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时间:2023-07-07 17:2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第1篇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因素与区位劣势因素的影响下,长时间处于经济落后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逐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茶对少数民族的经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历程,通过研究茶产业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探讨茶对少数名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

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在面积广阔,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茶叶凸显出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茶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走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少数民族的人民拥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1茶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茶产业最早起源于汉代,被众多文人雅士所喜爱,成为他们高谈阔论的必需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水平都发生重大改变的同时,茶产品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对中国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人们经常谈起的一句“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我们就可以得知,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目前,茶主要被分为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黄茶共六类,与再加工的花茶、茶饮料等。我们所熟知的铁观音、龙井、普洱茶等茶叶都被涵盖在这六类茶产品之中,分别以不同的口味与功效走进我们的生活。现如今,茶产品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国外同样吸引着广大外国友人的食用欲。在扩大茶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同样要拥有良好的对外发展贸易,日本、韩国、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国家都是中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的大国。由此可见,中国茶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逐渐呈现经济上升发展的趋势。茶产业之所以在社会中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是因为茶叶拥有美味与特殊的功效。茶叶在清新爽口的同时,拥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茶单宁(茶多酚),作为茶叶有的成份,具有苦、涩味与收碱性,在饮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过敏、抗氧化等功效。茶中含有的钾、钙、镁、锰、硒、锌、氟等30种矿物质,可以对人的身体起到保健的作用,防止蛀牙、抗老化、增强免疫功能都是茶叶所带来的特有的功效。由于茶叶的养生效果显著,导致社会中出现大量的茶饮料,以饮料的方式为社会中更多的人提供茶产品。这样的销售模式,对茶产品的销售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我国茶产业不仅在对外贸易与市场营销中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在旅游观光行业同样呈现经济持续上升的趋势。现如今,茶产业对中国部分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状况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远离国家的政治核心与经济核心,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低。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利,信息设备严重缺乏。这些区位劣势因素与历史积累因素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致使少数民族经济一直处于落后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逐渐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在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大力扶持之下,少数民族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善,火车、汽车等交通顺利的通行。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人民文化落后现象也得以改善,通过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民愚昧的现象,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境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种植业的发展状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茶产业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环境与土壤性质适合茶叶的生长。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中更多人的生活需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茶市场、茶艺馆、茶贸易与茶旅游业盛行的同时,茶产业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带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逐渐提高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质量。

3茶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3.1茶艺馆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茶艺馆,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在拥有安定富裕的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对于精神享受与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茶艺馆作为小型的文化交流中心,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生活需求。茶艺馆是以茶作为主要的媒体,为生活压力大,寻求放松的人们提供幽雅、舒适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在茶艺馆里饮茶的人们,可以与朋友开心的聊天、洽谈,可以安静的阅读一本书籍,还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曲子,品味它的韵味。茶艺馆还可以满足商业洽谈人士的需求,允许他们在茶艺馆举办各类的会议。茶艺馆内部雅致的布置、休闲的气氛、以及充满韵味的文化气息,吸引社会中形形的人。茶产品爱好者更是将茶艺馆与饮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常邀约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们,走进自己喜欢的茶艺馆,共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茶艺馆的开放离不开优质茶叶的支持,在茶艺馆盛行的同时,我国茶产品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我国茶产品的销售数量。茶产品拥有广大的受众群预示着茶产业的发展,拥有大片茶园的少数民族地区,正潜移默化地受到茶产业的影响。在茶产品供不应求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茶产业,生产中国的优质茶叶。随着时间的流逝,茶产业带动不适合生产农作物的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至今为止,茶产品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富裕生活提供保障。

3.2茶贸易影响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中国茶叶贸易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宋代的茶贸易在促进宋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的推动了茶器具以及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茶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如今,茶产业不仅在本国进行茶叶贸易,在世界各国都拥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市场,茶文化吸引着广大外国友人的购买欲。由此可见,茶产品的贸易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中国茶贸易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中国茶产品的销售数量,在茶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下,中国茶产品的销售量也得到了大力提升,从而促进中国茶产品种植业的发展,扩大了茶产品种植的范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茶产品的主要种植地,在茶产品贸易发展的前提下,提升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进行茶产品的种植。久而久之,种植茶叶成为大多数少数民族人民的主要行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茶产品贸易影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少数民族的人们积极发展生产力,保证生产优质茶叶的同时,努力提高茶叶的数量。茶产品的种植,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而无法在丘陵与山地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现象,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茶贸易的发展水平直接提升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缩小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重视茶产品的贸易情况,根据贸易发展报告,改变茶叶种植的种类与数量,以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茶产品经济的顺利发展。

3.3茶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旅游,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方式,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现如今,在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为了欣赏茶园的美丽风光,而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旅游,感受茶园的独特魅力。茶文化旅游业同样吸引着国内外的茶叶爱好者,为了学习不同地区的茶叶知识,很多茶叶爱好者选择亲临茶园,走进生产茶叶的地方,了解有关茶叶的奥秘。在游玩茶园的过程中,旅游者可以体验茶叶表演、听茶戏、猜茶谜、吃茶宴等一些与茶有关的活动,充分了解茶产品的历史,挖掘茶产品的民俗文化。旅游者欣赏茶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业与交通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无人问津的状态以及贫困落后的现象,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走向共同繁荣富强的道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更加积极的创造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以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语

茶产业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的发展道路上,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少数民族经济逐渐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少数民族地区应该继续依靠茶产业,努力发展地区经济,在茶产业的带动下,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洁.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11(5):101-104.

[2]刘念慈.[J].中武陵山区特色产业的减贫路径研究———以绿茶产业为例国商贸,2014(18):203-204.

[3]廖国一.新形势下环北部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64-69.

第2篇

关键词:茶马古道;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普及研究

茶马古道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早期以马帮为“媒介”进行边关贸易的商业路线。在“茶马互市”商业活动中,我国中原地区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充分交流,由此衍生出的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实现了茶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的有机结合。在舞蹈表演中通过动作、服饰、音乐等元素,在为观赏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完整保存我国西南地区民俗风貌。茶马古道舞蹈教学的开展一方面为地方培养了优秀舞蹈人才,另一方面舞蹈中茶文化的引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民俗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1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概况

1.1茶马古道

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地集中于南方,其中巴蜀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区域,北方及西北高寒地区茶叶产量非常有限。宋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并列和频发的战争,客观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交流,茶叶分解油腻的作用开始受到以肉食为主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欢迎,少数民族开始使用身边资源换取茶叶。宋朝边疆战争获得战马为边关贸易提供了最初的交通工具,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茶马古道逐渐出现并成为我国边关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并称。茶马古道途经川、滇、藏、甘、青等地,路径较长涉及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文风情浓厚是西北少数民族与内地文化的重要桥梁,有发掘不尽的历史宝藏。流传至今的舞蹈、音乐、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作品呈现出当地丰富文化传承,但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侵袭的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开始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开展也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

1.2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形成与特点

茶文化即在饮茶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具、茶故事、茶舞、茶艺等多种表现形式。我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和茶文化底蕴,世界多地都有中国茶的流通和茶文化交流。茶马古道舞蹈文化主要是指形成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与茶文化相关的地域性舞蹈,其表现形式与南方茶舞有着很大差异。这一地区的茶舞蹈主要是对南方采茶舞的改变,在已有表现形式中加入地方少数民族特色使舞蹈动作更加明快流畅、配乐具有西北风情,在舞蹈表演设计中简化南方采茶舞细腻的情节设计令舞蹈故事更富节奏感,满足当地劳动人民与往来商旅的审美需求。茶马古道位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要道,本身带有流动性大、往来人口众多等特点,因此在舞蹈内容极大丰富的同时受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影响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对先进汉文化的向往和出众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甘南地区在舞蹈动作设计上更加大方洒脱,舞蹈故事的叙述上没有复杂的动作编排,形象的传达出当地人民及商旅的生活工作状态,符合劳动人民审美形成了不同与任何一个民族的独特舞蹈风格。这种舞蹈是一种对汉文化的学习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当地生产生活特色也拓展了当地文化生活,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见证。

2茶马古道舞蹈教学普及

茶马古道舞蹈文化是对区域社会文化的高度凝练,其形成于发展使数千年文化积淀与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流失趋势不断扩大,除了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力度的匮乏外,民众自身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正在减少,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在教学推中存在问题。高校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为培养更多的舞蹈专业及相关人才提供支持,在我国茶马古道舞蹈教学中,首先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教师及学生都应当先了解茶马古道舞蹈的文化本源与形成过程。将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以提高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使舞蹈具备艺术观赏价值的同时承载着本民族文化内涵。这是我国民族舞蹈想要走向世界的必备条件,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发掘舞蹈文化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在学校教学中,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身体和表演能力,也需要注重舞蹈文化修养的提升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知识准备将学生培养为全面艺术人才,为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教学和普及储备必要人才。

2.1茶马古道舞蹈教学普及

我国地方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出现是居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下民间艺术家对当地生活、文化、风俗的艺术反馈。对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丰富劳动人民文化生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现阶段,为实现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结合教育学原理和高校学科建设以校园学习的形式为舞蹈教学的普及提供途径。自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始以来,我国各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在高校舞蹈专业建设中对包括教材设计、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加大对传统舞蹈的投入力度,增加能够参与传统舞蹈教学的师资储备,为传统舞蹈教学的展开做好准备。在地方特色舞蹈的教学普及中,教材的编订和课程设置具有较大挑战性,只有舞蹈教材不断专业化、系统化、多样化才能实现茶马古道舞蹈的全国性推广。在学校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舞蹈特色展开教学,避免在教学考核中一味注重舞蹈动作轻视对舞蹈文化学习。因为不同地域文化与历史阶段都会对舞蹈产生一定影响,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上可能存在不足,只有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与舞蹈表演环境才能充分理解舞蹈表象内容。这里对茶马古道舞蹈的推广和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生搬硬套,需要对茶马古道中茶文化、舞蹈文化的有机结合,并且这种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本身也并不在与舞蹈动作的标准程度。舞蹈艺术本身应当是美丽迷人的,无法承载文化内涵的舞蹈终究是一潭死水,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要从日常联系做起抓住舞蹈灵魂,使舞蹈成为历史的阐述、民族的标志。在高校和培训机构招生时应当参考不同舞蹈特色,为舞蹈爱好者提供更多机会,舞蹈教学的形式是希望为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推广和舞蹈艺术的传承提供合适对象及教学储备力量,以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令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喜欢这一舞蹈形象。

2.2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发展策略

除了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对茶马古道舞蹈进行普及外,茶马古道舞蹈文化的发展需要在传统艺人保护、呈现形式多样性和舞蹈内容创新升级三个方面展开行动:第一,对传统艺人进行学习和保护,民间舞蹈的传承往往依靠传统艺人的自发传承,相关部门应当在认可传统艺人的艺术造诣基础上,展开全面的学习和对相应资料的记录整理工作。为民间舞蹈传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适宜的创作环境,通过社会各界对茶马古道舞蹈的了解和支持为实现文化商业化,改善艺人物质生活水平提供机会。除了对老艺人的尊重保护,相关文化机构及高校应当鼓励青年舞蹈爱好者进行茶马古道舞蹈学习,为舞蹈文化的传承储备力量。第二,呈现形式多样性,任何民间艺术想要得到传承与长久发展就必须深入群众。茶马古道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旅游资源,当地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外来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有着浓烈兴趣,因此,可以将旅游业和茶马古道舞蹈相结合,使两者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作用。同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完成视频、音像等多种资源形式把茶马古道舞蹈进行提炼,使区域文化有机会向全国推广传递。

3结束语

虽然茶马古道舞蹈文化作为一种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持续得到发展。因此,要实现茶马古道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舞蹈的表演者与创作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在保持原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元素基础上对现有舞蹈内容进行创新升级。对舞蹈中涉及的服饰、音乐等辅助原色进行升级换代,增强表演的新鲜感和时代性,有机的将现代舞的编舞方式融入传统舞蹈中,是古老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在舞蹈内容创作过程中加入全新元素在引起观众兴趣的同时也给编导带来更多灵感,编导在舞蹈故事创作、情节安排上的变化则使茶马古道舞蹈有了全新感受。

参考文献

[1]魏美仙,师向宁.地方性文化的诗意表达———《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编创路径解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2):55-59.

[2]幸岭,蒋素梅,王丽萍.论旅游开发中滇藏茶马古道的保护格局———以滇西北核心段为研究对象[J].经济问题探索,2014(7):178-184.

[3]王丽萍.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层次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36-141.

[4]和云峰.由点到面———云南茶马古道佛教音乐地域流布、选点考察与文化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2):15-30.

[5]向翔.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7-22.

[6]马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7):178-184.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1茶文化理念对高校大学生的作用与意义

中华茶文化是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的重要成分。她是古代先人在从事茶的一切活动中体验与心灵的体会,属于华夏农耕文明发展历程的记录和文化前行中的脚印。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所系,是古代先进文明、先进文化的表征。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大学的领导与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洞察力,及时抓住茶文化理念对高校大学生的巨大动能,紧跟大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发展律动的脉搏与潮流。敢于创新心理教育中茶文化理念的素材与材料,心灵教学的渠道,仔细聆听茶文化理念中的茶道精神对大学生宁静心灵的呼唤。用茶道精神的精髓为大学生煮沸一锅心灵的茶汤去洗去孩子们心灵的污垢,唤起其心理的自觉和觉悟。用茶文化的社交方式、社交礼仪、社交艺术和茶文化元素中真善美等诸多优秀特质涵养天子娇子大学生们的品质与品格,把握茶文化理念中菁华给予延伸与扩大,去消弭大学生们由于就业、学业、经济拮据等诸多不良因子所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心理烦恼,用茶文化理念去疏导大学生们的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灵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摒弃外在压力,聚精会神搞学业,一心一意作学问,为将来学有所成,为未来报效国家、造福桑梓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祖国茶文化特征所在

2.1具有形成的多元化特质

茶叶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在中国就有数千年的时光,茶作为古今中外最著名的饮品,在古代也同样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囿于中国的古代是政治制度、法制理念是由皇帝这一统治阶级的代表所把持,其特殊身份地位会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甚至是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有许多古代的皇帝就是直接参与了茶文化的形成,茁壮了茶文明的生长。其次,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创造文明,他们才能是茶文化的直接缔造者。聪明的茶农们在从事茶事活动中总结、提存茶文化的精髓,古人不仅创造了各种茶文化物质的成果,而且还创造了内涵深邃的精神财富--茶文化。这对后世的茶文化探索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中国先民们在面对自然而进行的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他们共同创造可以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都几乎被吸纳到茶文化的体系中。譬如,时下,我国社会上依然有很多领域留着传统的饮食与饮茶习俗,这便是茶文化在国人中的广泛社会基础,大家共同向往的和谐文化。其三,在文学和写作的人的眼中,茶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愫,是一种品质的象征。利用茶的特质可以表达思想与感情,茶可以陶冶情操,升腾人的内在气质。这是茶的品格使然。故,基于茶具有形成的多元化特质,才养成了茶文化的深邃精神独特的内涵

2.2具有传承上的悠久上古传说

中华夏先祖神农氏为了采药治病救人亲自尝百草,曾经遇毒七十二次,最后发现使用茶叶才解除毒草的威胁。这是人们对茶最早的认识、记载和关注。历史发展的节点不同、时代变换的方式不同其对待茶的态度也不会一样。譬如,唐、宋、元、明、清时期不同朝代就有饮茶的不同特点,最显著的文学诗歌的对茶的解读其观点大有不同,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然,其对茶文化的中心态度是不变的。祖国文明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特别是茶文化就是祖国文明的使者,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故,其内涵是丰满的这是基于它的传承上的悠久,继承上的创新、发展上的广泛吸纳新的精神元素。

2.3涵盖形式上的多样化

基于我国属于人口众多、地区广袤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囿于其发展的客观、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其茶文化的内容以及茶元素的特质也不一样。每一种民族文化均是其民族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写照。其饮茶的风俗大不一样。例如,居住在我国西南之隅的四川省的许多少数民族最爱茶砖坨,而在居住我国西北之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少数民族则最爱饮用紧压茶。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如西双版纳区域的的傣族最爱饮用烤茶等等。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其饮茶差异很大,这与他们生存的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生活习惯有很大关联。

2.4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茶文化的结构有四个方面:物质、制度、行为和心理的内容。其一它是主要的物质文化形成的基础与茶种的选育、栽培、加工、包装、运输等有关联。当然也涵盖与饮茶活动有关联的诸如茶桌饮茶用具等事物存在着密切联系。;其次,中国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涵盖古代关于茶的专营制度、以及部分茶马贸易情况等;其三,中国茶文化的行为元素是通过民风与和民俗显现的。是哪里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习惯与基本定势。中国茶文化心态文化元素主涵盖人的心理活动,经过岁月的打磨沉积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处。其核心的精髓是基于历史因素养成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与生活观念。因此,中国茶文化的结构是完美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独立的构成体系。具有真善美、和、清、静等优秀特质。

3茶文化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所在

3.1有助于大学生端正人生处世态度

茶文化是茶精神的精髓,用茶文化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茶道精神和茶精神密切相关。茶精神是指茶叶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茶叶应该有质量,风格和外观的优美。它的品格是“无私奉献,造福人类”。对高校大学生来讲,要充分学习茶的精神,从茶文化中吸纳养分营养,在茶文化中品味人生,把握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精准稳妥的处事风格、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帮助其了解茶文化理念的深层含义,从而自我反省,才能精准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

3.2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是人们精神的追求,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文明硕果。在很大程度上,它使人们对茶道有着潜移默化的探究意识、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力量和追求精神,它讲究清净和美,这对于从促进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要具有茶文化的追求理论敢于超越自我、觉醒自我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特别是茶文化的灵魂是茶道精神这是一种非攻与仁爱的理念和守时、诚信的、追求中庸的“和”的理念这些,优秀的茶文化特质对涵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护佑其心灵纯真、纯洁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譬如。目前有很多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任意折断诚信的翅膀,导致信用意识的严重的损失和守信意识的坍塌。而通过茶文化理念的熏染。可以让大学生取得茶文化精神滋养,从而修正思想道德的修养方向。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重新塑造优秀的人格,无疑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

结语

在高校中开展以中华茶文化理念为指导原则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以“和”为核心的茶德精髓的营养。使茶文化“求和、求真、求美”的理念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将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引领大学生的生活走入静雅,使其保持心境的平和、情绪的放松,使浮躁的心态得以调整。为淡定其性情,消弭其浮躁的萌芽,将其因世俗所沾染的污垢,用飘着阵阵茶香的心灵茶汤洗去,使其在渗透着茶道理念的宁静、淡雅和洁净的生活环境中完成学业,为其构筑了一座宁静幽雅的心灵驿站,让他们“以茶养性”“求和悟美”,才能确保天子娇子们心灵康健、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韶辉.浅析茶文化教育与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福建茶叶,2017(2):164-165.

[2]李慧惠.以茶文化理念引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226-227.

[3]王海滨,谢小英.茶文化对体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1):256-257

第4篇

关键词:德昂族;茶文化;民俗风情;文化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对各种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还带动了旅游地相关产业的开发。

一、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

首先,它对旅游者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同时,吸引力也是评判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其次,旅游资源具有可利用性,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即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后,旅游资源(现在的某些人造景观除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实在物,有的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形态,如自然风景、历史文物等,有的则为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地区民俗风情等。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是先旅游业而存在,并不以人们的开发利用为转移,即使是现代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风貌等,也是在其形成之后,被人们所认识,并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因受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一个民族在理解一种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时,可能会产生明显不同于另一民族的判断。一种自然存在或社会现象是否会成为旅游按,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旅游资源而言,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差异越大,特色越鲜明,内容越丰富,影响越广泛,对旅游这来说,就越感到独特,对他们就越具有吸引力。

二、德宏州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性

德昂族是我国云南省与缅甸的跨境而居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芒市三台山乡是德昂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被列为德昂族乡。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前称佤崩)语支 。德昂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他们的诗歌、民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音乐、舞蹈等都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最让人着迷的一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茶文化,茶文化主要体现了德昂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社会影响力,这点从他们的社交礼仪中便可看出。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旅游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正是有文化的介入,旅游资源才更具魅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又可以使人们通过旅游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疗养,松弛身心的需要,也可以给人以猎奇探险、发现自身潜能的经历;既可以从辉煌的古代建筑、历史遗存中追寻古老的文化,又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平凡生活中体验民风民俗等。开发德昂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可以让德昂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另一个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从德昂族旅游资源来看既融合了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又有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因素在里面。德昂族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都种茶,故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德昂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体现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德昂族透过茶体现出的那种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是民俗爱好者所向往的。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的开发德昂族旅游资源。

三、德昂族茶文化在德宏州民俗风情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一个地区想要真正的把旅游业发展起来,除了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外还必须要有品牌效应做支撑。比如说:一提起石林我们的脑海中就自然会浮现出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提起元阳,一层层的梯田仿佛已经印入了我们的眼帘;一提起楚雄,热情如火的彝族姑娘似乎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一提起西双版纳,那温柔似水的傣族女子已翩翩跳起了傣家舞蹈。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德宏州想要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上去就必须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炒冷饭”。然而为什么说开发德昂族茶文化可以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影响,那是因为德昂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这些优良道德传统,虽然古朴,具有原始的韵味,但却闪耀着古老的文明,反映着现代文化的光辉,是当今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础。其次,在德昂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茶才可能意到。所以,德昂人在生活中不论办什么事都离不开茶,探亲访友茶叶是必不可少的见面礼。宾客所至,首先煨茶招待,认为这比招待家宴更为重要。男青年求婚:首先送女方的礼物也是茶。婚丧嫁娶,邀请亲友光临,一小包茶叶就是主人的请柬。做错事欲求得到对方的谅解,送去的也是一包茶叶,以表示其悔改的诚意;若是送钱或物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会被对方认为是无诚意,不懂得德昂人的礼节。德昂人的这些风俗习惯,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新颖的感觉。能够把德昂族茶文化真正的做起来并做好,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打造了德宏州的旅游品牌,一说起民族特色的茶,人们就会想到德宏州三台山来逛逛,不仅品尝一下这里的茶还可以感受这里浓郁的民风民俗。当然这样的发展肯定是有个过程的。只有对德宏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做出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打出旅游品牌,才能使德宏旅游业得到新的发展,真正走出旅游冷区域。

四、德昂族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一步设想

(一)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

前面的一些例子证明德宏州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知名度为什么不能与之相般配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掘不够,发掘不深;二是宣传不够,流于表层。对茶文化进行的研究总体看来投入的力度是有限的,对这一领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观注。这可能与人们对德昂族的茶的认识不足有关。针对这一不足,可以让当地旅游局和电视合起来专门给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做一期或连续几期介绍,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和报纸杂志的报道这些渠道来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建立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展馆

德昂族茶文化是以其深厚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为基础来衬托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如果光凭导游的叙述和旅游小册子里的介绍,游客肯定不能全方面的了解德昂族茶文化。我们可在三台山乡政府旁建一个德昂族茶文化展馆,展馆里不仅展示和德昂族茶文化有关的古诗歌、用老茶树干雕刻而成的佛像还有不同风俗茶泡制过程的展示区,如:择偶茶、提亲茶、定亲茶等。这样一个茶文化展馆对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必须要以市场为标准,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拿茶文化旅游商品来说,我们可以在茶文化展馆的一角另辟一区域,把茶叶按不同的风俗装包,把其风俗特征写好放在茶包里。待游客参观完所有和茶文化有关的资料、佛像和表演后,既可到这一区域来购买自己喜欢的茶。

(四)游客体验服务

游客体验不仅可以带动游览氛围还可以让游客对此次旅游记忆犹新。游客来到三台山首先由当地导游带领其参观德昂族的茶园,参观的同时解说制茶过程,特别是德昂族最有特色的酸茶。参观完毕到指定的德昂人家中游客开始自己制作酸茶。该景点不仅负责保存游客制作的酸茶,制作完最后一个步骤是在发酵酸茶的坑旁,写上此坑酸茶是由谁制作的。这样你就有可能吃到亲朋好友制作的酸茶,可以刺激游客故地重游的愿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峻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泰勒 原始文化 [M] 1871

[3]余接成, 借旅游之力壮茶业经济 [J].中国茶叶,2005,5: 10.11

第5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陕西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陕西,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现代化的城市,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将把关注点放在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打造西北地区敞开对外的国际开放门户,介入全球化竞争与全球交流合作,实现陕西综合影响力在国际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陕西地方特色文化之一,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研究具有浓厚的文化属地性。弘扬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文化,开展陕西茯茶文化资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对外推介的翻译研究,有利于扩大陕西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带动陕西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对陕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研究拟转变传统的文化理论研究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搜集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的文本资料,尝试为陕西茯茶企业建设提供宣传平台,对外推介陕西茯茶文化品牌,提升陕西茯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陕西茯茶文化的影响力。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相关研究

陕西茯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茯茶名字起源研究;茯茶发展历史;茯茶工艺和成分研究;陕西茯茶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茯茶名字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官茶音变之说和附会茯苓之说。持官茶音变之说的研究者们引经溯源,认为茯茶是“附茶”“副茶”“福茶”的音变,取义“官茶之附属”,或者因其保健功能而取义“福乐安康之茶”。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由于茯茶含有类似茯苓的成分而得名(韩健畅,2015)。

研究茯茶发展历史的学者从自然条件、物质基础等方面分析了陕西茯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即在千余年前的茶马互市贸易中,由于咸阳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经济枢纽作用等原因,陕西形成了独特的茯茶文化(韩星海,2012;侯凯东,2013;张家琪,2016;李通,2016)。在历史上,陕西茯茶文化随着茶马交易的发展而久盛不衰。

茯茶工艺和成分研究的主力军是食品专家、微生物研究专家和茶叶成分研究者,他们从茯茶的制作过程,尤其是“金花”——冠突散囊菌的产生而带来的独特功效,以及成品化学成分分析、贮存时间与方法对“金花”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研究(彭晓赟,等,2011;梁艳,2011;李适,2016)。

陕西茯茶的历史意义与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茯茶在历史上的经济作用——是茶马贸易的主要物资与交易对象;茯茶的独特的政治作用——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人口结构并缔造了少数民族城镇,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边疆治理途径(段继业,2010)。

这些研究从理论角度和工艺角度对陕西茯茶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如何建立立体化的茯茶文化,以及如何从新的角度对外宣传茯茶文化、促进茯茶产业发展的研究未曾提及。因此,该研究汇集整合陕西茯茶文化的各种文本资料,结合外宣翻译和宣传网页对外推介陕西茯茶文化。

2.2 项目研究的基礎条件

首先,作为咸阳师范学院“陕西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对外推介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指导老师在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材料与经验,对地方文化研究也颇有见地,有助于该项目的开展。

其次,项目负责人具有组织领导能力,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严格要求,善于总结、归纳、整理信息。成员们学习了英语翻译必修的基础课程,对翻译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例如专业课程《英语翻译教程》系统地讲解了英语翻译方法、步骤等理论知识,对汉英翻译实践很大的帮助。尤其重要的是,成员们对所研究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具备基本的创新研究能力,非常愿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的摸索和创新。

最后,项目组成员就此项目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收集了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文本部分资料,对已有的网络资料进行前期整理,为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该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组成员对该项目所用理论都很熟悉;具体的任务分配、实施步骤及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完全保证该研究的顺利开展。项目组成员将会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开展陕西茯茶文化资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对外推介的翻译,宣传中华灿烂悠久的丝路文化中的关色茶文化,培养精通地方文化的翻译人才,积极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3  项目研究的意义

陕西茯茶文化的研究及其对外推介文本材料英译,将进一步促进陕西地区茯茶产业、茯茶文化的发展。茯茶文化带来的特色旅游及其所衍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旅游效益。

陕西茯茶文化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陕西地区茯茶企业外宣文本、茯茶小镇特色旅游文本、茯茶文化研究文章、政府和茶叶协会的相关活动、研讨会公告等。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可提高茯茶文化的宣传效果,加深国外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提升陕西旅游文化品牌,扩大旅游特色文化景区的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企业效益。

据统计,目前咸阳市共有茯茶生产企业40余家,销售企业53家,从事生产、研发、销售从业人员1万余人。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的研究与实践,使地方特色企业与高校科研创新力量相结合。地方特色企业得益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助力将迅速发展,尤其是其品牌知名度的扩大以及出口贸易的发展。

此外,该研究团队将联系陕西茯茶企业,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陕西经济建设。这些对于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增强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项目实施方案

4.1 项目研究内容

(1)对近10年关于陕西茯茶及茯茶文化方面的文章逐一梳理,收集陕西茯茶文化的起源、陕西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点、茯茶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等文本资料,形成较为完整的陕西茯茶文化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1份。

(2)实地考察,深入茯茶企业、茯茶小镇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包括茯茶工艺、茯茶文化、陕西地区茯茶企业外宣资料、泾阳茯茶小镇旅游推介文本等对各种文本资料,建设性地提供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

(3)整合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尝试建设陕西茯茶宣传平台,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促進茯茶贸易、实现产品价值,扩大陕西茯茶行业辐射力,推动陕西茯茶产业发展。

(4)研究茯茶文化推介文本英译时的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分别从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地域因素、文本用途、语用意义等角度探析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4.2 项目组织实施

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通过网络等有效途径查阅语料库相关文献知识,并熟悉研究基本流程,为陕西茯茶文化的调查研究收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项目负责人与全体组员通力合作,进行项目实施。负责人全力把持项目实施具体过程,并确保组员安全和实践调研的顺利进行。各组员认真负责,及时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

(1)2018年5~7月:整理关于陕西茯茶文化的文献资料,分析陕西茯茶文化的特点与发展阶段等;阅读关于翻译策略的有关文献,确保项目组成员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2)2018年8~10月:初步设计好整体研究框架后,项目组成员对陕西的茯茶企业、茯茶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关于陕西茯茶的双语文字性介绍资料,获取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与数据。

(3)2018年11至次年1月:整合陕西茯茶文化理论研究和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尝试建设陕西茯茶宣传平台。

(4)2019年2~5月:项目组及时总结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过程中的经验,开展基于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的英译策略研究,以实现其应用价值;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项目进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研。

4.3 项目训练预期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整理陕西茯茶文化的的文本资料,如历史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历史嬗变过程等,撰写研究报告1份。

(2)通过网络资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陕西茯茶推介相关汉英语料,汇编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文本小册子,其文本材料包括陕西茯茶企业外宣资料、泾阳茯茶小镇的旅游文本等。

第6篇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艺术起源于1950年,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开展政治宣传、茶道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等。至1990年,茶道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成立的“凤庆茶文化艺术团”,主要是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对凤庆茶道文化进行宣传。茶道文化中的音乐,采用佤族、彝族、傣族等民间音乐,并加以改编而成,是新时期茶道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文化艺术的兴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提高,现今,在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各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已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色彩,其音乐形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变异。

一、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及其渊源

音乐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那茶道文化中的应该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道文化是指整个茶道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得总和。①狭义的茶道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据《凤庆县志》记载,1950年凤庆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凤庆县“人民文化馆”,主要开展政治宣传、茶道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等②。也即是说,凤庆茶道是1950年以后开展起来的。当时茶道文化表演并非有专门的队伍,只是一些爱好茶道表演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表演,不分任何表演场合,只要有一空地就可进行表演。喜庆节日时表演就更加频繁,茶道文化表演慢慢地发展起来。1990年,凤庆县正式成立了“凤庆县茶文化艺术团”,此时,茶道表演更具有了规范性,在茶道表演中,以民间歌舞,器乐的形式展现给人们。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茶道表演,淀积了丰富的茶道文化的音乐资源。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篝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畔,无不飘荡着音乐和歌声。

用土陶罐考茶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茶俗,拿出平时精心采摘制作好的茶叶,直接抓一小撮茶叶放在土陶罐用火塘上的红炭,边烤边抖,直到茶叶发出浓郁的香味。在茶道表演中,采用佤族、彝族、傣族等民间音乐,以民族民间歌舞及器乐为基础,把民族民间的习俗,各民族的音乐展现给人们。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凤庆茶道文化中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了,更加突出以宣传茶叶为主,以实现更大的利润为目的,融入民族文化的音乐也变得少了,表演都是以专门的舞台为主。有领导视察工作或到地方宣传工作时才进行表演,平时基本上不表演,这样就淡化了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人民群众对凤庆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越来越少了。现在,茶道文化中使用的音乐变得现代化了,民族特色的音乐也产生了一些变化,那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更大的阻碍。

二、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表现及其重要性

(一)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1.突出民族民间茶道表演形式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在民族民间音乐歌舞中,不仅能显示该民族的文化,还能突出民族民间音乐对该民族的重要性。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以佤族,彝族为主,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明白民间茶道表演主要是借助歌舞、器乐的方式传达给群众,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在表现传统民间音乐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2.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以佤族音乐为例)突出了它特有的民俗特征,在茶道表演中多以民族特色为主,突出佤族人民的音乐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茶道表演引导出本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参与了某一个阶段的生活方式,换言之,生活方式制约了音乐风格和这种风格的某些音乐作品的特征,透过茶道表演对民族音乐、舞蹈的演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或阶级的生活方式。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中,佤族人民以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动听的器乐吹奏,表现出特有的音乐风格,从音乐中,可以突出民间人民纯朴的生活方式,旋律简单自然的音乐特色。

(二)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价值

1.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是反映一个民族特点的心理面貌的一门特殊文化,在茶道文化表演的形成中,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也就是说用他们民族文化的方法,用民族风格来表现某种民族情感,产生全民族共鸣的宣传效果,达到推动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目的。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既然有民族性,那它必然有为民族服务的特殊价值。早期的凤庆茶道音乐吸收当地佤族、彝族、傣族等民族民间音乐,加以改编、及其舞台化,使人们在欣赏茶道的同时,聆听到只有在山区或田间才能听到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茶道文化表现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宣传凤庆民族特色的一种手段。因此,凤庆茶道中的音乐既体现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民间艺术以另一种生存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关于凤庆茶道对当地民间音乐的吸收,下文将进一步说明,这里从略。

在凤庆茶道文化的表演中,看到一段舞蹈表演,都流露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听到一段音乐,都会随之融入到音乐的情景中,这就体现出民族民间音乐对一个民族的价值。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出了民族的心声,凝聚了人民团结的力量,在整个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独特的影响。因此,从凤庆茶道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民间音乐存在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凤庆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间作为其表演的基础和依托,在茶道表演中,更应该注重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扬。

2.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及其社会价值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不同的个体溶和在同一感情中。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乡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③

这句话就明确地揭示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使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要和各种困难作斗争,使人类的群体性得到高度的发展,进而形成国家、民族和各种宗教团体。就一个团体来说,要形成一个稳固的团结群体,没有调和这个团体的纽带是不行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艺术中是形成这种纽带作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从现代社会来看,在一些单位团体中,比如有些大学有自己的校歌,一个企业也有自己的创业歌。这说明这些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来树立形象,增强凝聚力,团结群众一起开创事业,发展事业。正是如此,在凤庆茶道文化表演中,也是运用民族民间音乐来加大这种表演形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佤族人民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一个团体,一起唱着歌去劳动,这个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来减轻劳累,增强她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信心。可见,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表演中以及社会生活中能起到特殊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三、凤庆茶道文化中音乐的变异情况

凤庆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有彝族、傣族、佤族、苗族等。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主要以佤族、彝族的民间音乐为主,表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本文以茶道文化中佤族音乐为例,分析原来使用的音乐与现在使用的音乐异同。

(一)早期采用的佤族音乐

1990年,凤庆茶道文化的音乐早期以佤族茶道音乐为主,通过佤族歌舞音乐形式直接引用于茶道表演,体现佤族民间单一音乐风格,以此传播佤族民间风情。具体形式采用了佤族木鼓舞、佤族山歌、佤族小葫芦笙等,以简炼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特色。乐器主要有佤族民间葫芦笙,其中包括佤族小葫芦笙和中葫芦笙,小葫芦笙是佤族吹奏器乐之一,小葫芦笙的音色比大,中型葫芦笙清丽,悦耳,外型与普通葫芦笙相似,只是比一般的葫芦笙更小巧。表演的场景:将茶具,茶叶等放在表演场地的中间,表演的民间艺人坐在中间。常用的乐曲有佤族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

这首曲子表现了佤族音乐的特色,主要采用“duo.mi.fa.so.la”这5个音组成不同的旋律型,明显突出了佤族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这种结构,表现出了单曲反复型结构,根据茶道敬茶的程序决定乐曲反复的次数及其终止。该旋律音乐形象鲜明而集中,好听、易记。

早期茶道文化中的音乐是茶道文化的主体,茶道文化与民族特色并存。

(二)当前使用的佤族音乐及其变异

佤族民间器乐的吹奏,如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且与早期的音乐相比,音乐的形态变得更加明了,音符的时值不再丰富多样,节奏型更加简单,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许多电子音乐。同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也吸收了白族歌舞的音乐成分,至于这白族歌舞是否来自民间?是否传统?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虽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吸收了更多民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成分。但是,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难以突出各民族的风俗,已没有了“凤庆茶道文化”特色的存在。虽然现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也在逐渐转型,但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更多地方的传统特色。“例如,在音乐生活中主导乐器的改变,像开孔的音位等,则会导致音律,音阶调式形态的变化,就会导致‘变迁’。所谓‘中心特征’,就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而言,我们认为还是民族音乐中的律制,音阶调式、旋律型和节奏型等。”④

佤族民间音乐由保存的音乐形态从中心特征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可能不是完全改变),那么即使这些乐器,演奏的还是原来的乐曲,还是在茶道文化音乐中使用,但无形之中其音乐形态已经变化了,中心特征的变异,导致音乐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的音乐中也产生了变异。

10多年以来,佤族的音乐形态从封闭的,不开放的跃迁到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其音乐产生影响。由于汉民族与历史上较为落后的佤族形成文化上的落差,在交流之时较为落后的文化形态则会更多地汲取先进文化形态的成分,其民族民间音乐形态必然会受到影响。

社会变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培养新一代的民族干部,作为这些受了新思想,新观念的民族新人,务必将新的思想方法带给本民族,这其中也包含艺术领域的工作者,由此使得音乐形态产生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来的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以往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处于深山峡谷之中的人们的自然封闭性因素越来越弱,人们通过寻音机、广播、电视、电影等多种媒体对汉文化的感受越来越深,在音乐方面首先就是汉文化的音阶调式,音律观念必然对佤族的音乐文化形态造成影响。再有,如今茶道文化的音乐有文艺团体,这些团体对当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导向作用。由于民族民间音乐的音律基本固定,当地的音乐工作者在将本民族的特色加盟乐队时,考虑到音律的协调,音响的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自觉不自觉地对本民族的特色进行“改造”,这改造的同时,便有意无意地改变了本民族音乐形态的某些中心特征。那么,在将汉民族音乐形态的中心特征与佤族民间音乐形态的中心特征进行比较时,则应该本极其谨慎,对原来的佤族民间音乐和现在的佤族民间音色的形态,加以比较,观察其优劣异同,是否保存了原始形态的特色,保留传统,注重佤族民间音乐的形态特征,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看到佤族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发生的变异,我们不得不想到其他民族的音乐也会随之产生变异,面对现实,对凤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一是加大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这就要求对音乐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培训,懂得更好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

二是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政府行为显示出非常的重要性,即由政府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指导对民族民间文化财产的鉴别与选择,就像博物馆一样,择定有保存价值的多种民族民间乐队以及深怀绝技的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最好是茶文化艺术团、研究所能够选择一些民族民间的乐种,乐队进行重点地扶持帮助,参与进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更好地对其所保存的音乐传统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使其摆脱目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逐渐巩固这些阵地,可以有效地阻止荒漠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不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努力把传统音乐的精髓,富有成效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成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传人,使凤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得以更好地延续。

注释:

①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②参见《凤庆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7篇

据专家考证: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提茶解之”的传说。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饮茶,这与茶的“芳香冠六清,溢味播九区”、“鲜明香色凝云液,清澈神情敌病魔”的防病治病作用密切相关。关于茶的药用功效,历代有关医药的文献中多有述及。

今天业内人士将茶的医疗效用总结为:生津、止渴、解热、消暑;除口臭、助消化、增进食欲;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少睡、益思;利尿、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防治坏血病;固齿强骨;去脂、减肥、防治动脉硬化;清肝、明目、保护视力;解毒、防癌、抗衰老、延年益寿等二十多个功效。饮茶不仅能防止人体动脉硬化的产生,而且还能去脂减肥,使人不易发胖。

饮茶满足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人们以茶为对象,书画记事,诗赋唱和;人们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千百年来,茶悄悄融入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形成独特的茶文化。随着岁月流逝和世迁,茶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默默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中国茶文化也形成更为深厚的内涵。

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都是意味隽永的佳句。茶之称为茗,乃是其来自草木吸取了万物精华,所以茶是有灵气的。文人富有才情也许和喜欢喝茶有关。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人将饮茶视为美的享受,以茶会友,以茶入诗,蔚然成风。茶作为普通饮品已经和酒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唐诗中“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将二者相提并论。这有赖于禅宗的提倡。佛家有“过午不食”之说,禅宗注重禅定,这都需要通过饮茶来振作精神。茶也是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品。茶税收入也因此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人视品茶为风雅之事,咏茶之作举不胜举。唐代元稹《赋茶词》云:“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唐代僧人皎然的《饮茶歌》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中唐陆羽所著的《茶经》的出现标志着饮茶已经不是单纯的起补充体液的作用了,它上升为生活的艺术。

茶之味清淡、平和、甘冽,相伴国人数千年。饮茶不仅是为了解渴,也是一种心境和趣味。茶之意趣在于品,品茶是件快慰的事,人们从品茶当中还会发现很多人生哲理,寻找出为人处世之道。真正的品茶需要有富裕的心态、空闲的时间、以及“和、静、清、寂”的氛围,才能达到神清气爽、心气平静,“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古人说“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饮茶的妙处不只在品其香,还在于清香袅袅中一壶在手,清心怡神,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茶是清静的、内敛的,清茶素淡却隽永绵长。品茶的闲情逸致,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让人有所忘怀、领悟。细细地品味,慢慢地琢磨,一丝一毫也不漏掉,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茶的意境,茶的真味。“一碗清茶谢知音,半生知己有几人?”与友烹茶长叙,如入世外桃源,喧嚣纷扰烟消云散,于茶间安享人生况味。

乌龙茶是所有茶类中最耐人寻味的茶叶,属半发酵茶,由于色泽呈青褐色也称青茶。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所以乌龙茶既有绿茶鲜浓之味,又有红茶甜醇之美。典型的乌龙茶,叶缘呈红色,叶片中间呈绿色,故有“绿茶红镶边”的美名。汤色黄红,滋味浓醇,具有独特的花香和果香,回味无穷。铁观音便是乌龙茶的一种,我喝的茶大多为福建的友人所赠。

乌龙茶于19世纪中期由福建闽南首创,后传播到闽北、广东和台湾等地。乌龙有八仙,仙山隔云海,海海漫漫一盅盅淘尽,待饮到酣时,便觉两肋清风,心境高远。茶是经了洗礼与严寒,经了白日与黑夜,将土地的真气、日月精华尽敛一胸。

茶是文明健康的天然饮品,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茶叶在欧洲的风行,最终导致了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的习惯,成为家庭中最温馨的时刻。

在北京,下午茶的含义大概有两个:一是休闲,二是交际。一个人、两个人躲在靠窗的一角,享受下午缓慢而又甜蜜的时光。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享有悠闲自在的时光。下午茶就是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休憩与喘息,偶然的驻足与停留。

第8篇

关键词:贵州;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74-02

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贵州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目前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贵州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各具特色,但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待进一步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有系统、完善、可行的规划。政府应做好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规划。

首先,应注重提高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融合度。贵州正逐步重视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贵州亦早已重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但将二者有机融合尚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之下,贵州确立以“生态立省”、“旅游立省”战略。而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首位,故发展贵州旅游业必须开发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统筹贵州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全面开发,整体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使贵州特色饮食开发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规划一定要突出贵州自有特色,注重打造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和鲜明特色。如民族风情旅游应是贵州旅游业的重头戏之一,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规划就应注重与当地的民族节庆相结合。

二、树立文化战略意识

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植根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土壤。每个地区都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应注重结合当地相关的历史文化。当然,要充分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包括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应对贵州饮食文化包括古代、近现代、当代饮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突出贵州饮食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如贵州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末明初。贵州有土司大大小小上千个,最为著名的有四大土司,即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土司。土司制度留下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饮食文化,应对土司菜系进行整理和包装。另,唯有贵州将屯堡文化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应打造贵州屯堡特色饮食文化品牌,使贵州饮食文化借乘屯堡文化之东风走出大山。再如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应充分抓住红色旅游的特点,开发特色系列菜肴、“忆苦思甜”系列菜肴、红色之旅特色系列菜肴等,并注重与相应地区农村的素食文化相结合。

把饮食与贵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贵州饮食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途径。要对贵州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恢复和整理,加大力度整理贵州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典故等资料,对它们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点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故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特别注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三、注重品牌建设

培育贵州旅游餐饮品牌名店。贵州餐饮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培育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名店和能充分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餐饮龙头企业。贵州应该有自己的餐饮知名品牌。此要求政府首先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餐饮企业走品牌化、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贵州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名店。政府应指导、授权相关机构或商会对绿色餐饮企业、餐饮名店、名师、大师、名菜、名点等进行认定,并结合贵州主要旅游线路、主要景区(点)及主要城市,由政府相关机构或相关组织组织专门的评审会,定期评定“贵州特色餐饮特色名店——旅游餐饮接待推荐单位”。针对贵州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旅游知名度的提升,餐饮特色名店发展战略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餐饮特色名店除了要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外,国际化和专业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当然相关评审应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例如可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适当地注重官方、专业机构的评定意见与民意相结合。评定应是非终身制,评定后定期还要进行复核评审,对已获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对违规企业给予警告甚至摘牌,同时不断吸纳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加强地方特色餐饮企业的开发。

在树立名牌战略思想,打造当地餐饮名店工程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传统餐饮老字号,致力于贵州特色餐饮美食业的文化传承、品牌维护和品质提升。

四、设计推出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和欣赏需求。我们可根据贵州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如贵州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百万千升产量、千亿元产值”为目标打造全新的白酒产业。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贵州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注重与贵州经典的红色旅游路线相结合,如仁怀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而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当然,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更应是旅游线路设计中所考虑的重头戏之一。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加入主题鲜明的酒文化色彩,不仅有利于贵州旅游业乘贵州酒之美誉而名气大增,而且有利于酒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贵州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贵州茶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其实早在隋唐时期,贵州的茶叶即已通过交通干道,与邻近地区进行贸易。陆羽《茶经》说:“(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昔得之,其味极佳。”贵州可打造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如凤冈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明确了“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生态旅游和茶产业结合,通过对旅游业的宣传推介,提升茶产业知名度。茶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载体,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共赢。

除了可打造贵州酒文化、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之外,贵州还有诸多饮食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如亦可打造以辣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2005年9月28日,中国遵义首届辣椒节在遵义县虾子镇隆重开幕。同日,遵义县被认定为“中国辣椒之都”。总之,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尚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完善。

五、搞好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

贵州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如茅台酒、老干妈、酸汤鱼系列、花江狗肉、丝娃娃、玫瑰糖、牛肉干、都匀毛尖等。仅贵阳著名的风味小吃就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素粉(酸粉)、夏家麻辣烫、洋芋粑粑、酸汤鱼、水城带皮黑山羊米粉、豆花面、刘二妈米皮、贞丰糯米饭等等。

应将上述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生产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各种档次的旅游商品,从而促进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如修文县近年来不断加快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该县已成功开发出猕露—猕猴桃饮料、有机兔—兔大哥系列、桑椹果系列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扎佐蹄膀、萝卜干、蜈蚣桥豆腐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了较大提高。该县还大力发展了以桃源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屯乡独山村、扎佐镇大河村农家乐,以六广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广镇滨江村农家乐,以春赏花、秋品果为主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谷堡乡折溪村农家乐[1]。

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外乃至国外推介贵州饮食文化、贵州旅游业。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文化和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随着多彩贵州商标的全面注册和推广使用,“多彩贵州”品牌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多彩的贵州饮食文化及旅游资源是“多彩贵州”的重要内涵。

2011年8月1日起,融合品牌化、符号化系统传播理念的“贵州”形象标识正式启用,今后将用于政府系统以及系列经贸、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活动中。2011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于8月18—20日在贵阳举行。据报道,讲述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多彩贵州·神奇之旅》,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华民族》栏目播出。专题片由4集系列节目组成,以“衣、食、住、行”为主题,介绍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4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吃遍黔山秀水”是节目主题之一[2]。在立足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从而使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第9篇

在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茶正演绎着一代商业英豪的新警世名言。

位于人民路与天山路交叉口西北角的“茶马古道”平价超市,云集国内500多个品种1000多个等级的名茶和数百种品茗茶具,志在打造全国一流的茶叶超市,打破茶叶价格居高不下的格局。“让老百姓喝得起好茶,”这是他们的宗旨。

带着一种对茶文化的探索与好奇,记者采访了该超市总经理姚河汀,听他娓娓道来,才知茶包涵着这样深的历史渊源。

“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是否用餐,寒暄之后就是行茶礼,根据客人的身份,敬上不同的茶水,茶礼成为中华礼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茶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古代名人多有饮茶习惯,如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坡等高士关于茶的诗句更是多不胜数,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在民间对于茶礼的重视程度可以用这样一句俗语来概括:“这可是我最好的喝茶衣裳了。”

中国人喜欢茶、研究茶。种茶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了茶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

西汉时就有了饮茶的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

在农业社会,茶是最重要的外贸产品。丝绸之路的最大功能是运茶。

因为在我国的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地,自唐代开始,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量稳步上升。茶叶只有被游牧民族认识其功能并作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时,才会成为民族贸易中的重要商品,茶马互市便在唐宋时期的西北地区应运而生。茶叶对游牧民族的作用,是消食解渴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当时,三筒“七子饼”可以换一匹良种马。这种原始的交换方式,形成茶马古道。

在西部游牧民族中有句话:“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

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普洱茶、金尖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发达兴旺的年代,但以武功论,与之毗邻的吐蕃王朝似有过之,从松赞干布起历代赞普,倾慕李唐王朝灿烂文化,广泛汲取,饮茶之俗,为其重要一环。公元七世纪初,藏民族的杰出英雄松赞干布昂首马背,打败羌族部落,统一了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起威震东亚和南亚的吐蕃王朝。强悍猛勇的松赞干布并非一介纠纠武夫,他对唐之文化崇拜得五体投地,早在唐贞观八年(634),即派使臣入唐都长安,对唐文化进行观摩,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优礼,大约在此时,吐蕃方知有茶叶这种饮料。贞观十五年(64 1)文成公主人藏,她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工艺品、药材、书籍,另外还带去了茶叶,从此,吐蕃宫廷的最高领导层开始饮用茶。开元天宝之际,唐人已广泛饮茶,南北各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出售,行人付钱即可得茶。

听一位茶道高人议论:二战后遭原子弹袭击的日本广岛和长崎,有三类人活了下来,从事茶道之人、种茶之人和长期饮茶之人,是茶中抗辐射和防癌的物质让这三类人逃过了生命的灭顶之灾。中国人讲究喝茶长智慧,没想到茶竟然有这种神奇的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个时期,茶成为统治阶级控制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茶叶一直是官方的专卖产品。

如同其他成瘾性消费品一样,茶叶和鸦片既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1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与这两种特殊商品密切相关。更准确地说,这两种商品贸易的兴衰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很快使中国大量的茶被运往欧洲和世界各地。

外国人通过瓷器认识中国。当时,茶叶在中国的边贸额中占到85%,最初,中国人拿茶叶、丝绸和瓷器换取外国的自鸣钟。后来,中国人用这些东西换取西方人的银子。这样,英国、西班牙等国大量的白银外流,并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西方的殖民主义者为了改变这种巨大的商业逆差,操纵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入鸦片开始,从此中国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民族挣扎史。直到清朝末年,鸦片终于在中国泛滥成灾,最终引发了。

由于当时英国正忙于中国的,它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变成独立的美国,英国因此丢掉了美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叶影响了世界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茶叶的产量和产区大有改善,使昔日的贡品茶也可以走入普通老百姓之家。

茶叶作为一种农副产品,它的价格并不很高,但是,由于各地的气候和水土、制茶的工艺和传统习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茶系,有一些茶种非常珍贵,使得别有企图的商人哄抬物价,甚至以次充好,使茶叶的价格失去了本源,许多寻常百姓望“茶”兴叹。

“茶马古道”公司搜集全国数十家名茶产地,采取包山、包地或者大批量集中采购的形式,降低了成品茶的单价,把高档茶叶的零售价降低了5―8倍,大众消费茶价格降低了1―2倍。

南阳茶马古道茶业有限公司是中南五省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茶叶超市,位于天山路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北角,营业面积900余平方米,主要经营台湾杉溪、台湾梨山、台湾阿里山、普洱、福建铁观音、大红袍等系列茶,并荟萃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信阳毛尖、阳羡雪芽、蒙顶甘露、敬亭绿雪、竹叶青、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全国各地名优茶种,经营品种达500多种1 000多个等级,产品涵盖了从最高档的茶饮到一般平民消费的各个层次,从而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除经营各种名茶外,茶马古道还全国各地精致茶具,倾力打造一站式茶业供应链。茶马古道的经营模式是以连锁零售为龙头,批发供应为主导,旨在打造河南省最具影响和规模的茶叶连锁超市。

南阳茶马古道茶业有限公司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彻底结束茶业行业的暴利时代,使茶行业步入一种透明的经营轨道,还原一个产业最本真的价值。

今天当我们品茗于斯室,想象着古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佳话,回味着漫长的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史,真是无上的享受。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在现代中国文明建设的宏大工程中,茶文化的作用力仍在不断增加。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茶的沟通能力会更加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茶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

香飘四海的南阳茶马古道茶业,志在蕴造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在繁忙奔波的生活中,那一缕缕茶香,那一丝丝微甜,一点点苦涩所营造的烟斜雾横的意境,让多少人留恋忘返,似乎凡尘杂事也随着这烟这雾而消散,人生的爱与哀愁也在品茗中稀释溶解,心灵也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在我看来,南阳茶马古道茶业在南阳一定会发扬光大的。因为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

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精英文化阶层七种修养:“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成为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间文化的一座桥梁。茶在两种文化层面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成为唯一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沟通方式。事实上,茶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扮演着沟通高雅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们多几分民间情怀,也可使百姓们多几分高人的情趣。

这实在是一个很可爱的角色。

其次茶还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在这种情势之下,以茶会友、客来敬茶等传统民风,便显现出特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10篇

关键词:美学文化;茶文化;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10-02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作为创作主体,以真实的故事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示,展现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对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的思考。在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等,作为文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和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一个“中国形象”的又一个代表作品。纪录片《茶》可以看作是继《瓷》《丝绸,重新开始的地方》等又一个典型代表作。

一、茶文化的纪录片传播的形式美

纪录片《茶》在美学上的成功,不论是从客观上来说还是从主观上来说,此纪录片美学上的传播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1.传播的语言美

全片的语言是诗化的。例如:一片树叶飘到了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纪录片中到处都有这样诗一样的句子,那么美妙、灵性、深刻的解说词,《茶》中的解说词具有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复调的特点,很多句子已经成为经典。例如: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此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直接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的结尾处,布朗族老王子最后犹如启示录般的语言。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真实、坚毅,余音袅袅。

2.传播的节奏美

导演对作品节奏的把握,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败。艺术作品内在的律动是节奏,说不清楚讲不明白,非常微妙,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茶》的节奏感把握的十分到位。往往是一中一西,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比如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讲到广西山沟沟里的打工妹采完茉莉花,回到老家收包谷喂猪,平实动人;下一个镜头就立即切换到了美国,去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寻找茶人马修了。这种节奏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跨度和张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一碗茶汤中又如此融通。

3.传播的结构美

观看《茶》这部纪录片,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如果只是茶余饭后猛一看,就会如同在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整体面前一时会措手不及。《茶》的每一集都有精密的结构层次,比如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一个层面要在地理版图上讲清楚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风貌,包括边销茶和茶马古道历史;第二个层面要讲清楚中国的“非茶之茶”,虫茶、花茶、奶茶;第三个层面,在于对茶人的描述,表现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信仰;最后,在这一集的整个文化理念上要有一重阐释,那就是茶文化有着无限的包容性。此纪录片共有六集,这六集之间同样有一个大结构。第一集讲中国的六大茶类,第二集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边疆,第三集传播到了东南亚,以日本茶道为重点,第四集传播到了印度、俄罗斯与非洲,第五集转播到西方世界,以英国下午茶为重点,而最后一集则全部讲茶人。从茶开始,走遍世界,由人结束。虽然有很多爱茶人士渴望看到续集,但是就这部作品目前的结构来看,除非完全另辟蹊径来做,否则是根本无法再续的。

二、茶文化传播的独悟茶道与人生的内容美

品茶养性,领悟人生,体味生活。其实喝茶讲究会品茶,品茶使人性格变得不冲动,更加理智。品茶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因为喝茶时看到清新的茶叶,犹如身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中的树木河流和谐一体。从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到茶道与人生的传播的内容美,此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传播的自然美

透过此片我们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个茶产区的自然风貌看了个过瘾,世界茶文化自然景观之美尽收眼底,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国家地理”。?茶文化的千姿百态是本片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茶文化的各种风貌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云南烤茶的质朴美,潮汕工夫茶的古典美,英国下午茶的优雅美,成都老茶馆的闲适美,龙行茶的武术美,茶马古道历史的苍茫美,泰国拉茶、广东凉茶的时尚美,藏族酥油茶的信仰美,日本茶道的枯寂美等,作品之丰富实在无法一一罗列。另外,在民间茶文化的基础上,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茶文化是完美的,这才是最大的误解茶。

只要说到茶,我们联想到的都是高雅的人士端着精致的茶具,细细回味茶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茶文化似乎是与茶有关的茶余饭后人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纪录片《茶》可以带领观众,走入到最为真实的茶文化世界,让老百姓对茶文化有全新的理解。除了走入最古老的茶馆、茶园外,《茶》还走访了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最普通的茶人,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文人,仅仅因为喜欢茶而成了片中的主人公。

2.传播的情感美

我们看到大量真实、丰富的茶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常常被茶与人所感动。感动,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且这种感动很本质、很深层,并非煽情。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点上流泪,这也是茶特有的感性之美。第二集中那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我们看到她一直收养一群智障儿童,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茶道,以此感恩社会。同一集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制作蒸青绿茶的中国恩施聋哑小伙子,无比专注的制茶镜头。再比如,第六集中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丹下流茶道家丹下明月,她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战犯,她对着镜头非常平静的叙述说:“二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被处决了”。其中蕴藏着多少家国历史、个人命运。从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很高的感动,这种情感同样是茶带给我们的,它远远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是深刻的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诚如雨果所言,一切主义之上有一个人道主义。这是茶的情感大美,体现了普世价值。

三、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格调决定品质

从形式到内容,综合这一切美感的,是作品的格调高。天下唯有格调高。不错,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乃至影视,一切艺术皆然。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解决,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只有格调是无法言传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

笔者曾经读过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他提出读红楼有三个层次:论、辩、悟。笔者觉得这个方法论很有启发,我们欣赏、解读《茶》这个纪录片多么相似。可以“论”,用一套专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理解作品,结构、语言、镜头、画面……。也可以“辩”,有扎实的茶文化的考据、探究,正本清源亦或咬文嚼字。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恰恰是“悟”,可以供我们悟的作品原本是寥寥无几的。“悟”是用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审美方式,不用“悟”的方法在审美上是很难达到这部作品的,因为作品的完成也是基于所有的创作者对茶与生命的“悟”。作品拍好了一个茶的主题,而人们得到的启示却是关于宇宙整体的思考。

《茶》的播出会普及茶知识、带动茶文化热、促进茶的产业和经济。但在审美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终极坐标,不只是在茶知识、茶文化、茶产业上,它奉献给人类的,是一个性灵之作,是属于生命、属于灵魂的宇宙整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坐标就是茶本身。

2.人生哲理与“茶文化”的完美升华

纪录片《茶》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京剧》《丝路》之后又一部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时代活力的代表作,此片的亮点就是通过讲述普通茶人的故事,以表达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全世界的人文诠释与对时代的思考。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太姥山白云寺的长净师父说到,茶代表着万法回归内心,生活回归平淡方为真谛。泡一杯茶,起先浮在水面上,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沉淀了。在纪录片《茶》中,饱含哲理的解说词有很多。例如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第二集,路的尽头,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茶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这么饱含哲理的解说让观众对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QQ空间里,会有好友转发或收藏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片,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追求,再比如当下国内,有许多爱美的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去做整容手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生活,抛开物质方面,我们生活在很糟糕的世界里,包括对爱情的感受,都是冷淡漠然的。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完美,但是完美却可以在某一瞬间出现。例如日出和日落,一段美好的爱情,人与茶,将茶或一杯茶,获得完美的体验。也许,茶的深意,就在于平和中的完美吧。

在此纪录片中,大量真实可见的的草根茶人被大胆运用,没有了呆板的专家说教式的阐述,拉近了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甚至片中偶尔出现的名人竟然给了人们格格不入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的,毕竟,是探索苛刻的学校,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茶文化爱好者。茶的主旨还是给每个爱好者带来和谐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11篇

一、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水文化教育的现状

现实中,水文化教育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水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政府和部门水文化教育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局限性,造成社会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对水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二是社会大众缘于陈旧的历史传承,忽略了环境变化对水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要求。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少数民族水文化教育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问题:①各级领导对水文化教育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水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需要有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有些领导认为水文化是虚无的,没有认识其强大的作用,并没有将水文化视作一笔社会财富,而是将其摆在可有可无和无关紧要的位置。②水文化教育没有“挂靠”单位。目前,我国对水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甚至一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此都漠不关心,只有一些文化、地理或历史爱好者在从事这方面工作,作用也很有限。即便是有些地方想开展水文化教育也找不到“家”。尽管少数民族水文化教育主要是无意识地表现在民族习俗或活动中,如傣族泼水节等,但盲目追求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益造成教育的效果几乎没有。③水文化教育没有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除了中国水利博物馆和少数几家水利单位建设有水文化场馆外,针对水文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场所十分匮乏。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水文化教育,大多是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以及各民族对水习俗和敬仰活动中,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撑。④社会大众对水文化教育认识更少。如果说“茶文化”和“海洋文化”随着大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和旅游要求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的话,水文化却很少有人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方面做得虽然还不错,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沐浴节、壮族的汲新水、白族的春水节、僳僳族的澡堂会、湘西苗族的抢头水等习俗都有传承,但都只是“形式”,没有融入惜水、爱水、治水、净水的价值理念与传递方式。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水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对于水的认识及利用水的社会历史与使用的方式和方法,拥有属于自己的水文化。这也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例如,傣族把水视为最为圣洁的物质,从水稻种植的灌溉系统到闻名中外的泼水节,还有每天劳作后人们的沐浴习惯、保护水资源的龙树等等,都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基诺族等山区民族历史上曾有保护水源的森林规划,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红河流域的傣族、尼哈族、彝族民众利用自然环境优势修建的梯田,对山顶的森林进行保护以达到保护水的目的;等等。这一切都是当地人基于对水的深刻认识、保护以及巧妙利用的结果。大理、丽江等地区的白族、纳西族,人们充分利用水环境修筑农业灌溉系统,并将居住环境、社会生活与水紧密融合,创造人与水共生的壮美景观,凡是到过丽江古城的人,无不对古城中清澈的溪流与古老建筑巧妙融合的景观叹为观止。所有这些,让云南开展少数民族水文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水文化教育还是以少数民族对水的崇拜及衍生的节日和习俗为主。尽管这种教育可能在形式上能给大众以冲击力,但对水文化教育来说,这只是一种形式,在内容丰富及内涵挖掘上有待提高。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其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水文化教育的情况可以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水文化教育的现状。结合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水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总结这些少数民族水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少数民族水文化研究和总结工作缓慢,先进的少数民族水文化未成体系且教育形式单一。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用水习惯、乐水之事。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些良好习惯已被荒废甚至消失,有些新习惯和习俗伴随着生境变化而出现。但是,对这些少数民族用水风俗、习惯以及其蕴含的人水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挖掘、整理和赋予还不够,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成果进行再教育,即便有也流于表面形式,如活动的开展、习俗的放大等。②少数民族水文化活动的整合和利用不够。少数民族以水为主题的习俗、活动虽然很多,但多数是为了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兴起,对其深层次的内涵整合和利用不够。例如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更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再比如云南壮族的春节称作“吉节”(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壮族最隆重的岁首节庆,习俗是小伙子到河边捡鹅卵石,姑娘去抢新水。谁能先抢到“新水”被视为吉利,“新水”运到家后,每个人都得喝一口,有祈愿新年避邪驱恶、强壮身体的说法。但目前这些活动还仅限形式,如果能在这些重要节日里将水文化以及水情教育等相关知识渗入,其传播的维度和广度将扩大,不仅能让少数民族同胞接受,更可让参加活动的人参与到水文化教育中。③少数民族水文化教育缺乏对我国水情及当地水情等基础内容的宣传展示。当今世界尤其是我国面临着“四大水”问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缺乏这样的认识。例如,在云南白族人心中,水是圣洁之物,是龙的化身,其居住地如有山泉会被称为龙泉或龙井并建有龙王庙,遇到干旱会有“耍水龙”“摆龙牌”等祭龙祈雨活动。尽管一些民族也因为水资源的变化对其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如2010年西南大旱给云南全省敲响了节约用水的警钟,但这些地方爱水、护水的意识依然淡薄,不注意节约和保护水,需要对其进行水文化教育的形势十分迫切。试想,如果在白族“耍水龙”祈雨活动中加入对当地水情的介绍,让其了解中国尤其是所在地区的水资源情况,敦促其改变传统的用水习惯,则长远看极其有利于节水、爱水新风尚的形成。④从事水文化研究及教育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缺乏。以云南省为例,目前从事水文化研究的专家及相关人员大都不是水利系统的水利专家、学者,水文化研究及教育与现实脱节。

三、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水文化教育的建议

教育,可以分为狭义教育和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规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影响,以期望受教育者能够产生积极变化的活动。水文化教育内容应该根据实施的是广义教育还是狭义教育来分。广义的水文化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水情教育以及一切跟水相关产生的内容教育。狭义的水文化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水情教育、水利史教育、节水知识教育、水资源保护教育以及“乐水”教育等。少数民族水文化是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对水的充分认识以及利用的结果,是各民族留给当代的一份丰厚的文化财富;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水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开发利用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智慧,总结水环境变迁的历史经验教训,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将是对世界水文明发展做出的一份特殊贡献。结合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对开展少数民族水文化教育提出以下4点建议:①明晰水文化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群体,组织不同内容,如针对傣族群众需要组织哪些内容,针对阿昌族群众又需要组织哪些内容等,这些都需要去认真研究和探讨,为少数民族开展水文化教育奠定内容基础。②建立水文化教育体制,完善水文化教育机制。将水文化教育纳入小学生课本,形成学校教育;将水文化教育引入日常生活,形成社会教育;将水文化教育纳入少数民族风俗和节日,形成重点教育。同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鼓励利用相关活动、节日和风俗开展水文化教育,并对开展水文化教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更多单位、组织和个人投入水文化教育。③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一是利用“重要日子”开展水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来说,“重要日子”就是他们的节日,可利用这样的日子集中开展水文化教育,宣传我国水资源现状,宣传良好的用水习惯、节水措施、保护水资源的行为等内容。水行政主管部门还可根据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进行水文化教育。二是利用相关活动开展水文化教育。少数民族人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每个人都能歌善舞,可利用这些活动,将水文化内容融入其中,既达到活动意义,又可为水文化教育拓展一条新的途径。三是利用民族文艺进行水文化教育。由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衍生的文艺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水文化教育中可考虑,将其纳入文艺创作,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四是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水文化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广播、电视、报纸是传统媒体,也是少数民族人们比较关注的媒介平台。因此,可利用传统媒体,如刊登水文化故事、水文化图片等进行教育。五是利用新兴媒体进行水文化教育。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水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来进行。④培养水文化教育人才,建设水文化教育基地。鼓励相关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少数民族水文化、水文化教育的研究。同时利用工会、社团等相关组织的场所,开展水文化教育课堂;农村地区可利用村委会所在地开展水文化教育。如果可以将这些地方固定为水文化教育场所甚至基地,让水文化有“家”生根,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少数民族水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且意义重大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只要我们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找出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定能做好这项有利于民族发展的工作,也可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黄旭林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第12篇

1992年,陈翔创建《陈翔四力法》教学体系时确立了这样的概念: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团队和个人要想实现长久的繁荣发展,都必须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凝聚力,推动力、持久力”。创立《陈翔四力法》教学体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在于使得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了解到,原来学习中国传统书法也可以变得如此简单易学,这对于中国汉字国粹的手写文化将是巨大的改革和贡献。

神奇的四力法书法

作为汉翔轩的首席书法教授,陈翔常年致力于四力法书法的传播,他的“学前先写原始作业、十分钟内悬殊对比”等与传统背道而驰的教学要求,帮助很多学生摆脱了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距离感,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浅出的学习平台。这套神奇的“全球330小时《陈翔四力法》毛笔、硬笔零基础书法速成教学法”,是陈翔通过十余载潜心研究和大量教学实践而推出的全球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008年7月还荣获中国教育部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组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教学教法研讨会”全国海选唯一的一套“书法速成教学法”殊荣。

每天,有许多世界各地的《陈翔四力法》练习受益者正在通过“书法速成”改写着自己的人生新篇章:2008年初,多家中外新闻媒体以《五岁儿童学书半月,书写十米楷书长卷》为标题,连续报道了来自吉林长春还未上学识字的5岁幼儿张吴,通过短短半个月的书法速成练习,从而写出一手令中外书法界、教育界等社会各界为之叹然的漂亮书法,从而引爆了一场“书法是否真的可以速成?”的教学改革热论。这是《陈翔四力法》继首次应韩国政府邀请在“2002韩日世界杯“的全球电视直播现场,成功举行多国媒体”外国人3小时学习中国书法速成”等一系列全程纪实教学跟踪报道之后的又一次公开检验。随即,2003年10月18日,北京电视台《大宝真情互动》栏目又深度专题报道了来自辽宁鞍山10岁的重度聋哑小女孩史可,通过陈翔老师的资助和30小时的书法速成教学,靠写一手漂亮的书法而成为荣获多项全国、国际书法金奖的“小书法家、小明星”,后来被破格录取进入北京市重点中学就学,并陆续得到中外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资助从而获得世界最先进的听力治疗,从此走进正常人的“听、讲”世界而彻底改变苦难人生命运……

随着借助电视和互联网远程教学的普及推广,如今学习《陈翔四力法》的学员已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益者难以计数。从2004年开始至今,中央电视台CCTV4《快乐中国・学汉语》,《快乐教授》、台湾三立电台《中国那么大》、《中华一绝》等栏目组先后连续选派了来自瑞士的18岁大学生蒋金,6岁的德国女孩喜妞、20岁的俄罗斯女大生那塔、65岁的韩国学者金汉基先生等分别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老中青少幼学员,通过举办“30小时零基础书法速成教学成果汇报展”等形式,用一系列真实的镜头全程跟踪纪录报道了一个个从“完全不会讲汉语写汉字”的外国人和中国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山区的文盲人群,面向全球展示《陈翔四力法》“神奇书法速成教学法”的全过程。

当这套四力法尚处于发展中时,还很少有人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很多人不敢相信博大精深的中国字居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掌握。而如今诸多的世界各国政府和大型企业正是朝着“四力法发展论”在向前发展。也许有一天,只要有中国汉字文化延伸到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陈翔四力法》的连锁教学机构或教学体系在向人们普及。

传播中华文化从自身做起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保护汉字国粹手写文化并推行全新的教学改革,陈翔靠自身的努力创建并带领他的“全球3-30小时《陈翔四力法》普及义教工程”义教队伍,15年来一直不间断地奔赴在国内外的各个社会阶层,不停地开展着中国书法速成的公益教学活动。365天,他和他的义教团队没有一个工作休息日,教学的公益大讲堂常常设在公园的广场、社区老年活动室,学校大操场,部队大礼堂、监狱劳教所、农家小院等等,受到中外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十多年的义教工作中,即使遇到最大的困难,陈翔也从没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及物资捐助,仅凭自己的“责任”二字一直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和他一样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来自国内外五湖四海的青年义教队伍,同是为了“责任”二字不远万里追随着他的义教足迹,和他一起做起了义教工作。在他的“书法速成义教老师”队伍中,有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农村学子,也有从小生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白领一族和公司老总,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外国的留学生、学者。每年他都会不定期地组织义教团队深入到一些边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专门来到一些失学儿童和孤儿人群当中,通过教他们写一手好字而拥有了“一技受益终生”的人生技能保障。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一个偏僻的贫困深山小村庄里有一座破旧的东巴文化传习院,这里每天都会有一群从没读过一天书的老人和正在上小学的孩童,同样是为了“责任”二字,在《陈翔四力法》义教老师的带领下,日夜在村子里极力地保护并传承着汉字国粹手写文化和纳西少数民族东巴文化。他还让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人“因为能快速练出一手好字”,而从此走上了职业书法教师之路;让下岗工人“靠书法速成教学的低投资好项目”重新踏上了人生的二次创业道路;还有外国学员把好方法引回国,开办书法速成连锁教学来传播中华国粹文化。

为什么15年来一直默默地做着又苦又累的书法普及义教工作?陈翔这样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根,中国自古就有汉字读写不分家的必学之规,然而在重电脑、轻手写、怕写字、写丑字和世界汉语热、中华文化热两个中外极大文化反差的时代背景下,国人却时常出现提笔忘字,字如蟹爬等尴尬局面,以致于许多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水平急剧下降,做作业和考试答卷写的字东倒西歪影响考试升学: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造成视力下降,身体发育受到影响等等。’只有苦练再苦练,每字练上数百遍。十年苦功天天练,才敢写字让人见’的陈旧教学理念一直在深深禁锢着我们,它也因此而吓退了一批批想写好字又怕练不好字的中外人士。整个中华民族的写字现象从过去的‘曾经全民自发去练字’到‘个人主动自觉去练字’,再到许多人是‘盲目自学去练字’,

最后是人人‘自暴自弃不想再练字’的‘四自’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一直找不到自己为什么练字难的真正病根在哪里而已。我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做书法速成的义教普及,并不是想让每个人都去当书法家,而是向人们推行一套更加科学快速有效的练字方法而已。写一手好字不仅仅是每个人外在形象和文化素养的一种体现,更是我们传承传统民族国粹文化的一种责任。如今,中华儿女能写一手好字是一种爱国的体现,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去做起。”

与茶结缘

陈翔是如何与茶结缘的?这要从2007年他代表北京汉翔轩书法学校到北京锦武嘉业茶文化推广中心的中华茶道班教授书法开始。就陈老师介绍,中华茶道班是中国第一家结合中华民族的汉文化,集茶道、书法、古琴等中国国粹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培训机构,在这里学生们在学习中华茶道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书法,汉服、古琴等传统文化艺术。陈翔在教授书法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同样深邃的茶文化,多年书法方面的文化底蕴使得他很快就对茶文化着迷了。

自古以来茶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就像血管之于血液,将各种传统精粹结合在一起。陈翔最喜欢的茶要数普洱茶。他深深记得第一次喝煮普洱茶就是在中华茶道班的普洱茶课上,没想到陈年的普洱茶经过蒸、烤,煮等工序居然焕发出了如鲜叶般迷人的色泽,那醇厚的口感就像是厚积薄发的书法功力。在闲暇之时,聚集几位好友,一边欣赏书法作品、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一边共品煮普洱茶,已经成为陈翔乃至汉翔轩所有老师每天必修的一道功课。

陈翔在学茶和品茶中悟到,中国茶与中国文字一样,都是渊博的中国文化的载体。在这个即将造成“汉字书写断档危机”的时代,中外教育界如果再不去研究、推行更好的汉字书写教学普及、推广、保护措施的话,若干年后的许多年轻人离开电脑将不会写汉字,这同时也必将给“汉语汉字的全球化推广运用”带来严重的发展阻碍。

一个民族要想长久地发展壮大,不应该忘记自己民族最根本的东西,趁着自己还有一丝记忆,主动并有意识地复兴古老的国粹文化中鲜活的因素,这种传承应该是一种最根本的历史使命。它是由中国人的灵魂构成的,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留给人类最值得自豪的珍贵文化遗产。

茶道

中国荼道:

始于唐兴于宋,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当属“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陆羽是中国茶艺,荼道的奠基人,也被世人称为茶圣。因为陆羽的茶经,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薯,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中国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扎法教青,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姜、和、敬”,他解释说从唐代开始:“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台诚处世,敬爱为人”。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中国的饮茶习俗从唐代开始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

“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夏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日本荼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朝鲜茶礼

朝鲜茶礼茶艺清,敬,和,乐。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骺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台湾茶道

台湾茶道精神:“清、敬、怡、真”。发表于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

“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是对人尊敬,对己谨慎。

“怡”饮茶啜苦口园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怡悦的精神,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真理之翼,真知之真,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千真、善、美的境界。

“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

中国人很少有不喝茶的。相信谁都有小时候,家里桌上一大杯茶水,谁进屋来,要是口渴了,濯上一大口,很是解渴,浑身舒坦的那种经历。李易祥说他小时没桌子高就喝姥姥泡的茶,相信也和这差不多。

程然说,她小时候在四川总是放学后偷喝爸爸晾好的茶,咕咚咕咚地,多么过瘾。虽然她现在早已不这么喝茶了。

王琼说,这个社会会有人排斥烟,会有人排斥酒,但很少有人会排斥茶。

朱晓鸣说,在他最辛苦的日子里,最好的休息就是品茶,让沸腾的大脑安静下来。

陈翔则在煮普洱茶的过程中,品出厚积薄发的书法功力。

茶在中国古代,是唯一贯通了上层精英和下层百姓的饮料。文人烹茶,闻琴,诗酒文章;下层百姓,那是粗茶淡饭,一家人热热闹闹过日子。直到现在,没有哪一个人家中没有茶,客人进门,都是“您喝什么茶?我给您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