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文化特征

茶文化特征

时间:2023-07-07 17:2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文化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业态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产业态势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

第2篇

关键词:民间音乐;茶文化;历史底蕴

众所周知,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不断的吸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包容性的文化格局。而当它与中国民间音乐相遇时,仿佛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音乐也具有颇高的“江湖地位”。在传统文化味道越来越淡薄的当代社会,从民间音乐上,我们能够搜寻到更多关于茶文化的记忆。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对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茶文化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文化理论并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平和的处世态度。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也仿佛在经历一场盛大的洗礼。同时,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茶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熏陶。民间音乐取材于民间,它没有经过隆重的包装,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反映了百姓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1.1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起源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首先,从地域角度上来说,地大物博的中国给予了茶文化成长以及繁衍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肥沃的土壤都为茶叶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浓厚的东方特色茶文化。其次,当我们细细的品味茶文化时就会发现,茶文化中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核心思想十分契合。从茶文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而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不仅是因为它的功效,更是因为它给了普通大众生活的希望,并给予心灵上的支持和灵魂上的补给,对于一些以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茶不仅能够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以及美好的物质生活,也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劳作期间,茶成为了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在每天的相处中,他们和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看过茶叶的舒展,闻过茶叶的清香,更深知茶叶的秉性。经过长期的实践,他们将自己对茶叶的见解口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种植、采收、冲泡的技巧,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当然,与图腾文化在草原民族的地位一样,茶文化在其心中也是不可侵犯的存在。他们将把茶叶中发现的生活信条记录下来,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音乐则成为了最普遍的记录方式,他们为茶文化写词、谱曲,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和钟情。最后,这些来自于劳动者的歌曲也成为了当地必不可少的文化特色。

1.2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发展

自从唐朝开始,茶叶开始广泛的种植。随着茶叶的普及,普通百姓也开始接触茶文化,并逐渐成了民间艺人重要的灵感来源。可见,在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茶文化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它不仅获得了著名诗人的热爱,也是众多民间艺人创作的取材“基地”。到了宋朝,茶文化与民间音乐的互动更加频繁。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采茶戏,它们的风格或诙谐幽默、或轻松明快,而曲风大都婉转动听,朗朗上口。由于它们大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因而传播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例如:在安化地区,为了将残枝、枯叶等挑选出来,提高茶叶制品的质量,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拣茶。这道工序必须依靠手工进行,才能够保证其最后的质量。在拣茶的过程中,为了缓解沉闷的劳动气氛,安化的妇女们将茶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民歌中,创作出了一首与茶有关的民歌。这首歌经过了一些改变之后,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十二个月采茶》。

2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

民间音乐是民间艺术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民间音乐也是普通大众生活的写照,从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民间艺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也能够借由他们的作品得知民间大众的生活状态。茶文化中的民间音乐成为了整个民间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如果说茶文化能够为大众提供精神上的食粮,那么民间音乐无疑是他们呼吸的氧气。而作为极具古代艺术的两个历史悠久的“杰作”,传统茶文化与民间音乐都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都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它们才得以长久的流传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的摩擦,我们难免会丢失一些文化片段,这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作为民间艺术的典范,民间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能够认识到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就能够将茶文化推向更加宽广的舞台。

2.1民间音乐增加了茶艺表演的表现形式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中国的茶艺表演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从隋朝开始,茶艺表演已经成为皇家的御用表演。而在茶艺表演中,音乐是最特别的存在之一。背景音乐的作用不仅能够烘托茶文化的别样氛围,也能够提高整场表演的艺术气息。它突破了单一表演的形式,将音乐融入在泡茶、品茶、评茶的过程之中,增加了趣味性,也点燃了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在凤庆地区,彝族的文化特色深深地融入到了他们的音乐之中。凤庆地区盛产茶叶,那里的人们天生就有一副动听的好嗓子。一开始,他们用歌声传达丰收的喜悦,缓解劳动的疲劳,后来这些劳动之歌逐渐成为凤庆地区别致的文化特色。在凤庆地区的茶艺表演之中,民间音乐的穿透力不仅能够打破了人们心灵上的隔阂,也能让听众感受到当地人们对于茶文化深深的热爱之情。可见,民间音乐早已和茶文化深深的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丰富了茶艺表演的内容,增加了茶艺表演的表现形式,也向人们充分的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2民间音乐为茶文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氛围

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民间音乐不仅能够快速的调动人的情绪,也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亲切感。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音乐与茶文化的节奏,将音乐的节拍与茶艺表演的步骤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流畅与和谐,也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展现得更加完美。音乐像是剂,让茶文化变得更加柔软,缓缓地融入人们的心中。民间音乐简单的节奏能够舒缓人们的紧张情绪,让人们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茶香,慢慢的领悟茶文化的内涵。在民间音乐中,茶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好的发散出来。可见,民间音乐为茶文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音乐的怀抱中,人们能够全身心的感受茶文化,并慢慢的放下对茶文化的芥蒂,敞开心扉接受茶文化。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已经变成了茶文化的拥护者和传承者,并愿意肩负起继续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2.3民间音乐突出了茶文化的地域性的特征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下,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事物反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中国,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民间音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间音乐诞生于民间,反映了民间百态,并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与生俱来的“群众缘”,减少了茶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能够快速地获得人们的认同。同时,民族和地域特征浓厚的茶文化也受到了国外友人的欢迎。即使语言并不相通,但是,他们却能在音乐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在音符中实现心灵的沟通。可见,作为语言上的沟通者,民间音乐也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由此可见,民间音乐的加入增加了茶文化地域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就像强烈的生命符号,能够将茶文化传播的越来越远。

2.4民间音乐提高了茶艺表演的艺术层次

茶文化属于文化的领域,而民间艺术属于艺术的范畴,民间音乐的出现能够提高茶艺表演的艺术层次。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够在当时给人们创造多少的欢乐,引发大众多少的感慨。不管相隔多远的距离,经过多长的时间,音乐总能够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让人们回忆起搁浅的过往,这就是音乐的艺术价值。而在民间音乐的帮助下,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好的传播载体,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茶文化传播的效率。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路上,我们应该继续放低姿态,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并从各个角度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挖掘。民间音乐作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作为茶艺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广更深的茶文化探索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的分析和讲述,能够让大家对我国传统茶文化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黄燕.浅析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J].福建茶叶,2016(6):367-368.

[2]李汶姬.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变异及其反思———以凤庆佤族音乐为例[J].神州旬刊,2013(8):30-30.

[3]李汶姬,赵静.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3):71-72.

[4]汪莎.云南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考察及其思考[J].创作与评论,2013(16):96-99.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稳定与教育事业的推进息息相关,高校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对此,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关键且必要的任务。茶文化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兼容性等特点,其蕴藏着丰富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观点等,同时也与音乐、绘画、诗歌、舞蹈等艺术互相渗透等。基于此,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优秀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的一个重要推定力量,也就是说,高校必须要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性强、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对此,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如何实现它呢,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背景探讨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文化素材,再由于目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所以,提炼出适宜、完整、有效的文化元素非常关键。对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是通过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内涵,由此增强学生的思政素质。并且,在结合现阶段文化交流的具体现状来看,高校学生面对的文化内涵是各种各样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并未经过筛选则直接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等互相混杂,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层次不一,文化辨识能力薄弱,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文化元素汲取带来不利的影响[1]。站在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因为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缺乏优秀文化素材和时代精神的渗透,大部分只是一种教学的传递,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对此,不管时代的诉求如何发生转变,我们唯有在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教育素材中,才能够真正地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政教育活动的全面融合。对此,茶文化在思政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不但能够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本质上来看,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身价值。不过在这一工程中,不管思想教育活动如何推进,都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因素,由此才能够实现学生层次化地提升和发展。

2茶文化的具体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其蕴藏的内涵及思想不但体现出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化体系,并且也折射出多元化的精神理念与价值导向,对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则需要将茶文化当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制的一个必要手段。结合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诉求来分析,其并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学科,其能够对学生的文化认知带来直接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创建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思维,特别是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课堂引导与文化阐释,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启迪与升华。当我们在了解茶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茶文化是与茶相关物质元素的一个重要基础,促进茶文化的层次化发展不但要具备成熟的物质元素体系,并且也需要给予正确地引导和启发。由茶文化的出现为起点,探讨其与茶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茶文化展开层次地分析和了解,则无法完全脱离客观且具体的茶文化基础。另外,关于茶文化体系的发展而言,其核心内容是需要融入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文化艺术,例如茶歌、茶诗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但能够增强我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且也能够更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认识茶文化的内涵,从而对其广泛应用奠定稳固基础[2]。最后,我们在探讨茶文化本身的价值特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出其具备的精神观念、情感思维等,这是促使茶文化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必要前提要素。物理是茶文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还是茶文化体系中所蕴藏的精神观念等,都对我们目前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文化活动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推进。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诉求

通过分析目前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诉求来看,健全的人文素养、规范的理念内涵等等均是促使学生培养与社会诉求全面融合的一个核心内容。基于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而言,其缺乏系统性、合理性的教学观念,乃至具体的文化内涵,对此,这必然会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在具体推进高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教育课程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对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无法真正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则需要将文化理念与其相融合,利用科学、系统、深入地阐释相应的精神实现,进一步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及规划。站在思想引导的层面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话,一定要促使教学内涵愈加丰富和多样,由此才能够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等发挥积极作用。不过,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管其阐释的内容如何发生变化,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精神观念,从本身上来看,这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程中的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4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4.1加强茶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根据茶文化体系的相关内涵来看,目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逐渐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不管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是其蕴藏的精神观念,都必须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进行不断推进和升级。不过,将合适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促进教育活动体系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则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若要增强其效果,那么需要在深入、广泛了解茶文化元素内涵的前提下,构造正确的文化观念,同时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内涵进行一个透彻性地分析和了解,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培养机制。对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与诉求,促使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面统一,因为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些科学、规范、系统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全面掌握及综合素质的提升[3]。

4.2促进教学模式的丰富多样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应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促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思维启发需求等,加强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使其能够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不断引导学生去认识茶文化,由此能够教实现情感方面的体验和升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其蕴藏及传递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并且还具有层次化、规范化等特征,特别是对于茶文化体系而言,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若要得到全方位地发展,则需要将茶文化体系蕴藏的内涵、思维观念与文化价值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够通过分析茶文化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结合点,对其进行系统性地阐释和分析,并且在进行改造、提升的作用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快速发展。

4.3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教学

从本质上来看,茶文化的属性具有动态特征,所以其包容性是比较强的,这也是构成茶文化长期具备活跃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根源。那么在开展高校学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等对其进行持续性地调整和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对于茶文化教育内容而言,其内容都呈现出动态化的特征,高校教师需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并不断地优化教学体系,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促使学生与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借助于精准、科学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思维内涵,进一步增强人文价值,特别是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文化观念。其实,对于传统文化和教育活动而言,这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区别,不过也具备本质性的关联,健全的文化机制与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密切相连的,所以教师需要密切地观察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对此,教师在具体活动中,一定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诉求,尽可能地通过彰显茶文化的教育价值与文化特征,使茶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最大化地呈现与表达。

第4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代茶服;设计;系统化;科学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出现了质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华的都市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追求,茶艺师穿戴的服饰已经成为茶艺欣赏的一个重要内容。茶礼服饰要想真正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中国的茶服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进而向世界传播。

1茶文化通过茶服进行着动态传播

现代社会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艺展示的时候,需要通过服饰将茶道、茶境等结合成统一的整体。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都将以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当今社会,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礼仪演示的时候,都需要由茶服饰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将其独具特色的视觉美感真实地进行展现,茶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独具特色的动态呈现内容之一也是通过茶服饰来展示的。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着中国传统特色的、包含着丰富茶文化的现代茶服饰。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茶服饰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将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完全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同时,一款极具视觉形态美、传承文化内涵的茶服饰对传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款新兴的日常着装和职业装,我国现代茶服饰目前在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设计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现代茶服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当代茶文化服饰设计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门派,同时道家也是最早重视茶的精神功能的门派,他们认为茶可以较好地修身养性,道士们在修炼时,往往要有茶相辅助。道家之所比较喜欢饮茶,与他们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喝茶、品茶可以脱胎换骨,因此传说中的黄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较喜欢饮茶。道家茶服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素雅、干净的,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营造的内心世界是自然、纯净的。在《中国茶谣》中,道家茶服传承了道家传统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较崇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实相生”,比较注重自然、流畅的气韵,道家茶服是从道家八卦图形中演变而来的,服饰的主要色彩为浅灰蓝色,外面还要罩上一层白色袍衫,领口处使用的是交领设计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宽松。道家茶礼的表演者通常会选择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饰给人随意、飘逸的感觉,比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识特点,丝棉混纺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这样穿着比较舒适,线条比较柔韧,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比较符合人的身体曲线,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2.2禅茶一味

茶与中国佛教禅宗有着亲密的联系,伴随着禅宗越来越盛行,佛门中饮茶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在中唐时期,百丈怀海创设了《百丈清规》,从此后在寺院中茶礼变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定。禅堂中,必须用茶来供奉各位大佛,用茶来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对那些僧人而言,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每日的必修课,茶可以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打坐的状态中。在《中国茶谣》中,男性居士的茶服与僧袍的款式比较接近,使用的颜色为偏深砖红色,给人以雄浑、质朴的感觉,茶服的层次比较多,且非常紧密,从而展现了敬慕、虔诚的心态,使用莲花暗纹刺绣图案来装饰衣领,佛教中认为莲花是比较吉祥的花,非常的圣洁。柞蚕丝面料来制作外袍,感觉比较质朴,同时搭配缎面交领来修饰,整款服饰给人清雅、大气的感觉。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较传统的长衫,将领口设计成立领的形式,使用双色双层真丝纱质面料制作,整款茶服具有较强的垂荡感,比较细腻、自然,服饰的特点与禅定的理念相融合,从而使茶服文化与茶礼形式的美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2.3茶儒同礼

儒家茶礼严格遵循儒学经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儒家茶礼最核心的内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礼仪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借助茶的冲泡过程将儒家教义精神进行了不断的升华。在进行茶服设计的时候,服饰的灵感来自于汉服,儒家文化比较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孔子比较维护周朝建立的规章制度,他认为正色应该是黑、白、青、黄和红,其他的所有颜色都属于间色,同时将正色和间色附加上尊卑贵贱的等级象征,服饰的色彩非常明确,不可以存在颠倒和混淆的情况,比如《论语》中就比较明确的记载“恶紫之夺朱”,使用“礼”来保持单色的纯正位置,因此服饰全是纯正的黄色调或者是大红色调。服装设计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不对称的配色进行搭配,整款服装给人的感觉为看上去比较完整,但是仔细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饰将儒家的精神理念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对称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较强的动感和时尚性,服装制作的材料为真丝软缎和真丝织锦缎,将儒家茶道的正统经典视觉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

3将茶文化融入现代茶服饰设计中

3.1在廓形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在设计茶服方面,立体透视与平面透视对比而言,更注重后者,根据茶艺的有效性、实用性要求,也就是饮茶者、泡茶者不会由于服饰的原因而影响茶艺的顺利进行。在设计廓形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可从如下两方面得以充分彰显:一方面,我国服装市场中服装类型、服饰样式都是很稳定的,大多数服装都是上衣下裳的类型,这种审美特征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国内传统服装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对称,在宽大舒松的包裹中,人们大部分肢体都被包裹起来。根据这一情况,在茶服设计中,可以根据竹子外形高挑、严谨、稳重和对称的特征来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以泡饮龙井茶为例,在泡饮时,幽香满溢、色泽翠绿,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忍不住想品尝的冲动。所以,在设计茶服廓形上,结合龙井茶泡饮中灵动飘逸、香飘四溢的特征,通过至少两层的搭配,注重服装和人的立体空间形象,突破传统服装设计的对称形式,以体现出一种飘逸、自如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人们在服装穿着中所产生的光泽、曲线、动静节奏的掌握,在设计茶服饰轮廓中发展自然、宽松的款式,与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间体现出古典高雅的气质。

3.2在设计面料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亚麻布是国内特产之一,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其触感、手感都是极好的。制作亚麻布需要通过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认真、仔细,一道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到亚麻布的整体质量。品茗也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亚麻制作而成的面料,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平衡、舒适感,也能体现出一种天然的韵味,体现出别样的雅致美、简约美、整体美。欧根纱是一种半透明的轻纱,与真丝产品相类似,但价格要比真丝产品便宜很多。欧根纱通过染色之后,呈现出一种鲜艳的颜色,面料材质轻、柔、软,但它必须要悬垂挂置,避免出现褶皱。在设计茶文化服饰中可利用欧根纱面料的特征,尤其是其褶皱,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形成的褶皱,在人体行走过程中,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光,给品茶者营造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气氛。在方案设计时,应利用两件套设计形式,在外罩绿色的欧根纱面料中,面料丝滑、垂坠、唯美凉爽,给品茶者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内里上利用亚麻朴实的天然面料、视觉上的粗糙,为品茶者创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氛围。将两种材质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衬、互补缺点的效果,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在服装肩部和下摆之处,将纺织颜料绘画茶文化元素置于其中,其整体布局与水墨画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处。纺织颜料具有色泽鲜艳、类型多样等特征,卷草纹、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是制作过程却是很复杂的,每一块图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统一、协调,穿在身上有一种整体的对称美感。但要注意整体格调的协调和统一,防止过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给品茶者造成视觉累赘。既可以直接选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现传统手绘。

3.3在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对于一整套服饰来讲,其色彩是很关键的,色彩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在设计茶文化服饰色彩中,应考虑到当代饮茶环境的特征,禁止胡乱搭配,追求典雅、素朴之美。一是,从宗教上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礼”的思想,孔子构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包括红、白、黄、黑和青五种,其余颜色为间色,正色与间色代表着主仆、贵贱之分,在定义服装色彩中不能将正色与间色混为一谈。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推崇“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平淡素净之美,将青色、黄色、白色、皂色、红色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结合道家和儒家所划分的正色,在设计茶文化服装上进行整体规划。从茶叶本色而言,可以将绿色作为整体设计的基本色调,茶叶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绿色、清新的感觉,绿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环境,是全世界人们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与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颜色对比而言,绿色不但不会打破空灵感,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清爽感,丰富了饮茶的整体意境。在设计色彩中,将绿色和白色两种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致、简朴特征弥补了空灵意境的不足,在整体意境中凸显出一种朦胧美。另外,也可以在设计主色调时,选用白色这种素净、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鹅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融合,色系简洁、柔和,给人一种简约美。而普洱茶、红茶这类型的茶叶,在冲泡后,颜色呈现出棕色、红色,醇厚深沉、稳重,整体上具有磅礴的气势。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渗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体形象的限制,对其进行创新和提炼,体现出一种独特、别致的美感,为品茶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的感觉,让他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品茶,进而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4结语

茶服在进行设计时,将地域风俗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底蕴,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和影响。茶礼服饰要想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茶服文化传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钟斐.生态茶服秀———茶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动态呈现[J].农业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54-57.

[3]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89-92.

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英国;英语教学;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土壤之中孕育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都各不相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各民族的文化特征都要通过语言这扇明窗予以展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任何一门语言的教授与学习都是对相关文化的发扬与传播,对一门语言的应用与把握也是对相关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它所代表的语言文化就是对整个西方文化的缩影,所以,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广大教师必须要注重对英美文化的讲解和传递,帮助学生培养精准的语感,最终养成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因为语言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然而,这一说法仅仅用于语内交际,一旦将范围扩大到语际交际就会失灵,换句话说,语言能力可以代表一个人在本土文化内的交际能力,但并不能代表这个人在跨文化语境内的交际能力。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通常片面重视对语言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的讲解,导致很多学生并不明白各种表达形式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不合乎语境或是默认语言规范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式英语”。茶文化是东西方共有的文化形态,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都享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以茶文化为切入点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以一种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所带来的语言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形式特点与文化内涵,更加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

1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拥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最初,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其解毒、败火、提神、醒脑等药用价值之上,而后人们逐渐发现了茶叶显著的保健功效,遂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大众保健饮品,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后,饮茶成为了礼仪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仪式,饮茶之风在整个社会散播开来。隋唐时期,茶文化渐成体系,全民饮茶的风尚正式形成,茶馆、茶社等纷纷建立,烹茶技艺不断优化,世界上第一部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将茶文化推上了系统发展的道路。元、明、清时期,城市范围显著扩大,茶馆渐渐成为了人们文化活动的场所,在茶馆中,人们把茶与各类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民间有俗语曰“民不可一日无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客来敬茶”等,都反映出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大众性与普遍性。中国茶叶品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花草茶等七类,品饮方式一般为清饮。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茶文化对于茶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基于各类茶具的优缺点,紫砂茶具凭借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点成为了诸多爱茶之人的首选。中国人饮茶好独饮,或者邀上三两好友静静品饮。对中国茶文化而言,饮茶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所以人们通常会在素雅、宁静、自然的环境中饮茶,以期透过饮茶读懂人生的真谛。英国茶文化的形成时间较短,直到十六七世纪左右,茶叶才进入英国。美国茶学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指出:“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惟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才开始饮之。”尽管只有不足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但这仍然掩盖不了英国茶文化作为世界茶文化中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事实。饮茶之风在英国社会流传开来是受“饮茶皇后”凯瑟琳的影响。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时带来了一些上等茶叶作为嫁妆,她深谙茶叶提神健体的功效,不仅自己每日饮茶,也经常邀请其他王室贵族共同品茶,于是,王室贵族争相效仿,有的甚至在家中开设茶室、举办茶会,就这样,饮茶的风气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在社会中形成。后来,公爵夫人安娜为了打发午后至晚餐之间漫长而无聊的时间,便在下午三点至四点左右邀请亲友到家中品尝醇厚的红茶和精致的点心,既能避免挨饿,又能促进社交,逐步得到了家庭主妇的青睐,随后则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做法。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下午茶文化最为典型:主人要选择家庭中光线和布置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场所,所用的茶叶和茶具都要尽可能的高档,配搭的点心、蛋糕则要尽可能的精美,饮茶者则通常要着正装出席。随着东西方贸易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茶叶商品涌入英国,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在当地饮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将牛奶、糖、蜂蜜、肉桂等辅料与茶融合,形成了香浓醇厚、营养丰富的健康饮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内容,也奠定了英国茶文化的最终确立。如今,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与消费国之一,人们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饮茶,具体可以细分为早茶、上午茶、午茶、下午茶、晚餐茶、晚安茶等。由此可见,尽管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同根同源,但在当地环境的影响下,两者均具备了典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拥有浓郁的本土化色彩。

2中英茶文化内涵对比

中国茶文化源于古老的农耕文明,提倡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英国茶文化则源于先进的工业文明,其中既承载着欧洲宫廷贵族的高贵优雅,也彰显着工业社会所强调的务实性与目的性。两者在文化内涵方面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儒、释、道三家精神的统一。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人是平等而趋同的,茶生长于山野之中,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玉露,正是道家所说的极尽自然之物,蕴含着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透过饮茶这一活动,人们可以真真切切地从茶道之中感悟天道、地道、人道。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和“仁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佛家文化则有禅茶的传统,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饮茶的过程中,人们将三家精神合而为一,体会“和、静、怡、真”的深刻哲思。“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茶道的灵魂,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谐;“静”是修习茶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人在饮茶的过程中应当平心静气、心和神宁;“怡”是茶道修行所带来的心灵感受,通过饮茶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获得情感上的开怀与舒畅;“真”则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通过饮茶返璞归真,看透人生真谛,深谙自然真理。与之相对,英国茶文化源于西方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喝茶也不例外。英国下午茶对于环境与形式的要求可谓极致,环境必须要优雅高贵,衣着一定要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对于英国人而言,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休闲娱乐,更是一种大型的社交盛宴,通过饮茶活动,人们可以展现自我风采、拓展社交脉络。可以看出,英国茶文化中的饮茶目的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它不再追求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而是注重饱腹、娱乐与社交,其务实性不言自明。

3基于茶文化对比的英语教学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中相通的部分,是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把握的内容,也是文学教学最容易切入的部分。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熟练把握中英茶文化的对比分析,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英语教师应当以“茶语”为内容要素,通过中英茶文化表达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在英语中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表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cupoftea”了,其内涵并不仅仅是“一杯茶”那么简单,而是用于表达对于人或事物的喜欢程度,以及对事物的擅长或熟练程度。而“differentcupoftea”则是指完全不同的人、事或者情况,可以看出,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一样,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英语教学也应当贴近生活,将日常“茶语”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言积淀与语感能力。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应当以营造语境、培养语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构建英语氛围。茶文化作为中英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中英两国的文学论坛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反映着两国独特的饮茶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们对茶的热爱,通过英文茶文化专著品评,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出别具一格的英语文化世界,理解惯用表达之后的特殊文化背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茶文化电影,赏评茶诗、茶词、茶曲等,促进学生理解中英文化美学的异同,提升学生的品味修养与文化内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威廉•乌克斯.侬佳,刘涛,姜海蒂译.茶叶全书[M].东方出版社.2011.

[2]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0(31):202-203.

第6篇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乌牛早茶文化;特征;价值;开发

1 乌牛早茶生长环境

乌牛镇位于永嘉县东大门, 东邻乐清市,西连瓯北镇,与温州市区隔瓯江相望,104国道穿镇而过。这里属于楠溪江流域,邻近东海,茶园多分布于沿江低丘缓坡,这里热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春天回暖早。山峦林木葱茏,植被完好,土壤肥沃,空气清新,云雾缭绕,大自然孕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优越的生态环境,珍贵的早芽良种,精湛的工艺技术,诞生了优质名茶“永嘉乌牛早”。

2 乌牛早茶的产品特色和优势

2.1 上市早。“早”是乌牛早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乌牛早茶开采早,一般鲜叶采摘期为每年2月25日―4月5日,所有茶叶均为明前茶,比洞庭碧绿春、西湖龙井早上市一个月,在国内早茶市场独占鳌头,早茶市场占有率居全省第一。

2.2 品质优。乌牛早茶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匀齐,芽峰显露,微显毫,色泽嫩绿光润,内质叶底幼嫩肥壮,匀齐成朵,叶色嫩绿鲜亮,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高鲜,滋味甘醇爽口。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2%,茶多酚17.6%,咖啡碱3.4%,略高于其它绿茶的理化指标。

2.3 纯度高。全县乌牛早良种覆盖率达94.1%,居全省第一。所有乌牛早茶产品都采用乌牛早茶树鲜叶加工而成,且每年仅采春茶一季,确保了乌牛早茶品质的一致性。

2.4 效益好。春茶季节一到,全国客商纷至沓来,乌牛早茶供不应求,最高价格达每公斤5000元,平均价格每公斤400元。

3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乌牛早茶文化是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它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观赏价值。茶文化本身就是观赏价值很高的民俗文化,茶文化无论是茶具、茶点、茶楼、茶俗、茶艺、茶树、茶园等都体现着很强的观赏性。

3.2 体验价值。乌牛早茶文化是民俗的直接体现,茶文化中既包括了文化实体,又包括了非文化实体;既可以提供直接体验价值,又可以提供间接体验价值,因此茶文化具有特殊的体验价值和强大的吸引力。

3.3 商品价值。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并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可吸引更多的游客,形成商品系统性开发模式的潜力很大。

4 乌牛早茶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乌牛早茶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可以预见乌牛早茶文化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笔者对其开发有以下拙见:

4.1 开辟观光茶园。茶树虽是一种经济作物,却又像观赏植物,茶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满目苍翠、生机盎然的茶园风光和夹杂着泥土味及淡淡茶香的清新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对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颇具吸引力。观光茶园应融入当地民俗,如茶园旁搭建草寮,内部装饰具有山野情趣;溪涧上搭建集屋、桥于一体,气势如虹的木拱廊桥;采茶的姑娘穿着“古装”,姑娘、小伙子对唱山歌在茶园内劳作等等。游客来到茶园或欣赏美丽的茶园风光,或听导游讲述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或沏上一壶茶细品慢啜,或亲身参与茶叶的采摘,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脱俗。

4.2 建立茶农旅馆。都市生活的紧张压抑、喧嚣污浊,使都市人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渴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茶农旅馆可使游客完全体验茶农生活,满足这种心理需求。选择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茶乡,鼓励茶农建立茶农旅馆。利用闲置房屋作为客房,客房内,空调、电视机、热水器等生活设施应基本具备,要求清洁卫生;利用剩余劳动力从事日常管理和服务;利用自家的茶园、茶作坊作为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茶叶的采摘和制作,参与茶园的各项劳作,融入茶农的日常生活中,过几天茶农日子,感受到家庭式的温馨。茶农旅馆还可接待夏令营的城市学生。

4.3 建立地方特色茶馆。乌牛人好客,每当客至,必泡茶,因此形成了特殊的饮茶习俗。最有特色的茶事是山里人的饮茶,一把茶壶整日吊在灶前的炉塘上,煨着火。客人到,拨旺炉塘的火,瞬间铜壶发出吱吱响声,一碗现烧的茶水即刻捧上。乌牛北部山区人家,寒冬时节,置有取暖的“火厢”,“火厢”中有一张八仙桌,桌下有火塘,吊一把铜茶壶,客人围桌而坐,一边取暖,一边喝茶,别有情趣。根据山里人独特的饮茶习俗,在景区内,特别是一些古村落景区,可建立地方特色茶馆。

4.4 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是旅游者完整体验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重视旅游商品开发研制。“茶文化旅游商品”笔者认为应包括各种品牌的茶叶以及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方面的旅游商品。

乌牛早茶是很好的旅游商品,关键是要挖掘整理各品牌茶叶的文化内涵,导游要善于运用茶文化知识,引导购物。茶业界人士应进一步注重茶叶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策略,并与旅游管理部门合作,“以旅促茶,以茶促旅”。

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应注重“以土胜洋”,发挥特色优势。如充分利用茶文化特色,将茶的传说故事、茶诗、茶联等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彩带、点心;挖掘古老的“吃茶”习俗,研制茶叶食品。

第7篇

摘要:信阳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过程中,由于对茶文化的挖掘利用深度不够、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等原因,制约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开发建设理念,利用信阳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知名度高、茶产区分布广泛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注重茶文化深度利用、开发多样性生态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培养专业型人才,以增强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质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含义

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活动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是茶与文化的融合、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因此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发源地,发展至今茶文化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文化艺术、保健养生、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等多个方面。当代中国茶文化精神为“廉、美、和、敬”,即追求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二)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旅游资源,以物质实体文化为载体,依托茶园景观,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将茶产业与旅游业通过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层面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链条。信阳市作为全国绿茶茶叶种植第二大产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茶产业已具规模;同时,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为信阳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一)促进信阳茶产业与旅游业共同进步

信阳毛尖茶品牌驰名全国,随着产茶技术的提高,茶产量逐年增加,但信阳毛尖茶仍以内销为主的市场策略不足以应对茶产品对市场的需求。同时,信阳市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利用丰富的毛尖茶资源,通过推出茶文化旅游产品来提升经营效益已逐渐成为企业共识。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不仅能为茶产业开辟新的市场,充分满足茶农和茶企的利益需求,也能塑造具有信阳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进步。

(二)促进信阳茶文化传播,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要打造优质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必须以茶文化为核心,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和精神。茶文化生态旅游宣传和普及茶文化知识,旅游者在游览和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茶史、茶俗、茶道、茶艺,得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和身心体验,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大大加强。

(三)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旅游者旅游目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了解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感受茶艺精神,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引导和讲解。此外,丰富和研发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也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参与。因此,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必然要培养一批专业和知识复合型人才。

三、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一)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特色突出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兴起于宋,繁荣于清,品牌形成历史悠久。在气候上,信阳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四季温润,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肥沃呈酸性,加之没有工业污染,茶树生长缓慢,春季嫩芽较多,叶片肥厚茸毛多,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酸、可溶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毛尖茶色碧绿、鲜浓爽口的滋味特征,造就了信阳毛尖“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二)信阳茶品牌形象好,知名度高

信阳毛尖茶不仅是信阳代表特产之一,更是信阳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将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宋代文豪坡赞誉信阳茶“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时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在国际国内更是获奖无数,2010年,信阳研发出“信阳红”这一新品牌,改变了长江以北不产红茶的历史,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成为世界认识信阳、了解信阳的标志。

(三)信阳茶区分布广泛,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

信阳是全国第二大绿茶种植区域,全市共有128个产茶乡镇,茶区分布较为广泛,形成了五云、两潭、一山、一寨、一寺的信阳毛尖驰名产地。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等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分布其中。此外,信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淳朴宁静的乡村已成为大众旅游消遣的热点,茶乡旅游颇受游客喜爱。信阳三季采茶期分别为谷雨前后、芒种前和立秋前后,都是旅游的旺季,市场需求旺盛,非常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四)信阳政府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茶产业是信阳市重要产业之一,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为提高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保驾护航。连续25年举办的信阳文化节成为了拓宽贸易、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形象展示的优质平台。信阳市政府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茶企业创新品牌产品;举办关于茶文化旅游园项目的研讨会;开展信阳手工炒茶大赛并为毛尖炒制技艺成功申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信阳多个茶产地采用“旅游+茶产业”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开办采茶游、农家乐,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消费,有力推动乡村建设。

四、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信阳对茶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对茶文化价值内涵利用不足。以信阳市每年举办的茶文化节为例,活动主要为经贸活动和文娱活动两部分,涉及订货会、洽谈会、文艺演出、焰火晚会、电影展映、歌咏比赛、书画根雕盆景精品拍卖等等。活动内容偏重经济价值,活动形式创意不足,对茶文化交流与传播着墨较轻,导致部分群众对茶叶节的认知仅局限于订货会和歌舞表演。这种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思维模式极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信阳缺乏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缺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数据支持。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旅游形式,茶旅产品从最初的茶叶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茶文化旅游、茶教育旅游、茶商务旅游、茶会展旅游等多样产品。目前信阳所开发建设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中,游客依然是赏茶园、品茶汤、买新茶,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文化与参与体验不强,这种流于表面的开发形式难以让顾客印象深刻,不易产生回头客,更不利于茶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信阳主要的茶产区和茶园大都分布在乡镇和农村,虽然景色宜人,但配套设施相对薄弱。通往各茶乡的公共交通不健全,缺少关于茶乡的指引和介绍;乡镇住宿接待设施数量较少,设施落后,难以留宿客人、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缺少特色购物商品,除了买茶,顾客对当地土特产缺乏了解,无法促进消费;缺少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降低了旅游者的游览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深度开发利用茶文化,全面塑造茶都形象

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茶文化历史和价值内涵。在节庆活动的举办中,做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将茶业的经济贸易和茶道、茶艺相结合;可建设茶文化公园,微观展示采茶制茶全过程,设置茶文化历史演进长廊,让全面系统的茶文化走近大众的生活;推进茶文化教育进课堂,开办茶艺兴趣班,普及茶文化知识,注重茶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总之,在茶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好活动与茶文化的链接,以期实现信阳市全民知茶懂茶,真正打造“茶都”城市形象。

(二)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要想可持续发展

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丰富开发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关键。加强茶产业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合,利用鸡公山、南湾湖及附近产区开展山水茶、利用灵山寺、净居寺等宗教圣地开展禅茶文化游;在旅游活动中,开展游客参与式项目,例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歌舞、现场学茶艺、猜茶谜、听茶戏、吃茶宴等;针对不同年龄及消费能力的旅游者设计针对性的茶旅产品,例如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推出茶园观光生态游、针对中老年人群推出茶品保健游、针对爱美女性推出休闲塑身茶旅等。另外,要延长茶旅产业链条,丰富茶产品结构。改变信阳茶只有毛尖和信阳红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开发茶的保健功能,将茶和食品、中药结合,生产以茶为原料的小吃、具有保健功能的固态及液态茶饮,设计茶艺术品装饰品等,迎合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以丰富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培养专业人才

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平台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宣传推广;利用通讯设备发送官方茶旅广告信息;增设直通茶园的公交车;打造高质量的“农家乐”和“民宿”,提高茶区接待能力;利用互联网建立快速便捷的客我交流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游客满意度。另外,相关部门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人才茶文化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进行校企合作,打好将要从事生态茶旅工作人才的基础,引进生态茶旅方面的专家等。

参考文献:

[1]刘爽.茶文化基于RMP模式的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3-125.

[2]罗伟,刘保丽,程丛喜.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33-135.

第8篇

关键词: 茶文化学 微电影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1.研究生“茶文化学”重点课程建设(2014YZ0005);2.2015年云南省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项目(云教高〔2015〕58号);3.2015年“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发改委〔2014〕1782)

引言

“茶文化学”是云南农业大学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主要介绍茶学基础、冲泡技艺、茶与养生、茶与文学、茶与宗教、茶与少数民族、茶与人生等相关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集中在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知识通过合适的载体表现出来,并提升学生对于茶史、茶文、茶艺、茶道等各种茶文化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由微博、微信、微课、微小说等组成的“微时代”。其中,“微电影”作为一种将人类情感与数字化展示集于一身的“微型新媒介”,应用于“茶文化学”的教学环节中,对于巩固与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热爱茶文化,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1 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诞生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多元化主题,具体而言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

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体现了一种深深根植于“草根”阶层的平民文化[2]。其一,微电影的放映方式和播放时间灵活,适用于移动终端播放;其二,其成本易于把控,学生等无薪一族也具备拍摄条件;其三,微电影易于控制拍摄时间,在学生繁忙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理想便利的创作休闲方式。

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来看,“微电影”亦十分适宜应用于教学[3],尤其是茶文化学教学。其一,热爱茶的青年学生具有表现自我风采的积极心理,微电影能够作为展现丰富茶文化元素的载体;其二,可以给学习茶文化的研究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亲自拍摄微电影能够使学生深入感受茶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其三,学习“茶文化学”的研究生对微电影等流行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根据茶文化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自拟主题,自编自导,充分发挥多学科知识与茶学的交融。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拓展茶文化空间和茶文化元素。所以,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引入微电影的教学方式是一项创造性的教学改革。

2 微电影是改革“茶文化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很多,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建构主义[3],主要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索了课堂微电影展示与课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将茶文化学理论知识融汇于微电影视频内容之中,并分配3~5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微电影拍摄,从而,首次将微电影这一媒介成功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教学。

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有关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一方面可以采用课堂板书、放映PPT等传统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放映一些能够反映茶文化精髓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其中,一部分来自于网络资源,如,《一片树叶的故事》中国外茶叶传播的历史、茶与人生的感悟等微视频片段;另一部分来自自制作品,包括自制调饮茶、不同茶类冲泡、少数民族茶礼茶俗演绎等微视频,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感。每次微电影放映结束以后,老师与学生都会围绕视频涉及的茶学知识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思想亦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碰撞与升华。

在“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上放映蕴含茶文化精髓的微电影,课下制作紧密结合茶文化的微视频这种方式,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将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生活的积极性。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向学生布置了制作茶叶微电影的任务,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3~5名学生组成团队,制作一部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微电影作品,内容丰富而富有创意。完成后,我们将以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为内容,举办一堂微电影赏析课,并由老师和学生进行现场点评和集体打分,分享不同小组拍摄的作品,共同见证同学们学习茶文化学的成果。同学们的作品结合茶道、茶艺充分展示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艺之美、景之美、席之美、人之美。通过微电影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了将茶文化课堂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付诸生动实践的目的。

3 微电影应用于“茶文化学”有利于同学们学以致用

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大力弘扬微电影教学,具有十分深刻而普遍的意义。在理论传授方面,将微电影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板书和PPT教学形式相比,后者偏向于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静态内容,而前者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人人参与趣味创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在操作实践方面,微电影制作需要组建团队,涉及剧本创作、选景、拍摄、剪辑与合成处理,通过制作微电影,可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应对工作中的复杂挑战奠定了基础。

三年来,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完善,微电影教学创新了高等学校茶学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我校“茶文化学”的教学效果。

第一,微电影将“茶文化学”的相关知识直观展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微电影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茶艺茶道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微电影有利于学生以沟通、学习、实践和创新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培养他们欣赏茶文化之美的情操亦大有裨益。

第三,微电影增强了学习兴趣,它记录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宣传了茶学学科的特色,并且增添了对于将茶文化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乐趣,有益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与深化[4]。

总之,微电影是研究生“茶文化学”创新性教学的尝试,是研究生“茶文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校研究生茶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学教学,有利于促进研究生重新认识自身价值,规划未来的人生;有利于弘扬以茶文化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热爱茶文化、懂得生活美”的新一代茶人。

参考文献

[1] 黄志伟. 探讨微电影创作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2013(16):187.

[2] 杨晓林. 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J]. 民族艺术研究,2015(02):18-27.

第9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茶文化;对外交流

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鼻祖。外国人通过英语翻译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也对我们中国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然而,日本茶文化的国际地位却明显高于我们中国茶文化,甚至有不少国家认为日本才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直接忽视了中华茶文化的体系脉络。究其原因,我们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存在纰漏之处,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不是过于浅显就是太过晦涩,不得当的茶文化英语翻译增加了外人对我们茶文化的认知负担,也阻碍了茶文化的对外交流。

1英语翻译的特点与原则

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其是在一定语言规则的指导下,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通常来说,翻译的内容既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形与符号。但是,我们一般所指的翻译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字。英语翻译是我们日常所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种翻译,毕竟英语是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言,任何文化的对外输出,必须首先要以英语的形式翻译出来,否则难以走出国门步入国际市场。例如,我国的文学作品在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时,必须要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供评委们所阅读探讨,如若直接以中文的形式参赛极有可能会夭折。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因为其作品本身的出色,更主要的是其作品的英语翻译也非常出彩,原汁原味的地道化英语翻译使得《蛙》中的文化思想与历史感情才能为评委们所感知,其作品的价值意义也才会愈发鲜明。所以,英语翻译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其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

1.1英语翻译的特点

英语翻译是语言翻译的一种,其是语言转换的工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英语翻译策略体系也愈发完善,并且已经显现出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英语是信息表达的媒介,是文化的语言载体。但是,英语翻译却作为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支,其必须具备语法规范,结构严谨的特征。毕竟英语翻译是不同物质文化交流的纽带,其自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严谨规范的烙印,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必须严格按照语法规则,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剖析,熟练运用英语的句型表达习惯,对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精炼化表述,从而确保原文的本真性。其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大家所知悉的语言文字,其根本目标是为了使不同语用环境下的人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英语翻译又必须简洁明了,翻译过程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长句。另外,英语翻译一般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仅只局限于文化、生活,同时也会涉足经济、科技以及艺术等领域,所以不同范畴的英语翻译必须要表现出高素质的专业性。

1.2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可以用严复的“信”、“雅”、“达”来概述,而这一标准也成为了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准则。所谓“信”是指英语翻译必须以忠实原文为基础,力求地道准确,使英语翻译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即所谓的信息等值。而且,在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严格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审慎翻译,用专业化的词语表达相关概念,不得随意曲解原文。而“雅”则是指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当善于运用文字对原文的不同意思进行修饰性表达,以增加译文的文字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达”是英语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主要是指将原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翻译出来,避免文理不通结构混乱,使读者能通过简洁的文字了解原文的意思。同时,英语翻译也应该以规范统一为指导,不仅用词规范而且语义表达也应该更加规范,在特定词语的翻译中,译者应该保持其原有概念的统一性,不能以模棱两可的文字对其进行抽象化翻译。所以,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该秉持专业化的翻译原则,认真对待每一英语翻译工作,正确地运用专业术语、缩略词以及专业新词。

2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2.1促进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文化内涵,不仅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粹,而且也囊括了民间艺术的精髓。所以,茶文化一直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罗万象的博大情怀以及深沉隽永的文化内蕴与顺其自然的豪迈气概也在不经意间渗入了我们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国人越来越喜欢饮茶,但是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却依然处于极为浅薄的阶段,甚少有人能准确地对茶文化精神进行准确解读,大部分人都只是将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极少会深入探析其背后所蕴含的茶文化意蕴,而外国人对于我们茶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而英语翻译与茶文化相结合,那么意味着茶文化将会以英语的形式被世人所知晓,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国茶文化,知晓我们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另外,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国人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潮流,也会自觉学习茶文化。例如,孔子作为我们儒家的创始人,其在韩国备受追捧,并且韩国准备将其申遗,激发了我们中国大众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探究之情,逐渐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浪潮。所以,茶文化英语翻译也将会在无形中促发我们国人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中。

2.2推动全球茶文化的融合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自唐朝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标志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及引用方式与茶具的选择等内容,而我国的茶文化也在文化传播中向四周扩散,东传至日本与韩国,西传到中亚以及印度等地。而后,在历史的演变中,各国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在我们中华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本土民族化因子,渐而构建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茶文化体系。而在世界茶文化的融合大潮中,语言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英语翻译的作用就开始凸显了,不同语言形式的茶文化通过英语翻译表述后将会更加全面,而茶学专家也凭借专业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知悉了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后,预测世界茶文化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不同反应,对本土茶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改造,从而实现不同茶文化的融合性发展,使其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3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具体翻译策略

3.1以英语翻译原则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且也会在文化的交流中体现出来。严格说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展现为综合实力的角逐。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标志,其对于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难以言表的推动作用,文化输出也成为了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应该切实利用英语翻译的原则,率先建立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以扫除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语言不通的障碍。首先,译者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化的英语术语,对茶文化专有名词进行转化表达,不能为了追求英语翻译的文采性,而任意曲解传统茶文化的意思。而后,译者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也应当尽量使用翻译国的本土特色语言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地道化阐述,尤其是对于不能直译的茶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翻译原则,对其进行真实化反映。例如,在翻译我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时,对于其“和”、“美”、“廉”、“敬”要义的阐释时,可以选择相应的英语单词对其进行转述,而后利用英语俚语阐析其具体的文化内涵。

3.2透过跨文化视阈,综合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其是我们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深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的,其不仅熟知本国的文化内涵,也通晓翻译国的文化特征。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翻译时,其必须要以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对不同语言进行转化阐述。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亦是如此,译者不可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对我们传统茶文化进行单一地异化直译或者简单的归化意译,其必须综合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的手法。一方面,译者可以根据英语翻译的手法,结合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运用音译、注释、直译以及意译的方式,在不改变原有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翻译。另一方面,译者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挖掘我们本土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后,采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对茶文化进行相得益彰的翻译,使茶文化英语以翻译国人民更容易理解与认可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推动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段津.沟通的艺术———中国外交官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经验翻译在沟通中的作用(二)[J].英语沙龙:高中,2005(4):36.

[2]任凤梅.汉英公共标示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兼论河南省旅游城市双语标示语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5-137

[3]宋兴岐.关于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信息等值的研究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65-67.

[4]张昕,刘芳.中国英语在翻译中的体现和作用[J].北方文学旬刊,2010(6):92-93.

第10篇

关键词:迁徙文化;茶文化典故;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所形成的文化自然也是多元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战争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主动或者被动进行大规模的迁徙,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迁徙文化。而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发现茶叶的价值,并大规模种植,当前已经形成多种知名的茶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由茶衍化出茶文化,而茶文化的典故正是茶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除了当地人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外来迁徙文化的作用。

1民族迁徙文化内容概述

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是动机,民族成员部分或者全部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进行居住。随着民族群体迁入到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往往也会形成民族文化的变迁,我们将此中现象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指的是因为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者是各个民族之间由于相互影响,使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从风格、模式到结构等发生变化。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部的,即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造成的变化;另一个是内部的,主要是由于民族内部的发展所引起的。迁徙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住所文化变迁、饮食习惯文化的变迁以及风俗习惯的变迁等。

1.1住所发生变迁

住所最主要的功能是让人们避免受到水灾或者风雨的侵犯。不同民族的住所不同,会受到各民族所处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住所文化变迁,比如说游牧少数民族,他们为了便于迁徙,所以建筑一般都是容易建造和容易拆迁的,但是随着他们迁徙到内陆或者中原地带之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之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的住所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具备定居的特点。

1.2饮食习惯发生变迁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生活习俗之一。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不同,因此饮食习惯也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在北方民族食用的主食大都是蔬菜、乳和肉等,而南方则是以大米、蔬菜等为主。随着历史上或自然因素或战争因素的影响,北方民族在向南方迁徙的过程中,其饮食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3风俗习惯发生变迁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或者地方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一个地方或者民族的风速习惯包含了丧葬、婚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风俗习惯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随着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当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其风俗习惯也会受到迁入地大环境的影响,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茶文化典故的形成过程

2.1茶的发源及特征

茶本身是位于我过南方的一种嘉木,随着茶价值被发现,经过千年的发展,茶叶已经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不仅是我国南方人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种贡献。茶发源很早,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传说茶源于荼字,是从黄帝的名字中演变而来的。茶是一种小乔木或常绿灌木植物,属于山茶科。茶一般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被大范围种植。我国的茶区一般有三个地域,分别是江南和西南代表的一级茶区;江北,西北代表的二级茶区;华南地区代表的三级茶区,在云南地区更是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大茶树,茶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比如有排毒、养生的作用等。

2.2茶文化内容阐述

茶文化包含整个茶品的过程,比如品评茶叶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等。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达到精神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是饮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比较喜欢品茗,甚至有的地方更是将饮茶作为一种艺术享受,大力推广茶文化。茶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即茶文化典故,不管是茶的起源、还是各种茶类的发展等都有着不少相关的典故。

2.3茶文化典故简述

2.3.1关于茶文化起源的典故据相关史料记载,茶最早发源于我国,而就其发源也有不同的典故。常见的关于茶发源典故有三种,分别是:第一,神农说,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和农业、植物有关的起源都会归结于神农氏。唐朝陆羽的《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第二,西周说,在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华阳国志》中记载,茶最早产生于西周武王伐纣时期,在巴国,也就是现在的汉中和川北一带就有人将茶纳贡于周武王了。第三,秦汉说,当前最早的比较可考的茶学资料出现在汉代,《僮约》为西汉的王褒所编著,此文详细的记载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其文章中可以发现,当时的茶已经成为社会饮食中的构成部分了,而且还把茶作为待客的珍贵之物,可见茶具备了比较重要的社会地位,

2.3.2不同种类茶具有的特殊典故我国茶园面积广博,茶的种类自然多样化。不少种类的茶都有其特殊的茶文化典故。比如台湾的冻顶乌龙,就传说是一位林凤池的青年去福建参加科举考试,后来高中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出发前去武夷山游玩,发现乌龙茶,并向茶农购买,带到台湾南投县种植,便产生了冻顶乌龙。又如龙井茶、虎跑泉;茉莉花茶等,我国不少的种类茶都有特殊的典故,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3迁徙文化对茶文化典故所产生的影响

3.1迁徙文化丰富了茶文化典故的内容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是各民族战争的影响,不少民族选择迁徙到别的地方。由于迁徙的存在,使得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自然也使得茶文化典故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唐朝时期中国的一部分人迁徙至日本,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带到日本,因此现代日本人所钟爱的茶文化是起源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并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到了十五世纪时期,日本的名僧村田珠光,采用十分大众的形式来将品茶和鉴赏茶叶的内容与佛教结合起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此种茶道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从此之后佛门逐渐普及到民间,进而形成了二十多个流派。比如松尾流、宗偏流、南声流、石洲流、细流、内流和乐流等。到十六世纪时期,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一派茶道。一派茶道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是迄今日本流传最广和影响最深的茶道艺术。由此可见,迁徙文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种茶和品茶,而是与茶相关的文化以及典故内容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迁徙文化创新了茶文化典故起源的类型

关于茶文化典故的起源说法多种多样,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典故发源形式有三种,分别是西周说、神农说和秦汉说。但是在英国,有不少人认为茶文化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印度。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因为,在历史上曾有英国的一支军队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茶树,于是就有人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这些茶树是由部分的印度人在中国受到当地文化习俗和种茶饮茶习惯的影响,进而偷种过去的。毕竟在几千年的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从未记载印度种茶的说法,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或许他们都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那就是,茶树的历史很长,甚至要超过人类的历史,因此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就可以说茶文化起源于哪个地方。最早的制茶和种茶记录都发生在中国,所以茶是起源于中国。迁徙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住所形式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变化,正是由于部分印度人来到中国受到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这才使茶文化起源的典故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

3.3迁徙文化促进与佛教有关茶文化典故的发展

佛教缘起于印度,古时候将其称之为天竺。在唐朝时期,政治清明,朝廷大力鼓励僧人引入佛教,也有不少国外的僧人极力传播和推广佛教。而佛教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典故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所惯用的“吃茶去”,就是源于禅林用语。这句话最早源于唐代僧人从惗禅师的口中。从惗禅师是山东青州临淄人,幼小出家,他一生都崇尚茶、爱惜茶,几乎是唯茶是求。在他每一次说话时,总会说一句“吃茶去”。比如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的诗人赵朴初就曾经引用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在他的诗句里面有这样两句诗词:“空持百年偶,不如吃茶去”。甚至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引用到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当前“吃茶去”这一典故已经成为中国人以茶会友、用茶的习惯用语。也正是由于少部分人的迁徙,将国外的佛教文化传播至我国的境内,再与当地的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形成不少和佛教相关的茶文化典故。促进了佛教和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长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迁入迁出,使我国的迁徙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我国的茶文化典故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迁徙文化的影响,不仅使茶文化典故的起源得到创新,而且也丰富了其发展的内涵。尤其是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所产生的典故,更是流传至今,被现在不少的人所沿用和喜欢。

参考文献

[1]郭雅玲,冯会,郑明芬,黄晓敏.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1(2):43-47.

[2]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3]叶丽琴.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4.

第11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服;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丰盈了人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的品质。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一起。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茶文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人们能够在平等、自强、自主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动态审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饮茶是当前城市人群最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的机会。在茶艺和茶道过程中,服饰与茶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服是在行茶时所穿的服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服的记载。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装和服饰。从茶服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一些茶艺表演中也采用了专门的服装,茶服的式样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主要特点是以仿古为主。这种古装茶服从设计到服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能够体现茶文化内涵,具备茶艺表演功能的服装。随着对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将茶服与时展相融合,集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将生态理念渗透入茶服设计中,通过各种时装秀展示中国茶服风采,体现茶服的审美特色。茶服的动态审美是指茶服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态。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可以通过茶艺、饮茶等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服装表演等方式呈现,茶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动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其丰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历史的回归成为人们推崇的时尚潮流。茶服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才能对茶服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2.1音乐审美

在茶服的呈现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使观众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获得审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时,音乐能够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配合下,人们能够从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动性的美感。音乐能够给予人们茶服创作的灵感,并通过音乐展现设计师的构思与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既能够看到茶服的色彩、图案和样式,满足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与茶服的融合,能够利用音乐提升茶服的表现力,引导和启发观众的联想。其次,利用音乐与茶服的结合,能够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内涵,用音乐这种无形的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现更具节奏感和鲜活性。同时在欣赏茶服时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

2.2服装审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茶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也被设计师赋予了生态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种行茶服装,更具备了环保安全的优点,穿着之人能够从中感受舒适放松的心情,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体验。传统茶服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特点,从布料、图案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说,传统茶服体现的更多是古代服装的特点,而茶文化气息却不够浓厚。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茶服也出现了不断的创新,茶文化内涵的渗透,使茶服的设计与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生态理念的渗透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设计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设计师注入生态理念,与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茶是一种自然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逐渐融合。茶服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被赋予了优雅纯粹的特点,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现代时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与民族传统服饰相结合的服装,在茶艺表演中,茶服的运用十分广泛。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对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其次,茶服与茶艺及环境相融合,需要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视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优秀的茶服不仅美观典雅,而且能够与茶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深远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且从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2.3表演审美

除了茶艺表演外,服装表演也使茶服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基本形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但是却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优雅的茶服配以美丽的模特,在各种音乐灯光背景下进行展示,使商品与艺术品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特赋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态充分体现了茶服的性格特点。模特是流动的,音乐与灯光是流畅的,一切艺术元素都在茶服中变换交融,使茶服这一服饰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不仅满足了服务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展现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饮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饮茶的风俗习惯,例如杭州有全民饮茶日的法定节日。全民饮茶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国内的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当地民众赠送中国茶,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推广和传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现了生态茶服展示,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场时装秀主打生态理念,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场,模特也并非专业出身,但正是这种自然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体现出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无遗。模特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美感。各种优雅美观的茶服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模特也给茶服增添了异域风情。在此次全民饮茶日活动中,茶服表演成为当天的亮点。尤其是活动在结束后,还向全国各地的茶馆及茶企业及个人征集各种特色茶服,并进行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茶服设计者以及从事茶艺表演的参与。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这些茶服作品,不仅体现了茶的静谧和优雅,以及茶自然质朴的特质,同时也结合了服饰的创意灵感,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茶人思想,体现了茶、自然与服饰的精妙统一。

4结束语

茶服作为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茶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茶服的发展变迁,茶服也被设计师赋予了更丰富的理念,生态茶服是茶服的创新元素,已经成为当前时尚服饰的代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茶服的设计与应用中来,为茶服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茶服设计也做出了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不仅引领了服装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中国饮茶之风。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时代特色,在与世界时尚接轨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创新篇章,使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5-7.

[2]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40-45.

[3]李晓岩.时装表演的节奏韵律美—————动与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8-19.

[4]朱宁,王彦.展示的艺术————谈服装展示的多元化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69-171.

[5]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0.

第12篇

丽江首届“茶马古道杯”茶艺之星大赛已经结束,然而留下的感触却一直在心里久久不能散去。这是一场以茶传情,以茶增谊,以茶会友,以茶觅商的茶界盛会,通过茶知识、茶礼仪、茶艺术等方面展示丽江茶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丽江作为茶马古道重镇,自古便有饮茶的风俗,然而成为一种文化却还只是贵族文人的专利,一般的百姓则更喜欢围坐在火塘边,边煮边喝大碗茶。到20年前大家对茶文化的理解到了认为在杯子里放一撮茶叶,倒上热水,那就是饮茶,殊不知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已被人们简化到如此地步,陆羽若见,必定悲痛欲绝。作为茶文化“学生”的日本却将茶文化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所幸国人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条件下,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今林林总总的茶艺馆推出的茶艺表演,无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导人们如何领悟中国茶道的最佳载体。

丽江作为一个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更是成为了滇茶文化传播的对外窗口,在丽江,茶是活的,可品、可论、更可以学习。丽江市茶叶商会茶艺职业技能培训站作为本次茶艺之星大赛的承办单位与参赛单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的内涵,以及丽江茶艺界的精神风貌。

培训站站长马建英老师温婉含蓄,她带领茶艺师们所作表演举手投足问古韵十足,优雅而闲适,令观者折服。“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茶艺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外观来追逐内在美,其内在美即“物我两忘”、“自然和谐”的茶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茶艺师的技艺、解说员的茶艺说明以及茶室的意境共同传达的是一种人生表达。

茶艺培训站依托丽江“茶马古道重镇”历史文化,以保护和弘扬优秀世界文化遗产为己任,结合省内、外众多院校的办学方式,聘请省内众多的茶学专家与教授、民间高手、营销大师作为教学师资,以茶树种植、茶叶加工与茶叶包装设计、茶叶市场营销、茶叶品牌塑造、茶叶企业管理、茶叶售后服务等涵盖茶文化与旅游、茶叶连锁管理、茶叶深加工、茶饮料茶食品等为核心的茶行业高水平专业教育。培训站的成立填补了丽江普洱茶茶艺文化的空白,必定在不久的将来为丰富丽江茶文化而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