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时间:2023-07-10 17:3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第1篇

一、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全媒体信息传播格局逐步形成。较之旧媒体传播时代,全媒体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传播规律和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全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这一特性做到了极致。基于互联网、无线传播技术等现代科技,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二)传播波及面广

从地域的角度看,由于互联网覆盖全球,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信息,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从传播的主体看,由传统的“点对面”传播转变为“点对点”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而是全民传播,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者和受众。

(三)传播信息容量大

全媒体时代传播信息堪称“海量”,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伴随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容量相当可观。

(四)传播载体丰富多样

从媒体性质看,既包括党和政府媒体,也包括民间媒体。前者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站新闻;后者包括口头舆论、网络和“自媒体”。从媒体的载体看,既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

(五)传播互动交融性强

传统信息传播主要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体往往充当者,信息受众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而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意见不能及时充分反馈。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点对点的格局,广大受众在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回应,随时反馈其态度和决定,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到网上,实现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向互动。

(六)传播管理难度大

新媒体固然有着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自身优势,但是,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的跨平台特点、媒体信息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使信息传播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诸如“网络谣言、社会恐慌、网络水军、网络舆论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二、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给检察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了检察工作的宣传载体、拓展了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给检察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检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播理念的挑战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检察人员更习惯“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甚至将检察工作“神秘化”,关起门来开展检察工作。即便开展检察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官方媒体或门户网站进行单向的信息。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全媒体时代传播检察信息的重大意义、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性、增强检民互动的必要性、引导涉检舆情的紧迫性;没有充分意识到树立自信、包容、开放的传播者形象对于提升检察公信力的重大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从宣传到传播的价值追求。

(二)传播平台的挑战

目前,报刊、门户网站仍然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主要的宣传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没有得到普遍建立和广泛使用。高检院的检察政务微博刚开通不久,绝大部分市、县两级检察机关的政务微博尚未开通,即便开通了政务微博的检察院,也有不少未能有声有色开展信息传播。各级检察院的检察管微信群基本没有建立,整体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三)传播机制的挑战

各级检察院虽然普遍建立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和管理机制,但尚未建立各院完整的全媒体传播机制以及全系统联动有序的传播格局。特别是检察系统微博、微信的管理运行机制,负面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尚未有效运行。

(四)传播队伍的挑战

虽然高检院一再强调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队伍、微博微信管理队伍、舆情监控队伍等传播队伍,但纵观全国各地,传播队伍建设不尽人意。一是受人员编制的制约,传播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受人才来源的局限,从事传播工作的人员主要从现有人员中调配,懂传播规律、熟悉传播知识的人才匮乏,传播队伍的知识结构单一;三是缺乏学习培训机会,传播队伍的素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三、着力提升素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全媒体时代为检察工作提供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全新环境,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工作的素能,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一)牢固树立全媒体传播的理念

全媒体传播是传播理念的嬗变,是信息、通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介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媒介传播形态变革中一种崭新的媒介传播形态。要摒弃一切僵化保守、固步自封的心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学习掌握全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运作特点和规律,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检察工作的理念。

(二)大力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

全媒体传播时代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织共融态势,打破了各个媒体孤立传播的模式。在全媒体时代,检察信息的传播需要各媒介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围绕传播目标同步传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获取最大传播效果。要不断提升了解各种媒体特性,整合各种媒体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院内部新闻、舆情监测、舆论引导、危机应对等部门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系统上下级检察院之间、不同地区检察院之间协同传播的努能力。通过不断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能力形成内外协调、纵横有序的检察信息传播格局。

(三)着力提升应对全媒体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等检务活动,会越来越多地置于“镜头”下,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不断提高规范执法的水平,奠定检察信息正面传播的根基;要不断提高驾驭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能力,善于占据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要不断提高新闻的能力,掌控舆论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要不断提升检务公开的能力,消除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的高危因素和潜在风险。

(四)全力提升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能力

要不断打造检察信息平台,通过全媒体主动、全面权威信息;要不断打造检务公开平台,依法及时公开检务活动,打造阳关检务;要不断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听取受众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受众的各种诉求,通过全媒体增强司法与媒体的相互联系,增强互信,服务人民群众。

第2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现状;对策

早些年前人们对于电视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播音主持是当时电视节目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这也是人们喜欢电视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电视节目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为许多新媒体和网络节目都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使得传统的播音主持慢慢的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已经难以满足更多人们的需求。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要想重新获得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就必须要对原有的主持方式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并勇敢的跳出原来的舒适圈,同时还要积极主动与现代化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以此实现从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信息交流,这样才能使播音主持在全媒体时代获得一席之地。

一、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媒体时代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进步。所谓全媒体时代,实际上指的就是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等向用户传播信息形态的主要表现,是区别于传统的声音、电视、图像、收音机等形式存在的个体,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也要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和面貌。

(一)报道形式多样化在全媒体的作用下,各种网络平台都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这就使得传统的播音主持也必须要跟随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改革,在所有的变化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报道形式,由传统的单一性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样化传播,这种变化完全是按照社会大众的需求量身定制的,同时也是市场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传统媒体时代,会对娱乐节目、综艺节目造成严重的限制,使得节目的很多细节都会变得过分的粗糙,这样就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喜爱,但是就现代的情况来看,受众的喜爱已经完全可以决定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内容,这就会给观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例如,现阶段很多综艺节目收视率非常火爆,这就从侧面说明了播音主持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二)播音主持形式多样化传统的媒体,电视节目和播音主持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并且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主持人实际上就是节目的介绍人,所以在以前从事主持人行业的人相对较少,但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主持人的格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观众和主持人之间的互动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并且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名气也会随着节目的收视率而不断增高。

(三)播音主持平台的多样化随着全媒体和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播音主持平台的形式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技术观看各种直播或者是电视节目,同时也能在各种平台中观看不同的节目,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能用现代化移动通信技术与主持人保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对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两面性,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也不例外,不仅给播音主持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技术可以给电视播音主持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如果电视播音主持不能进行全面的转型,就会被全媒体时代所淘汰。但是如果电视播音主持可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进行改革和转型,就可以在全媒体时代赢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关注,使其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所谓冲击,实际上就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兴起了许多媒体和网络直播平台,它们会抢走很多电视播音主持的受众,使其不能保持原有的发展态势和势头。

三、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

(一)受众流失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兴起了许多自媒体平台,抢走了一大部分的电视受众,对传统的电视播音主持行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全媒体的技术要远比电视新闻行业的技术更为先进,如现在最为流行、也最为发达的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通过它随时随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并且这些移动设备也在慢慢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现阶段绝大多数人都开始愿意从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端口获得所需信息,而慢慢的放弃使用固定的、不可移动的电视机获得信息,这些都是播音主持受众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风格单一,缺乏特色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并没有认识到当前社会环境对播音主持行业造成的影响,使其还沉浸在传统的模式和工作思维当中,并继续使用传统单一缺乏特色的新闻播报形式,这样就无法实现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最终导致其无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使广大受众慢慢的远离电视播音主持。

四、针对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树立品牌效应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记者,这样就会导致各类新闻消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一背景下电视播音主持,要想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树立全新的品牌效应,坚持新闻主义原则,做好权威性新闻,这才能使其在全媒体时代获得较强的竞争力。

(二)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现阶段的播音主持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实际的新闻播音过程中,节目能否得到顺利的开展与主持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新闻消息有着较强的实效性,所以作为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准确快速的将消息传递给受众。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人会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因此作为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临场应对能力和反应能力。另外,作为播音主持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以此为受众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促进播音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主持风格进行创新纵观各类节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受欢迎的节目主持风格都会非常新颖,并且节目特点也十分鲜明,从而赢得了很多受众的支持和喜爱。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主持风格进行全面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节目的类型性进行创新,同时还要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语言风格进行全面创新,但是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和广大受众的需求进行风格创新,这样的广播主持节目才会赢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关注,这对促进广播主持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主持人撒贝宁所主持的节目不仅在节目上有着极其特别的风格,同时在说话的方式和与观众的交流上也别具风格。比如主持《今日说法》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极其严谨端庄,但是在芒果TV中主持的《明星大侦探》节目时,他就会表现得非常调皮和幽默,并在节目中重视以一种搞笑的形态出现,这个节目之所以可以赢得众多观众的支持,主要与主持人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撒贝宁的主持风格完全符合绝大多数受众的需要和审美要求。因此作为现阶段的播音主持要想在全媒体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主持风格和方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逗留在节目当中,这对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主持人形象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当前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情况,播音主持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升级和转型,并积极吸收和接纳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并在众多的运营经验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使播音主持行业可以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需要与时俱进,并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相应的播音主持活动,并根据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要求应用各种新技术在播音主持当中,从而凭借新媒体的技术提高播音主持的综合能力和影响力。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全媒体;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14-02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对于这句话笔者的理解是,在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会经历比较守旧的传统。对高校学报出版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当中,它的出版模式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水准。因此想要打破常规,让非核心类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就必须要以新的水准出发,充分地与当代创新科技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条件和全媒体时代下共同进步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

全媒体出版包括传统出版模式,也包括以数字化信息为主的现代出版模式。因此它的出版形式决定其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特点,对于目前各大高校来说,在非核心高校的全媒体出版当中,数字媒体已经逐步地占据了出版的重要位置,主要形式方面有许多以网络为主,不过传统的模式仍旧占据了主流方向。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们国家在出版产业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近33%。这表明对于当代全媒体出版来说,它的形式在不断的扩张,而且在传统模式的完善下它发展了数字出版、网络、手机等各方面的方向。同时也取得了一个不小的成绩,一方面传统的出版模式在不断的细化,与增加出版交流的同时,创新的出版模式也增加了,让许多人真正地了解高校学报的编辑内容和学术价值。对于非核心的高校学报来说,目前是属于以传统出版模式为主,正在发展网络数字出版模式的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那就是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出版也在不断地更新模式,但是在创新方面他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非核心类的高校来说,想要真正的在出版方向,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应该从出版形式出发,真正地做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让其学校学报出版方向更加专业化、价值化、创新化。

二、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的存在问题研究

1.全媒体出版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次上

虽然这几年网络模式在不断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逐渐的成为高校学报出版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少出版方向还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出版中,比如说在稿件的文字编辑上,为了保证其高效的准确性和校对质量,不少学校习惯于传统的这种出版模式而不去考虑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即便是已经开始结合网络出版为一体,却也还是没能够跳出传统出版那种固定的模式。不少编辑团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匮乏,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主观意识并不强,在一些学术上和一些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能够充分地掌握传统出版模式的技术与编辑方向,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的学报数字化和营销市场还不够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行为模式单一思想上意识的不足,和对新模式出版方向的不了解。

2.没有真正利用全媒体媒介的特点

全媒体媒介的具体特点就是它的出版非常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和传统的模式去展开,在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充分地运用媒介的主要特质。比如在网络媒介当中,不少编辑网站都是通过远程技术或数字技术去实现网络媒体这个平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却没有脱离传统媒介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媒介的形式下,去发展其他全媒体出版模式的同时,却忽略掉了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其中包括:学术学报的交流、刊登、编辑及后期的营销与发展等。因此它的一些平台的建立基本上仅仅只是把传统模式照搬到网络模式上而不是真正的从网络模式对行为特征上出发,比如没有运用平台去吸引大家去阅读并了解高校学报的特点等。

现在的全媒体高校出版当中,还有一个存在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建设。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得传统出版的,同时也要懂得新媒体数字媒体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了解传统出版模式的人比较多,但是对于新媒体与数字媒体方向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少部分人对网络没有一定的了解,却对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熟悉度。

4.营销模式的不统一

非核心类的高校学报出版在营销模式上存在着一定不统一的现象,因为当下不少高校开始进入建立网络平台,传统平台的销售渠道和出版流程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对于一定的网络营销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与网络营销模式的相结合,是当下必须考虑的一个点。非核心的学报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模式的营销和数字化平台的营销不能结合在一起,这往往让数字化平台的学报出版变成一种比较浅显的形式化,从而缺乏流程性的营销模式。所以非核心学报面对的最大难点就是营销模式较为松懈,非核心学报出版的营销渠道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于数字化、网络而言,它的出版要与一些大的数据平台去合作,这样它的营销渠道就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尤其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它的拓展性就不够高。网络出版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式,而非真正的渠道营销体系。

三、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策略

第4篇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勃兴,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全媒体是通过纸质媒介、移动平台、网络电视等把文献资源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更立体地交互传播的服务模式。本文在概述全媒体产生的背景、全媒体的含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媒体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途径。

一、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的产生背景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运用。

2.全媒体的含义及其特点

全媒体所展示的不仅是电脑、电视和手机三屏合一的图景,还是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图景,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因此全媒体具有聚合性、互动性、立体化、同步性、开放性、个性化等鲜明特点。①集成性。全媒体是传媒手段的最大化集成者,既包括纸媒、电视、网络,还包括广播、电信、卫星通讯等;既有传统的纸质、声像,?有基于互联网和电讯的WAP、GSM、CDMA、3G、流媒体技术等。②立体化。全媒体时代,信息可以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让大众获取全方位的感知和感受,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种全媒体实践是一种全景化的立体传播格局。③开放性。全媒体吸纳了互联网、手机及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如Web2.0的互动优势,信息的者和接受者互动极为方便,良好的互动既丰富了信息的内涵,又拓展了信息的空间,且这种信息互动开放的博客、微博、网络等,没有边界制约,不受地域限制。

二、全媒体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收集、存储信息资源的专业单位,在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界竞争态势明显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图书馆面临的跨界竞争态势更加明显。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存在,读者在获取信息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媒体,而是更多地通过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不可否认,全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使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降低,到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减少。

2.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

全媒体时代下,特别是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读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数字化阅读以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获取方式以及直接感官冲击的阅读效果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阅读。此外,大众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微阅读日益盛行,浅阅读现象普遍存在。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订制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形式;一目十行、片面化、片断式的浅阅读行为也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阅读习惯,深层阅读越来越少。

3.信息资源多样化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信息资源的职能部门,在以往的任何时代,图书馆都独具信息资源收集、储存的专业优势。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纸质文献、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数字化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并存。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资源类型进行划分和采购,信息资源类型众多与图书馆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爆炸性增长趋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收集齐全,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图书馆中难以得到满足时,就会自发性地求助于其他媒介形成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专业地位遭到严峻挑战。

三、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途径

1.“活”起来的宣传与推广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并经常开展各种免费的活动,但却读者少、普及面低、社会影响有限,其主因是受到传统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的限制。而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重庆市图书馆举行的“杂志有约”期刊推荐系列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活动主题是每期推荐一种期刊,结合该期刊的特色和内容设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开展一个多月的系列活动,并设一天为强力推荐日。

第5篇

开展全媒体传播,扩大典型宣传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全媒体传播应运而生。全媒体传播是指“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等,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多种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①

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全媒体传播不再受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手段的限制,而是能够突破现有各种媒体形式的局限,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聚合在一起,实现信息传播平台的全面覆盖,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构建多落点、多形态的大传播体系。

将全媒体传播模式引入典型宣传中,就是要借助其“兼容并包”的特点,使典型宣传从单一媒体、单形态的运作转变为多媒体、多形态的运作,通过各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媒体的联动传播,从而扩大典型宣传的传播范围,促使典型宣传传播效果叠加和放大。同时通过全媒体传播模式的运作,拓展典型宣传的表现方式,使典型宣传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化,从而满足受众对信息全面接收和感知的需要,进而大大提升典型宣传的影响力。

当然,全媒体传播并不是多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以各种媒体表现手段为基础促使不同媒体互相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传播体系。而要促使各为独立系统的各种媒体形式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形成有机组合并产生质变,精心的策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策划,各个媒体平台才能通过有序的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运作、互为补充,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进而才能够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和各传播媒体的特点,制作出可以产生最佳传播效果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因此,对于典型宣传来说,在运用全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从媒体融合的视域出发,强化传播过程的整体策划。通过精心策划,合理选择并运用特性各异的不同传播媒体,有步骤、有层次地组织典型宣传的全媒体传播活动,使各媒体之间有效融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立体整合传播之势,产生宣传合力,扩大典型宣传的影响,实现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突破典型形象塑造的模式化,增强典型宣传的可信性

长期以来,在进行典型宣传时,一些媒体习惯于简单化、模式化地塑造典型形象。比如,在刻画典型人物时,总是将典型人物“神化”,甚至为了突出典型人物的伟大而对其刻意拔高。

而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为受众提供了众多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受众与典型宣传主体之间正在逐渐由信息的不平衡走向信息获取的对称与平衡。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知传播者未报道的信息,或者对传播者报道的不客观、不全面的信息进行更正、补充。

面对全媒体时代传受关系的新变化,如果典型宣传主体还固守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考虑广大受众的接受心理,按自己的想法单一性地塑造“高大全”式的形象,其结果只能是导致所树立的典型形象缺乏感染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有关典型形象更加全面的信息后,受众会对这种按照简单化、模式化思路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产生极大怀疑。

“典型宣传的目的就是让典型事迹或者典型人物内化为社会普通民众或者某一行业的一种标杆和模范。”②而达到这种舆论引导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典型宣传所传播的信息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受众认可、接受典型宣传的内容。如果受众对典型形象产生不信任感,觉得典型形象不真实、不可信,必然会由此对典型宣传产生反感、排斥以至拒绝和抵制,从而使典型宣传丧失对受众的吸引力。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只有改变以往简单化、模式化的典型塑造方法,遵循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理念,才能让典型形象变得更加可亲、可信,进而使典型宣传深入受众内心,赢得他们的认可,最终实现典型宣传的舆论引导目的。

加强互动,提升典型宣传效果

在以往的典型宣传中,贯穿于其中的是一种“传者本位”思想。典型宣传报道往往都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策略由媒体采编人员主导,对受众进行单向式、灌输式的传播。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手段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降低了公众参与信息传播的成本,为人们参与传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极大便利,信息传播已成为一项全民皆可参与的活动。这使旧有的“我说你听”式的传播越来越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互动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成为受众普遍的要求。

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典型宣传必须充分考虑到互动在典型宣传中的重要性,赋予典型宣传鲜明的互动化传播色彩,主动为受众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与渠道,与受众建构起常态的互动联系,借此促使受众对宣传内容产生强烈的信任和共鸣,进而增强典型宣传的舆论引导力。

典型宣传与受众的互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如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直接参与传播内容生产的机会,使受众不仅是典型宣传的接受者,还能成为典型宣传的发起者、推动者。在全媒体时代,受众能够便捷地利用微博、论坛等各种传播渠道主动地推荐身边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为典型宣传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进行典型宣传时,在选拔和树立典型的环节就要强调公众的参与,从而进一步拓展典型宣传资源,并通过公众集体认同元素的注入,使典型宣传从信息的源头就与受众形成深度互动,这无疑有助于受众对典型宣传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同时,典型宣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设常规的短信互动渠道、开放固定的网站页面互动区域、开发移动客户端的互动系统等方式,不断开辟互动平台和空间,引导受众围绕典型宣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为受众提供便捷的互动通道,让受众最大化地参与到典型宣传活动中来,从而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扩大典型宣传的舆论声势,提升和强化典型宣传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本文为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环境下南通典型宣传研究”(项目编号:2012BNT0011)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第6篇

全媒体过分注重商业化和娱乐性,严重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导致中职生道德意识的扭曲和价值观的偏差。中职生上网更多是痴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长期的游戏使中职生将虚拟的网络和真实生活混淆,自我角色混乱,易形成错误的人生态度甚至出现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了中职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既是信息的宝库,又是信息的垃圾场,这让社会经验欠缺、辨别能力低下又充满幻想、好奇的中职生难辨真伪。面对大量的黄色、黑色、灰色的信息,中职生往往在无防范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使得他们丧失了理性的思维和应有的思想、道德、政治价值观和立场。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研究分析

面对全媒体的发展和新的教育形势,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应借鉴传统道德教育的优势和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的的教育教学载体探索多样化、成效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开创全媒体环境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一)优化中职校德育教育资源,完善中职德育教育体系

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优化教育资源,完善中职生教育体系。中职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当代中职生德育教育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构建对中职生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整体模式,建立对中职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拓展中职生教育时空,构筑中职生德育教育新阵地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拓展教育时空,构筑中职生德育教育新阵地。要将全媒体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

(三)根据网络特点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要根据网络特点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网站,对中职生的上网加以引导,改革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培养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四)更新中职校德育教育内容,提高中职生全媒体素养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新德育教育内容,提高中职生全媒体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能力。学校应将全媒体媒介素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全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全媒体知识,将全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同时,通过疏导性的德育教育和媒体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全媒体观念,自觉遵守媒体规范和道德,合理利用媒体资源

(五)转变中职生德育教育观念,尊重中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要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坚持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针对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和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帮助中职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鉴别复杂的信息,引导土木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

(六)健全信息监管机制,提高全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第7篇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一)全民共同参与

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下,信息传播渠道基本包括电视、报纸和广播。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体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相继出现,当今社会的传播媒介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渠道霸权”逐渐转变为“渠道过剩”。这使得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更加开放,传播形式更加多样,越来越多的平民大众成为信息者,他们运用更加便捷的传播方式行使自身的话语权。

(二)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移动传媒、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为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渠道。与之相对应的,全媒体时代随之到来,这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烈冲击,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多样化特点。传统模式下那种固定地点、固定时间、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形式逐渐被打破,人们在任意地点和时间都可以随意接收信息。显然,在全媒体背景下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权利,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逐渐减小。

(三)受众细分化

在全媒体背景下,传播不仅呈现出小众化特点,还逐渐形成分众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户逐渐攀升,媒体的不断变革,为受众的细分化提供了可能。同时,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使得节目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受众的选择范围也逐渐加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节目的参与者、制作者,节目形态、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教学的适配性思考

(一)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

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在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组织关于“媒介素养”的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媒的了解与认知,增强媒介素养教育。在师资力量方面,既可以邀请校园外的媒体从业人员,也可以聘请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学人员。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信息解读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根据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主要是指,指导学生透过新闻报道的表面信息,主动分析新闻事件背后隐含的内容,并对之进行深入思考。此外,高校还可以运用校园内的报社、广播、电视台等平台,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工作程序,进一步增强其对媒体的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媒介素养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主体意识。

(二)革新考核方式

首先,应当考察学生对新闻时事、文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的掌握情况。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常识,当然,还应当及时关注国内外的新闻时事,只有这样,才能增添主持内容的丰富性。其次,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广度与深度。例如,可以采用即兴评述的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题目、确定主题、搜集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构思评述框架,进而展开条理化论述。当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评述表现出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尽量避免空洞或肤浅,应当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次,还应当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这要求学生可以将思考到的内容系统化,逐步剔除与主旨无关的信息,并且将核心内容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固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能够将思考的内容得体、流畅地表述出来。因此,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即兴表述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后,还应当重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程度。教师可以将一种说法或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至于这种信息是否正确、是否正常,则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辨别能力来决定。这种考核形式可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各种媒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契合点;传统广播;新媒体;融合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当今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通常而言,全媒体指的是包括报纸、书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等在内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相互融合共生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种适应新时代选择的媒体,它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受众覆盖面最广,达到传播效果最优。它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契机。那么在构建全媒体生态的过程中,如何以新的观点审视传统广播媒体、使之产生华丽蜕变以适应时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媒体在传播上受到的影响

1.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大。

新媒体的传播媒介是一些便捷的即时沟通工具,比如微信、微博等平台。这些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依靠网络媒体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的更新和传播,不受到其他设备的限制。新媒体传播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因此能够传播大量的信息。

2.新媒体的时效性强。

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网络就能够进行信息的和传播,因此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传统媒体会受到一些设备甚至是空间的限制,这就导致传统媒体不能及时对热点问题进行实时的报道,相对来说时效性比较差。

3.新媒体降低了媒体行业的从业门槛。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是需要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才能够进行岗位的应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从业门槛,并且对专业来说也有一定的要求。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不受到学历专业以及岗位资格的限制,在网络的时代可以脱离组织机构自我进行运营,相对来说门槛比较低。

4.青年受众逐步倾向新媒体。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更多的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很少有人在从广播获取信息,因此青少年对于广播的接触在逐渐减少。因此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以迅猛的态势冲击广播电视受众,把青年受众为主体的多数听众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了新媒体。

二、 传统广播媒体在媒体领域中的优势

传统的广播媒体主要是依靠声音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这也是唯一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传播方式,这是广播媒体最大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的新闻媒体方式声音的辨识度更高,因此传统的广播媒体拥有自身的独特的优势。

1.高伴随性。

广播是唯一一个在室内室外和交通工具上的接触都相当多的媒体,广播媒体的非视觉性、随意性和移动性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受众可以在各类场所收听广播。从收听广播的人群来说伴随着汽车行业的普及和发展,广播的受众群体在不断的稳定增长。同时广播也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相对来说也是比较自由的。

2.低成本。

不管是广播的建网成本、运营维护成本还是听众的收听成本都大大低于其他媒体甚至包括部分新兴媒体,在以城市人群为主要受众的区域性调频广播中表现尤为明显。数据显示,89.6%的受众是通过手机自带的FM/AM模块来收听广播的,用wifi收听在线广播的有9.1%,用移动网络的有5.9%。

3.应急性。

广播不过分依赖电信网络等大型基础设施,节目的采录比较快捷,且传播模式具有多样性,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快速实现大范围稳定可靠的信息覆盖。在汶川地震、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广播都发挥了重要的应急功能。2013年底,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揭牌,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电台的“四级联动”应急信息传输模式,2015年底前国内各类灾害预警将通过国家应急广播实时。这部分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被其它媒体或传播方式所替代,这也是传统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以,正是由于传统广播在传播空间和姿态上的独特优点,决定了其在未来必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新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w融合发展策略

作为电子媒体,广播与新媒体的共性和兼容性以及内容生产的共同点比较多,这也为广播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创造了进一步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论的。

1.节目内容安排上注重与新媒体融合。

广播节目内容生产上,注重网络点播和移动收听方式的兼容,改变以往高大上的姿态,把听众视为用户,把节目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以用户的需求制作节目,实现窄播或小众化播出。因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的……新媒体已经不存在‘受众’的概念”。在运作上,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收听时间碎片化,把现有品牌广播节目分类捆绑、打包,精短制作,便于任何时间点播和反复收听,实现二次传播;“运营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对传统媒体进行升级从而重新塑造媒体市场竞争力”。

2.加快自媒体平台和广播网的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可以新闻信息。我们可以把广播的编采人员或通讯员的个体自媒体集合在一个平台上,汇总、整合他们的新闻信息资源再进行针对性地。这方面可以借鉴钛媒体模式打造全媒体平台,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因为“媒体融合的目标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综合性的全媒体平台将成为新型主流媒体”。

3.培育开发青年听众市场,使广播的未来充满活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广播受众市场来说青年受众群体同样决定着广播的未来。因为这个群体是广播电视未来的受众市场的决定性人群。假如青年一代都不听广播了,我们广播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为了吸引和巩固青年群体的广播情结,我们首先做的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当代受众实际需求设计节目时长、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把广播节目尽快转向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多注入时尚元素吸引青年听众,争取青年群体不离开广播市场,以保证广播受众市场的未来和活力。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广播人面临的是如何加快传统广播的转型升级并促进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步伐。为了保证现阶段广播的收听市场不被分流和削弱,我们应该加强广播信号的有效覆盖,确保传统收听方式的同时,以互联网思维加快广播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按照移动互联网的现实要求和传播规律去针对性地开发广播节目。

参考文献:

[1]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J].新闻大学,2006(01).

第9篇

进入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传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技术与移动信息传播、多媒体信息传播融合交汇的大趋势下,新闻传播正在或将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媒体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日益成为报业探索的重点,传统报道方式的多媒体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融合媒体”等新概念新理念影响着报业的内容生产和运营策略。通过流程再造以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在不远的将来,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或将成为数字化时代报业生存的一个重要选择。全媒体传播对报业集团而言,其实质就是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媒体融合,从报纸产业转变为内容产业。

以媒体融合为目标的多媒体实践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如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新的办公地点中,将独立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同样的编辑部也出现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和《纽约时报》采编部门。而在国内,除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运营模式,还有主要通过搭建数字技术平台进行媒体融合生产的,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有主要通过流程再造、虚拟组织的运作进行全媒体拓展的,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有在主报专门设立滚动新闻部进行多媒体拓展的,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等。

近年来,传统报业的自身价值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因素冲刷,影响有呈弱化趋势。一些报业集团出于适应数字时代的报业生存发展考虑,从体制和机制上开始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和管理搭建战略架构和统一平台,实现媒介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次和多次销售。

全媒体的核心

在全媒体传播中,新闻内容生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加强“多媒体”采访制作同时,重视以“聚合和互动”为重点的全媒体整合,为受众提供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服务。

全媒体新闻特点。首先是具有“多媒体”特质。报纸记者以往都是用图文手段报道一个新闻事实,而全媒体记者须是全能记者,首先学会做视频多媒体新闻,利用视音频和图文等多种手段进行即时新闻报道。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传统报业较之广播电视应有更大的危机感。目前一些报业集团,利用新闻网站、3G手机等新媒体拓展多媒体特别是视频新闻宣传,同时在报业集团培养多媒体的新闻队伍,为媒体拓展创造新的条件。4月16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报道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袂推出宁波市市长与广大市民多媒体对话节目。全媒体记者对节目反映的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进行视频跟踪报道,其中市委书记还重点批示了网上反映市区莱条道路垃圾整治问题。宁波手机报即时互动,并推出书记市长对话交流的系列解释性报道,还配发《市委书记与网友对话是阿拉宁波版的“炉边谈话”》等耳目一新的评论。集团下属各报头版配发对话内容和各方反响,使多媒体对话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互动性”优势。全媒体新闻吸收了互联网、手机等的互动优势,使传受双方互为新闻的者和传播者,既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又拓展了新闻的空间。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参与者;传播者既是新闻的报道者又可以是新闻的被报道者。

全媒体新闻一定程度上是“互动性新闻”。以“互动”为抓手,延伸全媒体新闻价值链。通过论坛互动、活动组织等方式,让受众与新闻互动起来,新闻和评论结合起来,体现受众对重大主题新闻的参与价值,并搭建开放性的报道平台。

“聚合性”功能。以“聚合”为形式,突出媒体资源优势。所谓“聚合”,是指全媒体采编人员对主题稿件,组合相关背景介绍、论坛意见讨论、原创评论集纳、视频图片展示、后续新闻跟进等,通过图文新闻、视频新闻、评论新闻、互动话题、相关新闻等整合,使之成为全媒体报道的一个中心。全媒体新闻部通过策划、聚合,将信息搜集、整合、加工、提高,力求滚动性全面地进行报道,把新闻事件更广阔更深入地展示。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将中国宁波网与集团各报新闻进行“聚合”和“互动”编辑,在网站、手机等媒体重要新闻时配上新闻评论、论坛互动、相关图片视频等,形成跟进式的全新新闻产品。同时力图实现重要新闻专题化,专题节目新闻化。

在今年人大政协“两会”报道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全新亮相。通过网络直播开幕式、多媒体系列报道、代表委员视频访谈以及原创评论等,多侧面、立体生动地传递了“两会”实况。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保增长促调整”、“重大项目会展攻坚”、“创新服务,增强活力”、“重民生,保就业”等四期代表委员与市民的视频交流节目。加强系列原创评论,《宁波克难攻坚的民间视角》等评论掷地有声。论坛推出“两会”话题,手机和电话连线形成了网上网下“共话两会共议民生”的舆论氛围。报道充分发挥报纸直面、网络聚合和手机滚动优势,强化了宣传效果。

全媒体新闻的要求。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全媒体的报道要求是“短、平、快”,要从“第一时间采写”变为“第一时间”和“滚动报道”。

短:短小精悍。新媒体传播即使拍摄连续视频,也要注意将报道有机切分,这样内容既丰富,又便提炼不同主题。也便于受众收看阅读互动。

平:面对各种载体不同终端,要多注意平民视角,多考虑受众的普遍接受。同时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与受众平等充分地进行互动。

快:不但要第一时间采写,而且要第一时间。全媒体人员要善于运用各种报道手段,记者尤要学会事发现场用电脑、手机报道。

而对专题新闻则需要有新闻“包场”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全媒体优势,穷尽新闻资源,成为人们了解新闻必须到达的地方。

全媒体记者的要求。全媒体新闻具有非线性的采编播特点,很重要的在于流程再造和寻求规律。“全媒体记者”也不是简单的“视频记者”,除了要做好一般视音频新闻采访制作外,还要掌握全媒体新闻生产所要求的“用脑”、“用眼”和“用手”,

用脑:做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全媒体新闻要适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其它载体特点, 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用眼:做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全媒体记者要善于与受众互动。

用手:全媒体记者要会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多种媒体手段通过多种信息载体的聚集,使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全媒体运营

全媒体实践是传统报业向报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抓手,要探索一种融合型采编传播模式,推进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就目前一些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解决统一平台问题,新闻网站解决内容载体问题,手机报等新媒体解决多终端问题,报网互动解决资源整合问题。近几年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以中国宁波网为基础平台,以“一网四报一平台”为抓手对新媒体实践进行了积极全面的探索。

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整合媒体资源。内容生产平台是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的核心部分,实现集团所有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编辑加工,并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之间创建关联关系。2007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建设内容生产、业务处理、决策管理、客户服务和网络支撑五平台合一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目前,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全面上线。

以新闻网站为内容平台,先行全媒体新闻生产。新闻网站既是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又是报业集团媒体融合的基础平台。中国宁波网2004年10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网上视听业务;2008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网络数字出版运营许可证。目前,多媒体新闻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网视》、《对话》、《城事热线》、《天一红人堂》等多媒体品牌。网站成为全媒体新闻的主要运营者和载体之一。

增强新媒体的市场覆盖,发挥信息反复折射传播效应。信息经过多渠道地反复立体传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从而使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在3G手机时代,移动、联通和电信手机报市场有望更均衡。目前宁波手机报收费用户达到50多万户,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媒体之一。形成了“宁波手机报”新闻主报、“方向盘手机报”交警司机报、“掌握前程”人才报、“笑对人生”娱乐报等多报种。

多媒体数字报市场前景可期待,美国已有停止出纸报而发行数字报先例。互动多媒体数字报“播报”,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底评估,是全国唯一独立形态的多媒体数字报。与中国宁波网新闻中心合一后,大大拓展了数字报空间。户外电子显示屏报是可以争取的市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如今已有近100个户外显示屏分布在社区、广场、公园。

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打造新闻“全种兵”。加强全媒体采访力量,配备视音频采集设备,主要对于热点新闻、民生新闻和滚动新闻的采访,为集团各媒体提供以视频报道为主的多媒体新闻信息。随着3G通信的成熟,全媒体记者更多地以手机+电脑+摄像机结合的方式向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提供全媒体新闻。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成立,由中国宁波网日常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100多人的社区DV播报员。全媒体记者同时兼职论坛博客,与网友播报队伍互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全媒体队伍建设。

通过全媒体流程再造,加强报网融合。在传统流程上,新媒体依然是报纸的配角,新闻只有在平面媒体上刊发后,才能在网站、手机报等数字平台上陆续,难以发挥数字媒体的快捷优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依托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并规定各媒体的电子信息版权归集团拥有,授权中国宁波网使用。逐步把旗下各报新闻资源与中国宁波网融合。一些报纸未见报稿件已与中国宁波网第一时间共享使用。报业集团鼓励报社记者采制视音频新闻,传统纸媒体推广图文、视音频等复合技术的信息采访采集,以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编辑和多媒体。

全媒体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融媒体;主持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30-02

一、融媒环境下主持人现状

融媒体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充分融合,在内容、媒体运营、技术传输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衍生出一个全新的媒介业态,实现媒介的共同发展。主持人在融媒时代,不单是将节目音视频传播到多个媒体平台上,还要能适应这样的融媒时代,创新节目的内容,创新主持人的主持形式,充分发挥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时效性不强、传播方式单一、互动性差异及传播空间相对狭窄等弱点明显。传统媒体具有政治及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同时能更好地引导受众的价值观。因此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加严肃、监管更加严格。不像新媒体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为广泛,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观众更易于接受。

我国播音事业的发展之初,第一代播音员的形象是端庄大方,声音高亢洪亮,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规范性的形象、播音风格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当新媒体诞生之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开始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主持人的形象也开始发生着改变,从原来的一板一眼逐渐转变为更具有亲和力、形象更加活泼,更易于观众所接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特点、个性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主持人如一味地保持原有的主持风格,将无法在原始的节目中保持良好的收视率。

二、媒介发展与职业功能诉求

“这是一个媒介迁徙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空间借由网络急剧延展的时代,这是一个媒介边界不断消融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北京电视台新媒体发展中心的蒋主任在进行关于大媒体时代的演讲时所说的一句话。但是,从这样的话语中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作为媒体人所意识到的媒介发生的转变,以及转变中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介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新闻媒介正在到来,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全新的新闻媒介形式。从国际的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正在逐渐地改变着新闻业的所有元素,产生了竞争。在中国,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一部分人已经逐渐地从传统媒体过渡到了新媒体。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宽容度极高、方便快捷,使得更多的人们愿意选择互联网这种方式进行新闻信息的攫取。同时,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大块进行阅读新闻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少,时间上已经呈现了较为零碎的现象,只有通过互联网这种全新的模式,可以随时随地地去选择和阅读自身喜欢的内容。然而,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和危机。很多的家庭,会购买电视,但是却很少会打开电视去观看,很多的电视剧、电视节目通过网络的搜索可以进行下载观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收看。这对于观众而言符合了他们现如今生活的需求。

大数据时展下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产生了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也正是现如今人们所接触的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对信息的传播、频道内容的制作逐渐呈现专业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对主持人的职业诉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求主持人能够全面、全新地发展。主持人可以充分地彰显个性,个性的施展体现在主持形式的多踊、内容注重层次化、媒体角色多样化等个性特点。与此同时,正是因为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下能够充分地彰显个性,又能够对所传播内容进行了合理的传播,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呈现不同的媒介信息,以此真正地打造品牌主持人和品牌节目。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正是媒介形态交互融合的时代,是数字媒介技术消融媒体边界的时代,同样也是受众媒体接触习惯逐渐改变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使得全媒体在受众上逐渐变得细节化、分众化,内容具有深度化、层次化。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正是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全媒体时代也改变了传统媒介各个行业的发展之路,也逐渐改变了传统媒体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使得全新的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渗透和应用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得技术得以发展融合,也影响着受众对接受信息的方式、内容、受众参与的程度进行着改变。受众参与度的大大提升,提高了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受众互动的提高能让主持人和制作人及时地了解到节目制作的内容、观众的喜好,能够更好地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内容。

三、媒介融合下主持人发展应对策略

媒介融合环境下对主持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主持人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发展应对策略则要能够树立新媒体思想,能真正意识到新媒体传播的技术以及如何应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全媒体时代。主持人要能运用大数据思维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理,对主持人而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线上线下的网络制作,都给主持人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现如今众多的主持人已经意识到新媒体对其所带来的冲击,并且伴随着新媒体的产生,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主持人,而这些主持人正是因新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的。网络主持人与传统媒体主持人有一定的区别,主持的内容和形象也相对较为轻松。那么,当这类的主持人诞生之时,对于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带来了新的思考。并非说网络主持人的形象、主持内容不好,而正是这种新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主持人更加注重创新。对于主持人来说,无论是网络主持人还是传统媒体主持人,均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理念和新媒体意识。

另外,主持人的非语言对节目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更应充分利用非语言。比如传统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内容互为所用,形成了台网融合。在网络平台中,主持人的形象可以被制作成特殊的动漫造型、FLASH动画,以此突出主持人的某种外貌特征。正是台网融合,主持人提升新媒体理念,运用微信平台、微博互动等多种媒体形式使个人形象得以提升、完善,留给受众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主持人采取的最佳应对策略则是要能够提升主持人新媒体理念与技术运用能力,能够真正地与新媒体融合做到线上线下的互动,充分发挥主持人的创新意识,使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面对未来的挑战,主持人需要去掉明星主持的光环,能做到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运营和推广新媒体。全知全能的主持人难以在全媒体时代延续,主持人要从原来的“杂家”做到能专攻、深耕,从全面型主持人逐渐地向“专家型主持人”过渡,主持人群体必须要坚持学习,精耕细作,提升专业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地做到“杂中有专”。

参考文献:

[1]陈虹.论电视节目品牌主持人的打造[J].新闻界,2005,(6):45-46

[2]陈艳彩.分众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化经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2-105.

[3]程宇豪.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J].新闻世界,2016(10).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新民微博作用上海火灾事件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突发性事件频频爆发。从2008年3.14事件、5.12汶川地震到今年11.15上海大火事件,我国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有着不断地创新与突破。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门公开透明的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晓权;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播客、博客、微博、手机等新媒体的涌现,都表明我国传媒业正逐渐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新民微博的诞生

微博,又叫微博客,其实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一种可以及时信息的类似于博客的系统。①目前,微博每条消息的字数容量只有140个字符,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甚至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随时随地更新。2006年,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站“Twitter”创立。2007年,“Twitter”风靡全球,类似的微博网站开始在全世界涌现。在中国,就有饭否、叽歪、腾讯滔滔等等,2009年,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开通新浪微博内测版,随着门户网站的强力加入,国内微博市场开始活跃。

随着传媒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展开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纷纷建立自己的微博通道。2010年9月9日,新民网新版及“上海滩”微博平台测试版同时上线。新民网的独家报道、突发报道、新民网论(评)、做客新民网等富有特色的新闻栏目将通过“上海滩”微博平台,以全新面貌服务网友。同时,网友可通过在“上海滩”开微博的方式,与开通“上海滩”微博的政府部门展开线上交流,第一时间获取资讯,发出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网友也可通过自己的微博,记录身边事,向媒体爆料,与亲友沟通,与“偶像”交流。②

二、微博对“11・15”火灾事件的报道所起的作用

突发性事件,是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给社会或人民群众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新闻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往往比较被动。而如今,新民网借助“上海滩”微博直播报道,应用多媒体平台和技术,加上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参与以及媒体组织对事件主题的建构,使这次新闻报道更加的现场化、细节化和集中化。

1、现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及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③手机、互联网、ipad等多种新媒介的使用,促使这些多种多样的信息表现形式即时地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彼此之间打破了时间、空间和身份地位的阻隔,提高这种对话的可能性和及时性。

11月15日14:30分,新民网发出一则“滚动:胶州路教师公寓大火火情持续4个小时”的新闻,还配发了一段视频和一些图片。随后,新民网推出新民微博直播上海大火,每隔几分钟一则新闻,向受众传递上海大火的最新消息,同时,许多网民也通过微博不断地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也冲击着受众的视觉感官,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传达的信息充斥在受众的周围,让受众有一种身临事发现场的感觉。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呈现出新的特点。“时”的内涵更多地体现为“全时性”和“即时性”,“全时”(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和“即时”(对事件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报道)。④而微博正具有“全时”和“即时”的特点,在新民网“上海滩”对上海大火事件的直播报道的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配合,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息第一时间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让受众在快速接收各种媒体信息的同时,感受现场的真实。

2、细节化: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参与

在微博时代,信息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传播主体已从传统媒体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人人都可以表达观点,人人都可以当传播者,信息传播者的数量极大的增加,微博上的信息内容变得丰富。在这次上海火灾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中,许多网友就通过微博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大量新的传播主体的出现给新闻媒介提供了大量新的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就可以发挥“消息总汇”的职能,采取各种传播方式,对这些新的新闻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这样,新闻媒介针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就更加的详实,更加的无微不至,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挖掘出很多细节化的信息和资讯。

“上海滩”微博了很多与大火事件相关的细节化的信息,不仅对事件的发生原因、发生过程和发生现场等等做了深入细致的报道和分析,不少的网友还通过微博了很多体现出普通人的人性和人文关怀的信息。这些信息细微详尽地告知了受众信息本身以外的信息,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还让受众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3、集中化:媒介组织对话题的设置

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所以会引起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如果信息渠道不流通或权威信息的滞后,会导致谣言的滋生和不良舆论的扩散,从而引起社会恐慌。由于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任何人都有机会自发地任何信息,看问题的视角难免会偏执狭隘,的信息多为个人所感,而且短短一百多字的内容根本无法将一起突发性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表述清楚,所以,通过微博的信息很难做到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正是由于微博有这些缺陷,所以,突发性事件爆发后,需要权威人士、专业的媒体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及时全面客观地向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消除公众的疑惑和不安。

新民网“上海滩”微博开通的时候,新民网的独家报道、突发报道、新民网论(评)、做客新民网等富有特色的新闻栏目就通过“上海滩”微博平台,服务网友。“11.15”上海大火发生以后,新民微博就设置了“查找消防隐患”、“静安高层大火”、“悼念”、“赔偿”等热门话题,引导网友把零碎、分散的信息集中化,形成专题报道,并且对网友爆料的信息加以核实调查再报道,及时消除网友的零散的、不真实的信息对受众的错误引导。一方面,专业的媒介组织通过设置热门的话题,把受众的意见集中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同时还使相同的问题更有深度,更有内涵。另一方面,新民网“第一现场”、“事故调查”、“事故善后”、“事故反思”、“新闻评论”、“隐患自查”等栏目配合新民微博对整个事件进行筛选、梳理、阐释和解读,让读者深刻地感知全局,从中受到启发。

三、微博的缺陷与媒介组织的“把关”

当下,全媒体化是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全媒体”,就是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类、多方式、多层次的传播形态,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海量化、国际化、个性化及互动、实时、快速的媒体体验。⑤近年来,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我国各级媒体纷纷整合内部资源,利用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手段广泛开展合作。而微博作为新媒体,需要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共同见证全媒体时代的崛起。

然而,就目前国内媒介的发展情况来看,全媒体时代刚刚起步,微博的使用也处于兴起的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首先,微博打破了身份地位和时空的限制,每一个公民都能通过注册微博账号信息,媒体组织如何调动网民的兴趣,发挥广大网民的力量,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成为突发性事件的现场记者,及时准确地进行事件的现场报道值得媒体运营者深思熟虑。其次,全媒体时代的主张是“人人都是记者”,微博也正有这样的特点,但是,由于公民在微博上的信息往往是个人片面的所见所闻,缺乏求证的意识,专业水准缺失,所以,往往会出现虚假的信息,如此一来,专业的媒体不仅要依靠网民在微博中的爆料,同时也要对网民所爆料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小心求证,避免虚假信息的扰听。最后,微博是容易滋生谣言和形成舆论的地方,媒体运营者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做好“把关人”,在保障公民知晓权、表达权和批评权的前提下正确引导舆论,特别是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更是要把握好舆论的方向,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目前看来,全媒体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微博在成长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微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建构全媒体时代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媒体组织应该重视微博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①吴删,《“两会”微博开新风――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新闻前哨》,2010(5):80

②新民网,《新民网新版及“上海滩”微博平台今同时上线》,2010.9.9

③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23.省略/cctvsurvey/20100813/102899.shtml

第12篇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研究、率先宣传、率先实践。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师生服务,坚持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培育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二十一世纪,技术革命成为人类发展动力,人类的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数字化媒介社会”。“全媒体”(omnimedia)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人类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从广义上理解,“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理解,“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运用[1]。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继续转型发展以外,近二十年,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社会逐渐形成。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多媒体和互动媒体,是具有综合、互动特性运用数字信号的媒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个性化、分众性、融合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在新闻生产方面,新媒体助推传统媒体从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通俗点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源,都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整合媒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从而根本改变媒体与公众的关系[2]。随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性、融合化、移动化、社会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传播的范围不限于本校、本地、本国,传播主体之间不再是点对点的传播,而是多点对多点、点对面的传播,而传统媒体借助融媒形成新的传播平台,再加上智能终端,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模式更灵活、信息接收的途径更快捷,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导致受众心理和情绪更加容易波动。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一词含义深广,钱穆曾说:“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4]。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活动文化,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办学方针、办学模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育人行为规范等内容。高校长期以来被视为“象牙塔”,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象征。高校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形态中具有特殊性:1.创新性,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2.开放性,全球化时代教育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生个性及其主体性得到尊重与树立;3.高雅性,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地位决定其追求精神卓越与格调高雅;4.多元性,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和人才高度流通,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相对宽容。全媒体迅猛发展不仅推进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息化,而且引发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新舆论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认识并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等问题值得深思。

二、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日益多元化、丰富化,另一方面,高校活动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

1.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社团活动,将活动的策划组织者限定为学工部、校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导致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被局限于管理学生层次上,难以在整体办学方向和文化引领等宏观层面操作实施,使得校园活动文化略显单一封闭,反而削减了活力和创造力;

2.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科学规划、有效管理,造成表面上的热闹与组织者、参与者的“三盲”——盲目、盲动、盲从等问题,出现组织者筋疲力尽、疲于应付,参与者兴致不高、兴趣不大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关键是要增强师生文化创新活力,重点培育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和品牌是高校校园文化生命力所在,特色发展、品牌生存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校园文化品牌是指被广大师生广泛认可的,具有示范性、标志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总称。它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健康向上、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品牌一则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吸引更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则有利于建立社会网络,形成宽松、活泼的环境,助推政校企行、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三则有利于吸引更多教育资源,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就校园四大文化来看,精神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强调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提倡并宣扬“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则要体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与碰撞,譬如在文化广场可树伟人像,也可以以互联网标志之一的“e”作为塑像,向广大师生展现一个充满动感活力的校园;规范文化建设应加强网络教育、网络法规宣传的内容,要求师生遵纪守法、文明上网;活动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做实做好“挑战杯”等全国科技创新竞赛,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现和培育一批师生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创新创业品牌,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之中创造和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集中时间的聚集性、一致认可的共识性,所以培育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解决高校校园活动文化针对性不强、活力不足、影响力不大的盲目、盲动、盲从等“三盲”问题,如何形成有鲜明个性、独特性和公众认知度高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需要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品牌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方式和以参与者为中心进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流程再造,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一)理念更新: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

为增强校园文化品牌的共识和凝聚力,就要全面认识并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特点和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主客体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特征是以互联网思维顺应用户的阅读体验。就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看,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是要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承认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到推广,实现以组织者为中心向以参与者为中心转变,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变”;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信息舆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为共同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不变”。

(二)宣传推广创新:从媒体整合转向媒体融合

为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先声夺人”,就要做到宣传推广先行。一是运用新兴媒体。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将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的面铺得更开,增加运用QQ、MSN、E-mail、BBS、微信、微博、博客、APP等新兴媒体的频率。以微信为例。据调查,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扩散率为80%,朋友圈、QQ离线信息、QQ邮箱提醒、语音通信是最常用的四项“社交功能”[5]。学生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熟人”,的信息以转帖、自己的所思所想“文字+配图”为主,而后者比例更高。与其他平台相比,微信交流更为便捷,及时性、互动性更强,音视频传输的兼容性更优。校园文化品牌在运用微信做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提升所谓的“即视感”和“冲击力”,通过大量精心剪辑、编辑的视频和图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宣传的推广效果。二是推出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应借助微信使用与传播特点,做好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推广,将学工部、校团委、各院系等学生组织的公众号纳入到微信矩阵中来,在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品牌活动,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意识形态主阵地。随后在主阵地快速卡位,搭建巨型用户平台,与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增加受众黏度,形成大量较稳定“粉丝”,从而将高校活动文化品牌信息大范围传播推广并得到忠诚“粉丝”推介,形成广泛影响力。三是融合传统媒体资源。继续做好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资源整合与互补,从而更好推进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注意结合学生信息接收短、平、快的特点,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以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覆盖面,提高宣传的即时性、快捷性,从而使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增加师生参与度、认可度。

(三)流程再造:从以组织者为中心到以参与者为中心

为不断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培育、设计推广和管理。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明晰大学生需求,有利于发掘和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的培育潜力和方向。校园文化品牌不是一种人为概念,更不是自我标榜,文化品牌活动要有内涵、出特色、有影响,就必须从组织者居高临下的“想当然”“拍脑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和推广。譬如学生到底热爱参加文化活动、科技活动还是休闲娱乐活动?文化活动中偏向模特大赛、校园十大歌手、草地音乐节还是网络选秀?草地音乐节大家关注的是特邀歌星还是本校歌手?本校歌手中最耀眼的是谁?会不会是热情加盟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真正的兴趣点,进而找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着力点。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与推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理念已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管理要改变单向度、说教式模式,向双向度、和对话式发展,话语变革则为突破口。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其次,要关注生活维度,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再次,要强化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网络语言;最后,要提升教师工作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以上四点是解决校园活动文化中的“三盲”现象——盲目、盲动、盲从的根本,也是真正形成广受师生欢迎校园活动文化精品的前提。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品牌建设起来以后,能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否形成更深更广的社会影响力,有赖于校园文化品牌管理以及以何种方式来管理。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6],对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宏观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层层累积的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统筹、长远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亲自抓,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最后要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与创新校园文化品牌主题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4.

[2]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J].南京社会科学,2015(2):103-104.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9.

[5]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