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07 17:2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1篇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高质量的种子永远是农民真正的需求。作为农业的“芯片产业”,种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靠提高种子质量,然而这一认识长期以来似乎还没有引起家足够的重视。

与外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评价种子质量仅使用种子发芽率,而对判断种子是否能够在逆境下的出苗能力即种子活力以及种子健康指标的缺失,是造成与发达家种子质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以玉米种子为例,我要求的发芽率是85%,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家95%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合格的,而在外,玉米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先玉335在中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种子质量显著较高。”王建华说。

85%的合格率也相当于15%的“残次品率”,其实,农民真正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合格率”,而是产品的“残次品率”,即播下去的种子有多少粒不能够发芽。很显然,我们家的这一标准还很低,远远不能够满足种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初级标准。

“对于蔬菜种子质量,目前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家监控还不是很严格。”王建华称,在荷兰,蔬菜种子质量标准都要求98%的发芽率,而我因对蔬菜种子监控的松懈,致使与外种子质量差别较大,高端市场失守,蔬菜因种子质量差,造成种苗生长势弱,抗病虫能力低,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高质量的种子来源于种子生产过程

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在种子的生长环节当中,从亲本的繁殖,繁种地块的选择,隔离区的划分,后期加工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王建华认为,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后期的检测。高质量的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特性方面除了我们常关注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等以外,还需要把种子的出苗性状、种子的抗衰老特性等遗传性状纳入品种选育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其发育也遵循生命形成到活力最高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王建华认为,如何在种子活力最高时采收种子,采用保持种子活力不下降的种子干燥、清选分级、包衣、包装、贮藏措施,能够正确科学预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出苗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杀虫杀菌处理的种子健康技术方法,通过这些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和供给市场高质量的种子。

非常遗憾的是我在生产高质量种子方面观念落后,技术匮乏,人才能力不足。王建华说,例如判断种子发芽率很多还用种子的生理发芽指标衡量,而荷兰的蔬菜种子要求种子不但出苗还要幼苗整齐度不低于98%,美的玉米种子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都要求种子发芽率高于92%,活力不低于85%,种子能够单粒播种,极大地节约劳动力,同时由于田间出苗整齐度好,植株的养分利用率更高,一般至少可增加产量10%-15%;对于企业来说,在种子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那何为高质量的种子?王建华给出答案:只有种子的播种品质能够满足出苗快、整齐一致、幼苗健壮,无种传病害,能够至少安全储藏一到多个生长季的特性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种子。“面对这一目标,企业在生产种子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观念,用“活力”的概念去指导生产。”王建华说。

同时,种子生产也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自然晾晒”的原始种子干燥方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种子质量不稳定,必要的机械化干燥加工是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基础。王建华认为,规避自然晾晒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机械干燥,然而我们家机械干燥的水平不够高,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上,我虽然有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方面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据王建华透露,我们家种子质量检测员仍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标准上进行考试,而并没有根据农民要求的高质量的种子指标、方法来进行培训,这也是质量检测很大的缺失。

播种质量是重中之重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重要性;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36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 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 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 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 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某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当地的水和大气质量几乎未受到污染,品质优良,而且当地农业的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培育天然高质量农作物,然后将农作物加工生产成绿色食品,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维持生态的稳定。如今生态农产品正成为市场的热点,其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也能够增加农I生产的效率。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良的培育环境,发展农业,要保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环境优势,保证作物的高品质。

第3篇

科研和人才评价政策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时髦的词语之一,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纷纷被大学、科研机构用作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广泛应用于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价、项目申报、人才评价等方面,这些制度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中国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外流,从而导致本土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影响了国产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和国际化的进程。

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

以省级农业类科技学术期刊为例,主办单位大多是农业大学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研创新的龙头和主导,也是高质量优秀论文生产的主力军。主办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与省级农业类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密不可分。在单位制定的一些内部政策上,如成果人才评价、论文统计认定期刊、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等,往往重视国家级学报以上论文,不重视或低等看待在自家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导着本单位科研人员生产的大量优秀科研论文投到学报或国外期刊,导致自己单位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学术质量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

核心期刊的引导因素

学术期刊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又是被评价的对象。目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一些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利用掌握的数据资源,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并在一定周期内应用这些评价体系遴选的核心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等,但由于其掌握资料的多寡及评价侧重点的不同,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也相应有一定差别[1]。然而,这些核心期刊结果却成为了大家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大学甚至规定研究生只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得到认可,这导致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在优质稿源上的两重天。目前大多数省级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上尚无法与国家级学报期刊相比,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遥遥无期,也就得不到优质稿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难上加难。

服务质量是指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交流与反馈活动的质量,影响着期刊的信誉度。编辑部若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不注重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在与作者的问题解答与沟通中态度冷漠,不能给作者提供方便的投稿渠道和满意的服务质量,就会使得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下降,作者群就会慢慢缩小,进一步导致一些高质量的稿件流走,最终期刊面对的只能是学术质量的不断下降。

2改进措施

编审队伍建设方面

(1)组建一流的编委审稿队伍。编委一般都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期刊编委在学术界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既要当期刊的作者,把自己或学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论文推荐到期刊上发表,又要当好期刊的审稿专家,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2)加强编辑团队建设。打造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术期刊[2]。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协同有效、目标明确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参加编辑业务培训、专业学术会议和自我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编辑水平,让编辑人员熟知论文写作常见错误和不足,掌握标准性修改意见蓝本,做到能够迅速发现稿件存在问题,为作者提供正确的修改意见。(3)加强制度管理。学术带头人是所在学科(领域)内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是重大课题项目的主持人,其研究课题和方向总是受到极大关注。期刊编辑要积极地与各学科团队带头人及骨干青年博士建立定期联系和约稿制度,以追踪其研究进展,并为其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提供更好的服务。编辑部要明确专业编辑、责任编辑、编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及时修订和完善编辑工作制度,形成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人人争先、运作高效冶的良好工作机制。

扩大学术影响力方面

(1)主办单位支持与政策引导。主办单位要充分认识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一些期刊学术质量提升专家座谈会并参与交流,听取办刊建议曰同时在办刊经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自己单位科研人员将更多高水平研究在自家期刊上,从而为期刊的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2)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先出版并举。期刊的科研传播功能重在时效性,只有快速刊发研究者的新成果,才能为同行提供高价值的信息参考,才能力避科研活动中的重复性劳动[3]。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纸质期刊作为传统传播载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受到了很大挑战,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纸质出版的同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网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较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经作者同意后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排版,实行网络优先数字出版,先于纸质印刷出版,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至目前已在中国知网平台优先出版论文150多篇。通过改进期刊出版发行传播方式,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的总被引频次和引用刊数两指标有了明显提升,2011年要2015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53、1820、2231、2365、2682,引用刊数分别为337、386、439、487、494。(3)组织优秀论文评选。举办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众多编辑部采用的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群、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有效办法[4]。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每期出版后组织2名知名专家对当期论文按学术性标准进行评选,每期按10%比例评选出优秀论文4~5篇,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吸引青年科研骨干和博士作者投稿,起到了很好的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方面

(1)学术不端检测把关。严格论文质量管理,遏制学术不端,建立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严格执行论文制度,严控稿件内容重复率20%以下,防止关系稿、稿、抄袭稿。期刊对内容重复率达40%以上的稿件全部进行了退稿,确保了论文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影响因子逐年提升,与严控稿件质量关密不可分,2008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影响因子为0.480,2013年达到0.796[3]。(2)联合策划选题组稿。随着农业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选题思路,转变办刊方向。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科研创新的孵化基地,科研人员多,科研成果也多[5]。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探索了联合办刊的思路,分别以农业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小麦科学、农产品加工科学、水稻科学、茶科学等6个专题与专业研究院所进行了联合组稿,体现了每期不同的报道内容特色。而且据期刊数据库统计,许多专家的论文被国内外读者大量阅读下载,说明他们论文的学术性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3)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与跟踪报道。国家级、省级等重大科研项目多是由国家科研创新的优秀团队开展和执行的,产出的科研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或省级科研水平,若能发表这些成果论文,就可以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将农业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报道重点,要求编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负责专业的创新性研究进展,对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等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报道曰建立了专业编辑与学科科研团队带头人及青年博士骨干的联系制度,每期刊物出版后及时赠送给专家,并进行交流约稿曰设置了农业科研专家风采栏目,将专家宣传及其研究论文结合一并刊登,这对提升专家知名度和期刊学术质量起到了双赢的效果。近几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对许多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野863冶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野948冶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进行了及时地跟踪报道,基金论文比率在90%左右。(4)打造期刊特色栏目品牌。密切跟踪科研发展新趋势,觅准研究新学科,适时增设新栏目,及时报道新成果,助推新学科发展。打造特点鲜明的精品栏目,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和作者,形成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通过特色栏目带动期刊质量的整体提高。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在巩固提升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桑蚕等传统栏目的同时,新增贮藏加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分析检测、微生物研究、药用植物研究等新学科栏目,有力增强了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3]。随着山东省药用植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及时与山东农学会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共同开设了野药用植物研究专栏冶,引起全国从事药用植物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目前已刊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大学等单位的高质量药用植物研究论文60多篇,有力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交流。

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种业发展;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保护

种子是保障农产品持续高产的基础,优良种子对于提高农作物单产具有高贡献率,比如发达国家优良种子的贡献率可达50%~60%,我国约为45%,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等手段垄断相关基因资源和生物育种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发展优势,抢先占领了种业市场。可以说,全球种业市场的竞争是以种业知识产权的竞争为主。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1种业知识产权申请现状

知识产权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屏障,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征能够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进行进一步的科技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新品种权以及地理标志等[3]。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方面,2019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过5000件,超过了农业农村部开放新品种权以来申请数量的总和,并且我国连续3年的年度申请量居世界首位[4]。截至2020年10月,我国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总量高达3.9万件,总授权量已达1.5万件[5],并且相关指标呈逐年增长趋势[6]。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截至2020年11月底,832个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中,已有60%以上的地方都拥有地理标志[7]。截至2020年底,我国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高达2391个,累计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高达6085件[8]。

1.2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现状

我国种业不断向市场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高度重视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且进一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阶段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为主,以有关司法解释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植物新品种权通过《种子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得到有效保护;植物品种的相关功能基因和生产方法等得到了《专利法》的保护;种子来源及商业声誉得到了地理标志保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保护;为打击伪劣种子等农资制假售假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销售伪劣产品罪,侵犯注册商标罪等多个罪名[9]。

1.3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现状

从实践方面看,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粮食增产丰收。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在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测试及标准体系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与最新修订版《种子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下不断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日益健全,推动了我国种业育种创新。当前我国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主导品种中,保护品种占七成以上,推广面积居前10位的品种中,保护品种占八成。郑单958、济麦22等大量自主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不断更新迭代,为国家粮食节本、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种业侵权事件明显增多

近几年来,我国种业侵权事件显著增加,人们对仿冒仿制等乱象反响强烈。2016-2020年关于植物新品种纠纷的案件从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权的案件就超八成。目前,修饰性、模仿性为主的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品种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10]。这样下去必然会破坏我国种业创新环境,影响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2.2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现行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对新品种的定义较为狭窄,对知识产权种业原始创新品种缺乏保护,新品种审批效率较低,执法队伍的技术手段有限,导致维权很难,再加上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不到位,存在多头管理、操作规范比较缺乏等问题,未能有效地激励种业原始育种投资。同时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我国种业的发展。

2.3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有待规范

目前我国种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依然存在销售伪劣种子、销售伪劣农产品、侵权易、维权难等现实情况。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也需要加强和完善。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因其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种业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而我国涉及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少。

2.4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目前很多种业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重论文不重专利的情况,只关注创新育种和销售而忽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再加上较高的维权成本且侵权赔偿数额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很多优异种质资源被国外申请专利,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注册,使我国种子企业蒙受损失,种业发展受制于人。

3促进种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3.1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和手段

面对种业侵权事件明显增多,从信息诊断、申请与保护、转让与收益分配等环节对种业知识产权进行全程管理,提高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效能;加大违法行政处罚力度,加强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有效遏制恶意、群体、重复侵权;完善专利、商标侵权判断标准;通过对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保护等方式,积极引导种业企业对制种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和育种成果等进行保护,广泛使用知识产权手段参与市场竞争过程,培育种业品牌优势。

3.2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种业新品种的定义,加强对种业知识产权原始创新品种保护;提高种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升新品种审批效率,有效衔接种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立健全关于种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执法队伍的技术手段;加快种业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产权与种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质量,把培育高附加值专利融入到种业创新的全过程,培育高价值和高附加值的种业专利,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3.3完善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

首先,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研究,通过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引进专业性人才逐步完善种业知识产权基础法律;其次,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保护制度;最后,建立健全司法保护体系,综合司法、行政和自我保护的手段,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3.4提高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第5篇

全力打造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新宣堡样板

乡镇绿色发展典型材料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全市上下发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致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2020年,宣堡镇将围绕建设“宣堡生态涵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加快“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全力打造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新宣堡样板。

一、聚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多规融合上求突破。

一是国土规划与资源布局相结合。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涵养区”,促进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统筹集镇生活区、工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园、旅游观光园、污水处理厂以及12个村的布局定位。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打保护”理念,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和镇村区域分界,实行“规划一张图、全镇一盘棋”,力争把生态效益的覆盖面最大化。二是区域配套与功能布局相结合。严格遵守《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全面贯通循环路道,有序畅通河道水系,突出古银杏公园核心区、集镇片区、郭寨村片区、银杏村片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把生态建设具体化、项目化、资产化。2020年,确保境内形成一条“路畅、景美”的半马跑道,力争古银杏公园核心区水系贯通,郭寨村、银杏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风生水起、“靓点”频现。三是环境整治与形象提升相结合。实行“点、线、面”重点打造。点上着重提升镇村核心节点整体形象;线上高质量推进东循环线、桃园大道沿线立面改造和景观提升;面上全面铺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庄台绿化、河道净化、院落美化、路灯亮化、乡村文化“五化”工程,推动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样板村和文化古村。

二、聚焦生态产业培优做强,在发展模式上求突破。

一是做优林果产业。发挥青年创业富民党支部引领作用,整合全镇50个苗木业主资源力量,推进2.2万亩林果产业提档升级,布局以花卉、苗木、农耕、采摘等为不同主题的特色农场,充分研究银杏等不同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文化内涵、产业化路径等,推动林果产业由苗木向鲜花、种植向园艺、地栽向盆栽、绿色向彩色、卖产品向卖风景转型,使全镇真正做到四季有花、有果、有绿、有景,不断提高林果产业发展质效。二是做强乡村旅游。深度挖掘宣堡镇作为“中国银杏第一镇”的品牌优势,以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为依托,以优美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宣堡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科学设置旅游线路,差异布局旅游项目,逐步完善旅游配套,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全力打造5A级“银杏养生风情小镇”,使旅游形式由观赏游转变为体验游、休闲游、宜居游。三是做大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各村农业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大棚果蔬农业、稻田综合种植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在优化“一村一品”的基础下,推动“一镇一业”的建设,带动全镇农业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三、聚焦生态兴镇富民增收,在特色发展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带动富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鞋帮编藤加工等家门口的富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村级银杏合作社,与供销社合作建立电商平台,与本镇银杏深加工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型连接机制,努力促进果农增收。推广郭寨村、西宣村在家前屋后栽植麦冬等经济作物、受益由村和农户三七分成的做法,拓宽富民途径。二是突出抓好创业就业促进增收。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土地流转、项目扶持及资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苗圃产业。深入开展“头雁领飞”创业,建立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和党员培训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苗木特色产业,使其成为“绿色银行”,确保持续推动增收。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水平,使广大农民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三是突出抓好农旅融合助推脱贫。立足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果蔬种植,形成由传统零散家庭户种植向大户经营转变的新格局。全镇先后建立原生态果场4个、果园6个,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种植水蜜桃、冬枣、火龙果、猕猴桃、软籽石榴等各类水果近3000亩,配套开设农家乐、民宿,打造“有美景赏、有美食品、有民宿住”的“三有”旅游项目。

聚焦富民,民心所向;绿色发展,大势使然。宣堡镇将将大兴实干之风,坚持绿色发展,做深做透“绿色”文章,努力使“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村强民富成效更好。

第6篇

今天的会议,是市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农业普查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明确农业普查的意义、任务和要求,研究部署我市下一阶段农业普查的各项工作。刚才,姜玉芳同志介绍了农业普查的有关情况,陈文良同志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作了说明,提出了工作计划,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意见,讲得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三农”基本情况调查。这次普查又恰逢实施“十一五”规划,是一项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各级政府统一部署的一项硬任务,做好这次普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普查是我们准确把握市情农情的迫切需要。

这次普查不单纯是一次农业产业普查,而是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全方位调查登记。我们要通过这次普查,把“三农”的家底彻底摸清。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等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转移,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怎么变,发展优势在哪里,城乡差距在哪里,城乡怎么协调发展等等。对这些情况,凭我们现在手中掌握的一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及时摸清“三农”发展变化和底数,深刻认识“三农”现状,从而对市情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2、农业普查是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而五句话20字的新要求赋予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新的内涵,但我们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都不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统计信息的需要。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就是在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确立的,它涵盖了农户家庭与人口特征信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信息、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农业土地利用状况、农村投资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内容,很多是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这次农业普查提供农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资源与利用、劳动与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可以有助我们认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政府研究制订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3、农业普查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需要。农业普查十年一次,平时掌握的反映“三农”方面内容的统计数据主要是通过开展农业统计得到。农业统计与其他领域的统计相比,基础相对薄弱。现在,农村统计方法制度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补充。这次普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抽样调查提供科学系统的抽样框,为进一步搞好抽样调查、做好常规的农村统计工作、搞准农村社会经济情况提供基础。所以,农业普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促进统计发展,改善农村统计有重要意义。

二、要明确农业普查工作要求和任务

这次农业普查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为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这次农业普查,重点要完成以下六项工作:

1、查清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达到一定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包括了生产规模、投资、雇工、产出及产品销售方面的情况。

2、查清农户家庭、人口特征与生活质量情况。这是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农村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收入、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粮食安全等信息,以及农村道路、电信、电力情况,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饮用水、卫生条件等。

3、查清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情况。这是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包括了农村居民及劳动力迁移的规模、速度和去向,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时间、职业、地点,以及地区类型、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率与闲暇时间等一系列信息。

4、查清乡镇、街道、村及社区环境情况。这是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建制镇吸纳的人口、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等情况,以及镇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5、查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这是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包括了农户家庭投资规模和乡村集体投资、农户的固定资产购买情况、重点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和乡村集体投资情况。

6、查清农业土地利用状况。这是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服务的。包括了农业用地的规模与分类,不同类别的农业用地面积,以及新形势下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与流转、农业用地之间的转换等情况。

三、抓紧做好今年农业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这次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2月31日,现在还有半年多的准备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组建机构、抽调人员、宣传发动、普查试点、业务培训和调查摸底等多项工作,任务相当重。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原则,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集中人力、物力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高质量完成本次普查任务,拿出真实可信的普查数据打下扎实基础。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机构人员及时到位。要及时把组织机构建全。普查工作的主战场是农村,主体是普查员。当前,关键是落实乡镇和村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上级普查机构的统一部署,5月15日前镇乡(街道)的普查机构要全部建立,村(居)一级的农普小组要在5月底前建立,使整个普查工作各项要求能及时传达贯彻到基层。另外,市农业普查办公室要尽快到位,尽快运转,各成员单位抽调的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足员到位。:

2、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本次农业普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按时将今年的所需经费足额到拨付位,确保普查工作正常启动。另外,在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之后,普查员的补贴、必要的物资要落实到位,这些要靠镇乡、街道予以保障。还要强调的是,要加强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本次农业普查要对我市646个行政村、17.5万农户、全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林、牧、渔场进行全面普查,农业普查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光靠统计部门一家难以完成,需要整合力量,动员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素质好、责任性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普查办工作,要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和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4、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好普查实施方案。这次普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普查面十分广,涉及到全市5千多个普查员,市农普办一要学深学透国家和省、的文件政策和我市农村实际,吃透上情,搞清下情。二要很好地研究普查工作的组织问题、操作问题。三要很好地研究技术问题。特别是试点阶段要考虑地方特色,丰富和完善普查内容。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备的普查实施方案。

5、加强人员选调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普查队伍。这次普查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参与。普查所需人员的选调和培训,直接关系到本次普查工作的成败。我们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选调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要严格把好普查培训关,确保所有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6、加强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支持是圆满完成普查任务的重要前提。市委宣传部、市普查办和新闻单位要认真按照《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宣传载体,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了解这次普查意义、内容和要求,使他们了解普查、理解普查、支持普查。当前请市委宣传部与市农普办及早拟订并下发宣传方案,方案计划要与整个普查工作计划相协调,宣传渠道要与农民接受信息渠道相结合。要发挥部门作用,运用部门自身的宣传渠道,尽可能扩大宣传面,提升宣传实效。

7、加强试点工作,积累全面普查的经验。试点工作是整个普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的有效途径。试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普查方案是否可行,普查表能否顺利进行填报,需要做哪些改进和完善。二是普查的组织模式,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普查,包括普查员的选调、培训,政府的协调组织,具体的操作模式,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等。等省里试点完以后,我们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试点工作,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摸索路子,锻炼队伍,为高质量完成农业普查奠定基础。市农普办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检查和指导,确保试点的高质量。

第7篇

去年7月,《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北京正式,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对我国高职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近三年来全国800多万家庭出现了第一代大学生”这样的字眼,确实非常有助于社会去发现高职“不一样的价值”。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专门批示充分肯定该报告,认为报告内容全面深入,对于成绩、效果以及面临挑战的描述都相当完整、准确,并建议《中国教育报》全文转发该报告;鲁昕副部长也批示肯定该报告的体例、结构、文字,并要求深度研究报道高职质量报告成果,同时还亲自策划了《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自此,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的建立开始走上完整、系统、规范、制度化的轨道。今年7月,《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又如期,进一步推出了各地区高职学生学杂费负担、生均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评价排序,以及培养质量“计分卡”,期待能够更客观地描述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如实反映新的一年来高职教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何新的“增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质量报告,两份高职质量年报是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教育部职成教司的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联合调研编写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研究员作为主编之一,指出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宏观视野出发,高职院校必须主要定位于服务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面向以往那些难以为高校所顾及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接地气、聚人力、助发展,实现地方与学校共生共长、合作共赢的全新局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新四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报告中有很多生动的案例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马树超,1953年5月生,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研项目规划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世界银行中国职教项目短期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短期专家顾问。他多次应国务院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邀请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著有《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等学术专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曾获得过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教育更好更多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四化”联系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接地气。近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逐步显现。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具有地区分布均衡的优势,超过50%的院校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能够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接地气、助发展,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已初见成效,成为高等教育为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平台。

一、助力地方产业结构提升

国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区域特征十分明显的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很好地满足了地方产业升级在人力资源规格与规模上的新需要。

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德阳市,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计划投入6亿元,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建设“德阳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产学研示范园”。德阳市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破除管理体制障碍,在非其所属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机械工业电气、数控、焊接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等,有效提升了高职教育服务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的能力。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的示范引领,也使得德阳地区集聚了更多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华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路同行,服务华东地区高铁与地铁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与各铁路企业合作建成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国内首家高铁教学站场,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1200米线路和2个车站,大幅度提升了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和服务水平。学院与南京地铁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在为其输送员工的同时也为长三角其他城市地铁公司培养人才。学院发展赢得了国际声誉,是欧亚(太)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单位,成为著名高校韩国交通大学的交流生合作院校。

二、助力“三农”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2010年,畜牧类技术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长幅度在一产和二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领先,反映了高职院校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

江苏农牧职业学院服务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院与泰州市政府合作,投资3.3亿元在农业综合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医药高新区分别打造了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和中药科技园三个产学研基地,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由教师、学生、行业技术骨干组成六大科技创新“混编”团队,实施“品种+基地+技术”服务模式,仅2011年就推广“苏姜猪”种猪4366头、销售商品猪21.2万头、“苏牧1号”白鹅62.9万只。近3年来,学院为畜牧行业培养和输送了120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1/3来自铜仁,1/3来自省内其他地区,1/3来自省外,专业教学内容对接当地产业发展,80%的毕业生留在铜仁,为当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学院通过开设农技“120”服务、“惠农快车”广播电台栏目、“农民之友”手机短信等,搭建“立体”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举办种植和养殖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及家政服务技能等短期培训,培养了一批产业大户、种养能手和创业致富典型。学院一批专业教师受聘县乡政府和企业任“技术帮手”“技术总监”和“技术顾问”等,发挥了科研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学院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服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选派500多名师生开展进村服务活动,协助创建省、市和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8个,例如松桃苗族自治县水竹村得到学院服务工程助力,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600元增长到2011年4260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助力高质量城镇化建设

高质量城镇化将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落户小城镇甚至乡村办学的人口集聚效应,及其具有的人才吸纳、人才回哺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使高职教育成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

办在宁安市桥头村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坚持乡村办学不进城,坚持直接服务“三农”,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学院毕业生刘彩华回乡创建大型农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产粮3600吨,创效益1000多万元,成为全国五大种粮标兵。学院发展促进了当地乡村发展,形成了高职校区、人文社区和科技园区“三区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动温春镇整体搬迁至学校所在地桥头村,以吸纳农村人口为主形成8万人的规划规模;而依托学院发展的新镇,则将成为联结牡丹江市与宁安市之间同城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助推区域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德阳市的罗江县引进民办高职学院,成为县城社区发展的重要基地。该县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把支持民办的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将其放在县域经济社会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战略中加以谋划。县政府与学院签订政校合作协议,投入2450万元在学院内共建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既为师生所用又向市民开放;为优化学院周边环境投入1700万元修建了大学路、滨河公园,并开通了城市公交车;2012年县校共建四川省级“罗江高职教育园区”,县政府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并给予税费优惠,如仅以拆迁成本四分之一的低价提供学院建设用地。三年来,学院在校生达到11000人,实现全县3.5万人次农民工培训。“县校一体,共建共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隶属苏州市的太仓是一个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城市,户籍47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万,却聚集了过百家的技术密集型德资企业。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发达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太仓市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而吸引了大量德资企业入驻。市政府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并根据众多德国企业在太仓的聚集和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本地优秀技工的实际情况,主动出击打造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本土化新模式,在满足德企需求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依托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道路。市政府充分发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强化社会培训,拓展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四、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一批民营小微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帮助化解了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广东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成为“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给水泵”。学院围绕全市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在专业镇区建立“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等产业学院,紧贴地方产业需要优化专业、培养人才。学院96%以上毕业生在本地中小微企业就业,被企业称为“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为中山市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甘肃的武威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取得成效。学院围绕地方新兴产业,新增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15个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做到“双九十”,即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本地生源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的比例超过90%,服务企业发展,助力武威市“城乡融合”“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形成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的良好态势。

浙江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学院与当地35个行业协会、307家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设有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和院级研发服务机构38个,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转型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院还与永嘉县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学院、瑞安学院,助力县域经济转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第8篇

本刊讯(记者 申海鹏)今年年底前,北京将实现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大型畜禽产品生产企业的原料奶、婴幼儿配方乳粉、鲜肉产品可追溯,并用5年时间,实现北京市场上重点高风险食品的可追溯。

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5月30日举行第三十三次会议。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代表市政府做关于“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报告时指出,要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原料乳粉和畜禽、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从养殖、收购、加工、储运到销售环节的全程追溯。

西郊五号与RATIONAL世界顶级厨具的完美结合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5月10日全球大型商业厨房热加工烹制技术领导者RATIONAL宣布,西郊五号正式采用RATIONAL SelfCookingCenter作为其热食解决方案。SelfCookingCenter集成了RATIONAL公司的全球烹饪经验,可以简单快捷地烹制高质量食品而无需在烹制过程中检查和调节。同时SelfCookingCenter也能够在烹饪中识别并调控各种烹制食品的理想熟化过程,并且兼顾到不同国家烹饪和饮食习惯,除此之外,RATIONAL相信热力食品烹制工作是与营养学密切相关的烹饪艺术,因此,RATIONAL特意聘请了来自全球的250位主厨组成了专属的菜品研发团队,力求在烹饪高质量美食的同时也能够完美表现烹饪的艺术性。

企业与研究机构在京联合发表《中国农业价值链发展白皮书》

本刊讯(记者 申海鹏)6月5日,作为第七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的重要内容,《WTO经济导刊》、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了《中国农业价值链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农业价值链”这一创新理念。在随后由杜邦中国联合《WTO经济导刊》召开的“共同行动,提升中国农业综合价值”论坛上,杜邦公司呼吁农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共同携手努力,开展包容性创新活动,为应对全球最迫切的粮食保障的挑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龙沙年产1.5万吨烟酰胺新项目在中国广州南沙顺利封顶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5月16日,龙沙中国管理层与龙沙员工们一起在广州南沙举行了简单而意义重大的封顶仪式。龙沙大中华区总裁林开新博士在封顶仪式上说:“我非常感谢大家为该项目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有了大家的团结与智慧,使得我们的项目进展地如此顺利。瑞士龙沙一直把中国作为其战略投资的重点,而这次的1.5万吨烟酰胺项目更充分说明了瑞士龙沙对中国市场的决心与乐观。而我们也同样有信心让龙沙的烟酰胺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立于领先之地!”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龙沙在中国将年产约3万吨烟酰胺,加上瑞士总部年产约2万吨的烟酸,龙沙将提供约5万吨安全、优质、高效的维生素B3产品为中国和全球客户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9篇

摘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高校要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创新性的科技支撑;发挥 “人才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支撑;发挥“智囊团”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层次的智力支撑;发挥“思想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河南高校;中原经济区;支撑作用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着眼河南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这个战略,建设好这个富民强省的载体和平台,河南高校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创新性的科技支撑

高校是创新性科技的主要源头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河南高校在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中,以核心与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坚持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基础产业,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开始发挥支撑性作用。

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是实现知识创新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已成为中原经济区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高水平研究的骨干力量。在河南省2009年科技进步奖评选中,一等奖共有11项,高校占5项;2010年一等奖13项,高校占到9项;2010年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河南共15项,有河南高校参与的有5项。①河南高校通过系统的理论、技术和知识创新,切实提高了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支撑。一方面充分发挥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了我省的科研水平。目前依托我省高校建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②2011年4月,河南省依托河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该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零”的突破。③同时也将有力的推动我省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河南高校发挥了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大力开展了校地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合作。截止2010年底,全省高校共引进和培养113位两院院士,全省15名中原学者中,高校占8名。④教育系统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服务。河南高校还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教育系统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的做法,不断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如郑州新开普电子技术股份公司(原郑州大学校办企业)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一卡通系统研发、生产和集成业务的企业之一。2011年7月29日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这标志着河南省首家由高校培育的高科技企业成功上市。⑤河南高校以期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扶持和发展以高科技为主的龙头和骨干企业,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过去的几年中,河南高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比如河南大学与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合作开发高性能阻燃抗静电聚甲醛技术等⑥;同时省政府坚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帮助或协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研发中出现的难题。比如短短三年内,在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有数家具备上市培育条件的公司企业⑦;要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升高校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在服务“三农”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比如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比较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⑧

二、发挥 “人才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支撑

河南高校是河南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提供人才支撑、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河南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08所⑨,截止2010年底高校专任教师7.75万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有2.56万人(其中,正高级5830人),占总数的33%。在学研究生2.9万人(其中,博士生1142人)⑩。河南高校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作用。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也正是河南高校的努力方向。

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2010年为例,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共向社会输送59.3万名毕业生,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453.5万人次。全省高校为社会输送了57.92万多名毕业生。2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同时各高校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实用人才的培养上,即使搞研究也应该研究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方方面面。

第10篇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职业指导 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Guidance in Discussion on How to Achieve

Better Quality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CHEN Shuo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Vocational guidance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popular in various forms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for example,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guid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poor quality reasons, and proposed to achieve a higher quality of vocational guidance measur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r quality vocational guidance,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vocational guidance; high quality

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近年来成为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而备受关注。各高校普遍通过设置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虽然职业指导工作得到了重视,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做好职业指导、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职业指导这项工作就成为现阶段各高校深入讨论、研究的议题之一。综合性大学涉及的专业多,学生就业面广,职业指导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而在我国综合性大学较多,讨论综合性大学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

1 提高职业指导质量的意义

就业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影响到国民生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高等学校教育普遍化进度加快,每年高校毕业生以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我国的就业制度正从“包分配”的就业方式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过渡,在校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方式带来的改变,表现为就业能力不足、职业意识薄弱,求职方法、技巧欠缺,择业期望值的过高或过低,带来对就业前景存在的渺茫或恐惧的心理等,成为大学生就业时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大高校职业指导力度,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多、涉及到的专业多,这就增加了职业指导的难度。因此,综合性大学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合理选择职业的数量;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招到合适、理想的人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 综合性大学职业指导质量欠佳的原因

2.1 职业指导形式化

第一,混淆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概念。职业指导的本质是为求职者(这里指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起步阶段,而多数学校的职业指导正处在就业指导阶段这个起步阶段,把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指导,殊不知职业指导包含职业的培养、职业测评以及职业选择培养等更丰富的内容,使得职业指导形式化,职业指导的质量不高。

第二,职业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众所周知,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文、理、工、商、法皆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的大学。这种大学的特点学科专业较多、涵盖范围广、就业涉及行业多,但是现阶段综合性大学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深,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普遍适用性较高,很少有针对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本学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做具有职业倾向性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流于表面,没有针对性,学生兴趣不浓,导致学生对于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能力培养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导致职业指导质量不高。

2.2 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职业指导队伍主要是由学校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辅导员以及职业指导课教师组成。经调查,首先是指学校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在人员招聘上只按照一般行政人员标准招聘,很多都没有一定的学科背景,也没有考取过相关的职业证书,入职标准不高;职业指导人员工作中大多忙于处理如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办理违约、改派手续等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职业指导的具体工作,造成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其次,从事一线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很少有职业指导的经历和经验,学校职业指导机构的不健全,使得辅导员也缺乏系统、专业的相关培训。最后,从事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一般都是由其他教师兼任,授课内容理论多,实践少,对不同学科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了解较少,缺乏专业性。

2.3 创业教育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发展较慢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找到了一条出路,但从现状而言,创业教育在理论讲述上较多,在实际的支持、帮助上显得力不从心,创业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

3 综合性大学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对策

从上述质量不高的原因来看,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高职业指导质量的对策,为综合性大学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提供一些参考:

3.1 指导内容上,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体系

目前的职业指导在指导内容上主要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以及毕业前的就业讲座为主,所以要丰富原有的指导内容,增加新的有效的指导内容。如,职业指导课程可按职业生涯管理、自主创业、职业能力拓展等分类教学;职业指导讲座也可按职业选择、职业兴趣、职业前景分析等内容,这样精细划分后更有针对性。职业指导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增加学生对本学科专业实际能力的培养,如与企业共建职业指导实习基地等,在指导内容上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3.2 指导机构上,建立完善的学院二级职业指导体系

综合性大学的职业指导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更应该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机构体系,即主要对学院职业指导机构进行完善,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熟练,工作能力强,团结进取,充满活力的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实现这支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职人员队伍结构上划分为以下四类:(1)专门从事职业指导研究和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2)专门从事开发大学生人才供需市场的公关人员;(3)专门从事人才、政策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人员;(4)专门从事就业安置工作的管理人员。使各类人员的工作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从指导机构上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3.3 指导模式上,实行四年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只局限于大四阶段进行的一系列动员会和指导讲座只能称之为就业指导,做好职业指导一定要贯穿到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大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是要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了解自身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大二阶段指导重点帮助学生制定行动计划以及职业生涯决策;大三阶段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拓展,参加、观摩招聘会;大四阶段进行职业选择,通过自办模拟招聘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在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求职心理调适等方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自己准确定位。在指导模式上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3.4 建立健全的职业指导成效考核评价体系

好的职业指导需要一套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期评价,能够发现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更高质量上的职业指导。因此,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科学、实用的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评价就尤为重要。可选取在校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的可量化的二级指标,可通过调查问卷、经验总结法、对比法选出对每个一级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可量化的二级指标,定期对职业指导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价,找出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修正和改进,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最终达到学生就业满意的效果。每项指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校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改,使此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的问题更客观、更实用。

综上所述,在综合性大学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让学生不仅当时满意,还能达到就业之后的满意,减少违约、毁约率,是一项长期、复杂又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向明.高校职业指导系统的构建以及实现途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4).

第11篇

关键词:油菜;机械收割;影响因素;栽培技术

据专家预测,由于市场的需要,我国油菜生产在近5~10年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油菜育苗移栽面积将逐步下降,轻简化、免耕栽培将有较快发展。油菜直播面积逐年增加,油菜种植大户大量涌现,促使油菜机械化耕作收获不断发展[1]。在这种形势下,加快研究推广与机械耕作、收获相适应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1油菜机械收割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油菜生产上,由于栽培方式和生产技术质量的原因,造成油菜不利于机械收割的生长状况。一是油菜茎杆太粗壮。一些种植季节早、种植密度低、肥力水平高的迟熟品种油菜,个体发育很旺,基部茎杆粗壮坚硬,机械收割很吃力。二是油菜生长发育不平衡。有的田块植株大小差别大,有的主茎与分枝角果成熟不一致,不利于掌握最佳收割时期。三是油菜倒伏严重。因为田间湿度大,油菜根系生长不好或是菌核病严重,油菜倒伏严重或断杆较多,影响机械收割质量。另外,有的农户油菜播种太迟或是对油菜生产疏于管理,使油菜生长太差,产量不高,以至于机械收获不合算而放弃使用机械收割。

2油菜机械收割配套的栽培技术

2.1选用适应性强的品种和高质量的种子

规模生产对油菜品种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具有更强的抗倒和抗病能力;二是属半冬性中熟或是中熟偏早类型双低类型;三是分枝部位适中,主轴角果多[2]。在选好品种的基础上,还应选购发芽率高、纯度高的种子,这是确保整田油菜出苗整齐、生长平衡、成熟一致的基础。

2.2提高大田直播的播种质量

由于稻油两熟前后作物季节矛盾不大,可以实行一季稻收获后先翻耕整田再播种油菜的方式,也可逐步试行油菜板田直播油菜。稻稻油三熟制茬口间季节矛盾较突出,主要实行板田直播。这2种方式都要求严把质量关[3]。一是抢墒播种。旱情严重时则需灌水落干后再播种或耕整后播种。二是播后覆盖。主要利用机械开沟撒土覆盖厢面,底肥在翻耕前撒施或板田播种时撒施,有火土粪则播种后撒施。三是提高种植密度。根据播种季节、土壤肥力和品种熟期确定相应的产量结构和种植密度。播种早、土壤肥力和品种生育期长的宜稀,相反则宜密。播种量,两熟制3.00~3.75kg/hm2,三熟制3.75~4.50kg/hm2。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比较适于机械收割。有播种机械的则可实行机械播种。要确保播种质量,播种密度均匀。

2.3切实搞好油菜田间管理

直播油菜田的杂草危害比较严重,尤其是板田直播油菜的草害更为严重[4]。大面积种植采用化学除草,一般除草2次。油菜种植密度大,后期对杂草生长有一定抑制,但前期也必须除草1次。第1次除草剂药效期过后即进行第2次施用。目前,在油菜田施用的除草剂有72%都尔、20%克芜踪等,可结合田间杂草主要类型选用,严格按照各除草剂厂商所提供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施用。抓好水肥管理,秋防干旱,春防渍涝,三叶期间苗,四叶期定苗,定苗后施尿素112.5kg/hm2、氯化钾75kg/hm2提苗。冬前再重施1次腊肥。开春后看苗追1次薹肥。注意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油菜菌核病,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清除油菜基部黄老病叶,盛花期喷施1次防病药剂,控制菌核病蔓延。发现蚜虫等虫害及时喷药防治。

2.4适时机械收获

目前油菜机械收获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分段收获。即先人工或机械割倒铺放,晾晒后再用联合收割机检拾脱粒。二是联合收割,即用联合机在田间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籽粒收集、装袋等工序。与前者相比较,后者不仅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收割损失,而且还可以缩短收获时间,有利于下茬作物耕种[5,6],为目前使用的主要收割方式。因为机械联合收割使油菜籽收获后失去后熟的过程,所以要特别注意选择最佳收获时间。收获过早,对油菜籽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过迟,收获时损失较大,一般以90%以上果角呈枇杷黄,80%以上籽粒颜色变深褐或黑色时方可收割。另外,在雨后油菜潮湿和清晨露水时不宜收割。收回的油菜籽要及时摊晒,妥善收藏,以防止霉烂变质。

3参考文献

[1]张有进,朱建方.油菜机械直播高产高效技术试验与应用[J].农业装备技术,2008(2):33-35.

[2]谢金木,吴建良,徐元达,等.直播油菜机械收割配套品种筛选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2006(6):655-658.

[3]宋光平,田祖庆.湖区油菜稻板田机械直播适宜播期与播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2):41-42.

[4]沈锦春.杂交油菜机械播种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9(5):220-221.

第12篇

农产品作为最重要的食品组成之一,能够体现出食物的来源。随着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是食品供应、农产品生产环节同流通环节间出现的问题。由此,主要针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解决方案,帮助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为寻找农产品相应质量方面的安全信息,需要从农产品的初级生产一直到最终投放入市场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审查,具体环节所涉及的内容如下。

2.1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生产方式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农户是农业领域的生产与交易的人员,具有生产规模小、生产数量多、经营分散等特点,会增加产品检测的难度,导致农产品质量方面的安全信息不能有效匹配产品,增加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产品的逆向选择机会。

2.2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交易类型的关系

我国的农产品正从单一向专业差异化进行发展,因此会导致农业相关产业的趋势增加,以及农产品对于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1]。面对这一情况,由于农产品的相关质量方面的检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而使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进行识别,也就很容易导致供应链上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资,最终会增加质量识别上的难度。因此,可以利用签订的合同和契约来完善相关措施。但是契约也不是一个绝对的保障农民免受风险的有利办法,特别是当存在中间商来降低农民的风险时,相应会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价格往往表明产品的质量,因此,对于质量问题的出现,会增加供应流通过程的不确定因素。

2.3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消费者需求间的关系

农产品供应的最终部位是消费者的手中,所以消费者会对农产品的质量较为关注。也就是说,对于消费者的偏好问题,能够更加直接地影响到农产品的供求链。对于消费者而言,会更深入地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高质量的农产品也会促进支付交易的进行。

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措施

3.1治理目标和治理思路

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其重点问题就是对于信息的不完整和交易过程中的成本过高两方面。对于前者,会引起市场失灵,在旧的经济理论中,多数情况下会着重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2]。但是,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对于相关成本的干预行为,具有一定的限性,超过一定程度会导致政府失灵。对于后者而言,多数人会认为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对称问题。对于政府手段和市场途径而言,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治理成本。也就是说,契约的作用是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降低交易成本,保证政府和市场能够使用更加合理的发展思路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2治理措施

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治理,可以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评定标准,将标识标签制度进行一定的规划,提升检测力度,有效使用可追溯体系,增加市场的声誉等几种办法,有效地从供应链内的每个环节出发,来寻找科学有效的办法进行治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对生产环节进行治理,搭建经济合作体。为保证农户在生产经营时,做到对源头进行控制,需要严格管理农户的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建立一个经济合作体,来增加实践生活中对于质量追溯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质量监管的力度。第二,对流通环节进行治理,让中间商发挥作用。建立中间商模型,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中间商会放弃产品,从而保证其道德底线。为达到市场的均衡水平,需要尽可能使用高质量产品进行售卖工作。以超市为例,超市作为农产品的中间商,需要将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的分化,帮助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进行鉴别,以保证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来降低交易时出现的质量问题。也就是说,超市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质量鉴定的作用,从而降低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三,对加工环节进行治理,使用质量安全体系。一个企业,对自身生产产品的质量要求越严格,其管理体系也就越具有激励的作用。对于企业使用的质量安全体系进行相关研究,不难发现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对食品质量进行控制,从而降低企业面临的挑战。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受到市场调控的影响,能够带动农户提供质量安全更高的蔬菜等农产品,并且自身通过供应链间存在的关系也能影响企业质量安全体系的效果,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管理措施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