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论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辩论词就是在双方或者多方辩论时,用于驳斥对方的语言。驳斥对方的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驳斥对方观点、驳斥对方论据、驳斥对方的逻辑。
在写辩论词时可以就对方语言中的观点、论据、逻辑的任一方面,找出漏洞,采取直接反驳法、反证法、归谬法等来进行驳斥。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指出错误的方法;反证法,就是为了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反过来说明该观点的错误;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要注意的是,辩论发言必须明确中心话题,并围绕中心话题来说,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首先是驳观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观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其次是驳论据。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不完整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最后是驳逻辑。驳倒了观点中的逻辑,也就把观点驳倒了。在具体写作辩论词时,要注意紧扣论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要求思路明晰、逻辑严密、材料典型、论证有力,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可运用一些常见修辞,如对比、排比、比喻、反问等。
【经典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请为正反拟写一段辩论词。
解析:就本题而言,反方的问话中认为“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说明了人要靠“他律”,可以直接反驳,“唐僧为什么不戴紧箍咒呢?”也可以从孙悟空和唐僧属性不同的角度驳斥对方论据。还可以从对方观点不严谨、片面角度进行驳斥。
答案示例: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牛刀小试】
1.在辩论比赛中,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顺水推舟”。下面是关于“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这一观点的的论辩,请运用这一技法为正方加上辩语,并简单说明。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辩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1)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下“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有力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但也有网友认为孔子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在某论坛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孔子能否做中国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大讨论。请你就此参与辩论,在论坛跟帖留言,支持正方或反方都可以 80字左右。
支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小说的教学似乎形成了一个模式: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归纳文本的大致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概括小说主题。小说教学的模式就是剖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观念和教法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对名篇美文的教学简单化处理,没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感
广西高中阶段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是文言小说,安排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四篇文言小说中有大量的词汇需要学生积累,其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应引导学生理解,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应该有所侧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出奇的一致:放映影视教学录像后,用一节课简单讲授。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出场。王熙凤人未到声先至,出场后两次“携着黛玉的手”,一会儿“用帕拭泪”,一会儿“忙转悲为喜”,特别是当着大伙的面她和王夫人的两次重要的对话:“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和“已预备下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缎子”。对这位身为大舅贾赦家的儿媳妇却当着二舅贾政家的管家的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刻画她的手法多样,匠心独运地多方面展现她的性格。王熙凤这一系列的表演,作者想告诉我们读者什么呢?
曾经有“木石前盟”的灌瑛使者和绛珠仙子,在人世重逢。“宝黛相会”时黛玉眼中的宝玉和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人眼里的宝、黛有什么不同呢?“摔玉”为什么出现在“宝黛相会”的情节里,又有什么深意呢?
如果语文教师对文本钻研不深透,那么对《红楼梦》的认识岂不是应了作者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人能够理解当中深意的感叹了。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这部鸿篇巨制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困境中顽强的意志和认真的精神,我们能简单处理了之吗?更难以估量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简单处理化,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在现在社会上不健康的影视节目、书刊、成人的思想观念对中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甚坏的情况下,有什么比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濡养学生的心灵更重要呢?借此,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以及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的《红楼梦》产生阅读的兴趣岂不更好!
二、对教材研读不深,课内与课外衔接不上
现在教师备课时都喜欢上网查阅资料,多方面理解文本的含义,选择合适的教法,共享网络资源,快速完成备课。更有甚者,手里紧握什么优秀教案教材完全解读之类的教辅参考书来备课、上课。教师上课时说出来的条条目目都是别人的,都是解读上写的,这样教学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不符合学生的学情;教学方法机械,教师在教学上永远没有创新;学生上课不活跃,从教师那里听到的都是无生机的东西;引导学生讨论不深入。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独立、深入地研读教材。教师教学的内容是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自己尚且没有参悟,又怎能点悟学生?教师能否对于不同的文体以及根据课程标准在阅读和鉴赏方面的要求,自己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能力是靠自己日积月累地钻研,善于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良师专家的系统的教学理念来提高的,而不能只见篇目不见全局。
有的语文教师总认为花太多的时间来教学课文意义不大,考试又不考,他们一心只钻研试题,对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都一一列举出来,但在考试时学生要么不会运用,要么是标签式的、空洞无内容地回答。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这一细节的刻画,就是考题中常考的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让学生围绕“风雪”的描写,紧扣文本说它的作用,学会说时有论点并能在文本中找出相关论据,条分缕析地表达观点。话题作文“尽力与全力”在课内就有一个很好的有力的论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全力以赴地寻找不被金钱玷污的两心如一、生死无憾的纯洁的爱情,全力以赴地争取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地位,摆脱被人玩弄的、受人侮辱的境遇。
总之,用心钻研教材,积极开拓语文课堂,有效提高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地球云教育
名言警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聪明的考生会巧妙地引用与文章话题或观点相关的古诗词、名言、格言、警句、谚语、俗语、甚至领导讲话等作为开头,既文采斐然,又能突出中心。本文主要围绕名言警句法做以详细说明,给广大考生指点迷津。
一、名言警句法的作用
在申论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画龙点睛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等作用。
二、名言警句法的实例
案例一: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主题的议论文。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其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那么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富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亦或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日益关心的课题。 案例二:围绕“城市摊贩管理”为主题的议论文。
马路摊点一直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城市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案例三: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的议论文。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是关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大问题,而社会保障则是这个大问题中的关键一环。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百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 案例四:围绕“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议论文。
伟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使一个人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阅读能使一个民族不断前进,不断发展;阅读能使一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富有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案例五:围绕“节约水资源”为主题的议论文。
感性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理性属于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辨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合改造而形成的认识,它实际上是理性思辨的过程。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而归于相成的一种揭示。
理性思辨是全面的,是具体的(方向目标明确)、好用的(方式方法多选),思辨在作文中,既关乎观点提取的精准与深度与否,也关乎论证的充实与成立与否。
研究表明,高中阅读写作涉及的主要思辨类型有:1.表理性思辨;2.互利性思辨;3.多面性思辨;4.主流性思辨;5.归因性思辨;6.包容性思辨;7.义理性思辨;8.公理性思辨;9.法理性思辨;10.求真性思辨;11.借物性思辨;12.适度性思辨。这些,听起来模糊,做起来茫然,下面,以包容性思辨为例,来演绎如何将之细化、实化。
一、细化
细化是指把思辨的精髓变成针对性的思维网络与模块。思辨基于思重在辨,辨即顺着事物本有的联系,采用原点追问求证法,去分析辨别明确是什么、为什么,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服人。避开“孤立”,学会“联系地”看问题;走出“静止”,学会“发展地”看问题;摒弃“对立”,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就避开了非理性而进入理性境地。例如下面这则作文材料:
近日,在西方节日万圣节(10月31日)到来之际,一群化妆成吸血鬼形象的人现身成都地铁2号线,上演现实版“釜山行”(韩国一部丧尸片),吓坏了不少市民。成都地铁官微表示,此举不仅惊吓乘客,也伤害了这座城市的文明,会坚决说不!
此事件引起网友对是否应该庆祝西方节日的广泛议论。不少人赞了微博评论“崇洋!抵制!” 但是另外一些网友则反问到:“过个万圣节就崇洋了?”
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充满思辨性的时评类新材料作文题,属于二元(A与B)命题。
摆出的现象:A网友:化装成吸血鬼,在地铁上演现实版, 找个玩的由头。B官方:惊吓乘客,伤害城市文明,崇洋。
在现象材料下面,覆盖着可供考生深度开发的丰富思想资源;它供给学生个人思维自由舒展的巨大精神空间,将让学生凭借语言来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将其蕴藏丰富的心智能量展现出来,并享受表达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提出的问题:对文化的接纳与传承。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呈现对比的关系。除了区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形成一个统一的话题背景――节日文化。而这个话题背景其实就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分析出深层意蕴,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对于思辨性材料,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待考生深入比较、有所取舍。要在相互对立的观念中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调度自己的生活以经验,提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在对比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候,首先必须要弄清材料所给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在事物的矛盾关系中进行客观冷静的对比分析,找到事物矛盾关系的差异性。这样考生可以把矛盾的差异性和材料的情感倾向性结合起来,从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作文立意原点,最终摆脱立意上“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开拓出立意的全新视域――包容性思辨。
包容性思辨模块
1.看清差异点:
网友:庆祝西方万圣节
官方:抵制西方节日
2.发现合理点:
网友:强调庆祝西方节日的必要,了解一下外国的文化
官方:突出崇洋的危害,缺乏文化自信。
3.找准通融点:
通――节日文化
融――要A(接纳异域文化) 要B(传承传统文化)
4.选好侧重点
众所周知,议论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必须选择一种明确立场,不可模棱两可。这就决定了,包容性思辨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平分中庸,而是周密的有所侧重。侧重的选择,在于最有现实针对性最需解决的问题。
侧重,分为前置式和后补式。前置式:先肯定对面合理性,再引出自己的侧重:后补式:先论述自己的侧重,结尾对面落笔关照。
侧重A(网友观点)
前置式――传统文化之于异域文化固然重要,但网友庆祝万圣节更应理解,虽然传承是基础,然而,不接纳何以更新?
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文化多元是必然的,再加上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内容、形式均失传多年,年轻人选择热闹喜庆的万圣节无可厚非。不能简单判定热衷过万圣节便是“崇洋” 。
后补式――以为庆祝万圣节的人们更值得称赞,尽管坚守传统文化是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然而,不接纳西方文化又何以丰富和发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由于缺乏文化引导的市场经济,使得商家以获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过度营销洋节,导致消费时代的年轻人被动卷入,但在某种程度上可算作“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传统文化传承了,接纳吸收相也要跟上。
侧重B(官方微博评论的观点)
前置式――吸收接纳固然必要,但我以为传承传统更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不畅,异域文化就会轻易地俘虏人们,就会丧失了文化的自信,所以,我更应关注微博评论的提醒。
后补式――认为更应关注微博评论的提醒,因为中国也有传统的节日,它是根基,可是,万圣节是西方节日,没有了解背景文化,就容易崇洋,而无实质上的收获,庆祝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文化本身就是在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发展的,传承与接纳各有侧重而已。
二、实化
实化是指把思辨落实到具体的作文谋篇布局之中,让考生在追问求索中,顺其自然地思辨,形成渐进性的思维流程。
包容性思辨的化程序,可以这样落实导引:
第一,这是什么现象?找出需要整合论点论据(归纳)――中外节日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本质是什么(定位)网友――了解传播庆祝西方节日文化;官方――崇洋,缺失文化自信。各有所指,各有所重,各有所补,要做具体分析。
第二,这合理吗?审视合理性及关联。共性:文化多元化的价值取舍。抓住本质立意:文化要创新,就得接纳;文化要传承,就得要自信。分别肯定利,否定弊。
第三,怎么看这个现象?明确各自限定条件(优劣互补而出新)。
1.理性接纳与传承同行(装鬼吓人的环节可以省略,因为有的人会被惊吓,也伤害了城市的文明,注意规避那些对成长不好的因素,善于引导年轻人)。
2.在传承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国内也有类似的节日,比如中元节。二者虽然同被称为“鬼节”,但祭祀方式和过节理念均有较大差异,中元节基本以祭祀为主,较为静穆;万圣节则逐渐演化成以游戏、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嘉年华式的活动。另外,还可以用同一类型的其他事例来旁证,如国外有圣诞节,国内有春节,国外有情人节,国内有七夕节,这些节日里都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等等)。
3.带着自信汲取文化的滋养(“万圣节”在国内的热闹,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商家的炒作引起的,普通百姓对它的关注度其实没那么高。多了解一些西方节日的文化背景,这种被动过节的情况可能会避免,也就不会因过节而有损文明形象了)。
第四、应该如何做?整合统一形成意见(互补):提高大家对吸收接纳外来文化认识问题,丰富并发展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使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以上四个实化程序,其实,这也与近年来倡导的时评类作文常用结构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即:
引 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议 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
联 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
结 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不难看出,在细化、实化的过程中,能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并试图超越生活,真正激活自己的思辨能力――善于概括,提升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
通过理性的的思辨,佐之以典型的论据,将思辨融入事实的分析与道理的辨析之中,入情入理入品入格,也就可能形成卓越的思想力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力。
文言教学写作能力
语文新课程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己。
而事实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文言文教学中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古汉语语法现象的解释中,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淡化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对文言文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则关注得不够。至于通过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一般也是考虑得不多。事实上,文言文阅读教材中不乏思维缜密、结构严谨、语言隽永的经典名篇,文言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运用,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
探索文言教学促进写作能力提升,采用先整体感知,然后根据文言难易程度,分别采用先文后言和先言后文,两种文言穿差学习的方式。针对浅近文言,重点放在评析文章上,文句翻译通过学生预习――质疑合作――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较难的文言,现由教师明确重点――小组合作――个体展示,扫除文言障碍,在此基础上,赏析借鉴。
一、调整文言文教学策略,处理好文言记忆和文言鉴赏的关系
引领学生阅读赏析教材中的文言作品,通过精读细品的方式品味语言和写法,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审美和写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佳品名段入手,梳理出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子,通过写作模拟和情景再现的延展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完成对文言文教材的阅读分析、审美体验和写作练习,领会课文的论证方法,并且总结归纳出一定的框架结构,运用到写作中去,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二、实施有系统、有梯度、有层次的写作技巧训练
人教版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阅读文本,或以思辨性强、抒情味浓见长,或以线索清晰、情节跌宕起伏取胜,或以不落窠臼的构思、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著称。这些经典篇目堪称理想的作文标杆,是值得学生深入学习的典范。但由于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运用能力不同,再加上学生知识储备的区别差异,因而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技巧的训练必须有系统、有梯度、有层次。
首先,以学生模仿性训练为主,通过简单模范议论文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结构模式,让学生领悟谋篇布局的技巧。《寡人之于国也》就采用了模仿性训练的方式。
然后,提升到鉴赏性学习为主,通过对文言优美语言的仔细揣摩和对文言政论文的透彻分析,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技巧。以《师说》为例,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论证的艺术技巧,为我借鉴使用。
三、博采文言精华提升写作能力
1.积累写作素材
以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学问人格、思想主张、突出事迹为基础,感知人物的人格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人物事迹中提取有价值的观点,学会分析材料,阐述道理;化用人物素材,将论点与论据紧密结合,从而能根据话题准确选用素材,做到论据丰富论证充分。
例如《劝学》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专一”“要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知识”“主观与客观”“规律”“捷径”“省察与反思” “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写作话题中。
2. 丰富作文语言。
这表现在学生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3. 借鉴作文技法。
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对辩论双方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语言艺术的较量。千百年来,辩论都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由于辩论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考查学生听辩中捕捉信息及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巧性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题越来越受到许多考区的青睐,成为一种热门题型。
经典考题
例1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 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①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②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③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么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例2 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解析 要辩论首先得有辩题。辩论赛所设置的辩题,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应当是具有对抗性矛盾的,或者至少是具有矛盾对立关系的。同时要使双方都有话说,而不是明显一边倒。要使听众觉得双方讲的都似乎有理。解答这道题可以先选定“相关言论”中的一句,仔细推敲进而设置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辩题。如选定第①句言论,就可以这样设置辩题,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1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推向。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__________
2 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 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5 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反驳:
提示:解答此题要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反驳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
1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 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 (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4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上海、苏州、益阳等考区连续出现议论文阅读考查,所选议论文以立论文为主,个别考区出现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选文。
议论文阅读的材料以人生修养、成长思考、传统文化、待人处事、时政热点等为主,所选文章多来自新近出版的报刊时文。选文切合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进行思考,对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留心时事,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识别美丑的能力。议论文阅读的分值大多在6~12分之间。
【考点概说】
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论点的辨析、提取和归纳;论据的类型、作用及补写;论证方法的辨识和理解;论证结构的分析和论证思路的理解;论证方式的运用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鉴赏议论文的语言风格;联系自身实际对选文观点进行评价、感悟或拓展。
议论文阅读常涉及的文体知识有:
1. 论点,指作者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形式上是一个肯定性陈述句,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2)论证方法的类型: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某个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某个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道理论证,可分两种,一是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二是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某个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对比论证,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4.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5.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
【中考题例】(2012年娄底市中考题)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6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的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 ,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中考原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3分)
最新拟题
5.请你根据第②段所论述的观点,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讲求竞争与效率的时代,学雷锋早已过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进行准确提取或概括?
这类题考查方式有三种: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首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对何事发表议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看文章中是否有适合直接做中心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头,也可能在文章的末尾或中间。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上面娄底卷第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题目“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统率全文,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自己来概括了。概括中心论点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要简洁,要顾及全文,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怎样辨别论据的类型并正确理解论据的作用?
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有:
1.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据,并指明其类型。
论据类型主要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2.概括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
解答这类题目时,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
3. 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或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如娄底卷第2题,“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其答案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
4. 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补充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其表述形式为: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补充理论论据,则多引用名言警句。如娄底卷最新拟题5,要求为第②段论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可举“板凳妈妈”许月华,靠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照顾福利院的孩子,坚持30年不放弃。
三、怎样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这类题目考查方式有:
1.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然后对照概念进行分析。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一般不会出错。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④段列举学生、农民、人大代表做好本职工作即是学雷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即事实论证。
2.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答题方式为: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应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作用是雄辩地证明了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这一观点。
四、怎样分析论证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而按照思维形式,又可以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①由一般到特殊的“总论——分论”式;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论——总论”式;③“总论——分论——总论”式。答题形式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或“在该段中,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使用××论据,再次运用××论据,最后得出××结论”。
五、怎样感悟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把握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题目的形式有:(1)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析画线句的意义和作用;(3)简要分析某段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
上述几种题型都围绕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命题,解题时要联系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如娄底卷第4题,理解“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一句话的意思时,一要分析该句在段中的含义,二要联系现实生活,特别是考生的生活体验。答案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怎样评价文章的观点,并能结合实际来认识和理解?
这是近年来出现频率很高的创新性试题。常见形式有: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现象的看法。②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观点的理解。③读了这篇文章后,请谈一谈你对××问题的思考或建议。解答时,应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最好能运用相关的论据,以增强说服力),理由最好有二至三条,最后得出结论。陈述理由时建议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如娄底卷的最新拟题7,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学雷锋是不会过时的。因为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是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付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从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从千千万万的志愿者身上,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时代变得更诗意。所以,学雷锋永远不会过时。
名师提醒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必备考题,其内容贴近时代脉搏,因而具有时效性。由于中考命题考查立足于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材料时一般遵循“通读材料,提取论点——再读材料,筛选论据——明晰论证,理清结构——品读语句,体会语言”的流程,只要在答题时循序渐进,一般都能准确应对议论文阅读题。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1.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同学们最喜欢写的一句话是“证明中心论点”。这看似正确,其实大错。因为分析某一个论据的作用时,必须联系论据所在的段落,一般情况下,论据证明的观点常常在论据之前或之后,并不一定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分析论证的层次或论证思路。这类分析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理解,答题时一定要出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这样表述,才能将论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3.评价观点题,这类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肯定、否定都可,关键在于观点必须明确,论据必须具体,阐述理由时一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次重申论点。
不对生活发脾气
蒋忠平
①林语堂云:“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人生亦如草木,须经历春夏秋冬,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节奏和韵律。而人到底是万物的灵长,足以令万物仰视的人,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这“解读”就是“感觉”,就是“品”。
②不论是圣贤还是草民,不论是英雄还是小丑,都是一列疾行的列车,遵循着同一轨迹,即从始发至终点。然而,究其细微,人与人竟是千差万别。正如面对黄叶有人会想到考察气象,有人会想到人的暮年,有人会想到扫起来生火。我们不便评头品足,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品尝方式。
③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和平时期再难把人严格地区分为“好”与“坏”,许多界线都变得模糊不清。尤为严重的是,时代更加看重效率和改进,这导致人人都把自己忙成一团,失去了彼此照看和监视的机会。人生变作一杯酒,摆在每个黎明或黄昏,等他自斟自酌。其中的况味除了自己还有天知地知。品味人生,是另一种意义的自觉查考,简单地说便是:看你自己的了。
④人们似乎都有一个怪癖:易于铭记坏的遗忘好的,所以很轻易就做出了“世风日下”的结论。的确有一些人被花花绿绿的物欲击沉了,的确有时正义跌入血泊而邪恶站在一边狞笑,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仍在洁身自好。一些人会迎着凶险前行,另一些人留在原地一脸苦色、心中不安,还有一些人当了逃兵,为余生留下数不清的羞愧。人们终究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淡品人生,“淡”,不仅是超然风度,而且是人们留给自己的冷静。所有人品味人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我们欠世界太多,谁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⑤人们不可避免地演着自己的戏,悲哀的或是欢乐的。明末清初大批评家金圣叹曾说过“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历史潮涨潮落,一切都留在昨日。人们在一种迥然不同的环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约而同地寻觅着“不亦快哉”。有人找到了,有人没找到。这就是人生,这就是那段艰难的航程。
⑥人生还似一支针剂,在进入社会的脉管之后,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它,有的驱除了病变,有的带来毒副作用,有的什么也没带来。倘若我们的人生是后两者,那么,我们只有在那一张一次性消费的履历表上记上这样四个字:无效生命。还是那杯摆在晨昏的酒,我们以亢奋的抑或沉郁的眼光端详之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人生的滋味就在你的眼角眉梢了。
⑦最后让我们一道心平气和地淡品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并一道暗暗给自己一个决定:不再对生活和世界发脾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22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述林语堂的话有何目的?
3.第②段画线句是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4.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5.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不对生活发脾气。
2. 引述林语堂的话是为了论述人类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认识自己,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是事实论据,面对黄叶,不同的人产生迥异的联想,有力证明了“人与人竟是千差万别”这一观点。
作文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77―01
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有两个作用:一是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言文教学不应停留在字、词等知识的讲授与归纳上,而应上升至重点语句的赏析、文章意蕴的挖掘上。如果能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注重文本赏析,又适当地延伸、拓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乃一箭双雕之举。为此,笔者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对之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作者,充实作文思想
文言文是文化的传统根基,其内容不仅展示了历代大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而且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选入中学课本的篇章,更是凝聚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学习文言文,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才能准确把握经典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思想及人文素养。
比如,学习《论语》,就要让学生了解孔子坎坷的人生经历,理解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仁爱之心,把“和为贵”的思想种到学生心里,为今后“和谐”类话题的开展打下基础。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让学生了解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当今之世,欲平信天下,舍我其谁”的斗士姿态,为写“责任”类话题准备一个无可辩驳的思想基础。
教师不要使作者介绍简单化、形式化,而要力争找到突破点,使学生与文章作者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历练思想、提升品位,为作文准备一个思想仓库。
二、浓缩文中事例,积累作文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最头疼的莫过于写作素材的缺乏,要让学生写出具体实在的记叙文、论据充足的议论文,最重要的是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便是重要的来源。对于功课多、时间紧、阅读量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重视课本素材的积累,是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而向课本要素材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写作办法。比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兵败于吴,率五千甲盾退守于会稽山,在山河破碎、国力衰微的困境中不言放弃,卧薪尝胆,终于报仇雪耻,使国家走向强盛。在写“砺志类”文章时,举勾践的例子会很典型。有不少学生对课文内容并非不熟悉,但要把它变成作文素材却是一大难题。那么,怎样让学生娴熟地从课文内容中攫取作文素材呢?这就要求教师讲授文言文时要有针对作文教学的意识。我们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定话题把原文压缩成一段写作素材,给学生动笔的任务、时间,并做好检查工作。或者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整理出写作素材。
三、积累文言名句,丰富作文语言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之一。这些年来的高考作文实践表明,行文中闪现着古典光芒的文句总是文采斐然,显示出作者浓浓的书卷气,让阅卷人眼前一亮,拍手叫好,从而获得高分。
关键词:阅读;素养;学生;成才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强弱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初中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一、从考试导向上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阅读内容和设题上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选材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语文教师重点要把握好初中生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两大部分。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古诗文阅读包括古代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从近几年学生答题来看,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巩固掌握都是很扎实的,语文成绩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阅读上。因此,抓好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选材的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将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现实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古代诗词赏析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具体为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意境描绘,品析语言风格、作者情感、诗歌表现技巧。总体来说,主要以唐宋诗词为素材进行考查,尤以唐诗为最多。从内容上看,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步增加。从思想上看,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作者方面看,以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名家为主。从体裁来看,以近体诗为主,尤以唐代绝句为最多。文言文主要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因此,需加强学生诵读,扩大积累,培养语感。
二、从语文课程标准上理解阅读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几年,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试题上淡化文体特征,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语文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说:“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将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列入“精读的评价”要求中。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对文章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因此,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做到:①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所需要的言语信息;②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提出的要求。依据这一要求和中考命题改革的实际,议论文阅读的选文大都来自课外,大都是摘自新近报刊上的时文,内容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实效性。大部分作品体现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对选文内容产生共鸣,引发思考,从而准确考查考生议论文阅读的水平。议论文考查的具体内容为:论点、论据、论证、语言、体悟等,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明确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整体上把握议论文的能力。
摘 要 示范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质量。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郑州市部分高等院校太极拳课程的示范教学,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促使太极拳教学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太极拳 公共体育课 示范教学法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被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必修内容,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和其它运动项目不同,它是一种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运动,而且动作较多、复杂难以掌握,依据太极拳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示范教学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郑州市部分高等院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示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阅读有关学校体育教学书籍,查阅有关此项研究的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浏览、整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为本项研究提供文献来源和论据。
(二)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与析,结合太极拳教学的特点,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对本文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证,从而得出结论。
(三)访谈法
根据本项研究的内容,对郑州市部分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及选修武术的学生进行访问,了解太极拳教学的现实状况,为本项研究提供真实的素材,得出有效信息。
三、分析与讨论
(一)公共体育课中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化,教学模式单一化
郑州市大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没有突破与创意,满足不了学生的期望值,在学生上体育课时调动不了学生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效果。
2.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薄弱,教学有形而无神,缺乏基本功教学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武术专业老师很少,资源匮乏,其它各运动项目的体育老师兼职教武术,由于本身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理论知识不深厚,教授的技术动作不够规范,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套路进行简单的示范传授,缺乏基本功,不能结合太极拳动作的攻防意识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到了上课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体育课中太极拳教学示范教学法的探究
1.应改善与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针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教授太极拳反映出的问题,各高等院校应当对不是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培训,不断完善老师们的武术理论结构及技术能力结构,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2.应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法
(1)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动作示范教学法是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教师示范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动作学习的效果。在太极拳课上,将示范教学法和讲解法相结合,运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讲解时要突出太极拳的特点,每一招一式的用处及攻防含义,目的明确,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再通过对学习的动作的进行演练示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示范时,务必做到动作准确规范、神形兼备,充分体现太极拳柔美、顺畅、飘逸的特点,给学员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部分示范与完整示范相结合。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部分示范与完整示范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完整示范可以是一整套或者一整段,而分解示范法就可以是整套动作中的一段,也可是某一段动作的一部分或一个动作的部分。在教师讲授新动作时首先要进行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使学生明确动作的结构及各动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概念。部分动作示范是讲解动作关键、动作要素或纠正动作中某个环节的错误,说明动作的重点、难点,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时用
(3)名称、口诀和音乐相结合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套路的动作名称及顺序记忆下来,熟记口诀。在教学过程中一边教授技术动作,一边口授口诀,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每一个动作的印象,再有效的结合音乐,在旋律优美的太极音乐伴奏下,使学员精神集中,做到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四、结论与建议
太极拳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中国的哲学思想。公共体育体育课中,教师在教学太极拳思想上加以改变,强调示范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规范性。将语言讲解与示范教学时合理结合起来、部分示范与完整示范,做到示范动作时把每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讲给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快速掌握复杂动作,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卫东.太极拳教学教法研究[J].体育世界.2009,12:22-24.
[2] 夏文伟.动作示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2001.25:78-80.
关键词:茶艺教学 表演 背景音乐 选择 融合
茶艺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灿烂文化,通过宋、明、清几代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融茶艺术、饮酒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一体。茶艺表演是将茶性特点、冲泡技艺、审评要求、茶艺礼仪等艺术化、形象化的基础上,由茶艺表演者营造出优雅和谐的品茶环境和氛围,使饮茶、观赏的人在欣赏、品饮过程中享受茶艺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乃至领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茶艺专业的音乐老师,笔者深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艺表演中,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类、主题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选取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也应不同。在茶艺专业茶艺表演的教学当中,应该更加具体透彻地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知道该艺术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冲泡特点、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风俗特点以及茶艺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结合茶艺表演和音乐艺术之美,合理选择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茶艺表演及品饮环境和氛围是笔者探者的重点。
一、茶艺表演和音乐的个性与融合
1.茶艺表演的基本内涵
大众理解的茶艺表演是以茶道文化与美学内容为基础,并以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作为艺术表演的载体,同时将音乐、演艺、书法、绘画、文学、服饰、场景等各个细节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度的茶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饮茶仪式可以使饮茶在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冥想,享受茶礼的美,静悟茶的精髓。茶艺表演源自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同样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度。据有关文献记载,魏晋思想奔腾时期就出现了茶艺表演的雏形。隋唐文化绽放时期,茶艺表演日渐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时期,茶艺表演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和各地民风民俗之中,并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虽然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茶艺”一词,直到20世o80年代,“茶艺”的称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骤化的茶艺表演。
2.音乐的基本内涵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器乐、声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立的个性,是创作者当时全部感受的载体。在音乐艺术中存在著名的两分法的论断:特殊与非特殊内涵,属于音乐艺术内涵理论的基础论据。两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专有”和“非专有”,相比较而言,后一组容易产生“非独有”与“独有”等歧义。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有一种传达情感、艺术结构、营造气氛的场景等功能。
3.茶艺、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化融合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多样、民族风情不同,民俗茶艺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茶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艺纷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如北京盖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掺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广西六堡茶等,这些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涌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的特色与幅员辽阔的地域风情。因而,在特色少数民族茶艺艺术展现中,不仅要讲究冲泡技艺、品饮艺术、服饰细节、布景等,还应选择能灵活运用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全面化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饮茶习惯。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展示冲泡茶的技巧,炮制热茶还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这样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民族意义。
4.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类型和特点
(1)中国古典名曲。传统中国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箫、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音乐,通过独奏或者是合奏来表现的。而这其中古典名曲所体现的情感是委婉却又缠绵、细致真切、感情细腻的。所以,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结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围中,心旷神怡,纵身道法自然。同时,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乡之情、月下朦胧和禽鸟之声的曲目可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儿高》《关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汉宫秋月》《灯月交辉》以及《秋胡月夜》等。这些传统音乐能够让品茶客如临其境,在观赏湖光月色之美时,欣赏茶道、茶艺表演之美。《幽谷清风》《潇湘水云》《汇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调,给茶客带来自然和谐之美,焕发了品茶客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与赞美之情,从而引发对茶、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汇聚念情、念亲的《阳关三叠》《远方的思念》《情乡行》《塞上曲》等,将其置为背景音乐,真真切切地将茶客与茶之间建立起细腻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鹧鸪飞》《空山鸟语》及《海青拿天鹅》等表现自然鸟兽的传统音乐。能够让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震撼美,让茶客进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谱写的背景音乐。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谐柔美,《闲情听茶》《桂花龙井》《茶雨》及《听壶》等近代名家创作的音乐则富有意境,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们专为品茶、茶艺表演而创作的背景音乐。在茶客品茶时,伴随这些独具意境的音乐,能够将茶客嘈杂的心带入茶的优美意境内,让茶客纵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
1.根据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茶性来选择
茶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要表演的茶类及茶性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我国是茶业大国,目前有白茶、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及其他再加工茶,种类繁多。茶的种类不同,它所涉及的冲泡技艺及表演艺术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类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气、滋味、加工、冲泡、品饮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明确要由所要传达的茶性来匹配对应的乐曲。例如,绿茶的加工方式、冲泡程序相对较为简单,茶香清淡、茶汤滋味鲜爽、颜色淡雅,根据茶性应选择较素雅、简洁、悠扬的乐曲,因为竖琴、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在模仿清澈、 绵长的水流声上比较突出。所以茶艺表演者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乐曲结合绿茶茶艺表演。乌龙茶制作工艺繁琐,茶汤香气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浓厚,茶艺冲泡及表演程序复杂,所以其背景音乐应该是以舒缓柔和而又情感饱满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古琴、洞箫等,从而突出乌龙茶的茶性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茶相比较其他茶叶茶性具有冷艳、高贵的特点,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誉,可以选择与梅花、寒冬等气质相近的乐曲作为红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茶艺专业教师在茶艺表演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运用背景音乐,将乐曲与茶叶独特的气质进行糅合,达到渲染气氛,彰显茶艺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2.各民族风俗与茶艺表演所需背景音乐的有效融合
我国是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各个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风格迥异,时间与空间共同积淀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阶段,国家鼓励发扬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也逐渐兴起和传播,成为茶艺表演的特色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很好地结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艺术,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广西的龙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艺表演中多数表演要求环境、服饰、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民族民俗特点,才可以充分发扬该民族的传统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例如葫芦丝、巴乌等演奏的《欢乐的巴乌》《竹楼情歌》等。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对茶艺动作及表演氛围进行了美的衬托与渲染,在茶艺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选择当地民族乐器乐曲及民谣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可与当地特色舞蹈进行节奏配合,使茶艺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艺表演的主题来选择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都推出当地最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茶艺表演。目前茶艺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设计新颖,主题各不相同。而茶艺表演的主题就是寄情于茶,让茶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表达其中细腻的感情。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点,让茶艺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选择。正如写作文一样,可以有表达励志、亲情、学习、互现帮助等正能量主题。例如笔者学校2016年茶艺参赛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与归盼》这一主题茶艺,是以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为表演主体,描述了忙于生计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与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过一杯功夫茶,表达了儿女的思乡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与期盼。那么前面温洗器具、赏茶、纳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乐是选择了一首比较安静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静,古朴,能够很好地叙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对子女默默的守望与支持。而在茶艺表演的分茶、献茶与结束部分,笔者选择一首古筝与多种乐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题推向,表达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现场气氛。
主题茶艺合理选择背景音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须结合前文3点的所有内容,再赋予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是比较需要技巧性。茶艺专业教师应该在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当前,我国常见的茶艺表演多以重冲泡动作、轻背景音为主,以致很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都使用了一样的背景音乐,造成了欣赏、品饮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对茶艺表演动作的直观感受,无法纵身其中。所以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考验着茶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和茶艺爱好者的智慧。为满足欣赏者对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艺文化的教学人员、创作传播人员务必要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解析,与茶艺表演相糅合,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茶艺表演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许远伟.论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6(4).
[2]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陈力群,郭威.茶艺表演阐微[J].艺苑,2014(2).
[4]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
[5]刘盛龙.感悟茶艺表演[J].农业考古,2004(2).
[6]张明行.帝国茶苑举办中国茶艺表演洋观众齐鼓掌谢幕场面感人[J].农业考古,2004(4).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1、文章题名
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3、摘要
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
4、关键词
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5、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
6、正文
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研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在村的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农户家庭案例(不少于一个)四部分。
7、注释
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调研报告范文(二)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认同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是认同了男女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做法,抹杀了爱情相伴相守的美好,可能导致更多女性把恋爱和婚姻当做谋取物质条件的工具。
调查中,44.2%的人认为“大叔控”倾向于选择成熟成功的中年男士,可能助长社会“不劳而获”之风。38.5%的人认为这颠覆了传统的婚姻道德观。
40.8%的人认为“大叔控”与大叔年龄差距大,有代沟,难以保持稳定感情关系;30.3%的人表示这对正在奋斗的年轻男性来说很不公平;29.3%的人觉得这会造成年轻“剩男”增多,不利于保持正常的两性平衡;26.8%的人认为这影响了当代女性自信独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