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绿色发展

银行绿色发展

时间:2023-07-07 17:2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绿色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绿色发展

第1篇

杨树丰产栽培技术

杨树是杨柳科杨属植物的通称。作为速生树种之一,杨树用途广泛,除生态用途外,以往我国主要用作民用材,但近年来杨木加工业发展迅速,如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和中密度板的工厂,都依赖杨木为原料;作为造纸原料的杨树小径纤维材也供不应求。因此,种植杨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杨树的短轮期特性,它正成为我国纸浆材及人造板材的重要原料树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我国纸浆加工原料需求的持续增长,杨树在我国短周期集约工业人工林的地位还会持续提高。

一、品种简介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杨树品种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选择抗蛀干害虫品种。桑天牛和云斑天牛是该地区杨树的主要害虫,危害普遍而且严重。其次,要选择耐水淹品种。杨树虽然具有耐水性,但水淹亦会影响林木生长,水淹时间过长还会导致树木死亡。最后是应选择杨树树干通直圆满不弯曲、侧枝细、速生、出材量大的品种。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栽种的杨树品种有:“南林95杨”,“南林895杨”,“中潜杨3号”,“中嘉杨2号”、“中嘉杨5号”,“中天杨”,“中汉杨17号”,“中汉杨22号”,“ I-69/55杨”,“I-72/58杨”等。

二、丰产栽培技术

1.造林时间

造林时间可选择秋季和春季,一般来说,气温在10℃以下、杨树落叶后进入深休眠状态至杨树树叶萌发之前是适于杨树造林的时间,在江西省北部一般为12月中旬至3月10日前。

2.造林地选择

土壤肥沃湿润、质地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适宜速生杨树的生长。但对于杨树来说,水分的供应是第一位的。最好的立地条件是地下水位在1.5~2米之间,地下水位1~1.5米的地方杨树也能正常生长,在地下水位0.5~1米的土地上栽杨树,应有深沟排水设施,否则杨树会因根系分布浅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并易遭风倒危害;地下水位在0.5米以上的地方,则不宜栽杨树。

3.造林

带根造林应选用根系发达完整、苗木粗壮、枝梢木质化程度高、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1年生或2年生壮苗造林。栽植穴要提前挖好,穴的规格为:长×宽×深为0.8米×0.8米×0.8米;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造林地挖穴规格为0.5米×0.5米×0.5米,即浅栽高培土,防止风吹树斜,影响生长和材质;河洲造林挖穴规格为0.5米×0.3米×0.8米,即深栽高培土法,以防风大吹斜树干,影响成活与生长。有条件的地方,每穴施0.5公斤磷肥和10公斤土杂肥,可促进杨树的速生丰产。

对于截根插干造林,为确保栽植插干深度到位,应及时就地用红油漆在干上规定部位划上标记,一般在1米处。挖洞前应按株行距准确测量,并在定植点用小木杆或苇秆等做好标记。插干前可用稀泥浆灌洞,也可以用水直接灌洞。无论灌泥浆,还是直接灌水,都必须做到边挖洞边插干,插后浇足水促生根。洞中灌浆灌水后要及时插入苗干,直至红油漆标记与地平,轻摇苗干几下,使洞土松动与苗木密接。插干后就近铲土封实踏实洞口。

4.造林密度

培育用于造纸及纤维板的小径材,采取超短期轮伐,密度以株行距3米×3米、3米×4米为好,3~4年轮伐;中径材造林密度以株行距4米×5米、5米×6米为佳,6~8年轮伐;大径材造林密度以株行距6米×7米、7米×8米为宜,10~12年轮伐;四旁植树株距2~3米,3~4年后再隔株间伐。

5.抹芽修枝

(1)抹芽。新植幼树春季发芽后,将树干上2米以下的嫩枝叶全部抹去,以集中养分,促进上部枝条的生长。

(2)修枝。杨树幼林修枝应采用轻修枝、重留冠,去竞争枝、留辅养枝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杨树1~3年不宜进行大修枝。当杨树胸径长到10厘米时才开始修剪侧枝,树冠保留树干高度的2/3~3/4,上部只修去特殊的枝条和卡脖子枝。对大枝分两次修剪,以免伤口过大,对一、二年生的竞争枝、徒长枝,可在生长季节适当截剪,一般剪去1/4~l/3,削弱其生长势,防止发展成粗大枝,以利培育圆满的干形,以后视树冠生长情况适当修枝。一般最下一枝距地面高8~10米时可停止修剪,这样能获得较好的无节良材。

6.病虫害防治

(1)天牛防治。杨树云斑天牛成虫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桑天牛成虫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期内可每天上午在林缘或林网上捕捉云斑天牛,在杨树上捕捉桑天牛成虫直接杀死。清除林下杂草,切断云斑天牛和桑天牛成虫的食源。云班天牛幼虫危害是从树干基部向上蛀食,一虫只有一个排粪孔,防治时,先要用铁丝掏空蛀道内的粪屑,找准蛀孔插入毒签,最后用泥土封口;杨树桑天牛幼虫从树枝和树干上部向下危害,一生有多个排粪孔,防治时要找准倒数第一个排粪孔(正在排粪的蛀孔)插入毒签,也可从虫孔中注入50倍敌敌畏液毒杀幼虫。插毒签防治杨树蛀干害虫方法简便、安全、经济,防治效果在90%以上。

(2)食叶害虫。选择害虫在杂草和土壤中化蛹这一时期,进行翻耕土地灭蛹,时间一般在5月~9月中下旬。如果能在冬季集中一次深翻土地,可以杀灭各种害虫的越冬虫蛹,同时可起到增施肥料、加强抚育管理的双重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风险管理; 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

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理论概述分析

绿色信贷说的具体点就是国家的金融机构根据相关的关键经济政策及环境产业政策,对环保设施的研发及制造、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新能源的开发和运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态农业等企业或机构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并给与相应的优惠活动;对于那些对环境会产生污染污染的企业及项目进行贷款限额,并且还要对其提高贷款利率以进行一度程度的惩罚。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动力分析

1.有助推节能减排需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把环保工作和金融服务向结合的体现。随着《意见》的出台,我们国家的银行业逐步会对一些不符合相关的产业政策或者是和环境保护相违背的企业或者项目进行金融贷款控制,通过加大银行对那些高能耗企业的信贷准入标准,制约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大,严格实行绿色信贷机制,停止对那些淘汰类企业或项目的信贷审批,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

2.绿色信贷给银行带来机遇和一定风险。绿色信贷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我们知道对于那些“两高”行业来说,他们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需要的资金非常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就会很高。如果这些企业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在其生产过程中发生了环境污染问题,那么银行的社会信誉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资金回收的难度。银行的绿色信贷行为,是我国银行当前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这就要求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的同时,不断增强产品的研发,找到一个科学的信贷方法。通过发行各种环保金融债券、抵押等绿色信贷产品。此外,银行还要逐步建立绿色采购机制、降低能源消耗、废弃物管理等良好管理实务策略。

三、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策标准的模糊极大地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广。目前,从我国的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基本还处于政策规划阶段,缺乏一个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其运行动力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的执行力,导致我国的绿色信贷市场相对混乱。银行向企业进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首先要所贷企业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而这一过程对于银行来说是十分复杂的,目前我国银行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绿色信贷考评机制,缺乏专业的绿色信贷统计人才,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标准,因此,目前的绿色信贷统计各个银行都不尽相同,这样就出现了相同条件的企业在不同银行贷不到款的情况。

2.缺少具体的指导方针以及环境风险的评定标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无法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及银行内部的具体实施办法,在统一法人体制下难于制定和建立一套真正切合各地具体情况和分支机构实际的制度、措施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导致银行的绿色信贷缺乏有效的操作机制。同时相关环保部门所提供的环保信息量较少,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导致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时,缺乏有效的凭证,给银行的贷款审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商业银行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的一些环保信息也无法和相关环保部门实现及时交涉,没有真正做到信息和数据共享。

3.绿色信贷机制建设存在制约作用。由于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还有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之下生产经营,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尤其在一些资源性省份,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的存在能够对当地的GDP影响较大。导致地方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存在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无法做出正确抉择。

4.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目前对商业银行发放环境违法违规项同的行为没有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也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奖励机制,对一些按照规定执行国家绿色信贷的金融机构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导致这些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动力不足。

四、发展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1.以商业银行为载体,建立绿色信贷观念。目前,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改革都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其进程和时间都以政府的判断和决定来安排,具备了很高的稳定性。这样的制度可以保证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手段来主导改革,增强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引导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观念的培养,进一步激发金融系统对社会及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这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日趋日趋紧张的中国有很重要的意义 。

2.强化商业银行的环境责任。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任何风险因素都可能最终影响贷款收人的实现。银行所追求的,不能是单纯的“利润”,而应当足“效益”。这个“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环境效益在内的社会效益。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对商业银行的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很多的商业银行会把追求回报和环境责任进行对立,对其所处的特色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3.完善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第一,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条例、准则以及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银行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加强捕捉环境机会的动力。第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动手拟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新产品的不断发展。以银行的角度看,应该着手对绿色信贷相关的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环境政策及制度、环境经济社会准则、以环境经济为主导的金融含义、进行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商业机遇以及新的创意。

4.构建推行绿色信贷的银行治理结构。通过改进银行公司治理推行绿色信贷的具体步骤:一是依据银行公司的治理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其推广流程。传统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其结构设计我以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不会过多考虑非股东的利益,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对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的体现。二是以股东的目标变化为标准进行绿色信贷的推广。股东差异化的要求也给企业经营者的工作带了影响。作为一个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最必要的是考虑其经济因素,但是也要把社会和企业因素考虑在内,特别是其投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伦理因素都会影响到银行的运营。三是以及股东结构的变化来规划绿色信贷推广过程。

第3篇

2007年以来,我国环保部门银监会出台关于“绿色信贷”的意见,在金融业掀起了一场绿色发展浪潮。在意见指引下,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制定绿色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对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产品及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06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创造性地推出了能效融资产品,开创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之先河。2008年,浦发银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2012年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2.0,包含五大板块十大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形成业内最全面和领先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在理财方面,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2010年3月,光大银行推出低碳主题信用卡,4月与北京环交所签订《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国家开发银行等也探索出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行业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农行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保理业务,2012年末,成功办理国有商业银行首个“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资业务”。

(二)绿色信贷初见成效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承诺实行赤道原则,随后开发了节能减排企业直接融资、EMC贷款、节能减排卖方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减排设置制造商信贷、融资租赁和功用事业服务商等绿色信贷业务模式。截止2012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126亿元,占贷款总额9.16%,其中绿色金融贷款余额70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74%。中国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善信贷标准,实施差别化授信审批方式,截止2012年末,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239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37%。2013年,兴业银行针对绿色产业推出“绿金融全攻略(2013)”专案,涵盖诸多特色产品,例如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的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适用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买方信贷和适用于LED绿色照明推广的订单融资等等。

(三)交易平台逐步形成2008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此外,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香港RESET公司于2009年联合在深圳发起设立亚洲排放权交易所(CAE)。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包括北京、天津、湖南等地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排污权试点、环境责任险试点等,兴业银行、太平洋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各种平台建设,为试点提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金融支持。

(四)国际合作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国际金融公司针对国内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提高能源效率,利用洁净能源及开发再生能源而设计了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CHUEE),法国开发署与中国财政部签署了专门用于支持提高能效及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贷款协议———绿色信贷项目,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开发了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节能融资项目等,得到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的合作支持与推荐,在实践中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二、金融支持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第一,金融支持绿色信贷要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作为条件,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第二,我国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制及奖惩机制,影响银行、企业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第三,金融支持绿色信贷指标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乏统一实施标准及具体指导名录,使得金融支持流于形式。第四,金融机构内部机制难以满足绿色发展需要,缺乏绿色发展专门部门。

(二)绿色投资不足且融资渠道单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资累计达到1.3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6%,未达到3%的国际标准。尽管我国绿色能源投资规模2012年已达全球第一,但是绿色投资项目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融资渠道狭窄,未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也无法实现社会资源对绿色经济发展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对于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难题。例如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项目寻求融资时,仍然因缺乏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融资;如果请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担保公司一般也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缺乏操作可行性;即使成功申请到贷款,一般也只是流动资金贷款,难以满足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三)金融机构尚未充分发挥支持功能一是缺少专业的负责绿色经济发展项目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全面专门的金融支持,二是银行内部绿色信贷制度缺位、缺乏绿色信贷实施细则等,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导致操作层面“徒有其名”,或者使银行跟在绿色产业后面分享利益,而失去了本来的资金引导、信贷支持作用。三是由于贷款规模限制,无法满足绿色发展项目资金缺口,四是金融机构尚无法为绿色发展提供全面化金融支持,例如绿色企业融资上市、绿色发展项目担保、绿色投资咨询等服务。

三、创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第一,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制、相关奖惩机制、征信体系及信息沟通机制,使得绿色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提高银行及企业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第二,制定明确、具体的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指导名录及相关指导指标,改善金融支持的实施效果。第三,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培育专业化绿色发展机构及专业人员,使得金融机构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

(二)大力推广绿色信贷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体系,确立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价标准、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确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制度,规范绿色信贷审批程序及实施细则,引入环保指标评估企业借贷能力;加强贷后管理,严格监督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无视环境保护的随意投资行为采取措施督促改进,使商业银行真正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使绿色信贷在促进社会追求生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4篇

推动绿色首都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作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的桥梁,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到“加快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成为首都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于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从金融行业看来,具备天然的优势和机遇。首先,作为首都,我国的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都在这里制定,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北京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对于这些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顶层设计、管理体系、资源配置、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战略制定和推动的作用。第三,创新是绿色金融持续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北京作为全国的创新中心,在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维度,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各种资源、人才、观点在这里集聚和催化,成为北京发展绿色金融的独特优势。

“在发展定位上,我认为北京在绿色金融上应当成为顶层设计的参与者、金融资源的提供者、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创新模式的探索者、国际合作的引领者。” 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市场开发处处长陈亚芹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下,北京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重要的推动和引领,打造宜居城市也成为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天然气供暖、禁止散烧煤、建筑绿色改造、严控工业污染、推广清洁出行等各种手段,在推动这些政策和规划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规划》中提到,支持在京银行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分支行,开辟绿色信贷审批专项通道。支持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发起组建绿色银行,通过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加大对绿色项目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与在京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以及设立北京市绿色发展基金等

陈亚芹表示,2016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落实其中的重点举措将能有力保障北京实现《规划》中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此外,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环保信息共享、资源融通、法规完善、产学研结合等也都能为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撑。

提供G色创新动力

如今绿色产业基金、绿色PPP、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不仅与绿色金融政策制定者的大力推行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市场各方主体,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成果。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正处在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众多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债券承销等直接融资方式开展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结构调整出现绿色化趋势,绿色信贷规模增速高于银行业同期公司贷款增速。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国内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了7.3万余元,占各项贷款的9%,今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这些绿色金融项目和服务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41%,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

随着环保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放开,新的业态与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这对绿色金融产品与银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云集了众多银行总部,它们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探索创新与研究成果,对整个金融业发展绿色金融都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很多国内银行已将发展绿色金融融入自身的战略布局、信贷政策与制度、管理流程、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建设等各个环节中,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兴业银行自2006在国内推出首个能效融资产品开始,10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创造了多项业内第一,如首推碳金融综合服务、首发低碳信用卡、落地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等等。

在绿色金融的研究方面,2016年5月,由中国工商银行承担的《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压力测试研究》成果正式。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银行业在环境风险量化和传导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对全球银行业开展绿色金融及环境风险量化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第5篇

绿色信贷的内涵和意义

绿色信贷内涵

“绿色信贷”国外也称“绿色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Sustainable Financing)”,它所确立的原则揭示着银行的发展与社会资源消耗、人文环境和谐的统一,揭示着银行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多年以来,对于“什么是绿色信贷,怎样建设绿色信贷”这一问题,工商银行一直进行着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绿色信贷是指银行将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引导全社会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资源和环境损耗,在实现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绿色信贷的意义

首先,实施绿色信贷,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防范环境破坏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银行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模式转变;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银行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同时,推行“绿色信贷”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营运规范和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向“国际一流优质银行”迈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主动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其次,实施绿色信贷,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与持续创造股东价值、加快业务发展与推动信贷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动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发、高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向“高污染”、“高排放”以及环境违法企业提供融资,不仅可能会造成信贷损失,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还影响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商誉损失,严重的话可能会危及商业银行的生存。

工商银行的实践

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一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污染治理等问题,始终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外部条件看,全面推进“绿色信贷”政策首先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先导,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商业银行推进和完善绿色信贷建设的基本前提;从内部条件看,商业银行实施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其核心是把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文化、信贷管理、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结合工商银行绿色信贷建设的实践,具体要点如下:

发展“绿色信贷”战略先行

工商银行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工商银行绿色信贷的内涵、工作目标与原则以及实施要点,从信贷文化、分类管理、政策体系、流程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考核机制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今后全行绿色信贷体系建设的方向与工作要求,实现了绿色信贷管理对整个信贷流程的全覆盖。

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领域政策和制度

从工商银行实践看,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领域政策和制度:

一是借助行业信贷政策平台制定行业绿色信贷标准。2003年以来,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逐年制定并行业信贷政策,指导全行信贷投放;借助行业信贷政策这一强大政策平台,结合国家环保政策和行业具体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行业绿色信贷标准与风险管理要求,据此指导和推动全行信贷“绿色调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并不断加大信贷退出步伐。

二是建立和完善环境与社会风险防控体系。2008年以来,在借鉴赤道原则和IFC 绩效标准与指南的基础上,工商银行不断完善公司贷款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并据此对全部公司法人客户环保风险进行全面分类和管理,建立并形成了覆盖全行的绿色信贷风险监控体系,有力促进了全行信贷业务的依法合规和稳健运营。

加大金融创新,积极支持绿色信贷市场拓展

目前,工商银行针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新兴信贷市场的特点,在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在设计和创新碳保理、能效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同时,鼓励创新节能减排模式,大力推广电子银行、网络融资等低碳环保的绿色金融服务方式,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绿色银行”。

加强绿色信贷保障措施建设

受经济利益的考虑把绿色信贷政策的制度、要求严格落实到位,面临较大的障碍。为此工商银行设置了多项绿色信贷定量指标,纳入对各分支机构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完善了对绿色信贷工作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员工对绿色信贷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成效,对此工商银行通过采取现场讲座、视频培训等多种方式,对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相关产业政策、行内政策制度、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培训,在全行树立“绿色信贷”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工商银行注重加强与人民银行、环保部、银监会等政府部门以及国际金融公司、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在绿色信贷领域的交流合作,及时掌握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走向,借鉴学习国外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国内外绿色信贷交流。

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建议

结合工商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实践,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除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树立绿色信贷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清楚认识到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实施绿色信贷作为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重视本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通过“自上而下”的资源安排,在全行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信贷企业文化。

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坚持绿色信贷导向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以及本行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和本机构业务发展特点,制定和完善本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等绿色信贷领域政策和制度。当前,建议以监管部门《绿色信贷指引》为指导,积极做好“两高”等对环境影响严重行业和节能环保、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绿色信贷指引。

加强绿色信贷管理和考核,推动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的落实

一是将“绿色信贷”管理要求贯彻于整个信贷流程。针对信贷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提出本行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监测、识别、控制与缓释的具体管理要求,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二是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日常工作机制,完善由总分行分工负责的环保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机制,对环境违法企业及时下发预警通知和风险提示书,并建立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监控。

三是严格绿色信贷的评价考核,提高绿色信贷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一套对各分支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进行科学评价的办法和指标,纳入到各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

加强培训和内外部交流与合作,持续提高绿色信贷能力建设

通过采取现场讲座、视频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员工培训,对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相关产业政策、行内政策制度、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培训,在全行树立“绿色信贷”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其对绿色信贷的认识,培养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工作方式,

第6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 两高一剩 绿色金融

一、前言

绿色信贷业务是在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并伴随着环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所产生的。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制定出了一个世界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基准企业贷款准则——赤道原则。Wilson(2007)提出赤道原则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基准,只有在融资申请方能够证明项目执行不会破坏环境、引发社会问题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可提供融资服务。随后,为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和生态农业方向提供的信贷支持,使经济发展更具远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007年7月,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理念。

二、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概况

(一)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现状

自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国内各个银行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以“绿色金融、可持续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各项金融工作。

某商业银行从2008年以来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了各项业务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不同区域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1.东部地区

某商业银行东部地区某县支行

该支行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水平服务。为此,该行一方面积极争取信贷资源,另一方面优化信贷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2年9月末,该支行已为165家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44.31亿元的信贷支持,比2012年年初增加了5.60亿元;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15户,贷款金额达4.36亿元,比2012年年初增加1.05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1.02亿元;涉及环境污染的两户企业贷款7501.48万元,比2012年年初下降了1009.67万元。

2.中西部

某商业银行西部某省分行

2012年,该分行高度契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加强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信贷规模、业务费用等经营资源坚决向“三农”和县域战略倾斜。全年,该行新投放贷款400亿元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了“三农”和县域领域内的109个重点项目建设和 637个骨干企业生产发展。县域贷款与涉农贷款两类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5.53和3.27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东西部绿色信贷数据对比

在政府提出的绿色信贷政策中,控制“两高一剩”贷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某商业银行东部A分行和西部B分行于2009—2013年期间发放的绿色信贷数据进行分析,集中选择这两个分行在环境治理、火电、铜冶炼、电解铝四个方向的信贷数据展开对比。

表1 环境治理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52600000.00 20000000.00

2010 339400000.00 302400000.00

2011 389740000.00 47800000.00

2012 265800000.00 54300000.00

2013 327800000.00 38300000.00

表2 火电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776386400.00 5002800000.00

2010 3715440000.00 5769600000.00

2011 4212140000.00 5604000000.00

2012 4693740000.00 5740000000.00

2013 4791740000.00 5874000000.00

表3 铜冶炼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41813277.48 1037000000.00

2010. 218899669.30 2107000000.00

2011 290984791.25 2157500000.00

2012 481174449.28 1752000000.00

2013 472401078.57 750000000.00

表4 电解铝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1200000.00 40000000.00

2010 0.00 5000000.00

2011 0.00 0.00

2012 0.00 0.00

2013 0.00 0.00

通过表1-表4的数据对比,笔者得出近年来各分行在践行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1)不同地区行业方向贷款不同

整体上看出,不同地区的具体贷款规模虽有不同,但两个分行贷款变化趋势不一致。这是因为两个地区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环境背景条件下,每年在不同行业发放的贷款额也有明显差距。这样,可以明显看出,对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发放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

(2)“两高一剩”贷款被逐渐控制

尽管各个分行呈现出的贷款变化无法直接对比,但两个分行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以来,各行都开始加强信贷监管,严格信贷审核审核制度,使信贷发放量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的变化。这说明,各行都注重控制向“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规模,以执行绿色信贷的政策。

(3)环境治理贷款各分行呈现不同变化

作为可以直接视为绿色贷款发放的环境治理贷款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各行每年的贷款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也是和每个地区每年具体的环境状况以及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同而导致的。

三、该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西部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政策理念尚存在差距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效率衡量的主要指标是GDP,这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政府过于重视GDP总值,而忽略能耗和污染指标。对于只要能增加就业和经济总量的企业项目均给予大力的金融支持,没有意识到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以至于从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提出到如今,对“绿色信贷”理念的认识较东部地区而言,仍然十分滞后。

(二)产业由东至西转移阻碍了西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

目前,东部地区“两高一剩”产业得到了一定控制, 部分“两高”企业正在或即将退出东部,转而向中西部转移。从以上各表中数据也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年“两高一剩”的贷款发放波动较大,没有形成系统的信贷发放控制方案。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慢,有的地方受片面政绩观的驱使,反而降低“两高一剩”企业的放贷门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三)农业发展未受到绿色信贷的高度重视

“三农”作为该行的一项重任之一,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它的发展也与绿色金融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东西两个地区都有积极的发展并创新“三农”金融政策与实施,如某商业银行A分行成立专门的三农金融分部和“两部五中心”,某商业银行B分行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这些举措也都获得了一定效果,但大多局限于基层银行的部分业务中,忽略了从宏观的视角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指引“三农”的绿色循环发展。

(四)实际实施存在技术困难

据悉,某商业银行乃至国内大多数的银行几乎都没有将相关环境污染的完整信息全面纳入银行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现存的仅仅是一些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缺乏专门的绿色信贷发放的数据系统,从而导致信贷银行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虽然环保信息已被多数银行列为贷款的必备条件,但在贷款审批时条件是以凭环保部门出具的证明或调查人员的描述为依据,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审批方案出台。基层信贷人员大多缺乏环保知识,自身也缺乏环保意识,难以准确描述。

(五)缺乏绿色信贷专责机构

在发达国家,各个大型跨国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绿色信贷机构,如:渣打银行设立了集团环境委员会,汇丰集团的董事会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而在国内,仅有兴业银行设立赤道原则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国首家可持续金融室,专门负责环境与社会的风险管理。相比之下,包括某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银行均缺乏专责机构,绿色信贷实施机制不健全,从而不利于绿色信贷的中期战略规划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践行对策

(一)树立“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政府以及银行管理层需要转变对经济发展只片面关注GDP总量的做法,应在发放贷款时,将能耗指标和节能指标各项指标综合考虑。改变传统的GDP总量为第一要义的经济发展观,树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是某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重要的第一步。

(二)加快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西部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绿色信贷相关信贷发放方案,因此西部的某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东部地区一些现行有效的措施方案,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各项产业的发展,创立符合当地使用的绿色信贷发放审核方案,迅速地建立起相关的贷款程序与细则。

(三)支持绿色农业和涉农工商业

某商业银行各区分行应支持建设成标准生产的绿色农业。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产品资源现状,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准则,理想调控绿色农产品地区资源配置,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应得到大量的支持,是农产品的生产向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环境信息进行管理。对各项环境污染数据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进行详细精密的管理,掌握本地的环境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客户实行管理,按照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根据贷款客户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再次,实行项目管理,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系统对项目环境要素进行评估审查,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应该是在考虑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再度利用、环境友好和高效节能等多重因素下的考评;最后,建立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根据客户的不同,制定详细的审评细则与规范严格的审批程序,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审评限制措施,进行动态环境风险监控,转移、缓释信贷风险并改善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罗敏,罗进.创新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N].金融时报,2013(02).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的这种成就是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和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方略的提出,特别是“和谐社会”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深入人心后,环保事业、“绿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金融业,基于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资金杠杆,在推进环保事业、促进“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金融界的绿色信贷①就此应运而生,其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我国目前在践行绿色信贷的道路上尚有诸多荆棘,特别是在法律方面,有关绿色信贷制度的法律理念、法律主体、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和责任制度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

一、树立绿色信贷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理念

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多项指导帮助绿色信贷开展和实施的文件和意见,如2004年由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人民银行的《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同年7月和12月银监会相继《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对实施绿色信贷做了进一步的规定。2008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赤道原则”②标准研究与推广项目,计划推出一批针对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绿色信贷指南。2008年2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从事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及跨省经营的“双高”行业的申请首发上市或再融资的,必须根据规定进行环保核查。2008年9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开始着手编制《2007年度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部分,并且把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和制度作为考察的一个部分。国内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号召,逐步推出各自的绿色信贷机制。如兴业银行于2005年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能效贷款,2008年率先采用“赤道原则”,2009年成立可持续金融中心;工商银行于2007年实行“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建立法人客户环保风险数据库;光大银行于2010年3月2日推出“绿色零碳信用卡”。可以说,绿色信贷政策已初显成效,甚至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绿色信贷只是一种政策,是致力于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向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推行绿色信贷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是为了树立公共企业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的一种信贷政策;对于工商企业等借款人而言,绿色信贷只是改变了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的政策,只是增加或降低某些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的政策。然而,政策毕竟不同于法律。政策比较灵活,变化较快,而法律比较稳定。政策的灵活性降低了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一项政策如果不及时上升为法律,往往遭遇“一届领导一种发展思路”的可能,存在半途而废的危险,而且很难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我们不缺绿色信贷的专项规划,不缺绿色信贷的政策支持,我们缺乏的是绿色信贷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理念,缺乏的是绿色信贷法制化的意识。因此,在绿色信贷制度的构建上,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法律为主、政策为辅”的思路,避免出台“应急”绿色信贷政策,并及时把已有的绿色信贷政策转化为绿色信贷法律,保持绿色信贷法律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尽可能提升绿色信贷制度的法律层次,不断增强绿色信贷制度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二、明确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法律主体地位

虽然各大商业银行在对待绿色信贷的问题上传递出了坚定的态度,但本文认为,绿色信贷不仅仅跟商业银行有关,绿色信贷的主体至少还应该囊括政府和政策性银行。只有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三方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绿色信贷才可能取得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效果。首先,绿色信贷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支持,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是开展绿色信贷的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贴息的方式或者减免银行营业税的方法,鼓励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推行绿色信贷;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担保,帮助商业银行消除开展绿色信贷可能带来损失的隐忧;而且,政府环保部门的参与对于完善绿色信贷环保风险的考核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地方政府在想方设法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时,难免会尽力保留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但能支撑地方经济的项目企业,而银行自然会放心地贷款给得到地方政府庇护的企业,这无疑跟绿色信贷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强化地方政府绿色信贷主体地位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把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甚至应该加大其权重。其次,绿色信贷离不开政策性银行的努力配合,政策性银行的努力配合是开展绿色信贷的条件。绿色信贷的开展受制于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及销售,而国际上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往往是通过政策性银行来进行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就是最为成功的一例③。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在德国政府的贴息下将融来的资金开发成长期、低息的金融产品销售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获取低息金融产品后根据微利的原则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再适度调整利率,然后以优惠的利息和贷款期为终端客户提供支持环保、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良性绿色信贷体系。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应该借鉴其做法,不断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质优价廉的绿色信贷金融产品。最后,绿色信贷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主动参与,商业银行的主动参与是开展绿色信贷的基础。我们目前推行绿色信贷主要是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信贷,这种做法可能减少了银行的信贷渠道,带来信贷收益的减少,因此,商业银行主观上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绿色信贷最重要的主体,往往将自己看成政府可有可无的配合者和响应者,缺乏参与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效率。其实,从长远来看,绿色信贷对银行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好事,因为我国政府正在不断倡导节能减排,不断加强环保监督,不断出台更多针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限制政策,这些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经营效益也势必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对其贷款的风险肯定日益加大。相对而言,我国目前绿色环保产业中的企业由于具有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商业银行若能主动向这些潜在的优质企业提供贷款,那么,“双高”行业对银行收益的贡献率将逐渐被绿色环保产业所取代,开展绿色信贷终将为银行带来丰厚的长期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绿色信贷最重要的主体,应当敢于担当,提高主动性,自觉参与绿色信贷、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不断推进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有关绿色信贷的贷款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绿色信贷标准,银行在具体放贷时没有可供执行的具体规则,导致绿色信贷审核线条过粗、流程僵硬;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过分依赖信贷担保制度对于贷款质量的保障,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时“一刀切”现象严重,往往将没有担保的绿色信贷统统拒之门外;同时,银行在放贷过程中“趋炎附势”,将大量资金集中在得到地方政府庇护的“双高”企业项目中,导致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质量不佳。因此,为了不断推进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银行贷款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一,不断推进银行贷款审核制度创新,加快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步伐,有条件的完全采纳“赤道原则”,没条件的逐步推进。在有关部门按照“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标准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之前,商业银行应自觉摸索建立银行内部的绿色信贷指南,努力细化审核标准,积极投资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自觉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第二,不断优化银行贷款结构,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要避免贷款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或者是很大一部分资金停留在“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项目,而不是流向环保型绿色经济企业项目。只要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前景不错,可行性高,银行应当摒弃必须有担保的旧观念,为其提高积极的持续的资金支持。而且,在贷款管理中应当区别对待,按照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环保要求不同的标准对贷款企业实行分类管理,不断推进银行贷款产业专业化、贷款标准区别化、贷款项目分类管理化。第三,不断培养和储备绿色信贷管理专业人员。现阶段我国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匮乏,银行内部鲜有有关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专门机构,这几乎成了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瓶颈。我们要本着专业化的目标,培养既懂环保技术又懂金融业务还懂金融法律的绿色信贷专门技术管理人才,不断构建绿色信贷专业团队,同时还应聘任独立的专家、顾问来从事与之有关的工作,评判项目可行性,提高银行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积极而稳妥地实施绿色信贷。

四、形成完善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法律机制

众所周知,贷款企业的环境状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每次贷款发生时环境状况并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使得环境状况导致的信贷风险是动态的。但是,商业银行要全面掌握企业的环保信息,受到专业的环保技术的约束,而且信息搜集成本也很高,这就要求政府环保部门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为金融部门判断信贷风险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料。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同时,银行系统与环保部门无法进行全面的、及时的信息共享与反馈,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全面完整纳入银行征信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施绿色信贷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当逐步形成完善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法律机制,努力为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提供全面的、及时的有用的信息。这里的交流与沟通机制涉及三方主体:环保部门、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一方面,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必须能够顺畅沟通与交流。环保部门应及时把环保认证、环保奖励等企业环保信息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得到这些数据后及时把这些信息纳入企业信息数据库,不断更新并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和企业信息数据库,而银行在办理管理信贷业务时必须审查企业信息数据库中的企业环保信息,并把企业环保核查信息作为发放信贷的重要依据。反过来,商业银行在监督企业贷款使用情况的过程中既可以起到间接监督企业保持良好环保状况的作用,又可以将发现的不良环保因素及时告知环保部门,促进节能减排的环保目标。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将银行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等纳入监管范围。在考核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时,可以加入使用环保部门提供的环保信息的有效性的指标,并将这一指标得分高的银行反馈给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可以将其作为窗口指导的优先客户。总之,通过完善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的建立,通过加强各个主体的合作,达到环保信息充分、有效利用的目标,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引导银行投资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不断促进绿色信贷的开展。

第8篇

关键词:赤道原则;绿色金融;竞争力;民间组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125-02

在致力建设“生态文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如何履行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承诺?如何树立中国作为地区和世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如何规避或尽可能减少国际资源开发型投资的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及海外员工的安全风险,实现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这都是亟需探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致力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规避金融风险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主要。

2008年,由《经济观察报》举办了2007年度中国最佳银行评选,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流域、自然之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守望家园、中国发展简报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八家民间环保团体向兴业银行颁发了国内首个“绿色银行创新奖”。“绿色银行创新奖”评选是国内首个关于绿色银行和绿色金融的奖项,这也是第一次由民间团体发起并评选出的绿色银行奖项,对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保护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绿色银行,指的是银行承担环境责任和义务,并把环境目标融合在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各个环节中。绿色银行的理念对银行的内部经营与业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内部经营方面,绿色银行应当关注自身能源、纸张、水等资源消耗,鼓励员工参与环保工艺活动;在业务管理方面,绿色银行更要加强传统银行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并拓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业务开发,促进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绿色银行创新奖”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1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民间社会的大力推动;3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力度的加大,西方社会对中国对外投资在投资对象国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多。由于投资对象国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中国对外投资或援助项目所执行的环境标准差别也不尽相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银行业急需采取措施,从源头上规范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样一来,不仅能化解外部矛盾,同时也能帮助“走出去”的企业规避组织政治、环境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中国的对外投资更加理性化。“绿色银行创新奖”的评选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推动中国银行业尽快出台符合国际标准,同时能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环境举措。

据统计,到2007年底,中国共有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基金会1340个。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途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NGO也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推动“绿色银行”发展,帮助银行业监督企业是否有效执行本国签署并加入的“国际公约”,同时严格遵守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投资和技术“走出去”的同时,把我国好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经验也带出去,推动东道国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法规、标准,逐步实行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EIAs)、生态补偿(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Ecological CompensationMechanism)、协议保护机制(Conservation Concession Meeha-nism)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tmnsibility。CSR)。

帮助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NGO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过程进行评估。这次评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证明了主流渠道对NGO努力的认可。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2007年7月,国家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推动绿色信贷;2007年11月,银监会制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保部)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协议,合作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南,为深化绿色信贷提供技术支持;2009年1月1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督促银行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绿色金融,肯定会成为使这个星球更适宜每个人生活的大众的全球化。要达到绿色全球化的目标可能需要时间和艰难的决策。但是,我们毕竟已经有了现行的实践,有了决心,也有了像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那样的措施。

在国际上,银行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主流。在中国,绿色银行的理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但还是有些银行由于认识不足而违规支持了一些污染项目。最近几年,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理念开始得到银行认可。一批前瞻性的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关注金融活动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IFC合作在国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007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加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UNEPFI),郑重承诺遵循相关环境法规,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量范畴,支持可持续发展。2007年11月,兴业银行与IFC、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金融时报社在北京共同举办"2007‘节能中国’高层论坛暨‘绿色信贷’创新研讨会”,积极倡导绿色信贷。2008年7月1日,兴业银行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议案。

“赤道原则”形成于2002年10月,由国际金融公司(IFC)与荷兰银行联合发起,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参照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它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赤道原则”是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标准,对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2个行业在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与解决途径做出规范。全球五大洲已经有60多家银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则”。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此举标志着兴业银行在引入国际先进模式,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前列。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作为赤道原则的发起者之一,对兴业银行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努力给予了支持。在中国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赤道原则”正日益得到国际银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第9篇

在此双重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将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金融”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了多年。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绿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环境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是较早关注信贷对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事件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制度,为金融业挺进环保市场奠定了基础,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从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且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因此,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低经营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而绿色经济作为以市场为向导、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前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就我国目前低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研究发展新的节能产品和新能源,解决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单纯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而低碳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其次,从金融业本身来看,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也要考虑其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企业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赤道原则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最后,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内金融机构要在以往“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需要,更是我国发展新金融的需要。

“绿色金融”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为金融业提供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也只有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中才能真正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金融业特别关注潜在的市场机遇,即市场的创造与开拓。目前,我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1/3,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和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供给国。同时,国家产业政策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型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只有节能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金融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人。另外,单就银行业未来发展来看,由于政府投资主导难以长期持续,再加上房地产业也要有一个调整期,银行在房地产上面也变得更加慎重,因此绿色金融给银行业提高发展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变革服务理念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绿色金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第一,绿色金融业务普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如前文提到,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方式还是在银行的绿色信贷,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理论上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规避风险,拒绝向污染企业贷款,避免企业遭环保部门查处而导致贷款不能收回之风险;二是获得收益,银行可以通过抓住环保带来的机遇,参与一些节能环保项目来获利。然而这两种理想状态却由于种种现实的体制和技术原因难以达到:从体制方面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甚至一些悸染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和银行难免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即污染主体行为的私人成本要小于其社会成本。“绿色金融”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银行和企业的风险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当前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一部分风险仍由地方政府承担着,而对企业来说,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同时,污染企业因为少了治污成本,经营状况反而可能好于普通企业;而一些环保项目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甚至有些经济效益不太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追于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压力,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普遍欠缺对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影响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更新中,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

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于传统经济领域。另外,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由于缺少推进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和银行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难以有效吸引商业银行支持环保项目。

第三,环保机构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金融部门获得及时和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绿色金融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阻碍了企业相关环保记录的传导和共享,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积极性不高。环保和金融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先决条件。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绿色经济能否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的新的浪潮,有赖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金融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又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从经济决定金融的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来相应。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推动,多方联动。构建多层级金融支持体系,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制度基础政府方面,应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保、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限制污染企业,鼓励环保型企业发展,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引导资金向环保企业倾斜。环保部门方面,要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评价指标。金融监管部门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例如细化贷款统计口径,从行业类别监测绿色信贷;对于违规性污染严重企业贷款的银行坚决惩罚等。

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不仅有针对性地修订制度,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而且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多方面设计相关标准和流程,逐步将环境因素纳入放贷时的考察范围之内,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绿色金融多数涉及的是新兴领域,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银行对此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来引导资金投向,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巳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中介服务、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环保信托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但我国总体来看,金融产品创新仍很不够。目前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金融支持环保的产品和工具都很不足。国内碳交易和其他排污交易虽已开展,但交易品种少,市场规范程度不高,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因此,要努力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导向和经济补偿功能。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外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计划、丰富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及合理的内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通过与国际大型金融结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惯例来实现自我约束,并强化绿色概念的实施。同时,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进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水准,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兴业银行在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诸多技术和经验,还获得了一定的贷款本金损失分担,大大促进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

结语

第10篇

Green-credit policy即绿色信贷,是一项创新的政策。它是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型产业为宗旨的全新工具。中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为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第一次将环保检测标准、环境治理、环保建设作为企业贷款准入的门槛,隔断“两高一低”产业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迫使其改善管理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携手打造的遏制环境污染型、高耗能型企业的重要壁垒,是促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商业银行积极进行绿色调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体系构建趋于完成。2007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在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进程中起到了表率作用;2013年5月,工行又再次明确了“绿色信贷”的内涵、本行绩效目标和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导向,要求工行内部对于自身信贷结构进行全线“绿色”调整。2013年,中国银行了《支持节能减排信贷指引》:严格信贷准入条件和项目准入标准,实施信贷审批环境否决权制度,实行行业差别化授权管理。中行加大对于部分“两高”行业的审批权限监察力度的同时,回收部分权限。中行强调要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调查工作,利用名单管理方式,将“两高行业”具体评估情况列入审批名单。

制度短板制约绿色信贷发展。国家对于绿色信贷还没有成熟的实施政策和实施细则,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明确的处罚标准,操作性不强,导致银行仍旧以盈利多少为主要衡量标尺。另外,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也不健全,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全面完整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全面及时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绿色信贷的实施。

金融机构自身障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的管理者,将环保问题推脱给相关环保部门、大型企业集团,仍然将盈利作为其经营的唯一标尺,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推行。

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信息不对称正是症结所在,众多企业为了谋求高额利润,获得项目融资,往往向银行提供虚假数据,隐瞒真实情况,打政策“擦边球”这就使得绿色信贷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监督机制不到位。监督机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高污染企业往往是高额利润行业,成为地方发展得“顶梁柱”,在没有地方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强硬约束的下,企业很少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整治根深蒂固的污染问题。第二,媒体却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让公共利益陷入了监管维系松弛的境地。第三,人民群众作为最好的监督者,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维权意识不强。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建议

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制度体系。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为核心的的法律体系,然而,作为当今推行绿色信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细化环保责任和要求,制定明确的节能减排核查标准,明确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法律主体地位,并对违法污染企业实施最严厉惩治制。

创新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建立与绿色信贷相配套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对于推行绿色信贷的银行,其发放的贷款利息可以有针对性的减征或免征营业税。另一方面,可以效仿德国,当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面临无法收回贷款风险时,提供一些差额补贴。

建立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长效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注重与重要的客户和相关方在施工中、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和风险,包括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人身安全和其他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两高一剩”行业的授信政策、融资审核流程及具体审批细则等要有系统的规定,细化审批条件,明确准入和退出条件。

第11篇

关键词: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必要性;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河北省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一)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二)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1、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之一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是对“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的完善,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仅以相比最“绿色”的第一产业农业为例,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农产品物流成为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我国农产品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提高河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是重要途径之一,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绿色物流金融有利于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寿命,节约原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3、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彰显和谐的生态环境价值。目前,我国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另外,以农产品物流为例,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开展绿色物流迫在眉睫。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在产品物流运营过程中尽量避免消耗资源和能源,实现物流金融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同时,注重按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组织缺失。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推进及绿色物流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由于金融机构长期的“利益驱动”(经济利益最大化)和金融抑制,致使金融“绿色”功能弱化,导致绿色物流金融组织严重缺失。

1、独立性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或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以便抓住现代物流发展带来的商机,不断扩大自己的金融服务业务。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制度功能不够健全,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对中小企业绿色物流却视而不顾。

2、专业化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虽然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深发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中外运、中储、中远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但这些金融机构都由于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仅能为少数中小物流企业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难以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更没有任何专门的金融机构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机构缺位。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绿色”功能弱化,致使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缺位,其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两方面。

1、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都处于银行产业初级形态,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仍处于银行产业发展中级阶段,整个中国商业银行缺乏银行产业的高级形态,难以实现金融的混业经营。然而,面对绿色物流运营,其占有资金大、效率低,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从商业银行融资就更加困难。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如建行等)附带开办物流金融专项业务,但业务规模较小,且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融资信贷、支付结算”业务,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席位。

2、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绿色物流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来支持和满足其发展的金融需求。就农村金融来说,尽管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具备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农村金融体系,但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农村金融机构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如农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重大变化,资金投放以农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重,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农发行政策缺位,主要在粮油棉的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清,业务面窄,真正的民主管理功能缺位;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过去长期只存不贷,“虹吸”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改制后自身组织制度欠全;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欠规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机构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目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严重制约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

1、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缺乏。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由于物流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者(或经销商)信贷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尤其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中,农村物流企业(或农户)缺乏抵押物及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些客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信贷的积极性,致使金融机构难以拓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

2、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缺乏。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农村金融机构,也无论是正规金融服务还是非正规金融服务,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层次不齐、金融结构无序,加之自身组织制度功能欠全、业务混淆等缺陷,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时,还须考虑“安全性、谨慎性”原则,致使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难以开发(如“绿色产品融通仓”、“绿色产品保兑仓”、“绿色产品证券”、“绿色产品基金”、“绿色产品物流银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严重短缺。

三、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由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中表现为运营的规模小、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力弱,加之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运行具有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等特性。从总体来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机构缺失、市场结构混沌无序和工具结构缺乏诸方面的失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经济环境不良、政策环境偏紧、法制环境松弛、信用环境恶化四个方面。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外调节失灵。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自我调节与外部调解都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略的问题,如行业体制集权、市场垄断、安全责任缺失、服务态度冷漠,尤其“一行三会”式金融监管职责交叉不明晰等,这些极大地削弱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市场竞争机制对其成长的正向推动作用,导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内外调节失灵、金融监管失效。主要表现为调节主体多元、调节目标模糊、调节内容无存、调节手段落后等方面。

四、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一)创新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要适应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需求,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加强金融服务工具的开发,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充分创新、整合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一是发展绿色物流银行。我国现代农村“土地银行”就是一种创新的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它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我国现代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问题,有利于现代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中小绿色物流企业的项目,真正满足绿色物流企业的需求。二是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处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注入配套企业,就等于进入了农产品供应链,就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同时银行信用的支持还可为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赢得更多商机。

(二)培育壮大绿色物流企业。要发展壮大河北省绿色物流企业规模,特别要注重绿色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开展增值服务的条件,提升绿色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加速提供绿色物流金融服务,成为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领跑者。鼓励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为了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风险,鼓励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绿色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做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和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绿色物流的监管。

(三)优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不断完善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出信用标准,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开展绿色物流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2]河北省统计年鉴.2008-2012.

第12篇

外向拓展

2011年,在国家继续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也扩大到全国,业务覆盖投资和融资业务,因此一些银行将国际业务作为战略重点。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向海外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开拓海外业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国际结算业务特别跨境人民币业务。这方面,中国工商银行最为突出(如表1所示)。

除了设立分行外,各银行还利用并购或控股的方式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或者通过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来达到延伸产品线的目的,例如工商银行便在2011年达成了收购美国东亚银行股权和阿根廷标准银行股权的协议。

但是从海外机构的利润贡献度分析,通过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的境外业务数据进行观察。可以看到,七家银行中,虽然有六家银行的海外分部营业收入相比2010年都有了增长,但除了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外,其余银行的海外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均落后于国内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其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下降(如图1所示)。

海外营业收入增速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但主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仍处于危机的阴霾之下,各主要经济体都不景气,而中国经济仍然总体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而且在宏观政策紧缩的条件下,银行的议价能力普遍提高,收入普遍增长较快,导致了国内业务收入增速高于海外业务的增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各大银行依旧在年报中体现了这些银行实施其国际化道路的坚定决心,表明银行在金融危机的挑战和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其海外资产增速依然远高于国内资产增速(如图2所示)。

在国内银行中,中国银行在海外业务方面一向有着传统的优势,2011年全年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2.4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04%,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这主要源于中国银行全球网点远超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不过,中小银行在这一领域也在快速跟进,如深圳发展银行2011年的国际结算业务量增长了51.9%,浦发银行增长了35%,均高于业内平均水平(如图3所示)。

2011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全面放开,给中国银行业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人民币业务的结算量保持着远超预期的增长态势。内地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近7800亿元,市场份额超过30%。中银香港把握离岸人民币业务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香港地区人民币唯一清算行的作用,以清算行身份办理业务超过1.77 万亿元,以参加行身份办理业务5500多亿元。中国银行其他海外机构办理4200多亿元。工商银行2011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近万亿元,中国银行结算量为7800亿元。其他的银行在此项业务上也增长迅速,呈现倍数增长的“井喷”现象(如图4所示)。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家银行国际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增加,业务品种更加齐全,产品更加成熟。中国的银行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其他银行竞争。因此,整体上说,银行的国际业务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过,各银行的业务规模和战略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国际业务发展各有侧重。2011年,资本规模大,基础雄厚的国有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雄心勃勃,表现出彩,突出的特点是,将境内外业务整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构建综合化的经营格局。它们将零售、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业务拓展到业务,通过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初步形成跟随跨境客户的全球化、全能化服务链。

而对于股份制银行这些规模较小的银行来说,国内业务才是它们的开拓重心,国际业务对它们而言还是一扇新的窗口,不过大部分银行本年度在积极摸索的基础上勇于迈出第一步,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也有的银行如深圳发展银行等,将贸易融资作为自己的特长业务,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处于业内前列。

着眼于“小”

在2011年国内流动性总体趋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愈发突显。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在2011年10月份出台了新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为小微企业改善经营环境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这将促使商业银行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单一信贷服务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加快中小企业业务专营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借助小微企业业务拓展高端零售客户,进而推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在2011年中,各银行为了响应有关政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国内各上市商业银行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开发各种特色金融产品、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增加对小微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等具体办法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截至2011年末,全国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0.8万亿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0%,已连续三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小企业贷款质量也持续提升,全国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107亿元,比年初减少43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2%,比年初下降0.95个百分点,其中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5.14%。

2011年银行业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为38.78%,其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中以中国银行增速最快,增速达62.34%,但是规模相对较小,与规模最大的建设银行(9137.58亿元)相比,仅为3885.97亿元。而在中小型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的贷款规模最大,为4682.82亿元,但深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增长速度较快,分别为90.07%、66.93%和58.7%(如表2所示),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未就对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贷款情况作出相关披露。

与此同时,2011年末中小企业客户数量最大的工商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融资余额的小企业客户达到85324户,比上年末增加22243户,增长了37.4%;中小企业数量第二大的建设银行小企业客户数达到72091户,较上年新增10392户;而客户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银行2011年内地小企业贷款客户数为3.8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1.07%,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69.82亿元,不良率1.80%,比上年末下降1.00个百分点;其他银行的客户数量增长也较为迅速,例如兴业银行客户数量增长率达45.42%。在对小微企业服务中,取得成绩最大的则为民生银行,2011年末小微企业客户数达到45.8万户,其中商贷通客户达到约15万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324.95亿元,占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19.40%,成为中国银行业小微金融服务的领军者。

此外,多家上市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特色的金融服务,包括创新金融产品、建立专营机构等。例如工商银行推出了小企业周转贷款、网络循环贷款(网贷通)、标准厂房按揭贷款和设备按揭贷款等专属融资产品;农业银行则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三种金融产品――“简式贷”、“智动贷”、“厂房贷”;中国银行也为高科技、文化创意、涉农等小企业量身定制“中关村模式”、“影视通宝”、“棉贷通宝”等多类专属服务产品;招商银行构建了产品创新体系,累计创新产品70余项;比较突出的还有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它们都分别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结合自身发展的定位,推出了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而许多银行都根据中小企业的需要建立了科技支行、文化支行、中小企业金融部等专营机构。

“绿”色发展

由于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地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违法现象较为突出,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也开始加大,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三部门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了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并且银监会于2012年2月24日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着手,创新信贷产品,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许多银行将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有效的绿色信贷促进机制和较为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应收账款抵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方式扩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融资来源,增强节能环保相关企业融资能力。截至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

持续推动“绿色信贷”制度建设。2011年工商银行制定了《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推动绿色信贷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绿色信贷体系建设方向,优化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加强环保风险监测。交通银行也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继续完善绿色信贷规章制度,《关于深化绿色信贷工程建设的意见》、《2011年度绿色信贷政策指引》等文件,将客户细分为绿、黄、红三色七类,并对红、黄二色三类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

开展国际合作。为了更好的实践“绿色金融”理念,各银行纷纷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目前该项目的中国会员有兴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和深发展银行。作为最早加入的兴业银行,在推广绿色信贷、落实赤道原则项目的实践中,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国内外同业的沟通与联系,接轨国际准则,对话非政府组织,积极探索和推广中国银行业可持续金融的实践。招商银行则在2011年10月率团赴华盛顿参加了全球可持续金融圆桌峰会,并代表中国银行业做了重要发言;此外,招商银行与法国开发署继续深入合作绿色转贷项目,目前二期项目顺利开展,已有多个项目完成贷款发放。

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准入。为响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号召,各银行纷纷提高了“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标准,实现信贷结构的优化升级。2011年,“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不良率0.49%,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低于全行贷款平均不良率0.09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末,深发展银行“两高一剩”贷款余额436.51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9.29%,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当年增幅11.79%,低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3.55个百分点。而交通银行对“两高一剩”情况较突出的行业按照“结构优化、限量保优”的原则实行限额管控,实现了贷款余额逐月下降,截至2011年末,交通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为3.21%,较上年末下降了0.73个百分点。

加大对环保、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2011年各上市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环保、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工商银行在2011年实现了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和贷款余额占全部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和贷款余额的比例在99.9%以上的业绩。中国银行则继续加大对节能环保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11年末对节能环保行业信贷余额为2494亿元,新增226亿元。交通银行根据名单制管理办法,实现绿色类客户数占比达99.28%,绿色类授信余额占比达99.72%,其中绿色客户授信余额达人民币1235.36亿元,较年初增长20.77%,客户数达1052户,较上年增加307户。截至2011 年末,招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509.82亿元,比年初增加47.31 亿元。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115.96亿元(包括可再生能源贷款余额106.7亿元),环境保护领域贷款余额393.86亿元。

加强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有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和浦发银行。2011年招商银行继续致力于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完善,特别加强了碳金融业务的创新,推出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咨询服务及减排收益抵押贷款等产品。与此同时,招商银行借助千鹰展翼创新型成长企业计划向优质的中小绿色企业引入股权投资并提供投贷联动产品服务。而农业银行以绿色信贷和供应链融资为重点,加快业务创新步伐,积极支持清洁发展机制(CDM)有关项目。浦发银行则在国内同业率先推出建筑节能融资、国际碳(CDM)保理、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资等系列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