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传统文化 批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和帮助作用,是大学生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一个指南。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社会上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收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正确批判,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最直接课程,其他课程则起不到这个作用。高校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要求。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由历史沿袭而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从狭义上讲,指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风俗、思想、制度等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1]。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承和传播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当前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这里直接提到传承优秀文化的问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待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课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要想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学生经过比较之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对优秀传统文化更认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传统文化介绍的缺失容易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教育沦为说教式介绍,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直接接触,学到的传统文化都是道听途说的,不能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在心里不会对传统文化完全认同。所以高校思想课程中系统的传统文化介绍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措施。所以对传统文化系统介绍的缺失问题应该加以改革,这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2.2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
在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之声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声音却很少,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应该加以批判[2]。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这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不利影响。现在高校介绍传统文化时为了突出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往往着重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避而不谈,这样就会对大学生造成误导,使学生认为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好的,不存在糟粕部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孝文化是对我国人伦纲常的一个基本规范,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孝文化发展到极端就是愚孝,这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当孝文化发展到愚孝时是不可取的,成为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传统文化要做全面介绍,传播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正确批判。
3.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批判,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从另外来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会更大。另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以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使民众看待传统文化更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对传统文化加以正确批判,使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一、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全民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浑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人类宝贵财富,它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礼义廉耻,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内容。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立本的根基,是为学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失去了立国之基;国将大乱而招致灭亡。因此,他认为,要保持国家不亡,就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保有礼义廉耻以使社会道德不沦丧。为此必须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他主张开展全面社会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洗炼人格修养,是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澄清真实的状态,不为庸俗、低级丑恶的思想玷污,进而能主动排除有违传统文化,及阻碍社会发张的可耻思想的干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之中,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适时启动。同时,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教育内容上,《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经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舒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源头上净化民心民风,培育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创造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发动和各个机关单位,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群策群励,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存器,蕴含丰富知识。当然也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自主也可与社会沟通,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充分条件,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对传统文化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队伍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内容广泛,种类齐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也包含数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包含外国的文化,构成了高校文献信息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充分满足高校师生以及社会成员学习创新文化的需要。
2.拥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丰富馆藏。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且在引进书刊,资料时视野开阔,资料先进。由于读书层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传统文化书籍层次不同,种类各异,数量丰富,足以满足全校师生及各种社会成员学习传统文化之需。3.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高等学校,经过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宁静、优雅、舒适,更宜与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馆方为重视读书并爱读书的人提供宽裕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潜心钻研学问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拥有一支客观的专业队伍。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数量大、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及不断学习有关知识,他们文化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较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检索工具,使读者能更深入、更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不同层次的讲座、读书演讲、专家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论坛等活动,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充分释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诸如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组合字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讲座、演讲比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以助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写成条幅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的墙壁上,亦可将相关座右铭置于学生阅读桌上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知识铭刻在读者脑海中,经久不忘。
2.高校图书馆应与社会各界互动,来助推全民的传统文化学习。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且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并拥有一批有着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慕名前来就读,产生令人瞩目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教育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加强互动、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3.通过向社会开放,助推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相对来说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不为社会人士了解,这对图书资源实在是一个不应该浪费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社会认知度。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无论是对于学校师生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成员,要积极努力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作者:佟潇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要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基础之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把握时代主旋律, 积极更新观念, 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路径,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应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握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和思想性。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赋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的内涵和时代阐释。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巩固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确立的指导地位,通过对中国历代优秀传统文化与理论科学内容、价值追求前后相承性、相融性的理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并深刻理解、认同在当代中国所处的地位,赞同并自觉拥护把作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以的观点、立场、方法为指导,既要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相一致,着眼于解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赋予传统文化教育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帮助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和批判继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自身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道德修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突出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精髓,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融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始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3]荣辱观明确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依据其精神和内涵,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措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以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方案为主渠道拓展路径,弘扬传统文化
具体来说,就是形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着力点的教学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方案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 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一是要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必修课程中挖掘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最基本的素材,而且也是当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精华之结晶,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范本。二是要依据专业开设与之有关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概论性必修课,并结合实际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专业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如在体育课中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针对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开设“中国建筑史”“中国园林艺术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学生在加深理解专业知识内涵的同时,也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三是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包含“文化概论”“经典名著”“民族乐器”“戏曲书法艺术欣赏”等,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思想、信仰等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并规定学生任选课应达到的最低学分。可以邀请名师、专家开展国学经典导读,将“四书五经”和古代经典名篇等优秀读物作为德育读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及经典文化渗透,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用传统美德来熔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大学生道德成长要求和价值诉求。除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所展现的魅力外,传统文化教育也要重视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段来诠释文化精髓,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满足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又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氛围营造路径,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园地和摇篮。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可以通过校园环境渲染、校园活动彰显等渠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一是以传统文化之精髓提炼校园精神文化,如校歌、校训,这些校园精神虽然抽象,但又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能内化于行动、作用于实践。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这样的校训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与校园文化结合后,“润物无声”的效果深入人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之气息构造校园景观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楼、桥、路、馆等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建筑物以及植物、山水等自然条件,赋予校园内这些物质性的形体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发挥其育人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校园布局的景观文化色彩看得非常重要,他在论及校园文化设施时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些精辟见解,让我们领悟到校园文化体系融于校园景观外壳的重要意义 。[4]
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上,注重举办特色主题教育活动。一是通过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抓住各种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纪念日的有利时机,开展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以传统节日主题教育为例,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众多的节日礼俗,其核心内容总体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注重伦理道德,重视亲情和孝道,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情感能够凝聚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鼓励学生团体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举办诗词诵读活动,在欣赏历代文化经典与名篇诗文的过程中升华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开展各类文化沙龙、演讲比赛、刺绣、剪纸等民族手工艺比赛等,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潮流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此外,还可以开展身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评选活动,如“校园十大道德之星”“自强之星”“十大先进事迹”,用这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直接体现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来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锻炼路径,培育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教育的成效需要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升华,通过实践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培育和养精神、民族精神,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高校要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相结合,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优良特质。古老的中华大地遍布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这些在社会发展中沉淀下的文化精髓涵盖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知识,记载了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 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生在这样氛围下的社会实践中能受到优秀文化的陶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从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提炼出鲜活的时代特征, 并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关于专业课程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历史古迹考察、文化艺术参观等活动,通过切身融入让青年大学生自觉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实践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用自己的亲历亲为、耳闻目睹,联系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把思想追求、行动表现融入传承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行动上。可以依托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出区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探究文化源地、考察文化遗址、走访博物馆和历史古迹等,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知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民族优秀文化发掘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以新媒介为传播路径,开展网络传统文化活动
在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利用的资源,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5]网络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不但继承了传统教育载体可保存与查阅的特点,而且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具有新鲜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和教育功能,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首先,可以向大学生推荐一些当前互联网上有关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孔子网、中国国学网、中华文明网,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建设弘扬和培养民族传统精神的特色网站,开辟各种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如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介绍、传统节日的溯源和演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档案等,开设网络教学频道,设立经典著作宣读栏目,既创新和拓展了教育途径,又可以利用互联网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既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又能进行主题讨论、互动交流和解疑答惑等活动。其次,引导大学生开展网上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积淀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对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网页设计竞赛、网络小游戏开发竞赛,开展中国历史典故和重要历史人物的Flas制作竞赛等,这些网上文化活动既培养了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又施教于乐地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有有了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在网络中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特殊优势生成了网络文化教育,但要把握好宣传导向和信息来源的关口,帮助学生在网络中捍卫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防止网络传播的多元文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当代最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求知欲的青年群体,其头脑中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的现代化眼光将会越加深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更加强烈,[6]由此才能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第2版.
[2][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第1版.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郝建功.高校校园建筑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21(2):17-20.
[6] 张岂之. 中国传统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丰富的智慧思想和人文哲理,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想以及人格修养文化,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会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思想道德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含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讨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文化不断进行着碰撞和磨合,形成了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当前严峻的形式,高校应该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优势,利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所形成的智慧思想和人文哲理,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模式。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目前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利用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戏剧和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目前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工具,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够了解这些节目所具有的深层次内涵。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清明、中秋等法定节日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意义,有70%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仅仅是将其当作假期看待。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阅读《诗经》《论语》《孟子》等古代文学作品,或者欣赏传统音乐的学生仅占30%左右。因此上述现象说明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普遍不了解,从这个层面说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大学对于传统人文精神的淡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经济和物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精神文明的重视,他们对于眼前的利益非常关注,而忽视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等内容。很多人都将经济的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而关于理想教育和人生意义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却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思想也日渐充斥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其在价值追求上倾向于急功近利,缺乏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厚积薄发等思想底蕴。另外,很多大学生在尊敬师长、团结互助或者孝敬父母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对于教师缺乏尊敬心理,对于同学缺乏友爱互助思想,对于父母也不孝顺,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思想。
(三)高校缺乏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主体倾向于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并不能够像理综学科一样,能够直接取得学习效果,容易让学校产生即使不开设也不会影响学生培养高度的问题,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一)利用多种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广播、杂志或者校园论坛等途径和载体,对于学生进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历史故事讲述、历史人物探讨会、历史文化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便于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自我主动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情怀,并且能够达到有效了解历史的目的。另外可以通过班会论坛、学生组织学习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读物的阅读和交流,以便有效的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综上所述,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使自我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修养。
(二)在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新生在初入大学校园之后,会暴露出各方各面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之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和约束,使得生活丧失了计划性;另外有的大学新生难以处理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难以在集体生活中良好适应;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自由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传统文化与其进行有机结合,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将《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经典作品对学生讲授,将典籍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准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持续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持续性的开展传统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和行为模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容易产生持续时间长、缺乏连贯性、实效性较低的问题,缺乏在活动中始终贯穿教育主题的理念。因此,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以良好的道德和理想品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不断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占据的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渠道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持续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这三个方面将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吴涛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勇,姜笑.探讨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J].青年文学家,2013,(19):134-13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措施;重要意义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Li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t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can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content, enhance the efficiency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measure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国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教化功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和人们思想逐渐被异化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重要的使命和挑战,由此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一简单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致力于深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跨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使得多元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得到了加强,然而在学术研究的广泛领域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并不一致,很多不同学科和立场的学者从各自的问题视域和致思角度出发作出了莫衷一是、取向各异的己属界定。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思想和整体主义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积极汲取万物和谐发展的教育因素和大力传承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文精神资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包含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继承和汲取的精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其核心环节就在于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
(三)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有机体的国家社会,要维系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许多以我为中心价值观的膨胀。这些人以价值观多元化的存在冲击排斥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否认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显然不利于建立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从传统价值观中选择、提炼有价值的加以继承和现代阐释,对于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传统文化的认同能达到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经历了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不断的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整个民族生生不息、休戚与共的内在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实施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同时,认识到生活在中国广大国土上的各族人民,有着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承继着统一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一致的文化认同,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一)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必修课教学课程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在课堂的教育内容上,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扩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的了解与探究,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辨水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应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采用学生乐于且易于接受的方法认知中国文化,学习传统美德,有效地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多方面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重视环境对人品德的影响作用,倡导选择良好的环境培育人的美德,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并以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通过家庭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合力育人"的传统,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领域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
(三)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坐而论道"和"闭门思过",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实践活动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而组织和展开。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活动既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采取理论学习研讨型、文艺活动型、实践型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贺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2).
[4]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
[5]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小学德育 传统文化 德育素材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是我国历史上无数先贤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小学德育理应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藏,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唤起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从而起到滋养品德情操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1.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古代,“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2.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天下为公”是《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足见古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南宋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清代顾炎武的名句,这些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
3.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与天、与地、与逆境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
4.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为贵”,要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中主张“天人合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则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新定位
1.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思想是我国德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学校德育应该不辱使命,从基础教育抓起,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既担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让传统文化惠泽天下,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小学德育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重视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不断加强文化的传承功能。
2.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同时,关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正是有了“德”的滋养,才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小学德育提供了动力源。目前,很多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让诵读经典成为师生修身、正心、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的“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是小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影响小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低年级小学生尽管对“三观”还不太明白,但其已经开始对金钱、物质、幸福,对“活着”有了初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思想、对人生的积极乐观、对幸福广泛界定等思想,这必将成为小学生“三观”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多方位应用
1.宏观上,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在小学,教科书是德育的物质文本,承载了德育知识和教育价值引导的双重任务。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小学德育必然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重视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渗透作用必须在教科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1)在内容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全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文明礼仪、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思想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大有裨益。另外,从文化的角度,中华民族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保持一种“寻根意识”,从文化传统中找到发展之“根”。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所以,要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到小学德育的教科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养成爱文化、讲文明的道德习惯,自觉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2)从形式上,优化传统文化在德育教科书中的综合设计。一方面从教材的编写理念上看,要将小学德育的编写理念引向对社会的关爱。爱好和平、乐于奉献、心存善念和崇德行善等社会关爱内容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教材编写要增强这种“宏观思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对于个人的重要依托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另一方面,从对内容的重视程度上看,当前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两大主题是人格修养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其中对人格修养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却淡化了家国情怀教育。今后的小学德育教材要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分量,加强弘扬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传统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3)在效用上,改进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外部构成。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固然重要,但要采用适合的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众所周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惯用形式,那么将文言文照搬到小学德育教科书中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晦涩的语言要先经过处理,变成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内容,比如可以采用图画、故事、动画等表现形式,避免成人化思维模式的呈现。另外,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要综合考量受众的接受能力。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有很大的不同,教科书要考量这种变化,顺应学生的现实需求,采用适当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
2.微观上,要多途径多措施加强具体实践
小学德育不是仅仅依靠说教就可以完成的,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先人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感染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据此,在小学德育中要注重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主管部门要制定常规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安排,挑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等经典作品,落实每日、每周、每月的诵读计划。据了解,有的小学的诵读活动从每天的晨读开始师生共诵,书声朗朗。每周开展诵读比赛,每个班级选代表参加学校的诵读比赛,欣赏美文,感受经典之美。根据每周的诵读比赛,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之星”评选,表彰与激励更多的孩子走进经典阅读的世界。
(2)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在小学成立绘画社、舞蹈团、合唱团、武术社等社团组织,积极发动学生参与社团组织,并组织团员参与社团活动。比如开展“孝道”为主题的绘画比赛、以“爱国”为主题的合唱比赛等,让参加比赛的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的文化气氛,给校园中的更多同学带来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发现美德,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开展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相关主题的节庆活动。比如在每年的清明节开展扫墓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抗日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了解先烈事迹,学习广大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气概。利用端午节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学习屈原胸怀大志、宁死不屈、立志报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利用9月10日的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感念恩师,感念学校。利用校庆日开展校史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包含着深厚的德育价值。古典文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小学德育中要定期给学生推送经典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可以给学生推荐有关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的读物,这些读物中包含了古人对神秘的天与地的探索,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歌颂先人征服自己、征服宇宙的探索精神。在小学高年级可以给学生推荐《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的部分篇章或者简易读本。
多年来,关于小学德育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多有争议,有人认为要在量上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部分人却走向了极端,主张全盘复古;有的人认为要减少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立足于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但部分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小学德育要走出这两个误区,促进二者的适度融合,兼容并蓄,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施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2] 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5).
[3] 阮秀章.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4] 韩艳红.我爱中国传统文化[J].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5(11).
关键词:高校;国学;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09-02 、 作为国学中最有价值和最有代表性的典范性原创典籍,国学经典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既根源于历史,又植根于现实;既和时代同步,又与世界接轨。同时,国学经典也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育人中具有重要功用。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在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构建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
一、国学经典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功用
(一)导向功能
国学经典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引领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引导他们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导向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同时也是对作为国学精髓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弘扬。
(二)激励功能
国学经典具有激励感召大学生坚韧奋进的重要作用。国学中贤人志士的著名感人事例,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并以树先进、立典型的方式,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让大学生在对国学经典的阅读中、在对中华民族之灿烂辉煌文明的深切认知中,激发起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并将之作为激励自己积极前进的思想火把与心灵力量。
(三)凝聚功能
国学经典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国学中的“人格完善”“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和谐信念,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他们之间紧密联系的精神纽带,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促进力。凝聚的力量越大,所展示出来的生命活力也就越生动鲜明,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彰显。
(四)塑造功能
国学经典具有规范和塑造大学生行为的价值作用。将国学中的经典内容,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人格追求,提升其人性,丰富其精神内涵,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情怀;以国学中的诚信观念,树立和完善以正直守信为核心的优秀行为准则;以国学中的仁爱追求, 唤起和提升以和谐友爱为核心的优秀道德精神。国学经典的塑造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支撑功能
支撑功能,指的是国学经典对大学生生存与发展所提供的心灵慰藉与灵魂支柱作用。作为承载着祖国希望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是否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内蕴与精神气度,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德行借鉴与生存智慧,这就要求他们学以致用,将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精神与道德价值同身体力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六)辐射功能
国学经典的育人功能,所指向的价值维度是多方位的,其中不仅包括德育,更有智育、体育、美育等诸种教育的相互结合体。也就是说,国学经典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促进教育合力的凝聚上,并对这种教育合力整体效能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国学经典阅读为契机,有效推动高校教育各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并积极将国学教育从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促进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环境与氛围,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一)丰富国学教育生态认知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构建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应着力完善有效的国学教育生态认知。
首先,体现在要深刻把握国学教育的丰厚内蕴与整体性上,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传承的教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教育;既是人格养成与人文素质提升的教育,同时也是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机渗透与融合。
其次,国学教育在坚持以文育人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对大学生国学价值观、国学情感和国学行为的培养与塑造,并注重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式,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最后,在国学教育过程中,要讲究“信、思、行、证”。信,就是对国学所怀抱的信仰和信心;思,就是对国学的善思和深思,能够洞悉其精髓,把握其要旨,传承其要义;行,就是力行,对国学的传承与弘扬要有所行动和作为;证,就是见证,能够举一反三,以国学促文化兴盛与繁荣、推生态文明建设、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课程设置
国学经典阅读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形成最适合自身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生态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有:(1)开设系列国学经典鉴赏类通识选修课程,如国学中的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哲学思想、生活智慧、审美理想等问题的探讨,并逐渐使其成为核心和特色课程。(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国学经典阅读推荐篇目》和相关学分修读规定,要求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进行阅读和背诵,并有相应的管理考核,以读诵促思,深化对国学的体认。(3)在课程之外,实行国学经典篇目早读规定,要求大学生在每日的早读时间中进行10―15分钟的国学经典篇目阅读,通过平时的积累强化阅读效果。(4)丰富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考核方式,如诵读、演讲、读写、讨论、竞赛、答辩等。(5)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和完善国学实践教学方案,通过学术讲座、演讲辩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实践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
(三)营造国学经典阅读的绿色生态课堂
绿色生态的课堂追求自然、和谐、平等、快乐的师生关系,讲究课堂的开放与灵动,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和感染,并积极启发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性。在国学经典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音乐等创设情境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审美乐趣中获得思想启迪。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饱含情感,与学生进行纯真的绿色交往,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积极地进行引导,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学习空间,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良好互动。通过这种饱含爱意、富有诗意、充满情意的绿色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建设
高校在国学教育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培育。具体有:(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诵读文化活动,如“书香溢校园,经典润人生”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回眸经典,翩翩起舞”国学经典改编舞台剧表演大赛等。(2)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聘请国学专家和名师定期开展一系列以国学为主题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提升师生的国学研读水平。(3)充分利用学术会议和外出访学等方式进行国学的传播和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同时也可以采用文艺汇演、文化长廊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4)成立丰富多彩的国学类社团,设立国学活动日,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增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5)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将国学文化融入其中,如教学楼、宿舍楼、操场、亭台的命名等,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蕴,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多姿多彩的国学文化活动,使整个校园书香弥漫,国学飘香。
(五)健全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作用机制
国学经典阅读体系的构建,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协作机制,以保障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首先,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深化对国学经典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并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其次,要优化国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专业人才,建立国学教师库。最后,搭建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支撑平台:如组建专门的国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做好国学教材和图书资料建设,以及成立校园国学网站、建立高校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等等,通过多种措施,切实推动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文育人,通过系列措施的着力实行,不断提升高校国学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章太炎,曹聚仁.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冯友兰,谢广宽.冯友兰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石亚军等.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
[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重要作用
美术设计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活动,它的灵感和创作源泉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现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因此它是现代文化及设计的基础素材,对美术设计创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为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素材。无论哪个民族,在进行美术设计时都要将之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更何况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各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自然而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不同地域下的传统文化给美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类别的创作素材,增添了更多艺术创作的灵感;让美术设计者们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艺术创作素材,进行新的美术设计,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更加富有深刻内涵的美术作品。同时,传统文化在给美术设计提供丰富创作素材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能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吸收更多优秀营养,共同进步。
(二)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传统文化推动着现代美术设计的持续发展。将传统文化因素加入到美术设计中,除了能给现代美术设计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外,也能进一步为现代美术设计注入新思维、新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人们几千年的生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得到大众认可的文化。美术设计者在进行美术设计时,应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让美术作品更具生活气息,更具中国风采,使人们更乐于接受。在借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单一照搬和照抄。同时,也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要使美术设计的作品更有价值。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也可以进一步发散美术创作者的思维,提高设计者的美术创造力,给美术创作者带来新思维,能冲破固有的创作模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要有效避免美术设计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僵化,进一步推动美术设计不断发展。
(三)传统文化促进现代美术的变革。将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加入到美术设计中,能促使现代美术发生变革。传统文化是积淀了前人精神精华的文化。美术设计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才能更好发展。现代美术设计师的创作,大多都借鉴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将传统文化理念或元素融入到美术设计中,美术设计师们的这种做法十分恰当。因为在将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使美术设计具备个性化和时代潮流。同时,也可以使美术设计者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审美理念,奠定自己的美术设计风格,使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个性和特征更加鲜明,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现代美术的变革。
(四)传统文化使美术设计更具中国特色。人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影响审美的因素包括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同样一件艺术品,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它受到的评价也就不同。传统文化是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不断融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文化具备非常强的民族特性,同时也更具备大众的认可性。美术设计者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都吸收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和现代设计内容相融合,就可以让美术设计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融合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使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更易于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时,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也可以使美术作品在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既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又具备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使美术设计作品带有民族文化的缩影,更具中国特色,展现民族风采。
二、推动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的措施
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起到提供素材、增添灵感等重要作用,为美术设计的创新增加了更多更丰富多彩的内容。那么怎样推动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美术设计中的作用,帮助创作者创造出更好的美术设计作品呢?
(一)借鉴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寻求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术设计师也开始不断对美术设计进行战略性创新。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内容。要推动传统(下接第174页)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在进行设计创新时,首先就需要创作者学会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点,自觉对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进行挖掘和探索,在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美术设计,促进美术创新。其次,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创作者也要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不良传统,以此来为自己的美术设计注入更多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内容,为美术设计增添活力,使其在??新中得到有效发展。
(二)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多元人才。教育是兴国之要、强国之本。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应积极从教育方面入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美术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如果要在美术设计作品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传承和弘扬,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例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美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类的课程,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受的大多是新型的现代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的融合,让学生能在自我分辨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与此同时,也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多新内容。
另外,也要从人才培养方面着手,积极构建一个既有民族特性又蕴含时代特征的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体系。在课余时间,老师们可以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历史、民族等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打造出一支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术设计人才队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分析
随着近几年社会发展的迅速,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多远文化和各种思潮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得传统文化有逐渐缺失的危险。人们的精神世界匮乏,容易产生社会焦虑,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埋下隐患的种子。相应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就是要人们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得人们对民族文化产生自信心,有自己的信仰,思想坚定,对人们的思想信仰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1、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知道本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齐放,曾经拥有璀璨辉煌的历史,增强了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能继承并发扬。
1.2、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人,也教育和启发着后人,其中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孔子的言行就成为很多人尊崇的楷模,人们从优秀的文化中吸取精华,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1.3、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效途径
目前的高中生都是在电子产品的耳濡目染中成长的,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大,纷繁复杂,使得多元文化对学生的文化信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就威胁着传统文化的逐渐缺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使其源远流长,四季常青。
2、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施
2.1、以教材中的古诗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古人的人生观、民风、民俗以及行为道德文化都渗透在诗词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探求深层次的思想道德情感,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并将这种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言行中。例如,教师在教授《短歌行》这首诗时,通过介绍作者曹操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传递了作者在赤壁大战失败后,面临连年的战乱,曹操已年事已高,对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感到忧愁。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坚持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广招贤才,建功立业,体现出曹操的宏伟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在教师的讲解中给学生传递了古人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将苦奋斗的精神,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学生学习。
2.2、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课堂氛围,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神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素养,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内化的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机会。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比赛,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教师在比赛中设置:诗词背诵、诗人创作风格、古诗翻译、诗词默写等环节,考察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鸿门宴》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文章通过语言动作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当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文章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樊哙在紧急的关头,不畏艰险闯入帐中,在紧张矛盾的冲突中刻画了樊哙豪爽、勇猛以及粗中带细的性格。
2.3、通过课外实践阅读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课外阅读和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指点学生阅读经典的诗文、名著等来积累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将文化知识与道德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真正做到传统文化与日常的行为实现有机统一。例如,教师指定学生阅读《雷雨》、《骆驼祥子》、《论语通则》等,通过阅读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并对字里行间进行深刻的思考,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化充斥的年代,更需要传统文化来成为人们精神的信仰和食粮,故而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变换教学方式整合科学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文物整合 文物利用 文物现代价值 文物保护
一、文物整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周至县在西安地区属于文物古迹相对较多的区县,名闻华夏的有:楼观台道文化、财神赵公明庙、仙游寺、老县城等;也有影响较小的文物点如:青山送子娘娘庙、哑柏玉皇楼、李二曲墓、联星村海藏寺等。对于名闻华夏的文物景点,我县已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利益,并在保护中使其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而对于较小的、不起眼的小文物点来说,其保护与利用尚不到位。如青山送子娘娘庙,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美丽传说时刻激荡着人们的心胸,山下附属的唐王井,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最真挚的表露。哑柏玉皇楼更是对中国本土道文化的有力诠释,是全镇最能凝聚人心之所,更是对老百姓朴素愿望的最好注解。李二曲墓凝载着李二曲头顶石板跪在路边刻苦求字求学、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之精神典范,其对全县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不可低估,是上天赐予我县最好的教育素材,可惜知之者甚少。昔日香火极盛、僧舍规整、僧侣众多、参天古木辉眏、城墙城壕相拥的繁华景象已如烟而散,其教化村民的作用亦随风而散,殊为可惜。
那么,对于这些深深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文物景点到底是存是废,是任其自行发展还是加以保护与利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2.小文物点价值的利用与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市场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对小文物景点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利用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文物保护效果和文物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比如,我们可以以青山娘娘庙为中心,将玉皇楼道文化、海藏寺佛教文化、以李二曲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揉于一处,重新整合与利用,使各种文化的教化功能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群众能够在同一地点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进行弘扬与发展。同时,利用青山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既有利于群众怡情致趣,又可以倘佯在自然的怀抱中接受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震撼与启迪,在自然中沐浴文化大餐。这既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也有利于实现文物历史价值的物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展现其历史的厚重之美、浑朴之值;更有利于人们情操的陶冶。
3.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
现在,知识整合、市场整合、资源整合等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我们何不对文物进行大胆的整合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影响力小的文物点,废置实属可惜,若能对其进行整合和综合性的开发利用,必将是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前文已提到整体搬迁至青山的设想,若能实现,人们就可以在登山休闲之余细细的品味儒、释、道这一新型的文化复合体所带来的愉悦感和精神大餐之享受,岂不妙哉。
文物搬迁和整合应遵循其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原貌,这既有利于文物自身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对人的震撼,也有利于人们在厚朴的历史文化符号中心灵的启迪和教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品味。文物整合既有利于腾出耕地、保护耕地,也有利于打造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增加休闲度假之所,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文物整合既有利于我县将有限的文物保护资源的集中使用、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也有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和提升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文物整合的现实意义
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环顾我国,文物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以蔚然成风,我们若能抓住机遇,顺应潮流,通过科学论证,对我县文物进行大胆整合,这将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拉动县域经济的英明举措。
1.可以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县域内休闲度假问题
我县现有旅游休闲处所主要有两处,即楼观台和老县城,而老县城路途遥远,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故楼观台往往成为人们双休日短线旅游的唯一选择。如果能在我县偏西部的青山另建一休闲度假之所,必将有效解决群众县域内短线旅游休闲之难题,且能增加我县旅游收入。
2.可以有效解决我县文物保护资金短缺问题
我县文物部门一直面临资金严重短缺问题,这给文物保护和文物内在价值的开发、利用带来巨大困难,若能将有限的文物点加以综合整合与利用,转变为全新形态的旅游收益,如可以建立一处“三教合流”文化基地,或以二曲精神与道文化的内涵整合开发并建立一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岂不更好。
3.可以有效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62-001
一、前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而具体的综合的语言运用的基础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等等。而其中,只有增强了文化意识,才能保证语言运用的得体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向学生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及本国的传统文化。
二、文化渗透的意义
文化意识可以帮助语言的学习者更加正确地理解语言以及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而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独立的存在。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它往往受到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还要提高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从小接受的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而英语则来自于西方国家,他们的价值观是个体主义,因此,能否准确地理解英语得体地运用英语,那就要看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程度如何了。在中国国内,完全的汉语文化环境,当然不可能有天然的外国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在学校通过英语教学来获得。
在对初中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若是单纯地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西方文化环境以至于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学生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就会对学生双向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初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过渡时期,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适时适当适度地渗透中外文化,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加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渗透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最主要平台,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最主要途径。新课标要求课改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材多样化。对于初中的英语教材来说,就是要求课文的内容要丰富多样,要涉及到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英语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如传统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等。英语教材的内容要方便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与此同时,还要方便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意识。意思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外社会文化知识的教育。另外,教师还可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外国的节日里,模拟并创造中外文化环境,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体会到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2.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要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收集和学习中外文化,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加深对文化的了解。因为英语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所以在课外的文化学习可适当地偏向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具体来说,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英语小说和报纸,观看英语电影和相关的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的方式学习英语文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文化,真正的了解西方文化。
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英语类的节目,如英语演讲比赛或英语短剧表演等,让学生通过演讲和表演亲身体会外国人的日常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外国文化的资料,并经常组织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浓烈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更加深刻的学习英语文化。
3.比较中外文化异同,加深文化了解,弘扬传统文化
在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比较方法的使用。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中外文化的异同。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体会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通过讨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中国的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之间的异同,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双向跨文化交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在学习外语时体会外语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2)在学习外语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的初中阶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讲到外国人对话引语的时候,一般会是“It’s a fine day today.”“What a beautiful day!”而我们中国人见面都是习惯说“你吃过了么?”“近来可好?”关于谈话中,外国人更注重自身隐私的保护,例如工资水平等,而我们国家则是对此问题较为开放。通过学生们上讲台表演对话,体会中外文化之间的区别。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英语教育过程中,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使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英语化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还要做到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了解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不能还沉浸在过去的教学思想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向国外弘扬中国文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海.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问题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1,13(7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