人才频繁转换金融服务机构,短期利益驱动明显的情况,以上情况均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二)分业经营的局限性影响私人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

目前,国外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对私人银行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在于:高净值客户通过私人银行就可以全程享受到如股票、债券、保险,外汇,金融衍生工具等多种投资组合,而但是国内的金融行业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银行、保险、证券三者相互分离,银行不得从事投资、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流转,银行无法开展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别的综合业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有限的变通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这样高净值客户就没办法充分享受混业经营的整体优势与便利。

(三)针对私人银行的相关监管政策还缺乏

在私人银行的发源地瑞士,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针对私人银行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但是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进行相关立法。2009年我国银监会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的资金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同时又规定“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从而对私人银行发行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给予了特殊豁免。以上的法律法规表明我国监管机构对私人银行理解为零售银行的延伸,没有深入了解私人银行的行业特点与性质,仅仅将私人银行作为零售银行的补充。但是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经验表明,只有制定与本地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三、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及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结合我国银行的经营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道路。

(一)提供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与产品服务,满足不断提供的高净值客户的需求

随着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的不断增长且财富需求的多样化,客户除了传统银行理财的需求,他们对股票,期货,PE私募股权,离岸投资,保险等也存在着大量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的分业经营的限制,大多数私人银行只能提供单一的投资品种,不能适应高净值客户的丰富财务需求。因此我们应该适度的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加入信托,证券,保险的业务服务。

另外,为满足我国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必须学习西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当地高净值客户的情况需求下,在我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金融产品。同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为高净值客户的服务提供多样化的支持。这样能够更高效,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二)制定私人银行法律法规,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所需业务日趋复杂多样化,但是整体市场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而且国内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仅仅将私人银行当作零售银行的补充,没有私人银行做有针对性的借鉴与学习,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交易风险,行业风险,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内广泛存在私人银行内,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表明,加强有效的法律法规监管,对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议银监会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如瑞士,香港,新加坡等成熟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尽早推出单独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法例,严格私人银行业的行业准入标准、业务范围;提出明确的风险管理和对客户了解,客户分级,产品透明清晰的详尽规范,制定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和从业规范;其次,立法部门应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在规范和低风险下运行。

(三)完善私人银行考核体系和培养稳定的人才队伍

一方面,私人银行需要立足于和客户建立长期的伙伴式关系;另一方面,私人银行又是盈利机构,有着各类的盈利指标与导向。2008年的金融海啸经验表明,私人银行必须建立一套长远,立足于客户利益的内部考核体系,不能是短期,和客户利益冲突的考核机制。需要建立合格投资者的风险管理系统,将合适的风险等级产品配置给相应的私人银行客户。另外,由于目前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高标准、多元、全面化的特点,服务高净值客户必须是既了解各类金融专业知识,如股票,外汇,期货,信托,又是能够充分了解客户的情况与需求,为客户的资产做出合理,长远规划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国内金融行业发张迅速,金融各细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巨大。私人银行需要为留住优秀人才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与晋升体系,同时制定梯级化的人才培养战略,适当从零售财富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机构找寻合适的人才加入,形成专业化,综合化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2]王元龙,王艳.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若干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张,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7).

[4]梁文宾.竞争合作关系下的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J].上海金融,2007(12).

第8篇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60-02

近年来,央行连续降息使银行存、贷款的利差逐步缩小,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日渐成熟、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作为融资主渠道的地位日益弱化。面对金融业多元化经营步伐的提速,银行从经营模式、发展方向和营销战略方面陆续进行了调整,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营业收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业务、金融创新和各种衍生产品正逐渐成为行业的新宠,为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实力拓宽了道路。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伴随着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到来,不断推陈出新的业务产品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增加竞争力的同时,也对风险管理的稳定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已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

一、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中间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且多数情况下属于潜在的隐患,然而隐含的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风险,就会给银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较大,具有风险多样性的特点。根据商业银行业务类别及风险的分布状况,中间业务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受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如:由金融创新产品、信用证业务、资金票据业务产生的风险;二是依托各种技术手段提供延伸服务而带来的风险,随着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和服务延伸程度的不断增强,会产生相应的连带风险,如咨询、评估、等具有中介性质的业务产生的风险;三是由于业务操作不当,或银行内部管理不力而形成的操作性风险,此类风险通常隐含在多项业务环节中,风险的成因并不复杂,且多数情况下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风险分布的范围较广,对中间业务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尚处于发展阶段,规模较小,然而从近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分析,中间业务风险所引发的经济后果十分严峻,形成的风险不可忽视。

二、现阶段中间业务的风险特征

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而言,中间业务风险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中间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信息虽已公开披露,但尚不能对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做出全面的反映,部分业务的资产运作透明度较低,无论从金融监管部门还是从公众的角度均难以对其经营成果作出客观评价,因此无法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风险点多,分布范围较广。中间业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渗透于商业银行业务的诸多方面,其中信贷、零售、资金、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信息科技等部门均不同程度的有所涉及,业务风险点较多,防范的难度也日益增大。

3.开展形式灵活,风险潜伏系数较大。金融衍生业务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拓宽了中间业务的空间和范围,加快了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但正是这些灵活性大、又具备高杠杆性特点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相应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即便是微小的失误却也能引发灾难性的打击。

4.风险滞后性强,潜在隐患巨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在会计核算中列于表外业务,相应的风险在短时期内不容易暴露,加之中间业务的开展具有自由度较大的因素,风险触发点也逐渐增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不易进行全面和及时的监测,易形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目前,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控机制尚处在完善的过程中,而中间业务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起到必要的防范、控制作用,便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在开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时,必须坚持业务开拓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将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纳入研究范围。在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凭借法律依据,从加强金融监管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着手,不断深化风险管理力度,防范和控制各类中间业务活动带来的风险。

(一)应从法律层面给予必要的保障

规范中间业务的法律应属金融业务监管法范畴,定位于宏观角度,体现出立法、守法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中间业务管理的立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繁多,容易滋生管理盲点;二是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性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三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时,业务交易的真实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均对中间业务风险控制形成直接的影响。虽然2001年中国已制定并实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且在相关的法律中对中间业务的管理规定也有所涉及,但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需要经过持续的完善和修订,而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从金融监管法学体系的建立情况分析,建议立法机构深入开展关于风险管理框架的探索,对各种创新业务、金融延伸服务的风险系数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检验,为立法提供指导,逐步建立一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中间业务法律体系。通过法律赋予监管当局指导和监督的职权,在监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协助完善相关的制度,监管的同时发挥好服务的职能,推动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制管理进程。

(二)发挥行业监管部门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已成为竞争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银行需要开拓市场,需要适度的宽松政策,为业务创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了维持金融秩序,规范竞争行为,监管当局的任务亦是非常艰巨的。

1.科学分析、合理测算,建立合理的业务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业务发展状况等基础因素对各类中间业务的风险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对不同银行机构之间中间业务管理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中间业务监管体系,并在运转过程中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改进方案,增强业务监管体系的适时性和可行性。

2.把握监管尺度,协调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监管机构应该把握好干预的度,在准确定位监管角色的基础上,发挥服务金融、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在提升金融竞争力和加强监管力度之间力求平衡。

在保障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贯彻的前提下,通过行业管理口径加以规范,并紧密结合银行自身的管理状况,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对银行中间业务起到常态化管理和制约的效应,增强管控的深度。

(三)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加强内控方面的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控制中间业务风险、加强内部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从现阶段中国银行业风险防范工作的发展进程来分析,商业银行在应对中间业务风险方面尚需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

由于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研究,准确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并对其所产生的损益进行分析、测算。商业银行在自身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基础和管理状况,以谨慎分析、科学预测、合理调整为出发点,对中间业务风险做好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跟进工作。

1.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测算、评估框架体系。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体制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如:风险管理覆盖面不足、识别和管理手段较为简单,风险的计量方法和模型构建有待于补充等等。

商业银行应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对因各种因素(市场交易价格等)的变动而导致银行表内、表外业务发生收益或损失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并根据科学的测算和评估结果确定风险承受范围,以实现商业银行在对风险进行调整之后仍能够获取最大化利润。

2.完善内部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力度。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提高对重大事项审议和决策的效率,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对具体业务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流程,理顺业务主管部门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加强风险管理的渗透力度。

3.完善内控机制,提高预警、分析能力。围绕风险谨慎性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应采取对风险关口前移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关注特殊业务,跟踪可疑交易,实行对重要环节、特殊业务的风险预警,建立查防并举的内控防线。

坚持以风险为导向的原则,结合排查风险和案件治理工作开展风险监测,深入挖掘中间业务风险隐患,并依据有力的数据分析结果,对业务风险作出测评分析,并适时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4.防范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商业银行应将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以制度作为约束的依据,通过对各级业务岗位合理授权、有效监督来实现相互制衡;同时借助外部监督力量,形成一套立体式管理、多方位运行的人员道德风险防控体系,弱化人为因素对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跟进制度、组织构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化解业务发展与监督防范工作的矛盾,促进银行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对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获得全方位的防范风险、管控风险保障。

第9篇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第10篇

Abstract: The data released by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BRC) from 2011 to the first half of 2012 showed that China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tal assets of 113.28 trillion yuan in 2011, compared with 2010, growth of 18.9%,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net profit is more than trillion yuan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1, has realized the astonishing growth of 39.3%. Corresponding to thi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tity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the rol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questioned agai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banking profi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re are problems of high profit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due to policy monopoly and inadequate market reform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reform suggestions for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银行业;高额利润;垄断;利率市场

Key words: banking;profit;monopoly;market interest rate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51-03

0 引言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影响,我国经济整体增长呈现出逐步放缓和回落态势,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却异军突起,虽然我国政府在这段期间内对信贷规模采取了限制政策,但银行业利润和业绩的数据在社会各行业中来看仍然是一枝独秀。我国银行业近年的高盈利,高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银行业自身的不断学习进步。但银行业利润的高增长更多的来自垄断所带来的优势,银行业是否履行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责任呢?

1 目前我国银行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分析

本文讨论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一些重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这些商业银行作为研究范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商业银行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代表性较强;二是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数据很难获取。因此,本文以这些商业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

1.1 目前我国银行业获取利润途径分析 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统计我国16家上市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这16家被统计的上市银行共1.1万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达到9587亿元,银行佣金和手续费高达1396亿元;2008年,银行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时,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1796亿元;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时,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2252亿元;2010年,利息净收入达到1.4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在过去5年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16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90%以上;中间业务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来自《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

从上面数据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根本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二是银行业收取的各种费用。我国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是凭借政策性的垄断经营、国家定价、不平等议价和以负利率牺牲存款人利益来实现的。由于银行主管部门控制着行业准入门槛,使我国银行业具有政策性垄断优势。而“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利率管制格局使得银行业成为制度垄断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最近几年银行业的高额利润也主要得益于信贷规模控制从紧,资金成为稀缺资源,银行定价能力上升所致。

1.2 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是目前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最大来源 虽然各家银行的各项业务收入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但在大多数银行的利润中有70%以上都来自于存贷款息差的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一年定期利率为3.5%,而一年至三年贷款利率在6.6%左右,存贷利率的差额接近3.2%,这个比率高于国外很多国家1%—1.5%的平均水平。而原本在理论上存在的银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能够推高存款利率,也因我国金融行业利率管制和准入门槛太高的原因而导致银行业之间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我国银行业在压低存款利率方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合力。与此同时由于市场资金供小于求,银行几乎拥有垄断性的贷款议价权,为了获得贷款企业不得不接受银行各种变相谋利的条件,从而使上浮贷款利率成为普遍现象。鲜有民营企业能够从银行以国家法定的基准利率获得贷款,甚至有的贷款利率更是达到了20%以上。

1.3 各种收费是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又是银行业获得高额利润的另一个途径。据我国银监会2012年初的数据统计,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有1076项,仅有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达到了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提供的各种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合计276项,其中收费服务项目为196项。相比2003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仅明确规定300多种银行收费项目,从这之间的对比可以知道前我国银行业中间服务费用的急剧增加。从银行业的利润构成也可以看到,手续费、佣金普遍高于利息收入增长速度,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和银行卡等收入也大幅增长。

2 我国银行业高额垄断利润的社会影响分析

银行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否履行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责任呢?相对于目前萧索的实体经济而言,银行业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而且已经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对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承担起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等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我国银行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根源分析 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看,社会和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经营水平的提高、行业垄断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护等因素都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利润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经营水平的相对提高都是合理的积极因素,而行业垄断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护以及银行业收入单一则是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银行业竞争力一定程度的提升促进了高利润的实现,但银行业的政策性保护、银行业对于规模的依赖、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不可或缺的作用等都是目前银行业高利润更重要的驱动因素,银行业获取高利润更多依靠制度、政策垄断,不是自身竞争力或者创新金融服务,这是社会对银行业高利润的批评增多、呼吁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原因。

2.2 我国银行业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目前银行业发展不均衡、竞争不充分的最大原因是金融政策的制度性垄断。民间金融不能阳光化,导致民间借贷风波时而泛滥;金融政策限制下的利率幅度政策不能推动银行业改善服务和业务创新;金融和信贷衍生工具不开放业不能为银行创新业务服务;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银行业更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如果拿银行业利润与我国目前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实体经济部门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自然分外刺眼。我国银行业依靠政策性资源垄断获得的高额利润也导致了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恶果,对我国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也带来巨大破坏。

3 我国银行业改革政策建议

银行高利润虽然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经济增速放缓,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实现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冲击银行业固有的利润增长。我们在了解银行业高利润问题的实质后,应该怎样改革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1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政策制度性保护使银行业竞争机制缺失。尤其是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国家政策扶的核销呆坏账、对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多次注资来补充资本金和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上市等政策性优势获取了垄断地位。

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实质上是因为金融主管部门对银行牌照的控制。要打破国有金融企业的垄断,建立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打破当前银行业在金融制度保护下获得的超然地位和高额利润。银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渐减少,进而引起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逐渐减小。发展小地域性银行机构,建立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促进银行业的高效、有序竞争,使银行业不断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的可持续高增长。

另外,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银行业,也能把民间金融纳入合法有序的管理轨道。与其把民间资本阻挡在体制之外无法进行监管还不如把其纳入银行业,这样有利于监管并降低民间借贷带来的风险。在温州进行的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打响了破除银行业垄断的攻坚战,但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需要加快。

3.2 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于打破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就需要逐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市场经济要求下的银行业借贷合理利差标准是不能通过简单的计划和行政命令给出的,只有把利率完全放开,实现自动定价,充分竞争才更合理。在2012年通过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步,中小银行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如果完全的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限制,这将对银行业的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但存款利率上限在较短时间内的的放开可能导致银行过度竞争,进而引发银行业经营风险(特别是中小银行),从国外的经验不难看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是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在政策要求下逐渐上浮,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可进一步放开对中长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区间限制,之后再逐渐放开对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管制,最后开放利率浮动上限。

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对宏观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和权衡。以及与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协。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是上调以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借鉴大多数国家对存款利率上限都采用逐步、渐进式方法,我国对存款利率的放开应采遵循“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方法渐进式进行。这要求必须重视中小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农商行等的经营风险。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使中小银行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综上所述,虽然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也有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共性,但从银行业应为实体经济服务来说,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银行业不应该仅仅只关注自身的利润增长,还因该承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游.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研究[J].北方经贸,2012(8),146-147.

[2]纪雪武.中国商业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尹银萍.金融部门国内管制与竞争的关系分析——以银行业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刘昌宇.对银行业利润水平的分析[J].河北金融,2012(8),14-17.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提高 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 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 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 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 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可转换债券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 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5]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途径.《时代金融》,2008;5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

一、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与差距

(一)个人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滞后

目前,个人业务中重点对业务申请人的收入证明进行审核,但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成货币化,商业银行无法确定和查证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其次,我国目前执行官定利率,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是不同的,违约时贷款的回收率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应该是不同的,由于消费信贷的利率是法定的,却无权据借款的信用等级决定消费借款信用风险补偿幅度,这也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个人金融市场分割,缺乏资源整合的一致性

自2000年以来, 国内个人金融市场逐渐繁荣起来,债券、股票、保险及信托业务以较快的速度走进了寻常百姓经济生活之中。各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各种类型的信用卡、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产品、银证通、银基通和银保通等,客户持有各不通用的多张银行卡和多个不同的投资账户,往返于多家银行缴费还款,费时费力,且资金分散,使用效率和产生效益不高。因此,客户迫切需要一个能方便安全、有效管理的银行卡及个人金融资产工具和产品。

(三)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一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无人问津。此外,虽然有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但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四)个人理财业务在基层嬗变为竞争工具而非营利工具,经营风险提高

开办个人理财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与同期贷款或资金上所获得的收益比较,收益率较低,个人理财产品成为吸引客户的手段,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为争揽客户或避免客户流失,争相开办此类业务,表现在:一是理财产品类同变相储蓄。二是盲目提供保底承诺,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应当是基于委托关系,由商业银行设计并向目标客户销售,由客户承担部分或全部投资风险的组合型产品。

(五)个人金融产品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成功的个人金融产品组合,必须拥有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组合的构成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平衡。高增长的产品需求有现金的投入才有可能获得高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个人金融产品中,储蓄业务为高市场份额低增长的成熟产品,它一直是个人业务的核心产品,依靠工资、代收代付支撑了若干年后,单一的储蓄产品正走向衰退,而新的高增长、高市场份额的产品尚未产生,产品结构严重失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机制

加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把商业银行办理储蓄、信用卡、消费信贷等业务的客户资料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客户综合查询系统,以方便银行全方位了解客户的信息,有效防范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民银行或银行业协会,联合各家商行对客户过去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整理,形成个人信用的连续记录,以建立统一的客户信用状况查询系统。同时,在传统风险管理基础上,引进和建立更具有科学性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将科学可信的“信用度量方法”应用于个人业务。

(二)准确定位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

银行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对客户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银行服务由统一化、大众化向层次化、个性化转变。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结构,可将个人金融市场分为四个群体:高收入群体,商业银行为他们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人服务;中上等收入群体,银行则提供相对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中下等收入群体,银行应向他们提供大众化服务;低收入群体,银行的基本对策是挖掘潜力,拓展服务渠道。

(三)加强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混业经营将是必然趋势。首先,要通过整合现有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的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其次,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的合作,从现阶段互相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

(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创新

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创新要立足于满足客户需求,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的原则。要将以储蓄为核心的产品结构逐步过渡到以理财为核心的产品结构,将传统业务与理财业务相结合,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加快中间业务、消费信贷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重点培育银证通、保险、基金、债券等交叉销售产品,适应不同客户的需要。从当前全球银行业发展及国内融资需求变化情况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首先要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设计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如附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金融产品。也要针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的个人金融品种,积极开拓个人理财和咨询服务。

(五)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网络化进程

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多而分散,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快捷、安全的个人通讯系统的支持,个人业务的拓展是困难很大且成本较高,当前,理财不出门、全方位金融服务、无实体金融产品、个人化家庭银行等是全球金融消费的大趋势,这对我国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上的竞争要立足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贴身服务,进而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形成稳定的业务来源。这就要求必须提高金融电子化水平,大力开展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郝亚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06)

[2]黄朱文.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新特点[J].现代商业银行,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