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17:2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运营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类企业都面临这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不能充分利用企业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难以在现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我国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与国际接轨较快,发展迅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资金运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2.1不良资产导致资金运营受阻。各类企业都面临不良资产的问题,这其中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客户信用调查不彻底、不充分。应收账款也是企业资金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闲置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营规模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导致工艺产品落后,技术服务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对于资金的良好运营带来负面影响。2.2企业理财方式单一。企业内部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理财方式太单一,资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运营。通过科学的预算规划和风险分析,确定适合本公司的理财产品,利用公司的闲置资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现实中不少单位将大量的资金进行单一的投资,往往会造成难以控制的风向,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不可承受的巨额损失。面对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企业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2.3资金运营灵活性较差,资金利用率不高。调查发现,即使是在经营较为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其资金运营也经常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具有发展成熟、经验积累丰富的优势,但是缺乏现代管理的灵活性和技术性,管理结构和可操作性均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资金运营的要求。
3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对策
3.1建立资金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集团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首,财务、计划、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在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采取全员与全过程参与的全面预算方法,以收入定支出,以产出定投入,反复平衡测算,认真编制出年度资金预算各企业、各部门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安排,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月度资金预算报总部审核,由总部据以统一平衡,合理安排,各单位严格按总部批复的月度资金预算控制收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3.2挖掘集团内部资金潜力。在集团公司中,既有新开办的子公司,又有原有子公司的关闭和合并等;这就导致集团公司资金既需要向子公司及分公司分配,同时也存在部分子公司大量闲置固定资产的浪费,这种情况不仅仅包括资金,还包括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及库存材料等。这种供需的不平衡现象容易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为此,建议集团公司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挖掘集团公司潜力:(1)建立健全闲置资产统计与利用体系,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网上登记与查询,做好内部融通工作,实现优先内部资源利用,然后外部采购的目的,使得物尽其用,节约资源。(2)优化重组、盘活闲置资源。对于闲置和积压的资产,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资产评估和资产性能评价,并根据科学合理的程序实现废旧资产的处理,降低企业随意处置导致的损失,尽可能实现资金回收。3.3严格对外投资决策与审批程序。掌握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向,一方面实行集团集中审批制各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搞好市场调研,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正确估计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通过收入现值与所需资本支出的比较,选择投资方案,报集团审批,集团根据整体安排,对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给予优先安排,保证资金的需求,避免集团内重复建设,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利用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的优势,按照各个分公司的贡献比例进行技术创新资金的调配,集中优势资金重点研发新技术和大项目,并在运行过程中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尽可能发挥资金优势,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公司内部进行运营管理效率。3.4发挥资金整体优势,降低贷款利息支出。集团公司或者各个分公司能够从金融系统获得贷款的关键因素是偿还本息的能力,相对而言,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偿还能力值得信赖,贷款能力较强;但是部分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融资能力较差,由于财务状况的原因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发展。为此建议,集团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体系,实行公司对外统借统还,尽可能发挥基团优势。尤其是在主要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实行上下浮动政策,基团公司凭借其强大的信贷能力,对比选择最优的信贷条件。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贷款期限差额利率的方式,通过时间差,合理安排各类贷款业务的流程和时间节点,达到降低利息支出的目的。
4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重视程度和管理手段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笔者通过大量资料调研与分析,总结得出四项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姜宇 赵悦 彭佳昱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1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
标准体系框架采用的结构主要有一维或二维,前者的优点在于直观简洁,后者的不足就在于容量偏小,且只能简单地表达出标准二维要素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标准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对象、级别与内容,若标准要素存在错综交汇时,则该结构不仅不能明确定位其在整个框架体系中的位置,还易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印度国际著名标准化理论与实践家魏尔曼博士在广泛比较的基础上,最早提出采用标准层次(X轴)、专业序列(Y轴)以及行业门类(Z轴)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思想,该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每一维结构中增加小门类,改进了二维结构中容量较小的缺陷,使得该结构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在魏尔曼的三维结构思想中,X轴、Y轴、Z轴都是相对独立,三个坐标轴结构形成的立体区域构成了相应标准体系的范围。(X,Y,Z)坐标位置决定一个点,这个点一般而言是在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和框架的分解深度(X,Y,Z)共同决定子体系的大小,一般而言,要想提高子体系的有序程度就必须精细地划分各维度缩小维度的范围。本文采用魏尔曼的方法,根据高速公路公司的实际情况,设定X、Y、Z这三个属性维,其中:X轴设定为标准分类,Y轴设定为运营管理标准门类,Z轴设定为运营业务系统。
1.2框架结构模型各属性维的分解
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中,对各维的属性细化分解。由于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建立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所以三个属性维均以运营管理标准门类为主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其余二维的属性分解应以主维为参照标准,为达到三维之间最小的重复性以及最大交叉性,同时三个维度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为达到三维最大的覆盖性和最小的重复,具体分解原则考虑以下4种关系。(1)共性形成的制定关系。共性关系含义是需要从底层中的各个标准间挖掘出共性的东西,并加以归纳和总结,最终集合形成标准性的文件、制度等。(2)指导制约与贯彻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中存在两类标准,一种是推荐性标准,另一种是强制性标准。前者与后者相比,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下层标准依照上层标准,上层标准指导下层标准,下层标准不能违背或与上层标准冲突。下层标准可以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加以改进。(3)互相补充的关系。主要是体系间的补充、下层对上层的补充等。其中,上层标准是普遍适用和综合性特点,下层标准更多是专用性和个性。因此,上层标准和下层标准之间形成互补关系。(4)互相协调的关系。所有的标准都是用于指导产品生产、提供服务、管理实践,因而要达到运营管理标准化的目的,所有的标准必要建立协同关系。
1.2.1标准分类属性维(X轴)的分解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4类,故将标准分类属性维分解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这4个节点。
1.2.2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Y轴)的分解
(1)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的一次分解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化涉及基础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内容,故本文先将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一次分解为: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工作标准四个节点。(2)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的二次分解1)基础标准:涵盖标准化导则、符号与标志标准、术语与缩略语标准、数理统计标准等内容。2)管理标准:由综合管理、收费管理、养护工程管理、路政管理、机电与信息运营管理、服务区经营管理等构成。3)服务标准:包括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等。4)工作标准: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作业人员这三层的工作标准。
1.2.3运营业务系统属性维(Z轴)的分解
运营业务系统属性维的分解主要考虑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分解为:综合管理、收费管理、养护工程管理、路政管理、机电与信息运营管理、服务区经营管理等6个节点。根据以上研究和分析可得如图2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该模型为一次分解模型,还可以进行二次分解,对所需要的坐标轴进行二次分解,这样能得到更加科学、精确的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三维模型。
2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构成
2.1框架结构图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应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建立一个“量身定做”的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该体系涵盖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工作标准四大子体系的标准体系构架。着力点在于对人、财、物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规范的管理和服务标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共分3个层次、4个子体系,4个子体系构成四大模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如3所示。第一层是通用基础标准子体系。这个体系由标准化导则、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等二级子体系组成,在高速公路企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并普遍使用。第二层是管理标准子体系和服务标准子体系。管理标准子体系对高速公路企业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和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顺利运行。服务标准子体系主要为窗口提供的服务行为提供技术上的依据和规范,包含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工作流程等多个二级子体系。第三层是工作标准体系。它的上层标准体系是管理标准子体系和服务标准子体系,实质上就是落实所有岗位职责,且制定岗位的作业要求。
2.2主要内容
(1)基础标准子体系(第一模块)结构:由标准化导则、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理统计标准等二级子体系组成。标准化导则主要包括标准化管理基本规定、方针目标管理办法、标准体系编制原则等通用基础标准。术语与缩略语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面的国家、行业、地方的术语和缩略语标准,高速公路企业制定的用于高速公路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用的概念定义和(或)术语含义标准以及高速公路企业将经常用到的较长词句缩短省略成较短的语词并将对照关系制定成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的符号与标志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对符号与标志的样式、颜色、字体、结构及其含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数理统计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企业的数理统计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数值与数据标准、量和单位标准等。
(2)管理标准子体系(第二模块)结构:由综合管理、收费管理、养护工程管理、路政管理、机电与信息运营管理、服务区经营管理等6个二级子体系构成。综合管理标准还可分为党群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标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后勤保障管理标准、安全与应急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节能与环卫标准、文化建设标准等三级子体系,其结构见图6。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涵盖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监督与考核以及薪酬与福利管理等。财务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资金和资产管理标准、预算管理标准、会计核算管理标准等。后勤保障管理标准主要包括会议管理、接待管理、印章管理、车辆管理、采购管理、物业管理、宣传管理、文印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等内容的相关标准。其中,公文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行政服务的有关行政公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在行政服务活动中应该规范的公文写作、格式要求等的标准。信息管理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信息化的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高速公路信息化所需的网络管理标准、信息管理等标准。安全与应急管理标准包括安全、卫生及相关应急管理标准,含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上报程序、检查与处置程序标准,安全管理、安全防护等标准,设施、设备安全标准等。节能与环保标准主要是落实国家有关节能、环保等相关标准,制定办公环境卫生、绿化等相关管理标准。党群建设标准主要是围绕党建、团建、工会及妇女工作所制定的相关管理标准。文化建设标准主要是结合高速公路公司实际,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工作规范等标准。
(一)深圳模式——政府多部门管理1.主要内容及特点。深圳市公租房运营管理主体涵盖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深圳市住宅租赁中心等政府部门或政府委托授权下的事业组织;其公租房保障范围确定较为合理,覆盖本地户籍的家庭、单身人员以及非本地户籍的家庭以及国内外引进人才;从监督管理机制来看,存在体制内部监督现象,缺失外部监督力量,主要由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进行自我检查、监督。2.存在的主要问题。(1)多头管理若协调不得当,则必然导致公租房审查程序冗繁。深圳模式下其程序审查需经过三层,面对住房需求迫切的中低收入人群,对本就稀缺的公租房资源,申请者需等待更长时间,政府管理效率有待提高。(2)就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深圳公租房租金设置不尽合理。对“夹心层”群体而言,公租房的吸引力正在于其优惠合理的租金设置,但因前期调研工作未落实到位,深圳公租房租金标准过高,出现保障对象弃租现象,公租房保障功能未能发挥。以2007年深圳市建设的2730套公租房为例,直到2010年末,才有894户入住,其入住率仅为32.75%,而2008年深圳福田区配租成功的300多套公租房在第一批租房两年租赁期满后,绝大多数租户不再选择续租。(3)房屋的配套建设、物业服务水平都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目前深圳市营造的公租房多为临时筹建,房屋质量、配套建设以及社区服务都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公租房社区在水电、防盗、电视网络等基本配套项目存在工作缺失现象,很多社区表现为公共居住环境差,租户满意度低。
(二)重庆模式——政府专门机构管理1.主要内容及特点。与深圳模式不同,重庆公租房运营管理由专设的公租房管理局专门负责,其职责涵盖公租房规划、房源储备、配租审核、监督管理等;保障对象十分广泛,无住房者以及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家庭皆可申请,保障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主城区无住房的人几乎都可申请公租房;租金设置相对较为合理,大致为主城区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的60%,其标准设置以户型大小为参考;租赁期限设置较为合适,最短为一年,最长为五年,从承租人具体情况加以确定。2.存在的主要问题。(1)准入机制设置过低引致“挤出”效应。重庆模式下,保障对象范围设置很广,限制较少,容易导致部分亟待解决住房困难的群体无法享受政策的优惠。重庆的公租房社区主要位于二环附近,而重庆的二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此租户居民的出行成本较高,合理优惠租金的优势被削弱。导致中低收入人群即使符合申请条件,亦不愿租住。(2)管理主体相对较为薄弱,监督管理工作滞后。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有助提升公租房运营效率,但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仅有45名工作人员,却需面对截至2014年初已经竣工的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重庆对公租房建设运营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真正实施起来却存在困难,某些社区空置公租房违约事件仍然存在。面对巨量的公租房出现,如何对公租房住户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管,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需重点关注的问题。(3)重庆市公租房运营管理制度规定租户五年租期结束,可对承租房屋进行购买,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很大部分先期承租行为的目的皆为“购买”,其购置意愿较为强烈,若随后的公租房融资建设无法跟上步伐,则将有可能出现“无房可供”的尴尬情境。
(三)上海模式——市场化运营模式1.主要内容及特点。从运营管理主体来看,上海通过设置一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租房运营企业,在“全封闭”的模式下具体实施公租房市场化运作,其职能集中在房源供给、租赁管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等;保障范围设置宽泛,不要求当地户籍,符合经常居住一年以上、有一年就业合同、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条件即可申请入住公租房;公租房的监督管理,主要由上海市、区两级制定规范化申请审核检查办法,以定期或随机的方式进行监督。2.存在的主要问题。(1)上海市在保障对象准入标准中,并未设置收入门槛,容易导致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与可供房源之间形成巨大落差,造成真正存在住房困难的群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2)对居住年限、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险金缴纳等方面加以限制,可能会对很多底层外来务工人员产生“挤出”效应。这部分群体普遍存在未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未办理社会保险等情况,由此无法申请公租房。这部分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群体被制度排斥于保障体系之外。(3)上海市取消了收入与财产的限制,住房面积的要求更是宽松至人均15平方米的条件,试想一户三口之家拥有上海市将近45平方米的产权房,依据目前上海市的房价行情,整套住房的价值将超过100万元,如果拿去置换,完全不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而且拥有产权房的申请者,如果成功申请到公租房,极有可能将公租房或产权房对外出租,赚取租金,将产生很大的寻租空间。(4)监督管理机制不甚健全,尽管上海要求各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制定规范化检查办法,但具体执行效果不理想,过多集中于检查运营机构的申请审核状况,未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导致很多违约甚至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惩处。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共住房管理模式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住房保障的实现方式,并以法律权威为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依据。如美国为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先后颁布《国家住房法》、《住房和社区发展法》、《国家经济房法》等法律,力图透过法律的强制力实现住房保障的目标。
(二)充分调动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通过对我国现行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发现,不能仅靠政府责任强化这一手段,还应看到非营利组织的巨大潜力,应注意引导非营利性机构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法国建立低租金住房联合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法国相当部分的公共住房营建、投融资平台构建以及运营管理职责,而法国政府更多为其提供政策倾斜,提供补贴和优惠贷款等。
(三)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动态管理美国和我国香港在动态管理手段实施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美国的地方管理机构以5年为周期重新审查接受房屋补贴的低收入人群,若发现其不再符合政府规定的范围,则将取消其享受政府补贴的资格,不再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香港房委会也经常对公共住房申请资格标准进行审查,防止出现租金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脱节现象。
(四)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公共住房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保障。新加坡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新加坡公共住房建设以方便居民出行为要旨,其主要在公交车站、地铁出口等附近营建,“组屋”住宅施行24小时紧急维修制度,为居民住户营造出安心、放心的居住环境。我国香港地区重视公屋建设与配套设施同步完成,并对学校、商场、文化娱乐项目等进行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公租房可持续运营管理发展建议
为解决现行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运营方式,保证住房公平目标的实现,提出完善公租房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建议。
(一)理清公租房参与主体角色,形成有效良性互动根据社会治理理论,政府并非社会管理的唯一有效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职能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像公租房资源这样的准公共物品,政府应当以各种形式积极促进非营利性组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二)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公共住房建设、运营管理的完备很大程度仰赖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在法制治理模式下,所有的参与主体都应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应通过多样的媒体宣传手段,在社会征求意见基础上,拟定意见稿,充分参考民意、反映民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公租房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准入机制从目前我国的公租房建设来看,房源数量有限,必须把好入口关,否则将导致高收入阶层的投机行为,损害公租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准入机制的完善主要在准入与资格的审核上。1.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公租房准入标准的设置与社会公众和承租人有着密切联系,应积极汇集民意民智,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准。关于申请对象身份的认定,户籍不应成为公租房申请的障碍,只要申请者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其收入无法保证其租住到合适的市场化住房,就应保障他们的居住权。对于申请对象条件的限制,必须对财产设置严格要求,保障房体系内的群体必须为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解决住房问题的人员,政府应科学、合理地综合考量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房租水平等,合理地划分公租房收入线以及总资产量化标准。2.对申请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公租房的审核程序必须实现透明化、规范化,对申请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申请者家庭的收入来源多元化为审核工作带来很大麻烦。申请者财产和收入审查工作十分繁复,若仅靠政府进行审查,行政效率不高,且存在浪费行政资源现象,作为运行模式的重要参与者,非营利性组织可依靠其专业性、贴近基层、灵活性等优势在公租房准入程序审核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申请人的工作单位应提供初审意见,据此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复核,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任何参与主体都可行使其监督职能。其次,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给公租房审核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将有效确保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掌握保障对象的住房变动以及收入变化情况,目前上海市廉租房建设中采用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值得推广,政府部门之间应当构建信息交换平台,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共享。最后,可根据保障对象的表现,建立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与保障对象的银行贷款、保障房申请直接挂钩。
(四)合理设置租金标准政府、社会公众、承租人等参与主体应通过相互协商,确定公租房的租金标准,不应由政府或者产权者单方面确定。租金标准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承租人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的标准,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极端。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如地方立法确定租金控制水平,主要通过承租人投票表决,多数人认为租金过高,则可适当调整租金的标准。我国可根据治理机制,通过定期举办价格听证会,保证听证会程序的透明化、规范化,充分征求承租人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广泛参与主体的利益,避免出现“听而不证”的现象。
(五)重视并加强退出、监督管理应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保障对公租房使用效率的有效监管。首先,应充分发挥非营利性组织的监管优势,非营利性组织作为贴近基层的民间团体,可与承租人之间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更容易获取其信赖,也更容易收集其所需数据。可以两年为周期定期检查承租人的收入变化、住房使用状况等,不定期抽查承租人的租赁行为是否规范,有无私自改变租赁用途现象存在。其次,应建立健全有效互动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基本的监督渠道畅通。最后,应不断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加大惩处力度,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些都需要参与主体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此外,我国的公租房建设也应注重配套管理与服务的跟进,争取实现公租房建成后相关配套服务能马上运转,以吸引更多的“夹心层”群体申请入住。
四、结语
1.推进市场集约运营,实行全省一个营销体系
广东电信以“营销集约化、销售属地化”为基本原则,对全省市场营销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变革。省公司对营销活动方案进行统一制定、部署、管控,市分公司仅负责营销方案的细化落实和日常销售管理,县级分公司撤销市场部,成立销售部,负责属地销售组织和执行,(乡/镇)营销服务中心则专注于网格内销售执行。
2.推进网络集约运营,建设全省一个网络运营体系
广东电信以收购CDMA网络和全业务运营为契机,成立了省网络操作维护中心、省无线网络运营中心、省传送网络运营中心、省平台运营支撑中心和省网络资源管理中心,实行网络和业务平台的全省集中维护、优化和监控,以及网络资源的动态管理和集中调度,着力提升专业化维护能力和重大任务、应急通信的保障能力。广东电信按照全省“一张网络”的思路,大力推进网络规划、工程建设、采购供应、网络运营等的集约运营。在网络规划方面,全省投资按市场需求集约配置,省公司统一管控新增能力和评估投资效益;在工程建设方面,建设项目由省公司统一对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验收交付集中管控,资本支出指标由省公司统一承接,不再考核分公司;在采购供应方面,全面推广“框架+订单”的集中采购模式,实施集中仓储、统一配送,集中管理采购工作关键控制点的审批权限,增强采购效能和采购工作的风险防范能力;在网络运营方面,实施网络运营板块人员管理、业绩考核、成本管控、运营管理的四统一,网络运营考核指标由省公司统一承接,不再考核分公司,提升全省“一张网络”的运营维护效率。
3.推进IT集约运营,建设全省一个IT运营体系
广东电信形成了“企业信息化部+IT运营中心+分公司”三位一体的IT运营模式。企业信息化部作为企业IT工作的管理者,集中负责全省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IT运营中心全面负责MBOSS系统的集约运营,包括集中计费账务处理、集中业务配置、集中收入确认、集中数据管理及支撑、集中系统监控维护;分公司则主要负责数据挖掘、资料管理、欠费管理、账单管理、话费争议及减免退费的经营性工作,其IT支撑需求由IT运营中心分部进行派驻式服务。
4.推进10000号及移动互联网渠道集约运营,建立全省一个客服体系
2009年3月,广东电信撤销了各地市的10000号客服中心,成立了省10000号运营中心,全面负责全省10000号的全业务集约化运营,下设广州、深圳、汕头、梅州、韶关五个区域中心,分片区负责21个市公司的全业务呼入客户服务、投诉回访、工单处理回复等工作,对全省的服务标准、工作规范、系统平台进行统一,为服务感知的统一和整体客服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推进财务集约运营,实行全省一个财务体系
2008年11月,广东电信成立了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全省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票据管理、会计报告及数据统计等会计服务及信息提供工作。2009年6月,省级财务共享服务在所有分支机构集中上线,形成对27个二级分支机构和4万多名员工、月处理量峰值超过15万笔的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全省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报账、统一主数据、统一开关账、统一出具报表、统一薪酬发放,实现了财务共享服务全业务、全地域、全员覆盖;会计服务总人数明显减少,建立了省市一体的收入确认模式,确保了收入的真实性。6.推进人力资源集约管理,构建全省一个人力资源体系广东电信于2007年5月启动了二级经理团队领导力转型工作,实施覆盖全部市、县区分公司的组织架构变革。全面实行经理人员统一培养、选拔与任用,全省统一竞争上岗、公开竞聘。新型人才统一引进、集中培训,专业队伍统一建设,员工业绩统一管理。基本薪酬和福利待遇全省统一标准,薪酬管理、记账、支付一体化。
7.构建与集约运营相配套的全业务制度流程体系,实行全省一个制度流程体系
广东电信集中实现制度体系“一册总览”,制定了公司运营管理的“基本法”——《运营管理工作规则》,实现了公司管理规则的统一,建立了业务部门负责实施的制度统筹管理机制,持续优化了集约运营关键流程,实施制度流程100%IT固化,以确保制度流程的有效执行。省、市、县形成“全省一个制度”的执行体系,所有制度由省公司统一制定、颁布,市分公司不再制定制度,确保了全省运营管理的一致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业务融合,打造领先的业务提供能力
一是提供领先的智能网络。广东电信在全省全面推进3G、光纤宽带和WiFi网络的统一建设,基本建成了“3G+光网+WiFi”全方位立体覆盖的智能信息网络体系。在网络能力上,建成具备客户感知良好、运营管理方便、业务开通灵活,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质量可控制、网络可管理的智能网络,可提供高速协同接入、资源自助指配、速率针对性保障的差异化服务。在网络规模上,全面推进“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普及光纤宽带高速接入,实现骨干光网全省覆盖,全力支撑全省宽带普及提速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现网用户光纤改造;对全省行政村以上区域实现3G网络全覆盖,成为具有领先优势的省级3G移动网络。二是提供面向全业务、服务多客户、承载多功能的综合平台。利用IT集约化的优势,集中建立了综合业务平台、内容应用平台、行业应用平台、云服务业务平台、呼叫中心平台与会议型业务平台等多种业务的综合平台,通过资源整合、门户统一、账号经营、能力开放的形式,提供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平台运营环境,支持自营、第三方内容与应用的聚合。三是提供便捷、丰富、差异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通过业务、平台、终端的融合创新,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幸福广东”信息化应用等重点领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服务,覆盖政务、民生、产业三大领域,提供逾百项智慧应用,助力“幸福广东”工程。
三、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服务集成,打造卓越服务能力
一是通过战略合作、资本合作和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嵌入自身能力,快速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和竞争力。在政务服务方面,广东电信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参与“智慧广东”建设,全力配合做好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的总支撑。在民生服务方面,实施跨领域服务整合,推动“智慧民生”信息化普及,移动互联网民生应用。在企业服务方面,积极参与省经信委“4个100”示范工程和“数字企业”专项行动,整合上下游提供电子商务等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和网络存储、店铺管理、定位服务等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加速“商务领航”、“天翼”品牌融合,强化在企业客户的服务能力。二是结合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需要,在重点领域建立产业基地、产业联盟,掌控部分内容和应用,增强价值链服务整合能力。在云计算领域,建设了佛山华南智慧新城、沙溪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了以云计算、云服务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综合平台;牵头组建了广东省云计算产业联盟,积极组织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交流活动,促进全省云计算产业发展。在物联网领域,建成了省物联网应用孵化扶持基地,搭建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创新领域,在广州建立了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南方)基地,将中国电信内部资源与广东省科技创新环境、社会资本等进行高效整合对接,带动广东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等。
四、全面推进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提升集约化运营效率
一是对市场运营精细管理,引导全业务结构协调发展。广东电信对市、县分公司和营销服务中心进行了分类分档指导,实行差异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策略、差异化资源配置、差异化考核。建立了移动和宽带业务综合评价体系,移动业务从规模、质量、融合、终端、客户感知及效益六个维度进行评价,宽带业务则从规模、质量、提速及服务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多维度评价体系,对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二是对网络运营精细管理,打造精品网络支撑业务发展。广东电信构建了“宽带接入十大场景”方案,指导市分公司快速复制、规模部署,促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规范了建设过程管理,推进移动网络建设和优化精细化,建立质量示范站,改善用户速率感知,提升网络竞争力。三是对服务支撑精细管理,提升服务支撑的效率和有效性。广东电信建立了数据运营和监控体系,建设了省ODS数据共享平台(即数据仓库),提高了基础数据准确性、实时性,将ODS数据采集时限压缩在1小时之内;为强化财务管理,广东电信紧密结合财务会计工作需求,整合了全省分散的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票据管理、报告编制等资源,形成高度集成的五大财务共享业务平台。
五、建立关键触点人员呼唤炮火机制,快速响应市场一线需求
1.部门人员主动工作意识不强
岗位职责不清晰,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敢于担责的意识不强,在专业技术领域“话语权”不够,对运行、维护的指导不够。
2.工作没有形成闭环,工作计划、执行、监督、考核、整改等五个方面执行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维护部、发电部定期工作没有核查到位,重复缺陷抓的不严,煤场掺配掺烧缺乏有效监管等方面。返工工作较多。
3.部门人员普遍缺乏经营意识。
专业专工对电力市场形势缺乏认识,对检修技改等工作安排缺乏统筹,项目投入、产出、费用出处等不够关心。工作瞻前顾后,不敢拍板,往往造成进度缓慢,更加起不到参谋和助手作用。
二、整改措施
以节能降耗为中心,以耗差分析为抓手,以安全指标为约束,始终把降低机组能耗、提升机组效率作为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上狠抓闭环,在运行管理上精益求精,在技术管理上精雕细刻,指标包干到人,严格绩效考核,全力完成各项责任制目标。具体工作包含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
1.加强安全管理
随着脱硝项目的投产临近,对BOT项目的管理任务将更加严峻,我们将按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技术管理和减排核查,确保生产安全和形象安全。同时,我们还将从员工安全素质培养和配合做好安全监察工作两方面着手,将安全管理知识入脑、入心、入行、入管理。
2.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设备管理是保障企业稳产创效的先决条件,将从制度、责任、维护、效能四个方面入手。借鉴邹县电厂“实事求是、尊重技术、责任心强、雷厉风行”的十六字方针,树立设备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建立精细化设备管理与考评体系;强化技术监督,将技术监督相关工作及设备管理责任落实各个岗位,依靠绩效激励机制,使设备运行状况真正成为员工关心、上心的事儿;细化设备保养,加强巡检频次,丰富监测手段,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并将其纳入生产一线班组建设和业绩考核;建立设备运行状况评价机制,重点加强重复缺陷统计、考核、治理,不断减轻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的重复工作量,解放劳动力。在做好收益预测的前提下,组织规模性技术公关和改造,提升其设备运行效能。抓实技能培训工作。目前维护部大部分正式员工实操能力欠缺,大部分忙碌于办票、领料等事务性工作,检修工作主要依赖于外聘检修工。一来造成了企业开支增大,二是由于外聘人员的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利。针对这种局面,一是对全厂设备主人进行全面梳理,要求以我厂正式员工为主,提高责任意识。二是会同安监、物料等部门加强监管,要求物资库房领料以外聘员工为主,现场消缺时设备主人必须在场,并亲自干活。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发挥外聘高级工的特长,通过言传身教、现场讲课等形式提高维护人员的技能。
3.加强运行管理
不断提高运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调动和发挥运行人员的积极性。我部门打算通过到邹县电厂调研学习,通过接班、巡检、监盘、操作、交班五个工作模块和缺陷管理、工作票、操作票、异常处理、值班记录五个后台模块的完善建设,力争通过数据共享,实施监督,做好“引导、纠偏、评价”工作。加强运行对标管理,以集团公司标杆为目标,科学下达月度经济运行指标,通过小指标的精益管理,精心操作调整,来促进大指标的不断优化。加强运行班组长管理,长期以来,运行值长定位过低,在完成当值调度工作之余,很少参与班组建设管理,部门管理,对运行方式和缺陷处理也缺乏关注和意见建议。今后,我部将指导发电部加强对运行值长的考察考核力度,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共同做好运行方式管理、指标管理及缺陷管理等迫在眉睫的工作。
4.抓好技术监督管理
技术监督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设计所有的技术专业,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厂的技术监督工作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对生产管理的指导性不强,前一阶段发生的尾部烟道飞灰可燃物超标就是很好的证明。今后,我们将务实做好技术监督的组织工作,严格制度,落实相关人员的技术责任,不断提高技术监督工作的质量:一是把技术监督项目、指标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作为监督管理的最基础工作,杜绝因为个人经济利益而掩盖问题,不报告或晚报告设备存在的问题。亡羊补牢未为晚,提倡和鼓励生产技术人员自行“揭短”,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抓好技术监督分析,找出设备状态变化规律,找出薄弱环节,想办法解决或重点监控,要未雨绸缪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三是加强专业协调配合,由于涉及专业较多,设备、系统也不同,这就要求各专业加强协调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抓住技术监督的主要环节,抓住影响安全和指标的主要环节,提高设备经济健康水平。四是注重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当然前提是做好收益测算。
5.加强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管理不仅仅是安全监察部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来只有我们才掌握准确、适时的可靠性支持信息,特别是设备、系统的故障原因。二来可靠性信息汇总后将更加科学地指导生产部门的工作。两方面都要促进。做好可靠性管理工作,需要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对机组检修中的重大非标项目、检修施工的组织管理,大小修前的招投标、备品、材料和劳力调配准备,较大技改项目的质量、进度控制等关键环节要从优化检修计划安排和改革工艺工序入手,以减少不可用小时,提高可用率;对“四管”泄露应当作为重点项目中的重点来控制,以减少非计划停运次数和停运小时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如加强上煤机械维保、加强捞渣机养护、加强掺配掺烧同样可以避免设备因为“吃不饱”或“拉不出”而导致的停运事件。
三、结语
1.目前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范围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份问卷中有13份(87%)认为,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只包括物业管理,2份(13%)认为后期运营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和医疗、文化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可以看出,目前河北很多地区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理解非常狭隘,把目光只停留在物业管理上,这说明他们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理解还很浅,还没有把住房保障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考虑,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2.责任主体和直接管理者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个设区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主体都是住房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其中有7个市(64%)是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有4个市(36%)为房屋所在区行业主管部门。有7个市(64%)后期运营的直接管理者是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有3个市(27%)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1个市(9%)委托给专业房屋(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北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都是政府部门,绝大多数市房屋的直接管理者也是政府部门,3个市成立的专门管理机构亦为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隶属的事业单位。
3.房租标准和物业费标准
从调查结果来看,房租标准相对较低,甚至有5个市廉租房房租一个月才1元钱。半数以上地方对于廉租房没有征收物业费,已征费地区的征收标准也较低。所以靠房租和物业费并不足以满足后期运营管理的资金需要。
4.后期运营管理资金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目前各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房租和配套设施经营收益。具体而言,6个市(55%)是财政资金,2个市(27%)为房租,3个市(18%)是配套设施经营收益。从访谈情况来看,各市目前后期运营管理资金压力并不大,其原因在于:第一,管理人员基本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员经费不必负担;第二,目前主要精力在建设,对后期管理还基本没有涉入,连基本的物业管理都没有启动,也就没有产生多少开支;第三,住房基本都是新建成房屋,不涉及维修养护。
5.后期运营管理的难点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11个设区市中有9个(82%)认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最大的难题在资金,1个市(9%)认为是时间与精力,1个市(9%)认为是住户配合度。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反映,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财政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还负担了大量银行贷款。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开支不仅包括人员费用、行政费用、房屋维护费用等直接开支,还包括还本付息的开支。由于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公益性的特点,租金水平低于市场租金,并且又基本不收取维修基金、物业管理费等费用,房屋的规模越大,时间越久,资金压力也就越大。在访谈中,笔者专门就小区管理养护等工作是否吸纳物业公司参与进行了提问,有3个市(27%)聘请了专门的物业公司介入,其余(73%)全部由部门组织力量管理养护。
6.住户满意度
对住户的调查结果显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住户对小区的整体环境是满意的。笔者认为,其原因包括:其一,当前大部分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居民刚刚入住,基本都是从脏乱差、低矮破的房屋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与之前处境相比,正处于幸福感最高的时期;其二,当前保障性住房都是新房,房屋破损、设施损坏等问题还没有出现,正处于房屋条件优良时期。可以看出,当前河北多数城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第一,责任主体和直接管理者都是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不仅负责政策执行和筹集资金,并且直接参与到管理运营当中,负责配套商业设施经营、小区养护等具体工作。第二,运营管理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后期运营中的人力、材料等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第三,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准入退出和小区的物业管理,但物业管理并不全面,仅停留在配置保安、对小区卫生进行清理等方面。
二、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问题
1.主管部门认为存在的问题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区邻里关系方面,6个市(55%)反映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的邻里关系比较和谐,5个市(45%)反映邻里关系一般。可见,邻里关系方面满意度稍微偏低。入住保障性住房小区的住户,由于从平房迁入楼房,开敞变封闭等原因,会产生各种不习惯,与邻里公用各种空间,难免会产生种种摩擦,因此邻里关系会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要维护好当前的好局面,维护好小区的环境和设施是一个方面,逐渐提高住户互相尊敬、团结友爱的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部门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任重而道远。在住户是否注意保护小区设施和环境方面,3个市(27%)表示非常注意,5个市(45%)表示还可以,3个市(28%)表示不注意;在保障性住房治安方面,4个市(36%)反映较好,5个市(45%)反映一般,2个市(19%)反映不好。特别是秦皇岛市反馈,经常有群众反映,自从他们周边保障性住房小区建成入住后,经常发生暴力性事件,治安情况明显不佳。
2.住户调查显示的问题
为了对目前管理者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提供服务情况进行了解,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就两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调查。一个是“您所居住的小区是否有专人管理”,另一个是“如果有专人管理,都为你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开放式问题)。在26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有专人管理的有238份(89%),选择没有的为28份(11%)。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填写清洁(打扫卫生)的有126份(53%),填写设置门卫(门岗)和清洁(打扫卫生)的有89份(37%),没有填写的为23份(10%)。调查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当前小区管理的范围非常狭窄,基本停留在清洁和门卫两个方面,对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尚未触及。第二,住户对什么是专门人员管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多数认为有保洁和保安就算有专人管理,少数认为这不算专人管理,或者不知道什么叫专人管理。广大住户对在小区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管理服务心里没数,想法不多,还处于从居无定所到稳定安全,从脏乱拥挤到宽敞舒适,幸福感较强的阶段。此外,针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特别是廉租住房小区住户就业不充分的特点,笔者对小区住户是否愿意参与小区管理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在266份有效问卷中,有192份(72%)问卷显示,小区住户愿意参与到小区的后期运营管理之中。在谈话中,有些租户甚至表示愿意义务参与,很多住户表示不用太多报酬。这说明,住户参与到小区管理中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的。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可以考虑充分发挥住户作用,吸纳他们参与其中。
3.问题分析
可以看出,当前河北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行业主管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前期建设方面,对后期管理运行的关注点主要是准入环节,而对于整个后期运营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对这项工作的实施范围、资金来源等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2.制度和法规不健全。
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出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办法,而已制定办法地区的相关规定则很笼统。这致使对后期运营管理的范围界定不清,对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做不好怎么办没有明确的规定,管理运营中各方的权利得不到保护,义务不能充分履行。
3.社会和市场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基本上是以政府的行政管理为主,基本没有引入市场,也没有鼓励或者是培养相应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然而,政府的精力和财力毕竟是有限的。从长远来讲,随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不断增加,后期运营管理的压力必然不断加大,运营管理的成本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担负此种重任。
4.小区劳动力资源没有充分挖潜。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住户中存在大量失业或者无业人员,有一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参与到管理当中,然而管理者却没有把这部分人吸纳并有效配置到合理的岗位,白白浪费了这部分资源。“以工代费”(以劳动冲抵物业等费用)的模式在吉林、天津等地已经开始推行,值得借鉴。
5.服务范围小。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范围当前还仅限于打扫卫生等低层次服务。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仅是要实现“有居”,而是要实现“安居”。提供便利的交通、医疗、休闲等服务,构建文明、和谐的社区等应纳入到后期运营管理之中。
三、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访谈分析
笔者于2013年对河北省和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的12名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主要征询了他们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政策目标的认定,以及在不同因素下对运行模式的不同选择。基于正式访谈之前赴实地的预调研,笔者总结了三个主要的决策因素,包括: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正式访谈的主要内容为,在考虑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三个决策因素的情况下,访谈对象对非盈利组织承担模式、私营机构承担模式和政府主导、市场辅助模式的政策选择。访谈结果显示,大家一致认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政策目标为实现可持续运行。在主要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有4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6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成本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私营机构承担的模式。这是因为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营机构往往通过注重效率而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在主要考虑居民满意度的情况下,有7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1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4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居民满意度因素的状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由非营利组织承担的方式。其原因在于,由非营利组织为主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进行后期运营管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费用,又可提供质量较高的管理服务。
如果采用私营机构承担模式,很可能因为其追求自身利益而无法向居民提供充分的服务;如果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模式,很可能因为政府管理服务的低效而使得居民的满意度较低。在主要考虑监管难度的情况下,有4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6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监管难度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政府为主的模式。这是因为该模式由政府直接承担了主要业务,而使得政府监管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在综合考虑成本和居民满意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7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成本和居民满意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较之另外两种模式,该模式可在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管理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较低的管理成本。在综合考虑成本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6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成本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其原因为这一模式可在接受政府适当监管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公众提供公益性较强的管理服务。在综合考虑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5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4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可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发挥平衡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三个因素的效应,而成为大部分访谈对象的政策选择,这为后文提出构建合理的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亟需优化。结合对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现状和问题与模式选择访谈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由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推行应该借鉴福利多元主义。Hatch和Mocroft指出,福利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社会照料中由政府、志愿者、商业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提供服务。福利多元化也可以被定义为福利混合经济,Vogel认为福利传送系统的构成有市场、国家和家庭。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国内其他省份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模式选择提供借鉴。构建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建立非营利性运营管理机构。
当前各地都成立了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公司,建议以此公司为基础成立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下简称“运营管理机构”),在公司现有职能基础上增加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职能。将这个机构构建为一个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发放,以及房屋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机构。该机构具备较为宽泛的职能,可在资金筹集分配、房屋管理使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内部协调和运转空间,可为做好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坚实的机构保障。
2.实现运营管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管理运营资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租和物业费。费用可以按照普通小区相关费用的一定比率(低于100%)收取。二是配套商业设施经营收入。比如配套建设的商业门面经营或者租金的收入,小区建成后配套设施交由运营管理机构管理,收入纳入后期运营管理基金。三是出售的商品房收入。在建设集中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时,配套建设一部分商品房,商品房出售的盈利,部分用于补贴建设成本,部分纳入后期运营管理基金。四是其他收入。如政府可以根据情况每年给予一定补贴,运营管理机构利用小区场地等取得的收入。
3.构建科学的运营管理方式。
运营管理机构根据业务类型分别设置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在每个集中建设的小区按需要设置分支机构,在房屋维修等方面可自己组织队伍,也可根据需要聘请公司。在人员方面尽量压缩固定工作人员数量,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聘用相关人员,避免机构和人员冗余,从而导致成本上升。要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大家维护社区环境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和谐社区。
4.有效控制成本。
鉴于运营管理机构带有公益性的性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少运营成本:一是充分吸纳小区闲散人员。低收入人群具有就业不充分的特点,因此,运营管理可以把小区内具有一定能力的失业或者无业人员吸纳到管理队伍当中,这样能降低工资支出费用,也可通过给他们增加收入,为租金和物业费的收缴提供一定保障。二是吸纳社会志愿者。一些不需要特别固定岗位的机构可以吸纳社会志愿者或者大学实习生参与,这样既可以保障工作质量,又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给大学生一个稳定的实习渠道,给志愿者一个服务的舞台。此外,亦可吸纳有意愿、有精力的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其中,这不仅有助于节省开支,而且有利于与有关政府部门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政府给予支持。优先建设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套设施,对运营管理机构经营的商业、公司等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
5.政府主要发挥支持、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运营现状
首先,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已经从过去的多部门管理转变为现在的统一管理,主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在运行中根据行政区划而设置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在各省市县分别设置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专门负责本地区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其次,按照社会保险的管理要求应该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原则,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以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为核心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管理。主要职责是为保证保险对象的基金安全来开展相应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稽核工作,委托金融机构实行保险金公开发放,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对保险基金进行运行监控等。再次,我国各级政府都设立由本级政府分别牵头的“劳保”、“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社会保险管理委员会,从而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确保基金运行的安全和高效。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1.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正在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会造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在养老保险领域资金缺口较为严重。在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经到退休年龄的老人在新体制中没有履行缴费义务,而要享受养老金的福利;已经达到中年的职工在制度建立之前也没有履行缴费义务,从而就形成了隐形的债务。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所以社会保险的基金缺口将越来越严重。
2.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直接决定着我国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它的成功管理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基础。但是我国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这就给社会保险的运营带来的很多不便。
3.社会保险基金被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很大部分分散在地方政府,全国没有统一的监管渠道。所以就出现了各部门不仅负责政策制定同时负责运营,这就导致社会保险的监管被架空,频繁出现社会保险基金被挪用的现象。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可采取的运营模式分析
1.两种不同性质的基金分开管理。我国可以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保险基金分开管理,保证各自的有效管理。社会统筹部分管理的重点是要实现资金及时、足额的收付,只有在满足了支付需要后才可以将基金用作长远投资。个人账户资金管理的重点就是运营,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取更大的收益。所以要求管理个人账户基金的机构应该是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2.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由商业性的公司经营。个人账户的结余基金可以交由商业性的基金管理公司运营,但是必须保证他们的运营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这样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负担同时避免基金被挪作他用。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下,个人账户的积累基金将以合法的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市场运作。
3.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步伐。首先,可以专业托管。我国可以先由政府按照专业的指标从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中选出具有实力的机构委托其保管社会保险基金。其次,发起开放式基金。中央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上市的用于专业投资的开放养老基金,这样保证专款专用。
作者:赵坦 单位:河北唐山海港开发区社会保险局
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表现方面
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面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确实取得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成绩。但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上还是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过于庞大所引起的管理不善现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维修投入资金补贴以及巨额银行贷款利息偿还让企业和政府负担过重;因为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便民交通,盈利和成本不能持平,再加上很难吸收民间资本,所以资金亏损现象很严重,再加上在城市轨道经营模式和交通管理上缺乏有效管理,所以除了新加坡、香港等少数城市轨道交通能将交通盈利实现以外,全球超过半数的地铁都存在亏损严重现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亏损现象尤为突出,就连经营状况较为良好的广州也仅仅相对亏损稍微较低而已。
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主要内容
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基本上效益不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主管投资建设和运营的,这种由政府单一投资包揽包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招投标以及设计单位与政府部门并没有将企政分开原则彻底落实,因此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严重垄断;第二点,城市轨道交通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公众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再加上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自然垄断特点,就需政府部门对城市轨道交通加强监管,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因为都由国家部门投资运营管理,所以就造成了其对政府财政补贴依赖性,这样不仅加重了政府负担,还因为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压力而出现决策能力低、成本失控、服务水平低这些问题;第三点,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融资渠道非常单一。我国现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投资、国内外银行贷款及发行债券以及专项基金组成的,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度不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目前以及未来的建设发展需要都不能满足;第四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票价定制处于被动状态。因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垄断性和公益性两大特点,所以也直接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被政府管制。
2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改革具有的重要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都是由政府组建的,管理方式和建设资金都十分单一,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运营管理方式从纯粹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公私合营模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将政府财政负担减轻,再将竞争机制引入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中对其市场竞争能力能很好提高,运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上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资源有限,再加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还不完善,若只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单方面根本无法支付这一庞大资金来源,因此将民间资本与政府财政良好合作,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有着必然性和客观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建设资金投入巨大,其投入资金主体均来自于政府投资,在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后,票款收入难以支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通常是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维持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转,将政府承担沉重财政负担。因此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可利用的丰富空间资源和客流最大化使用,并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资源有序开发,将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从而使城市轨道交通资源最大化利用并保证效益率的稳定性提高。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可衍生资源从多种经营模式中取得经济收益,让巨额建设资金得到填充并将亏损现象有效弥补,从根本上将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和补贴减少,落实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将城市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和综合开发作为保证现实盈利的前提手段。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制中关于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给予的扶持优惠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扶持政策工作对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有着积极作用。可观的投资回报才能让轨道交通行业将社会资金充分吸引,因此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就要让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所以通过合理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机制的建立,将对投资者充满吸引力的城市轨道交通长时间有效投资机制健全建立,才能将融资渠道有效拓宽从而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融资以及投资的良性循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基本存在常年亏损现象,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得都非常低,票价制定通常由政府把持,而对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和运营情况都非常熟悉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公司没有根据乘客情况和运营成本来决定票价的权力,所以城市轨道交通才会出现常年亏损现象。在如今,人们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支付能力都有很大改善,因此政府可适度将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权交给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公司。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可通过由轨道交通公司先提议、听证会审核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方式来进行,让票价真实反映票轨道交通成本状况。除此之外,要将竞争机制合理引入,将综合开发、多元化投资、一体规划策略落实在轨道交通经营管理上。
4结束语
论文摘 要: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并循环往复的过程,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指对教师个人的知识进行系统、科学有序化的管理活动。经过广大学者和任教者的实践证明,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实力。为此,结合知识管理的特点和原则,进一步论述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