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质量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医疗设备质量保障与维修管理内涵
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不仅是衡量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却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使得医疗设备相关责任事故时有发生; 在影响医疗质量进步的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综合效益的提高。新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升管理层次,使医疗设备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并促进医院效益的提高。以下我们主要从决策管理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
能保障医疗设备安全的使用,一定要有规范化的管理。医疗设备保障从宏观方面来看,它是指医院医疗器材管理部门围绕着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问题、质量问题、成本问题以及产生的效益问题等研制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与此同时进行一些技术活动。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有没有精确的职能定位、内部管理条例齐全与否和技术队伍建设及培训制度严格与否,将对医院诸方面的建设以及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与维护管理等带来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医疗设备保障有严格的管理规程,动用设备要有章可循,这样才能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的标准应该是在保证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率、操作完好率的前提下,大幅度的增长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成本获得全方位的降低,经费结构得到深层次优化,医疗设备按标准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对医院来说是具有无比重大意义。医院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较高的医疗水平、切实有效的科研课题、井然有序教研活动、扎实深入的教学工作。这也是最基本的要素,这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是否有序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不断提升医学科学研究水平的起码标准。医院设备的管理的具体内涵包含如次方面:设备技术含量、使用效率、应用程序、安全保障、质量优良等。做好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查,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做好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也被纳入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范畴。
2医疗设备保养和检查的范围
医疗设备管理涉及医院各方面利益,建立健全责权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明朗的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组织,切实强化对这一重要工作的领导,全方位多层次的发挥其效用,这是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实现医疗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保证医疗设备购置、使用、维护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医疗设备的保养和检查是一项无比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设备出现故障的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的延长。预防性维修的范畴包括保养与检查两部分,是相互作用并形成互补的两项常规性工作。通过性能、状态检查来考查设备的完好率,通过保养来提升设备的性能、状态,使设备消耗得到减少,使设备故障隐患得到排除,使设备处于正常运转情态。
2.1设备保养 一般工作是做好医疗设备仪器的防尘、防湿、防蚀,并派专门人员保管、定期做好保养、定点安置存放、定期实施检验。
2.1.1日常保养由医疗设备仪器使用专人负责,它的常规项目是做好表面清洁,对易松动的螺丝和零件进行紧固,对运转是否正常的情况作全方位的检查,对零部件是否完整也要彻查。
2.1.2一级保养由仪器专门保养人按管理部门制定的计划常规进行,主要是有关内部的清洁状况,检查有无异常情况的隐藏和发生。随机进行局部检查和做出合理的调整。
2.1.3二级保养由仪器专门保养人联合仪器修理人员一道开展此项工作,严格检查设备仪器的主体部分、主要组件,对设备仪器精度进行适当调整,关键时刻对易损部件进行更换。
2.2设备检查是对仪器的工作状态、工作过程显现的精度以及磨损的程度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精确的校验。这些常规工作经常与维护保养工作结合起来进行。
每日检查:经常在下班前或交班时同日常保养结合起来,由保管人员或者操作人员进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措施
医疗设备作为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进行医疗活动的物质基础我们医院管理阶层从思想上重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设备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中引入奖惩机制,管理上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资产明细账目,实施三级管理制度,使经费报销与资产挂账相结合,控制好资产购进、使用和处置各环节,做到会计账与资产明细账、资产明细账与资产实物一致,保证了医疗设备资产管理规范、有序地进行。
保证医院医疗设备始终处于运行工作的最佳的技术状态是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基本任务。那么,迫切需要研究医院医疗设备的工作运行状况,按程序合理地运用医疗设备,使用先进的检测方法,随机使用多种维修方式,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费用和维修费用得到节约的前提下,对现有医院设备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保证设备的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此来增强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达到医院医疗设备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最佳状态。
3.1建立健全符合标准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科学的维修管理措施,必须注重以下几点:①制定按期保养制度,故障发生得到减少;②建立巡回检查制度,不让医疗设备的带着故障工作;③建立维修配件库,保证常用维修配件的供给;④严格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环境的检查,保证医疗设备运行处于正常状态。⑤健全生产维修制度。即PM制,以A类医疗仪器设备为重点,此类医疗设备是价值较高的仪器,而且修理也不是很简单,鉴于如此价值昂贵的医疗设备要进行重点保护及采用预防性维修。
3.2提高维修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在新购进医疗设备到货前,要组织医疗设备维修和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到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去学习操作规程及维修方法。扎实掌握设备的操作流程和维修管理知识,医院要经常组织维修管理人员做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知识培训,了解并掌握国内外医疗设备进展状况,对医院精密仪器的维修技术要重点把握,还要把握引进设备的安装,保养以及维修技术。
医疗仪器设备的经济管理主要内容 ,购置前对拟购置的设备进行经济效益的预测和评估;购置贵重精密设备在医疗设备专项基金的前提下实行院内贷款制,有贷有还,风险由科室承担;使用过程中加强设备运营成本管理,对在用设备进行经济成本核算,建立单机效绩评价和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明确经济责任,在综合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设备的有偿占用制。实行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过去那 盲目引进、不计成本、不搞核算的状况,减轻医院的负担,通过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用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对策
4.1医院一定要组织和安排负责医疗设备技术状况具体管理人员,当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时,管理人员要迅速到现场进行调查,要及时对故障类型做出基本判断,并立马做出解决问题措施。该管理人员可以是使用该医疗设备的科室临床技术人员,也可能是设备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无论人员属于哪一个阶层,从事医疗设备技术管理一定要具备相当的技术知识。掌握医疗设备构造、功能与技术特点,有精湛的医疗设备维修技术,一定要通晓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同时也要具备机械、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掌握和熟练设备的临床运用、工作流程。
4.2详细记载医疗设备磨损与老化问题,依据有关技术资料的说明和实际运行状况,每年都要进行预算工作,按常规进行定期采购。预防医疗设备老化部件损坏故障的关键是要做好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查,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要有系统资料显示,使出现的医疗设备故障能够按常规做出及时处置。
4.3手术室抢救医疗设备是比较集中的,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直接关系到患者手术效果。那就要专门指定一名技术较高人员专职巡检,每天在手术室上班,无论大小医疗设备都要进行严格的筛查,从氧气口到麻醉机的保养都要检查,每天按常规进行巡检工作,及时发现隐患,保证手术室各种仪器性能处于完好状态。
参考文献:
[1]尤伟.预防性维修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1).
关键词:电子病历;质量控制;信息系统
电子病历(EMR)系统不仅是病历的电子存储,而且是整个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1]。EMR已经引起了包括从医学研究所、医疗机构到立法部门等全球的重视。许多研究都已对电子病历在医疗方面进行了评价[2],这些论述表明电子病历可以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基于诊疗指南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监测和监控水平、减少医疗差错;节约医生的时间;及时预警,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操作效果,降低医药差错。
1 医院质量管理基本情况
1.1病历质量管理 加强病历书写时限控制,患者入院建立电子病历后,启用病历书写时限质量在线控制。医生端实时进行病历书写时限提醒,医务部门对全院各科室时限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各科室完成及时率纳入科主任考评体系。
按专科疾病诊断制作专科病种模板,病历模板生成时增加病种元素控制功能,根据不同病种设定关键元素,关键元素不能删除,只能修改。“入院录的体格检查”等部分的元素设为关键元素,无法删除等,这样就解决了病历完整性问题。
1.2完善手术名称和病种名称库 完善临床手术名称库,在北京版的手术编码库的基础上,启用临床手术名称库。临床医生在书写病历文书时需要用到带有部位等描述性的手术名称,为此各科室整理了临床手术名称,并用北京版的手术编码进行了编码,不同的部位的编码后面标注尾码。医生书写病历文书时更符合临床习惯,同时系统自动对这些描述性的手术名称进行编码。
与手术编码类似,临床医生在书写病历文书时需要用到带有描述性的诊断名称,为此质量科对全院的诊断以专科为单位进行了整理,由于诊断面广量大,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只能按科室逐个倒入临床诊断名称自备库中,切换好的科室可以从系统的自备库按钮中选取更贴近临床带有描述性内容的诊断,同时系统自动进行标准编码。
1.3开展医疗核心制度实时监管 进一步加强危重患者的信息化管理,对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建立院科两级手术质量管理数据库,科主任可以对本科室的重点手术、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手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感染、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指标进行分析,医务部门进行全院的汇总和分析。完善多科手术、非计划再次手术、住院重返、ICU重返等软件系统流程。对于不同的医师授予不同的手术权限,规范临床手术科室的手术流程。编制电子交接班管理软件,系统自动识别新入院、新手术、病危(重)患者为必须交班对象,控制夜接班,规范交接班记录。
完善电子会诊流程,电子会诊系统中给予了申请医师对于会诊质量评价的功能,医务部门可对全院的会诊情况和各科室会诊的互评情况、会诊及时率和完成率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平台,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器械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管理等系统。
1.4移动护理系统 应用患者腕带和条码识别技术推行移动护理系统,实现医嘱的闭环管理和护理质量绩效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可以追溯哪位护士、何时、给哪位患者进行了什么操作,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结果如何等。医嘱执行时,通过患者腕带和医嘱条码扫描,进行患者一致性核对和药品有效性核对、通过知识库检查用药的合理性;检验标本采集时,通过患者腕带和扫描条码进行患者一致性核对;在床旁采集和录入患者体征数据,对于高危药品进行双护士核对。
1.5输血流程闭环管理 输血流程闭环管理,在推广移动护理的基础上完善输血流程,护士在抽血、输血前都需要使用PDA进行两次扫描,双人核对,血库在交叉配血和出库时都要扫描条码,输血结束血袋回收时也要扫描血袋。新增血液运送流程的电子化记录,在血样和血袋运送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扫描条码和护工的工号,以便准确的记录标本和血袋的运达时间、运送人员。通过对血液运送流程的电子化记录,进一步加强了对血液的管理,提高了医疗安全。
1.6处方点评 利用知识库实现处方、医嘱自动点评、药房发药自动审核。药剂部门每月在系统中随机抽样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可根据知识库设置的规则自动点评,利用知识库功能对门诊、住院医生站重复用药、超疗程用药、老年、儿童、孕妇用药、检验值异常用药等与处方错误代码关联,对有问题的处方显示错误内容,经药剂部门审核后将点评结果反馈给住院医生站,医生可以通过“点评结果查询”模块查询某段时间内所开医嘱或处方的点评结果。
1.7危急值管理 检验科针对检验结果判断血钾、血糖(或其他)等是否出现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值,危急值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提醒住院医生,也可以在住院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提示和查询到危急值结果。危急值登记也实行电子化,检验科可定时查询到指定时间内医生未作处理的危急值患者进行登记和上报。
1.8完善感控、药剂等相关系统 按照卫生部要求,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完善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审批流程过程控制,对专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定好抗菌药物库。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种类、时间、手术切口等进行实时有效监控,进一步降低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添加耐药菌跟踪功能,手术记录单增加安全风险评估NNIS级别,完成微生物耐药菌查询、手术患者监测调查等系统的编制。
2 未来重点建设的内容
在传承医院纸质病案评分的基础上,将系统自动评分与专家手工评分相结合,实现客观、高效、准确、完整的病历终末质控。实现医疗和病历质量院级、科室、医生三级实时监控管理,建立质控提醒平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质量;医疗费用;公立医院;医疗保险
全民医保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攻坚点[1]。而公立医院作为主要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及医保定点机构,需要承担两方面任务,即一方面应当确保临床医疗质量,提供令人满意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严把医保费用及政策审核关,保证医保费用合理应用。由于目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工作压力及强度过大,医院医药费用监管工作实施多力不从心[2]。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疗保险费用合理科学控制已成为医疗保险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医院医保科需要加强管理的关键点[3]。
1加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意义所在
科学合理的医保政策制定有助于预防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对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建立稳定医保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定点医保机构医疗服务易受到医疗保险政策及激励机制的影响,产生不同医疗行为,这些最终均可转化为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博弈上来。公立医院医保科作为医院医保费用审核管理机构,应当自觉发挥医保政策落实及推进功能,探索医保管理新型机制,掌握管理实施关键,在与上级医保管理结构加强协调沟通的同时,做好临床科室配合沟通工作,做到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和医保费用合理控制相协调。而做到这一点,公立医院应当首先与各级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机构加强沟通,使其了解医院服务水平,医疗专业优势及管理理念,取得认可与支持,进而在具体医保费用及医疗服务提供方面建立合理协商机制,真正将医保管理与医院发展整合一体。
2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医保管理要点探讨
2.1 合理顺畅沟通机制建立 促进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保费用支出方面达成共识是解决两者之间矛盾关键环节。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合理顺畅沟通机制,就日常工作展开经常性对话,定时交流管理心得体会,达到建立良性工作桥梁,减少工作误解及摩擦的目的。在这一交流沟通过程中,双方磨合形成高效工作模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医院医保科工作人员可以将日常工作中政策执行中存在疑惑、问题,在自身无法解决情况下,汇总上报至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进行积极主动沟通,寻找解决方式,必要时制定医保政策解读手册,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及差错,提高医院医保服务质量。
2.2 积极有效谈判机制建立 作为医疗保险服务提供和管理两个主体,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质建立积极有效谈判机制,进而做到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间谈判重点应为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费用结算及支付方式,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标准。
2.2.1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谈判基本原则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所建立完善谈判机制相应原则应包括:①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降低医保管理成本;②切实保障医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作用,平衡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费用,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关注的问题。
2.2.2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谈判主要内容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所建立完善谈判机制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谈判关注重点;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已被确认可对医疗服务提供方产生重要影响,是调控供应方有效手段之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可调控医疗服务人员工作行为,进而发挥医疗质量和费用调节杠杆作用,以做到在控制医疗保险结算费用的同时,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目前存在医保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整体购买与参保患者单项付费这一差异,故公立医院医疗保险服务预付费方式是首先要确定的,特别是总额预算下住院和门诊患者付费方式,保障医疗机构提供令人满意服务质量,保证参保患者权益。
3公立医院与临床科室管理要点
3.1 针对医院临床科室做好医保宣传工作 组织临床各科室进行医保政策专项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巩固相关知识,如讲座、医保知识相关手册及宣讲会等;针对业务科室还应介绍医疗保险相关收费价格,对于将要开展新医疗服务项目科室要指导其做好收费控制工作,发挥医疗保险收费及质量监督管理作用[16,17]。
3.2 落实临床科室医保政策执行考核机制 为确保医保政策执行力度,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机构应当不定期派遣人员进入各临床科室走访调查,在了解患者及家属对于医保政策了解情况的同时,收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缺陷及问题,汇集整理并加以反馈。
3.3 建立临床科室医疗保险联络机制 在加强医保政策执行考核的同时,医院医保管理机构还应与临床科室联系,建立医保政策及执行联络小组,各科室配置相应联络员,明确职利,积极宣传医保政策,负责一线医护人员医保知识培训工作,处理日常医保问题,协助考核医保政策执行力度。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体现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全民医保深入开展更是让其地位更加重要;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部分通过加强管理力度,发挥医保政策监督及执行作用,切实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与医疗费用控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月,冷明祥,黄晓光,等.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 3l(2):42-44.
论文摘要:医疗和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医院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新时期各级医院必须密切关注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广泛吸收国内外医院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本院特点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便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综合期望值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医院的总体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要求、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文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质量观,势必要求医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质量管理。特别是在多元化医院的激烈竞争中,最关键的是质量竞争因此,竟争靠质量,质量靠管理,管理出效益,优质高效低耗,既是医院运行机制的核心,也是医院管理的目的。
二、当前医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对医疗改革后的医疗市场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不规范,缺乏经常性质控活动,协调工作不到位;缺乏防微杜渐的组织管理措施,普遍存在着主观考核、扣分、奖罚代替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现象二是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上级强调时严一阵子,下边出现问题抓一阵子,不抓不管松一阵子实践证明,在没有健全的质量监控手段的情况下,感觉没问题的时候,可能潜伏更大的问题,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三是查房制度落实不彻底;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等重要案例讨论不够及时、不够认真;医疗文书书写不严谨,病史描述不确切;会诊抢救互相推诿,基础护理不到位这些医疗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隐患
三、改进医院质量管理方式
综观几十年来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走的是外延扩展,内涵加深的轨道。传统的医疗质量限定为对医疗效果的评价,是一种狭义的医疗质量管理概念。广义的医疗质量管理还包括:工作效率、医疗费用是否合理、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的满意度。它将医疗质量的内在特性与外在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时期对医疗服务的新要求因此,现阶段有效的医疗管理策略主要表现在从质量概念、管理结构和控制体系及服务质量的深化,并形成厂多种管理方法如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引人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引人循征医学思想的质量管理
1.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实时控制的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它促进了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二级结构的形成。即基础质量管理、环节质童管理、终末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的汽级结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最终目的
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的反馈为主,较少涉及基础质量和环境质量控制对于这种以事后管理为主的质量管理而言,病人已出院,病人信息也为出院的终末信息,尽管可以通过终末质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积累经验,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一下一个医疗环节,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但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医疗缺陷,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难以弥补。 而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方式,即通过综合医疗过程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实现医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医疗质量实时信息的有效监测和控制。克服传统质量管理只注重“治”的缺点,而建立一个既可“治”又可“防”的质控系统,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发挥“预防”作用,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的目的。
2.持续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创新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对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是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来自病人、社会公众、政府、医疗保险部门和医院自身的高质量需求都要求医院持续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
持续质量改进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以顾客的需求为动力,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顾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用持续地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同时,强调医生、管理者、病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均应参与质量控制活动。
3.引人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医院要加强质量管理、要开拓国际市场就应引人IS09000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式,建立医院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医院医疗行为以及医院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提高医院质量,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然而,IS09000的标准毕竟是以管理企业为基础的,缺少对医院的针对性,其原标准在医院管理范围内的等同理解尚待进一步深人,同时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医疗行业的质量体系标准。医院开展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经验也是不成熟的,仍需不断总结。可从省时、省力、增强个体适用性角度考虑,如通过1509000质量体系认证,达到质量管理的规范有序,从而省时、省力;通过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策划和实现,达到顾客需求的个体化满足
[关键词] 质量管理;病例分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9-02
医疗质量问题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也是医患双方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现代化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不同角度对科学地进行医疗质量评价和费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医疗质量是多层次、多变量的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受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其管理难度较大。
近年来,病种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已被普遍接受。而最新发展趋势则是将病种质量管理与病例医疗质量管理结合起来,以“优质、高效、低耗”为基准,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工作实际。
1医疗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以及对有关医院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医院的发展不协调
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以“医疗为中心”,医院管理者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医院的规模发展和装备发展方面。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要求医院由非经营性管理向经营性管理模式转变;同时,医疗服务需求方对医院医疗的疗效、时效和费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传统的质控手段与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冲突
在有关医院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医院全面责任制管理中医疗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选择几项评价指标,再根据各科室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值,将各科室的实际指标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超标则扣分。该质控手段侧重医疗指标统计分析和对医疗质量进行事后检查、评价,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冲突严重。
1.3质效评价的不科学形成质控误区
医院的一些传统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
2将“病例分型”引入医疗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国际上对“病例组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了DRGs、PMC、APACHE、CSI等多种病例组合方法,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和医疗质量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国病例组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20年的研究发展,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病例分型”方法。病例分型不仅解决了质量和费用科学评价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医院质量和费用管理与医疗体制改革接轨。应该看到,目前在医院管理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医院管理实际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极不相称。因此将“病例分型”引入医院质量管理,已显得十分必要。
3运用病例分型进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点
医疗质量管理考评标准的制订是综合评价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以病例分型管理实施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学界的一次创新性研究,已经得到国内许多医院管理专家的认同。目前,医院对科研、教学方面均有较为完善且公认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而在医疗方面却缺乏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往往仅凭印象定性评价,即所谓的“软指标”,这对于全面、公正和合理的考核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无疑是一大障碍。同时,由于国内一些医院的医疗质量考核工作已与奖金分配、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导致了部分临床科室为了医疗质量考核的达标,不愿意收疑难危重患者,常常收治一些住院日短、病情轻的病例,起到“勾兑”作用,从而不利于医疗质量的真正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和符合医院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横向具有可比性,纵向具有可追溯性,能够对医疗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分析评价,已成为当前一项必不可少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1确定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专家认为在指标体系的设立上,一定要注意五个方面的事项:一是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和用途要明确,即准备在哪个层面上评价和进行试点;二是数据来源要可靠,尽可能减少人为填报数据;三是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和实用;四是指标应具有导向性和简易性,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在指标操作上要力戒繁琐;五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两者绝不可偏废。
3.2有关标准值的确定
专家认为,在以往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各指标均明确规定有相应的标准值。这在理论上对加强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医院级别和收容规模不同,使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在不同医院的发生情况千差万别,医疗质量总体较好、收容较多的医院在具体指标数据低于医疗质量相对一般、收容较少的医院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医疗质量评价中的“奖懒罚勤”和“鞭打快牛”现象。
3.3有关权重的确定
权重确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指标相对重要性判定的过程。专家认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否采取专家咨询的方式值得考虑。如果进行专家咨询,准备邀请哪些方面的专家以及进行几轮咨询;如果不采取专家咨询,准备用哪种方法确定各指标相互之间的重要性,这些也是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4结语
在我国,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存在着广阔的空间,理论还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伟灿.病例分型应用研究概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2):1-2.
[2]吕世伟.医院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评标准制订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39):30-31.
[3]朱晓燕.病例分型质量综合值的应用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1):33-34.
[4]崔永生.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经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147-148.
【关键词】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医院托管;公立医院改革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核心,是医院各个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包含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三级结构,涉及人员、技术、规章制度、物资等要素。某新建医院作为社会资本投入的非盈利性综合民营医院,从2012年4月运行后,由一全国知名公立医院对该院实行“全面托管”,即托管医院全权负责新建医院的运营及内部管理,投资与经营相分离,绝大部分医疗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由托管医院选派,医疗服务及水平与托管医院保持一致。这种管理模式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1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态势分析(SWOT分析)
态势分析又称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克里于1982年提出,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的缩写,其实质是对自身的综合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自身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的一种方法。对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进行SWOT分析,更有利于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对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①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新建医院的产权所有者全面退出治理,托管医院不涉及资金注入,只负责输出医疗服务资源,克服了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分明的不足,为医疗质量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②无历史包袱,医疗质量管理可塑性强。在实践中,被托管医院受管理职责划分不清、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建设不规范等历史包袱限制,医疗质量管理难度大。但新建医院由托管医院筹备建设,避免了输入管理时产生理念及文化冲突。
③医疗质量文化可移植,促进管理理念及医疗行为统一。托管医院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学术氛围浓厚,员工主观能动性及主人翁意识强,医疗质量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新建医院可移植托管医疗质量文化,避免托管双方管理理念和文化冲突,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④派驻人员专业技术过硬,医疗技术与服务差异小。新建医院的人员由托管医院派驻,专业技术较之普通民营医院强、建设起点高;较其他受托管医院更利于形成系统、稳定、差异小的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医疗质量管理。
⑤规章制度完善,执行力强。托管医院历经多年制度建设,规章制度健全,新建医院可复制,为建立自身制度规范打下基础,而基于医疗质量文化及管理理念的一致性,全面托管模式下,医务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把握及认识更为准确,执行力强,执行质量高。
1.2劣势(W)
①托管医院为公立医院,强调医院公益性,与投资方关注利润与成本回收的经营理念有差异,是影响医疗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
②临床科室兼职托管双方医、教、研工作,精力分散且部分科室负责人管理经验不足,一线医务人员选派缺乏计划性与前瞻性,人员流动性大,影响医疗质量管理。
③部分医疗流程“水土不服”。派驻人员根据工作惯性,照搬托管医院医疗流程,忽略新建医院在医院定位、发展规划、科室设置等方面与托管医院的差异,导致部分医疗流程不适用,不利于医疗质量管理。
1.3机会(O)
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发展条件较为宽松;国内成功的托管案例众多,经验可借鉴;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医需求旺盛且多元化,外部环境优越。对内而言,托管医院凝聚学科发展,部分学科对外发展热情,为新建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1.4威胁(T)
一方面,我国公立医院拥有绝对数量和质量优势,地位强势[16];另一方面各类民营医院发展势头强劲,新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在夹缝中抢夺医疗服务市场。
2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措施
利用SWOT分析模型可见,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既有产权、人才、技术、管理可塑性强等优势,也存在经营理念冲突、人员流动与精力分散、部分流程不适用等不足,同时面临外部医疗环境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新建医院结合实际,夯实基础质量管理,采取创新性措施应对不足,将质量管理工具贯穿管理全过程,制定标准化医疗流程,探索建立有新建医院特色的医疗质量体系。
2.1措施
2.1.1制定高效决策机制,完善组织架构,保证执行力
建立实施院长负责制下的决策机制,形成院长(委员会)-医疗管理职能部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科室质量管理员的四组管理架构。常设院办公会,每周定期召开会议,由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科室参会,负责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程序化决策和部分非程序化决策,决议经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下达科室,追踪处理,减少管理层级,保证决策高效及措施执行到位。
2.1.2结合医院战略定位,科学合理配置各层级人员
医院战略定位以常见病、多发病和创伤性治疗为主,与托管医院形成分级诊疗,实现疑难重症集中医治与常见病分散医治的有机结合。临床采用综合病房管理模式,医护分开,床位统筹,培养配置适合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并按照专业的特点科学合理配置各层级人员。初期人员均由托管医师派驻,包括院长、管理团队及医务人员,其中医务人员实行一年一轮换,原则上每个医疗组设置1个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疗组长、1名主治医师和两名住院医师;每个病房配置1个住院总医师,保证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中长期逐步招聘培养本地化人员,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支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1.3针对托管模式,运用质量管理工具,严格医务人员准入准出标准
一线医务人员流动性影响医疗质量管理稳定性,新建医院运用PDCA循环(质量环)工具,从政策、关键环节与流程、督导等方面,建立完善人员档案,严格培训与考核,持续改进人员准入准出管理。
2.1.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流程改造,保证医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新建医院在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辩证移植托管医院完善成熟的规章制度与医疗流程,并结合自身组织机构特点进行针对性修订与改造,如定期修订制度、改造急诊手术及进修管理、双向转诊、院外检查等流程,协调未设置的科室开展门诊,设计“门诊医师兼职会诊”模式等,避免制度与流程“水土不服”。为保证医疗管理规范化及医疗质量同质性,新建医院在全院开展规范化科室管理,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指导科室建立管理目录及操作细节等,增强科室层级医疗质量管理意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1.5积极有效的考核,“赏罚严明”
借鉴托管医院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新建医院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对普通临床科室考核指标进行修订,探索对特殊科室(如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的医疗质量考核。根据医务人员的岗位类别设计不同的绩效目标,将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发生数量、赔付额等与科室年终绩效及个人绩效挂钩,增强医师积极性,促进质量质效持续提高。
2.1.6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支撑医疗质量管理
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成为主流趋势。我国大多数医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基本信息系统为临床、科研提供支持。但存在普遍问题,如:未建立医院信息互通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级诊疗的推行;医院关键信息被动查询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工作和运行医疗质量管理的需要,增加管理难度,降低运营效率。新建医院依托托管医院信息系统成熟的优势,搭建起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实现远程桌面会诊或远程医疗,通过信息系统网上预约托管医院床位,解决了优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床时间长等问题;在电子系统中部署手术间使用率及首台手术开台时间模块,以结果为导向,为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促进手术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手术质效;对关键信息,如危急值预警、会诊延迟、不良事件报告等通过设置提示界值,系统主动推送,实现实时动态预警和严格的过程控制,帮助医师减少差错,保证医疗安全。
3医疗质量管理成效
3.1完善了质控体系的建立,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新建医院在托管医院的支持下,从仅有院级质量管理组织逐步了建立院级、科室、医务人员个人等三级医疗质控层级,形成院长、职能部门、科室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成立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并结合每年度医疗质量改进工作方案中的工作重点,增设临床路径管理专委会、手术管理专委会等,拓展管理维度。通过发挥各委员会职能,新建医院的临床路径工作实现零突破,目前共开展39条临床路径,入径率占出院人数10.6%;手术间利用率从新建时68%上升至92%,手术资源分配更为合理。
3.2医疗业务效率大大提高,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经过
4年多的发展,新建医院年门急诊量从124778人次上升至311547人次,同比增加150%,年出院量从10781人次上升至27967人次,同比增加159%,年手术量从5113台次增加至15058台次,主要效率指标如病床周转次数达及病床使用率逐渐上升,平均住院日从12.55d降至11.27d,达到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同时新建医院打破无优势专科的局面,成立创伤、痔瘘等3个医疗中心;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脾脏的全胰切除术、分段切除整形修复治疗环状混合痔等10余项疑难技术,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3人才梯队逐步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
医院运行正常以后,逐步置换一线医疗技术人员,实行本地化招聘培养,招聘标准与托管医院基本保持一致。目前,共置换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人员共371人,逐步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在置换过程中保持“金字塔”人才结构,保证稳定的医疗质量,支撑新建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医院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有利于新建医院品牌建设新建医院同时重视医院公益性,开展“健康快车进社区”“健康快车进企业”“健康大讲堂”等公益性活动32次,服务5260人次,辐射周边100万人口,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影响力与美誉度逐渐扩大,逐步建立新建医院品牌。
4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近年来,采用托管方式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院的持续发展已日渐普遍。全面托管模式更能从系统和细节上帮助受托管医院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在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或其他类型的医院时均有借鉴意义。在未来,全面托管模式下的新建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中一是需要找准发展定位,与托管医院专科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二是充分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孕育特色医疗质量文化;三是变“输血”为“造血”,在托管医院专家顾问团下逐步实现人才本地化,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最后,抓住大数据与智慧医疗契机转变思维,用信息化技术助力医院远程网络建设和移动医疗终端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管理内涵。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48.
[3]张超.医院托管:穿新鞋,走老路?[J].中国卫生产业,2009,6(7):64-67.
[4]王硕非,揭筱纹,吴依西.民营医院托管模式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4):493-496.
[5]廖家智,杜杏利,陈安民,等.医院托管模式分析及启示[J].中国医院,2015(6):23-24.
[6]杜巍巍,胡弘,朱嘉龙.以省级龙头医院托管县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5(3):24-26.
[7]尹璐,王亚东,刘震.我国公立医院帮扶式托管模式实践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26):145-148,152.
[8]邹冠炀.发展民营医院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5):119-123.
[9]刘贻佳.以大带小"托管模式在民营医院成长中的探索[J].吉林医学,2010,31(14):2143-2144.
[10]魏俊辉.浅谈医院托管[J].卫生经济研究,2005(5):32-33.
[11]向前,王前,邹俐爱,等.我国民营医院发展趋势及对公立医院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5):14-15.
[12]马晓静,王小万,左延莉.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9-12.
[13]许立新.医院托管模式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323-325.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是当前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并为开展医疗保险,实施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 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1]。它既有利于组织医院宏观医疗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医院管理年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当前的热点课题[2]。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我区卫生厅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3],管理年活动评价体系强调单病种质量管理必须符合要求,每个科室要对前3位病种开展质控,病种质控指标评价指数≥全区同级医院平均值(或中位数),三级医院每半年书面向卫生厅上报病种质控资料一次,要求数字准确,填报及时。由此可见卫生管理部门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视,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已逐步扩展到所有病种,尤其是探讨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管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途径。根据病种确定诊疗常规,以单病种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开展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 具有重大意义[4]。
1.有利于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诊疗方案 通过单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和不合理用药,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质量反馈控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将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等包含在医疗质量管理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仅限于生物医学技术质量范畴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病种诊疗方案,以规范方案为依据进行质量监控,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更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控制,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滥用药品、过度医疗现象减少,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程度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5]。
2.有利于增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行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各级医务人员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将医疗服务中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使医疗质量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当中,成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考评的重要依据。
3.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能有效减少病种的平均费用,最大程度限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及节省病人开支,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缩减平均住院日,对防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制定了单病种质量限制方案,对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等14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医务部每季度对科室的单病种进行统计评分,不达标的病种科室要查找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考评的结果与年度劳务费挂钩。通过实施三年的单病种质量管理,2007年与2005年比较各项指标控制良好,其中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42%,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62%,平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66%。
4.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的地位。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7]。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对单病种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实施所持的态度,对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在院内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医疗护理质量比向社会公开实施单病种质量和限价收费而言要容易。医院管理者担心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医疗费用很难准确控制在限价水平,如果费用低于限价,会影响医院的收入,挫伤医生的积极性;如果费用高于限价,患者可能不愿意支付多出的费用,导致新的医患矛盾[8]。所以,在决策时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而部分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管理仍理解为病例质量管理,更多的在病历书写上下功夫,但对于病历“内涵”不够重视,有的病史记载不详,有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有的治疗和病情变化在病历上反映不出来。
2.监管力度不够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病种质量的监控管理,只是由医务部或质控科负责,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3.医疗费用与医疗质量之间的矛盾 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医疗活动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具有探索性、科学性的复杂工作。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即使采用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单病种的限价管理和医疗活动的高风险发生了矛盾,在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后,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加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8,9]。因此,面临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医疗费用,使医护人员不十分情愿地接受这一行为的约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4.阻碍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 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其运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与单病种管理为目的降低医疗费用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推广。
5.病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吻合 目前采用的单病种管理仅以诊断为依据,未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区分开,有些疾病本身存在着严重程度不同,如心肌梗死,其梗死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等对住院后的抢救、治疗、预后判断、疗程长短、住院费用等有明显的影响。轻者疗程短,住院时间少,疗效佳,费用低,重者则相反。因此,用同一判定标准评价该疾病治疗很难体现出个体差异,
6.群众认知不一 虽然近几年呼吁按病种付费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作为一名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治愈疾病,其次是费用。病人和医生的理解尺度是不同的, 群众中有欢迎的也有怀疑的,他们担心价格的降低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担心医院为了降低价格,将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不做了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三、对策
笔者针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在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要充分认识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领导要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单病种质量管理,把限制医疗费用增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构,医院要成立单病种管理办公室,明确责任。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医院单病种医疗质量和费用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按病种收费的测算工作,组织本院专家开展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将医疗费用降下来。
2.规范医疗行为,遵守诊疗常规 临床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常规, 按照单病种临床路径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3.强化团队精神 加强医、护、技之间的协作,对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病种身份的标识,使医疗、护理和辅助科室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密切配合,形成“绿色通道”的运作流程,缩短住院天数。同时与信息科合作将单病种的临时和长期医嘱打包做为相应科室的医嘱组套中,以防遗漏,既保证患者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4.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行政、设备、总务、药剂科和供应室等管理和保障部门必须增强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临床为临床科室解决问题,设备科、总务科和药剂科供应室要做好临床各类物资、商品和药品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各种物资和药品供给不断线。同时强化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和供应室做好下收下送工作,满足临床需要,为临床科室解决后顾之忧。
5.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要让病人相信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国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更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生需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整个住院流程和诊治方案,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增强合作共同应对疾病。
6.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医院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实施病种质量管理好的科室和医疗小组,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在奖金分配给予加奖;对于在病种质量管理中不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费用超标的科室,医院在奖金分配给予处罚。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单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使单病种质量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以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管理开展,将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更高级的控制系统。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促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万东,郭齐祥.38所综合医院病种质量管理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6):24.
[2]玲,杨云滨,田 柯.开展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22-3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与评价标准[Z].2005:05.
[4]王 珩,江 震.浅议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6):27-29.
[5]陈贻平.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4):212.
[6]齐梦霁.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病案,2005,6(5):27-28.
[7]麻新梅,张云莲.单病种管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J].卫生软科学,2008,22(1):76.
[8]赵 媚.单病种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病案,2007,8(11):28.
为构建医疗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我院推出了以“十三大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为核心的立体式医疗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全过程、全时段的医疗质量自控和互控,推进了医疗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较好的预防了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医院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现将主要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主要做法
1.1 细化质控内容,规范医疗管理行为标准
医院将医疗安全、病历、院感、护理、特检、检验、放射、血透、骨科、口腔、药事、麻醉、计量与设备安全管理确定为“十三大质控”对象,细化相应管理标准,覆盖医疗行为各个层面,为医务人员依法行医、廉洁行医、按章办事提供了规范依据。(1)细化科室岗位履职标准。以“十三大质控”内容为标准,明确各科室的岗位职责、岗位工作目标、科室之间协调配合要求和科室质控内容,通过每月对各科室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质控考评,及时通报考评结果,落实存在问题的限期整改,确保各科室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2)细化科室医疗行为标准。对各科室自身涉及的质控标准再进行严格的细化管理,确保医疗行为管理不留死角。如将医院口腔科的质控安全管理标准细化为口腔、院感、放射、病历、医疗安全、计量与设备等六大类。质控员、质控小组以此六大类质控细则为口腔科人员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详细检查、考核,确保安全医疗。(3)细化医务人员行为标准。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进行了全程规范,使全体医务人员能够对照标准做到按章操作。如医院病历记录作为诊疗过程中的主要法律依据,医院在病历质控上,要求各医务人员在书写病历时不但需要分病种、分类别书写,而且具体规范了首页、首(复)诊时间、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病程记录等所有诊疗内容,从细节入手,源头预防各类医疗争议、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1.2 实施层级监督,确保质控要求落到实处
(1)抓好医疗质控管理网络建设。医院结合实际,构筑了一个全员参与、多层次的动态四级医疗质控管理网络,即院级质控、职能部门质控、质控小组质控、科室质控。医院制定质控目标,明确各质控网络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分工,形成了分片、分点自控和互控的闭环监督体系。(2)抓好临床科室质控监督。各科室设立兼职质控员,严格按照质控标准实时监控本科和相关科室的医疗质量动态,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情况和医疗文件书写质量,及时报告本科的医疗差错情况以及提出改进医疗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同时,科室成员亦行使自控和互控职责,使科室每个医务人员切实做到质量从身边做起,自我约束,互相监督。(3)抓好质控小组质控监督。每月有计划地组织“十三大质控”小组开展自测自评工作,根据相应质控指标随时检查医务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分析医疗质量的数据、病人的建议以及质量缺陷问题,并通过开展自我查找医疗隐患、自评工作优劣,将存在不足和整改方案及时上报职能部门,以引起重视,实现了医疗质控管理的严密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技术操作的严格性和临床思维的严谨性。(4)抓好职能部门质控监督。医务处和院务处每季度组织各质控小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收集反馈各层面质控信息,调查核实医疗缺陷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书面反馈至有关科室和具体医务人员,召开医疗安全工作会议开展医疗调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考评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案,推进医疗安全工作管理。(5)抓好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质控监督。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以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分析、处理质量管理重要问题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对发生医疗风险的情况和典型案例分析情况,及时通报临床科室,引起高度重视,预防各类医疗事故发生。
1.3 建立辅助机制,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1)建立医德医风监督制度。医院从驻地社区有关部门、单位、学校聘请了14名医德医风监督员,每半年组织监督员座谈会,收集监督员对医疗服务、医疗操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落实整改。(2)建立病人问卷调查制度。每月开展门诊及住院病员的问卷调查工作,病区每月组织召开病人及家属工休会,认真听取对医务人员的综合评价。据历年数据分析,患者满意度每上升1%,业务工作量同时上升3%~4.5%,医疗差错发生率成反比下降5%左右。(3)建立医疗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科室与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对未及时汇报医疗安全隐患的科室与个人加重处罚,对发生重大医疗纠纷、严重差错事故的科室和个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4)建立激励与约束制度。医院充分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季度医疗质量考评分数纳入科室目标管理,并作为科室的绩效评价指标,同时与科室人员年度评比先进、晋升、晋级挂钩。对落实医疗质控较好的科室与个人给予表彰,并做为业务干部和职工提前晋级的标准之一。
2 体 会
2.1 实行质控管理可以夯实医疗安全的基础
我们认为,医院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医疗质量是关键,安全工作是重点。医疗质量控制将无序的管理流程变为有序,将操作性不强的管理方法变为可操作性,通过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达到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确保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1]。
2.2 推广质控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质控管理具有全方位、全时制、全员额、全过程管理的特点,在医院安全管理工作中,推行质量控制能够逐步形成覆盖式管理、网状式监督、超前式预防的管理机制,从而促进了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深层次发展。
2.3 加强质控管理可以增强纪检监察的效能
医疗安全、医德医风建设、廉政建设和“两防”工作息息相关,不断加强质控管理,可以及时有效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将预防“关口”前移,有效促进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发挥,确保医院安全无事故[2]。
2.4 深化质控管理可以促进队伍建设的长足进步
“十三大质控”管理充分依靠层级监督抓落实,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科室负责人以及医务人员参与医疗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官兵依法行医、廉洁行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促进队伍建设的长足进步起到长效持久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张捷.基层医院医疗质量、医院安全管理工作思路初探[J].西南军医,2005,7(3):69.
作为军队疗养院的中心工作,质量管理一直为大家所关注。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在质量管理观念、方式与方法上还明显滞后。为此,笔者从质量管理改进角度述以拙见,希望对提升疗养院质量有所裨益。
1 现实疗养院质量管理观念的局限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偏重疗养质量管理,轻视医疗质量监督。受专业局限,长此以往,军队疗养院质量管理一直以疗养为主,而对疗养工作中存在的大量医疗活动缺乏必要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方法,使许多疾病疗养患者的疗效判定缺乏科学根据。二是至今军队疗养院质量管理仍以疗养科室为质量管理单位,通过对执行疗养康复护理规章制度的检查、疗养效果的评价、服务质量的监督、经济收益的核定来进行质量控制。这种从疗养院内部看自身的质量管理方式,还基于传统和狭义的疗养质量管理观念,类似于盲人摸象[1],难以真实全面。
与此不同的是,现代疗养和医疗质量管理观念更强调病人的满意程度。从患者角度看疗养和医疗质量,他们更关注的是疗养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医疗消费的性价比、医护人员的人文关心程度和就医环境优劣。现代疗养和医疗质量的概念,已由过去疗养科室的单元质量扩展为疗养院的整体质量,其评价视角也从院内站到了院外。广义的疗养院质量管理,应包括疗养医疗技术、效率、费用、服务、环境、管理等诸方面,从基础、环节到终末全过程的全面持续质量管理。
2 现实疗养院质量管理方式与方法的缺陷
现代疗养医疗质量观念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深化,反衬出我们在现实质量管理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在哪里。
2.1 质量管理范围狭窄。由于疗养医疗质量不再被认为是单一的技术质量,且影响其提高的因素也不只是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本身。所以,现实中我们仍以疗养科室为质量管理单元,而缺少对其它相关质量成因的控制,就显得管理范围过于狭窄。比如,对医学工程服务能力、院务保障水平、卫生经济管理质量评估、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职能机构工作效能等诸方面,还未能进行真实的质量评价,有的甚至缺少必要的质量管理标准,仍以经验管理为主。
2.2 医疗质量管理职能弱化。两年前部队的精简调整,转隶少数医院辖于疗养院。管理范围的拓展和疗养院自身医疗质量管理的先天不足,使本不熟悉医院质量管理的职能机构,对医疗质量的监控,无论在专业人才、管理经验、质控措施、管控力度上都显得力不从心。由于职能弱化,在人员编配、专业训练、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健全程度、质量管理标准、基础设备配置、物资药品器材保障水平等方面关注不够,使基础医疗质量下降。导致难以形成特色专业和技术优势,并连带医疗安全风险加大,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2.3 疗养质量改进措施不到位。随着疗养质量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不断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把许多职能部门日常工作的重点,逐渐引向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上。这种管理方式,常以单纯的数据比较来做质量评价,虽然也能指出质量缺陷的成因,但由于缺少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室一线的监督检查,往往使质量改进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尤其在质量缺陷多种影响因素混杂的情况下,其改进措施很难落实到位。
2.4 全员质量意识淡化。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军队疗养院对外开放后,在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影响下,追求经济利益似乎成为一些单位上下的共同目标。在这种氛围下,有些医护人员不再钻研业务,亦不安心本职工作,其疗养服务行为更不是以疗养员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错位,使这些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淡化,尽管各级职管机构一再强调注重提高疗养医疗质量,但仍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个人利益的扩张使其职业形象扭曲,而对此我们仍未实现有效的管理。
2.5 疗养院整体质量提升缓慢。与地方同级疗养院比较,许多同志感到我们有些疗养院的技术水平在逐渐下滑,尤其在一些知名专家退出岗位后,这种差距似乎更明显。分析其原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学风浮躁、人才匮乏,恐为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应该引起各级管理部门认真反思,并需尽快解决的事情。
3 疗养院质量管理改进措施的拙见
3.1 跳出盲人摸象的质量评价误区。这是疗养医疗质量管理观念更新的首要。过去,我们一直从疗养院内部进行质量评价,习惯于自我衡量,历史性的纵向比较。但极少站在疗养院的社会信誉、医疗市场需求、患者忠诚度、同行认可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质量水平。这种观念上的滞后,不但极易使人盲目自满,也从根本上限制了管理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影响了疗养医疗质量的提高。跳出盲人摸象的质量评价误区,不但需要转换评价视角,更应拓展管理范畴,尽早从单一的疗养科室质量控制过度到疗养院整体质量管理。
3.2 强化疗养院质量管理的薄弱之处。由于以往管控的重心在疗养科室,而疏于对职能机构与辅助部门的质量评估,常使不少医护人员产生情感抵触,这不但影响了管理实效,也使疗养院整体质量出现短板。因此,在继续强化疗养科室质量监控的同时,应尽早完善疗养院质量管理链条的缺失之处并建立相应的质控标准,以促进疗养院质量的全面提升。
3.3 抓好质量管理措施的末端落实。疗养院质量的提高,绝不是仅靠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职管部门的检查就能实现的,质量缺陷更不能只凭信息数据的分析评比来解决。没有全员自觉的质量意识和个体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做不到持续的质量改进,质量管理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平时对疗养院质量的管理,就不能只做单纯的数据分析、文字通报或满足于一般的号召,而必须脚踏实地并深入的抓住、抓好全部质控措施的末端落实,而这一点正是目前我们许多管理机构工作上的欠缺之处。
3.4 巩固基础质量管理的平台。从疗养院管理和疗养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看,片面追求特色专业发展,忽视基础质量建设,恰似盖空中楼阁,不但会给疗养医疗安全带来隐患,也必然导致疗养院总体质量下降。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质量,就不会有特色科室和专业,就是形成了暂时的特色技术,也难以保证其会有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疗养医疗技术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不懈地抓好疗养科室的各项基础性建设,抓住常规工作的质量管理,巩固基础质量管理的平台,为特色专业和疗养院整体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质量是管理医院根本目的。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水平的高低、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20*年,我院在“医疗质量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把减少医疗质量缺陷,及时排查、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事故争议,杜绝医疗事故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我院严把医疗质量关,各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坚持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人会诊、重危病人及术前术后讨论制度。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医疗活动中的动态分析,做好各种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针对当前患者对医疗知情权要求的提高,完善各项告知制度。加强质控管理,住院病历书写实施了《*市中医病历书写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通过近一年的运行,我院住院病历的书写在全市中医系统住院病历质控检查中,总分为全市第二位,前十名优胜病历中我院占三位,前二名均为我院医务人员。
(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以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服务流程是医疗机构的运行结构和方式,在不增加病房、卫技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效率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使医院的可用资源通过平衡流程中的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尽可能满足病员的需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优化医疗流程,方便病人就医上下功夫,求实效,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出各项便民措施,如收费挂号窗口联网,减少挂号排长队,部分专家设立专门挂号窗口,推出电话预约挂号等措施。医技科室出报告单推出限时承诺。护理部门在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先进护士,全年评出星级护士*名,护患构筑连心桥,推出便民措施,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
(三)实施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是加强医疗质量的基础。如何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和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医疗质量不是单靠几位管理者或部分医务人员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医院全体职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同情心;需要树立牢固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意识;在院内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和“安全就是最大的节约,事故就是最大的浪费”活动,激发职工比学习、讲奉献的敬业精神,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医疗行为是核心。近年来,我院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结合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制定了岗位职责、医德医风、人事管理、会议、学习、考勤、安全保卫、后勤管理、财务财产管理、统计报表管理、医疗文书档案管理,奖、惩等共五部分*条管理制度;制定了行政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药品管理、院内感染控制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管理等26项质量控制考核细则;制定职能科室、业务科室综合目标责任书,做到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格局。明确责任,保证职能,做到责、权明确,利益适度,从而管理上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逐步完善管理上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建立符合医院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医院成立了以院长、副院长、医务科和各临床科室为成员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质量管理工作。全院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天天抓;临床科室时时抓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的格局。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坚持平时检查与月、季、年质控相结合,严把环节质量关,确保终末质量关。“抓三基”、“促三严”、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务科经常组织院内职工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制度、操作规程及操作常规,并记入个人业务档案。近年来通过开展以医疗业务管理,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为目标的全方位质量管理工作,使医院的各项工作达到了综合目标责任制预期目的,医疗质量逐步提高,安全隐患逐渐减少,无医疗事故发生,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少,提高了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今年顺利通过*三级乙等中医院复评工作。
二、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是医院的最根本目标
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让老百姓用较少的钱享受较为优良的医疗服务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最根本目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也是每一位院长、患者、社会人、医护人员等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性质和服务宗旨的直接反映。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从加强科学管理素质,降低管理成本着手,从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质量上下功夫,突出以“技”取胜而非以“费”取胜。
[关键词] 病案信息;质量;医疗服务;评估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b)-159-02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service quantity
HUANG Huifen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Kengzi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518122,China
[Abstract] Medical record is the original medical data of patients, it provides good rich material fo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the medical rules. The medical record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level, will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service quality.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s in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of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Key words]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Quantity; Medical Service; Evalu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医学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烈,医疗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目前的形势下,医院要谋求发展,必须加强医疗服务质量[1]。病案详实、客观的记录了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诊疗行为,是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2]。作为医疗行为的信息载体,病案资料近年来的功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份完整的病案不仅能够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以及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首先在医疗纠纷等的处理中,成为举证倒置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另外在以医疗服务质量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工作中成为重要的监督核查数据,在促进医疗质量提高及医院管理水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笔者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讨论阐述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1病案信息管理内涵
病案信息管理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反映,包括病案内容质量与病案管理质量两个部分。病案中记录的信息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囊括了医疗行为的全部内容及细节,是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最原始、最具体、最详细、最客观、最具说服力的信息资料,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医务工作者诊疗水平、服务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增高,以及医疗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病案信息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病历回收、整理、归档、装订,更重要的是病案管理人员从病案中提炼深层次的信息,以服务于临床,反馈于临床,对临床诊疗工作及医院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4]。
2 病案书写质量直接或间接反映医疗服务质量
2.1 病案首页书写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好坏
病案首页除了包含患者一般资料外,还包含本次入院诊断、住院期间治疗、转诊经过、抢救、手术、病理诊断、过敏史、出院诊断、入院出院诊断是否符合、术前术后诊断是否符合、影像与病理诊断是否符合等详细的临床资料,是医疗统计工作所必需的最原始资料,通过对病案首页的书写质量可了解科室管理水平和质量,并对其进行评估与指导[5]。详细、完整、准确的填写病案首页,对于提高病案质量、保证各项数据准确性,从而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质量,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及评估提供依据。
2.2 通过辅助检查报告了解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
辅助检查报告单是病案资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反映患者病情的较为客观的指标或影像、数据资料。辅助检查报告书写质量可反映医技科室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6],可通过对辅助检查报告书写情况的定期检查或抽查对医技科室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同时通过病案资料中辅助检查报告与病案记录内容是否相符等情况可了解辅助检查报告在医务人员的诊疗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一定指导、辅助作用,或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是否能够依据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的诊疗措施进行更改或调整。故通过病案资料中的辅助检查报告同时结合病案记录内容可反映医技科室医疗服务质量及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医疗质量,并为其管理及评估提供依据。
2.3 病案资料可反映医疗制度执行情况
医疗核心制度在医疗行业的执行,目的是兼顾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及使医务工作者认真、负责、合理、合法地实施其诊疗行为。作为医院管理者,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如何推行,如何使制度起到预期作用,需要制度制定并实施之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访或检查。而病案资料内容能够较为详尽的体现病程记录书写的审核制度、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护理的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以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等医疗核心制度。通过对病案资料详细的阅读,可了解上述核心制度是否能够完全按照规定执行,执行力度、程度如何,由此可反馈给医院管理部门,可起到对各科室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评估、管理、监督及干预作用[7]。
2.4 病程记录是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的直接反映
病程记录是病案信息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一份合格的、良好的病案应详细记录患者入院后所接受的每一项诊疗措施及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的详细过程。病程记录一般应包括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住院医师查房记录、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出院记录等。患者病情的每次变化,在病程记录中均需有所体现,并提出针对性的诊疗措施,且需根据病情需要及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常规或特殊处理。由病程记录内容可了解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等重要信息,对于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估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病案信息质量的法律意义
3.1 病案质量的依法监控
病案资料是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详细、客观的原始记录,其存在的问题可直接反映出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中存在的问题[8]。同时病案资料也是重要的医疗文书,是有力的法律证据和资料。对病案信息的质量监控可发现诊疗行为中的问题并督促临床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杜绝,可减少医疗差错、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的发生率,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监控、管理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2 病案质量在医患纠纷的处理中的法律意义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均拥有相应的权利,并负有一定责任与义务,现阶段在医患纠纷的处理中实施“举证倒置”,即在诊疗过程中若发生纠纷或疑义,相关法律举证需由医疗机构对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举证,以供法律部门进行判定。这就对病案信息管理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病案质量监控与管理,使病案能够详实、客观、及时、全面的记录诊疗行为,是防范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医患纠纷以及医疗事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9-10]。
4 小结
病案资料是医疗机构的宝贵且重要医疗信息资源,是最原始、最具体、最详细、最客观、最具说服力的医疗信息载体,客观、完整、详细、及时的向临床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提供医疗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资料,并且是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真实反映。通过并按质量的管理,可掌握医院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并可通过病案管理对医疗行为进行监督、监控、管理和评估,并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临床工作者及医院管理这予以及时整改,以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大锁,马振华,潘淮宁,等.对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45-67.
[2] 李宝珍.病案质量管理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37.
[3] 王莹,刘克新.我院病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6):41-42.
[4] 信长娜.病案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250.
[5] 谢思平.充分利用病案信息为新时期医院经营管理服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3):145.
[6] 徐锐锋.浅谈病案信息质量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病案,2006,7(7):25-20.
[7] 张亚萍.病案质量监控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08,9(6):17.
[8] 张芙蓉.医院病案管理的方法与质量提高[J].河北医学,2011,17(6):851-852.
[9] 赵启丽.保证病案管理质量,提升病案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的利用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27-2728.
【关键词】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44-02
国家卫生部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明确提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的要求。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是医院管理的前提,而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是医院管理的关键。
1 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做法
1.1 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组织及制度,不间断地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使全院人员充分认识到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市场竞争的源泉。医院建立健全了院级、职能部门及科室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共同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形成各环节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服务保障工作。各个组织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职责、考核方案等,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委员,抽取机关及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质管科,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全程有效管控;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科主任任组长,负责该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管理。医院每季度按系统进行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大检查和召开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分析会,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国家和军队制定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病案管理规定》、《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新业务、新技术管理暂行规定》、《院内、外会诊制度》、《采供血管理规定》等,为医院加强医疗创新和质量管理提供了政策保证。
1.2 抓好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为医疗技术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人才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最根本的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管理,首先要提高人员素质。医院要重视人才培养,并把它作为重要战略工程来抓,在搞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抓好年轻医务人员的培养,重点是加强“三基”、“三严”训练,进行年度考核,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科主任、护士长,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运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本级质量管理的作用。鼓励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是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制定了“准入规定”、“评价标准”、“奖惩规定”等,加大管理和扶持的力度,不仅解决了病人疾苦,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管理,提升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医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管理的规定》、《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等规定来规范全体人员的行为,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推行“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服务模式,坚决制止医疗活动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实行价格公开制、一日清单制、群众举报制,增加了费用透明度,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病人满意率。
1.3 实施有效管理,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重视门、急诊工作门、急诊是医疗工作的最前线,也是医院的对外窗口,是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多发地。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专科会诊制,防止跨专业收治。对门诊病历、处方质量,按标准定期检查,奖优罚劣。成立了急救领导小组及急救分队,制定了突发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了应急救治能力,确保快捷、准确、有效地抢救病人,增强了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加强病房及手术室管理实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职能科室检查与科室自查相结合:(1)抓好制度的落实,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急危重病人抢救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审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2)抓好住院病历书写质量,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制定具体评分标准、奖惩措施,坚持科室、医院两级审查在院和出院病历,保证了住院病历甲级率达标(3)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针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进行监控,降低院感率,减少漏报率。(4)加强毒麻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保证急救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这些管理,均对住院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各环节质量起到保障作用,为取得预计的终末质量提供了保证。抓好疑难、危重病人诊治疑难疾病的诊断水平和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是衡量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的标志。
2 制定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
必须在了解医疗服务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对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安全性医疗服务最大收益特点就是与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安全是第一要素。
2.2 有效性患者到医疗服务机构来就医就是为了解除病痛,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使患者的病痛得到解决或缓解,如果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无效或低效的就谈不上优质。
2.3 价谦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集中表现在服务价格上。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医疗服务,以价谦者为质优。如果某项医疗服务有效但价高,群众有需求但不可及,同样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2.4 便捷性医疗服务机构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向患者提供服务、方便患者。患者有病但不能就近诊治,就不方便,不方便就不是优质。同样,急救不能得到及时处置,或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使病程延长,就是不快捷,也不能说是优质。
2.5 效益性就医疗机构而言,如果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则该项服务有效益,可以持续,反之,该服务不可持续。而患者支付的费用相对其受益而言要“值得”,只有这样,该项服务才有持续性、反之亦然。
2.6 忠诚性患者通过就医过程的感受,对该医院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深信不疑,且乐于向周围的群众宣传,更好地树立该医疗机构的形象,同时也体现出服务优质。
3 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途径
3.1 首先要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改变和纠正不合时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陈旧理论。
3.2 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思想、先进方法和先进技术,如持续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临床审核等,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
3.3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重视医疗服务质量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医疗、护理、技术队伍,就不可能有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
3.4 注意加大医疗服务信息公示范围和力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让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在市场竞争和市场选择中起作用。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病人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3.5 要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费用的控制机制。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过快的增长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
3.6 更要加强对员工的医德医风教育、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这是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