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9:0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保专业毕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毕业设计;环境工程专业;过程管理;就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1]。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学习实践使本科四年学习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毕业设计水平的高低已成为高校教学总体水平的直接反映。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使得地方院校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急于准备研究生考试或者提前毕业上岗,占用大量甚至全部的毕业设计时间,严重制约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成为本科毕业生设计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桎梏[2]。目前,地方性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亟需改革,如何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市场适应性,已成为大多数地方高校本科生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本论文选择河南省由代表性的省属本科院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应用型较强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开展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研究。全文旨在深入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师、管理等多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构建行之有效的毕业实践(论文)新体系。
一、地方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典型问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开设于2003年,该专业以培养“环境治理应用人才”为办学定位及导向,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学校秉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两手同时抓、都要硬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在环境污染治理及工艺设计、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以及第一线工程运行调试等理论与实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运营技能,进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然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地方性高校中具有共同性,大致归纳为以下两方面:1.博士及硕士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他们的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都不够丰富,其手头的工程设计资料、工艺调试经验非常有限。而本科毕业设计大多是一对多的非精准指导方式,导致这些指导教师列出的部分设计题目类型相似、陈旧甚至脱离实际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因此设计(论文)题目中能做到追逐专业应用前沿或行业研究热点屈指可数;2.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执行,此时学生的多忙于出国、考研、就业或者签约单位实习上,而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能作为录取学校或的用人单位考评指标,导致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少数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突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欠缺创新性,研究没深度,设计说明书内容简单,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二、基于就业需求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毕业生管理和要求
众所周知,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指导老师务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要用“授之以渔”代替传统的“授之以鱼”[5]。指导教师务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可为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合理且较详细的时间计划表,才能真正起到鞭策督促的作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类措施,看似占用了毕业生大量的求职应聘时间或学习时间,但实则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进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从学生角度来看,需要完善学业导师制度,让学业导师、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形成组合长效教育机制,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毕业设计对将来工作、学习的重要性,更要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学习过程是对四年大学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系统总结,是培养个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各类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人生规划的整体和长远目标,从意识深处强化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
(二)提升指导教师业务素质
整合教师资源,采取学科团队负责制。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学科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3]。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环境工程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环境工程类不同研究方向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学校应为青年骨干教师到公司企业兼职锻炼创造机会,通过深入生产现场一线,熟悉工艺流程,积累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发现各类实际问题及增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科研水平得到大大提升,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的能力也随之加强。另外,学校拓展渠道积极寻求机会建立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聘请行业内富有科研创新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企业导师,同时学校组建专业相近的指导教师团队和企业导师联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三)基于产出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课题,能有效强化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通过系统分析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让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并以基于产出教育要求(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原则及依据[4]。1.符合培养目标及基本教学要求原则。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学生已系统学完所有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近三年多的专业课学习,大多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及方向。设计指导团队尽可能结合工程应用及理论基础命题,学生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同时结合自身的兴趣选题,另外允许学生自主命题,这些举措将大大提高其毕业设计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2.选题与就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目的,将学生就业需求与毕业设计选题做到有机融合。鼓励他们到大型环保类公司做毕业设计,让他们接触各种污染控制类、环境评价类课题,在学校教师和环保企业联合导师的全程共同参与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可深层次了解或掌握未来就业单位专业核心技术,有效缩短参加工作后的不适应期。而对有考研究生打算的学生来说,尽可能让这些学生参加校内指导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者根据学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课题,把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该类毕业设计的主要目标。3.选题与各类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部及国内高校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建议将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毕业论文选题和科技创新项目相结合。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打造“实践-毕业设计-就业”呈“一条龙”的培养计划,和公司企业签订长期的大学生培养合作协议,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企业导师直接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内建立了环境工程实验中心专业本科实习基地,同时与西安第三污水处理厂、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郑州市马头岗污水处理厂、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郑州市八岗污泥处理厂、河南省金山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学生打造各类专业实训平台,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改变传统的学生参观实习形式为上岗实习。上岗实习比参观实习的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和单位的正式员工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类实践工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实习环节的考核方式转变为教师与实习单位联合考核。这种培养运行方式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质量得到保障,达到高校/企业双赢。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容基本上由各类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验和课程(毕业)设计等三部分组成。在实习教学环节,如何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并能够分层次推进,需要妥善安排实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将现代先进的污染控制工艺与设备的相关知识融进实习教学内容;如何将相关企业的运行、管理、维护等生产基础性知识融会贯通到实习教学环节是“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所必须考虑的。认识实习通常安排在第4学期,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仅仅对环保工艺、设备有个感性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设备企业、或汽车制造、日化等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进行程度较浅,多为20~30人一组,在企业治理污染车间或设备车间等参观半天。生产实习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学生分成4~5个小组,每个小组5~7人,分散到企业进行1周左右,每个学生循环2个单位,随单位工程师上岗。毕业实习一般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不分组,每个同学根据自己课题选择到相应的单位,时间通常3~4周,一般去设计院所、厂矿企业、环科院所、监测站等。实验教学环节,开有环境工程实验(1)和环境工程实验(2),实验(1)内容是水、气、固体废物的治理实验,如混凝实验、离子交换实验、脱硫实验等;实验(2)是创新实验和综合实验,主要结合本专业教师的纵向研究课题,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想。此外,在毕业设计环节也有一小部分进行实验。设计教学环节,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泵与泵站等课程开设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要求学生熟悉相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设备与材料、熟悉制图标准、熟悉相关软件等,课程设计要做到密切关注国家规范与标准的更新,关注新软件、新材料等,在设计中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采取这些措施体现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对课程设计的内容也不断进行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环境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措施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和改革是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加强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等方面都是迫切需要而且非常重要的。因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性教学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也将有一定的意义。我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
根据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我校环境工程以水污染防治为主的专业特色,及时追踪水学科发展动态,追踪城镇污水和各类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跟踪城镇排水系统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新理念,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融入到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根据建筑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我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环境工程实验”等实验类教学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类教学的教学内容,积极与地方企业协作,完善实习教学的内容,编制有特色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相关实践性教学的指导书,编制污水厂实习指导书、环保设备企业实习指导书、水处理实验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文件。
2.2改进“环境工程”实习和实验等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
针对以前实习教学存在的效果差、缺乏动手机会等问题,吸取相关专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经验,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可行的实习教学方法,将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融入到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中去。实验教学方法应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9月,我专业成功纳入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3发展与完善“环境工程”相关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确定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验方案,探索如何实现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这类实验方案设计的难度大,实验时间一般较长,实验数据需要进行严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这类实验结果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其结果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积极参考价值。
2.4改革“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将污染控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去,积极汲取现代水处理技术和固体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污染控制领域特别是水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非常迅速,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不至于学习陈旧的知识和内容,需要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体现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则需要有与时俱进的课程大纲,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等。
2.5设置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学校设置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性能力。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一般由年轻教师申报相应的创新课题,由学生参与完成,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方获得实践创新1个学分。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是一般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问题,也可以是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的技术难题,实习实训的相关技术问题等,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的搭建,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6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4年底,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得到省级人才培养计划立项建设,2015年环境工程专业将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培养计划,未来本专业将按照该培养计划进行。
3强化工程实训的实践创新
环境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虽然包含了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求学生达到熟悉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工艺、技术)、熟悉生产现场与设备材料、熟悉污染治理环节的辅助措施等,所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内容,并体现一定的创新性思维有重要意义。强化学生在工程实训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为了在毕业设计环节充分体现我校建筑类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与优势,我们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设计实训,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指导能力和创新水平,一般学校讲师就可以指导毕业设计,而我校对于指导教师有工程实践方面的额外要求。对于不具有工程方面教育背景的教师,要求通过参加勘察设计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来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还可以通过到设计院、工矿企业进修来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业务水平,目前我专业有4名教师取得了注册环保工程师或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职业资格,有2名教师具有设计院或工矿企业工作经历。此外,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大胆采用新技术和工艺,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为例,以前学生多以传统活性污泥法、卡鲁塞尔氧化沟或SBR工艺,现在鼓励学生在谨慎论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采用已经较为成熟的新工艺,如UNITANK、曝气生物滤池、UCT、倒置A2O工艺等。在涉及到最新工艺和技术的时候,学生对创新思想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也明显增加了对工程实践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深度学习或解析国家工程设计规范或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尤其是最新推出的规范(标准),或规范(标准)的修订内容,对提高工程设计实践的创新性有明显帮助。近年来国家的工程设计规范和工程技术规范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更新速度很快。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例,2006年推出的版本是GB50014-2006,很快2011又分别推出部分修订的新版本。工程实训实践环节的创新性教育,还体现在工程设计过程对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方面,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带入工程设计实践,正是强化工程实践创新性教育的主要目的。
4结语
目前,我国已有250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少数设置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时间短、专业建设任务重的问题。环境科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地方实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凝炼专业特色和准确专业定位,是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目标课题组,对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定位与特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教改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受影响的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广,研究方向繁杂,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显著,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其专业学科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与“众”不同,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性环节等方面不能是简单的“拼盘”,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环保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的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地方高校因其地区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前提。扬州大学系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地方高校。依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扬州大学的性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依据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加强与学生就业关系紧密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与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实验以外,还有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本科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已毕业四届本科生,毕业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92%以上,江苏省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95%以上。每年七月初,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近三分之一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少量进入环境监测站及相关事业单位,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相关岗位。
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该在企业。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科所等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些单位不应作为招生宣传时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标杆。许多学生当初报考环境科学专业,总认为毕业后能进入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及环科所等单位,事实并非如此。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口碑”不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很淡薄,总想进环保类机关及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基本不需要招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招生宣传要多强调为企业服务,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降低学生进入环保事业单位的期望值;二是学生进校后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企业环保岗位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的实习及设计,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与工作无缝对接;三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安排部分学生在大二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少部分想进一步考研深造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科学专业内涵为解决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高校既要考虑专业学科内涵所规定内容,又要有所侧重。扬州大学为地方综合性高校,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江苏南、北地域经济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苏北经济薄弱,人才相对缺乏,而苏南经济体量大,人才济济。因此,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肯吃苦,愿意到苏北及苏中地区企业环保岗位建功立业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为专业之生命
许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都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本上是在原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的适当增减,即减少几门专业课,或增加几门环境类课程,“母系”的痕迹很深,普遍存在着基础不广,培养口径过窄、太专的问题。
1987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几次调整,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行以综合性整体化为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环境类相关专业合并为环境科学专业。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几乎一样,一副面孔,虽然“母系”的痕迹少了,但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设置的环境科学专业如没有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就没有竞争力,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应从当地社会需求及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凝炼而成。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建设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苏中、苏北等区域,培养环境科学专门人才,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只求少而精,重点突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能“无缝对接”。
3.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与专业教师双向选择,每位专业教师至多带5名本科生,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零距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
4.第七学期即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形式多样,少部分考研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鼓励其余的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实用技能,为他们毕业求职作了一定的铺垫效应。
四、结语
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专业学科内涵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生命。课程设置要突出与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不宜多而全。少数考研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夯实科研基础。其他学生尽可能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企业与学生之间也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11]杨华,王亚晶,王坚毅,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3):64-67.
一、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与环境工程专业认证
建设部、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已于2005年9月1日起执行《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同时的还有相应的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资格考试认定办法。根据《规定》,国家将对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通过统一考试、注册、继续教育等手段,实现对环境工程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方向科目分2个大部分:公共课包括通用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专业课即环境工程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专业知识和案例分析。专业认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随着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施,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逐渐显现,为契合注册制度并与国际接轨,2007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2008年1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包括《工程教育通用标准》和各专业补充标准,环境工程专业标准已列在其中。此外,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7〕1号)中的首项工程便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可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面向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1,2]。本文将阐述专业认证中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与设置内容,分析其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的相符,依据已有学科基础,确定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最终目的是使得培养模式与注册考试接轨,以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减少工作适应期与磨合期,真正能使学生出校门就能适应本专业工作。
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要求相符度剖析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在公共课、实践环节上完全符合注册考试的需要,但在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设置上还需增加安全类作为必修课程,另需对生态恢复工程方向对其相应核心课程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制定指导性课程设置要求以确保注册考试中此方向的有效性。建议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原则,以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为指导方向,增设安全类课程为必修,加强实验设备投入,增加污染方向类实验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作者:赵文玉 彭青林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02-02
0 引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1]。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因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知识水平上应体现高教性,在能力层次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就业前提条件。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以往我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大学本科的学科体系设置,只是将其瘦身、简化,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很少,与岗位技能相关的实践性内容更是缺乏。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为此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
1.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技术咨询服务等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水、气、渣、噪等防治与治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与评价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学科知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解构与重构,把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的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业导向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石油等企业的环保部门、环保运营公司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及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在环保局、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在环境工程公司(环保设备厂)从事设备营销、生产、安装、施工、调试、维护等工作;可以在科研、设计、咨询服务等单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竣工验收、环保设备性能考核试验、环境及污染源调查、室内环境检测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
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如图一所示,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下:要求学生具备分析计算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常用工具及加工设备使用能力;机械及工程制图、读图能力;力学应用能力;化学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设备运行分析能力;设备运行操作及其检修能力;事故诊断能力;现场安全防护能力;环境危害因素及污染源监测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能力;污染治理专业技能;竣工调查基本能力。
1.4 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上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领域专业岗位、典型任务进行分析的分析为依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将其与职业能力要素相融合,广泛征求山东电力研究院专家、发电企业和供电系统专家意见,构建就业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包含3个模块内容: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电力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入学教育与军训、金工实习、就业指导。该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能力、英语读写能力和应用数学、金工加工等从事技能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有机化学、程序编写与调试、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分析与计算、仪器分析测定、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环境与污染源监测分析、烟气污染治理、污水治理、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专业认知顶岗实习、监测顶岗实习、专业英语实训、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共16门课程和课程设计、生产实训、职业教育等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等,通过这部分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从事环境专业技术领域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可上岗操作。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发电厂动力设备运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环境规划管理、物理化学基础、电力输送、水处理设备运行与维护、室内环境检测、化工原理与实用技术总计有8门课程,鉴于环保专业涉及知识面和领域太广,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规划选择其中5门以上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就业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为推进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设更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于2007年开始。各高等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积极参与这项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同济大学(2007年11月)、南京大学(2007年11月)、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5月)、武汉大学(2008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11月)等12所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证工作。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比较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都已建立了本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或机构,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ASIIN)和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等,并且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签署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目前,这已成为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为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给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参考H。截至2012年,已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曰本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国。
我国于2006年开始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方法,并组织了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行业界的专家进行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组织的第21个成员。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与美国专业认证体系的比较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工程教育进行认证的国家,始于1936年。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业认证体系。
1.专业认证主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全面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0。
2.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全面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有关。
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
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
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M。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61142。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 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08。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013。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认证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高。环境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始终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首先,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本校的环境专业建有五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和产学研平台,有国家级“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区”,有教育部重点创新团队,这些都为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借鉴东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向各年级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运河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M。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强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争取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立“1+X”的专业模式,即以浙江工业大学为“1”,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X”是浙江省从事环境工程应用的中小企业;另外,强化教学实践,实施本校教师和企业优秀专业人才为导师的双导师办学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的产业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实习基地。最后,毕业设计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其质量:一是改革毕业设计选题、组织等工作。选题应以实际项目为主,明确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多做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毕业论文课题;二是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到第三学年的暑假(7月)启动,为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才能提高对学生工程现场实习环节的指导水平。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本文作者:徐 旭 赵晓东 孙公刚 王玉刚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由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其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相互衔接、逐步扩展深入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认识实习安排在二年级暑假,此时基础课程基本学完,即将开始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学生到一些发电企业和相关热力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可使学生对火电厂生产过程、热力系统有一定的认识,并对热力设备的结构、组成及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了解,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因此,认识实习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启蒙,对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作为非电力系统的地方院校,在联系认识实习单位和实习安排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认识实习的最佳时期是火力发电厂建设或机组大修期间,而发电厂的大修计划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可能一致。即使时间接近,企业考虑到安全生产等问题,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企业一般安排学生在集控室或生产车间走马观花,不允许学生在现场过多停留,对热力过程和设备的讲解也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佳。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和企业都迁往郊区,增加了实习的交通费用等。学校下拨的实习教学经费没有相应增长,教师在安排实习教学时捉襟见肘,只能相应缩短实习时间和减少实习企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认识实习的效果。为保证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对热工设备、热工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熟悉生产现场,能为学生讲解电力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原理、特点等相关内容,及时解答学生提问。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新办专业,专业教师队伍主要为近几年从高校引进的博士,这些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在电力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相对较弱,无疑会影响对学生的指导。
二、认识实习改革
根据热能专业认识实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认识实习的改革设想,即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分成三个模块进行:一是利用发电厂的模型和灯光演示板进行热工过程、系统及设备的讲解,二是应用多媒体技术观摩火电厂的生产、检修等过程,三是组织学生去电厂及相关的制造企业参观实习。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学校和分院的大力支持,共投入80余万元购置了模型、教学录像和仿真系统;购置了较全面的电厂设备模型,包括300MW火力发电机组整体模型、300MW锅炉模型、300MW凝汽式汽轮机模型、汽轮机冲动演示仪,以及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锅炉生产过程、300MW机组凝结水处理系统、300MW机组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300MW机组汽轮机调节系统、水蒸气焓熵图等灯光演示;购买了国家电力部电教中心发行的《300MW火力发电机组运行技术———集控运行》《锅炉本体》《汽轮机本体》等多媒体教学录像和南京工程学院开发的实习软件。这些影像资料比较全面地提供了火电厂的生产过程、主要热力过程、主要热力设备的结构及零部件以及机组集控运行等方面的内容。考虑到热能专业毕业生进入大型电力企业的人数不多,主要就业于本省一些热电企业和相关能源环保企业的现状,学校分别购置北京恒和大风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同清华大学热能动力仿真与控制研究所合作开发的300MW电站系统仿真系统,北京夏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135MW循环流化床仿真机组系统。配备了投影机、电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组建了电厂仿真系统实验室,用于热能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验和生产实习。针对校外实习基地实际情况,编制了电力企业、锅炉制造及汽轮机制造等实习指导书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事先对实习企业有一定了解,有利于后续的现场实习。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电厂仿真系统培训,轮流安排青年教师到产学研合作的能源相关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实践及效果
认识实习安排了1周时间。首先,安排2天时间进行模型讲解,由指导教师对校内发电厂的模型和灯光演示板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了解电站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汽轮机等主要发电设备的结构,掌握蒸汽的循环过程,对实习单位运行设备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提高实习的兴趣。这部分的讲解内容也对后续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以及热力发电厂等课程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安排2天时间观摩多媒体课件。通过影像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厂实际生产环境、电厂热力设备的外观、安装位置、以及检修过程等。应用电厂仿真系统对学生进行机组启停运行、正常运行过程的演示,详细讲解电厂集散控制系统和机组运行监控等方面的内容。校内认识实习结束后,安排一次书面考核,考核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及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根据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后续实习中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指导。该考核成绩占到了认识实成绩的40%。最后,安排3天时间到企业进行走访。在企业实习时,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讲解企业运行情况并回答学生的提问。专业教师全程陪同实习,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现场实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并且通过提问、思考等将校内认识实习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在现场实习过程中,组织学生与厂方技术人员进行多方位的交流,技术人员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感悟给学生以指导,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内涵、前景及发展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学习积极性。在校外认识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上交认识实习记录本和实结报告,指导教师通过口头答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实习记录本和总结报告占到总成绩的30%,口试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将认识实习分成3个阶段进行,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通过认识实习,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减少了专业的迷茫,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达到了认识实习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工程教育正面临制造业全球化和工程教育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国内工程人才需求和国际工程教育形势需要加快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解决上述问题的共同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的手段保证并不断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师注册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专业认证倡导的“产出导向”有一定的差别[1]。当前,国际上对工程教育专业评估与认证的标准把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等认证基本理念贯穿其中,已从“专业结果”(ProgramOutcome)向着“学生学习结果”(StudentsLearningOutcome)转变。以往的评估与鉴定,其所选择的要素指标,往往是注重其投入,唯独缺乏学生的培养成果。我国施行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等效)也是以基于“结果导向”的[2]。而这个结果导向是以“毕业生素质”的展开为主要检测对象的。它要求工程专业根据自身办学的定位,制订出本专业可度量、可测评的具体的毕业生素质要求。本文从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反向设计培养方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课程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等方面探讨了工程教育认证的关键问题,为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基础。
1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已开展80多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开展了大量的认证活动,为推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工程教育的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ABET代表美国与英国等6国于1989年发起签署《华盛顿协议》。2016年6月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4]。OBE模式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将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5-6]。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涵盖了戴明环(PDCA)各要素[7]。实施OBE模式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认证下人才培养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作为导向(OBE),就是要从“教师能教什么”转变成“学生应达到什么”,大学阶段受到的工程教育作为未来相关职业工作的准备,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内涵来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以产出的产品“学生”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从工程技术知识传授转变到职业所需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观的重要转变[8]。教育思想转变很大挑战,认证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导向,要求教师将毕业设计出口要求分解对应到课程上去,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是学科导向、投入导向,这个观点贯穿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施、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理念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2“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正向组织教学活动”
做好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并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以及正向组织相应教学活动。符合学校定位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版的毕业要求有12条),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毕业要求,制定毕业要求指标点,引导教师有针对性教学、学生有目的学习;制定课程(体系)与指标点的关联矩阵,教师在教学中可考核、可评价,学生在考试等学习成果中可表达。制定体现指标点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教师在试卷、报告、论文及相应评分标准中得以体现。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培养目标:以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方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要求:①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系统运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等复杂工程问题;②工程经济与管理:掌握一定的经济与管理知识,并能将经济管理方法用于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等复杂工程问题;③工程问题分析与表达:具备文献检索和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及知识对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表达与论证的能力;④工程设计与开发:具备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知识进行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设计、工艺分析与制造的能力及创新意识;⑤实验设计与分析:针对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实验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⑥现代工程方法与手段应用:使用现代设计、测试、制造和仿真分析等软硬件工具,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复杂工程问题;⑦团队合作与协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⑧交流与表达:能够结合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问题,进行书面与口头的表达与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⑨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⑩工程职业道德:熟悉法律法规、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理解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具备工程职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輥輯訛人文素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考虑对社会、健康、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輥輰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在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工程问题时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并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基于OBE)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可分类为:通识课程模块、工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工艺模块、制造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等,培养解决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教学大纲是达到认证毕业要求最根本、最基础性的工作,是任课教师与管理者理解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水平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要求:①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支撑;②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教学设计;③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④对教学管理要求;⑤专业负责人、责任教授、执笔人、核准院长。
3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任务具备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学生需解决的问题包含有多种利益冲突要素在内的机械工程问题。涵盖任务表达、理论分析、求解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需要综合应用任务表达、理论分析、求解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需要综合应用任务表达、数学模型建立、多种现代建模及分析软件、专业基础知识、自主创新设计、参数性能优化分析等环节来完成任务,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报告、汇报,交流与表达能力。
4课程与毕业要求达成度
毕业要求达成度分为课程目标达成度和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指对支撑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对每学年开设的所有课程依据教学大纲进行达成性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指对每届学生12个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对每届4年的所有课程进行整体性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周期为4年。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办法:①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达成度根据每一届学生毕业时所学课程达成度评价值及其所占权重进行计算。②由分指标点达成度确定对应1-12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③由12项毕业要求达成度得出专业整体达成情况。④对达成结果进行分析并应用于持续改进。
5应用型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实践环节、教学过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课程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等方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实现“本科水平、技术特长”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有差异,形成应用型鲜明特色。
6结束语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6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均提出通过工程教育国内或国际专业认证,通过第三方科学评判专业办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在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等效)的要求,研究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工程教育认证,结合学校定位,明确毕业生要求,建立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中心,并通过反向设计建立课程体系,以及以“学习产出”为目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毕业要求,并进行“学习产出”评估,推进专业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寿文.对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5-8,14.
[2]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3]WhichABETCompetenciesDoEngineeringGraduatesFindMostImportantintheirWork?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2012,101(1):95-118.
[4]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5]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Virginia: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1-10.
[6]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外国教育研究[J].2003,30(3):35-37.
[7]TrevorHussey.PatrickSmith.Learningoutcomes:aconceptualanalysis.TeachinginHigherEducation.2008,13(1):107-115.
关键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建材行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61-03
1 盐城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材装备方向)背景
建材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截至2012年底,规模以上企业3.4万家,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万亿元。其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材装备方向)规模以上企业538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72.78亿元。大力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型绿色建材、新型建材及高技术产品与装备,是建材及其装备行业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必然选择,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可持续产业发展道路已成为全世界的发展趋势。然建材及其装备行业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依靠投资增量扩张以及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资源能源环境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究其根源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和资源缺乏所致。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材工业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目标,由生产大国向建材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面对行业发展瓶颈,迫切需要通过积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核心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科技攻关,为行业输送大批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一流产品,显著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支撑产业迅速发展。
盐城工学院是我国建材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其前身盐城工业专科学校是全国建材类三所示范性高专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以建材及其装备行业为背景的高等学校。1980年,江苏省建材局在此设立了江苏省建材局培训中心;1996年,建材机械由专科专业升格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材机械方向;2003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成为沿袭学校传统“建材机械专业(方向)”优势的新专业(响应了1998年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目录),同时开展了对建材装备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
多年来,学校坚持“建材为主,行业至上,立足江苏,服务全国”的办学思想,密切联系建材及其装备行业实际,加强与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以建材及其装备为背景和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综合素质深受行业与社会好评,30多年来共为建材及其装备行业培养了近1.5万名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行业骨干力量,为江苏乃至全国建材及其装备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该专业为机械工程学科下属二级学科,同时又服务于过程工业,自身的发展又需要机电控制。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工艺过程、机械设计及制造以及装备自动控制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该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是:“重视基础,加强通识教育;注重交叉,扩大专业面向;建设基地,强化实践环节;因材施教,发展健康个性。”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思路是:“以机械设计制造为核心,以水泥生产工艺与系统控制为两翼,拓宽基础、注重实践。”这些思路在这些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已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为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与实践情况
自1980年盐城工学院开办第一届“建材机械”大专班以来,30余年累计培养该专业本专科毕业生2000多人,其中300多人已成为省内以及国内建材装备行业领导与专家。目前该专业已经成为建材装备人才培养的标杆,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1 注重人才培养规律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面对年销售5万多亿的建材行业与年销售1000亿以上的建材装备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本专业始终坚持培养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宗旨,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夯实专业平台建设,提出以行业需求拉动专业建设,以直接面向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近5年来先后发表了17篇相关教研论文,完成了12项各级教研课题,获得了25项各级教研奖励,为建材机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水泥及其装备行业将向新型干法生产方向发展的趋势,合理调整了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环节。强化“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重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课程实验课时,增设专业综合实验环节,重视课外科技创新学分等,增开“水泥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及其装备”等专业课程,扩大学生选修课范围,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适应行业持续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
3.3 整合教师和校友资源,进行培养机制创新
利用校友位居各大建材企业高层的有利条件,提出贯穿四年的“认识―理解―实践―创新”教育模式,构建“校内学习、校外检验、不断反馈、逐步提高”的培养机制,坚持“强化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新”的培养理念,努力探索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到企业中进行专题调研与实践,经受企业的考验与评价,并及时调整专业知识内容,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3.4 建立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强力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建立以教师为核心、学生自主参加的课外特色小组,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企业新产品的预研,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主研制国内唯一的非标卧辊磨粉磨系统试验生产线(综合实验专用兼做企业开发预研基地)。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8家(均为行业一流企业,主要领导均为校友),校企合作项目20多项。
3.5 搞好创新基地建设,给学生充分的能力展示空间
依托开放式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创新实验室、建材机械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能力创新的展示空间,先后获得全国、省创新制作比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省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近20项,同时涌现出一批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4 加强科学与工程研究,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在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科学与工程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充分认识科研工作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院声誉、增强办学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大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力度。目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采取集中优势、优化组合、经费支持、政策倾斜等措施,努力建设各级专业相关产学研合作平台。2009年江苏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江苏省环保装备公共技术服务中心”,2013年通过验收;2010年获江苏省科技厅批准,与江苏科行集团共同建成了“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2011年经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批准,成立了“全国建材机械工程师培训中心”;2012年,与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环保装备及先进制造实践教育中心”;2013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56号),经学校申报、项目初审、专家评审、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并向社会公示,江苏省首批29个立项建设、11个培育建设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日前正式确定并公布,盐城工学院“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成为培育建设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4.1 指导思想
以建设教学科研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特色专业为目标,以强化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为主线,以科研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龙头,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技术开发,推动成果转化,完善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现有科研优势,突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提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相关团队整体研发能力和学术水平,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4.2 科研立项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动员本专业教师申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多争取产、学、研、企业联合项目。树立全局观念,打破研究方向等界限,强化技术集成,提高项目的高新技术含量;重视科研诚信观念,提高项目的命中率和完成的优良率。与江苏鹏飞集团联合申报立项的“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回转窑”项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2012年中央预算投资计划,获项目扶持资金1480万元;与江苏鹏飞集团联合申报的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型水泥煅烧关键节能技术装备”,获项目扶持资金800万元;与江苏科行集团联合申报的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装备”,获项目扶持资金500万元;另获省部级、市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15项,在研的纵横向科研经费200万元以上。
4.3 科研成果
近5年内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市厅级奖5项。
4.4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产―学―研基地。在此基础上,创建了8个适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已将1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
5 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培养和引进了2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和3名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3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6名。选送3名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及校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加大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
6 健全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管理
健全和完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运行。健全课堂教学、教材选用、实践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毕业论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教学督导员以听课、参加专业评估、毕业论文质量检查等形式,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教学过程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修订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将教学事故分为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三个方面,使全体教师与相关管理人员充分重视教学;专业系则要负起保证教师集体备课及听课的责任。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培养青年教师,使其尽早过教学关。努力构建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新体系。
7 结束语
建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对以建材装备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巨大,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相关企业对产学研的高度重视与投入,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协作环境;学校自加压力,谋求发展的内在动力,促成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与进步,且正沿着多赢的方向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曹卫.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86-87.
关键词:制冷 职业技术 教育 发展
一、前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调设备的使用正迅速普及。据最新数据显示,制冷空调设备用电量已占我国总用电量的20%以上,占大中型城市夏季用电高峰负荷的4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用电大户。因此在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推行下,制冷空调行业也相应作出了技术革新和产业调整。作为一名制冷专业的职教教师,我深知行业技术发展不仅对能源结构调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深远影响。然而该如何满足“低碳”经济时代制冷专业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是当前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不可回避且呈待解决的问题。
二、制冷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作为诞生在一百年前的制冷技术发展至今已日趋成熟,正因如此,多年来制冷行业的技术应用也没有出现过大的调整和变化。而作为随着制冷空调设备普及而开办近二十年的制冷专业,纵观不同教育系统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技能训练基本大同小异,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和考核方法亦延用多年。具体现状是:课程设置方面,当前的教学目标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例如只注重焊工、电工、制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综合运用,如制冷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方面的课程安排较少。教学模式方面.当前的教学仍以理论老师面授与实习指导老师带班相互轮流的方式为主,理论课和实习课分时间、分地点教学,造成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理论与实践难以挂钩,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较低。技能考核方面,只考核学生对已知问题的处理方法,例如仅对某些常见制冷系统故障的维修作操作考核,对发现未知问题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能力在考核中没有体现。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对于任何学校来说,要想开好办好一个专业,都同时离不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行业对技术的认同两方面。而制冷作为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学科,一方面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也较高。但从往届制冷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来看,他们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到具体工作中才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些已经过时或很少用,而另外一些却要重新学习或深入学才够用。其主要原因就是在长期封闭状态下教学所造成学校与社会脱离,专业与行业脱节。所以及时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符合行业潮流的制冷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1.以先进技术为前提的课程设置
制冷空调行业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产业调整.以节能、环保为目标的新技术、新产品正引领着一次产业革命,一些高污染,低能效的技术与产品也面临淘汰的边缘。因此要顺应潮流地发展制冷专业职业教育,就必须以学习先进技术为前提。首先课程设置要体现先进性。以“热泵”技术为例,作为节能减排的新兵,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以“水、地源热泵空调”为主的示范项目在各地异军突起,实际使用效果令人满意。而针对该新技术就需要在原来“冷水机组”、“中央空调运行与维护”等课程基础上增加“水、地源热泵技术”,“水系统设计”与“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还应增加包括“热泵用地埋管技术”与“水井钻探技术”在内的相关施工配套课程。相对应实操要求,也应增加“热泵用水管、水泵安装与维护”和“中央空调系统清洗”等课题。另外,其他的制冷方式也因其突出的环保性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如在上海世博园区全面使用的“溴化锂非电空调”和已在实行“峰谷差价用电”的地区推广使用的“冰蓄冷空调”等。为配合今后的应用趋势,也应增设“热电冷连供系统”、“溴化锂制冷机”与“蓄冷技术”等相关理论与实操课程。其次课程设置要体现趋势性。制冷产业的调整必然伴随“新老更替”的过程。以家用空调为例,尽管目前市场上仍以“定频机”为主,但不可否认在未来几年内由于技术的成熟与生产成本的下降,“变频机”或“VRV多联机”的机型必定会成为市场主流。为从现在开始培养三年后毕业就能安装维修“变频机”的毕业生,就需要增加“变频原理”与“VRV多联机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对应增加“变频技术应用”和“VRV多联机安装与维修”方面的实操课题。最后课程设置要体现必要性。一些相关专业不常用的内容要在课程设置中有所调整或删减,例如对空调专业学生不常用到的“钳工工艺”等机械类的内容进行缩减;对今后会与本专业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内容要适当增加,例如增加“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和“单片机原理”及“PLC控制电路”等方面的理论与实操课程。
2.以技能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对注重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学生不但要求“学的会”,还要能“做得出”,这才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特性实施“一体化教学”。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能更好的衔接,打破理论课和实习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融为一体,教师在示范中教理论,学生在实践中学技术。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学习效率高。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当前行业惯例或实际对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进行调整,例如某些理论知识一部分就够用,把其余的时间安排到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训练上,尽量做到够用的不多学,必会的不能忘。除了“一体化教学”以外,还可根据自身条件开展“产教结合”的教学活动,例如联系本专业的企业或工厂,分时分批由老师带学生进去实习,把车间变成课堂,让学生亲身体会,在生产中加深理解,在操作中巩固技能。
3.以综合运用为目的的考核方法
合格的技工要能解决问题,优秀的技工还能发现问题。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制冷专业的技能考核方式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都只是注重单项技术水平,并没有体现社会对综合技能的要求。怎样才能让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并胜任复杂的技术工作,这就需要学校在职业教育的最后阶段――技能考核上把好关。因此新的考核方法应该以考察学生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结合之前的焊接技能、电工技能和制冷设备维修技能鉴定,加入毕业设计类型的综合考核项目。例如以完成“商用中央空调系统日常维护”毕业课题的形式,其涵盖的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技能、水泵的安装与维修,风管系统的清理与电路控制系统的检修等多方面,还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方式考核学生对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故障的判断和排除过程。这种“边学边考,边做边考”的考核方法不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也充分培养了学生通过
独立思考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正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所具有的最大优势。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任何改革或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难免遇到不少的困难,特别是改变延续多年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就更需要有信心和耐心去解决这些问题。
1.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体化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而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就是要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制冷行业发展迅速,短短几年间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如何保证制冷技术教育的先进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能跟上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它直接体现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因此教师的再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对教师的培训方面,学校应联系行业企业,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观学习,必要的还应与企业签订协议,分时分批安排教师“回炉”实践,结合学习新技术和运用新产品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要鼓励老师积极参与专业教学研究,在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方面提供进修机会并给予费用补助。有条件的还可通过组织教师参观行业展览会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及时反馈给学生。另外在新教师招聘方面,应优先考虑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并要求有最近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2.教学设施的配套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需要有先进实用的教学设施与之配套。已有的基础教学设施是可以延用的,但反映新技术的新设备又怎样解决?这里就有个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财力并不能承担大笔资金的新设备引进,就算引进了也难免几年过后由于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观念,就是教学设备不仅是狭义的花钱买回来使用,我们也可以主动走出去借用――校企合作。合作办学有过很多成功的先例,只是一直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制度。企业的先天优势就是先进性,它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对新技术做出调整,改进新工艺、研发新产品,从而紧跟行业发展的潮流。通过联系企业并签订合作协议,充分结合学校的师资优势与企业的设备资源,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先进实用的实习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合格充足的人才资源。
3.就业渠道的疏通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就业,而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容易就业。如何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一直都是各学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制冷专业的就业率都比较好,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就是部分毕业生迟迟找不到专业对口岗位而被迫转向其他行业,但毕业生全部就业以后又有不少企业过来招本专业技术人员。这种时间上、区域上的供求失衡主要是由校企间对就业信息的沟通不畅造成的。如何疏通就业渠道,首先可以参照校企合作的模式,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了解他们的用工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尽量在毕业前做好企业新进员工培训,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进入厂门。其次对已就业的学生做定期跟踪调查,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建立就业档案,先帮助他们到合作企业实习,再根据他个人情况推荐就业。最后要建立一套能保证就业的长效机制,寻找长年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并与之挂钩,开设专门的班级并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计划组织技能培训,让学生学的快,让企业用的好,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