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古典艺术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新古典主义是发生在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处于暂时妥协的一次思想文化潮流。它和“老古典主义”有密切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拉斐尔与新古典主义杰出画家安格尔的艺术创作也有着密切地联系,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拉斐尔的崇拜者安格尔,在其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上,既固守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又有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拉斐尔 安格尔 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128-01
一、对古典主义油画的概述
古典的绘画,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绘画艺术,欧洲艺术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学习古典艺术的浪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二次是17世纪学院派绘画,第三次是18世纪末――19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以发掘古典文化,研究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追求科学求实精神的思想为先导,古典主义大放光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都创作出感人的古典主义作品,被奉为古典绘画的鼻祖,特别是拉斐尔,被后世画家奉为不可逾越的偶像。16世纪末文艺复兴的艺术出现了衰退现象,到17世纪初,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巴洛克艺术和卡拉瓦乔画派成为了主要的艺术流派。学院派绘画主张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并强调绘画中的最高标准便是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绘画写实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古典主义的发展。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崇尚古典精神,以希腊、罗马的艺术为典范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推动了古典绘画和学院派的发展。整个18世纪艺术几乎都是在古典主义思潮影响下度过的。欧洲各国纷纷效仿法国建立美术学院,学院派成了正统艺术。到了18世纪中叶,古典主义艺术思想被庞贝古城的发掘和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的发表所激励,欧洲对古代美术的兴趣又掀起了一阵。这又为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8世纪,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新古典写实绘画以历史上的古希腊、罗马作为借鉴,狂热地崇拜古典艺术。
二、拉斐尔与安格尔绘画艺术中的绘画语言特点
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安格尔称他是绘画之神。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推崇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因而,那些推崇古典风尚的美术家,都把他当成理想的楷模,恰如雷诺兹说的:他本人成为所有后代画家的样板。
代表作品:《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拉斐尔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
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拉斐尔的崇拜者安格尔,在其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上,既固守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又有了新的突破。向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学习的时候,安格尔并没有完全追随。他认为早期艺术家们没有看到中间调子,没有观察到亮部和阴影里面的一切细微之处。他认为必须使人物形象能够转动,对安格尔来说,浮雕效果是通过在物体表面的所有部分巧妙细致地上阴影的办法达到的。同时,在用色上,他不画透明的阴影,而是把阴影涂得比较厚,并且在阴影里加了白色,例如从现藏卢浮宫的油画《瓦平松的浴女》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用色就比较厚。他油画上很少用当时流行那种有光泽的褐色,并且当油画表面上的调色油被光线吸收后,就去掉了那种发紫的反光,呈现出一种金黄色的调子,同文艺复兴最出色的作品十分相似。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画益发美丽。这些油画技法从他一系列的宫女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三、拉斐尔与安格尔绘画艺术中的绘画观念异同
在拉斐尔的绘画生涯中,当时的题材即是历史插曲,是对现实中一个片段的描绘。可是,在安格尔看来,题材、自然、模特儿,都只是进行独特创作的依托而已。在一幅安格尔的作品里,题材不是轶事,而是构图。1842年安格尔的《路易十三的誓言》一画受到官方的赞赏,他对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倍加推崇,不惜直接借鉴其构图和形式。安格尔对政治、宗教不感兴趣,他把对美感形式的追求代替了对事件的关注。
四、总结
虽然安格尔直接师承大卫,但是在他的画面中有更多拉斐尔的情调,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美丽的世俗妇女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优良品质,还略带几分贵族的高贵气质,如他的《西斯廷圣母》,就像一首优美的颂歌,将圣母的端庄和世俗的爱融为一体。拉斐尔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拉斐尔的优美、诗一样的绘画语言启蒙了安格尔,并且这种风格影响了安格尔的一生。安格尔的绘画风格与拉斐尔如出一辙,画面上洋溢着的也是明镜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如上文提到的《瓦平松的浴女》。安格尔在罗马期间认真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在这些绘画大师的基础上,安格尔绘画中的线条更加简练和概括,从而更多的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 朱伯雄编著.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新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这些被奉为时代标志的艺术风格以家具形态呈现,因为西洋古董风的兴起,与之相关的流派工艺、雕琢细节、艺术风格等也开始在普通百姓中间谈起。本次展览会将“古典家具”与“古董、艺术品”的有机结合,不仅体现了国际家具的收藏魅力,也丰富和充实了海内外专业买家的不同需求,更是为在中国共同打造一个全面的古典家具、古董及艺术品最佳交流平台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国内的主流拍卖公司也开始涉足西洋古董家具的拍卖。中国嘉德曾在2010年6月拍卖过14件西洋古董家具,其中拿破仑三世小玻璃柜以33.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2010年12月上海泓盛举行了国内首场西洋古董家具专场拍卖,展示了77件西洋古董家具,其中19世纪法国路易十六风格“兰克”款贴皮叠巾式牌桌以近3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参展商之一的老巴黎西洋谈到:“目前几个拍卖公司都已经开始拍了,北京、上海已经有很多家店销售古董家具。我接触到的买家群体中有很多是艺术家和白领,他们觉得西洋古董家具比较好用。尤其是上海流行海派文化,西洋古董家具可能会与原有家具和建筑比较好搭。”
据悉,去年国际古典家具的展商数量比往年增长了20%,达到了历史最多;从其分布来看,尤其是海外的厂商的数量比去年增长了32%;“西方古典家具馆”增长速度最快,该馆已经形成单独的“2013西方古典家具及艺术品展览会”,成为国内采购西方古典家具的最大规模平台。
西洋古董家具的收藏属于实用型收藏,在欧洲的家具历史上,法国路易时代的家具堪称经典。参展商之一奥赛庄园提到:“欧洲古董家具以它的实用性、多样性在欧洲贵族社交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能透彻地反映欧洲古典艺术风格、时代特色和文化精髓。”到现在都是市场的宠儿,“如果作为投资,就选最精致最好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时期的,比如上面都铺满了绿松石、铜鎏金之类的。”
“西洋古董家具也都是用原木做成,材料贵重,实木雕刻全部高级工匠手工完成,仍然保留了最初的模样。”但是奥赛庄园强调,由于大部分西洋古董家具长期处于被使用的状态,因此缺损、瑕疵不可避免,千万不可迷信完美一说,有时候有过补损的家具才是真品。同时,西洋古董家具很少会成套出现,组合之美也是其特点所在。
欧洲古董家具以手工制作为主,家具品种多元化。国际古典家具展吸引了来自法国、荷兰、澳洲、丹麦、瑞典、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厂商50多家品牌公司把欧洲的古董家具、室内艺术品推广到中国的市场,如容宝、老巴黎、唐人、古风堂、欧仁妮、金保利、范希珂、欧洲古董家具行、ATHENA FRENCH、莫德轩、宝勒文化、奥赛庄园、西堤欧洲古董、DAD大卫丹尼、瑞典皇家、斯坦德艾等,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欧洲悠久的家具历史、雕刻工艺和灿烂的家具文化。
关键词:价值 家具雕刻 工艺美术
家具雕刻工艺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家具的种类繁多,雕刻工艺美奂绝伦,丰富多彩。经历上千年的农耕文化的熏陶,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艺美术逐渐发展起来,时代的生活水准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反映。与陶瓷工艺、青铜金银金属工艺、染指品工艺一起,家具雕刻工艺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并且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1 家具雕刻工艺的发展历程
著名古典家具收藏家张辉曾说:“艺术品市场,其本质是新一茬有钱人以更大的热爱和财资,从前一茬人手中接过祖辈的遗珍,买卖的同时使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由此观之,不难得出,当代收藏热的流行不仅仅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物质享受,更是赋予精神的享受,从而构成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宋朝是我国家具史中空前发展的时期,在家具的创作中无论是制作、款式、形状,还是功能、装饰,都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就以“桌”为例,较为有名的是“花腿桌”和“琴桌”。其对于腿部的装饰是宋代家具的装饰特点之一。宋代家具对桌腿部的装饰极具用心,花样繁多,没有定式。因此用“花腿”来概括当时的家具特点。而琴桌的造型与一般意义上的桌有较大的不同,其桌面狭而长,下前沿有雕花板装饰,很是清秀。
宋代的家具受到当时各民族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文化的影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完成了垂足坐的起居革命。桌、椅、案、榻、柜、箱、橱、凳、墩,以及架、台、屏风等,可谓一应俱全。而且每个品种又是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的。在装饰上,宋代继承了五代之风格,趋于朴素,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而只取局部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桌椅腿部的变化最多。
明式家具是指制作于明代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前期的家具作品,其材美工精,典雅古朴。明式家具以其结构的合理化和造型的艺术化为特点,充分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并且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使得美学、理学、工学三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以框架式样为主要形式,呈现出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成功地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于一体的造型美。其造型上的另一特色则是讲求线条美。它不以繁复的花饰取胜,而是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曲线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又别具一格,富有生气。
运用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明式家具的装饰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工艺水平。注重纹理、丰富的雕刻手法和多样的雕刻题材,让明式家具生动形象,极富生气。与明式家具不同,清代家具的工艺风格,首先是追求绚丽、豪华与富贵气。清朝统治者入关后,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在家具上表现得非常强烈,中国海禁再次开放,明代家具简明、清雅而古朴的风格再也无法符合其审美情趣。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迅速传入中国,它们精雕细琢、绚丽多彩的工艺,正迎合了清朝统治者的需要。
另一方面,清朝家具用材厚重,体态宽大,家具的总体尺寸明显要比明式的宽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构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装饰手法艳丽夺目,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并且出现了地方流派,发展尤胜。
2 家具雕刻的价值
中国古家具经历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直至今日,依然令人瞩目。同时,在家具制造业方面,一些设计师汲取中国古代家具的精髓,创造了新古典家具。新古典家具不但结合了现代的工业技术,而且仍然继承了传统古典作品工艺精良的优点。在一些重要的局部处理上,能工巧匠的手工技术仍然发挥着现代化机械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家居装饰方面,古代家具装饰成了一种新的潮流;特别是明式家具,选用色泽纹理美的硬质木材,以蜡饰表现天然纹理和色泽,浸润了古人追求古朴雅致的审美趣味。
也因为传统家具的高工艺、高水准,以及它巨大的升值空间,使得现当代掀起了一股家具收藏热潮,我们都知道,也许一件20年前比值20万的家具,3至5年后却有可能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如此巨大的利益收益也的确令人为之痴迷与疯狂。
谈及古典家具价值,即必须提到古典家具拍卖,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则是数场私人藏品拍卖,如1995年10月中国嘉德推出的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收藏的“清水山房”明清家具专拍,这是目前所知近20年来的首场私人价值的中国古典家具专拍。此外,还有1996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中故宫古典家具博物馆”藏品专卖、1997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皮考士Mr.and Mrs.Robert P.Piccus收藏家具”专拍、2002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叶承耀医师收藏明式黄花梨家具”专拍,2003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甘哥夫・盖斯珍藏中国古黄家具”专拍、2004年11月北京瀚海的“明清家具”专场,2008年4月中国嘉德的“盛世雅集――清代宫廷紫檀家具”专场、2009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古韵凝香――别古藏古代御制家具”专拍。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建筑;绘画;空间
提及巴洛克,往往会是巴洛克风格,关于建筑室内外的装饰,极尽繁琐之能事,而这往往是片面的。巴洛克艺术属一种艺术流派。它在16世纪下半期开始出现,在17世纪的时候盛行起来,但是到了18世纪的时候,除北欧和中欧一些地区以外,就逐渐衰落了,它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备受冷遇,到20世纪时对巴洛克进行了重新评价,不管对巴洛克的评价在历史上如何变化,但巴洛克时期的各种艺术作品,给这个时期增添了独特美的艺术色彩,以使得巴洛克艺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很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在,如果要把巴洛克这个时期的文化及其各种事件理顺的很清晰,或许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跟现在我们都还不能去确定“巴洛克”这一词是从何处来一样。不过,对这个词的解释之一是---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形状。这种说法确实是道出了巴洛克时期的一些普遍存在的文化性格。它虽说不算是西方文化史上成就最为辉煌的,但可以说是最为复杂多样的一个特定时期。
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17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巴洛克通常会被认为是一个高度集权主义的时期,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巴洛克艺术最开始是从意大利流行起来的,慢慢的在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盛行开来。“巴洛克”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体现在它的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什么是巴洛克精神实质?那是一种对无限性的意识、沉思、渴望和追求。手法上表现了一种时空结构的特征。过去人们认为巴洛克艺术是稀奇古怪,繁琐的,然而如今的“巴洛克”已经不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成为了一个时期的代名词,巴洛克艺术被认为华丽多彩且富变化、装饰精美、富有激情性、浪漫性、富有戏剧性、动感且情感充沛。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它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进行展现。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可以说是“对比”的这种概念。建筑外形追求动感和自由,内部则偏爱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华丽性,由于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会及上层人物,因此要追求豪华只能事;还有浪漫性,它极力的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与平静;富有激情与运动性,这种骚动不安不仅与宗教有关也与当时的动乱不宁的局势有关;再就是它的作品富有的空间性并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是浓重的宗教色彩。总之,不能低估了巴洛克艺术,不管是从哪种维度来讲,作为文艺复兴和现代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的确是一个过渡时期。这就决定了它的繁复而不断变化。
巴洛克艺术展现了它时代文化的特征。由此,在意大利,我们可以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结构中看到反宗教改革运动。尤其是在它的大祭坛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感。在法国的圣杰尔维教堂,它的正立面是对法国巴洛克建筑立面构成的诠释。在它的立面采用了古典柱式,三角形额墙,檐壁部分直线形凹凸,凯旋门式入口构图,比其他欧洲大陆的巴洛克建筑表情严肃。再看一下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它的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别致,造型柔和运动并且装饰不多,外立面色彩简单明朗,但在教堂内部的装饰却很豪华,繁富,形成内外的一种强烈对比。著名的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就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总的来说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外部简洁内部繁复豪华,并且能造成很强烈的神秘氛围。它从罗马开端以后,不久就传遍欧洲,并远达美洲。
巴洛克的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宁静相博,而是处于一种骚动不安之中。巴洛克的艺术形式所追求的是形式与无序,表面与深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与古典艺术形式对清晰和整一的那种向往是有所不同的。这集中表现在巴洛克艺术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正如贝尼尼的雕刻艺术,他的《圣特瑞莎的迷狂》,运用了空间造型手段,当大理石抓住并承载无限的折皱时,呈现出了一种动感。这件作品是以群雕的形式展示的,其雕刻中的形象内容是根据特瑞莎《自传》中的文字而塑造的。贝尼尼捕捉到了它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并把它转换为三维空间形式展现。雕刻中的两个人物的姿势与常用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塑造的天使站立着而不是在空中飞翔,并且特瑞莎是斜卧着而不是通常所表现的跪着。这两种姿态形成的垂直线和对角线将他们牢固的相互联结在一起。而且在表情的刻画,天使平静的微笑与特瑞莎痛苦中伴随着甜蜜,形成一种更为激烈的情感运动。这件作品作为一个空间形象充满了时间的意味,但对贝尼尼来说仍不能有力的表现那种灵魂在时间中飞升的无限性,因此,他将它安置在美丽的祭坛壁龛之中。把它立在高高的祭坛之上,其周边的柱子起到一定的衬托,将其包裹。可以联想到潘诺夫斯基的话:“雕刻同周围的空间融合为一完整的视觉图画”。 巴洛克所强调的光线,在这里也特别值得注意,贝尼尼对自然光线的巧妙运用。这就是巴洛克的交叉空间,创造无限性的幻觉。
巴洛克的时间与空间中,或许,它的音乐呈现的更为清楚。较之诗歌而言,音乐似乎是更纯粹的时间艺术,虽说音乐本质上是含糊不清的艺术形式,而音乐内在的时空特质源自它既是水平的旋律又是垂直的和声。巴洛克早期在音乐方面较著名的作曲家应该算是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从他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罗兰·巴尔特认为眼睛是知觉的最高级器官,而巴洛克是可见事物的艺术,便是证明。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巴洛克的绘画艺术超越了文艺复兴时期所确立的追求和谐的准则。巴洛克绘画是凝视,是沉思,是忧郁,是激情,是欲望,是巴洛克世界的残篇断简和废墟。其绘画代表人物有鲁本斯,它是弗兰德斯画派的主将,是一位积极地巴洛克艺术大师;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法国的普桑等,他们的画作都强调光影变化,色彩也比较明快,有一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在明媚的田园风光中,四个牧羊人围在一块墓碑旁,辩读着刻在上面的铭文。这是普桑的《阿尔卡狄的牧羊人》中所描绘的情景。这幅画取材于维吉尔的《牧歌》中的文字,画中的人物安排和各不相同的姿态与表情显然具有一种叙事的含义。不过画中那十四个字母处于显著的位置,画面空间的中心。此作品以其典型的巴洛克戏剧化表现力—奔放的对角线,强烈的明暗对比,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牧羊人对于现实的死亡的突然领悟和由此而生的复杂感受。普桑不仅是巴洛克艺术的最后一位大师而且是新古典主义的第一位大师。在他的这幅作品中,普桑充分表现了他对于自己艺术的这种过渡和转化,或许,普桑所阐释的是巴洛克艺术的终结。
关键词:温克尔曼 艺术史观 古典意识
一、古典意识的建构与发展
(一)以“纯粹”为立足点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德国仍旧处在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中:经济上,尽管整个欧洲大环境上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蓬勃的上升趋势,但德国仍没有统一的关税及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上,国家分散,领地繁多,多达三百多个领土严重阻碍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宗教方面,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与势力强大的反宗教改革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启蒙运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再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欧洲,此时,随着庞贝古城的开掘,人们又对古希腊这样一个主体自由的时代产生浓厚兴趣,学术界又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论争上,这无疑对当时迎合贵族上层趣味的“伪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产生冲击。由于现实世界并没有给当时的德国的文艺创作带来可供参考的经验,在于模仿中创立新路的过程中,德国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对古典的追寻。温克尔曼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以《古代艺术史》作为他古典意识思想的集大成的著作,他用古典意识探寻古希腊的艺术遗存,用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美,去弥补现实生活的自由的缺失。在《古代艺术史》中,他明确的谈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区别性,他认为,古希腊的艺术具有一种原生的典范性,而古罗马艺术则是派生的、是模仿的,因此,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才不同于古罗马的派生出来的诗或文学,具有“纯粹”的美感。就是这种向古希腊艺术的“纯粹”性回归的过程,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奠定了基础。
温克尔曼提出的古典意识,既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缺乏系统理论而以实践为基础的古典回归,也不同于英法新古典主义的那种向王权靠拢的古典主义,德国的古典意识更为的纯粹,越过带有复制与模仿色彩的古罗马,直指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目的性也更加明确:摆脱英法长久以来的文化影响与控制,走上独特的、带有德意志文化标签的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上来。
首先,莱布尼茨以“单子论”学说,奠定了德国在文学与哲学学科上的理性主义的基调,对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也将理性主义作为判定的标准,温克尔曼的思想自然也深受莱布尼茨的影响,他认为,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正是由于以理性为创造内核,才使得其造型艺术具有纯粹、高贵、静穆与节制等特点,才使得古希腊的艺术具有理想美的特征。其次,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正是在莱布尼茨“单子论”学说的基础之上将其理论哲学化、系统化,才第一次真正将美学学科独立的展示在大众面前。受鲍姆加登的影响,温克尔曼在对造型艺术的解读中重视感觉与表现,强调将个体美与理想美相结合,由此开创了以艺术风格的分期及解读作为研究的中心,以发展史、风格史带动整个艺术领域创作的研究。
二、古典意识的审美诉求:基于启蒙视角的艺术论争
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的一句“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开启了考察诗画关系的历史。于十六世纪发现的拉奥孔的雕像群堪称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杰作。在启蒙时代,温克尔曼开启了德国古典意识的研究先河,并发表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在这两篇论文中,温克尔曼表示了他的关于诗画关系的看法。在对拉奥孔的解读中他认为,尽管拉奥孔被巨蟒缠住痛苦万分,可在雕像中并没有表现出拉奥孔的极端痛苦和强烈的感情,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微微叹息的表情,就像大海表面偶有风浪,可在深海之处却是平静如水。如此,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正是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最高追求的理想之美,由于以节制、静穆为美,他提出能代表这种最高的美的,就是神,而自然存在着的人只能不断的接近这种美,而不可能达到神之美。此外,温克尔曼还将这种静穆之美赋予了道德的内涵,认为希腊诸神正是在以坚忍之态面对困难,面对痛苦仍保持心态的平和静穆,这即是人性的最高的完善,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并不长久,而表现出这种感情的狂热的作品也是平庸的。温克尔曼将诗画理论更进一步的理论化,而莱辛则是在温克尔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美与真的联系。在他所发表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一文中,提出了不同于温克尔曼的“道德决定论”的“艺术决定论”。莱辛认为,尽管表现出英雄的软弱,可这并不影响英雄履行自己的职责,具有英雄般的行为,却也有普通人应该有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一个真正有人气的英雄。雕刻成的形象只是停留在了哀痛到达顶点时的一刻,而哀伤只会破坏美感。在莱辛看来,具有人同样的激情与喜怒哀乐才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这更代表了一种进步的观点――不以抽象的圣人标准将所有人物套上道德的外衣,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与创造性、改革性,对个性化的特征更加包容,这更加是一种回归古典、回归希腊的精神。
在《古代艺术史》中,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前古典期、古典时期、古典后期以及希腊化罗马期,与此相对应的产生出了四种风格:远古风格、崇高风格、优美风格、模仿风格。在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深入研究中形成了系统的风格理论。
第一阶段远古风格主要是指菲迪亚斯之前的艺术风格,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古钱币形成,温克尔曼认为,这一时期在古希腊整个艺术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且认为这一时期的风格刚毅有余但优美不够;第二阶段崇高风格是从菲迪亚斯至留西波斯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古希腊艺术的鼎盛时期,风格从刚烈逐渐转向柔和,真正表现了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特征。第三阶段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在阿匹列斯到达繁荣,优美风格时期较前两个时期更令人感到愉悦。第四阶段是希腊化罗马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模仿为主,而艺术的衰落也由模仿开始,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模仿仍是以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为主,因此,这一时期仍旧保持着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温克尔曼用发展的眼光划分了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分期,而这种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在赫尔德那里进一步的系统化。
受维柯思想的影响,赫尔德也将历史看做是由理性导向的、不断趋向完美人性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诗的时代、散文的时代、哲学的时代逐渐演变。在《没落的审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荣的原因》这一著作中,赫尔德并不赞同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看做是人类艺术的最高峰,他更加客观的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果。在对从古希腊至近代艺术成果的分析中,赫尔德得出,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由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正是具有了良好的审美趣味,才使得古希腊艺术开出美丽之花,而这样的审美趣味也会如植物一样经历成长到衰败的过程,也就是会出现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模仿之风。赫尔德还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不可能会重新出现的,随着时代变化会出现新的审美趣味。其次,赫尔德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天才,而天才则是新的审美趣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用这样的理论,反对德国机械、僵化的一味模仿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教条陈规,将审美趣味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去考察,探讨艺术自生的发展过程,将艺术的历史观的方法传播开来,使得启蒙主义在德国有了更具民族化的发展,并由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
三、古典意识的文化影响
青年时期的歌德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在那里接受了最新的启蒙思想,他以一种难得的热情,醉心于造型艺术特别是建筑的研究当中。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们的抽象的理论建构,歌德更加注重从对艺术的切身体验中获得结论。温克尔曼、莱辛等人开启德意志民族的独立之旅,歌德也同样肩负历史重任,企图用艺术与文化使德国走上民族独立发展之路,并与席勒一起将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推向高峰。歌德的整个艺术研究,是以“特征说”为基础。他认为,那种能显示出特征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而特征则与个体的情感密切相关,由此丰富了温克尔曼的艺术理论。在《论德意志建筑》中,歌德关注的焦点转向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阐释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造型艺术的理论。歌德提出,巴赫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可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的杰作,并在这篇著作中体现了歌德古典意识,他提出比例和谐的重要性,在建筑中表现出来的各部分的完美的比例,合乎古典主义的自然法则,歌德认为,依照美的比例建造的建筑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完美的比例则体现出了最完美的真与美的关系。歌德以对哥特式建筑的赞美抨击了中世纪以来的日益僵化的艺术模式和萎靡迎合贵族的巴洛克艺术,目的则在于唤醒独立的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使德国冲破桎梏,走上民族发展的独立之路。
从温克尔曼开始,德国的古典美学就开启着反对巴洛克艺术的传统。同样受温克尔曼的影响,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深深打上了历史主义的烙印。他所提出的绝对精神具体化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而绝对精神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存在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而由于艺术所表达的是理念的感性的一面,因此,艺术存在于绝对精神的最低一层。温克尔曼将历史发展与艺术变化相结合,将艺术看做一种有机的整体,将时间顺序与空间逻辑相结合,这无疑是温克尔曼的一大贡献,到了黑格尔这里,他同样继承了温克尔曼的分期方法。黑格尔根据在艺术内容中表现理念的不同方式,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作为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象征型艺术中的理性尚在抽象阶段,仅仅是随意的表现出形象而理念与感性形象并未分离,这一类型的艺术多与建筑相对应;古典型艺术比象征型艺术更多的将理念与感性内容结合起来,多出现于雕刻艺术当中,古典型艺术将精神性的理念更多的融合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中,使自然的东西在这种形式中统一的理想化,从而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浪漫型艺术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理念与精神的统一破坏,精神返回到内心生活,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自由,外在的形式无法捕捉精神的丰富性与无限性,这种类型的艺术多体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黑格尔将美学进一步哲学化,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艺术之美就体现在了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内在与外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美与艺术的本质就是感性形式与内在绝对精神的统一,黑格尔向我们展现了更为清晰的艺术史的演变轨迹。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资金资助“古典主义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回声――以叶芝、艾略特、奥登为中心”[项目号:YJSCX2016-044HLJU]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译,温克尔曼.论古代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杨自伍译,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丁世中译,斯达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童庆炳.文化与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仙作 传统家具文化 内涵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其独特的造型、精巧的结构,凝聚了中国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仙作,是发祥于福建仙游一带的古典红木家具工艺制作流派,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有着实用、鉴赏和收藏的多重价值。“仙作”红木家具用材考究、工艺精细、形态儒雅、气韵仙逸,含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是仙游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不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品N繁多、技艺精湛,而且融合了仙游地区传统的雕刻艺术、国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于一体,利用材质的天然特性,发挥刀痕凿迹的木趣与其年轮木纹材质肌理的木韵,营造出三维艺术的特殊效果。
一、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形成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遗忘的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在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的感召下,重新回到了中国文化圣坛。
笔者从众多专业学术期刊论文中查阅大量文献史料,力争能够全方位探析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文化内涵,经过不断总结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以及审美思想四个方面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然而,发展至今,由于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绝大多人都不了解家具的文化内涵,就开始模仿生产加工,只注重材质的贵重,照搬照抄,而忽视了古典家具制作需要考究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中所承载的宗教、人文、哲学、道德思想。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被视为核心思想,主张追求和谐一致的理念,包括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以及人的身心更要保持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红木古典家具制作影响很大,要求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木本身的自然美,合理运用原木材质的色泽美和纹理美,同时在不影响器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于局部的细节,可以适当雕饰一些纹样装饰,显得素而不俭,表现出精美且不繁,达到与自然之物的和谐。其次,对于一些家具在整体造型和装饰部件的设计上,还特别考究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哲学思想。就像传承至今的经典款――圈椅的设计,就是上圆下方的造型,蕴含了“天圆地方”和“承天象地”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主张的主要思想之一,指的是在形式上要讲究中正的态度,而在内涵上要求做事保持适度而行。这种思想体现在传统家具上,就是选材的色彩既要厚重还要不沉闷,华美而显得不那么艳俗,在造型线条设计上讲究寓情于理、寓动于静,就像有些家具的腿部,有马蹄形、三弯形,还有一些椅子的搭脑和牙板的曲线设计,要求严谨的比例和弧度。
对于宗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就更加深远,早在汉代之后,中国的宗教文化就形成了以儒治世,提倡礼仪待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主张修身养性的理念。这种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对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对于椅凳类家具的布置格局和构造制作上得到充分体现,在造型设计上,主要采用曲线和直线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就体现了宗教文化中的柔中带刚,顺应自然,虚中见实和抱朴守真的价值观,综合展现了直线和曲线的设计优点。在椅凳类家具的陈设上,讲究文左武右,以东为左、为上的观念,充分反映了礼的规范。
此外,在审美思想上来说,自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后,人们的审美思想与时俱进,在传统家具的审美需求上,除了要有实用的使用功能外,还讲究家具的各个部位要有艺术的体现,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对组成构件进行装饰,或雕刻,或彩绘,亦或镶嵌,选取人物、花鸟、神兽等吉祥题材,整体比例设计与其使用功能相结合,让器物兼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着重表现传统家具的稳健凝重,线条设计的简洁流畅,力求形式与功能一致,让人在视觉审美上具有舒畅感,达到舒适宜人的效果。
二、“仙作”家具文化的内涵特征
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家具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是所有流派家具设计的思维源泉。“仙作”红木家具在设计制作上,尤其考究,要求首先要深入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核心思想,其次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并结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把中国传统家具文化讲究的含蓄内敛、适度稳健在“仙作”红木家具上进行充分的表达,传承“意境”之美,创造“雅致”之美。
“自然天成”是“仙作”红木家具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仙作”红木家具选材考究,主要采用质地坚硬、纹理优美、富有光泽的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等高端红木制作而成,合理运用木材本身的色彩和肌理之美,通过对木材表面进行打蜡抛光处理,以此展现材质的色泽和亮点。此外,“仙作”红木家具在外观造型设计上,擅于发现提取美学元素,特别是对于那些优美木纹的处理,遵循自然天成的原则,巧妙拼凑带有花纹的面板,赋予了家具自然流畅的审美感,从而达到自然素朴之美的意境。例如,“仙作”红木古典家具《鹤舞松风顶箱柜》,以大红酸枝为料,色彩优美,其柜门采用浅浮雕技法,雕刻刀法圆熟流畅,鹤舞松风图案栩栩如生,造型简洁明快。经过抛光处理后的表面,光滑流畅,且雕刻的松鹤图案极具神韵感,在造型与装饰上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在材质选取、工艺制作、图案雕饰上,充分展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家具文化韵味,是一件精工细作、韵味十足的精品。
其次,传承中国古典家具结构严谨的造型比例、精妙无比的卯榫结构和精湛的雕刻技艺的制作技艺是“仙作”红木家具文化内涵的第二个特征。“仙作”红木家具制作,各个部件通过榫卯结构进行结合,牢固且耐用,整体造型在力学角度上,精准巧妙,同时采用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对局部加以雕饰,雕工精美。如,“仙作”红木古典家具《精雕竹节十三件套沙发》的制作,将整体比例、尺度与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其椅背采用独特的弧度设计,与背部曲线完美结合,针对不同部位的接合处,采用各种不同的榫卯结构,牢固且美观,展现了稳健凝重、简洁流畅的舒适感。
将国画艺术通过传统的雕刻技艺体现在家具上是“仙作”红木家具文化内涵的第三个特征。“仙作”红木家具是发源于福建仙游的一个家具门派,由于吸取了仙游国画大师李耕的国画题材,与家具制作巧妙融合,因而产生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仙作”雕刻技艺主要传承于洋塘雕花和粗茶派雕工,前者早期是一门传统的建筑雕刻艺术,以“精微透雕”闻名遐迩,擅长雕刻花鸟,而后者则檀长人物雕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刀法流畅。上世纪中期的时候,很多仙游洋塘艺人和国画大师李耕,由于是相邻乡镇,交情很好,因此洋塘艺人在创作时就逐渐结合李耕国画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尤其是雕刻的花鸟题材,很多是通过临摹李耕所创作的花鸟画稿进行雕刻而成的。
承袭古典艺术精粹,艺融儒释道是“仙作”红木家具文化内涵的第四个特征。“仙作”红木家具融合三教文化,儒家的中正之风,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空灵禅意,在方寸雕板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儒家讲究中正的思想,受其影响,“仙作”雕刻的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就展现出了庄严肃穆,沉稳典雅的艺术特点。道家讲究追求道法自然的意境,因而“仙作”雕刻艺术上也就表现出了雅逸淡泊、淳朴幽远的特点。佛家讲究清静无为,由此对“仙作”雕刻表现艺术的影响,就具有一番禅意空灵,韵味悠长的特点。
“科幻电影”就是“科学幻想电影”,目前主要从超现实的虚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做幻想式的描述。科幻电影是电影史上出现最早的类型电影之一。在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中,科幻电影是历史最悠久且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片。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科幻电影的萌芽期。19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cinematograph,标志科幻影片的问世,但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影片。1895年的《机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开山鼻祖,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的自动化工厂景象。1902年的《月球之旅》,标志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同时也被誉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科幻电影蓬勃发展时期。随着科技水平的革新,题材呈现多元化,其放映时间从数分钟延长到数小时,技术从无声走向有声,场面趋于庞大壮阔,蒙太奇等电影理论也逐一出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好莱坞科幻片的繁荣期。也许是由于人们心里笼罩着的冷战恐惧阴影加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幻电影稳步进入成熟期,在电脑特效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画面更加精真,视觉效果更富冲击力。如《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异形》《银翼杀手》《终结者》等。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电脑特效和信息技术发挥到极致。2003年以来,以欧洲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其中不乏法国《女神陷阱》、俄罗斯《守夜人》、美国《阿凡达》等优秀之作。相信不久的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海外片场将挑战好莱坞,科幻片多元化时代即将来临。
二、科幻电影服装的艺术特征及作用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装设计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设计不同。它是为人物性格塑造及剧情推动而服务的,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是镜头语言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科幻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影片,幻想是科幻电影的主题,具有新奇的特点和强化的视觉冲击力。一般来讲科幻都是与未来相关的,所以我们常看到的科幻电影中的服装几乎完全没有限制,不像其他现实题材的电影需要考虑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等背景。因此科幻电影的服装设计有更大的空间,更强调设计感,也更具后现代特征。其营造的超级视觉效果,在服饰设计和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上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功效,使完全虚构的幻想世界中的角色真实可信。所以说成功的服装设计会为影片增色,而一旦失败则会影响整个影片的表达效果。
三、后现代服装的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爱)相对论,(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对传统理性主义的绝对性形成巨大冲击。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等内容被后现代主义吸收利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处于游戏中,风格的丢失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游戏”是后现代时装设计的典型特征。它可包容任何形式,利用传统而又彻底改造传统所呈现的破碎的不连续的展示的不确定性,来强调个性的突出以及设计的极端化。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服装设计的相结合说明了人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左右它强调疯狂、颠覆、“非理性”;现在它所要表达的是随意与自我的重新诠释的“非理性”。无论是思潮或是运动都会随着人们不断进步的文明而进步和改变。后现代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世界不再有中心,艺术不再有潮流,“怎么都行”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无限包容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这也正好与科幻电影服装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四、科幻电影服装的后现代艺术映射
服饰美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后现代服饰观”中吸取丰富的服饰设计语汇、表现方式等有用成分,符合服饰创新的需要。“科幻服饰观”在后现代服饰观与现代服饰观相互冲突、交融、互补中,呈现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的内涵。后现代服饰观与科幻服饰观最终以相互交融的新的服饰观推动服饰创新。并在新的服饰观与服饰创新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共同发展。
(一)服装中的波普艺术与欧普艺术
波普艺术又称“新写实主义”或“新达达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流行于美国。是指大众文化(流行性)及当代都市环境中的流行性现象,这些都是波普文化的载体。波普是由英国劳伦斯•艾罗伟发明的一个词,指通俗的大众文化,其设计强调趣味的新颖与奇特,充满了对传统的反叛,主要内容涉及反美学问题。《剪刀手爱德华》中带有戏剧性的设计,广泛采用金属和皮质材料等。在服装上应用浮雕感皮质纹样图案和靴子,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另类视觉效果。欧普艺术亦称为视幻艺术和光效应艺术,《蜘蛛侠》以抽象形态出现利用几何图形和色彩对比产生形和光的运动。造成视觉错乱,并与蜘蛛图案呼应创造了新的秩序,它既是欧普艺术的体现,也是波普艺术的体现。
(二)服装中的嬉皮与朋克
作为60年代亚文化群体的嬉皮士,其服饰符号在科幻电影服饰中受到关注和采用。朋克服装怪诞,印有刺眼的图案和文字,下身穿紧身裤长靴。发型古怪、染发,对80年代以后的时装有非常大的影响。90年代初服饰又向70年代回归,新朋克风格开始流行。服装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内衣外衣化、粗犷反朴,旧物再利用、透空现象、重新加工,留有未完成痕迹如针角、无边、破洞等以及古典艺术样式拿来再加工。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派的视觉元素进行无序组合形成折中的戏剧性组合。《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身上那种集合了唯美和凌厉的哥特风格,背带+衬衫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绅士风格,给人以嬉皮印象。但是德普却演绎出了哥特味道化妆和造型把本来正常的一套衣服演绎出“离经叛道”的效果。《银翼杀手》中女战士的服装以自己独特张扬的标签深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在现实和幻想之间找到了传统与另类的精髓,爆发了人类最个性最反叛的创意之灵。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才思充满着朋克风格。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如此盛产以纯粹设计精神打破世人所有想象极限的设计大师。
(三)服装中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运动。最初起源于文学作品,后来在视觉艺术中被广泛运用,同时在科幻电影中也体现了这种意识形态。20世纪30年代,超现实主义发端以来,它的概念性思维波及整个艺术领域,在科幻电影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超现实主义理念也使时装本身发生了观念的更新变化。在《生化危机》《星球大战》中超现实主义风格被运用在服装上,采用了奇异的剪裁修饰和强烈造型,给服装设计带来更多新颖的打破常规的创意和设计理念,超现实主义对于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推动时装的革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移魂都市》试图通过对眼睛的巧妙蒙骗寻求奇迹和梦境,将体现视幻技巧并且带有喻示性和幻觉色彩的图案贯穿于服装中,其极富迷惑力的表现手法运用体现出设计师的思想,服装不仅仅是一个穿着物,更是穿着者心境的载体。《机械公敌》中的肌肉模型式的服装,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与服装结合能给人以一种新颖视觉美感和体验,在色彩表现上,超现实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师的直觉感受,表现出视觉的强大冲击力。作为表达灵感的一种方式,超现实创作手法只是表达一种概念。超现实主义设计师大胆摄入于人的精神世界,以各种奇特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设计来试图呈现人类潜意识梦幻世界和某种精神文化。
(四)服装中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亦称“构成主义”,是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流派,1913年至1917年间在俄国形成。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在服装中表现为大胆的几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运用。在《星际之门》中具有未来意念的外太空人员服饰,大量的贴身皮革或反光涂层PVC,进行几何形式的设计,构成了明显的结构主义特征。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是由解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解构”的含义为“解开、分解、拆卸”。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是在反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说到底解构的问题是一个打破固定模式,开创多种多样可能性的问题,其结果常常是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解构主义作为科幻电影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偶然机遇、荒诞组合、随意堆砌、解构中心、解构抽象、解构具象等手段进行创作,寻找艺术支点。它是对传统意义的解构,也是对于时装结构的解构:重新切割组合或非常规的改造。这些特征在科幻电影中有着具体的表现。《X战警2》和《加勒比海盗》中对结构进行了新的解构,雕塑感效果处理增添了一种戏剧性的强调作用,极其干练的造型和多变的结构分割方形的袖头和绗缝细节,打造出雕塑感的前卫、时尚科幻感服装概念。《贝奥武夫》中将简洁的结构和流畅的造型、创新的面料与若隐若现的人体完美结合,向人们诠释了解构主义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