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医人才;拔尖人才;现状;利弊;措施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更多心血。中医学作为我国本土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兴起和发展,中医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如何振兴中医事业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振兴的关键在于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1]。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着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中医拔尖人才的目的,建立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
1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现状
目前,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主要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即学校在学生完成大一对中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对学生的笔试与面试选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具有中医临床思维的学生进入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与其他班级不同的是,首先,该班级增添了许多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心悟》等中医特色课程,并安排高年制老师进行教学。其次,在课余时间,学校给学生安排了一系列来自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师的讲座。并且对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配备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即1~3年级一对一跟从基础导师学习,4~5年级一对一跟随临床导师上临床进行学习。
2培养方式的利弊
建立中医临床拔尖人才班的成功之处在于,学校把对中医有兴趣的学生聚集起来组成行政班级,对该班级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制造浓厚的中医学习氛围,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人才。处于该班级中的学生也能够获得比普通班级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促使人向上[2]。本科阶段的基础导师可为学生的学习答疑解惑,从而稳固中医基础知识,避免学生走弯路,而临床导师则可带学生上临床,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更完美的结合。任何制度在存在好处的同时免不了有弊端,这种管理体系也不可避免。如,每学期所增加的额外课程太多易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不堪重负;太过匆忙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无法深入体会中医专业知识的内涵,只停留于知识的表面,尤其体现在对于中医经典知识的学习理解上;教育资源的倾斜引起同级学生的不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中医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脱节,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等。
3解决措施
3.1明确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所有中医院校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学校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授指出,每个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本科学制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硕连读学制的目标是什么,本硕博学制的目标是什么。各个学制之间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各学制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根据自己的学校条件来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出属于各学制的独特的培养模式。
3.2循序渐进在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追求过快的速度,追求过快的速度只会导致质量的下降,正如金字塔需要将地基稳固,再一层一层往上累积一样,如果地基未垒好就往上添砖加瓦,看似牢固的金字塔实则岌岌可危。中医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地基,只有将基础理论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阶的知识。因而要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程,一步一步地稳固知识。
3.3注重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它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甚者有,不读《伤寒》不知辨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的言论,经典作用可见一斑。但学生目前学的东西过于繁杂,不仅有经典,还有英语、各种西医教材,这样反而导致学生的中医根基不扎实,导致进入临床后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各大中医学校应立足于经典知识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3.4加强临床任何一门医学都离不开临床实践,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发展从古发展至今,仍能在医学界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实际疗效。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证。而现今的中医院校学生,往往被学业所累,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病人,更谈不上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学校应通过设置一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或者临床各科技能训练,将课堂从教室移至医院,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3.5培养全面创新人才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继承,却忽略了对知识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目前社会需求的是全方面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全面创新人才,就需要学校加强人文科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中医学放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中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同时,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中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多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探讨[3]。具体来说,学校可通过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供给学生开发创新思维,如建立名医工作室、以学生需要为主体的论坛,对实验室适当开放,多举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竞赛,建立创新实验小组等措施,从而培养出博学而多才的中医拔尖人才。导师可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医学观,加强学生的医学道德教育建设[4]。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幕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何使高等中医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医药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是中医教育学界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时现行中医药教育进行思考,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的基础是继承,但是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中医院校也应担负起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的重任。中医药学生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了解统计学、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学,以便于能够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同时要避免一律以西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新体系
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医本科教育依然是向临床输送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对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1]。虽说中医专业的教育体系建立已相当成熟,但是围绕中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4年2月,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接轨。其中涉及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训模式为“5+3”,即5年在校本科专业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实践、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新医改将对中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中医界一直存在“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成熟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学生信心不足”等问题。如何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卓越的中医师致力于祖国医学的发展,一直是我校教改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教学环节的现状以及所做的改革,旨在寻求更好的教与学新思路,以期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中医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本身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教”的改革,而忽略了学习层面的改革。即便教改开展了很多年,但是效果总是达不到理想期望值。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改才是新的教学改革观[2]。中医学本科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本科生普遍存在临床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等问题[3]。扩招人数的增加引起教学资源的不足,生师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又促成了近年来的考研热;教学形势的单一、学生疲于“题海战术”,真正的临床实践技能没有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带动,又导致学生的专业信心、医学信仰未能得到树立;培养模式上仿造西医院校,课程分配未能突出中医特色;而中医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思维和技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但临床见、实习时间有限,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中很少有用武之地,短暂的临床实践反而被熟悉电脑操作系统、办理出入院、书写病程等医疗文书占据大量时间。所以,现有的教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相适应发展。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4],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医[5]。但上世纪初兴起的,使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几篇古文而已。所以,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医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不足、临床思辨能力不强、中医思维功底欠缺和临床操作技能不扎实等问题。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不单是制度上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中、西医学虽理论体系不相同,但不能对立看待,应该相互借力,不避中西医之嫌。例如: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学上的重要内容已由祖国医学的四大证“痧、痘、惊、疳”逐渐变化为现代儿科的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小儿肺炎、贫血、佝偻病”。是故中医专业的教改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并重,发扬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改革图示见图1)。2.1创建培养传承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1.1以历代名医大家为引领,培养学生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些抽象的思维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6]。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改革中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并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内容,专题阐明经典著作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学术渊源与成就,以及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创建“岐黄学堂”学生学术社团,开展晨读四大经典、观看中医经典视频和养生保健运动等社团活动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承中医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中医学素养。2.1.2以省、市级名中医为典范,培养学生中医临床经验传承能力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创新师承教育新模式,开展夜间和周末跟师见习,学生利用夜间与周末到病房和门诊,跟随高年资临床医师见习;创立“名医堂”门诊,让学生在临床跟随省、市级名中医坐诊;创立“名师堂讲坛”,让学生接受名师专家的现场指导和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发扬了中医传统“跟师学徒”的特有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对现代名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能力。2.1.3以中医古籍图书数据库为载体,创建中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平台依托2010年国家教育部课题“巴蜀特色中医药古籍抢救、数据挖掘及利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和2007年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巴蜀中医药学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等课题支撑,逐步建立了中医典籍图书数据库和名医数据库等,以移动式图书馆的创新形式,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和名家思想提供便利途径,帮助学生融通文、史、哲、医,构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自身知识结构。2.2创建培养思辨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2.1以“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学校温病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三门临床经典课程均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从2006年开始“经典”思辨的全面改革创新,依托2006年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在《金匮要略》教学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改革方案”等系列课题研究,明确了“经典”课程为临床提高课的定位,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实质基础下,训练临床思辨能力。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除“经典”课程外,增设实验课程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1.5学分,探索“经典”理论与临床的“本源”关系,培养学生基于“经典”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图1实践教学创新体系2.2.2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建立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依托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医思维训练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创立了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中医思维原理互动式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中医基础各类课程的知识,有机地串联、疏理和整合,将孤立的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成为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程序和模式,并能自觉合理地运用这套思维模式来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活动。2.2.3以《中医学与辨证法》为平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医学与辨证法》是学生自创的学校内部刊物,由学校高年资的教授、副教授统一审稿、编辑,从源头上保证了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品质。其专门收载中医学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中医辩证思维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辩证能力。2.3创建培养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3.1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技能培训方案中医临床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能教育相辅相成,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理论密切结合实践【7】。首先创新了课程设置,增设“中医四诊技能训练”1.5学分和“中医内科能力训练”2学分,编写出版专著《中医基本功手册》和《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其次,坚持培养中医学生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诊治的主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诊断学实验”1学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2学分、“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治思维训练”1学分和“外科常用技术实验”1学分,强调中医重思维,西医强技能的“中医融合”教学模式。2.3.2强化实验课程平台,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依据我校中医学科优势,结合实验教学特点,培养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和“针灸推拿”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泛引入先进医学模拟教学,建立了模拟医院,成为“四川省中医临床技能示范基地”,使临床技能实验设备的内涵和实验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任课老师更新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2课堂,还提高了学生基本的诊疗技能。2.3.3开展“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是学校的大型学术类竞赛,旨在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和技能展示平台。其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术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活动涵盖了中医药学术,中医药科技,西医基础知识3个板块,分为8个单项,增强了学术竞赛活动的系统性和品牌性,在竞赛中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与思维方式。2.3.4创立暑期临床见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中医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前3学年暑期开展见习活动,通过临床应用,巩固既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托2007年和2010年学校教改课题“高等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和“‘三点一线、两位一体’,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设完善了临床见习基地,构建了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并编制了《暑期临床见纲》。2.4创新临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8]。依托2009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一载体、两优化、三强化’的岗前培训模式再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2006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中医院校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2009年重点项目“中医本科临床技能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为支撑,创建了实习技能监控体系,内容包括:严把入口关-创建了中医特色毕业实习岗前培训新体系和实习准入考试机制;严控过程关-创建了中医临床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动态技能评估体系;严守出口关-创建了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考核的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此外,中医本科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充分发挥了“以考代训”的作用,让学生熟悉并提前预演了执业医师考试,帮助明确了规范化培训阶段的学习目标;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和规范教改计划。我校还坚持学生评教、校领导听课、专项评估、教学检查等监督体系,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的协调发展。
3改革的结果与结论
3.12007~2010级实习准入考试成绩分析见图2。图2显示,在我校教改过程中,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符合学校的实习生标准,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22006~2009级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分析见图3。图3显示,2006级~2009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考核中(第1站辨证论治30分,第2站基本技能40分,第3站病史采集、临床答辩与临床判读30分,综合理论考试100分),在辨证论治、病史采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标率较满意,在临床答辩与判读、综合理论方面较薄弱。3.32006~2010级各学年中医类别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比较见表1。表1显示,2006~2010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各学年的中医类别课程的学习成绩大一、大二处于一般水平,大四处于中等水平,大三处于较好水平,可能与课程设置协调性有关,可做更深层次统计学研究与分析。3.42010~2013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过关率比较见表2。表2显示,2010~2013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我校考生在平均分、过关率方面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有效,教学质量处于全国中医院校领先水平。3.5结论中医学本科学生在毕业时理论知识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执业医师要求,在临床实践技能及综合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薄弱,后期教学改革工作应围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强化综合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建成的教学新体系提高了我校考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说明教学改革工作有效,应坚持并深化改革以求再提高。
4改革的不足与展望
1 现行中医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1.1 编写主导思想
1.1.1 重理论还是重经验 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但由于中医学源于经验,一些专家认为,中医学教材编写在主导思想上存在重经验轻理论的倾向,为此,学生所学到的也只是中医的经验和技术部分,而不是中医的理论,有把中医退回到几千年前经验水平上之嫌。
1.1.2 侧重理论还是侧重思维方法 一些专家认为,中医学的宝贵在于其辨证论治思维,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中医临床疗效与辨证论治水平有密切关系。而现代中医专业学生辨证论治水平下降,多数毕业生不能真正运用中医为主的方法治病,主要应归咎为中医学教材编写在主导思想上只注重理论阐述而忽视了思维方式表述。
1.1.3 模仿现代医学教材设计中医学教材,忽略中医学的综合性、非分科性 由于现代医学的巨大影响力,有批评家认为,中医学教材从诞生起就存在着模仿西医学教材模式而忽视中医学特性的先天不足[1],有的教材甚至把中医西化,内容与形式不相吻合。
1.2 编写内容与结构
1.2.1 内容重复 这是一个老问题,原因也很清楚,主要是由于中医分科的模糊性,中医的每一个分科尽管有其独特性,但在基本理论、理法方药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按现行中医临床分科编写教材,必然导致各自为政,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关联,或出现逻辑概念上的矛盾,内容前后不一致,内容重复,甚或一证多种治法和方药等,割裂了中医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及整体性等。
1.2.2 内容陈旧与临床脱节 许多专家反映,现行中医教材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如《中医儿科学》教材所选的传染病病种已不适应临床需要,《温病学》教材仅反映出清代水平。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选择也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变化,如风湿性心脏病目前临床已很少见,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瓣膜病则有所增加,教材应将慢性心脏瓣膜病作为章节内容,而不宜再将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作为重点编写内容,以免与临床脱节。再如有关“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要点,临床上已经采用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而教材相关内容却与之不符,明显落后于临床。目前,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已有相应的诊治指南,而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几乎未体现与此相关的内容和要点,使学生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后深感跟不上临床的步伐。
1.2.3 如何反映学科发展 一些专家认为,现行教材未能真正反映当代中医学科的发展水平,增加了过多的一家之言,造成教材臃肿,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而有些内容又缺失,如《中医内科学》循环系统对常见的心肌疾病及心包疾病基本没有涉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肠病也缺乏。学生进入临床后,感觉现有教材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参考的需要。
1.3 编写技术
关于中医学教材编写中的技术问题,也是专家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个方面。
1.3.1 学科逻辑与认知逻辑相悖 如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先抽象后具体的“演绎框架”,在反映中医学学科逻辑的同时,却难以适应学生的认知逻辑,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1.3.2 概念表述 中医学概念本身内涵与外延不清晰,中医学教材中概念表述常不规范、不准确、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等现象相当普遍。不但降低了教材质量,也影响了中医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1.3.3 内容表述 如《中医内科学》第2版教材每个系统均未编写系统概论或总论,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疾病的了解与学习,不利于学生掌握每个系统疾病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及诊治新进展。
1.3.4 文献引用 现行中医学教材为突出自身特点,存在引用古代文献过多的问题,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违背了“通俗易懂”的原则。
1.3.5 教材体系统筹建设 如“传染病”已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单独命题内容,且已有《传染病学》教材出版。如果这部分内容仍放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不利于学生对传染病的系统认识与学习。
2 新知识观及对中医学教材建设的启示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选择何种知识材料编入教材与知识观相关。知识观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起源、种类、范围、标准、获得等问题的观点的总和[3]。新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及开放性等特征;在知识的获得上,知识是个人经验的统合,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的产物;在知识的价值上,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人类所有经验、知识形态都有其相对的真理性和价值[4]。为此,新知识对于中医学教材建设,可给予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2.1 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
现行中医学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按学科逻辑编排知识系统结构,缺乏科学系统设计的知识应用结构,着重知识的传授,而技能的训练比较薄弱。
2.2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中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升华于经验,脱离了感性知识犹如缘木求鱼。但是,有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多强调中医学的理性特征,强化概念与原理的论证,而弱化了感性材料的使用。
2.3 事实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
注重知识的内容还是注重产生知识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知识观。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因此,中医学教材在选择事实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选择方法论知识,着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能力。
2.4 知识的稳定性与开放性
教材越编越厚是目前中医学教材编写的顽症。面对知识爆炸,如何既能反映当代中医成果,又不无限扩容,其核心知识的稳定性与延伸知识的开放性选择显得格外重要。
2.5 知识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
如前所述,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的产物。为此,中医学教材不能完全照搬学术着作模式,完全按照中医学本身内在的逻辑发展组织知识,而应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材要善于设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 “精诚计划”教材建设构想与实践
针对现行中医学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知识观给予的启示。本校自2007年,在实施教育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精诚计划”中,将教材建设作为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开展了教材建设探索。
3.1 教材建设的目标
中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作为传授学科理论载体的教材,既要符合自身学科特点,又要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倡导自主学习、重视创新精神与能力学习,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等新思想、新理念。为此,“精诚计划”教材建设的目标是:①依据中医学形成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法方药统一原则;②依据中医学思维方式、学术内核,“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③依据中医学与中医传统文化密切的关系;④依据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对中医学的要求;⑤依据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中医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具有中医学理论、临床研究与应用创新潜质的人才[5]。
3.2 教材建设的定位
3.2.1 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一般是作为教学用的主要素材,具有助教性质。现在有一种新观点,即应将教材定位于作为学习用的主要学材,具有助学的功能[6]。笔者认为,教材和“学材”是统一的,尤其考虑到中医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将“精诚计划”教材的功能定位为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3.2.2 从范例到“案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所认同的高等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些基本教育目标,教材就不再是所有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仅仅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和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中介和案例。作为案例,教材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不仅是范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与批评。为此,“精诚计划”教材为克服中医学教材或内容陈旧重复,或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精选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内容,编写成为“案例”式教材(非狭义的案例教材)。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38-02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rning teaching reform
Liang Hong Xu Lan Wu Xiufang Yang Xiaoxia
【Abstract】Since old times, as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d their own advantage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law as the basis, new teaching concept as an opportunity,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o explore new way of medical college and teaching approach Reform: a clear purpo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prepar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rrangement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Western medicin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自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就有了中医与西医的矛盾。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他们各有短长,难以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中医界不少前辈的融会贯通,改进、科学化,现代化等理论方法,均未解决这一矛盾。解放后,我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药学派的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渗透和吸收,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思辩与实践方式,哲学依据,发展模式均不相同,西医院校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以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其学习态度、认同程度、思维方式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学教学效果。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探讨新时期中医学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1]。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中医学教学的目的
高等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目的已争论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确。[2]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任务重,教学时数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到中药方剂,一字不漏地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即使勉强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之后也都全忘了,别说运用和发展,这样就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应该明确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我们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与高等中医药院校不同,它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目的明确了才能据此安排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见习实习时数,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几十年来,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一直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模式。从概论、阴阳五行、脏腑 辩证到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一字不漏地全部讲授,内容多,要求多,而学时少,学生学习困难,很难消化掌握,教学效果差。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要根据教学目的制订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具体改革方法:
2.1 上好第一课堂。中医学第一堂课是讲中医学绪论,也就是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以往认为绪论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少,故不太重视,只作简单介绍。实际上,上好第一堂课十分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第一堂课上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分准备,在第一堂课上就抓住同学们的心,将他们引入中医学的殿堂。
2.2 以系统器官为纲目,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核心,对中医学相应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中药、辩证和治法进行一站式教学。以前中医教学中将藏象、辩证、治法、方药等分别讲授,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相分离,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实际上,中医学的藏象、辩证、治疗、方药是紧密联系的。辩证是在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充分认识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辩证为基础,同时指导方药的拟定。因此以脏腑为纲,即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讲解其生理、病理、临床症候及辨证方法,并讲授该脏腑最常见的一两个疾病,介绍治法,方药,可使学生融会贯通,既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又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讲解脾胃,从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现脾胃气血阴阳失调,诸如脾气虚损,脾阳虚损,水湿中阻,脾胃湿热,中焦实热,腑气不通等病变,结合临床实际着重讲解中焦实热,即阴阳腑实证的病理机制,病情演变,可能的转归和预后,以及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里攻下药“急下存阴”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再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时结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予以讲解,使学生对该系统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以此类推,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去认识辩证方法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中西医结合。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成就为主,既以中医学为基础,又以现代医学为说理工具,同时用中医整体观和方法论来阐述,使学生容易理解。[3]首先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成绩,中医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中药方剂和常见病的辩证论治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向学生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就和进展以及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全国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针刺针麻技术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本质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途径;青蒿素的研究开发成功,不仅是中药开发的突破和新途径,也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关中医血淤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证本质的研究,舌诊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疗效与西药的关系和差别;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国家攀登计划中的经络实质研究,至今仍无明显进展,都需要我们投身其中,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既有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也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积极认真学习。
2.4 结合实际,以事实为依据。结合我国和我科的临床实际情况,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例如介绍我科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内,比单纯西医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国急性胰泉炎的治疗大多数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全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确切;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康复科的中医理疗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看到确切的疗效。通过这些成就与事实的介绍,使学生有中医能治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认真学习中医,并可能投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
3 教材编写于教学安排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据此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应该简洁明晰,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讲解与介绍,又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和相应的新理论与观点方法,同时毫不忌讳的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供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多讲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少讲经典中医理论;多讲临床实际能解决的问题,少讲悬而神秘的空洞理论;多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病人讲中医理论,少课堂讲授,少给学生讲“天书”;进一步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工作,在实际运用中讲理论。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编写教材。例如:针对预防专业,着重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医养生学;针对妇幼专业,重点讲授中医妇科学和儿课学。
总之,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搞好中医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就,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以促进我校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郑兰英.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症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28
[2] 喇万英,蒋炳武.略论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21
关键词:悟性;悟性培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4-02
“医者,意也”。国医大师王绵之也曾说过,对待中医学必须“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悟性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同时悟性也是学好中医学成败的关键。没有悟性是学不好中医的,没有悟性也注定不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对于中医教育而言,悟性培养应该是中医教育的基础。几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的事实也表明,单纯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的临床大家和中医的创新性人才方面效率偏低。而与之相反的,以传统的师带徒为主的教学模式却培育出了诸多的名医。其中的差异值得思考。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院校大规模教育还是师带徒的一对一教育形式本身的差异,而是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目前,我们中医的院校教育还是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理性教育为基础。而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本质上却是以感传身受,悟性培养为基础。师父在传授徒弟时,并不是着重让其记住某方某药治某病,更不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经验全都灌给学生,而更多情况下是惜字如金,点到为止。这并不全是因为老中医们思想保守,而是因为中医这种以意象思维为主的医学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感悟、顿悟的方法去学习和掌握。而悟性的特点恰恰是自主的,即必须通过自我的体验去感悟。悟性是不可言传的,只有发挥主体自身悟性的作用,感悟之后的体验才属于自己。因此,师父不把经验告诉徒弟,其实正是给徒弟了一个自悟的空间和时间。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却是缺失的,所以我们五年,七年培养出去的中医生,中西医知识掌握得很多,但是中医的悟性却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融汇贯通,并将其创造性地用到中医的临床治疗和中医科研中。这很值得我们中医院校教育反思。所谓悟性,也称领悟、感悟、顿悟,是主体在知识的整体体验基础上,运用直觉、灵感、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等手段,了解、领会、判断、把握事物本质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的生命有的思维能力。悟性是人所特有的重要潜能,其中蕴含着巨大地创造性力量。凡大脑功能正常的人,都具备悟性。因此悟性是人先天所拥有的,但是,悟性却也很难自发的发挥作用,需要后天的激发来引导它的发展,在这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既然悟性需要激发和培养,那么笔者结合悟性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途径和方法,以供中医院校教育的同仁们在中医生的悟性培养中参考。
一、教学留出空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悟性
悟性是人的一种生命潜能,它无法被传递,只能靠自身的主动性去开悟,因此悟性具有自主性。任何外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各自内心的自悟自度,如果自身不努力,想通过他人的帮助达到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的慧能曾说: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他强调悟性不能靠教师教授,而是要把外在的教育启发落实到自身的悟性,去除其宗教的内容,从教学方法上看,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因此,激发学生的悟性首要的是要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中医院校目前以授受式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学生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是现成的,所有的理论都是既成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背下来。而以悟性为基础的教学,反对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交给学生,更反对把知识的正确性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尤其对于医学这样涉及广泛、复杂多变的领域,更不应该用权威的课本来框住学生的思维。因此,中医的院校教育应该向师带徒教育学习,改变“保姆式”的,“填鸭式”的唯恐学生学不会的教学观念,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留出空白,让学生产生疑问,留给学生更多的体悟和思考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体验,提高悟性
对于体验,宋朱熹《读书之要》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见,体验的过程是主体进行自我内化的过程,是主体自主性的体现。体验的过程是主体亲身经历的、别人无法代替的、充满个性的过程。悟性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即要产生悟性,必须要主体对感知的内容有所体验,这就要求主体亲自去体会。尤其对于中医以意象思维为主的医学,只有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客观实在(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整体象的形式呈现在脑中,然后经过象与意的互动,即因象会意、意象交融[2]从而达到对客观实在本质关系的顿悟。这种体验其实是多感官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因此单凭课堂教学的言传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比例,增加课上学生中医实践操作和案例讨论的比例,创造更多的课间见习和参与临床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丰富课程设置,通过博学提高学生悟性
人的生命是整体存在的,因而具有整体性。作为生命重要潜能的悟性也强调通过整体来感悟,因此也具有整体性。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集天文、物候、地理、术数、农学、医学等于一体的多学科聚集体。因此,若想整体性地领悟中医的精髓,非得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渊博知识为基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开悟。《黄帝内经》早就明确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以,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中医的多学科特点,在天文、物候、地理、术数等方面开设课程,从而拓宽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能够整体地认识中医奠定多学科的知识基础。要知道没有基础知识,悟性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博学是促进学生对中医理论精髓开悟的另一途径。
综上,重视悟性的培养是中医传统教育的特色,同时也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应该借鉴的重点。相信通过办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悟性,发挥他们的生命潜能,通过自悟内化中医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将所学应用到中医的临床和科研中,这应该是中医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华丽.悟性:基础教育之基础[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王永炎,赵静.营造多元开放环境弘扬中医学术[J].中医,2011,52(20):1711-1713.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文就医学院校各专业对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之处作一探讨,以便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涉及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医学院校中,免疫学这门课程对于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免疫学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学科,现正处处速发展阶段,引领现代生命科学进程,学科知识系统强,逻辑紧密、更新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学科 ,使学生望而生畏。
在医学院校中,学科门类非常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药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免疫学是所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而各个专业对于免疫学中需要掌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而在目前的各个医学院校,在大部分其他专业教学中仍旧使用与临床医学相同的教材,在免疫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然而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某些临床知识和重要疾病是学习的重点,但是由于其和本专业无关,学生很可能会不感兴趣。因此,在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合理性,不应该拘泥在一个框架,应该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不同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作一探讨,介绍如下。
1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须同时兼顾学习中西医两门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故西医学科的课时相比临床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被压缩很多。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学时少。如果讲课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会事与愿违,造成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紧扣大纲,运用有限课时,令学生掌握本学科重点知识及体系。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国医学历史上的“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免疫的思想。
2 护理学的免疫学教学
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系统完整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必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于免疫学这样的基础课而言,护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更重视临床方面的知识,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越接近临床,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被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然而免疫学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对教师而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扩大教学范围,多从生活中找到与免疫学的交叉点,例如接种疫苗、ABO血型鉴定、亲子鉴定、器官移植、过敏反应等等,增加教学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将内容与相应的护理专业课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在护理一些特殊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到的免疫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
3 口腔医学的免疫学教学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专业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要求更高。免疫学理论及技术在揭示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针对于口腔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要紧扣口腔专业的知识,加强两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得。例如在免疫系统的讲解中,可以讲解口腔的粘膜,淋巴组织、唾液、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又如在讲解抗原时应当以口腔内的微生物为主。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牙周病、龋齿与免疫学关系及免疫学治疗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这些疾病,并且将知识与本专业相联系,会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 药学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开设免疫学课程之前的生物学知识学习尚不够深入,而免疫学又比较晦涩,与药学类课程的相关性较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授课时尽量将知识点与药物开发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可以介绍介绍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制剂,。也可以介绍与其专业相关的免疫技术,例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层系技术及ELISA相关试剂盒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的重要性。
5 生物技术的免疫学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与其它的医学专业不同,该专业侧重于生物产业,而本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践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相对应。例如将与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无关的一些临床免疫学部分如免疫器官、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等内容予以删除。而应该针对于本专业特点增加一些特色内容,例如免疫学技术的应用,酶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方面要深入详细的讲解。将免疫学教学与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为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教学是为其他医学专业服务的,随着各个医学医学专业的发展,对其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各个医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兰香,何述辉.高校《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蚕学通讯,2013,33(1):53-55
[2] 梅建凤, 杨胜利, 陈建澍.结合专业特色,提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966-968
[3] 吴杰连,吴照义.适应药学职业模式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01):59-60
1丰富临床基础知识的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
目前,除较小比例的针灸学本科生或临床医师外,大多数考取针灸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是来自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针灸学教材知识。因此,使学生尽快熟悉针灸学临床基础知识是带教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师按教材内容对相关临床情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记录笔记的所谓“一书,一嘴,一笔”的形式[2]。因临床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通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长期单调的习惯性教学,也使教师容易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常年讲解完全相同的内容,以至知识老化,与临床实际脱节,失去了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根本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3]。但在针灸临床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长的限制仍鲜有使用。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为18%[4]。因此,本学科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三位动画穴位图,经络巡行动画演示,专家临床经验演讲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临床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常见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形式,科室针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了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名老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的丰富学术传承经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疾病,将老专家诊疗取穴经验和相关医案附于其中,并穿插专家临床治疗的珍贵录像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针刺疗法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可以学习老专家的针刺及取穴经验[5],为专业学位针灸学研究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的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2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针灸学的临床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针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临床针灸人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6]。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报道,哈佛医学院将应用临床路径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讲课时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其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使得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法显著提高了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随着临床路径在国内日趋广泛的应用,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改善临床教学忽略临床实践能力的状况,本科室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在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引入到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为范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会提前1周向学生提供某一特定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就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如疾病诊断、查体和辅助检查特点、鉴别诊断、西医及针刺治疗方法)展开渐进式的提问,确定学生已熟练掌握临床重点内容。随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模拟临床实际情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阅读辅助检查结果,明确对患者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模拟练习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教师将按照临床路径内容引导讨论的方向,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路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围绕临床路径展开的临床模拟情景联系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初步养成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临床教学能够区别于课堂教学,真正到达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针灸临床教学涉及双语教学的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要求,达到使用英语思维的水平,我们在针灸临床教学中,通过词汇渗透、中英文双语讲课、小组英文病案讨论和英文演讲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机械学习和词汇积累,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自我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此外,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近期发表的优秀英文学术论文和综述,使得学生逐步熟记和掌握针灸学相关临床专业词汇和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科室国际留学生进行定期交流。这些从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转向实际应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能够确实适应针灸国际交流需求的针灸医师打下重要的基础。
4固本培元——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
包括针灸学在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形成到发展、成熟,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升华,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中医学成为了一门始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伟大传统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重要概念的基石,而道家、儒家思想在中医养生哲学和医道伦理等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若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则不足以言中医。传统文化作为中医学和针灸学始终的生命力源泉,在优秀临床医生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科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针对针灸学特有的经络、腧穴、子午流注等概念,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和相关的有趣临床医案,为学生详细讲解这些概念的由来、内涵和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使得这些概念对学生不再是生硬的背诵记忆,而成为一个个有故事、有临床意义的立体知识点,并将之相互串联成网络,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掌握这些重要概念。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医学的联系,可以建立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信心,对未来在工作中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学术理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的终身临床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麟鹏 杨颐 孙敬青 刘慧林 王雪飞
推拿学是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练功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属于手法治疗学的范畴。其基本特征是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在推拿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历来是研究的重点。随着现代教学的深入开展,面临学时少、内容多的实际问题,笔者开展了教、学、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1 强化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推拿学的学习要求学生以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前提。因此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一重要环节。结合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方面,教师重点传授推拿学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去查阅资料,丰富知识;教师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列举临床实例,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训练。从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基础。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1 教师指导掌握推拿学学习方法
针对推拿学基础知识专业化比较强的特点,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性讲授。具体分析与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学习以后,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学习推拿学的方法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在介绍推拿学的作用原理中的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内容时,教师不仅要介绍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意义,而且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推拿学是靠怎样的方法达到作用的,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导致经络不通,瘀血阻滞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病理表现形式等。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推拿学中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作用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后,对体表的直接刺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同时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做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运行。
1.2 学生查阅资料丰富所学知识点
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复习过去所学知识,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用心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进行系统的消化吸收,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如对骨伤科病症治疗方法,教师系统讲授骨伤科病症的发病规律、病理变化特点及所确立中医治疗原则的方法。学生在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用心体会并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针对骨伤科病症的特点总结其发病规律、病理变化特点及所确立中医治疗原则的方法的普遍规律,从而得出导致骨伤科病症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相似的结论;并结合具体病症进行分析,归纳其特殊性。由此获得了较为完整的骨伤科疾病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实际训练
通过教师讲授及学生的系统归纳,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对学生反复进行基础知识的实际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减少学生的空乏感。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骨伤科病症学习方面,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得出导致骨伤科病症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相似的结论前提下,教师启发学生具体分析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去分析不同病症的特殊性方面内容,是学生对骨伤科疾病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临床意识。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疾病的特点,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推拿手法治疗相应疾病的手法治疗目的,从而也为手法治疗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注重实践,适应临床实际需要
系统而完整的掌握推拿学知识,刻苦地学习手法和进行功法锻炼,掌握手法的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是关键。推拿手法是一种技巧,是力的运用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严格地说缺乏技巧的简单动作是不能称之为推拿手法的。教学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推拿手法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手法操作的要领,合理掌握手法的变换技巧,突出实践环节,才能真正适应临床需要。
2.1 以临床应用为基础,指导学生理解推拿手法的意义
学生对推拿手法意义的理解往往具有片面性,特别是缺乏手法临床实际应用理解。推拿手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对临床作用相近,操作要领接近的手法进行归类,学生在理解推拿手法的基本意义前提下,在教师指导下,开拓思路,挖掘推拿手法临床治疗作用的深刻含义,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推拿手法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可以对某类别手法进行创新和发展。如拔伸法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拔伸法的意义即固定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称为拔伸法。然后提出问题:在推拿临床操作中,拔伸法可以应用的部位有哪些?拔伸法操作后,被拔伸的部位有哪些变化?拔伸法操作的注意事项是什么?你认为拔伸法临床的具体作用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行拔伸法操作的练习,通过教师的实际指导和学生实践操作心得,教师启发学生对拔伸法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结论:在推拿治疗病症过程中,拔伸法主要适用于关节部位,操作以后关节部位得到伸展,关节间隙加大,关节内的压力降低等;拔伸操作时用力应该由轻逐渐加重,根据关节部位的稳定程度,选择用力的大小和维持时间的长短;拔伸法可起到纠正解剖位置异常、缓解关节周围筋肉的紧张痉挛、分解和预防关节粘连等作用,并讲出自己的道理。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修正或补充,使学生对推拿手法意义的理解更加全面。
2.2 强调手法操作的目的性,合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际的操作
近年来我校各学科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多媒体教学,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及病例,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直觉中,借助形、声、色、情的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给中医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们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后谈谈几点体会。
1传统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单一
枯燥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是以板书形式讲课,利用挂图、幻灯等资料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时形式单一,特别是在讲解中医名词如阴阳、经络、腧穴等基本概念时,既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在演示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等,只能用平面挂图演示,既模棱两可,又很难理解想象,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1.2见习场地少,教学病例短缺
由于近年学校招生不断增加,临床见习时,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突出。一些年轻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教学比较生硬,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3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教育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成果和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传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在信息时代是绝对不能适应的。
1.4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中医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改进中医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2多媒体中医教学具有的优势
2.1中医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接受、理解、消化知识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糅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而在学习中医时,其思维方式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困难,教师若只是简单地用口授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抽象,中医学基础是以阴阳为中心,其变化规律在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中得到体现,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学生反应是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易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如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2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
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子商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医在这股春风下,发展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医药开始实现生产、质控、销售环节网络一体化,使得众多的中医药养殖户得到发展,同时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更有质量保证的药材;众多中医院开展网上问诊,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医等,这样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始大量在中药行业发展模型。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医的特色:传承性、长久性等使中医发展相对封闭。中国的中医闻名于世,很多疑难杂症都有可能被中医治疗,但是在中医院校中,并没有开设相对应的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没有在电子商务发展相对应的专业中开设相对应的课程。
1.2 中医院校对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意识不够
在近几十年,中医没有良好的发展,也没有改革创新,导致中医没有西医发展的迅速。尤其是在我们的中医院校,学生只是一味学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借助外面的发展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河南中医学院意识到该问题,开始在本校的中医专业培养学生的多维思想。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如何紧跟社会发展,在教学中结合中医院校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电子商务思想,让学生结合新的知识引导中医药的发展,是中医院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2、中医学院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2.1 改革教学理念
建立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在后期的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四个环节,让学生达到上述要求。在学生入校初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讲座,让学生对大学五年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想学好一个专业,系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工作需要从粗到细,首先“粗”介绍这个专业,从全局的角度,告诉学生整个课程体系是如何建立的,有什么样的课程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什么是前导课程,什么是后续课程,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知识结构上的什么帮助,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把握。然后细到每个课程,通过对每个课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电子商务的课程介绍就需要在该过程中渗透进去,虽然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通过什么方式,采取何种途径,内部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运用到学习和工中医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文/王林景 李晓康作中去。而本环节就是通过前期的“粗”说,到后期的“细”讲,让学生知道这门课是以后工作中能够用得到的知识;在教学初期,告诉学生该专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期,既要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对本专业的辅助作用。本环节中,设计电子商务众多的发展以及模式,需要学院引进成套的实验软件,比如德意通电子商务实验室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或者让学生“走出去”,众多的中医学院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而医院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比较好,通过与医院的良好合作,让学生走进医院,去看看医院的变化,看看电子商务是怎么影响他们工作的。而如果这些实现不了,那就需要老师多找素材,多向学生展示;在教学后期,需要老师“走出去”,在寒暑假,走进企业,走进医院,去一些大的综合性院校看一看,跟毕业的学生多交流,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教学初期及中期,因为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提供保证,一般都能做得到。但是作为整个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并且是一个相对来说长期的环节,就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架构,对电子商务在中医方面的发展有良好的掌握,并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知识架构中的一道有力的砖墙。在这四个环节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学生入校初期和教学后期。前者是因为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学院、教学办、学科、学生办等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习电子商务,如果没有前期的引导,容易使学生对该门课程大意。而后者实施起来困难的原因是,我们未建立教学反馈机制。老师应该能够“走出去”,到企业、医院中去。学生能够“走回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知道他们的想法。
2.2 改革教学内容
“因班制宜”教学方法,中医院校有众多的学科,根据不同的学科,让教师有侧重点的讲解电子商务在该专业中的使用。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的特色专业,在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时,除了说明针灸推拿文化需要借助电子商务进行推广,同时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针灸推拿技能,需要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网上针灸推拿的案例,以及让学生实地参观网上诊脉的实验室等;对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该专业的发展对电子商务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甚至需要学生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来辅助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说,该专业要求的电子商务知识比较多,讲的要专业、细致;而对于市场营销(医药贸易方向)专业,就需要大量的营销知识的讲解,加大对电子商务在医药贸易方面案例的讲解。对于中医学院的其他专业,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讲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医专业都需要开展,那些和电子商务联系不是非常大的,比如:中医诊断等,只是让学生在校园的生活中感受到电子商务气息即可。
2.3 改革教学设施
提高基础设施的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对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学校就需要向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加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建造一个优异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不仅方便教职工以及学生的生活,而且在提高学生认识方面有显著地成效。在教学方面,本校着力开展电子商务课程的同时,也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立中医远程问诊诊室,使得全校的师生都有机会去接触到电子商务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便利;建立学生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自己后续的工作;购买各类电子商务软件,投入到教学一线上去,为了学生学习一点点知识,不惜花费更多的资源。
3. 中医学院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