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概述
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人为破坏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或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成本,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差异损失;或因制度、观念差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成本。通过对这些方面成本的研究,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成本是由自然生态成本、人文生态成本等组成。
二、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影响因素
影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和社会和谐因素,前两个因素影响自然生态成本,后两个因素影响人文生态成本。
1、自然资源因素。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这就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2、生态环境因素。据《中国生态问题报告》称:“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构成了以自然生态成本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成本。
3、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再生资源(劳动力的再生产),如果充分利用、发挥它的替代作用,就能够节约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投入。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社会和谐因素。地区差异的加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会使社会发展的总体均衡丧失,短期内会降低经济的效率,长期内则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长远和全面发展。
三、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概况
自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来,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泛的领域, 涉及面非常广, 而且内容复杂、系统庞大。
整体而言, 我国乡村经济欠发达, 乡村人口增长快, 人均耕地少, 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虽然乡镇企业对乡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但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乡村经济发展条件和土地制度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我国乡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弱, 生活环境质量差, 农民的总体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降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改进措施
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涵盖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成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降低乡村可持续发展成本,使得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土地利用与村镇规划建设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应以村镇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为契机, 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 以适宜当地的资源和技术进行集中的乡村居民点建设, 集中配套村镇必需的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提高和完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及居住水平。同时,通过乡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调整和置换等措施, 完善布局乡村产业结构的布局空间。
2、新能源利用
目前, 我国乡村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能源来替代直接燃烧生物质, 不仅污染环境, 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 新的能源利用还由于使用成本等原因而未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因此, 研究如何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乡村生物质资源, 并转换为高品位的能源( 生物燃气、生物油、沼气和电力等) ,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将是乡村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废弃物管理和利用
乡村废弃物的管理, 应注重维持和改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 并使乡村的废弃物转化提供部分乡村发展的资源。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的利用, 可使乡村废弃物在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植物养分来源的同时, 以农业生态为载体实现废弃物的循环, 既可维持乡村可持续的环境质量, 又可减少乡村发展对外界化石能源和化学肥料的需求, 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化。
4、乡村产业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发展和建设, 其乡镇工业项目的选择和发展应遵循可循环和可逆转的准则, 通过对其项目和产品的循环链的设计, 实现工业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如从产业发展链中上下游生产环节的整体协调角度, 合理规划确定养牛场、屠宰场、酿酒厂、养鱼场和种植业、果林业以及其它农业的规模。
5、乡村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应着重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宁萍.试论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企业经济,2006;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陕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1.1 陕南乡村旅游的现状
陕南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及商洛地区。其乡村旅游工作起步较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度的阶段。在管理方面,目前各地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最后,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1.2 陕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基本上是简单地利用现在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低层次开发、粗放经营现象,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而且由于没有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
1.2.2 产品开发层次低,文化含量不够
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特色不突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大多数乡村旅游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例如吃农家饭、观赏、采摘,缺乏差异,雷同且长期不变,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挖掘不够。
1.2.3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
陕南许多地区都具有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通或通而不畅,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落后,制约了乡村旅游接待水平的提高,成为陕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1.2.4 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服务素质低
目前,陕南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正规的培训而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
2.发展陕南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
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将传统乡村旅游细分为8类,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2 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
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如商洛可以把鼓花、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汉中的锣鼓、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有枪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安康的紫阳民歌、赛龙舟、舞狮子、玩船等,把三市各自最具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入到乡村旅游中,让游客参与其中,提高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2.3 做精“陕南茶文化游”和“药材摇篮”
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建茶园农家乐,培训专门人员,带游客进茶园参观,为游客讲解陕南茶叶的特色,教游客如何采茶,品茶,参观茶叶的制作,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游客自己采茶,制茶,购买自己制作的茶叶,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叶的知识和制作过程,而且买的开心和放心。同时为陕南的茶叶做了宣传。
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2.4 完善基础设施
目前应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简历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使交通方便畅通,通往景区的道路要重点打造,景区的卫生间既要符合乡村环境又要干净卫生,景区要有垃圾筒,休息场所要安全卫生,要有指定的停车场,健全配套设施。其次,客房卫生、厨房卫生和厕所卫生条件要按行业标准,经营者要改变观念,只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游客
2.5 强化人才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要想使乡村旅游有序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素质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知识的培训。是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
乡村旅游要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赵蕾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
[2]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2010,5
[3]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J].生态经济,2009,10.
关键词:低碳旅游;乡村旅游;低碳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12-02
旅游作为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产物,涉及了“吃、住、行、游、购、娱、营销和环境”等要素层面,旅游在响应低碳理念、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上具有先天优势,必然成为践行低碳经济的先行者。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旅游与乡村旅游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首次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至此,国内开展了对低碳旅游的探索。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市场,通过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在全国已建立了两万多个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过3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经营模式和管理的缺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土地资源任意占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较高的碳排放量,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这些问题迫使我国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
2 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式
2.1 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动力机制
乡村低碳旅游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于传统乡村旅游的鲜明特征,其发展动力可以归纳为需求驱动、竞争驱动、政府驱动、机会驱动等方面,无论是内部动力机制还是外部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和旅游者是动力主体,它们共同作用,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①需求驱动机制。旅游者是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需求者和推动者,随着低碳环保意识的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自觉的选择低碳旅游方式和旅游商品,这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和低碳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需求空间,促使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居民共同构建低碳旅游设施、生产低碳商品、提供低碳服务来满足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低碳需求引导着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②竞争驱动机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低碳消费者的出现,使得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要求提高,这就加剧了旅游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为了获取更多的游客市场,旅游企业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进行竞争,严重的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低碳理念的普及,旅游企业意识到要转变以往价格战的发展模式,从营销宣传、产品创新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正是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③政府驱动机制。政府部门属于外部驱动力,但对动力机制中的每一个要素会产生重要影响。乡村旅游从景区建设到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而乡村低碳旅游作为旅游的发展新方向,其发展和推广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推动。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低碳发展驱动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行规划、立法、监督和交流等职能。第二,为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交流和融资平台。第三,引导居民和游客低碳消费,宣传和推广低碳理念。
④机会驱动机制。乡村为低碳旅游提供多元化的机会,如乡村旅游地区可以向游客提供简单舒适的农家社区生活,参与有趣的社区活动,让游客了解乡村社区文化,这些活动与城市社区的夜生活相比,更低碳,更环保,也让城市客人体验农村的夜生活的特色。浙江诸葛八卦村、俞源太极星象村等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融入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区,让游客体验古村落生活的同时了解村落文化。
2.2 乡村旅游的低碳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政府、企业、游客、居民,共同作用、相互参与、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考虑现状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开展相应的旅游规划,协同当地旅游企业和居民交流合作,执行并监督低碳旅游的发展。其次,市场的形成和运行对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企业要引进低碳技术,积极研发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等。第三,居民和游客树立的低碳理念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持续动力。通过企业和市场对低碳消费引导,转变居民和游客的消费观念,宣传实践低碳生活,推广低碳理念等。
3 磐安乌石村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探讨
3.1 乌石村旅游业概况
乌石村位于磐安县西部的安文镇,村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山水、气候、生物、古建筑、历史典故等资源开发组合条件好,而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原始森林与凉爽的气候,特别是用乌石造的古建筑让人体验到一种遥远、古朴的历史深重感。目前,乌石村旅游业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生态观光和探亲旅游,可持续性不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待转变和探索。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有利于乌石村树立一个全新的乡村旅游形象,还会给乌石村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2 乌石村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
乌石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优势:区位优越,乌石村地处沪宁杭商圈腹地、浙中经济板块中心,市场广阔,交通便捷。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乌石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包括红豆杉、朱氏“红心木”图腾文化、古代贡品“牛心柿”、百亩银杏林等,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竞争力。生态优势,作为磐安县的生态旅游示范村,乌石村有统一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建设、布局比较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完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这为乌石村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 乌石村低碳旅游发展途径
4.1 树立低碳旅游发展理念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乌石村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低碳旅游“了解一点”,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不了解”,12%认为对低碳旅游“了解”,4%认为“没必要了解”,可见有关低碳相关事件和低碳理念的普及较低,还未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在今后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低碳消费、推广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生活等措施来提高居民的低碳和环保意识。
4.2 营造低碳吸引物
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低碳吸引物很有必要。乌石村在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过程中应重视对低碳吸引物的开发,具体可以从低碳环境和低碳产品两方面进行设计。
①低碳环境设计:旅游者和社区居民是的碳排放的主体,可以通过绿地环境来吸收这些排放的碳。结合乌石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设计采用采取点、线、面的布局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结合村内原有的景观特色,完善原有的绿化系统,增加碳汇。②低碳产品设计:对于低碳产品开发,乌石村可以从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本地原材料为主,研发原生态餐饮产品如粗粮系列、药膳系列、山珍系列、野菜系列等产品;根据游客住宿偏好和乌石村的环境条件,利用当地材料开发庭院式住宿和木屋式住宿等住宿产品;依托山区生态资源开发吃、穿、用、玩等旅游商品,重点开发土特食品、花卉园艺和原生态家用商品。
4.3 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通过低碳技术改造或低碳技术产品直接建造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低碳道路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水设施等。乌石村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途经主要有:首先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网络化乡村旅游道路系统,尤其要重视村内次干路网的建设,提高路网的密度,增强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内观光游客形成的交通流,从而降低碳排量。其次观光景区的建设,使用低碳节能和污水循环装置,建设低碳环卫设施。
4.4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经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个人碳足迹。倡导低碳消费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方面:绿色出行方式:研究表明,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交通节能减碳是发展低碳旅游的环节。居民和游客在出行方式选择中,尽量以公交车、电瓶车和自行车为主,降低能耗从而减少碳排放。推广低碳住宿方式:对于当地旅游企业来说,使用低碳材料建设低碳绿色宾馆,提供的餐饮食物尽可能选用本地材料,提供可循环利用的使用工具,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食宿环境。
随着现代人居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低碳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中,需求、竞争和产业链驱动是低碳旅游发展和普及的原动力,政府、机会和科技驱动是低碳旅游强力推进的保障和关键辅助。只有政府、企业、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联合行动起来且协调配合,才能促使乡村旅游向低碳模式转变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1):113-17.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45-02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年”,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9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生态旅游年”等等。各大旅游景点纷纷打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理念和口号,乡村旅游一时间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浪潮,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是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目前,国内一些乡村旅游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也较为低下。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游玩,欣赏农村风景,体验农村乐趣的旅游方式;而对经营者而言,就是通过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与乡村文化,吸引广大游客群体来农村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的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其是指农村家庭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及农家生活为旅游资源依托,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以及体验的旅游活动形式。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旅游方式,其经营主体为农村家庭,在经营管理上相对松散自由。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家庭通过自身的果园、鱼塘、牧场等农村资源来吸引城市旅游群体。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呈现着以下几方面特征:
1.乡土特征鲜明。乡土特征鲜明是乡村最为明显的特征。相比较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乡村旅游的载体为田园风光、乡村自然景点,因此,其所展示的为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其将农村自然风貌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乡村旅游使得游客感受到了农村的乡土气息,体验了现代农村生活的氛围和节奏。
2.平民性明显。目前,国内旅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费用过高,旅游群体基本上是以富裕阶层为主,而这点在乡村旅游中却不明显。尽管国内一些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向富人开放的,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群体还是集中于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受制于收入与工作的因素,其出行旅游主要是以短距离为主,而乡村旅游则是其首选。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平民性的特征。
3.参与体验性强。参与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打牌。在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形式中,主要是以观光、欣赏为主,而乡村旅游方式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所开展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生活的组成部分,游客一方面可以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客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4.消费水平较低。在近年来城市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准。乡村是以农村消费为基础的,接待者为农村家庭,旅游的内容也是以农村生活的体验的感知为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乡村旅游模式下,吃的东西是农户自产自销,住的是农家小屋,娱乐是以果园、花圃以及风景区的农村资源为主。因此,乡村旅游总体消费价格较为低廉,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
5.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目前很多名胜古迹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以旅游公司为主导的,通过旅游公司来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日常维护。然而,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则是农村家庭,夫妻或上下两代人等直系亲属共同操持,雇佣的服务员也多是亲戚。
三、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旅游作为绿色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农村旅游资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乡村旅游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分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形成一整条产业价值链,通过乡村旅游延伸开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农渔养殖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住宿业等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乡村旅游帮助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据调查显示,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以5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为主,而且很多乡村旅游地区对工作人员都没有年龄、学历上的限制,这无疑为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舞台。
第二,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为农村家庭,而且相比较其他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少,成本低,收益率高,这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家庭的额外收入。同时,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则有助于刺激农村消费,配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的开展。
第三,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洁的环境、文明的语言与举止在农村和农民中逐渐形成,而且游客对餐饮的卫生要求也使得农民的卫生意识不断提升,这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邻里和睦。
第四,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民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有利于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毕竟是市场化的竞争活动,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增强主体意识,主动适应市场,这使得农民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和农村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农民更加注重农村集体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农村整体环境不断改善与提高,而且在管理上也更加民主。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已经逐渐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平,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为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需求导向,做好主动营销宣传工作。主动营销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其有助于乡村拓展游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当然,在主动营销宣传工作前,首先要明确宣传的品牌主题。对乡村旅游而言,其所强调的是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是城市居民向往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必须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未来的市场需求将呈现着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趋势发展,而且一些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将逐渐形成,游客除了关注健康、舒适、卫生以外,还追求品位独特、文化底蕴、个人空间。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的过程中要从高起点、高品位着眼,对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的开发,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味提升。
第二,切实解决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三化”问题。所谓的“三化”问题,就是庭院的美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以及服务的标准化。这“三化”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服务层面存在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要科学栽花植草,美化农家环境;同时,学习城市一些星级酒店的居住环境,改善卧室的寝具和卫生间的洗浴设施的方便、卫生、整洁程度。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做到既要有农民的质朴热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齐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第三,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和规划,目前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呈现着乱象的态势,这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政府部门要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扶持乡村旅游的配套政策机制,通过对乡村旅游景区在土地、交通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多个地区,进行交通标志、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此外,建立农村本土特产产品的生产与物流配送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副食品行业。
第四,转变经营理念,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角度切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的经营理念精髓,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农”、“家”、“乐”这三方面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二是结合营销宣传,塑造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化辐射各个区域,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需要服务水平的配合与支持,只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陈欣,马莉,董珊薇.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2] 罗康荣.农家乐与休闲运动产业相结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1,(8).
[3] 曾建明,肖洁.略论中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J].改革与战略,2010,(8).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liaoningtour.省略.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lntour.省略2007~2~23
【关键词】 低碳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坚持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通过全面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调控、促进企业生态自律、增强环境技术供给,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全面提升环保意识
增强经营企业的环保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环保责任意识教育。乡村旅游地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向旅游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经济、环境的损害,使大众对旅游与环境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注重旅游和保护环境互相促进,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舍弃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社区居民的环保理念。这其中,社区居民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旅游地环境的重要影响者和改变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会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状况和质量。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游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方面,除地方政府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应重点承担起对游客环境保护的教育责任,通过发挥乡村旅游内在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消费品位,引导和鼓励游客学习和掌握乡村生态环境知识,激发游客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发挥游客自我约束与社会教育的双重作用,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游客在情感上爱护自然环境,在行动上保护自然环境,有效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二、完善政府管理调控
搞好规划调控。政府对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自身环保职责贯彻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引领、管控作用。乡村旅游地所在政府要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原则,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规划,避免因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劣化。
强化法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环保法规体系,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环评等制度,确保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符合环保标准;加强乡村旅游经营行为的环保指导和监管,健全乡村旅游环境监管动态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杜绝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性开发和资源浪费,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增强环保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税收收益的环境反哺,重点用于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监测站”,在各主要环境敏感区建立相应的生态观测点,便于对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定位监测,通过对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环境变化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动态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和改进,有效维护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
三、促进企业生态自律
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分级”评定制度时适度强化生态环保标准和要求,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和监督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与经营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乡村旅游产品、低碳环保旅游经营设施设备和用品,以行业生态自律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保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挥企业主体核心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和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注重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切实按照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低碳减排发展理念贯彻于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具体可在乡村旅游地入口、乡村旅游景区(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引导游客尽量选择徒步,提醒游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四、增强环境技术供给
加强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当前我国产业生态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技术创新的作用。”破解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环境负效应,除强化环境协同管理外,须加强适用环境技术创新与有效供给。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和治理适用技术资金投入,积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践行企业生态环保责任和使命。
突出重点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应在乡村旅游环境负效应生成原因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的水环境污染、固体垃圾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适用环境技术及新产品研究和推广运用。提高环保产品使用率,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少污染和低消耗的生态环境材料,用纸质、布质等可回收再利用替代品淘汰塑料等对环境破坏较大的相关用品,便于实现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其中垃圾焚烧厂具有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应加以重点推广;针对空气环境污染,要积极推广空气污染控制与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加强乡村旅游地的主通道和游客密集地的噪声监测,对进入车辆实施限速禁鸣,降低噪声污染,优化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玮.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57.
[2].张光生,张智慧.低碳旅游与旅游区生态内涵的提升[J].生态经济,2011(10):230.
一、以生态文明视角分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禀赋、社会和文化遗产的行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过度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将破坏旅游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地方开始盲目开发与建设,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多但是过于雷同,降低了对市场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定位不准,没有特色,加之旅游产品同质竞争严重,开发后客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第一,乡村生活垃圾随之增多,而且目前乡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主要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容易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笔者曾到武汉石榴红村、蔡甸沉湖湿地景区,发现景区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第二,农村水污染状况增加。笔者曾到蔡甸沉湖湿地景区,景区正在开发与建设,虽然大部分湖水比较清澈,但也发现了受污染的湖水。第三,农田减少、乡村的环境城市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占据了农村大量的农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为了吸引游客,很多乡村允许游客随意采摘与践踏,也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人们的行为受思想的约束与影响,目前,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我国比较淡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比如部分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乱扔垃圾,为农村带来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此外,部分风景名胜区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乡村旅游的特征要求要可持续性发展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开发中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风貌和乡土文化,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乡村空间逐渐退缩、乡村资源不断消减、乡村环境不断城市化、乡村文化逐渐舞台化,这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将会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
二、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1、加强政府调控,减少盲目性
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乡村旅游景区在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的同时,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积极治理污染,自觉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政府应适当介入,制定合理的政策,纠正外部性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防止经营者的盲目投资与开发。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以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第二,政府还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例如对以生态文明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的景区给予低息信贷或税收减免或政府补贴等政策。第三,通过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手段来鼓励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建设投入,完善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完成城乡清洁工程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整洁、美化的村庄环境。只有当乡村旅游改变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让其走上规模经营,最终形成规模效应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完善。第四,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建立几个示范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对其它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起到了带动、宣传、示范的作用。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者,将转变消费观念,在旅游的过程中注意环境的保护,爱护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经营者,将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价值观,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健康旅游,并适度控制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旅游地居民,将自觉参与旅游开发与景区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之中。
培育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作为制度的建设者,应积极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使环保理念和厉行节约的行为深入公众内心,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第二,抓好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建立起生态意识教育体系,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注重社会和媒体的引导。生态意识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和媒体的引导,引导人们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3、合理规划
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旅游产品同质的现象,比如,看油菜花武汉周边有黄陂大余湾、蔡甸消泗乡、新洲旧街镇都有万亩以上的连片风光。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发挥当地的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找准乡村旅游产品定位,做好规划。不同地域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各不相同,有的以自然风光为依托、有的以当地特殊乡土人情为依托、有的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等。比如武汉的黄陂景区依托当地的资源,开发了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草原等景区,形成了区域品牌。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展现乡村独特魅力,尤其是人们的旅游行为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今天,乡村旅游差异化的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市场需求。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纳入领导的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与年度计划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阶段性、可量化指标评估体系,及时跟踪、监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领导绩效考核内容。第二,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把好入口关,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坚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破坏当地的“乡土”文化,着力推进低碳的、健康的、绿色的、生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第三,地方政府应制定完备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开发法规及管理办法,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四,加强旅游产业开发管理和监督。相关部门充当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和监督者,严格按照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来监督经营者的开发行为。
5、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既要通过教育普及逐渐形成,更要通过物质设施的引导,提示人们实施生态文明的行为。比如很多景区设立的爱护花草、爱护文物、节约用水等指示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递,此事虽小,但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游客的生态文明的行为确实需要从小事做起,慢慢的转变成自觉的行为。在景区内,用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的这些说明牌、指示牌、劝诫牌和讲解牌等一系列物质设施要和景区的整体环境相和谐。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各方包括政府、旅游业的经营者、旅游者、旅游景区的居民等各方的参与、推动。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
【关键词】参与式乡村 旅游思路探讨
一、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含义
参与式乡村旅游以乡村为主,得益于乡村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民俗传统,把城市人们作为客源主体,在集合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实现了各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以乡村人民全面参与旅游开发为主。通过合理的投资规模、宽广的参与性和适用面形成一种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和收益,不但有利于乡村向小康社会的迈进,还能有效地减少城乡差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参与式乡村旅游特点
(一)旅游者的在乡村这一特定环境内的所有游览娱乐行程。
(二)旅游资源仅限于乡村的各类原生或再生自然资源。
(三)旅游环境具有颇为浓厚的乡村地方文化。
(四)为旅游者旅游期间提供各种服务的都是乡村本土人士。
(五)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以休闲娱乐、学习购物和方式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越来越多。可是因为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侧重点各不相同。如何有效合理的构建乡村旅游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颇深。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有如下开发模式:
(一)建设乡村森林公园
可以将乡村地形多边,森林茂密,环境优良,气候舒适的大面积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来乡村旅游者们回归自然,放松娱乐的休闲场所。
(二)开发乡村度假村
可以在乡村选择一些景色迷人、气候温和地方建造乡村度假村以供前来游玩的人们短期居住。
(三)开展乡村亲子游
也可以开展乡村亲子游活动,在假期由城市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去乡村体验生活,参加一些农活、民俗活动等。在观光游完的同时培养孩子朴实、勤劳的人格。
(四)组织乡村野营
专门在乡村交通便捷,气候温和、环境优雅,有水源和避风的较平坦的地方利用帐篷、睡袋等建设野营场所,让游客体验一下在乡村郊外度过美好的夜晚。
(五)举行乡村购物农园
可以将乡村村民们自己培育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进行开放式管理,让乡村人民也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给外来游客体验比如采果、拔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等农民生活和乡土风情。
(六)组建乡村俱乐部
可以利用乡村地理位置优势,在水库、鱼塘等地建立“垂钓俱乐部”在广阔的草地成立“乡村高尔球俱乐部”等。
(七)进行乡村农园教育
由于各地区域气候因素所致,不同乡村农园中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等都各不相同。可在农园简单陈列当地种养殖的农畜或特产图片,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让游客在玩赏中对当地农业有所了解,形成一种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互相结合的理想农业经营模式。
(八)开放民俗文化村
对于前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可以由当地专业人士引领去领略农村某些地方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想当地乡村的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喜好禁忌、歌舞音乐、寺庙园林等,在这些民俗文化丰富的乡村专门建设民俗文化村,定期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欢迎外地游客前来参与观光。
四、结论
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乡村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提高村民热情好客的心态,在根本上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和广大农民的收入。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有效增强了乡村农民的环保意识,让每个村民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并为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
[2]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 开发研究 可持续发展 措施
论文摘要: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跳跃式发展,是贵州农村奔小康的必然选择。本着科学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贵州乡村的开发措施。
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帮助下编制完成的《贵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贵州的资源禀赋和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有原始的高原喀斯特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山地多民族文化:遍布全省各地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的自然奇观,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全省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这蕴藏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堪称“文化千岛”。目前,贵州省有3万个自然村寨,这些村寨既有众多原始的自然景观,有蕴含有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创造与众不同的给旅游者提供一种全新体验的的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这些将成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依托。
一、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几年的时间,可谓忧喜交加。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我省许多学者和开发商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村观光,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乡村旅游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农家乐”而是将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精心设计制作具有吸引里的旅游产品为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走向庸俗化。
2、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部分乡村旅游在开发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遵循生态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原理,鉴于旅游业发展对于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较强依赖,以及一个时期以来旅游业快速而有一定程度上较无序的发展,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我省乡村旅游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农家乐”,即品尝农家饭,看农村风光,虽有部分地区抓住了对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的开发,但普遍存在是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整体接待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二、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
1、开发与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同时有又能成功地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所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开发与保护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者破坏。贵州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何既能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
一、吉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的不当,没有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吉安市旅游个人平均的花费较低,旅游收入增长大都依靠旅客人数的增长,旅游购物和娱乐本来属于旅游收入的无极限增长,但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旅游业整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吉州区和青原区旅游局也成立不久,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管理体制还未理顺,行业管理难以深入进行,宏观调控也相当的乏力。其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进行盲目建设。目前吉安市政府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承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只有一个部门———市旅游局管理乡村旅游事务,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宏观管理力度差,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在利益方面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经营者的利益和游客的问题。
2.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吉安市旅游资源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状态或维护状态,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就目前来说,除了青原山景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大多数景点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如市内真君山、神岗山、焦岗岭、天华岭、方山等景点急等资金去开发。即使已经开发了的螺子山和白鹭洲等也显粗糙,缺乏开发资金。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种类单一,深度化、特色化还很不够。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设施;茶楼、餐厅、客房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都不太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很难留住游客。
3.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人才问题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人才严重缺乏,服务质量不规范,也难以提高。乡村旅游在农村进行,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导致服务质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旅游部门缺乏专家型管理人才,常常凭经验办事,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理论方面知识,实践中研究不足,培训工作也不到位,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吉安市忽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致使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不够,这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没有很好的落实制定的培训计划上,只是应付了事。吉安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4.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旅游资源要合理开发,要有全新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观念,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吉安市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吉安一些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取山石造成山体滑坡;大多数农村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周围的村庄的生猪生产,造成溪流、河流的污染,有许多地方已经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吉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行政管理和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使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早期的法规要点包括“乡村旅游开展申请条例”、“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乡村旅游有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安全管理、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使其逐步走向自律管理。吉安市政府必须做好这步工作,否则管理制度跟不上,会造成管理混乱,最后将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和不健康发展。
2.吸引多方投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吉安市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严重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要多方引资,加大资金的投入。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需要一些资金而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应该推行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或是在某些方面执行涉农优惠的政策,有选择地实行税费减免;还要鼓励民间资金向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领域投入,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农家乐旅游点的资金来源问题。吸引农民投资和社会资金,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必须完善我市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农民来投资,引导农民投资建家庭旅馆、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自办农家乐旅游项目等等,以此来提高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还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农家乐旅游地所在政府可以考虑与井冈山大学合作,通过定期举办一些专门的管理培训及业务培训,在实务技能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挖掘和总结吉安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使乡村旅游与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有利于从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积累经验,要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可持续
1农业生态旅游内涵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3]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j].经济地理,1996(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