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7:3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在对环境方面也带来了很大污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应对方法。在山东的林业发展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科学实施,就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障环境生态平衡。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就比较有利。
1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1.1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1.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化改善有着积极作用,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愈来愈大的时代,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通过林业的种植就能对这一问题得以改善,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有机结合[1]。将林业资源进行扩大化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比较有利,对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也有着积极作用。
1.1.2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稳产以及增收的作用也比较突出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的稳产增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在健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上得以充分重视,尤其是对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林业上进行加强和完善,就能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基础的产业发展也比较有利。
1.2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
1.2.1从我国山东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使得林木的不合理密度有了进一步增大,在林木的生产环境上得到了改变,从而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相应影响[2]。加上单一化的树种就比较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上很难进行预测。
1.2.2山东的林业发展中在山区林业方面还存在着相应问题山东人民通过对森林来获取生活资料的思想比较深,从而就比较容易出现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的现象,这对原有的自然植物的破坏就比较严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有是山区建设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在对一些新技术的掌握上存在很大难度,这些就会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相应影响。
2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创新意识的提高
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要进行加强,从而有效保护森林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文明的发展开始逐渐的崛起,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上也得到相应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对林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上进行有效提高,才能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2为促进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能注重生态高效林业的优化发展
在生态高效林的发展中要建立在和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上,对林业产品的生产得以重视,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新的造林技术的应用要能充分重视,选择树种的时候和当地的发展特色紧密结合,在布局上要科学合理的呈现,将立体式的开发能够得以充分重视,将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结合。
2.3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还要能充分重视林业的特殊地位,在资金的投入上能够稳定持续。森林有着公益性强以及可再生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生长周期上相对比较长,造成破坏之后就很难再恢复[3]。可持续策略的实施,要充分注重对阶段林地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分离下的问题,对大范围集体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充分重视,对林业的特殊地位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对以往的林业不合理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
2.4为保障山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相应的法规建设
这一措施的实施也是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措施。当地的政府要结合实际的发展,进行制定相应针对性政策,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实施[4]。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提高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方法措施的科学实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实际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保障环境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比较重要,此次从理论上对实际的林业发展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刘健 单位:山东省蓬莱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沈吉芬.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
[2]胡秀荣.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7).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以及发展目标
1、提出背景。所谓在农业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方针,保护好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数量不断增多,用地矛盾出现,许多企业为了建设厂房大量占用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还有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以及化学物质,使土地盐碱化加剧。这些问题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大量使用化肥等药物,也导致了土壤营养成分不断减少,再次降低了作物产量。致使农业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深入进行农业改革,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2、发展目标。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的农业机制,实现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加大农民收入,保护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保证我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土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我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大量砍伐木材、围湖造田,导致荒漠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再加上人口增多,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发展,占有了大量农田,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还有一些土地被污染无法进行作物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滞后性。2、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推广范围小。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一些种植技术也没有得到推广。与美国、西欧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美国的农业主要以大农场的形式存在,且种植人员很少,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设备进行种植。而我国农业种植主要以集体形式存在,需要的人力比较多,使用的先进种植技术和设备较少。很多地区交通闭塞,当地经济发展落后,采用最初的种植方式,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不了解。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造成破坏。3、农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创新思想,片面的发展种植业。没有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进行调整。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提倡农业产链的延伸,但很多地区生产模式仍旧很单一,无法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对市场的需求分析过于片面,造成某一农产品大量剩余,某一农产品严重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惠农政策,对农民进行补贴,但是其收入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比,差距更加明显。因此,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则留给老年人,他们虽然对农业生产的经验丰富,但不利于接受新的技术,导致我国农业技术传播出现滞后性。同时农民收入较低,使农民的积极性降低,更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长期下去很难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5、国家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的科研力度不够。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明显发现,我国农业主要以人力为主,其他国家农业主要以先进设备为主。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产品种植和收割上采用机器化,减少了人力劳动。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美国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监测,包括灌溉,除虫、除草等一系列农业活动都是机械化统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益,减少资源的浪赞。而我国,还是以手工劳作为主,农业技术环节薄弱。我国应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代替农药的使用,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6、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社会发展变化了解较少,只重视种植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中的第三产业认识片面,不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效的结合起来,造成比例失调,也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差,在新技术传播时很难接受,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较为缓慢。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拉动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加强,也会促进我国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保护好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更好的保护土壤的营养成分,使土地得到长期使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林业的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减轻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存在的矛盾。3、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4、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观念,对农民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讲解,接受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其次要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农业经济出现实质性变化。深入体现,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引导农民改变旧思想,接受新理念。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口较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十分少,而近几年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现象严重,导致农业资源紧缺。很多农民认为没有重视到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对土地进行无限制开采。政府应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进行指导,既可以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减轻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地改变以前的小农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化农业,延伸产业链条,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发展。依靠可持续发展原则,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小模式化家庭经营转变为农业产品企业化经营。由粗放型生产转向集约型生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并进行全面推广。研发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首先,国家应该研发新技术提高土地单位产量,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有机肥料的利用率,建立高效土地测量系统,对施肥后的土地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土地营养状况,并进行改进。还要进行有效的监控系统,对农业区进行卫星监测,及时了解农业区出现的变化,便于及时的就行补救。同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秸秆等进行有效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农业技术积极地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地区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自己的农田中,全面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新研究的农业技术,进行大力宣传。各地政府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免费知识培训,进一步将农业技术运用到时间中,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3、建立完善的农业结构链条。每个地区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发展自己的主导农业,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的副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以前的经营策略。同时,打造品牌意识,对自己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强竞争力。大力建设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由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方向转变,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培育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农产品生产群。提高农民总体收益。4、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民素质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大力培育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建设,在农村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培育新兴农民,提高农民创新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新农业技术的传播。5、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制。针对近几年来出现的农业市场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流畅,政府部门没有对农业每年的发展方向就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所以,应不断完善农村全面的服务机制,政府及时的对农产品市场变动进行分析,对农业种植进行指导,避免出现供求严重不合比例的现象。当地政府根据自己区域的情况调整结构,大力指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6、政府要继续贯彻惠农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土地管理机制,推动农业经营规模的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惠农政策还存在局限性问题,没有全面涉及。今后应继续发展惠农政策,争取早日在整个中国得到普及。
在农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土地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源,也是农作物种植的根本。土壤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土壤在内部结构、矿物质组成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要想保证施肥的合理性,应依据土壤的特性、农作物对营养的需求等进行充分的选择。在培栽作物之前,应仔细分析土壤的特性,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施肥。土壤肥料主要分为如下几种,第一,底肥。底肥的作用极大,在培栽作物的整个过程中,底肥可以为作物补给较高的营养,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同时,利用合理的方法改善底肥,能够为作物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第二,种肥。主要就是作物刚种的时候所施加的肥料。种肥主要起到栽培作物的作用,也是初期作物根部的营养来源。第三,追肥。在作物的每个生长期,都需要依据作物的生长情况,适当地输入营养与及时补肥,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为此,施肥与作物稳定生长以及高产有着极大的关系。土壤是宝贵资源,对人类生存有着极大的意义,合理正确地施肥,可以使土壤有再生性,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1]。
2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的利用土壤肥料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对土壤肥料进行科学的研究,并从实际出发,科学利用土壤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1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质量。在实际应用肥料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有机肥,建立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肥料结构。在给土壤施肥之前,应做好土地的测土配方工作,然后有针对性地施加有机肥,保证土壤与培栽作物有足够的养分,确保物质与能量的有效循环,提升土壤供应作物的营养能力。而对于肥力较高的土壤,应重视投入养分,保证物质可以有效循环,保证农作物高产。2.2做好土壤肥料的研究工作。科学施肥是合理种植农作物的前提,做好土壤肥料的研究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分发展无公害的肥料,更好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循环利用。近年来,我国比较重视土壤肥料的研究工作,但由于专业人员较少,没有充足的办公经费,大多数项目都半途而废,影响到肥料的合理利用,也影响到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这便需要我国与相关部分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我国各地区土壤情况与生产状况,积极研究较为先进的化肥,并不断地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料的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3增施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肥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肥料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也在积极地引用新型肥料,而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应增施微生物肥料,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土壤的肥效,还能避免化肥对环境与土壤结构造成的伤害。在给土壤增施微生物肥料之前,应严格地检测农田的污染情况,充分地应用新型技术,合理地分配和种植农作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还对土壤起到保护作用。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利用微生物化肥是大势所趋,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2.4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合理利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种类较多,因此,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对保护地区生态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将动物粪便和作物秸秆转化为农业生产的肥料。例如:利用相关技术有效处理作物秸秆,并将其作为农机肥,或利用畜牧业原料生产技术,将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畜饲料。另外,可以充分运用混合式、复合式高温发酵菌剂,对作物秸秆进行发酵处理,实现有机肥源的制作。2.5有助于健全耕地资源保护制度。我国制定的耕地保护法主要是为了合理开发耕地资源、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对耕地实施保护与管理。健全耕地资源保护制度前提是保护耕地资源。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非常重视耕地资源保护,但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无法达到理想的耕地效果。为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逐渐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制度。此外,政府与农业部门在保护耕地资源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研发土壤肥料,并进行有效利用,能够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土壤肥料的科学应用也是耕地资源保护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3-6]。
3结语
本文详细地分析和探讨了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更加科学地应用土壤肥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便需要应对土壤肥料进行科学研究,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土壤的养分,并确保肥料应用的科学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作者:聂晨辉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农业局土肥站
参考文献
[1]武艳.浅谈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存在问题与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2):113.
[2]寸代平.土壤肥料在推进云南省芒市农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5(18):71-72.
[3]陈良松.土壤肥料在六安市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4(15):81-83.
[4]赵霆,刘小强.土壤肥料研究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J].北京农业,2012(24):58.
关键词: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创新是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农业发展道路,不断研发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技术包括对肉类、粮油类所需原材料及动植物品种进行研究、改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阻碍,这就更加需要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节能降耗政策,农业作为土地资源消耗的第一大产业,国家对节能降耗的农业科技也大力支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旨在减少成本、降低消耗,保护地球资源。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技术发展还相差甚远。
1.1农业科技研究贡献与世界的差距
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政治、地域条件等因素,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于如美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一直是农业科技大国,据悉20世纪中后期,美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了79%以上的粮食产量与高于69%的劳动生产率,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74%[2]。而在我国,最早农业科学技术使粮食等增产约30%,现在在国家不断改革、人民不断的努力下,仍然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不足6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2农业科学技术不够完善
在古代为了庄稼的灌溉和水上运输开凿大运河,这充分说明灌溉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水源和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的灌溉技术还停留在原始层面,没有运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定量灌溉和栽培。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产业利润薄、收益慢,我国种子研发方面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大多是个体户,运营方式单一,规模较小且种子质量没有保障,种子的育种科技人才少。
2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今国民对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整个活动是一个过程。但当今全球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相当匮乏,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对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增加现有资源的更大化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在种子改良和培育上,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旨在研发出优质、高产的种子;在播种灌溉期间,国家也要传授农耕知识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起对技术人员的监管机制,确保每个点都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解答农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生产。其次,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鼓励农民尝试新的养殖方式,加大补贴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在增加生产力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来,在研发成果上有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再次,深入农业院校宣传农业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使用意识也渐渐增强。目前,我国农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在农业科学技术中加大科研投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减小与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差距,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种植和灌溉等技术,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促进全国农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2):48-53,111.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问题
为了能够彻底解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改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出全面的考虑,切不可“哪里有漏洞再补哪里”。我国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又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来彻底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内涵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定义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一般拥有较高的农业经济发展规模,整个农业的投入水平也更高,并且由于发达国家有着较高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要更高。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过剩,所以其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提高粮食产量,而是做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达到一定的平衡。所以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可持续农业经济中,他们更多地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而对于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所以提高粮食产量依然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目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未实现大范围的市场化、农业投入水平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首要任务是“促发展”,即依靠自己研发的或购买的国内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来结合地方农业现状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率,以确保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同时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在保证持续、协调、均衡地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注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使得农业的生产可以持久地进行。
我们在理解可持续农业经济时,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即:可持续农业经济应当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益作为主要目标,以保护并且适当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时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经济组织团体、广大的分散的农民三者之间相互协作,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模式。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看国家的生态环境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的状态。目前,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且很多破坏无法挽回。为了发展农业,人类在开垦土地与森林时毫无节制,在使用农业资源时浪费极其严重,并且在农业种植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残留的化学物质使得耕地的再生产效率急剧下降,也造成了对农业资源的不可逆消耗。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业耕地由于农业生产者的破坏性生产活动造成的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而严重减少。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能够做到合理开发并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改善人们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短期行为。
2、是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需要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国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好农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尤其要处理好农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即长期利益引导与协调短期利益,短期利益为长期利益服务。为了实现农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科学地使用农业资源,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就是要做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农业生产低效
我国农业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劳作和生产基本全都依靠人力来进行,生产效率必然不高。加上农业生产设施落后,对于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更显得无能为力,往往只能够靠天吃饭,不能够做出一些主动的预防。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就不能够为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对策:应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来,通过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农业经济要得到可持续、充分全面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在农业的生产、供应与销售的管理上,更应该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强大作用。目前较为常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是资源环境的遥控感应监测技术,通过地球之外的人造卫星以及设置在地面各个角落的接收系统,来实现对整个地球资源的实现总体监督与控制,并及时地监控各地的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情况。
2、农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由政府来倡导实行的,很多地方性政府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我们都知道由于每个地方的农业资源分布各有特点,所以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应当是不一样的,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时,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农业结构,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地方政府在进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时,更多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即首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益,而是为了达到自身的一些目的。在这个情况下,有关部门做出的有关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决策,都不是基于对市场的有效调查做出的,决策的可参考性也不大。在政府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并与农民双方签订合同时,并不能够给农民一个有效的保证,所以当最后出现农产品滞销时,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自身。由于农民依照政府做的产业结构规划进行生产,最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会产生滞销的情况,政府没有实现给农民一些经济上的保障,所以当这种销售困境出现时,往往是置之不理的态度,要么就是采取低效收购的政策,这对于农民的损失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的补偿。尽管农民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修整的作用,但是改变的进度往往十分缓慢。由于农民的信息来源往往十分有限,作为个人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往往没有进行长期性的考虑,是一种跟着市场风头走的短期行为,可见这种调整并不具备实质性的经济意义。
对策:当前我国农业大部分都是以粮食作物的生产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发展的主要方向由原来的单一的粮食作为生产为主向粮食作为和经济作物两者共同生产为主进行转变,在做到保证粮食生产为前提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农业生产应该由原来的重视产量逐步实现向重视质量的转变。而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良性转变,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以惠农政策的实施作为契机,切时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上级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政府农业经济相关决策的监督与控制,以防有关部门假借职务之便,做出低效的决策指示,误导地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改革以确保当代及后代人的需求得到持续地满足。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能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它是环境非退化的,技术上适当,经济上有活力,并能为社会所接受[1]。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农业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通过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怍、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2]。
2 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当农业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后,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方向过度,农业生产方式及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明显的改变[3]。现代农业与其他部门的融合变得更加紧密,现代农业与工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尤其表现在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轻工业、服务业等部门,农业与其他部门的一体化体系正在形成。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它对其他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强。1993年,国家七部委正式成立“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生态农业正式被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成为政府行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七部委(局)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就是要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建设生态农业文明放在核心地位。21世纪将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而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和正确方向。可见生态农业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3 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农业的可持续性大体上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农业的经济可持续性和农业的社会可持续性[5]。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耕作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不具备耕作条件或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就不能实现可持续;相反,如果保证了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能满足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求,那么就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
曹志宏等人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分析了河南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发现生态农业系统能值产投比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环境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较强,整体运营状况良好[6]。顾永芬等人认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是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7]。发展高产高效的可持续性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对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等生产体系,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行的模式之一。杨谨等人将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对沼气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和沼气工程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可行的[8]。
4 我国生态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已发展了多年的生态农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不合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过量使用化肥,忽视甚至完全不使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坚硬、地力下降和农作物减产;2)规模化养殖业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禽畜养殖业发展迅速,并且日渐规模化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9];3)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如乱砍滥伐、荒地滥垦、草场过度放牧等掠夺性开发[10];4)快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对生态农业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印刷、造纸、化工等污染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村,致使农村局部污染严重,对生态农业造成巨大压力。
4.2 解决措施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点: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法制化。尽快制订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以及农村各级政府法 律职责、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2)加强环保法规宣传,提高农村环境意识。农村环境保护牵涉千家万户,只有依靠大家动手,才能取得积极成效,可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的作用;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遏制农村环境面源污染。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采用规范、科学的环境管理措施,提高执法
能力,强化环境执法与群众、人大政协、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增强环保执法的自我约束性。
参考文献
[1] 邱化蛟. 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李新平.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341-345.
[3] 张攀春. 现代农业的主导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 548-551.
[4] 刘思华. 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4):1-5.
[5] 杨培源. 以功能多元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2011(5):47-48.
[6] 曹志宏,赵小泛,郝晋珉. 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性分析. 农机化研究,2012(9):233-236.
[7] 顾永芬,顾永江,陶宇航. 推广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科技,2012(9):
99-102.
[8] 杨谨,陈彬,刘耕源. 基于能值的沼气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恭城县为例. 生
态学报,2012(13):4007-4016.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特点;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比翼双飞”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农村无论是在气候资源、植物资源、景色资源、能源资源等资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其世世代代为子孙造福?这是我们农业经济者必须回答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了,资源也同时遭到了严重地破坏了,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想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用意所在。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80年代初期,联合国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我国在90年代初期,也提出了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近几年,在可持续发展上,还特意强调了生态、绿色、环保。
2.特点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一是持续利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再生的,所以禁止破坏性利用。二是可选择性,对于农业资源,我们一定要选择性开发,不能随意开采,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三是效益性,就是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效益。
二、为什么要提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里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自然灾害频繁,破坏生态平衡;主观因素有产业结构单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农民收入少,素质,进而引发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具体如下:
1.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态环境
全球化的气温变暖,使整个地球环境受到破坏。在我国,沙漠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严重流失,地震、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不断,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逐步减少,这不但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也使本来生态脆弱的农业资源受到极大破坏。
2.人为因素使生态环境恶化
首先是人为破坏性掠夺式的对资源进行开采,导致草地“三化”现象十分严重。其次城市的废气、废料、废水大量地向农村排放,严重地污染农村水源。再有现在农作物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导致耕地土壤被破坏,并且出现了土壤越来越板结现象。另外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小,为了生存,纷纷融入城里,这样导致农业经济相对城市越来越落后,制约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最后,一些边远山区,由于历史原因,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农民利用国家资源发“横财”,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破坏性地开采国家资源,影响了老百姓生活,影响了山区的自然环境。
三、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落后将会影响了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因此解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建立环境制约机制
对于农业经济的保护已经不是农民自身力量可以解决的事情了。我们要从全国抓起,所以要建立全国性的环境制约机制。一是对人为的城里垃圾、废气、废水的流入要加大惩罚力度,严重者将吊销营业执照。二是社会媒体多渠道地向农民宣传普法知识以及破坏自身家园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为自己子孙后代造福的重要性,以及破坏国家资源的违法性。三是实行监督奖励机制,任何人都有权监督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并对认真监督、检举揭发的人给予保密以及极大的物质奖励。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收入
要调整好政府、集体、个人的关系,强化农民意识,矫正农民小农意识,杜绝农民个人的乱砍、乱伐现象。另外要帮助、农民鼓励发展农业经济,给他们更多的技术援助以及贷款帮助,让他们有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经济,这样一是可以扩大农民收入,二是指导农民正规生产作业,三是政府的参与,有利于社会的监督,有利于农业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
3.提高农业科技创新
要想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彻底地改变农业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要提高农业经济的附加值,所以要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发展体系。一是要以政府为依托,政府要牵头,要大力鼓励,在经济上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技术要到位,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员要到位,一方面高端人才要不断地创新农业科技,另一方面技术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与培训工作,这样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技术含金量。
4.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因为许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剩余产品进行再利用,发展深加工,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还体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对果树的嫁接、对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种植改良、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后变成畜生饲料、将互相依托的不同品种的鸭鱼供养一池塘、将粪便处理变成沼气、将矿石资源与大型企业联合开发等,这样就可以做到经济、环境、生态共同和谐。
四、结语
总之,要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先发展制约整体经济的农业经济。要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走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更好地促进环境、生态的平衡。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不断总结、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让经济、低碳、高效、环保成为人们生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由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
[2]秦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14).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49-1
1 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让我们的后代永续发展、安居乐业。
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也正是大自然的条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营林和森林工业是林业的两大部门。我国林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一是传统林业发展阶段,二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最后是从1992年我国林业迈向了新的发展之路。
2.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国策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更是人类持续生存的根本,正是森林价值的本质体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二是社会合力。三是生态支持力。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
3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要想加快林业的发展,就要努力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让林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 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加强
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二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三要通过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来增加市场竞争力。
3.3 以人为本,依法治林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与大自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林业是最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那么在林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用法律做保障,才能让人们放心,才能让林业更好更快的稳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遵守《物权法》和《森林法》的规定。时刻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法律稳定林业发展的道路,用法律保障生态文明。
因此科技兴林是林业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发展,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选瑞,张玉珍,周怀钧,滕起和,卢占山.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J].林业科学,2000,(04).
[2]蒋敏元,王兆君.以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业跨越式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3,(01).
[3]江泽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发展[J].绿色中国,2004,(Z1).
[4]江泽慧.现代林业理论与生态良好途径[J].世界林业研究,2001,(06).
[5]伦丽珍.林业现代化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
[6]贺庆棠.现代林学、森林与林业[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01).
[7]黄春平,李卫忠,吉文丽.简论我国可持续林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陕西林业科技,2000,(03).
[8]张鼎华,林卿.近自然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0,(07) .
[9]沈月琴,周国模.现代林业的综合研究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2,(02) .
[10]张嘉宾,袁凤军.关于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考[J].世界林业研究,1999,(06).
[11]殷鸣放,仲庆林,张才.关于现代林业思想内涵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2,(02)
[12]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J]林业经济问题,1999,(01).
[13]佟建民.我国林业的发展及现阶段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04)
[14]马忠华,张茂松.试论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01).
[15]孙小龙.浅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07).
关键词:土壤肥料;农业;地位和作用
1 前言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充分体现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的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和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农业生产压力巨大。而在农业生产中,土壤首先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为农作物提供养分、雨水涵养和生物支撑,具有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给农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等作用,是各种农作物生长收获的自然基地。其次,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决定农作物产量的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合理施肥能够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因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土壤和肥料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壤肥料在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土壤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土壤是指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经过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后,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转化而来的产物。其在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生物性质和岩石矿物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想通之处[1]。由于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及气体三项物质组成的,而液体和气体存在于土壤空隙之间,与固体相互作用,固体物质主要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农作物能够在土壤的支撑下顺利成长,这是由于土壤水分中含有多种无机、有机离子及分子,由此形成土壤溶液,为农作物生长繁育提供有利条件。所以说,农业的基础是土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地,土壤中的养分提供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根据土质不同,土壤可以分为黑土、黄土、红土、碱性土等多种,黑土主要地区在东北一带,养分充足,蓄水能力强,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黑龙江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主要是因为其土壤肥沃。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中国农业实现并维持自给,而统计资料表明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是来源于土壤。要想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中国人基本生存问题,必须意识到土壤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性。
2.2 肥料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自身能够提供一部分养分,但是,要想实现农业丰收,还需要合理施肥使土壤的肥力得到提高。肥料的施加是土壤养分来源的物质基础,合理的施肥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性状,使农业灾害减轻,而且能够改良土壤质量,持续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最终实现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因此,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础是土壤的养分,而土壤养分的主要的物质来源则是肥料。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就是肥料资源,要想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必须要合理的施肥。
3 土壤肥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壤养分缺乏,土地质量下降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农作物产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忽视了土壤的循环利用,在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有机肥和话费,造成土壤养分缺乏,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土壤基础肥力持续下降,土壤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减少,耕层变浅,容量增加,土壤物理性状变差,一系列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当今农业生产耕地中大部分中低产田普遍存在着养分贫瘠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如何增加土地养分,实现耕地的循环利用,是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关键。
3.2 碳磷钾的施肥比例不均匀
土壤中碳磷钾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养分的因素之一,为了保证农作物生长需求,在耕种中施加碳磷钾肥是经常采取的措施。但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磷钾的施肥比例是不均匀的。首先,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其次,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此外,一味追求农产品产量,过量施用化学肥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有机肥施用成本较高,在施肥中占有比例较小。不合理的施肥比例对自然环境和农业的长期发展均有恶劣影响。例如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氮磷肥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破坏了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3.3 化肥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增加化肥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中国同时面临着化肥资源短缺和化肥资源浪费的局面。首先,我国磷矿虽然蕴藏丰富,但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西南和中南地区,形成了形成了“南富北贫”、“南磷北运”的状况,不利于农业生产用以生产;其次,钾肥资源贫乏,品位太低,不能形成规模生产。目前我国钾肥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高。而合成氨原料气的煤、焦炭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这都限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规模化的养殖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畜禽类粪便随意堆放,不仅没有有效利用,还严重污染环境,养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 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的措施
4.1 使用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肥料有了新的认识和解读。农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应相依相成,使用微生物肥料,在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破坏。在使用微生物施肥前,应做好农田环境的污染检测,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对科学施肥和农作物进行科学布局规划,这对于提升农产品产量,增强基本农田保护都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将成为趋势。
4.2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法
耕地保护法律关系主要是指在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中产生的,由土地法律规范予以确认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3]。合理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耕地资源的重要前提。我国逐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但是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实际耕地保护工作中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这就要求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应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逐步建立农村耕地发展权制度,从而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此外,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在耕地保护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对违反法规者处罚到位,保证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
4.3 大力推广土肥技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耕地数量持续下降的趋势将难以变缓,这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不无关系。由于我国存在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很容易对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持续发展中大力推广土肥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土壤养分定位监测网络,对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实施实时监测,将调查结果应用于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这是推广土肥技术的重要前提;其次,推广土肥技术应做到科学用肥和合理施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力研发有机肥料,使具有环境友好型肥料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最后,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宣传,在作物种植中推广沼肥,种植绿肥,有效改良土壤,降低土壤中的药物残留,使农产品具有绿色无公害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土肥技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
5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农业的持物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针对当前土壤肥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土壤肥力和养分的提高,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桂云.试论土壤肥料与农业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5):13-15.
首先,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次,草场退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草原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化。再次,森林资源危机。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
最后,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那么,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首先,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张是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罪魁祸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中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经济增长的过程往往是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使用的过程,从我们东营的情况看,东营是胜利油田主产区,是胜利石油管理局所在地。从60年代勘探开发至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但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看,却完全是一种资源高消耗的速度型经济。由于长期以来年均输出原油2000万吨以上,未能建成与石油工业规模相适应的下游产业群,区域经济自立能力差,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单一,科技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低度化。
如果一旦石油资源枯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固体和有毒废弃物是造成经济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帮凶。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固体废物中含有毒有害物质,扬尘污染大气,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无污染农田,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并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总之,我们多年来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产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实现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之路。
面对以上情况,应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呢?应采取什么措施和对策呢?首先,必须强化环境意识。自然环境意识在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环境。为此,必须实施生态教育。通过加强环境教,一是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良知;二是使全球意识或"地球家庭意识"深入人心;三是使人们形成有关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自律精神;四是使人们改变不当的环境资源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高厂商企业和政府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其次,寻求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强调环境资源的长期承载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自然生态财富的非减性,承认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遵循生态环境系统所固有的规律。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当代人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与后代人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经济发展中,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而要把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
再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和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消耗少、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促使整个工业布局向资源节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移。二是建设生态农业。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中国必须按照生态学的原理,根据各地区特点和农业的主要任务,应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技术方法,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同时,要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把中国农业建设为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总之,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实现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均衡和稳定的发展,人类的明天才会更美好。让我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徐卫兵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东辛采油厂
[关键词] 熵值法;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杜国强(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10国民经济管理班;杨佳伟(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10管理科学班;胡艳华(1992—),女,江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10信息与管理1班。(江西南昌 330013)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诸如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通过构建科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评价城市发展现状,衡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合理地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各地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江西省分为十一个地级市,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环境受到的约束不尽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指导江西省各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江西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因而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江西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应遵循以下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变化情况;每个指标的概念、数据收集、衡量范围、计算方法都必须要有科学依据,指标的选择也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环境理论以及统计理论为依据。
2.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反映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经济增长的要求,因为贫困问题最终需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第二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要从长期战略[光来把握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尽可能选取能够体现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素质的指标。
3.目标性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用来监测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同时有助于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关键问题的解决上。
4.简明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果方方面面都要选择指标的话,那么需要选择的指标就有几百上千个。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选择关键性指标,尽量采用综合性指标,减少指标的数量。
5.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统计口径和分类方法必须一致,统计数据要有通用性、权威性,计算方法要简捷,所需数据要容易统计并便于计算。同时,定量指标必须能够定量测度,定性指标也尽可能要通过一定的量化手段进行处理。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我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37个指标构成。目标层(U)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结果,是衡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度?鸦 准则层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和环境子系统” 3大子系统?鸦一级指标是将各子系统按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分类的,有总量指标也有相对指标,共9个指标:经济规模、经济速度、经济结构、人口、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自然能源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鸦二级指标则是各子系统最有代表性的37个指标。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一)熵值法
熵值法是利用指定指标的信息熵值来判断该指标的有效性和价值。熵表示的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量,应用熵可以度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并依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在本文中,应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在针对江西省城市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时,有37个指标,11个城市样本.由于37个指标的内容、量纲及标准都不同,在赋权时必须将各指标值转化为统一的尺度,因此在计算之前需要将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方法根据指标的特性分为三种,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性指标。本文构建的37个指标中有32个正指标,5个逆指标。
正向指标:指标数据越大越好。其标准化公式为:
xij= (1)
逆向指标:指标数据越小越好。其标准化公式为:
xij= (2)
其中yij表示原始数据,xij表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
由原始数据得到标准化矩阵:
X=[Xij]37×11 (3)
2.熵值和熵权的计算。根据数据化标准化结果分别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公式如下:
ui=-K∑pijlnpij (4)
其中,pij=xij/∑xij,K= ,同时,假设若pij=0,
则pijlnpij=0
从而,评价指标熵权wi的计算公式如下:
wi= (5)
在确定37个指标权重后,即可对江西省11个城市进行综合评分,从而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F=X×W=(f1,f2,…f11) (6)
(二)江西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江西省2009年和2010年两年数据,37个二级指标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教育统计年鉴》等。其中,部分指标数据通过年鉴中对应指标进行简单计算得到。在收集完整数据之后,对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数据进行算术平均作为计算指标权重的原始样本数据。
根据原始样本数据,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向量w为(0.04470,0.04127,0.0309,0.02611,0.01429,0.01401,0.00842,0.03117,0.01404,0.01511,0.03715,0.04463,0.02679,0.00965,0.01663,0.02348,0.0197,0.01547,0.01959,0.01738,0.01928,0.11999,0.0168,0.09365,0.04755,0.01663,0.01407,0.03123,0.01903,0.01614,0.01262,0.01195,0.01212,0.01561,0.03582,0.03294,0.01411)。利用指标权重进行分类加总,便可以分别测算准则层和系统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其结果如表一。
由表一可见,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社会系统指标占最高权重,经济系统指标次之,环境系统指标权重最低。其中,社会系统中文化教育与科技类指标对可持续发展贡献度最高,尤其人均科研经费支出这一指标权重最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事业不仅对生产力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对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度。经济系统指标中,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类指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度亦有明显的贡献作用。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发展,发展不仅要体现出经济规模的发展,更应追求经济发展结构的完善,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在环境系统类指标中,环境类指标占有重要比重,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逐步的改善。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指标的重要性也需要得到重视。
根据表一的评价体系,可以测度江西省各个城市准则层相关指标的评分以及综合得分,具体结果如表二。
由表二分析可知:江西省11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度的排名: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九江、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宜春。排名前3位的南昌、新余、景德镇在综合得分上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南昌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以及文化教育的排名靠前,这与南昌作为江西省中心发展地区的关系有关,但自然能源资源、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方面指标得分较低,这说明南昌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环境系统方面。新余、景德镇在自然能源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得分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得分最低3位为赣州、上饶、宜春。赣州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指标方面得分低,这与赣州以农业为主的现状分不开,因此,赣州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赣州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存在发展潜力。上饶和宜春在经济系统、文化教育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得分都低,这是导致排名靠后原因。大力发展经济是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增加科教投入,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江西城市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战略
(一)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江西省人口素质整体偏低,这与江西省各城市对科技和教育投入不足有着重要的关系。为了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各地必须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更新观念,不断优化育人、选人、用人的社会环境,建立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本要求。为了增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旅游、贸易、金融等服务行业,提高信息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使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更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农业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展城郊型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中科技含量,增强城市的绿色外向服务功能。
(三)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减轻环境污染
江西省各城市需要在评价环境质量和制定合理的环境质量标准基础上,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办法,使环境项目发挥最佳效益。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要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等手段,制定最优的污染防治方案,有效地治理各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
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建设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用合理的调控手段,才能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江西省各城市应该逐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关键词: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是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实现最大利润企业目标的基础,坚持以科学发展的财务管理,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避免金融危机为重要发展战略,促进金融机构,科学化,规范化。解决陷入困境的金融行业实现科学化的管理,解决标准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才能使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财务管理和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行财务管理的规则和规范,预防财务管理的无序,盲目扩张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建立预防完善的金融财务管理措施。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流程清晰,合理分工,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分析的重要性
金融业有巨大的作用就在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金融业的全球经济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利润驱动下使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金融危机是金融行业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扩大到全球经济,美国的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巴西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全球金融界对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越来越深刻,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财务管理的科学理念是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财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管。可持续发展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模式就必须解决当前金融行业的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从多角度的分析陷入困境的机体。认真比对分析,找出主要的矛盾和问题。财务管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探索创新的财务管理思想的发展,,全面促进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整个金融业的利润最大化。
三、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制化治理同监管机构协同作战,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运转协调,它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得到有利的保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金融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财务管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大脑和神经,是财务的管理中心,金融业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公司治理机构协同作战的能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有效协调发展。这就需求内部管理适应外部的发展环境,直接决定了金融业的有序扩张和健康发展。财务管理措施全面实行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协同作战,帮助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利益实现了良性循环,使金融机构资金资产保全和升值。
(二)不断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为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财务管理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就必须采取的环保措施。首先,实现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和法律制度,中国银监会人民银行制定的财务管理行业规范适用于中国的管理流程,并监管金融机构,以严格按照标准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管,尝试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银行,社区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降低金融业的门槛。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使大量资本有机会注入在金融行业运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大量的资金的金融业为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各大商业银行为主体,以补充其他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型金融公司和小型和中型银行金融机构链系统。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在基层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建设网点,促进发展金融机构的深度和厚度。良好的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的储备,以确保财务管理的良性健康科学发展。
(三)加强金融行业管理业务,这就需要对金融管理人才实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加强金融部门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是财务管理人才的竞争,在中国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财务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管理业务,熟悉金融业了解经济发展。大量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训,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人才库。(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冰,周晓冬.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