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设计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076-02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山寨”国外经典建筑设计的事件,引起人们关于建筑设计和建筑作品的保护问题,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中国知识产权10大案件中的“保时捷诉泰赫雅特著作财产权纠纷案”将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了推广。1990年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建筑作品的相关规定,1991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美术作品的定义中包含了“建筑”二字。2001年《著作权法》第一次修改,建筑作品首次出现,与原第3条美术作品相分离,成为单独的一类客体与美术作品并列。2002年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美术作品定义不再包含“建筑”二字,在第4条第9款中对建筑作品单独作出了定义。2012年国家版权局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对于建筑作品部分进行修订体,建筑作品进一步独立成为一类著作权客体种类不再与美术作品并列。
建筑作品在立法角度不断加强保护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在建筑作品保护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建筑作品的认识还有待于借鉴国外立法实践不断推进我国的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这首先还是要充分了解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一、 国外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首次明确的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的国际组织规定是在1986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的,其中明确建筑作品包括建筑物和建筑设计图与模型。英国著作权法规定受保护的建筑作品只包括建筑物和建筑模型,而设计图纳入图画作品一类保护,德国、法国与日本的相关立法也采取类似的保护方式。美国的著作权法则将建筑设计图、建筑物模型和建筑物同时建作为建筑作品保护,1976年美国版权法规定的著作权客体中并不包括建筑作品,而是与建筑有关的图纸、规划、模型是作为绘画、图形和雕刻作品类别保护,对建筑物中体现的建筑设计采取有限保护的模式。美国国会立法报告认为按照规划建造的建筑作品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著作权保护,而只有单纯的纪念建筑作品才能获得完全的保护,同时,如果建筑作品的外形设计与建筑物实用功能无法分割就不应获得著作权保护。
建筑作品的表现形式只能通过归类于“绘画、图形和雕刻作品”一类的建筑规划或模型来保护,这种设定的原因在于建筑设计规划和相关图纸符合绘画或图形作品的实质要求而不是它们符合寿著作权保护的客体的要求。1988年的《伯尔尼公约法案》提出了对建筑作品提供保护,但仅仅是在关于“绘画、图形和雕刻作品”的定义里添加“建筑设计”一词,也没有具体明确的相关作品保护的细节描述。1990年美国《建筑作品版权保护法》中确定了建筑作品受法律保护,相应的在《版权法》第102条中受保护作品中加入了“建筑作品”,同时在第101条中增加建筑作品的相关定义。在该项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建筑作品作为“绘画、图形、雕塑作品”受到保护必须满足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可分离性标准,法院在具体案件中必须依据该原则将建筑实用功能排除著作权法保护,但是这种分离标准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分离时十分困难的,建筑作品不像实用艺术品,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得出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分类。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某些设计元素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分别一般只能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能够判断,对审理法官来说这样的判断难度巨大。
二、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容
建筑作品的创作完成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作品,建筑作品的思想表达一般都会体现在这些作品中,从建筑作品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草图阶段,草图是建筑作品的独创性表达最初形成阶段,对建筑作品的最终完成起到主导作用,负责草图设计的一般是业界资深人员,他们一般参加具体细化的建筑设计图;建筑设计方案阶段,这一阶段是将建筑设计具体化的形成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等等相关图纸;建筑施工阶段,以工程化的形式将建筑物表现出来,这是会产生各种建筑施工图纸。各阶段产生的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建筑设计图
建筑设计图不仅仅包括能直接体现建筑设计类的设计图还包括建筑施工图,只有相关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转化才能得到建设作品的外形设计等要素,对于第一类的建筑设计图来说,对于设计者的美术等艺术修养要求极高,这些作品可以体现建筑物的整体或部分的表现,这就与绘画类作品的区别较小,目前多数国家也是利用绘画图形作品的保护方式进行保护。
(二)模型作品
模型的定义是“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词汇解释中认为“模型”在著作权法中是艺术性作品或商品的特殊外观形式。在《著作权法释义》认为模型作品是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一般要求模型作品是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建筑模型往往早于建筑物甚至早于施工图纸出现,这样从性质上无法明确其地位,但是建筑模型作为著作权法客体中的一类,无论什么时间阶段形成的建筑模型都会体现出建筑设计者的构思,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其设计思想。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将建筑模型从“模型作品”分离,将“模型作品”的名称修改为“立体作品”,这也是相关立法者对于这类建筑作品保护的趋势的认同。
(三)建筑物
“建筑物”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建筑,各国对于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的小和保护力度都会决定“建筑物”在法律中的定义,世界上多数国家,建筑物都包括建筑物以及建筑物上艺术装饰物,甚至有些国家将“建筑物”的理解扩大,将建筑布局和建筑的标准构件甚至于城镇建筑的布局等等纳入“建筑物”中。但是无论各国的解释有多少迥异,建筑物一定是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建筑设计的一种形式。目前在我国的现行著作权法中将建筑物解释为“建筑物或构建物”。
三、建筑作品的表达和独创性
(一)建筑作品的表达
著作权法中思想表达两分法的具体要求是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那么具体到建筑作品中建筑作品如何表达才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中的作品表达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般我们可以认为建筑设计中某些设计元素可以构成建筑设计的思想表达,这些表达可以通过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通过直观的展现建筑设计中的各类要素,这就包括建筑效果图、模型、草图以及建筑的最终成果建筑物,另一类是非直观的展现建筑设计,这里主要是建筑施工图。第一类的表达方式中,建筑设计的表达与建筑设计本身在形式上相互融合并未分离,建筑设计本身与建筑设计的表达达到了统一,如果按照这些表达的具体形式为依据的建筑物,不仅是直观的设计表达的复制也是对建筑设计的复制,虽然在具体设计表达到具体建筑的转换过程中有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这些劳动不能产生新的独创性表达以此也不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新的作品。在第二类表达方式中建筑施工图不能直接展现出建筑设计,而需要通过建筑专业人员具体施工图上的专业数据、标记等进行专业化的解读转化才能得到建筑设计,虽然这一类表达并非直观的表现建筑设计本身,但是通过一定的解读就可以得到建筑设计直观表达,这样的表达也应当受著作权保护。
(二)建筑作品的独创性界定
只有具有独创性表达的作品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只有达到这一关必备的条件才能成为著作权上的作品,如果我们要把一个建筑作品作为著作权上的作品加以保护就必须要有其独创性的表达。
建筑作品不同于美术作品,建筑作品必须适应更多的实际生活的要求,在这其中国家的设计规范、用材选择、建筑功能需求、客户喜好等都会对建筑作品的设计表达产生深入的影响。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对于作品的独创性要求较低,通常“一点点就足够了”,而大陆法系国家对于作品独创性要求相对较高,至少要能够体现作者的“个性表达”。我国对独创性的标准一直未明确规定,这就对司法实务中工作人员的独创性的判断造成影响。
建筑设计相对于其他著作权作品的不同在于建筑设计更多的需要继承前人的设计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形成新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独创性的要求在其他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创作,另一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设计的独创性表达中区分前人创作和设计者的创作时关键。而建筑设计的独创性目前更多的是在于建筑设计艺术美感上,而非建设设计的技术特征,只要建筑设计有区别于普通设计的表达部分,就应当认定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建筑作品。
四、建筑作品的归属
建筑作品的设计施工等环节往往通过委托完成,而成为作者必须在作品形成创作过程中有其创造性劳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具体的施工者无法成为建筑作品的作者,这就可以排除施工者的作者身份。具体实践中,建筑设计图纸的著作权一般都会约定归属,如果没有约定也可以按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为委托人。建筑所有者可能在建筑设计形成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创性表达,具体的操作由设计者完成,这样建筑作品最终的形成中所有者有其自身的贡献应当认定为建筑作品的作者,但更多的情况是建筑作品的设计完成时设计者的独立或者团队的创作而成,建筑委托方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立了最终的方案,这种情况下的建筑所有者的作者地位存疑。如果认定建筑作品的设计者是建筑作品的作者,那么其行使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生权势必对建筑所有者的财产权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建筑物转让的过程中对继受方来说也是巨大的潜在负担,此外建筑所有者在建筑作品保护期内对建筑物的修缮、改建等工作也是对作品的修改,如果必须征得作者同意也不利于建筑物的保护和功能实现。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建筑作品的设计、施工、维护、交易过程中建筑物所有者付出的金钱代价是巨大的,从这方面来看认定建筑作品的权属是建筑物所有者有其合理性,作为建筑物的设计者来说也有其署名权的保留必要。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类型;理念;功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建筑在功能,设计风格,科技应用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发展。大众对于商业建筑的认识也更加专业和科学。但人们对于商业建筑设计的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建筑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都需要被大众正确地理解。
一、商业建筑及其设计的定义
传统意义的商业建筑仅指供商品交换和流通的建筑或场所。而随着商品定义的扩大,人类活动日益丰富,商业建筑的种类和特征也越来越多样。商业建筑的设计从单纯的追求功能,演变为融实用,美感与科技为一体。
商业建筑是我们身边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实体,例如商场、酒店、歌厅、体育馆、写字楼、运动场等等。现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注重建筑的公共利益、社会价值和文化品位。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不同的设计基本要素。且因设计师、区域不同而形态各异。我国的商业建筑设计又因人口、传统建筑风建筑面积等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商业建筑设计的主要类型
纵观世界各地,不同区域因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商业建筑设计类型。主要的几类建筑设计集中表现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
北美的商业建筑设计大量使用土地,建筑密度低但容量巨大,主要功能分化明显,大量使用可移动的标准化装配件。例如,美国的购物中心大部分外部单调,标志醒目。内核为共享空间和步行街,中圈建筑大多为底层的多功能商业区,外圈为大面积的停车场和交通基础设施。从地图上看,商业建筑与居民区相隔较远,犹如一座座孤岛。另外,北美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则更加接近其他区域的建筑设计,但整体上仍然将居住区和商业区相分离。
图1:延续了历史性遗产的欧洲商业建筑
欧洲的商业建筑除了具有其他区域的共同特点外,特别突出的是好的延续了历史性遗产的特点。在欧洲的大部分区域,都可以看到上百年的商业建筑,在现代以至未来都是区域的支柱型建筑。新建的商建筑很好都与历史遗产拼接融合,并使历史商业建筑焕发新的生命。此外,欧洲商业建筑由于历史悠久,因此需要应用高科技进行保护。大量的高科技设施缓解了现代生活方式给传统建筑设计带来的压力。
图2:注重传统建筑科学和国情的中国建筑
我国的商业建筑大量使用西方的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技巧,但同时也注重传统建筑科学和国情的融合。从整体外貌和结构上看,我国的商业建筑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纵向大体量的复合型建筑。我国人口众多,建筑面积有限,因此大数商业建筑都遵循纵向延伸的原则。在同一个建筑体内有多种类型的运营单位,常见的商业区建筑多是如此。这很好地缓解了用地压力,且能提高人口承载的容量。但同时也对建筑质量,消防,交通,环境承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连绵的商业综合体型设计。相比国外居住区与商业区分离的设计,我国的商业建筑设计更加追求功能的多元化和无缝衔接。人们的所有活动,包括工作、居住、娱乐等等都在一个区域内完成。这与我国居民群居,喜欢热闹和繁华的生活习惯契合,这种商业建筑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亚洲国家大多具有这类设计风格;三是小范围的“留白”设计。从建筑版图上看,商业建筑在某些区域追求个性和艺术创造。这类建筑设计大多是公共服务的场所或高档的休闲文化场所。他们不再过多受用地的限制,而有足够的空间使得横向规模、造型修饰等设计元素得意发挥。好比水墨画中的留白,使得秘籍连片的商业建筑群中有一些开放、舒缓的节奏。
三、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几种理念和趋势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群居规模的扩大,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出现了几种主流的设计理念。
高度休闲娱乐化。随着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密度越越高,人类活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休闲娱乐的时间和支出大大增加,城市商业建筑设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越来越采用主题式的设计风格,实现区域间的差异化。在建筑体外表设计上更加大胆地使用色彩和空间组合。建筑的功能得到极大地丰富,让人们在其中有一种迷失的感觉,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消费欲望。
与自然地貌更加融合。长期以来,商业建筑设计追求纸上的效果,对自然环境大肆改造,从而导致建筑区域的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作生活及建筑本身。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及城市承载力的要求,商业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顺势而为,将自然到完整保存并与建筑群巧妙融合。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看那个,使得空气,水体,土壤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但他对建筑设计的布局,内部细节,功能设置,排泄设计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大部分需要借助高科技的设施。
高科技建筑逐渐普及。随着物联科技的发展,能源供应及排泄物处理等技术的提高,商业建筑的智能化将普及。例如,太阳能供能及感应器,无线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商业建筑将对人类活动有感知,且能进行交互。因此,商业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专属,科技人员将成为设计的主流人群。可以说,未来的商业建筑设计在功能上应当被成为建筑机器制造。
结语
不论商业建筑类型如何多变,都必定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地理环境,人口数量都会对建筑设计带来影响。大部分情况下,设计的宗旨都是从功能性出发,其中还必须考虑建筑环境的变迁。但在现实中,许多建筑设计都是简单的复制,这在我国尤为明显。一方面没有考虑实际的环境承载力,而片面地追求设计理念。另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忽视建筑的社会效应。大量的劣质短命建筑造成了严重浪费和环境破坏,从而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当然,我国城市面貌变换太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快速变化,因此需要商业建筑设计在持久和多变中寻求平衡既要满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环境,又要进最大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諶庭,浅析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J],城市建筑,2013(14)
[2]林琳,浅谈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的要点[J],城市建筑,2013(12)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策划、意义、因素、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古人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前期策划的重要性。而对应到建筑设计工作中去, 前提的建筑策划即是决定建筑设计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有效合理的建筑策划体现的是较高的政策性、较周密的技术性和较实际的经济性,能够准确的控制后期建筑开发设计阶段的实施工作。文章就从分析建筑策划的意义入手,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来论述建筑策划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及应注意的要点。
1建筑策划的意义
建筑策划是近些年为了解决传统设计程序逻辑性差、经济性差,缺乏一定科学依据,且难以保证按程序设计出的建筑方案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好的现象而引出的新型设计策略,它的出现有效的填补了建筑设计的断层,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不仅给建筑设计指明了方向,还可有效预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醒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予以重视,同时还能够和建筑设计共同引导创新,运用新颖的设计理念,策划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简单地说,建筑策划的意义就是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的定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且在建筑设计阶段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明确设计方案,并使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策划过程。具体地工作就是论证和确定建筑项目的规模、性质、内容、尺度形式等,随后制定空间模式和空间组合概念等,建立建筑创作的“骨骼系统”,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策划研究与分析过程中要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依据,并与其他学科进行广泛和深刻的交流与借鉴,使策划的方法和过程科学化、客观化、合理化和逻辑化。总之,建筑策划的成果对建筑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但为设计提供了可以深入挖掘的社会性、实用性、科学性依据,使设计创作不再是纸上谈兵,取得了现状和过去的有机联系并延续到了未来。而且不同的策划成果,能够设计创作出完全不同的建筑表现形式,更有可能引发区域内建筑,环境中人类使用方式、价值观念、经济模式的变更及新建筑文化的创造。
2建筑设计前期建筑策划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的首要阶段,同时也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渗透于宏观的总体规划环节,向下渗透到微观的建筑设计环节,保证了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合理的建筑策划对建筑师和开发商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建筑策划的引入不但可以使开发商的投资目标更加明确,开发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项目的投资回报;而且也给设计者指明了清晰的设计要求,避免了因设计的反复修改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在要想确保建筑策划的合理性、逻辑性与科学性,就必须牢固掌握相关设计因素和要点。通常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大致分为五类:①与城市规划的接轨。建筑策划要立足于城市整体规划,应事先掌握相关城市规划的文本及规范(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详细控制性规划文本与成果、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城市总体规划图纸及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并与之做到有效的接轨,②相关的建筑设计法规和建筑规范等因素,作为策划的前提依据,不可逾越。③考虑建筑功能因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考虑到地方特殊性,使建筑策划符合当地民族、宗教、历史、本土人文的要求,并与之相融形成适宜的空间关系。④考虑造价因素。如土地费、设计费、施工费、监理费及其它费用(拆迁费用等)。⑤考虑选址与场地环境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是否利于“三通一平”;场地人文环境、人流密度、人员成分及地质条件等自然状况;气候条件、水质、水文、日照等对建筑形式及功能的影响;管网、设备设施分布情况及相互间的关系;现有的水电、线路状况及基础设施和相临建筑的情况;场地地价、土地利用率、开发前景等的经济分析状况;场地地界划分及使用权限等。
总之,建筑策划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构思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注意的要点也有很多。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总结,来论述策划过程中个人认为不可忽视的几个要点。
3建筑策划应注意的要点
3.1建筑策划的有效定位及深度理解。大家都知道“建筑策划对建筑设计乃至整个建筑项目建成效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具体在设计策划中该怎么顺利实现预定好的目标,而不盲目构思妄下定论?这就需要设计者要对建筑策划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深度的理解。由建筑策划的定义(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从建筑学角度出发,依赖经验和规范,并以实态调查为基础,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定量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出,建筑师在策划中占主导地位,同时文章第二部分也提到了建筑策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笔者理解建筑策划的目的是要将总体规划思想科学的贯彻到建筑设计中去,并综合平衡各阶段的条件与因素,积极协调各专业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比较多,所以个人认为仅有建筑师占主导的策划是不全面的,应由发展商一起参与共同完成策划工作,才能合理科学且不走弯路的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3.2建筑策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宏观要点。对整个建筑策划要有宏观上的把握。首先要不断的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工作,如对环境的调查,随时做好环境发展趋向的合理预测。因为环境是进行建筑正确决策的基础,对项目目标和项目定义的确定,及可行性分析均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策划者要明白:虽然对建筑策划的准确定位能够有效避免设计构思的波折,但实际上整个策划过程还是需要一个多重反馈的过程,策划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修改抑或变动设计构思、目标或方案,实现最优化构思。另外还要注意:在建筑设计前期策划过程中阶段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设置几个决策点,对分阶段工作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与选择,抓住各阶段的要点。
3.3建筑策划各阶段细节要点。通常建筑策划分目标设定、外部条件调查、内部条件调查、空间构想、技术构想、经济策划和报告拟定七阶段。目标设定阶段要注意依据总体规划立项,明确项目的用途、性质和规模。外部条件调查阶段要概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规划设计条件、基础设施等条件。内部条件调查阶段要囊括使用者、建筑功能要求、使用方式、设计要求、管理条件、设备条件、基地内的地质、水电、排污、交通、绿化等条件。空间构想是直接影响建筑建成后使用效果及社会承认程度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是制定项目空间内容,进行总平面构想,分析空间动线,进行空间分隔、平立剖构想和感观环境构想,最终将空间形式导入。技术构想在建筑策划阶段也非常重要。此阶段重点是对项目的建筑材料、构造方式、施工技术手段等进行策划,研究建设项目设计和施工中各技术环节的条件和特征,协调与其他技术部门的关系,为建筑设计提供技术支持。经济策划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对规模的经济预测和评价,主要工作包含投资估算和增值、盈利、回报率的测算、分析与评价等。最后的报告拟定是对建筑策划各环节结论的归纳总结,此阶段要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资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结语:综上可知,建筑策划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其涉及面广泛,形式也灵活多变。在策划过程中要依据设计对象和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变化,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并及时注意相关要点,才能实现建筑策划的完善性、逻辑性和科学合理性,进而满足整个建筑环境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伊洋;建筑策划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2]姚新;居住区开发前期建筑策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关键词】疏散楼梯;设计;板式高层住宅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也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更是突飞猛进,且材料的轻质、多样化也在向高层和发展,但是其也相对的增加了火宅危险性。目前,我国常见的板式高层住宅是每单元每层两户或三户( 少数为四户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具有卫生条件好、电梯服务的户数相对来说比较少,使用电梯方便等这些优点。因此,板式高层住宅越来越受人们青睐。而且其也将成为我国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1]。
1. 板式高层住宅的分类和定义
1.1板式高层住宅的分类
住宅内公共交通系统直接影响高层住宅内部空间的组合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板式高层住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单元式住宅、通廊式住宅。一般由一梯两户或三户组成的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标准较高,由于其内部水平交通面积不大,而且通风、采光什么的都很好,又比较安静,因此其有相当高的舒适度。目前平面布局形式是市场上板式高层住宅常采用较多的形式。由于通廊式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组织办法不是很好,而且还造成了走廊一侧房间必要对走道开窗,从而为邻里之间、住户之间带来许多的不便之处,而这也极少出现在住宅建筑设计中。
1.2板式高层住宅的定义
板式高层住宅层数按照我国现行《住宅设计规范》将其划为10层及10层以上的为高层住宅。目前我国对于板式高层住宅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其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南北短、东西长的住宅建筑,从外观上来看,其就是一块巨型平板一样的建筑住宅楼,如果深入到板式高层住宅内部特征来说,其户型是南北通透的格局[2]。
2. 疏散楼梯设计
2.1连续单元式高层住宅疏散楼梯设计
(1)11层及 11层以下的连续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
对于11层及11层以下的疏散楼梯可以设计成敞开楼梯,且还要靠外墙设置,这样的话可以自然通风和直接天然采光。楼梯间的户门还应设计成乙级防火门,为了可以和屋顶平台一起形成垂直的“逃生回路”,每个住宅单元的疏散楼梯都必须通到顶楼。
(2)12 层及 18 层的连续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
对于这个高层住宅,疏散楼梯应该靠外墙设置成封闭楼梯,不但可以让每个住宅单元的疏散楼梯通到顶楼,从而与屋顶平台形成垂直“逃生回路”,还能够自然通风和直接天然采光。
(3)19层及 19层以上的连续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
对超过18层单元式住宅应该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每个防火分区设安全出口的相关规定,而对于超过18层的,则每层相邻单元设凹廊的单元式或连通阳台住宅。但是超过19层的住宅,应该设置两个安全出口,所以,为解决每个住宅单元每次的安全出口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求,我们应该将19层及 19层以上的连续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可以设置成剪刀楼梯。
2.2独立单元式高层住宅疏散楼梯设计
最近几年各地住宅建筑中大涌现的独立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其指的就是只有一个住宅单元的板式高层住宅。由于其不同于塔式住宅,也不同于传统的单元式高层住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同时还兼有两者的共同优点。而且其还享有城市豪宅之美誉,这是因为独立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属于生态文化型的住宅[3]。
由于独立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介于塔式住宅和传统的单元式高层住宅之间,因此,对于其疏散楼梯的设计,设计人员不知道是该按照单元式高层住宅还是塔式住宅的规定进行设计,所以,设计人员要先比较疏散楼梯的设计矛盾,再根据《住宅设计规范》的定义,将独立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划为塔式住宅,因此,其疏散楼梯的设计只要和塔式住宅一样暗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来设计。对不超过18层的高层住宅,应该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里关于塔式住宅的规矩将其设计成防烟楼梯间,而超过18层就可以设计成剪刀楼梯,且这个设计要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里关于塔式住宅设置剪刀楼梯的规定。如何对防火分区形成两个独立且分离的安全出口是剪刀楼梯的设计关键。虽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没有明确关于单元式住宅设置剪刀梯的规定,但却没有明确规范要求塔式高层建筑设置剪刀楼梯。其应该符合的要求又: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设置的耐火极限不能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剪刀楼梯应该设置为防烟楼梯间等。
3.结语
作为城市高层住宅,板式高层住宅具有明显的优点,而且前景也非常的广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板式高层住宅将成为我国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板式高层住宅疏散楼梯的设计对于独立单元式住宅来说,不管它是按照单元式住宅还是塔式住宅进行疏散楼梯设计,都不经济合理,楼梯是建筑中人员的疏散通道,其是由连续行走的休息平台、梯段、扶手、维护安全的栏杆等组成的,而且其还是作为楼层之间垂直交通用的建筑部件。而且楼梯设计还是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筑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住宅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电梯及楼梯构造的设计。因此,相较于塔式住宅来说,独立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的每层建居住人数和建筑面积都少了很多。因此对于12层到18层和11层以下的住宅区,独立单元式板式高层住宅疏散楼梯的设计应该区别对待,为了提高建筑设计符合经济合理和安全适用的精神,应该在单元式设置楼梯间规定的基础上提高楼梯间等级进行设计,从而为板式高层住宅内的居民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4]。
【参考文献】
[1]张虎.板式高层住宅研究[J].同济大学,2010.6(12):21.
[2]陈礼超.独立单元式高层住宅的防火设计[J].工程建设与档案,2012,36(4):91-92.
关键词:绿色建设设计,高层民用建筑,应用
前言
社会的进步推进时代的发展,当前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与经济的主要潮流,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建筑成为现代化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建筑行业将超出10层以上的民用建筑物定义为高层民用建筑,这是建筑领域提高资源利用,实现可视性发展的主要形式和种类。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是建设高层民用建筑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一节点上体现绿色理念,设计绿色高层民用建筑成为新时期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应该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选址、规划、 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探寻节能技术应用于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新途径,做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全面理解,更好地推进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向集约化、 科学化、可持续、 绿色方向发展。
一、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新兴的概念,主要是指应用绿色技术和环保理念建设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的优势在于平衡建筑物、 自然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物功能和节能控制等重要环节统一起来,通过对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物质循环的系统重构使建筑物达到更为舒适、 更为人性化、 更为节能的目标,在满足人们差异性需求的基础上,做到对能源的高效使用,实现对生态的有效保护。
二、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1. 科学进行高层民用建筑选址
高层民用建筑选址应该立足于高层民用建筑的主要功能规划和定义,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 外部条件对高层民用建筑的影响,尽量选择宜居性区域作为高层民用建筑选址的首选。 在选址开始前,设计人员应该对场地进行实地探勘,掌握选址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对于影响高层民用建筑的外部因素做到全面掌握,以此来防止错误选址问题的产生。
2 .合理进行高层民用建筑规划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全面把握地质资料、 气候特点、 环境因素、 资源状况的技术上进行科学而认真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尽量利用有利条件,使高层民 用建 筑达 到绿色 建筑 的效 果和 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尽量避免不利条件,使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减少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不便。
3.合理利用建筑节能技术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自然风力的净化和调节作用,以此来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空气调节的能耗,做到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保证。 要在设计中合理规划建筑物之间的分布形态和间距,使自然风能够顺利流通,在提升高层民用建筑舒适性的同时,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的能耗。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太阳能技术,通过科学而精确的计算使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得到最佳的日照,同时可以在高层民用建筑顶层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以此来降低空调和地热的使用频率,做到能源的有效节约。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外保温技术,针对高层民用建筑容易出现热桥和散失的屋面、 外墙、 梁柱等结构进行保温处理,以此来提高高层民用建筑的保温效果,做到对能源损失和消耗的全面抑制。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节能门窗结构,通过高分子材料实现门窗的防风、 隔热、 阻声等功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和绿色环保目标。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循环技术,生活用水 和雨 水对 于传统 建筑 是无 用的 废水,如果在高层民用建筑采用水循环技术利用雨水和中水,不但可以控制高层民用建筑的水资源消耗,而且也可以实现高层民用建筑的集约发展。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绿色设计理念溶于其中,要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依据水文和天气资料,合理设计和规划水循环技术的应用,建立高层民用建筑信息给排水系统,准确把握水的流向与回收大量的事实证明,对雨水和中水进行回收以后,可以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循环使用,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高层民用建筑的运行成本。
三、高层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展望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周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匾乏,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节能环保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而且还能够对于减少污染以及保护 环境 方面 提供建 设性 的成 果鉴 于此,绿色建筑设计必定能够会成为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当地的经济、 气候、环境等条件,然后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最终起到节能、 节水、 减排及提高居民住宅舒适度的目的。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最大限度的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尽可能的选用低挥发、 放射少、 低活性的地板砖。 (2)减少电器设备,设计外墙时达到采光和通风的双重效果。 (3)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结束语
与传统建筑相比较,高层民用建筑在资源利用和集约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不能体现绿色设计的思想和主旨,将不会具有将优势扩大和扩展的可能,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更大的消耗与浪费。 因此,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正确选址,推行建筑节能技术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广泛应用,把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运用绿色策略和绿色设计形成对设计工作的有效把握,进而创建建筑设计的新体系,为建筑整体的节能、 绿色、 高效发展铺筑坦荡的通途。
参考文献
[1] 张欣.探析绿色策略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2):46.
[2] 王蓉.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70-72.
[3] 迟金颖.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及对环境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13):73-74.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建筑设计选址规划 节能技术展望
社会的进步推进时代的发展,当前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与经济的主要潮流,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建筑成为现代化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建筑行业将超出10层以上的民用建筑物定义为高层民用建筑,这是建筑领域提高资源利用,实现可视性发展的主要形式和种类。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是建设高层民用建筑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一节点上体现绿色理念,设计绿色高层民用建筑成为新时期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选址、规划、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探寻节能技术应用于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新途径,做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全面理解,更好地推进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向集约化、科学化、可持续、绿色方向发展。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新兴的概念,主要是指应用绿色技术和环保理念建设的建筑物。绿色建筑的优势在于平衡建筑物、自然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物功能和节能控制等重要环节统一起来,通过对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物质循环的系统重构使建筑物达到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更为节能的目标,在满足人们差异性需求的基础上,做到对能源的高效使用,实现对生态的有效保护。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2 . 1 科学进行高层民用建筑选址
高层民用建筑选址应该立足于高层民用建筑的主要功能规划和定义,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外部条件对高层民用建筑的影响,尽量选择宜居性区域作为高层民用建筑选址的首选。在选址开始前,设计人员应该对场地进行实地探勘,掌握选址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对于影响高层民用建筑的外部因素做到全面掌握,以此来防止错误选址问题的产生。
2 . 2 合理进行高层民用建筑规划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全面把握地质资料、气候特点、环境因素、资源状
况的技术上进行科学而认真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尽量利用有利条件,使高层民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的效果和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尽量避免不利条件,使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减少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不便。
2. 3 合理利用建筑节能技术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自然风力的净化和调节作用,以此来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空气调节的能耗,做到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保证。要在设计中合理规划建筑物之间的分布形态和间距,使自然风能够顺利流通,在提升高层民用建筑舒适性的同时,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的能耗。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太阳能技术,通过科学而精确的计算使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得到最佳的日照,同时可以在高层民用建筑顶层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以此来降低空调和地热的使用频率,做到能源的有效节约。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外保温技术,针对高层民用建筑容易出现热桥和散失的屋面、外墙、梁柱等结构进行保温处理,以此来提高高层民用建筑的保温效果,做到对能源损失和消耗的全面抑制。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
中应该利用节能门窗结构,通过高分子材料实现门窗的防风、隔热、阻声等功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和绿色环保目标。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循环技术,生活用水和雨水对于传统建筑是无用的废水,如果在高层民用建筑采用水循环技术利用雨水和中水,不但可以控制高层民用建筑的水资源消耗,而且也可以实现高层民用建筑的集约发展。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绿色设计理念溶于其中,要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依据水文和天气资料,合理设计和规划水循环技术的应用,建立高层民用建筑信息给排水系统,准确把握水的流向与回收大量的事实证明,对雨水和中水进行回收以后,可以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循环使用,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高层民用建筑的运行成本。
3 高层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展望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周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匾乏,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节能环保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而且还能够对于减少污染以及保护环境方面提供建设性的成果鉴于此,绿色建筑设计必定能够会成为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当地的经济、气候、环境等条件,然后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最终起到节能、节水、减排及提高居民住宅舒适度的目的。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最大限度的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尽可能的选用低挥发、放射少、低活性的地板砖。(2)减少电器设备,设计外墙时达到采光和通风的双重效果。(3)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4 结语
与传统建筑相比较,高层民用建筑在资源利用和集约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不能体现绿色设计的思想和主旨,将不会具有将优势扩大和扩展的可能,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更大的消耗与浪费。因此,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正确选址,推行建筑节能技术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广泛应用,把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运用绿色策略和绿色设计形成对设计工作的有效把握,进而创建建筑设计的新体系,为建筑整体的节能、绿色、高效发展铺筑坦荡的通途。
参考文献
[1] 张欣.探析绿色策略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2):46.
[2] 王蓉.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70-72.
[3] 迟金颖.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及对环境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13):73-74.
[4] 刘勇,林边,贾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之刍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4):470-473.
[5] 王若竹,莫畏,钱永梅.被动式自然通风在国外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9(9):86-88.
作者简介: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
一、建筑教学课程内容
(一)绿色建筑概念的教学内容
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很多,例如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等,通过对这几个概念与绿色建筑概念的差异分析,引出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然后通过介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目前建筑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使学生意识到将来作为一个建筑师对自然环境应负担起的责任,激发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兴趣。
单单知道绿色建筑的定义,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在绿色建筑概念教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体条款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绿色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绿色建筑应该达到哪些要求。
(二)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另一部分是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建筑学大四的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一般民用建筑的场地、功能和形象的设计,因而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中,可以缩减建筑功能、美观等方面的教学,而侧重于针对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对环境的关注。
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教学,目前绿色建筑技术非常多,不可能完全讲解,因而可以主要对和建筑设计结合比较紧密的,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风技术、遮阳技术等进行讲解,并结合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在做设计的时候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运用这些技术。
二、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设计内容不全面,设计深度不够
目前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关注建筑的形式、空间与秩序,而对场地环境和建筑细部设计等问题没有重视。虽然设计题目的类型和规模在变化,但设计内容没有深化,设计内容不全面、不深入。
(二)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
现有建筑设计教学以功能内容和建筑类型划分为基础。教学目的不突出,教学要求面面俱到,缺少训练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体现与强调。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训练重点不突出,导致对设计教学的关键问题与重点问题难以深入。
(三)基本问题强调不够,缺少理性的设计过程其具体体现为:对建筑空间的生成作用强调不够;环境对建筑空间、建筑形体的限定关联作用强调不够;空间构成要素对建筑材料、建造方式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及建筑细部处理表达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设计的基本问题与重点问题训练缺乏,设计缺少理性的思维过程。
(四)对建筑本体“单极化”的认识
教学中由于关注形式、空间与秩序等建筑软质的教学,而缺乏对建筑材料结构等硬质内容的跟进,将导致学生对建筑本体“单极化”的认识,缺乏职业建筑设计的素养和能力。
(五)设计任务书缺乏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性
陷入“功能至上”的思路误区。由于缺乏科学根据,规模上或大而不当,或小而不足,或对随时间变化而可能发生的规模需求没有对策,在房间面积分配方面考虑比较随意,导致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单纯对着任务书算面积、排功能,而忽视了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之间动态的对应关系,建筑功能绝对不是制约建筑形态的唯一决定因素;设计条件单一化,限制灵活适应性设计。随着建筑设计领域的思维方式与适用条件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多义空间”、“适应性设计”、“参数化设计”等新的设计理念的出现,对传统的设计任务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不能及时调整更新,将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
(六)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目前,建筑设计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交设计方案,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对设计方案的修改并提交方案成果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会采取诸如小组评图,改图答辩等教学形式,但在较为机械的教学过程中缺少选择性和灵活性,这些看似互动的教学形式往往流于形式,最终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完成教学。
三、结束语
总言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一个课程设计,是建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的改革,让学生免受各种考试的干扰,一心一意做好设计;通过对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给学生多个选择,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对指导内容的改革,训练学生熟悉的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图集来做设计;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掌控,以此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全面的评价等等。最终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洁,解丹,徐良,刘惠田.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2]薛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14(03).
[3]曾磬,熊惠华.建筑设计综合实践式教学环节改革与探索[J].安徽建筑,2014(05).
关键词: BIM; 建筑工程; 建筑模型; Revit
中图分类号: TN7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01?0113?05
1 BIM的理论知识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运用了当代三维数字技术[1],让项目建筑中的所有环节得到优化,使工程建设的质量得以提升,工程建设的耗时也得以缩短。同时,这种技术涵盖了建筑体系里面所有工种部门数据信息的数据模型,是一个建筑事项从策划方案到拆除的处理和运作工程数据的过程。
BIM具有的优点十分明显,例如它能够使操作人员进行更为方便的可视化操作,并且它能够支持协和模拟,以此让生产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减少了项目参与各方在进行交流时遇到的阻碍,工作项目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2]。
以往的CAD设计通常情况下是利用二维平台来展开相应的操作,通过各式各样的设计图纸进行数据信息的互动。而全新的BIM技术能够支持可视化操作,并且它和3D设计是相同的,能够构建虚拟化的实体形象支持工作人员的项目分析和研究。例如建筑工程里面的整体布线、管道的布局安排等都能够借助可视化功能验证其合理性,让建筑中有限的空间得到更加充分和科学的运用,避免专业管线之间发生冲突,以此使各个专业部门的协同性显著提升。同时,它还可以协助工作人员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现工程事项里潜藏的问题,使工程图纸在各个专业部门递交时不容易发生失误[1]。
2 基于BIM技术的建模软件
建模软件合理地运用了当代计算机技术完成工程项目结构模型的创建。同时通过同一数据结构对整个系统进行集成,再借助于更为科学高效的参数化技术,让各个建筑工程师之间进行更好的信息互动,以此推动工程项目信息模型的创建。
BIM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其应用的领域也不断的拓展[3]。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良好声誉的针对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一共有四个,它们分别是: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软件;Bentley公司的Bentley Architecture系列;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 Nemetschek公司的ALLPLAN软件。它们所开发的软件如图1所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Revit软件。
2.1 Revit软件简介
Revit公司于1997年开发了一款名为Revit Structure的软件,它是由Pro/E公司进行编写开发的。在Revit刚问世时,即使能够和AutoCAD软件进行数据交换与编程,然而软件自身程序结构和 AutoCAD有着一定的区别,总的来讲 Revit软件可以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它代表新型技术的开创[3]。
Revit软件是当时比较成熟的软件,它强调BIM技术应用,并且能够完成工程项目设计生命周期的良好衔接和数据信息的传输。针对建筑行业而言,Revit比较理想的实现了BIM,它借助关系数据库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三维建筑模型,并且能够组建二维图形和处理诸多非图形的建筑工程数据[4]。绘制图纸所具有的基本元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以往的点、线等元素转换为墙、窗梁等对象,从本质上讲,它就是通过建模语言对整个建筑结构进行描写,它是一类专门针对项目工程检验而编写的程序。整个应用是建立在BIM的Revit软件的基础上。它能够较为完善地把建筑、结构等指标与图形结构表现出来,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析、观察,让建筑的信息和结构呈现出较为准确的数据[5]。
2.2 BIM技术在某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拟以某综合办公楼为研究对象,利用Revit软件对其建筑主体完成建模工作。针对建筑主体进行设计,对结构设计中的钢筋配比、荷载等信息暂不做研究,为后面的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的协同设计做准备。
2.2.1 项目准备
在Revit软件中创建其他项目时,任何项目都会把项目样板当作程序设计基础,在样板文件里编写不同的组建、写入相关信息参数,另外,该文件所对应的后缀名称应该改为“.rte”,在Revit软件中,核心项目都必须使用样板文件。样板文件包含了系统设置的项目初始参数,包括项目默认的度量单位、层高信息、楼层数量的设置信息、显示设置、线型设置等。在Revit软件中,一个合适的项目样板可以减少后期建模过程中的设置和调整,提高了项目设计的效率。
使用项目浏览器,可以在各视图间进行切换操作,并提供强大、易用的视图操作工具,对各视图进行缩放、平移、旋转等操作。同时,软件还可以实时显示操作内容的属性列表,辅助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明确设计内容的属性,如图2,图3所示。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过程中用到的图元进行编辑与修改,使其可以符合设计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软件里面还涵盖了诸多编辑工具,以此对图元展开一系列的编辑。通过“修改”选项卡可以访问这些修改和编辑工具,如图4所示。
2.2.2 建立工作集
建筑项目作为复杂的设计系统工程,一般都是由多个专业共同参与完成的,但在专业间协同设计过程中不能同时对多专业进行BIM设计。因此在项目整体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设计需要建立多个工作集。在本文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间的协同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可以按照建筑设计的要求建立自己的工作集,同时设置工作集权限,指定查看本工作集的相关设计人员。同样给排水专业通常也能够组建专门的工作集,而且还能够按照所需的项目组建不同的工作集,比如给排水专业可以根据细部设计划分为给水、排水、热水、消防、中水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可以建立工作集,方便设计人员更为精确的管理设计内容,如图5所示。
2.2.3 创建标高以及轴网
标高与轴网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空间定位信息。Revit通过标高和轴网来定位参与模型构建的各构件元素在模型中的相对空间关系。事实上,标高和轴网是在Revit平台上实现建筑、结构、设备专业间三维协同设计的工作基础与前提条件。在Revit软件对项目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测量出标高与轴网,再按照标高与轴网相关信息组建门、窗等建筑模型,这种方法符合国内绝大多数建筑设计院设计流程。
在Revit开始建模前,应先对项目的层高和标高信息做出整体规划。在建立模型时,Revit通过标高确定建筑构件在模型内的高度信息和空间位置。另外,在Revit中轴网对象与标高对象类似,是垂直于标高平面的一组“轴网面”,设计人员可以在项目平面视图中依据轴网定位项目图元,结合标高信息最终确定构件在模型内的具体空间位置。
在绘制标高以及轴网的过程中,利用Revit中“常用”选项卡“基准”面板中的“标高”和“轴网”命令,将二维平面图纸构建为程序模板,对工程标高和轴网信息进行绘制,同时还要注意标明相关标注与编号,如图6,图7所示。
2.2.4 载入族文件
族是Revit Architecture项目的基础,不论模型图元还是注释图元,均由各种构件族构成。Revit Architecture中的族有两种形式:系统族和可载入族。系统族已在Revit Architecture中预先定义好,系统族的相关信息都保存在样板和项目中,用于创建项目的基本图元,如墙、楼板、天花板、楼梯等。可载入族可以由用户自行定义创建,或者是经设计人员间的交流获得,然后在软件中独立保存为“.rfa"格式的族文件。Revit Architecture不允许用户对系统族进行创建、复制、修改或删除操作,但可以复制和修改系统族中的类型,以便用户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创建自定义系统族类型。
Revit Architecture的模型类别族分为独立个体族和基于主体的族。独立个体族一般来说是指不基于其他主体的程序结构,例如家具、结构柱等。基于主体的族是指不能独立存在而必须依赖于主体的构件,例如,门、窗等图元必须以墙体为主体而存在。基于主体的族可以依附的主体有墙、天花板、楼板、屋顶、线、面,Revit Architecture分别提供了基于这些主体图元的族样板文件。
Revit Architecture需要定义族的各类型参数,当在项目中使用该族时,可以在“类型属性”对话框中调节所有族中定义的参数,也可以通过复制功能创建与该族类似的族的类型。比如,可以采用系统族中外墙300 mm的新的族类型。240 mm族类型,通过复制、修改参数操作创建外墙,如图8所示。
3 模型的构建
此时主要利用Revit对本项目建筑主体与结构墙、梁与柱进行设计,构建出建筑主体的BIM模型,并以此BIM模型为基础与给排水专业完成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共同构建综合建筑、结构、给排水专业设计信息的BIM模型。
3.1 创建项目的主要墙体
在Revit软件里,墙可以归纳为系统族,它能够按照对应的墙结构数据转换为全新的三维墙体模型。该软件不仅有墙工具,以此方便模型绘制以及墙体对象的生成。在Revit中创建墙体时,需要先定义好墙体的类型,包括墙厚、做法、材质、功能等,再制定墙体的平面位置、高度等参数。
以二维平面图纸为设计蓝本,对项目的墙体、结构柱与结构梁等主要构件进行布设。设计过程中导入二维CAD图纸,调整图纸使其与轴网相对应,然后在此基础上绘制项目的墙体以及结构柱等。相应的平面视图和立体视图如图9,图10所示。
完成项目墙体和结构柱的布设后,对结构梁、结构楼板等结构构件进行布设,这些结构构件在和给排水专业进行协同设计过程中会参与管线综合及碰撞检查工作。结构柱所发挥的作用是对建筑物整体进行支撑。结构墙与结构梁也是重要的承重构件,这里虽然不对结构构件进行钢筋布设和荷载分析等操作,但是在与给排水专业协同设计时,必须将结构构件考虑在内。Revit提供了一系列的结构工具,可以完成结构墙、柱、梁等基本结构构件的创建。
3.2 添加项目所需的其他构件
完成项目的主体墙体构建后,对建筑模型中需要用到的其他构件进行布设。构件包括门、窗、楼梯、栏杆、楼板以及屋顶等,Revit软件提供了各种构件的族文件样板,可以在软件中直接载入使用,常用构件的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构件的属性及创建方法
[名称\&系统属性\&类型属性\&创建方法\&墙\&系统族\&独立个体\&通过复制和修改系统族中的类型自定义创建符合要求的系统族类型\&柱\&系统族\&独立个体\&通过复制和修改系统族中的类型自定义创建符合要求的系统族类型\&门\&可载入族\&基于主体\&载入相关族,基于墙、柱等主体放置\&窗\&可载入族\&基于主体\&载入相关族,基于墙、柱等主体放置\&楼板\&系统族\&独立个体\&通过“楼板”工具,创建任意形式楼板\&屋顶\&系统族\&独立个体\&通过“屋顶”工具绘制,可定义多个坡度,使屋顶形式更多样化\&楼梯\&系统族\&独立个体\&由楼梯和扶手两部分组成,利用“楼梯”工具进行绘制,同时能够沿楼梯自动放置指定类型的扶手\&]
以楼梯的绘制为例介绍模型构建过程中基本构件的创建方法。首先定义楼梯的类型,以软件原有的系统族类型为基础,复制创建项目需要的楼梯类型,并对楼梯的功能、踏板深度及材质等属性进行设置,如图11所示。属性设置完成后,在平面与三维视图下结合绘制的参考平面,完成楼梯的布设及修改,如图12,图13所示。
同时,基于BIM的建筑三维设计,讲究的是“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设计,设计师可以通过BIM模型的三维立体视图准确、清晰地了解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效果。为了让建筑的最终设计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可借助相应的渲染功能对目标的墙体及其构件进行渲染使其更具感官特点,充分体现出软件的人性化设计。项目最终利用Revit软件构建出的项目的建筑主体BIM模型如图14所示。
4 结 语
本文基于BIM技术理论的相关成果与应用进行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对BIM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与当前建筑模型结构进行分析。利用三维仿真软件Revit对办公楼项目的建筑主体完成建模。围绕建模绘制时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对软件处理二维平面图纸的能力做出了进一步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建平.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1(2):15?18.
[2] 秦军.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J].建筑技艺,2011(21):160?163.
[3] 何关培.BIM在建筑业的位置、评价体系及可能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1): 109?116.
[4] 赵红红.信息化建筑设计:Autodesk Revit[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BIM技术;住宅建筑;设计
1引言
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发挥它独有的优势,从而缩短设计时间,提高住宅建筑的设计质量与居住舒适度,并推动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人们的要求,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了BIM技术,该技术能将人们对居住的要求进行统计和融合,从而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居住的住宅建筑[1]。
2BIM技术的定义及优点
2.1定义
BIM技术就是在建筑工程中通过计算机,利用建筑工程的相关数据以及数字防震技术,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良,目的是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建筑。通过BIM技术对建筑进行模拟,建立模型,能降低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缩短建筑工程的工期[2]。BIM技术能对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具有协调性、优化性以及模拟性等特点,因此,在住宅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BIM技术能有效地改善住宅建筑在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住宅建筑在施工过程以及建成投入使用之后的安全性。
2.2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的优点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解决温饱”改为“精致生活”。在选择住宅时,选择依据已经从以前“能遮风避雨”改为现在的“舒适、典雅”。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BI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通过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模型可视化,让设计人员直观地进行观察,了解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和优化,提高住宅建筑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业主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如通风管道、房屋朝向等。(2)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能提前对建筑的最终质量进行实时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而且,在对BIM模型进行评估的内容当中,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施工过程以及建设成果进行安全评估,有利于缩短评估时间。(3)减轻了绘图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BIM技术能直接将住宅建筑的设计图展现出来,从而减少了人工绘图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并且,对于各种施工段的安排,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BIM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BIM技术运用于结构设计
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的运算,并将计算结果以多种形式表示出来。应对住宅建筑的诸多要求,BIM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计算结果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住宅建筑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BIM技术的这一功能,将住宅建筑的内部结构数据,用模型展现出来。这样,不仅缩短了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不断测试、不断计算的时间,而且数字模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直观、更准确的设计结果。同时,可以通过模型对住宅建筑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快速找出结构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另外,通过计算机庞大的数据库,BIM技术能根据设计人员的要求,对已经存在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改进,在满足设计人员要求的前提下,自动修改设计图、自动出图并修改文档。因此,利用BIM技术对住宅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能有效地防止因为设计人员考虑不周导致建筑结构存在问题,并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2BIM技术在节能、环保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加剧,绿色居住环境已成为当前人们对住宅的基本要求。当前很多住宅建筑的设计都会融入绿色理念,这不仅要求住宅建筑在施工时做到减少灰尘的排放、减少噪声污染等问题,还要保证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3]。据统计,我国的既有建筑中有超过400亿m2的建筑存在高耗能现象,随着能源的减少,如何减少建筑的耗能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通过BIM技术能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各种情况下住宅建筑的耗能情况,从而为设计人员对建筑的能耗分析提供便利。例如,采光。很多建筑都是因为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很多建筑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光效果越来越弱,使很多住户即使在有太阳的情况下,都需要开灯进行照明,不仅影响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而且使建筑耗能过多。而采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模拟,从而有效地减少因为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导致住宅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出现大的变化。而且BIM技术可以根据设计人员的要求,提供最环保的建筑材料供设计者参考,从而提高住宅建筑的环保性、绿色性和节能性[4]。
3.3BIM技术运用于建筑需求设计运用
BIM技术时,设计者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入BIM模型中。在应用BIM技术的过程中,BIM模型的建立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住宅建筑各方面的需求,如现场的基础环境状况、施工条件、业主的要求等,都属于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内容,并且一旦出现了与这些内容不相吻合的因素,需要迅速加以调整,并对BIM模型进行相应的纠正,使BIM模型设计与最终的工程开展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工程效率。
4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观念也在持续增长,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重视基础的安全稳定,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绿色环保性能。而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居住要求,出现了很多纰漏,因而需要对传统的设计方式以及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积极采用BIM技术进行全新的设计。在住宅建筑设计中,采用BIM技术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当前人们居住要求的住宅建筑,并且舒适度和安全性能较高,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调整,进而设计出更合理的住宅建筑[5]。因此,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5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依靠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能在住宅建筑设计时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推动住宅建筑的发展,因此,该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艳霞.BIM技术在某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7(5):86-87.
【2】崔海雨.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过程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7(19):31+35.
【3】杨佳.运用BIM软件完成绿色建筑设计[J].工程质量,2016,31(2):55-59.
【4】孙进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5(4):82-86.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性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 建筑环境的设计
1.1 建筑设计概念
在建筑物还没有进行建造之前,设计者需要按照建造需求,来对建设进行设想,这被称之为建筑设计。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任何可能,都必须要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盘算,如何进行施工,规避不利因素,并且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在图纸中标注。设计图纸是施工过程中采购与施工之间进行协作的重要依据。是确定工程投资方案的依据。在整个工程中所发生的事情,都必须要进行周密考量,以此来进行方案预定,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统一步调有序进行,避免出现较大误差。
1.2 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
建筑设计不仅要建设外观优美雅致的房子,还要建设安全的房子。建筑设计的核心,就是解决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情况,并且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建筑师已经可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手段来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将这些解决方式,以图纸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在发现问题之后,与其他专业人员交流、讨论,集思广益,力求将矛盾解决。为了将方案做的更加完美,也需要在一个工程中设计出多个方案,最后进行比较,选用最成熟的方案。
1.3 建筑设计中环境设计的步骤
首先要对建筑物所处之地进行勘察,外部环境有哪些特色,都需要进行实地了解,再选择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地点,寻找最佳地段和位置,方便居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建筑物的建设,需要从场地来进行分析。本着人性化设计理念,必须要坚持以使用者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需要考虑到平面设计,在整个房间的布局之中,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从心理到生理,都能够得到享受。
2、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技术和人的协调,所有的艺术和技术都围绕人的需求来进行,这便是现代设计中的核心――人性化设计理念。而在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是指某一个区域,而是在整个建筑设计的领域中。在设计之时,就应该根据人的习惯行为、心理情况、思维模式、人体结构等各个方面来考量。在原本的设计之上,将整体进行优化,让使用者从视觉上感觉更加便捷和舒服,这便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主要是应对大众的心理需求和思想追求的满足,给予绝对的尊重,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人性关怀。艺术、人性、技术的结合,就成为人性化设计。科学技术是整个建筑的基础,给予建筑设计优良的功能。艺术韵味可以让建筑富有美感,充满魅力与情趣。可用性设计便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概念,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来满足用户的切实需求,建筑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创作主导思想,任何建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都不能丢掉,在设计中要渗透于建筑每个环节及细节中。关心人,方便人,为今人创造宜人环境,为后人留有持续发展空间。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往往一个小小的改善,一点创意,都会给用户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必将是未来设计领域的大势所趋。风格设计也是目前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部分,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域之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修养,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设计师需要用自己的眼睛,感知和发现这些微妙的文化因素。在符合风格的同时,人性化设计中需要加入人体工程学知识,将其充分融入其中。主要体现在气氛的营造和结构之上,创造舒适的空间。
3、 现代设计的理念
全球经济发展的现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强势占据稀缺能源,发展中国家只能盲目的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主要发展目标。从上世纪开始,国家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竞争,带来了一系列隐患。例如:石油危机、森林破坏率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稀缺资源匮乏等问题,接踵而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现代设计渗透到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人性化作为现代设计的核心理念,已经融入到大众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视觉与触觉上的享受。精神世界的满足与享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精准设计,力求最大化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贯彻程度,也是建筑设计评定其优劣的重要依据,也将让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宗旨。
3.1 人性化的大众定义
人性化设计是当今设计的主要基础,但是,目前不管是在功能,还是风格上,都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种新产品的使用,能够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精致、优美的外观也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和生活文明的需要,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到满足。人在发展过程中,生活环境的改变,都是在以自身需求为主的情况下来进行改善,建筑设计走人性化道路,将大众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彻底进行保障。以关爱人的生活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将人性化建筑设计实施。这种人性化的内涵,尽管是在空间、时间、地域都发生了变化,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因此,实施人性化的建筑设计,也需要让建筑与外界环境紧密相连。目前所存在的人性化建筑设计中,有几个方面较为明显,也在市场上深得人心。首先便是回归自然的设计,在整个建筑环境中,都尽量采用自然、环保材料,以此作为设计的主要素材。清新大自然般的环境,可以给人视觉上的舒畅,心理上的抚慰,在环境污浊的现在,依然可以保持一方属于自己的洁净乐土,如此惬意、舒适。还有一种设计是较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如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各种便利设计,电动扶梯、轮椅通道,家庭中使用便利的电器、舒适的家居布局等,都会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享受。对身体智障人士,设计的残疾人通道、盲人通道,体现出人文关怀。在人的精神意识下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并且能够让建筑体现出人文价值,这点是在人性化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魅力。
3.2 人性化理念的深层意义
生存才是人生第一意义,人类必须要存在于世界上,生命不允许人拿去孤注一掷。人必须要保持一种责任感,一种传承的使命感,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一定要有对生命的存在意识,自己正处于一代代传承的链条中,因此,要有为生命传承的情感存在。在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中,必须要建立在以人为核心思想的理论上开展,所有的设计都需要建立在人类的利益上出发,考虑大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些都必须要在设计中进行长远考量。这样的人类传承理念,给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提出新的认识,有了新的定位,在物质化的社会中,依然要保持着坚定的信仰,以防止文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失。
3.3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已经成为人性化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所在。需要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光伏板为房间提供照明能源,设计落地窗,可以让房间可以接受到阳光,房间可以充满光亮。这样的方式,积极相应了时展的低碳理念。
本文以扎哈的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为研究对象,围绕扎哈的关系重建论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从对空间组织的创新到各空间关系的重建,这种理念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生命力,让人们认识和看到未来建筑的可能性,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开辟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
扎哈•哈迪德;空间关系;建筑思想
一、对空间关系的重新定义
1)传统的空间关系。空间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现象或环境的认知概念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空间关系意指空间位置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分别由空间现象的几何特性、非几何特性及非几何属性所影响。传统的空间关系具有空间尺度,建筑的规模通常被作为设计的第一考量,呈现一个多元的、非连续的整体,传统的建筑空间具有和谐性、对称性、对比性等特征。
2)现代的空间关系。现代建筑随着工业化的展开逐渐脱离以视觉样式为主导的轨道,在技术进步、产力革命中找到新的方向:铁装饰以及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让建筑有了巨大的发展。在现代建筑的空间关系布局上,设计师们主张建筑的实用功能:诺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封闭、独立的个体,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类似玻璃盒子状的摩天大楼,如此清一色的建筑形体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没有考虑自我和对象的关系,即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如今绝大多数建筑设计仅仅停留在建筑空间这个层面上,因而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系列的社会问题。
3)扎哈眼中的空间关系。扎哈对空间关系的重新定义首层含义指的是重建空间对象的几何特性从而空间关系,具体表现为重建空间现象的地理位置与形状。复杂且充满动感的建筑形态成为扎哈消解传统空间系统的表现方式:中心化和等级化的梁柱式盒子空间被扎哈设计理念中的无中心性、连续性、开放性所取代。早期扎哈的设计作品受俄国构成主义和至上主义影响,建筑风貌呈现块面状;而后期的作品则受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建筑空间的透明和空间的流动性研究影响,呈现出一种柔软、连续和非几何性的自由形态。除此以外,她所思考的重建空间关系不单是指在建筑空间层面上,更是考虑到把人与空间的关系延展到人借助空间来表达人类的社会理想,从显而易见的空间组织设计到改变人与空间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改进空间、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建筑空间关系的重建
1)建筑内涵方面。与现代建筑相比,扎哈的设计理念及其建筑作品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展开对建筑文化的内涵性的研究。在扎哈的建筑中,建筑的空间表达不再是彼此割裂或是独立,它们的关系是模糊的、交互的;无硬角原则更是成为扎哈重建人与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不需要穿越空间就能同时拥有更多方向,没有连接处的交线,人的视觉领域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以德国的菲诺科学中心为例,无论是层叠而成的地板还是大屋顶跨越形成的大厅,它们都打破了传统的美学特征,通过运用无硬角原则,将不同功能的空间联系起来:人行道与书店入口相通,其他空间通道类似树根状向下延伸,将人们引入底层的开放式广场;利用街道进入建筑下方,给人们一种幻觉、新鲜感,仿佛来到了—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感官体验。
2)空间结构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建筑的创造过程中往往注重于外在形式和物的关系,极少涉及人的生命状态和存在意义。扎哈在进行内部空间结构设计时,不采用窗户、门这类我们熟知的元素,而是选择体、边沿、楔状等手法来重新定义空间之间的镶接。以德国Vitra消防站为例,从外观看上去是一个封闭式的建筑,但从其他角度观测时会发现大有不同:内部的墙壁呈锐角三角形,具有连续、分段的特点,使空间充满活力且形式多变,与我们熟悉的轮廓大不相同;与标准的建筑形体相比,建筑的门窗、楼梯、墙面、屋顶都被抽象成特殊形状,传统的空间结构及组成方式被重新定义,如墙、门窗分别被抽象为“体”和“切口”。
三、人与人关系的重建
人作为独立个体,每个人是不同的,在考虑空间物质性特征的同时,最重要的不是人与空间或建筑间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筑师处理建筑与人的关系时,正展现着他所理解并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个点出发,我们会对建筑的空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建筑的空间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空间艺术,其审美体验来自于被限定的空间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对体验者内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唤醒,以及因关系而产生的情感的唤醒,我们称之为互动性、体验感。在空间布局上,扎哈对不同功能的区域间进行整合,无硬角原则的应用使空间与空间互相穿插,为观者提供了选择多个方向的可能,使人环顾四周并一次性收集到感兴趣的信息,按事物的重要程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空间布局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增多人们互相接触的机会,打破隔阂,产生情感交流与互动,挽救情感淡漠危机。
四、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空间哲学给现代设计带来的启示
扎哈为世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让人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发现和认识建筑的美,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人与各要素间的关系,这也是扎哈哲学理念的升华和观念转变的结果。在现代主义流派里,扎哈以功能性和形式性为出发点,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创造出符合时代的建筑风格:通过对自然形态进行深层次的提炼和抽象,将自然特征以有机的建筑形态呈现出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加相互交融、彼此促进。扎哈以极其理性并巧妙的几何造型,优美的几何空间,打动了无数观者,这种新的尝试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生命力。这种独特的美包容着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对自然的谦逊,这种美让人们认识和看到未来建筑的可能性,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找到一条路径。在现代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或是其他领域的设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这就需要我们在着手设计前了解各个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发展轴线、思想基础及民族精神;在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我们需要为我们的设计理念进行一个恰当的定位,并找出与时代生活相符的契合点,延伸、强化设计作品的意义和生命力,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完善人与周围环境等各要素的关系。这对中国现代化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冰洁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3]]杜世宏《空间关系模糊描述及组合推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4]哈迪德专辑[J].世界建筑,2006,(4)
循证设计(evidence based design)是近年来医疗建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从英文字面上来看,循证设计的原意是基于证据(evidence)的设计。因此首先要对所谓“证据”有充分的认识。我认为,这里“证据”指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或严肃的工程实践基础上的可靠依据,因而“循证设计”也可以理解为基于科学证据的设计。
鉴于医疗建筑功能性强的特性,医院建筑设计从来就不仅仅基于经验或直觉。发达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已经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对各类医疗设施展开了系统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蓄积了大量研究成果。我国在这方面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医疗设施建设,也积累了一些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也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借鉴这些成果。
可见,虽然“循证设计”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不久,其定义也经历了多次的修正,但其主要的思想与内容其实已包含在过去众多的医院建筑设计实践中了,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设计实践。
必须看到,由于医疗技术日益进步、医院管理方法不断更新、医疗政策不断演进,再加上文化、地域的差别,现有的成果或做法可能已不适用于当前。从事医院建筑设计时,设计师也需要在众多“证据”中做出抉择。为了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真正做到有证可循,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医疗建筑的研究。
我认为,有必要将研究工作明确区分基础性及应用性等不同的层次。基础研究应着眼于设计思想的挖掘及普遍性原理的探讨,宜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寻求一般性的结论;而对于应用研究,由于重点在于揭示设计中的特殊规律,则应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展开。基础研究宜由高校或研究单位主导,而应用研究宜由设计单位牵头或由设计单位与高校联合展开。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医院建筑中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患者、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等,他们对医院建筑的认识往往不尽相同,再加上不同建筑师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也常常存在差异,因此医院建筑设计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科学证据之上。许多内容尚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设计效果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建筑师的综合判断能力、感悟力及创造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积累及研究深度不足,特别是在医院建筑的设计及研究中,理性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较缺乏。因此借鉴“循证设计”的思想、观点及方法不无益处,但我们不一定要拘泥于“循证设计”的名称,也不一定非得遵从国外权威的论述,关键是要借鉴其重科学、理性的特色,并在医院建筑设计得以发挥应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在医疗设施或其他公共建筑类型中运用“循证设计”的方法持谨慎欢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