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属性

传统文化的属性

时间:2023-07-07 17:2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属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属性

第1篇

[关键词]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客体属性;权利范围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代生活在三江平原,那里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体质,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渔猎文化、萨满文化、说唱艺术等珍贵的文化形态,其中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又是较为有特色的一种。但是,在现今发达的科技、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衰落、灭失的危险,给予其充分的法律保护已十分迫切,而权利范围的明确又是进行法律保护时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的解决进行一次新的尝试。

一、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位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赫哲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适应生产生活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独具地域特征和渔猎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中较为有民族特色的有:培养青少年叉鱼捕兽技能的“叉草球”活动、集跑跳摔为一体的“杜烈奇”运动、训练追踪能力的“追鹿”运动、赛桦皮船、莫日根赛等。[1]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大多源自于对赫哲族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的模仿,是赫哲族人向后代传授生产、生活技能,训练其生存能力,增强其体质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承载和传承赫哲族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的另一种形式,是赫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它并不表现出具体的物质化形式,虽然在有些活动中需要一些道具,比如,叉子、草球、桦皮船等,但这些仅仅起辅助作用,再加之,该文化本身所蕴含的赫哲族民族精神以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毅力、民族智慧等,都显示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是非物质性的。同时,2011年6月1日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显然该法已将传统体育文化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二、法律保护的权利范围的明确

对任何对象给予法律保护时,最重要的举措便是赋予权利(或职权),只有这样才会使权利人和义务人趋于明朗化。权利人积极行动捍卫权利,义务人积极履行义务保障权利,才会使该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否则,即使权利人有强烈的被保护意愿,但没有合法的依据,恐怕也是“有心无力”。法律所保护的客体属性的不同是权利范围确定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正是依据其所保护客体的不同属性,来确定不同的法律理念给予保护,进而影响、决定了相关权利的架构。即“客体属性是传统文化相关权利得以建构的基础。”[2]因此,在解决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法律保护的问题时,也应先明确其法律保护的客体的属性。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公共属性。这一属性更多的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上。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精神享受,不会因为其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而使原主体受到损害,正因如此,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分享性,一般不会被某单个主体排他性的占有。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赫哲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自身传统文化创造出来的,反映着本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是由赫哲族人集体共享的,而且已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向外族传播,影响着凡接触到的人。另外,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又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私人利益属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利用的过程中,一般会被发掘出巨大的财产性利益,确定这些利益的归属是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必然的要求,无论这些利益归属于集体或归属于个人,都体现着对私人利益保护的要求。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更多的表现出公共性,这不同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民族歌曲有巨大的传播利益、传统技艺可能存在直接的传承人的诸多利益需要保护。然而,传统体育文化同样也存在私人利益保护的问题。具体到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存在赫哲族群体对其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商业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对该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系统整理、改造创新的整理者、创新者应获得的利益。这些主体的利益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需要进行承认和保护的。

鉴于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公、私双重属性,在其权利保护的架构上应充分反映这两重属性的要求。即公共属性更多的要求对公共利益予以保护,私人利益属性更多的要求对私人利益予以重视。故在确定权利范围时,一方面为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权利的设定应尽可能的保证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另一方面为了调动人们进行保护、传承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创造性的开发利用,赋予直接权利人以充分的权利保障又是必不可少的,力求使这两方面到达动态的利益平衡。[3]也就是说,保护公共利益的权利不能太强,保护私人利益的权利范围也不能太广,这在另一方面反映了权利限制的要求。

三、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法律保护的权利范围初探

从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公共属性的角度出发,由于公共属性更多体现在文化性上,在对其给予法律保护时,首先注重保护的应是文化权。

《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性文件,已将文化权视为人权的一部分,归入人权研究的范畴。我国《宪法》第47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其将文化权利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指法律规定的少数民族对其文化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该权利的主体是少数民族群体,是一项集体权利,“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少数民族人权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自然的、不可让渡的权利”。[4]

文化权是对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法律保护的基础性权利,这不仅是因为这一权利是由《宪法》所规定的,同时也是由其所涉及内容的基础性和范围的广泛性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平等的要求。各类文化、各民族间文化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等级之分。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都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第二,文化权包含着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享有的使用、传播的要求。这是一项当然的权利要求,任何人得自由行使,不被非法限制、剥夺。赫哲族人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当然的享有使用、传播的权利。第三,文化权还包含着文化自决的要求,即一个民族群体有权自主决定本民族文化的创制、使用、传播、发展等问题,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文化自决保障了民族依据自己意志去发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使用、发展同样需要赫哲族人自主决定。第四,对文化享有表明来源的权利要求,这相当于著作权法中署名权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使用、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注明其来源的群体或主体身份。这既是对其来源群体、主体的尊重,也是对公众的真实情况知悉权的保护。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赫哲族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对其使用、传播时,标明来源于赫哲族,这是对赫哲族文化的肯定和认可,更是赫哲族人不可抛弃、不可转让的权利。第五,文化权还包含对文化保持同一性的要求,这类似于著作权法中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歪曲、篡改,保持其真实面目。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都蕴含着该民族的精神与品质,对其非物质文化的歪曲、诋毁,也就是对其民族精神的亵渎,这将会严重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完整性同样不容侵犯。

从更多体现经济内容的私人利益角度来看,对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法律保护的权利设定,也就是对这些财产利益予以保障,这些权利的主体可以是民族集体也可以是个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商业使用的利益获取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性开发,则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人有权获得该商业利益。在这里应当区分商业使用的主体,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自己进行商业利用,则所获收益自然归其所有;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以外的人进行商业利用,则权利人有权从其所获收益中获得一部分利益。比如,将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为旅游项目,则赫哲族人有权获得其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收益。

其次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创新后所获收益的利益分享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整理者、创新者的收集加工之后,使其财产性价值可能会从无到有或从低到高,对于由此而获得的收益,应当由整理者或创新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人进行分享。这是由于整理者、创新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劳动,使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里,整理者、创新者由于有劳动的付出有权获取其收益,而作为此项经济利益产生的根本来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权利人亦有权从中获取利益,因为离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这些经济利益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便无从产生。在现今,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要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必要的创新,在此过程中保障各方利益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敏.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3]曹新民、梅术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哲学考察.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5年第2期

第2篇

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装饰也实现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生活、工作的房屋建筑的美观和舒适程度也更为关注,由此对建筑装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建筑除了原有的基本功能外,更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承渠道,是人类对美学追求的载体之一。通过精妙、科学的装饰装修,将建筑与文化、美学与技术有机结合到一起,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在建筑中引入文化和美学因素,将建筑物格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建筑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一座好的建筑,不仅具有丰富的使用功能和优越的居住生活条件,更能在精神方面给予人们巨大的满足感。我国历史悠久,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多民族格局创造了丰富多彩、极为珍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国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并不断得以完善、扩充。不同的时代,建筑装饰的特点也不一样。每当一个新时期出现,建筑装饰都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属于新时期的特色。现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想争相迸发,建筑装饰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繁荣景象。如何在继承传统建筑装饰方法的基础上寻找新方法来满足日益丰富的现代建筑装饰需求,已经成为建筑装饰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1现代建筑装饰的基本属性

1.1现代建筑装饰具有可传承性

人类社会每一种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壮大起来的。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连缀起来,就是一条永不断绝的文明长河。建筑装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具有可传承性。当前的建筑文化是对传统建筑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整个建筑装饰环境也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传统文化和各地风俗民情。这些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建筑装饰方法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1.2现代建筑装饰风格具有动态性

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国的建筑装饰方法也是如此。每一个历史时期,建筑装饰都是对传统建筑装饰方法的继承、发扬和突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政治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都为建筑装饰的改变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使其形成了符合当时环境的风格特色。现代社会的建筑装饰,也是对封建社会建筑装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完善,并且这种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是一直在持续的。

1.3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具有现实性

建筑装饰是美学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建筑装饰并非单纯美学上的追求,同时也是实现设计功能的重要途径,具有很高的现实属性。在建筑装饰过程中,有着一套丰富而又十分系统的理论规范。其具体实施,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制作技术支持。建筑装饰对技术和灵感的需求,充分显示了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属性。建筑装饰是为现实而服务的,它的设计目标必定有着明确的理念和规范。一种高水平的建筑装饰方法,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实现的建筑装饰本身上,对于其后的建筑装饰更具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现代装饰就是吸收、借鉴了传统建筑装饰方法的优点和长处后,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和完善,融合新时期的属性,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装饰需求。

2现代建筑装饰与传统建筑装饰之间的紧密联系

由于现代建筑装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间是种继承和发扬的关系,那么在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就是必然的了。现代建筑装饰文化和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装饰文化和手法上,现代建筑装饰继承了传统建筑装饰的宝贵财富,经过漫长时间发展、沉淀下来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创造了坚实的设计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们对美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时期的审美观点都具有其所在时代的特征。现代建筑装饰在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大量现代社会独有的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三是相对于物质文明,人们对于精神文明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新元素、新方法和新理念的使用。要在有所突破的基础上保持与原有文化的紧密联系,避免因为跳跃过大导致人们对装饰设计的不理解、不采纳和不接受。

3现代建筑装饰是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继承者

作为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继承者,现代建筑装饰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结构方面,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中会引用具有传统建筑装饰的结构特色的设计。一般来说,这种对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引用是以符号化的方式体现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上。当人们看到建筑上的这些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设计元素或者是主题应用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传统装饰文化元素,不能单纯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以免缺乏新鲜感,令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也就是说,在继承并应用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坚持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生机,实现良性发展。

(2)在坚持创新的前提下,现代建筑装饰在设计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又要充分吸收、借鉴外部新颖的文化思想和先进的装饰方式,通过将各种元素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在建筑装饰体系适当位置上展现新旧元素的特色和生命力,从而达到在现代建筑中蕴含传统文化的美感,在传统建筑中展现现代文化自由奔放特点的效果。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传统建筑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最恰当的实现途径。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中药保护;传统文化产业;非专利数据库;信息检索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99-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其进行产权保护是中国本土文化产业化、国际化之前提,又是创造世界知识产权强国将迈出的艰辛一步。解决好以中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不仅是“特色”文化归属性问题,更是附带的经济及国际间竞争问题。

当下,随着全球性“整体医学理念”的快速崛起,以化学医药模式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已经受到整体医学理念及绿色健康革新的质疑。以中药为领头军的“天然药物”、“绿色药物”越来越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青睐。据资料统计,英国5 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 000个;荷兰1 5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1 600个;加拿大3 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 000个;澳大利亚1 9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4 000个,中医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西方称中医技术为“巫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本土中医产业正作为朝阳产业被世界所瞩目。

二、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行政保护。目前,中国对中药产业的保护多以行政保护为主,商业秘密保护为辅。1986年1月1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工作的报告》(国发[1986]8号文件)。2002年10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共同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2007年3月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6部委联合《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为保护本土中药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具有无法突破的局限性。比如适用范围较窄,对外不具约束力,同时,对新颖性要求不高,相应的排他性也就不够强度。因此,单纯依赖行政保护无法对中药领域的知识产权形成有竞争力的保护性壁垒。

2.商业秘密保护。商业秘密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具有经济性、实用性和秘密性的技术或经营方面的信息,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具有明显的财产价值,能够通过转让来实现其价值,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已在很多国家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如今的知识产权私权属性在定向上引起质疑。作为服务于社会为最终使命的知识产权法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存在之前提。知识产权这一私权存在公权的渗透,知识产权法需要在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达成利益平衡,从一定意义上说,源于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

3.商标保护。1982年中国开始实行《商标法》,其中第6条规定,“人用药品必须使用注册商标”。但是在现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条规定,“药品目前无需进行商标的强制注册”。尽管药品不在必须进行商标注册,但是商标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对于企业创名牌、争效益、提高竞争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药新产品经济效益良好,造成企业跟风仿制问题严重,中药企业应尽早“操起”商标保护工具,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形成有力的保护壁垒。

4.专利保护。专利是保护发明创造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将中药产品的发明分为中药提取物、中药组合物和中药联用制剂。有多种结构或不完全明确的成分组合成的混合体为中药提取物。由于中药提取所含活性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或所含成分的活性作用和隐性作用,致使其保护效力并不完全等同于产品的绝对保护,有时只相当于方法权利要求的保护效力。

如传统知识文献化程度过高问题,致使许多中药配方流入公共知识领域,造成传统文化保护范围模糊不清,丧失其新颖性,极大影响对经古方这一中医瑰宝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鉴于古代中医药典籍当时的出版量少,用药形式多数有病家自己煎煮服用,现代的研究开发虽然方名、配伍甚至用量相同,但已在原料、制剂功能阐述上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为发挥贯彻专利宗旨,对未开发成上市的法定药品的经古方的配方,应视为不丧失专利新颖性,以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扬。从而提高人们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促进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初探

1.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意义。由于现代文明的全面渗透,加上传统中药缺乏适当的传承机制,和相关立法的缺位,千百年来而形成的中药文化流失及失传现象严重。公众保护传统中医药意识的薄弱,各地区也对自己的中医药文化不够重视,将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甚至主动放弃。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中医药文化丧失的速度随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加速。现存的危险是传统中医药这笔巨大的财富将要丧失,不但是世界传统天然药物的损失,更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2.中国传统药物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建设现状。加入WTO-TRIPS后,中国为满足TRIPS协议最低要求,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建立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作为重点研究开发项目。2001年8月底建成,2002年6月,该数据库通过WIPO传统文化工作组检索测试,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其正式更名为“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检索系统”(CTCMPD)。该数据库共收录了4万余传统中药专利信息题录,11万余中药方剂信息。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检索系统可分为中药专利数据库及西药专利数据库。中药专利数据库由题录数据库、方剂数据库、中药材辞典数据库组成。西药专利数据库由题录数据库、西药辞典数据库及化学结构数据库组成,题录数据库是二者检索系统的核心部分。

除了官方完成的研究开发项目外,国内多家单位也建立了许多中药数据库。例如,上海创新中药研究中心开发的SIRC-TCM中药化学数据库;中国中药研究院、浙江大学开发的中医药数据平台;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开发的中药化学数据库;北京东方灵盾公司开发的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等。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未来之展望

近些年,中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实现了对传统知识的数字化保护从无到有这一历史性突破。但是,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数据库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把首要任务落实到信息检索系统的完善方面。信息检索系统的强大关乎于对信息的实际保护力度,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他性、特有性、归属性进行强有力的保护。然而,信息检索系统的完备又是基于信息录入的精确、有据。追溯到最源头,应是对信息的广泛、准确的把握,即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考证、追源。尤其对那些因年代、文化的差异难以核对、校准的信息,例如中药名称的通假字、繁体字,及中药一药多名、多药一名的情况,对信息的录入也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完善信息系统的检索功能是保护传统文化这一宏观概念最基础、实际的一环。

不局限于专利数据库的建设。专利数据库是将传统文化保护落实到实处的一种形式,重保护、重经济性是其初衷。但此种保护形式却造成其传承性的缺位。目前中国专利数据库收录信息有限,正因为中国在传统文化的专利申请数量上有限,以至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信息的流失、传承受限。而印度政府却加强其“非专利防御性数据库”建设。包括TKDL数据库(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项目正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被USPTO、EPO等使用的大型非专利数据库。印度政府可以向其添加任何现有技术资料,或者把可以申请专利的大量技术创新抢先在TKDL中实现防御性发表,从而节省专利部署费用。构建非专利防御平台也是中国数据库建设接下来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菁.关于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分析[J].经济论坛,2011,(9).

[2] 宋晓婷.中国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建设及成就回顾[J].管理科学,2008,(1):66-69.

[3] 边修蕊.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04,(4).

[4] 李磊.WTO与中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J].医药与哲学,2005,(11):64.

[5] 杨瑞芳.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 蔡达元,崔国斌,蔡蕾,等.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7] 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0-23.

[8] 唐晓帆,郭建军.传统医药的著作权和数据库保护[J].学术论坛,2005,(3):24-30.

[9] 杨晓春,刘锐,刘化冰,等.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J].中国药物大学学报,2002,(33):341-344.

[10] 刘延淮,刘晓波,孙志一.深度标引的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及其检索应用[C].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51-58.

[11] 张冬.本土中药知识产权国际化风险情势初探[J].学术交流,2011,(10):73-76.

[12] 李振吉.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产业,2003,(1).

[13] 鲁帆.中国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6):69.

[14] 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J].中国法学,2004,(1):62.

[15] 孙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254):138.

第4篇

1、提取和衍生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传统文化是深深的植入这个地区或国家的艺术渊源中的,因为历史的沿革传统文化有时候与现代文化相差很多,比如我国的传统图形文化注重的是地正方圆那样的完整形态,关注对称、呼应,也如故宫的廊角的穿插结合。广告设计的目的是向消费者传达商业信息、鼓动宣传的,不同于需要人们细细品味的高雅艺术,广告需要人们一目了然的知道所要传达的信息,为了满足宣传需要,广告设计往往删繁就简,甚至去掉可有可无的背景,把不同时空的活动组接在一起。广告往往用一定的意象启发人们的联想。广告的构思需要脱离现实,但又依附于现实,用简练的形象经过夸张艳丽的手法,凸显本身要宣传的事物。这与我国强调意象的传统文化观点相符合。我国传统美学讲究“意象”,注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形象简洁但意境悠远,现代很多的文化大师都强调这一观点,比如香港平面大师靳埭强准守立意、创新、活用的原则,着实际上是老庄哲学和中国山水画的结合的表达。现代广告中很多用到水墨画,水墨画结合电脑特技,就是提取传统文化衍生到现代文化的产物,不失传统又拥有现代科技感。

2、沿用和延伸

文化虽沿革千年,但我们任然能从现代文化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这是因为这些文化中带有从古至今一直被认可的意义内涵。之前被人们用来寄托美好的事物,现在被人们因为其象征意义而推崇。现代广告设计中用到的意象,之所以被人们认可,是因为意象的象征意义是植入在传统文化中的,而传统文化是被人普遍接受的。比如中国结,人们现在看到它想到的是情致与智慧,并且现代人把它运用在很多地方,将它的寓意延伸,直至成为炎黄子孙的象征。广告设计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广告设计蕴含的文化底蕴是不同的,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载体。各个国家地区文化不同,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风格也是不同的。注重传统文化底蕴的广告设计往往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注重传统文化的设计师也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二、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1、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媒介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被人们认可,很大原因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扬五千年来没有间断。当韩国将端午节申报为他国传统文化时,给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敲响了警钟。我国也至此更加的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现代广告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我国广告设计的视频趋于成熟。广告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传播媒介,它通过艺术性的加工将需要宣传的商品属性或者形象理念传达给大众。现代广告设计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承担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被反复的提及强调,可见,传统文化不仅在大众保护意识的觉醒下得到了传承,也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现在竞争激烈需要不断创新的广告行业更是如此。

2、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有利于现代广告

传统文化不仅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更具有能够与新兴产业竞争的实力。在二十世纪初,我国传统文化遭到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巨大打击,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全盘西化、,这些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黑暗历史。因此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任然是一大重点,并且这一重点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善于审度实时的广告人来说,抓住这一趋势就等于抓住了未来。国家曾多次强调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这无疑为广告设计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带来了东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难得可贵的投资发展契机。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1、剪纸

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种艺术形式简单但又蕴含丰富的艺术内涵。因为剪纸的可创造性极强,能够满足现代广告的设计需要。对于现代广告,特色是广告必须具备的要素,毕竟特色是广告引起消费者注意的重要因素,只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才能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因此剪纸成为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手段,这样既可以为广告设计增添特色,也为剪纸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形式。在色彩学中红色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红色正是剪纸的主要颜色。另外剪纸艺术在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的同事,也蕴含了我国传统哲学理念,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美好心愿。

2、书法

色彩、图案、文字是广告设计中最常用到的构成元素,其中文字在我国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我国的书法文化具有悠久的沉淀历史。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现在的广告市场上,大多数广告的对于传统书法的运用很少,而更注重于美术字体的变幻。虽然美术字体因为规范严谨而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但是却无法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情感因素太少。我国的书法艺术来源已久,行、楷、草多种字体竞相发展,不同的书法家的字体所蕴含的文化感觉也不同,这些文化运用到广告设计中能够为广告增添别样的风采。在广告设计发挥书法多样性和艺术性,使之与所要宣传的商品结合在一起,能够为广告带来艺术上的震撼吸引力。

3、国画、纹饰

国画艺术是做能体现中国人传统的美学观点的艺术形式。注重意象的国画通过不同流派的迥异风格,表达不同的哲学文化内涵。在现代的广告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性的使用国画元素来彰显商品的文化内在,加深广告设计的审美价值。传统纹饰通常出现在我国古代的器皿或建筑上,纹饰可能是人们心中一种神的摸样,或者是人中敬仰的动物,又或是这个民族的图腾。纹饰包含了人们对这美的认识或对未知世界的看法。比如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传统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在现代广告中使用麒麟,可以把它作为标志或装饰,通过合理地提取衍生,可以借用麒麟给人们带来的太平、长寿,减灾寓意,向人们传达自己商品的属性。纹饰强烈的民族气息提升了广告的艺术价值,得到大众的认可,效果自然会好。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国味 视觉表现

一、前言

现代设计产生于西方,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产物,大量的外来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的商品在与外来商品竞争的同时,需要设计和包装,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

本文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从设计的客观存在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上转移到把设计本身置于传统文化领域内,从传统的文化价值形态中进行分析中国味的视觉表现和其应用。

二、中国传统美学观

中国味的设计是以传统美学观为基础的,下面浅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审美的几点特质。

1.以和为美

在“美在整体”的基础上,生发出“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既要保持一个整体就要讲究“万物的和谐”,而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制”,这种节制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审美追求。

2.意境之美

画外有画,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家追求的目标,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正是具备了情、景、境、形、神多方面因素,综合统一的结果。

3.神与物的统一

中国传统审美强调人的精神与审美事物的和谐统一,即“神与物的统一”,这种审美情趣也是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神与物的统一”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活动之中。

三、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和现代设计

在传统美学观基础下,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本文从图案,色彩,文字三方面来阐述。

1.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本文试以吉祥图案的审美特征为标准,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1 汉语言谐音的运用

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偏好讨个“口彩”。例如,一只鹌鹑与九片落叶组成“安居乐业”(鹌居落叶);鱼谐音“余”,馨谐音“庆”梅谐音“眉”、等等。

1.2 对动物生态属性的借助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喻志,附会象征。例如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

1.3 对有代表性事物的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对素材较为直接的应用方式,能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将其直接应用于工艺品上,表示对富贵的追求。

1.4 吉祥文字的直接应用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张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客体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

1.5 古代诗情画意的应用

古代试词歌赋历史悠久,沉淀深厚,常借用比、兴之法,借物以言志,思路广阔如野鹤行云,这些特点被吉祥图案巧借,可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

2.汉字特色

古老的汉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3.传统色彩

传统色彩来源于传统艺术,包括民间和宫廷的,最能反映色彩的莫过于中国画,还有文学作品里的描述可见一斑。

4.传统元素的应用

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借鉴。现代设计必竟要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时代面貌,当代的语言与形式,采用复古形式,照搬传统肯定是不行的。把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能较好的反映出“传统中的现代”或“现代中的传统”,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是值得借鉴或采用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大量采用历史主义、古典主义、装饰主义设计元素,强调以历史风格、古典风格为借鉴,并从中吸取装饰营养,采用折衷手法,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嫁接的方法,但这种折衷处理基本上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历史风格、古典风格、装饰风格来改造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的重构,不是随意地进行重新组合,而应是基于美学原则的理性思维之下的,要符合现代形式美原则。

四、结语

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视觉艺术设计创作 运用 拓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22-01

近年来,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作品的运用愈发广泛,愈发得到国内受众和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红、中国结、水墨、青花等标识性中国元素在艺术设计作品中比比皆是。在作品中体现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民族感认同,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但行业者更需要去思考、挖掘,不断深化传统元素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和方向,不断拓展其应用外延。

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标识是产品的专利证明和身份的象征,它的意义涵盖甚广。就设计本身而言,它与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着密不可分传承关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是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在商标、徽标的设计过程中,体现于美学思想就是挖掘、创造和利用,使古为今用不断地焕发新的艺术青春并绽放光芒。标识设计,表现的是对传统图案提炼的构想。在中国现代标识计中,近年愈发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势,从单纯的国际化、“高端大气上档次”而转为充分挖掘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对一些吉祥图案及纹样给予变化和改造,转而“低调奢华有内涵”,使之成为现代中国企业的标识形象。

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招贴设计就是一种简单、直接、有效的视觉传播形式,它能有效整运用传统图形并赋予现代人的思维理念,使招贴设计融美学思想和创造性与文化性价值为一体,成为创新的模式。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壕强曾这样说过:“对传统承传的意义,不在于把传统僵化地保存,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这是对现代招贴设计在实践中的新定义。靳壕强先生和另一位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先生在设计作品中都深层地解读并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1988年在德国举行的“现代中国艺术家联展”上,二位设计师的宣传海报,充分运用水墨、彩笔触绘制成“太极”,创造性地演绎出现代版太极图形。作品色调以黑白为主,配以中国传统红色印章,运用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着色手法,再结合现代英文美术字体排版,既赋予中国绘画哲理精华,又体现出中西文化贯通的意境。使观者在心理上倍感亲切,因此就容易接受广告者的宣传意图。所以,这种古今中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巧妙结合,使现代图形艺术不仅体现出一种跨越时代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把时尚性、商业价值融汇到里面,使招贴画的意义外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延伸、内涵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因此也是我们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 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发展情势看,多元化发展绝对是大势所趋。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正在强劲地融入现代平面的设计理念中。因为,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审美,是人类特定的本能现象,民俗文化生长于民间,自然是有很强的生命力,也必定存在不容质疑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它才可以更容易被各民族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平面设计者应该以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为本,把当代设计的追求及其着眼点放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获得崭新的突破。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符合中国民众审美情趣基础之上,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经常会将传统文化的元素揉和进去,这已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者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贝老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为主色调,使现代建筑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体现着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强烈意念。由此来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并不是彼此割裂开来的,是在批判与继承并存的过程中磨砺而成的新的精华。在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时,设计者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中去,充分展示我国视觉艺术中对于“形、意、神”的艺术追索,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来演绎现代思维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之中,真正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完美结合,共同汇集成现代平面代设计艺术的潮流。

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怎样把握好传统装饰图案的传承关系,充分运用好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这是设计者需要刻意钻研和努力的方向。当前,商业和设计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设计作品过于商业化而破坏了平面设计设计中应有的文化氛围,这不是发展而是扭曲。因此,平面设计者在艺术领域不仅要跟上美学思想的动态发展,还必须顺应科技的进步。因为,随着现代设计范围的不断扩大,设计者要重新去熟悉新的领域、甚至新的知识。应在透彻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设计内容、版式等元素做重新组合,在民俗文化的演变中寻找灵感,在创作中发展个性,从而在视觉艺术设计形成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想,施展个人非凡创作力,设计出时尚的生命力更强的且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设计需求的崭新平面作品。

参考文献

[1] 赵广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化“出版及媒体尝试田[J].装饰,2008(10).

[2] 田君.五环下的设计一奥运设计与人文精神明[J].装饰,2008(8).

第7篇

关键词:书籍装帧;传统元素;文化内涵;创新应用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思想得以留存下去的承载物,书籍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书籍装帧则是给文化进行外部的包装,勾起人们在视觉上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包装,同时它也是一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书籍装帧设计需要将书籍的内容、风格、年代以及所要传达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出与书籍息息相关的形式,并且要兼具美感和艺术感。书籍装帧蕴含了设计师对于书籍的理解与对人们心理的解构,它不仅是书籍的“皮肤”,更是书籍的“血肉”,是一本书的精气神之所在,任何装帧中所出现的内容都必须具备一定会的设计思想,以图案、文字或者色彩等将书籍的精气神率先展示在人们面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神灭方式和文化思想,而我国书籍的装帧中,也普遍地采用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其设计元素。纵观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民族传统元素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整体的装帧设计之中,中国书籍的装帧注重外部与内部的联系,装帧内容必须符合书籍的风格,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境,现代书籍装帧不仅是对书籍的包装,更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传播,它不能简单地搬用现成的图案、文字等,它更加注重符合现代感的创意。由此,我们可以从装帧的材料、结构、造型、书法、图案、色彩等方面对书籍进行装帧,以提升书籍的现代感与历史文化品位。

一 传统元素与现代书籍装帧的关系

(1)传统元素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源泉

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一直以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书籍装帧采用较多的是较为符合现代社会动感与科学发展的元素,但是其在布局、色彩等搭配上同样深刻蕴含着传统元素的身影。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资料教育创意来源,它在精神层面反映着一些当前的社会信息,凝聚着民族精神。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是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对文化加以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其本源仍然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既是装帧设计的源泉也是其得以继续发展和再创造的依托。书籍装帧在现代书籍的包装与发行、宣传方面大量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而其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内涵,优秀的装帧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出书籍的品位境界,还是培养和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2)装帧设计是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方式,它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书籍装帧既是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历史的产物,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继承性,其在历史长河中继承着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以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和影响着后来的人们,并且还将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也传承了下来,促使民族文明不断得到继承、融合与发展。装帧设计体现着一个文化群体的主要思维走向与文化层次,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文化归属性。我国书籍装帧设计也同样具备一定的民族性,它是一种解读民族心理的语言,在书籍装帧中运用视觉将民族的属性体现出来,只有具备相同的文化特征或者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个体才能真正理解装帧设计符号的意义。

二 传统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创新应用

书籍装帧的主要功能是从视觉上向消费者传达书籍的相关信息,并且勾起读者的阅读或者购买欲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书籍内容的延伸。传统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仅仅是照搬现成的元素,它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创造出符合书籍特色和境界的专有艺术美感,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图案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纵观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成品,其对于传统图案的运用十分常见,传统的图案主要是一些民族长期流传的形象,其包括人物皮影、传说神话形象、龙、水墨画、书法字体、剪纸、戏剧脸谱、石刻等图案形象。传统图案所蕴含的内容之广,为现代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和创作源泉。例如书籍装帧所用的底纹和边框,其时常采用的是传统图案的中国纹络、兽形以及历史遗迹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典型图案,在书籍装帧中的使用则使得书籍更加具有民族内涵和文化艺术效果。

(2)传统文字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我国的汉字可以说是整个民族得以源远流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汉字不仅承载着文化与思想的传承,同时又具备较高的艺术美感价值。汉字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这些都是书籍装帧设计中采用汉字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汉字历史中,从最开始的陶字、甲骨文、青铜字、金文,到现代的简体字,在不同的文化人物手中,汉字也表现出丰富的形体美,其在书籍装帧中被设计为封面和题词的情况较多,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语文艺术书籍装订中的运用、魏碑字在封面底纹中的装裱等。

(3)传统色彩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色彩主要是由我国历史名人或者民族臆想中构建出来的,例如红色、黄色,红色可能是最能代表传统色彩的颜色,而黄色等其他颜色则是体现某种身份或者感觉的颜色,如皇袍、泛黄的古籍等。色彩的运用是书籍装帧设计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视觉冲击,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书籍的臆想,寄托书籍背后的内在文化精神。色彩的搭配能够渲染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无论是黑白、红黄等的搭配或者独立使用,其都能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并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境。

参考文献

第8篇

追问的问题情境,常常出于当时的教学实况,需教师审时度势地提出有效问题。高效的追问,可以使学生深化思索,最后使认识产生飞跃。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凸显教师问的重要,因为追问不好,即使这“一”选得再好,“总问”问得再准,“一”的效果也会被掩盖着。

三、 “辨问”类推“巧启发”――引导学生反好“一”

教师讲好“一”后,还需引导启发学生“反好三”。而“反一”是举一与反三之间的桥梁,“反一”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教师仍然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再扶一把,送一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帮助学生类推。类比推理是依据两类事物或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知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因此,要引导学生“反一”,重要的是把握已知属性与推知属性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类比,也就是紧紧抓住类比属性进行训练,更明确地说,就是让学生明确仿什么,学什么。

在教学时,王老师在学生发现了分述彩塑的形式,即明白了“一”形式上的模仿学习点――具体特点的彩塑,水到渠成地请学生“也来试着描述描述。”一学生描述“手持大刀的天王、双手合十的菩萨”。王老师听后没有评价,而是问:“手持大刀、双手合十是形容人的什么的?而这句话中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又是形容人的什么的?”

生:“手持大刀、双手合十是形容人的动作;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是形容人的神态。”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的神态的?”

“凶神恶煞”(其他学生补充)

“亲切和蔼、笑容满面、满面春风、兴高采烈”

“虎虎生威、精神抖擞”

“龇牙咧嘴”

……

师:“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映示塑像图片及提示:这些图片分别是阿难、天王、菩萨、迦叶……)

师:“你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生:“有细眉长目的阿难,有鼻正唇红的菩萨,还有端庄温情的迦叶。”

生:“有肌肤润泽的菩萨,有情态闲雅的迦叶,还有威猛无比的天王。”

学生在第一次类比时往往困难最大,需要教师引导,教师以提问,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综合归纳。在比较中增强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比较”,利用反差效应,突出了不同事物的本质差异或相似,从而达到加深认识,全面认识的目的。“辨问”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这个推理,达成了由一反一的目标,有了这由一反一的成功经验,学生就顺利地反二、反三。学生在完成举一反一的训练之后,便可达到自由反三的目的。

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善问的教师,如果像案例中的王老师那样,吃透《课标》,基于文本和学生提出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便体现了提问的意义和价值。“何愁没处下金钩”?教师只有在学生的认识矛盾处,即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触的信息有联系,又不相适应处“巧下金钩”,才能促使学生产生矛盾,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小学语文上的实施,只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和浸润。因此,本着基于国家课程的原则,在“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尝试。

一、 微课导学,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微课,是近一两年来教学的新兴产物,当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当多媒体走进每一间教室,微课便成了可能。

【案例】苏教版四上《练习7》“照样子对对子”

对对子,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如何让学生了解它的来源,体会它的特点,感受它的魅力?显然,在一堂语文练习课上是很难全部解决的。我想到了用录屏软件拍摄微课。以对对子为主题,精选了《笠翁对韵》中的《六鱼》为教学内容,拍摄了一节7分钟的微课,作为的导学。在微课的一开始,教师通过讲述“梅妻鹤子”和“五柳先生”的名人小故事,引出对子“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让学生感受到,对子里往往藏着许多有趣的典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微课的主要环节在于“游戏探究,发现特点”部分――

游戏一:对字数。教师出题“几字对”,学生快速地找出内容并读出来,在此游戏中,感受对对子的第一个特点:字数相等。

游戏二:对内容。去掉“对”字,直接对出内容。在此游戏中,每个对子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无须讲解,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对对子的第二个特点:类别相同。

游戏三:对节奏。和小伙伴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些对子,可以拍手读,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轻拍桌子伴奏读,还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对对子特有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

有了这样的微课导学,既节约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微课导学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一环节停留,反复播放。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 读书推荐,让传统文化无限传承

为了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阅读中华文化经典的兴趣,笔者设计了三本书的阅读指导课――走进《三字经》,亲近《弟子规》,牵手《千字文》。以下是三节读书指导课的部分教学环节:

讲故事,学精神。

师:《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古代的名人,他们有的孝顺父母,有的敬爱哥哥,还有的勤奋读书……快打开书,找一找他们在哪里。

(生交流汇报,讲述故事,师适时点拨)

观插图,明礼仪

(出示《弟子规》中的三幅插图)

师:看看这些小朋友的文明礼仪,他们是怎么做的?让你想到了《弟子规》“谨”中的哪一句话?

(师生合作,情境表演插图上的情景,其余学生点评)

师: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也给大学生们讲《弟子规》。就让我们来当一回小小大学生,来听听钱教授的课吧!(播放视频片段)

品内容,长知识

(出示《千字文》“天地玄黄……玉出昆冈”,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几句话我们已经读了多遍了,那你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请同学们自己看看注释,然后进行知识小抢答。

第9篇

1包装设计与产品的关系

产品也是这样,一个产品的包装,是产品品牌理念,产品内在属性的综合表征,也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亲和力的有力沟通手段。包装是产品的外衣,这种外衣必须与产品有内在的联系,而不能只是注重豪华的外表,成为那些急功近利的的商家迎合市场,糊弄消费者的幌子。包装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它的生命在于能够伴随产品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每一个生命周期,并为产品树立好品牌形象;说包装是有人格的,是因为包装要有产品的个性,要符合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形象,而不是刻意的吹捧,要对消费者大众做到诚而不欺,包装所传递的信息和追求的风格要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2为何在现代包装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2.1传统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设计根基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设计的全球化,包装设计也不例外。这种全球化并不代表包装设计要全盘西化,盲目照搬和复制国外的设计风格。而是在包装中要体现中国的本土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包装中所体现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要反映和折射出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产品转化为商品,靠的是包装设计,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包装的使用者,尊重他们的认知心理、审美习惯、风俗习惯、个性喜好和民族禁忌等,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大众的审美情感和个性需求,在此前提下,将自身个性和风格融入设计师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然后借助相应的技术和前卫的想象力表现出与产品本性相符合,迎合时代潮流的包装设计精品。如何使中国的包装设计更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包装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设计根基。

2.2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成为时尚新宠

包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它不仅可以揭示神秘梦幻、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文化审美情操。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和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呼吁个性化包装设计的声音越来越高,并作为设计的主流提上了设计日程。

然而,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只有设计体现这些不同国家、民族的特色,我们的设计才有真正的价值。保持包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个性,增强包装对消费者的文化亲近力,才可以提高设计水准。将传统文化元素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强化现代商品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大众的共鸣,从而提高商品的信誉与知名度,达到促销的目的,因此,这种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逐渐成为当下社会的时尚新宠儿。

2.3不同民族的文化展现了不同的民族艺术风格

德国的设计科学、理性、严谨;日本的设计小巧玲珑;意大利的设计优雅浪漫;中国的设计含蓄平稳、形式完整、寓意强烈,同时也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操折射的淋漓尽致。只有把设计灵感归属到传统文化中去找寻,将传统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才可以传承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感。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有神秘的东方神韵,是当代中国设计的文化资源宝库,具有取之不尽的视觉文化价值,他们是中国当代设计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作者:刘艳芳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统战

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在社会的进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校拥有比较集中的统战对象,而且在文化统战的进程中具有比较好的资源以及设施方面的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对高校文化统战的发展产生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必须在加强自身凝聚力、渗透力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统战建设。

一、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的前提和基础

1、文化自信的内涵

我国在文化强国的发展进步中,需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在一般情况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前者表达的是一种意识与责任,而后者说的是思想层面的信心与信念。文化自信来自于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在价值方面的认同和肯定,对自己的文化的生命力抱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从中获得坚持的动力,促进创新精神的传承。在文化自信的发展进程中,首先需要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等的内涵价值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成为了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因素,是经过时间的验证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核心作用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中国人不能过分的对西方文明进行推崇,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对外来文化进行排除,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之下,需在自身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正面的接受外来文化冲击,使自己的文化更加完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2、高校文化统战的意义

文化统战主要是“从文化视角切入”的一种工作形式,是利用文化资源来开展统战工作,文化统战偏重于统战,是统战工作的一个方面,是开展统战工作的一种方式、手段[1]。文化统战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说,则比较注重文化方面的资源以及方式所蕴藏的能量,这就表明了文化统战在文化与政治属性上的统一。其中政治属性是它的本质上的特点,文化统战中包含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以及阶级特性,这也是它与其他文化现象不一样的地方,统战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类型的工作,文化统战是其形式之一。而文化属性则是文化统战所特有的,它以文化活动为展示契机,使用文化所具有的力量来进行党的统一战线的推广,加快文化认同的实现。高校是文化统战发展的特殊领域,它具备的文化传播与创新能力使得其文化属性更明显,如果加以利用可以获得统战更好结果。

3、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的特殊要求

统一战线作为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联盟或联合,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又为人类创造、积淀和丰富着新的文化资源,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牢牢占据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原点,是统战文化孕育萌芽和丰富发展的深厚土壤[2]。从实际的发展中来说,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发展的特殊要求,在统一战线的进程中具有团结与联合的特点,体现了其中开放包容的特点,从内容层面来说比较宽广,在思想层面它的包容性表现的比较明显,文化的发展活力在于包含的当代性和人民性,所以在实践中应该积极引起统战整体组成的主体意识,主动的运用文学作品、舞台剧目、影像作品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集中推出一批统战成员感同身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统战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自信在高校的推广,不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二、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的必然结果

1、高校文化统战面临的新形势

文化统战主要以文化为载体,同时需要借助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为实现某些目标而促成不同群体组成社会力量的联盟。在新的时代变革之下,高校文化统战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今天,统战对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包容特征更加明显,但是许多高校还存在对文化统战工作的忽视,投入力度与发展速度不平衡,另一方面,在扩招的高校发展形势之下,其中的成员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在宗教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是高校统战对象在文化思想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并且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特点之下,网络化发展也成为了高校文化统战的一个新形势内容。

2、高校文化统战的经验

在高校中进行文化统战的人员都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具有比较强的科学与自由的思想意识,文化程度高,在文化统战工作中能够发挥比较大的经验优势,首先党委领导之下的校长负责制度就为高校文化统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就是高校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分,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又为文化统战的进程提供了逻辑方面的基础。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措施

1、加强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

文化自信的增强需要不断的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特别是在高校这种文化思想聚集的地方,人们都需要不断的被教育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上的自信,首先应该加强中国特色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其凝聚作用,将社会主义发展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向统战对象进行清晰完整的传达,增强人们对文化自信的进一步理解,进而实现思想上的认同,最后付诸实践之中,达到文化的统一性,增强精神力量以及道德规范的成效。

2、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培训

在文化自信的不断发展中,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等内容进行理性层面的审视,在高校文化统战状态下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正确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让文化统战的对象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产生更加强大的自豪感与敬畏感,并且对自己的文化生命力量以及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在文化的认同上需要进行积极的对外传播,文化自信的增强不仅与内部文化体系的实力相关,也与传播主体的实力相关,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3、让文化自信成为统战成员的自觉行动

文化在高校统战对象之中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成员起到一个良好的自觉领导作用,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新形势以及新矛盾等方面的特征条件之下,高校党员干部更加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的信仰者以及实际的宣传者、积极的践行者,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自觉行动的作用,用自己的表率作用以及实践中的模范行为来对社会风尚的发展进行引领,以此来增进高校文化统战全体成员对文化的自信力的提升。

结语

高校文化统战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高校建设的不能忽视的重要科研基地,在文化自信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会达到文化的进步,而且也会增强民族的团结性,促进高校建设更加和谐长久的发展,对于整体的统战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永强,王晓东,王倩,吴虹.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及路径问题探讨[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71-74.

作者简介

王希(198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建筑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

第11篇

本文详细阐述传统竹材的自然生态属性和文化内涵以及在室内空间中的继承和运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介绍竹材的自然生态属性和文化属性两方面进行细致阐述。分析竹材在室内设计中地位与作用,重点介绍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文化内涵,探索如何运用竹材来创造既满足绿色环保又具有文化底蕴的装饰材料。

关键词:

竹材;文化内涵;室内设计;应用

一、竹材的属性和文化内涵

1.竹材的自然生态属性

竹材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及绿色材料,“竹”已经贯穿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竹子分布范围广、再生能力强,以及其本身的自然肌理和色彩,绿色、环保的速生材质,以及其作为装饰材料的经济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存在着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又一次作为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当中。

2.竹材的文化内涵研究

竹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对竹子的利用和研究,概括出一种做人的精神品质。竹子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利用和研究竹子。竹材的应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以及历史文献的流传和保存做出巨大的贡献,竹子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此外,竹子越来越为人类认知和利用,也反映了竹子对中国的文字发展、生产加工、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以及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淀成为丰富内涵的竹文化。

二、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人文作用与创新价值探讨

(一)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人文作用与功能

竹材在室内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竹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室内设计中营造浓厚的竹文化氛围。人们在使用竹材的过程当中,发掘其中的文化而形成竹文化,文化是以人为本,设计也是以人为本,设计的过程就伴随着文化的因素。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竹的文化伴随着设计进行,用其独特的元素符号为整个设计过程提供相应的设计素材,设计本身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竹材应用到室内设计中,必将让人们想起对乡土气息的回忆,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竹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代表着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二)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性价值

1.竹材向地域性和民族性方向发展

竹材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绿色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将竹材的应用与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历史及文化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设计的新形式,大力弘扬竹文化,体现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2.竹材向生产创新与开发方向发展

探讨将竹材运用到室内家具制作、装饰装修中,并且不用担心家具的腐烂、虫蛀,开裂、吸湿等问题的存在,客观分析竹材的材料、结构、工艺等特征,将竹材应用到更广泛的一面,需要设计师加强对竹子的研究和探索。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要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设计的方向发展。

3.竹材向低碳环保与健康保健方向发展

竹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竹材加工技术,使室内设计中竹材应用与周围环境协调,满足当代人的绿色环保的设计观念。我们完全可以把竹子的优势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打造一个环保健康的室内空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与健康。

三、室内设计中竹材的应用与文化内涵

(一)竹材应用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1.竹材的色彩及表现

竹子色彩自然天成,主要有绿色、黄色两种颜色的装饰材料,不同的颜色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从竹材的原生性能出发,天然竹材通常在人们眼中是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从竹材的加工性能出发,竹材通过漂白处理,表面光滑鲜艳,色彩清新,展现竹材清新优雅的色彩表现力。

2.竹材的肌理、质感及表现

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是设计师通常会利用竹材本身的肌理、质感来表现不同的设计效果,并且通过改变竹材的形态作为装饰纹样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带给人们一种天然、和谐的空间氛围。

3.竹材的光影装饰效果

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竹子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不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能增强室内空间的艺术氛围,配合不同空间的要求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光影艺术效果。探索室内设计与照明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打造光影、色彩、质感统一和谐的室内环境。

4.竹材的使用形态及构成表现

根据竹材的固有性能和加工性能,点元素是竹材第一个表现形式,表现出传统的点结构和统一中寻求变化的点结构。竹材的线元素适合表现出稳定轻巧的线构成、轻盈小巧的线构成及重复渐变的线构成。通过线的排列和编织形成竹材的面元素表现形式,根据美学法则组合各种面元素的构成。通过对竹材进行锯切和编织围合成竹材的体元素,组合而成体的形态可塑性强,多为不规则的几何形态。

(二)竹材在室内空间中的文化内涵与表达

按照室内设计的要求,协调竹材的开发与应用,推广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室内竹材装饰设计,强调人们追求文化内涵,回归大自然的意境,是竹材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体现的重要举措。竹材作为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在室内设计中得到运用和发展,来增强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因而室内空间也就成为竹文化的核心载体,用竹材装饰过的室内空间表现一种特色的竹文化,并成为竹文化的一部分,丰富竹文化的内容。室内设计是竹子材赖以生存的基石,竹文化是竹材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的表现,强调协调性和整体性,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室内空间。竹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类的青睐,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所渗透。竹材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可以理解为竹材审美的三个层次:美感,人们通过感情器官感知到的对空间环境的形式美;气氛,人们对环境在初步美感的前提下,进一步形成的总体印象;意境,通过感情激发而形成的意境美。通过感悟和理解竹材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室内空间。

四、结论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我们应该运用新的设计理念来充分挥这一传统材料的价值,努力加强对竹材材料与现代加工工艺的探索,将传统的材料、文化内涵与现代生产加工相互结合,探索各种竹材在不同状态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人性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空间,让竹材这种元素引领我们整个吃穿住行。

作者:吴成龙 张开臣 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1]缪同强.竹文化相关理论探索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第12篇

摘 要: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日益突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面对现代文化商品化的巨大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的转化过程中,其原生态与本真性受到一定冲击。文章通过分析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商品各自的特性,发现其均需要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走传承与发展并行的新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多元发展,从而实现维护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的战略需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商品;社会责任

“十”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冯骥才先生认为,“文化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①尤其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更加不容小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与失真化

(一)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遗产资源也随之获得了更加深入且全面的挖掘与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积淀之所在,同时也是解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示文化个性的依据,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它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头活水。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中滋生繁衍的本土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延续古今,传播中外,其涉及的民生、民俗、民习、民艺等文化形态,启示着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脉络,蕴涵着民族情怀和质朴豁达的审美观念。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②原生态体现自然的形态与生态特征,是民间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族风俗融为一体的多元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表达了本地域、本民族的纯真感情,这些反映和美化自己生活的民间文化,经过历代相传,集中了无数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研读前辈学术成果,在马克思等思想家、艺术史家的论著中早已多次阐释出:进化观念至少对于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不适用的。并非越是新出现的,就总是越科学的,也并非现在的总是优于过去的。此外,这种社会进化论中所隐含的话语霸权对于艺术的保护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已足以令我们警醒,对此洛秦也做出了确切的描述:“社会进化论不以空间上的文化差异为概念,而是以时间上的先进或落后为标准的结果是以‘帮助’、‘扶贫’的慈善面孔来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毁坏他人的社会运作,中断他人的文化延伸。”③总之,从学理的层面而言,传统的一元制的评价体系缺乏存在的合理性。多元的艺术存在需要多元的评价机制。与多元的评价标准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方式。就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它的生存方式就是原生态,即在其生活环境中的自然发生、发展、传承。

(二)文化商品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化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物化形态的文化商品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化。虽然其商品化有助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但在现代商业社会,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行为却相当普遍和严重。为了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甚至篡改,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遭到破坏,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民间传统刺绣工艺――苗绣就面临着商品化带来的危机。不同于四大名绣花鸟虫鱼一类的图案,苗绣更侧重展现天地、祖宗、人类、生灵、图腾等,是苗族人生命观、宇宙观的体现。但是近期市场上竟然出现富贵牡丹、龙凤呈祥等图案的苗绣。这种迎合旅游需要赶制的苗绣不仅做工粗糙且缺少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商品化会使苗人失去刺绣时那份对祖先、对神灵顶礼膜拜的心境,将刺绣的性质变为赶活儿。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行为形态的文化商品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真化。以舞台表演为例,一些学者经常批评认为舞台表演丧失了文化的原真性,特别是在一些人工模拟的民俗村里,缺乏实地背景的依托,完全通过舞台艺术和民族妆扮来展演民族文化。对于表演者来说,会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轻视,似乎本民族传承已久,被祖辈、父辈极为珍视的传统,只是愉悦大众、供游人逗乐的休闲形式,当他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时,原有的神圣感和作为民族认同的情感会逐渐削弱甚至消失。近年来兴起的实景舞台剧虽然有了实地背景的依托,同样也存在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流失的问题。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

二、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性与公共责任性

(一)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性

文化商品既具有可供交换的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这就构成了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这两个方面的属性完整地统一在一个对象上,须臾不可分离。它的文化成分,才是真正属于文化商品的本质属性。文化商品之所以是文化商品,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文化性和意识形态性。④如果仅仅把文化产业看成是经济领域里的一个产业部门,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强调文化产业的产业功能,从而损害了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的发挥。⑤

(二)文化商品的公共责任性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还尚未为消费者充分提供高品质、多种类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因此公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满足。“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一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此推测当前中国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已经达到4万亿元。事实上,在中国人均产值超过3000美元的2007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仅仅有0.6283万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476.73元;到2011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也只有1.0126万亿元,人均文化消费为753.36元。即便以2011年来衡量,其间差距约达3万亿元。”

面对如此广阔的文化消费蓝海市场,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以经济效益优先的产业,它和以社会效益优先的事业不同。更有众多文化生产者只注重“产业”而忽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两者均未意识到文化商品具有其自身的公共责任性。

文化商品就像粮食、空气与水一样,是人们须臾所不可离开的物品,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一切为了人生产的物品都有它的公共责任。只要这种物品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无论这种消费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它都必须是有益于、有助于人的生存、发展,并且是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的。因此,凡是有害于人类社会这一整体性消费需求的物品都将在被禁止之列,而不论这一物品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⑥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商品对消费者及社会在观念层面会产生长久的、深刻的影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号引入产业化,在为文化产品增加附加的符号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发展和保护这些文化符号,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如果运用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从而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三、原真性保护的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与文化商品的公共责任性均要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其原真性的保护。

中国是首屈一指的文明古国,有着异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点燃文化发展的动力,需要我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发挥它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有以下两大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多样文化普遍面临着危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和多样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的性质、功能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或不复存在,文化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导致了对文化个性的压制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传统文化和多样文化逐渐丧失生存基础并走向消亡。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家族亲缘关系或师徒关系得到传承的,但传承的范围有限,扩散面窄,传承的速度慢,传承实效性差,所以一旦出现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接班人断档,这个项目就有可能失传或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点加剧了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我们要采取一切积极措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保护好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遗产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领导方式、管理模式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这些方面促进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改造、更新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在自我超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为了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竞争力,为了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

四、结语

历史上,殖民主义者要消灭一个民族或国家,除了用炮火征服外,更有效的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具有相对的传承性、乡土性和自足性,是民族精神的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敏锐地看到了文化因素在塑造全球政治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随着软力量理论的提出而进入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竞争力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文化建设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崛起问题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崛起在最终意义上应当是文化的崛起,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历史上的崛起都是和平崛起,主要是通过文化的融合和辐射,这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⑦

在当代社会,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已经到了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样的具体的文化存在方式去抽象地谈论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由于文化产业应成为人类社会把握时机的一种全新的力量和形式,因此,这就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并不是一般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对一种战略资源的掌握,是一种对于新的文化存在主导权的控制,由于这种控制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一种文化在全球化背景的前途和命运,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开发文化产业,用这样具体的现代文化传媒形态和系统来实现国家文化安全意义,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使传统文化的振奋精神和高尚品格支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国家维护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战略需求和战略选择。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注解:

① 冯骥才:《冯骥才自选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

②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5页。

③ 陈宗花:《浅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④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⑤ 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