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教案

思想品德教案

时间:2023-01-15 12:1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品德教案

第1篇

1.对幼小有同情爱护之情,愿意关心、爱护和帮助幼小。

2.对欺负弱小的行为感到气愤。行为:

1.见到小同学有困难,主动关心、帮助。

2.不欺负弱小,对同学中欺负弱小的行为能给予批评和制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下一课《同情还是取笑》为同一单元,同属于“团结友爱”的教育内容,两课有相似之处,都是教育学生对待弱者要有仁爱之心,能够尊重弱者。本课侧重教育学生如何对待弱小,不欺负小同学。下一课则侧重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取笑别人。

爱护弱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也是当今社会应提倡的美德。对于四年级学生,虽然总的讲,他们还是处于儿童期,还是被社会保护的对象,但这时他们已有了强与弱的意识。对于比他们小的同学,多数能做到关心、爱护,但是也有些同学,见到小同学有困难不能主动相助,个别同学拿小同学开玩笑或欺负小同学。因此,有必要从小对他们进行爱护弱小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心,使他们懂得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弱者,懂得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学会关心、爱护弱小。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同情、爱护幼小的情感,从道德认识上,提高学生爱护、帮助幼小的意识。

本课的难点在于具体的行为指导和情感培养上。教学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把爱护幼小落到实处。

本课导入部分设计了“说一说”栏目,通过一幅图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由此切入本课要讲的主题。这样设计,一方面可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小同学的位置上,体验小同学的困难;另一方面直接向学生提出了“如何对待幼小”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课文采用回忆的形式,通过李小玲回忆自己上一年级时受到大同学的关心、爱护的事例,告诉学生爱护幼小的道理。课文共讲了三点:(1)通过建立友谊班的事例,说明大同学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小同学;(2)通过四(1)班同学帮助一年级同学扫雪和张燕关心帮助李小玲的事例,说明小同学由于年纪小,缺乏经验和能力,需要大同学的帮助和关心,大同学应该主动关心、帮助小同学的道理;(3)以张燕批评和制止欺负小同学的事例,说明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谴责和制止。

教法建议

1.本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课前,可对本班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和不太好的情况作一调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年幼时,被人关心爱护或受人欺负的感受,反思自己应怎样对待小同学。以此,激发学生对幼小的关爱之情和愿意帮助弱小的道德动机,从小培养学生爱护幼小的好品德。

3.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对一些欺负幼小的事例不宜过多渲染,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4.要注意课后的延伸教育,建议开展与低年级建立友谊班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关心爱护弱小。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 爱护幼小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护幼小是一种美德,欺负幼小是不道德的行为。

2.知道小同学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大同学理应关心、爱护小同学。

情感:

1.对幼小有同情爱护之情,愿意关心、爱护和帮助幼小。

2.对欺负弱小的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见到小同学有困难,主动关心。帮助。

2.不欺负弱小,对同学中欺负弱小的行为能给予批评和制止。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在校园里、在马路上、在家里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了困难时,你会想到谁呢?

师: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些年龄比我们大的人,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因为他们比我们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

2.当比我们年龄小的人遇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

小结: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爱护幼小的同学。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1.师:新学期的一天,新星小学的李小玲起得特别早,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2.交流(说一说):故事中的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讨论:为什么应当爱护幼小?以什么行动关心、爱护幼小?

三、激发感情,指导行为

1.说说大哥哥、大姐姐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请你把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

2.现在,同学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也是大哥哥、大姐姐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待低年级的小同学呢?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出示四组辨析题)

3.比一比:小组交流、讨论。

4.小记者汇报调查结果。

5.小辉和陈刚该怎么做呢?

(听录音故事)

6.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我们在帮助小同学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想点办法,而且办法还要得当。

四、总结全课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如何爱护、帮助小同学,希望同学们能付诸行动中,把爱护幼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板书:美德)

第2篇

行为;

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的活动。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热爱的教育。全套教材仅这一课是关于热爱的教育。

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来自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的基本职能或者说主要任务是保卫祖国,他们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甚至鲜血和生命。因此,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应当崇敬他们,热爱他们,向他们学习。

本课的教学要点是:中国人民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是祖国的钢铁长城;爱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热爱,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的活动。

教法建议

1、教学时,既要突出战士生活的艰苦,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战士的以苦为乐,这正是的可爱之处。

2、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全方面地反映的生活,使学生了解、热爱。

3、课上所讲的故事,反映的的生活要尽量真实、具体、感人。

4、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组织学生和见面或一起搞一些活动,以增进了解。

5、在利用课文方面,教学时应让学生知道,岛虽小,但它是祖国的前哨,驻守小岛就是保卫祖国,使祖国不受敌人侵犯,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所以,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却以苦为乐,这正是战士高尚品德所在,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二课祖国的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认知:

1、国人民是祖国的捍卫者,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2、知道保卫祖国、热爱人民的故事。

情感;

热爱中国人民。

行为;

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的活动。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人民是祖国的保卫者,要热爱。

教育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时;夏日,我们随父母在树荫下乘凉时;冬夜,我们全家人在温暖的屋中欣赏电视节目时,你知道是谁在保卫着我们?

是中国人民。

板书:中国人民

2、在战争年代,战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你知道他们的英勇事迹吗?

(出示、挂图,请知道的同学讲,老师适当补充。)

在战争年代,有成千上万个像、这样的战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打败侵略者,为了今天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学习课文。

1、过渡语: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杀敌;在和平时期,叔叔们又是怎样为保卫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年华的呢?

2、看课文1~3段(投影课文插图1)。

(1)战士们在这个孤岛上担负着什么任务?

虽然我们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些敌人总想侵略我们,某部三连战士,为了守卫祖国海上大门而驻守在这里。

(2)岛上生活条件是怎样的?

岛上没有淡水,战士们都得省着用,而且还有断水的危险。一年四季气温很高,晚上蚊叮虫咬。

(3)看课文第4段(投影课文插图2)。

战士们在岛上是怎样站岗放哨、苦练杀敌本领的?

头顶烈日苦练本领,汗水湿透衣服,肩背晒脱皮;晚上站岗蚊叮虫咬;出海巡逻有些战士晕船。

4、看课文第5~6段(投影课文插图1)。

(1)岛上生活条件这么艰苦,战士们为什么对小岛爱得很深?

(2)战士们想不想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的家?他们为什么以岛为家?

(3)“乐为祖国守孤岛”,表达了战士们的什么心情?

小结:为了祖国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们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战士宁愿自己多吃苦,把对亲人的思念深深埋在心里,乐为祖国守孤岛。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板书: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巩固延伸。

1、看一看。

驻守在孤岛上的战士们乐为祖国守孤岛。在北疆、在海南、在高原、在雪岭,处处都有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为祖国筑起了钢铁长城,是祖国坚强的保卫者。

板书:祖国坚强的保卫者

(看书中“看一看”栏目和录像。)

2、讲一讲。

(1)人民不仅是祖国坚强的保卫者,也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板书:人民的子弟兵

(出示挂图,看图讲爱人民的故事。)

(2)你们还记得1998年抗洪的情境吗?

(启发学生回忆抗洪英雄,补充李向群、高建成事迹。)

四、总结。

1、学习这课书,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中国人民是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全国人民最可爱的人。我们少年儿童要热爱他们,学习他们,用他们乐为祖国守孤岛和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

板书: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十三祖国的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

祖国坚强的保卫者

第3篇

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且思维敏捷,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在社会认知等方面思想不够成熟。思想品德教育则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涉及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基本认识,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同时还要落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国家培养道德情操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做铺垫。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层面,还是在民族复兴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二、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很多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相悖,既阻碍了新课改的进程,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带来了不良影响。纵观现今思想品德教育,尚且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受应试思想的干扰,当前,有些思想品德课堂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思想品德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特点。很多教师不能真正领会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即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适应社会。这种忽视实践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散,不仅无法帮助学生解决答案灵活的思想品德问题,也不利于学生情商的提高。

2.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当前的很多课堂教学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完全相悖,会加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偏见,这种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还会严重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只有合理定位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

3.教学以教案为主要内容。

教案是教师根据需要提前制订好的教学计划,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每节课的课堂任务,直至落实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浅显地来看,教案教学是有计划的教学方式,契合新课改的理念。但这样的教学就像提前输入的计算机程序,学生还是要通过翻书查抄来掌握知识点,仍旧不能领会思想品德与生活的关系,不能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来提升个人素养。

三、思想品德教学的改善措施

1.教师角度的改善措施。

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深层讲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举一反三。无论是改变教学模式还是开展课堂活动都要求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讲课之前,教师应当有全盘的设计思路,做好对一些课堂失控情况的应对措施。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熟练地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思想品德知识。

2.学生角度的改善措施。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学生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以便能够和教师及时沟通,将自己认为是重难点的知识做好标记,在课上重点听讲或讨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也做好标记,课上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课前预习既能够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学校角度的改善措施。

对于学校而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学校之间也可以经常开展学术经验交流活动,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整体质量奠定基础。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动态教学” 应用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君子不器”,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数教学课堂仍然将学生当作容器加以灌注。肩负着谈“情”说“理”的思想道德课也不例外,以教师为主角、以教案为剧本的“课堂教学剧”经常上演,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和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见解,导致本来鲜活的思想政治课失去生命的活力,造成思想道德教学与初衷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背道而驰。如此一来,不但可能浪费充满生机的教学资源,而且可能错过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值得深思反省。如何摆脱“课堂教学剧”的困境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还思想品德课堂于“人”,充分体现生长性、发展性的“生命”特点,建构动态教学课堂。

1.初中思想品德“动态教学”的提出

纵观当今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由于同时受到传统式和开放式两种不同教学观的影响,存在两种极端做法。一种是扎根于应试教育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说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为了抢进度,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整个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另一种是为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以开展问答和活动为主的“热闹教学”。教师问,学生答,问题大多简单肤浅,多而滥;或者直接把课堂上成活动课,课堂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最后却不知教了什么学了什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可能忽视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出现为了教学而教学,为素质而活动,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和问答活动生硬连接在一起。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前一种极端是“满堂灌”,属于静态教学,后一种极端虽然热热闹闹地问答或活动,但课堂“动”的幅度过大,偏离了教师的“教”和“导”及学生的“学”和“思”应有的环境要求,过犹不及。有调查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板着脸教训人,又不能放任自流[2]。那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呢?客观要求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教学课堂。

2.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概念探析

2.1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动态”就是讲究事物的形成过程。“动态教学”就是指将动态的观点应用到教学中来,突出强调课堂活动的多边多重多形式的有效互动,更加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具体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课堂是教学统一的舞台,表演者是教师和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就是通过交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集中体现主体(人)与主体(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地表现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教学而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1]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深植于社会生活实践及各种关系之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视课堂教学为动态发展的,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就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处理等问题展开学习和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调动兴趣、激发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并潜移默化到行为习惯中去。由于其动态生成的特质,称之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

2.2外延

2.2.1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教学程序在教师备课时已经充分预设,但当其付诸实施时却不一定能完全一样。就知识点而言,从教到学再到用的轨迹是动态的;就课堂活动而言,师生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情感与认知之间、感悟与表达之间、学习与迁移之间形成的互动交流是动态的;就能力而言,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形成的教学相长,双方能力的提升是动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2.2.2教学资源的动态性。一般认为,教学资源局限于课堂上所见,局限于教师所备,局限于学生所知。但“动态教学”就必须突破这一局限。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畅所欲言,引发学生生出源源不断的问题和层出不穷的观点,相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构成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力打力,旁征博引,前后搭桥,左右牵连,让教学资源有效“动”起来,将教学引向深入。

2.2.3展示个性的动态性。动态性其实还深植于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及同一人个性的动态发展。课堂是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教学过程是学生个性展现的集合。在充分尊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并在不断展示中不断充实、成长、成熟。

3.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的实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观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准确把握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编制好符合动态教学要求的教案,建构起开放互动、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3.1动态教学的起点:问题

在动态教学中,如果说落脚点落在知识点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的话,那么起点无疑是问题――将教材的知识点提炼成问题甚至是问题群或问题链。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没有设置问题的课堂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基本丧失了学习思考的动力,试想一下,没有设置问题,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在哪里?学习思考的深度广度到哪里?相反,教师提出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超越现实、超越时空、指向未来但又不脱离现实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在上《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节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田甜的遭遇》。就在学生受到深深震撼之时要求学生了解田甜的事迹思考四个问题――“自强表现在哪些地方?”“自强的意义是什么?”“自强和自弃的区别是什么?”“身边有哪些自强的故事?”四个问题组成一个问题群,让全班分组思考。在解决每个问题时,又串成一系列问题。如分析第一个问题细化成“大家认为自强精神有哪些主要表现?”“在田甜身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比如面对灾难的时候,田甜的态度是怎样的?”等问题。甚至穿插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用嘴含住笔翻书时,问题同样紧追不舍――“你能做到吗?感觉如何?容易吗?”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氛围中不经意地集中起来,兴趣不断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动”起来就容易水到渠成。

3.2动态教学的目标:两元目标的统一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提出“动态教学”之后,我们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成预期性教学目标和生成性教学目标。预期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所确定的本节课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而生成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师生、生生、生本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对产生的新体验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发展生成出新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不一定是教学预期能够充分预设到的。在“动态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教学目标与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生成性目标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来源于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预期目相比,更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预期性目标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是学生知识点掌握运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的客观需要。就一节课而言,预期目标可能是起码目标,也可能是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如果预期目标较低,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目标远远超过,那么教学就已完成了起码目标并向更高目标迈进;相反,如果预期目标较高,那么师生就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向预期目标迈进,确保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既定目标。总之,两元目标的统一,既有利于引导学生体验阶段性成功的喜悦,推动他们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获得专业的成长与提高,获得生命的活力与价值。

3.3动态教学的纲领:弹性教案

教案是静态的剧本。因为教案的实施者是教师,而实施对象是学生,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不可能被教案百分之百预设,所以“动态教学”客观要求承担起教学纲领作用的教案不能是固定死板的,应该是充分预设又充满弹性的,为学生自由思维而预设充分的空间,为教学动态生成而留出足够的余地,使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互动发展的理想效果,这称为“弹性教案”。在弹性教案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线,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出发,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等采取弹性化预设[3],着重体现在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更好地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变通新策略,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所有的预设都可以根据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修正甚至改变。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大方向、立足基本点,争取占有更多的材料,事先主动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合理预设师生、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生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驾驭课堂的智慧,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生长点,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生成新问题、新体验。

3.4动态教学的方式:互动

动态教学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动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实施教学互动必须充分考虑有效性问题,其设计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避免陷入为互动而互动、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就具体操作而言,一方面要创设生动教学环境,让教学与环境氛围互动。比如在讲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民主氛围,通过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方式有效互动,身临其境体验法律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生动的教学环境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助推力。另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时机,让师生、生生、生本互动。比如我在讲授《为坚强喝彩》时,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坚强的认识,走下讲台扮演成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顿时课堂活跃起来,甚至有学生像模像样地模仿起名人接受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引入采访对象与观众面对面的环节,使学生们很好地互动起来。总之,在动态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角色扮演、录像观看、课堂游戏、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感受、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当然,动态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业效果的评价者,而且要成为教学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新;分析研究

创新是推动教学开展的不竭动力,思想品德教学也应如此。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走出一条适合思想品德教学要求、适应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改革之路。笔者多年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创新改进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本文将做初步分析。

一、创新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生活设计教案

教学方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导向性引领,各种教学要素应当在方案设计中充分兼顾。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理念陈旧落后,照抄成品教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教学理念的创新必须强化学生生活感知,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为了教育学生学会忍让、学会宽容,专门在社会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以本地区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死伤的惨痛负面案例作为教学的信息,设计分析研究的题目,带领学生从反思中受到教育。这样的教学设计选取了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负面案例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极大的兼顾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走出了唯教材论的限制,以创新的理念扎实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新颖性,也得到了教学成效的实践验证。

二、创新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丰富信息

教学手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还是教学理解效果的深化,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大面积普及的多媒体信息成套教学设备,更是让思想品德教学如虎添翼。教师要致力于这些教学手段的创新,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为教学工作增添大量的丰富信息,达到支撑和推动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开展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多媒体手段演示为契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动形象程度。例如《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教学中,笔者精心选择了一些案例,从网络中下载了视频和相关的文字说明,重点搜集的是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如何通过法律途径、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维权的。这样的案例信息量大,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和教材所教学的内容结合度非常密切。将这些形象的案例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精彩的视频,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这一手段的演示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高,而且表达的观点深刻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氛围的变化,而且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

思想品德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正能量,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情感,更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就应当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单纯的口头说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深刻体会,则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本地区的一些资料,包括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十年、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间段不同的变化。三个时段都按照同类型甚至同地点的变化来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学生分组进行讲述演示。从改革开放前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到改革开放十年时城镇面貌初具雏形,再到现在马路宽阔、高楼鳞次栉比,三个不同时间段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变化,体现出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演示,进行了解释说明,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将他们带入到这些年代之中,从而深刻的感悟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改革开放的广阔前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亲身体会,以形象的感知扣动他们心弦,对提高思想思想品德教学成效特别是思想教育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创新评价方法,设置学生道德成长档案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既要承担知识传授,还要承担思想引领的职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改革,除了通过卷面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效果之外,还为每一位学生设置了道德成长档案,联合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引导。道德成长档案包括学生自身成长情况,如自尊自信程度如何、遵章守纪程度如何,还包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尊敬师长情况,另外还包括爱党爱国、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设置学生道德成长档案,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身心发展特别是道德与思想成长方面的评估细则,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自己该怎样做、什么不能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有目标有准则,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强化了对学生正能量的引导,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春期的成长中走出沼泽,拨开云雾消除困惑。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大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立足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新课改思想品德教学学生主体作用从开设课程的目标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为了保障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习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心理特点以及教材内容,正确地组织教学内容;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建设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但是,从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让思想品德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做好教学计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

在小学教学中,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课堂生成最直接的成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并且不完全被教案影响,在教学艺术与教学机制适当调整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障思想品德教学。

教材始终是教学的依据,图文并茂的教材不仅能贴近生活,在编排体系与内容上也更适合小学生。因此,在教材规划中,我们必须处理和各方面的关系,当本地区教学与教材存在矛盾时,应该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从而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在备教法中,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问题教学法中,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讨与求知欲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合作或者探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习方式主要分成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传统的思想品德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在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中,让这种训练具有很强的机械性,时间一久,就会影响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创新精神,进而出现厌烦心理。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在共同研究、探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是非和道理,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参与力度的重要方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发展,在学生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还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即使结果不太理想,也会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主动对相关问题质疑,从而让其养成大胆提问、感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积极运用课外资源,让课程更具有生活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行为能力,同时也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从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研究教材内容时,通过增强学科间的融合,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进行多维思维。

另外,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应该树立大局观念,而不是以教材为范例,照本宣科。在挖掘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真实感,可以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实践中获得,在具体的行动检验中,让其真正起到打造良好品质、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这也要求老师将学生课堂知识主动延伸到课外实践中,从而不断巩固知识。

为了让课外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打下基础。但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老师的总体水平有限,尤其是乡镇小学,小学老师的素质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工具、资料缺乏的过程中,甚至还有很多老师缺乏课改培训。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要加大教育投入,对乡镇小学进行帮扶,还必须不断加大试验老师培训密度与力度。在不断完善教学内部设施的同时,强化教学条件,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硬件环境。

三、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和学生达成思想共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

\[2\]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2,(12).

(上接第86页)参考文献:

\[1\]干利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打电话”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2,(23).

\[2\]顾彩霞.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D\].

第7篇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新课程标准解读也从市级层面到各学校深入开展,如今《课程纲要》的编写已成为全市各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常规工作,全市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已基本掌握了课程建设各方面的知识。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也要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更新理念,并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要进一步提高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重视思想品德,明确学科的目的和意义

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它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经济、政治等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认知世界、认知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处于叛逆期和思想发展期,学生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程正是融入了这些教育教学内容,思想品德教师的引领显得异常重要,因此要注重把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当高度重视思想品德课,把这门学科教好、学好。

2 编写《课程纲要》,全面熟悉思想品德课程

《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元素的纲领性内容。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国家课程,每位思想品德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应当认真编写一份思想品德学科在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评议与提升,促进教师对本学期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整体的把握,以便于实施课程目标和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都应当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了解并掌握最新的课程标准情况,并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出要素齐全、重点突出的《课程纲要》,以整体安排本学期思想品德课的实施。

3 精心设计教学,为课堂教学打好前阵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某节课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予以整体把握,可以根据对课标、学习资源、学情的分析,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思想品德课,由于具有让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意义,各教师更应该重视和做好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纲要》等,对每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设计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应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学习与处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多媒体使用、课堂检测与评价等,从而有目的、有步骤的科学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我市已推行“导学法”多年,全市广大教师基本接受“导学法”并掌握了其理念和方法,实践证明,“导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也应坚持使用“导学法”,结合自己的授课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设计适合自己的《导学案》,将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提高思想品德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的设计中,要与“班班通”的使用紧密结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生动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

4 盘活课程内容,将庞大的社会资源纳入课程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全面实施的今天,思想品德课也要不局限于国家教材,要在使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打破学科体系,把与思想品德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和资源,特别是时事政策教育、社会生活热点、家乡建设、学生生活实际、感恩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与国家教材紧密结合,作为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接受更加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目的。

5 组织课堂教学,把握教与学的核心环节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流程包括先学、展示、反馈三个重要环节。思想品德课应按照各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按照预先设计的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首先,应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任务,也就是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从而开展有目的的教与学。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自学、小组研讨、说、做、分析、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真正参与思想品德课堂的中心学习环节,关键是通过自学和小组研讨等,让学生和小组展示学习的成效。思想品德教师要通过鼓励的言语、亲和的动作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营造活跃、温馨、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兼顾班上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接受、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要通过鼓励、提问等方式,让他们也积极参与课堂,以提高思想品德课每节课的目标达成率。再次,要在课堂上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的自学、小组的研讨以及学生和小组的展示等,及时进行评价,尤其要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帮助。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通过检测、提问、举例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整体评价,以检验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文化知识,并使心灵和道德品质得到洗礼。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实施,确保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过程做到目标、教学、评价一致。

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实践

作为一名从事思想品德课多年教学的教师,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真正在思想品德课上受到教育是我反复思索的问题,下面就我个人打造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点滴写出来。

首先,要理解思想品德课上打造高效课堂的“效”,我个人认为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它的宗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效。

其次,注重课前的准备。这些准备,不仅包括教师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准备。教师先要吃透教材,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编写教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者近期的社会热点设计教学程序。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如果这一点做得不好,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就难以实施。

第三,精彩导入能先声夺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的精彩的导入,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一堂高效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初三第二课第二节《学会理财》时,我用学生过年的压岁钱现象导入。一提到压岁钱,学生情绪高涨,话语纷纷。在听完同学们对压岁钱的使用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地合理地使用压岁钱?”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入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提纲,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合理消费和科学理财便水到渠成。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拥有大量的小资料、小故事及插图,图文并茂。融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我在教学《什么是自负》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青蛙比‘大’”的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青蛙因不知天高地厚而死,也就是说因自负而死。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

第五,坚持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导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传道授业,言传身教,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人生观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从而让学生高效地接受思想品

德教育。

最后,教师课后要反思。交流出经验,反思长智慧。通过反思,教师可扬长避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反思成功得益之处,反思失误之处,反思学生见解,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关注了学生,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丰富自己的

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最主要的是为高效课堂的持续奠定

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时安排为33――22――33式。

二、学科变化的主要原因

1.课程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增强了。

2.学习方式更加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3.学习评价更加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

三、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设计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是以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真正实现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或理念,结合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解,针对学生对思想品德基础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等,对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从我市调查来看,教师20%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忙于书写教案。原因在于:首先,备课管理过分注重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其次,教师任课门类多,任务重;第三,教师的心思没有放到课前准备上。基于以上三种原因,我想教案设计要从具有鲜明的简洁性和强烈的实效性,教案反映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走向和依据,走向所暂定的相应策略,而不是教师主观臆造想象。教师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艺术。

教师要关注“学习者”、突出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发展”为教学设计的支撑点,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如何备课、备课备什么?

教师备课的“源”在于认真钻研教材――备教材;结合实际、调整进度,制定教学计划、进度表;备课时,“重点”要找,“难点”必寻,“关键”不能被遗漏;“了解学生”是教师备好课的又一重要条件,备课的根本是“备学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准备和计划教学的手段――背教法、学法;编写教案是备课最为深入具体的一步,这是准备和计划上课的重要依据。要使课堂“活而不乱”就要在课前准备上下工夫,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一个中心(目标明确),两个基本点(方法意识的培养、品德的渗透),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的环节和有利的教学契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追求目标的驱动力。

能力:达到目标的推动力。

知识:是实现目标的辅助力。

3.怎样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多样的教学资源

(1)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

(2)教师――正常完成教学工作,以及TT合作。

(3)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功效,利用家长资源。

(4)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因地制宜。

4.怎样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1)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施教――激趣。

(2)教会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方法。

(3)要有各种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的记录。

(4)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次序、逐点、逐层地指导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使用。

5.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轴、课堂的主人。

(1)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2)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想学。

(3)注重传授学法,使学生会学。

6.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的要求:①要有目的性:形式为内容服务,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创设情境,不能只追求形式热闹;②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内容健康,不能随意创设使用;③要情理结合。创设情境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使少年儿童真正能够得到相应的道德观念;④要有感染力。创设情境关键使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产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法:①以教具、实物等创设情境。②以表演、游戏创设情境。低年级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③以讲述这种方式。形象具体,利用课内外教材;④以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可以按教学需要布置相应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在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课程目标理解有偏差。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相互支撑、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的制定有误区:如,通过……学习,培养了……能力。体现了主体是教师。

(培养孩子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横向有独立性、纵向有层次递进性。)

2.“满堂灌”变“满堂问”。把“对话”变成“问答”。提问低质量,追求互动形式,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没有什么“惑”可以解。

3.自主变“自流”。学习内容自己提、学习方式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

4.合作变“讨论”。小组讨论被看成“合作学习”,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有无价值,都要小组讨论,时间没有保证,为讨论而讨论,缺乏平等。

5.探究变“活动”、“案例”、“识字课”。课堂教学,为活动而活动。

第10篇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枯燥说教、教学方法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等,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发挥。

1.枯燥的说教

就当前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政治性、稳定性的特点,其过程被视作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这样便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下,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和教案的重视,忽视自由,而重视强调,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在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教学任务不但难以很好的完成,且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会被削弱,进而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造成直接影响。

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思想品德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几乎就是教学的全部工具,且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毫无疑问,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画条条框框,学生死记硬背似乎已经成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手法,这同教育目的中“知行统一”的内容是相背离的,是对学生个性品质和身心发展的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受到很大程度的扼杀。

3.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知识的价值在于对人们实践的指导,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那么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上便存在很大难度。但是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更加看重系统阐述和理论分析,这显然是同生活实际的偏离,极大地限制了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对策分析

1.转变“单纯灌输”的理念

认识的提高,需要观念先行,即将学生视作教学的根本,对其情感体验给予足够的关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单纯灌输”的教学理念,并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各种挫折作出正确的处理,将各种负面情绪加以排除,这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长远的,如在学生自信心建立、人际交往、良好性格培养上均能够给予很大的帮助。

2.创新教学方式

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需要坚持一项根本性原则,即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公认的大智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且使其能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行培养,注重学生道德素质、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样,学习就成为一种独立性、自觉性的行为,且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更多地提出问题,并依靠其自身的分析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3.理论与实践兼顾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依靠真切经历来思考、感悟,并将这种感悟在课堂辩论等形式中进一步升华。社会调查是一个不错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事实运用所学知识来对相关问题作出分析。教师方面,则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来进行合适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从而将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书本知识拓展至社会实践中,从而达到学生知识丰富、视野扩大、思维开拓的目的。

4.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进一步激发起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1)通过营造愉悦、宽松的氛围,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对于学生的成功,教师应当有激励、有赞赏。当学生发生失误时,也需要给予鼓励和足够的宽容。(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心理来进行合适问题情境的创设,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去想象、去回忆、去创造。(3)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激活。

5.教师需对自身角色进行转变

第11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有效性 导入 探究式教学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78

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各学科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教学有效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这里所说的教学有效性与教学效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很多教师看来,衡量教学活动有效与否的标志就是看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量,这种片面的以量来衡量教学有效与否的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掌握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升,毕竟“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把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就会沦为灌输式教学。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有效教学的含义,努力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一、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很多人认为,教学是从上课铃声响起开始的,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好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工作,从材料的搜集整理到教案的编写都要认真对待。除了教师,学生在课前也要进行认真的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来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重难点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重视课前的导入环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开始之际,做好课前导入至关重要。在新课开讲之前,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内容。一旦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接下来的教学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而这无疑会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与法同行》这个单元的内容时,就组织学生做了一个“单号站,双号坐”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由教师报数,当教师报出的数字是单号时,所有的学生站起来,当报的是双号时,学生就坐下去,如果错了就要被淘汰,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后剩下的人最多。一听说做游戏,学生立刻来了兴趣,在一轮轮的报数中,很多学生被淘汰,剩下的学生越来越少。到了游戏结束之际,教师开始总结道:“为什么很多人会被淘汰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单号站,双号坐’的规则。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让社会正常运转下去,而这个规则就是法律。”就这样,在一个趣味小游戏的启发下,学生对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基本的认识,从而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讲授式教学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保证教学活动的效率,然而,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彰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了很多的知识,但由于缺少主动参与,很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因此,除了讲授式教学,教师要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时,笔者就组织了一次探究式教学,探究的主题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

四、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学生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往往浅显易懂,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最好的体现方式还是实践活动。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并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多少能力,有了多大的进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不再把思想品德视为一门理论学科,而是把它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实践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围绕着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才是思想品德教学实现有效性的根本之策。

[ 参 考 文 献 ]

[1] 毕子金.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现在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因素等原因,许多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开设是要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完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是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第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合当前社会和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的。在当今的教育中,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教师面对的学生比较复杂,学生当中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离异子女,有的是留守儿童等。独生子女的父母给予他们是更多的疼爱和溺爱。而这些“小公主”,“小皇帝”只知道索取爱,不懂得奉献爱,性格刁蛮,任性。父母离异的子女大多数都以为自己失去了亲人的疼爱,整天忧心忡忡,在其他孩子面前抬不起头,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和动力。因而这些孩子会产生不安,忧伤,胆怯等心理状况。有的学生在对待教师善意的批评时,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说东,他偏要向西。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意识,排除心理障碍,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学,努力做到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第一: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细心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以感动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新课标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我们细心对思想品德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新课标中以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为主。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调控情绪》一课,笔者先引用教材中罗曼、罗兰(法)的名言―“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先让学生理解一个正常人的心理需要,然后引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培养正确学习观念,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素质,善于调控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增强心法律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与中学生心理相关的内容,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农村学生特点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差,反应较慢,思维不够活跃,性格不够开朗,在课堂上参与的意识较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以及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这一课时,笔者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可以采用演讲会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份“我是这样与人交往”的材料,上课时让学生讲述,通过不同学生的真实演讲,使同学们认识到: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就在我们生活中,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教学的目标。

第三.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针本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方针在现实教学过程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理论,空洞泛味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的目的是用,学而无用,不想学是无可厚非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必须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人们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资本国策等基本知识结合社会中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且意识到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并且使自己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国情的问题,知识得以应用,收到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塑造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