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茶文化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些年高校都相继增设了摄影专业,在摄影专业中《建筑摄影》是摄影专业的必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摄影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学习兴趣,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而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是课程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需要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茶文化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机制。
关键词:
《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
3.3培育耐心功能
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
总结
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怡洁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影视摄影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毕雪微.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4):174-176+183.
关键词:在杭大学;茶文化;现状
本文受到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校开放实验项目资助:杭州大学生茶文化调研与宣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0日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茶”饮品日益受到其他饮品冲击的今天,茶文化为经济带来的影响还有以前那么深刻甚至不可少吗?作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群体代表,大学生又是对茶文化的了解如何以及持怎样态度?本文通过对在杭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共获得500问卷,试图寻求答案。
一、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现状
1、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表1)从表1看出,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4对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有限,能认识到饮茶对于身体有益的比例仅为33%。可见,茶文化在大学生中并不普及,真正了解茶文化的人还很少。大部分人对茶的了解仅限于日常所见广告,只有极少数人能主动领略中国的茶文化。但是调查表明,大部分人愿意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和好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对喝茶好处的看法。(表2)茶饮品对于人体有诸多益处,然而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喝茶益处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喝茶有利于提神醒脑,但是对它的其他作用并不了解。全面宣传喝茶的益处,让茶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习惯仍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杭州很多知名茶馆,均在茶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在调查大家对茶馆的消费认可度时却发现如下问题:44%的同学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去茶馆消费,仅有13%的同学有消费意向。通过访谈及事后调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同学潜意识中认为茶馆就是老辈人的消费去处,茶馆活动就是曲艺、弦歌、博弈,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有很大误区,改变消费认知势在必行。
调查还发现,男生中有17%的选择去茶馆消费,有40%认为不会去消费的,43%的同学是不明确是否会去消费。在女生中,选择茶馆消费的不到10%,不去消费的占48%。前后对比可见,虽然女生喝茶比例多于男生,但是去茶馆消费的意愿不强。部分女生喜欢自己泡茶,而不喜欢茶馆的氛围。如何改善茶馆一贯的宁静养生而相对缺乏活力的氛围进而增强吸引力,是当下茶馆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3、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茶文化。(图1)为了研究在校大学生对茶叶的兴趣所在,在问卷中设计了“最有兴趣了解的茶叶知识”。通过调查得知,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茶道茶艺最有兴趣,其次是茶叶的冲泡方法,占27%;再次为名茶分类,占17%,接下来分别为茶具茶器和茶史渊源,分别为13%和10%。我们认为与受调查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的对茶叶的认识有关。认为熟悉茶道茶艺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方法,大学生们普遍对其感到很有兴趣;对茶叶本身感到有兴趣的同学则对茶叶的冲泡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愿意了解名茶分类的同学,则希望通过辨别名茶及其分类,能彰显其较高的品味;而对茶具茶器的了解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有益于泡出更好的茶叶;了解茶史渊源则能对茶叶本身能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是否知道茶叶分类的问题,51%的同学表示完全不知道,45%的同学认为知道一点点,剩下4%的同学则都知道。可见,茶叶的分类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还依然是一个盲点,茶知识的普及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不外乎茉莉茶、茶等花茶,还有铁观音等绿茶以及普洱茶等红茶。因此,鲜有大学生愿意进一步深入了解茶叶的分类等更为详细的茶叶知识。茶叶知识内容丰富,并且富有内涵,深谙其道更能体现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因此,大学生们都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茶叶进行较深入的探索,领略其精髓,提升自身修养。
从图2、图3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饮茶者中有89%的对泡茶工具有要求,对器具的选择:龙井、碧螺春一般用玻璃杯较好,瓷器器具最好用来泡绿茶,陶土器具的用来泡台湾乌龙茶。选择绿茶的有140人,与使用瓷器的数量差不多,这说明大多数人还是知道茶具的正确选用。此外,用金属器具泡茶会损坏茶里的微量元素,不利身体健康,而有21人没有这种观念,说明部分大学生完全不懂茶具,对茶具没有要求的也有48人,他们都是不常喝茶的人。总的来看,大学生对茶具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于如何使茶的微量元素发挥到最高尚且没有概念。所以,从茶叶消费的角度上,可以在销售茶叶的同时进行茶具科普,为他们讲解茶具的重要性,增进与同学们的亲近感,同时实现双重营销的效果。(图2、图3)
4、大学生认为普及茶文化的必要性。(图4)当问到普及中国茶文化是否有必要时,2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56%的人认为有一定必要,只有约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推广茶文化。大多数大学生在谈及中国茶文化时,都认为茶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茶文化集儒、释、道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茶文化中的淡然、超脱,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普及中国茶文化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建议
针对目前杭州发展结合茶文化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茶话活动。茶话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曾作为各种达官贵人家中结交朋友,显示自身修养的主要方式。现在开展这样类似的活动,花样可以更多,既符合茶文化的传统,也满足了人们推陈出新的需求。
第二,每年新茶出产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制茶、品茶活动。杭州产茶基地众多,已有不少农家乐在每年新茶出来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活动,让人们在采茶的乐趣中了解了茶文化。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开展类似活动,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吸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合理选择宣传主体,达到宣传效果。杭州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浙江省内,对于茶的了解相对较多,对于各种茶文化活动也更有认同感。选择他们作为茶文化活动宣传的主体,进行针对性营销,能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8.
关键词: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2X):63-64.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育;交流;影响力
作为外语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其教学质量的目标驱动下,需要突出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通过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促使我们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现实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色彩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的来呈现出来,如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过级率、增强大学生的考研英语实力。在这样的教学目的影响下,整个教学生态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具体反映在:重视词汇、阅读、写作训练,并借助单向度的听说训练模式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事实证明,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将英语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之中,那么也就无法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力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茶文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入手来展开主题讨论。
1茶文化交流的功能定位
在有效发挥茶文化交流影响力之前,需要对茶文化交流的功能进行认识和定位。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建立文化共性的功能
主体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需要拥有共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信息交互中产生共鸣,进而驱动主体之间不断去强化交流的意愿。不难发现,在这一方面茶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出产国,在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中也积淀起了大量的茶文化,其中包括显性和隐性等两个部分;并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熏陶下,茶文化逐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具有国民特性的心理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具有文化共性的功能,这将帮助大学生自主完成茶文化的交流活动。
1.2搭建交互平台的功能
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共性,构成了大学生进行茶文化交流的现实基础。但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这种交流活动。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视点,或许有同行会指出应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若是这样,仍将促使英语教学陷入到封闭循环的泥淖之中。因此,借助品茗和茶道文化,便能为大学生进行交流搭建起良好的平台。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品茗是一件十分休闲、愉悦的事件,而这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体验。
1.3形成延伸教育的功能
延伸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向,将茶文化交流从常规英语教学中拓展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将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能为大学生建构起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延伸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茶文化所固有的生活性,便能承担起这样的功能。
2定位驱动下的影响力分析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驱动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影响力分析:
2.1形成趋同心理素质的影响力
相似的文化心理对于个体融入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信息交互时也不会出现排斥现象。这样一来,将能使大学生在围绕着茶文化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好的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再者,由于国人与英语国家民众的思维习惯不同,以及对特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传统那种基于国外视角下的信息交流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就直接弱化了他们在掌握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绩效。由此,茶文化提供了基于趋同心理素质下的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2形成英语开放教学的影响力
打破现有的英语教学封闭型色彩,才能拓展英语信息交流的容量,也才能减少“哑巴英语”对教学的干扰。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影响力呢。第一,以品茗为载体的茶文化信息交流,本身就因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束缚而具有开放性。第二,茶文化所含有的思想文化元素,又为形成英语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可见,无论是在茶文化的形式表现,还是在茶文化的内容显现等多个方面,都将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2.3形成英语生活教学的影响力
本文所指代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那么大学生在学习中必然需要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前面已经提到,在“互联网+”时代下跨境电商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学生无论是基于跨境电商的创业活动,还是利用这一电商平台进行消费,都需要拥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
3茶文化交流影响力的应用问题思考
这里就需要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将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来。为此,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3.1课程内容的导入方面
显而易见,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属于课程创新范畴。那么在确保课程创新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就需要解决课程的导入问题。或者说,茶文化交流应主要针对英语教学的那个和那些版块,以及如何自然的引出茶文化交流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受困于“哑巴英语”的制约,所以在课程创新中应突出破解这一短板。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可以着力发挥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3.2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需要着手解决茶文化交流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前面已经指出,课堂环境无法支撑起品茗所需要的氛围和物质载体。但若是满足品茗文化的需求,那么也就必然会打破现有课堂教学的内在平衡。因此,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能单一依靠英语教学来完成,而需要获得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撑。
3.3文化交流的指向方面
“茶文化交流的指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以怎样的文化信息,来与英语听说训练进行对接。首先,听说训练需要在循序渐进中来完成,再者还需要控制它的难度进而来适应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因此,茶文化交流的指向问题,则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思考为下文实施方案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但在突出课程创新的可操作性上,还需要充分依靠一线教师和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4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
笔者面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创新工作时,存有这样的看法:即课程创新的目的应在于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为了完成创新任务而不顾所在学校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诸如不少高校在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分层教学而言,其从逻辑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却因对学生的分层缺乏科学依据,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层还有待商榷,所以就导致了这种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应是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
4.2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出,需要改观现有的听说训练图景,毕竟以国外元素为主线的听说训练,只能是邯郸学步的效果。而将听说训练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生活能力训练相融合,则需要开辟出英语听说训练的新图景。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重视茶文化与大学生生活经验的匹配,使之在茶文化交流中能形成知识共性。第二,茶文化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将能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并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4.3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
将茶文化交流与大学英语相结合,应超越课堂教学的束缚。因此,这里可以充分挖掘专业实训教学的平台功能。那么这也就需要一点,那就是建立起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在物流实训范畴内建立起品茗项目,并严格设计项目的实施方式和主题内容。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必然需要在进行茶文化交流时使用英语。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实训实施前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
4.4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用英语来进行茶文化交流,除了需要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外,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进行茶文化信息提炼和梳理。为了与大学生现有的英语一般能力结构相匹配,茶文化信息可以从“茶文化与内心感受”、“中外茶文化异同”等环节来进行提炼。因此,关于这一点还需要依赖集体备课来实现。
5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此,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第二,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结合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这里需要注意,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最后,建立多部门的协同作业模式十分关键,所以在开展英语教学创新时,教务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另外,在实施课程创新时还应充分承认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
6小结
本文认为,为了改观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重视茶文化交流对英语教育的正面影响。为了更好的获得这一影响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26-27.
[4]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5-56.
【关键词】 茶艺;传统;茶文化;创新
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摆在我们现代人面前的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话题。“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伴随着现代茶叶的发展,茶艺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自此之后,“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
有关“茶艺”一词的定义,《中国茶道》的作者丁文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便成为一门技术。学者寇丹将茶艺理解为茶人根据茶道规矩再经过艺术加工向宾客展演茶的冲泡、饮品等的展示,在最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茶艺的定义为泡茶与饮茶的技艺。当代学者对“茶艺”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是看法大体一至,即“茶艺”主要指茶叶的制作、冲泡和品茗的技术。
“茶艺”的内容总体来说可归纳为三大部分:技艺、礼法和修道,技艺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指礼仪规范和习俗;修道是指个人对生活道路、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候选,古人的“茶道”与今天的“茶艺”是有区别的,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古人更偏重于“道”即泡饮茶的精神追求,后人更注重泡茶的技艺和品质也就是“术”,提倡“道”“术”并进,“道”“术”同兴。从古代至近代,对国民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政,以仁治人”。强调“修已爱人”、“看自省慎独”,将建立一个有文化修养的高度文明社会做为理想目标,茶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提神益思有十分好的作用,因而倍受推崇,当时的文人雅士大多都爱饮茶,擅于烹茶,更甚者对茶的历史文化、茶的生产加工都有所了解、精通,他们深信“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其中正是融入了儒家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补充,道家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向往和精神追求,道家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充分说明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道家主张去尘脱谷,恬淡无为,通过养生达到健康长寿,这种理念与茶的本质不谋而合,茶能使人心静、神清气爽,在对茶道、茶事的进行过程中,能净化人心,除烦杂之念,对道家来说,无疑是最佳的修行辅助。
佛家有偈语“禅茶一味”,证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是互相融合的,“禅”与“茶”的最终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茶中可悟禅意,在禅中可悟茶道,达摩祖师曾面壁修行、调心,困顿乏力之时全靠茶去其昏滞;唐代高僧怀海禅师修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赵州和尚赠与众僧的一偈“吃茶去”,产出“万物归一,万世流芳变不离其宗”的真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宗,儒、释、道三家与茶文化水融,相辅相成,进而产生了禅茶文化,其结合了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包含了“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社会功能。
茶艺随着喜爱的人越来越多,茶艺的形式也随着日常生活、社会应用的增多而演变多种多样。谈到茶艺,人们往往联想到气质高雅的茶艺师,合着悠扬的音乐,向宾客展示几个夸张的泡茶动作,这种认识如今已变得很片面,茶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生活艺术,其最终目的是要了解茶、泡好茶、享受茶。随着时代进步,茶艺不再是少数人了解和享受的一种表演,它正逐渐演变为大众生活方式,是技艺与美学相结合的生活艺术,富有情调、健康、时尚。茶形式大致可分为:舞台表演型、生活待客型、推广营销型和修身养性型,多种茶艺形式的开发、推广和普及,对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茶艺的形式虽多,但都遵循同一基本特征,即茶六要素,一、人之美。学习茶艺,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有良好的气质,仪态要端庄、大方,言辞文明礼貌,举止得体,不亢不卑,最重要的是对茶有一定了解,在茶艺活动中能讲解一款茶的基本信息;二、茶之美,即选一款好茶。现代茶艺对品饮环节相当重视,能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人群选择沏泡合适的茶,对茶艺活动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作用;三、水之美,泡一壶好茶,选对水是一重要条件,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汤的色、香、味,清代好茶之士张大复曾说过“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四、器之美,茶艺活动中器具是必备的,是人们能直观所见的,茶具的选用能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能体现茶艺活动的主题,同样需要就时应景,应不同的人来准备。另外,茶具的清洁工作亦十分重要,用洁净无暇的茶具泡茶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五、境之美,针对不同的茶艺活动,对茶席做出相应的布置,增强茶艺演示的视觉美感;六、艺之美,其包括了动态美、内涵美和神韵美,现今,“鲤鱼翻身”、“凤凰三点头”之类的基本动作已落入俗套,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要求。应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味地遵从老套路,难以提高茶艺演示的品位。精神层次过低,更谈不上体现出神韵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神韵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同小异的表演动作则限制了神韵美的显现,由此,茶艺师的个人修养和对茶的感情变得尤其重要,优秀的茶艺师要能通过外在的表演形式将茶的文化,茶的精神和人性的美好凸现出来。
茶是一种代表和平的绿色健康饮品,是大自然馈赠的一份珍礼,中国茶文化的仍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习茶、懂茶、以茶育德、以茶养德,弘扬茶文化精神,让祖先传下来的瑰宝―茶文化精神不断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Q: 酒店和家对于你来说有何不同?
A:我这么多年一直生活“在路上”,经常对家里和酒店有种轻微的模糊感。基本上,我认为酒店应该是可以把人照顾的很好,同时也允许我离开以及备受启发。家是一个人的根基,未必会离开但是有一种亲密的依靠和纵容感。
Q: 你对酒店有什么样的要求吗?
A:我认为酒店服务应该是谨慎并非常专业的。小细节是需要被重视的,但并不是指有人一直在你身边盘旋。
Q: 你会希望自己住在什么样的酒店?
A:我理想中的酒店是轻盈的,有极简的设计,并且通过装饰和颜色告诉我在哪里,我喜欢传统和新事物的碰撞。
Q: 你最在意的酒店服务是什么?
A:对于我来说,谨慎细致但是专注的服务是最特别和重要的,我喜欢的另一方面是在你有需要之前,他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一切了,这种细小的预见是无价的!
Q:丽世酒店的第一期在今年9月将在茶马古道开业,你认为这对于茶文化的传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A:我认为这非常棒, 丽江丽世酒店用茶马古道这条线路作为西双版纳的亮点,茶文化的传播将会很深地影响丽世酒店所做的一切,包括把茶文化和这条线路带到一个更广阔的范畴中。
Q: 在丽世酒店应该会感受到和徒步旅行时不一样的茶马古道,会前去体验吗?
A:丽江丽世酒店给我一种,他们已经把茶马古道的地域性和历史感连接起来的感觉,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和地区,给你带来云南山区和茶马古道的初印象,答案是肯定的,我愿意在那里消磨更多的时间。
Q: 在传统古文化聚集的地方开设现代化的高端酒店,这样另辟蹊径的方式,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A:这是一个有趣的组合,古代和现代的结合。如果运用的好的话,现代性往往能在大背景下展现传统文化对于我来说细节丰富的极简主义,有的时候恰恰能激起人们对这个地区更深的兴趣,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当传统慢慢地被抹去,没有尝试去加深它的印象和重新发现它。
Q:茶马古道在你心中不仅仅是个地域称谓吧?
A:对我来说,这更多是一座文化与商业往来的桥梁,而且正处于地球上景色最壮美、最险峻难行的地域。里面不仅包含着茶或马的故事,还有语言和血缘的交融、青藏高原随时代的发展,以及云南南部和四川出产的茶叶如何影响着喜马拉雅的发展。这条路线最令人惊叹的其中一点是,13个世纪以来,途经这条路线的人口迁移、朝圣者、贸易往来等等从不间断。它将相隔数千公里的人文连接在一起,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Q: 这一路上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A:这里风景简单动人,沿着茶马古道的路线能遇到一些与世隔绝的文化,这些文化让我们感到无比谦逊,虽然故事是很简单,讲一条路是怎样影响贸易、人际关系,甚至是一个帝国。我所能感到的是对这条线路的思念,不久这条路线和它的记忆就将被遗忘,因为这条线路并没有被大多数人走过,而是作为一个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而存在。当住在这里的最后一位老人过世之后,他们的言语和记忆也会消散,这让我更加担心这个岌岌可危的伟大文化遗产。
Q: 什么样的契机令你爱上东方的传统茶文化?
A:中国茶文化以及茶本身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大约在15年前,我在台湾遇到一位来自云南的制茶师,后来他成为了我在茶道乃至生活与哲学上的良师益友。我们曾一起坐下来品茶,断断续续地持续了9个小时之久,当时他谈到了茶以及品茶的心思。除了获得味觉享受以外,茶仿佛蕴含了我认为人一生所需要的大部分品质:礼节、重视细节,以及对铸造东方永恒经典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制茶仍然是一门手工工艺。那次茶的对话开启了我对茶道、其背后的人文以及手工茶艺的探索。茶与风土人情不可分割,我认为茶的永恒魅力在于它的生生不息,多个世纪以来一直连系着你我众生。
关键词:采茶戏;高校音乐;教学模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采茶戏,最早起源于清朝,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很受欢迎,是老百姓最喜好的文化活动,其中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客家地区。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茶戏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而又相对完整的艺术表演流程,其中的唱腔、行当以及曲牌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歌舞兼有、活泼大方,与当地的文化审美密切相关,体现出当地民众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将这样的地方戏曲音乐,吸纳融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于传承弘扬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作为音乐教育的高等机构,无论如何,都有义务承担将祖国这块文化艺术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索尝试。
1采茶戏的剧种简史
1.1采茶戏的起源
采茶戏,与大量出产茶叶有关,是江南地区广大茶农在收获茶叶的时候,通过山歌对唱来抒写劳动情怀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后来,又不断融合了民间歌舞、茶灯、地方方言和曲调等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采茶戏。采茶戏,通常由生、旦、丑三人表演,在从明清年间到今天三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几大流派、四百多种曲牌,戏曲内容多为反映茶农人家的爱情收获、伦理道德等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总体上表演欢快、歌舞风趣,乡土气息浓厚,富有人情味,深受茶农喜爱,是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载体。1.2采茶戏的类别相传,明清年间,江西赣南的九龙山上,茶产量颇盛,当地茶农经常通过唱茶歌、跳灯舞、茶鼓等形式,来欢庆茶叶丰收,并在吸收了其他剧种表演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采茶戏。到了当代,通过考古、文献证明,赣南采茶戏是中国各地采茶戏的鼻祖。后来,在从清到今天的三百多年间,逐步迅速发展,对各地茶文化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多地域不同种类的采茶戏,种类繁多,地方特色鲜明。
1.3采茶戏的传承意义
顾名思义,采茶戏就是关于采茶时表现相关感情的戏曲形式,更是中国茶文化与戏曲文化有机结合的典型。在继承传统采茶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传承采茶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采茶戏的繁荣发展,也可以促进与采茶戏相关的花灯戏、花鼓戏等戏曲的进步,还能起到促进茶文化、地方人文内涵等传播的作用,进而丰富了茶农人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整合茶文化、戏曲文化、道德文化的宝贵资源,达到相互吸收、相互完善的境界。
2采茶戏的发展现状与困难
建国之初,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指导理念,使得采茶戏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直到今天,采茶戏不断走进了全国各地,并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逐步走向了世界。然而,居安思危,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采茶戏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危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采茶戏生长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存状况也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使得采茶戏的发展出现了传承断裂的问题。
2.1采茶戏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采茶戏,来源于茶,自然离不开茶的生存环境。现代社会下,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茶叶赖以生存的水土环境遭遇了无法挽回的影响。没有了茶这个行业,采茶戏将如同无源之水。所以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进而起到保护采茶戏源文化的作用。
2.2采茶戏的从业人才严重缺乏
当前,人才和资金是支持采茶戏能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人才方面看,现在的采茶戏演员主要还是年老的艺人,年轻人大都不喜欢挣不到钱的戏曲,从而出现了没有接班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资金情况来看,要想使采茶戏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就要重视采茶戏所需人才、服装、道具、剧院、传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2.3观众群体的缺失
在乡村地方,采茶戏的发展还基本维持着乐观态势,不少茶农还是喜欢采茶戏的,但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城镇人压根就没有观看过采茶戏。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采茶戏整体观众群体的缺失,采茶戏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2.4高校教育的缺失由于受西方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大都不重视传统的采茶戏,认为采茶戏没有前途,甚至感觉丢面子,不如时尚的专业更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这一方面,固然有人们不懂欣赏的原因,也有高校不重视采茶戏教育的原因。
3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采茶戏音乐的应用探索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是起着缺一不可、重要环节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其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探索加强采茶戏的教学,既加强了广大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到了采茶戏的知识,并加强对茶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的爱好与探索,从而调动学生对于采茶戏音乐教育的兴趣,从主动中提高对高校音乐教学的兴趣爱好。进而推动采茶戏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地方特色戏曲文化。
3.1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采茶戏通过三四百年的孕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高深的。所以,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音乐教学前,就应当规划出极具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选择浅显易懂的采茶戏作为教学内容,这是引导大学生初学者从一开始就认识并喜欢上采茶戏的关键步骤。高校还应根据自身水平,根据采茶戏在音乐唱腔、乐器、服装、道具等方面的特点考虑是否提供相应的教学用具,以满足大学生对采茶戏的学习需求。
3.2强化高校学习环境的布置
高校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并强化环境中对于采茶戏的布置,使学生长期处于采茶戏的渲染中,创造学生热爱学习采茶戏的软环境。走进学校,就应该在宣传栏、教学楼走廊、楼梯、电梯、教室等每一个学生可以走到的区域宣传粘贴关于采茶戏的介绍海报,提高向学生传播相应知识的频率,也可以宣传采茶戏的服装、行头等道具,让学生在日常就有所认识,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来播放采茶戏音乐,使整个校园都能听到采茶戏的音乐,营造出强有力的学习氛围。
3.3加强采茶戏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模式,通过亲自参与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戏曲文化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体验教学活动、表演特色、音乐特色,进而使我们茶文化和地区戏曲文化更加历史源远流长。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一首自己熟悉的采茶戏旋律音乐,来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也可通过音律音调,或者通过采茶戏的特定动作来助演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使不同的人对不同音乐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戏曲表演动作也大大不同。只有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当中,感受到采茶戏音乐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情绪,才能真正对采茶戏音乐教学模式产生兴趣。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教学实务中,要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创新侧重于实践转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观看采茶戏演出,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采茶戏的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对采茶戏的曲调、表演,同时也能掌握对于采茶戏中关于茶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学校教学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比如说展开对于采茶戏当中某一主题的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来源、发展过程、乐器认识、曲调了解、行当唱腔、服装道具等不同方面来讨论采茶戏的表演,让大家都能亲自来提出自己对于采茶戏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采茶戏教学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进一步领会采茶戏的艺术内涵。
3.4加强体验式教学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亲自参加的基础上可以产生最为深刻的体会与认识。那么,在采茶戏音乐的教学当中,高校也可以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自策划、组织、编舞、编乐、演出等,让学生真正体验采茶戏的表演,加深对采茶戏的理解与记忆,才能最终提高采茶戏教学的成功率。采茶戏音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并强的课程,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人与采茶戏音乐之间的互动体验与良好沟通,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摸索与实践体验中,感受到采茶戏的真正魅力。另外,还要通过探究性的语言体验、情感体验或角色参与,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与内心丰富,促进学生对于采茶戏的精神共鸣。
4结语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传播;茶文化
1茶文化背景下新媒体在电影营销中的优势
1.1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茶文化已经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尤其是社交领域,以现今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实现媒体和媒体间、媒体和观众间有效互动是非常容易的。电影的出版方和宣传方,可以及时且有效的通过网络平台将电影的各种信息传递给观众,同时在观众受到这些信息后,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反馈给电影的发行和宣传方。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强电影发行方和观众的良性互动,还可以极大的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以最早进行新媒体营销的电影《失恋33天》为例,其在电影上映前,就通过微博、人人等平台进行宣传,其信息的转发量超过两千万次,这为其上映后的票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传统的电影宣传方式都是撒网式的,是通过优秀的茶文化来保证质量。这对于宣传方来说,会浪费更多的宣传资源,对观众来说,强迫性植入宣传和被动接受也很难有好的效果。而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其根据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观众的观影喜好,从而在宣传时能更有针对性,也能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1.3具有较强的口碑传递性
现今人们的生活节奏都非常快,茶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大部分人都没有时间去阅读冗长的电影介绍。其对一个电影的评价主要来源于身边看过的人和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而新媒体的宣传方式正好适合这两点。其自身的社交属性能够将一个好口碑快速的传递给好友,而其好友又可以将好口碑接着传递下去,达到星火燎原的趋势。以《港囧》为例,其先通过部分城市的点映,在网络平台上积累了好的口碑,使得更多的观众有观影意愿。这为其大规模上映后的票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具有较低的宣传成本
传统的电影营销方式,无法与茶文化有机融合,不管是采用电视广告的宣传,还是线下的宣传,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巨大付出的同时,也不一定能收获较好的宣传效果。而新媒体营销方式,比如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微博、快手、抖音、豆瓣等,都具有较低的门槛,并且这种受众主动传播的方式也能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
2茶文化背景下新媒体在电影营销中的劣势
2.1新媒体平台乱象丛生,鱼龙混杂
新媒体多是自媒体的形式,其不仅仅有官方的宣传平台,而且有更多的个人宣传平台,并且充斥着各种大V。这就使得,官方的宣传很容易被其他的声音所淹没。并且有的宣传方,在利益的驱使下,雇佣大量的水军,营造虚假的人气和评论,恶意的贬低或者刻意的抬高某电影的评论或舆论趋势,使得观众不知道应该听信谁的看法。这些都会对电影的宣传造成恶劣的影响,并且也使得官方难以统计真实的数据和电影评论。
2.2容易引发恶劣竞争
新媒体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而现在网络环境的监管还不成熟,这就使得电影的竞争方可以雇佣“网络水军”对某电影进行恶意的中伤和诋毁,而电影的宣传方为了回击也会雇佣“网络水军”进行争辩。这就双方会在网络上形成恶意的竞争,情节严重时还会发生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的情况。以电影《关云长》为例,其在上映时,就出现了“网络水军”恶意诋毁的情况,并且其电影的发行方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两方在微博、豆瓣等公开平台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给整个网络环境的和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3造成了盗版的泛滥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虽然给电影的营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为盗版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传统的盗版传播方式只能限于网站或是个人网盘,而其特殊性也使得盗版资源的获取有一定的门槛。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盗版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并且盗版资源的获取门槛也越来越低。比如,微信上几个简单的转发就可以轻松的向上千人进行盗版的传播。再比如,现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更是支持电影盗版资源的在线播放,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盗版电影的获取更加容易,使得只会用手机的人群也可以轻松的获得盗版资源。更有甚者,某些自媒体还公开传播盗版资源。这些盗版影片的泛滥,对电影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2.4过分的宣传给观众造成心理落差
在电影上映前,电影的发行方为了获得更好的票房成绩,会过分的夸大电影的宣传。大制作、大投入等的宣传使得观众有了更高的期待,但是在真正的观影过后,便会发现与宣传差距过大,这就会给观众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观众更容易对电影给出差评,进而影响电影后续的票房。
3茶文化背景下新媒体在电影营销中的策略
3.1准确分析观影人群
茶文化不同于物资领域,属于精神层次,一个电影最终的消费人群不可能是整个社会的所有群体,其必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喜好。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得到的观众的观影喜好和上网习惯,准确的分析出观众对于电影的喜好。所以在电影宣传时,就要确定好受众人群,并根据该人群的社交方式和浏览习惯进行精准的宣传。比如电影《匆匆那年》,可以看出其受众群体就是正值青春期的校园学生,而这部分人群的常用社交方式是微信和微博,所以从这方面入手进行精准的宣传,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3.2将营销与社交相结合
茶文化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在全民社交化的今天,电影的营销只有将新媒体与社交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在电影即将上映时,可以先在网上预告,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并且还可以增加观众与观众间的互动来增加观影兴趣。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来增加观众的互动,比如转发点赞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可以让观众主动的宣传电影,在付出较少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再比如观影交友活动,可以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交到更多的朋友,这样既满足了现代年轻人喜欢交友的喜好,又可以让这些人免费的为电影做宣传。
喜欢玩,喜欢喝茶,没事喜欢和朋友相聚在茶楼聊天,再打打麻将,同时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工作能与兴趣结合,热爱生活又富有生活情趣的姑娘。
开茶楼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营业额太固定,回本会很慢】一个茶楼里有多少个包间,多少个座位,一杯茶大概的价钱是多少,通过这些就能算出一天大概有多少收入,这个收入太固定了,回本会很慢。
【茶文化太丰富,很难完全了解】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倘若开店的人不能完全了解茶文化,很难对客人有说服力。
【成都茶楼太多,很难做出特色】成都满大街都是茶楼,无非就是包间、机麻、喝茶这几个选项,很难有特色,也比较难吸引新客户。
小生意
高品质低价格的茶楼
反正喜欢,不如自己开一间
Q=《成都女报》A=桐桐
Q:为什么会想到自己开店?
A:我经常和朋友去茶楼喝茶,有时候也打打麻将,后来一想,既然自己也喜欢,不如开一间好了,又可以聚会,还可以盈利。
Q:很多新开店的人不会选择一下子开这么大的茶楼,你不会担心风险太大吗?
A:开店前有看过其他的一些大型茶楼,觉得店大了生意也比较好,心想干脆要开就开大一点,加上是几个朋友合股,大家都比较认同这个看法,就租下了现在这个店面。
Q:开店前做过市场调查吗?
A:做过,当时就了解成都市面上一些茶房的装修、档次、定价等情况,综合考虑后才开店的。我们的定位比较大众化,相比周围的不少茶楼,很多客人都觉得我们的装修和收费情况不成正比,不过也是希望通过这样吸引到更多人来茶楼。
心慈面软做不好老板
在开店前,桐桐对于一切都想得很美好,服务员要漂亮、形象好的,保安只要会看一下车就可以了。但等到实际招人时,桐桐才发现现实和想象差得太远。首先是服务员,由于服务员本身都比较年轻,加上桐桐又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人,而且没有经验,所以开店之初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导致了不少错误。“比如说员工流动性太大,很多做一段时间就走了。还有就是对她们的错误比较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奖惩制度,所以员工的也很容易犯错误。”
新店铺揽客难
对于很多新开业的店铺来说,当店主风风火火地装修好,准备开门迎客时,却发现客源并不如之前想象得那么多,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桐桐的店铺。“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客源不是太多。”桐桐表示,刚开业时曾在周围发过DM单来宣传,所以现在的客户基本都是当初新开业时积攒起来的,有的客户觉得好,也会带自己的朋友过来。“现在基本上客户都是周边的一些熟客,以及小区里的住户,不过这边小区入住率不高,所以客源也不是太多。”
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不过桐桐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现在毕竟刚开业,慢慢来嘛,不着急,生意肯定会逐渐变得更好,未来还是挺不错的。”
姓名:桐桐
职业:茶楼负责人
年龄:26岁
创业项目:茶楼
创业资金:300万元
地址:红牌楼长城西一路(家乐福旁)闲石茶肆
大女人
做茶楼是做文化
茶楼的等待时间要比其他行业久
《成都女报》说:
对于新开业的店铺来说,首要的事情就是看到不断提升的营业额。任何人在创业后都想要最快速收回成本,但是这一点对于茶楼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
曾筝说:
开茶楼的等待时期要比其他行业长很多,半年、一年甚至两年后才步入正轨的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茶楼是一个慢热型的行业,它的回报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快,所以要开茶楼,耐心非常重要。
人工对于服务性行业很重要
《成都女报》说:
人工问题是不少新开店铺的一个头疼问题,的确,想要找到一个合心意的员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也并不是没有办法。
曾筝说:
好的人工服务对于服务性行业很重要,尤其是像桐桐她们这样的高档店铺就更为重要。但对于很多店铺来说,往往会存在一个没有配备好人员就开业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那么快来赶时间开业,成都人对于服务行业尤其挑剔,而茶楼讲究的客源以回头客为主,这就更需要好的人员。首先要创办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奖惩需要分明,如果自身没有经验,可以请一个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对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给他们一个上升的空间,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消费目标要准确
《成都女报》说:
任何人开店都希望来的客人越多越好,至于确切的目标客户则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这样往往导致目标客户松散,出现客源减少的情况。
曾筝说:
在成都开得大的茶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价消费的大型茶楼,还有一种是品质高、价格也相对较高的有针对性的茶楼,例如针对商会的茶楼等。既然桐桐的茶楼软件设施和服务都不错,在现有客源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一些针对中档消费群体的优惠活动,建议她可以多和一些企业联系,企业举行年会等活动时也可以在桐桐的场地举行活动,这样一是增加了客源,同时也起到一个推广的作用。
曾筝
成都和其坊茶楼负责人
地址:
紫荆南路46号
支招语录:
要做有特色的茶楼
TPS
曾筝的创业小建议
1.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做茶楼不能什么都顾,什么都想做。要专一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和其坊的每个包间都不一样,我们的家具也全部采用红木家具,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这样的话也会带给客人不一样的感受,使其印象深刻。
2.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不管是什么档次的茶楼,软件永远比硬件更重要。而软件就是指一些小细节和服务上,只有软件跟上了,才能让客人觉得在这里消费很舒适,才会再次光临。倘若装修得非常好,但是软件跟不上,那么客人也不会再来第二次。
时间:初夏
地点:中华茶文化学会台北讲堂
主持:范增平教授
出席茶友:范增平、邓时海、林清平、许立杰、圆诚法师、王太琴、彭垣榜、杨滔、陈凤珠、黄秋香、蔡玉钗、黄含芸、胡传翼、姚秀丽、周本男等。
品鉴茶品
1、普饼青洱(邓时海教授提供)。
2、金针芽砖(邓时海教授提供)。
3、砖(邓时海教授提供)。
4、百年普洱紧茶(邓时海教授提供)。
5、东方美人膨风茶(彭垣榜先生提供)。
上述五款茶,依序冲泡,邓时海教授用紫砂壶冲泡普洱茶,范增平教授用瓷器盖碗冲泡膨风茶。每品尝一款茶后,品饮者依座次顺序发表品饮心得,王太琴老师进行古琴演奏。
开场
范增平教授:今天很高兴,邓时海教授带来他珍藏的几款普洱茶来分享。邓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对普洱茶的看法一直就不是完全一致,但都彼此互相尊重。这几十年来,邓教授对普洱茶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他撰写的《普洱茶》畅销海内外,是世界上比较系统介绍普洱茶的第一本书,不管内容如何,客气地说,至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已奠定了邓教授在普洱茶领域的地位。
几年前,我在新竹县主持国际膨风茶学术研讨会,曾邀请邓教授专题演讲膨风茶与古琴的对话,当时古琴操缦者即是王太琴老师。今天再请到王老师来,以古琴与老普洱茶来对话,更有不一样的韵味。
茶与琴的对话
邓时海教授:人的生命会不断改变,由生涩到成熟。有些文化要到某个层次,才能体味出它的内涵。不用担心,年纪到了,他们就会从可乐转到茶了。我认为现在不要再去弄新茶了,会崩盘,但老茶还是会继续看涨。茶是嗜好性饮料,人们喝茶的口味会转变,若有人能预测到下一波流行什么茶,应该会赚钱。
范老师对茶艺贡献很多,但茶艺对范老师并没有回馈。从事文化工作是辛苦的,我的心得是: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最后两袖清风。
我母亲爱喝普洱茶,我从娘胎里就开始喝普洱茶,当初收藏普洱茶纯粹就是一种难舍的心情。加进了时间元素酝酿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美的。人长大了就会喜欢老东西,而当你喜欢老东西时,就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
邓教授娓娓道来,一面品味老茶,一面听王太琴老师演奏古琴,配合着powerpoint的播放,带领与会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古老的茶山、文人的书房,体认古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怡适自得。
品鉴先从青壮年茶开始,随着悠悠的琴声渐渐进入到百年老茶,在拂面茶香、幽幽琴韵中,与会者细细品味。
1、普饼青洱,聆听琴曲《良宵引》。
2、金针芽砖,聆听琴曲《流水》。
3、砖,聆听琴歌《竹枝词》、《阳关三迭》、《峨眉山月歌》。琴声和着歌声,高亢处裂石穿云,低沉处幽咽掩抑,直是千旋百转,荡气回肠。
4、百年普洱紧茶,聆听琴曲《平沙落雁》。
邓教授一面冲泡一面叮嘱大家品赏时要特别体味何谓“舌底鸣泉”、“口齿留香”、“茶气”。享受普洱茶的原则是“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品赏普洱茶,分清“霉味,熟味,老味”;品尝老茶的心态是“重在鉴赏,在于艺术”。
品味心得
许立杰博士(亲民技术学院视传系主任):
这么优美的茶艺文化要怎么推广和传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年轻的一代对茶艺的兴趣不大,例如,我请本校茶艺队的同学吃麦当劳,同学很高兴,但请他们来我家泡茶,来的同学就不太多。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们喜欢这种厚实的文化?我校周围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我想策划举办类似这样的优美活动,或许能使学校的师生因接触多而喜欢茶。
林清平博士(台北教育大学视觉艺术研究所教授):
喝茶是雅事,人少时慢慢喝,会喝出味道来。我教的毕业班,上课前我都会先泡茶给学生喝,偶然没泡时,他们还会要求我泡。
我个人真正喜欢喝茶是大学以后的事,但本来不喝普洱茶,后来因为有个朋友在大陆做生意,他会给我一些茶,让我在我的茶艺空间招待朋友。我买了邓教授写的普洱茶书,从头看到尾,写得很好,我获益良多。
我的朋友曾评估过台湾老茶在大陆的前景,他并不看好,因为台湾老茶大多年份不清楚。我们一般人喝茶是问这茶好不好喝,商人买卖茶是问这茶好不好赚钱,出发点不同。我认为如果把茶当成投资,喝茶就会有压力,还是单纯地喝茶,才能享受到茶的美。
买菜网,成就梦想“菜生活”
文/常亮
“父母去菜场买菜好辛苦,怎么办?”“儿女尽孝心,到‘郑州买菜网’订菜,给父母一个惊喜……”这是“郑州买菜网”的广告语。三名曾在同一家旅游公司打工的大学生一起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曹非,1982年出生,“郑州买菜网”发起人,河南工业大学毕业,主要负责网站的全面建设维护以及对外营销和宣传工作。
齐志方,1986年出生,“郑州买菜网”合伙人,周口师范学院毕业,主要负责网站的美术设计和包装工作。
张冰,1988年出生,“郑州买菜网”合伙人,河南科技学院毕业,主要负责蔬菜的进货、送货和预订工作。
三人中,曹非在郑州生活的时间最长。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想开一个店。在网上搜索一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网店时,他意外发现上海有个能够网上订菜的网站。经过反复考虑,曹非决定在郑州建一个“买菜网”。
“买菜网”最初的办公地点在花园路一栋写字楼里,面积有40平方米左右。门口右侧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电脑和电子秤。与办公室隔开的地方还有个10平方米的小厨房,厨房里的橱柜上摆满了为客户精心挑选的蔬菜和鸡蛋。曹非说,每次给客户送菜前,他们都要对菜进行精心的包装,包装后的菜看起来干净、鲜艳,会给他们的生意带来回头客。
“刚开始主要靠跑腿挣点辛苦钱,菜的进价加上50%就是我们网站的菜价。”张冰是三个人中最辛苦的,他需要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然后到陈寨蔬菜市场购菜,回来后还要忙着给客户送菜。“一天下来,我能跑上100多公里。有次回来车子坏了,我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它推了回来……”
如今,网站规模今非昔比了。“郑州买菜网”经媒体报道后,多家企业、公司、卖场负责人约见曹非,提出合作,加盟“买菜网”的有面粉、可乐、鲜花、月饼等商品。“这些商品和蔬菜不一样,附加值高一些,利润也大一些,当然比卖菜赚钱。”曹非说,“我们的网站也改名了,现在叫‘菜生活’。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具有生活气息,听起来也更亲切。通过努力,我们的固定客源已经有500多人,生意也在逐步扩大,所有的商品都通过同城快递发送给客户。”对于他们来说,菜只是一个起点,将来要将“郑州买菜网”做成一个网上大卖场。
这三个年轻人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梦想不分大小,只要脚踏实地去做,就能在摸索中一步步实现。而还有一种人,不仅仅满足于创造社会价值,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前方,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深入到精神层面。就像刘文新,从一枚小小的茶叶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历史的责任感。
刘文新,“心容天下”的名茶复兴者
文/宗 正
刘文新1972年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家境贫寒的他特别早熟,他不愿意像祖祖辈辈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希望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1989年冬,17岁的刘文新带着一床棉被和仅有的300元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文新从卖茶叶和卖鸡蛋中找到了商机:当时,卖一枚鸡蛋顶多赚一分钱,卖一斤茶叶却能赚几块钱。从利润最大化角度,刘文新选择了卖茶叶。
1992年,刘文新从每年举办的茶文化节中悟出了茶叶的无限商机,并创建了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刘文新发现信阳毛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保鲜。为提高茶叶品质,刘文新组建了“文新毛尖茶厂”,投巨资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茶叶生产保鲜设备,建起了保鲜库。他还聘请全国知名茶叶专家担任公司高级顾问,改造茶加工工艺,使“文新毛尖茶”的风味、质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文新对取得的成绩从不多谈,在种种褒奖面前他显得淡定而从容,因为在他心中有着新的构想。2005年,文新茶叶的品牌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心容天下!”然而,当刘文新第一次提出“心容天下”的概念时,很多信阳毛尖企业的老总还不以为意:“心容天下跟信阳毛尖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是做茶叶的,能赚钱就可以了。”
刘文新的目光深邃得让人难以琢磨和理解,穿越了信阳毛尖的数十万亩茶园,超越了信阳毛尖混乱的现状,他把目光定格在更远的地方。接着,“心容天下文新毛尖茶”的广告词,在媒体的黄金时段不断播出。这是刘文新走出信阳、立足中原、放眼世界,打造信阳毛尖国际品牌的“大转折”。他依靠信阳这个根据地,通过加盟连锁启动河南直至全国文新茶市场。
与“文新”茶叶比冀齐飞的是文新茶文化。2000年至今,刘文新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中原一流的多家茶艺馆,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全国百佳茶艺馆”。他不是在经营茶叶,而是经营一种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刘文新说:“我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生意人,我只想为那些喜欢茶文化的人营造一个场所,让他们感受到茶叶和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很少能有人像刘文新这样热爱茶叶,自从把自己的名字“文新”作为信阳毛尖的一个品牌后,沉重的责任感让他毅然地扛起了“名茶复兴者”和“毛尖专家”的大旗!“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打造信阳毛尖的精品品牌,要复兴信阳毛尖这一块金字牌匾,是任重而道远的;做一个生意人容易,作一个信阳毛尖名茶复兴者则很难;通过信阳毛尖赚一些钱容易,让信阳毛尖深入人心,让更多人了解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却很难。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做名茶复兴者,我义不容辞!”
当刘文新扛着茶文化的大旗,一个人坚定地走在复兴名茶的道路上时,于丽――这个活泼开朗的郑州女孩,已用一个独特的灵感,征服了一座时尚都市,在国际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东方女孩,个性手绘鞋征服巴黎
文/王琳琳
于丽是个性格开朗的郑州女孩,2000年从美术学院毕业后,移民去了法国。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丽在巴黎的跳蚤市场遇到一位浙江女老板在卖运动鞋,每双仅卖8欧元,却乏人问津。细看这些纯白色运动鞋,质量和做工都不差,可是如此“实惠”的东西,法国人却偏偏不买账。
回到住处,于丽看着买回来的这双运动鞋,虽然穿着很舒服,但鞋面是纯白色的,太平淡了。在巴黎一家时装公司当模特的表姐说:“你既然是学美术的,怎么不在‘光板鞋’上弄个时尚漂亮的手绘图案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又联想到图案精美的荷兰木鞋,于丽从中受到了启发。买来一堆颜料后,她就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设计:让两只鞋构成一只卷毛狮子狗的图案,加上闪粉及闪片的效果,使那只小狗看起来熠熠生辉。表姐看后惊呼:“这哪里是鞋呀,简直是件艺术品!”
几天后,一帮衣着光鲜的时尚女孩就找上门来,纷纷请于丽做“酷鞋”。原来表姐穿着那双手绘鞋去公司时,一下就吸引住了模特们的眼球。3天后,14双精美绝伦的“个性鞋子”摆在了模特们面前。而仅仅3天,就让于丽赚了将近1.3万元。
这让于丽看到了商机,很快,她在塞纳河畔著名的“左岸”租了一个面积30多平方米的小店,广告词也很诱人:“想得到一双只属于你自己的个性鞋吗?全世界仅此一双,还犹豫什么?”尽管每双60欧元的标价并不算低,但出人意料的是,仅两天时间,展出的60多双鞋就被抢购一空,一周后店里竟断货了,这是于丽开业前根本没想到的。
在“酷鞋”推入市场半年后的一次酒会上,一位巴黎老板对于丽说,中国每年出口到法国的各种鞋子有1亿多双,法兰西人每人一双都穿不完。可是这1亿多双鞋子赚取的利润,还没有法国出口到中国的一架“空中客车”飞机的利润多!原因是中国鞋缺少国际认可的知名品牌,文化附加值太低。
这时于丽才意识到了“做品牌”的重要性。2003年8月,于丽在巴黎完成了“AERPST”个性手绘鞋商标的注册,并正式成立了自己的鞋业贸易公司。在短短一年内,AERPST个性手绘鞋就风靡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国。为树立AERPST的形象,于丽的手绘鞋同路易・威登高级手袋一样,无论交易额有多大,从不打折!
由于AERPST渐渐有了知名度,2005年1月,巴黎郎斯特鞋业公司老板找到于丽,提出一次性买断她的商标使用权,价格也由50万欧元一路追加到80万欧元。尽管这个数字很诱人,但最终于丽还是拒绝了:“如果AERPST现在还是一株小苗的话,我有信心用毕生的精力,把它精心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让它的名字同‘老人头’、‘鳄鱼’等名牌一样,能响彻全球!”
心怀梦想,并坚定不移地为梦想努力,是创业成功的共同点。可是还有这样一个女孩,她不仅仅满足于圆自己的梦,她更想用自己的求学经验,为更多学子指点迷津。她就是来自河南焦作的年轻女校长――李琦。
80后女校长:为他人筑梦,圆自己梦想
文/ 王 平
25岁的李琦,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姑娘,但她却有着虎一般的性格和闯劲。2009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北京外企做文案策划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河南,在郑州办起了一所艺术培训学校,成为一名年轻的“女校长”。
人们都说,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然而,对于回家乡办学,李琦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由于从小受父母影响,李琦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份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也更适合自己。作为校学生会的一员,品学兼优的她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扶贫支教活动。一次在帮助学院艺考招生工作的时候,从外地赶来的家长问:“北京有艺考培训班吗?有没有什么课程能让学生把艺术类考试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地得到强化?”看到紧张备考的学生和焦虑等待结果的家长,李琦萌发出一个念头:回家乡办所培训学校,让更多的考生不出远门,就能在当地得到艺考前系统、全面的知识强化,帮助他们顺利考上大学。
“本想着回到家乡把这个培训机构做起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期望的结果相差真的太远了。”回想当初办学的情况,李琦说,“办学校最先遇到的就是租借教室、课程设置,然后就是招生宣传、师资力量的构建,这一系列每个环节都需要办学经验,而当时最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宣传工作也做得不充分,这些给当初办学空间的拓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当时,李琦在一个月内曾三次去北京,到曾经代课的培训机构借鉴办学经验,并协调教师来河南授课。她还自己设计宣传册,跑遍郑州许多高中,把培训学校的信息带给即将参加艺考的学生。“当时我也确实怀疑过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过当初的选择,但这是我的理想,应该坚持下去。”
不服输的性格,让李琦选择了不放弃。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用自己大学期间积攒下的钱先租了一间教室,开设了两门培训课程。有时,北京的老师因为临时有事不能来授课,她就凭借着自己当初应考的经验和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为学生讲课,课余时间还常常为学生演示创意广告,并耐心地给学生讲解备考经验。
如今,李琦办的这所艺考培训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从最初报名的几十人到现在的几百人,还有些好朋友和同学也积极加入到她的团队。而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培训班的学生在2010年全部通过了河南省艺术统考,还有很多接到了名校艺术专业复试合格通知单。
回忆起自己这些年来的艰辛与努力,李琦说:“创业是一种态度,关键在于兴趣。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创业,那么创业的方向在哪里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明白自己的兴趣,努力去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
结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爱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所以我们常说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有很多精神是可以“复制”的。每个成功者,都离不开对梦想的坚持、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胸怀,甚至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有时,我们之所以没有采取和成功者一样的行动,是因为我们还不太相信内心的指向,做事情不够彻底,因此中途放弃而导致失败。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制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7―0017―07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因为适应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旅游业态之一。根据乡村旅游地与当地居民的依存程度特征,笔者可以把乡村旅游地简单的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开发的开放式乡村旅游地,乡村旅游地是嫁接于开放仕区中,当地居民与乡村旅游地彼此之间高度依存,例如城市周边的休闲村庄。另一种是封闭式乡村旅游地,它依托的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是乡村旅游景区,与周边社区互相独立,如高科技农业园区等。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由于更加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全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符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这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初衷,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有效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模式。但随着开发的深入,村民个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村民追求短期个体利益所导致的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和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的“公地悲剧”,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开放型乡村旅游地。
一、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及其表现
1.“公地悲剧”及其产生原因
英国科学家哈丁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剧”这一概念并通过形象的例子对此加以解释:假设有一片公共牧场可供牧民们自由放牧,在缺乏使用限制机制的情况下,每个牧民所做的决策总是尽量多地放牧或者延长放牧时间,直至放牧总数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结果草地逐渐耗尽,而牧民也无法继续在该公地上放牧和得到更多收益,这时便发生了“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产生是在人们使用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的公共资源时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个体行为容易给公共资源的使用带来外部性的现象。这是由于公共资源具有以下特性:首先,公共资源具有负外部性。人们过度使用公共资源几乎不用承担成本,而限制自己使用所产生的收益却分散到所有共同使用公共资源的人身上。因此个体在做决策时更不会主动考虑自身行为所包含的所有社会成本,所以行使该公共产权的人会倾向于尽量多、尽量快地利用公共资源,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其次,公共资源具有强烈的责任规避与搭便车诱惑。当资源系统是由许多使用者共同使用时,系统的维护和改进也为所有的使用者共享。所有使用者都会从维护资源系统中受益,不管他们是否对此做出贡献。而规避维护资源系统的责任能够改变行为者的收入和成本,行为者从其活动中获得了利益但并未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贡献,因此责任规避者成为了搭便车者。人们在公共资源供给和消费上存在“搭便车”的动机,都等着消费别人供给的公共资源,结果是谁都不生产。最后,公共资源的使用中存在集体行动问题。公共资源中的集体行动问题是由前述几个特性所决定的,它可以归结为:一群相互依赖的资源使用者在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和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如何组织起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集体行动,以取得持续的共同利益。资源使用者的个人策略选择受到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制度安排(正式和非正式的)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个人选择的策略会在一个共同的资源系统中产生结果,并影响对未来行动的收益和成本的预期。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以独立决策进行的资源使用活动所取得的收益要低于他们不独立决策所取得的收益。在最坏的情况下,独立决策进行的资源使用活动可能摧毁公共资源本身。
2.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是一种必然
在开放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公权”与“私权”混杂,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是复杂的。其中,房产及家庭生活是私有产权,而乡村文化、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品牌都是相关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他们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用这些资源为自己服务,但都无权排斥其他成员行使同样权利。这显然符合产生“公地悲剧”的客观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开放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公地悲剧”的发生是不足为奇的。
3.开放型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的主要形式及危害
“公地悲剧”所以称为悲剧,是因为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具体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公地悲剧”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资源利用无度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无度在各地屡见不鲜。“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这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乡村性被削弱。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和独特卖点,乡村性的内涵可以从文化、地理空间和经济角度分析。从文化角度看,涵盖乡村居民整体生活的乡村文化,代表着质朴、保守、勤俭、传统和古老,社会结构多为初级社会关系,同质性高且富有人情味;从地理角度看,乡村性代表着小型的村镇尺度、较低的人口密度、自然的环境和绿色的田野以及清新的空气等所构成的情境;从经济角度看,即使目前农业产值大幅度降低,农业用地仍然是乡村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作物及农作物生产过程形成地方特有的经济结构,也衍生地方特有的生产文化。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从文化上看,商业化竞争入侵当地人的思想意识,由于缺乏保护当地文化的制度安排,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导致当地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从地理空间上看,许多社区居民家庭开办了农家旅馆或从事相关旅游接待活动,从此开始无节制地使用公用水资源,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与废气等。另外,许多人破墙开店、乱搭乱建以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许多经营用房呈现严重的城市化、现代化趋势。当地人文资源、自然资源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经济上看,许多居民家庭完全放弃了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接待活动。因此,乡村性被大大削弱。
(2)公共秩序混沌失序
由于社区居民对自身利益的狂热追求和集体行动的盲目自发,容易产生拉客宰客等问题。这种现 象可以由囚徒窘境演绎而来的沙滩占位模型中找到解释。假定有甲乙两个小贩设摊于两米长的一片海滩,以同样的价格、相同的质量向日光浴者提供同一品牌的矿泉水,如果希望“不要发生资源浪费且对顾客提供方便”,那么―1/2与1/2点处甲乙分别安置摊位是最合理不过的,因为他们将拥有几乎一样多的顾客,赚到几乎同样多的利润。然而小贩都是具有“个人理性”的,出于这种理性,小贩甲自然想:如果将摊位从―1/2处向右移至A点,甲将从乙那儿抢走一部分的顾客。同样,乙也不会原地不动。于是甲乙博弈的结果将使他们的摊位设置在0点附近,他们可能相依为邻且相安无事地做他的矿泉水生意,也可能时常相争而大打出手。
(3)公共福利供给短缺
公共福利的供给短缺在乡村旅游中也屡见不鲜。倘若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出钱出力进行农家菜的创新、卫生设施配备和目的地特质营造等公共事业,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会大大增强,所有居民的福利都会增加。但问题是,如果我付出而他人不付出,则我可能会得不偿失;如果他人付出而我不付出,则我可以占便宜、搭便车,免费享受他人的成果。因此,每个理性的人最优选择均是“不付出”,这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最终的结果就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竞争资本――公共品牌受损。乡村旅游品牌受损即通过相关主体推广及集体努力创建起来的品牌资产,由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时不注重维护整体品牌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贬值。没有人去主动谋划如何树立乡村旅游晶牌,建立游客的忠诚度;没有人对公共形象受损进行品牌维护;没有人去主动“营销村落”,提高乡村的知名度;没有人去主动解决游客的投诉等等,这些都使整体品牌的成长和发展遭遇瓶颈。
二、乡村旅游地中“公地悲剧”的解决之道
完全依靠群众的自觉行为是无法建立起一个长久的公共晶牌的。无论学者还是业者,大都同意通过制度安排来解决“公地悲剧”问题。但在制度的选择问题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阿帕尔斯(Ophuls,1973)认为“强制权力的政府管理是唯一方案”;罗伯特(Robert,1981)则认为“创立一种私有财产制度来终止公共财产是唯一的方案”;奥斯特罗姆的经验研究表明”,“人类社会中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事实上不是依赖国家也不是通过市场来解决的,人类社会中的自我组织和自治,实际上是更为有效的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简言之,目前对该问题解决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政府强权参与管理、私有化经营及社区自主自治三种制度探讨。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制度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和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三种制度模式,它们作为解决乡村旅游中“公地悲剧”的基本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每种制度都存在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其绩效与局限性,需要客观地评价和使用。
并且,乡村旅游发展制度的选择和演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主要受社区的初始条件(社区原有制度结构、社区经济基础特别是资金和人才储备情况、开发区域大小、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当地对旅游开发的思想意识等)、核心决策层的偏好及利益、利益集团构成结构与力量对比等因素所影响,因此不同乡村旅游制度模式呈现差异性与多样性。不同的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组织结构,即使相同的制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组织结构下行为主体特别是社区居民所处的结构性位置、采取策略的可能空间、博弈的条件与方式、所遵循的规则等都有所不同,“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不一,制度的绩效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制约制度模式选择和创新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社区的表现不一,不同乡村社区在制度选择和创新上存在“路径依赖”、“进退壁垒”及不可移植性。各个乡村社区只有在立足认真分析制约自身制度选择和创新的主要因素的现状与特征基础上,才能找到合适的制度创新和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公地悲剧”问题。
三、政府主导模式下“公地悲剧”的解决――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案例分析
在地方政府主导制度模式中,地方政府拥有主要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起主导作用,主要通过设计、实施、监督和强制执行各种外在制度,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实施集中控制以实现自己的保护职能,协调旅游开发各方的利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通过投入财政资金、对外宣传等公共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当地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设施、供水供电设施等;当地政府通常支持民间的内在制度并增进主要与公共政策有关的行为秩序”…。
案例中的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是一个开放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它原本是位于杭州主城区西部6公里的自然村落,共有居民500多户,是杭州最大的正宗龙井茶生产基地。近5公里长的峡谷有山有貌、有坞有水、有茶有文,拥有“大坞套小坞、桃源又洞天”的清幽环境,浓郁的茶乡风情与朴实的民风,是在中国流传甚广的《采茶舞曲》创作基地,总理也曾先后5次到过梅家坞,拥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近几年杭州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更是给梅家坞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使梅家坞的农家休闲活动成为周边城市居民的休闲时尚””。
从“公地悲剧”形态及“路径依赖”分析,梅家坞茶文化村的旅游经济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公地悲剧在表现形式上有较大差异。
1.自主发展阶段(2000.5―2002.9)
梅家坞的发端始于2000年5月1日梅灵隧道的开通,这个曾经封闭的山坞里的小茶村与主城区的距离不过半小时车程,客人开始登门。无意中成为第一个开农家茶馆的村民,第一个月就有了1500元的净收益,全年净收益更是达到了五、六万元。这让只知埋头耕作、采茶卖茶的村民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之后,当地的茶馆便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到2002年已经达到100多家。满眼绿色、清新空气、正宗龙井茶、现买现作的新鲜农家菜等吸引了杭州、上海、苏南及周边其他城市的自驾车游客,梅家坞成为了有口皆碑的距杭州市中心最近、最具原生态特征的乡村休闲区。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当地接待人数达到32万人,服务收入2330万元,总收入(含茶叶销售)3305万元(数据来源:梅家坞茶文化村管理委员会)。
此时梅家坞是适逢机遇的自主式发展,沿用传统的农村管理制度,主要是由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日常公共事务的自治组织进行管理。但他们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没有任何经验与知识准备,权责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势也无法匹配,缺乏管理所需资金、相应权力与能力,缺乏利益协调和资源调配的机制。在缺乏相应机制管束下,农户之间展开了无序的公共资源的争夺和使用,给这个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就相当薄弱的自然村落带来了严重的“公地悲剧”效应, 如生活污水随处排放、垃圾遍地、溪沟变成了臭水沟、违章建筑随意搭建、车辆在公用地上随处停放、民居点呈现严重的现代化趋势。当地村落风貌失范,乡村性受到严重侵害,使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
2.政府主导发展阶段(2002.9―2003.10)
鉴于上述现象的出现,杭州市委市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将梅家坞建设成为杭州旅游的精品项目,明确提出了要把梅家坞建设成为能够集中体现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和茶乡文化本土性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2002年9月,适逢杭州进行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成立了具有政府职能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调整了行政区划。梅家坞也被纳入到该管理体系中,从此梅家坞开始实施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由政府负责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秩序管理、宣传促销等,农户继续从事个体经营。杭州市政府从2002年10月起,按照“积极保护、民办公助”的原则,累计补贴4200万元用于梅家坞环境整治和景区建设。2003年8月整治完成后,梅家坞成为杭州11个商业特色街之一,成立了梅家坞茶文化村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与村委会一起对梅家坞进行直接管理。
整治后的梅家坞生态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前一阶段中的“公地悲剧”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投入与有力的约束机制起了关键性作用。集中整治中,政府共拆除4200平方米违法建筑,补贴沿街房屋立面按统一标准整治,电信、移动、电力杆线“上改下”,铺设排污干管和自来水管网,村民自己掏钱改造装修房子。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约束机制对公共区域内的市容环境卫生与绿化、公共秩序与交通安全、公共设施、商业经营等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设立了沿街地段、停车场的收费制度,杜绝了汽车乱停乱放、抢车位等事件的发生;环境卫生保洁制度,除了修建公共设施外,还由专人负责公共卫生的维持,杜绝了环境污染问题;违规经营检查制度,对违规经营采取不定时检查等。现在的梅家坞溪沟面貌整治一新,沿溪、沿街基本上都是江南典型的粉墙黛瓦。各种清雅的茶市、茶庄遍布村中,从2003年的127家上升到2004年的258家,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左右。“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及杭州最大的茶文化中心凸现出来。据统计,2003年全村接待人数为30万人左右,服务收入2380万元,总收入3389万元(受前期施工影响),几年来黄金周日平均流量都在8000人以上,平时周末一般都座无虚席。普通家庭茶室的年净收益都在七八万元左右,多的甚至达到20多万元。梅家坞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被誉为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利用成功结合的“梅家坞现象”。
3.自主管理阶段(2003.11至今)
如果说把环境问题视为“硬悲剧”,那么通过集中整治、颁布管理条例等强制措施,此类“公地悲剧”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是整治后的梅家坞陷入的“软悲剧”又成为了当地政府的棘手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空城”现象对梅家坞乡村旅游品牌产生了侵害。从2003年起,“梅家坞”鹊起的声名和丰厚的利润就吸引了许多外来承租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来经营者承包的农家茶馆已达60%一70%,租金在6万一10万元不等,租期一般为3年左右。以一套租价为8万元的农家茶室为例,分摊到每天的租金、税费、水电费、雇工费等成本共需400多元,而外来承租者只能从农家菜上得到收益。乡村茶室冷热分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客人比较多,在这样的压力下,承租者势必抬高菜价、延揽客源、控制成本,在公共资源的争夺上更为激烈,手段也更为商业化。当地甚至衍生了“拉客经济”,多数农家茶馆都雇佣了1―2名“专业拉客”。更重要的是,作为当地“茶文化”载体的当地居民集体淡出,使“茶文化”品牌仅仅成为了一张标签,游客无法看到茶农的生活原态,感受不到茶文化的魅力,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慢慢地流失,形成了新一轮的“公地悲剧”。对政府来说,它无法干涉农户处置私有产权的行为,虽也曾开展过星级茶楼的评定、重点扶持优秀经营户等工作,推进当地品牌意识的树立,但评定结果没有十分明显的回报激励,对农户维护乡村特色的行为激励不明显;对农户来说,尽管普遍认识到了目前经营比以往困难,但绝大多数村民对品牌危机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并且自己经营的辛劳还在不断使农户选择退出,甚至最早开业的农户不久也将转让经营权。
从梅家坞的案例可以看到,政府主导制度通常以约束机制见长,往往约束强而激励弱。采用地方政府主导型模式,可以通过政府集中控制,如罚款、征税、补贴、行政管制避免乡村环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坏性地使用。如制定规章条例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等行为实行经济惩罚、行政处罚等手段;用规划手段对当地建筑风貌、体量进行严格控制;用补贴方式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集中控制所实现的效果,是建筑在政府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等假设之上的,现实中往往存在很多障碍。另外,政府倾向于采用约束机制多于激励机制,两者不能均衡。短期效果可能非常显著,长期来看缺乏内生激励,其他主体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维护乡村性、营造品牌。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加强激励机制设计及推广,实现制度的长远绩效。
梅家坞在进行改造之后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正是政府主导制度约束强而激励弱的集中体现。要最终解决梅家坞的“公地悲剧”问题,政府必须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通过制度的引导实现村民品牌意识、文化意识的内增长,取得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均衡,通过满足村民经济、心理、地位、荣誉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设置激励机制。在策略上,主要可以通过进一步推进星级茶楼的评定并形成稳定的制度,在评定条款中突出对维护当地乡村性及乡村旅游品牌行为的认同和激励,对获选的星级茶楼采取配置公共资源(如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以扩大单个茶楼的知名度)、现金奖励等方式,激起农户对直接回报的热情。
四、乡村集体组织主导模式下“公地悲剧”的解决――杭州龙坞茶村案例分析
乡村集体组织主导制度模式是基于社区基础之上的,为了长期共同利益,村民们较多地采用了借助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的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或合作组织形式,以解决自主治理的制度供给、承诺和监督问题,主要依靠内在的力量特别是内在制度,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政府强制力量(或仅在有限范围和程度上依靠外部力量)或其他力量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因此,社区内一般会形成有一定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的组织,给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团体中的个人自觉遵守自治规则。这种合作的自治规则应达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为合作行为(遵守规则)提供足够的激励;二是对违反“游戏规则“者与采取机会主义者予以充分的惩罚以使违规者望而生畏。
案例中的龙坞茶村也是一个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它是在梅家坞等同类乡村旅游地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发展,游客亟需分流的情况下推出的,是以青山、小溪、茶园、山林、村落为背景,农居集茶园、竹园、菜园、庭院为一体,民风民俗淳朴的近郊茶文化休闲旅游地。它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政府补贴、统一规划、自主实施”的开发方针。
从“公地悲剧”形态及“路径依赖”分析,龙坞茶村的旅游经济发展也经过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04.8―2005.5)
由于有梅家坞等同类乡村旅游地的前车之鉴,龙坞一开始就站到了比较高的起点上。首先实施了全方位的规划,对龙坞茶村的产品错位发展、排污、保洁、环境保护、氛围营造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梅家坞曾经出现过的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环境退化现象并没有出现在龙坞。其次,设想由村委会直接管理的“龙坞茶村游客服务中心”作为具体的开发、经营实体,全面负责茶村的旅游信息管理、培训、监督、咨询、宣传等方面的职能。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的组织来为各个农户分配游客,从而避免农户间对客源的无序争夺,保持茶村自然、纯朴的特色,预防商业气息的发展。
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层层推进下,龙坞茶村从2005年4月2日举办"2005西湖龙井开茶节”之际启动开村以后,发展势头如火如荼。4月份18户农户共接待游客4351人,最多的一户农户家中当月游客量达到1320人次。从5月1日起,杭州市又为龙坞茶村配备公交线,交通的便捷大大提高了龙坞茶村的吸引力,“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达2815人次,5月份全月接待游客6502人次。
2.瓶颈阶段(2005.6―2006.2)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轰动效应”之后未及3个月,龙坞茶村的接待量从如火如荼的情势直转而下(图1)。随着部分村民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其他村民的“攀比”之风日盛,进而出现了一些操作上、规范上和政策上的矛盾,村民擅自搭建违章建筑、毁茶建楼的“公地悲剧”问题不断凸现。违章建设等问题进而导致了村民内部矛盾,并直接影响了村委会工作的正常运行,导致旅游开发建设、宣传促销的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
在最初的设想中,游客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外事接待任务,并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如对游客数量进行统计、走访农家经营户、完善各类台账、制作宣传册等。但后来实际运营的结果是,由于缺乏利益动力机制,他们没有走出去与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接洽,掌握团队客源,更不用说成为事实上的游客分流中心。从已有数据显示,游客服务中心向农户输送客源为303人次,仅占4月、5月总接待量的2%。而涌人的游客以自驾车游客为主,一般都会选择环境优雅、交通便捷的农户,直接人内吃农家饭。因此,游客自然分流的结果就是新游客基本上集中在地理位置比较突出的农家,其余开业农户基本上只能接收到比较零散的游客和回头客,数量相当有限。
在游客接待量悬殊的情况下,一些农户也萌生了搭建违章建筑,扩大经营面积、改善环境的念头,最初有四五家。村委会根据村里的违章建筑管理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劝阻,但村民并没有接受。此后茶村内部矛盾进一步升级并升级为各种上访活动,白搭违章建筑、毁茶建楼的情况也进一步发展,毁茶农产达30余户、违建达4000平方米。
3.缓慢恢复阶段(2006.3至今)
在这一情况下,政府介入了龙坞茶村的管理,采取了违章建筑的手段。但此后,龙坞茶村一直笼罩在观望情绪和氛围中,龙坞茶村的形象也受到了损害,元气大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慢慢地恢复。遭受内部利益群体冲突的龙坞茶村正在逐步走出创伤。
从龙坞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上说,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是出自居民内心自发要求追求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同时又有约束机制,比较容易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均衡。但这种制度有很强的假设条件,首先当地居民要有足够强的自治意识与素质;其次,必须排除外来经营者取代当地居民的可能性;再次,管理委员会必须有足够权威、能够值得信赖。从目前的国情来看,运用这一模式虽然有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制度铺垫,但村民和管理者素质的现状表明该模式的使用仍有一定的挑战性。
五、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制度模式――以杭州山沟沟风景名胜区为例
在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制度模式中,往往是由外来投资者从农村社区外部带来旅游开发的资金,以资金输入的形式获得乡村旅游资源使用权,政府或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许多外来投资者与当地居民形成“景区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组织方式,即外来投资者负责景区建设、宣传促销、内部管理,农户从事餐饮、住宿接待。这些外来投资者往往具有较强的资金和人才实力,组建景区开发公司,通过客源、价格和质量管理等方式控制区域内产权独立的农家旅馆的经营,其本质是互补品生产企业在经营层面的一体化。
杭州山沟沟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型、全民参与、企业经营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由于景区开发者是当地人,山沟沟景区一开始就确立了与当地村民共同发家致富的愿景。景区规划起步阶段主要以团队客人为主,凝聚人气;在成长和成熟期逐渐转向农家休闲,吸引客人在山沟沟停留一段时间,真正享受山沟沟的农家生活,与景区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开业之初,除管理人员外,景区一举招用120名员工,都是当地农民,并希望随着景区的发展壮大,当地每户家庭至少能有一人进入景区工作。在景区附近,发动周边群众建立农家旅社,最初建立了11家农家旅社共115个床位,根据各家实力情况,有的专事餐饮接待,有的专事住宿接待,有的二者兼顾。2003年开业后,山沟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开业两年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
总的来说,山沟沟景区一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公地悲剧”的阴影也在悄悄逼近。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休闲旅游客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占到了全部游客的40%左右,该比例还在进一步上升中。这些客人不进景区而直接来到农家,三五好友聊天、玩牌、吃农家饭,惬意地度过一天,因此景区与农户争利的矛盾正在悄然发生。另外,景区红火的发展势头和源源不断的客流带动了当地农家旅社的发展,目前当地已经发展到40多家农家旅社,500来个床位,少部分农民盖违章建筑、农户拉客等“公地悲剧”现象也开始产生,还需要进一步跟踪。
外来投资者主导型中采用承包经营手段,政府或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公地”的暂时私有化使承包经营者成为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创造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为明确。在承包期内,经营者需要权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成本,能更多地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关注乡村整体文化与环境的保护和晶牌的维护,从而做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决策,注意维护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但是这种制度激励较强约束稍弱,因为它不能排除外来投资者在承包期内特别是临近届满时的低效率短期行为,因此必须由政府设定一定的监管措施。另外,该模式中往往由政府作为当地居民代表与外来投资者讨价还价,它需要对所采用的集体行动所必需的制度规则承担责任,代表当地居民的利益,对当地居民做出可信承诺,这就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规范政府本身的行为。
六、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