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的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对策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茶产业迅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将野一带一路冶升格为国家战略全球主题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野文化自信冶2017年1月中央办国办联合颁发的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曳要求各地区部门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呼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统一的文化体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1]茶文化的发展壮大重在加大教育以培养人才重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工作[2]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从初等中等到高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教育体系[3]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纷纷在学校内设立了茶文化社团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现实中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困难存在人才流失缺乏资金和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和文献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出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为茶艺茶艺之美在茶艺演绎茶席设计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学生在茶文化社团活动中经常组织茶艺活动将真山真水名人真迹融为一体精湛的茶艺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与茶浑然一体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之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1.2有利于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越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发贫乏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4]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就业难等问题时如不能理性地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处理问题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不同的茶知识体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参加无我茶会从赠茶品茶中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文化微妙地融合儒道释三家的哲学色彩蕴含了诸多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新时期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5]
1.3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民间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展其人文知识[6]
1.4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社团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修订在活动过程中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社团更好地发展需要社团组织者发挥自身的组织决策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7]茶文化社团的成员来自校园各个专业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授课讲座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等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社团提供茶艺师培训茶艺培训传承和传播了茶文化丰富了业余生活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我院茶文化社团曾多次参与野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冶野青青经贸窑茶韵悠悠冶等竞赛活动和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的敬老茶会等志愿者活动并多次接受相关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组织松散
广大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其运行更多依靠学生的热情兴趣与爱好管理组织较松散缺乏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有较强的自发性社团成员组成复杂联系松散随意性强社团内部的管理活动开展一般均由社团成员自主决定学校分管部门一般只提供建议干预较少另外高校中学生社团的数量及种类繁多难于管理
2.2社员流失快
茶文化社团主要是围绕茶艺教学以及茶知识普及等方面开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乐趣很多社员几次活动之后便不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8]另外社团活动缺乏场地器材导致组织的教学和表演活动效果不佳这些都影响了茶文化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3负责人领导力不足
高校社团负责人一般为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其经验丰富但学业较一年级新生繁重精力不足导致对社团的领导力不足限制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低年级学生时间充裕想法丰富往往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团工作但其缺乏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
2.4缺乏场地
资金和教师指导支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场地支持开展活动要经过繁琐的申请程序且高校活动场地较紧张例如本院茶文化协会茶艺学习和表演往往需要宽敞有大桌子环境幽静的场地由于茶具场地等物件限制一旦要进行茶艺教学或表演排练就要和其他社团竞争场地场地紧缺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经费困难更是阻碍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的收取[7]茶文化社团所需购买的茶具茶叶服装茶席等价格都比较高收取的会费远远不够在教师指导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茶学相关教师因而部分高校茶文化社团开展教师指导工作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茶文化社团的指导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没有相应的报酬导致其对社团的指导有限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3对策
3.1完善茶文化社团内部制度
抓好骨干培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社团建章立制要涵盖干部职责社团部门职责社团成员职责等方面体现权益和义务统一奖惩分明社团工作才会相得益彰[9]使社团成员共同维护野同甘苦共患难荣誉分享责任分担共存共荣的共同体冶同时建立健全社团培训体系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遵循因材施教各因其才与时俱进的多元指导思想针动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同时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
3.2重点扶持优秀社团
学校重点扶持活动开展好组织制度健全经考核优秀的社团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场地奖励或给予优秀教师指导资源奖励等凝练社团文化让社团文化走出校园走向各个高校走向社会以保持社团长久可持续发展
3.3提供资金补助和教学指导
高校茶文化社团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以及对社团经费的管理茶文化社团经费有限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社团要有选择地开展活动在大型活动开展中可以向社会企业等寻求帮助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可以参加相关企业的商演来增加社团经费[10]
3.4完善社团建设
积极宣传社团文化加大茶艺社团建设力度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利用社团节结余社费购置了多套茶具茶服茶席等基本上能满足社团学员们正常的教学需求对于大学校园内茶文化社团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某个系的学生圈子而应该利用有效媒体广为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青年加入充分发挥校园中媒体的宣传作用如贴吧匝匝海报宣传单等方式普及茶文化知识推介茶文化社团
3.5整合高校茶文化社团资源
茶文化社团可以和现有社团进行合作如绘画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器乐协会等合作学习表演等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丰富社团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来扩大发展空间形成规模效应加强与其他学校茶文化社团间的交流打破校际界限共享社团资源共享活动成果共享场地资源经济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等联合开展活动学会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11]
3.6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打造品牌社团社团活动能够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提高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提高社团认可度从而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关注社团加入社团支持社团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活动成效要求要做到2点院一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活动的举办的目的和形式集思广益创新社团活动理念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举办精品活动避免野重复活动冶寻求强强联合弱强联合同时茶文化社团要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活动走活动品牌化之路对一些野杂牌冶活动进行清理整合提升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要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服务克服困难力争最好的结果只有精心策划加上不懈努力总结提炼成功活动经验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12]
参考文献
[1]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杭州院浙江大学2004.
[2]余悦.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5464-65.
[3]伍萍宋丽丁以寿.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J].农业考古2006530-33.
[4]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院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教育报2004352-54.
[5]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6]康日晖.茶文化社团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情20122198.
[7]周玲侯艳居倪萍等.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7184-186.
[8]任孔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200-201.
[9]樊立君余华珍.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20191.
[10]苏建国.高校社团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346.
[11]邢光晟毛波杰张庆华.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5125-126.
关键词:茶 茶文化 发展态势
在我国,茶的应用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唐代陆羽的《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然而茶的发现和应用不能等同于茶文化的产生。“茶文化”的历史始于被人们饮用之后超出其自然效应的范围,逐渐演变出一种社会功用,并升华成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之后,正式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萌芽
茶开始发挥其社会功用并以一种文化的面貌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然而,论其缘起,可追溯至汉代。
秦汉以前处于发现和利用茶的阶段。秦汉时期,茶作为风靡大江南北的重要商品而被广泛传播和饮用。汉代茶叶贸易的兴盛将茶饮推向千家万户,而将茶提升为一种社会功用并以文化的角色出现,主要是汉代文人的功劳。
饮茶自古为文人所好,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国力强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使得儒学、经学等各流派思想文化展现空前繁荣,各阶层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赋家与词人不断涌现。然而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制度之下,茶开始与儒家思想有了关联,并成为文人追求“平等、仁爱”的精神知音。随着文人饮茶之风的兴起,饮茶亦因文人的气质而逐渐变得更富有文化韵味,这也便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萌芽做好了铺垫。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腐败,社会风气奢糜。儒家提倡“俭”、“廉”以正身养性,而茶本身的清苦、质朴、自然的特质刚好与“俭”、“廉”的品德相一致,因此,有思想的政治家提出了“以茶养廉”以对抗奢糜之风。此时,饮茶已逐渐向一种提升人情操和精神境界的文化演变。以茶倡廉的做法开始受廉洁之士的喜爱。东晋陆纳以茶待客、桓温以茶代酒,是朝廷官员以茶养廉的典型代表;南朝齐武帝遗诏以茶祭祀并要求“天下贵贱,咸等此制”的故事,正是帝王以茶表示简朴的例子。自此,“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是我们发扬廉洁、简朴精神的优良作风。
此外,南北朝时期,文化兴盛,茶业兴起,儒家、佛家、道家、清谈家与玄学家之间的思想交融碰撞频繁,然而各家皆少不了茶。随着玄学和道教的兴起,茶甚至已作为一种社会功用被广泛引入宗教领域。南朝刘敬叔的《异苑》中曾提到剡县陈务妻子以茶祭鬼魂的故事;陶弘景的《杂录》中的“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写的便是关于神仙饮茶以修养的故事。随着茶与文化思想领域的关系日渐密切,茶文化亦随之初现端倪。
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呈现空前盛世,经济文化无比繁荣,国泰民安。我国茶业大兴,饮茶习俗传遍大江南北,举国皆饮。这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唐代大兴佛教,禅宗主张静心、苦修和顿悟,茶之清苦于佛家坐禅悟道时产生的“止睡和静气凝神”等积极作用使得僧人饮茶成风。茶与禅宗精神联系日趋紧密,禅茶文化兴起。唐代李咸用的《谢僧寄茶》中以“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眼”描述了“以茶止睡”的功效;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卷六有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向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见,唐玄宗时茶已被佛家用于传教,且茶与禅之间关系密切。
唐代“茶圣”陆羽亦出生佛门,他将饮茶视为一种艺术行为与过程,创造了茶艺,并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和茶文化专注《茶经》。《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将“儒、释、道”三教思想渗透于茶事的制作过程之中,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以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手法诠释着茶文化的真谛。陆羽好友、著名茶人、诗僧皎然不仅以“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传递了自己对茶的情感,并道出了茶人超脱的精神品格以及茶与禅境之间的相通。此诗也是对陆羽《茶经》思想的诠释。
陆羽在《茶经》将茶事提升至精神层面,对茶人的品格和情操进行了定位,并提出将饮茶作为提升人精神品德和个人修养的手段,这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如图1)。
图1《陆羽煮茗图》
此外,每一阶段茶文化的发展皆离不开文人的推动作用,唐代亦不例外。
唐代科举制度严格,诗风鼎盛,一来饮茶可以止睡凝神,二来以茶代酒可提神助兴、醒文思、促灵感。文人雅士的好茶,自然而然加深了茶与自然山水、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也便促进了茶的艺术和文化性质。唐《凤翔退耕传》中关于会试奉茶以提神的记载:“元和时,馆客汤饮待学士者,煎麒麟草。” (据史料记载,诗中“麒麟草”为道家对“茶”的称谓);唐代著名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来形容饮茶助兴的神奇功效。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文中将茶文化总结为“茶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亦是对茶的文化功用的总结。
随着不断被挖掘着更深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已被正式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记,被提升为一门文化学。
3、宋代――茶文化的成熟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它于传承唐代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足以与唐代文化并肩屹立的宋文化。继唐之后,不论是政治、科学、思想还是文学艺术领域, 都闪耀出了夺目的光彩,宋代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这也是后世常将唐宋文化并称的缘由。清代蒋士铨曾对宋文化评价道: “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亦于《邓广铭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唐朝茶文化是由文人和僧侣引领发展的时代,在宋代则不然。在经济文化大蓬勃发展的推动下,中国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成熟,制茶技艺亦更加精湛。
宋代,历代皇帝、上流社会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嗜茶成风,宫廷饮茶成为新的风尚。每有宫廷会试或宴会,以茶宴客(如图2――宋徽宗的《文会图》所示);皇帝与群臣之间亦常以茶馈赠以示恩宠和友好。因此,宫廷饮茶成为宋代茶文化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图2《文会图》
宋徽宗赵佶甚嗜茶,并著有《大观茶论》,其以“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谷粟之于肌,丝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需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善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之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而好尚矣。”等段落分别论述了茶的知识以及茶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大观茶论》中所谈及的“清”、“和”、“淡”、“简”、“静”不仅体现了宋徽宗本人的茶道思想,也是中国茶道精神内涵的最早概括。
除此以外,民间“斗茶”活动的盛行也对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斗茶”,又为“茗战”,是我国古代以竞赛的形式集体品评茶品质优劣的一种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品茗大会”(如图3)。宋人唐庚在《斗茶记》中关于“斗茶”的记载:“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亦有相关记载:“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策之精,争鉴别裁之。”由此可见,斗茶多为文人志士以作消遣或是闲士斗富的手段。
图3《群仙集祝图》斗茶会
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更能满足人的思想与精神需求。茶在宫廷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民间“斗茶”活动的开展,使得茶文化不仅演变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了民间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门特色。自此,举国内外的产茶、制茶、烹茶技艺亦有了极大提升,茶文化得到了跨步发展。
由此可见,自宋代开始,茶文化的性质开始逐渐从清雅高尚向世俗转变。
4、元明清时期――茶文化曲折发展
宋代末年,受社会官僚的奢靡之风的影响,以团茶为主流。因团茶多追求外表的精致与奢华,茶风便日渐脱离了茶文化追求朴实、自然意境的初衷,茶文化的精髓呈现败落趋势。
至元代,豪放粗狂的蒙古族统一中原,北民南迁,南方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皆受到极大冲击。我国传统茶文化思想更是受到影响,几乎呈现中断的状态。直至忽必烈时期,因其喜好并热衷学习中原文化,饮茶文化才得以逐渐复苏。然而宋朝末年流传的“团茶”制作工艺精细而繁琐,被蒙古族人视为繁文缛节因而团茶地位亦逐渐被散茶替代。随着散茶的发展,饮茶文化逐渐走向民间。
明朝时期,制茶技艺空前发展。朱元璋出生草寇,重视民间疾苦,主张与民生息,而团茶生产过程过度精细会增加茶农的负担,于是下令废除了团茶进贡制度。朝廷都不好团茶了,民间自然就不会大量生产,这也就促进了散茶的大力发展,团茶的再度被弃使得团茶技艺开始陨落。明初的饱学之士多以茶雅志,如著名的“吴中四杰”,四人琴棋书画无不精通的才子却都不得志,皆好茶。唐寅的《事茗图》、《烹茶画卷》、《琴士图卷》等都是其以茶雅志的传世茶画。
唐寅的《事茗图》
明末清初,茶文化发展鼎盛,逐渐由民间饮茶文化演变出茶俗与茶礼。随着封建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朝堂的腐败,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对现实失去信心和希望,喜欢饮茶以明志,市民泡茶馆的嗜好使得茶馆演变为各行各业好茶之人的聚集地,茶馆文化是清代社会形势的真实写照与浓缩,茶馆文化开始发展至。然而,此时的茶文化仅限于闲玩且日渐市民化,原先茶人饮茶的高洁情操与理论精髓亦逐渐被抛弃。
清朝末年,国家饱受帝国主义摧残,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茶文化从文人引领的时代彻底地结束,饮茶主体由文人向平民转化。在此时期,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和制茶技艺不断衰退,茶文化精髓自此陨落。然而,正因如此,也便有了民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著名说法,我国茶文化开始正式走向千家万户。随着茶与人们生活的日趋紧密,茶文化的主要精神开始被茶俗文化替代。饮茶、赏戏、会友等“茶馆文化”大兴。
由此可见,元明清时期,我国茶文化总体呈现曲折发展态势,茶文化的性质由文人茶向百姓茶演变、特征由“雅”转变为“俗”。随着清末国家的衰败,传统茶文化精髓亦随之日渐纤弱。
参考文献:
[1]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茶业的发展已经跨越了单纯的扩面积、增产量的粗放经营阶段,而步入了创建自主茶叶品牌和茶叶深度加工开发的时代,茶叶消费已从生活必需型转向文化享受型。杭州打造中国茶都,旨在引领提升中国茶产业的档次和茶叶品饮文化的时尚。
杭州茶文化的构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呼唤”、“搭台”和“消费”三个阶段。
呼唤
茶文化在我国虽源远流长,但“茶文化”这个词却是新出的。在《辞源》、《汉语大辞典》直到1999年版《辞海》中,都没有收入“茶文化”这个词条。1980年9月庄晚芳等编著的《饮茶漫话》(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后记中说:“茶叶源于我国。饮茶文化是我国整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人民对人类做的贡献的一部分。”同年10月,王泽农、庄晚芳在为陈彬藩《茶经新篇》所作的“序言”中说:“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特别是茶叶爱好者在品尝中国香茶的时候,对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叶文化无限向往,渴望有一本新作详细介绍中国茶叶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说,是庄晚芳、王泽农先生首先提出“饮茶文化”和“茶叶文化”的概念,并敏锐地指出当代茶人的这一历史责任。
1982年,在庄晚芳先生的倡议下,一个以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宣传茶叶文化,开展国内外茶叶学术交流,促进茶叶生产和贸易发展为宗旨的全国第一个茶文化社团――“茶人之家”在杭州成立。
搭台
至上世纪90年代,茶文化在中国各地渐趋渐热,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于是出现了一个广泛被采用的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1990年10月举行的“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坐标。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美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总结了前十年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成就,同时开启了一个茶文化研究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新时期。1991年4月,全世界第一家茶叶博物馆在杭建立,从此确立了杭州在世界茶文化的地位。20年来,中国茶叶博物馆超越了一般博物馆“再现历史”的静态功能,成为海内外茶人向往朝圣的神圣之地。
与此同时,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旅游局举办了“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这次茶文节集旅游、文化、贸易为―体,把茶文化历史展览、茶文化专题讲座、茶艺表演、名茶评选、茶叶茶具展销和贸易洽谈等整合为一个茶事节庆活动。这种文化与经贸相融互动的节会,后来被广泛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另一种形式是“茶博览会”,而杭州就是较早创办“茶博会”的城市。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世贸中心主办的“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于1998年10月在杭州举行。如今“茶博会”在全国遍地开花,已成为茶叶产区和销区的常规贸易项目。
消费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多年,可以称作为茶文化消费的一个开启时期。在这一时期茶文化与茶业经济、茶科技结合日益紧密,并继续广泛地走向大众的生活。茶文化还朝着创意、经营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创意设计,使茶文化成为一种可以经营的、走向市场的时尚生活方式,一种消费文化。茶文化不但是一项文化事业,又是一项文化产业。茶文化除了能为“经济唱戏”搭台,与经济相融,让“经济文化化”;茶文化自身同样能唱戏,即打造出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直接进入市场,让“文化经济化”。茶叶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茶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茶与茶文化的消费是多层次的。未来的茶叶产业将是经济与文化界线越来越模糊的一种状况。
在进入茶文化消费时代后,茶品和茶具被附加更多的文化意蕴,自然生态的、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品和追求艺术品位和价值的茶具正在成为品茗者的新宠。文化创意展示成为茶馆的生存之道,商家纷纷在开发文化产品(服务)上下功夫,杭州茶馆就引入听琴、赏花、读画、咏诗等文化艺术元素,举办雅集,即将推出《西湖茶乐――展演》;相对原有分散、零星的农家乐,杭州西湖区双浦镇双灵茶村的文化园和金华、诸暨等地的茶庄园规模较大,将种茶、制茶、品茶、茶宴、陶瓷、书画等诸多旅游项目相结合,突出体验式的茶旅形式;茶文化也成为书画艺术和众多戏剧影视创作的选题,涌现了一大批以茶事为主题的书画艺术作品。由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自主原创的大型舞台剧《中国茶谣》,成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台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中国茶谣”茶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品牌;2013年,由王旭烽教授编剧并总导演的话剧《六羡歌》把《茶经》所蕴藏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艺术作品,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舞台美术奖”两项大奖。
“茶博会”也逐渐向“文博会”靠近,2012年浙江省首届茶文化博览会是茶文化产品化并将步入产业化的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展会。创意创新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茶文化消费有不同的层次,需要创意来衔接:高雅经典的文化需要大众化的创意来转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需要创意来表现;时尚的、有品位的文化消费需要创意来引领。茶文化博览会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创意博览会,既展示上游的内容创意,又展示中游的设计制作,还有下游的营销服务及其衍生产品。
[关键词]茶文化特征;壮族饮茶习俗;傣族饮茶习俗;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77-03
前言
少数民族茶文化不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且很大程度将少数民族精神充分反映出来。云南少数民族茶除了作为本民族的必需品,还扮演向中国乃至世界提供茶的重要角色,为我国茶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从饮茶习俗角度看,不同民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壮族与傣族为例,其不仅在饮茶习俗中将民间社会传统反映出来,而且致力于传递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对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整体特征概述
(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
从云南地域文化看,其本身具有复杂的地貌特征,且容纳较多少数民族,整个地区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小聚居、大分散等特征。因此,在饮茶习俗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在傣族饮茶文化中,由于其居住环境主要以湿润、炎热为主,且在生产活动中不宜将器皿带在身边,这样饮茶过程中便直接将青竹筒砍下,用其煮茶。而其它少数民族如生活于热带炎热区域的基诺族,为消除解热往往将酸味极浓的调料置于茶水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云南少数民族饮茶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二)变异性特征
饮茶习俗是在长期饮食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少数民族在耳濡目染与互相交流沟通中使该习俗得到传承。但事实上,饮茶习俗在传承过程中受社会因素影响也发生一定的变迁,如传统傣族饮茶习俗中更注重就地取材,但当前竹林减少、人口数量上涨很难继续用传统饮茶方式,便开始引入现代茶具。再如传统火塘边的烤茶方式也被现代“开水冲茶”而替代。这些都说明饮茶习俗在传承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变异特点。
(三)宗教性特征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婚礼、葬礼、祭祀中常常看得到茶的影子,可以说茶是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部分民族认为茶是整个民族发展的希望,如开展的“茶灵”祭献活动,旨在祈求茶树赐予百姓更多好茶。即使现代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程度加深,许多茶神、茶树祭拜等活动逐渐减少,但这种茶文化体现的宗教性特征仍不容忽视。
二、壮族饮茶习俗的研究
不同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造就了民俗文化的差异,如壮族在饮茶习俗中更倾向于选择咸油茶、打油茶等,两种茶品在功效、品饮以及制作等方法的上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具体介绍如下。
(一)壮族成油茶的介绍
咸油茶是壮族饮茶中的主要茶品,据研究发现,咸油茶在功效上更表现为可开胃生津、祛邪去湿等方面,对身体抵抗力的提高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因此咸油茶对于山区少数民族,实质为健身饮料。从咸油茶制作方面看,其主要需做好原料与佐料的选择。其中在原料上,要求将茶树上较为嫩的的茶叶进行采集,再置于沸水中煮烫几分,然后拿出待用。而在配料选择方面,通常以米花、花生米、大豆等为主,并在制作时将其他如炒猪肝、炸鸡块等配入其中。事实上,佐料选择中其他常见的饮食佐料如葱、姜、盐、食油等在咸油茶内都可发现。
咸油茶对于壮族地区,其更可作为一道菜品。实际饮茶活动中,许多壮族人民在招待贵宾时,为保证咸油茶可赢得贵宾赞赏,多将邻居或周边咸油茶制作高手请到家中,确保咸油茶具有咸里显爽、香中透鲜之感才可为客人享用。而且需注意在饮茶过程中,咸油茶往往是高规格礼仪的一种体现,客人在饮茶过程中至少应保证三碗,这样才可体现出对茶、主人的尊重。
(二)壮族打油茶的介绍
打油茶又称为吃豆茶,从其做法上看,主要以茶叶、山茶油为主料,而配料包括葱、花生、糯米饭以及酥黄豆等。制作过程中首先需晒干糯米饭,并通过山茶油使其以米花的形式存在,然后将茶叶置入其中进行翻炒,在此基础上将适量水填入,直至煮沸后便可滤出茶叶,最后将花生、米花等放入油茶中,便成为打油茶。从其功效上看,由于打油茶本身较为甘甜且充满浓香,可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在壮族人民眼中其更可作为治病补身的良药。如壮族地区流传的“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其便说明打油茶享用过程中需细细品尝,这样才可使油茶功效得到发挥。
从壮族饮茶习俗看,当完成打油茶制作时,便需进入奉茶环节。该环节中主人为保证打油茶新鲜之感,会将许多食料放人碗中,饮用时较为不便,需向客人提供筷子。而客人自身在饮茶过程中应注意给予一定的回敬,可在饮用过程中给出赞美性语言。另外客人在饮用过程中还需注意到在主人说出“请”字时,才能开始饮用,且至少喝三碗,若饮后要离开应等到主人收拾完毕才可。打油茶作为壮族地区的一种饮食习惯,其与咸油茶相同,都是早餐与饭前享用的食品,通常许多壮族妇女在闲暇时会聚于一起共同制作打油茶。由此可见,壮族打油茶不仅在制作过程中有较多要求,而且饮茶中主人、客人都有不同的表现,充分体现出壮族整体饮食文化特征。
三、傣族饮茶习俗的研究
关于傣族饮茶习俗,其更倾向于竹筒香茶。这种饮茶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现行大多旅游活动中多将竹筒香茶的品尝作为重要活动之一,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一)竹筒香茶的介绍
傣族饮茶习俗中,将竹筒香茶称作姑娘茶,用傣语又叫做腊跺。从竹筒香茶的特性上看,其约为2-20cm长,3-8cm直径,整体以圆柱外形为主,食用中可发现有香气从圆柱中飘出,而且茶叶主要以嫩黄为主。因利用竹筒将茶、糯米等盛装,形成香味极为浓厚,茶水也表现出黄绿清澈颜色。另外,傣族饮茶习俗中,竹筒香茶往往被作为强身健体的食物之一。有相关学者曾专门对竹筒香茶进行成分分析,发现竹筒香茶具有极多的功效,包括:①醒神功效。因竹筒香茶总包含咖啡碱成分,其可使的疲劳状态得缓解的,振奋精神的效果极为显著;②对于动脉硬化具有抑制作用。竹筒香茶中存在的维生素c、茶多酚等很大程度可进行化瘀活血,如典型的冠心病或血压较高等症状都能得到缓解;③减肥功效。除咖啡碱外,竹筒香茶中的如叶酸或肌醇等能够分解脂肪、蛋白质等,长时间引用可起到一定效果;④抗菌功效。许多细菌蛋白质在鞣酸作用下都可能被凝固,由此可将竹筒香茶用于较多肠道疾病治疗或其他杀菌消炎等方面。除此之外,竹筒香茶在功效上也包括如牙齿抗龋能力提高、癌细胞抑制等方面。由此可见,竹筒香茶能够被傣族人民乃至其他大多品茶群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二)竹筒香茶品饮方式
傣族在品茶方面总结出一规律,即:“一泡渣、再泡汤、三泡四泡为精华。”该规律是傣族在长期采茶、制茶、品茶等过程中形成,竹筒香茶品饮中遵循该规律能够享受别样的情趣。事实上,对于竹筒香茶品饮,传统傣族人多将其用于外宾招待或敬奉给佛寺长老、土司等,直到后期竹筒香茶制作较为熟练且产量较多,才成为群众的普通茶饮。一般傣族人外出劳作中往往将竹筒香茶随身携带,若感觉饥渴便可利用甜竹盛满泉水,在煮沸过程中放入竹筒香茶。当竹筒温度降低后,便可进行品饮。
(三)傣族制茶习俗
傣族人饮茶习俗中,其在采茶中需进行茶树的祭祀活动。如在夏历正月时期,各家男主人需将公鸡带到茶树下进行宰杀,并使血、鸡毛等都撒在树干上,同时将进行祈祷茶树给自家带来好收成。对于未祭祀茶树的民户,通常意味其在制茶过程中不会取得较好的茶品。完成祭祀活动后,便可进行竹筒香茶的制作,其往往作为待客的重要食物,制茶方式也极为不同,综合来看可细化为两种制茶方式。第一种主要利用小饭甑作为载体,将糯米放入载体最底层,然后将纱布铺设在饭甑心上,此时便可置人春茶。完成该环节后便需进行火蒸,直至糯米香气完全被茶叶吸收后便可利用竹筒盛装。这种制茶方式主要可使其中糯米、甜竹以及茶自身的清香散发出来,而且将竹筒香茶存储于竹筒内,可将牛皮纸对竹筒外部进行包裹,可使竹筒香茶的品质得以长时间维持。另外一种方法也需准备好甜竹筒,但应注意其长度与口径上应达到一定标准,分别为25cm与6cm。同时需通过铁锅对采摘的嫩叶进行揉捻、杀青等,完成后便需向竹筒内注入。
四、壮族和傣族的茶俗的异同
从壮族与傣族茶俗看,由于两族在发展历史以及地域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其茶俗也表现出不同,如壮族人民在祭祀茶树过程中往往需唱祭祀歌,而傣族在茶树祭祀时需利用较多吉利语言进行祈祷。而从茶制作习俗上看,傣族制茶中为保证茶品清香,注重利用竹筒作为材料,即使在饮茶中将用竹筒盛茶也体现出对客人的尊敬,但相比之下,壮族制茶饮茶习俗较为简单。另外,从壮族与傣族茶俗相同之处,可发现饮茶与制茶习俗都是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而得以形成,不仅将产品作为自身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常用于招待贵宾。如壮族饮茶文化中,客人喝三碗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同样傣族饮茶习俗中,通常要求客人长饮四碗,以此表示对茶与主人的尊敬。事实上,无论茶俗存在差异或相同,都是两族发展中的重要文化体现,应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予以保护。
五、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无论壮族、傣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都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且在茶业方面本身便为大多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来源,需要在传承这种饮茶习俗的同时利用茶业带动民族的经济发展。具体茶文化发展建议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扶持力度的增强和宣传力度的加大
少数民族茶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极多的难题,特别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大多少数民族传统饮茶习俗也发生一定的改变,易造成传统优秀文化出现消亡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应立足于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特征,采取茶文化基地构建、互联网引入或与旅游产业保持连通,这样既可达到茶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但需注意单纯依托于政府扶持,仍难以达到实质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效果,需族中采取更多外资引入或集资等方式,使茶文化以产业的形式存在,确保其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茶文化建设总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近年来,国内大多游客为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的亲切朴实、清丽古朴等,更青睐于云南少数民族区域。对此便可采取茶文化产品开发的形式,如现代红茶、绿茶等展示的形态,都可作为少数民族茶文化产品开发的借鉴,尤其如壮族咸油茶、傣族竹筒香茶等茶品本身在品饮上能够得到消费者喜爱,同时其自身涵盖极多功效,值得在茶文化产品开发中进行推广。少数民族人民可直接将制好的茶以袋装形式存储,这样可便于游客携带,并注意将相关的茶谚语或茶故事如壮族、傣族等饮茶规律直接设计其中,使游客品茶的同时便可体会到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三)民族茶艺馆的构建
为使少数民族茶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除选取旅游作为传承载体外,少数民族地区也可考虑自行创设相应的载体,如茶艺馆,使其融合不同民族的饮茶风俗。茶艺馆既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日常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可用于外宾招待,自身传承与发展茶文化的同时,可使茶文化被外界所熟知。事实上,除这种茶艺馆外,少数民族地区也可考虑进行茶博物馆的开发,我国现行关于茶博物馆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却缺少类似的博物馆,因此可考虑构建特色博物馆,将珍稀茶品以及茶史学文化存储其中,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标。
(四)依托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茶文化
茶文化实质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中极易随经济发展而发生实质性的变迁,不利于对茶文化的保护。对此,在茶文化传承过程中应考虑将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关联保护,如利用文字形式对少数民族饮茶习俗进行记载,并附加于相关文物或实物资料中,或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品等与茶文化相关联,使人们通过对手工艺品的观察鉴赏便可体会其中的涵盖的文化内容。
【关键词】茶文化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51-02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推崇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1]。江西农业大学目前已开设茶学本科专业及茶文化与旅游方向。在茶学专业背景下,从农学的角度认可茶学,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文化[2],以茶文化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文化品味和素质教育[3]。在笔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和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现象。鉴于此,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提高公选课《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质量,为丰富大学生文化品味和提高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1教学方法改革
1.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 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5]。
2 教学手段改革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6]。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 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 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沉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弘扬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公选课《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1]。《中国茶文化》教学改革的推行,丰富了课程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学效果,笔者在《中国茶文化》后续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 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2]陈茶凤.?高职高专茶文化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161-162.
[3]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 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吴翊. 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
[5]王君雯. 中职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以商品学中的“茶叶”部分教学为例[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9:167.
[6]吴亚凤. 多媒体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J]. 教育:中旬,2013,6:52-53.
[7]刘兰娟.?Blackboard教师操作手册[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历史中承载着无数的文化瑰宝,早在4000年前我国的先人就开始种植茶叶,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茶文化。贵州省作为新兴茶业大省,在旅游方面也同样具有众多资源。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发展茶文化旅游,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主要是从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出发,探寻现阶段贵州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找到适合贵州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创新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追求享受消费,旅游业成为了热门产业之一,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茶业资源,如果将茶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势必会开拓新的旅游资源,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因此,笔者在本文希望能够从贵州现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中寻找到一些思路,为贵州茶文化旅游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方向。
1贵州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概述
所谓的茶文化是指茶叶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茶叶有关的物质成果与文化成果的综合。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到茶,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最早的茶文化同样也是起源于中国。迄今为止,有历史记载以来,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一方面,人们将其作为一种饮品,供人们引用,另一方面,一些人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将其作为一味中药,用于治病救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茶叶开始传入到其他国家,成为了中国的象征。贵州下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计有88个县,其中有过半的县市种植茶叶。目前,贵州有10大著名的茶叶,包括清香味浓的都匀毛尖、逆旅清爽的梵净山翠峰茶、醇厚浓郁的石阡苔茶等。这些茶叶每年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极大的带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1.2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就贵州而言,旅游行业也是重要的产业之一。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如果能够将其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去,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从现实情况来说,贵州是著名的产茶大省,其种植茶叶的历史要追寻到汉代,88个县市中半数以上以茶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茶叶对种植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种植茶叶的地方环境都比较优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通过旅游行业可以将游客带到当地亲身体验到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的乐趣,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样的旅游方式对于游客来说是十分特别的,不仅是欣赏,还可以参与到其中。其次,通过茶文化旅游可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提到茶,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是茶文化却并不为人所知,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和惋惜,自古以来,茶便是产自于中国,但是现如今却被日本发扬的很好,在日本人们对于茶文化很注重。我国决不能丢弃这一文化,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决不能任其在我们手里消失。
2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困境
2.1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
对于茶文化而言,如果仍然不能加以重视,那么今后这种文化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能任其这样发展下去,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措施将其发展壮大。茶文化旅游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茶文化旅游虽然之前就有相关学者提到过,在一些产茶大省也都有过相关的探索,关于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哪个省份,现如今都属于独自摸索的阶段,贵州在茶文化旅游的道路上还在进行着摸索,在摸索中总结经验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在之前的常识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区的旅游当中融入了茶文化,但是这种旅游模式中,茶文化并不够浓厚,人们难以从中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因此而言,贵州的茶文化旅游并没有达到目的。
2.2茶文化旅游不受重视
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当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人们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人会在意其中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贵州地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但是当地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人们将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其中所包含着的文化价值却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过。贵州种植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十大名茶在全国的销售量十分可观,但是人们总是将两者分开来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两者结合所能带来的巨大的商机。茶既然可以作为贵州省的名片,那么在旅游行业当中,将茶叶融合进去,不仅可以开辟新的旅游路线,同时也可以带动茶叶行业的发展。若要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政府、旅游行业从业者、茶叶种植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如今政府的参与力度并不够,很大程度上并不重视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社会自发性的发展,能力有限且发展空间不大。这也成为了限制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2.3文化传承力度不够
发展茶文化旅游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之前的实践当中也作出了各种设想,试图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目前,贵州的都匀、湄潭、梵净山等地都进行了茶文化旅游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茶文化的传播力度上。人们通过体验式的旅游,感受到了茶叶自身的魅力,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没有将这种美感上升到对茶文化的了解上,只是单纯的欣赏景色。茶叶的存在要追溯到4000年以前,其中所承载着的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以及劳动人民的精神成果。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品尝,其中涉及到很多工序,还有很多的茶俗茶艺,这都是文化的表现。此外,茶与音乐、诗词、歌舞以及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人们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且缺乏相关的人才,所以在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传承收效甚微。发展茶文化旅游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是文化的传播同样重要。
3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创新措施
3.1发展“体验式”旅游
茶叶从种植到最终走向市场,其中需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游客们虽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风光,但是却无法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通过发展体验式的旅游,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到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采摘茶叶的要求非常高,每天清晨十分,茶叶还带着露珠的时候,采摘的茶叶味道最好。此外,采摘茶叶要选取茶树最顶端的小嫩芽,这样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清香,回味无穷。大都市中的人们每天忙碌于各种事务,身心十分疲惫,投入到大自然中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是十分放松和惬意的一件事。人们可以将身心投入到当中,剥离各种烦恼,获得最简单的快乐。
3.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行茶文化的深入开发
若要在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旅游行业和茶业的努力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之处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贵州茶业的知名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当地举办一些大型的会展,充分向游客和全国人民展示贵州茶业的特色,打响知名度。同时也要走出去,中国有茶业博览会等大型的茶业交流会,要将贵州茶业带到这些地方,提高号召力,让茶业成为贵州的名片,展现品牌的效应。另外,在景区的开发商政府也应当加大财政支持,最大限度的进行深入的开发,从吃、住、游、娱等多个方面进行扩展,增加景区的乐趣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发展旅游业和传播茶文化并重
现如今的茶文化旅游将重点主要放在了发展旅游业上面,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这就导致茶文化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美的享受,感受贵州当地的自然风采和民俗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应当传达出茶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充分的认识茶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得拥有4000年历史的茶文化不至于消亡。例如贵州当地有很多的茶俗茶艺,如果能够在游客进行旅游观赏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茶文化。其次,贵州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一个省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这些歌曲同样也是茶文化的载体,此外还有戏曲、诗词歌舞等,在当地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游客更加近距离的认识茶文化。
4结束语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茶文化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既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使茶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潘怡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时琴;廖凤林.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2011(17):18—19
[2]喻丹.从茶叶到茶业[J].当代贵州,2009(10):34-36
[3]罗庆芳.浅谈贵州茶文化旅游[J].旅游考古,2007(02):65-66
[4]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J].农业考古,2013(05):43-45
[5]宁晓菊等: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05(04):10-18
[6]罗时琴;廖凤林;江波.贵州湄潭茶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4):15-16
[7]严浩坤.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集团经济研究,2007(08X):111-112
黄集斌先生,协和茶行(香港)有限公司负责人。与茶打交道二十多年,他对茶文化有着执著的热爱和研究。从喜爱到沉醉,他肩负使命感,参与到许多推广茶文化的活动之中,致力於将茶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与茶结一段缘,在茶香飘满诗意中惬意地生活。他知茶,爱茶,更将茶融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他就是黄集斌先生,和其父亲黄锦枝先生一样,对茶文化有着如痴如醉的执著与研究。二十多年的茶行经验,他将自己修炼成了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K热衷於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事业。
茶与事业结一段不解之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黄集斌先生祖籍福建泉州,福建自古产茶,正山小种、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等享誉国际,茶文化悠久深厚。或许与茶结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与茶结缘很大程度上还是受茶商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黄锦枝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把武夷岩茶引进香港的人之一。自茶行成立起,他就到公司帮父亲的忙,父亲如何经营,及对茶文化的执著与研究,让他在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K习得几分。
“如果说父亲当时做茶是为了生活的话,我加入茶行更多的是自己爱好,对茶、对茶文化的兴趣。”1992年,黄集斌先生开始拜师学茶,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他学茶颇有天赋,再加上那个年代学茶有许多现在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进步迅速,且知道各种茶的正统标是如何。“其一,当时学茶比较便宜且便利,以普洱为例,师傅们日常喝的就是红印,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好茶,这很难得。其二,父亲的茶行跟出口公司有贸易往来,我们可以拿到很多标的样品,有了这个参照便可知喝的茶是否标。”本身家里的茶文化氛围就是得天独厚的条件,黄集斌先生说自己是幸运的,也很珍惜这些条件。
黄锦枝先生当年以经营铁观音和武夷岩茶为主,黄集斌先生进来後又接触普洱茶。每年出茶的时节,黄集斌先生都要到云南、福建等原产地收新茶。“产量和价格固然是考虑因素,但收茶最重要还是要品质,即使有的年份产量少,若是品质不高我们也不会多收。”这是从父亲那传承下来的经营之道。
公司有许多稳定客户,他对於他们的口味和喜好都了如指掌,而他对茶叶的了解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有着“十年後的眼光”。“普洱茶一般卖的都是十年以上的,口味和方向皆已定型,就像一个孩子长大了,定性了,才能放心离开家。”黄集斌先生形象地比喻说。新普洱茶饼,他只要看看成色,闻闻味道,储存十年後大概是怎样心中便有了一二。这就是功夫所在,若非长年累月的锤炼,怎会有如此本领。
茶与生活道不尽的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於神农,闻於鲁周公,始於唐朝,兴於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中有乾坤,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浩瀚世界。
“我所理解的茶文化,其实就是生活的文化。”黄集斌先生解释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也可见,中国人将茶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与前六项必需品相比,茶是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追求。而也正是因为介入到生活,茶文化才能传承几千年保存下来。”
茶按季节分有春茶、夏茶、秋茶;按类别分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而若按发酵程度又有不发酵、半发酵、全发酵之分;茶叶产地众多,品种不胜枚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人们就善於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不同的饮茶习惯则是受地域的影响。
茶文化根植於生活,茶道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唐朝人煮茶,宋朝以点茶为主,到了明清之後则以冲泡散茶的形式传承了几百年至今。u茶工艺的不断改进,推动了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还扮演着桥抛饔茫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一杯茶承载的是礼节,承载的是情谊,承载的是文化。
因为喜爱,所以了解,黄集斌先生将自己修炼成了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茶叶是浓缩物,每一片茶叶都不尽相同,同样的品种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味道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区生长的茶叶,雨水、土壤、裾、u作等任何差,味道也会不同。”
茶叶有千差万别,而如何泡一杯茶也有很多讲究:“泡茶的讲究之一在於水,不同的水泡不同的茶,味道有差别;讲究之二在於茶具,不同材质、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杯子对茶的香气和口感影响很大;讲究之三在於水温,不同的温度对茶叶的溶解能力不同。”
泡上一壶普洱,茶香氤氲,一边细细品抿,一边听黄集斌先生将茶的点点滴滴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情。“第一泡叫做温润泡,目的是为了让茶叶充分受水,味道还没出来,一般倒掉。”穹弥际,他边泡茶边介绍,K示范,或许是常年累月跟茶打交道,他举手投足之间透着儒雅与淡然,“喝茶也是有讲究的,等茶汤凉一点了喝一口到口腔,再咽下去,合口,闭眼,吸气,再吐气,从舌面、舌尖、到喉咙再到鼻腔,一点一点去感受茶的味道和香气。”
其父亲黄锦枝先生就总结出了八个字的品茶口诀――形美、汤清、气足、味醇,任何茶都可以按这个方法品出来。
茶与责任愿做文化的传承使者
黄集斌先生爱茶,如痴如醉。茶於他而言是生活必需品,他笑着说家里人一天的生活都是从一杯茶开始的。茶於他而言是生活的夥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以茶会友,广交各界朋友,从茶客们身上可以博裰诔ぁC褡逦幕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灵魂。他做茶,起初是源於兴趣,久而久之,演变成传承茶文化的责任。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史已很久远,可以说,茶叶之路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茶文化向外传播的主要路线有两条:陆路传播和海路传播,即丝绸之路传到东欧国家,及海上丝绸之路传西欧和中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让人不禁联想到茶文化。以茶为媒介推广交流,让茶文化走出去,黄集斌先生经常参加一些活动,或者参与筹办茶会。重走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6月,他在斯里兰卡参与筹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会,通过中斯茶文化交流和茶艺表演,以推动经贸文化往来。这样的活动他还参加了许多。
2008年,他开始做斯里兰卡茶叶进口,对当地的茶道深有了解,这个国家做茶的历史源於中国,甚至现在还保留着我们百多年前的u茶工艺,让黄集斌先生感到诧的是,这样一个小国在世界红茶出口量s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产茶大国中国,不禁让他深思。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人对茶的研究成果体验,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侧面反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精髓可以归结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有社交、礼仪、艺术等诸多方面,并且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大。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它的教育内涵与茶文化是有某种程度和意义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用茶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我国茶文化的综述
茶文化是人们以茶为载体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内容。它的核心是茶。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为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对茶文化定义,它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与茶相关的一系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属于“中介文化”的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茶文化的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产业科技以及茶类和茶具、茶艺、茶画等等艺术表现形式,由茶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茶道精神、茶德等方面。总体上来说,它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们从茶事活动的行为文化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来完成。我国古代诗词中像“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充分说明了敬茶的习惯已经形成。此外,还包括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风俗。并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所形成的茶艺习惯也大不相同,各自有自身的特色,这也正是茶事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除了行为文化外,还包括心态文化。人们在品茶饮茶过程中所包含的新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是在前期茶事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在品茶时内心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并且由此产生一系列丰富联想,体现出茶叶生产以及茶区生活的文艺作品,把茶艺和人生处世哲学充分结合,进一步上升到哲理层面的高度,也就形成了茶德、茶道等。这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占有核心位置。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简述,可以看出,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为一体的产物,它的各种衍生行为和现象都是茶叶多样性应用的一种体现,这些文化是围绕茶展开的。
2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形成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系是以帝王为最高统治的,它的地位特殊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纵观古代帝王将相,有很多是直接参与到茶文化形成中的,例如宋徽宗、乾隆帝等等都对茶情有独钟,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诗词[2]。其次,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形成的直接创造者。古代人民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物质成果,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财富,这些对后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基本上最后都纳入到了茶文化的构成体系中。例如当前社会中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讲茶”的传统习惯,这也正是茶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体现,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和谐文化。第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一种寄情传景的致和之物,可以通过茶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茶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这在历朝历代都有明显体现。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饮茶特点各不相同,这样所形成的诗词也就各有特色。但是,中心不变,即围绕茶来作文章,推动茶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2.2历史传承悠久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文明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时期,并且这种文明从诞生到现在没有被隔断。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论述的准确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最早体现人们对茶的认知和关注的,经过神农氏之后,从神农时代至今历经几千年历史,出现了神农氏、陆羽等的茶研究代表人物,陆羽更被称为茶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有了更大范围的延伸,例如茶道、茶艺文化传入到了日本、文成公主带茶到塞外、寺院引入茶,实现了禅与茶的结合文化、文人饮茶题诗等等,都是很好的体现,因此,它在时代的发展中变得更具有内涵和独特性。
2.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民族性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例如四川少数民族喜爱饮用砖沱茶,西北地区青海、少数民族饮用紧压茶,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饮用擂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喜欢饮用烤茶等等。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茶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与其生活环境和人文文化有重要关系的。
2.4体系构建的完整性
我国的茶文化结构具有物质、制度、行为以及心态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的物质文化主要有茶叶的选种、栽培、加工以及包装运输等劳动,同时也包括与饮茶相关的茶桌、茶具等的事物存在;其次,它的制度文化包括茶叶专卖制度、茶马贸易等;第三,它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民风和民俗的形式表现出,属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国形成的习惯和定势;它的心态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心理活动,长久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层,而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历史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生活意义,因此,可以说它的构成体系是十分完整的。
3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上述提到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精神,而茶道精神又是和茶人精神紧密相关的。茶人精神指的是茶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茶人应为具备的素质、风范和面貌。它最朴素的表达就是“默默的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引申出来的。那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可以充分的学习茶人精神,从茶文化中吸取营养,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原则,这对其未来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以茶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对茶道精神的领悟体会到深层含义,从而自省、审己,正确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调整人机关系,从而能够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这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3.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就是从中领会,并与人的追求相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以细微的感官来感受茶道,去探寻未知的事物,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上超越自我。茶道精神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仁义、诚信,这两方面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很多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随意毁约等导致诚信意识严重丧失,而茶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品茶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茶道精神,注重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仁义,从而改变自己重新塑造人格,修身养性,以正确的心理心态来服务于社会,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贡献。
3.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那么在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茶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仅对学生而言,而且对于高校自身来说都是如此。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系,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整个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而且也渗透了各个宗教的传统文化精髓。高校学生可以从茶文化中体会领悟到华夏文化的魅力,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从言行、心理、价值观等方面来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发展特点,以茶道精神指导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充分结合,达到修身养性的同时升华自我。
4总结
一唐代茶文化兴盛的社会历史条件
唐代茶文化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终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唐诗的繁荣、贡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导等因素。
1、佛教的大发展和推动佛教的大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而佛教中的禅宗兴盛直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广泛流行;茶禅互动,相互吸收和促进,茶文化得以产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云: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晚间不食不睡,甚为难熬。为求功德圆满,修身养心,禅宗功夫坐禅就需要脑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与坐禅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禅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谢僧寄茶》中说:“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可见茶叶与禅的结合有其客观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热衷于以茶助禅,以茶助功,民间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风因此不胫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许多名茶产于名刹,许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举制度的促进唐代用严格的科举考试来选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场,以示关怀,所谓“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这种科举制度中最高规格的考试,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赐茶的人每不感到无比自豪,其轰动效应也更大。这说明科学制度中赐茶的普遍性。
3、唐诗繁荣的影响文人作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求作者头脑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诗兴,发文思,所以吟诗与饮茶有机结合起来。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这种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同时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涉猎,内容丰富,词句优美,从侧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391首,作者113人,这与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见的茶诗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4、封建政府的倡导主要表现为以朝廷为首的各级官府提倡饮茶,主张以茶代酒,贡茶、赐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间搜刮名茶贡饮。唐代贡茶有2种,一是选择各地所产名优茶进贡,二是在茶源丰富,茶质优良,环境优美的地区设立贡茶院造茶进贡。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唐代皇上向各级赐茶已成为示宠的象征。妃嫔、内侍、公主、学人、举子、军人、官吏、王公贵族等都成为赐茶的对象。得到皇帝赐茶的王公贵族更是感激涕零,视为殊荣,誓死图报。皇帝如此重视茶,茶就被作为一种礼仪用于和亲以及固边强国之事上。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叶。《政教鉴附录》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与吐蕃及回纥的茶马贸易,既有礼遇周边少数民族,以茶惠及边民的内容,也有强国固边的深层次考虑。
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十分厚实,饮茶非常普及。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义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4、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1、唐代茶文化是对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茶文化思想,揉合当时思想界的精华,创造了完整的茶艺形式,使单纯的饮茶活动一变而为精神的活动。人们在制茶、煮茶、饮茶的过程中,深刻理会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内含。这既是一种物质享受,又是一种精神追求,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给唐代不同人们提供了开展茶文化的乐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奠基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这种影响,甚至直至今天仍无法完全摆脱。
关键词:临沧;茶文化资源;开发构想
临沧是云南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茶文化底蕴浓厚,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然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还没有形成整体开发格局,缺乏开发理论指导。本文根据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结合旅游业对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提出整体性开发构想,构建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体系。本文所指的茶文化,主要从广义上进行界定,指的是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市场定位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前景
临沧市旅游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21.2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2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131.3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亿元,旅游总收入达47.1亿元,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临沧“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临沧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茶文化、佤文化作为发展临沧旅游业的两个重点。同时,临沧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开展,即将建设的临沧八条二级路和临沧沧源机场等,将带来临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地位的不断稳固,拓展了临沧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临沧茶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将得到发展和壮大。
(二)市场竞争状况
1.与世界茶文化资源比较。世界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其次是越南、土耳其、日本等国。本文仅选取世界四大名茶所在国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进行分析探讨。
印度的茶叶产量在生产、消费和出口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2007年有关统计数据,尽管人均消费低,但印度茶叶国内消费几乎占总产量的3/4,出口消费占总产量的1/4,外汇收入与国内收入基本持平,同时,茶叶的出口经济是印度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斯里兰卡的茶叶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之一,斯里兰卡也是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茶叶出口贸易量很大比重,茶叶行业就业人数约占斯里兰卡总就业人口的1/7,茶叶出口已成为斯里兰卡外汇的重要来源。
中国的茶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很多国家包括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均源于中国,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曾从中国引进,中国是世界四大名茶生产国之一,茶文化内涵丰富,茶产量也非常大。
临沧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产品有著名的“滇红”、“蒸酶”和普洱茶,1938年创制的“滇红”茶产品曾享誉中外,远销欧美和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临沧实现茶文化产品国际化的基础和铺路石。
2.与周边地区茶文化资源比较。临沧周边产茶地区主要有普洱、西双版纳,两个地方和临沧同处于北回归线和澜沧江流域,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近年来,普洱、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尤其是在基地建设、宣传策划等方面,临沧与他们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普洱曾是历史上茶叶集散地之一,目前普洱已拥有茶园66万亩,高优基地16万亩,年产量达2.1万多吨,总产值2.8亿元。西双版纳州有茶园38万亩,高优基地5万多亩。茶叶生产基地如普洱的龙生集团、版纳的勐海茶厂、六大茶山等龙头企业也在加快发展,两州市在高优茶园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无性系茶园几万亩连片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程度较高,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扶持企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但是,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在旅游业发展中,更突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茶产品更多是作为一种旅游商品形式出现。
临沧是茶的原产地,曾经在种茶制茶方面居首位,茶文化历史厚重,有发展的优势和底蕴。据调查,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的领导和企业都认为,临沧的茶叶品质是最优的,普洱、西双版纳每年都要从临沧收购上千吨茶叶原料加工。同时,临沧有世界闻名的“滇红”茶叶品牌,聚居着23个少数民族,为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积淀了丰富的底蕴。
(三)市场定位
进一步总结临沧茶文化优势,寻找新的尚未被占领但在潜在市场需求的位置,同时,结合临沧旅游业发展状况,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引导下,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市场定位:一是打造原生茶文化旅游和体验品牌;二是走“滇红”品牌化道路。临沧是“滇红”的故乡,“滇红”茶产品曾远销欧美和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负盛名。可抓住“滇红”这一品牌效应,树立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开拓市场,将临沧茶文化旅游推向世界。三是凸显民族茶文化旅游。临沧茶产业可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将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凸显民族茶文化旅游,努力开发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临沧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资源开发中,目标市场的选择应考虑分阶段、分步骤进行,首先可选择近距离目标市场,随着茶文化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再选择中长距离、远距离到更远距离目标市场。市场范围应先市内近区,再市内远区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然后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开发理念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我国西南边陲一块神奇宝地,由于交通、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旅游资源仍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目前尚处于原生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将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入开发理念中,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临沧古茶园、古茶树、茶乡茶园和民族茶文化原始风貌为前提,努力打造有特色、有个性的原生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开发模式
临沧地处偏僻,区域经济欠发达,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资金短缺是开发的首要瓶颈。要实现开发最终目标,就必须走市场化运作模式,面向市场寻找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市场,应以市场为导向,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突出优势、独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受众才能把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烙印在脑海,树立独树一帜的鲜明品牌形象。
四、实施形象品牌策略
临沧茶文化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原生性和体验性,随着现代旅游大众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可考虑打造“生态”和“体验”品牌,让游客在观赏优美景观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真正让游客参与到项目中去,亲自去接触、体验自然和理解自然。
另一方面,应抓住“滇红”这一品牌效应,借助“滇红”国际声势,大力宣传,扩大临沧茶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实现临沧茶文化旅游走向国际的远大目标。
五、多渠道筹资,获得强大的财政支持
目前,临沧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粗浅开发层面,尚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临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虽然能通过政府行为筹措一定资金,但开发是一项大工程,完全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持难于保证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应多渠道、多元化地广纳资金,政府、企业集团,包括民间闲散个人资金均应力争。可形成不同层次,多种角度的开发格局,大中型项目可以吸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金保证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中小型项目可以采用入股的形式或者项目承包开发、承包经营的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来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临沧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沧地区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3] 季少军.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6-11-06.
本文简要叙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从课堂导入、创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渗透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以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茶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学生对英语知识更为理解。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若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便不能正确应用英语。茶文化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之一。教师通过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引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令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了解,英语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纯熟。
1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文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语言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是对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其形成既包含了这一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该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之间既互相影响,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对语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语言,还需学习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师在教授大学生英语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渗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历史不同,所用语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即使两者所用的语言均为英语,但也容易产生诸多误会。如中国人喜欢关心别人,若客人来访,会说:“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转换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倾向于他人夸赞其年轻、强壮,中国人关心的言语往往会被其理解为质疑自身身体状态,有可能产生不悦。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在之后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发误会。
2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
茶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还衍生出茶道这一文化。中国人饮茶以热茶为主,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饮茶的流程,而整个过程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以及闲适的气氛,供人们在煮茶以及饮茶的过程中探讨交流,显得极为和谐。人们对茶的了解以及依赖也无分等级与层次。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茶依然已然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质。事实上,中国人饮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将伦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饮茶的过程当中,从而形成了茶道,透过茶道,中国人可以修养心性、品味人生,从而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茶道属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别,其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所以茶道并没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质进行定义,往往凭借个人悟性无止境的贴近或是理解。对中国人来说,饮茶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领悟其内在文化。中国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茶道精神。中国古代人普遍认为茶可以助兴以及清谈,进而与天地沟通,故而,儒家通过饮茶以证廉洁,道家通过饮茶以求和静,佛家则通过饮茶以悟佛理,中国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质本身价值。西方人在饮茶方面与中国人差别较多,以美国人为例,其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饮冰茶,而非热茶。其在饮用之前,先将冰块放在茶中,或是将茶放置在冰箱当中冰镇,之后取出。这样的茶闻起来更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饮用更为爽口,一瞬间觉得身体清凉。然而,西方人饮茶,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所用茶叶也以速溶茶叶为主,故而少了一种感情在其中,没有中国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调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也有将饮茶衍生为一种文化的国家,英国便是其中之一。饮茶是大部分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现的精神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其饮茶强调的是绅士风度以及礼仪,而非悠闲以及随意。最初,英国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级的茶具饮茶,随后逐渐发展为朋友之间聚会的平台,即茶会。随着这一活动的逐渐普遍,英国人设定了更多礼节性的规定,如对茶会中所使用的茶具、烛台以及插花灯的要求。同时要求茶会需要伴有一定音乐以及悟道。通常情绪下,英国的下午茶会安排于下午4点至5点之间,要求配有一定的甜点。时至今日,英国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点心,而茶仅作为一种辅助饮料存在。由此可见,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人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叶本身的价值,即使是英国茶文化,也只是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之后逐渐转化为餐饮,同中国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之后的学习也难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意义,还应教授学生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加以运用,教授学生西方文化的交际模式,避免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时,便可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入教学当中,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单词。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忆词汇,并对词汇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师可在课堂当中询问学生:中国较为常见的茶都有什么类型?学生会回答绿茶、红茶等类型茶。之后教师提问学生,绿茶用英语怎么表示?部分学生回答:greentea。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红茶怎么用英语表示?部分学生便会按照绿茶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即redtea。此时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告知学生红茶的英语表达为blacktea。同时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更为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更为注重茶汤的颜色。红茶茶叶颜色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称其为blacktea,直接翻译为“黑茶”。而红茶茶汤颜色偏红色,故而中国人称其为“红茶”。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学生理解红茶被西方人称为“blacktea”的原因,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教师通过该方式教学,也可令学生的记忆更为牢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单词,如教师在教授中西茶文化过程中,便可问学生,茶属于什么类型的饮料?对茶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便能回答:茶属于软饮料。此时,教师继续提问,软饮料用英语怎么表达?若学生不清楚如何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柔软的英语表达方法为soft,而饮料的表达方式为drink,所以软饮料的表达方式为softdrink。教师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较为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之后学生的听力练习以及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3.2创建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英语成绩颇为良好,但实际应用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无法与西方人流畅地进行交流,听力能力较低,难以即时理解对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所用英语与实际情境不符,或是出现中文式的英语的现象。尤其以英国为例,英国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与中国对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如果对英国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其英语用语便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得体性,无法在实际情况中使用。作为教师,应积极将西方饮茶文化介绍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英国茶会使用较为频繁的用语,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以便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相关研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茶会,令学生直接感受英国茶文化。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英国茶会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设计对话、服装以及部分情境装饰。其次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还原英国茶会的状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确认对话的合理性,保证对话中英语语法等方面的正确性。比如,学生将黑茶同样翻译为blacktea,教师便需进行纠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学生虽然对话方面没有错误,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时,服装类型为smartcasual,虽然不用着正装,但也不可以穿着牛仔裤或是套头衫等过于休闲的服饰。而部分学生有可能穿运动鞋或是凉拖鞋进行表演,这显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时应当给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学生在搅拌茶叶时,会发出较大的声响,这也不符合英国对礼仪的追求,教师应告知学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点钟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勺子,几次过后,勺子依旧停留于6点钟位置,将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记不要洒出茶汤,也不可在勺子还留在杯子当中时,饮用茶汤。其三,礼仪用语。中国人为表示亲昵,往往忽略“请”,“谢谢”等用语,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同时,不可提到“13”以及“3”两个数字,学生在设计对话时也应注意。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情境,指出学生英语使用方面的错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也令学生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作者:张晶晶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茶吧 幼儿教育 游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现代人的心态变得浮躁,而品茶需要我们细察细品,需要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对待,这种心境是现代人所缺少的。
在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中,现在已加入了许多的时尚元素,例如:奶茶店、火锅店等在我们生活中被幼儿熟知的休闲场所,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些内容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其实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能够了解国家的一些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绪,我们在设计游戏时可以加入一些民族特色的内容,让它们与时尚相融合,碰撞出更亮丽的火花。
在游戏中创设茶吧这一区域后,幼儿的关注度之高出乎我们的意料,说明他们对于这个我们平时不太接触到的话题其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如何将茶吧很好地融入整个自主游戏中,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现茶文化?
一、古朴典雅,玲珑剔透——背景的创设
确定了要开设茶吧,首先要有好的背景和材料。就像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符合的茶具。《纲要》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在设置活动区时,不仅要注意提供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类型和区域,还要考虑各区域及活动之间如何相互适应和协调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设计的茶吧需要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在风格上要接近中国风,这样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切的理解。另外,茶吧最主要的是要有各种各样的茶叶和漂亮的茶具。我们就在游戏区域收集了很多茶叶盒子,让幼儿通过盒子的特点分析各种茶叶基本特征。
二、品种多样,甘醇浓稠——种类的多样
品种多样的茶叶是游戏的必需品,然而当这些茶叶大量投放到游戏区,幼儿对他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如果我们只是通过一些死的方式记忆,那么幼儿兴趣肯定会大减。既要让幼儿自主探索,又要让他们对每一种茶叶的特征有详细的了解。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让茶吧,如茶香蔓延一般渗透在生活中。每一个星期开展一个品尝活动,对两至三种茶叶同时进行观茶、泡茶、品茶,让幼儿在真正的体验中感受多种茶叶的不同,这也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
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能力的提高
好茶用好水,古人对此非常讲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副楹联说明了名茶伴美水,才能相得益彰。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好的背景、适宜的材料,但如何促使幼儿提高水平,这就需要幼儿在游戏时积极探索,挖掘游戏的价值,让茶吧更好地“经营”。刚开始玩游戏时,参加游戏的幼儿都是按照学习过的泡茶过程,点一杯茶,然后喝喝就走了。一段时间过后,大多数幼儿就失去了兴趣,他们的茶吧和其他小吃店一样,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开买一点点心,好像“茶”存不存在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这样就失去了茶吧真正的意义。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变大,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更好,很多商家会组织许多吸引人眼球的促销活动,现在大部分幼儿对这些比较熟悉,我们利用幼儿这方面的经验,以让茶吧经营得更好。在一次的游戏讲评中,让茶吧的服务员提出最近茶吧生意不好的现象,并且很多人都是去买点点心就走了。让幼儿针对这些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汇总。在总结这些方法哪个最好时,出现了大家都不肯承认自己不好现象,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个方案表,每天采用一种方法。有促销、买一送一、教客人泡茶等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我们进行了总结,让幼儿思考到底哪个最好时,很多幼儿都说不同的方法都有好处。确实如此,限不同的模式才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尤其是学习泡茶的方式,有那么多茶具,真正让幼儿使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程度就像是茶水,如果水不好,那么再好的茶叶都无法飘出最好的茶香。
幼儿自主游戏中有许多不同区域,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应思考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在开展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老师和幼儿要共同努力,发掘游戏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