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水电概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参考文献是作者对他人劳动成了的尊重表现,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就应该子啊引用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在论文的最后依次列出来。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丁大钧.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贡力.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佘睿.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
[5]裴星洙.土木工程专业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王浩钰.设计类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7]张亦静.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
[8]周新刚.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1.
[9]崔京浩.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新编土木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钟汉华.土木工程施工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
[11]王作文.土木建筑工程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12]张志国.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
[13]成虎.建设工程法规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14]巩天真.土木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15]邓友生.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16]叶献国.建筑结构选型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
[17]巩天真.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8]韩峰.铁道线路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19]周国恩.土木工程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7.
[20]肖本林.土木工程与建筑教育改革理论及实践[M].绘测出版社,2014.4.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董菲,徐春媛.试论现代土木工程教学的创新方法[J].建筑工程,2012,(10):90-92.
[2]何忠明,刘建华.浅议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1,(7):169-171.
[3]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12-14.
[4]王清标,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4):75-77.
[5]叶志明,宋少沪.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8):8-9.
[6]刘云平,相琳.《土木工程概论》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2):84-85.
[7]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8]张文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9-70.
1.内容多,授课时数少。
在大多数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培养中,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2学时。然而,课程内容涉及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和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等多个章节,显然课时严重不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一般只能注重内容的广度,无法兼顾内容的深度,比如在介绍建筑工程这一章的时候只能提纲式地介绍其结构类型。
2.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教学。
目前,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加板书教学,主要讲授各工程的理论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平面或立体效果,可以图文并茂,可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施工现场的照片,甚至可以加入动画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但是从上课效果来看,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即使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上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比如,在讲构件中的梁和拱的时候,这两者的受力有何不同只能纸上谈兵,学生没办法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使得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相应的知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3.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多数工程管理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区别不是很大,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只是要比他们多学一些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简单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就是土木工程,导致对专业课的期望很大。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相应章节的讲解深度不够,只能提纲挈领的做介绍,这和大多数学生的预期产生偏差,使他们对课程的兴趣降低。他们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概率两个字直接忽略了,认为土木工程概论就应该像土木工程一样,不只是简答介绍理论知识,应该深入介绍相关工程的施工技术。
4.教师经验不足。
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驾驭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土木工程概论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大多数教师只对某一专业领域比较熟悉,比如只对建筑工程较熟悉,但对桥梁工程就没那么了解,这样在授课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再者,大多数教师一直处在学习教学环境中,缺乏相应的实际工程经验,因此想要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难。
二、《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效率提高的措施
1.教材选择。
目前关于土木工程概论的教材颇多,每本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有侧重点。教材的选择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选择适合的教材。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此时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因此,选择的教材既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也要容易理解。教材应具有应有的理论深度外,还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实际工程,全面展示土工工程的技术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建筑工程章节,针对超高层建筑应有当前世界经典的建筑介绍。在众多的教材版本中,大多数结构安排合理、内容详略得当,并且图文并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除此之外,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该新。我曾先后选择过多种教材,如叶志明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段树金等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这些教材都是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从授课情况及学生反映来看,这几本教材都是适合的。
2.丰富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很多内容都和实际联系紧密,比如地基处理方法,学生以后在工程处理的时候就能实际应用所学的方法。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些具体工程处理地基的视频,让学生直击现场。在讲授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动画形象地展示施工工艺流程。通过动画、视频的运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更有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高。除此之外,课堂中可以引入模型教学。在讲钢材的时候,“H型钢”是一种经济型断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三片字块模拟,将其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受力,最终得出H型是最佳的一种断面。在桥梁工程章节,让学生自行组队,完成一座纸桥建设。
3.多样的考核方式。
1、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某110kv中心变电站110kv线路保护记主系统设计课题。该变电站是最末一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1亿千瓦时,用地总面积为8070.1374公顷。向家坝水电站110kV中心变电站为向家坝水电站提供施工供电电源和电站建成以后作为厂用电备用电源的一座变电站。设计容量为350MVA,电压等级为110/35/10kV, 110kV进出线有5条,中压35kV侧有10 回出线,低压10kV侧有20 回出线.
2、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10kV变电所是电力配送的重要环节,也是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变电所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和经济运行。它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电气主接线是发电厂变电所主要环节,电气主接线连接直接影响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它的拟定直接关系着全厂电气设备的选择、配电装置的布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控制方式的确定。
随着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所二次系统,继而实现“无人值班”变电所已成为电力系统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3、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能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西部主要是高原地带,在高海拔的条件下,农村现有的变电技术远达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变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技术的深化。因此,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小城市以及农村的变电站的建设,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来提高变电技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介积极开展技术交流,通过实践去体验、探索。
当今世界各方面因素正冲击着全球电力工业,在国外变电所技术有十分剧烈的竞争,而世界范围内的变电所都采用了新技术; 其次,不同的环境要求给所有的电力供应商增加了额外的责任,使电力自动化设备尤其是高压大功率变电站的市场开发空间大大拓展。另外高压变电所的最终用户对变电站的自动控制、节能、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迫使其上游提供者尤其是系统集成商更加重视地区性电能分配技术方面的需要,所以变电所在世界上飞速的发展,从而要求我国变电技术上也要加入世界先进的变电技术行业。
随着电网建设改造和110kV变电所深入负荷中心与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要求电网变电所既要安全可靠地向用户供电,又能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资源共享,实现变电所远动通信,实时数据测量和采集,电气设备运行监控,一、二次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防误操作闭锁、电容器的自动投退,主变有载开关的自动调节,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选线以及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投退,定值的检查和远方修改等功能,从而在配电网络正常运行时,能监视各种运行工况,优化运行方式,合理控制负荷,调整电压和无功功率,自动计量计费。在配电网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能迅速查出异常情况并快速切除,隔离故障,迅速恢复非故障线路供电。要实现这些功能,采用常规变电所的一、二次设计,选用传统的二次设备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必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研制和开发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以全微机化的新型二次设备代替常规设备,尽量做到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块软件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计算机局域网代替大量信号电缆的联接,用主动模式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 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不仅功能上满足了配电自动化的要求,而且集微机监控、数据采集和微机保护于一体,将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变电管理和通信等综合为一体,做到硬、软件资源共享。实现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城网变电所的遥控、通测、通信、遥调的要求,并实现了变电所的无人值班运行,同时简化了变电所二次部分的硬件配置,减轻了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的工作量,降低了变电所的总造价和运行费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路器交流操作技术的成熟,保护和监控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提高和对室外环境的适应范围扩大,小型化无人值班110kV变电所必然向三无(即无人值班、无房屋建筑、无电缆沟道) 方向发展。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
4.1电气主接线设计
110kv进出线的接线方式,35kv出线的接线方式,10kv出线的接线方式设计。在进出线路较多时为便于电能的汇集和分配,常设置母线作为中间环节,是线路简单清晰,运行方便,有利于安装和扩建。由于本变电站各电压等级进出线较多,应采用有母线连接。接线方式主要有单母线接线、单母分段、单母分段带旁路母线、桥形接线、3∕2接线、双母接线、双母分段接线。
4.2变压器选择
包括变压器台数的确定,变压器容量的确定,变压器相数的确定,绕组数
量的确定,调压方式和冷却方式的选择。
4.3短路电流计算
在电力系统设计中,短路电流计算应按远景规划水平年来考虑,远景规划水平年一般取工程建成后5—10年中的某一年。计算内容为系统在最大运行方式时,各枢纽点的三相短路电流和单相接地短路电流。
4.4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
进行设备选择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极地采用新技术并注意节约。电气设备必须按正常工作条件进行选择。选择高压电器,应能在长期工作条件下和发生过电压、过电流的情况下保持正常运行。 电气设备在选定后应按最大可能通过的短路电流进行动稳定和热稳定校验。校验短路电流一般取三相短路时的短路电流,若发电机出口的两相短路或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及自藕变压器等回路中的单相、两相接地短路叫三相短路严重时,则应按严重情况校验。
4.5 110kv线路保护的设计
选择保护方式时,希望能全面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同时满足四个基本要求有困难时,可根据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在不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某一些要求。
选择保护方式时,应力求采用最简单的保护装置来满足系统的要求。只有简单的保护装置不能达到母的时,才考虑采用较复杂的保护装置。
选择保护方式时应综合考虑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运行特性、故障出现的机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电力系统近期的发展情况、经济上的合理性等因素。
4.6 应用价值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深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综合所学知识,并用于工程实践。通过该课题的毕业设计,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1)20xx年秋季学期第11周前
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学习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有关规定。
(2)20xx年秋季学期第12~21周
阅读指定的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10万个印刷符号外文资料),基本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任务。
(3)20xx年春季学期第1至5周
写出第一章概论和第二章理论分析。
(4) 20xx年春季学期第6至12周。
初步完成毕业设计,全部成果交指导教师批阅。
(5)20xx年春季学期第13至14周。
修改、整理和定稿。
(6) 20xx年春季学期第15周。
毕业答辩。
6、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完成《金沙江向家坝110中心变电站110线路保护及主系统的设计》 完成时间:第15周
7、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已完成《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等课程学习,并对电力系统的一次及二次部分有一定的了解。在设计中必须采取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的措施。
8、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完成需要解决电气主接线,电气设备选择等技术问题,需要得到指导老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 考 文 献
【1】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上册、下册)能源部西北电力设计院,1998
【2】许建安 王风华编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8
【3】张玉诸发电厂及变电所二次接线 华北电力学院 ,1984.10
【4】电力设备选型-手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
【5】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 水利电力出版社,2007.4
【6】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典型方案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1
【7】安徽省电力公司编 35-110kV箱式变电站模式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9
【8】关于建设35kV或10kV变电站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中国建设信息,2007.6.
【9】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江西电力,2007.3
【10】箱式变电站在中低压电网中的应用 山西电力,2007.7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体会
“中国江河防洪”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的河流概况与江河防洪形势,洪水与洪灾的基本概念,江河防洪措施、防汛抢险技术,以及防洪治水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有关方针政策等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有关水利常识和防洪减灾知识,树立水患意识,增强防洪观念,并自觉服务于我国的防洪减灾事业,把自己培养成为既有本专业知识,又有防洪减灾理念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自2001年首开此课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选课学生生源涉及全校各个学院众多专业。现就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交流如下。
一、充分考虑学生生源特点,编写通俗实用的教材
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依据,编写教材是开课的基本前提。“中国江河防洪”本属高等学校水利类学科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简称治河专业)的专业课程范畴。该课程涉及多门数理课程和水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而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此门课程,选课学生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非水利类专业甚至非工科类专业。这就要求,必须有针对性地编写出一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选修课教材。
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用两年多时间,在广泛调研和查阅、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江河防洪概论》一书,并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注重科普性、实用性、时新性和可读性,着力于江河洪水洪灾特性与防洪减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性介绍,避免了专业理论的刻意阐述、数学公式的推演和严格意义的工程设计技术内容。在介绍传统的、常规的防洪治水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的同时,注意凸显近些年来在这方面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使此教材既继承传统,保留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技术与经验,又与时俱进,注意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思想与方法。
该书出版后,受到水利部、清华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多位专家、教授的好评,并推荐在多次防洪部门技术培训班使用。
该书的编写出版,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一桶水”,去盛满学生的“一杯水”。而通过广泛阅读文献,亲自编写教材,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到“动感地带”
运用多媒体教学,规范汉字跃然屏上,彩色图片赏心悦目,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坐在课堂,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一些“见树不见林”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件。课件文本应简单明了,不可平铺书本:插图合适,文图呼应:字体字号得当,清晰度好;色彩讲究,反差好,不过于花花绿绿。课件内容源于教材,要服从教材,但要有别于教材。课件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炼、加工和再创作。
多媒体课件可蕴涵丰富的教学信息量。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大量背景资料,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在“中国江河防洪”课堂教学中,我在课件内插图片2000多幅和几十处视频小段。内插图片,与文本内容相呼应,加设各种自定义动画,动感十足,形象真实,大大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内插视频,更是场景再现。例如,在讲到堤防汛期险情时,对于“漫溢”、“管涌”、“散浸”、“脱坡”、“跌窝”……等这些陌生难懂的专业名词,视频窗口一打口,学生们立刻就明白了。在此基础上,再讲各类险情的成因与抢护方法,收到了现场教学之效。
为配合教学需要,还将若干VCD声像资料,如《三峡工程》、《都江堰》、《钱江潮》、《黄河》、《巡堤查险》、《堤坝抢险》、《长江98洪水》、《河南75.8大水》等资料作为辅助教学内容,安排在每次课前播放,以供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此外,还特意将反映1998长江抗洪背景题材的大型影片《惊涛骇浪》安排在教室放映,让学生一睹惊心动魄的抗洪场景。学生观后,深受教育。
通过上述多媒体课堂教学,犹如把学生带到“动感地带”。学生坐在教室,足不出校,即可与河流工程和抗洪现场零距离接触,从而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取江河防洪与防汛抢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相关信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件注意随时更新。每遇重要信息和资料,立刻下载并做入课件,每次课上,尽可能地将最新的相关新闻和资料带进课堂。
例如,2006年7月,当时我正在开暑期公选课。在得悉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京广线中断,湖南省东南部遭受重大灾情,200多万抗洪军民奋战千里湘江等新闻后,立即将这一消息带进当日课堂。同学们听后,深深感受到,洪水离我们并不遥远,真可谓“猛兽”,危害太大了。
三、打好第一仗,讲好开场白
讲课犹如打仗。要想完美地讲授好一门课,第一堂课开场白很重要。大学生选修一门课,各自目的不一。有的慕名而来,想学点东西;有的是想找点新鲜,了解一下另类专业:也不乏有人纯奔学分而来。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时,往往心揣各种问号:这门课到底讲些啥?好学吗?么样考试?学后有用吗?如此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需在第一堂课中解决。
在开场白中,我首先调查学生的选课目的:想学点知识?还是为了2个学分?或两者兼有?请举手,实话实说!再问学生:选修此课是他人推荐而选?还是随意而选?请举手,实话实说!通过这样的调查,基本了解了学生的选课动机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心理期待。
接下来,言归正题。我问:大家知道中国有哪四大水问题吗?告知学生:中国有水多、水少、水脏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水多,即洪水灾害;水少,干旱缺水:水脏,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即植被破坏带来的问题。指出本门课程所关注的是,水多问题即江河防洪减灾问题。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到本门课程的目标之中。
再进一步地讲到;我国江河众多,洪水灾害频繁,江河洪水与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江河防洪减灾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防洪减灾与我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同时指出,防洪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防汛抗洪是每个公民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法定义务。开设此课的意义和目的由此引出。
我在回答学生们最关心的“学后有用吗?”这个问题时指出,无论什么专业学生,学后都有用。例如新闻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当记者,哪里发生了洪水灾害,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专业的语言报导于世:再如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助水利部门运用法律的武器防洪治水和调解水事纠纷;
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在维护河流健康与生命方面,有用武之地:学医的学生,在抗洪救灾时,救死扶伤,可大显身手;等等。这样一讲,同学们都会扪心自问:我将来能为我国的江河防洪减灾事业做点什么呢?
最后,还需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考试方法与要求告知学生以便交流和在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
四、注意课堂讲授质量,重视学生信息反馈教师讲课有几点值得注意:
1.教师形象要朴实。上课时不宜高谈阔论,华而不实,以免造成学生厌烦,言传而不能身教,教书而不能育人。
2.语言要富有感彩。讲课时要轻松自如,进入角色;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表述正确,语言动听,重点突出,难点讲清,深入浅出,于情于理;要熟记讲授内容、课件流程,少阅讲稿,切忌照稿宣科。
3.把好时间节奏。上课要提前到教室做多媒体设备的开机调试准备。按课件预设好的内容与程序进行,把好节奏,重、难点处要适时地停住多媒体画面,必要时还需使用黑板做些补充性讲解。不提前下课,不有意拖堂。
4.偶尔举例插花絮。讲课举例不可没有。它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但举例要恰当,尽最贴近生活,支持主题。
5.课堂提问设“悬念”。讲课时有些问题老师可当场作答。但有些问题,则可以“悬念”形式提出,老师有意不回答,而留待下次解答,以给学生回味遐想的机会,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课堂互动交流。上课时,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不注意学生的感受与情绪。课堂上不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一下,是调动学生思绪的有效方法。课堂互动交流形式很多。如老师可采取提问的方式突然发问,或请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回答,都增强课堂凝聚力,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活泼。
7.重视学生信息反馈。公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各自的专业性质与心理需求差异很大。教师要重视来自各方面的学生信息。
我在课堂上曾做过一次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选课目的、听课情况、学后收获,以及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和开课建议等项,各设四个选项,要求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如实回答。经过统计分析,其结果对我后来的教学很有帮助。
此外,在每期课结束后,我都注意查看学生的网上评价和在论文中对本课提出的各种建言。凡是值得参考的意见,我都留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改进。
五、精心设计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力求公平
课程成绩评定工作是否公平合理,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体现和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形象。
对于选修课来说,学生选课混学分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评定成绩时,容易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是,经常缺课学生的分数,可能最终反高于满勤听课学生的分数。因此,平时加强课堂管理,并把考勤情况记入最终成绩确有必要。
我在每期课上,随机抽查到堂情况3~4次,每缺1次扣2分,计入综合成绩,事先公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听不听课都一样的不公平现象,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支持。
为了开展好课堂讨论,鼓励学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我尝试给予发言者加分奖励的做法。提前公布讨论题目,每人限发言时间2~5分钟,据发言质量分A、B、C、D四档,分别奖励5、4、3、2分,计入最终成绩。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同时也收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述评 中原文化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贵和尚中 刚健有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除了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之外,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从形式的多样化上还是从内容的思辨性上都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当然,也不能否认另一个事实――同质化的现象;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新闻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媒介竞争也是空前激烈。
在这个严重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独家新闻”已经成为越来越难以把握的事情,于是“独家观点”、“独家视角”已经成为不同的媒体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言论立台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新闻评论历来就被认为是媒介的声音,从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来看,新闻评论是整个新闻事业发展的先行者,受到中国几千年政论传统的滋养,“它不仅是一类文体或者节目样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传播系统,也是一根检验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尺”①。
电视述评是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评论形式。述评性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评论节目,既报道事实的真实情况,又对事实进行分析与评论;既可夹叙夹议,又可先展示记者对问题的调查,让观众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集中议论,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这种节目的构架是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透视的基础上,把观点融入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报道之中,引导观众去思考和判断;而评论部分与前者相比则属于直抒观点,以鲜明、尖锐、到位的观点来深化节目评论的深度和力度。②
随着电视媒介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人们获知信息、享受娱乐、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看电视的行为实践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图像符号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角色,把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带入一个图像的世界,又将图像的世界带入生活。电视的多样性、日常与随意的性质,使它在图解我们的文化生活的过程中,也将其自身所形成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电视评论节目作为一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点评和议论,也是一种意义产生的过程,从而也是“文化循环”的结果。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深层次地表现为文化和文明的竞争。梁漱溟认为,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涵盖了人类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的社会制度、、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中原地区是最早脱离蒙昧的野蛮而迈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中原文化虽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却依旧有着独特的价值。
农业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原文化从一开始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形成一种辩证和谐的文化精神。后来,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扩展、传播和深化,逐渐渗透到中原文化的方方面面,突出表现为宇宙观上的天人合一、人生观上的中庸和合、审美观上的美善相乐等等。③
李庚香在《中原文化与全球化》④的论文中提到,中原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中原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质,以及“无为”的治理思想,主张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不干预或尽量少干预;中原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所包含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中庸、和谐、兼爱的思想;所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而不同的思想;具有天下主义精神。而这样的特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包括电视新闻评论的从业者们。因此,下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电视新闻评论在文化层面的价值内涵⑤:
天人合一
中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和人割裂、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也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顺从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在河南省新乡电视台的大型民生新闻《直播新乡》栏目中,其电视新闻述评节目体现了中原文化在其中所蕴涵的深意。《牧野处处添新绿》⑥节目中,通过报道市民的植树活动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相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表现在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改造上,为了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太行深处的郭亮:平凡创造奇迹》中,我们看到在地处险要的小山村里,村民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天梯,以方便与外界的交流。
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主要指的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在天地人中间,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中间,人为中心。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构建了整个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便表现为如何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空间里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健康。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功能越来越细致入微,在《文明新风沐浴新家园》的节目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意识,从居民小区一个停车位的建设到校园文化的形成无不体现着现代城市管理者的人文意识的增强。同时,在传统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中,由于明显的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例如在《百岁老人的感恩情怀》中,这位老人在百岁生日时,所体会到的是“党和国家的温暖”,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生活的深刻认识”,并带着喜悦诉说着“新农村的辉煌发展成就”。
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这一思想是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由于全民族对贵和尚中观念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原则。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特别是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在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中,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也得以被提出;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的定位也被凸显,每个城市只有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市徽市歌引领时代精神,“厚善、崇文、敬业、图强”正是抓住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
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密切关联的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注重大丈夫的气节。比干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大丈夫,在纪念比干诞辰3100周年的节目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节目创作者对比干精神在新时代的体会,因此他们提倡在现在的社会中应该极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比干精神。面对磨难,有的人选择退却,有的人选择迎难而上,而节目中因意外导致身体伤残的青年选择后者,他的人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和文化繁荣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报纸有客观而无主观则不成为报”,所以,电视述评栏目也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性,特别是在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才能凸显自我,一个地区的电视评论总是脱离不了本地文化的浸染,必然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不断前进的文化传统。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民众在精神层面的追求要比对物质层面的追求更复杂,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更趋于多元化。电视评论作为一种最能表达媒体立场也能代表媒体观点的节目形式,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本着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弘扬,促进社会的进步,完善社会的发展。
注 释:
①涂光晋:《从“媒体意见”到“公众意见整合”――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亚洲传媒研究》,2004年。
②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
③《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光明日报》,2008年2月15日。
④李庚香:《中原文化与全球化――兼论中原崛起与河南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
⑤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本文中所涉及的节目均来源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直播新乡》、《新乡大民生》以及访谈类节目《非常人生》。
【摘 要】网络科技的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和网络需求的增多,计算机可靠性的相关研究也发展起来。建设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强烈需求之一。无论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计算机网络产业发展的角度,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简单的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和设计方案。通过对软件实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可以提高计算机可靠性的设计,该设计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可靠性;局域网络;服务器机群;防火墙系统
计算机系统长久稳定的工作,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网络使用功能,这是目前网络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不受干扰,增加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这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所以,计算机网络稳定性的探讨和设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数据通信系统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自从上20世纪中期开始,第一台计算机,便产生了单台机远程交换信息的系统。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计算机网络已经由单台机远程交换信息变成了分组交换网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因特网是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产品。第三代网络产品是计算机网络的杰出成就代表。21世纪的今天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产生了,他就是三合一体的综合数字网络。并且计算机网络近年来向可靠性和综合性业务的发展更加迅速。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局域网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成就。计算机局域网能够使几台计算机终端的用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一个或几个计算机的控制设备和安全软件实现信息互换。1980年2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组织颁布的IEEE 802系列标准,对局域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设计准则
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在论文中曾声明:“在提供通信的英国天网系统的设计研制中,中心课题首先是可靠性”。应用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它能够实现内部网络对外部网络的信息访问,还可以实现单位内部的信息交换。现代网络的应用广泛,这既为社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量的进步也为现代社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威胁,因为一旦网络系统发生了事故或是受到恶意侵害,就可能给企业或单位带来灾难性损失,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
(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简单的说就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网络系统能够持续保持网络稳定运行的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者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使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有条理有系统,这是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提高计算机网络的任务可靠性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任务可靠性通常采用余度设计和容错技术,具体表现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这样一来,即使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一台出现了问题,其他计算机也可以正常工作,并且故障机未完成的食物可以有其他计算机代为解决,避免了有一台计算机引起的整个网络瘫痪的情况,增强了计算机的可靠性。
(三)加强计算机可靠性需要适当的采用新的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虽然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至于落后,但是随时可能会有更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所以如果要保持计算机网络的可靠稳定性最好要确保该计算机网络不会被淘汰。适度的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设备,使设计的计算机网络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既满足了业务的需要也能够降低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风险,增强计算机网络的兼容性和扩充性,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升级。
(四)在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计算计网络系统的造价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提高是实现计算机系统升级改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尽量的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造价,争取用最少的维护和开发费用达到最高的性价比。
(五)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应根据现有的实际条件,在设计中选择质量优秀、有良好声誉的网络产品,并且所用的网络产品都应满足可靠性设计指标要求,严格遵守计算机网络的相关规范,所有器件及子系统均需满足最新、最高的国内标准(例如1995年通过的国际标准:ISO/IEC 11801;欧洲标准:EN 50173;北美标准:ANSI/EIA 568A;中国标准:GB50173-1993、GB/T 50311-2000等)。
(六)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需要对网络进行定期检查。现代网络大规模应用并且每个网络之间具有很大差异性。错综复杂又庞大的网络系统很容易出现故障,要想保持网络的可靠性,必须定时的对网络进行人工检查或自动检查,这样才能够在网络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并维护,避免由于网络中断和瘫痪带来的巨大损失。对网络进行检查不仅更方便系统恢复而且能够优越系统性能,使网络更加具有可靠性,优化网络功能。
三、高可靠计算机网络的工程实例
计算机网络是组成单位信息的基本元素,是实现数据传递功能的载体,他不仅关系着计算机用户的眼前利益,而且影响着计算机用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信息化水平和网络使用的成败,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促使计算机网络系统不断的升级变得更加可靠和经济。
举例来说,例如计算机网络在地震观测当中的应用。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是全国地震行业信息服务网络,是整个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地震应急指挥的技术基础平台,该观测网络项目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它的建设规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其中,某省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主要节点之一,该省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在中国地震监控服务的60个城市的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中,网络平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防震救灾的重点建设项目,因此我国地震局对于该项目中的计算机可靠性有较高要求并且也对该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投资建设。在软硬件设施和服务器的选择上都选择了性价比比较高的基于AMD Opteron处理器的曙光服务器。
计算机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是国家实现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是产业建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企业不断自我进步和完善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实际应用性强,因此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是计算机网络正常工作的保障,防止网络稳定运行受到干扰和破坏。可靠性高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克服网络本身缺陷,减少网络的中断和计算机网络的瘫痪。计算机网络稳定措施能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配置。我国计算机网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看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如何,换句话说,计算机网络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整个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新民,耿红琴.网络工程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罗跃川.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刘永华,张峰庆.计算机组网与维护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甘登文,叶继华,万宇文,等.计算机网络及通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程良伦.网络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四双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06-03
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产业升级速度不断加快,对于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的源动力,更加突出了“产教融合”特色,以产业需求为先导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职业教育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的有序衔接,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升级。
《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式的采用现代学徒制,并以此作为试点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从而实现校企一体化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完善人才培养途径拓展了新平台。学徒制的推行能够使企业更深入了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来,对于高职院校理清人才培养定位、创设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区域经济转型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分析
国内自古以来就有学徒制。在职业分工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技艺传承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就促使将技艺传承给家庭以外的成员。这就出现了学徒制。师傅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徒弟,以密切的试图关系为基础,教授时间较长,师父会全程跟进亲自指导,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合格就业为目标,对学历等没有特殊要求。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原始雏形。
德国双元制是现代学徒制的最早也是最完善的形态,能够全面体现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特征。根据赵鹏飞、陈秀虎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现代学徒制主要表现形式有 “英国三明治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瑞士三元制”、“美国合作教育制”。再综合其他参考文献,把这几个学习制度融合一张表里面,横向纵向对比分析。
当前高职教育中,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非工科的专业里,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是中小微企业。上表中,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更灵活、更适中小微企业。一来中小微企业通常财力有限,不具备条件把学徒送入专门培训中心(行业培训)的资金;二来中小微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能在学校学两天、在企业培训两天,只能一段时间在学校、一段时间在企业,需要以整块时间、减少生产过程的分散程度;三来这种合作方式更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服务。
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现代色彩的学徒制重新纳入人才培养视野,在更新完善中得以应用和发展。从上述国外学徒制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徒制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如何体现“校企双赢”?传统学徒制都更重“生产性”、更倾向于师生两人之间的交易,我们该如何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质?校企合作,如何在学校与企业的综合评价下形成产学研全方位发展,实现双证融通,形成在岗育人的崭新教育格局?
第二,如何体现其“制度性”?我们该如何提炼、总结这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范式?当前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高其制度性,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关联体系,针对试点工作实施客观引导。如何针对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广东省教育厅提出的办法:立足“四双”范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四双”范式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落实“四个双”。一是:“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均是育人主体;二是:“双导师”,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三是:“学生双身份”,学生不仅仅是在校生,同时也是企业的一员。四是:“签订两份合同”,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
下面探讨下“四双”范式如何应用。
(一)“双主体”范式体现
“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都是办学的主体,校企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对学徒进行共同管理、共同评价。对“主体一:企业”的要求有:与学校协同办学的企业,应具备“合作意愿强烈”、“美誉度高、专业技术能力在本地区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等条件。对“主体二:学校”的要求有:乐于创新,有配套的实训设备和基地,有“双师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强。
图1 “双主体”合作范式
“双主体”是这样合作的:在招生前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商定双方职责、分工;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课程标准”等;用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等方式校企联合招生;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学籍管理由学校全程负责,日常管理方面,学生在谁的地盘谁负责;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是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过去,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这就很难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双主体”保护企业经济利益,对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具有实践价值。
(二)“双导师”范式体现
“双导师”指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校教师负责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企业师傅负责具体工作岗位技能、企业文化教学。“双师型”团队是一体化管理的,明确聘任条件、程序、职责、待遇、奖惩等,学校将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内容,企业也将企业师傅承担“教学任务”情况纳入员工考核内容;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研发产品项目、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三)“双身份” 范式体现
“双身份”是指学生同时拥有“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学生身份”界定了学生必须完成学制教育体制内的学习任务,“员工身份”首先将学生界定为企业的人,按员工的要求,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学徒协议下,学生将遵守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接受来自相应的课程、岗位的考核。在学校学习时,将接受笔试、口试、模拟实操、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通过完成命题的方式获取考核成绩;在企业时,需要接受岗位职业能力的评价,将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考核结果。
(四)“双合同”范式体现
“双合同”范式
“双合同”指: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明达权责,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各司其职、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界定身份,招生即招工,明确学生的学徒和准员工的身份。
(五)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实例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茂名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宏厚的旅游企业――茂名国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经历了松散型的参观指导、知识讲座、岗位实习等,到紧密型的师资队伍共用、横向联合研发、共建实训基地等阶段,近年来,正在积极探索应用以“现代学徒制”为主导的校企全程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第一,前期准备。组建由校政行企人员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分析、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等工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
第二,中期执行。
第一学年,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企业师傅主要负责让学生“认识岗位、入行上手”。经历师徒结对后,由师傅演示,学生尝试“动手做”。对应的课程例如《旅游概论》、《导游业务》、《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技能实习》等。
第二学年,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核心专业课教学”和“考证辅导”,企业师傅负责“基层、核心层”岗位的技能传授。学生被分配到导游部、业务部、计调部等不同岗位,师傅在旁指导,学生“娴熟做”。对应的课程有《考证》、《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设计》等。
第三学年,学校教师进行“拓展知识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中高层岗位”以及“延伸岗位”的技能传授。学习相关管理理论,学生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到不同岗位轮岗,与师傅共同探讨更科学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有的更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对应的课程有《现代企业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策划实务》、《旅游创新创业》等。
第三,后期反馈。学生毕业后,学校需要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评价合作效益,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与师傅研发的新技术得以在企业推广应用,部分学生成长为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管理人员。
三、“四双”培养新范式应用的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毕业生吸引行业企业的参与
第一,把握区域产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要求,以“现代学徒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毕业生)来。第二,让毕业生留下来。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中,高职教育更应当与当地经济方向相适应,结合产业升级调整教育内容,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人才服务,引导毕业生就近工作,则能够有效增强就业吸引力,避免人才外流。
(二)以技术吸引行业企业参与
第一,积极撬动政府和行业资源,利用财政专项经费,搭建立体多维、先进的实训基地平台。第二,携手业内典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新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服务平台,改善发展环境。
(三)规范管理过程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与工厂工人有本质不同,如果在管理环节出现缺失,则有可能对学生权利造成损害;管理成本过高,又很可能让企业不愿再度合作。对策:第一,出台相关政策,在学院基础能力建设、兼职教师和补贴、学生实习实训安全责任分担、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地方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第二,工厂、学校、学生形成三方协议,对岗位责任、培养目标、权益保障等做出明细约定。
(四) 现代师徒制更体现“管理创新”
传统师徒制中,徒弟经过一定年限的学习后可以出师成为正式的技工,多适用于制造业。而当前的现代师徒制,在让学生“学技术”的同时,更让学生在“学管理”、“学创新”,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广、更高、更新、更深入,学徒不仅可以出师成为正式的技工,还可以成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
四、结论
现代学徒制立足“四双”范式,能更好地迎合行业企业办学,加强与产业经济之间的融合互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特质增效升级的新常态的今天,立足“四双”范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将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改善,改变就业方向,致力于人力资源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克斯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7;
[2]2014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03;
[3]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教育研究.2014.10;
[4]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