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功能

劳动教育功能

时间:2023-07-07 17:25:04

劳动教育功能

第1篇

[关键词] 成人教育经济价值价值提升

一、成人教育价值及其形成

1.成人教育价值释义。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关系的客体与主体在一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性满足或积极作用,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吻合。客体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对主体的的满足程度。

在成人教育范畴内,成人教育的主体是社会的人,成人教育的客体是成人教育活动。成人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作为社会的人有着接受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的存在、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人的发展,满足了这种需要。人们对于成人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根本因素在于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实现对社会环境的改造,自身有着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在特定的范围内使人的发展的需要得以实现。成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现于成人教育主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由此,成人教育价值可以表述为: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活动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发展需要之间的一种满足关系。显而易见,成人教育价值存在于成人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是成人教育发展动力。

2.成人教育价值的形成。已经走上社会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以及作为人本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产生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有需求,也就有了创造价值活动的动力。在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主体的需求――人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起主导作用,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核心。而成人教育客体――成人教育活动有着促进成人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功能,能使社会的人接受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没有客体的存在和功能,就不可能产生价值,成人教育客体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基础。

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统一,客体的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才能形成成人教育价值。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成人教育价值形成的过程。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运动的过程,表现为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两个方面。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是指社会的人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其需要作用于成人教育客体,使成人教育客体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主体的需要,与主体的需要相接近。成人教育活动在主体社会的人的需求导向下,被主体所制约,并具备了主体需求的特征。

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化,是指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它影响、限制、改造着社会的人,进入主客体关系后,接受教育,被客体限制和改造,按客体所设置的教育目标,得到充实和发展,具备客体所规定的人才规格的特征。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制约,以及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人教育价值的产生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双向运动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总和,主体因客体而获得价值,客体价值因主体价值的实现而体现。

二、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存在及其特性

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把教育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使劳动者和物质生产部门均取得收入的增长。

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形成于成人教育过程之中。成人教育过程始终是围绕增进劳动者的素质,发展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形成教育经济价值而展开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劳动者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于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训练。人们的科技水平、生产技能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和培训。成人教育的教育培训功能与劳动能力提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劳动者的能力增值,即劳动者增值有着直接的作用。通过成人教育可使简单的劳动力加工为复杂的、较高级的劳动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劳动能力形成并增值的过程。成人教育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提升。劳动者智能和技能的提高直接效益显现于个人收益增加,同时生产效率提高自然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也是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实践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

时代的发展,价值的创造已越来越转向智力劳动,在教育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科学发明、技术进步,在价值的创造中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是教育经济价值的固有特性的表现:

1.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双重性。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双重特征。在成人教育活动中,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本身和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同时都体现了经济价值。成人教育的多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作用、职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成人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精神上的效益、物质上的效益。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国民收入;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成人教育主体实现其经济价值同时,客体经济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2.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间接性。教育的直接效果不是经济价值或经济效益,教育的投资功效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而是必须在教育过程完成后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偿还。和其他类型教育投资一样,成人对教育投资变为教育能力发挥教育的经济价值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有一个知识能力转化的周期。事实上,由于成人的学习特点的业余性也使学习到的技能可以相对较快地应用于工作,与青少年学校教育经济价值相比,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间接性虽然不是很明显。但相对于其他投资来说,间接性还是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特点之一。

3.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显著性。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动因是教育。依靠教育的经济价值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近现代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显著特点和成功经验。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计算出美国从1900年~1957年的50多年里,物质投资所赚回的利润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却高达17.5倍。现在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普通教育资源和闲置社会资源来进行,成本低、需要投入相对小的特点也决定了成人教育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的费用相对较低。基于此,成人教育投资的高收益特点也是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显著性的具体表象。

4.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长效性。现代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特征之一是持久显现性,它不会突然显现出来,也不会很快消失,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渐进的过程,它持续作用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知识到技能和能力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经由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社会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只要在物质生产部门工作,就能长效地发挥效用,即使从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受教育者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教育能力也能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由教育把科学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作用效果更长久,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更持久地显现于经济运行中。

三、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1.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的理论分析。马克思关于教育将影响经济价值形成的思想,对于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依靠教育和训练培养出来的熟练劳动力或科技人才,是不同于简单劳动力的。因要修改一般人的本性,使其在一定劳动部门获得熟练和技巧,变成发展和特殊的劳动力,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无论如何是必要的。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作用时说:“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指出劳动力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同时指出劳动力能创造新价值绝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与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劳动力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多少,一般情况下,是与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延长劳动力的教育年限,提高劳动力的教育程度,那么劳动力就会生产出更多的新价值,社会财富就会不断增加,经济就会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深化了人类对自身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的认识。将人力归结为人力资本,明确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内在质量对于财富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本之所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和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会直接提升劳动边际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要素更有效率的组合和应用,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减弱、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现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强调人的智力、素质、道德修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实践。阐述成人教育与经济二者的关系,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经济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成人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协调发展则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人教育通过培养培训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等体现其经济功能。同时成人教育应该从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其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体现其经济价值。现代经济、现代生产之所以向成人教育提出各种需求,其原因也是因为成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具有社会经济功能。基于此,我们认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成人教育发挥持续进行劳动力开发功能、有效实现生产力转化功能和促进生产力全面发展功能,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无疑也因此得到提升。

(1)就直接性而言,成人教育能够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与生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能够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例如,通过劳动者的训练来改造工艺流程、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

(2)就间接性而言,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性投入,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突出的表现在于训练了全体劳动者适应知识和技能持续演变的能力,并培养了劳动者适应经济发展的习性与态度。这样的间接功能,在实现社会经济乃至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 成人教育经济价值价值提升

一、成人教育价值及其形成

1.成人教育价值释义。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关系的客体与主体在一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性满足或积极作用,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吻合。客体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对主体的的满足程度。

在成人教育范畴内,成人教育的主体是社会的人,成人教育的客体是成人教育活动。成人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作为社会的人有着接受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的存在、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人的发展,满足了这种需要。人们对于成人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根本因素在于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实现对社会环境的改造,自身有着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在特定的范围内使人的发展的需要得以实现。成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现于成人教育主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由此,成人教育价值可以表述为: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活动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发展需要之间的一种满足关系。显而易见,成人教育价值存在于成人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是成人教育发展动力。

2.成人教育价值的形成。已经走上社会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以及作为人本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产生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有需求,也就有了创造价值活动的动力。在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主体的需求——人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起主导作用,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核心。而成人教育客体——成人教育活动有着促进成人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功能,能使社会的人接受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没有客体的存在和功能,就不可能产生价值,成人教育客体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基础。

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统一,客体的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才能形成成人教育价值。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成人教育价值形成的过程。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运动的过程,表现为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两个方面。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是指社会的人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其需要作用于成人教育客体,使成人教育客体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主体的需要,与主体的需要相接近。成人教育活动在主体社会的人的需求导向下,被主体所制约,并具备了主体需求的特征。

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化,是指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它影响、限制、改造着社会的人,进入主客体关系后,接受教育,被客体限制和改造,按客体所设置的教育目标,得到充实和发展,具备客体所规定的人才规格的特征。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制约,以及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人教育价值的产生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双向运动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总和,主体因客体而获得价值,客体价值因主体价值的实现而体现。

二、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存在及其特性

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把教育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使劳动者和物质生产部门均取得收入的增长。

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形成于成人教育过程之中。成人教育过程始终是围绕增进劳动者的素质,发展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形成教育经济价值而展开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劳动者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于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训练。人们的科技水平、生产技能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和培训。成人教育的教育培训功能与劳动能力提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劳动者的能力增值,即劳动者增值有着直接的作用。通过成人教育可使简单的劳动力加工为复杂的、较高级的劳动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劳动能力形成并增值的过程。成人教育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提升。劳动者智能和技能的提高直接效益显现于个人收益增加,同时生产效率提高自然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也是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实践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

时代的发展,价值的创造已越来越转向智力劳动,在教育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科学发明、技术进步,在价值的创造中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是教育经济价值的固有特性的表现:

1.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双重性。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双重特征。在成人教育活动中,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本身和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同时都体现了经济价值。成人教育的多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作用、职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成人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精神上的效益、物质上的效益。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国民收入;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成人教育主体实现其经济价值同时,客体经济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2.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间接性。教育的直接效果不是经济价值或经济效益,教育的投资功效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而是必须在教育过程完成后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偿还。和其他类型教育投资一样,成人对教育投资变为教育能力发挥教育的经济价值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有一个知识能力转化的周期。事实上,由于成人的学习特点的业余性也使学习到的技能可以相对较快地应用于工作,与青少年学校教育经济价值相比,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间接性虽然不是很明显。但相对于其他投资来说,间接性还是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特点之一。

3.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显著性。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动因是教育。依靠教育的经济价值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近现代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显著特点和成功经验。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计算出美国从1900年~1957年的50多年里,物质投资所赚回的利润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却高达17.5倍。现在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普通教育资源和闲置社会资源来进行,成本低、需要投入相对小的特点也决定了成人教育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的费用相对较低。基于此,成人教育投资的高收益特点也是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显著性的具体表象。

4.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长效性。现代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特征之一是持久显现性,它不会突然显现出来,也不会很快消失,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渐进的过程,它持续作用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知识到技能和能力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经由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社会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只要在物质生产部门工作,就能长效地发挥效用,即使从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受教育者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教育能力也能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由教育把科学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作用效果更长久,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更持久地显现于经济运行中。

三、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4篇

主题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功能

前言:

所谓的素质是人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按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注重开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其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入手,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审美素质的作用,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有素质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功能。

1、1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1、2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人道德素质的每况愈下,道德沦丧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但道德的修炼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够功德圆满的,道德的养成需要学生个体的身体力行。道德问题又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如足球竞赛中要求队员之间要团结协作,队员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要正确对待比赛,要正确对待胜负等等,所有这些都使队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如悉尼奥运会期间,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运动健儿的胜利更为祖国的荣誉欢呼雀跃,无处不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具有素质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功能。

2、1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个性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了个性。如体育教学中的耐力跑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参加团体项目(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校体育的功能绝不仅仅限于以上几具方面,如其他还有健身、增强体质的功能,竞技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社会交往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功能等等,它们对推进素质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不一一列举。

2、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具有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

3、1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3、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3、3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3、4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5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

4、具有素质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功能。

4、1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学生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现代人也许不必再去和猛兽或自然环境抗争,但却要去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以免被淘汰,还要预防运动不足导致的过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如学校体育通过教学中情境教学或情绪脱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生存手段;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各种运动技能;通过游戏或比赛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应以后竞争日益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实现了学校的生存教育的功能。

4、2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市俗化”的教育,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在学生走上社会加以运用之前,都只能是“经院文化”,而对学生而言是难以使之立足即融入生活的,体育则不是,蕴含其中的“玩”的教育、“美”的教育、“安全”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生活习惯”的教育“欣赏”的教育等等,无不立即可以“内化”并付诸学子的生活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5、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提高身体素质功能。

5、1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5、2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6、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开发功能。

6.1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7、具有素质教育的劳动素质培育功能

7.1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结论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2]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中国学校体育》1998年第1期。

第5篇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蓬勃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只要求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高技术而已,而且还要求具备心理上、生理上、社会文化上及各种技能上的高素质。语文教学不是单单追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某些能力的提高,而是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独立思考意思和创造能力要靠劳动理念、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因而,语文课与劳动课,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有着水乳相溶,密不可分的关系,决不可轻视,更不能放弃劳动课的教学和语文课中的劳动教育。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不会是成功的教育,那是违背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一、语言文字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一切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创造了一切,追溯历史,语言文字不是人类历史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约定俗成,不断孕育,创造、选练、发展起来的。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出现了萌芽的原始文字--甲骨文,至商,周发展到金文,再到先秦的大篆以及后来的小篆,一直到秦代的隶书,直至汉末的楷书沿用至今。文字的这些演变过程,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劳动中,将汉字的形体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的。正由于人类有了文字,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语言交流的功能。有了文字,人类社会也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知识、技术、和经验得以系统地流传下来,传播开去,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了文字,才产生了书面语言;有了书面语言,就可以更好地对语言进行加工,促进语言的规范化。有了文字,语言就可以更广泛的传播。这样,文字,也就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

从古到今,无数事实证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生活。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就随之而存在。正因为有了劳动,才使原始的类人猿发展变化成手脚分开,身体直立,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现代人。自从有了劳动,才使语言文字产生并不断积累、丰富起来,产生语言和文学。因而,劳动对语言和各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决定性的作用。

二、语文课教学是劳动课教学的基础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劳动课作为学科的一门课程,有着它的时代特色和相应的教学目的。它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须过程。通过劳动课教学,让学生懂得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热爱劳动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只有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今后才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通过劳动课,以致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和实践,对学生进行逐步训练和培养教育。

要学好劳动课以及参加劳动实践,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也很难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小学六年级上期劳动课本中《怎样安装电源插头》,若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甚至连字都不认识,或名称都不懂,那又怎样理解并实践呢?这样岂不是一句空话吗?反过来,即使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中,受到一定启迪,当时在课堂内也基本能安装,但课后又容易忘掉。即使照本宣科,按说明安装,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又如小学五年级劳动课本中《给高粱追肥》,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底不深,理解能力不强,就无法抓住上肥的关键环节,哪个时期上哪类肥,每个时期上多少肥,肥料离植株的远近等都无法掌握。又怎能科学地、适时适量地施肥呢?有人会说,不少农民,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不按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做,庄稼也有收成。这种情形不能否认,但不知要花多少年的经验积累。且还有收成多少之分、优劣之别。他们之中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有时颗粒无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还存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素质低的人,那就更可悲了。所以,要想成为21世纪的强者,成为祖国建设游泳之才,就必须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这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也是成为有用人才的基石。

三、语文课对劳动课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劳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领导人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别强调:"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震耳发聩之言。

生活、实践是一切语言、文化之源。许嘉璐先生曾明确指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和精神。可见,语言文化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言文化,而自然万物、生活实践的一切,是语文学习的思维源。语文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积累和活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小学三年级一劳动课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一次家务劳动(包括洗衣、打扫卫生、买菜等)先说一说,再写成一段话。若学生既没获得劳动知识,又未目睹爸爸、妈妈及其他人做家务事或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他们就无法说出,更无法达到写出这些家务事的方法和过程。若学生没有亲身感受,就无法实现教材编排的意图,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即使学生完成了类似的作业,也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情实感。只能使学生对这种实践性作业感到头疼,甚至产生厌倦。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造成语文教学质量的滑坡。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爸、妈以及其他人拿家务事的方法和过程,或亲身实践,或在劳动课中传授给学生劳动知识、学生就有兴趣主动观察、体验生活和从容学习劳动知识。因而也能顺利实现语文练习中提出的教学目的,收到劳动知识、技能和语文知识相映成趣之功效。

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不仅能使学生解决语文课中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6篇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反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征,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征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喜好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和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喜好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摘要:“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兴奋的事”等。活动评选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和劳动的喜好。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摘要:①教师应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答应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做到摘要: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喜好、喜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把握需要把握的劳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和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7篇

文化是教育之源,是教育之根,且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与教育紧密相关,共同发展。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似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的精华我们不言而喻,“建国军民,教育先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育为先”等教育理念大大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然而,儒家文化中“功利性”的一面对现代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传统儒家文化倡导“学而优则仕”,这种教育目的观严重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三字经》里说:“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志,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从中可以看出光宗耀祖,显荣父母,遗泽后代是当时特有的家族思想,而对自身的身心发展没有太多的提及,几千年来,这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教育观根深蒂固,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家长和学子。“学也,禄在其中也”,儿童从小就被这种以学求官,以学求利的思想所熏陶、所诱导,他们的学习动机自然也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把读书看成是跳出苦海、将来飞黄腾达走向政坛的唯一途径,希望可以通过读书取得好成绩,拿到高文凭,最终找到所谓的“铁饭碗”。如今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之际竞相报考公务员、选调生,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为了竞争一个岗位不计一切代价,报考各种辅导班,练就各种“神功”,总之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这种趋之若鹜的现象与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不无关系,这样的教育目的如何实现人和社会的真正发展。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一味灌输书本知识,让学生机械硬背,完全将学生视为存储知识的容器,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形成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喜剧性”悲剧。

传统儒家文化中“尊师重教”的思想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尊师重教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之一,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情况不允许有不同声音出现,所以那个年代的尊师可谓是唯师,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学生一般不允许有异议,认真遵从便是。虽说我们现在倡导言论自由,但古代那种“师道尊严”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和家庭从小就对孩子灌输“要听话”、“不要顶撞老师”、“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的思想,尤其是在很多中小学里,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传递,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其实儿童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他们有很多新奇且有趣的想法,只是被家长和教师所灌输的“要听话”思想所束缚,碍于教师的权威很少敢于发表异议,长此以往习惯了听从老师的安排就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再往后就出现了我们现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提问题后出现的“鸦雀无声”的局面,不再愿意积极主动地各抒己见,很多人都是因为从小受“尊师重教”、“师道尊严”这些思想毒害而变成这样的。其实尊师重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我们确实应该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但错就错在我们过于尊师甚至唯师,将教师的言行视为唯一的标尺,从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智力、思维、想象力等发展的最佳时期没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传统儒家文化对“劳动”(这里主要指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的鄙视也不利于当代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从孔子不屑谈“稼、圃”之事,到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能够看出: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并不提倡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甚至轻视体力劳动,认为读书人应儒冠儒服、温文尔雅,“手脚不沾泥,毛孔不出汗”,应以读书为本,将来做个劳心者去统治他人,而且劳心者受劳力者供养,不需要去自食其力,更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当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里的“劳”就是劳动教育,即一定的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教育的真谛在于学生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精神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实现自身潜力和能力的发展,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不论是我们的社会、教育者、家长还是学生对劳动总有一种鄙视的眼光,认为体力劳动是一件很低贱的事情,没有能力的人才会从事体力劳动。尽管现在学校开设有劳动教育课,但仅是迫于政治需要和行政压力,而不是发自教育者本身真正的教育思想,所以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都是名存实亡,被其它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课所占用。社会和家长们从内心深处也认为体力劳动是低人一等的,总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摆脱体力劳动,将来学有所成做一个劳心者,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家长,把上学看作是跳出农门,摆脱体力劳动的跳板。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劳心者未必就是治人者,劳力者未必就是治于人者,而且现代的物质生产劳动者已不再只是劳力者,他们的生产是体力与脑力的结合,所以我们应该更科学地理解“劳动”,教育者也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便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合格的劳动者。

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我们应积极发扬,但对现代教育的这些消极影响也亟需重视,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奠基工程,推动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对整个传统文化的选择中,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筛选发展功能,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一些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旧文化进行更新、改造,保证传统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

作者:宋颖 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第9篇

1当前职业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的偏离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其与其它教育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职业性,它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我国教育方针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诸方面的全面平衡发展。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各方面都能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他们的一切才能和品质都得到全面的和合理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致使当前的职业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目标相偏离。

2产生偏离的原因分析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就业导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这种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2.1就业导向过度重视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是直接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而这一逻辑思路的基本前提是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重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警惕一个倾向:过度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是促进人的职业化,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而是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不能把就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目的。

2.2就业导向夸大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

就业功能是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延伸。就业导向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的良好期望,但不能因此夸大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严峻的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似乎给人以这样的信息反馈:不是社会上缺乏就业岗位,而是我们的职业教育没有适应社会的需要,只要职业教育从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都紧紧围绕着就业来进行,就能化解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缓解就业压力。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虽然有教育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在教育的外部,其主要根源一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技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经济界提供的劳动岗位有减少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而这一问题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就会显得更为突出:二是我国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大量雇佣没有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工,也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许多企业在用人工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本来可以由职业院校毕业生胜任的工作却由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来担任。可见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育单独所能为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职业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劳动者素质差而造成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

3正确理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马克思提出人类发展理想以来,全面发展的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从“智力与体力的协调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即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目标。总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滋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才是职业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只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会把职业教育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

第10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功能;异化;整合

人力资源开发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大会上《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中就规定:通过这些教育过程(成人教育)使那些被自己社会所承认的成人们,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均衡而独立的双重目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职业水平,或使自己向新的方向发展,使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得到改变。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力资源潜在优势,要使劳动力水平适应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使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OECD国家20世纪末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10.5年左右的水平,意味着我国将在20年内完成美国大约50年时间人力资源开发的历程①。因此,在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愈显得重要。

一、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分析

1.成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高效途径

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生产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技能技巧的熟练,但这一过程比较缓慢,效率不高。成人教育对人力资源施加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是全面的、准确的、高效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表明,成人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高效途径。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指出,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能够直接有效的提高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②据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1997―2002年,各类成人教育共培养毕业生1500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50万,中专学历550万。到2008年,我国大学适龄青年将升至高峰达1.2亿,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计算,在校学生约1800万,剩下近1亿的适龄青年的教育问题,成人教育是主要途径。③可见我国成人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2.成人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杠杆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目前在我国,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日益凸显。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茨涅兹法则认为: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会直线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先是增加而后停滞或有所减少,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持续上升。在体力劳动、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关系上,体力劳动者的人数先是增加,而后停滞或下降,脑力劳动的人数则持续增加。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广泛存在着两种就业问题:一般性就业问题和结构性就业问题。首先,成人教育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一般性就业问题。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从而创造出较多的工作岗位。同时成人教育的培养周期短,学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成本较低,在我国教育投资紧张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加快人力资源的培训速度,缓解一般性就业的压力。

其次,成人教育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矛盾,简单地讲,就是有工作没人做,有人没工作做。目前,我国在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是这类问题。成人教育因其灵活性和实用性,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成人教育发展的规模、布局、专业设置、教育内容等,培养和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力资源。如:按社会需求给人力资源提供的转岗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的培训等,均有利于缓解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成人教育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完善的枢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主要形式,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教育肩负着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功能,应该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服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握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为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提供智力支持,形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过程,将使成人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上的特殊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为劳动者提供文化技术服务的成人教育,必须抓住为建设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这一核心,同时兼顾与人力资源要素密切相关的培训市场、知识产权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完善枢纽的作用,这是当前成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4.成人教育是对普通教育的必要补充

我国现有学校教育以学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强调正规教育和职前一次性教育,存在着重学历、轻培训,重职前、轻职后,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和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可以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首先,成人教育的时限长。人力资源的开发贯穿了人的一生,仅仅靠某一时限的普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职业转换的要求,成人教育使个体可以在一生中任何需要的时候,获得适当的教育,促进人力资源不断的成长和提升。其次,成人教育对象的范围广。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只要有受教育的需求,达到一定的要求,都可以参加成人教育。第三,成人教育的形式灵活。成人教育有全日制、函授、电大等多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第四,成人教育内容实用性强。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最直接地促使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成人教育异化对其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影响

成人教育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在成人教育的发展中出现的许多异化现象,既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人力资源功能的发挥。

1.成人教育主体的异化

成人教育的主体是成人,应该突出成人的特点,以成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成人开展教育活动。但是,当今的成人教育却出现了主体异化现象,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被刻板移植到成人教育中,成人教育基础化或普通化趋势明显。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成人教育的主体是已经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力资源。成人教育的主体异化,使成人教育忽视了成人作为人力资源的特点,学科和

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从成人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出发,以至于不适合成人学,或成人不愿学。教学中忽视了成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灌输为主,限制了成人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成人教育的主体异化对成人教育的负面影响成为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功能发挥的障碍。

2.成人教育目标的异化

成人教育目标的异化主要表现:第一,把成人教育本身当作目标,为教育而教育。第二,成人教育仅仅关注成人生存的需要,关注成人知识、技能和劳动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成人教育对于成人生活的全面作用。

从人力资源角度,成人教育的目标异化使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被忽略或轻视。对于接受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来说,很容易把成人教育仅仅作为维持生存的途径。许多人关心的只是学历、文凭,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不少人是为了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去接受成人教育的,只是为了混张文凭,保住饭碗而已。对于实施成人教育的单位或部门来说,过多地注重培养的人数、教育教学设施、教师的学历、职称等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关心甚少,更有少部分只是为了经济效益的获得,完全置学生于不顾。

三、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整合

为了保障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必须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整合。

1.个人生存与存在的整合

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生命存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属,成人教育亦是如此。生命存在包含两个水平不同的层次,一个是维持人的生存,一个是促进人的存在。我国目前成人教育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更多地注重了劳动生产技能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高,既人力资源个体生存的维持。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我国人力资源质量偏低,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2%,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O%,与1999年OECD国家同一指标的平均值69%相比,相差近3倍;与美国同一指标90%相比相差4倍。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④。这些数据既反映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显示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严重局面。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的生存能力,维持人的生存应该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是成人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人的生存,而忽视了人的存在。关注生存的成人教育只能给人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关注存在的成人教育却能给人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给人的生存注入动力。在现代人力资源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生存能力,但对生存必要性的怀疑却愈演愈烈,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成人教育来说,其教育对象已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所必备的素质或条件,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要求他们对存在进行思考。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更深刻地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因此,成人教育对促进人的存在更显重要。

因此,我国成人教育要改变传统观念,在提高人力资源生存能力的基础上,关注人力资源的存在。主要表现为通过成人教育促进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劳动能力的提高。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只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实现。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使人力资源个体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力,是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2.个体发展、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合

人力资源开发有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不单单属于个体所有,而是归企业、社会所有。个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企业和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也应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应该关注人力资源开发个体、企业与社会三层面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是个人开发层面,比较注重对人力资源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培训,不大注重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不大注重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我国的成人教育还没有超越传统职业教育的范围。成人教育不仅要促进人力资源个体的发展,也承担着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人力资源的重任。这一点对于解决成人教育发展的困境,促进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加快成人教育的社会化进程,落实对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化成分也在增加,日趋走向开放型。成人教育的社会化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成人教育及时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以成人教育为核心,形成人力资源个人、企业、社会的三赢局面。

总之,我国成人教育在发展中对其人力资源开发功能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成人教育应立足人力资源开发,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克服成人教育异化对其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消极影响,对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进行整合,使成人教育不但促进人力资源个体的全面发展,更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注释:

①胡瑞文,傅禄建,张珏.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第11篇

关键词: 劳动技术课 重要性 综合素质

1.引言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升学率,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多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

2.劳动技术课的内涵及现状

劳动技术并不是指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技术课是指将生产劳动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劳动技术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它渗透着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功能,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同时,在无形中也向学生输入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和人民的思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技术课是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的劳动技术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们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相对轻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选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太密切,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备也不完善,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重视,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

3.1劳动技术课能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德育观念传授给同学,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劳动技术课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和主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把技术理性与社会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劳动技术课将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深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质。

劳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和艰辛,克服懒惰、散漫的毛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技术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

3.2劳动技术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

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不重注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劳动观念不强和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技术课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讲解一下各种衣物面料的特性及不同洗涤剂的功能,同时利用不同的洗涤剂来洗不同面料物品上的污渍,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让同学们做记录,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洗涤。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授菜肴烹饪、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宾客礼仪等内容。由于男女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技能不相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比如,女生重点学习洗涤、烹饪等劳动技能,男生重点学习家电维修等劳动技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3.4劳动技术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园艺、工艺美术、家电维修、烹饪、裁剪缝纫等,其中含有化学、物理、生物、几何等多种知识。劳动技术课能够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水平

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教材建设,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注重选用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基础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应当包含服务性劳动能力和工农业劳动技能两方面。其次,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基地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最后,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各个学校应当挑选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且热爱劳动技术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从事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专任教师队伍,以保证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5.结语

劳动技术课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趣味性和技术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劳动技术课在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劳动技术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利用生活和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技巧训练。

在劳动课、义务劳动和各科教学中,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与劳动的简单常识;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和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技能,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劳动技能。这样为学生参加劳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顺利进行劳动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兴趣,劳动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

二、通过各项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德育,渗透劳动教育。

1、寓劳动教育子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如通过古诗《锄禾》,思想品德课《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的教学,成功地向学生灌输了“劳动光荣”“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不轻视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跑、跳、授,掷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轮流护场,捡跳杆,拾垒球,做沙包等。既为学校节省了开支,又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还通过音乐,美术等课教学活动,融劳动教育与教一学于一体,实现智能统一。

2、寓劳动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我们坚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学校订了《一日卫生常规》、《课前课后整理常规》,班级制定了《值周值日卫生制度》,分值日小组,轮流小组检查量化记评比,把竞争机制引进清洁卫生劳动管理。

这样,既将班级学生置于按时打扫校园清洁,随时注意教室整培警课后进行室内整理的公益劳动习惯培养之中,又将学生引导到保持清洁,珍惜大家劳动成果,相互督促齐抓共管的轨道上来。从而,在养成教育中增强了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习惯,融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于一体,实现了学用一致。

3、寓劳动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途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做,易于见效。常开展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少先队活动。少年队活动也能渗透劳动教育。

如少先队大队部举行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远足中,亲身体验到了徒步远行的艰辛,也体会到了父母成大劳动的辛苦。中队开展野炊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有定期举办珍惜劳动成果比赛,同学们讲的《一份爱心》《节约一分钱,支持灾区重建家园》等故事包含着学生热爱劳动成果的深厚感情。

二是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拟定班级计划、记载班级日志,编辑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治、自主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