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3-07-07 17:2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领导先行 创新 宏观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29-01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能有效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可以迅速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内核式的潜在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每家企业都在开展的,但在深入开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甚至是概念性的错误认识。这类情况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关系、长远目标与短期操作、在旧有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改革与发展等环节上。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来正确审视、认识、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是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应当紧密联系企业自身实际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正确对待和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通性。首先,这两者在加强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方面具有目标性的一致。因为,企业文化是通过一整套的内强筋骨、外化形象的打造过程来全方位地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并由此在企业之外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将这种良好的公共形象再经由外到内的内化过程,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将感受到综合素质自我约束式的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正是在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效果和过程。其次,两者在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方面是一致的。形成企业文化非一日之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日益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经脉,它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在追求生产经营业绩的同时,还要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它同样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再次,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两者均具有系统性,同时,具有互相促进与推动、渗透与融合的作用。在现代企业的构建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把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与各种先进管理理论相结合,是企业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力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企业在新时期要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就必须尽快形成具有本行业、本企业特点的思想文化理念和特色文化架构,着力创建文明和谐、创新求进、积极向上的企业软环境,为企业搞好日常工作和生产提供精神动力,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分析和处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关系

生产经营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但企业的发展却不能单靠数字的增加,还要靠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被称为企业的软实力,也越来越被认可为核心竞争力,它与生产经营的发展是同步而非先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若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应该首先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使广大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通过建设和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大力培育员工队伍集体爱岗敬业、重视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中心工作,具有方向一致和目的相近的特点,二者相融并不矛盾。企业文化只有贴近中心工作来建设和发展,才能更容易为广大员工所普遍接受。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调动员工投身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分析和处理领导先行和全员参与的关系

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学识修养、管理能力最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中,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是领导者的先行。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企业是否能主动地去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领导者除了应该具有先进的理念外,还要亲身倡导,让文化理念真正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为他们所接受,最终成为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曲高不能和寡。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和规划虽然在于领导者,但是建设的基础却是在基层全体员工。建设企业文化依靠的是全体员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的享受者也是全体员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汇集集体的力量,把主要精力放在普及企业文化基础知识上。使企业文化形成于内化与外化相统一、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群众性实践之中,内化于心,表现于行,成功于发展。

四、分析和处理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在朝夕,而是分为长期的“静”和与时俱进的“动”的辩证关系,亦即为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要形成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体系,需要做到三方面,一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要博采众长,借鉴吸收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三是要建设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和自觉广泛实践的现代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体系。

第2篇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近年来,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这一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农户、诚信文明户创建活动,农村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理论宣讲对谈、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产生了广泛影响,切实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1、抓生产,促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坚持把发展一特四化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首要任务,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了传统产业向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转型步伐。以蜜瓜、枸杞、甘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2.7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4%。全面推进养羊大县建设,全县牛羊饲养量达到68.5万头(只),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坚持政府鼓励推动,政策扶持引导,市场服务运作,城乡统筹兼顾的思路,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输转劳务6.8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85亿元。老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元,农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2、抓基础,促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各乡镇始终坚持以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建设。紧紧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大好机遇,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市率先编制了《瓜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了15个乡镇规划和73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2015年在来,通过将村组道路、抗震安居房工程、农村沼气、安全饮水、中低产田改造、扶贫开发、农村教育卫生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整合,集中连片组织实施,争取整合农村项目资金两亿多元,农村乡镇共开工建设各类新、续、扩、改建项目40多项,积极推进集镇道路铺筑、人行道改造、树木栽植、环卫设施配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商业门店改造以及小康住宅建设等工程。示范村也大力实施通村道路铺筑、铺筑人行道、生产通道整修、五改四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已建成居民点改造提升点59个,完成农村住房建设总投资过亿元,完成新建市级高标准小康住宅建设350户,县级分散小康住宅2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已落实8750户。投资9.33亿元,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双塔总干节水改造、生态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渠道改造维修、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项目;投资2.2亿元,实施了通乡油路、通村油路等通乡通村道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18公里,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抓整治,优环境,努力打造清洁优美新农村。针对农村环境卫生差的状况,出台了《瓜州县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和《瓜州县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核验收标准》,通过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机构,落实专(兼)职保洁队伍,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初步建立起卫生清扫垃圾集中清运制度。县建设局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编制了《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村容村貌整治的标准要求。各乡镇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参与、集中整治的要求,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以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和集镇市场为重点,在所有乡镇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组织广大村民广泛参与,清除陈年垃圾,打扫卫生死角,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以林业项目建设为支撑,投资1.05亿元,突出抓好千米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日协贷款石岗墩风沙口二期治理、退耕还林工程续建、封滩育林、三北四期防护林、重点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等林业生态项目,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人工造林10.36万亩,天然林草植被封育200万亩,义务植树220万株,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较2016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4、抓教育,树典型,新型农民培养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狠抓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编印《瓜州文明公民读本》8000多册,下发《文明礼仪读本》、《酒泉有礼》等4000册。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连续多年开展冬季集中教育活动,加强了农民党员的培训,提高了群众的政治素质。注重典型引导,大力组织开展道德模范、飞天骄子、陇原骄子等典型推荐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民道德教育以及科普知识,狠抓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创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 260 场次,培训农民2.35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道德素养、文化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投资670万元架设172.9公里的电视广播信号主干线,解决了265个村民小组5.9万人收听广播、收看有线电视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移民群众生活内容,使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在逐渐形成。

5、抓载体,创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各乡村把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作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全县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创业标兵、敬老好儿媳、十星级文明户、文明诚信农户、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成绩斐然。止目前,共创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文明单位(村镇、社区)分别是1个、12个、44个、194个,占全县单位总数的98%以上。全县信用社共评定信用乡1个,信用村24个,评定信用农户15387户,占总农户的70%,对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及诚信的社会氛围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把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作为实现乡风文明的抓手,组织了千台大戏送农村移民乡镇文艺调演活动,在春节期间开展了大型秧歌调演、传统灯展、烟火晚会、戏剧晚会、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了瓜州的特色地域文化,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的提升。把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的保证,近年来,我们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目标考核、监督激励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在管理上,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同时,依托省、市文化项目,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县15个乡镇都建起了文化站,配有文化专干20人;59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占行政村总数的81%,建成农家书屋67个,今年计划再建的7个书屋已列入2011年全省农家书屋工程配送计划,届时将全面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形成了一批集村级阵地、文化室为一体的群众活动场所,并以此为依托,切实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农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抓得不够紧。

2、部分乡镇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物质条件滞后,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全县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村与村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不一样。我县被纳入省级扶贫参照县管理,贫困面大,特别是移民乡村财力困难,对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设施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村容村貌改善不大,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

3、移民乡镇村民的思想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县是重点移民大县,大部分移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本土农民反差较大,生产生活习惯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依然没有摆脱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崇尚科技文化氛围不浓。

4、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不足与作用发挥不尽充分的问题并存。随着文化惠民的工程的落实,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村级健身场所等逐步建立起来,但由于村干部大部分都不能脱产,公共场所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文化资源作用发挥不尽充分。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领导组织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各部门各行业的业务工作,尤其要把各级领导抓农村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要着重改变目前乡镇党委副书记兼职过多的现象,乡镇应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每个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形成人人抓,人人参与的格局,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有人抓、抓得起。二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量化、客观、全面并重点考核工作创新、社会效益和长远规划。要逐步改革投入模式,探索实行以奖代补等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工作进展和群众满意率同班子主要领导绩效考核、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工作绩效,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实效性。各乡镇要结合县十三五规划,制定精神文明建设长、短期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对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规定,对各部门单位、个人担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规划对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起到导向作用,促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

第3篇

关键词:网络广告;广告文化;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68-01

对于廊坊地区来说,通过调查得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网民数量多且人均在网时间长,网民年龄结构不等,小到孩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网民人群多样,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及无工作人群,都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以上这些数据透视出了互联网的使用人群数量大,影响范围强,它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个角落,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现代工具。

一、网络广告文化的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广告业正在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网络已成为今天广告传播的主流媒介之一,它是一种代表着时展趋势的新兴的媒体。广告文化是广告宣传商品时输出的一种精神意识。广告同商品、网络共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意识形态—网络广告文化,它以网络为媒介,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以传承文化为本位,唤起网络使用者的消费欲求,在网络广告活动中形成文化信息传播。可以说网络广告文化是网络广告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网络广告文化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广告文化传播形式而言,现在的网络广告文化呈现出不同特征,下面我们从优势和弊端角度来分析其特征。

(一)网络广告文化的优势。

1.全球性的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时效性更强。随着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网络广告的出现,促使广告文化向未知领域延伸,它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把广告信息24小时不间断的、迅速的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只要满足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浏览、阅读。它的传播速度快,全球性的文化影响范围广,时效性强,所以商家利用这一优势将企业文化传播出去,对于创立企业的品牌效益,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促进无形资产等都有深远意义。通过互联网传播广告、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时尚,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又一大进步。

2.传播信息、教化、娱乐于一体。网络广告和传统广告相比虽然传递方式不同,但整个社会文化传播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道德、传统习俗、信仰、禁忌、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对网络广告文化传播发挥着制约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传播的历史。网络广告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将教化、娱乐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快乐中思考,品位,感悟。

3.网络广告文化与受众互动性强。网络广告是一种以受众为导向,以传承文化为本位,唤起受众消费欲求的广告形式。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去选择接受与不接受某个广告信息。这就要求商家必须从多角度去了解受众、商品、市场等信息,从而才能提供多种服务信息供受众选择。如果商家不从受众的商品和精神需求主动的去思考去做,那么受众会果断的弃之。另外商家和受众之间还会因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流、反馈信息,提出建议,这也增强了受众与商家的互动性。

对于网络公益广告文化来说,与受众的互动性更强。如廊坊。

(二)网络广告文化的弊端

中国网络广告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势头中。在短期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许多监管机制管理不完善,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因此导致不管是广告内容还是形式等的一些虚假性、欺骗性、强迫性、媚俗性广告层出不穷;同时,由于网络广告业正面临着全球广告市场的激烈竞争,势必造成网络版面紧张,这就造成有些商家为了创造利益而采取一些不道德的广告行为。这一系列问题势必影响网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毒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务必要加强网络广告文化建设与管理,从而使网络广告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三、网络广告文化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广告法律法规

由于广告发展时间较短,许多监管机制管理不完善,所以很多广告商钻了空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国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细化广告法律法规,出台具体的网络广告管理法规,明确网络广告监管体制,规范广告主、经营者、者的广告行为。其次,加强政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广告经营行为,抵制不规范的广告渠道,对不法广告应给以严厉制裁。再次,提高广告行业的进驻门槛,坚决抵制不利于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网络广告文化,尊重科学,传承文化,讲求实效。最后,强化行业自律性,重视消费者监督,激励创新。

(二)加强专业培养,提高广告从业者的素质

现代广告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政府要在完善广告业发展政策和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对广告从业者的专业培养,提高广告从业者的素质,经过严格考核,取得从业资格证者允许从事此工作。只有这样广告团队才能更专业,才能良性发展。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网络广告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与现念、现代科技结合的结果。它根基深,形式多,范围广,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现已被推广到全球的范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学习,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第4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文化管理 公民道德 道德水平

一、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城市文化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依据国家和所属城市的方针、法律、法规,对城市文化事业进行规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的一种行政行为。而公民的道德水准是群众文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公民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群众文化管理水平质量的高低,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群众文化管理及公民道德水准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应的精神文明的要求日益增加,针对这一点,我们组织社区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同时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注重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社会上组织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在道德践行中收到了实效。

尽管,我国在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城市群众文化建设的覆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真正的群众建设主体得不到重视;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群众文化管理及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成果社会各界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群众文化管理滞后,道德方面依然存在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令人堪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下的道德观,加强外在约束,最根本的还要唤醒公民道德自觉,加强道德自律,使道德意识深入每个人灵魂深处。

3.1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前进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找出群体中的带头人物,使得先进的文化得到传播,不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创新群众文化管理,应动员全体人民,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2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着眼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3.3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由文化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群众文化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道德又为群众文化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前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当以群众文化活动反映精神文明、道德风尚时,就应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振奋,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第5篇

传统文化就是历史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历史时期的人在创造新的历史时,都离不开社会历史环境,都要面临对历史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创新,在这种扬弃的过程中,文化与人类,文化与历史,相互影响,同步发展。可见,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又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营养。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世界文明史上,没有哪一种民族文化能比得上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那样久,底蕴那样厚。二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一般地说,诞生于历史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被当今社会认可、容纳,其主流是正确的,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普遍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关心社稷、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公正廉明,律己修身,崇真尚美的人格规范;尚志立功,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志气;遵道贵德,敬老尊贤,见义勇为的道德追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勤劳俭朴,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博大能容的美德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正是这些精华,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斗不止。应该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2企业文化建设应借鉴传统文化

我国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其精华不仅可为企业文化所借鉴,而且也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企业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具有活力。根据目前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借鉴传统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做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继承忠心爱国,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精心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精神。实践告诉人们: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没有强有力的正确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能的。这种精神支柱,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基于自身特点、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成为整个职工群众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等等,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是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灵魂,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和效益。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公而忘私”,主张爱社稷,爱集体,为国为民为天下,提倡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这些宝贵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有识之士报国为民,立志兴邦。继承这一思想精华,这对于凝聚职工,对于形成有利于企业竞争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定势,对于培育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不畏艰险,敢闯敢冒的精神,不仅完全可行,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大批企业开展爱国家,爱集体,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大大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企业面貌为之一新。

(2)弘扬“正义”“公正”、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不断加强企业的道德建设。企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根本。企业道德建设有对内、对外两个系统,对内是指企业职工之间彼此处事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以什么准则相处,对外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就是以什么原则对外相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提倡诚实守信,继承和弘扬这一精华,在企业内部“公平“公正”的准则处理人际关系,提倡一视同仁地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外坚持信誉高于一切的原则,信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尤其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不坑蒙拐骗,这对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克服“一切向钱看”、利己主义和乐虞我诈的不良现象,对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企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3)传承以人为本,修身为先,博学、贵德、律己、求美的优秀传统,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企业是人的群体,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人为本,以修身为先,主张博学贵德,律己求美,历来十分注重人的因素,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人的道德思想和科技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取胜市场的法宝。按照市场要求,按照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目标,认真组织学习市场经济、科技等知识,学习市场法规和优秀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这是企业文体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领导干部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因此,企业领导应借鉴古代有识之士修身为本,率先垂范,公正廉明,自强不息的做法,认真学习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政策,自觉按完美的人格标准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凝聚企业,从而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4)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企业中的习俗、习惯和礼仪及成文的或约定欲成的制度等。制度文化既是企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又是推动企业发殿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行”,一切讲究有序、有节、有制,违制必究,赏罚严明。这是文明的象征。借鉴这一思想,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但这不是主张要把古代的一切礼制统统搬过来,而是主张继承按一定规范做事的文明传统,礼制的内容应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我们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强调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制度规范人们的言行,使企业严整有序,有条不紊地发展。目前,市场经济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制度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企业产权制度,生产经营中的责任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设,都有赖于人们借鉴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地探索。

3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与时俱进与管理创新

3.1与时俱进蕴含着进取创新精神

把握现在,着眼发展,这是时代主题对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管理创新就是根据时主题的要求作出正确选择,二者具有内在联系的关系。与时俱进要求顺应时代的潮流,听从实践的呼声,合乎历史的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不留恋于任何过时的旧事物,不拘泥于一切陈规陋习,不受制于任何陈腐教条,不沉迷于任何偶像崇拜,不屈从于任何权势压迫。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蕴含着积极的首创精神。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张与时俱进,其内涵是超越前人的。不仅表现在文明发展的位差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与时俱进在今天意味着全方位的创新,包括人们的观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方式的全面创新。实现这些创新的重要条件首先是管理上的创新。

3.2管理创新对企业的作用

具体说来,管理创新对组织变革起着如下作用:

(1)先导作用。组织变革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使企业管理者、员工对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达成共识,树立想变革的信心和决心。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必须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具有前瞻意识,并且还积极地持之以恒地倡导、灌输新的观念,为变革做思想、舆论准备。

(2)促进作用。企业改革有赖于各个局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革和优化。这是十分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管理的理论,制度、技术、措施和方法等因素的改进与更新,而且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以实现整个组织机制的彻底更新。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他们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校园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而重要抓手就是建设网络文化,开设网上学习先进,展示自我,传承文明,浸润人生。这就引发了笔者对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有机结合的思考。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要正视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髓

传统文化是适应于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着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源于《周易》,以儒、道为主体,是一种包容宽大的文化。一个“和”字贯穿始终,也是其中的精髓。“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二、 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的一种新方式。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以人对其自身——大脑的开发,谋求智力的突破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网络文化具有平等参与、多元竞争、开放和个性化等特征。

三、 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无论网络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存在方式不同,但都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达到两者共融。

一)网络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

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和交融的产物。传统文化为它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一方面,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榕树下”从封面设计、编排方式到稿件的内容,无处不流露着国人传统中的含蓄和恬淡,而像搜狐这样的知名网站,大多辟有文学论坛或读书频道,不时刊出诗词歌赋、历史图片、,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学爱好者谈古论今、传统文化形式成为网络的一道独特风景,满足着人们的爱好、兴趣。

传统文化规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网络互动行为。网络虚拟交往,主要是通过论坛、MSN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的,而这些规则内容则直接体现了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规范人们尊重他人、不歧视、共建和谐友好社区环境,体现了“仁”“和”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的理念。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弥补了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由于网络跨疆界、共享、个性化等传播,也不乏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危机。一些人为发泄某种不满情绪,利用网络作掩护,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在这种环境中,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同时,也暴露了主体意识过分强化,社会道德感减退的问题。如近期“天涯论坛”出现的围绕“女子写博客引发道德事件”所形成的一边倒舆论声讨,其中论述虽不无道理,但不少也夹杂着谩骂和攻击,直接影响了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面对诸种道德失范行为,在网络中,如何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为本”,这种文化内涵所滋养的道德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形成,从崇德尚义的传统文化精神中获得给养,是网络文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创新

传统的东西总是在不断扬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网络文化中扬弃和创新。

第一,网络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尊卑情结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我国传统文化思维强调圣人之制,祖宗之法,形成人们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而网络文化张扬个性、诉求平等,个体突破了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清规戒律束缚,在网络中的思想和行为,甚至现实中的“另类”举动都能够得到志趣相投者的认可和支持。传统文化表现包容在其中,消除了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经济收入、文化阶层等方面的落差。当人们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角逐时,主体便获得了更大的活力、空间和自由度。

第二,网络文化张扬创新精神,否定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特点。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大陆型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赋予了它保守而封闭的特色,而网络文化恰恰弥补了这一点。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动态领域。网络文化巨大的吐故纳新能力,消除了文化中心和壁垒、实现开放性的要求,促使传统文化克服自身不足,并以创新为动力获得自我增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使得文化价值得以提升。

第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否定了传统文化泛伦理政治倾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传播科技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不断阐释着传播科技,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偏爱伦理政治,忽视科技因素的否定。媒介即信息,网络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新方式。网络技术更赋予传统文化以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明确和围绕文化建设的目标要 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把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的任务纳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部署中,积极建设和巩固先进文化阵地,努力营造社会文化发展的健康语境。

打造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引领网络精神文明,这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而传承传统、引领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精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将其深深植入人们的心中,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类文明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彰显、光大。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利用网络这一工具,进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一种好的形式。

     另外,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网民的网络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转变大学生的观念,做成熟理性的网民,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把握文化动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自律等多种手段,规范文化秩序,为传统文化发展和网络文明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将网络文化的科学性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感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以交融的、动态的眼光,来审视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这必将促进高职院校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第7篇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做好高中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及延伸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意义;构建途径

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途径,而进校园文化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是校园的根基与灵魂,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校园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各中学应对自身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的审视,并应对其下大力气进行构建与延伸,为校园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一、高中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是中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对高中生每天的校园生活起到熏陶与滋养用。伴随着高中生高中阶段的成长,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及作用。

(一)素质教育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校园中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进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校园文化不但能够对高中生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还能让高中生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及校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个中学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的具体体现,对培养学生诸多的意识及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不但有助于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及形成,还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科技不断发展,高中生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更渴望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及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以此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使高中阶段的他们能够积极、自主、自信、自尊地发挥强烈的进取心,以此构建真实、完美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高中校园文化能够对高中生正确审美观的培养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使高中生追求外在美时不忘对内在美进行培养及熏陶,使高中生的内涵更加深刻,同时获得创造美及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中校园的校园文化随时代的不断进步而得到不断发展,中学需做好校园文化的发展工作,及时调整并更新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对学校的价值观念予以更新,进而使校园文化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学校师生是校园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师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及学习氛围,不但能使教师热情愉快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及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高中阶段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

(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并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指引性的作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主义的思政教育比重过大,导致许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名不副实。因此,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同时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协调与统筹。

(二)及时更新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念

中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的时代性。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到师生间的人格平等,营造“人本”观念的校园文化精神,有效贯彻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改革并完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鼓励高中生学生勇于追求自身价值。例如,学校要了解并重视高中生多样化的个性并对其进行深入培养,为高中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挖掘高中生的潜能,重视高中生的个人发展,并积极培养高中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操。

(三)确保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文化价值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保证校园管理的规范化,并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另外,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发挥物质文化的作用,通过校园的物质文化来彰显校园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审美情操。

(四)协调弘扬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中学在进行校园文化构建时,需遵循改革创新、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保证校园的文化建设立足于国情之上,使校园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同时弘扬传统美德。例如,学校构建并完善文化建设评价及管理机制,加强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三、高中阶段校园文化延伸的途径

(一)平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其发展及传播过程中需要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养分,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及可行性,此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知识体系、行为模式及道德准则方面的冲突。对此,学校需要具备开放的理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校园文化延伸带来的挑战,校园文化在向校园开放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开放,需注意的是,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具有一定开放限度。例如,中学适当开放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选择性吸收有利的主流文化,并将所吸收的主流文化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构建学校自身独有的特色文化。

(二)协调校园文化的被动性与主动性

高中阶段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参与的目的是吸收校园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情感不断丰富、主体意识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创新学习如:自学、自教、自创等,都被动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高中生的创新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对此,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园文化规范制度。例如,以积极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规范来对被动的校园文化延伸行为进行引导,以此保证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传承性。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及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对高中阶段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学校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确保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处理好传统文化观念与时展下新文化观念的关系,以此实现高中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与传承。

作者:杨正本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曲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2,9(5):88.

第8篇

民间舞蹈文化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间舞蹈根植于民间,反映出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涵,然后分析保护民间舞蹈文化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关系,最后指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应协同发展。

【关键词】

民间舞蹈文化;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传承

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慰藉心灵、传递知识、愉悦精神和传承文化,并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民俗、礼仪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方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文化艺术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民间舞蹈具有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在当前具有实践意义。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代舞蹈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海南打柴舞、安徽花鼓灯、宁夏回族踏脚、贡庆铜梁龙舞等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两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是指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舞蹈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使民间舞蹈可以保持原有的风格整体灵活地保护起来;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是保护的关键,人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因素,保护好人就是保护好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反映了各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情感,而人作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以言传身教、家庭式或师徒式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很可能代表了一种风格、一种样式、一种绝技,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当老艺人逝去,这种风格、样式与绝技就会永远消失。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好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并为民间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解民间舞蹈,参与到传承中,并发扬光大。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意义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开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加快文化艺术建设,提高当前新农村的精神文明面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集中体现了农民的道德、民俗、风俗等,反映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出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文化艺术建设能够丰富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农民热爱家乡的激情和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包括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皮影、刺绣等,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升农民的审美意识,培养艺术情操。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带动农村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发展生态环境是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得以鲜活地保存下来的重要外部环境。保护民间舞蹈文化应当注重发展生态环境,使民间舞蹈可以在原本的生存生活方式中得以发展,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也是源泉。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不可避免地将从外部环境入手,营造出适宜文化艺术发展的氛围,滋养文化艺术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富饶的物产,但是也破坏了原有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存活的生态环境。原生态民间舞蹈环境被人为地破坏、改变或加工,那么民间舞蹈就不能表现出最原始、最本质的内涵,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因此,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既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提供给养,又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与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有着明显的冲突,因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原生态的舞蹈,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民间舞蹈是群众中最普及的舞蹈艺术,反映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随之改变,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这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相符的。新农村文化艺术在建设过程中,会融入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碰撞与冲突中得到转型和提升,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这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使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反映当代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

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协同发展

(一)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和继承民间舞蹈文化

正如西西里藏羚羊生态保护区为藏羚羊、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藏羚羊和大熊猫才得以免遭灭绝,繁衍生息。民间舞蹈也是如此,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成为保护民间舞蹈的重中之重,可以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民间舞蹈,如拍摄记录下民间舞蹈的举行和民间艺人的表演;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与工作室,向群众宣传民间舞蹈,重点培养民间舞蹈传承人;保留民间舞蹈生态空间;组织开展艺术节等。文化生态保护应当尽可能保留民间舞蹈根植的原生态环境,使其浸润其中保持活性,可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保护起来,建设成文化生态村,实现民间舞蹈就地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衍变,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变化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保护民间舞蹈,应当在保持其传统的原生态的本质内涵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和元素,通过变化求发展,在现代洪流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民间舞蹈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民间舞蹈;而且各地还应当保留与还原各种民族节日,使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舞蹈可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复原、存活,并代代相传。民间舞蹈文化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存活与发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民间舞蹈有意识地被保护起来,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以实现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二)民间舞蹈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

民间舞蹈是农村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之余表达情感、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与知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这极大丰富了民间舞蹈种类与形式,也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内容。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更应当包括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海南、云南、贵州、等省份,每年前往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同时感受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只以展示和宣传的手段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是应当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古老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方式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生机,并倡导爱民族、爱家乡、爱文化的行动指南,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将民间舞蹈引入各个乡村,借助民间传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新农村和社会的联系,不仅将民间舞蹈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当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增加了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

结语

民间舞蹈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因此,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传统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凝聚的文化和精神反映出当代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应当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充分体现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霞.舞蹈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

[2]李鑫.群众舞蹈对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艺海,2008(6).

[3]胡献锦.试论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现代生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伟.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4).

[5]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6]胡爱祥.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镇江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科技资讯,2011(36).

[7]李伟,张彦辉.生态式发展民间艺术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体系[J].才智,2011(30).

第9篇

群众文化涉及人群广泛,人员背景复杂,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民族众多,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国外人员不断进入中国,社会群众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度,再加上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差异,这就对中国群众文化的广泛开展和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实现社会和谐,必然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平衡社会收入水平,从而能够消除由于经济水平差异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等级划分,解决现实社会中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等级矛盾,此外,通过改善社会劳动关系,能够解决当下严重的雇佣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地相处,互相尊重,让社会经济和谐地发展,让人们能够有更强的能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由于广场是群众的集散地,是群众开展专业和业余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表演展示场所,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精神文明和社会风貌,其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尤其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或因空闲时间太多,或因工作压力过大,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去充实、去排解、去释放,而广场文化就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丰富和推广;作为群众文化的缩影,广场文化表现形式的自由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兼收性和包容性,使得聚集的群体,没有身份、地位、年龄、职位的差别,他们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是欣赏者,可自由自在地参与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现在群众大都喜欢可以雅俗共赏的文化风格,希望文化艺术可以从高高的庙堂走近群众生活,雅文化与俗文化共呈,在娱乐俗文化的同时,感受到雅文化的魅力。而广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这一点。因此,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广场文化的建设,打造完善的广场文化设施,营造浓厚的广场文化氛围,创造多彩的广场文化形式。

二、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重视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对于推动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打造群众文化品牌,需要把握正确方向,使之有章可循,避免杂乱无章,这往往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群众往正确的思想方向行走。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要考虑全盘、安排详细、科学实施,还要力求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此外,重视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需要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群众文化离不开民间文艺,利用民间文艺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经过时间的洗涤而沉淀下来,虽然朴实无华,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剪纸、舞狮、雕塑等。随着时代的开放,书法、美术、曲艺、歌唱等活动逐渐渗透到各个层面,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一)群众文化可以以民族的传统民间文化为基础,进而的发展与创新。现在的群众文化大多都是在民间的艺术形式上发展而形成的,是对民间文化的继承,是由原始社会到现在社会的一步步演变形成的,有不同的形式表现,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但是,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灌输我们的群众文化,来适应先进的不断发展的群众的文化,从而适应这多变的社会。

(二)群众文化的管理创新要讲道德,明公德。群众文化就是要激励推动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要有积极的作用的对于群众,讲道德明公德是创新与发展与要求,只有在好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由于道德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更加重视群众文化,所以,我们就要不断的树新风,注入新鲜的活力与血液,让群众文化不断地前进,使广大群众心灵与品质得到洗礼与陶冶。

三、注重群众文化传承

由于政府投入不够,文化机构不健全、群众参与度不高等情况,导致群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因此,要想管理好群众文化,需要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而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民间机构的共同努力。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开展群众文化的平台;其次,按照相关文化部门要求,重建和充实文化工作机构和专职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再次,不断充实和培养年轻的文化骨干,提高文化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水准;最后,大量挖掘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充分鼓励他们带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总之,要想很好地传承群众文化,需要充分做好引导保护工作,发挥组织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健全的群众文化体系和机制。

四、做好群众文化档案

第10篇

关键词:广场文化;社会和谐;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10-01

一、广场文化的内涵

广场文化是指在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与文化现象。具体来讲广场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广场建筑及配套设施等所体现的文化和广场上开展的各种活动所体现的文化。而今,广场文化已经不仅仅反映了人们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提高,还进一步体现了城市人民的对于休闲、娱乐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渴望。它已经与一个城市的景观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城市人民的精神面貌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二、广场文化的特点

广场文化自古就有,它是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并不是近些年才产生的。像我国古代的祭祀、元宵节灯会、迎神赛会、市场等都是早起的广场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场文化在原有广场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多种形态。目前,国内的每个城市都存在着若干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虽然这些文化广场的建筑特点别具一格、各具特色,但是这些广场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其所展现并传播的广场文化却有着同特点:

首先,这些广场文化的受众群体是公众。由于城市空间有限,城市居民活动的地方相当有限,可以说,广场是城市生活中居民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可以让居民进行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在广场上活动的居民的广泛性,所以广场上所举办的活动等要走平民化路线,要兼顾广大居民的各种文化水平。

其次,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广大居民参与广场活动多是为了休闲、娱乐,所以,所采用的广场文化活动的样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吸引不同的群体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可以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活动目的。目前的广场文化活动既有传统的扭秧歌、唱戏、民间艺术等传统的活动,也有跳舞、体操等具有现代特色的表演,可以说,各个受众群体都能够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

此外,广场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民众可以接触到的信息相比于以前大大增加,民众所参与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很多。现在的广场文化不仅仅是地区信息宣传的地方,也是民众反映生活的地方,如:体育健身、舞蹈表演、小品相声等将人们的生活百态真实的展现出来。

正是鉴于广场文化的这些特点,目前的广场文化比其他形式的文化传播更受人欢迎,其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加,它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基层文化传播的载体。

三、广场文化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慢慢融合,而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已不仅仅依靠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根基,日益成为制约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四大古国,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五千年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持续,说明我们的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如今,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国外日益增大,而中国出现了很多哈美、哈韩、哈日一族,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却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趋之如鹜,中国文化的传承收到巨大的冲击。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一席。

而今,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场文化也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理念,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而今,广场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休闲,它还具有教育、繁荣文化、和传播信息的功能。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利用好这些功能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广场文化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媒介

广场文化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广大民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将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传播给他人,从而感染更多的人来参与到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中去,从而形成文化凝聚力。正是这种凝聚力,使得文化的传承一直保持下去。对于这种意识形态,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维护其健康发展。因为这种意识形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对于当今世界形式的自我理解。只有群众树立了良好、健康的意识形态,才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和谐的建设过程中,才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广场文化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媒介,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文化的建设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个人自身的和谐,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要实现这些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一个良好、有效的途径来了解、反映群众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妥善解决这些关系中间的不和谐因素。笔者认为,广场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途径,它不仅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现在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还能够第一时间呈现出人民群众中间的不和谐因素,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基层资料素材,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途径。

(三)广场文化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靠的不是政府机构,而是每个民众的积极参与。现在的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为每个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而展现才华的过程又促进了广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广场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健康的两性循环之中,正是这种良性循环,使得每个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的成员都能够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做到和谐共处。而这些参与人员的和谐相处推动了广场周围小环境的和谐发展,小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又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范围的和谐发展,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源动力。

四、对于广场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目前,关于文化广场的建设在全国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广场的文化活动也花样百出、精彩纷呈,在这广场文化发展形式一片良好的情况下,笔者慎重的对广场文化的发展提出下列建议,期望对广场文化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合理规划广场建设,节约资源

目前,有不少地区在建设广场时只是一味的强调广场的大小、广场的建筑设施的优劣,而没有考虑到文化广场的使用对象的多少及欣赏水平,造成了资源浪费,违背了广场建设的初衷,更与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冲突。所以,笔者建议,在进行广场建设时,先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准确定位广场建设的标准,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二)加强广场文化中政府的作用

现在的广场文化的传播多是靠群众的自发参与和传播,政府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参与的范围较小。鉴于广场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文化传播的本身特征,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广场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主导作用,让民众认识到政府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并让民众深入了解国家政策等,从而对于社会和谐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三)打造文化品牌,完善广场运行机制

鉴于目前的文化广场众多,如何体现广场的自身特征,在民众中起到树立自身形象是当前广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广场应该结合自身特征,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广场文化品牌,让民众可以对广场文化特征有直观的认知。此外,还应该完善运行机制,推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民众参与到广场文化的建设氛围中,提高广场文化水平,实现民众与广场文化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实现双赢。

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将会逐步加快,社会的和谐发展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第11篇

社区文化活动占据城镇文化生活的一大部分,甚至主体部分。忽视这一点,便淡化了社会文化的主旨;重视这一点,便提升了社会文化的品质。

一、正确把握小康社会社区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 定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社区文化是以一个社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特征,也是社区构成的基础性因素,包括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实质内涵。在当代中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社区文化,应该包容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民主精华,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内涵,不但要体现社区最大多数居民利益,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要真正具备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社区服务机制,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区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文化与城市发展互为条件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使人们有了从事文艺活动、满足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的客观条件,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快速发展的都市化、信息网络化使人们更加渴望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动力,促使社区文化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社区文化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优良的社区文化是可以使群体保护安定团结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并由此对经济、政治产生积极影响。

(二)社区文化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社区文化具有浓烈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对广大市民有着强有力的吸引力。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包罗万象,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节、歌舞大赛、健身活动等都获得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这种活动联系着千家万户,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是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三)社区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社区文化活动以居民主动参与、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对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化解不良风气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助于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认同观念、开放意识、科学精神。通过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讴歌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诚实、文明、道德的行为规范,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现代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人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社区文化建设正是通过居民参与各种具有教育意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吸取文化精华和高尚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生活即学习的行为方式,使居民在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社区文化,个人的文化活动互相结合成一种社会的文化活动,成为个人发展其文化活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条件,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先进性的原则

文化是人类文明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有效积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社区文化,必须以建设和谐社会、打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引导的作用,先进文化内涵的渗透性和外延的宽展性,使人们在享受文化生活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 得到教育,从而使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只有坚持先进性的原则,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获取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扬自主性的特征

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究其根本而言,是千百万人民的事业,其目的的表现为居民的文化权利,包括创造、享受、参与文化的权利。只有千百万社区居民自发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社区文化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政府热情扶持和强有力的推动是必要的,但应充分重视社区文化的自主性,充分尊重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为大众自主创新留下空间。如果政府总是自上而下采取行政手段推动,而忽视社区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就会抑制、挫伤居民热情,从而失去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偏离了社区建设的本质属性。

(三)注重基础性的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现状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在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之后,自由开展的相关社会性文化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针对基层群众所开展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进行基层文化建设,将社会文化资源有效整合,能够帮助基层群众掌握一定的文化技术,改善基层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提升基层群众的思想认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在我国大力推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指引下,各级党委宣传部对于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开展是十分重视的,也有根据各地区性质下达相应的指令。但是,群众文化艺术的开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没有结合基层群众的生活实际,所开展的艺术辅导工作过于理想化,理论化,没有很好的实践价值,从而使基层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态度越发消极,不愿意积极配合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多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逐渐流于形式,无法在基层群众中切实推行。并且,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不少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所开展的内容乏味枯燥,对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未能带来有效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的顺利推行。

二、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工作开展方式不当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当前所开展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却十分缺乏新意,只知道照搬传统的文化建设模式,工作开展方式过于陈旧,难以吸引基层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并且,基层群众日常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于走亲访友、唱歌跳舞等形式,如果对基层群众开展较为高雅的艺术鉴赏等文化活动,很容易降低基层群众的参与感,受自身艺术水平的限制,他们也无法正确地欣赏这些文化艺术。所以,目前虽然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陆续在各地开展,但不当的工作方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二)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却依然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对于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无法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理应拥有和经济建设相等的地位。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缺乏政府的大力扶植,缺乏资金、人力等各类社会资源,也就导致所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活动规模小,覆盖率、参与率也无法得到保障。群众文化建设如果缺少地方政府的统一引领,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开展也就会缺乏相应的目标,容易发生方向性的错误,开展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三)缺乏正确的理念引导

有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群众文化工作时,就是丰富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开展一些热闹的有参与性质的集体活动,让基层群众能够放松身心。然而,这种理念其实是错误的,基层群众需要的其实不只是能够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自我提升,甚至是能够学习到新颖的科学技术,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善,能够获得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但是,目前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开展得浮于表面,很多组织甚至想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更别提能够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素质深层次的提升。

三、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开展也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潮流,顺应当下新的发展趋势,进行工作方案的完善,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化展示,建立数字互动墙等,从而让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开展脱离俗套,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而不会因为活动形式过于枯燥乏味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地方政府在组织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相结合,比如,可以利用皮影、庙会等吸引基层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各地区可以适当地保留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传统特色文化,让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

(二)完善基层的文化机制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完善基层的文化建设机制。只有相对应的文化建设机制,才能够将群众文化建设分配至个人,保证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建设相对应的文化管理部门,根据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开展的现状,针对基层群众的实际状况完善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同时,文化管理部门也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制定相应的群众文化建设方针,规定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目标,让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变得规范化,有相应的理论依据,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相关基础设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求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建设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顺利开展。政府部门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可以争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先给出设施的构想图,让基层群众自主进行投票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需要,让基层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中来,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重视,大力建设基础设施。

(四)进行团队建设

对于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而言,进行团队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拥有好的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团队,才能够让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即使群众能够配合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团队的合理运作也是无法有效推动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所以,政府在给予文化管理团队建设费用之外,还要为文化管理团队引进人才,并且给予人才发展的空间,不让人才在团队中被埋没。除此之外,团队也需要开展各类培训,通过培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切实在基层群众中推广文化艺术辅导工作。

(五)加强绩效考核

当前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障文化艺术辅导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相关部门应该以群众满意度为工作绩效的衡量指标,进行工作绩效的考核,从而保障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中来。另外,也应该注重打造出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服务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对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进行细化,挖掘出当地的优秀资源,通过各类有效措施促使基层群众能够参与到群众文化艺术建设中来。

(六)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

群众文化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艺创作必不可少。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鼓励文化艺术辅导人员坚持进行文艺创作,并且能够为文艺创作者搭建交流的平台,让文艺创作者互相之间能够交流学习,获得文艺创作的灵感。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文艺创作者团队,让文艺创作者彼此团结,聚集众人的力量,做好群众文化的相关文艺创作。可以为这支文艺创作团队选出带头人,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推动整个队伍创作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文化部门管理者还可以举办老带新活动,让资历浅的新人创作者能够在资深创作者的带领下更好地成长,为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贡献力量。

(七)保障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基层群众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时,应该保证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相关活动的开展应该迎合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因此,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工作效能,完善文化建设体系。保证基层群众能够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所有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以这一标准为准则,保障基层群众是最主要的受益人。

(八)开通线上预约服务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开通网上预约服务,实现公开、透明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任何想要参与培训和娱乐活动的基层群众都可以进行线上预约,然后在有效期内由专业人员进行文化艺术辅导。自动预约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群众的参与程度以及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保障开展文化艺术辅导活动的人力、物力等不会浪费。除此之外,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可以分为基础类和定制类,基础类为结合地方特色所开展的相关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定制类则是只迎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定制类可以采取申请制,如果切实可行则可以给基层群众安排,从而切实满足基层群众的合理需要,按需分配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