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__年以来,__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木产业作为__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__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__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__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__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__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__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__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
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3、进一步放大有机特色,增强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建有机食品交易市场、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破。
关键词:粮油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1 永川区粮油产业现状
永川区粮油产量全区粮食总面积69373.3hm2、总产339300t,油料7760hm2、总产16800t,40000hm2种植基地已通过重庆市级无公害生产认证(2008年),建成13333.3hm2优质稻种植基地、6666.6hm2油料生产基地。
特色效益粮油产业加快发展已在吉安镇黄沙村建立“香喜”有机米基地133.3hm2;在朱沱镇马道子村、何埂镇鱼龙村、来苏镇观音井和塔院村等地实施富硒稻生产83.3hm2;在南大街办事处谭家坝村实施富硒红、黑米稻生产33.3hm2;在来苏镇塔院村和五间镇新建村等推广示范耐热粳稻6.67hm2;在金龙镇解放和洞子口村推广种植紫薯、香薯特色薯类133.3hm2;在来苏镇水磨滩村、五间镇合兴村和松既镇新街子村等示范推广酿酒再生糯高粱13.3hm2;在宝峰镇伍家坡村示范种植富硒黑花生6.67hm2等特色品种;在何埂、来苏镇等地实施稻-菜(芋)水旱轮作80hm2。特色粮油种植面积490hm2,特色效益粮油产业建设加快推进。
现有产业化基础“十二五”以来,永川区紧紧围绕13333.3hm2优质稻基地、6666.7hm2优质油料基地和0.667个万公顷优质粮油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永川区规模种粮大户54户、面积557hm2。
永川区各粮油企业收储加工能力达到100000t左右、综合产值5.5亿元。“黄瓜山冷水米”、“吉安有机稻米”、“朱沱油米”、“黄瓜山小磨纯榨菜油”、“南大街特种(黑、红)稻米”和“金龙特色薯类”等特色品牌优势明显,正领永川区向特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方向发展。
2 问题与难题
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二三产业(旅游服务、休闲观光等)发展缓慢、社会保障能力弱等因素制约,农民生计对土地产品属性的依存度高、依赖性强,不愿放弃或流转出土地,导致流转成本过高,土地难集中,农户分散经营十分突出,种植品种多乱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于形成大宗商品量。
产业化水平低,“朱沱油米”、“黄瓜山冷水米”、“黄瓜山小磨纯榨菜油”等产品产量小,所以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差使全区产业经济脆弱,水平低下。原因主要在于永川区粮食生产种植分散,维护自产自消的经济状态,以致于产量率在30%以下。
农机产业综合化率不高,目前永川区农机化综合率不足40%,其中机收面46%,机耕面70%,机播机插环节不足1%,目前成为农业生产滞后的瓶颈,农业进入现代化产业化道路曲折且艰难。
建设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灌溉,永川区农业保灌率不足48%,另自然灾害有加重危害趋势。农田破碎,坡度起伏大,永川区有高标准农田不足13333.3hm2,且比较分散,加之田间道路设施落后,交通运输不便,大大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新型种品难培育受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产品价格低等因素的制约,农业效益增强缓慢导致社会资本不愿投资农业,增加了培育职业农民和粮食生产新型主体的难度,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思维尚未得转变。
3 对策和建议
努力培育一批新农职业农业队伍,加大对家庭农场,规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的补贴力度提高政策扶持力量。取消种粮普惠政策,把种粮补贴资金全部用于规模种粮大户补贴。在充分利用和完善国家对粮补贴的基础上,建议区政府对模种粮大户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扶持和补贴政策,提高农业保险,加大对农机具的购置补贴,带动力和鼓励农民发展农业。
为农业招商引资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品创造条件,着重建设一批农业范园区、高标准农田,适应新形势下大中型农业机具的大力推荐和使用,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着重扶持以稻-渔、稻-油、稻-菜、粮油等农业养殖龙头企业,优先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加强培养一批以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的企业及组织。培育以特色效益及独具永川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强品牌效益,加大市场占有率,推进农产品的产业化。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河北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7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
保定蠡县麻山药已有3,000年种植历史,是当地农民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特色产品,2004年12月,蠡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麻山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级示范项目。2005年,蠡县麻山药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2010年蠡县麻山药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左右,安置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2011年,全县麻山药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
二、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生产的“小农”格局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果农业进入市场的“原”字号产品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形成了一定优势的产业,但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有基地、没规模,有产品、没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蠡县麻山药基地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小而弱”、“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与当前现代农业大市场、大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麻山药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含量低,初级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更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品产品、名牌产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些专业经济服务组织与农民的联结就会处于松散型状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市场比较少,已建成的专业市场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农贸市场上,缺乏专业特色,仍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工、运销等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不紧密,带领和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县财政紧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诸多龙头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难以实现规模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普遍存在贷款难、筹措流动资金难的局面。
(五)现行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目前,蠡县抓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就企业发展企业、就项目上项目的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缺乏整体把握和规划。政府部门提供的现行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三、加快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议
(一)种植户方面
1、联合种植户,走农业合作道路,实现种植规模化。蠡县是麻山药之乡,麻山药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但蠡县麻山药的种植是小农户个体种植,种植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而且种植户收获麻山药之后也是自行销售,销售没有统一,就是说蠡县麻山药没有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虽然有个别地方有麻山药收购销售的企业,但为数不多,也没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导致种植户融资只能通过个人向亲友借款和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金额有限。所以,我们建议蠡县麻山药真正形成产业化,首先要联合种植户,建立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种植,统一管理。
2、建立供销一体化,形成品牌企业。在种植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麻山药企业,形成麻山药产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将全国各地的销售商组合成销售连锁,形成蠡县麻山药品牌销售,供销无间断、有关联。专做麻山药供销,既方便收购销售,又有利于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改变融资现状,扩大企业声誉,带来更多效益。更可以在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做麻山药加工企业,做麻山药饮料、麻山药粉等,充分利用麻山药,丰富麻山药产品,发展成品牌企业。
3、学习新技术,做新型农民。麻山药的种植加工需要技术的支持,必须坚持技术的创新,以技术改革带动产量增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现代农民应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麻山药产业中,农民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凭借自身力量提高产量。
4、借助政府或银行政策,实现种植户和银行、政府的相互对接。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仅凭种植户和企业单个的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化的发展,这些年来,政府出台了惠农政策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也就根据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贷款投资策略,种植户如果根据这些政策进行种植,会更加顺利,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会越来越好。
(二)政府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对麻山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政府的支持可以使麻山药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还可增加麻山药产业中相关人员的信心。具体做法有:引导种植户走合作化之路,为麻山药的规模种植搭建平台,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以政府的力量寻求种植中先进的技术帮助;实施奖励优惠措施,对于突出的种植户、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
2、坚持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麻山药不可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重茬影响产量,而且麻山药地面鞅长,鞅杆的搭法都需要新的技术,新技术的引进让种植户自己去搞会面临一定困难,政府出面更好解决。对于麻山药企业,政府需要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技术改进创新,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
3、重视人才兴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人才的投入,麻山药产业也如此。在麻山药种植阶段需要技术人才来改进生产提高产量质量;在加工企业,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操作机器,还要有科研人才搞创新;在销售阶段也需要营销人才;将来产业化做大后,企业中少不了管理经营人才。所以,人才要从现在抓起,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业发展银行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利息低、投资大的优点,但是要取得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贷款),要走相对复杂的程序,并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支持个人贷款,这些制约着麻山药产业化中向农业发展银行集资以促进麻山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
1、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降低投资门槛。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投资要求必须是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对个人投资,并且企业在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有两处房屋作为抵押,因此投资规模有局域性,这就限制了贷款。银行可以在制度允许的基础上对投资要求稍作调整,降低投资门槛,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很多小企业对于银行的高门槛投资项目望而却步,若投资门槛降低一些后,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贷款。
2、加大宣传力度,透析投资制度。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项目并非很多,有它本身投资条件限制,但也有农业发展银行及它的投资条件不为很多企业所熟知而不去寻求贷款的原因,并且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条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建议银行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农业发展银行,了解相关的支持政策,促进麻山药企业的形成,使企业向银行要求的条件迈进,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额贷款,实现互利共赢。
3、建立合理的还款督促制度,降低信任风险。银行贷款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信用,有些企业即使达到了条件要求也会因为信用的问题无法取得贷款,或者有些企业往往无法及时还款,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还款督促制度和一系列的失信处理措施,降低信任风险,让银行放贷放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建国.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摘 要: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但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本文以内蒙古旅游开发为例,对内蒙古旅游发展中造成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旅游开发;农业生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29
1 内蒙古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
1.1 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
内蒙古旅游开发中过度重视经济利益带来了资源环境过度开发问题,而内蒙古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加之过度开发必然会对当地的草原造成破坏,造成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内蒙古旅游中对当地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影响当地自然资源的循环再生,甚至造成当地自然资源的枯竭;内蒙古旅游开发中的一些游客的不合理的旅游活动如乱扔垃圾,也会给当地的环境保护带来一些影响,而且如果游客过多超出本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利于当地资源环境的再生和维护。
1.2 农业生态的问题
内蒙古的农业资源丰富,约有0.067亿hm2耕地,人均耕地面积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然而内蒙古旅游的开发,必定会给当地的农业带来影响。旅游开发中势必会出现占用农业耕地、过度开发农业耕地或是破坏当地植被资源降低当地土壤的再生能力等问题,从而破坏当地农业生态的平衡,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影响当地人民的正常农业生活。
1.3 居住环境和方式的问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内蒙古的游牧生活很少受到外界干扰,有着固定的居住环境和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内蒙古旅游的开发,一些新的、不同于他们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的出现,势必会对当地人民的传统的居住环境和方式带来影响。受外来方式的影响和渗透,当地传统建筑物及特色的生活方式慢慢被同化,从而失去当地的特色,失去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 在内蒙古旅游开发上的建议
2.1 对内蒙古资源环境进行保护
以旅游资源保护为第一要务。缺少保护的旅游经济发展是短期的恶性的。保护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内蒙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发展有重大意义。要抓好“护林护草”工程;要强化对内蒙古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旅游发展上由于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起步比较低,所以不能一蹴而就,要实施目标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内蒙古旅游文化生态的发展目标;要开发其他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种人与资源紧密结合,注重旅游发展上的连锁效应,不仅可以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也能把生态持续的保护下去。例如,在内蒙古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防止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2 对内蒙古农业生态和特色居住方式进行保护
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其农牧产品在各省中也名列前茅。在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将当地的生态农业纳入旅游的特色之一,进行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旅游行程。在旅游的过程中将农业的基础建设、科学的播种、收割技术、一体化的农业管理、农产品的特色等,一一进行展示,还可以进行品尝农产品的环节,让游客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了解当地的生态农业,从而达到当地生态农业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如此一来不仅保护了当地的农业生态,还给当地带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造福内蒙古当地的人民。还要保护当地人传统的居住环境不受破坏,以及尊重当地特色的生活方式,让其成为旅游发展的特色之一。
2.3 重视政府在内蒙古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内蒙古旅游开发起步晚、基础低,在市场调控方面缺乏经验,仅靠市场本身无法进行资金配置功能,所以在市场调控机制完善之前,需要政府的协助。政府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广开各种资源渠道,高效率的完成资金的融集工作;要注意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旅游资金管理系统,对国内国外的资金支持进行合理分配,尤其是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更要合理利用。有效的分配资金,将为我们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要进一步分析协调内蒙古旅游企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确定好资金分配的比例,从而避免资金的浪费,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例如,国家对内蒙古旅游开发进行各种扶持,对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进行保护和监管,对资源浪费和破坏的行为进行惩罚。
3 总结
在让晒怕糜慰发上,要高度重视内蒙古当地生态保护问题,积极保护当地的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我们应该正视旅游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护内蒙古旅游开中的生态文化,共同促进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浙江是草莓的主产省之一,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年产量10万吨。如何破解一轮又一轮的“草莓风波”?自去年起,浙江省从全产业链角度入手,为草莓质量安全管控,量身定制了一整套策略,形成“一品一策”,既可实现科学监管,又能让草莓种植户有标可依。
用药
推进农药登记编制“正负清单”
果蔬等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农药的使用,但关键在于如何规范使用,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对草莓而言,一直都面临着合法登记用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现状。”浙江省农业厅质监处调研员虞轶俊说。
按规定,作为特殊商品,农药在进入市场销售前,必须予以登记。然而过去5年中,我国农残标准尽管基本覆盖了大宗农产品,但对于许多小宗和特色作物来说,却是基本没有登记农药可用的状况,更别说与之对应的残留标准。
据调查,草莓主要病虫有10余种,生产常用药剂达80多种,但已登记药剂却只有14种,且多用于白粉病、灰霉病等的防治,而其他普遍危害的,诸如蓟马、粉虱等防治对象,至今尚无登记农药可用。
植保专家介绍,一方面缺乏合法登记用药,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草莓种植户在使用农药时,存在较大随意性,往往凭经验、凭感觉,或听从他人传授用药,甚至还随意混配农药、任意加大剂量、不注意用药间隔期,都为草莓生产埋下了巨大隐患。
浙江在加快推进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的同时,组织开展草莓农药技术风险评估,联合省农科院质标所会同农产品检测、农药管理、植保、栽培等方面专家,制定出一套《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建议》。2015年,该份建议由浙江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印发,作为团体标准供协会成员使用,虽不是强制性,但至少让生产者有了科学的操作方案。
笔者看到,用药建议共分三部分: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不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以及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其中,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关于主要病虫的农药建议部分,讲述得十分具体清晰,防治对象、适用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时期及方法、安全间隔期等,一目了然。
“这相当于是农药的正负清单,农户按建议操作即可。”据虞轶俊介绍,为了便于农户理解,浙江专门编制了草莓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操作模式图,层层培训,用药建议发放到生产主体和种植户,做到全覆盖;还要求草莓农药经营建立经销台账、实名销售,严格按照用药建议推荐农药品种和实用技术,如浙江省建德市专门设立草莓用药专柜,规范了草莓农资经营,从源头防范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生产
出台地方标准农户按标操作
在浙江,许多草莓园毗邻县城,一到周末,便成了采摘游的好去处。然而由于种植距离地面低,常造成草莓被微生物、泥土等二次污染。因此,抓住农药这个牛鼻子的同时,浙江又力推清洁化与标准化生产。
近日,笔者走进浙江省农科院海宁杨渡草莓基地看到,与别处不同,这里采用立体方式栽培,并采用清洁化生产技术,只见畦沟铺上黑色地布,两边再垫上白网,看起来十分清爽。据该院园艺所副所长蒋桂华介绍,这种薄膜覆盖清洁化生产的目的在于,既可避免果实受污染,还能减少畦沟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减轻发病几率。
事实上,清洁化只是浙江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内容之一。早在2014年,浙江即出台了《草莓生产良好农业规范》,将其作为地方标准,提供给具有一定组织化的农户参考。之后,为了便于这一标准推广落地,浙江编辑出版了《草莓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并辅以模式图、视频光盘等形式讲解,使得更加易学、易懂、易操作。
在操作手册中,笔者看到,除了对主要农事管理的操作要点详细介绍外,还特别从品种、生产技术、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等入手,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个性化指导,内容简明扼要,一般农户都能轻松看懂。
而在新一轮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行动计划中,基于此前的探索实践,浙江则更侧重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互动。
“今后,主要特色作物病虫害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集成,由省植保检疫局负责实施;农药经营管理信息化,由省农业执法总队负责实施;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则由农业厅会产业部门牵头,各地农业局具体实施;与此同时,科研机构承担技术研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则负责加快全程管控技术的转化应用。”虞轶俊说,原来较为分散的监管链条,通过全产业链风险管控,变得更加紧密,而目的就在于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实施。
风险
制订应急预案舆论应对有方
在草莓安全管控的“专策”中,不得不提及对舆论风波的及时应对。在过去几场“草莓风波”中,都印证了:消费者的恐慌化解不了,草莓种植户的损失就止不住。浙江的做法是,与其让风波持续发酵,不如及时应对。
据介绍,每到草莓上市前,各地均会制订草莓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上市期间,则有专人负责舆情监测、收集与研判,一旦有特殊情况,应急系统立马启动,从村镇到省厅,信息一路畅通。若情况严重,浙江还会及时采取召开新闻会、邀请专家辟谣、主动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公开应对。
今年,浙江以特色农产品风险管控为抓手,精准施策,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去年年底,农业厅专题举行视频会议,部署草莓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在年前、年后分两次专题督查。在全省所有特色农产品中,如此规格尚且只有草莓。
关键词:重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1、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企业化管理,逐步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与农科教结合起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机制[1]。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2]。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带来经济效益。其次,农业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最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获得稳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给当地农民带来新技术,也会对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确定该区域的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优势整合,发展当地的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其次是要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农业,有利于形成农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而发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最后,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采用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公共产品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客观上来说重庆的地理条件多为山地、丘陵和坡地,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但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产品不足都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农村公路,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落后,制约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的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更无法实施。
2、农业投资不足,科技水平低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亦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使农村企业得不到有效融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很难推进。同时农业生产中由于科技水平低,企业设备设施落后,一般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导致原始农产品加工转化效率低下,深加工能力不够,农业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无法生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品牌营销不够,政策支持
各地农村虽在推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但却缺乏有效的营销和品牌宣传,经常发生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有产品无销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如缺乏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相应的招商引资和提供农业项目方面更是缺乏。
三、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全面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并推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具体来说,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多渠道融资,予以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发展相关项目,扶持企业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要逐步运用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艺技术,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二要运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来改善当地农民的传统式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给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融资渠道
政府应通过财政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投资农业发展,同时工业企业要投资到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去资金,金融机构应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视,提供相应的融资信贷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各方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打造品牌优势,开拓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推进的源泉是品牌化发展,实行品牌化宣传和营销,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信念,留下良好的口碑,农产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农村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发展,让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站稳一定的市场份额。某些地方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完全是缺乏市场和销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通生产与市场的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培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产品的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化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纵向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具体来说,要保证生产高品质商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突出产品优势和特色,加强培育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向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时展;特色农业;浙江绍兴;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22-0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为代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以农业发展为主。山林众多,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绍兴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平水镇因地制宜,在山区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名树古木、围村林等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平原地区大力发展“万亩油菜花”“万亩水稻”种植,集镇范围积极开展“庭院绿化”等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初步形成竹笋生产“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全镇现有竹材、竹笋加工企业10多家;王坛镇地处小舜江水库源头、会稽山纵深腹地,通过培育万亩梅林,打造浙江最美森林,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已申报区级规范化农场47家,以花木、干鲜果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15.4 hm2;稽东镇着力发展香榧产业,流转林地种植经济作物,2014年已创建香榧和茶叶2个示范区,同时加大投入推进红豆杉、茶叶等特色基地项目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南部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
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山区乡镇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出台有力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尚未带动山区乡镇的经济腾飞。目前,绍兴市柯桥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劳动力资源不足,成本较高
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获季节时间短。而我国大部分山区乡镇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采摘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产品如茶叶、竹笋等收获至今仍依赖人工采摘挖掘,而当地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进入城市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产品收获季节明显劳动力不足。而雇佣外来劳动力成本过高,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1-2]。
1.2 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落后
山区乡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生产链,加上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特色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新技术人员大多进入城市工作,鲜少留在山区乡镇,导致特色农业创新和技术水平不足[3-4]。南部山区乡镇产业基本上为个人性质或者家庭性质,没有成型的企业,大多为小型的企业,且经营比较散漫,时而开工时而停业。特色农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家庭生产单位产能较低,如家庭茶叶制作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抗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能力弱。
1.3 信息化渠道较少,产销滞后
山区乡镇地理位置特殊,一般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特色农业农产品虽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却苦于没有好的运输和销售渠道。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南部山区乡镇镇政府虽然在着力培育提升农产品产业,如在农产品产业方面完成了普通商标注册、产业发展调研和电子商务销售培训等工作,但大部分农户尚缺乏好的展销渠道,茶叶等农产品仍然多是通过传统方式宣传出去,而极少采用现代信息化的销售方式。特色农业产品要打响更高的知名度,仍然需要打通互联网线上线下两条道路。
2 山区乡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山区乡镇应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加快技术创新。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改革传统的生产培育和自然开发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形式向技术密集型、精耕细作、精品优质的方式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的本地特色农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发展。
2.2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新时代形势下,区域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山区乡镇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打造成大型的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发挥桥梁推动作用,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优势,两方联动,双管齐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注重品牌管理,抓好重点产品的品牌建设,优化产品质量,强化市场规划和品牌运营,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山区乡镇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开发。
2.3 加强信息联动,降低特色农业劳动力和销售成本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信息化社会也给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山区乡镇应加强信息联动,加强和周边乡镇的协调沟通,有组织地输入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建设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快开发新兴的网络销售渠道如淘宝、微商等,通过C2C(个人与个人)、B2C(企业与个人)甚至B2B(企业与企业)等新型电子商务形式打开市场,减少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降低销售成本,从而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3 参考文献
[1] 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68.
[2] 王立华,李春山,梁淑芬.山区特色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2):32-36.
[3] 徐秀英,闫伟伟,凌申坤.浙江山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28-3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贵州省以苗族和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该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链条短、环节少、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黔东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和农业经济的增长。
一、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现状
(一)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2年,全州新认定州级龙头企业25家,截至年底,全州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31家,其中省级25家,州级106家。全年龙头企业共建原料基地65.6万亩,饲养量72.4万(头、只、羽),带动农户34.95万户。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天柱特色清香型烤烟为重点,并在黄平、岑巩、麻江、凯里、天柱、丹寨、镇远、剑河、施秉和三穗等县建设有现代烤烟1000亩以上连片生产示范基地;以凯里城市经济圈、两高路沿线和农业条件较好的县为重点,并在其他县建设有现代商品蔬菜1000亩以上连片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连片标准化果园、1000亩以上连片现代标准茶园;以施秉、三穗、锦屏、黎平、剑河、台江、天柱、黄平等县为重点的1000亩以上连片现代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全州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了“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为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
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了畜牧水产、优质粮油、无公害中药材、优质烤烟、优质竹笋、优质果品、优质茶叶和山野菜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并在全州范围内形成了蔬菜、果品、优质米、茶叶、中药材、烤烟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网络,区域特色经济布局轮廓逐步显现。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2年6月,全州所有的农业专业合作共计918家,仅仅2012年一年间,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社员2.67万人,带动农户13.55万户,2012上半年实现助农增收2.6亿元以上。专业合作社主要涉及农业技术咨询与服务、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其中:加工流通业6个、信息技术服务3个、种植业490个、养殖业379个、其它综合40个。
二、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受自然条件和投入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滞后现象,截至2012年底,全州公路总里程达2.7万公里,占贵州省公路总里程的16.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93公里,占高速公路总里程14.94%;黔东南州的许多水利工程,已经无法进行配套和完善,在新型灌区中,渠道已经老化或损坏率达52.3%,渠系建筑物的损坏率也达到50%以上致使黔东南州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不足0.7亩,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问题;黔东南州机械化水平低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发展。
(二)龙头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
虽然黔东南州的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在2012年达到了131家,但总的来说黔东南州龙头组织的竞争力不强。目前,黔东南州龙头企业的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加工率低,项目单一、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农业产业锭条短,农产品加工率不到发达国家的50%;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重为3∶1,而黔东南州的比值为0.8∶10;黔东南州龙头企业实力弱,牵引力不强,辐射带动面小,尚有57%的农户未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近年来,黔东南州农产品在种类和数量上发展很快。但是,从科技含量角度上看,它的农业生产相当一部分还处于粗耕粗种阶段,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佳。一些质量较佳的农产品由于没有企业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产品的附加值无法挖掘出来。这是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因素。
三、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推进村组公路建设,实施重点村油路建设。加强灌区配套和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改良中低产田土。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加大农机补贴投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加大农村大村寨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防火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安全饮水、低压电网改造、大中型沼气及户用沼气工程、信息网络等工程建设。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1)狠抓黔东南州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发展的链条。根据黔东南州的州情,着重打造黔东南州特色农业产业链,即工业原料林产业链、油茶产业链、茶叶产业链、楠竹产业链、中药材产业链、清香型特色烟叶产业链、草地畜牧业产业链及特色养殖业产业链。
2)大力发展和建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构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推进建设造纸林基地、油茶林基地、楠竹竹笋两用林基地、脐橙、文旦柚、椪柑、蜜柚、冰糖橙等优质特色果品林基地;建设优质稻基地、杂稻制种基地、商品马铃薯基地、猕猴桃基地、茶叶基地、中药材基地、烟叶基地。在天柱、黎平等生产条件较好的粮油主产县,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粮油生产基地。支持蔬菜基地、蓝莓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三)以科技促进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针对黔东南州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人体系。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黔东南州州情的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促进农业科技工作的发展。其次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对黔东南州各市、县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为农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而提升黔东南州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以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特色农业;竞争力;限制因素;问题;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97-02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地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为甘肃特色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同周边其他省份相比较,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仍相对落后。因此,正确认识甘肃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现状,对于弥补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甘肃是西部农业大省,粮食、中药材、蔬果和畜产品都是其传统优势产业。经过政府多年的扶持,目前甘肃已经在传统优势产业中初步培育起了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制种、中药材、蔬果、啤酒原料、棉花等产业集群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初见成效。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两大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属全国领先水平。紫花苜蓿、中药材、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甘肃许多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来源,优质小杂粮、脱水蔬菜、果酒果汁、番茄酱、油橄榄等农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且出口量逐年增加。
2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由于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2.1 规模竞争力
选择包括农、林、牧、渔诸产业在内的值型指标来衡量农业规模竞争力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甘肃农业整体产值在全国属低下水平,占全国比重较低,可见农业规模处于劣势。
2.2 基础竞争力
生产函数理论表明: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决定了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水平。同样,农业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其配置对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决定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
由于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生产运作的机械化程度和每百户拥有的拖拉机数这2个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其他南方省份更是高出许多,说明其基础竞争力水平较强。但从表2可以看出,甘肃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率为17.7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南方省份,与其他西北地区相比,属文盲率较高的省份。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现状在甘肃农村经济发展中是一个突出的障碍,这种情况必然制约甘肃特色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农业科技的普及。
2.3 效益竞争力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均纯收入这3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而反映效益竞争力;该文主要选择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来表征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甘肃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甘肃省2008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落后全国15~20年,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而农村人均纯收入也只达到发达省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由此表明,甘肃农业生产的效益竞争力水平相当落后。
2.4 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布状况。该文选择第一产业占总产值比重、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3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结构竞争力。
从表4可以看出,甘肃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来看,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说明甘肃省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第二、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产业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2.5 现代化竞争力
机械化、电力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4个方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该文选取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以反映机械化装备水平;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反映农业电力化水平;以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以1 hm2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计算),反映各区域农业化学化程度;选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利状况。从表5可以看出,甘肃农业在以上几个指标上基本都属落后,因此整体来说,甘肃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综合以上5个方面的竞争力指标可以判断,甘肃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只能算是一个农业大省,并非农业强省,其综合竞争力只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3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3.1 生态环境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其他省份劣势,农业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是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10 mm,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干旱,风暴、霜冻和干热风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往往给甘肃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增大,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甘肃省粮食自给有一定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地膜覆盖造成的“白色污染”在全省范围内普遍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劳动力素质劣势
甘肃属教育相对落后省份,全省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口仅占11.97%。妇女中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则更大。文化程度的普遍偏低致使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
3.3 科技劣势
据调查显示,农业科技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占40%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3,大约只有5%的技术真正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机械化运作能力差,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将直接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
3.4 信息劣势
信息化已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因素。甘肃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落后,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5 规模劣势
2010年,甘肃特色农业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6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到500家。截至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 800个。这些数值虽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绝对数量和增速上都落后许多。这说明甘肃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窄,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利益和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3.6 制度劣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农业制度围绕市场经济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许多制度瓶颈仍未完全消除。一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制度严重阻碍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二是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激励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现行的农村信用制度和农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缺陷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投资欲望,更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产权不明晰的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矛盾在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
4 提升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4.1 调整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3个方面。甘肃要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完善的产业体系要求下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有选择地重点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而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完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布局。
4.2 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
一是要通过制订优待政策,吸引省外农业科技人才。二是要鼓励和支持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特色农业基地密切配合,订单式的培养特色农业技术人才。三是在选择农业推广技术时,要注重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和可操作性佳的农业技术。对推广的技术要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操作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4.3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扶持绿色品牌
甘肃特色农业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号召力。今后甘肃要重视品牌建设,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升市场号召力。同时,要顺应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趋势,重点培育绿色农业品牌,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产到销都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严格把关,更要注重绿色品牌认证[1-2]。
4.4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
政府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和补充制度。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制度创新,改进农村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农业人口的生产积极性。
4.5 建立高效的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更新机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一方面大力推进新的节能技术,改良节水设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土地休耕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提高复种率,加强立体农业开发保护耕地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中树立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强环保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强制执行环境保护条例,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努力改善土地资源条件,更要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5]。
5 参考文献
[1] 马丽荣,王生林.加快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57-160.
[2] 张冰舟,谈存峰.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34-37.
[3] 许立新,黄园军.甘肃农业经济结构比较优势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71-73.
【关键词】农类专业建设 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措施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62-02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广西钦州农业学校作为农业职业学校,农类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为现代农业产业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广西农业GDP占比重较高,为同步实现小康目标,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广西于2014年开启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目前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农类专业建设在发展中却遇到瓶颈,因此,本文对加强农类专业建设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紧密对接进行探究。
一、情况分析
(一)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情况分析。2014年6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广西做出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同年11月制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据统计,目前广西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增加到5个,新增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11个;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有98个,特色农业示范区有126个;全区循环农业技术示范点有24个,示范面积已达115万亩。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分为种植业(包括花卉和绿化苗木)示范区、畜禽养殖示范区、水产养殖示范区、林业类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区,与学校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园林技术等。示范区产业化水平高,主导产业突出,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并能拓展教育、科普、休闲、观光等功能。示范区要引进有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有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示范区面积大,核心示范区连片3000亩以上,拓展区5000亩以上,辐射区10000亩以上,与促进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相适应。示范区要求行业水平高,如种植业示范区要求综合机械化率50%以上,水肥一体化、加工保鲜、包装贮运、育苗中心、采后处理中心等设施设备要领先全区同行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先进技术推广相适应。
(二)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农类专业建设情况分析。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开设有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现代农艺技术、园林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农村电气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8个农类专业,其中畜牧兽医、植物保护为自治区示范专业。从2011年起到现在12个农类专业中能成班的只有6个专业,现代农艺技术(原是农学、种植)专业2015年只有7人报读,无法成班,前两年也是不成班,原来农学、种植专业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畜牧兽医专业2012年5个班240多人,2013年3个班140多人,2014年、2015年只有2个班93人;其他植物保护、园林技术、淡水养殖各只有一个班,每班不满40人,农产品加工、农机专业各有2个班近100人。农类专业总人数往年超过总招生人数的50%,现只占有1/3。说明农类专业办学规模在减少,在校生人数在下降。
二、农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类专业办学规模在减少,在校生人数在下降。受传统思想、“打工潮”,以及从事农业收入不高、条件艰苦等诸多因素影响,报读农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前两年中职学校只有读农类专业才免学费,现所有专业都免学费了,这方面的吸引力更是减少。
农类专业是广西钦州农业学校的优势和强项所在,农艺、牧医、植保等农类专业基础条件相比其他专业是更好的,如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场地、设备充足,但其办学规模在减少,在校生人数在下降;而且广西钦州农业学校纯农类专业人数在减少,广西其他农校纯农类专业也在减少,在校生人数都在下降。
(二)农类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就业的很少,广西农村新一代农业人才缺乏。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呈现如下的变化:农业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兼业农民日益增多,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总体素质偏低;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矛盾最为突出。同时,农类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就业的很少,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就业岗位多,容易找工作,待遇也不错,而农村基层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待遇不高;二是做农业工作日晒雨淋多,工作辛苦,学生期望值太高,故不愿做或做得不久就改行。这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遇到的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破解的课题。
(三)农类专业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不显著,与农业企业融合度不明显。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生存壮大的必由之路。研究发现,许多农类专业没有很好对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新形势、新任务需求,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掌握得不够,服务“三农”能力和效果不够;同时,与农业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往往是一头冷一头热,还不能达到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得发展实惠目的,没能把合作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合作项目上,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企业要求,学生到企业实践少,不了解企业,不愿到企业就业,企业也招不到人才。
三、加强农类专业建设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紧密对接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专业对接,培养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根据广西农业职业院校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种植业等各类示范区建设特点,由广西农业厅统筹安排各农业职业院校与各示范区对接,从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到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解决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缺乏困境。我们也看到,许多农业职业院校农类专业建设仍然落后,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有所脱节,所以要加大农类专业建设和改革力度,转变办学思想,改变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职业资格证书和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积累等都与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紧密对接,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人才。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满足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社员职业化”需要。2014年,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着重大意义。2015年,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广西农业厅与相关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职业农民学院,在广西钦州农业学校挂牌的广西北部湾职业农民学院第一期培训班已于2016年1月开班,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已分别在钦南区玛氏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和钦南区鑫农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有“社员职业化”特点,培养职业农民能满足“社员职业化”需要,因此,广西农业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适应的培训教师,要求他们了解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运作,进一步掌握现代农业先进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新品种培育和种植技能,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学校研发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民提高农技水平、提升和经营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更好地发展。
(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与工学结合,实现双方共赢。面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快速发展,农业职业院校要主动切入,加快校企合作步伐。广西钦州农业学校所在地是钦州市,钦州市有钦州市钦台农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钦州市钦南区玛氏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和钦南区鑫农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广西钦州农业学校本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钦州市钦台农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简称“钦台农”公司)实施“政校企订单办学,互派教师人才共育、定向就业成果共享”的合作方式,做法是:一是学校根据“钦台农”公司产业发展需要和用工计划,设置相关的招生专业如现代农艺技术、园林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专业;二是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一体化订单招生,冠名为“钦台农班”,学校在“钦台农”公司建立教学实训、就业和创业基地,“钦台农”公司在学校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三是双方共同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对“钦台农班”学生实施职业能力培养,按企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准入条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按需施教,突出技能特色培养,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向企业输送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并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四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举办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公司在学校建立“钦台农”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五是开展产教融合,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及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送到示范区中拓展区、辐射区,甚至传到千家万户,提升双方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实现双方共赢。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类专业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高度重视农类专业建设,强化专业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紧密对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广西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的通知[Z].2014
[2]赵玉奇.加强专业建设创建特色职业学校[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0(Z2)
[关键词]农业产业 佳县
一、佳县概况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总土地面积2028平方公里,其中粮田面积6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8亩。总人口262903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01%。佳县是一个纯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0℃,无霜期159天,年降水量395毫米。自然资源贫乏,立地条件差,属典型山区农业县。农业生产以杂粮为主,所产大明绿豆、黄豆、洋芋等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佳县沿黄河地区是中国北方红枣的最佳适生区,有悠久的红枣栽培历史,1998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佳县“中国红枣名乡”称号。
二、佳县农业产业基本状况
佳县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大力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业产业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局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成熟,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得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对农田整治以及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业技术的掌握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有了很大发展。红枣面积由2005年的54万亩增加至2010年的67万亩,2010年红枣产量1.2亿公斤,产值6亿元。其次是科技带动作用明显。几年来科技部在佳县立项实施了“佳县1万亩生态枣园示范推广”、“佳县红枣产业化开发技术培训及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同时引进新品种,发展生态红枣种植,取得了中国红枣产品的第一张有机认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佳县“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当然,当地规模养殖业也朝着健康方向有序的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扩大到500多户,扶持建成千头养猪场、千只养羊场、500头养牛场。但同时,佳县农业产业法中也存在相应的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纵向看,佳县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横向看,依然十分落后。佳县是全市唯一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的县份。交通和水的制约,使佳县资源优势很难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还存在同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比如红枣,陕晋沿黄地区尤其是临县、清涧开发力度大、宣传力度大,已走在了前面。
二是流通不畅。没有广阔的市场也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佳县红枣局限于地区销售,没有创建自己的品牌,也就很难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佳县当务之急是创建有地区特色的品牌,不断拓展销售渠道,使红枣不仅只是引进来,而是要走出去。
三、佳县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佳县农业产业发展,要根据本县实际条件,制定适合佳县自身发展的路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一是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和民生改善,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供电、信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山、水、田、林、路、峁、坝、库”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同时要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做到防灾减灾,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完成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和改造工作,建立覆盖全县山洪灾害防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二是坚持产业富农。要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格局。
首先要全力做精做强红枣产业。在全县农业“枣、羊、薯、豆”四大特色产业中,应继续把红枣作为第一主导产业。利用天然适合红枣生长的优势,采用有机化种植,使红枣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其次是要科学种地。佳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所以要依靠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适合该地发展的旱作物农业示范区,同时要加强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掌握种植新技术,从而增产增收。
三是要完善农产品销售。有优质的农场品却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一致是佳县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加强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势在必行。例如:佳县乌镇任家坪村村充分利用佳米公路交通便捷、周边村镇大面积种植土豆、传统粉条加工历史悠久的优势,该村成立了“佳县任师傅粉条产业有限公司”,注册了“任师傅”商标。2011年,该村加工粉条200多万斤,总产值近1000万元,仅粉条加工业人均纯收入4200多元,粉条加工业已然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带动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