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实践教学;财会专业;系统性
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严重缺乏针对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学生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依然是从零开始,“所学未尽其用,所用又全然不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财会专业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进行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不仅要改进理论教学方式,同时更要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期间都要有计划的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实践,从而完成一整套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教学与实践紧密衔接,相得益彰,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国内外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国外很多高校的财会专业会通过认识实践和操作实践两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其中认识实践就是通过讲授、讲座、讨论、实验等来增加知识,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辨识度;而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学校科研活动、学生社团、实习和职业适应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美国许多大学把科研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以便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后不久就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专家座谈等。美国斯坦福大学为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专门设置了暑期实践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到美国各地有关地区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事先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收集数据、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撰写报告等,研究结束后学校对学生科研项目的成果进行验收检查。美国哈佛大学认为,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需要,学校应打造平台鼓励学生真刀实枪进行创业。并由此大胆实行“选课制”,大力削减古典课程和常规学习,增加实用课程和实际训练项目。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与德国企业界联系密切,很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除此之外,他们还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弥补了课堂的不足,是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文件也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国各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设计,实践教学方案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标差距较大。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实践教学形式缺少新意。现有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一般为校内模拟实习、电算化模拟实习和校外的毕业实习,这些实践形式一是规模有限,二是实践内容单一,很难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②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现有的实践教学缺乏一套完整的教材,教学内容过于分散,对业务流程的训练不够系统,实验方案比较陈旧,已不符合当前会计制度发展的要求。③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程度不够。很多教师只注重本专业理论教学的研究和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加之高校用人制度、职称评聘等政策导向问题,对实践教学研究的反向倾斜,也会影响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④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国内高校的毕业实习一般是学生利用毕业前寒暑假时间自已联系实习单位,这种实习流于形式,缺乏教师的指导、监督,实践教学的效果得不到保障。而校内的实习实训往往也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以上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要想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彻底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从知识型人才向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变,构建完整系统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摆在各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构建和应用:
1.实验教学
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只是验证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通过正确使用计算机和各种财务软件来分析、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的内容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示范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所谓示范性实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手段演示和解说财会专业实际业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通过投影播放、实物展示、电视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综合设计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由学生运用本专业的多学科知识,自行制订实验程序、步骤,自已分析实验结果。比如合并会计报表,或者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等。
2.实训教学实践
相对于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更侧重与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其形式也更为多样和灵活。比如在校内开展集中模拟实训,利用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财务管理实验室的专业设备和平台,以一个企业代表性的会计资料为基础,模仿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情景进行实训,其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运用财会专业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财会实际操作的适应能力;开展“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进校园,为学生带来新鲜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可以组织社会调查,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围绕某些专业或专业相关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形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表达、交际、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教学实践
实习是让学生到校外公司、企业等实际生产环境中参与实务工作、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并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强调内容的可行性和综合性。通过实习,学生可增进对财会专业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科学管理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中,学生参观企业,听经理、业务人员、老员工讲企业发展史,讲企业文化,讲企业精神和岗位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企业、对员工、对自已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认识实习结束后,学生每人写一份心得体会作为实习结果,由老师给予评分。(2)顶岗实习。在实习企业指导师傅的指导下,熟悉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各种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运行的全过程,并参与生产单位的成本核算,培养财务意识和工作意识。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是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顶岗实习考核标准来进行。该标准一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作为指导教师评定学生顶岗实习的依据。(3)毕业设计。结合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毕业设计。为此,让学生结合工作实际,选择各业务、各科室的实践性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完全来源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毕业设计的指导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的质量。(4)项目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几组,分别从事各项工作,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企业根据提交的方案,提出运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力,而且可以达到与企业互利互惠的双赢效果。
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确定,必须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贯通;重视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财会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时间的积淀及业务经验的积累,仅靠单一方式短期训练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学生的包括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学习周期都要不间断地进行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完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训练过程。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不仅要做到协调统一,而且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索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以上这些实践过程的设计和应用基本上实现了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和系统性原则。
三、结语
总之,要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精通业务,掌握专业技能的行家能手,就必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将会计实践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活动中,立足财会模拟实验室,设置合理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程序,加大实习力度,辅以专职教师的指导。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赛.如何提升中专财会的实践教学水平[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5).
[2]吴虹雁,顾义军.论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0(03).
[3]郑秀芳,徐恩耀.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北方经贸,2008(07).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高校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入学前的整体水平相对下降,所以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生源质量的不同,其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就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层次上来说,突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地方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型会计本科高校既不能沿袭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办成学科型和研宄型的本科,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削弱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必须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规律,重点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特别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会计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运用到相应的会计实践中,不断检验、反馈、再学习,从而达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会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会计是一门储存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于一身的经济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教与学,对会计理论、方法的理解与研宄,都必须建立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面了解和对经济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内容越来越庞大、复杂,试图在课堂上对学生全面灌输这些知识不仅做不到,也不符合教学规律,这必然在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之间顾此失彼。而且大学本科生源于从未接触社会实际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平时的作业习题很难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会计实践的反复训练,绝无第二条捷径可取。
总之,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相对会计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并具有规范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会计实验对比,针对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研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会计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三、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会计实践教学在现有的会计教学中已加以实施。但长期以来,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系统性研宄不够。在会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科学性。在对学生实践课程的考核上照搬理论教学的一套,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某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不仅影响后续实践环节的进行,而且理论教学也受到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我国会计教育对会计实践特征的理解一直处于一个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解为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把会计实务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二是强调会计教育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宄,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去某个企业了解和熟悉会计工作的过程和具体业务处理;三是强调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片面地认为应把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作为直接教学目标。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宄,改变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特点,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但是良好的实践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切实的保障。由于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客观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因此,在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同时不能忽视会计的理论教学;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应用型人才”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足够的技能训练项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宜低于教学计划总时数的35%,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求协同发展。
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环节的内容可以分为:校内模拟实验(手工和电算)、校外实习。校内模拟实验主要有《基础会计》能力训练、《中级财务会计》能力训练、《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成本会计》能力训练、《纳税会计》纳税申报训练、《会计报表分析》、《审计学案例分析》等;校外实习有:专业模块实习、毕业实习及论文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课程设计要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以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研工作训练。
2.加强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的结合
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其中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块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形式,分阶段完成;基本实践能力模块的教学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与专业技术能力模块教学相互呼应、相辅相成,边学习边实践,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合理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让有些课程的教学在实践中完成,改变以往重课后会计实践轻课前课中社会实践的教学惯例。例如:在开设《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安排《会计实务模拟》等实践课,解决学生对经济现象的一无所知和社会经验极其贫乏等不足,以便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实践与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是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升华与提炼,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3.强化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针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模拟实验;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应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更新软件,硬件升级,扩大会计模拟实验设备规模,将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完全接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会计核算软件教学,能全面、形象地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学校的电算化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提高使用效率,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4.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加大力度建设符合要求的实训地点,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对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条件成熟的挂牌,使校外实训基地规范化,并能进行科学的管理。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并使其涵盖有代表性的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教学评估体系,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专业性实践机会。除毕业实习之外,有些实习可以是参观、考察,也可以是上岗参与会计工作。在时间上可以较短,但每学年应该至少安排一次。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这种实习组织方式,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使学生在实习中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和研宄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效果。
5.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针对高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各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让他们能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拓宽知识层面。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同时应常组织广大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多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地将这些实践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是多样化的。
(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考核内容的变化可以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基础会计》考试,引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等操作题。
(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会计工作过程分为若干段,填制原始凭证为一段,编制记账凭证又为另一段,以此类推,编制若干段的实操考题,随机抽取让学生操作。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既可以节省考评时间,也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尝试运用计算机,减轻评价的工作量。利用考试软件,自动生成考试盘、考试试卷、自动阅卷、成绩查询和试卷分析。
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组织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前提。顶岗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几乎已经到了“不言自明、人尽皆知”的程度。学院及系(部)都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在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贯彻中、教研活动中、教学文件中、教师教学规范中、各级教学会议中、历次教师培训中,都在强化和统一这一认识。经济管理系在落实这一工作时,首先认识到:先有适应社会实际的教师,后才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研科研的方向不在教科书上,不在实验室里,甚至也不在某一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而在实际部门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所有专业教师要与实际部门、企事业单位多联系、多了解、多接触、多深入。所有专业教师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学生顶岗实训教学活动的联系、指导与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事实上,恩施职院经济管理系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是以此为突破口的。
二、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关键
顶岗实训不应该是到学生毕业离校前才想起的一件事,而应该是在学生进校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工作。要早作计划、科学设计,然后分阶段、分学期组织实施,其间还需多次根据执行情况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一届学生毕业后为更合理地编制下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管理系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每门课程的顶岗实训,还是整个专业的综合顶岗实训都注重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反馈调整”,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完成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关键。
三、不断丰富顶岗实训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近几年的顶岗实训实施过程中,我系根据经济管理类各高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走出了顶岗实训的“六条路”。
(一)校内仿真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因为财务信息的秘密性和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很难有机会进入实训单位财会岗位的核心业务进行实质训练。财会教研室便把该专业的实训重点放到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两项工作上。通过编写实训教程、编制财会业务及“证账表”资料库、安装常用财务软件、模拟分岗轮训,建立起技术仿真度极高的财会实训中心,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问题。
(二)毕业前的学期顶岗实习
属实践性教学的最常规形式,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单位既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亦可由系部或学院统一联系。这一形式适用于学生结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之前。我系一般安排学生用13周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因其时间较长,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强,且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所以至关重要。教研室负责拟定专业实习方案并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分组指导,每组1至2名教师。另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一名。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交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实习鉴定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单列计入成绩档案,未合格者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与专业认知相结合的岗位见习
一般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生由中专段转入高职段时或三年制高职新生入校结束军训后。目的重在加强专业感性认识,为后阶段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051016班五年制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加深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对后期学习起到的良性推动作用。这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切忌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看、跑马观花,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群)进行岗位见习。
(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综合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结业后安排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一般一次安排1至3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方式到星级酒店客房部、前厅、餐饮部,旅游景点(区)、旅行社进行了实训。基地分布于州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大型酒店宾馆。
(五)寒、暑假学生自由式专业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期时间由学生自由联系单位顶岗参与工作,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我系从2004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记录在一本专项手册上,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由学生科检查登记并加盖公章。以此形式,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辅助顶岗实践训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收到一定效果。但坚持下来,收效显著者还不是很多。且学生自由式实践与专业结合度尚不满意。
(六)工学交替
前五种形式都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岗实训方式,另有一种工学交替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少数学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少数学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及生活费都很紧张,却品学兼优。为了避免经济原因导致此类学生流失,在弹性学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允许其一边坚持校内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工作岗位打短工、打零工。二是少数用人单位急需用人,提前到校择优选拔少数在校生,且用人单位只要求其利用部分时间到位工作,另用部分时间继续完成学业。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情况若辅以适当管理,完全可能培养出技能突出且品德优秀的学生。第三种情况通过组建校内的实体吸纳部分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参与其中。如:通过组建“恩施职院大学生礼仪队”,择优选用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在直接对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还可通过组建学院或系部的广告公司、商务公司、旅行社等实体吸纳相应专业学生以此为依托,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顶岗实训。
四、不遗余力为学生寻求和搭建顶岗实训的舞台
为组织好上述多种形式的顶岗实训,必须寻求各行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搭建起各种舞台。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系主要从四个结合上做文章。一是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客座教授等外聘专家的知名度、影响力,寻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与外聘专家工作相结合。二是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发挥其在顶岗实训中的主导作用,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与恩施天艺酒店管理公司、龙麟宫旅游有限公司、利川腾龙旅游有限公司、梭布石林旅游公司、锦锈河山大酒店等基地的合作,多次成功组织了多个班级多门课程顶岗实训教学。三是通过有一定社会接触度的本专业名师带动少数优秀学生参与项岗实训,与“名师”“名生”工程相结合。例如,由李光富老师联系并指导会计专业031011班5名学生三次到恩施州、市国税局、地税局完成税票归档整理,工作成绩受到有关单位好评。且参加实训的学生也感到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的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专业胡永忠老师指导1102班朱方亮等同学为企业所作的营销策划也受到实训单位好评。四是与勤工俭学工作及学生自由式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顶岗实训机会。实际上仅仅是找实训单位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煅炼。
摘要:本文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不足,并提出了改变教学现状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教研室;实训中心;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笔者今年有幸负责了物流专业的毕业设计全过程,并参与了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如VF、VB、C语言课程及专业课SQL Server的全校统考阅卷工作,但设计过程与阅卷结果使从事多年基础教学的教师们感到震惊:也许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用“失败”两字来形容。
毕业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在资料收集与处理、论文的排版阶段将获取的信息加以加工。而很多学生对网页资料的处理要么直接另存为HTML文件,要么直接粘贴在Word的文档里,甚至把30多篇资料以30多个附件一次发到指导教师的邮箱中要求其审阅资料的收集情况,这种不规范的资料处理与传递方式大大影响了设计与指导的效率。论文排版也不符合要求,导致论文迟迟未能按时打印装订。
再看VF、VB、C语言课程的考试成绩,VF最差记录为一个17人的班只有6人通过;VB一个40人的班有19人不及格,这还是在加了平时成绩30分的结果;C语言是本科班开设的课程,虽基本都通过考试,但大部分学生的卷面成绩也在60分左右。
面对上述的教学效果,老师们感到“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学生也在感叹“毕业设计的两个月学到的似乎比3年来学到的东西还多”。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2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学习
2.1.1学习目的不明确
与前几年相比,计算机教学基础设施要完善的多,以我校来看,新增计算机600多台,网络直通宿舍,每个宿舍的个人电脑也不少于2、3台,邻近学校的网吧也是开了一家又一家,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但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不及从前。
(1) 为考试而学习:计算机考试效果,虽然从卷面总体上看,本科要好一些,但从主要失分情况看,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都集中在分值比较大的编程题,区别只不过是一个连抄都抄错了,一个死记硬背没有记全而已,都未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与基本思想。
(2) 为毕业而买证:05年以前的计算机二级考试与英语四、六级考试并驾齐驱,而现在几乎没有几个学生愿意报考了。以前认真学习编程考个二级证书也许对就业有所帮助,而现在本专业的资格证更热门,即使学校要求毕业时有个计算机证,学生也只愿意报名参加一个OSTA等诸如此类的培训班,交钱就很容易通过,很少再想报考既要花100元的报名费100元的资料费和无数的时间学习也未必能通过的二级。
2.1.2学习主动性差
随着高校扩招与重修收费取消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风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主要表现在:
(1) 上课时到课率低:为此很多老师不得不点名,但120人的合班课点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2) 课堂秩序差:听音乐,看小说,玩手机的大有人在;
(3) 考试纪律差:考前集体要求老师划重点、讲原题,考场上小抄夹带满地是,考后到处托人找关系,要不干脆空白卷一直耗到毕业前的补考。老师们迫于无奈,从考前串讲到勾重点,到出复习资料(大部分为考试题)、讲原题,最后可能还要把平时成绩提高到40分才勉强使成绩单能看得过去。
2.2教师讲授
2.2.1师资不足,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每一届学生同时开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所以不得不启用许多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或聘用已担任其他职务的非专职教师,致使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1) 讲授一刀切:许多老师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总体水平,上机课时要么从不演示,要么一个小时演示完毕,不亲自指导,全部交由学生自己练习,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2) 考试未能体现教学效果:初次讲授课程的老师,很多知识点自己可能还不大清楚,就马马虎虎混过一个学期,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也就勉强通过。笔者所代的一个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才知道自己居然连EXCEL和PPT都还没有学过,一问原因授课教师病休该课程就停上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时该班学生也大都顺利通过。
(3) 兼职教师授课时间无保证:而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的教师,有时连基本的课时都无法保证。我校承担VF语言课的一个副主任因公务繁忙,等课程要结束时才发现自己还有12个课时未上,而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就在眼前,只好匆忙结束。
(4) 考试形式单一:因学生人数多,无论从机房还是老师都不愿采用上机测试。VF、VB和C等语言课考试还是统一采用笔试,老师画重点,学生背背抄抄,一门课也就算完成了,即使个别班想采取机试,还需提前向系部、教务处申请报批,手续繁琐。
2.2.2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老师上课缺乏主动性
我校按职称规定了工作量的上下限,助教300(工作量),讲师500(工作量),最高不超过750(工作量)。工作量已满的不愿意多代,不满的要代六七个班才勉强凑够。学校规定,重复课的工作量要乘以0.8的系数。所以很多老师上课就是为了凑“工作量”,至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如何才能学好,很少考虑。比起单纯在教室授课,上机课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时间进行个别指导,但由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使老师尤其是连上4个小时80个人合班课的上机课上通常是放任学生。
2.3教研室管理
2.3.1教研室管理水平低,教研活动未展开
我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成立于2005年底,目前只有5人组成,要承担全校每届2500多人的计算机基础、VB、C、VF等语言课的教学任务,就需临时从其他专业或部门抽调老师,这使得教研室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难度很大,教研室活动实际成了教研室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能负责好学期初授课教师的安排、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选订期末考试的组织、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已属不易,根本无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只要每位代课教师能根据教材讲授大部分学生勉强通过考试就可以了,至于这门课学生学的有多大意义,有没有兴趣,什么时候能用得上,如何与相关专业结合,如何才能学好,学后到底能做些什么,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掌握情况,教研室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执行。
2.3.2教研室任务单一,教学考证不统一
虽然我校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一个计算机证书,但到底是什么证书没有明确规定,且证书的考取也大都与本教研室无关,致使的学生们要么盲目报一个培训班要么毕业时花钱买一个,而二级考试由于难度大又缺乏专业培训,报名人数也逐渐萎缩。
教研室承担了VF、VB与C语言课的讲授,但没有自己的机房,也没有把二级考试纳入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对二级考试的内容也不了解,所选教材内容与二级考试的重点不相符,比如VF课程很多都缺SQL一章,而48课时也只能勉强讲完基本知识,C语言有时连指针都来不及讲,这种环境下仅凭学生自学通过率自然很低。
2.4实训中心管理
实训中心负责全校所有计算机上机教学、证书获取等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管理比较混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房管理不善,设备利用率低。目前学校虽拥有10个机房,但除正常的上课和考试外,很少对学生开放练习,即使课后偶尔开放也无专业老师指导,这必然影响大多数没有电脑的学生的对计算机的自学效果。
(2)所发证书不明确,含金量低。虽然学校早在04年前就提出了毕业时的四证换一证的技能证书管理方案,但无论是教务处还是实训中心都未正式公布过四证中的计算机技能证书具体可以是哪些方面证书哪个部门颁发的,除了国家二级证书以外,很少正式组织过证书的获取与考核。一些教师私下收钱办一些含金量低的证书,而所提供的证书很多都已过时,毕业时除了对换取毕业证有用外对就业无任何帮助。一旦学生有了花钱就能买到证的心态必然影响其努力学习的意识。
3思路与对策
为改变目前这种“老师凑合讲,学生应付学”的现状,笔者特提出如下对策。
3.1学生带任务学
既然学生不愿主动学,就必须从制度上形成“必须学”的压力,把学习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系部可考虑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环节讲述中增加本专业计算机的应用情况,未来几年学习中涉及到的计算机及相关课程,毕业时必须获取的计算机证书、证书作用、考核学期与培训时间部门费用等,让学生明白知道自己毕业时计算机操作能力必须达到什么水平,从而主动去学。
3.2老师有目标讲
(1) 授课前明确教学目标
授课前,讲授计算机课程(基础、变成、专业相关的AutoCAD、财会电算化等)的每位教师必须清楚所讲课程目标――培养的是学生哪方面的计算机应能力,什么时候会用到,具体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对应什么样的计算机证书,且应在讲授第一节课时就让学生了解。
(2) 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
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每堂课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学,并进行随堂测试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后参与考试和考证
课后主要是课程考试与证书获取,教师应大胆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并与相关课程设计相结合,考核的重点应转到操作能力上,同时也应主动参与该课程证书的培训与指导以提高证书获取的通过率。
3.3教研室要起决定性作用
(1) 教研室应制订课程教学任务
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应该上那些计算机课程,学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如何才能有效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教研室负责人不但要与本教研室成员充分讨论,也应与专业负责人一起探讨,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确定下来,修订要随课程的发展而变,而不是随着教材而变。同时要使课程任务尽可能明确,可考核性强,且要在开课之前召集所有授课教师口头讲解和传达,使老师不再简单的念书和演示。
(2) 教研室应多方选取教师
授课教师除本教研室和专业计算机教师外,还可以从其他各专业中抽取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来承担,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师资,而且可使计算机课程讲授与本专业的学习设计就业等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
(3) 教研室应组织编写教材
经过多年的讲授,很多老师对课程和学生的总体水平都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教研室可以组织有经验的代课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水平、各专业有所侧重的教材,使授课更有针对性。
(4) 教研室应改变考核方式
计算机课程考试要尽可能推行全部机试,教研室应组织各位教师建立题库自行开发考试系统,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考核内容向学生开放提供其自学的环境,另一方面老师通过软件开发培养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是只会念书;同时取消平时成绩由考勤、书面作业等构成的制度,对参加重修的学生也要严格考核,从课程考核上使学生必须学。
(5) 教研室应鼓励教师发展
现在教研室的各个教师忙于应付每学期的课程,使得每个人基础、VF、VB、C都可以代,但没有哪个更为擅长,这样不但影响授课的效果,也影响了个人发展。教研室应要求教师选择自己的课程研究方向,并成立课程小组,专门对某门课的教学方法、教材选用与编写、课程考核等进行研究,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各种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发表、教材的编写、软件的开发等都为教师职称晋升做准备。
3.4实训中心的服务与支持
作为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必须得到实训中心的如下支持:
(1) 取消现存不合理规定,加强机房教学管理
实训中心应协同教务处等部门取消计算机课程乘以0.8重复系数等不合理规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的更侧重于学生的评价以及证书获取的通过率等,使老师集中精力上好每一节课;同时加强对机房及相关人员的管理,为计算机课程的上机练习和机试创造条件。
(2) 明确所需证书,进行证书考核管理
实训中心要主动与各系部各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共同商订并及时下达各专业学生毕业时所需的计算机证书,同时要对证书的培训与考核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其含金量,不能交钱了事,从制度上保证学生们知道要学什么,并且是必须学,还得认真学。
4结束语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者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培养他们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面对目前令人担忧的现状,教学工作者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才能使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阶段[Z/OL]. .
[2] 刘垣.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改革刍议[J].计算机教育,2008(12):15-17.
[3] 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2-53.
The Discussion on Public Computer-Based Teaching
LI Li-ping
(YangQuan College,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angquan 045000, China)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管理创新角度看,如何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如何用好管好资金,是当前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然而,不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然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试卷考核”为主,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大力改革、构建多样化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体系。本文针对财务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和方法需要和实际相结合,即该学科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理论传授与实践运用失衡
财务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是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没有提供专门的财务管理实践场所、没有配备专业实践设备、不能联系足够的校外实践基地;第二,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第三,本科阶段有些财务管理实践教材提供的内容很泛,不能配套的反映理论知识,有些又过于生硬,不适合本科生使用。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一方面,许多教师没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的相关经历,毕业以后直接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是从学校到学校;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的紧缺,教学任务繁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往往很少参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践,也无闲暇时间来进行实践锻炼与学习。实践经验的缺乏,使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以能力要求为导向,培养学生从业必备的职业能力,以缩短专业教育与职场要求的距离,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作为目标。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单独的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无法承担,是一个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基于人才培养的这一客观需求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上机基础操作、各项课程的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课外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本科院校应制订出适合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组织编写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
(二)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出现,对于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有效。ERP 经营模拟沙盘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都是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新方法。这些方法改变了高校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站在企业财务管理人、理财规划师等角度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建立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改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则建立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刻不容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求的计算上机基础操作,各项课程的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课外实践,都需要在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中完成。财务管理是以模拟实验室模拟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的真实经营环境,使学生在实验室中深切认识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决策和操作,使学生在不出大学校门的情况下,能独立判断、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需要在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中进行,校内模拟实验室提供的场景是模拟的,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安排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实习。鉴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一般的企业很难接受学生接触其核心财务工作,因此,高校可以考虑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对策
结合该校多年来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经验,以及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从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加强财务管理实验教学法的运用
财务实验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选择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的分析素材,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法。其不同点在于,将财务实验教学法在运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财务管理实验教学材料是原始的素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财务案例教学法,教师仍然是主体,财务管理材料可能是原始的素材,但多数是经过教师对原始素材的加工,整理编写成适用于教学形式的案例。因此,可以借鉴工科实验教学法,模拟管理环境,寻找原始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去分析问题。例如,由学生根据企业财务状况材料和项目投资前的调研资料等,动脑思考、动嘴讨论和动手计算写出的企业信用报告和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等。也可以模拟企业财务部的专门财务分析会,对企业有关财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已有财务实验室,从对两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的实验教学评估看,学生进入财务实验室,就像进入管理“现场”,通过充当一定“角色”,感同身受,比在课堂上作为“旁观者”体会更真切。在实验室,学生还可以使用用友等软件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功能模块,在业务核算的基础上,掌握ERP环境条件下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和成本费用管理等技术。
(二)注重效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财务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综合活动,既需要扎实理论基础,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教学活动,关键还在于做好“教、学、练、会”的统一,应该将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例如,积极有效地开展以ERP为主的各种模拟大赛、模拟金融大赛、模拟炒股大赛及创业项目策划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三)引入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并将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担任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各种角色,模拟完成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教学,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中,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决策能力。例如,模拟公司教学,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别代表公司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等利益相关者,课程进行到某个阶段,根据该阶段的学习内容,结合模拟公司的相关数据和财务信息,由学生作出筹资、投资、融资、营运、分配等决策。此方法的核心在于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现实的上市公司,教师需要选取3―5 家不同行业的代表企业,带领学生跟踪其财务数据和财务活动信息,并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又如,在学习资本成本时,可以选取某代表企业的财务数据,带领学生计算其资本成本,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区别和优缺点,假如在缺乏实际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假设企业增资,由学生来选择筹资方式。
(四)督促专业教师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改;师资结构合理化;学生行为引导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29
1 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已经开办了近二十年,但很多学生还分不清本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区别,在学习中基本按照会计工作要求,学习相关课程和考证。很多文献对如何完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依然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结构单一化,而且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培养目标偏离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丰富现有文献和利于人才培养的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特色
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中,要么不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与教学条件,走高大上路线;要么采用很笼统的套话,看不出任何特色。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甄国红,2009)。
2.2 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科学
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以就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院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照抄其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对人才能力需求状况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学校甚至存在因人开课的现象,为了照顾一些老师而开设不合适的课程。第二,忽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与会计专业存在很大相似,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与金融学专业存在较多相似性。第三,多门课程内容存在较多重置。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两者六个方面的内容存在重复:资金需要量预测、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投资决策分析方法、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投资学与公司理财也存在较多的重复。第四,忽视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来讲,他们很多人找的第一份工作可能是中小微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健全,需要他们具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另外,这些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多变且抵抗风险能力弱,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财务活动管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与财务关系管理有关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活动的价值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而且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管理知识,而非简单的价值决策技术与方法。
2.3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缺乏整体协调性
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已经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如仲春梅(2013)提出,应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各年的子目标为:理论认知、素质培养、实践技能、创新潜能。对应的模块包括: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许世英(2007)认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堂单项实训、课堂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等环节。金燕(2011)构建了集“五大模块为一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构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企业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课外素质拓展模块。但目前尚没有一套公认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现有方案大都存在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性不高,且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2.4 激励机制不利于师资结构的合理化
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应如何平衡,一直是教学型大学讨论的热点问题。有观点认为教师科研能力强,其对事物的解释与预测能力较强,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观点认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尽管对理论知识理解深入,但是其知识深度往往超出了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且,在操作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过多运用研究性思维来上课,会降低操作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效率,无法像实务经验丰富的老师那样对问题的环境因素和影响进行综合性与直觉性掌控。本人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需要三类老师的团队合作: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实务能力强的老师、教学技能好的教师。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要么过于重视科研,要么过于重视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
2.5 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离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行为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扩招以来,教师教学工作繁重,较少就教学内容以外的事情与学生互动。非专业老师虽然有较多的机会与学生在课后接触,但是却对专业之间的差异不甚了解。因此,学生往往分不清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各专业所重视的职业技能有何差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什么?各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是什么?等等问题。
第二,一般院校的学生,由于先天不足,大都对理论性较强、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精准程度高的知识与技术不感兴趣,而对那些死记硬背的、定性的东西感兴趣。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脱离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
第三,社会的实用主义泛滥成灾,使得学生产生短视。他们过多地关注就业时就需要知识、素质和技能,而忽视对后期职业发展较重要的知识的学习。
3 对策与建议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教学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层次,拥有的资源和条件,本校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层次的定位。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更非精英。
(2)职业岗位定位要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在企业中,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干一些基层的财务管理工作,从事一些技术性而非管理性财务工作。因此,财务管理毕业生应将就短期的职业岗位目标定位于企业的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但中长期目标应定位于中层财务管理岗位。
(3)知识结构定位要求。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特别突出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现金管理能力。
(4)素质能力的定位。从整体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人际互动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3.2 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财务管理的知识范畴应该与微观金融学的知识范畴相一致,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刘淑莲,2005)。
其次,根据就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内外部环境特点及其对财务工作要求,增开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财务部门组织结构设计、财务风险管理、融资与资金管理方面的课程。
最后,对现有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地方,应事先编好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上课内容不重复。
3.3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应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什么样职业能力;然后,将各个实践教学目标落实到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也就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能力,我们实践教学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在考虑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安排各学期的目标和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编写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各学期与各次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形式。
3.4 调整激励机制,拓展教师资源,尽快实现合理的师资结构
学生的培养是团队活动,不同的课程和知识的传授,需要不同类型的老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讲,职业应用能力是关键。而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不但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需要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不能只重视科研型教师,还要重视非科研型教学。特别是那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现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教师,将非常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因为他们能提供更多的外部企业实践机会,创作更多真实的教学案例,能带领学生“做中学”一起服务企业。而且,他们在讲解实务问题时,因为有自身的经历,而能传递更详细、更真实、更有体会的决策相关信息,更利于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除此以外,对于那些理论难度不大,操作技能又较低的课程,则可以由拥有丰富授课经验与方法的老师来讲授。所以,学校的激励制度应该利于三类老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能让所有老师只往一个方向发展,这将不利于团队能力培养。另外,为了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校外挖掘真正对学生培养有用的人力资源。
3.5 制定学生行为引导计划,使其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行为都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可以定期举办师生教学研讨会,就本专业与相似专业的区别进行介绍,就本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情况、就业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特点进行介绍,就本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所需要知识结构进行讨论,甚至就课程设置和具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讨论。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正确、学习行为不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甄国红,胡学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来自吉林省数据.财会通讯,2009,(33):152154.
[2]仲春梅.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教育与职业,2013,(02):157158.
[3]许世英.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年会,2008,(9):545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岗证赛课;课程体系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会计专业“岗证单”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课程优化设置[M].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关键词: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先进管理方法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再加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及社会服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新的国际发展形势和会计服务市场的变化走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本文先揭示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套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传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而不为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机会,从而使得会计人才的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种人为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也不利于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只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评价。虽然在某些高校中,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有着实践环节,但大多流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在处理会计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另外,有些高校不注重考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得会计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所欠缺。
3.不能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会计人才
我们都知道,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包括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他们越来越难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他们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但由于高校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导致他们在应聘时遭遇闭门羹。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
二、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1.构建全新的会计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当今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高校要构建全新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首先,教育内容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开设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主要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与会计专业有关的教育内容,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其次,高校要强化会计专业教育,将会计学划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理论方向、会计审计方向等,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精通和强化某一会计领域,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会计人才。
2.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学生要在教师创设的富有活力和生机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自己学会学习,努力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其次,努力把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去实践应用这些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下去一些知名企业进行实习,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向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财会人员请教学习,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通过教师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当中,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将部分学习内容实现CAI教学,以此实现会计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要看他的水平高低,还要看他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关系到将来会计信息真假和会计质量高低的重大问题。所以,财经高校的学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自己养成依法办事、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心,使自己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做假账”。此外,学生在高校中还应该接触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和企业的呼唤。
4.强化学生的技能教育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财经高校的学生要自觉加强会计实验和实习课学习的力度。首先,要有基础会计知识学习后的认识实习,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其次,学生要有自我实践的意识,主动寻找会计实践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再次,学生要有毕业设计内容的集中体现,财经高校要让学生去企业中进行实习,然后写成综合论文进行提交,从而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循序渐进地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对会计课程的兴趣。值得指出的是,高校还要将会计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将会计人才培养成企业骨干和领导的必要措施。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出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文涓:新会计准则下本科财务会计学的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 2007,(15) .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和正确的处事原则,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并取得用人单位正式聘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实习计划安排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毕业生实习计划安排材料一
今年xx月底,20xx届毕业生将开始为期一个多学期的顶岗实习,为组织做好本届毕业顶岗实习工作,根据学院关于顶岗实习的管理规定,特制定我系本届毕业生顶岗实习计划与安排如下。
一、顶岗实习的目的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和正确的处事原则,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并取得用人单位正式聘用。
二、顶岗实习的形式与指导教师安排
1、采取学校安排与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实习单位。学校安排主要以供需见面招聘的方式进行,自主联系则由学生本人申请,系部批准后办理相关手续。
2、由我系和实习单位分别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习过程及撰写实习报告的指导、审阅及成绩评定等工作。我系指导教师须于顶岗实习开始前与所分配指导的学生集中见面,布置任务及要求,明确上交资料时间和双方联系方式,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做好顶岗实习指导记录。
三、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与要求
1、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文明生产。服从安排,认真完成实习岗位工作任务。
2、尊敬师长、团结友爱,正确处理上、下级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3、实习中期向指导教师提交《顶岗实习报告》初稿;实习结束前邮寄或面呈提交《顶岗业务报告》终稿(打印纸质)、实习鉴定表(须实习单位盖章)。
4、实习结束时按规定上交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毕业生跟踪调查表》。
四、成绩考核
学生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实习单位评价与实习报告评定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未能按实习计划完成实习、未交实习报告者,不认定实习工作,不进行毕业综合评价和考核,实习成绩合格方可按规定毕业。
五、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xx月20日~xx月31日
学校安排和自主联系确定实习单位(办理审批手续);系部确定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安排与学生集中见面。
xx月1日~xx年6月
顶岗实习阶段
xx年3月20日前,提交《顶岗实习业务报告》初稿,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xx年6月20日前,提交《顶岗实习业务报告》终稿和实习鉴定表,同时上交“就业协议书和调查表”。
xx年7月1日前,指导教师完成学生实习业务报告等资料审阅,提交评定成绩。
xx年7月,毕业生返校清考,毕业典礼、领取毕业证书。
六、其他事项
1、学校安排或自主联系确定实习单位后,要在系学生科办理详细的信息登记。
2、学生从指导教师处领取相关实习资料后,方可离校开始顶岗实习。未经办理规定手续而私自离校者,其实习成绩视为不合格,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
3、未缴清学费或未办理注册手续的学生,不能参加顶岗实习。
毕业生实习计划安排材料二
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为使我系20xx届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卓有成效地进行,特制定本实习计划,供指导老师和学生参照执行。
一、实习目的
通过亲身实践参加具体会计和财务管理业务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实习,进一步验证、充实、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资料,为撰写毕业论准备,同时可以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安排
地点:学生自己联系适合本专业的实习单位
时间: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开始,5月4日返交报到,5月5日进行实习交流,并开始着手论文写作。
三、实习内容
1、业务实习
主要是实习会计核算程序和具体方法,财务管理业务程序和方法
2、调查研究
(1)会计工作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组织建设等)及现状;
(2)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组织建设等)及其现状;
(3)近几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的实施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4)搜集和掌握有关实际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积累素材。
四、实习要求与考核办法
各位学生的论文导师即为该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离校前应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实习过程中接受指导老师的业务指导,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将酌情去实习点检查和指导。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作息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谦虚谨慎,礼貌待人,自觉接受实习单位负责人及指导人员和实习指导老师的领导,认真做好实习周记,并定期为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
实习学生的考核以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表为依据,按5:3:2的比例计算实习成绩。实习周记和实习鉴定表经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签章后,各班学习委员在5月20日前将本班全部同学的实习鉴定表装订成册报学院办公室,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毕业生实习计划安排材料三
一、毕业实习工作组织领导
1.系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
2.指导老师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及兼职(实习)教师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信管方向、信监方向)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尝试相关工作过程的重要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又从社会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毕业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1月11日至20XX年5月30日
2.实习地点:珠三角地区(东莞为主)校外实习基地
3.实习形式:“顶岗实习”
4.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单独提前实习者须经严格审查批准)。原则上实行实习指导老师包干制与实习领导小组、辅导员/班主任巡回检查相结合。
四、办理校外实习手续
无论是集体实习还是个别实习均应办理实习手续,否则实习不予认可。
具体讲,即:
①签订并报批《三方实习协议书》;
②填写并报批《实习登记表》。
如果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要求提前实习的,须填写《单独提前实习审批表》,经批准方能外出。
五、毕业实习方式
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形式:根据学院落实与学生自找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多条途径落实。具体方法和途径如下:
1、通过学生个人或家长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部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单位实习的,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由指导老师指定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在一起交流实习经验体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把实习工作搞好。
3、通过学院联系安排、落实实习单位部门。未联系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服从系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否则,不予正常毕业。
毕业实习单位(基地)一般的要求是: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企事业单位或校内外挂牌的实习基地。
六、毕业实习安全纪律
1、毕业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尊敬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师傅;
2、实习学生应培养组织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3、实习学生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处理实习单位、部门的各种人事关系;
4、实习学生应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实习单位的各类经济、商业、文档信息;
5、毕业实习人员必须跟班实习,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发生,爱护操作设备等公共设施。
7、毕业实习中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离开必须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对未请假不参加毕业实习者,毕业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8、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违纪学生有权终止毕业实习或提出处分意见。
9、毕业实习前必须购买个人意外保险。
七、实习内容
各专业具体内容见毕业实习内容。
八、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期间须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另外,实习学生中必须至少有30%学生需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关键词:学年论文;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2]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开放;实践;资源
随着个人电脑及周边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高校新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他们热切需要了解有关计算机购买与维护、多媒体处理、网络支付与安全等相关知识;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单位也希望员工不仅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事务,还应尽快运用现有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和加工业务数据,必要时能参与数据库系统、网站系统的购买或设计、维护过程。
为此,一部分高校都根据CFC2008或CVC2010的指导加大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增设或独立开设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分析
1.11+X+Y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情况
虽CFC和CVC都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但很多学校还是沿用1门基础+1门编程+1门专业应用课程的体系,下面以我校为例说明。
“1”即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由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多媒体技术、病毒与安全、操作系统、Office 3组件、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应用、网页制作、常用工具等内容组成。内容多,但考试重点是Office 3组件,所以48课时教学中只能对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内容一带而过,重点讲授Office 3组件的基本操作,所选案例主要来源于业务量不大的教学环节如成绩处理、毕业设计等,与社会实际应用结合少,有闭门造车的感觉,而且在第1学期上完后,需等到2~3
年后的毕业实训、毕业设计和答辩环节才可能用到。
“X”即VB或VF,由于48课时只能学会搭建一个静态界面,无法独立完成任何程序,整个学习过程枯燥、难解,以至我校很多专业在修改教学计划时取消了VB。
“Y”即各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AutoCAD、广联达、PKPM、3D、CorelDraw等,这些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很强,需讲授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还需熟练的行业和岗位软件应用技能,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这些课程重视不够,很多专业授课教师不但缺乏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技能,而且一些专业甚至由非专业教师担任,致使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有相当部份教学仍局限在学习软件操作上,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再花钱参加外面的培训[1]。
此外,1XY的次序也削弱了课程之间固有的联系,如VF和财会电算化,一个是开发和管理系统,一个是应用系统,因授课时大部分学生还未使用过诸如用友等的软件,不了解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显得抽象空洞,与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多媒体教室+机房的教学环境运行状况
计算机课程教学大都是“教室24课时+机房24课时”的模式,即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总体验证演示,然后由学生在机房进行模仿练习。教室上课时,大部分老师会将多个零散操作一次向学生灌输,由于与上机练习间隔时间长,学生很容易忘记,上机时教师还得重新分步讲授,浪费大量课时。
1) 因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课时间非常集中,机房每学期前12周基本上处于6×8的运行状态,为了减少维护的压力,机房除了上课,不对学生开放,且计算机装上了还原卡,为防止学生上课聊天、玩游戏关闭了Internet,如要传递实验素材只能通过U盘和网上邻居,速度慢、病毒多,影响上课。
比起计算机集中的机房,分散的多媒体教室的维护成本更高,计算机、外部电源、投影仪、幕布、窗帘、甚至控制桌的钥匙,频繁的使用很容易导致任一要素的损坏,而其维修需要更多的费用和时间,仅凭目前一两个管理维修人员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2) 课程的同时开设,使授课教师任务量过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教师授课任务大都在4~8个班,每周有3天要连上8个小时。教师重复演示与连续讲授,消耗了大量的激情与体力,很少考虑与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问题,上机课大都放任学生自由练习,很少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1.3 “大纲+教材+上课+考试”四统一的教学环节
虽明知目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各专业的技能需求有差异,但因学生多,开设课时间集中,机房和教师资源紧张,无法实行分专业、分层次教学,仍采用相同的大纲、教材、进度和考题。学生在教室上课时被动接受,机房练习时单一模仿,考前稍加复习以应付考试,整个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
“以证代考”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但因学校没有明确、统一的证书获取要求,证书考核又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很难大面积执行。且与专业技能证相比,普通计算机证书与就业很少有直接联系,学生自愿报名的不多。学校也组织过一些计算机竞赛,但参与的人很少,对总体计算机水平提高影响不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的教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1) 只有学生与教师构成体系,网络的利用低,企业实践少,知识传授渠道单一、封闭;
2) 讲台上1个教师单向灌输,讲台下多个学生被动接受,批量式的教学虽然管理效率高,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 课程开发不足,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硬件未有效利用,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僵化;
4) 学生懒得学,教师应付教,双方惰性都很强,授课只是低水平重复,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很难有提高。
2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既然计算机已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对它的学习就不应局限在课堂,而应从学生、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和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
2.1课程与师资
1) 课程的分解与重构。
增加学生计算机课程数量,调高选修课总数与总学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专业应用、具体实践相结合,灵活安排课程的开设方式与授课时间,如表1所示,让学生在大学的几年生活中,有事情可做,有东西可学。
2) 师资集中与分组。
要开设上表中的课程,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目前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太过分散。一部分因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分流到了图书馆、网络中心、科研中心、招生就业、实训中心等部门;而网页设计相关课程教师也主要集中在广告设计、装饰装修等专业;专业应用软件教师则分布在各系。
要满足上述课程的讲授,需要对全校的教师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然后根据课程开设的任务、每个教师所在部门、各自研究方向分组和分配任务,一方面可使老师充分利用所在部门的实践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一方面也使教研室更全面了解教师的缺口,使非专业教师的学习有了方向;而同组的教师还可承担社会上的开发、培训业务等,且在上课时主动培养有设计天分的学生加入开发团队。
2.2学习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 视频课件。
课程多了,就不能再沿用原来的灌输与接收模式,学生必须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软件操作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视频教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边看边练,直到掌握为止。比起传统的教师演示完学生再练习模式,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速度和效果更高[3]。
所以,教师的授课任务重点应转到学生视频课件资源的提供上,通过课外搜集和录制各门课、各个知识点的视频资料,老师的操作技能和录制工具的应用技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2) 案例、素材、源代码库。
对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师要主动走进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收集案例和素材,建立丰富的案例库、素材库和源代码库供学生学习使用。
3) 测试题库。
为方便学生的渐进学习和自测,教师还应建立各门课程的分模块题库和综合题库资源,供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测验。资源的开发可由各代课教师独立或共同开发,也鼓励学生积极开发和上传自己的视频课件、素材或案例资源,教研室则需充分利本校精品课程网站、机房局域网、教师个人博客等进行资源的分类存储与管理,以提供学生随时下载或反馈。
4) 证书。
很多学生对名目繁多的计算机考证不了解,弄不清有没有用。老师应首先对所授课程涉及到的相关证书有深入了解,最好自己已考取一个或多个证书,并应用于实践中;然后建立证书资源,对各证书的考试内容、适用岗位、含金量、报考地点、费用等进行详细的介绍,给学生一些专业的建议,实现以证促学,帮助学生尽早进行实践。
5) 社会实践。
老师要主动学习形成自己专业优势,积极在社会中兼职,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地缘优势,为学生建立一个由众多相关企事业单位构成的社会实践资源,随时指导其从实践中学习,并在实践中考核。
2.3硬件资源的购买与维护
学校应和企业合作,为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硬件环境,使授课和练习不再局限于机房有限的资源。
1) 计算机的购买。目前各种课程的灵活开设与将会增加学生对个人电脑的需求,但学生单独购买和维护电脑的成本会很高,为此,学校应出台各种政策为提供支持和帮助,如可和供应商签订长期批量购买的协议,降低购买价格;为学生分期付款购买进行担保。
2) 硬件的维护。①学校可和供应商协商在学校建维修网点,帮助学生解决购买后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②鼓励学生在供应商的店面或维修中打工学习;③多媒体和机房的管理和维护也可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来完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学生实践环境缺乏,并可以缓解教师压力。
2.4教学环节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1) 课堂教学。
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时,教师的任务转为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给以适时指导,获得学生当前感情、心里和学习状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以指导,使他们保持良好心态学习,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使得教学具有个性化[4]。
2) 课外练习。
教师可为课程学习中掌握和应用较好的学生建立一个库,为下一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一对一的课外指导,加快新生学习的同时也巩固老生的技能。
3) 课前进行社会实践。
课程的教学有时可直接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如计算机的组成和性能等知识的学习,完全可让学生在入学时购买电脑前通过网络、老师、朋友的介绍先了解,在购买时听各家销售人员的演示来体会,而无须在教室念书或展示课件,这样学起来目的性和现实性更强。
各专业应用软件、网站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不应先以枯燥的理论、数据或过多的操作切入教学,而应在开课前的寒暑假或周末,鼓励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了解软件的应用情况,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调查客户的需求,从而在教学中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实际感受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拉近他们与所学科目的距离,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5]。
2.5考试、考证、考验三结合的考核方式
学生参加学校考试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权威IT社会认证考试,如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IC3认证、计算机录入国际专业认证等;还可为考试或考证通过的学生提供在假期实习或打工机会,让企业的薪水或上司的评语来考验。
与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学体系相比,开放式教学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引入了实践。上课的地方不再局限于机房和教室,校内各部门的勤工俭学、企业单位打工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边用边学。
2) 走出了校园。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几位老师,而是扩大到学校各部门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的教师,他们所累积的经验、素材和案例与社会联系更紧密,提高讲课质量。
3) 引入了资源。知识的获取从单一的课本和教师的口授扩展到网上学习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使教学模式由教师灌输下的模仿学习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 走下了讲台。老师从讲台上一对多的讲授变为台下一对一的指导,加上课外学生间的一对一帮助,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需充足的硬件环境和实践环境支撑,因此,我们在教学体系重视强调实践环节,针对学校资金和人员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师生共建方式建立了开放式教学体系,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芸,李金平.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J]. 会计之友,2009(10):73-74.
[2] 顾玲. 建构主义对中国教育的冲击[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7):19-20.
[3] 刘永强. 高职CAD教学的改革[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5):102-104.
[4] 张有华,张敬敏. 基于多Agent的智能远程教学系统研究[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1(19):46-51.
[5] 佚名. 谈谈“财会电算化”教学体会[J]. [2011-03-21]. /20060130/tszk/200601300088.asp.
Construction on Open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HAN Baoqing
(Yangquan Colleg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angquan 045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asks of the current comput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f the various professional computer foundational teaching, building open teaching system is put forward i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based on application, with resources as a tool, practice as the mea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re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