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摄影艺术的类别

摄影艺术的类别

时间:2023-07-07 17:2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摄影艺术的类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摄影艺术的类别

第1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性;艺术性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濒临消失。随着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标志着正式开始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的统计和记录,建立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实施内容之一。由于摄影的真实性、瞬间性、凭证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确定了摄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手段,能够更加有效的手段来发掘、抢救、保护、记录、收集、整理资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图文并重,在信息传达上直接而又有感染力增进人类交流和理解。

基于摄影技术的成熟,如何有目的地系统地实现在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全面获取和整理保存同时不失艺术,让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信息采集的同时创作出富有艺术性的作品的同时为其信息共享、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参观鉴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又成为新的研究话题。

纪实性是摄影的基本属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长处在于它能把民族文化艺术及民间习俗的发展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形象是摄影赖以生存的根本,形象可以使人们重温过去的景象,它可使人们饱览不可见到场景。可贵的是摄影可以记录许多可能丢失的细节,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其主要特性纪实性,也就是摄影的纪实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文献性。其特性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根据,并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史料价值。用摄影这种技术手段拍下现在残存的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和习俗,是为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宝贵的文化资料,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其民族产生的社会缘由和规律,给社会提供某一民俗存在的依据。有时也是为了提出民族民间艺术及民俗线索,引起世人的关注。摄影在判断分析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民俗现象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象的文献性,同文字相比,图片传达信息的速度质量都迅速和实在。以摄影手段反映民族民风文化艺术,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科学,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对民俗活动中的有形文化,使用摄影方法能将其完整地再现出来。

艺术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又一属性,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是较为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为载体,来体现摄影艺术的魅力。这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目的不是直接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研究服务,而是全方位的挖掘摄影艺术表现的题材,更大的发挥摄影艺术的潜力。

第二个方面:对于民族民间或艺术性较强的民俗内容,用摄影艺术再现其艺术实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其中民俗的文献价值是主要的。摄影艺术在此运用应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变化中典型瞬间作为拍摄的重点,以突出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的根本内容。

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表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艺术性,可以牺牲摄影的艺术性为代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和艺术性,彼此独立又相互共联、但又不是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艺术性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价值。同样,民俗的文献性亦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有别于一般艺术摄影特征,特别是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文献性越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例如民俗摄影便是以拍摄民间文化生活的纪实摄影类别,具有艺术摄影和记录摄影功能,旨在提醒人们关注那些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保护废物文化遗产,在当前,摄影要发挥其优势面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进行记录,并遵循相应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记录性保护。其主旨是反对干预,真实记录就民俗摄影的纪实本性来说,现场抓拍是首要任务,当然当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导演其中环节,增加画面情节性,达到增加其艺术性的特征。总之每一个优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作品都是摄影艺术的技法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性的结晶。(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萌.纪实与观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 宋刚明.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EB/OL].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11-1-25

第2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

一、现代摄影技术与油画艺术的联系

(一)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二)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的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四)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一)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二)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多样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一)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二)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三)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关于纪实摄影的分析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二、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优秀的摄影作品除去其自身的记录真实的特性以外,它还同时具有艺术的特征,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往往是相互统一存在的

论文关键词:纪实摄影艺术摄影新闻摄影

论文摘要:摄影自诞生至今已经有近170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斗转星移、时光变迁,摄影各个流派不断形成,其中关于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大概要比摄影领域的其他问题讨论的更多,纪实性乃摄影的根本属性,确切真实地记录现实乃是摄影的根本长处,而摄影纪实同样具有艺术形象的性质,认识这一点同样重要。事实上维护和反对摄影这两方面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论都属于这个问题的范畴……

第5篇

一、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二、关于纪实摄影的分析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优秀的摄影作品除去其自身的记录真实的特性以外,它还同时具有艺术的特征,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往往是相互统一存在的。

第6篇

“里斯本与它那些不同颜色的房屋,里斯本与它那些不同颜色的房屋,由于不同,它反而变得单调,就好像由于感恩,我变得无法思考。”

——《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凯旋赞歌》

近年来,中国本土戏剧发展蓬勃,各种规模的大小剧场都在原创性上下足了功夫,但“诗化戏剧”这一类别的剧目却不太常见,许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概念。在今年夏天举办的“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中,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法国诗化戏剧的代表剧团——法国金色剧团,为北京的观众上演了一出典型的诗化戏剧《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凯旋赞歌》。

这部作品以葡萄牙著名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用戏剧形式来表现在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包围之下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这样的心理活动大家并不陌生,每个人总会有一些时刻觉得自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无论主动或被动地摒弃与被摒弃,都是陷入了精神危机。要说有什么法子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精神危机,也许唯有不断去寻找生活中的诗意。那些优美、深刻、带有纵深感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不但令感官愉悦,甚至还能让内心重获安宁。

“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恰恰满足了这样的心理需求,在三个部分的活动中,不但有艺术展览、戏剧演出,还有舞蹈工作室和学术性质的讲座。谈到艺术周的策划概念时,总策划Ivy NIU说:“本次艺术周的关键词是‘跨界’,以‘视觉与思考’为发起理念,以跨界的形式,探讨当代表演艺术的发展与融合,区别单纯的‘戏剧’与‘舞台’的概念,将范围扩大到‘表演’与‘空间’的定位,呈现当代艺术前沿的舞台表演、绘画及摄影艺术的发展与融汇。”所以,观众将会看到传统剧场里的戏剧走进美术馆里表演,而当代绘画作品又被搬上现代舞的舞台上,空间的变化带来了新的观看可能。

活跃于国际现代舞坛的旅美舞蹈家侯莹,也在本次艺术周中参与了好几个单元的活动,她的专场舞剧《燃》更是作为艺术周的闭幕“大戏”。在创作《燃》的过程中,侯莹决定摒弃以往的方式,进行新的舞蹈探索。她打破过往连贯、有序的舞蹈肢体运动,尝试一种意识流的、不明晰的、没有结果的表达方式,每一个动作都是独立的,它的开始便是它的结束之时,一起一落便结束。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任何连贯性,像存在于记忆中的一些片断,一次梦境的复制。唯一不变的是她那荒诞而又孤独的舞蹈气质,在一拾手一挥足之间,尤为动人。

气质独特的“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有别于从前被人熟知的活动形式,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单一的艺术门类,而是将多种具有实验性的新锐艺术结合为一次丰富的集体表达。当戏剧从剧场走向美术馆,而艺术从美术馆走向公众时,所有这一切或许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作为支撑——寻找诗意,让诗性得以在更大的空间内发散。

第7篇

【关键词】摄影;后期;数字艺术

我渴望新的观念和技术,相信电子影像将会是下一代的主流。这种系统将会有其固有且不可忽视的结构特征和自身规律,未来的用户和艺术家将为此孜孜以求地探索,仍会致力于理解和控制它们。

――安塞尔・亚当斯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码摄影的普及似乎已经印证了亚当斯的话,尽管仍然有许多摄影师还在争论是否需要摄影后期,然而就算一些人依然不同意乃至畏惧后期技术对于传统摄影所带来的冲击,数码后期却已经在许多人的探索与实验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自摄影被发明出来的哪一天起,他就与科学技术建立了无时无刻的密切联系。人类社会中每一个领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的出现而进步的。摄影,在经历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这门艺术的应用几乎已经覆盖了各行各业,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样,随着近年来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数码摄影也应运而生,并迅速地遍布摄影的各个领域,占领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无论是普通家庭的拍摄,还是影楼的写真、婚纱摄影,无论是传播领域的新闻摄影,还是商业领域的广告拍摄,无论是爱好者的摄影创作,还是专业的艺术摄影展览,数码摄影已取代了传统的胶片摄影,成为了当代摄影的主角。数码摄影的技术水平之精湛、审美意趣之独特,这还要多亏摄影师精心的后期制作。数字时代下的数码暗房,使得过去需要在暗房中冲洗调整照片的门槛大大降低,同时更能使一张平平无奇的照片改头换面重获新生。后期带来了摄影的进步,随之而来的便是争议。尽管后期手段已广为认可并广泛应用,但对于哪些照片应该后期哪些照片不应该后期,后期的程度又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又让无数人为此争论不休。在此,笔者认为,要分析摄影与后期的关系,首先需要分析后期制作手段的不同程度

一、后期的不同程度

(一)保留照片原貌的基本调整

在数码摄影中,最低也是最普遍的后期手段,便是整体的修饰和润色,即所谓的“适当的影调、颜色、对比度的调整,除了裁剪外不得增减画面元素”。这样的描述在各式各样的摄影比赛中屡见不鲜。对于大部分的纪实类摄影,这似乎就是所能允许的后期限度。这里的后期手段主要包括调整照片的曝光、色彩、饱和度、整体影调、明暗反差等。可以说,数码照片是必然要经过这一道后期处理程序的,这如同传统摄影冲洗交卷以及印照片时选择药液、匹配相纸、控制显影时间一样无可厚非。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此时的后期是为使照片在曝光、影调、色彩、画质等地方体现出更高的质量标准,更加满足观者的视觉审美,从而体现出更专业的水准。而从艺术层面上来说,此时的后期则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摄影师的思想,把观看者的情绪或视觉中心引导到自己所要表现的重心上。

(二)去除瑕疵的修改完善

这一阶段常见于商业摄影,此时的后期开始对照片进行细微的润饰,使照片中的模特或产品展现出完美的美貌、体形或外形,或者是扩展背景、改变物体颜色、去除画面中杂乱或不必要的元素、修建画面等等。比如,在表现夜景的照片中,为更好地体现夜色而在星空中添加满月;在以表现中国古典韵味的老建筑摄影中,删除外置空调等破坏照片氛围的物品;在人像摄影中,为了美化模特而进行的磨皮、液化、修容等手段。这一阶段的后期,保留了照片中主体的基本属性,对影响主体表现的局部或细节进行了增减、修改和强化,使得照片主体更加唯美。

(三)特效式的后期合成

这一阶段的后期常见于电影海报、游戏厂商宣传、数字艺术创作之中,此时摄影已不再是作品的主体,而是成为了作品创作环节中的一种手段。作者会用摄影与数码后期相结合,创作出超越现实的唯美画面和视觉效果,这一理念的作品将数字艺术与摄影结合到了极致。这类作品在拍摄过程中为了保证画面在光线上的一致性以及透视的合理,在前期构思时,作者就会构思好分镜、草图,为预设的终极作品准备不同素材,并在拍摄时使用外景灯布光甚至是用影棚进行绿幕拍摄,最后在后期时大量使用3D特效及合成手段来修改原片,合成作品来源于几张甚至几十张图片,以求使成片达到天衣无缝的视觉效果。这是后期制作中程度最深的一类。通过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和创意,加上后期软件的强大功能,他们的作品往往拥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体现出超现实主义一般的幻想色彩,虽然给人以脱离现实的感受,但却有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二、不同类型摄影与后期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摄影有着不同的分类;通常在各种摄影大赛中,摄影会被分为纪录类、商业类、艺术类等。同时这也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的划分方法。他们在参赛要求中专门强调:纪录类摄影作品除构图剪切外不得对原始画面的影像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在后期制作中,对影调和色彩等视觉效果的调整须为适度,以不违背拍摄对象客观真实属性为原则。彩色可以整体(不可局部)转变为黑白或单色。另外一方面,为表达审美意趣、倾述主观情感而创作的艺术类作品,以及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广告、人像、时装展览、城市建筑的商业类作品,则对创作技法不受限制。

因此,尽管摄影的分类很多,然而根据各大摄影比赛后期的限制条件,基本可以被分为纪录类、商业艺术类两个类别。

(一)纪实类摄影与后期的关系

客观真实,这是纪录类摄影的基本要求,更是记录类摄影的生命。纪录类摄影与后期的关系,在新闻摄影中尤为敏感。在纪录类摄影的后期制作中,哪怕对画面形象只作细微的改动,都是不被允许的。其中包括: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不能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不能增加和删除影像信息;不能有移花接木的拼接等等。美国的《华盛顿邮报》规定: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我们决不能背叛这种信任。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色,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他。

然而,对于如何把握照片色彩、层次、影调、反差的调整程度而言,人们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2013年荷赛年度图片奖《加沙葬礼》的后期制作,人们便曾为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作品相比原片而言,整体色调被从原来的暖色调改变成为了暗灰色,摄影师的调色仿佛是为了增强作者的主观情绪,而要把一张照片变成绘画,这是在煽情,而非让人思考。然而评委们对此则抱持着肯定的态度,他们调阅了摄影师的RAW源文件,认为这些调整并非是要隐瞒什么,也没有任何修改事实的行为,他所做的事情,在传统的暗房里同样是被允许的。

(二)商业、艺术类摄影与后期的关系

创意、唯美,这是商业艺术类摄影的重要特征,也是此类摄影后期制作的基本原则。当后期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后期可以反过来影响前期拍摄,使后期与摄影得到完美的有机结合。通过后期,我们可以创作出非现实时间、空间中存在的摄影作品,大大丰富了传统摄影的表现手法,让作者的思想、创意能完美地表现出来,使得摄影师“不仅能拍看到的东西,还能拍想到的东西;不仅能拍感到的东西,还能拍悟到的东西”。此时,摄影已不再单纯作为一种客观记录的手段,或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成为了当代数字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艺术家观念的一种依托物。后期的发展使得作者能够将自己的观感视觉化,用主观化的处理方式在照片中表达人的内心精神、人生感悟和审美意识,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提供了可能性。从此,摄影从“观察”的艺术,进化为“想象”的艺术,作者的思想、创意得以完美地表达出来,使摄影创作诞生出无限的可能,真正实现了摄影艺术的创作自由。

在传统摄影观念下,摄影被认为是事物活动的复制品,是显示世界的真实反映。数字影像的记录方式,将摄影的载体从实体的胶片转变为了虚拟的像素;而后期手段,更是把摄影由记忆的现实转化为了想象的梦境。后期解构了传统摄影记录的本质,颠覆了摄影瞬间美、纪实美的特性,重塑了数码摄影的创作与审美架构,从而步入瓦尔特・本雅明曾预示过的“艺术作为摄影”的时代。

后期处理技术改变了摄影的形态,动摇了摄影的传统属性,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创作空间;如同胶片时代的暗房技术一般,后期已成为了今天摄影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后期手段为摄影师们提供了多元选择,一些人从中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自己创意和思想的创作手法,还有一些人则依然坚守新闻媒体的本体特性,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记录现实,留存历史,观照内心。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把后期当作摄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去认识、去评价、去对待。只有客观地对待新兴的技术手段,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参与现实、回应现实,摄影师们才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陈岸瑛.“试验数码”何去何从[J].美术观察,2005(6).

[2] 刘灿国.数字摄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刘宽新.数码影像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 任悦.PS限度:“形容词”用法及规则之变[J].中国摄影报,2013(20).

第8篇

新的拍卖季又要开始了,4月2日在香港落槌的苏富比2012春拍“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的17件影像作品全部成交,影像收藏和影像拍卖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收藏的另一面就是投资,投的是感情和金钱,只是有的人投资感情多一些,有的人投资金钱多一些。最後的结果都是希望收藏能够增值和回报,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或者资金的增长。

摄影术的诞生最初的目的就是记录,比绘画更逼真的记录。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家们赋予摄影术更多的哲学意义,使之从记录升华为一种艺术创作和表达的手段。因此,影像作品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记录上,即其文献性,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上,即其艺术性。众所周知,任何东西一旦贴上“艺术品”的标签,其价格就很难被量化了。2011年11月在佳士得的影像专场上,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1999年拍摄的《莱茵河2》(Rhein II)以近434万美元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照片。对此有很多人提出“看不懂”、“不值这个价钱”,但是从摄影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件传达了摄影师的精神内涵的作品,摄影只是对表现形式的一种选择,它所使用的摄影技巧也只是作品产生过程中用到的手段,其作为艺术品的价值,此时与经由画笔和颜料生成的画作无异。因此,一件影像作品,其富含的精神元素应该是其是否值得被收藏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首要,不等于唯一。既然被称作“影像”作品,那其创作方式还应遵循传统,这传统则根植于技术。重新回到《莱茵河2》那件作品,如果换种表现形式,不是C-Print,而是布面油画,那最终的成交价格不论高低,应该都不会让人感到惊讶,因为绘画的创作技术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唯一性,这刚好是一个能明确量化的特性,是绘画作品成为传统收藏项目的基础。要收藏影像,也应该从了解基础的技术问题开始,了解在以技术划分出的各个时期,照片如何产生。以瓷器收藏做类比,一名古瓷爱好者,至少要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史,熟知各朝代的瓷器特征,对于瓷器烧制过程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理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逐渐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影像收藏,也应该从摄影史开始学习,至少了解照片按洗印方式划分的几个大类别,如常见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片、安布罗法玻璃版照片、卡罗尔法蛋白照片、银盐照片等等,各类照片有何特征,怎样分辨,要知道照片是如何成像的。这不仅需要查阅相关的书籍,还要找机会接触原作,多看实物才有进步。

收藏书画的朋友,不管懂或不懂的,都知道要买“大名头”的,即使看不懂画家的笔法和画意,也知道这样的作品能增值。影像收藏也是一样,要想有好的回报,要想体会优秀摄影作品带来的乐趣,从“大名头”开始下手总是没错。这也同样需要了解摄影史。摄影术1844年来到中国,逐渐从南到北,从沿海向内陆传播。从1844年到1880年代,主要是外国摄影师的天下;从1880年代起中国本土的摄影师和照相馆逐渐活跃;到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摄影师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传统的中国画审美和摄影术的结合,诞生了不少名家和经典作品;这种辉煌和百花齐放一直延续到1958年,从1958年到1976年,摄影术在中国完全沦为政治宣传工具,充斥了摆拍和拼贴,在摄影作品中难看到生活和自然的美;直到“四五运动”,摄影术才重新活过来,四月影会的出现重新把美、把政治宣传以外的功能带回到摄影作品中;到了今天,摄影进入数码化和全民化的时代,数码摄影的器件可以比指甲盖儿还小,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按下快门,立刻就能传播。在普通使用者的“随手一拍”之外,摄影的记录性和艺术性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作品的价值和内涵与过去相比增添了许多新的标准。

在以上各个阶段性的时期,都诞生过有代表性的摄影师,如最早把摄影术带到中国的于勒·埃及尔(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1802-1877),他使用达盖尔银版法,大部分作品收藏在博物馆,仅有极少数作品在市场流通;1858年最早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李阁朗(Louis Legrand,c,1820-?);1860年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的菲利斯·比托(FeliceBeato,1832-1909)和杜宾(Charles Dupin,1814-1868),现在他们作品的行情已经达8万-10万元人民币每张;1869-1872年在中国游摄的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1870-1889年在北京活跃的托马斯·查尔德(ThomasChild。1841-1898)都应该是值得收藏的摄影师;还有很多重要的照相馆,比如公泰、宜昌、宝记、同兴等等。到了20世纪,摄影术在中国已经传播了五十多年,逐渐得到普及,大多数中国人不再惧怕被照相机“摄去魂魄”,中国的摄影师们也不再把摄影当作糊口的手艺,摄影术在中国开始从记录向艺术过渡。20世纪20年代起,诸如郎静山、陈万里、刘半农、吴中行、张印泉、陈传霖、卢施福、刘旭仓、金石声等中国摄影师把传统的审美和摄影术结合起来,创作带有中国画意的摄影作品,形成中国摄影师独有的特点。他们经常组织参加国外的沙龙展,因此在国际社会上也享有盛誉。在刚结束的苏富比2012年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郎静山的《孤亭绝嶂:黄山》即以21.25万港元的价格成交。

在了解了摄影术的发展、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摄影师之後,对于影像收藏还有最重要的一环,即是辨别影像作品的版本。影像较其他门类的艺术品更容易复制,且各版本的差别可以控制到最小。和版画一样,越早的版本价值越高,同样的照片,当时洗印和过了十数年後洗印的肯定价格不同。去年一个朋友请我去看他刚从某拍卖会上买来的照片,是一张溥仪与婉容的合影。照片中的溥仪一副西式打扮,头发整齐地梳到脑後,婉容一身旗袍,微笑着坐在溥仪的旁边,溥仪一手拉着婉容,一手轻揽她的肩。照片大概10寸大小,装在一个旧镜框里,据朋友说这张照片的落槌价是5万元人民币。按说这是一张不错的照片,品相好,又是名人,有增值空间。可是我怎么看都觉得这照片色调不对,不像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黑白照片,相纸的纹路也古怪。在征得朋友的同意後,我把这张照片从相框中拆了出来,果然有问题。相纸背後的“SuperProfessional Color Paper”字样说明这是乐凯公司的一种彩色RC相纸,不可能穿越到几十年前的洲国去用来冲洗溥仪和婉容的合影,这是一张旧作新洗的造假照片!要说溥仪婉容如此恩爱的合影照值不值得收藏呢?肯定值得,但是花买原作的钱去买一张价值只有几元钱的复制品就大大的不值了。

照片的洗印形式也很重要,暗房制作和数码打印肯定不在同一个价格水平上。比如一张齐白石的画,原作和木版水印,尺寸相同、颜色相同,价格肯定差着好几个数量级。用某位前辈的话说,没过水的照片就没有灵魂。

要想一件艺术品升值,越多的人肯定和接受其艺术价值才好。审美是相通的,能传达出美的艺术品肯定为多数人所追求。因此除了要考虑作者、作品的版本、形式以外,还要考察其内容,应该选择那些视觉上、内容上美的作品,风景和人像都是好选择。早期西方来华的摄影师出于猎奇拍摄的坟墓、行刑的照片,我想不会有什么藏家愿意和别人竞价买来挂在客厅的墙上或者晚上一个人在台灯下慢慢欣赏。大家都喜欢的收藏肯定是好的,接受度越高的影像肯定保值越好。

上面说的这些影像收藏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可能有些藏家的正业比较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学习或了解摄影史,或者没有条件去接触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影像标本。对于这种情况,在国外,有比较成熟的人机制,这些人往往拥有比较丰富的收藏和鉴别知识,也富有经验,人脉广,藏家可以把自己的收藏需求告之人,充分沟通,由人为藏家寻找、鉴别藏品。这样就可以花费较少的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有一定质量的收藏。影像收藏人在国内的收藏市场还是一个几乎空白的行业,大有空间可为,完全可以引入到国内,促进藏家间的交流和藏品的流通。

第9篇

关键词:艺术品;市场供求;特点

中图分类号:F71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23-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及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日益迅速,市场的规模亦越来越大,艺术品与艺术品市场供求问题在当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研究艺术品的价值特征及市场供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品市场需求特征

1.艺术品市场需求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艺术品需求,既包括个人需求,也指所有个人需求之和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艺术需求是人们情感、文化需求,在经济学环境下已变成人类精神需求之一。艺术品需求必定通过人类对艺术媒介的需求(即艺术品物质载体的需求)而达到,这里所说的艺术媒介,包括绘画材料、音乐器材、剧院等。

2.艺术品市场需求的特点

(1)艺术品需求在其市场价格和艺术品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学上的需求表或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与该物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需求表或需求曲线。需求曲线的规律是: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趋向于减少购买的数量;同样,当商品的价格下降而其他条件不变时,则购买量增加。

(2)从艺术品整体的需求量变化看,收入效应应该起更大作用,因为艺术是人类独特的基本精神需求。另外,如果把艺术品需求分为各种类别的艺术品需求(如绘画、实用美术品等)单独观察其需求量的变化,那么替代效应作用明显大于收入效应。例如,假如我买不起油画原作,则可以在任何其他艺术门类或媒介的消费中得到替代满足。

(3)上面提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化特点,但这里所说的其他条件,很多都是可以改变的,这就必然影响到需求的变化。萨氏经济学认为,主要是5种因素会影响到需求的变化,即平均收入、人口、相关物品价格、偏好及特殊因素等。这里联系到艺术品需求,平均收入、人口两个因素对艺术品需求的影响较易被理解。第三个因素是相关物品价格对艺术品需求的影响,如实用美术艺术品所用材料的价格下降,则对工艺品需求就会增加。第四个因素是偏好,即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某种艺术品独特的爱好,如华人对国画、书法、民间美术的偏好等。第五个因素是特殊因素,特殊因素较多,如作品是否易于长久保存,是否易于安置等。

(4)需求弹性对于艺术品需求的影响。经济学认为,对于必需品,如食物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较低,即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较弱;而对于奢侈品,如首饰、汽车等,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即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强烈。但对于艺术品的需求弹性来说,因为有不同门类所带来的丰富的价格差别,所以,分别具有必需品低需求价格弹性和奢侈品高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表现。从分类角度说,艺术品是除必需品、奢侈品之外的第三类独特需求价格弹性的物品。

(5)艺术品需求边际效用的二重性。边际效用是指消费新增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新增的效用,依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要求,当某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用这个规律来观察艺术品,笔者认为,艺术品需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纯艺术品(这里指的是独立的原创艺术品,不包括复制品),如油画、国画、雕塑、书法等,随着消费(购买)量的增大,边际效用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需求最后一副原作作品,不是边际效用最小或为零,而是相反为最大,这个最大值实际上是消费者理想中的这类艺术品的最大艺术效用。到此为止,消费者会停止此类艺术(绘画)的需求而转向其他艺术品种。这并不是说边际递减规律失效于纯艺术品,而是规律对于复制艺术品仍然有效,因为艺术品在理想定义下是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作品的。

至于实用艺术品,我们把其效用分解为实用效用与艺术(美学)效用两部分。这样,边际效用递减表现在购买一件实用艺术品时(仍假定不是复制品),其最后消费的一件艺术产品具有最小的边际实用效用和最大的边际艺术效用。不过需要指出,如果这里的实用艺术品等同于复制品的话,那么,其需求变化完全依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表现特点。

3.治理艺术品市场需求的对策

(1)在宏观艺术品市场需求方面,应出台刺激“绿色需求”的市场管理政策。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悲剧,在中国西部号称世界第二大沙漠的塔里木沙漠底下,长眠着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楼兰国文明。在海上贸易之前,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楼兰的国际经贸地位近似于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经济繁荣带动艺术的发展,楼兰成了各种艺术流派争奇斗艳的舞台。但是,这里盛况空前的艺术需求市场伴随着楼兰文明过度的开发也“沙漠化”了。所以,我们认为“绿色艺术需求”是艺术需求对它所处的社会与经济背景的贡献,也是使其自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需。

(2)充分使用因特网这种新经济手段,使艺术品市场需求不论在手段上还是内容上,能充分借用因特网便捷、无所不在的优势更准确、更迅速地反映出来。新浪作为综合门户网站,其外表的视觉艺术品设计能较快地响应跨国跨地的艺术品需求变动,在这方面,其竞争对手搜狐门户网站甚至做得更好,其艺术内容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至于更为具体的和网络相关的电脑美术设计以及数码摄影艺术作品,已经从最初的高价位低需求发展到了今天市场的中等价位高需求。从艺术品市场需求的治理对策上讲,在宏观市场需求管理上给予它们与传统媒介以及手工艺术品相同的地位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因为毕竟它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工具。

(3)艺术品市场需求的全球化使中国消费者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的多样性,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空前机会与竞争压力。就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需求而言,如果能学习英特尔总裁,让全世界的顾客意识到他们的芯片在电脑中的重要性那样,明智的做法是,让中国民间艺术品的需求,能透过市场使世界都感到不可小觑。

二、艺术品市场供给特征

1.艺术品市场供给的特点

(1)同艺术品市场需求一样,艺术品市场供给在其市场供给数量和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方面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学的供给曲线或供给表。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与该物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供给表或供给曲线方式表述。通常情况下,物品供给量与物品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也就是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时,则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更多数量的此类商品;反之亦然。

(2)艺术品生产成本与艺术品供给具有反相关关系,即当某物品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市场价格较低时,生产者大量供给该物品就有利可图;当生产成本相对于价格较高时,生产者大量供给该物品就无利可图,生产者就会减少该物品的供给数量,转向其他产品的生产供给,甚至会退出此行业。上述经济学中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产品供给的关系,基本上适用于艺术品供给与生产成本的关系。不过在纯绘画和实用美术、综合艺术中表现的特点不一样。萨氏经济学认为,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投入品价格和技术进步,在纯艺术品中技术技法水平影响的比例更大。不过这里所谓的技术技法水平是指艺术生产工艺水平的进步,具体到美术这样的艺术品生产而言,则表现为工艺生产水平的进步、艺术创作者水平提高体现在艺术技巧上的进步及艺术创作者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由于纯艺术品具有文化产品的属性,故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或进步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地体现在技术技法进步方面。而对实用艺术品(如工艺美术品)而言,生产成本中的投入价格与技术进步起的作用,因具体工艺品种不同而变化多端:有时投入品价格起的决定成本的意义更大些,如贵重金属工艺品所用材料的价格;有时技术技法进步决定成本的意义较大,如工艺美术品加工技术技巧的飞跃提升或工艺美术品造型设计的人文因素的飞跃,都能很大程度地从技术进步角度改变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艺术品市场的供给。至于综合艺术如影视及戏剧等,生产成本中的投入品价格与技术进步同样重要?熏像电影中明星演员与导演的劳动投入价格和电影摄制技术的进步都决定性地影响着生产成本。

(3)政府的治理政策对艺术品供给的影响力度较大。政府的鼓励与管制政策会极大地改变艺术宏观与微观的供给。如中国文化部对中国电影市场每年进口十部和多部好莱坞“大片”的管理及运作机制的每次重大调整,都会巨大地重塑中国电影市场供给的局面。

(4)艺术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具有复杂性。艺术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或简称供给弹性,用数学语言描述,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用非数学语言描述,我们可理解为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市场价格的反应程度。经济学上供给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完全相同。唯一区别是,对于供给来讲,供给量与价格正向变动;而对于需求来讲,需求与价格是反向变动。但上述情况不适合于艺术品供给弹性,艺术品供给弹性,对于过世艺术家的作品来讲是无弹性的,因为无论价格怎么变化,供给的绝对艺术作品数量不会变化。而对于中国民间艺术及民间工艺美术来讲,有时存在着富有弹性(艺术生产者众多)和缺乏弹性(手艺继承困难)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对于纯艺术品,弹性不会也不宜出现剧烈变化,因为文化产品的制作规律不宜受制于价格变动。

2.治理艺术品供给的对策

艺术品供给作为精神产品以及与物质产品的结合,应从艺术生产者个人、生产企业及国家三方面综合考虑,都应采取主动供给的对策,即艺术品供给的促销政策:定位市场,寻找未来,借助公关媒体,制造特殊气氛等途径,以求艺术品供给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与文化进步发展的基本供给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