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传承;关注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涵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等多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十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诸如诗词、乐曲、民族音乐、书法、戏剧、传统节日、服饰、诸子百家、民间习俗、工艺等等。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很早很早就已经吸引了西方的传教士、学者、旅行家等精英分子的注意,比如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等。
然而,这些代表着我国灿烂文化的东西,却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渐渐被淹没、淡忘。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在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热衷于选择实用的、时髦的、前沿的文化科目,盲目追求时尚,盲目追捧外来文化,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西餐等,对中国的书法、绘画、戏剧等传统文化十分生疏、淡漠,对所开设的国学课、语文课兴趣不高,甚至认为有些传统文化如易学等落后、过时,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
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也没有小学的稚气未脱,更没有社会工作的烦恼和纷扰,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和成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无疑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好平台,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高科技和多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让人们盲目追求和崇拜,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较为淡漠,缺少知识和感情,片面地认为已经过时和落后。所以首先需要引起社会大众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文化认同,为传统文化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对于高校,应该加强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鼓励学生多学习传统文化,普及学校所在地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魅力比如授课中引入一些诗词,引经据典,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作用。
2、在校园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如果在校园中融入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教室里的墙上悬挂古人的名人名言;广场、花园里镌刻名人的书法、塑像;走廊里悬挂一些传统的国画、剪纸、戏剧脸谱等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慢慢的接受熏陶。
3、让传统文化走进高校
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走出高校课堂。从某种层面上讲,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是因为陌生,因为不了解。比如川剧,我校曾经将部分经典川剧剧目搬到学校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和解说,赢得了满堂喝彩,学生对此评价颇高,并表示观看后受益匪\。同样的,对于其他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皮影戏,剪纸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艺人们请来学校办一个讲座,做一场展览,或者开设为选修课,相信会有很多学生是愿意去了解并学习和关注的。
4、组织学生成立兴趣社团
社团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依托社团的影响力,可以成立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团、剪纸社团、民间舞社团、书法社团、戏剧社团、古琴社团等等,定期组织学生活动、给予指导,并组织汇演,也是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方法。
5、充分利用有影响力的媒介, 加强交流
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有想象力的媒介吸引他们的注意。除了传统的广告,还可以借助时下收视率高的电视、电影、动画等媒介。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植入时下一些知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让以明星效应带动大家的关注。比如湖南卫视的《偶像来了》的某一期节目,就让明星去一些不太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安徽呈坎,通过游戏、完成任务等方式让明星和观众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墨、毛笔、徽雕、撕纸、歙砚等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印象,并且愿意学习和购买一些产品。此外,还可以考虑将部分传统文化融入电影或者将年画题材中的经典的故事、桥段编成动画片或微电影等。比如电影《小门神》就是讲年画里的门神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轻松而易于接受;比如电影《捉妖记》里展现的剪纸文化等等,都是潜移默化中在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或微博等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社交软件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并经常保持更新和互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
6、与时俱进
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才能发扬光大。但是创新不代表全部抛弃,而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上结合现代的需要进行创新。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可能很多学生背不了,但将之配上曲,并以现代的通俗唱法进行演唱,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就有很多学生能够吟唱了,在唱的过程中,词也记下了,也能体会词中的意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河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中国古代文化不仅有彩陶、青铜器、丝绸,还有扎染。传统手工扎染有着独特性,它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还传递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但传统手工扎染工艺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逐步退缩,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但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装饰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变化。传统手工扎染同时也需要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观,融入到现代室内空间的装饰中去。同时,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图案造型、色彩上的突破与创新,会给现代感的室内空间带来传统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散发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手工扎染工艺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的制作方法很独特,“扎染”一词表明了操作过程,即指先“扎结”后“染色”,这是两道最重要的制作工序,简称“扎”和“染”。具体工艺流程:设计构思―选择面料―绘制图案―扎结―浸水―染色―冲洗―拆线―漂洗―晾干―烫染―完成。传统手工扎染面料的局限性比较小,一般以棉、麻、丝绸、等为主要面料,主要根据制作产品的不同,选其不同的面料。
扎染工艺最为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染色和扎结技艺。手工扎染的燃料种类繁多,通常见到的有天然植物染色和矿物质直接染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扎染工艺比较常见的是天然植物染料,植物染料对人体也能起到一些保健作用,例如板蓝根、蓼蓝、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植物燃料颜色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色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的刺激,很容得到人们的青睐。扎结是以线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线缝是在设计好的图案上,用针线平缝,线缝技法有折布缝法、满针缝法等等,捆扎是将需要色晕的部位用线或其他材料绕紧,使局部不完全染色。捆扎法包括打结扎法、线绑扎法、夹板方法、卷扎法、拧扎法、包物扎法、弹簧扎法等等,形成不同的花样。再是,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得到染色深浅不一的艺术效果。每一种扎结技法都能得到不同的图案花纹、色晕层次,制作出多种花样效果。
扎染在现代室内空间结合运用与创新
扎染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室内装饰风格日益发展的今天,扎染以独特的晕色肌理效果、淳朴自然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多在现代纺织品设计、壁挂、装饰、纤维艺术设计中,扎染被普遍广泛的应用,将现代审美理念与传统扎染艺术特色相结合能够展现出另一种独特风貌,也为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开拓了新思路。
现代室内的纺织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接受,例如床罩、屏风、窗帘、台布、抱枕、桌椅帽、地毯、门帘等等。因为它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并且融入了多种纤维材质,在选材上加入现代设计语言符号,可以使传统手工扎染工艺与现代室内设计结合,可以调和室内空间的和谐氛围,还能使在紧张的生活中人们在室内中得到放松和舒适,并给人一种自然气息,所以大家这么喜爱。
现代室内空间很多人都会用壁挂来装饰。现代的室内壁挂的装饰中的材质大多是有机玻璃和树脂等硬朗的材料,但从古至今人居住的空间都是被纺织材料所包围着,给人温馨感。所以在室内壁挂设计中运用扎染工艺是非常好的选择,给人无限的回忆和美好的生活憧憬,让人有舒适和安全感。当然每个时期都有自己当代的设计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当时时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图形就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最直接的视觉传达方式,可以准确的传达信息。现在的时展迅速,在手工扎染壁挂上的图案也要跟紧时代,要有创新。在图案上可以用几何图形、抽象图案或带有现代感的图案来装饰,壁挂需要现代符号设计语言的运用,因为它是最直接的表现性的思维表诉。在传承传统手工扎染工艺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运用现代的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碰撞出新的设计语言,让传统手工扎染壁画更具有时代性。
结语
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知识和品位,它所展现的是其蕴含的民族精神特质:中国传统室内装饰元素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精髓,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手工扎染的传承同时也要拓展空间则必须进行商业化的形式创新。然而,手工扎染软装饰形式创新肯定会和“传统”产生文化上的“碰撞”,其实这并不证明我们的所为与传统相悖,相反这是与时俱进发展传统的过程,只有创造性地发展传统艺术,使之符合时代节拍,适应时代审美要求,才有可能使传统生存并得到很好继承。在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要重视设计中的传统设计艺术元素的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创新。提高室内设计的质量和品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更高层次地展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关键词:传统武德;现代教育功能;武术国际化
传统武德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但也有人认为传统武德继承了封建社会的遗风,并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事实上,传统武德中有很多精华部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关键是要做好对传统武德的批判、继承、创新与发展,否则,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如何在摒弃封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对现代社会的德育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武德的现代教育作用做出新的探讨。
一、武德的内涵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对习武者的品德要求,如在先秦的文献《国语・晋语九》中记“有武德以羞为正卿”。真正体现对习武者行为规范的“武德”要求,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接着又写道:习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这一观念正式提出了关于武德的要求。
二、传统武德的现代教育功能
1.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服务精神文明建设
武德是武术教育贯穿始终的主线,习武首先必习德。习武是讲究规矩的,这个规矩包括择徒标准、尊师重道、习武要求和持技规范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今天,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势必要同步提高。武术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功能不仅是防身自卫,而且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武术功能的特殊性,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的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相应的作用。由于武术具有特殊功能,武德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示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不断挖掘和利用它的精华才发挥它的作用。
2.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文化观念,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武德教育中寓于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就武术教育而言,应当将武术教育的过程视为培养习武者民族精神的、健身健心的教育过程。就体育课而言,最具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莫过于武术。武术的传授一直把武德教育作为整个武术教育的中心,强调武艺传授的道德化,使武艺传授与武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习武修德,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培养新型武术人才,推动武术国际化
历史上武术名家要么文韬武略要么尚武崇文,例如:岳飞、戚继光等。长期以来,我国在培养武术人才方面主要有四个渠道:
①以培养高、新、尖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人才,实际表现是武艺精湛,但武德修养略显薄弱;②以体育院校培养的德才兼备的专业高级武术人才,并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博士生为辅;③各级各类武术馆校培养的青少年武术人才,有的馆校忽视文化课以及武德的教育;④民间拳师培养的传统武术人才,其人数较少、修养不齐。但无论哪种渠道,都应信守“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的真理。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已达到100多个国家,为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起着重要作用。在武术国际化的背景下,有一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许许多多的外国习武者认为,他们习练武术既是为了健身、防身,也是为了从中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的人提出通过习武健身懂得‘做人的真谛’和‘完善人生的价值’。”这里的“做人”与“完善人生”都是从武德的高度来认识的,相比之下,众多的中国习武者究竟有多少人会有这种认识呢?值得反思。
武德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德作为尚武的规矩,之所以能逐渐形成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世人推崇和武术各门派所共有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代表了我国武术界共同的价值观。今朝提及传统武德这个话题,是想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继承,与时俱进,使武德的功能日益扩大。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30.
一、中国传统绘画教育的现状
全国高等教育实行学科调整这其中也包括美术教育,例如中国画与油画和版画等传统绘画专业,被一起合并为绘画造型专业。学生进校一年内先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一年后再进行专业细分。这种教学调整结果等于剥夺了中国传统绘画基础教育,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位置,我国的传统绘画基础教育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基础教育内容,使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高等教育中传统绘画教学措施
1.越是中国传统越占有中国市场
当漫步在苏州园林、凤凰古城与丽江街头等古香古色的建筑时,中国韵味让我们心灵舒畅,中国特色的纪念品到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新的宣传口号,一个遗留下来的文化能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收藏市场与传统绘画市场也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如职业画家以及鉴赏家和工艺美术师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特殊性,汇聚了丰富的世界文化。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它与西方绘画相比,其情趣和审美特征完全不同,它时而摹形状物以美感人,时而清幽淡雅超脱高逸,寄托了审美意趣,强调精、神具备的注精以一之、还强调气韵生动,不但深得国人喜爱连外国人也趋之如鹜,传统绘画有着西方艺术替代不了的广泛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审美。高等院校培养的重点是职业技术能力,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根据的社会需求不断审查人才的培养计划,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对于有着广阔前景日渐升温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例如中国画、年画、版画和漆画等,要慎重的分析科学的规划,依据现有条件和师资力量进行合理规划。
2.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在以前民间画工多数是师徒关系,绘画图式与绘画口诀代代传授,想运用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重点是理解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点,中国绘画重视程式和遵循作画的秩序,需要多临摹优秀的国画作品;重视画分十三科并采取分科教学的方法,因此不能求全。强调师徒相传并且师傅要多做示范,要条理清晰地剖析技法。以上师徒式的教育方法与西方分班式的教学模式区别很大,随着五四以后,教育大众化观念被人们熟知,加上西方教育体制的引进,中国传统的师徒式教育体制显得不合时宜和落后。目前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教学方式融合,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也是先学素描、色彩的训练方式,造成创作效率低下。高等院校以训练学生手绘为主必须提高效率,因此科学地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导师制,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手把手传授共同创作,可能是走捷径的好办法。中国绘画的教学对导师的要求非常高,导师不仅在理论上能条理清楚技法上还要能动笔示范,在修养学问上也要给学生做表率。另外,除了导师制,职业技能的考核也至关重要,通过工艺美术师的职业资格的认定和专家同行的认可,是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走向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3.尊重艺术发展规律
当一种绘画形式普及后会促进另一种相异的绘画形式产生,人们的视觉总是追求不断发展与变化,因此推动了艺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绘画史就是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为适应不同时代审美品味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历史。中国画教学中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和艺术市场,用积极创新的思维来创造历史探索未来。当历史每进入一个新时期人们的审美思想改变后,中国绘画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变革,革新了外在的形态,表现出新时期的审美思想,例如富丽堂皇和金碧辉煌的山水画曾体现了唐朝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而水墨淡雅则是元代文人在蒙古人统治下追求超脱隐逸的心灵寄托;伴随中国封建王朝的逐渐衰落,色彩曾一度退出了中国绘画的视线。如今,正处于一个五彩斑斓朝气蓬勃的时代,中国画的色彩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也要呼唤色彩的回归,也正因如此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充满了生命力。中国绘画教学中应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另外,教导学生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精神,遵循和探索中国画的发展规律、只有符合中国画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地认识中国绘画,把握其在现代绘画语境中的任务和目标,吸取前人的辉煌成果探索前人未能研究的地方,总结时代特色让中国绘画得以更好的发展。
总之,中国画教育是有可行性的,应该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教育,有机结合平等对待,使传统绘画教育在中西文化互动中取得与西方文化等价文化思想体系。传统绘画的基础教学应尽快构建传统绘画的学科结构,把传统绘画教育中的人文哲学的素质教育和笔墨技巧训练放到教育中重要位置,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应在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学科的优势互补,规划传统绘画教育,使其成为特色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
一、引言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且涵盖范围广,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国家始终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美术作品、手工艺产品和艺术设计作品题材的重要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中产生的文化。2013 年12 月,国家教育部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以保护、传承与发展各地特色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人和培养艺术创作人才为目标。据统计,国家设立艺术基金至今,每年参与申报与获批立项的项目以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人才专题为主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 年,《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决定支持高校围绕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同时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 。可见,中国教育部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设计类专业如增设传承与创新民族技艺的专业,将大大丰富设计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增加实操经验,提高设计素养,培养设计美感,从而增强设计文化内涵。
二、高职设计类专业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优势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且种类繁多,以中国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为例,传统手技艺有漆、雕、染、绣、刻、瓷、竹、根和织九类,通过这九大技艺制作而成的优秀手工艺产品,不仅沉淀着艺术美,还体现出工匠师傅深厚的美术功底、熟练的技艺、非凡的审美能力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据网上与实际调查,我国许多艺术类高职院校一直都在坚持致力于创办、开设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譬如我国的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坚持开设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等相关专业(表1 )。他们是中国较早成立的拥有传统工艺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院校设有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国家持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匠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各省也相继响应国家号召和地方需求建设了许多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此同时,现如今许多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普通高职院校也陆续开设了传统手工艺相关专业。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总之,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实操型人才为目标,这与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学院或系部相继开设的手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所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如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三、高职现代学徒制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传统文化与人类的关系如同鱼和水一般,不可分割。由于现代机器制造业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矛盾造成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譬如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无人问津,传统工艺传承人老龄化,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技艺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等现象。(图1 )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有很多,譬如传承人选择范围小却做到了极致传承的家族传承模式,其特点是在家族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人员中选择传承人,这些人员在幼儿年纪就被当做传承人来培养,其优点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熟悉一切制作工艺和流程,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杰出父辈和长辈的技艺、文化熏陶,严苛和精益求精的训诫,他们凭借日积月累的学习知识和实践经验将其家族技艺传承与发展下去,其缺点是如果传承人对此文化没有兴趣,传承人或选择放弃传承或另谋他业,其文化就会出现无人继承或传承断层,最后变成销声匿迹的结局。另外,除了家族传承还有传承人选择范围较广的学徒传承,其特点是没有苛刻家族血缘关系的限制,外姓人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只要喜欢和想要学习也可以传承某种文化或技艺,其优点是文化或技艺的传承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传承范围更广。总之,不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学徒传承,其传承的根本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可见学徒制从古至今,都是文化、技艺传承的根本形式。现如今,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学徒制虽然存在,但远不及古时繁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新的传承模式、传承方法和手段,现代学徒制便应运而生一解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燃眉之急。从广义上说,现代学徒制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成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模式。现代学徒制一般在学校、企业、培训组织机构、工匠大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但其中具有专门独立组织运行机构、严格的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成熟的教育教学团队的高职院校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平稳落地与快速运行的最佳场所,无论从场所、设备、教师资格方面,还是从国家资助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高职院校都独具优势。当然,学校缺乏企业的流水线生产工厂和企业导师的实践经验,这些都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完美实现。因为与古时学徒制不同,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和工匠师傅的联合,可以形成协作和互补的优势,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和技能实践相结合,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两个完美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设计类专业学生直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转换成创意设计和工艺产品,通过企业和市场加以验证,不断总结和提升专业技能,最终得到企业和市场认同,可以说高职现代学徒制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高职院校需要和企业、工匠大师强强联手、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创新设计人才。
四、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有效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政府可牵头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文化,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譬如在校内或企业内建设传统工艺现代学徒实践基地,保障学生与企业设计师、工匠大师、行业专家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同时该实践基地的设立可以有效解决高职设计专业教育与当下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技能与实践脱节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其次,政府和学校鼓励设计类专业教师进企业和大师工作室锻炼学习,使教师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改良教学方式和方法,紧跟时展要求。最后,学校需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教学内容,推进设计类专业传承、发展与创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学生专业考核制度,培养业精艺专、品学兼优的全方位设计人才。
(一)提高现代学徒制校内外实践基地教学质量,加强专业传承、实践与创新
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工艺,高职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需要坚持走传承、实践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只继承不创新,因循守旧,文化可能会无人问津;只创新不传承,文化将失去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可能会出现昙花一现的现象,所以,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通过政府扶持、学校主办、企业配合三者合作共同建立校内校外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现代学徒实践基地,从政府的扶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匠大师和艺术家的加入再到企业的孵化,打造政府、学校、工匠大师、企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校内校外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建设和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杜绝校内外实践基地空置和有名无实等现象。另一方面,坚持提高现代学徒制校内外实践基地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技艺教学、项目实操实训、工厂打样生产再到市场检验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且相互配合完成。教师、工匠大师和学生在实训基地上课作息时间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课后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开放,真正让学生拥有与教师沟通、交流问题的专业实训室,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真正的使教师和工匠大师配合教学,共同发展,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爱、学有所乐,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传统工艺文化与技能的魅力,开拓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方式。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设计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民族文化融入高校,不仅需要各地政府、学校、企业和工匠大师的加入,还需要学校结合地方文化、非遗文化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和企业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政府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成为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政府搭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加快高职设计人才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进程。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培养双师型、双能力、双素质、双证书和双职称教师,因为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积累和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去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动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一样,需紧跟时代的发展,学校需全方位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形成高效、团结、协同、合作、鼎新的教学组织。最后,企业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学校针对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积极吸纳行业和企业人才招聘标准作为主要参考点和依据。另外,企业导师和工匠大师需要和高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建立高素质的校企教师教学团队。
(三)改革教学内容,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
改革教学内容,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一方面,合理增设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专业基础课程、核心实践课和选修课程,实现三者的互补与支撑、协调与发展;同时,在进行民族艺术文化教学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真热爱、真学习、真讨论、真思考、真实践和真创新的自主学习模式。另一方面,2014 年至今,国家大力推动“双创”理念,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设计专业人才的新时代使命与责任。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譬如,一从教学模式方面看,可以从固有的线下教学、固定的教室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或在企业、实训基地、田野等场地学习。二从教学内容方面看,应该设置一些注重与产业需求对接、注重与职业技能对接和注重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② 。三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可以运用项目驱动法和竞赛驱动法,将任务和工作带入课堂,使学生告别安逸的学习环境,营造适当紧张的学习气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四从教材选择方面看,不限制教材的形式,总的要求就是能够满足实用、适应的需求,通俗易懂,而且能够对接时代趋势;五从考核方式方面看,推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考核模式,偏重理论与实操技能应用的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家和企业承认的职业技能考试并获得等级证书,拓展与创新专业技能。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思想觉悟不高。许多企业的领导干部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够,在宣传落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得很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重视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导致企业员工的思想不统一,各自为政,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使企业缺乏凝聚力,而且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2.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由于企业管理者自身的觉悟不高,制定的工作机制既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也缺乏对职工的关心与尊重。再加上在贯彻实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我国的企业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3.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无法满足员工需求。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机制落后,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进度。企业每个阶段都有新员工的加入,为企业增加活力的同时,管理团队也越来越年轻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年轻员工获取知识的途径广,如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创新,会导致员工的不认可而产生抵触情绪。
不同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企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也需要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与改革,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管理者应该将新的思想融入到企业中去。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一定要优先考虑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以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员工的能动性与工作创造性,这样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2.统一员工的思想政治、宣传企业文化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员工有了统一的目标,在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中不但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就是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宣传企业的文化以及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进员工间的感情,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力。
3.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使企业员工了解到自己在公司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员工的整体责任感,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三、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法
1.思维观念需要创新。企业员工在传承传统思维时,应做到与时俱进,在传统思维基础上进行创新。员工只有思想创新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员工之间才能团结和谐起来。观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根本。过去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在观念上不断地创新才能符合和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才不会使整个企业落伍,促使企业健康地发展下去。
2.思想道德体系需要创新。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企业永远要遵循的,但是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与时?进,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为了使企业员工具有更好的思想道德认识,做到有理想,有责任感。
3.培养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本思想,一个企业的民族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世界上很多企业都能将本国的民族精神很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去,我国企业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更多地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这样可以增加企业与国家的凝聚力。
4.培养创新能力。要想使员工提升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员工要树立好创新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了,能力才可以提高上去。其次,员工的政治思想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多关心员工,尊重员工,这样也能使员工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5.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司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将不同思想程度的人进行划分,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予以特殊培养。使高素质员工带动并影响其他员工,这样更利于公司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流通外包 招标条件 数据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28-02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图书馆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着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均等化的使命;另一方面,在新型服务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多重挑战,面临从保守封闭型管理模式向流通外包、创新服务、加强合作、优劣互补模式的重大战略转型。
图书馆流通外包是指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签订合约,然后由图书馆将采购的图书一部分或者全部转包给投标商来编辑和加工。
1 公共图书馆流通外包前的情况与困难
大同市图书馆是全市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2 000 m2,地上4层,地下1层,设计藏书量60万册,各类纸质,电子期刊2 000多种,规划各类数字资源藏量50 T。目前,面临的较大困难是人员缺少的问题。由于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图书馆工作人员缺少,导致服务难以满足大众的要求。在政府不断精简人员编制和民众不断增长人员服务需求的矛盾难以调和之时,该馆图书外包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2 招标条件
由于图书采购和一般货物采购有很多不同点,因此,制定图书采购招标文件必须考虑图书采购的特殊性,一般图书采购招标文件包括以下内容。
2.1 投标人资质要求
投标人须资证齐全,具有国内独立法人资格,是主营出版物的公司,注册资金在1 000万元以上。投标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企业信誉及售后服务能力。在2年内有向5所以上学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供书的合同,有较好的信誉评价。
图书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必须有能力提供正版图书。
2.2 采购技术要求
一般需写明招标具体内容和范围、预算的总码洋、现货目录和预定目录格式等。
2.3 书目数据加工要求
供书方应免费负责图书加工。(1)防盗磁条贴在书中部的适当位置,300页以上的图书贴两根磁条,要求隐蔽性良好。(2)按该馆要求粘贴馆藏条形码2枚,分别贴在书名页下方中间空白处和倒数第一页上方中间的空白处,同时要求加贴护膜。(3)以上各项工作的准确率应达99%以上,如发现磁条、条形码及护膜等有质量问题或遗漏情况,供应商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4)必须对采购方所购图书建立采访数据库,对图书加工应进行,发现购重的图书须二次确认。(5)对有印刷、装订等质量问题和多订、重订的图书进行调换或无条件退货。(6)所有图书供书方须完成从盖章、贴磁条、贴条形码、标准分类、MARC编目和加工到典藏上架的全外包加工服务。(7)盖馆藏章2个、贴条形码2个、书标2个。条形码与书标要全部覆盖保护膜。(8)供书方应负责使编目数据完整录入到采购方书目数据库。(9)图书包装必须按标准执行。(10)馆藏章在书名页右下方有一个,并用铅笔在章内第一行填写分类号、第二行填写种次号,第十五页右下方有一个。条形码在书名页下方中间空白处和倒数第一页上方中间的空白处各有一个馆藏章,同时要求加贴护膜。(11)书标由供书方购买。书脊的最下方处书标要加贴保护膜。(12)永久钴基安全磁条至少2根,要求长度为16 cm以上。要求隐蔽性良好。(如表1)
2.4 供货要求和售后服务
图书到货验收后,如有缺页、错装、污损和随书光盘损坏等情况,投标人应无条件调换。如所提供图书与采购不符,无论加工与否一律退回,由此造成的p失,由投标人承担。图书发货差错率应低于2%。不提供封面、封顶有污损,装订质量差的次品图书,无条件接收有质量问题图书的退货或更换,并承担全部费用。不接收盗版图书。一经发现所提供的违法、盗版、特价图书,必须无条件退货。该馆有权解除合同,取消其服务资格,夹带特价书将按照书价10倍罚款,违约责任、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由供应商承担。
2.5 验收和违反要求的相应处罚条款等
图书送达时,要求一包一清单,且图书实体、数量、价格等与清单完全一致,码单标注清楚齐全,每页清单上有种/册、金额的合计,每批清单有汇总。打包应使用带塑料的牛皮纸。
2.6 投标方提供上架服务
图书到货后现场加工供应商负责做好图书的配送及上架,要求有专业的图书加工团队,准确无误地将图书上到该馆编目人员指定架位。
2.7 评标办法
一般采用综合评标办法,综合考虑图书采购折扣、同类项目经验和企业信誉、出版物进货渠道、采访数据数量和采访数据质量、到货数据的质量、到货周期、售后服务能力等。
3 图书馆外包编目服务要求
(1)图书馆需要对编目业务外包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要建立一套图书馆内部的技术管理标准,向外包商传递明确的质量要求和实施规则,以保证编目业务外包质量。
(2)在外包合约完成后图书馆要对该轮外包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轮业务外包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如对外包商进行再次考核与评估,以选定长期的外包合作伙伴,认定图书馆外包计划和策略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可行性等,完善外包合同细则内容等。
(3)在编目业务外包的实践中,大同市图书馆严格控制外编数据的文献著录、文献标引和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化、规范化,不但保障了书目数据质量,还完成了对多年积压待编图书的清理任务,把编目员从长期的疲惫加班状态中解放了出来,新书到馆后能很快就提供流通阅览,图书馆对外包编目质量基本满意,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十分满意。
4 结语
图书馆流通外包这种新型管理和服务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成本决策,同时也是有效管理的战略决策。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和平台,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严格控制外包编目质量才能保证外包编目业务的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图书馆的发展也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秦春.也谈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J].图书馆界,2006(2):37-39.
日前在《音乐周报》2008年7月2日第5版,拜读了刘红庆撰写的《柳琴新戏敢称“遗产”?》一文,感想颇多。笔者对刘红庆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及对柳琴戏《王祥卧鱼》的评判不敢苟同,笔者以为,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艺术的理解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过于偏激,对《王祥卧鱼》这部戏的看法也存在很多误区。笔者也就这部被国内艺术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叫好且荣摘13项大奖、被刘称为“反传统、伪艺术”的《王祥卧鱼》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传统需要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非反传统
单从刘红庆《柳琴新戏敢称“遗产”?》的标题看,就知道他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都没弄明白。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山东的柳琴戏这一传统剧种,而并非《王祥卧鱼》这出戏。这一点都没搞清楚,难怪刘红庆会有“柳琴新戏敢称‘遗产’?”的疑问了。《王祥卧鱼》作为柳琴戏的新编历史剧目,参加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鲁南一带优秀地方剧种,也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群众喜闻乐见和钟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曲调通俗,粗犷豪放,唱法以宏大明亮为主要特色。“拉腔”是它的显著特点,有时一句“拉腔”长达几分钟,拐上18个弯,演员憋足气,什么时候掌声、喝彩声响起,什么时候再换气。拉魂腔的词也极具地方特色。由于用的都是地方方言,可以说既诙谐生动又土得掉渣。1953年,“拉魂腔”正式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10月在枣庄举办了首届“中国柳琴戏高层论坛”,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为柳琴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指明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新技术并非伪艺术
新编柳琴历史戏《王祥卧鱼》在古老的题材中融入了现代元素,这也正是这部戏被观众认可的原因之一。然而,剧中运用的多媒体动画、光的闪烁、雪花的飘洒以及绚丽的灯光的精美的舞台布景,却被刘红庆认为是“技术至上”的伪艺术,按照他的理解,既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就得保持柳琴戏原始的“一个小锣几把琴,演员站在土台子上”的风格。果真如此,观众未必买你的账,没有了观众谈何传承。
把舞台的技术与艺术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无知的。舞台灯光现代化了,技术进步了,难道艺术就退步了?难道只有把“土台子”搬到北京演出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要求?才算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相反,现代的技术手段非但没有反传统,而是为了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传统戏曲,无不面临着传承与发展这一无奈的话题。佛山新编粤剧《蝴蝶公主》正是因为将传统粤剧变身为动漫真人秀的大胆创新,被上海国际艺术节所相中,成为了参展作品之一,并吸引了多位上海戏剧界的“专业戏迷”前来捧场。戏曲艺术的生命力要靠观众来维持。老一辈戏迷去世了,年轻人没有接上茬的,大概这个剧种就要进博物馆了。
有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戏曲剧种上世纪50年代有368个,到80年代减为317个,到2005年锐减为267个。为何?就是因为有一些地方剧种不创新、不发展、不适合当代百姓的口味,渐渐这个剧种就不存在了。说白了,就是有些剧种的创新不够,现代意识不很强,唱腔剧目都未能在保持其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戏剧不是博物馆艺术,必须植根于观众,事实上,即使是演绎传统题材,依然可以具备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王祥卧鱼》正是在保持柳琴戏唱腔、方言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怎么就被有些人看成是伪艺术和反戏曲呢?
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孝道并未反人道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仁、义、礼、智、信,这些通过戏曲都能够给观众最好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做人的教育。新编柳琴历史戏《王祥卧鱼》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的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应该是一部引人思考,艺术性与思想性都很高的艺术作品。
然而刘红庆的观点却是“孝”是人的品质中重要的标志,完全不是靠《二十四孝》教育出来的,从而全盘否定了传统戏曲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王祥卧鱼》主要人物善得很愚昧,恶得很变态,不可信不可爱。称这部戏是伪现代还不人道。
关键词: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复兴
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我国文化组成较为复杂,每个民族都有单独的文化与信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都已经渐渐的消失了。民俗文化逐渐的遭受着灭绝的危机,很多依靠口授或者行为传承的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传承。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传统精神的根基,对于我国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国文化形态现阶段正处于一个飞速变化的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进行一场考验与犀利。因此,认清他国文化,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我国文化发展与生存的重要保证。
现阶段,全球文化同质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并且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传统的历史节庆已经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取而代之的则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毫无根基的外来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在商业的炒作下,我国传统节日也逐渐的被忽视。在如今充斥着各种文化与思想的氛围中,我国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想国际社会展示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理念与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展示上,保持我国传统的风格、习俗、精神,利用强大的感染力与优越性,向全世界来展示。民俗传统文化融合了我国全部少数民族的文化理念,是即将消失的文明,需要进行毫无保留的保护与延伸。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是文化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爱国主义背后贯穿着传统文化,对于爱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前提。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爱国主义不只是口头上的宣扬,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形势,充分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利用,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特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尤其是对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来说,其文化对于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认知,我国现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还存在很多不足。要想对他国文化进行研究,就必须解决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的问题,并且做到自知和自为。另外,各种外来文化节的出现,不会对我国文化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文化效应需要基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提升一代人们的思想观念。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源头,也是国家与民族前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国家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没有良好传统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制度的起源,是民族集体的信仰,也是民族生命力的一种有力体现。我国要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要保证文化的繁荣。建设一个文化强国是达成经济强国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文化建设上,现阶段面临一个最重要和最急切的任务就是改变现有观念,对现有民俗文化做出相应的取舍,并提出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民俗文化是所有形式艺术的起源,没有优秀的民俗文化,就不会有优秀的艺术作品,就难以实现艺术创新。进行艺术创新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想结合,从而达到民族文化创新的高峰。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某种文物进行保护,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进传承,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信任与相互尊重,是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着眼于世界,将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为原则,为加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友谊发挥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源自千百年以来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与行为,是将感情转化为无私报国的行为。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团结的力量来源,也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方向。爱国主义对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众多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发展和变化与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发生改变。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需要在有选择的传承中进行,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思想,才可以融入到爱国主义思想中。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客观上的认识,也是对待祖国一种行为与道德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忧国忧民,在现代民俗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前提下,爱国主义文化必须要做到保护民俗文化,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民族生存的重要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思想与爱国行为产生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支撑。民俗文化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也是一种民众群体自发流行与传承的精神,是民族生活形态的体现,也是民族行为规范与精神文化的反映,民俗文化具有天正的德育内容,是与之而来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与制度、信仰、民族无关,只与民族文化与民族思想有关,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我国历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正视历史,寻找正确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建兴,冯立刚.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7(S2)
[2]王和强.论爱国主义的当代嬗变[J].思想理论教育,2009(05)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处处渗透着儒家精神,儒家精神追求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近代以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珍视传统文化浪潮的推进,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开始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在环境艺术中随处可见。这种趋势和潮流不仅能够展现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美,还能在无形之中唤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向国际,吸引国际眼球。
中国传统元素的内涵
中国传统元素是我国特有的,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主要包括风俗习惯、中国特色的各种符号图腾、蕴藏中国古典文化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各种意向、儒道思想等等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元素。这些元素在服装、绘画、建筑、舞蹈、音乐均有体现,像是中华民族的烙印一样无法抹去,就是有这些元素才使得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自己的特征和符号,与其他各国相区分,为世界文化添光加彩。儒道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及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讲究天道合一。中国特有的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道文化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园林追求与自然高度和谐,完美的展现自然景致的特点集中反映了儒道文化精髓,通过雅致精美的园林,中国人欣赏着自然,领悟着生活。具有浓厚中国韵味和元素的环境艺术不知不觉中涤荡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使人们一步步朝着思想进步、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迈进。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不追求与齐整的行道树木,而在意遵循树木植被原有的生长特点和姿态,在原有基础上加以修建和改造,使之更符合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园林就是这种环境艺术的典型体现,人们在固定的意境中品位自然之美,同时也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较为综合的专业,与多门学科有所交叉,例如:认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园林艺术学、装饰、建筑、美学、雕塑等等。这些交叉学科或多或少的包含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有些较为基础,有些则作为主体学科。任何一个地方的环境都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相连,没有离开当地文化的环境,环境中出处渗透着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民风民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人容易接受此种类型的环境艺术设计,这样的设计才会让人舒心和适应。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够名扬国内外,是因为园林设计中融入了儒道的虚实相生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让人心生美感。
2.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和核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和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的考虑当地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接受心理,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无可比拟的文化底蕴,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起步较晚,再加之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成分在渐渐降低,逐步让位给西方的审美艺术。现代环境艺术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设计,引入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固然重要,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借鉴西方审美设计思想,忽略中国的传统元素最终将丧失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贫瘠的国家。新一代设计师西方设计的推崇给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众多困难和挑战,长久以往,中国城市的环境设计将丧失特色,成为一刀切的、毫无特点的城市。中国传统建筑较为注重风水,一般在风水绝佳的地带搭建房屋,修建庭院,所谓的好风水,实际上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在风水好的地方搭建房屋让人与自然相处愉悦,精神放松,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人生的智慧和处事学问,这是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和接受能力。但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至今,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风水说有极大的封建迷信意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已不再使用,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殊不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有益精神的破坏,是对中国古人与自然相处的大智慧的否定。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不可撼动,再加之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冲击,在中国出现了许多不中不西,不中不洋的环境设计,无法全面的体现出我国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中国地大物博,在偏远的乡村,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小的地方,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传统元素的建筑还有所保留,仍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对这些地方的建筑要好好留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这些地方寻根。
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1.发扬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既能保持环境艺术设计的美感,又能体现中国独有的文化气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艺术创造美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就地取材,将周围环境因素与建筑紧密结合,既因地制宜,又保护环境,是古代建筑家的大智慧,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建筑成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利用古人就地取材这种做法,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引起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共鸣,在无形之中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推广下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讲究创意和环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创新途径和方法,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气息
传统文化无疑代表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浓缩和积淀,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现代人要吸收和借鉴,里面浓缩着中国丰厚的精神财富,充斥着浓重的人文气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对中国精神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继承和发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增加了设计的整体之美,还在特有的设计中让人感受到浓重的人文艺术气息,对陶冶情操和审美具有极高的价值,传统人文艺术,能够为枯燥的缺乏灵动和生命力的设计增添人文气息,传递人类对美的情感认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建筑师和设计者追求的潮流和趋势,他们懂得把握传统元素的重要性,例如在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让居民身处其中感到舒适自在,有久违的亲和感。
3.提升审美过程中的幸福感
审美不仅包括视觉审美,也包括心灵审美,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审美观在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国际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的审美艺术和审美观念有所冲击,但无论怎样,普通大众的审美观仍然朝着更加高雅,更加优美的方向发展,整体来说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需要种情况下,一味坚持传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要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传统艺术不断改进和提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恰当的引入中国传统精华的元素,可以让人在享受视觉美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带给人的心灵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烙印,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骨子里,置身于传统艺术美的氛围中,容易让人产生心灵共鸣和震撼,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幸福感就是人们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这种传统文化在无形之中传递给每个人,让人们在情感共鸣中体验美好的生活。
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适合性分析
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环境设计时,为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普遍的采用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元素转化提取,以较为抽象的方式进行重构,并没有将传统元素生搬硬套的直接套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善于在传统元素中发现美和探索美,运用各种方法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重整,更好地融于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的重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传统美的元素,然后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在提取的过程中,尽量依照原意,对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抽象和转化,在抽象过程中保留最原始和本真的艺术气息,在构造形成新的形象后,加其加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为不古板的将传统元素直接拿来机械使用,同时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与国际接轨,在设计中既要不失中国传统元素的本真意味,又要积极探索东西方共有的文化共同点,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传统文化气息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中国有不少优秀的建筑都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体现。
2.对传统文化进行借用
借用手打是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指在设计中以现代事物为载体,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事物相融合,而不是机械照搬传统元素,不加以改造的运用。通过借用手法,中国现代版的法拉利跑车完美的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眼光。环境艺术设计中们最常用的做法是采用现代结构的构造,传统形式的外观,这一方面体现了与时俱进,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设计的理念,一方面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较好的设计方法。或者也可以采用传统的结构设计和较为现代的外形,无论怎样,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需求就是较为成功的设计。
3.对传统的建筑思想进行充分运用
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博大精深,艺术设计向传统建筑寻根是明智的选择。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在优秀的传统建筑中寻找灵感,进行创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较为明显,里面的园林充斥着古代书院的文化气息,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布局使之成为古代建筑的佼佼者,这类传统建筑向人们诠释着中国独有的优秀文化精髓。
总结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362321) 黄春妹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验型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创设情境、关联现实、实地考察等都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体验型课程;学生;政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25-01
对学生而言,亲身体验、感知政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政治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感知,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公共参与的能力,实现政治认同。
政治体验型课程,是指教学中,通过体验这一主要形式达成培育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目的的课程。具体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能对对象本性或内涵的一种直觉认识及深化理解的教学方式。对于体验型课程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创设情境——探究中形成
高中政治必修二中政府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在教学政府的性质、职能等知识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之后,在课上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由于学生对此歌曲非常熟悉,很快就有学生跟唱。笔者积极鼓励学生跟唱,然后再补充展示有关青藏铁路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在时空情境中感知、体验,最后进行问题探究:
1.政府为什么要修“天路”?
2.政府为什么能修成“天路”?
3.从政府修建“天路”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种基于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而设计的问题,使知识以问题化方式呈现,问题用逻辑化方式解决。这样既有效地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还从中了解到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接受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了家国情怀。
二、关联现实——追问中落实
现实是课堂的延伸和发展。现实中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现实和知识相连接,在对现实事例的探寻中,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必修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为: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在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识点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县生活化资源——纪念“剥皮公爹”民俗活动的延续和课本知识思考:“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这种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其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不仅能灵活地使用课本知识回答,部分学生还提出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答案。最后学生不仅分析、归纳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的特点,同时还看到活动中的铺张浪费行为,得出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结论,实现了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效统一,较好地体现了辩证思维和理性精神。
三、实地考察——体验中深化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许多生活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以及课后交流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活动,置身特定环境,追寻理论与现实的对接,感悟政治知识,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中政治必修二《民主选举:投出神圣的一票》这一课,对未成年学生来说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比较难把握。在教学时,笔者结合学校教师正在开展人大代表选举活动的实际,把学生拉到活动现场。在现场,学生亲眼目睹教师选举人大代表的全过程,看到教师是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通过现场参与,学生加深了对民主选举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们公共参与意识和理性精神在体验中得到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