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平顶山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平顶山市生物质能源林资源现状与对策 平顶山市林业产业结构现状与调整对策 平顶山市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农田除草剂药害现状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大学生日常兼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旅游业营销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平顶山市大学生寒假务工现状分析及研究 平顶山市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调查分析 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平顶山市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与预测 平顶山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关系分析 河南平顶山市旅游产业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平顶山市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技术研究 浅析平顶山市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 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BV\HCV感染现状调查 河南省平顶山市体校田径短跑训练现状研究 平顶山市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平顶山市矿山环境的现状和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12-15.
[4] 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16-23.
[5] 曾毅,陈华帅,王正联,等.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J].经济研究,2012(10):134-149.
[6] 杜鹏, 李兵, 李海荣,等.“整合照料”与中国老龄政策的完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86-91.
[7] 龚秀全.医养融合的实现路径及其策略性嵌入――以上海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W版,2016,31(5):95-102.
[8] 郑文文.城市机构养老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9] 国家民政部.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EB/OL]. http:///article/qgmzgzsphy/zhbd/201312/2013120 0569541.shtml. 2013-12-05.
[10] 田欣,汤哲,孙菲,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5-117.
[11] 王建平,汤哲,孙菲,等.北京市老年人就医难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2(12):26-28.
[12] 孔德香,孙晓阳,陈小飞,等.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7):66-68.
[13] 程念,,汪早立,等.部分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人的住院及受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 31(10):36-38.
[14] 李希良,左群,刘素平,等.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路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101-104.
[15] 王梦怡,姚兆余.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8-30.
[16]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45(6):22-29.
[17] 赵凌波,葛炜,韩慧慧,等.宁波市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1):83-85.
[18] 崔晶晶.中国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样本[J].学理论,2016(3):82-83.
[19] 吴艺,邓仁丽,张丽娥,等.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126-129.
[20] 刘华.上海构建“持续照料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与措施建议[J].科学发展,2016(86):108-116.
[21] 方文清,郭生挺.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保健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209-212.
中国政府机构中的弹性要素——基于议事协调机构的一项分析
嵌入性治理: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路径探析——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为视角
英国公共服务类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灾害治理:政府与公益组织的良性互动
组织平台创新与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以宁波市江东区“社区网络发言人”建设个案为例
社会服务购买延续机制的中国语境
公司型地方政府的运作过程及其特征
科学发展观意涵:基于政府决策维度的认知
网络反腐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设
双向同构:缩小三大差距的政情话语机制
论涉法涉诉的传统法律文化困局
行政规划的法律内涵研究
行政指导的程序规范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为例
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民间规则认同模式研究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与应对
房地产调控的难点误区及对策
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应急群决策:“情景—权变”范式
公共权力理性建构的逻辑进路
高可靠性应急管理政府:借鉴与构建
网络监督的兴起与政府行为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与职场生态优化探析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败终端机制——以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为起点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哲学底蕴论析——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解释视角
房价失控与政府公共管理的矫治
探析应急管理理论的跨域治理网络模式——“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研讨会观点之启示
论权威主义的功能与发展前景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
中国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实践的价值取向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现实基础、种类及立法控制
公私合作行为的行政法实证分析——以“治安承包”为中心考察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困境及其纾解
论专业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的空间及特殊性探讨
欠发达地区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探讨
背景下公共财政的本质
论公共事务治理的二元对立特征及其缺陷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误区与实践策略
公共管理学中必须厘清的几个概念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我国“大部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行政学院行政咨询职能的分析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环境建设
区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下的政治参与和沟通
行政区划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公权异化再思考——基于古典社会契约理论的阐释模式
公民监督:监督权利和监督权力的会通
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刍议
论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
关于增强行政复议公正性的若干思考
在视界交融中认识风险社会
有的作者在引用文献资料的时候把没有整理的内容都写在论文当中,这样拼凑出来的论文思路混乱,层次结构也不全面,直接就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8]张耀灿,.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摘 要: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是与地方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如何协调高职教育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 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 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的互动关系 法治发展与公民教育的互动关系 试析教育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分析 教育与城市互动关系新探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中美股票市场间的互动关系 国外典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探析 地方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建构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及国际比较研究 中斯税收与经济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 “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及与安全教育互动关系分析 浅探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的互动关系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Albert L L. National Profile of Community College: Trends & Statistics[J]. The Hispanic Outlook in Higher Education,2001(12):1236.
[6] 黄尧. 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14.
[7] 毛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61.
[8] 张立今.高等教育改革理论创新的探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142.
[9] 罗玲.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9192.
关键词:社区;社区服务;和谐社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企事业单位经营日渐市场化,企事业单位人员逐渐从单位中脱离,社会服务和管理任务逐渐从政府部分转移到社区中来,社会服务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趋势,社区服务呈现形式多样化,随之而来的社区服务和管理问题也逐渐突现出来,有效社区服务与管理成了一个凹凸亟待的问题。
目前,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聚集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约定,人们有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即形成了所谓的社区。社区事务也逐渐由居委会专门管理,行使类似政府的职能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并接受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保证了人民各项权利的实现。在搞好社区服务的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建立和谐社区、转变社区职能和打造优秀社区服务团队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社区状况样本调查情况
调查范围重点征对在重庆主城九个小区,共有居民2200户,人口 6300人,50岁以上人口占30%左右,青年人占60%左右,其他的占10%左右。居委会和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和服务社区,共涉及4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共有 12人,工作人员基本上是由街道公开招聘来的,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生占70%。
社区服务基本上建立在社区自治模式上,形成了民主评议、议事制度和监督制度等一系列社区服务制度管理和服务制度。通过公示栏和意见栏收集民众意见进行民主议事。社区大小事务都由社区居民讨论后再做决定,并把结果公示在小区布告栏上。社区居委会主任定期向小区业委会代表作工作报告,还设有接待室定期受理和解决社区居民群众的问题。社区服务模式从政府职能式逐步转变为社区服务式,服务者的理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冲突,具体归纳如下。
二、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1)社区组织的功能定位不准。
社区组织基本上仍沿袭着政府组织的特点,社区的功能不十分明确,很多居民都不真正知道了解社区职能。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建设主体,起到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作用,它应该具有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性质,但在实际工作,却总和上级政府机构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受到上级的管制,自利行使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上级街道办布置的宣传任务需要宣传,占去了社区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社区组织应该履行民主自治功能,切实解决居民日常大小事务作为其重要任务。
(2)社区服务机构职责不清。
近年来,城市社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通过社区居委会来执行,但社区居委会相对缺乏专业性和专业人员,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同时缺少政府应有的配套设施及权利,本应由政府职能部门完成的事情却落到了社区服务机构的肩上,服务效果也不尽人意。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以谈判的协商形成解决具体事务,但现实情况仍是却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使政府部分职能,社区缺乏准确的定位,是社区职责不清问题的根本原因。社区主要职责还应当是处理社区发生的日常事务,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利,有效地界定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社区职能权利是建构特色社区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3)服务不健全。
社区服务是社区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功能内容,但目前社区服务存在形式简单,功能单一和服务面小的状况。以S社区服务状况为例,该社区仅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和政府福利发放服务方面,没有真正直到社区服务的作用,体现不出社区服务的内涵,社区服务项目比较欠缺,如照顾老年人,社区绿化,低保家庭救助,职业介绍,生育辅导等,这些服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含量高,社区往往不能提供或者提供的较少。针对一些社会问题方面的服务,如老年人的心理疏导、离异家庭子女心理辅导、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则至今较少有社区能开展或仍处于探索阶段。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功能需求逐渐增多,服务呈现出专业化趋势,如果现实状况社区服务得不到改善,是无法满足居民增长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会延缓社区民主建设与自治过程。
三、社区服务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谐居民社区。
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和棘手的,我们必须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给社区服务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社区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功能 载体和管理机构,其核心就在社区服务、社区民主和社区自治的真正落实到位。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幸福感,通过建立和谐社区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落实政府与社区居民及服务机构的平等对话,在协作中实现资源分配和政策宣传,最大化公共利益。二是从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社区服务程度。三是完善社区结构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和绩效。四是完善社区制度,完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宜机制,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以上措施通过治理求和谐是达到社区和谐的一个较好的办法。
(2)转变社区服务职能。
社区服务职能应该重新进行定位,它并非是一个政府职能机构,应该从政府职能机构中剥离出来,转变为社会服务机构。彻底改变半政府运作状态的社区服务模式。在改进社区服务功能和内容转变时应该注意两种方面:一是要界定社区职能范围和深度,确定哪些由政府承担,那些由社区机构承担,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等途径将其固化。二是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破上下级模式,级级布置和分配任务的不良现象,减轻社区服务和工作的负担,让社区职能真正回归到为社区居民服务这一宗旨指导下。
(3)打造优秀社区服务团队。
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要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首要的关键的任务是提升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讲需要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注重培养和提高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融入居民的能力、服务居民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在选拔社区管理人员时要进行公开的招聘与考试,社区服务人员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同时要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技能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出现的新问题。将社区管理与市场供给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机构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动力与热情,以提升社区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也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
四、结论
面对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我们相信政府有能力解决社区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社区服务真正担当起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局面,稳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的健康向上和良性发展,让生活在社区中的普通居民因细致和贴心的社区服务倍感幸福。
参考文献:
[1] 雷洁.农村社区服务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2] 游学民,张金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J].人民论坛,2011(10).
陈确的性善论
“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
关于构建我国跨境破产管理人制度的思考
劳动关系中罢工自由入宪的可行性分析
“死亡之城”与大都市的未来
汉代政治型都市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型都市的影响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留日士官生与民初军革研究
20世纪英国离婚动因的内在考察——基于社会性舆论的转型分析
1970年代的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述论
FDI对我国内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嵌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乡村治理研究
吴梦窗苏州仓幕时期淮安词考辨
论乾嘉汉学与文学的同构
母性·妻性·女性——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母亲形象
我国出口果蔬食品农残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思考: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视角
从欧盟与我国有关法规的对比看有效防止食品非法添加的途径
《奥义书》关于宇宙、事物自生性的过程论思想
试论舍勒伦理学中的社群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信息哲学思辩
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权力探析——基于对高校权力结构的审视
儒家思想的生活特质
面向生活本身——“儒学生活向度”的另类阐释
儒学与现代化之契合如何可能
从信仰层面看儒学与现代社会之关系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探讨
运动式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转向——以N县社区建设为个案
必然、实然与应然: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服务社会研究
证据的可反驳性——对高科技证据材料的防御
20世纪英国离婚法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析
英美法不当得利制度适用探析——以反垄断领域超高定价为例
论编写现代地方史志的异同点
杨荫榆与“女师大风潮”
唐休璟晚年历官考论
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探讨
基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研究
袁殊编办《文艺新闻》的策略和社会影响简论
苏州城市文化的诗性特征
唐代江南的都市醉歌
科学结构、科学革命与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罗伯特·施佩曼的善恶观论析
略论中国祭祀礼仪中的宗教精神
净空的佛教观探微
佛教伦理与吴地人的生存方式
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
安全与公平正义的视野下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探究
“人肉搜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与对策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
嫌疑人近亲属受牵连境遇重塑
唐政府贬降官员的几个原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农业仓库述论
浅论英国“农业革命”中贵族乡绅的历史定位
利益集团博弈与决策均衡点的形成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机电产品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与广东为例
吴梦窗重午系列词及楚伎新说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2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社区”一词最早由斐济南・滕尼斯定义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这一定义用在我国的农村社区上同样比较贴切。我国农村社区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着,当前很多地方也开始了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社区的建设仍推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1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将村民自治制度引入法律轨道,为农村社区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当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还不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仍是一种缺乏参与、缺乏合作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管理方式落后,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4个方面,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等形式来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推动农村事务的公开。然而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尽管采取了这一自治模式,实际上仍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很多地区村委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未定期召开村民会议,一些村务活动常常是部分干部说了算,未做到及时公开,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无法保证村民的自治权,村民自主这一民主制度就没有落实到位。
1.2 农村社区居民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民本应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参与积极性,“面对农村社区推行的政治民主建设,村民广泛存在着村民政治冷漠现象”。从主观因素来看,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限制,缺乏民主观念和参与热情。从客观因素来看,受我国几千年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农民形成一种“唯官是从”的习惯性思维。尽管当前赋予了农民自治的权利,但很多农民仍然认为作决策的应该是部分干部而不是自己,对于农村社区重要事务他们更愿意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意“出头”,甚至对于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事情,也选择忍气吞声。
1.3 农村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农村社区缺乏规划者、引领者和建设者,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社区建设无法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了农村社区的资源闲置和流失,使我国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 农村社区由管理向治理变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而治理理论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治理模式不同于管理模式,它要求各主体能够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一理念同样适应当前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1 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了,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自己所享有的权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参与意识,这为推动村民的自治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民间组织的进入,其中经济性的民间组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为实现多元共治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2 政府政策支持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政治基础
过去农村和农业为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国家开始扶持农业。2003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在税费收取基础上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扭转了乡镇政府乱收费的状况,缓和了干群矛盾,也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必然要作出新的调整,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基层政府转变“大包大揽”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协同社区居民、企业和非政府部门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3 农村社区建设的复杂性要求实现多元治理
过去农村社区是一个封闭而同质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量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打破了封闭而同质的农村社区结构,增加了农村社区的流动性,使农村社区结构逐渐向开放性、异质性和流动性转变,改变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当前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同时面临着发展问题和秩序重建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社区的有序建设,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治理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和积极性,更好地应对农村社区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3 实现农村治理转型的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的迫切性和复杂性,要求从根本上改革之前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的治理改革,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3.1 优化基层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忽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更正之前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现象,发挥好政府在整个治理系统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相关政策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实际,使乡村社区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乡镇基层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来行使手中的权力,根据当地的特色对农村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最后,基层政府还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并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3.2 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村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村民主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村民自己依法管理村务,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最终依靠村民自己达到善治。在村民自治条件成熟的地区,基层政府应该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保障群众的自治权。在一些自治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村民权利的宣传,增进村民对自治的了解,逐步推进自治制度。只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治理的好处,才能带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财物的进入
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物资的支持,然而当下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服务体系配置不齐全,难以吸引人财物的进入。因此,围绕农村社区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就变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民间组织加入农村社区的治理行列中,从而针对农村社区提供更多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社区建设效率,节约社区建设成本。
3.4 鼓励农村社区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基本现状及突出问题
(一)、联席会议未形成制度化。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牵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参加的联席会议。达不到联席会议所规定的要摸清监外执行罪犯基数、各部门信息互通、机制通畅、提出建议的效果。如监狱、公安机关、看守所交付执行不规范,人民法院判决书等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人民检察院监督不到位,社区矫正法律政策更新掌握不细,社区矫正水平停滞不前。
(二)脱管失控人数较大、时间较长。全年脱管失控65人(初步统计),占监外执行总人数的16%,脱管失控人数较大;百分之八十以上监外罪犯脱管半年以上至一年,脱管时间较长。
(三)职务犯罪脱管现象较严重。职务犯罪监外执行罪犯脱管失控人数达13人,占脱管失控人数的20%。其中一名脱管失控是县处级缓刑人员,至今未纳入社区矫正,造成刑罚执行不平等的影响。
(四)矫正力量严重不足。全县24个乡镇司法所,有近半所人员少,矫正力量不足,因而大部分矫正人员只是建立了矫正档案,监管、教育、帮教、改造措施落实存在很大漏洞。
(五)矫正机构基础薄弱。由于基层所经费保障不够,绝大多数基层所没有对矫正人员组织学习和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
(六)异地矫正有规定但未实行。矫正人员外出打工的较多,由于异地委托矫正法律程序不明确,造成矫正人员的矫正费用增大,同时也加大了矫正成本。更是导致脱管、漏管因素之一。
(七)监外罪犯减刑程序没有启动。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而没有达到依法减刑。历年来没有启动减刑程序,也不清楚减刑程序的法律规定,监外罪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八)监外罪犯应当依法收监而没有收监。历年来没有启动收监执行程序,也不知道如何启动收监执行程序。对那些违法犯罪的、脱离监管二次经警告拒不改正的、受到治安处罚仍不改正的、保外就医期间拒不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的、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逝后刑期未满的等种情况,没有依法收监,严重影响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九)矫正人员入矫措施不规范。对入矫人员缺乏督促入矫措施,没有与公安派出所加强和规范入矫协查和通报制度。普遍形成误区即对入矫人员建档必须见人和见材料缺一不可的片面认识,因而造成了见档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档的脱管失控现象时有发生。
二、形成原因及缺憾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缺憾,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组织领导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关于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一直是困扰政法各部门的难题,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型的刑罚执行法律制度,虽然法律框架不完善,但基本雏形已形成。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关键所在。应改变那些“重社会效果,轻法律规定”的认识上的偏差。党委政府要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体系中,要把社区矫正工作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消除那些认为社区矫正工作就是把矫正人员建立了档案就完事的误区,从而推进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发展。
(二)矫正人员执法理念不高。个别基层司法所 “重建档,轻监管”,加上工作任务重、警力不足,对监外罪犯矫正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抓得不实,有的甚至将监管帮教工作认为是乡、村基层组织的事,敷衍塞责。
(三)法律文书传递渠道不通畅。司法机关负责收发监外罪犯法律文书的部门不明确,有时由县级矫正办收发,有时由基层司法所直接收发,造成文书传递不畅;由于法院(外地法院)在传递法律文书时采用邮寄的方式,造成档案传递不及时,出现见档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档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监外罪犯被判缓刑接受矫正告知制度不健全。《刑法》第七十五条、第八十四条对监外罪犯监管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告知制度,造成某些罪犯被宣告缓刑后,不知道应当遵守哪些规定,出监后擅自外出,导致长期脱管;一些监外执行罪犯把监外执行错误地认为是刑满释放,长期外出务工经商。尤其是职务犯罪监外罪犯,囿于认识上的误区,只要缓刑期满,别人不知道,就可保留公职。
(五)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意识不强。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监督,牢固树立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教育监管与帮助保护并重的社区矫正观念。不能因为目前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具体程序没有明文规定,就忽视了法律对社区矫正的监督。刑法和刑诉法虽然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进行法律监督的职责,但相关规定比较原则,尤其是对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方式和刚性监督惩处措施,使得监督流于形式,影响监督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社区矫正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区服刑人员教育转化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必要改进检察机关传统的监督方法,探讨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活动法律监督方式;有必要探索适合我县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活动的新方法、新路子。
【关键词】油田 居住小区 管理 对策
一、小区管理存在问题
物业管理费纠纷。除了合同约定的因提供物业管理而直接产生的费用,还包括物业管理企业所代办的供暖费用、供水费用等。根据目前的实际现状,小区物业管理费实际交纳
的比例在70%至90%之间,而作为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的主要理由多为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脏、乱、差;供暖温度低、供应时间短;小区内存在业主车辆丢失现象和内部配套设
施不完备等问题。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矛盾却集中在物业公司;业主财产损失赔偿纠纷。此类纠纷一般是由小区内业主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丢失引起,这也是小区物业管理中的难点问题。由于对小区保安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物业公司在治安管理中权力和责任不对等。在如何合理分配物业管理企业的财产损失赔偿责任方面无相关依据,因此极易发生该类纠纷;小区公用设施伤人赔偿纠纷。此类纠纷主要有因物业管理企业对小区内道路、窨井、广告牌、管道等管理不善,致使业主受到人身损害而发生的纠纷。这些问题有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的问题,也有小区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被伤的人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的。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但物业公司永远是主要被告;小区公用部位的侵权纠纷。个别业主进住小区后擅自乱搭乱建,引起其他大部分业主的不满,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查处个别业主乱搭乱建行为。在此类纠纷中,如物业管理企业查处个别业主的乱搭乱建行为,则存在着无行政执法权的制约。如果仅对个别乱搭乱建的业主仅进行劝阻而不强行拆除搭建物,势必造成大部分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纠纷。
二、提高社区物业站能力
物业站是物业管理的前沿阵地,物业站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的管理水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全体员工加强在专业知识方面,多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样下来明显感觉到今年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大家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均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自能够独立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办事能力等方面明显提高,保证了各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物业站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物业站是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部门,社区的一个日常维护、管理、服务机构,推动各项工作朝着社区既定目标前进的保障部门。物业站的工作主要有日常投诉处理、收费租赁、基础设施设备维修维护、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安全保卫。物业站的工作千头万绪,一天24小时不间断。按照物业站年初物业站制定的工作计划,顺利地完成基础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和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工作。环境卫生。在维护园林绿化、清洁卫生方面,不断地完善、改变管理方法,尽量地做到园林绿化完好、清洁卫生整洁,全年辖区内未出现绿化虫害、花草树木未出现死亡和疫情现象,给辖区住户营造了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园。
三、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小区安全管理
油田小区物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坚持安全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安全工作是当地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小区安全管理中有赖于社会力量和公安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联防联管机制。这是加强治安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实践经验表明,充分发挥居委会、物业管理站与小区居民参与治安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行全天候、全覆盖的治安管理服务,是抓好治安安全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车辆停放安全,防止车辆乱停乱放和车辆丢失、被盗等。搞好小区的文化建设,提高群众安防的意识。通过搞一些社区文化,使居住小区的住户相互团结,加强小区住户之间的情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每个关键的岗位要分配责任感强的专门人士,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居住小区中建设集成式社区安全防范系统。现在居住小区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因此要在现在的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建立集成的安全防范系统,这种系统的建立,对居住小区的安全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系统可以继续发展与公安机关、医疗救护中心以及消防中心等相联网,真正实现智能化。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定期检查消防器材,使消防栓、小区消防房设施、排烟系统等消防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以备万一。特别是对灭火器药品失效、消防栓水龙头不紧、水龙带漏水等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四、转变观念,创建管理品牌
(1)物业管理必须转变观念。能够为业主量身定造各类服务的物业管理咨询公司,以输出物业管理方案和管理技术为主业、提供咨询策划、组织协调的专项服务,前瞻性把握市场发展规律的公司。
(2)摆正位置、激活物业流通。由业主的“领导者、管理者或支配者”转向为接受业主委托,受雇于业主,为业主收好、管好、用好物业管理服务费,同时服务好,维护好业主的物业,方可从中得到合理的报酬。并且在物业公司内部也要职责明确,确立岗位责任制,达到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的效果,促使业主关心自己物业保值,从而转变观念,接受物业管理市场化的观念,自觉履行对其所拥有的物业及附属设施设备周围环境绿化、卫生、治安、维护、修缮和整治的义务,确保物业的完好,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锦州农村;对策及建议;环境污染问题
1引言
近年来,锦州市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国家、辽宁省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关精神,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土壤调查及农业污染源普查等工作,使得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2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全市农村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约60万t,生活污水约0.5亿t。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污水缺乏有效收集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小,污水收集难度大且建设成本高,致使管网覆盖率低,少数村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处理效果差;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组成日趋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农民的垃圾还田积极性不高,土地消解比例下降。垃圾处理率低、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管理落后,导致大部分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排放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雨季被冲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仍然存在,清运车将垃圾倾倒在农村,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综上,由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缺少行之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2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近直接排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2.3新能源利用率低
多数村屯对太阳能、秸秆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秆在农田直接燃烧在浪费能源的同时,还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过量的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及地下水潜在污染威胁;此外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可以使农作物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这些都使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3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锦州市目前各县政府所在地均拥有一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但各乡镇和村民居住集中村屯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锦州市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现状,全面启动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各乡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村屯修建排水沟及出户排污水管道,修建氧化塘接收污水,种植水生植物,实现污水自然氧化并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人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问题,实现可收集污水基本得到治理、配套管(渠)网初步形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3.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力争在现有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规模较大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在重要水源地、交通干线沿线、主要河流域沿岸和城市近郊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中转、区(县)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垃圾不出村,除沤肥、回收利用外,自行将不可利用垃圾填埋在合适的地方,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模式。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由县区政府统一负责,或乡镇政府直接负责,或乡镇委托公司市场化运营。积极推进农户或村庄实行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收集,分拣回收可利用垃圾。鼓励收集废家电、废电池、农药瓶、废灯管(泡)等有害垃圾,并定期交送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各镇建立专业环卫保洁管理队伍,负责镇区内(包括自然集镇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各村建立保洁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保洁。全面推进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的四级集中处理模式体系,以及“市、镇(街道)、村(居委会)、组”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城乡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箱,聘用保洁员,配备垃圾转运车,保障垃圾的统一集中焚烧处理或填埋。各乡镇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垃圾中转站,中心村及其他大型农村居民点设置垃圾收运点。各村(居委会)负责选点建设垃圾池,组织落实保洁人员和设备,将属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至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并负责对本村(居委会)保洁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各镇(街道)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的垃圾由区环卫办统一转运至县(区)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专业环卫保洁队伍,环卫保洁员按大村4人,小村2人配备。
3.3农村畜禽粪便治理
目前,各县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涉及肉牛、奶牛、肉鸡、蛋鸡及猪等5类,且饲养量不断提高,为县域农畜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保证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普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居多,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对畜禽粪便治理应按照规模化养殖场、分散式畜禽养殖小区及庭院养殖户分类治理原则。(1)对规模化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鼓励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对污染物集中收集和治理。(3)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主要依靠加强宣传,推进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针对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积极推广诸如发酵床养殖等新的生态养殖技术,做好粪污处理技术筛选及推广。到2015年末,全市10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已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但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4农村新能源
利用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利用、氢能、核能、风能等,结合目前锦州市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推广生物质能转化、太阳能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等农村新能源。
3.4.1太阳能开发利用与推广
太阳能目前在农村正在普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取暖、洗澡、日常生活用热水、冬季养猪拌饲料等。至2015年农村30%住户采用太阳能供热。
3.4.2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随着北方冬季沼气应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农技部门的大力推广,沼气应用的优点在广大农村被普遍认识,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主要技术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也包括乡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和县级服务站。
3.4.3秸秆综合利用建立
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制业。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
3.5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应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3.5.1逐步建立农村土壤监测体系
开展粮食主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地区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村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
3.5.2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等环保标准的要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推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环保标准要求,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
3.5.3启动农用地土壤修复试点
工作开展农村地区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建立农村地区污染场地清单,严格控制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以环境纠纷多发区等环境热点地区,以及以地下水为水源地的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重点,查明全省土壤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组织筛选农用土壤、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技术,通过“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3.5.4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4结语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至2015年末农村环境已得以初步改善,同时随着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末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治理率可实现100%,同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便于机械化种植和科学、合理施肥,也便于土地涵养,秸秆综合利用率可实现100%。
参考文献:
[1]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12).
[3]冯燕,周梅.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污染[J].山东环境,2002(13).
关键词:林业 生态环境 建设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118-01
因为宇宙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属于太阳系的一员,地球自身就是自转并围着太阳进行公转,太阳和月亮对地球造成了影响,再加上相互间的作用力所影响,令地球出现了不同的自然现象,例如:地震、地陷、地裂、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暴雨、台风等等现象,以上都是地球乃至相关的自然力作用而产生的。人类的不同活动,令本来的自然生态遇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提高了自然生态恶化的现象。比如:开矿采伐森林引发的地表破坏而使得水土流失,引发地裂、地陷、山体滑坡现象,工厂排出的气体、烟雾对与大气层和气温都会造成影响,从而导致酸雨的形成,污水会对海洋、河流、湖泊造成污染,而令鱼类和微生物类出现大批死亡等现象,正体现出人类的各类活动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
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长期以来都是国民经济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因为近几年来,社会的发展尤为迅速,人口增加速度也有所提升,使得物质的需求翻倍提高,也令自然界的资源无法满足人类的所需。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也一定要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可以还沿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法,一定要本着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并且,当前林业建设以标准林为基础,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及环境的保护,尝试在林业生态发展以及林业经济发展当中寻求平衡,令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迈向更加良好的道路。当前,由于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已经呈现出恶化的现象,自然生态系统由于被过度索取而导致污染,很多自然资源都濒临短缺或后继乏力的状态,而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一项。通常来讲,林业是可再生资源,只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就能够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帮助。可是,我国林业的现状为:林业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已经超出了建设速度,局部虽然有所好转,可是整体上已经开始恶化,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每年都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往林业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一定要以生态建设为主实施发展策略。
1.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意义重大
森林作为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培养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成为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建设最重要的目标。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不但可以持续供应生态效益,也可以持续供应经济效益。而遭受破坏的林业不但在物质生产方面明显退化,并且其他效益的功能也相继降低。我国当前森林生产力仅仅是潜在生产力的1/3,所以开发、恢复、提高林业生产力的可能性是有的,也是必须的。并且,林业生态环境能够支持符合经济体系的发展,能够协助建设以及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以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为条件,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以及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同体,假如单方面强调任意一方的效益,就可以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建设丧失推动力和生命力。所以,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系统的同时,建立以林业资源为基础,以商品林基地为主,以林业商品产业以及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可以进行一些例如木材、花卉、草坪、林果等深加工产业,逐渐构成相对发达、绿色、系统的林业产业。
2 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生态效益补偿
为了不断完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而且将其当做服务于后代的公益工作来进行,我们要持续完善生态效益补偿体系,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展现出林业的生态化发展。许多政府也相继开展了林业产权的改革,重新对当前的生态林业发展问题进行审视。对于林业产权的改革,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的关注。地方应当通过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法来规定适合当地状况的森林效益补偿基金,对林业的开发者的生态保护责任进一步明确,制定受益人也是补偿者,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持续开拓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基金集资的方法。针对当地旅游、矿山、水利、电力等单位,要依照规定上缴一些资金,而且把这些资金使用在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当中。而对于一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就要进行一定的经济惩罚,这样才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
2.2 改善生态应用技术
各级政府和相应单位要提高合作,共同研究生态系统,对当地的林业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认真执行当地的林木苗种的培育工作,协调当地林业结构,通过高科技来提升林木质量。通过高科技技术转变林木加工的产业构造,将发展木材工业总体水平作为主线,持续开发林木资源和相应工业产业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竞争环境。提高当地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优良的、适合当地生态系统的林业资源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步。
2.3 建立社区林业思想
社区林业指的是通过农村社区为基础,把林业当成对象,引领农民进行林业建设。这样的林业发展形势可以让农民担负起一些责任,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转变以往就林论林的落后观念,通过农村社区,鼓励农民融入到林业建设当中,并将此当成当地社会发展规划的关键部分。如此一来,以农村社区为主的新型林业生态建设关系就可以建立。
2.4 开展生态旅游业
因为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并且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尤为快速,为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也给国企的经济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途径。人们越来越重视林业生态旅游。因此,各地要通过本身的状况来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定相应的发展对策,提升设施质量。
3 结语
由此可见,林业的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是紧密相连的,不仅要通过林业资源来发展经济,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要通过保护林业资源来保护生态平衡。通过协调发展,才可以有节制的运用林业资源并推动林业经济,才可以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张文江.关于我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8).
关键词:白色污染 处置方略
近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同时也导致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塑料制品以其齐全的品种、优异的性能、低廉的价格而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长足应用, 且已成为垃圾成分的主体。这些白色垃圾是由聚乙烯、阻燃剂和发泡剂等成分组成, 是难以被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加之塑料包装制品使用量大、质轻, 导致散布面大, 很难回收, 势必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今白色污染已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公害, 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包括发泡的塑料餐具、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由于缺少回收利用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我市风景,旅游区周围,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垃圾( 废旧塑料、泡沫等) 是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经营、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废物。据统计, 我国每年仅城市地区就排放废旧塑料约400 万吨。这些废弃塑料制品是由难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聚合而成, 进入环境后长期不分解、不腐烂, 对城乡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1.破坏市容环境
从视觉影响上讲, 遗弃的塑料、泡沫等制品随处可见( 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垃圾箱附近、农贸市场等人口密集地区) , 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和情绪, 尤其是那些散落在风景旅游区、城市主要街路和场所的塑料垃圾更是有碍观瞻, 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 是造成城乡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危害人体健康
人们遗弃的塑料制品常常粘有或装有各类废弃污染物, 这是一种条件性污染源。当气温等条件适宜时, 就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 从而间接危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 也可危害人体健康。
3.影响农作物生长
一方面, 因“经济”原因, 大棚膜、农膜成为农民朋友的必用之物。这些塑料在季节过后或老化后, 会破碎遗留在农田表面和表层, 耕作时掩埋在土壤植物生长层, 一、二百年不腐烂, 破坏土壤结构, 影响植物生长, 尤其是阻碍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根系生长, 导致农作物收成降低。同时也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这就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了长期、深层次的破坏。据调查, 每亩地( 北方) 若含残膜3.9 公斤, 就可使玉米减产11~25%, 小麦减产9~16%。长此下去, 将会影响我国农业发展。
4.危及动物安全
遗弃的“白色垃圾”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 即可随风飘移, 散落各处。当动物误食时会导致生病、死亡。北京动物园羚羊、长颈鹿有的误食塑料袋致病,“国宝”大熊猫因误食塑料袋致死事件也有发生。
5.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
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不断流失。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6.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塑料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会产生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二恶英。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焚烧垃圾排放出的二恶英对环境 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此外,塑料垃圾还会影响河道畅通,影响排水、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转, 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直接危害。
二、当前白色污染的情况及产生原因
在城市,随着社会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一次性消费品日益增多, 尤其是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盒、泡沫包装制品的使用量剧增。
在农村,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加。我国农膜年产量百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随着农膜产量的增加,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亩大关。无论是薄膜还是超薄膜,无论覆盖何种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残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断的增加。
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和观念等诸方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 城市垃圾不能分类回收, 垃圾综合处理及垃圾资源化水平低是产生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 垃圾管理体系、经济技术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是产生白色污染的源层次原因; 塑料包装制品价格低廉, 大部分免费提供, 消费者“不用白不用”的观念根深蒂固, 用过后随意丢弃, 是产生白色污染的直接原因。以往有关部门及个人把塑料垃圾难以降解看作是产生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因而缺乏对塑料垃圾的有效管理, 缺少鼓励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的政策, 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 致使白色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如何治理白色污染
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是减少购物塑料袋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另一方面将白色垃圾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回收利用, 这是治理白色污染的大趋势。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好白色垃圾资源, 改变将白色垃圾作为废物的传统观念, 高度认识垃圾资源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依据国家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这一指导思想, 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管理方面
1.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禁用塑料袋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各地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
1.2 要加强对塑料垃圾的清收管理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塑料垃圾清收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充分利用各部门、各单位、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对环境卫生实行责任制的有效形式, 强化对塑料垃圾的管理, 作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对垃圾倡导科学分类收集,不仅回收了大量的资源, 使垃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而且大大减少了垃圾运输费用, 简化其处理工艺, 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1.3 要建立建全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机制
收购废弃塑料包装制品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措施。要适当提高废弃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价格, 调动各级回收部门的积极性。
1.4 建立健全塑料垃圾处置费征收制度
这是有效抑制塑料包装制品使用量和提高塑料垃圾资源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1.4.1是向生产塑料包装制品和一次性快餐盒的企业征收处置费。生产制作塑料包装制品及一次性快餐盒的企业必须对环境负责, 承担产品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责任。根据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造成污染危害的企业应按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缴纳一定额度的治理资金, 用以支付遗弃在环境中的塑料包装制品及一次性快餐盒在后期处置中的费用。
1.4.2是向销售和使用塑料包装制品及一次性快餐盒的单位、业户收取处置费。通过适当收取处置费, 不但可以为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筹集资金, 而且还会控制塑料包装制品及一次性快餐盒的使用量, 还可以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商品流通领域调整物品包装、使用结构的积极作用。
1.4.3是向城市居民征收垃圾处置费。从一定意义上讲, 城市居民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和最终贡献者。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尤其是白色污染问题, 应加快制定征收居民生活垃圾处置费的步伐, 进而从征收的垃圾处置费划出必要资金以解决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问题,加速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进程。
1.4.4是向使用农膜、大棚膜的农民征收垃圾处置费。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农民把用过的农膜、大棚膜随意丢在田间空处, 不做任何处理。这些废弃塑料遇风后( 尤其是农膜) 到处漂移, 散落各处, 危害动物安全, 影响农业生产。研制开发符合环保要求的各种塑料包装替代产品, 使其尽快走进市场, 这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
2.技术方面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对策,运用行政、科技、经济手段综合治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一次性塑料废弃物是很难收集的,如堆肥袋、垃圾袋、超市和早市用的轻型塑料包装袋等,或即使强制收集,经济效益差甚至无效益的如中餐餐具、地膜等,这些领域采用可降解塑料就比较适宜。推荐采用可降解塑料被认为是最佳选择,在短期内可降解碎裂成无害化碎片,从而达到塑料垃圾减容、减量、减轻或抑制环境污染的目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以完全降解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王军祥浅谈大庆市生活垃圾现状及治理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1998.4.
(2)马兴元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综合利用技术环境保护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