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毕业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

毕业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

时间:2023-07-09 09:0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毕业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综合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29-0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又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旨在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因此,要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理念来对待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中的综合能力。

一 毕业设计中暴露的问题与不足

近几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指导教师人数有限,造成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加之受到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不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1.毕业设计内容陈旧,未能充分反映本专业的发展状态与趋势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因素,选题应注重从“新”从“实”。选题的“新”,是指选题应尽可能反映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实”,是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毕业设计的选题过于陈旧或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对本专业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掌握欠佳

前几年,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先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之后将选题发给学生选择。因为缺少对各个题目主要的研究内容、需要的知识等的说明,学生拿到题目后很茫然,基本都是盲目选择。而且,多个学生选择同一个题目的情况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最后基本上按照与指导教师见面的先后顺序随机决定如何调剂。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被调剂,最终安排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选题程序缺少双向性。加之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弱,文献检索和综合能力不强,英文摘要等环节尤为薄弱,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3.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部分同学投入精力过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指导教师没有动员学生在思想上给予充分重视;其次是由于毕业生考研、就业的冲击。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的时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考研的同学开学前一个月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不够。相当一部分同学仅用几天时间东抄西拼完成论文,草草了事。而已找好工作的同学由于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意义,也不会认真主动地搞好毕业设计。

4.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每个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次指导的时间,大致是每周1~2次,但是到第八学期,由于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基本上不能保证在校时间。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中,学生遇到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多数只能通过邮件的方式来进行联系,直到答辩前才与指导教师见面,这些管理不严纵容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往往在答辩前才临时抱佛脚,做出的论文内容空洞,他们也不可能通过毕业设计学到什么。

二 剖析问题,抓关键,认真指导学生的选题工作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1.指导学生科学选题

第一,题目要有新意。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体现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构思上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认真关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这样不仅让学生有兴趣,而且还可让他们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二,题目要结合科研或生产实际需要。选题尽可能贴近科研一线课题或生产实际需要。指导教师在上报题目时,要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以及预期的成果等,让学生对题目有个大致的了解,避免选题的盲目性。结合专业特点,将以往单纯设计类的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产品开发型、实验研究型以及仿真研究型题目,保证选题的多样性。兼顾科研活动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做好一名工程师奠定基础。

第三,题目要反映专业学科内容。选题要尽可能反映专业学科的基本内容,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回顾总结和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关键问题。要选指导教师能指导、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题目。教师应当对所选题目有所研究、有所领悟才能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优势。要克服两种情况:(1)涵盖的专业内容太少;(2)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过多。

2.运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帮扶太多。应采用多种启发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激疑启发。指导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激疑能力,要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又感觉到有问题可继续研究。

第二,推理启发。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推敲需要研究的内容和所给定的条件与前提,引导学生推导出新的可能结论或结果。直接推理可根据相关的定理等直接进行演算;间接推理则要进行仿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类比启发。在信息类领域的毕业设计中,要把所研究课题的内容、理论原则、形式、方法与熟悉的相关课题进行联想和比较。

第2篇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和意义

创新能力培养是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超越性,强调在积累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超越前人。因而,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这种超越思想,用之去理解、分析前人的知识,使他们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知识。

2)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了个性才可能有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要弘扬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2 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的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习与实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证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毕业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从而得到科学研究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并取得设计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而去自学一些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毕业设计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验验证、总结、答辩等阶段,从中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设计中的主体是学生,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因此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教师的引导理解比较深刻,从而提高创新冲动和创新思维的自觉性。

4)毕业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试验或实验的机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要以实践为基础,又靠实践来检验。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在毕业设计中进行验证,有些想法通过验证来纠正、完善,直到成功,从中使学生提高兴趣,也增强创新自信心。

5)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选题到设计方法和内容的选取,从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和验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华,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挖掘。 [来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毕业设计实施细则中有一些制度和措施来监控毕业设计的质量,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但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3.1 创新的意识不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比较缺乏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差;二是创新实践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不容易找到创新点。

3.2 创新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奖实施办法(试行)》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但对创新考核的力度还不够。如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标准”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评阅人还是答辩过程,对创新的这个评审项目比重不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无所谓,都不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只要求毕业设计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了。如果毕业设计形式精美,内容规范,即使没有创新,一般都可以拿到优秀,有的甚至还能拿创新奖。

3.3 毕业设计的通过要求较低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联系工作准备就业的阶段,加之毕业设计一般都能全部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远小于就业压力,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即使学生找到了工作,没有了就业压力,也不会专注于毕业设计,只等着毕业,毕业设计只能走走过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动力了。

4 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4.1 掌握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毕业设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毕业设计的基本常识等。开设“创造学基础”“科技发明”讲座,并结合一些有创新成果形成过程的事例,增加学生创造学和发明学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启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参阅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个全面了解,便于将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自如地发挥创造力。

4.2 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技术先进、恰当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有创新性,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人一题或多人一个大题但分工不同,典型的好题不同届的学生可以一样,但要求上要有所提高,禁止多人一题。选题由教师确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题目,使其有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和教师共同拟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进行审定。

4.3 教师要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点[2]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题目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进度,按照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答疑和引导。定期进行总结,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己遇到的一些疑问,进行启发式讨论。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探索写成科技论文,并力争公开发表,对学生的工作以及将来职称晋升都有好处。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范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

论文基本内容:

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商务应运而生,从而为旅游业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论文可以从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旅游业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情况,重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本要求:

广泛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论文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泛;严格遵守论文格式规范;按规定的进度完成各项任务。

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应完成如下工作:

1、应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查阅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外文原文参考文献至少2篇),于2011年1月15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文献综述和译成中文后不少于2000字的外文译稿,同时提供外文的封面、封底、目录和所翻译的正文的复印件。

2、在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于1月30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开题报告。

3、在同意开题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须在2010~2011第二学期开学注册时(2月19-20日)向指导老师上交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设计)完整初稿。

4、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指导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为止。

5、必须在2011年4月15日之前完成论文定稿(正文不少于8000字,不含附录的字数)。

6、认真准备论文答辩。

三、起止日期及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

2010

12

2

日 至

2011

5

14

进度安排: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1.1.5之前

确定论文题目、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2

2011.1.6-2011.1.15

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定稿

3

2011.1.16-2011.1.30

完成开题报告定稿

4

2011.1.31-2011.2.20

完成完整的论文初稿

5

2011.2.21-2011.4.15

进行多次的论文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6

2011.3.1-2011.3.10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7

2011.5.14

论文答辩

四、推荐参考文献(理工科专业应在5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8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袁剑君, 陈志辉. 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01).

[2]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3] 李文学. 四川电信与省旅游局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J]. 通信与信息技术 , 2010,(01).

[4] 蔡安宁, 尚正永, 马明栋. 杭州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计算机系统应用 , 2007,(08).

[5]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

[6] 为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做好准备[J]. 信息方略 , 2008,(02)

[7] 汪礼俊, 廖瑾. 移动电子商务:现代生活的新诠释[J]. 上海信息化 , 2010,(05).

第4篇

论文摘要:针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讨论了实验室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毕业设计实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科研课题;实验室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表现得比理论课程学习阶段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非常少见,面临的是各种棘手的问题,毕业设计已变成教学中最难管理、教学质量最难控制的一个阶段。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毕业论文实验是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既要承担基础性、辅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是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使毕业设计以新的模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接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冲突

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业高于一切,他们天天忙于寻找工作,难以专心于毕业设计。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的寒假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这些工作单位的性质可能与化工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觉得毕业设计和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联系,自然没有积极性。还有的学生由于考研成绩不够理想,第八学期一开始就到处跑着忙于考研调剂,然后又要准备复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社会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

2.抄袭现象严重

目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一般都要求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图纸要用AutoCAD软件绘制,这就为学生复制文档提供了可能。很多毕业设计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非常相似,因此学生的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实验现象分析以及结果分析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参考文献及出处甚至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而且由于很多指导教师多年来总是使用同一批毕业设计题目,因此下一届学生很容易从上届学生那里获得电子版,只需要稍作改动就直接提交。

3.毕业设计所需的经费和仪器设备供给不足

因资金或经费分配问题,现在不少学校的陈旧设备和仪器无法满足大批学生长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的需要,学校机房无法满足人手一台,这无疑导致论文缺乏实践依据,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4.师资力量匮乏,管理制度不严

尽管各高校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收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项规定形同虚设。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经常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以及助教和缺乏指导毕业设计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情况,还有一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指导教师每日忙于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无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另外,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考勤也往往无法落到实处,经常是教师需要打电话“预约”才能见到学生。

二、结合实验室建设把好选题关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可见,精心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先决条件。

目前,高校中最好的实验室和仪器基本都用于科研,如果学生能参与其中的科研项目,那么就能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中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设计论文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之又会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为了探索和发展毕业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在组织毕业设计选题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选题要达到高校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地解决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在选题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工程技术和科研能力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认真选定。

2.选题应与教学科研、工程生产等实际紧密结合

课题来源力求与教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包括教师承担的各级上级课题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课题、校内基金课题等。鼓励学生把在实习单位的有关课题和研究带到实验室中继续完成。鼓励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提早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3.课题难度与工作量要与毕业设计的周期相适合

如果单纯地把教师的在研课题分配给学生,可能造成难度和工作量过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既定的周期内无法完成。因此最好把课题分出子课题,根据课题的工作量,按照以中、小型课题为主的原则,兼顾难度和工作量,使学生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又可经过努力完成。虽然原则上选题应一人一题,但对于稍大一些的课题可以分给若干个学生共同完成,要让每个学生对课题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这种题目更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师在研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并在课题的结题论文中为学生署名。

三、发展新模式,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虽然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也在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综合实验等专业课的学习中多次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学生很难有机会将四年中所习得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实验常规知识欠缺,对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仅有粗浅的了解,对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观念淡薄。而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机会。如果把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真题真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又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第5篇

重视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首先,要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建立毕业设计的指导规范。服装设计专业教研室根据毕业设计选题的要求组织教师讨论并制定毕业设计指导书,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及其规范要求、时间安排、作品数量、作品的质量要求等做出周密的部署。

其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时间的合理安排与否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作品的效果。一般毕业设计主要集中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除了要完成一个系列(5套)的服装设计及制作外,还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作品的展示,任务非常繁重。在这个学期,他们还要参加各类就业应聘会,很多学生因为忙不过来而匆匆完成毕业设计,根本没时间去精心修饰作品。因此,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提前安排,要将印有毕业设计各项任务、具体进程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春节长假这段时间考虑毕业设计选题,开展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前期工作,为第二学期开学后毕业设计的正式启动做好铺垫。

再次,需制定相应的方法措施,来实施毕业设计中间各环节的检查工作。服装毕业设计主要包含选题(大主题下可设小主题)、前期社会实践与市场调研、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方案构思和筛选、定稿、制作、撰写和整理毕业设计文档、作品展示这些过程,具体环节可分为以下四个:

(一)构思方案: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结合市场调研情况,对支撑主题的素材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制订设计方案,确定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方向。

(二)定稿:学生根据拟定的方案,画出几个系列服装的草图,并说明创作思路和意图,指导教师给予有价值的建议,根据效果、面料的可选性、加工等因素选定一个系列作为最终方案。

(三)绘制效果图和结构图:将选定的一个系列服装画出效果图,注明设计构思,并绘出结构图,在教师指导下作必要的修改完善。

(四)裁剪与制作:制作一个系列5套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按照设计方案,实现并完善设计构思,准确表达设计意图,配上服饰品,以形成完整的服装系列。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是检验学生将构思转换成服装成品能力的关键。

根据以上环节,服装设计专业教研室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同时进行检验,一方面对学生的过程成绩进行评定,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责任心也进行如实考核,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依据。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成衣制作和作品展示等环节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难度和深度,以及解决学生在服装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采用主题教学法

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主题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题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主题教学法为发达国家实用艺术类学科的设计教学所普遍使用,它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

主题教学法的实施就是选取某一切入点(即主题),导引思维向更加广泛、更深层面拓展,此间可借助合适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学生以探索、实验的态度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主题、有个性、有原创并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例如,以“建筑”为主题的毕业设计,教师讲解以“建筑”为主题如何进行服装设计的立意、思考和创作,要求学生必须把新的理念和思想体现在服装的款式上。教师在导入主题时,可以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启发学生全方位感触建筑的有形和无形,指导学生从颜色、面料、廓形等方面去考虑建筑元素的表达效果,并要求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进而形成全新款式。主题教学法要求学生颠覆固有的思维框框,一切从“零”开始,通过观看各种建筑图片,或者是带有经典建筑的影片,体会各种建筑的外形构造和气质神韵,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概念: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中式的有西式的,有复杂的有简练的,有精致细腻的有粗放豪迈的,不一而足,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产生活跃的思维态势,结合服装要素,创作出富有特质的作品。

主题教学法教授的是一种具有原创性和实证精神的设计方法,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传统格局,寻求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使学生养成发展的、思辨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非常符合设计教学的规律。主题教学法的选题思路很重要,服装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服装能迅速准确地传递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我们应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动向来拟定选题,结合社会热点来做设计,以顺应时尚潮流。

与企业和市场结合

为了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必须根据行业与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受高校的学术氛围影响,学生喜爱设计概念性的、造型夸张的“奇装异服”,为此,可以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分为创意服装设计和实用服装设计两大方向,引导部分学生朝与企业、市场接轨的实用服装设计方向发展。创意服装设计方向比较注重展现学生的创作才华,注重个性,但是创意服装设计不能脱离人体和服装本身,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对实用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通过一些知名服装品牌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确“设计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对于实用服装设计,学生必须充分意识到所谓“实用”不等于不要艺术性和创意,它同样讲究精彩的构思与创新,只不过更加强调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契合,要求服装设计与企业、市场接轨,能够占据市场份额是其终极目标。

许多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主动到自己心仪的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他们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入企业,在此期间,学生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经过较长的毕业实习,企业对学生的了解比较深入、具体,为选聘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采取这种方式选聘人才,相比用考试招聘的方法成功率要高得多。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还可把服装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者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内容,学生根据服装企业的产品定位设计新产品,企业出资、出设备,并派技术人员指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既有经济收入,又可以尽快了解企业运作,适应企业要求。学生在与企业磨合的过程中,还能改变其设计产品一味追求个性而不顾及生产与市场的弊端,提高作品的采用率。同时企业也得到新思想、新设计或者解决难题,一举多得。

与服装设计大赛接轨

与服装设计大赛接轨是对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服装设计大赛也分创意类设计和实用类设计,符合以上对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分类。通过服装设计大赛,师生能分享参赛学校的服装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尝试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国内或国际性的服装设计大赛接轨,将毕业设计的主题选定为某个或某些大赛的主题,运用主题教学法,教师通过解析大赛主题,启发引导学生构思、表现、完成服装作品。将毕业设计与参加比赛结合起来,可激发学生的毕业设计热情,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效果和质量。如果学生能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其获奖的作品不仅可成为学生择业时含金量较高的自荐资料,而且对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都将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激励后来的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设计大赛中,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将毕业设计与服装设计大赛接轨,学生不但可以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毕业设计,而且还能够把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作品送上更有影响力的舞台,向更多的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即使在大赛上没能获奖,学生也能够从中积累一些经验,为今后更好的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要结合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精心筛选大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达到综合考察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举办毕业设计交流展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就是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这既是学生们几年专业学习的成果汇报,也是展示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可以通过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来表现效果,分别体现舞台大效果和近距离逼真效果,各有千秋,相互补充。通过举办毕业设计交流展活动,可以使毕业设计成果检验更为直观,学生通过展览交流设计经验,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学校方面也可以借此总结教学经验,研究并改进教学组织模式,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的比较中找出差距,从模特的动态展示中发现服装的美和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6篇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实践教学 探索与实践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政府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确立学生就业去向,搞好 专业定位,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各个年级实践技能要求的教学点及教学内容;建立位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环境工程产学研基地,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互动式的教与学关系;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面向就业的毕业实习场所为就业作良好铺垫: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间上下一致,良好的办学氛围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

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均有严格的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中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③认识实习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来实施,以参观实际工程为主,了解生产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④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一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取1~2个方向实习,包括环境监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等实际生产工作,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环境工程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除了完成各门实践课程外,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为环境工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2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在校内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系想方设法,对外拓展,通过多番调查和研究,分别与江门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广州绿茵环境工程公司、东莞市塘厦凤凰岗科达水务有限公司塘厦污水处理厂、中山市黄圃食品工业园污水厂、深圳平湖污水处理厂和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等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我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家单位长期合作。通过在实习基地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现场设备、工艺流程、结构原理和作专题技术讲座等,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系领导、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前都认真讨论内容安排,结合基地具体的经营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生产经营业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直接到实际中去实践。同时,还选派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实践一线的有关资料,便于学校结合企业意见,对专业课程、教学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而且,为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专门引进了生产第一线的设计施工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现引进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1 名)。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的金工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科研能力、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在污(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

教师出的论文题目经学术带头人、教研室的讨论、审阅后再发给学生,从论文题目人手,也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论文质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于4年级开学初即向毕业生下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早作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开始论文的调查、实验、制图等工作。指导教师每周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

考核,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纪录表,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3.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200l~2007级一直按照这一体系运作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从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我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总体上讲,教学质量较好。2005~2007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届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中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经过近8年的规划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了互动式的良好教与学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实惠,保证了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 森等.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27(8):92-96.

[2] 方 勇等.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187.

[3] 陈晓玲等.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04,24(4):103-104.

第8篇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电气信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4-01

应用性本科大学在培养方案的定位上主要突出两个特点,1)坚定地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道路;2)坚定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基本定位。而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应用性本科大学教育教学体系,本文以我院信息工程系为例,对应用性本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及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性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协调开展、高质运行的统领和大纲。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特点和实施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横向划分为现场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科研、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几大类;也可以按纵向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拓展实践教学、综合创新实践教学等。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专业拓展、工程设计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要求来进行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明显的融合特点。反映在教育上,是教育思想、方法、体制、人员等的广泛交流与融合。面对崭新的网络形式时代特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摒弃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的陈旧教学观,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独立教学体系,并建立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独特作用,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1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创造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环境,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始终;培养学科基础厚、专业口径宽、知识结构优、工程素质强的应用型、适应型、创新型人才。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

2)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整体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注重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相互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基本内容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步骤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下面以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

我院信息工程系现设有3个本科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从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共同特点来看,主要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讨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3.2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信息工程系的老专业,已有近25年办学历史,办本科的历史也已经有10年之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信息工程系3个本科专业当中设备最完善、实验室最多、实验能力最强的专业,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好,对其他几个专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功能。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本专业学生能力结构分析及支撑环节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能力结构分析及支撑环节框架图

4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按照新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化改革,促进了本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初步的实践成果。

4.1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按照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对信息工程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内容进行改革、整合和优化,确立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可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模块”。

“一个中心”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根据新时期电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和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鲜明地方特色”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着力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两个结合”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学生在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要到实践中去应用和提高,从而巩固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方法。将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并及时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以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适应能力。

“三个层次”是指“基础验证、专业拓展和创新提高”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验证层: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第一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电气与通信技术中常见的典型器件,熟悉信号产生、处理等各种电路,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掌握电气与通信技术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技能。

专业拓展层:学生按照教材提出的设计要求,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完成实验。第二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消化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气及通信工程前沿技术,增强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系统性能分析测试的能力。

综合创新层:学生需要独立地解决一个个完整的实际问题。第三层次实验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独立进行工程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个模块”是按不同的专业特点划分为“电工基础实验模块、电子信息实验模块、工业控制实验模块和现代通信实验模块”的模块化教学内容。

4.2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实践教学改革围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管理改革两个主题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管理改革重点在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效率。

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学院定位,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地区。把学院逐步建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本着这一办学定位,我们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应用性人才培养和为地方区域性经济服务的目标上。

2)改革实验项目,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将实验项目分为基本型实验、拓展型(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开设多类别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科技活动、技能培训等实验教学类别。利用业余时间,增设大量选作实验,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鼓励教师主动吸收他们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深入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推动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

3)引进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改善实验环境,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式教学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我院构建了开放式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方位改革实验技术与手段,转变实验观念、改变实验运行管理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学院组织精干力量大力开发虚拟实验、数字实验系统,自动控制原理、EDA等首批开发的虚拟实验室已对学生网上开放。

4)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创新性实验基地建设。现代电气与通信工程技术给电气与通信工程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电气与通信工程技术具有明显的学科综合性和技术复杂性等特点,其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挑战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性实验基地开设的实验项目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如大学生电子设计队伍的培训和竞赛、学生科技活动等。将创新性实验基地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建设,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5)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工程意识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工程系列教师、任课教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学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安排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及实验经验的老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验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长时间的跟踪指导。学院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每位青年教师每年完成一项具有实用功能的电子设计及制作,使实验中心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参加ASEA、中兴认证、DSP、嵌入式系统等师资培训,已有多位教师获得认证指导教师资格,为开展学生考级、认证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

6)提高实验考核比重,推进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在实验考核方面,将实验考核从理论考核中独立出来,并将其提高到与理论考核同等重要的高度,即学生只有同时通过了理论和实验两个考核后,本课程方可及格。这种措施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7)引入工程背景,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进行深化改革。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作为本课题的实践部分,我们对唐山学院0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了较大改革,主要内容是:引入某实际星级宾馆的智能楼宇工程项目,以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将整个工程项目分为11个子项目,采取项目负责人制,总共安排了14位指导教师和38名学生参与此项目的设计。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尾声,从目前情况来看,此项目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各子项目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5结束语

通过对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及其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都有了较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我院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性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020350)。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 ERP 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质量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企业集成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重要途径,因而也是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研究方向。所以,把握ERP教学模块的特点及其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讨如何提高ERP教学模块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ERP教学模块的特点

从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角度来看,ERP教学模块有其鲜明的特点:

1.ERP不一定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而是多学科、多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交集。学习和掌握ERP需要:产品设计和工艺方法等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生产过程组织、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工时定额、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等生产管理的理论知识;成本核算与控制理论;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的构建和计算机编程等理论。

2.ERP不仅需要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需要学生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因此,ERP教学模块不仅为学生综合地、系统地运用所学过的多门课程理论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多项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达到所谓“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隙衔接”目标的有效途径。

虽然ERP教学模块具有以上的特点,但是其质量保证环节与其他各专业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来实施,只不过业务内容有所不同,

二、ERP模块的理论教学

ERP教学模块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布在各个学期,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一般可以以研究方向为ERP的教师为主,组成一个松散的动态的团队,不定期地研究该模块的教学问题。我们是以讲授生产管理和ERP课程的教师为主,由信息管理、工业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并作为学校教研课题立项,来实施这项工作的。本文主要以与ERP直接相关的生产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为例,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实务性方法。

1.课堂教学精讲多练。与ERP业务相关的知识点主要有: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平衡、制定“期量”方法、MRP流程及其关键要素和计算模型、库存管理以及生产过程空间和时间组织、工作研究中的部分内容等。对这些教学内容应讲深讲透,有的内容应布置大作业,如生产能力平衡、MRP逻辑运算等。涉及到的定量模型,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编程练习,考试、考查中也将上述内容作为重点出题点。

2.生产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把一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放在生产现场进行,增加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生产现场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为学生以后选择ERP方面的毕业设计课题,进行ERP流程需求分析和工程数据库设计打下感性认识方面的基础。

3.案例教学,针对重点问题。MRP的精髓在于“期”和“量”的准确性,也是实施ERP的难点之一。我们选择济南柴油机厂的“合理制定期量,控制投入产出”的生产管理方法为案例,并结合MRP对期量的要求,介绍其他企业的一些典型经验,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4.组织专题讲座,开拓知识面。我们聘请重点大学的教授和企业有经验的专家,每年为学生举办两次ERP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5.个别辅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每届学生中总有少数学生对ERP特别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学习力,毕业前能考取高级程序员并找到很好的工作或考取研究生。这类同学往往在低年级就能表现出他们的才华,与教师交流也最多。对他们应该加强个别辅导,鼓励并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按个性发展。这部分同学也是教师日常教学,特别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注意与ERP相关的理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就能为保证ERP教学模块的质量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三、ERP模块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是相互渗透的,有时也很难分清哪些方法和环节是理论性教学,哪些是实践性教学。但总的来说,理论性教学主要解决的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而实践性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力,从而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或进一步深造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ERP模块的实践性教学:

1.组织ERP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社会调研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并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校内或校际之间的专题和编程竞赛活动。

2.把ERP列为专业实习的重点内容之一,选择ERP应用较成功的企业,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辅导教师合作,指导学生针对ERP在企业开发应用的基础条件,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效果等内容,进行学习和调查,并写出专题实习报告。

3.利用ERP教学软件,对设定方案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对各功能模块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4.认真组织有关ERP内容的毕业设计,指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理论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各种专业技能的实施能力和创新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ERP教学模块的特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达到了以下效果:

1.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和系统性逻辑思维的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不仅从理论上,更重要的是从实践感性认识上,进一步理解了ERP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田 军:企业资源计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10篇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开设较久,教材多而繁杂,但课程基本内容多年未变,部分内容与工程实际已有所脱节,整体内容跟实际联系不紧密;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只有照本宣科,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很少结合实际案例对相关理论知识展开论述;学生的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讲授与主导之下,缺乏独立思考及自我主动性,只是简单地机械式记忆、学习、练习,等完成课程考试之后,很多知识完全丢弃。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差,不能对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为抽象,且偏理论化,比如“金属切削原理”原来独立成课,现在作为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内容,课时有限,而内容偏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很难掌握,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大多数教材中排在第二章,更容易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目前所采用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不仅无法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是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3)不能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后续伴随着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且课程内容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毕业设计需首先掌握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工程设计类的本科毕业设计。在教学环节中,目前的教学过程仍主要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使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开展具有较大难度,学生掌握的知识无法支撑这些环节的实施,需要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内容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再学习。(4)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任课教师以把课程内容讲完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且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的基础是基本知识的掌握,如果基本知识都掌握不好,那创新就是空中楼阁,何谈创新。由于学生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仅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创新的产品经常不切实际,缺乏实用性;没有在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等方面有所训练,遇到新问题、新题目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2工程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针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讲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一种结合工程案例的教学模式(图1),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讲解,将相关知识进行展开及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对工程案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2.1工程案例库的建立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学生感兴趣并且内容较为丰富的工程案例库的建立。工程案例库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实例库、刀具实例库、典型零件加工实例库、产品装配实例库等,可以有图片、动画、视频、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工程案例库需要不断更新,增加新的工程案例,以体现其时效性及实用性。由于工程案例库涉及面比较广,可考虑建立工程案例数据库,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工程案例的有效管理。

2.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工程案例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课程内容的传授。(1)多媒体的运用:传统的板书式讲授对于部分基本理论的传授具有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等优势,而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直观、高效、生动、形象地把课程内容展现出来,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例如金属切削机床部分内容,其主运动以及进给运动较为抽象,很多同学没见过机床实物,完全凭想象难以理解该部分内容,而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使得学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多媒体使课堂信息量成倍增加,而如何利用多媒体使得学生对工程案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且不感到学习压力,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现场案例教学法:针对课程内容,可结合学生金工实习的收获,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车间对加工现场进行参观,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机床装备的使用、产品的装配过程等。金工实习一般在本课程开设的前一学期,是机械专业本科生第一次实际接触工程实际,可初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流程和方法,为学习设计机械产品及零件加工打下基础。由于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金工实习仅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为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得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再次进入实习车间或者进入工厂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比如:机械加工工艺设计部分,可结合一个具体的零件从毛坯至合格零件的过程,讲解工序、工步、工位、走刀的基本概念,分析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规程的编制等内容,通过现场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记忆牢固度。(3)分组讨论法:可组建4~6人的兴趣小组。课程讲授过程中,课前布置一系列的工程问题,由各个小组去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内部讨论进而形成一套方案;课上由各个小组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阐述分析,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吸取其他小组方案的优点,改正自己方案的不足,最终形成优化的方案;课下对整个工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对工程案例以及问题解决过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3]。例如:在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部分,课前布置设计一典型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由各个小组讨论形成各自的方案,课上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任课教师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点、不足以及适用范围等。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2.3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实现工程案例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应用效果,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现在的学习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并在讲授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课程讨论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工程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偏理论且较为抽象,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差,给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应用能力。结合目标,探索形成了一种结合工程案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工程案例贯穿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模式经过初步的应用,学生对于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等有了更为形象、深入的了解,可更好的完成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效果反映较好。在未来的研究以及应用过程中,将进一步扩展工程案例库,对课程讲授内容、现场学习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作者:杜彦斌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11篇

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 210444)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新性要求,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让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文章对专业竞赛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行分析,总结了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与运行机制,对艺术类院校有效开展专业竞赛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专业竞赛;辅导模式;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44-03

一、专业竞赛的重要性与意义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而对于本科院校的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可以说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如何建立、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具体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参与社会设计实践项目的机会是相对缺乏的。一方面,学生在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方面无法单独承担具体的设计任务,他们也很难获得需求方的信任;另一方面,难校、教师的层面为学生提供的设计实践项目是十分有限的,绝大多数同学在大学四年没有实际案例的设计经历和经验。

在“实弹”演练受限的情况之下,要用一种更加贴近“实战”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竞赛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不二选择。专业竞赛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过程。国内外有不同类型的专业赛事,有以实际项目为题的竞赛,有偏向理念、概念和创造性的设计竞赛等多种类型。专业竞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课堂专业学习转化为设计能力的实践试炼;二是通过参加竞赛与全国同类院校专业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各大院校大学生设的计水平与发展趋势,寻找自信与差距;三是竞赛获奖对于学校与师生而言都是最好的宣传与教学水平的证明,尤其是一些全国性有重大影响的专业性比赛,专业竞赛对于学校声誉、教师水平、学生能力都是很好的试金石;四是通过专业竞赛可以建立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深入交流,培养了师生情感、促成了团队的形成,这为以后取得更多其他成果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专业竞赛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由教育行政部门、各行业、企业及高校或校企、校校联合主办的设计类专业竞赛,内容紧扣当前各大设计类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体现专业基础知识与设计综合能力的结合。某一专业基本内容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有助于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专业竞赛还可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效果,也可以反向检验我们的各项实验室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水平与层次,找到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及缺陷和不足。因此,通过设计专业竞赛,学院教师科研、教学和实验指导水平会在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2.有助于实现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学院的品牌形象。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参与设计专业竞赛,通过训练与竞赛,分析判断、团结协作、适应和应变等能力将会显著地提高,且会受益终身。把学生设计竞赛的能力训练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能凸显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办学思路和育人思想。通过建立学科竞赛长效保障机制,将促进我院学生获得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大奖,我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学院的师生会更加自信,更富有活力,对外展示出自身的亮丽风采。

3.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即是创新的能力,专业竞赛的作品包括一般包括设计方案的平立剖面图、效果图、动画、模型或实物等,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都能够不同体现在专业竞赛的作品中。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生源的质量和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评价,进而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在专业竞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更容易被推荐到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这就形成了“专业竞赛-教学改革-能力培养-学生就业-增强知名度-促进招生-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业竞赛要获得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学校制度激励、基本的实验条件、师生共同努力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能力而结下的果实。下文将对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行具体解读。

三、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

专业竞赛要获得好的成绩与效果,必须对辅导模式进行深入思考。既要发挥全体专业教师的积极能动性,又要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专业竞赛辅导模式的构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系统的思维、规范的操作、实践的强化、评价的客观。明确的目标是指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的思维要求我们将专业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其他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规范的操作是指要有一个明确的辅导思路和框架来引导专业竞赛的有效开展,实践的强化则是强调专业竞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评价的客观要求我们本着专业的精神、公正的学术态度来对待专业竞赛。专业竞赛可以通过与课程教学、横纵向项目、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暑期专业实践等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有机相容、高效运转、多重效益的局面。

1.课程与比赛相结合。课程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有几个前提条件:(1)提前做好各专业比赛信息的搜集、整理、分类、遴选工作,让任课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之前便明确知道有哪些课程可以与哪些专业竞赛挂钩。(2)课程在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上与专业比赛的内容、时间相匹配。(3)在课程教学计划进度中有机融合并合理安排竞赛辅导时间;既是课程作业辅导也是竞赛辅导。(4)竞赛方案作为课程作业的考核依据。专业竞赛不是目的,获奖不是目的,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是本质。每年不同的专业竞赛都会由各行业、企业、高校的专业人士和团队推出新的设计赛题,这些新的选题本身就充分反映了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设计人才各方面能力新的要求,以及社会新的问题和焦点从设计的视角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依托专业竞赛可以达到让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综合练兵的效果。

2.项目与比赛相结合。这里的项目既包括学校、教师的各类社会委托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也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等。2012年3月,笔者接受了“中国第八届花卉博览会”室外展园欧洲园的设计任务,便召集了4位专业相对出色的学生与相关老师组成一个设计团队,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设计工作。尽管学生对于这类项目没有任何经验,也找不到设计的方向和头绪,更不能指望学生能做出优秀的方案。但通过教师的指А⑾嗷ゼ涞奶致郏学生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从头到尾地亲自参与了,便明白了一个实际的设计项目应该如何着手一步步推进,需要综合考虑哪些方面的要素,这对于他们以后从事设计工作,无疑具有着示范作用。另外,学生在CAD制图、SU建模、3Dmax建模、后期图形处理等方面,按照老师指导的要求协助完成了部分图纸,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运用能力,客观上也减轻了老师制图的工作量。经过3个月的努力和多轮的方案讨论,最终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设计任务,并被采纳付诸实践。回到专业比赛,我们这个设计方案也获得了2013年第二届中国建筑与艺术“青年设计师奖”专业组的入围奖。同时,笔者还依托这个设计项目,成功申报了题为《第八届花博会展园设计与展后利用研究》的常州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立项(编号:YN1244),并发表了《第八届中国花博会欧洲园林美学的当代阐释――以欧洲园的设计为例》的论文。

3.毕业设计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人类社会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迥异的。对于高校的本科教育中的毕业设计而言,选题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关注社会问题,从自身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2)关注社会效益,毕业设计所研究、设计的内容是否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3)关注理论前沿,毕业设计一定要具有探讨性、实验性,甚至有一定的理想色彩都是可以被允许和鼓励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给学生指定或审核毕业设计选题的时候,必须审慎思考以上三点,不能耽于窠臼毫无新意、了无意义。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每一届毕业生的优秀毕业作品,都会在下一学期由教师挑选出来由辅导老师重新整理、修改,参加各类别的专业竞赛。

4.课题研究与专业竞赛相结合。高校对教师教学、科研的考核很多时候让教师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实际上,教学对科研大有助益,科研也让教学受益匪浅,教学与科研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成、互相彰益的。教师的有些研究课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子课题,在研究课题子课题与专业竞赛耦合度较高的比赛中,辅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的成果也可以为教师科研课题的一个基础部分。

5.暑期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暑假对于老师而言是学术假”。通过浏览国内各大高校的网站和自身的切身体会,暑假有很多师生仍然坚守在实验室、资料室、档案馆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教师由于平时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等要占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完整的时间静下心来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充分地利用好暑假这段时间来补充学习。从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经验来看,暑期的实践可以跟专业竞赛很好地结合起来。2015年暑假,艺术与设计学院积极推动师生进行暑期专业实践,在专业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特定的课题拿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不断完善、充实,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即可以将方案去参加相应的专业竞赛,同时,调研报告也可以作为师生进一步撰写学术论文的重要基础。明确了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之后,怎么才能保证它高效地运转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对专业竞赛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四、专业竞赛的运行机制

专业竞赛的有序、常态运行,需要在运行机制上深入研究,以各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和背景为依据,制定出各自专业合理的专业竞赛运行机制。一般来说,可以从制度、经费、实验场地、图书资料、辅导的师资配备等方面入手,提供一个健全有效的硬、软件系统,才能保障专业竞赛的顺利开展。

1.制度保障。学校、学院、专业系需要建立一脉相承的关于专业竞赛的相关制度与规定。自下而上由各专业系提供主要参赛的名称,由二级学院统一筛选,甄别、挑选出各专业中代表性强、影响力大、认可度高的部分比赛,每个专业可以选10―15个比赛并按照级别排列;自上而下由学校提出宏观的构架,学院进行具体细化,专业系具体实施。彻底改变纯粹自发、游击式的专业竞赛辅导模式,建立、健全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竞赛运行机制。

2.辅导团队。由各专业系主任为具体负责人,根据教师专业所长,建立相应的专业竞赛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共同辅导。课程设计与专业竞赛挂钩的比赛,由任课教师为主导,其他导师团队成员共同参与。

3.激励机制。完善的师生激励机制是学科竞赛得以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动力。对于教师辅导专业竞赛获奖,尤其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性比赛,在科研奖励、科研分值计算或物质奖励上,应该有实质性、明确的激励措施。对于学生获奖,在优秀学生、奖学金、各类先进与评优方面都要赋予更大权重。对于专业系各任课教师的考核,应将专业竞赛作为一个方面予以考虑,并详细规定每年应该完成的竞赛次数或获奖次数的指标,获奖的超额部分有一定的认可、奖励措施。

4.软硬件设施的保障。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设备和资源,辅导老师根据比赛的辅导安排,负责协调好机房、资料室、图书馆、专业教室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保障比赛所需要的硬件条件。

第12篇

关键词 建材机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37-02

Discussion of Specialized Educational Reform for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of Building Materials Machinery//Cao Wei, Liu Pingcheng

Abstract For bring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building materials machinery into prominent, and adap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ion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the control engineering must be reformed. Embarking from optimizing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roving media of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specialized experiment teaching, increasing the graduation project content and so on, the specialized vigor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the control engineering” was enhanced, an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for “process equipment and the control engineering” was settled.

Key words building materials machinery;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reform

Author’s address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China 224051

“建材机械”专业是盐城工学院建校时设置的老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建材机械专业改造拓展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创建国家精品课程,打造特色专业教学,培养建材机械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对原“建材机械”专业的课程、实验、实践等各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1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目标

在教学改革中,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强调创新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路开阔、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设计、研究、运营、技术开发以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专业目前在全国已屈指可数,因此,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定位是:以学生为本,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保证,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教学实践与创新,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 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2.1 优化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基础

以前的建材机械专业总学时高达2 700多课时,远远超过原国家教委及学校的要求,并且课程体系不合理,有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专业面太窄,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不多,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工科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其指导思想是“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依据该指导思想,修订教学计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将一些课程进行合并;2)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一些新课程;3)增加专业实验课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课时总数已少于2 500课时,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教学计划体现以装备为主体、过程和控制为两翼的交叉性专业特色。

2.2 改善教学手段,摸索教学方法

过程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设计与制造特色明显,即使在过去多学时情况下,专业课的教学尚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问题表现在结构细节课堂上难以讲授清楚,公式演算繁杂以及专业内容枯燥等。学时减少后,教学难度无疑更大。为此,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尽可能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使讲解内容形象化、讲解过程生动化。例如,开发《流化床》《悬浮预热器》《旋风分离器》及《螺旋输送》4套三维动画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从不同角度介绍设备的总体结构、组装过程和零部件形状,立体感强、色彩分明、层次清楚,将教师的抽象讲解转变为学生的感性观察,可以解决利用黑板甚至挂图也难以将结构细节表达清楚的问题。另外,过程设备设计、工程热力学、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设备成套技术、过程流体机械等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

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摸索一些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知识模块的开始,采用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入准备讲授的内容;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采用对话式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在内容内在联系较少时,采用归纳式教学,将讲解内容提炼;在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时,采用对比式教学,从物理图像甚至是更高层次上将所讲内容与学生过去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2.3 加强专业实验建设,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在教学改革中,实验教学改革是重点。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以验证型实验巩固理论知识,以复合型实验提高综合素质,以研究型实验培养科研能力,以设计型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先进的实验装置是设计优秀实验内容的基础。在近几年中,对专业实验装置进行较大的改造和建设。原“建材机械”专业的专业实验主要是设备的阻力测定实验和性能测试实验,这些实验内容已不能满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造,增加数据自动采集和性能控制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开设新的具有专业特色并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功能综合实验。

目前已经研制出过程设备与控制多功能综合实验台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基本实验综合装置,这是两套综合性很强的先进本科实验装置,能开发6个本科实验:1)旋风筒冷加工实验;2)过程装备无损检测实验;3)回转筒体制造及力学性能检测;4)回转筒体制造及尺寸精度检测;5)过程装备制造及工艺分析;6)过程装备热态性能检测与分析。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有了先进的实验装置,目前的专业实验课时已由过去的8学时增加到20学时。

另外,还对过程设备与控制多功能综合实验台的多数实验进行实验仿真。它是对实验过程和相关设备进行计算机模拟,有助于克服实验台数少、实验课时有限的难题。同时,将实验仿真和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更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2.4 丰富实习内容,拓宽实习途径

在专业实习方面,改变过去那种校外实习的单一模式,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提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复合型实习模式。校内实习的内容包括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机器、仿真实习、专家讲座及观看录像等。购置压缩机和各种泵、阀等典型的机器设备,供学生拆装。通过拆装实习,学生对机器设备中各零部件的结构、装配关系的理解明显加深。在仿真实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水泥生产过程、设备性能及控制参数有了更深的理解。实践表明,这种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既缓解了实习压力,又丰富了实习内容,学生反映较佳。

2.5 增加毕业设计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水泥生产设备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掌握有关设计标准及规范,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在保持设备设计的特色外,对一些学生增加过程及设备控制方面的设计内容,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此外,在毕业设计中提倡包括工艺、设备和控制在内的成套设备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工程意识、全局意识。

3 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

1)实行整体教学改革,打造过程、装备、控制相交叉的专业特色。教学改革涉及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实验、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形成以机械为主、过程与控制兼顾(即一机两翼)的交叉性新专业。

2)锤炼精品课程,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优质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方向,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提出具体措施,经常性地评估教学效果。

3)研制综合实验装置,提出复合型实习模式。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要求研制出的综合实验装置在全国专业实验改革中起到引领作用,复合型实习模式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存在实习难题。

4)教学与科研互动,与工程密切结合。在教学改革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摆在首位。

4 教学改革效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建材机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要使学生掌握通用机械及建材机械的基本理论、方法的知识以外,还应使其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思维和综合能力[1]。从2007级开始,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方面已经进行调整和优化,并取得初步成果。截至2009年,经过3年的建设与完善,改革效果已经显现出来。近几年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综合能力比较强,符合建材行业人才的需求,就业率达到100%。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永无止境的问题。因此,必须努力对教学改革进行长期不懈的深层次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