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精髓

时间:2023-07-07 17:2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精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精髓

第1篇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分析;模块应用;传统文化汲取;优化总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99-01

一、室内装潢传统设计模式的分析

1.室内装饰设计模块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在我国室内装潢设计系统中,传统文化模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经历了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比如从古代的半坡遗址,到皇宫、庙宇建筑等,都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比如现代圆明园建筑、故宫、乔家大院等遗址更是集中了我国传统装潢设计的精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体系不断得到健全,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因素也在不断更新应用,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设计含义。比如传统室内装潢环节中,对室内装潢设计的视觉整体效果的优化,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应用,确保其天花板、墙面、地面等的精心装饰,实现与室内装饰的家具、地毯、灯具等的协调,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对于传统室内装饰文化的需要。

在传统的室内装饰环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彩绘的木质方格天棚,一系列的木质图案花格窗户,其体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空间布局对称性、装重性、优雅性等,这都是传统建筑装修风格的具体体现。在现代室内装潢应用过程中,是可以借鉴这些传统建筑装潢文化的可取之处的,进行中式装饰装修风格的应用,实现与现代装饰材料的搭配,确保其装饰装修风格的整体美的呈现,确保中式装饰装修风格更加的美观、人性化。

2.室内装潢设计的“古为今用”

在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中,室内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部分。中式传统风格的设计模块体现了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及其传统的心理结构特点,其应用于我国的文化生活语境,具备一定的价值及其建筑美感。需要我们进行“古为今用”,实现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传统美”、“古典美”。当然,无论任何时代的室内装潢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室内设计的各个模块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这与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使是最时尚的室内设计师,为了让国内的装潢设计更具美感,也要进行传统室内装潢设计精髓的吸取,从而符合我国人民的居住文化需求、心理思维需要等。

在现代室内装潢设计模块中,我们要进行传统文化设计意识的贯彻,无论是其居室、住宅还是庭院等,都要实现不同的设计环境的融合,确保其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实现其生活环境的艺术性。这又涉及到我国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的“浑然天成”概念,也就是天人合一理念,人与自然的协调等。从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特点来看,汲取传统文化因素的设计风格,需要更加强调居住的形式及其居住功能的协调,这需要进行创意性、实用性的控制,从而实现其设计环节及其功能应用环节的协调,进行现代室内文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居民起居需要。

二、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模块的“取其精华”

为了满足当下室内装潢设计的应用需要,进行传统文化设计精髓的汲取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系列的住宅装饰设计原则,比如实用性原则。在传统文化设计因素的汲取过程中,要确保设计的实用性,要按照设计的具体需要,进行起居空间的布置,以满足人们日常的居住应用,实现居住者的良好空间环境的提供。在日常设计模块中,也要进行生活模块、娱乐模块等的协调,确保活动功能性的体现。在传统文化设计因素的汲取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与居住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行建筑物的布局及其居住特征的优化,以满足居住者的需要,确保设计色彩、材料、造型等环节的协调。总而言之,设计人员要进行传统文化因素的艺术性、实用性等模块的结合。

在现代室内装潢设计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室内装潢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积极表达,确保其应用的更加简练化、符号化,实现现代简约主义的应用。比如在中式装潢设计模块中,我们可以进行方桌、书桌等的传统文化形式内涵的展现。传统室内装潢中的案,指的是书案、供案等。案出现在神圣的场合,后来出现的画案、书案则是案类家具的生活化,供案通常在厅堂中陈设,多采用雕刻作装饰。很能体现中国文人的审美特点。每一件中式家具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每一个流动的音符中都蕴涵着深深的韵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来,它独特的魅力也会吸引很多的视线。

在我国传统室内装潢模块中,中式家具的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应用环节。比如中式传统装饰中的明、清时代的家具,是我国传统室内装潢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具备端庄、稳定的外部形象特点,其工艺趋向于精细化,进行良好的典雅装饰氛围的营造,显示出了我国传统的室内装潢文化。在明式家具的应用过程中,其对材料的选择比较严格,进行木材的天然纹理美感的营造。我国传统家具多用大量的优质木材,包括紫檀、楠木、黄花梨、鸡翅木等。为了能够体现出一套优质的传统家具,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我们现在的设计师,应该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在现代简约风格的室内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民族风味,让现代简约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

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人文校园 促进作用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人文原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现代概念的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它充满了对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探讨和思索,譬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戒奢节俭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处事之道。

中国的人文思想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五经,是对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系统而又完整的阐述。当然,中国的道家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以及自身道德与欲望的关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或是将来,都为人们或将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智慧和理论依据。

人文校园建设的内涵

李岚清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严谨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人文校园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人本关怀。学校的人文建设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人文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学生而言,就是要立足终身发展,学会做人、求知和创新。

人文校园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师生都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树立师生群体共同的价值观,追求一种整体优势的发挥。在人文校园的育人环境中,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塑造,情感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发挥,行为举止得到修正,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因此,我们强调的人文校园建设,是基于人性的回归和人本的理念,从培养人、发展人的视角出发,培植校园精神。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文校园建设中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积淀,已融为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渗入到国民的血脉之中,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因此它是民族文化之根。让传统文化融入人文校园建设中,可以培育师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传承文明,滋养现代人的灵魂。人文校园建设也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培育的思想中得到启发,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师生道德提升等多个领域进行构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构建校园人文环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标准是“仁、义、礼、智、信”,人文校园建设可以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将它赋予新的内涵:即“仁爱、尽义、明礼、启智、诚信”。也就是弘扬人与人之间广博的尊重与关爱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推崇人与人和谐相处友好沟通的往来之礼、激励师生自强不息的进取动力、让他们确立诚实守信探求真理的态度。

首先,在人文校园的建设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因为人文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应汲取“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精粹,做到尊重人、爱护人、激励人、塑造人,体现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生存和发展的真切关怀,就是为了促进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人文精神。其次,在学校制度的建设中,要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重视人的群体精神。制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人文,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需制定一些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制度,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以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实现学校制度管理的人文化。第三,在人文校园的建设中,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宽和处世,强调和谐有序,要善于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美好的大同社会。这种人际环境用于办学,则人才辈出,人民满意;用于治校,则和衷共济,均衡有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构建校园自然环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一方面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又强调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万类万物只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在构建人文校园中,可以学习和运用中华传统和谐文化“天人合一”观,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生态平衡,推进学校环境建设,精心铸造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给校园楼台亭阁、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让天人合一的校园环境洋溢着厚德载物的育人氛围,变成师生员工生存生活的花园、工作学习的乐园、精神文化的家园。可以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资源,宣传传统文化精华,如设置文化墙展示中华传统格言,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设置橱窗,分期举行人文主题宣传,开设民风民俗、诗词戏曲、古典书画、红色记忆等专栏,让大家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网站开设文化专栏,传递文化信息,介绍文化遗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聘请国学大师、民俗作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我们应在人文校园建设中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人文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篇

一、在动画电影的人物角色塑造当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元素

实际上我国的传统动画电影发展,也是历经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在动画电影当中,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实际上也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例如我国的一些传统动画电影当中,融入了中国漫画的元素,电影《三个和尚》就是最明显的体现。通过了一种非常夸张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喜剧效果,这也是我国传统动画电影最初最基本的一种尝试。另外,还有一种比较传统的文化元素引用,就是我国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非常传统和珍贵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精髓,皮影戏在我国传统动画电影当中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的,例如《猪八戒吃西瓜》,虽然那个年代没有高端的摄影机和摄像机,可是通过皮影戏的展现,为我们打造出来的传统动画电影,是非常有内涵,也是非常吸引观众的。另外,在对于动画电影的人物性格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强、坚韧、顽强、不屈、善良、无私、勤劳等等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实际上都是大众的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些内容的选材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来自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所以是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了动画电影当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元素,才使得我国的动画电影有了更加蓬勃的发展,传统的动画电影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此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西游记》来说,这里面的主人公孙悟空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物,也是比较具有典型特征和典型性格的人物。首先《西游记》动画电影的选材取自于吴承恩的著名小说《西游记》,这就使得电影有了小说做为载体和依据,保障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完整和内容的逻辑水平。其次孙悟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他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例如当他面对妖魔鬼怪的时候,他愤世疾仇,用勇敢与妖怪进行顽强的斗争,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勇敢的精神,这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当他看到蚂蚁的时候,他充分的尊重生命,绝不滥杀无辜,这也体现出我国佛教慈悲为怀的态度和原则。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影片当中的体现实际上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最好的宣传和表现。

二、动画电影当中音乐元素的体现

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有着众多的小说和故事,有着许多正义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音乐方面也有着非常多的体现。在我国传统的动画电影当中,管弦乐器的使用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还有许多的影片选择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这也体现出了我国丰富的地方风土人情,这些都将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在未来的动画电影发展当中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下去。

作者:惠学武 陈辰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第4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复兴;中国梦

1840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抑制。许多人认为,在工业文明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是过去式,早应该抛弃。但是,经历了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意识、信仰意识却发生了极大的危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似乎只有在书中可以看到。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回归传统,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应有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

在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上,马克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19世纪60、70年代,当黑格尔哲学被德国知识界视为“一条死狗”时,马克思却公开承认他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公开表达对黑格尔的敬意。这件事对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自豪尊重,又要批判继承。

中华传统文化素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它对内具有凝聚整合能力,对外具有涵容同化能力,其强大的生命力令世人惊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缺点、长短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现实问题。2500年前,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探索中华文化,对于其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等思想及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这些都要发扬光大。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和糟粕的部分,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三纲五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纲常伦理,仍然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这些不良传统政治文化,都需要我们鄙弃。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认识

(一)文化转化要与时俱进

文化的转化是文化在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一个过程。所有文化传承有着模式化的要求,转化是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和完整性等特点的重要表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如此。中华文化更具有自我进行转化的“基因”。百家争鸣以后,两汉经学兴起,两宋理学,明代心学,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化和拓展。究其根本,文化的转化是继承和发扬的过程。

(二)坚持先进文化和精髓的原则

先进文化的导向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世界各国文化业发展的特点优点,在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予以借鉴。我们要以促进生产力提升,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目标开展文化转化工作。同时,更要注意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核心内容和核心工作来开展转化工作。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中,最为关键的是“和谐”、“仁爱”、“道法自然”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这部分精髓都应该被发扬光大。

(三)以开放性的心态来开展传统文化D化

文化的转化发展一定要站在开放的视野角度进行审视。开放性,就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工作,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上来看待,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看待,充分发挥群众作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转化和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一)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由来已久。新大陆发现以后,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历史性相遇了,“西学东渐”,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是,这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树立创新思想开展传统文化复兴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新事物就不会发展起来,世界就不会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创新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文化内涵、模式、方式,汲取西方优秀文化营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形成新的中华文化构建;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式,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天资源优势,以文化产业的拉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6%,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以上,从这一数据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机会更多。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风气

第5篇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及积淀,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继承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新体系,对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及影响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便是继承及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1.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同世界特别是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在这种文化交流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屡屡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更严重的是,国内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令人担忧。特别是作为“文化窗口”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更是令人心痛。

1.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对传统文化的排斥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打开了国家的大门,使得国人能够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接触到他国文化风情。一时间,国人模仿及吸收西方文化成了潮流。特别表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在接触西方设计思想之后,觉得这才是“现代环境艺术”,才是“先进的文化”。而对于传统文化,而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认为那是“落后的、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文化,采取了全盘抛弃的做法。

固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吸收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在这方面的设计水平,同时也为我国环境设计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因之而排斥传统文化,则是万万不可取的。然而,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程度的加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排斥传统文化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甚至有失传的危险。

1.2现代文化及传统文化不能够实现有效融合

很显然,一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非常清楚传统文化的价值,也看到了上述情况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危害。但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出现了两者不能有效融合的情况,使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及构思策略

2.1兼收并蓄的构思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体现出排斥外来的文化的思想,而是极具包容的“胸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运用“兼收并蓄”的构思策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详细来说,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吸收现代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有效地糅合在一起,兼收并蓄,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

而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设计者必须充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找到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有效契合点,从而实现“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的构思;其次,在对待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态度上,要做到平等看待。

中国现代文化虽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重大,但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只有在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才能做到“兼收并蓄”,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国人审美观念的环境艺术品来。

2.2和而不同的构思策略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和”,指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不同”则是说相互交及的文化可以保持原有的特色,并共同发展。及而不同的构思策略,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铺平了道路。

在这种构思策略下,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化的艺术处理,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位于我国长春市的新皇宫,虽然是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产物,但它的艺术特性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在宫殿的整体环境布局中,不仅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典型的西方文化环境设计理念,两种文化在交及中又各具体色,在继承及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散发出独特的现代气息,其艺术价值还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及而不同的构思策略,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问题,对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现代文化开辟了光明大道。

2.3融合求新的构思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文化也是一样,如果长期得不到创新,就会停止发展,最终走向没落。因此,在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并及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只有采取“融合求新”的策略,传统文化才会从新获得发展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获得发展。

故而,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多想多试,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方法、新理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第6篇

一、传统文化元素或内涵的深层渗入

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是艺术设计魅力的根源,追求表面的形似是运用传统文化的开始,力求内含的神似是领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方方面面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选取其理念和思维能使艺术设计迈上形神兼俱的新高度。只有掌握了精神实质,才能不受形式的制约运用自如,才能用新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这种艺术设计包含着深度的文化思考,是文化成熟的厚积薄发,它给人们的冲击不是初见的印象,而是思考过后的领悟和折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意境,追求和谐,体现在设计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设计和使用都力求顺应自然,尽自然之本性,发挥实用之功效,不矫揉造作。中国的传统人居环境四合院建筑就是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人文特色。居住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共建共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的人伦情感。这种思维模式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人伦是核心思想,共建共享是主题,居住空间的设计是载体,这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探索都是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没有时间界限的,艺术设计就是要展现它们,用设计的新形式承载光辉的文化灵魂,使其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艺术精品。传统文化内涵的回归与形式的更新总是交织在一起的,结合和重现是一个主题。中国2001年的APEC会议上色彩鲜艳的唐装引领了一个服装潮流,精美的锦锻、织花、绶带、盘花纽扣凸显出了中国传统风尚,唐锦纹样的卷曲流畅、清新大方。唐装展示了古典美,融合了中国人的设计智慧,但也有现代的裁剪工艺,文化的内涵一经深入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是无法比拟的。中国联通公司的标识同样透出文化的内涵,红色的中国结、迂回交织的红线,代表数据联通世界,既表示网络畅通无阻,又具有吉祥、平安的意味。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设计,一方中国红印代表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汉字“京”字的象形代表舞动的北京,吉祥喜庆的中国红、金石为开的印章文化宣示了北京的奥运精神。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能表现出艺术的灵魂,才能经久不衰,而这种人文气息就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传统文化精髓或底蕴再次创新

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创新随处可见,完全没有新意的照搬不是艺术设计,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设计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有的是传统文化主题下的形式创新,有的是发挥传统文化主题的创新,有的是将传统主题与现代元素整合重组。传统的文化主题,越是积淀得久远,再次诠释时散发的活力就越大,生命力就越强。现代社会涌现出许多新元素,这些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题,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空间。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得以一次又一次的转身,不断以新的姿态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也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都要以继承为基础,兼顾内涵和形式。传统文化在设计上的拓展空间相当大,同时艺术设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升华。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加以创造,以新的手段和载体再次表现,而这也就使作品有了新意。比如,公益广告设计中宣传的“正能量”,“正”是中国古代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能量”则是一个新名词。这种设计方式既凸显了中国传统美德,又结合了新时代的新鲜名词,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恰到好处。又如,一些艺术雕塑,采用原始材料或者新材料,雕塑以一个概念或意象命名,其中往往折射出传统文化的身影,表现一种现代的几何曲线美或者一种空间的创意效果,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传统文化的创新还包含不同应用领域的跨越,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的建筑成功地实现了艺术手法的创新。这一举世瞩目的奥运建筑集合了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自然纹路、灿烂与热烈的中国红,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结合。另外,一项世界或者国家的活动也必定会依附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从文化层面打造活动创意。这方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设计堪称巅峰之作,更是文化的盛宴,主题是现代的、世界的,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日晷开启中华古老文明,古代的打击乐器表现倒计时,四大发明的发源地焰火绚烂,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巧妙化入。整场演出贯穿着东方文明,以传统文化为主线,融会音乐、美术、戏曲、文字,发展脉络清晰,呼应了时代主题,将演出推向了。

三、结语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历久弥新,时间会将其打磨得更加光辉灿烂。艺术设计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统文化却是历史的积淀,艺术设计只有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才能由必然王国通向理性自由。同时,艺术设计还要体现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文化,融会贯通,不断探讨新形式,不断创造新主题,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时尚化。总的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艺术设计就会行之不远,没有艺术设计的发挥创造,就没有传统文化的大放异彩。现代艺术设计的成熟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其进行发掘和拓展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首要任务,而那些渗透传统文化的作品必将成为设计领域的奇葩。

作者:张程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讲师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育;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承,为此,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学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小学生处于对事物高度好奇的发展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传播的重要人群。为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有策略地在语文知识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进而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通过诗词吟诵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精炼、音韵和谐的语言,利于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以简洁的语句描绘了祖国秀美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远大的志向。经常阅读、背诵诗歌是学生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步,因为诗歌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更深的解读,从古典诗词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对诗词的古为今用。语文教师需要精心筛选儿童读物,多选择一些童心性、经典性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诵读,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及通俗易懂的古代寓言、散文等。

二、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造就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透过书本呈现的语言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来实现。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情感阅读体验感受比较深刻。具有情感性、情境性的阅读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为此,语文教师尽可能地要选择具有英雄主义色彩、道德教育、亲情感化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经过长期课外阅读的进行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了注重字音、字形的学习,还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语文课堂上的书本内容较为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习作兴趣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提倡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通过小学生家庭语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家庭教育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学校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语文教师为了顾及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对诗词、历史故事的讲解往往是泛泛而谈,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语文教育,也无法将传统文化完全地渗透在语文教育中。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长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小学生家庭语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1)家长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家长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喜欢的阅读内容,并针对内容展开讨论,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为孩子的阅读打造良好氛围。(2)在孩子对阅读产生喜爱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需要动脑理解的《三字经》故事。《三字经》故事中涉及了很多孝道礼仪文化,可以作为学生的启蒙传统文化读物来进行学习。(3)在对《三字经》阅读学习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向孩子讲解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的敬佩之情,逐渐地,孩子会以此为榜样,将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精髓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综上所述,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渗透和传播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学校教育需要和家庭社会教育进行结合,家长、教师通过引导孩子进行经典诗歌诵读、历史故事讲解、经典文化作品解读学习等,让孩子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更加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和世界遗产的价值,激发学生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莫让“遗产”变“遗憾”。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1世纪中国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开始,九年义务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最基础的环节。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长期以来,人们多把美术作为一种个人爱好,过多关注其“技术”层面上的累积,其课程资源也是相对封闭的、单调的,缺乏吸引力的。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将美术学科与生活联系及充分挖掘美术教学资源,以使美术学科课程变得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等,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途径,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近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较关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在近几年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摸索和探讨着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育成功对接这个有待以后继续探索研究的课题。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增加课时及学习内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了解,中国除了兵马俑、长城,还有戏曲、武术、陶瓷、书法等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的特色园林建筑、民族服饰及刺绣、剪纸、编织各种民族工艺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近年来,原来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重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童年形成部分经验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心灵。

然而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

当然不管艺术如何创造与革新,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基础――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离开多彩生动的大自然,离开前人的艺术成果,便谈不上艺术创造。也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其实,在现行的美术教材中有很多的学习内容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些古老的优秀传统艺术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承传和发扬,相信在我们这些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传统艺术这朵奇葩会越开越璀璨!

(作者单位 四川省江油市长城实验学校)

第9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一、寓传统美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传统美德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积累而成的优秀道德行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许多调查表明:由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忽视儿童心理素质尤其是道德人格,社会性等个性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使一些孩子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这就说明社会和学校对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不够,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大对儿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传输的力度。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立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取得最大的成就。我们应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中所认同的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予以具体分析,吸取那些超越时代精华的内容。如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团结友爱、律己宽仁、谦虚礼貌等,笔者认为,在讲授有关课文内容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材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通过学习古诗《示儿》《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生的政治抱负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竹石》《石灰吟》,让学生懂得人要有刚正不阿的性情,不畏惧困难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可利用教材《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引导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并鼓励学生课下多搜集有关的句子,为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底本。

三、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背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例如《论语》《中庸》《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找到注释,阅读经典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读《论语》,孔子深厚的济世情怀洞开我们偏狭的心灵视窗;读《弟子规》会使孩子的行为能不断得到规范,提高孩子为人处事的能力,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总之,寓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中,能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00-02

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而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水平,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高等教育。作为繁荣的命脉,大学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承载着民族的众望,担负着祖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从多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思想意识方面不断地加强,向正确的方向靠拢,才会更好更快地成长。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用恰当的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近几年来,通过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很严重。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的研究,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推崇和谐、友善的理念

提到和平,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论语子路》里曾说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加重视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也是当时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友善。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友善的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二)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的兴亡与每个人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如: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传统文化《礼记•礼运》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段话表达了在很早的古代就意识到了集体、爱国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在那个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影响下,现代中国的发展才延续了集体主义的理念。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到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对于古代经史子集,大部分人也只是偶尔翻阅,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这种文化的认可度可见很低。从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并不是很热衷于传统文化,其受重视程度已大幅下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需要学校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快速地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什么是人格,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在道德品质上的善恶程度。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群体,要求占据重要地位的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要求大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的大学生主体人格,即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无论在几千年前的古老时代,还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是一个时代群体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连诚信都没有的话,又何谈其他。可见,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一个人健全人格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诚实守信,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培养大学生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形成诚实守信的人格,对社会有贡献的一份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发展到现在,综合实力如此之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和谐正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观念。传统文化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与人为善的理念,特别是大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要礼貌、友善。当今时代,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中所表现的不良倾向,我们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大力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的道德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传统文化中就曾提倡:“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严重缺失,考试作弊,申请助学贷款毕业不及时还款,做事不讲信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大学生思想现状中对传统文化的漠不关心和重视程度不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加剧了这种道德滑坡趋势。只有将汲取的精髓的部分,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我们还记得《三字经》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提出了性善观念。早在几千年前的时代,人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善良本性,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有一个很明显的断裂,传统美德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变弱,以至于发生了很多看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强调,对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然而,脸谱不仅仅只是为丰富舞台人物的视觉装饰张力而可以涂抹的,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传统文化中的本源信息和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历史信息。脸谱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它不仅是戏曲演员与观众的第一次直接的视觉沟通,而且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戏剧语言,让人一眼能辨出角色的忠奸。

脸谱形象创立自民间,带有浓重的乡土文化气息。上溯源头,可推测为先民图腾崇拜。降至后世,存在于舞台中直接绘制于演员面部,也有与绘于面具之上佩戴使用。今天仍能见到,如江西的“傩”文化中的面具与的“阿吉拉姆”,更甚者远播东瀛至今被日本能剧保留使用。在京剧蓬勃发展时期,脸谱的种类和形制得到极大的丰富,但是雷公、财神、魁星、土地等神话人物出场时演员仍佩戴面具。因此,可以看出脸谱的面貌除直接绘于演员面部还有面具刻画这种存在方式。

脸谱艺术与民间美术相辅相成。民间对吉祥的色彩,纹样及传说都给脸谱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脸谱形象通过“善恶忠奸”的抽象剥离, 总结出了舞台视觉表现、色彩情绪表达、民间传统纹饰的极大总结,通过独特的观察角度,剖析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其形象视觉化、感情化、秩序化。最终脸谱以“谱”形成定式,在千百年来的延续、发展、传承的过程中深入人心,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戏曲脸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本源文化符号

在众多传统戏曲脸谱中,处处折射出了传统本源文化当中的图腾符号以及传统的色彩表现观念。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戏曲脸谱艺术中的延续。比如,戏曲人物颖考叔、先篾、项羽人物的脸谱 眉心的“寿”字符号,意指他们是天、地、人三才兼备。钟离春也就是钟无艳额头上的莲花,暗指她为女儿身。庞统、姜维前额上绘有太极图,体现人物是神机妙算的智者。杨延嗣杨七朗额头有一繁“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并且,脸谱在用色上讲究多以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对应的白、青、黑、红、黄来绘制脸谱的主体颜色。

戏曲脸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美术意蕴

脸谱的勾画创作犹如中国书法的书写。二者同样讲求风格化和形式特点,在代代相传和口传心授中形成了程式化的固有样式,在经过不断的发展融合,形成了与书法用笔相得益彰的用笔法则。一撇一捺之间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挺拔和气韵生动。“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写意手法浓重。”重神韵轻形体的美学追求,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画颇为相似,讲求的也是方与圆、动与静、强与弱、虚与实等等。加之聚散调节、轻重顿挫将中国画笔法借鉴运用。因此,脸谱的创作总结出了与中国画、书法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戏曲脸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道德化是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戏曲脸谱以表意的面容定式,表达人物性格、品德、褒贬、善恶。给人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红色诠释忠诚、黑色代表刚直、白色表现奸佞、蓝色表示刚毅、黄色代表狡诈等等。这些脸谱形象,应用在戏曲演绎当中,给观者直接视觉感受。诠释善恶分明,因果报应等传统文化中儒家所强调忠、孝、节、义。儒家文化的道德叫化在戏曲脸谱中得到充分体现。正是这样脸谱才会有约定俗成的“人物性格样板色”。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思潮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戏剧文化界为此不断的努力,试图激发戏曲艺术的新活力。但在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欲将脸谱艺术在戏曲舞台中淡化,将新编古典题材的戏曲从“晦涩难懂”的脸谱形象中淡化。比如前几年新编的京剧《宰相刘罗锅》无论生旦净丑都没有画脸,笔者认为古典题材的戏曲作品不能“白话”为类似话剧的舞台面貌。中国脸谱艺术依附于戏曲艺术的发展,从文学形象到视觉形象的精彩抽离与诠释,由不成谱系的纹饰发展成完整脸谱体系的架构。我们应当继承发展,如新编剧本中没有合适的新脸谱,那么就要发挥艺术家的智慧去创造它。千百年的戏曲发展也是这样过来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如若失去了脸谱,那么戏曲必将失去其存在的精神内核。

第12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国传统文化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是历代人们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对我国的历史以及文化精髓进行了解,从中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其进行学习和运用,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由于初中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叛逆性较强,对事物缺乏毅力和耐心,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之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容易从网络上学习不好的内容,比如受到金钱主义、个人主义等影响而导致价值观扭曲,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坚定自我,学会辨别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形成。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当不断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进行了解,这就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深化的探究和思考,将其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策

(一)从教材内容出发有效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将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做好文化提炼,另一方面需要选择合理的引导方式,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比如,在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寻找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提到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就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来,即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复习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新的体会。通过对其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提炼,学生更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容吸收,提升学习效果。再比如,在学习《伤仲永》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仲永的故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以及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分析,正视短处,激发学习潜能,不断提升自身。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比天赋更加重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继承。

(二)拓宽阅读面,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阅读是学习传统文化最为直接的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感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读物,并让学生阅读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寒假或者暑假的时候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小说,让学生利用放假时间来阅读,对其中所涵盖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记载,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活动的举办,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戏曲大舞台”方面内容的时候,由于该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目标定位也比较宽,涉及的内容较多,如表演、文学、戏曲等,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观察或者收集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地区的地方剧种进行搜集,也可以搜集剧作家或者表演大师等,可以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内容的搜集,如此能够推动语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搜集内容的过程中对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其更好地成长。

(四)合理进行多媒体的运用,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进行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在具体化的情境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感悟,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摒弃传统纯文字性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方面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其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了解与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世外桃源”的美景,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其中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的景象进行感受,深深陶醉其中。同时借助于这种情景,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古乐器,如琵琶、古筝等,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推动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并积极学习。再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很多学生往往比较害怕学习文言文,认为其很难懂,从而失去对其学习的兴趣,这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文言文相关的视频,将难懂的文言文进行形象化、生动化演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登岳阳楼》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其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刻了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如此就能够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