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毕业设计要求

计算机毕业设计要求

时间:2023-07-07 17:2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毕业设计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毕业设计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模式;高职教育;双导师制

“十二•五”以来,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有关文件的贯彻落实,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改革和建设工作,形成了各自工作思路,效果初步显现。综合分析有关研究与实践成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水平和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了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质量滑坡等问题。构建一行之有效、适应各自院校特色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需求入手,对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就业,这一目的明确后,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要学技术、学能力,而不是高深的理论。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掌握理论知识再多,实践能力薄弱,就等于技术学不到手,能力不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技能人才短缺,其中计算机类技能型人才短缺更为严重,而高职院校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基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毕业设计工作停留在课题来源与岗位需求脱节,毕业设计效果不尽人意的现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新模式构成

产学结合是高职毕业设计实现开放性的最有效途径。既可以引进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毕业设计,也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社会之中去搞毕业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经营中的现实情况和问题进行选题,设计过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应尽量安排在企业内完成,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和答辩。本课题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研究、改革和实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整理和归纳研究数据,构建毕业设计工作新模式,注重与社会、与企业实际相联系,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同时,针对主要数据和信息,并以本院实践为基础,配套开发“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设计出毕业设计相关文档范本,从毕业设计课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课题预答辩到正式答辩各个环节均有相关制度和要求,其中不拘泥于形式的成果展示是该项工作的亮点。总体方案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采用新模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对于兄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1目标体系

毕业设计通常在第5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是在同步项目实践及课程实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结合市场职业需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的提供若干个毕业设计题目。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行一次全面整合,对步入社会进行一次衔接。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建立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设计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形成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基于毕业设计工作资料和数据,开发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

2.2内容体系

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面向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尝试毕业设计新模式。主要包含拓宽毕业设计课题渠道、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全程化、毕业设计考核评价多元化、加强专兼职指导教师的培养、毕业设计成果的形式多样化等多方面问题。2.2.1毕业设计方案:构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新方案充分体现毕业设计开放性。毕业课题开放性,毕业设计场所开放性,学生可以带着课题到企业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并规范形成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包含毕业设计课题审批表、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或报告等。2.2.2毕业设计课题库:开放性、多元化课题库建设。课题来源渠道多,课题来源有历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沉淀下来经典课题,专业导师提供课题,学生自报(来自于企业岗位)课题,做到学生一人一题,量身定制。2.2.3双导师制度:学生申请到企业岗位完成毕业设计,则实施双导师制,学生课题完成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监督完成,以最大保证毕业设计效果。2.2.4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采取分散小组答辩和网络远程答辩相结合,答辩专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2.2.5毕业设计成果运用和转换,毕业设计成果开放性要求,不同岗位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形式不限制。经典课题成果直接纳入课题库和项目库,对毕业设计工作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3考核体系

毕业设计考核分为教师指导工作考核和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情况考核。这些借助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数据统一采集、管理和统计分析,为毕业实习及就业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教育应当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决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对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以应用为目的建立新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更好地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

极限编程 毕业设计 教学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但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和辅的工作,无法成为单位的主要科技力量。大学毕业生质量滑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训练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方式下计算机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扇窗口,其成果是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检验,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由于扩招以后师生比例过低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目前很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毕业设计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毕业设计的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已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1.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每届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总是虎头蛇尾,过程平淡甚至经常出现消极状态。

通过考查我们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是既期待,又担心。期待是因为希望过毕业设计提高和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一次做项目经理或数字蓝领的感觉,担心的是怕答辩过不了关。然而,当毕业设计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后,各种问题就开始慢慢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工作进度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一两个星期都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的情绪便立刻降到了低谷。然后便慢慢转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当答辩时间越来越近时,学生们便开始慌乱起来,便着手思考如果过关的问题,普遍的做法是草草弄个系统应付交差,答辩能勉强通过即可。因此,很我学生虽然参加了毕业设计,但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理念陈旧,闭门造车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近几来,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宏观管理方面上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相结合方面所做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测试驱动的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Agent-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方面的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AOP)、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Driven Architecture,MDA)等。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和技术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已在许多软件工程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然而,多年以来,传统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流。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3.能力强的学生不易体现优势,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和应用系统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传统的以“单打独斗”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强、弱两极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没有形成团队,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开发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系统,再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要独立承担一个毕业设计选题又确实非常困难,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勉强交差,由于这种帮助纯属义务,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形成正式的合作关系。当施助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帮助受助者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时,部分同学为了过关就开始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4.选题的时代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老师多年来的选题都一直是那几个,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不能充分体现实用价值。一些老师明确表示:“学生做能得出这些选题就不错了,不敢搞什么新花样”。

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属于研究与设计方面的工作,就像我们的老师做课题,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体现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学生做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与面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所以,如何结合社会对软件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选题,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3篇

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基础,要具有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应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去重复解决某些问题为主[1]。

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唯就业率论导致的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的下降、青年指导教师本身工程实践素质的欠缺等,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与本科培养计划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没有达到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

如何在新的形式下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成为教育届研究的热点[2-4]。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开始,对毕业设计最终的完成起着引领作用。

一旦学生选定了的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就大体上明确了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要求,高质量的课题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基于产出教育要求下(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1.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

OBE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实现之需要设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5]。

然而,当前许多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出题和选题过程中,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出现,而毕业设计选题陈旧,没有结合当下专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毕业设计题目中联系实际的真题少,学生往往只是在计算机上做仿真运算,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很难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毕业设计题目综合性差,工作量不足等。

2.选题方式不灵活。

在毕业选题方面,目前高校实行的主要是教师出题和学生选题相结合的方式。

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先拟定几种题目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但存在的问题是:受到研究方向的局限,指导教师在出题时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当学生碰到不感兴趣的题目时,只能应付了事,造成毕业设计的质量的下降。

3.选题监管不到位。

虽然高校对选题立项都有规定,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有的学生是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出题,或者是由校内指导教师出题,在实习单位做毕业设计,无法进行监管,甚至出现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途换题的现象。

这种毕业设计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题目审查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及任务要求相背离。

二、基于产出的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原则OBE要求学生能够在未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要体现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技术等。

具体来说,选题是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1.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原则。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选题及具体要求内容必须符合培养目标,这是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要求。

指导教师在出题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的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同时在出题及制定具体要求时要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基础和系统观。

硬件类毕业设计课题,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要求,软件类毕业设计课题,也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要求。

2.坚持人才培养多样化原则。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前20位高薪职业中,就有10种与计算机相关,包括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网络设计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工程师或设计师、计算机程序员、网络系统和数据传递分析师、其他计算机专家等[1]。

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和要求中,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学生自身条件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题。

3.选题要可行性原则,工作量和难易程度适中。

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因此应充分考虑所选课题的综合性、可行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

如果课题过难或过于复杂,造成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违背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初衷。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出题时,需要考虑不同素质(如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情况,并有针对地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要求做出说明,在学生选题后,指导学生对选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合理安排毕业设计内容,形成可行性报告,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基于产出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的建议1.选题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

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已经对所学的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有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选题时可以采用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和学生自主出题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提高做毕业设计的主动能动性性。

2.选题与工作就业结合。

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可以将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相结合。

针对在毕业设计选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到用人单位去做毕业设计,以自己将要接触开发的产品为课题,在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就业单位技术有较深层次的掌握,还大大缩短了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

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可以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根据学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那些既要进行毕业设计又要寻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在了解了专业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自主选题,尽量选择与将要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关的设计题目。

3.课题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

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题,许多高校都提倡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

将毕业论文选题和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工作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参赛学生在创作时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

第5篇

一、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课 

以往,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学而不精,没能很好掌握计算机对应的操作及使用,在应聘时没有优势,被淘汰下来,或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无关。为了改变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这种现象,计算机教师应及时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知识,提高他们在计算机工作方面的竞争力。教师可以举些学好计算机知识、找到好工作的学生的例子来吸引在读学生的兴趣。如Photoshop学得好的学生,有的开广告公司;硬件学得好的学生,有的开电脑店等。 

二、让学生明确课程用途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计算机课程会有十几科,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单纯只讲授课本知识,还要讲清楚每科的用途,例如学习数据库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动态网站、车站购票系统等数据库,学习VB可以结合数据库来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学习硬件可以懂得拆装计算机等。让学生清楚课程用途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以后的工作意向来选择对某些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对某些科目学得更好、更精通。 

三、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应用实例 

学生了解了每门课程的用途后,教师应对应与应用实例让学生观看,教师再分析实例用上的对应知识。如在讲授数据库有关课程时,可给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让学生看,教师对应分析系统的功能、数据的存放、完成这个系统用上的工具;在讲授Photoshop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广告作品;在讲授Flash时,可以给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Flash动画让他们观看。学生通过观看实例,会对某些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学好这些课程,并会花时间去模仿实例的制作,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向学生施加学习压力 

技校学生认为来到技校读书,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放松自己的一切。学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尤其计算机专业学生,会成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计算机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施加一些压力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没有升学压力,但却有操作技能的竞争力。笔者在上09高技电子商务班的电子商务数据库这门课程时,一开始没有几个同学主动学习,后来笔者提出要求:在期末3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出来。有了这个任务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每次上课精神饱满,没完成作业的不肯下课,对于某些知识点有疑问的,追问老师到弄懂为止。在期末3周时间内,每小组分工合作,调查的、查阅资料的、设计的、写总结的都很认真。最后每组交上来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都非常不错。 

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来分析问题 

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岗位实际工作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不够细致、不够具体,但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结合一些实际岗位情况与学生分析。例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学生在借书时会遇到,这个系统是根据图书馆的借书与还书情况来设计的,应用到数据库来存放这些数据,这个数据库须有3个表:图书、读者、借阅,这3个表的关系模式如下: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分类,作者,出版社,价格); 

读者(借书证号,姓名,证件状态,联系方式); 

借阅(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应还日期,归还日期,罚款金额)。 

教师就关系模式与学生详细分析各列的意义及作用,通过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让学生参照该数据库,独立分析选课系统数据库中表的构成,这样能引导学生模仿前一例子来分析另一问题,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 

六、可让学生学完对应课程时上交一个小作品 

有些课程在学完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作品,在该课程将结束时,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或分小组来完成一个小作品。例如在学习VFP时,整个课程结束后,可以直接用VFP来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学习Photoshop后,学生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广告,设计自己的名片或制作宣传单;学完网页设计和数据库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尝试开发一个小网站。总而言之,通过交小作品,学生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并且经过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后,对于每门课程,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到毕业前搞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也就容易多了。 

七、引导学生根据顶岗实习情况开展毕业设计 

学生通过在校认真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擅长,在选择顶岗实习岗位时会根据自己在校学得较好的方面来选择。在他们离校实习时,教师应布置好毕业设计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在实习时边工作,边留意岗位工作情况,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毕业设计出来。如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网络有关,学生可以搞个小型网站或设计开发其他网络工具;在广告公司实习的同学,可以交个广告作品;在办公室上班的,可以设计一个针对自己岗位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联系指导老师或自己上网或查找书本来解决,这样能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去解决。 

综上所述,搞一个毕业设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学生累积知识。学生想搞好一个毕业设计,与学生在校是否认真学习、是否经常动手操作、是否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很有关系。计算机专业上课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教会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要用知识结合工作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在有些课程结束后设立交小作品的要求,促进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并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到计算机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武,汪海威,肖云.数据库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多维度;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的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本科四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大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等课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大学生知识融合、实践应用、解决工程问题和自主发挥的一个主要时段,对于大学生走向社会、缩小融合社会差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1传统毕业设计评分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评分模式是学生通过毕业答辩后,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综合分给定成绩。这种做法的最大缺陷是对于学生毕业设计过程没有一个合理的、相对量化的、客观真实的评价,特别缺少过程评价。因此,建立一种新的、更加全面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而新建立的毕业设计多维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不足。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冶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建的本科专业,冶金工程本科专业的师资大多是由冶金机械专业和从其他院校新招募来的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和钢铁冶金专业的青年教师。这对于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如何进行融合,如何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如何有效开展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我们专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考虑和思考的问题。

2毕业设计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校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内学者已经发表的一些文献资料[1,2],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评价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需要构建一个毕业设计多维度评价积分体系,主要由指导教师、交叉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定的分值,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累积后获得的综合成绩。

2.1评分标准

无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交叉指导教师和毕业答辩教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评分子项的含义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是客观评价的基本保障,为此编制了评分标准细则,详细规定各细目的权重系数、具体考查要点和评分标准。这样评价教师有了统一的标准,使不同答辩小组的同学获得的成绩差异性较小。

2.2指导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和学生平时见面交流最多,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功底、日常工作基本态度、出勤率、图形实际表达能力、外语翻译的知识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毕业设计日志、完成任务的基本态度和质量有着较全面的了解。因此,针对这些内容加以评价。相对文献[1]的评价标准降低了整个成绩的占比。

2.3交叉指导老师评价

交叉指导老师设立的原因是:师资大多是由冶金机械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及钢铁冶金专业的青年教师。这对于指导学生掌握有关冶金工程方面的毕业设计不够全面。采用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交叉指导,会更好地发挥他们专业特长的优势,对毕业设计会有良好的全面的指导作用。如甲乙两个设计小组,一个由冶金机械专业的教师指导,另一个由钢铁冶金专业的教师指导,两组搭配,交叉指导。因此,交叉指导老师评价内容和指导老师评价内容相类似。

2.4评阅教师评价

评阅教师看到的是学生的毕业设计最终结果,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写出评语。主要对照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来看其完成情况、计算说明书分析论证的正确性、计算机及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无独立见解和工程背景、说明书中图表公式的规范性、图面质量和图形表达能力、毕业设计日志书写的认真程度等进行评价。

2.5答辩教师评价

答辩教师在毕业设计答辩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说明书的基本介绍、就其语言表达能力、说明书图表公式的规范性、图面质量和正确性、在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有无独立见解和工程实用价值、以及综合训练(理论结合实际、文献资料收集与应用、计算机绘图技术、计算机商业软件使用情况(三维建模、数值模拟、曲线回归等)、手工绘图水平、成本核算等)情况等加以评价。基于上述看法,分别设计出了各评价教师对不同子项的评价成绩占比。关于指导教师和交叉指导教师的打分内容应该更加具体。评阅教师打分点为:毕业设计整体完成情况,计算的正确性,独立完成情况,计算机能力和翻译能力,文字语言表述能力及其排版的规范性等内容。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为: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制二维图或三维图、实验数据曲线回归、建模等操作;使用计算机对设计说明书进行文档录入、表格绘制和排版打印等能力。综上所述,考虑评价教师的侧重和所处角色,成绩评价教师所占权重比例为:指导教师占比25%、交叉指导教师25%、评阅教师占比20%,答辩教师占比30%,这四部分成绩为学生毕业设计综合成绩。

3实际应用情况

通过2015年~2018年期间在冶金工程专业2011级~2014级九个班的应用实践,建立了毕业设计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尽管冶金工程专业和其他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略有不同,不仅有工艺计算,而且也有大量的工程图纸的绘制,但毕业设计评价的标准大体相当。2)本次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体系中增加了交叉指导教师评价内容,不仅可以发挥不同专业教师的特长,而且增加了成绩评价的多样性和公平性。3)在指导教师、交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价子项里增加了毕业设计日志的评价内容。让学生做毕业设计日志可以锻炼他们整体规划能力、记事表述能力、方案设计正确记录能力、草图绘制能力、督促定期完成阶段性任务的能力、以及说明书里无法体现的过程记录。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虽然涉及原料工艺、炼铁工艺、炼钢工艺以及对应的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将其按照上述细目分类进行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叶爱芳,龙红明,李家新,王平,樊友奇.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冶金教育,2011,16(3):57-59.

第7篇

1.1我国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安排

在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针对岗位的具体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还需要注意考虑企业所从事行业相关知识,也要讲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时主要有4大类:

1.1.1首先要注意设置基础知识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数字模拟电路等,学习这些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需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类的基础课程,也就是C语言与C++语言的学习,这对以后学习计算机其它汇编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1.1.2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在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们对网络知识、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认识,以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

1.1.3需要设置应用类课程

在课程设计时要注意硬件的维修与保养以及网络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对硬件的了解。

1.1.4在学生毕业前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需要对其上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然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检验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检验,确保毕业生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保证培养的学生可以有效的与社会企业对接。

1.2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2.1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定位不准确

就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发展情况来讲,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开展了多次改革。依据教育部门的对高职计算机应用的培养定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数据库、多媒体等具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可以培养出对多媒体以及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管理熟悉的综合性计算机人才。高职院校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以后主要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管理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设计。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对学科分工也越来越精确,但是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过于宽广,并且对专业的定位不准确,同时在生源逐年减少的大趋势下,为了保证学校招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一些高职院校还在不断的进行扩招,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下降,但同时毕业生的数量又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1.2.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将专业突出

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创新来讲,其改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越来越多,但是没门课程的总学时却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找不到重心。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的时间为3年,时间本就短,但是现在高职教育主要的改革方向正在本科教育方向靠近,造成了“拔苗助长”的局面,同时在失去了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当毕业时才发现,经过3年的高职学习生涯,学生接触到了门类很多的课程,可以说每一门课学生都会一点,但是每一门课程学生学得都不深入,仅仅是了解了一个皮毛。这样的毕业生根本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用工需求。

1.2.3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定位与企业对应届生的需求不一致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讲,高职教育应该按照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但是现在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进行。还是按照固有的教育模式进行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重视,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与本科生有较大的差距,其动手能力也一般同样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高职创新教学应用专业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2.1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

按照正常的培养方向来讲,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维护计算机系统、设计网页以及管理网络的能力,并且可以熟练的组装与拆卸硬件及维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其职业技术能力为主,要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对现有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改革,从而达到企业的用人需要。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的安排,要注重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做到让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所学知识与今后的职业岗位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的需求设立与之符合的教学模式,重点对软件、硬件以及网络三方面进行强化教学。

2.2要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体现在于实践当中,所以在教学中应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这个体系要体现在各个实践环节中,然后按照软件、硬件、网络三个方面的学习应用至实践中去。建立一套实践考核体系。按照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组网与综合布线3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培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数据库的原理并会熟练应用,精通应用程序开发,熟练掌熟悉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安装,优化和使用,同时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外用设备,如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还有网络协议和模块的安装等。了解认识局域网、广域网等网络,有能力解决网络故障。

2.3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对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毕业设计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大重要途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设计中最好要求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环节,鼓励学生跨专业选择设计课题积极拓展跨专业修课,拓宽知识面,走特色的办学之路。避免了单一化,重视多样化。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的人才同时要加强毕业设计的考核力度,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规范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师的指导工作。严格评定成绩。

2.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导师方面,由于他们都有比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对毕业设计的工作自然就没有那么细致了,对学生的管理也偏于放任。同时,大多数导师没有主动的要求学生参与到自己的项目当中来,对他们去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并且,在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只是个小专业,受到师资的影响,导师少,学生多。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导师想让大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当中来,也是很难操作的,人数多,没有办法顾过来。

学生方面,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并且学生精力难以集中。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放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约是4个月。然而短短的4个月是很难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科学训练的,更别提提高实践能力了。另外,受到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根本无法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参与科研工作,进行科研训练,从而做好毕业设计。

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从对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可知,让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与素质,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初步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自学能力。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但要经常用到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了解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前沿知识,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为了解决一个科研难题,往往需要靠自己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科研,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项目,大胆的运用创新去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而科研的成果的取得通常是项目组或者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因此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便更有利于大学生入职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近些年来,社会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招聘门槛设得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位为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大学生的能力却相差甚远,使得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大学生参与科研,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学生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如“挑战杯”国家级、省级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让其尝试科研的过程,因为无论是参与科学研究,还是完成毕业设计,都需要学习查阅文献、选题论证、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环节。同时,经常组织科研研讨会,进行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分析比较不同的思想方法,耳濡目染知识的日新月异,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在自己导师的项目中,承担一部分项目内容,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独立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和新思路,可以带到毕业设计当中去,这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提升专业水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提供选题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另外,科研项目涉及内容广泛,通常需要分成若干子项目,由项目组的多名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去完成,并经常进行一些学术交流。这大大锻炼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科研动手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3.采取大学生导师制,让大学生更好的参与科研活动。一个导师可以同时辅导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分配2—3人,这样,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了两三年的培养,已有比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去带大一、大二的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导师只需直接辅导大三、大四的学生即可,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由大三、大四的学生去辅导[3]。这不但缓解了导师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而且让大学生经常处于科研的氛围与训练当中,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结语

第9篇

近年来,软件行业进入第二春,供需两旺。据调查,以北京为例,软件工程师每年需求50000人左右。据IT英才网数据显示:北京IT职场每月需求达3380个。 [1]但是,软件行业市场的供需出现了错位,一方面,IT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新增的专业。该专业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专业,实践性很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制订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2] 

曲靖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经培养5届学生,一直以来,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备、效果好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验室建设是硬件基础 

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实践教学体系执行的成败。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建设能充分满足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要求。实验设备采购的指导思想是实验设备要先进、实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实践教学需要。 

该专业已经建成硬件实验室有2个,分别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有2个,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软件类的实验室有3个,分别是“软件开发与测试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为适应当今云计算的研究需要,我们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云计算平台。 

以上实验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满足师生完成实践教学的需要。 

3 软件工程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 

在学生大学期间,为了在不同学期适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展了贯穿大学4年的专业技能训练。我们把专业技能训练当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专业技能训练根据训练大纲,着力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级是课程设计训练,本训练以课程为依托,制定课程级别的训练大纲;二级是综合设计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软件论文项目的开发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的软件项目。下面分别对这两级训练作详细介绍。 

3.1 课程设计训练 

“课程设计”是一个多义词词条。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3]。课程设计是课程实验的高级环节,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立体实践能力的根本,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的课程综合实践能力。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Java语言的语法特性,结合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知识、文件处理和数据库等知识完成综合题目的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培养锻炼分析程序、撰写报告等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已经开出课程设计的课程有4门,分别是: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我们针对这些课程,在编写实验大纲时,要求包含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要经过专业系的审核和教授委员的审定。最后,以审定通过的课程设计为依托,为后续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综合设计训练 

综合设计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个小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有“JAVA程序设计”、“商业数据库开发”、“J2EE企业应用”、“JAVA Web开发”等,这些小项目的训练要基于几门课的知识和技能,如“JAVA Web开发”就需要学生综合数据库、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语言等知识与技能。 

综合设计训练要与毕业设计区别开来,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同时锻炼综合应用所学课程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小项目。 

3.3 软件工程专业技能训练安排 

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技能分,我们规定,学生参加通过全国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中级),可以获得2学分,参加通过软件资格(水平)考试(高级),可以获得3学分。 

4 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总结性的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计算机技术及软件工程能力的练习。[4]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作重大改革,着力打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实习,同时要在公司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余下的学生在曲靖师院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向教务处请示,允许我院结合专业实践性强的实际,改革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点,一是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设计为主,弱化对学生文本的要求,强化对实践动作能力的提升和检查,二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如:“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的撰写与打印规范”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等。 

5 校企合作助力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就业质量。我们自2012年开始,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的合作,该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公司,在以上业务深耕12年,在全国小有名气。我们的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习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二是为期四个月的就业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分为Java开发方向和计算机网络方向,Java开发实训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水平,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规划、设计、实施、部署的能力。 

从2013年开始,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参加校了企业合作的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了,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就在四川成都就业、创业。 

6 结语 

本文结合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不同的实践环节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这就为各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社会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需要 “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同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都提出更高要求。各高校如何因时而动、顺势而为,革新人才培养机制,将是日后人才培养的核心。

1.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1学习目的的偏差

很多的高中生在初进入大学时,突然摆脱高考的升学压力,自然的出现了懈怠的情绪,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并没有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时,发现所学与原来所想出入甚大,因此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主动性不强。很多学生为了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考取一些计算机的相关证书,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学生单纯的为了通过考试,而不关注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上的一些计算机培训班也在考试前为学生提供一些所谓的“考试范围”,本意对学生进行技能考察,演变到最后,却变成了对学生记忆力的考察;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一纸文凭而学习,只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学习”,在毕业时,很多学生的理论过关实际应用却是不及格的。

1.2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性不强

计算机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目的的学科,然而在教学设置方面,机械性的教学占很大的比重,在学生熟记了很多语言、命令后,却还是发现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无法快速的对office软件进行熟练的操作;有些考取了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学生,甚至在拿到了证书之后仍然不知道C语言、Assess数据库在现实中如何应用。导致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忽略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联性,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得二者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盲目的学,教师盲目的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根本无处可用,本来可以“学以致用”的计算机专业到了最后,却成为了“鸡肋”,很多学生再择业时无奈的放弃本专业,从零开始学习其他的专业从事其他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大悲剧。

1.3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所限,作为实用科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无法摆脱旧有教学模式的藩篱,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是采用“千人一方”的教学模式,并不突出实践在学科中的重要性,将很多工程实践专业和其他专业同等对待,不能做到突出专业特性。

   另外,由高等教育的特性决定,同一专业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生长背景,有些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孩子,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长,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较多,反观一些来自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并不深,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计算机之前并没有真正的接触过计算机,然而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并不对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整理,制定相对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学分制被更多的高校采纳,但遗憾的是,受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学分制也成为了高校学年制“新瓶装旧酒”的产物,本意在于给不同背景不同资质的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然而收效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乐观。

1.4考核方式

计算机专业在理工专业中是较为强调实践操作的学科,因此考核方式也应该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但是我们发现,目前的高校考核方式仍然是以笔试为主,所谓的实践考试,经常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流于形式。有些国家级的计算机考试也存在同样的弊病,题目的设置更加关注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而对操作方面,甚至将一些需要上级考试的题目直接“改编”成为笔试题目,这样虽然节省了考试的成本,然而却违背了学生进行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初衷。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期末的考核外,最重要的考核就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最后学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学生从准备到答辩,教师应全程参与。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个教师要带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这样就很难保证在学生的答辩期间教师能够全程参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督促,学生们对毕业设计的掌握感不强,很多基础不是十分扎实的学生就不得不采用一些“抄袭”、“写作”的“特殊措施”应付毕业设计,这样的局面与高等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2.改善现状的对策探讨

面对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严重不对称,各高校都在极力研究解决之道,希望能够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效,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理论专精、操作熟练”的合格计算机人才。

2.1哪里有兴趣,哪里才有成绩

    对于没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无异于一场噩梦,因此是否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日后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在学习期间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教育资源,提高网络及多媒体的利用率,让学生对一些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程重新认识并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另外也可以增开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程,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主动的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课题进行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深入思考,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搭建网上的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系统,创设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流环境,同时还能够运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新的咨询,使学生乐在其中。

(1)与时俱进,改革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作为应用学科,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彰显应用的重要性,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适当增加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将一些陈腐过时的课程及时剔除,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学校也应定期安排教师进行进修和学术交流,及时的掌握业内的最新动态,交流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业务水平。

(2)优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千人一方”教学 模式,在入学期间可以进行基本的水平测试,给不同基础的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在学分制的前提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相对自主的选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起自信心,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得到应该有的提高。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接受高等教育、取得学士学位是步入社会前的最后学习经历,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是不同于基础教育的、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教育。根据高等教育的特性,各高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方联系,让企业直接的参与到高校的教学当中去,以自身的需求为导向增设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同时定期的委派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在校内举办公开课,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中,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更具实用性。

(3)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阶段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计算机专业偏重操作能力,因此考核的方式就应该以理论考试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将一些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的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动。过去的“一卷定成败”无法真正的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考核,然而这样的考试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建议将旧有的考核方式改为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其在接受考核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对实践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出题人扩展至企业,让企业根据其在工作中的实务经验,编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考题,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的工作,在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完成的,而面对高校扩招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对策应对这样的困境。多数学生在大学的前三个学年已经修满了大部分的学分,第四学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偏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一年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选题,也保证了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协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一些学员人数较多的专业,也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考核方式,将毕业设计分散在各个教学年度,这样可以避免大量学生同时开始毕业设计,教师因人数众多而无暇顾及每个人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已经在工作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调整,然而收效并不让人满意,在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如何提高毕业生整体的职业素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仍然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与考核模式不合理的弊病,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工作当中积极的探索,发掘更好的教学手段快让学生在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成为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合格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育人.高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化教育,2011(09)

[2]李儒银 欧红玉.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8)

作者简介:

第11篇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三、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

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四、结语

第12篇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以及日益严酷的就业市场前景,试图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已初步进行的一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基础,提出设立实训与毕业设计辅助教学系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培养,以进行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近几年计算机网络人才岗位需求调查显示,网络工程师已经成为当前最紧缺的人才之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被誉为新黄金职业,薪水起点高,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而节节攀升。

但同时,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上不受欢迎,普遍需要在企业工作1~2年后才能进入工作状态,所以企业招聘员工时纷纷将“必须具备实践经验”作为基本条件,从而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门槛。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

为了培养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计算机人才,我系决定开展计算机网络设计实训教学,目前已开始进行的实训对象为计算机系04级学生。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个批次100名学生的网络工程设计实训工作。

本次实训以城市学院北郊新校区计算机网络工程为实训模拟项目,以校园网的网络设计和实际应用为中心,以规范化招投标流程和正规招投标文件的技术要求为模拟场景指导,项目经理由有实际经验的任课教师担当,学生每5人分为一个项目小组,并推举一名项目组长,按各自的兴趣选取不同的项目方向,使用角色模拟的方式开展整个实训项目。本次实训的目的是:

(1) 理论和实践结合,理论教学穿插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 让学生了解和遵循规范化的工程设计流程,掌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的方法,学习和理解规范化设计的意义,树立网络设计过程中的工程化思想。

(3) 通过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亲身体验企业网络工程师岗位的职责要求、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责任感。

(4) 让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积累真实的项目经验,熟悉项目设计过程中的规范、技术、流程、团队协作、沟通等,培养学生从事网络工程师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5) 通过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概念,理解工程设计的意义,学习网络设计的一般方法。

(6) 通过实践项目的工作,掌握实际客户需求调查、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信息流量和信息点分布详细设计、设备选型、综合布线、项目预算与工程报价方法。

(7) 熟悉网络工程从招投标文件准备、标书格式书写、技术解决方案设计、项目工程实施方案、投标演示报告、标书评估等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熟悉根据规范化模版要求编写和提交文档;

学习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招投标策略及流程,设计团队管理,掌握基本的工程软件设计工具;了解常用的信息查询工具与资料收集方法。

在实训中严格按企业化模式进行管理,学生作为模拟企业的员工,必须完成以下要求:

(1) 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和实习时间,接受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和指导,根据工作任务安排按时提交阶段工作成果,必要时由项目组长组织加班。不能按时完成的要提交解释报告。

(2) 小组每阶段提交工作计划和上阶段工作计划执行情况,项目组长直接对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成员每阶段提交个人工作计划和上阶段工作执行情况,成员对所在项目组组长负责。

(3) 学员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由项目组长向指导教师请示,由指导教师处理和解答。

(4) 认真记录理论教学内容,并记录每天所经历的问题及处理过程。每天完成个人总结。

(5) 学员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纪律,不得随意外出和缺勤。要接受指导教师、辅导老师、实习管理老师、网管老师的管理。

2实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

(1) 实习方式

学员被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推举一名项目组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网络设计工作流程,综合运用课程教学中所学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设计方法等知识,分阶段完成设计任务。

根据文档模板撰写网络设计文档,包括项目立项报告、全套招标文件、全套投标文件(包括概要设计、草图、设备清单、信息点统计表、技术方案详细设计与技术方案图纸、设备报价清单、投标技术方案、投标评审会演示PPT文档等文档),并最后参加模拟投标会议和方案优选汇报会。

(2) 实习内容

本次实训共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编制计划和学习阶段、总体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形成文档阶段、评估和总结阶段。

l 准备阶段(需要1天):为学员讲授网络设计的基本知识,介绍实训项目的基本情况,学员分组,开始熟悉项目。

l 编制计划和学习阶段(需要2天):学员分组撰写设计计划,明确人员任务划分情况,准备工程数据等。

l 总体设计阶段(需要3天):学员灵活运用课程中所学习的各种网络设计方法,为不同的设计目标进行总体设计。

l 详细设计阶段(需要5天):分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l 形成文档阶段(需要2天):学员分组整理设计文档,形成技术方案和正式招投标文件。

l 评估和总结阶段(需要2天):学员总结和讨论,指导老师参与,举行模拟投标会议和方案优选汇报会,进行实训总结,使得学员切实获得网络设计工作的经验。

(3) 实训任务

见下表。

3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措施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使用了“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和实训文本资料数据库主要包括:

(1) 实训计划

(2) 招投标概念

(3) 招标文件范本

(4) 投标文件范本(工程实例方案)

(5) 技术方案数据库

(6) 设备产品数据库

(7) 工程预算范本

(8)PPT演示文档数据库

(9) 日报-周报范本

在技术应用上采取的技术结构是:

(1) 使用Web数据库、中间件和网站设计工具等构造三层架构的网络应用系统。

(2) 使用先进的搜索引擎和信息获取技术取得大量实训与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3) 使用人工智能海量信息分析及提取技术进行个性化搜索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4) 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提供人工智能实训与毕业设计工具和个性化智能数据库查询。

4教学效果及学生培养的相关收获

已参加实训的二个班级100多名同学共组成18个团队小组,分别模拟了18个公司,参与了城市学院校园局域网方案、校园无线局域网、校园网通信平台、行政楼网络集成、图书馆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数字校园智能监控网络、内网安全解决方案、学院数据中心、大学视讯系统等项目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所有团队均按预定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所有项目报告,并最后参加模拟投标会议和方案优选汇报会。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学生在如下几方面受益:

(1) 学生可以在学院内完成高水平的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

(2) 学生可了解和亲手实践国际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产品知识。

(3) 学生可在建成的辅助教学系统平台上完成全部系统设计,为考取国际认可的思科网络工程师认证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学生就业。

5实训与毕业设计辅助教学系统的意义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电信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建设实训与毕业设计辅助教学系统对促进教学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2) 可在学生进行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时提供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和个性化智能数据库查询,以便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同时通过课程实训完成贴近实际应用的工程化网络系统设计,取得实践经验,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