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完善农化推广服务体系,促使农民科学用肥
面临人日资源矛盾突出的严峻现实,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在粮食生产中的增产作用,持续提高粮食单产,降低化肥用量,是实现中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强化科学施肥舆论和普及施肥知识较为重要,要改变其凭经验施肥的不良习惯。在完善农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既要强化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更要强调肥料生产流通企业的农化服务与国家农机推广体系的有机结合。对农民进行科学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最新的农业施肥技术,采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广泛推广的氮磷配合施用、补钾工程平衡施肥、化肥深施、灌溉施肥、精准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另外,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改善土壤条件,将其真正用于生产实践中,为农民带来利益。
2 发展精准农业
我国农业即将进人知识农业发展阶段,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综合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准农业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该生产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将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有机地联系起来,能够根据作物自身的生长特点、农田土壤状况,调节化肥的用量和配方,极大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用量。信息农业是精准农业的基础,精准农业将是肥料精准施用技术的基础。由于长期农村居民的弱势化,土地逐渐被流转和承包,以合作社的形式存在,2005年我国开启了全国测土施肥项目,统一测量肥力、统一施肥、种植同样的作物,即进人了统一管理时期,因此我国农业也逐渐进人到了精准农业时期。这一时期,提出许多新的施肥技术,如变量施肥技术滴灌施肥技术、智能灌溉施肥技术等。同时,针对特定的土壤及作物可以制定出专用肥料,推广技术人员的索质也越来越高,能够及时地把知识传送给种植人员,加强对农户的科学技术培训,减少肥料的浪费,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又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3 利用生物工程来创造高效吸收、转运肥料的新品种
精准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但是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所以利用生物工程来创造高效吸收、转运肥料的作物种质变得尤为重要。例如,虽然我国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很低,但我国土壤中的全磷含量一般在0. 04%一0.25% (P=O5),高的可达0. 4%以上,这是因为我国耕地土壤70%以上为对磷具强烈化学固定作用的酸性与石灰性土壤,其已成为潜在磷库。因此,培育磷索高效利用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开发土壤磷库,从而大幅度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具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同样,对其他的营养元索也可以通过利用生物工程创造高效吸收、转运的作物种质,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有限资源,减少肥料的使用量,提高粮食单产,使我国农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 咨询客服。)
研究、制造、推广现代农资(化肥、农药、植保用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基石,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推进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其本质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核心是“丰产丰收、食品安全”。要实现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拉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现展理念引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推进“四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最终实现农业的“四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
发展现代农资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所谓现代农资,就是发展方式由注重效益转向效益与效率并重,生产方式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广方式由推广产品转向产品与技术并重,营销策略由营销产品转向产品与品牌并重的农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目前农资的发展特点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现代农资需要朝产品“绿色化”、抗逆一体化、推广“人本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
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农资,还需要有现代化、创新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建设目标是:完善一个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一套充满活力的多元推广机制;优化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推广方法;培育一支服务多元农技推广的队伍。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是组织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创新。要建立管理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明确、绩效评价公正、区域统筹协调、多元合作推广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希望通过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最终实现:推广理念人本化、推广内涵全程化、推广服务专业化、推广手段科技化、推广行为法制化。现代农业推广体系只有达到合作共赢,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具体就是要绩效挂钩、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和谐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发展;现状;趋势
1 温室公园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1.1 温室公园的含义
温室公园属于农业观光温室的一种,它利用大型现代化智能温室,采用多种栽培模式,对多种类作物进行复混种植,将农业生产成为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向广大城乡居民进行示范展示,为人们创造和提供了一个学习农业、了解农业、体验农业的新型环境。
1.2 温室公园的类型
我国的温室公园近年来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社会需求等如雨后春笋般一步步发展起来,例如,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展览温室、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南宫地热博览园温室公园、山东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观光温室群等。
温室公园可以按以下几种类型分:
①蔬菜瓜果型。以各种蔬菜、奇瓜异果为主要种植内容。如河南安阳市蔬菜所现代农业示范园。②园艺花卉型。以园艺植物、花卉为主要种植内容。如河南濮阳珍果植物园。③热带植物型。以引进种植热带植物为主,以北京花乡热带植物园最为典型。④种养结合型。是温室公园的一种新形式,把养殖和种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温室公园的内容。
1.3 温室公园的特点
①技术含量高。温室公园大多是大型现代化智能温室,从功能设计和使用上,突出高科技含量。
②植物品种丰富。例如山东寿光温室公园,2004年菜博会1个4000 m?的温室种植蔬菜种类达600种。
③种植方式多样化。温室公园大多以园林风格进行设计,植物以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相结合,将种植行为以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④栽培模式多样化。既有传统农业的土壤栽培,也有现代基质培、水培、喷雾培等。
⑤功能多元化。可作为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的综合性场所。
2 温室公园典型案例——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
2.1 公园概况
该公园位于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内,建设面积10080m?,由2个独立温室单体构成,其中南温室5760 m?,北温室4320 m?,南北温室之间设置温室封闭过道连成一体。温室跨度12m,是目前国内标准型温室中跨度最大的温室,主要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农业景观营造和空间场地设计的要求。
2.2 温室公园的功能定位
该温室公园具有先进的温室结构设计,合理的空间划分,鲜明的主题特色和景点设计,在内容上凸现4大功能特点:奇特植物景观展示功能。包括巨人南瓜阵,树状番茄、柱式栽培蔬菜阵、南方果树的景观展示等。农林科技展示功能。该温室公园建造技术水平先进,环境调控设备完善,栽培技术良好。科普宣传功能。作为江苏地区第一家农业温室公园,科普宣传作用明显。景观体系完整。项目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明确的功能导向,在不同空间内根据植物特点结合各种文化要素设置景点。
2.3 温室公园的空间划分及布置内容
整个温室公园共规划5个分区,其中南温室分为3个区:自西向东规划有入口门区、南瓜专类展示区和蔬菜瓜果荟萃区;北温室分为2个区:自西向东规划有南方果树展示区和乡土果树展示区(包含出口门区)。
华西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分区布局图
(1)入口门区,该区占地面积1152 m?,在空间上采取开敞式场地设计,满足人流集散需求。设计上融合了现代城市景观和江南传统园林意境,运用了跌水、水池、硬质广场式铺装等城市景观要素,又有江南园林式的建筑,代表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要素。
(2)南瓜专类展示区,该区占地面积 1728 m?,在平面空间构图上采取“天圆地方,四通八达”图案形态和寓意象征,体现“天地圆满”吉祥文化意蕴。植物选材上以观赏南瓜为造景素材,主要有巨人南瓜和微型观赏南瓜2大类,巨人南瓜果实形态巨大,颜色鲜艳,视觉冲击强。微型观赏南瓜大多果型较小,果形奇特,适合赏玩。
(3)蔬菜瓜果荟萃区,该区占地面积2880 m?,在平面构图上主要采用“八卦”的图案形态。该区植物类型丰富,主要有叶菜类、茄果类、观赏瓜类等,并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划分兼顾了生产和观光的功能要求。
(4)南方果树展示区,该区占地面积3024 m?,采取了自然式的游线组织和空间划分,以“龙”形造型水系贯穿全园。该区在植物上采用了具有闽南、岭南、台湾等地域特征的果树,结合地域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色构建景点景观。
(5)乡土果树展示区(包含出口门区),该区占地面积1296 m?,采用放射性园路设计,将场地和游线有机的融合,不仅满足人流集散的要求,也兼顾了不同植物空间的划分要求。温室植物采用了批把、杨梅和核果类果树等营建具有江南地域植物文化的展示空间。
2.4 主题文化
该温室公园在主题文化上主要突出华西精神、江南地域文化、植物文化、吉祥文化(包括在平面构图上运用的“天圆地方”、“八卦”、“龙”等;在景点设计中运用的“和顺”、“九宫”、“五福”、“五行”等)以及南方地域文化(包括岭南文化、闽南文化、台湾文化等) 等文化内涵。
2.5 植物种类
在植物运用上,南温室是以蔬菜、瓜果、叶菜为主的园艺作物,北温室以南方果树和江南乡土果树为主,各个景区休憩空间则结合配置园林绿化植物。
3 温室公园的发展方向
我国农业温室公园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其灵活的经营方式,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对其开发的重视程度和建设热情日益高涨。通过对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项目的分析认为,温室公园在我国方兴未艾,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1 规模化、综合型是温室公园发展的主攻方向
纵观各地温室公园的发展,单纯以一种类型存在的温室公园即使做的很精致,受面积和内容所限,也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增加种植内容、种植面积,倡导参与型、体验型、娱乐型、休闲型、服务型、教育型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温室公园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3.2 提高温室公园的高科技含量和文化氛围
例如,将航天诱变技术等高科技更多地融入到温室公园内容中,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温室公园了解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发展。
3.3 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
由于温室公园的多功能性,近年来各地跟进建设很多。如何打破常规束缚,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及竞争力已成为温室公园今后发展的关键。同时,设计风格应灵活多样,使景观富有变化和新意,起到更加吸引游客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不同文明时期具有不同的范式。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经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阶段,与之分别对应的是3类不同的文明,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状态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范式也不尽相同。农业经济增长范式,就不同发展阶段而言,表现也不同的道路[1]。从依靠简单生产工具获取赖以生存的植物果实,到拥有大型机械,农产品的产量有了极大增长,人类的社会生产历经了“黄色道路”和“黑色道路”的过程。就发展阶段而言,目前世界农业还未走出“黑色道路”的范式。在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土地和农业劳动力,所以农业社会又被称为“黄色道路”阶段。“黄色道路”阶段的农业,工具简陋,以使用人力和畜力为主,人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收获的丰欠还在相当程度上受“老天”左右。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石油农业”,又被称作“黑色道路”,具有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农药化等特点。由于它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发展,因为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但由于它建立在对自然的无情征服和驾驭基础上,过分依赖于消费地球不可再生资源和投入大量化学品,致使土质、水源和气候恶化,污染严重,农作物甚至因带有残留有害物质而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隐患,其负面效应和权限已日益暴露。它不仅严重制约着农业自身的发展,还危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安定。农业增长的“绿色道路”方兴未艾。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异常,以及地球表土流失、沙化和地力下降等问题。仅靠扩大“石油农业”外延的做法不但行不通,而且非常危险。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告诫:“通过无节制地开发土地来提高农业产量的做法,只能使自然资源更加贫乏,环境更加污染。”世界农业发展正处于新的探索时期。人们开始呼唤“第二次绿色革命”,要求进行“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具有生态色彩的革命”。人类在发展农业方面,必须注重自然的协调,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走“绿色道路”。生态农业,则是农业发展迈上“绿色道路”的理想模式。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更迭
2.1传统农业模式
传统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有较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目前传统农业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
2.2现代农业模式
关于现代农业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农业。西方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摸索出3种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2.3后现代农业模式
后现代农业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是以时间为标识,按农业发展时序而划分和确定的一种农业经济和技术形态。作为一个农业全新概念,是指以动植物的开发、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将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范畴中不同层次及环节和分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与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农业产前、产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复合形成的一个超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或系统。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后现代农业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工具及技术有别于现代农业,而在于其活动的内涵与形态结构不同于现代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领域上,它是广义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融农用高新技术投入品制造与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市场营销以及农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在部门上,除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部门外,还包括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等部门。在形态与功能上,它将众多当代已经形成并存在和未来不断涌现的全新农业形态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精准精确农业、无土农业、知识农业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方式进行的,而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又是由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容和决定经济增长的各有关主要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据此,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主要是看经济增长是依靠哪些因素得以实现的。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通过2种经营方式,即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和集约的划分是李嘉图等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起先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后来逐步延伸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马克思指出,在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中,“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2]据此,苏联经济学家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根据增长的来源不同,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2种:第1种是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投入的增加实现的增长,即粗放增长(ExtensiveGrowth,或外延增长);第2种是靠提高效率实现的增长,即集约增长(IntensiveGrowth,或内涵增长)。具体而言,粗放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而言,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建立在集约化经营方式基础上的。农业的集约经营是一种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即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改良品种,改造土壤,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并通过有效、科学的施肥和精耕细作等手段,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有效、持续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利用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以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农业增长。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并非完全是一个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方面,社会物质资本等要素投入太少,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其投入数量,而此时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很多,劳动力也较丰富,价格低廉;另一方面,科技水平不高,管理落后,要素使用效率很难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经济增长方式只能是粗放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资源变得稀缺,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从而使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跳过粗放型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可以为集约型增长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二是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追求外延式数量扩张,不讲成本,否定利润,忽视经济效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产出和利润,由此必然促使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可见,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采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对__区纯农业村进行梳理分析后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地处相对偏远,交通或多不便。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公路虽然已经全部实现通村,但相对蜿蜒狭窄的道路,还是给与外界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工业延伸的触角对纯农业村工业化步伐的影响相对较弱,加之本村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纳入了更新的红线农保地保护范围,引进企业的难度相对较大。
(2)发展集体经济的先天条件缺失。对于山区、半山区的农业村,对村原有的山林、果园往往平均分配到每个农户,或者对果园只采取简单的承包收取租金的方式进行管理,收入甚微,资源优势没有成为经济优势,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而今再对分配到户的生产资料重新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操作,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这类村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村级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他们由于在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适时发展乡镇企业而落伍。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乡镇工业难度较大,而且又没有新的发展思路,同样他们也存在产业化的难题。资源的相对匮乏,面对着强烈的致富心愿,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3)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基本农田面积远少于山林面积,土壤多贫瘠,主要用于农民自足,且因地理原因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足;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通过前几年的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但也有很大比例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或损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发展多种经营同样缺乏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4)农民发展农业经济信心不足。现在在农村中,尚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认为“种地没钱赚”、“坚持耕地就是在维护贫穷”,甚至有些“精明”的农民说,现在农民缺的是现金收入,而不是粮食,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为了城里人的安全,农民为什么要为了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而苦守着耕地不放?他们希望土地被征用或者干脆将土地弃之去打工,这些倾向足以彰显出农民对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足。
(5)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紧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少不了人才。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些年轻人和有能力的人纷纷外出就业、创业,造成了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失,农村缺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从而出现了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偏大、缺乏转岗能力且又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的状况,使得发展现代农业缺乏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
(6)土地流转难而贵。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把土地向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种植大户或企业转移,才能使土地收益成倍增值。但近年来纯农业村的实际情况给土地流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农户担心流转土地会失去生活的依靠,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兼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靠几分田吃饭,靠企业赚钱,稳稳当当,加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等政策,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由原先250元一亩逐步升到700元一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二、思考与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定格发展模式
不同的农业村有着不同的村情,其发展对应的路子也就不同,或工,或农、或三产,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理清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
对于__各个纯农业村而言,按照“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统筹”的原则,主动争取建设、发改、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弄清本村自然资源、气象、水系、地质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而完善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既要延续村庄原有的特色,保护整体环境,体现生态的原则,又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体现发展和集聚的原则,指导产业布局调整,集中规划生产、生活用地,科学规划土地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进而定格适合自己村情的发展模式。
(二)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并激活成为现实生产要素
目前情况下,对于__区纯农业村而言,很多潜在的资源还在睡梦中,其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才能够进一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纯农业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修复年久失修或已损坏的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复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清理淤沙、扩建增容,实行渠系配套,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于__区纯农业村来说,其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这是一个非常大优势。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因为优质的农产品对其所生长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保护山林水体不被破坏,使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长远来看,守住一方绿色,更是建立起了自己的“绿色”银行,培育了自己的“后劲”财源。
做好产业化配套建设。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为耕地、水面、园地、林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铺平道路;加快农机结构多样化、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前途,增强依靠农业致富的信心。
(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攻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发展路子
当前人们对农业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所爆发的“红心鸭蛋”等食品问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向的认识: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纯农业村大力发展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现代生态农业这一明确的发展方向摆在了我们面前,所需做的是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脚踏实地、加快发展的步伐,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对于纯农业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需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领农民致富的新产业,在名、特、优、新上做足做好文章。对于农业产业基地而言,要切实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高农业企业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生产这个源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农业等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新举措、新技术,也要给予力度较大的补助进行引导。
(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样的品质、同样的品种,有没有品牌,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如何,在市场直接体现在售价上,有时价格相差许多倍。拿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普通的水蜜桃在市场的售价在两元左右,而奉化的水蜜桃售价则可以达到四五元左右,品质好一点的则更贵,这足以看出品牌对农产品的作用,因此,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一条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引领,推行绿色农业计划的实施,创出自己的品牌。在选种、培育、管理等环节上很下功夫,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制度,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认真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农业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农产品开发,建立起绿色农产品产业,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显示农业龙头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等方面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利用长三角发达的物流体系和销售渠道,积极做好流通、销售工作,面向上海、杭州、__等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等中高档市场,树立本地农产品的精品形象,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
(五)谋求工农、农商、农贸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联合经营发展路子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体系,符合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纯农业村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致富的有效之路。
有关部门顺势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覆盖__、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六)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闯市场的新型农民
从根本上改变务农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的状况,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纯农业村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根本保证。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关键词:现代农田水利技术;发展;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田水利技术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的农田水利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粮食产量不高,无法满足新时期粮食安全需求。近些年来,在科技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支持下,现代农田水利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农业作为我国发展的基础,当前的农田水利技术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农田水利技术的重要作用,确保我国农业稳定、安全发展。
1农业水利建设及其作用概括
1.1农业水利建设
目前,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引进科学技术,才能在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亦是如此。不断引进农田水利技术,并做好与之相匹配的工程建设工作,如水利工程建设,才能保证其在发展中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以此保证我国粮食产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进而保证我国粮食安全[1]。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作为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在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中,我国在农田水利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且在农田水利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加侧重实地考查,在科研的同时加强了农作物的研究,了解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下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便于更好地控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所需的水量,从而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有利于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1.2农业水利建设的作用
1.2.1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命脉,还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有利于广大农民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2]。
1.2.2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自然抗灾能力对于农业发展来说,面临最大的发展困境是水资源的匮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饮用水困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发展[3]。在此背景下,若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的自然抗灾能力,尤其是干旱严重地区的农业,可以在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下,减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
1.2.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水平的提高,在增强农业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4]。
2现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农业节水设备和材料方面
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喷灌设备。我国自主生产喷灌设备包括多种类型的喷灌机、喷灌用水泵、喷灌用地埋管道和地面移动管道、喷头、附属设备等。微灌设备。截至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微灌设备,包括过滤器、施肥器等首部枢纽设备、管材和连接件、滴灌管(带)、微喷头、渗灌管等。除了上述节水灌溉设备外,还包括地下滴灌专用滴头、智能型量水仪等,其中大部分节水灌溉设备实现了产业化生产[5]。除此之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方面,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即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止水条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的主要材料,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渠道接缝中存在的渗漏问题,从而规避水资源浪费问题,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农业节水灌溉目的。
2.2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新技术方面
在水库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的调度模型,可以对流域内各径流的水量进行精准控制,同时在充分考虑水库的水储量和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分析水库灌区内各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便于合理调度水资源,有利于提高水库的水资源输送能力。在水源灌溉较多的地区,要求有机整合灌溉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在优化调动水资源的同时,便于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支持下,取得良好的节水效果。除此之外,在农业灌溉上,要集中控制分散的水资源,在实现统一调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极大地提高水资源灌溉效率。另外,在输配水环节,应重视节水工程设计与建设,构建集成灌溉模式,有利于达到节水灌溉目的。
3现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提高农业产量、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在实践中加强农田水利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对农田水利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中更好地运用农田水利技术,促进农业整体发展提供依据。
3.1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境是水资源的匮乏。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求。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技术相比传统的土渠灌溉方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减少60%~90%的输水损失;喷灌技术相比传统的地面漫灌方式,可以节约30%~50%的输水损失量,且具有一系列优势,如,适应任何地形、人为精准控制输水量、适时适量灌溉、不产生径流和深层渗漏等,可以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达到增产20%~30%的目的。微灌技术相比喷灌技术可以节约15%~20%的输水量,具有耗能低、灌水均匀、操作便捷、适应性强等优势,可以根据不同土壤的特性而合理调节灌水速度,能够增产40%以上,可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改进土壤地面灌水技术,具体包括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等。
3.2高新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农田水利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田在灌溉供需关系上出现了尖锐矛盾,而与农田相关的排水和灌溉系统又十分复杂,这使得自动化的智能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农田水利技术发展的必要趋势。在实践中,大量引进各类先进的智能技术,即集成应用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等技术,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从而可以规避农田灌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的负面影响,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生产效益,这也是未来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3.3农业节水设备的产业化根据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所呈现出的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趋势,自动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的节水灌溉机是未来研究、研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内容,如机械移管的喷灌机具、地下滴管设备、自动化控制灌溉设备等,都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概念
现代农业在某一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园。它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农区内划定出一个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来优先发展的现代农业,它是由政府和企业进行引导运作的,然后通过工业园区的理念开展建设和管理,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再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再来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管理,实现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1、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10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农业部资料显示,我国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
2、发展形式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园区逐渐由观赏型、形象型向效益型、引导型转变,发展形式出现多样化。现代农业园区根据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技术示范推广型、技术引进创新型、自主创新主导型等等。来讲一下技术示范推广型例子: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内大量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施、品种,根据上海的区域和气候条件,在充分发挥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吸收,然后根据我国和上海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引进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
3、丰富了现代农业园的内涵。观光农业园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它是现代农业园基础上的拓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出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园区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把观光、休闲、农事活动等同农林牧渔相结合,开发出了一些集观赏性、科普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项目,像摘菜园、农业科普基地等。观光农业园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要求,功能上的多元化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三、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的重要作用
(一)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农业园区在变化万千的大潮中迅速发展,准确定位自己的功能增强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首要任务。现在很多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和仔细分析,就盲目的进行功能定位,使定位模糊不清存在部分雷同,而被淘汰。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实地考察的结果和访谈结合起来,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来确定园区的具体发展方向,使园区更加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朝着对竞争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主题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园区想要在本行业内脱颖而出,必须要在规划中大胆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现代对景观的规划设计没有充分尊重当地的田园风光和农业本身,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对景区和功能区进行划分,会使很多原有的特点被忽视,也有可能会出现人为破坏而增加不合理的景观措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还破坏了最基础的自然生态,导致农业园区本质特色的丧失,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所以在对园区进行规划时要尊重和利用基础自热资源,并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展示现代气息。
四、怎样使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有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带头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公共设施、政策资金的扶持,积极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园区的进展进行宣传报道,把工作中的好做法、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着重报道,来推进园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扶持、税收、用电等方面为园区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将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制度科学的发展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农业产业园主应该努力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根据灵活、方便、安全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园区提供信贷支持。
五、结语
总之,农业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在提高园区的竞争力上至关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想要在该领域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措施进行科技创新规划,体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一、精细化是我国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发展的目标模式
在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运销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构成一个的完整体系,即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是在农产品运销过程中综合运用相关技术,组成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技术系统,形成从采前管理、采收、采后加工包装、运输,到进入市场销售、售后服务诸环节相扣的完整运销体系。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的功能,就是通过技术支撑体系完成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先进的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基础。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
不同的资源条件,不同的农产品,不同的市场环境等对农产品运销技术具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因此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技术系统又构成了不同的模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也逐步演化升级。精细化,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和农产品运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发达国家为例,农产品运销技术随着市场变迁和技术变革,历经长期的演化和完善,已逐步形成从产前服务、生产过程,一直到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和消费指导的完整的现代先进技术体系。无论是荷兰的温室集成农业模式,或是以色列的沙漠滴灌节水集成农业模式,或是美国的转基因技术集成农业,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就是精细化。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始逐渐把精细化理念引入农业经济领域,现已成为不少省市的农业战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精细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相适应,建设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将是我国发展精细化农业的应有内容和必然选择。精细化,是实现我国农产品运销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现有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升级的必然方向。通过精细化,将使我国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实现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精细化的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涵盖特色农产品运销的全过程、全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精细化、生产手段精细化、产品精细化、运销模式精细化等。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产品市场细分化、操作精准化、产品高质化,最终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市场收益最大化。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等资源条件、农业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的结构特征、农业技术及装备的供给能力等,使我国的精细化农业技术集成的目标模式将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
二、我国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的特征
(一)特色市场导向
极具特性的中国特色农产品市场,是我国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具有更多中国特征的首要诱导因素。中国的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大,增长快,具有高成长性;市场需求以大众化为主,多样化、多层次,而且变化快、升级快;农产品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结构性失衡是市场的常态;总体上看,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率较低,“柠檬市场”效应十分显著,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往往导致特色农产品供给出现劣币驱除良币式的逆向选择。这些市场特征使我国农民对于农业技术装备的价格敏感度较高,十分注重性价比,对大众化的简易实用型生产设备和初级加工技术装备具有更多的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多层次技术水平的农业技术装备将会同时并存,并需快速升级,对农业技术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农业技术装备的生产组织方式上,应大中小型企业并存,组建一些大型的现代化农业技术装备集团,以引领我国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的发展方向。
(二) 技术替代制度
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必须同时克服我国特色农产品运销中存在的技术稀缺和制度缺陷的约束,使我国的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获得升级。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在其他国家可以由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等制度性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可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替代制度的变革,以降低解决问题的社会总成本。当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存在着技术变革方案与制度变革方案并存时,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变革方案。这就赋予我国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更多的经济社会使命。我国农业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小农户分散经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话语权缺失;市场主体的组织性差;市场监管缺位,监管不力;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问题;市场区域性和市场分割特征明显,等等。因此,小型、多功能、集成化、操作方便的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装备将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广阔的市场。比如,分散收集、分散派送的小型特色农产品包装、储藏、运输工具,能够有效地实现分散经营与现代市场之间的协调,弥补市场监管不足的小型便携式食品质量检测设备也将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另外,特色农产品信息采集和传输技术也将会在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传统农业制度与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相结合
1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体制中存在的限制性弊端
1.1在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模式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与限制,尤其是农业政策,技术普及等推广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尤为明显。由于农业技术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会使原来的技术推广方案规划与实际执行的现实管理实行相去甚远,这会导致整体技术推广进度的延误,耽误整体技术的推广效率,影响整体技术政策的预算与结算。预算本应该与整套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相辅相成,但是技术推广结算效率的限制使得具体技术推广方案落不到实处,或者由于整体管理的方案的不合理导致整体资金的上下浮动,致使农机技术无法顺利普及。总体来看,技术推广者必须根据整体的农业流动状况制定积极有效合理的农机推广方案。
1.2农机推广的运营方案的不合理和中途不断地改变也是导致管理方案不断改变的重要因素。整体的专项资金流动项目与整体的农机推广管理方案是相互配套实行的,一方面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进度实施。但是在现实的农机技术管理中配套管理方案的规划往往成为了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整体的资金规划缺乏了整体管理方案的导航,导致整体资金运营效率的降低和方案落实进度的落后,不能如期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所以选择一个完美合理的设计方案是解决农机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随着农机技术推广的运营速度不断加快,建立技术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中的创新能力也是限制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如何解决好这一战略性问题,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靠有效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的创新属于现代农业管理的一部分,技术推广管理方案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整体技术发展能力的提高。目前,众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推广运行的实际进度与整体农业计划的具体实行效果是衡量企事业单位农业方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指标。我国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农业管理在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运营管理排名中仍居于中下游地位。显然,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的农业技术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间二者的关系
2.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主业都与农业操作和农业规划有关。二者都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都是在规划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显现着农业发展的趋势,都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2社会实践的历史因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计划农业条件下,技术的推广的保持基本上由政府在整体的操控下完成,农业工作的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职能和区划范围不是很清晰。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导了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立与发展。
3如何运用农机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式解决
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现代农业技术高效化的管理模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制度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管理操作精细化,第三个层次组织分工合作协调化。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就是落实到每个人具体的分工管理责任,将管理精细化、方向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把工作做到位。要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步骤化并保证每天的工作要完成,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技术推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技术运作瑕疵等等。实质上的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是整个技术推广工作的运行核心。项目要做好,需要有效运用创新技术与手段来对整体技术推广运作进行精确指导、促进整体技术普及的有效运作。只有深谙创新的作用才能明白它的深刻内涵,它的精髓就在于:整体运作需要把握好细化推广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处理好技术管理工作与推广运作缺陷之间的关系,确保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营,为整体技术推广的高效能提高奠定基础。它的创新性也在于:运作项目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整体的使用进度的发展环境的适宜性配合需要紧密配合,与其他相关联的机构关系也需要密切。创新性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整体的管理运作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整体管理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一个项目在确立了整体运营管理创新管理这一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技术推广实际现状,按照稳妥创新的思路,找准关键点、困难环节,分阶段有计划性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推动相关体系有效发展,最终整合全部的技术推广模式,达到实施创新化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突出功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创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性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意识。创新的境界就是将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与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化技术推广方式具有把现代农业发展引向成功的确定性方向。
一个农机技术项目的整体推广管理方式是资金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若是想充分提高技术推广效率最好的方法是进行目标规划,根据具体的技术推广方案来制定相互配套的管理运营方案,辩证的结合创新性优化的方法,结合的看待农机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方面的联系,可以理清二者在农业运作方面的从属关系。
作者:潘小勇 单位:东海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编者按:4月26~27日,农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这是农业部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专门面向大中城市召开的一次现场交流会。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部署,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深化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认识,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强调,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城郊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大中城市农业部门要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充分认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都市的发展而发育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形态,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起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提高,逐步培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为支持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探索“三化同步”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年积极实践,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展示了广阔前景,初步成为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人才队伍、经营方式为保障,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的新型农业形态,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排头兵”。
一、充分认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历史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城市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三化同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都市现代农业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发展都市农业,要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作为重要手段,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强大动力,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大幅提升城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任务。粮食生产基础好、产能高的大城市,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粮食优势区域的中等城市,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一些特大型城市,要加大投入力度,保护优质高标准粮田,稳定粮食产能。大中城市发展粮食生产,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上下功夫。二是大力抓好“菜篮子”建设。确保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合理,关键是要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加快健全市场体系、不断改善市场调控。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是都市农业的基本要求。要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外埠调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加快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率先实现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一体运行。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五是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是都市农业的功能所在、使命所系。要发挥展销平台的辐射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农业园区的示范作用。
三、强化支持保障,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城郊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大中城市农业部门要从全局和长远高度切实提高认识,全面统筹部署,强化保障措施,加快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建立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二要加强规划指导,积极争取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纳入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都市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强政策扶持,逐步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格局,不断加大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四要加强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农业部将加强服务指导,积极予以扶持,争取形成一批能代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五要加强总结研究,认真总结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实践成果不断丰富理论内涵,用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实践探索,更好地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森林资源分析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国有森林资源审计刍议 森林资源调查工作要点探讨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探讨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资源智能区划技术研究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的探讨 林业产权多元化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影响探讨 简述3S信息化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监测的主要技术及发展方向探讨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技术应用探讨 探讨森林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 浅谈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林业产业化森林资源基地建设 浅议栅格化在森林资源调查的应用 仁化县森林资源流转问题探讨 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探讨 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探讨 木里县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探讨 遂昌县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探讨 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国庆.生态审计技术探讨及其在森林资源审计中的应用[EB/OL].(2016-10-16)[2016-10-2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09139.
[3]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EB/OL].(2015-05-21)[2016-10-20].http:///link?url=1iawaRw8t_l5-BBkr1XnXyU-O_Kotd5kNC7wkrUwGj5nUG8uuf3NsOpHwwc2TNVkZy-0TUYQVdQ-OreoJ3bI9ht95p-ofNDJZUC4KcsorC7u7ni.
[4] 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EB/OL].(2013-07-18)[2016-10-20].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6]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10-20].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6685;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7]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8]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9]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10]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11]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12] 李曙光.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94-195.
[13]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4] 吴振坤.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5(8):177-179.
[15]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6] 陈荣胜.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81-183.
[17]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0.
[18]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19] 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5-31.
[20] 黄璞.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66-167.
[2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22]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4]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5]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26]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7]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8]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30]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