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公司增值服务的意义

保险公司增值服务的意义

时间:2023-07-10 17:3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公司增值服务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公司增值服务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保险产品提供特色服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在今年的中国保险发展论坛国际学术年会上,吴定富主席对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和实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指出“保险业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坚持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大做强,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对于做大做强广西保险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紧密结合当前广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机遇,加快做大做强广西保险业的步伐。在这里笔者就保险业的主要矛盾: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问题,谈谈保险公司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创新保险产品、提供特色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保险需求。

一、当前保险公司不能提供给消费者足够的风险保障需求

我国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营业以来,实行的主要险种的统一条款费率的产品管理制度,这在当时对保险业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这种产品管理制度的问题和局限就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各保险公司在统一条款的产品管理制度下,缺乏内部改革创新的动力,不关心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没有进行产品研发。为在市场竞争中夺取份额,保险公司不得不采用低费率的价格战,这样不利于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二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条款费率无法满足消费者差异性、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消费者有特殊的风险保险要求而无法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费率;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不需要的风险需求又被强加于身。既造成产品供给不足,又造成产品供给浪费,而一些切实存在的保险需求,因无人开发而不能提供有效供给。

作为西部12个省区的广西,虽然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这两个衡量一地区保险市场发达程度的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南博会的即将召开,广西保险市场潜力无穷,各保险公司争相在广西开设机构,扩大公司地域发展规模。各保险公司的进入只是增加了保险主体,在对保险费率产品实行严格统一管制的情况下,各公司的产品、费率基本相同或相似,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有特色的保险需求。

2002年修改后的《保险法》中对有关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做出重大变改,将保险产品(条款和费率)的制定权交还给了保险公司,体现了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是保险产品管理制度在法规层面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实现保险产品市场化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2003年1月1日开始,中国保监会在全国范围开始推行的车险条款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允许各保险公司自主开发车险产品和自我厘定车险费率。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改革车险产品,综合考虑地区因素、文化差异、收入差距等反映投保人风险差异化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依据消费者自身风险状况的差异费率,车险产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只限于车险等个别险种,一些传统的险种和企财险、货运险、建工险仍处于计划管制的状态而维持在高费率水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创新保险产品、提供特色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保险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要求“以改革促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扬弃。改革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其进程中,必须注意突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合适的时机与推进的节奏。当前保险业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如上所述,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保险公司,如何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下,满足消费者的不同保险需求,为客户的各类风险提供保险保障成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我们知道,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及其最大诚信原则使得满足与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应该成为保险公司经营的根本目标。在市场经营中,消费者是市场的核心,保险公司离开了市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因此,各保险公司必须最大限度地贴近消费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创新、优化保险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有自己特色的客户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一)创新、优化保险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保障。

保险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是以风险经营为对象的特殊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因此,保险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必须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能为其将来所面临的风险提供保障的产品。在创新、优化保险产品时,首先要明确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所在,消费者所追求的效用和利益。消费者购买一种产品,不仅是为了占有一种有形的,摸得到的物品,更是为了满足自身特定的需要和欲望。比如购买雇主责任险的企业主,可能是为了表示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爱心,或是为了表示企业的社会地位与经济能力。因此,保险产品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产品。

在分析明确消费者的购买目的后,就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消费者所需的保险产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保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科学分工、和谐协作、目标一致、默契配合。作为一名业务员,在展业的时候很容易收集到客户的保险需求和同业公司的情况,如果他能及时向公司的管理部门反映这种新需求,就为公司开发保险产品提供了新的构思源泉。保险公司的市场开发人员专门从事各种的创新、优化工作,更要关注社会消费者对风险的保障要求。通过有计划的调研,开发消费者需要、公司有利润的产品。

保险公司在创新、优化保险产品时,还要考虑所处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等。正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上述多种环境均不相同,就不应该设计全国统一的保险条款和费率,而要根据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风险状况的需求群体,设计出填空式、选择式的条款、费率,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多样化的需要。除了一些法定的条款,如出险后的报案时间、给付赔偿金等条款外,保险公司应该设计可以供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约定的条款和费率,提供更多可选择或填空式的保险条款和相应的费率,而不是现行的固定条款、费率和格式合同。比如在临海地区,要考虑海啸、台风这类自然灾害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要大于内陆地区,可专门为临海地区的消费者设计这类保险产品,而内陆地区的消费者则不需要支付这类多余的保费。

(二)提供有特色的客户服务,使消费者获得增值服务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张保单,更希望获得其它各种附加利益、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要。说到服务,不仅是指消费者出险后的理赔服务,更应包括保户购买保险产品后的售后服务、保户福利等。不能只让出险的客户才能感受到保险公司的服务,不出险的优质客户更应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务。未来保险市场竞争的关键就在于保险产品所提供的增值服务。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各家保险公司都在想方设法为消费者提供有自己特色的服务,比如当客户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后,保险公司为被保险人及伤员提供其定点协作医院信息,并且为伤者抢救提供急救担保或住院医疗担保,这样交通事故第一时间内伤者能得到抢救治疗、为被保险人解决资金燃眉之急。这些大都是在客户出险时才能获得的服务,而那些长期不出险的客户,会认为自己得不到保险公司的任何服务。保险公司应在这方面服务进行创新,使客户在购买保险产品后获得增值服务。比如购买了机动车保险的客户,在机动车出现非事故故障时,保险公司提供帮助排除故障;为客户提供年检、送汽油、施救、汽车美容、保养等服务;与一些修理厂合作,在客户车辆需维修时提供免费或优惠收费的修理,让我们的保险卡不仅在出险时提供保险服务,在其他消费方面也能得到实惠。通过服务增值,带来增值服务,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差异性的服务。人寿保险公司也可提供看护老人、儿童或病人的看护服务,协助安排养老院的服务,定期作健康检查的服务等。这些增值服务,不仅能使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能使消费者感受到自己购买的保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效用和利益。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开创保险公司新产品、新服务。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现代企业众多的资源配置中,人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在保险公司,除了重视人力资本的提升与强化外,还必须重视对员工精神世界的整合,使之与公司的发展相结合,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的促进因素。上面谈到的保险公司要创新保险产品和提供特色服务,都需要保险公司内部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因此,保险公司能否留住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保险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精算人才的竞争。在保险业中精算技术是核心技术,如死亡率和费率的测定、生命表的构造、准备金的提起及业务盈余的分配等都要靠精算技术。精算技术的落后,使保险公司常不顾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千差万别,费率全国“一刀切”,极大地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也难以迅捷地推出社会急需的险种和满足现代社会新增风险的需求。

第2篇

车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不少车主都接受过沉痛的教训,因此大部分车主都会按期购买保险,为自己的爱车增加安全系数。车险时间较短,基本上都是以一年为期限的,所以临近年底,不少车主都准备为自己的爱车续保,

可是,很多车主在续保的时候发现,以往经常在服装卖场看到的促销方式,赫然进入汽车保险领域。记者在多家财险公司网站上看到,满一定额度车险立减费用,投保即送“紧急救援”、“汽车代驾”服务,“买贵无条件补差价”等促销信息,车险公司优惠力度不断升级。对此,《金融理财》提醒各位车主,车险优惠虽利于投保者,但货比三家仍不可少,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求实惠也要验明正身

11月以来,家住房山的王先生已经接了好几个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都是来询问是否需要续保车险的,令他无奈的是,他的车明年3月份才需要续保,但保险工作人员仍不停地向他介绍电话车险的种种优势,并称现在续保不但不影响下一年保险的起止时间,还能参加保险公司的年底促销活动,并告知现在续保在金额上至少要比平时便宜一两百元。

不难猜测,近期像王先生这样,遇到保险公司轮番“电话轰炸”的车主不在少数,各个保险公司都想先下手为强。市区一家财险公司车险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各家保险公司车险费率基本没有下降的空间,价格也都差不多,相同险种保费差距不会超过50元,所以各家都在比拼后续增值服务,而这时,谁的电话打得勤,谁就有可能抢到客户。

在如今互联网金融的浪漫下,各家保险公司的网络上的促销更是诱人,如平安车险年底的官网上推出“车主报价即送30元芒果网代金券;投保最高可赢300元话费,每日100万限时抢”的优惠活动,还有车主投保满1300元就可参加抽奖,奖品为100元的话费充值卡,如果购买车险费用达3900元,便可参加3次抽奖,最高可获得300元话费。而在太平洋车险官网上,也打出各种优惠促销,其中网购车险+在线支付就赠送50元现金集分宝,或急救包加多功能逃生锤等多种礼品。除了网络支付有优惠外,针对续保客户各大保险公司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

30岁的王小姐的爱车一直在平安参保,不久前促销员打来电话,称其年底在平安续保的话,不但可享受续保客户的优惠待遇,还可获赠100元话费,保费交纳后一个星期内充值到其指定号码。在她看来,保费在哪都是交,在价格上得到一定的优惠用在别的地方,心里还是挺美的。

如此看来,车险的促销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金融理财》还是提醒投保人,投保前一定要先给网站验明正身,以防被“山寨”网站所蒙骗。一般来说,假冒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站虽然与正规网站显示的名称、版式相同,但域名不是完全一样。假域名会夹杂毫无意义的数字或字母,同保险公司本身的中英文名称都无法对应。而且,“山寨”的网站通常功能较单一,而正规保险公司网站或综合网络保险网站的功能较齐全、产品种类也较多,自助投保人需注意辨别。

续保把好“时间关”

现实生活中,很多车主对爱车的续保时间都各执一言,有的主张续保要趁早,有的则认为不宜太早。但无论哪一方,肯定都是经历“沉痛的教训”才得出来的结论,那么车险续保该如何把控好“时间关”呢?

像刘先生就是这么一位,他于2011年3月购买了一辆新车,当时的车险都上得很全,便认为“万事大吉”了,不想今年4月末却发生了一件交通事故,爱车损失惨重。于是刘先生便立即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但保险公司却传来了一个让他吃惊和后悔的回答:他的车险已经过期了。由于没有了保险,刘先生只能自掏腰包。刘先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自己忘记续保时间造成的,在再次投保后,除了自己牢记投保时间外,还让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在到期前提醒一下自己,以便及早投保。

在车险市场上,这种出现车辆脱保的现象很多。像刘先生这种情况多半可能是决有仔细阅读条款,也没有留意汽车保险到期日,却发生了事故只能自掏腰包了。当然也有一些车主认为车辆续保不应太早,他们认为第一年还未理赔的事故,就会被记到第二年,从而造成来年保费上涨。

其实无论尽早还是延迟续保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当年车险到期前一两天内购买下一年度的车险,不要等到上一年保单结束的当天续保,否则可能会出现保险的空当期。而且因为尽管早点续保可能会有一定优惠。同样,晚续保也可能会面临费率上浮。通常在“脱保”时间超过1个月,保险公司可能会考虑到事后投保等道德风险,而使费率上浮。

所心车主要务要把好续保的“时间关”。当然,切不可因为有了全套保险就放松了警惕,应在日常驾车过程中谨慎小心,不仅是对个人和家庭安全负责,也是对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有效措施,

续保车险如何省钱?

1、少出险可享费率优惠

张先生去年比较倒霉,去年一年发生了多起小事故,他每次都向保险公司理赔。眼看着车险续保期临近,他电话咨询了续保的保费,保险人称他的车险保费得上调几百元,原因是:出险记录达到了5次。

没错,车主的理赔次数、金额将决定来年车险续保的优惠程度,张先生频繁出险的情况影响了保费的上涨。人保财险有关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车险费率方面的规定,假如上一年度车辆未出险,续保时可以享受7折优惠;如果上一年度发生1-2次赔款的车辆,按照基准保费承保(若赔付率低于80%且约定驾驶员的,仍可享受7折优惠);上一年度发生3次赔款的车辆,车险费率在基准保费基础上上浮10%;上一年度发生4次赔款的车辆,车险费率在基准保费基础上上浮20%;上一年度发生5-7次以上赔款的车辆,车险费率在基准保费基础上上浮30%,8次以上就会被拒保。

此外,保险公司人士表示。“以往出险较多的车辆可以通过更换保险公司的方式继续获得折扣,这种方法现在行不通了。”现在车险平台已经联网,出险的记录都显示在车险平台上,因此车主很难通过更换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获得更多折扣。所以,车主在续保前,了解保险公司的规定相当关键,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些灵活的做法,或许能否省下不少钱。

2、增加和删除一些险种

也许很多车主认为到了年末车险续保,只要延续上一年的保险交钱就可以,但无疑是一个误区。实际上之前购买的车险,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车主的需求,比如上一年出险的情况,有些车险购买得不符合实际。续保时车主不妨把每年的投保当作对保单的重新核查,看一下需要增加哪些险种,减去哪些险种。车主可以根据上一年度的出险情况来进行调整,无须增加不必要的保费。

对于车龄较长,则可以适当减少所购买的车险品种。例如划痕险,有的保险公司规定3年或5年车龄以内才可购买,车龄较长则没有必要购买了,则建议增加第三者责任险和车上人员险的投保金额,此时车主可选择为所有座位投保,也可为特定座位投保,保额最好为2万元至5万元。如果车龄在5年以上,最好购买车辆自燃险;如果车子停放在比较容易发生浸水的地方,就要考虑购买涉水险等。如果车主驾驶技术较好,并且不经常跑长途,可以考虑不投保车损险。

另外,选择“指定驾驶人”或指定区域驾驶条款可节省保费。太平洋保险有关人士指出,车主投保时可选择指定省内驾驶条款,而省外出险可获90%理赔,车主所支付的保费也将相应减少。但对于有假期开车回家或旅行习惯的车主,则不建议选择该条款。此外,如果车辆指定驾驶人驾驶,指定驾驶人开车时出险可获100%赔偿,而指定驾驶人以外的人员开车时出险将仅获得90%赔偿,选择该条款也可节省一定保费,指定驾驶人驾龄越长,价格越低。值得注意的是渠道不一样,报价也不一样的问题,希望车主们在为爱车续保时要谨慎挑选,不能完全听从销售人员的推荐,选择不适合自己的车险。

3、换保险公司划算吗?

细心的车主不难发现,今年的汽车商业险价格比去年涨了不少。“去年我买了20万的第三者责任险和车损险,再加上这两个主险的附加险和交强险,一共3600多元,今年就涨到了3900多元。”车主侯先生说道:“据说今年8月份起,各大保险公司商业车险的价格都开始调高了。”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从平安和太平洋等多家保险公司获悉,此次商业车险涨价是行业性的内部调整,多家保险公司均上调了保费,涨幅在10%左右。对于各家保险公司上调车险费用,有的消费者表示还是按照后续的增值服务来选择保险公司,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在上一年度参保的保险公司续保。但也有个别车主则认为,如果别的保险公司报价比较便宜的话可以换家保险公司续保。

第3篇

关键词:保险业与信托业的合作;人寿保险信托;必要性和可行性;“保险中介”模式

一、人寿保险信托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业和信托业合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和金融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宽,金融机构行业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日益增多,合作方式日益多样。《信托法》的颁布使得我国的金融信托业务已经逐步走上规范发展道路,各金融行业与信托业的合作动向备受关注。

作为金融业的两大支柱,保险业和信托业的合作也逐渐拉开序幕。首先,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入主信托。这是一个明显的混业经营整体布局策略,其目的在于为未来的混业经营搭建框架。保险业与信托业也开始了新的尝试,出现了保险机构入主信托等积极的市场表现。其次,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背景下,信托机构为国内唯一被准许在金融市场和实业领域同时投资的金融机构,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方面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保险业已经开始尝试利用信托渠道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行业间的合作为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相比于银保合作、银信合作以及银证合作的发展水平,我国保险业和信托业的合作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两个行业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资金运用方面。

(二)人寿保险信托对促进保险业和信托业合作的重大意义

实际上,信托业能够利用的资金包括保险公司的已收保险费(即流入的资金)和保险赔偿给付金(即流出的资金)。目前的资金管理运用几乎都集中在已收保险费上,保险赔偿给付金这一同等重要的部分尚未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任何收益。而人寿保险信托恰能填补这一空缺。

人寿保险信托(Life Insurance Trust),也称保险金信托,以保险金或人寿保险单作为信托财产,由委托人(一般为投保人)和信托机构签订保险信托合同,当发生保险理赔或满期保险金给付时,保险公司将保险赔款或满期保险金交付于受托人(即信托机构),由受托人依信托合同约定的方式管理、运用信托财产,并于信托期间终止时将信托资产及运作收益交付信托受益人。人寿保险信托的发展能将保险公司所支付的庞大保险金转化为信托财产,将开辟一条保险与信托合作的新道路。

(三)人寿保险信托的研究及运用现状

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在国际上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运用,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以避税为主要目的的全面运用;另一种是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主要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运用。

1、美国设立人寿保险信托的目的及其发展现状。

美国是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发展最成熟的国家。由于美国信托公司对于信托财产内容不公开发表,所以不能准确计算人寿保险信托在信托业务中的份额。但根据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公开的数据。2006年美国寿险公司支付的死亡保险金达532.32亿美元,其中大约3%至4%的人寿保险金交付人寿保险信托,即可达到16亿到21亿美元的可观规模。

美国设立人寿保险信托制度的最初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弥补保险制度的不足,让失去父母亲的子女在受托人和监护人的合作下,仍能依照被保险人生前的意愿妥善运用保险金,避免未成年子女不善管理运用保险金或保险金遭监护人挪用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人寿保险信托的运用目的得到了扩展,成为了一种主要的避税手段。

美国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死亡时,如果被保险人持有或控制保单,或者保单所有权被由被保险人控制的任何实体持有,保险金就会被包含在遗产税的应税财产中。这样就使得继承人不能得到被保险人的全部保险金和遗产。由于人寿保险信托计划,尤其是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Irrevocable Life Insurance Trust,简称ILIT)的运作模式能够帮助被保险人应对这一问题,因此成为美国最常使用的遗产税避税方式。通过订立不可撤销人寿保险信托计划,委托人将一切保单权益转移给受托人。信托公司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为其制定保险计划、签订保险合同,还要负责在被保险人死后受领保险金并依照双方在信托合同中的约定处理保险金。这种模式可以全面考虑到遗产税法的规定,保证受益人对于保险金的收益权成为一种确定的、不可撤销的利益,并将保单从被保险人的应税遗产中完全分离出来,满足美国税收法的保险金免遗产税规定,实现成功避税。

2、我国台湾人寿保险信托的设立目的和发展现状。

台湾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的初步实践于21世纪初开始。台湾人寿保险信托的设立主要针对的是近年来地震和空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保险金无法确保使用在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子女身上,或因保险金无法妥善运用,进而引发社会问题。通过银行所办理的“受托经管保险金信托业务”,可协助被保险人预先签订信托合同,将保险金信托于受托人(即银行),交由公正的信托机构来经营管理保险金。被保险人身故时,保险公司将保险金交付受托银行,由银行依照信托合同的规定来管理、运用,并将信托收益交付受益人,使未成年子女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由于经济和法律环境的约束,人寿保险信托在台湾仍处于研究和推广阶段,目前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两点。首先,保险金请求权是否可以作为财产进行转让,并成为信托财产。根据台湾信托法及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在投保人放弃受益人变更权利的前提下。受益人期待的保险金请求权才能作为信托财产。其次是信托业作为受托人仍面临很多问题。目前,台湾银行业是“受托经管保险金信托业务”的受托人。实际上,由信托业担任受托人,对委托人及受益人均较为有利。信托业作为受托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信托业经营范围的界定、开展业务的法律依据的制定、经营方式的选择、受托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相关监管法规的制定等。而保险业作为受托人,则需要对受托人权利和义务、信托资金的运用、具体业务操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我国发展人寿保险信托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人寿保险信托是保险业同信托业开展深层合作的需要

保险是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式,当未来约定的保

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实际上是一种信用的托付和对于未来的承诺,具有一定的信托属性。另外,同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聚集并对外支付巨大的可用于中长期投资的资金,信托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职责进行中长期融投资,为受托人的最大利益谨慎管理信托财产。因此,保险和信托之间存在着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天然关系。

目前,我国保险业和信托业都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2007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038.02亿元,较2006年增长21.93%,人身险原保险业务赔付支出为1244.74亿元,较2006年增长93.83%。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赔付支出出现了更为快速的增长,保险赔偿金的合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成为投保人和受益人的现实需求。可见,我国保险业的资金供给(指保险金)和信托业的资金需求(指信托资产)均十分旺盛。因此,通过人寿保险信托的方式实现保险金向信托资产的转化,将开辟中国保险业与信托业合作的新领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有助于保险公司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客户的综合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保险保障服务外,保险公司能否开发并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成为保险业务创新发展的关键。人寿保险信托同时兼具保险保障和维护受益人合法权益的功能和信托财产隔离和财产管理功能,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受益人常常不具备合理处理保险金的能力和条件,例如年纪太小或身心有障碍、挥霍过度,甚至由于各继承人或监护人间利益冲突使得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此时,保险受益人虽然形式上拥有保险金,但实际上并不能享受到保险金的利益,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立人寿保险信托,保险金将由受托人依照委托人的意愿管理和运作,信托的受益人可以享受到信托财产(也就是保险金)的利益,但是不能也不需要管理信托财产,因此便可确保受益人按照投保人的意愿享受信托财产的利益,还同时享受投资理财的收益。

此外,由于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保险金一旦成立信托,原则上,无论是委托人、受托人还是受益人的债权人或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再对信托财产强制执行。保险信托的受益人一定可以依照委托人的规划,享受到保险金的利益。另外,人寿保险信托还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可以实现信托保险金的保值增值、防止保单失效、确保保险金及时恰当地得到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受益人的利益。

保险公司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拓展保险产品的保险金信托服务,使普通的人寿保险产品成为结合保险保障、延期支付、个人理财和税收筹划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能同时满足保险客户关于保护未成年受益人的利益的需要、推迟保险金给付时间的需要、保险金保值增值的需要和税收规划的需要等。

(三)有利于保险公司增加业务收入

在传统寿险产品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采取与信托公司联合,提供人寿保险信托这种增值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保险客户,实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拓展信托中介业务,以获得中介费收入。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通常都是利用其他机构的销售渠道来拓展保险业务。这些业务的开展在增加保险公司的业务量的同时,使其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手续费和中介费,并由此已经出现了种种哄抬手续费和中介费的恶性竞争现象,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和营业利润。保险公司通过推出保险金信托服务,搭建保险客户和信托公司联系的桥梁,使信托公司得到了一个庞大且稳定的信托资金来源。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信托资金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信托公司收取合理的中介费用。人寿保险信托使得保险公司在与其他行业和机构的合作中摆脱单纯支付中介费的角色,而化身为金融中介机构来赚取中介费收入。重要的是,人寿保险信托不需要保险公司另外的资本和人力投入,这是一项有效的增加保险公司中间业务收入从而增加利润来源和利润额的途径。此外,更加理想的情况是,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自有的资产管理公司或金融综合服务集团下属的信托公司提供保险金的信托服务,还能增加资产管理业务量和资金运用收益。

(四)便于信托公司拓展信托资金来源

随着银行业、证券业相继推出一系列资金理财业务、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市,信托公司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大量、稳定的信托资金是信托业追逐的目标,如何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和扩大信托资金规模成为了信托公司的首要任务。2007年,中国54家正常经营的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共9600亿元,而人身险原保险业务赔付支出达1244.74亿元。如果将这部分保险金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能为信托业的发展注入大量优质的长期资金。

此外,发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可以帮助信托业拓展客户资源。既可以直接获得中高端客户资源,将大额的保险赔偿给付金转化为信托财产;还可以争取到众多中小客户,通过客户大量聚集的方式获得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进而拓展个人信托业务领域。

三、我国发展人寿保险信托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寿保险信托的设立具有合法性

人寿保险信托的本质是信托业务,因此其设立和运作要受信托法律法规的约束。根据中国《信托法》的相关规定,信托的设立有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合法的信托目的;二是具备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三是采用书面形式。以此为依据,可以探讨人寿保险信托设立的合法性。首先,人寿保险信托同时具备了风险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功能,有利于维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发展,信托目的的合法性显而易见。其次,作为信托财产的保险金是投保人在支付了保险费并满足保险合同条款约定的条件之后实现的赔偿或补偿金额,属于合法的财产权利。再次,人寿保险信托是以签订书面合同的形式订立,满足了设立合法信托的形式要件。所以,在我国开办人寿保险信托业务是完全合法的。

(二)保险金请求权可以作为信托财产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是不能够用于经营与证券有关的业务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等。但是在人寿保险信托业务中,作为人寿保险信托的大部分标的是已经给付或者即将给付的保险金,这并不等同于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或者未决赔款等法律意义上的“保险资金”,而是作为保险合同受益人所享有或即将享有的个人资产。我国《信托法》第七条规定:“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本法所称财产包括合法的财产权利。”因此,保险金完全符合《信托法》第七条所规定的信托财产的条

件。人寿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将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转移给信托机构代为接受并管理运用,并不违反保险公司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限制。当然,根据美国和我国台湾的实践经验,只有在委托人放弃变更受益人的权利,和受托方签订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合同,保证既定的受益人享有确定的保险金利益的条件下,该信托才能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三)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经营人寿保险信托业务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的相关规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不允许承办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因此,拥有丰富的理财经验、专业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的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了此项业务的最佳经营者。根据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人寿保险信托这种资金信托业务,在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承办的业务范围之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按照信托目的、信托财产的种类或者对信托财产管理方式的不同设置信托业务品种。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

一个行业或者一种业务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依托。我国《保险法》对于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还存在诸多模糊甚至缺失之处,特别是对保险公司的衍生业务和连结业务均没有较具操作性的规定,导致保险公司开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在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将保险信托业务规范同时写入银行业法、信托业法和保险业法。但我国目前仍处于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背景之下,较为现实的做法是设立专门的“人寿保险信托业务规定”,对经营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明确、严格的规定。

其中,税收问题是人寿保险信托制度中的关键性法律问题。为了推动该业务的健康发展,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给予特别的税收优惠具有必要性。根据我国税法,保险金的受领是免税的。受领后的保险金作为受益人的财产进行投资运用,由此产生的收益必须缴税。人寿保险信托将保险金受领和运用的两个环节结合起来了,因此可考虑适当的税收减免。另外,我国遗产及赠与税法规定,信托委托人与受益人不相同时,必须课征赠与税。因此,我国的保险信托可以以“自益信托”方式运作,即未成年子女既是委托人又是受益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他益信托”而面临课征赠与税的问题。当然,如能够像台湾地区一样,对“他益信托”给予税收优惠,将能够更大程度地推动人寿保险信托的建立和发展。

(二)建立“保险中介”型的运作模式

美国的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的运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搭建委托人和保险公司联系的桥梁,在复杂的税收制度下达到避税目的。但是,我国信托业起步较晚,民众对信托的认识还很不足,大多数客户不会主动联系信托公司安排保险金信托。因此,采取“保险中介”型的运作模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保险中介”型的运作模式是指,保险客户作为保险投保人和信托业务委托人,信托公司作为信托业务受托人,保险公司作为人寿保险信托中介人。这种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易于操作,由保险客户和保险公司先签订保险合同。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赔付保险金,保险合同结束。接着,保险客户根据保险合同条款的事先规定或者保险公司的推介,与信托公司签订一个信托合同,将保险金交予信托公司管理。保险客户分别与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协商,保险合同和信托合同也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时间、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应上的重叠。具体运作流程见图2所示。

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的同时完全有能力提供中介服务,信托公司也可以为受益人设计简单易行的个人信托方案,均符合现实业务发展情况,并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人寿保险信托业务中的作用,实现保险客户、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三赢。

(三)明确保险业在人寿保险信托中的角色定位

在上文所述“保险中介”型运作模式中,保险公司作为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的中介人。但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保险公司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包括提供人寿保险信托中介服务和单独经营人寿保险信托业务。

1、中介人角色。

保险公司能够准确了解保险客户实际的保险需求和信托需求,完全有能力依托自身的资源和机构背景,提供人寿保险信托这种增值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保险客户,实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拓展信托中介业务,搭建保险客户和信托公司联系的桥梁,使信托公司得到了一个庞大且稳定的信托资金来源。人寿保险信托是一项有效的增加保险公司中间业务收入从而增加利润来源和利润额的途径。

2、受托人的角色。

第4篇

在探讨创新服务的时候,多定义创新服务为建立一种“新的服务”,也就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服务“新组合”引入现有的服务过程,使服务体系发生变革。创新服务是产品的延伸,也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以及建立忠实客户群体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有效手段。具体到托管业务而言,创新服务并不是摈弃传统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而是综合了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内容,根据客户特点定制服务流程,对托管运营进行“个性化”和“流程化”并重的设计,以达到既服务专业化,又节约运营成本,畅通信息渠道,挖掘更多客户价值的预期目标。

创新服务的基础——客户分类管理

托管客户的分类管理应从外部性因素和内部性因素两方面考察。其中,外部性因素主要是指宏观经济、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公司客户的自身特点等方面,为托管行的不可控因素。内部性因素是托管行自身基于客户的分类对于流程的梳理,对托管行是可控的。根据保险资金托管的运营特点和保险公司的自身特点,对保险资金托管的客户分类可包括客户贡献度、保险公司内部治理特征两个维度。

保险托管客户贡献度

基于保险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入和成本的分析, 这里提出如下客户贡献度计算模型:

客户贡献度=托管业务收入+托管沉淀资金模拟计价收入-托管运营成本

其中,各要素定义如下:

托管业务收入:托管产品所形成的托管费收入

托管沉淀资金模拟计价收入:托管产品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带来的收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托管沉淀资金模拟计价收入=托管资金日均存款×(托管沉淀资金内部转移价格-托管沉淀资金付息率)

托管运营成本:根据客户的需求核定运营人力成本和系统成本。

在此基础上还可参考如下指标作为辅助的贡献度指标:

托管资产规模:主要指托管的资产总额,考察方法以同业占比为主,主要考察托管资产规模在工、农、中、建、交行及中小托管银行中所占份额。

托管资产种类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运用于下列形式:a.银行存款;b.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c.投资不动产;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各类资产由于清算路径、账户管理、业务性质的不同,相应会有不同的运营模式和流程。

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特征

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国内保险业市场存在大量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往往涉及到在多地上市或者需要满足其国外母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这些都需要托管行依据其独特的信息披露方式,设计相应的运营模式。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模式的选择。资金运用模式根据各家保险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主要有:资产管理公司、内设投资部、委托第三方等三种模式。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运作的模式,是指在保险公司之下设立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模式,指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并在投资部门内按分工和投资业务的不同,分成多个分部或小组,具体负责本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活动。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运作的模式,是指保险公司自己一般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将全部或部分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只有针对不同的资金运用模式设计托管方案,托管银行才会更紧密地契合到保险资金运用的整个流程体系之中。

客户分类管理矩阵设计。本文根据“客户贡献度”和“客户资金运用独立性”两个维度来构建托管客户分类管理的矩阵。每个维度分高、低两级,由此可将整个客户群分成4组。其中,本文设定客户资金运用的独立性越高,需要管理的委托成本越大,需要越严谨的托管运营流程及风险预警、绩效评估系统来支撑。

Ⅰ类客户:通常是对托管行贡献度最低,采用内设投资部或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的小型保险公司。托管资产规模较小,客户本身对托管的理念理解还不够深入,无法提出专业的托管需求。对这类客户,应采用基础的流程进行标准化服务,降低运营成本,维护客户关系。

Ⅱ类客户:对托管行贡献度较高,但托管资产的运作相对简单或者托管资产的运营流程简单。这类客户多托管资产规模较大,托管品种单一,对绩效评估、管理会计信息需求较低。因此,从运营上来说仅以基础流程标准化服务为主。但由于托管费收入较高,可能是部分资产托管的大型保险公司,具有很高的增值潜力,应切实保证服务的准确性和专用性,配置业务较为熟练的客户服务人员。

Ⅲ类客户:该类客户托管的资产创造托管费收入能力较低,但可能采用委托专业机构投资的运作模式,从托管流程的广度来说,服务内容较为全面,需要延伸服务流程。应该说这类客户对托管行来说是创造价值相对较低的客户,应特别注意操作备忘录和协议的签订过程,力争在运营前期理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确保流程化服务,降低运营成本。

Ⅳ类客户:这类客户贡献度高,资金运用的独立性高,多是国有大型保险公司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金运用,资产规模大,是托管行应投入大量专业技术力量满足需求的客户。对这些客户应制定一对一的服务方案,前、中、后台合理维护客户的忠诚度,允许在流程化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个性需求。这类客户是银行获得持续利润的基石,银行要将主要资源投入到保持和发展与这些客户的关系上,持续不断地向他们提供超期望价值的服务,力图长期保持双赢关系。

保险资金创新服务的难点

多家托管行的运营问题。2009年初,监管机构在《保险资金托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允许一家保险机构按不同的产品和资产种类在不同的托管行中托管。主托管行应当履行委托人全部托管资金的比例监督、数据汇总和报送等职责,辅托管行须协助主托管行履行职责。但由于目前各家托管行在会计核算和估值方面采用的系统、方法和标准不同,会在客观上导致主托管行汇总的表格不符合会计的可比性原则;主托管行需要对辅托管行的数据进行汇总,但主托管行对辅托管行数据真实性无法负责,因此会影响汇总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在投资监督方面,主托管行负责集中报告,这也会对监督报告的时效性产生影响。

主会计方和会计主体的探讨。根据目前保监会对保险资金托管中托管行职责的描述,托管行在会计核算业务的职责应为“复核”。而未来随着社会分工趋于细致化和多样化,在会计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承担主会计人职责,承揽保险公司外包的会计核算业务也是以后托管业务发展壮大的道路之一。这对托管行的会计核算和风险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客户核算、估值及绩效考核的差异性。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估值标准虽然都符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但在准则框架下,具体操作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核算、估值原则和标准。现在各托管行对不同保险机构的核算、估值原则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服务,即:托管行按照保险机构的需求,在不违反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向不同保险机构提供不同的核算和估值服务。不同的核算、估值原则,加大了托管机构对核算和估值系统的需求压力,进而减缓了托管行寻求托管服务系统一体化的进程。

保险客户的投资监督问题。《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中要求“托管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监督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运作,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反有关协议约定的问题,应当及时向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保监会报告”。关于保险境内外证券类投资资产监督业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法规对托管行职责界定上要求较模糊;二是对保险公司监控指标所必需的数据提供责任要求不够;三是监督标准不一致,导致计算口径不同;四是缺少统一的调整期规定;五是投资监督发现问题后,报告路径及程序尚不清晰;六是对于保险公司境外投资,要求“境内托管行监督托管人,确保保险资金托管安全”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

托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托管业务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托管业处于起步阶段,各家托管银行对清算、核算的分工较细,托管服务尚未形成统一的流程。虽然近些年在托管行业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技术人才,但这些人员往往专长于某一细分技术领域,对托管业务缺乏全面性把握。因此发展托管人才战略,培养大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托管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保险资金托管创新服务体系设计

创新体系下的流程一体化和关键服务差异化

针对保险公司客户,应尽量将客户同质化的需求和托管行的职责流程一体化,以获得流程一体化的低成本竞争和批量控制风险的优势。对于目前托管银行系统一体化程度低的问题,应创建集托管账户管理、清算、核算、风控、绩效等职能一体化的系统,以高效率的完成托管业务流程化改造,尽量少的减少托管运营过程中的效率内耗。其中的关键点即是保证信息流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此外,对于风险预警、绩效评估等关键服务领域,应按照保险客户分类原则,力争满足客户差异化的精品服务需求。下面,笔者将以托管运营的信息流为线索,试图设计满足流程高效率和服务差异化并重的创新服务体系。

公司行为信息。公司行为(Corporate Action,简称CA)是由公司发起并对公司发行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有影响的事件,例如:分红派息、要约收购、更名、发行新股、召开股东大会等。随着证券投资日趋全球化、标准化,投资者对及时、准确、可信任的公司行为信息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托管行必须保证提供公司行为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在目前的托管运营现状下,托管银行可选择两家以上的外部信息提供商,根据保险客户需求,自主研发信息校验系统,针对保险客户持有的开放式基金、股票、债券、债权投资计划等各类投资品种,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自主研发的保险资金托管网上服务平台等多种渠道,向保险客户进行信息,按照托管协议、操作备忘录等条款要求,确保及时完成公司行为信息的收息、确权等各项工作。

账户管理系统。从“托管”一词的定义能看出安全保管资产是托管职能的首位,对于保险资金运用中的账户管理职责,无可厚非是托管行的基础服务职能。保险资金可参与投资的市场包括沪深交易所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账户体系构架如图2所示:

作为整个托管业务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头,托管行应建立整合场内、场外各类账户信息的全方位账户管理系统,切实改变场外业务账户信息手工操作,同一类账户信息在清算、核算、投资监督、绩效评估系统,多头维护、效率低下且风险点较多的业务现状。

交易指令过滤库——投资监控。保险资金的投资监督包括监管机构政策和保险公司投资指引两个层面,是保险资金运用链条中有效降低委托成本的手段之一。按照投资监督与投资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业内普遍将保险资金的投资监督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托管银行应建立交易指令过滤库,在清算指令接收之前,对交易指令是否合规进行筛查,将不合规指令反馈至指令发送方,或转为人工干预处理,从源头确保保险资金运用的合法合规。当然,事前监督主要是以场外资产投资为主,对于场内业务的事前监督工作,鉴于目前国内的交收制度尚缺乏可操作性。

清算资金划拨。清算业务作为传统的托管主要业务之一,本已属于比较完善的系统建设领域,保险资金托管业务一体化系统设计则更注重清算系统产出数据的可用性。即清算系统不光能保证各项资金划拨、交易匹配等基础业务,更要能提供管理有用信息。

核算、估值系统。尽管各家保险公司在原则上都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但在一些具体方法上诸如:债券实际收益率的计算、结构性存款的核算、成本结转的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托管行在核算、估值问题上应投入大量的专业人员,调查研究,为保险客户提供多种方法的选择,满足重大客户多准则、多系统的对账服务要求,为交易后的投资监督、绩效评估把准数据关。

资金头寸预测服务。资金头寸预测服务是根据客户持有资产的公司行为信息,资金划拨指令,财务核算信息及各类资产交易信息,向保险客户提供预测期内资金头寸的服务。这项服务可以帮助保险客户更好摆布资金头寸,更专注进行投资决策。该功能需要整合清算系统、核算估值系统和外部市场信息,以提供准确的预估头寸信息。

托管报告服务。托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托管人应声明其在报告期内,是否存在任何损害产品持有人利益的行为,是否严格遵守了有关法律法规、合同,完全尽职尽责地履行了应尽的义务。此条是托管人对自身合规情况的声明。二是托管人应说明报告期内管理人在投资运作、产品价值的计算、产品费用开支等问题上,是否存在任何损害产品持有人利益的行为,是否严格遵守了有关法律法规,在各重要方面的运作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若管理人未遵守有关规定,托管人应说明发现的问题,托管人就此采取的措施及管理人的改进状况。此条是托管人对管理人的合规运作情况发表意见。三是托管人按照客户分类管理要求,针对保险资金各投资组合的财务指标、净值表现、收益分配情况、财务会计报表、投资组合报告等内容发表意见。

保险资产绩效评估报告。绩效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投资管理人实现既定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投资活动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鉴于托管行绩效评估从系统采购到人员培训均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可按照客户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可选菜单项式的绩效评估服务体系。

提供创新服务的内部制度安排

加强稽核部门控制力度。稽核部门是银行托管业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托管银行应加强稽核部门的控制力度,建立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对保险资金托管创新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的贯彻执行,切实避免疏漏,重复、忙乱、差错等各类情况的发生。

建立健全规范的授权制度。托管行授权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资金托管创新服务要注重建立和分析具体的业务流程,针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设计专门的授权岗位。授权人应充分、及时、有效行使权力,切实履行内控职责。

加强监督机制。建立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是做好托管业务评估及审计工作的关键。在提供保险资金托管服务过程中,托管银行应切实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持内控监督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内控机制顺利运行。

以人为本的内控制度。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胜任能力和诚信度是影响托管行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托管银行应建立以提高员工素质和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政治、业务和职业道德素养;创造公平、择优的用人环境,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干部交流、岗位轮换、离任稽核制度,健全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考核和监督机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和约束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托管行以人为本的内控工作水平。

加强品牌管理,树立托管服务品牌

第5篇

违规SP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移动通信领域的无限潜力。在这个生态圈中,终端设备商、网络设备商、增值服务商、用户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

恐怕没有哪个领域的企业能够与2006年SP企业的风头争奇斗艳了。2006年12月26日,湖南邵阳的街头出现了巨幅的“重拳打击违规SP”宣传画。这样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地展开。

违规SP企业是移动通信迅速发展浪潮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然而,正是由于在移动通信领域存在巨大的价值空间,才使得这类企业有了生存的土壤。而原来据守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企业们,也日益呈现着不同的状态。

终端设备商

先看在老百姓心中最熟悉的终端设备厂商。这些传统的通信业巨头们在进行着激烈的撕杀。中国手机市场最大的变化是整个竞争格局,在中国市场有欧美和亚洲包括一部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手机厂商,都参与了竞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本土也有很多新崛起的手机厂商加入到竞争行列中,国内厂商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竞争的格局。

国产手机厂商凭借渠道的优势和大量新款手机的推出,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市场份额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而国外手机厂商也在总结经验,进行手机渠道的改革。随着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和手机销售利润的缩减,渠道的改革将不可避免的进一步深化。

网络设备商

然后是业界知名的老牌电信设备商。3G仍然是一个未知的悬疑时,4G标准的出台已经呼声遍野。而在3G和B3G之后,全球技术演进的路线将更多地延展到综合业务提供,整合前沿性研发力量、争夺关键资源也将成为电信设备商新一轮的竞争焦点。

而网络设备商在整条产业链中还不仅仅扮演单纯的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这些全球科技巨头们还是许多新兴科技公司的投资商,是市场暗流的推进者。

增值服务商

还有就是风头最劲的SP企业。“我们的钱,不是偷来的就是抢来的”一位做SP的企业副总裁坦率地告诉记者,“不过,现在就快偷不着抢不到了。”在运营商的政策下,要再度依靠短信和声讯电话挣快钱,的确不太容易了,如何寻找新的增值业务点是所有的SP考虑的重点。

在移动通信产业链上,有一个角色对于各个环节起着重要的和衔接的作用,这就是传统的系统集成商、渠道商、ISV等大大小小的中间商。

对于许多国际巨头来说,没有这些中间的环节,他们可能永远无法与中国公司做生意――不同的财务标准使得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是从个性化解决方案的打造,还是创新业务的推广,甚至只是商业买卖的实现,都使得这个角色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用户

第6篇

一、客户需求导向型财务管理

(一)高质量财务结算服务 就保险交易相关的结算而言,由于客户的组织架构、资金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流程不同,对保费及赔款的结算流程会有不同需求。对于VIP客户或长期合作客户,如寿险公司能根据其特别需求,提供专门的保费收款、赔款支付服务等,无疑将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全面的财务数据分析 无论出于内部管理还是与客户沟通的需要,均需要掌握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诸如保费、赔款、估损及承保损益等。非寿险公司与客户既是交易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若双方沟通时,以数据及事实为依据,将有助于达成共识。为合理配置服务资源,公司对客户会进行分类管理,以识别关键客户,此时,亦需掌握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通过建立分客户核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

(三)有效的定价策略支持 非寿险公司一般区分保险产品厘定保险费率。然而,客户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大型集团企业客户或政府机构客户,由于投保险种多,保费规模大,会要求给予额外的折扣。此时,非寿险公司可以基于分客户财务信息,建立一个定价决策机制,支持各种类型企业的及时准确定价,如可以客户为对象,考虑一揽子保单的相关信息进行定价决策。

综上所述,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是客户需求导向型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而分客户核算可以提供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为构建客户导向型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基础。

二、非寿险业分客户核算的意义

(一)有效识别优质客户 保险风险与特定客户密切相关。客户风险管理意识、风险控制体系、经营管理流程等健全与否以及客户的经营区域、经营范围、业务模式甚至合作伙伴等均对保险风险产生影响。要求非寿险公司全面获取客户的信息的确勉为其难,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又必须予以评估。分客户核算从保险公司角度,以客户为单位,对一揽子保单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客户贡献度、赢利能力、潜在价值、信用度和风险度等指标,对客户相关的风险进行事后评估,可以识别优质客户或客户群,为后续客户分级、核保政策制定及服务资源配置提供支持。

(二)度身定制营销策略 通过对客户分类及核算,非寿险公司可以针对特定VIP客户及客户群,建立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及产品组合销售策略。如对于赔付水平高或对价格敏感度低的客户,适当提高保费率;对于风险控制能力强,出险率低的优质客户,适当降低保费率;而对于贡献度和服务要求高的客户,制定专门客服策略或特别业务流程等。

(三)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分客户核算可为非寿险公司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可以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向客户提供保费、赔款金额及结算进度等信息,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提供防灾防损服务,分客户核算提供客户赔付发生特点及相关信息,为理赔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防灾防损服务建立基础;提供保险咨询,通过分客户核算,可以对同类客户的投保险种、渠道等信息进行分析,而发现客户潜在保险需求并进行风险识别,为承保或销售部门提供咨询、策划、风险管理等增值服务提供支持。

(四)准确与客户沟通 良好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充分掌握基础上的。分客户核算提供了客户保费、赔付、利润贡献、应收款账龄、信用等主要信息。非寿险公司面对客户提出的价格优惠、专门服务等需求,可根据客户财务数据进行决策并制定恰当的谈判策略。

三、非寿险业分客户核算模式设计

(一)核算对象 分客户核算对象是非寿险公司重点关注和服务的对象,应考虑公司的产品战略、定价策略以及内部管理考核体系确定。一般可以有两类核算对象,一是按照风险特征将客户细分为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盈利分析,以针对不同客户群,确定差异化管理策略及资源投入;二是按既定标准确定公司的VIP客户,根据VIP客户的损益分析,制定专门管理策略。VIP客户的标准既可以根据客户对公司的业务贡献,也可以根据客户对公司潜在价值来确定。客户又需要分为自然人客户与法人客户。对于自然人客户,根据消费心理、行为方式及风险特征等因素,可以进一步加以分类,如按照性别、年龄、学历等分为更多客户群。对于法人客户,可以根据行业、经济类型以及业务规模等维度进行分类。不同行业客户由于资产结构、业务流程、经营方式、经营环境等不同,因而风险特征不同。不同经济类型客户,其管理方式、文化传统、经营策略等不同,因而风险特征不同。不同业务规模客户,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经营策略等不同,其风险特征不同。如按行业分类,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金融业、能源业等,如图1所示。按经济类型分类,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国有控股、民营企业等,按业务规模分类,可以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等。

(二)核算方案 非寿险公司业务模型中,保单是基础管理对象,基于保单的业务数据详尽而全面。因此,分客户核算主要以保单作为数据处理对象,再辅以间接项目的分摊过程,完成分客户核算基础数据准备,最后通过报表模板生成分客户核算报表。分客户核算方案简要框架如图2所示。

(1)客户标准化编码型。非寿险公司分支机构众多,而大型集团客户的成员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为了有效识别客户,避免同一客户不同保单无法统计的问题,非寿险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客户编码体系。对客户的行业、规模、名称(VIP客户)、性别、学历等进行编码。录入保单时,同时录入或由系统自动产生编码,每一张保单均载有客户编码信息。客户信息标准化编码体系应根据分客户核算的要求设计,是建立分客户财务信息数据库的关键,可以为后续分客户损益项目核算建立基础。分客户直接损益项目归集或计算以及间接损益项目分摊因子的确定均依赖于客户标准化编码。

(2)直接损益项目核算。直接损益项目是指可以直接、准确归集或计算到VIP客户或客户群的损益项目。对于与保单相关的业务损益项目,包括原保险业务相关损益项目如保费、赔款、手续费及佣金,再保险业务相关损益项目如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赔款、摊回分保费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等,根据保单携带的编码信息汇总到客户;对于专为某客户或客户群发生,能够直接归属到相应客户对象的直接费用,可以通过在费用报销时录入客户编码的方式,实现直接归集;对于根据保费收入计算的项目,如保险业务税金或类似成本项目,具体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保险业务印花税、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业务监管费、交强险救助基金等,可以直接按照保费收入或自留保费计算到客户。

(3)间接费用分摊。间接费用是指并非专为某客户或客户群发生的共同费用,如大部分承保、理赔、财务等管理活动费用。间接费用应通过合理的模型,计算分摊至客户对象。构建间接费用分摊模型时,应坚持相关性原则,如将保单印刷费采用保单件数作为因子分摊的前提是保单印刷费与保单件数相关。若某些情况下,费用与因子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或其相关性不显著,可应用“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如采用保费收入因子将业务拓展费用分摊至客户。为建立费用与成本对象的相关性,可采用作业成本法,先建立产品开发、营销管理、业务拓展、承保管理、理赔管理、再保管理、财务管理等作业中心,将全部间接费用归集或分摊至这些中心,再根据相关性或“谁受益谁承担”原则,采用合适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摊至客户对象。可选的成本动因包括保费收入、保单件数、赔款金额、未决估损等。

(4)其他损益项目处理。未决赔款准备金以及投资收益亦构成分客户损益重要部分。未决赔款准备金系精算师根据历史数据及经验,采用数据模型计算,计量单元一般为风险特征类似的险种或险类。分客户未决赔款准备金可以在分险种准备金的基础上,结合险种特点,考虑未决估损、IBNR(已发生已报告)系数等因素,分摊至保单然后汇总至客户。评估客户的价值或利润贡献不仅要核算承保损益,还要关注保单相关现金流进而对投资收益的贡献。一般方法是先将投资收益总额划分为保险业务相关以及股东权益相关部分。对于保险业务相关部分,再以保费、赔付等项目相关资金积数为权重分摊至客户。资金积数与现金流的时间和规模相关。

(三)报表设计 报表是分客户核算结果的展示工具。通过前述归集或分摊流程,已经建立分客户财务信息基础数据库,可以通过报表输出所需分客户财务信息。根据非寿险公司客户管理活动的需要,可以设计分客户损益及专属资产及负债两种类型的报表,以满足分析需要。分客户损益表反映特定会计期间某VIP客户或某客户群所有保单相关损益情况,在格式上可分为一般格式损益表和分客户边际利润表。一般格式分客户损益表各表项同通用保险公司利润表格式,便于同其他维度利润表比较。分客户边际利润表按照损益项目的可直接归属性,依次考虑保单相关项目、按保费计算项目、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投资收益,分步骤计算出损益。分客户边际利润表含有更多信息,报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作出判断。分客户损益表同时包括险种的维度,用以分析特定VIP客户或客户群所投保保单在各险种间损益情况。对特定VIP客户或客户群与公司的往来款余额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估信用风险。分客户专属资产及负债表提供会计期末,特定VIP客户或客户群相关的应收保费、应付赔款、应付手续费及佣金、预收保费等项目余额,支持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

四、非寿险业分客户核算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客户核算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非寿险公司负责人要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明确分客户核算职责分工,并建立相应绩效考核指标。其次,销售部门应积极与客户沟通,配合及时取得准确的客户信息。另外,核保、理赔、人力资源、再保险、信息技术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分客户信息相关数据的提供、管理以及相应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财务部门作为分客户核算的实施部门,负责核算方案及流程的设计、具体核算执行、核算结果跟踪分析等工作,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建立分客户核算体系是一个过程。从核算方案的设计及信息系统开发到客户编码实施、历史数据整理、直接费用归集、间接费用分摊、分客户损益数据积累等,每一步骤均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经验的积累,有时可能需要耗费数年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核算体系。

(二)正确评估客户价值 应用分客户核算结果对客户价值进行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特别应注意与险种、渠道、地域、年度等因素相结合,而非只从表面现象武断决策。如由于某期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导致所有相关保单发生损失而影响到分客户损益,或者因某客户投保的险种具有特殊性,从而无法将该客户的损益与其他客户进行有效比较等。另外,在评估客户价值时,如何看待采用模型分摊至客户对象的间接费用,应结合评估的对象、目的、期间等因素综合考虑。从总体上或在较长期间来看,或者对客户群进行价值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照相关性原则及“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分摊至客户的成本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应用于类似边际或增量相关的决策,从单个VIP客户或较短期间角度看,依据分摊的间接费用进行价值评估应保持谨慎。

第7篇

保险是企业预防风险的重要手段,建立良好的保险体系,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因此也就成为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国内很少有企业具备利用保险为企业规避风险的意识,更加意识不到保险与内控的相互促进作用。本文将通过笔者所在的集团企业近期举办的集团保险公开招标采购案例以及笔者本人作为统一保险项目负责人的亲身经历,试图说明保险和内控的相互促进关系。

笔者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销售汽车零部件为主营业务的全球化集团公司。公司目前在中国各地有16家制造厂和36个销售代表处。该集团的中国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集团保险,集团总部也没有出台任何统一的保险方面的管理政策。各个下属运营公司基本上都是依据本企业管理者对保险的理解和当地保险公司的上门推销,各自为政地随意购买保险。根本谈不上利用保险这一有效手段预防风险和风险管理。

成功基础:管理机构统一明确

为应对上述情况,自2003年开始集团管理层决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工作首先从实施集团统一保险开始并指定内控部作为风险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处理统一保险业务,同时对预防风险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造。

之所以交由内控部门统一管理保险工作,是因为在考察有关企业处理保险业务时,笔者发现各个企业由于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功能和实际经营环境不同,负责保险业务的部门也各不相同。保险业务根据不同险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例如财产一切险等资产类保险,通常会划归财务部负责;责任类保险,如公众责任险、雇员忠诚险、雇主责任险、雇员个人补充商业保险等通常会列入人力资源部的管辖范围;运输险、产品运输险会列入物流采购部门的职责范围;产品责任险和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会列入生产或销售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各自为政,分散投保和管理,降低了保险管理的效率。而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保险的组织设计为开展统一保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遴选保险经纪人

内控部门经过两年多的统一保险运行,仍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包括各投保单位与保险经纪人、保险公司和公估公司之间的关系处理;保险索赔过程中各方对索赔条款的不同理解;对经纪人费和保险费费率水平,甚至合同文字等都存在争议和纠纷。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集团统一保险业务的持续发展。

为达成集团管理层为内控部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制定的目标: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发挥保险在预防风险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努力提高保险业务的性价比,为达成公司年度经营业绩目标提供增值服务。内控部决定调整策略。

第一步就是选定合适的保险经纪人。为达成预防控制风险,强化保险在预防重大风险方面的作用,集团从2005年开始正式聘请了国际著名的保险经纪人公司帮助设计保险体系、安排保险询价和签署保险合同、办理保险索赔和提供保险业务咨询等。应该说基本达到了当时管理层预定的目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实际运营环境、集团各下属运营公司对保险经济效益期望的不断提高,内控部必须要求保险经纪人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此我们从2006年年底就开始寻求新的保险经纪人,试图通过竞争找到更合适的保险经纪人并明确了寻找新的保险经纪人要达到的几个目标:(1)改变费的支付方式;(2)重新评估设计保险体系;(3)协助进行公开保险招标;(4)进一步明确其服务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

我们首先在国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家保险经纪人公司作为候选单位。然后在保险经纪人候选单位的帮助下,根据这些年来和经纪人合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要求,设计出一套比选评分方案。并同时递交给候选单位供其填写和准备资料。然后,我们对收回的比选资料进行公开评选,最后根据综合评分结果确定了新的保险经纪人。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们最后选定的新的保险经纪人基本满足了上述目标。

制订招标文件

制订完善的公开招标文件,这本身就是一项细致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在新的保险经纪人公司保险专家的帮助下,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 对原有的保险合同进行全面评估。总结以往索赔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参考其他投保单位的成功案例,我们对计划中的投保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修改,最后确定了各个保险的统一报价条件。

2.确定招标文件格式。我们要求参考国际土木工程招标形式,结合保险行业特点,制定了公开保险招标文件。该文件体系由:投标须知、项目概况、保险合同样本和招标文件格式共四个部分,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我们随后又增加了《保险项目评标办法》。

3.在招标文件中,我们特别提出了《阳光协议》和《保密协议》,避免在招标单位、经纪人公司和投标单位之间发生各种舞弊行为。明确公开、公平、公正是本次招标项目中所有参与方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严密组织杜绝腐败

在正式开展招标业务前,公司就和保险经纪人公司共同组成了联合招标小组。招标小组成员分别由公司内控部等有关部门人员,包括其下属运营公司代表和保险经纪人公司的相关业务负责人和保险专家共同组成。全权负责整个招标业务的前期工作。此后又成立了保险业务评标委员会,负责起草评标方案,并对开标结果进行评估,确定预中标单位并向公司管理层提交最后的中标单位建议。总结整个招标过程,我们认为联合招标小组和评标委员会的工作是高效透明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要提高整个招标活动的质量,选择真正符合资格的保险公司参加投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在保险经纪人公司的帮助下,我们通过对目前在中国具有合法开展保险业务的中外保险公司逐一进行了评估,最后共同确定了国内最具承保资格的10家保险公司为邀请参加公开投标的对象,并发出了正式邀标通知书。最后其中的八家保险公司参加了投标。

由于公司首次承办公开招标活动,内控部从一开始就将预防腐败舞弊行为列入了工作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总结出一套防止公开招标过程中的舞弊风险的经验。

首先所有参加投标的单位签署《阳光协议》。共同承诺遵守招标规定,不以任何方式对相关各方进行商业贿赂等腐败舞弊活动。一旦发现有舞弊行为,将视情况分别对投标单位实施取消投标资格,没收投标保证金的处罚。对经纪人单位则终止其资格的处罚。

其次,在整个过程中全体参与人员要求以身作则,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三公原则”基本得到遵守。具体介绍如下:

1.公开原则。为达到预防招标过程中的各种舞弊风险,公司内控部在一开始就和保险经纪人的专家小组就招标程序上进行了全面沟通,双方一致同意对本次保险招标实行全程公开。具体体现在:(1)实行公开招标,放弃由人邀标询价的方法。我们公司作为招标单位全程参与保险招标活动。保险专家起草的招标文件在经过公司内控部和法律部的反复修改审核后才最终定稿。(2)保证信息公开。召开投标候选单位说明会,提前就本次保险招标的具体内容向各投标单位进行现场解释答疑。公司内控部、法律顾问和保险经纪公司联合就各参加投标的保险公司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统一的现场答复。在投标单位编制报价过程中,如果有一家单位提出问题后,我们事先规定,要求保险经纪人公司统一将问题和答复意见通告给其他投标单位。(3)事先公布评标办法。这是衡量是否真正实施公开招标的关键。在和保险经纪人公司反复沟通后,我们终于达成了事先公开评标办法的意见。这样做的意义是,所有参加投标的保险公司,无论其规模大小,在获得了参加投标资格后,只要认真报价,就可以在投标结束的当时知道是否能够中标。避免了投标单位对招标单位存在暗箱操作的顾虑,产生“陪绑”的想法。(4)整个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书面文件,事先均征求了公司法律部门的意见和建议。(5)公开开标。开标会议我们邀请了公司集团主管采购业务的负责人和公司下属运营公司代表共同出席。对整个开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整个开标过程同时也在各投标单位的共同监督之下进行。开标活动结束后,我们和保险经纪人、各个参加投标的保险公司代表进行了沟通,他们一致对公司举行的这次保险招标的公开原则表示赞同。完全认可我们这次招标的诚意和方法。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在本次招标中表现在:(1)事先内部没有确定中标单位,所有被选中符合参加投标条件的保险公司,无论其实际上的规模大小或历史长短,均被我们视为具有相同的投标和中标资格。(2) 严格遵守保险招标程序,以投标结果的优劣确定中标单位。过去为我们提供保险服务的一家公司,在中国非常著名,但当其报价水平高于其他竞争单位时,我们毫不犹豫地将其剔除。绝不能因为他是著名大公司就予以特别照顾。(3)所有投标要求和条件事先统一反映在招标文件中。所有参加投标的保险公司均及时获得了完全相同的信息。(4)统一提交报价,同时现场公布结果。所有参加投标的单位代表都在我们当时拟定的报价汇总表上签字确认了结果。投标结束后,许多保险公司代表纷纷表示,像这样完全公开的投标活动他们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次投标他们虽然没有中标,但如果公司明年再举办保险招标活动的话,他们一定会再次参加。

3.公正原则。公正对待各个参加投标的保险公司。从一开始我们就和保险经纪人公司确定了公正对待各个投标单位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1) 我们根据当时中国保监会认可的所有公司名单中,依据收集到的共同信息对这些单位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然后从中筛选出10家最具竞争力的单位作为投标候选单位。最后这10家单位中实际参加投标的有八家。(2) 纵观整个招投标过程,无论从招标文件编制、邀请招标过程以及开标及评标、确定中标候选单位直到确定中标单位,我们都本着公正原则处理所有具体业务。为预防可能发生的腐败舞弊问题。我们和保险经纪人公司以及各个参加投标的保险公司签署了阳光协议。(3)统一规定所有投标单位都必须缴纳投标保证金。该保证金除了预防投标单位中标后撤销投标承诺外,还具有预防不公正参加招投标活动的目的。

在完成公开开标的当时,招标单位就将投标结果当场宣布,组织参加招投标的各个单位的代表对结果签字确认。由于招标小组和评标委员会事先已经公布了整个招投标以及开标评标的办法,所以各个参加投标的单位,无论规模大小,均可放心参加,避免了成为其他大公司的“陪绑”。所有参加投标的大公司,也必须认真组织报价,与小公司一起公开竞争。评标委员会根据规定的评分办法评出了前三家单位为预中标公司并与之开展进一步的合同谈判。最后委员会根据谈判结果向招标单位的管理层提出了中标单位建议书,经授权批准后正式宣布中标单位名单。截至目前,集团保险业务招标组织单位没有收到任何对招标项目表示疑问或投诉的资料。整个招标过程基本符合预先设定的招标程序,也达到了内控部要为集团实现年度经营提供增值服务的目标。

第8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风险体检

在我国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前后,国内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己经开始了在食品安全领域探索并开发责任保险业务,对推动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践效果并不十分乐观,该类保险产品的投保率仍旧较低。[1-2]加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产品创新,推出一系列适合市场需要并且双赢的保险产品,才能解决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现实问题。[3-4]目前保险产品的最大问题在于缺少事先防范,都是在事后处理,因此风险治理型保险是保险产品的创新方向,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是风险治理型食品安全责任险的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5-6]

1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的评价

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是对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的评价,国内比较典型的评价方式包括体系审核、供应商审核、政府机构日常监督检查,这三种评价方式的目的、内容和结论各不相同。在体系审核中,审核是指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6]主要是指对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进行的检查活动和过程。在供应商审核中,主要是对现有供应商进行表现考评及年度质量体系审核,审核内容通常包括(1)供应商的经营状况,(2)供应商的生产能力,(3)技术能力,(4)管理制度,(5)质量管理。在政府机关监督检查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规定:食品生产环节监督检查事项包括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环境条件、进货查验结果、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结果、贮存及交付控制、不合格品管理和食品召回、从业人员管理、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情况。以上三种评价方式对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又不能简单的直接应用。食品安全风险体检作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项目下的一项服务,不能象体系审核、供应商审核和政府机关监督检查那样系统全面的进行,必然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最关键的风险,提供给企业有价值的服务,这是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最大的特点,也是现实可操作的先决条件,因此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整体构思就是基于这个特点展开的。

2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整体构思

2.1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定义

国内尚未有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明确定义,这里定义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是以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采用资料收集、现场察看、询问沟通等方法获取信息,应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给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建议的过程。

2.2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依据

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依据是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但是首先需要针对不同的业态选择对应的卫生规范要求、产品标准、检验标准等,同时根据不同业态的具体风险制订对应的体检标准作为体检的依据,这个体检标准的内容必须包括该类型食品企业的最关键风险。

2.3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方法

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主要方法包括主观判断法和客观判断法。主观判断法是指依据体检工程师的经验对企业进行的判断,包括现场主观评估、管理层沟通交流等;客观判断法是指依据事先制定的体检标准对企业进行量化的审定,包括调查法、现场打分评比法等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最短时间发现最关键风险,体检工程师的经验和体检标准的制订是体检成功的关键因素。

2.4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结论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察看、询问沟通等方法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后,应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对企业的整体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做出判断,同时指出其中的关键风险;接着根据企业存在的关键风险,结合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提供给企业具体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这样食品企业在投保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时,先进行食品安全风险体检,发现企业存在的关键风险并提前纠正,实现了事先预防功能。

3食品安全风险体检在餐饮业的实践

3.1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标准制订

依据《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根据专家的经验分析判断,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标准共设置6个检查项目,分别是1)高风险的菜品:主要关注冷菜、生食品、裱花糕点、现榨和现调饮料、来料加工、自酿酒水、现宰杀、自助餐等;2)原料采购验收:主要关注国家禁止的原料、高风险原料、存放过期或腐败变质原料等;3)贮藏管理(冷藏冻藏热藏):主要关注食品与非食品混放、生食品与熟食品混放、植物动物水产混放、容量不足堆积杂乱等;4)专间设施:主要关注专间的硬件设施是否满足要求;5)高风险操作:主要关注凉菜加工、蛋糕裱花操作、生食海产品加工、备餐及供餐、果蔬汁鲜榨、食品再加热、食品添加剂使用等;6)餐饮用具:主要关注其消毒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这些检查项目基本上包括了餐饮业中的最关键食品安全风险。

3.2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体检的程序及实施

体检的程序包括体检前、体检中、体检后三个环节的内容,分别如下:1)体检前,主要是体检项目任务安排,包括根据项目和专业能力确定体检组长、体检时间初步安排、成员初步安排等。2)体检中,主要是a)开场沟通,具体内容包括:自我介绍身份、出示证件,介绍风险体检服务的主要内容、流程、所需时间;b)现场勘察,根据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标准的要求进行现场勘察,并将查勘现象记录在相应的表单上;c)ATP检测,就是洁净区关键部位微生物速测项目;d)果蔬原料取样检测,根据体检标准的要求进行取样检测;e)现场反馈,现场体检完成后,快速反馈现场发现的关键食品安全风险。3)体检后,先将信息输入数据库,接着各小组对体检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准备编制体检报告。3.3餐饮业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报告体检报告根据使用对象不同分为食品企业版和保险公司版两种,企业版的报告模板内容包括经营资质、场所条件、人员卫生、采购、贮存、烹饪加工、餐具共七个模块中存在的关键性食品安全风险及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险公司版的报告模板内容主要是对某个区域内餐饮企业的整体食品安全风险状况的分析报告。上述的餐饮业的体检标准、体检程序、体检报告模板都经过了实践应用,未发现明显缺陷。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项目下的非独立的服务,食品安全风险体检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最关键的食品安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建议食品企业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这里借助食品专家的经验,根据食品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编制出针对性很强的体检标准和体检程序,使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最关键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安全风险体检具备了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需要产品创新,食品安全风险体检是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创新产品下的一项服务。这项服务使得保险从事后的处理变成了事先的预防,既为投保人提供了增值服务,也为保险人减少可能的损失,这项服务将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许丹娜,刘天舒.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No.78(4):66-69.

[2]辛程成.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5:4-5.

[3]李米娜.我国推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8-9.

[4]熊俊琳.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7-8.

[5]李宁.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要点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4-15.

[6]徐安然.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之构建[D].浙江:浙江大学,2013:6-7.

第9篇

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后,如何按照制度要求,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建设现代企业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更新观念,转变经营机制

从上讲,国有保险公司是商业经营实体,应具有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但多年来受计划体制的,国有保险公司进入市场后,经营机制还比较落后,对市场的适应力和驾驭力明显不足。特别是重组改制后,在转换机制上,亟待冲破传统的思维、观念和习惯的束缚,不断改革和创新。

(一)股东为主,创新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公司追求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是国有保险公司步入市场后逐步确立的经营理念。重组改制后,这一经营理念将赋予新的内涵,股东、股东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这一规定,从上确立了股东在公司中的主人地位。

创新经营理念,要树立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观念。过去,国有保险公司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和员工价值最大化。现在,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已成为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最大责任。能不能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成为公司经营运作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评判标准。提升公司价值,提升盈利水平,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回报,成为公司经营的首要目标。现代经济理论指出,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在和将来创造利润的能力。公司价值最大化就是充分运用这种能力来为公司创造价值,它不仅表现为公司自身创造利润,而且也为创造效益。没有丰厚的利润,公司无法,投资人利益得不到保障,股东回报也得不到保障。

(二)市场为先,创新展业思路

保险市场是保险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总和。现代意义的市场,是以市场机制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系统和体系。

市场为先,要运用市场机制,细分市场,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开发市场要满足市场需求,把保险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充分考虑每个消费者因其居住地区、经济状况、生活习惯、购买保险动机和方式等不同情况对保险需求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开发具有个性化的保险商品,精选、改造、整合保险产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优、人优我精的保险产品大超市。

市场为先,要适应市场机制,发挥中介作用。在保险市场由垄断竞争模式向自由竞争型的转变期,保险中介市场的形成和完善,能够有效地促进保险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保险公司致力于保险产品的开发,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保险中介内部、保险业内部、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后,在稳定发展集中性直销业务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个险、团险营销和中介、业务,拓宽展业渠道。

市场为先,要领先市场,提高经营机制的知识含量。知识作为一个新经济的本质要素,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保险业的经营环境,也赋予现代保险业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保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是否拥有以及多大程度上拥有先进技术力量。随着国有保险经营机制的创新,公司管理的核心将围绕信息管理,即知识管理系统来进行。公司拥有多少知识或信息,拥有多少人才,拥有多大的知识管理能力,表明公司获得利润和效益的能力有多大。

(三)客户为上,创新服务方式

保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相对而言,其他竞争对手可以比较容易地模仿保险产品,但难以模仿保险服务,因为保险服务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深厚积累。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后,必须始终以客户为上,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将服务意识贯穿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怎样去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为了赢得客户的忠诚度,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后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跳出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坚持诚信经营,在服务方式上不断加以优化和创新。要搞好差异化服务。在有限的资源下,区分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服务投入,全力为高端客户开通绿色通道。要搞好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特殊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服务的个性化与人性化。要搞好增值服务。时刻从客户利益出发,处处为客户着想。当客户遭受意外事故遇到困难时,及时为客户提供与保险相关的紧急救援和延伸服务。

二、深化改革,转变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现代公司管理中一项重要手段。所谓激励,是指公司为实施管理、接受管理、完成人本管理目标而制定的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努力程度并保障管理实效的各项措施。国外学者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发挥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后,必须建立与其体制相适应的系统的激励机制。

(一)改革用工机制,增强员工的危机感

建立淘汰机制,打开用工出口。良好的激励机制不能只提供动力,而且要能提供压力,在动力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将效用发挥得更好。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后,要建立规范的用工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劳动合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等制度,使员工保持一种拼搏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坚持终身,提升素质,增强被淘汰出局的危机感。

建立竞争机制,打开用工人口。在人力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只有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吸引并留住人才。现代公司的用工机制,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建立一套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内强素质,采取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人才,使之胜任岗位工作,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始终保持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二)改革用人机制,增强员工的成就感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员工成就感所产生的工作动力,远比工资福利等外在激励要深刻和持久。

实行目标激励,增强员工的成就感。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每个员工又必须为公司的共同发展远景奋斗,形成团队力量,产生整体业绩。公司在用人机制改革上,要设定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和公司的共同奋斗目标,围绕这些目标进行管理。让员工靠自己的主动性去积极工作,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当员工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工作的时候,公司的利益也实现了最大化。

实行价值激励,增强员工的成就感。“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用公式表达为:成功=能力×活力×机遇。这一理论说明,成功的取得,离不开员工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更与公司的内部环境,特别是用人机制紧密相关。公司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使每个员工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现个人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奋斗中,享受成就感。

(三)改革分配机制,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按岗定酬,增强岗位责任感。要按照国际上股份公司的规范做法,突破传统的司员等级工资制,建立以岗位评估为基础,实行员工分类分级管理的薪酬分配机制。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和价值贡献的大小确定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拉开差距,向关键管理、核心技能和重要营销岗位倾斜,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要将不同职等岗位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价位接轨,使高端人才薪酬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

按绩付酬,增强工作责任感。要建立和完善以业绩管理为基础的薪酬分配机制。薪酬结构包括基本薪酬和变动薪酬两部分,变动薪酬最高可超过基本薪酬的几倍,但下不保底。实施新的薪酬分配制度必须以严格的绩效管理为基础,建立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明确的业绩考核流程、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有约束力的业绩合同,加大业绩考核力度,真正体现以业绩论英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效率优先原则。

员工持股,增强公司责任感。国有保险公司重组上市后,可以试行员工持股期权计划。有计划地把依据员工年工资收入总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的股票存人个人账户,待员工退休或不再工作时发放,使员工分享公司一定比例的财产所有权,把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共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员工的公司责任感。

三、公平竞争,转变约束机制

(一)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内控制度对于保证公司的快速、高效运行,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强化业务风险控制机制。严密控制风险集中的关键环节,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根据业务风险程度、技术资格、责任范围等情况,实行授权式垂直管理方式,建立核保人、核赔人制度。精算各类险种的盈亏临界点,制订的承保政策。加强单证、收费管理,尤其是人保单、保费发票、赔款收据和印鉴的管理。制定授权签字人手签及出单、理赔管理办法,防范业务经营中的操作风险。

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根据偿付能力监管要求设计财务指标体系,认真执行《制度》和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进行有效检查监控,保障公司资产和利益安全。要加强成本控制,认真编制费用开支预算,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和降低费用措施,减少管理损耗。建立垂直领导的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体系,实行审计、财务人员派驻制,制定内部稽核审计、效能监察等制度,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强化道德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健全业务操作和管理制度,防止承保、理赔环节中的人情承保、人情赔付,杜绝以权谋私行为。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强化道德风险控制。要通过经常性的职业道德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政治素质,从源头上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统一法人授权,坚持执法必严

统一法人授权经营本质上是一套集中处理分散性风险单位、集中使用分散性保险资金、公司经营管理高度集权与规范分权有机统一的保险企业制度。维护公司统一法人授权制度的高效运行,是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后约束机制转换的着力点。

强化统一法人授权意识。公司员工必须进一步强化统一法人授权经营意识。总公司作为统一法人,对公司资产进行统一的支配和运营,并根据有关规定,对所属分支机构授予经营管理权。所属机构在被授予的权限范围内依法经营,遵循公司总部的规章制度,不得越权或滥用权力。

严格统一法人授权经营。严格执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完善授权程序,建立承保、理赔的分级授权制度。强调权责制衡,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加强对转授权和再转授权工作,提高授权经营管理水平。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滥用权利、不正当行使权利或者未经授权、超越授权范围经营,公司声誉或者造成损失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强化依法合规经营,接受公众监督

服从保险监管,坚持依法经营。保险监管是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有关保险法规,对保险业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国家专司保险监管职能的机构,依据法律或行政授权对保险业进行行政管理,以保证保险法规的贯彻执行。保险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维护保险市场秩序。竞争作为保险公司进步的助推器,合理的竞争能够促进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提供优质服务。不合理的恶性竞争,不但提高公司经营成本,形成无效运作,而且容易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国有保险公司要坚持依法经营,自觉接受保监会的监督检查。

第10篇

2013年3月,湖南、广东等地分别出现龙卷风、暴雨、冰雹、强降雪等异常天气,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便,甚至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交通运输、农业、零售业等多个行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影响。世界无法逃离气象这一底色,全球经济生产总值的80%都受天气因素左右。

正因为如此,从古代的夜观天象到如今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气象服务,人类一直在尝试利用气象信息提供决策依据,趋利避害,气象服务业应运而生。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气象服务业已经相当成熟,中国的商业气象服务刚刚起步,但作为气象服务产品之一的气象服务App已经赚足了吆喝。2013年3月初,墨迹天气宣布用户过亿,成为继微博、微信、美图秀秀及高德地图之后又一款用户过亿的应用程序,新浪天气通以明星语音播报为特色,并由新浪微博导入天然社交性,其用户量也已达到6000万。

气象App赚足吆喝

气象App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一般意义的气象预报,借着移动终端的红火,免费下载的气象App对121气象服务台、短信天气预报等针对个人收费的气象服务项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从气象服务角度来看,气象App的专业性并不高,各家提供的核心信息并无明显区别,也就无法直接向用户收费。因此,各App使出浑身解数推出附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再尝试以庞大的用户数为基础盈利。

上线于2009年5月的墨迹天气,至今已进行了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盛大、创新工场等。2013年3月初,墨迹天气宣布用户过亿。与众多App一样,广告和内置推广是墨迹天气的盈利方向。墨迹天气已经开始了与品牌深度合作的尝试,2012年底,其曾与阿迪达斯合作,将阿迪达斯形象代言人的形象通过穿衣指数、运动指数进行植入。在4·20芦山地震之后,iPhone版墨迹天气的主页很快就出现了Jeep汽车的公益广告。

如果单纯提供气象信息,墨迹天气只是一款普通的工具,用户参与度并不高。为提高用户黏性,墨迹天气向社交转型,推出了“实景天气”功能,用户可以拍下所在位置的照片并上传。此做法一来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天气预报形象化,二来也可以帮助墨迹天气建立起用户系统,为后续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作准备。

墨迹天气希望转型天气社交,而与新浪手机微博同属一个部门的新浪天气通则在社交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2012年7月,天气通推出“拍天气”功能,与微博的位置服务相结合,用户可看到附近的人上传的照片。2013年3月,“实景”功能内测,以照片流的形式显示某个城市的照片,其中不仅包括天气通用户上传的照片,程序也会自动抓取用户在新浪微博中上传的该位置的照片。芦山地震后,用户可免登录天气通,直接通过实景天气求助信息。

天气通于2008年上线,曾以明星语音播报天气的功能吸引大量用户,目前用户量约为6000万。新浪天气通项目总监江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气通相当于新浪微博的垂直客户端,新浪希望将其打造成生活门户,作为新浪各种服务的一个入口。目前,天气通已经开始与广告商进行接触,并计划推出气象增值服务,例如自动为亲友发送天气预警等。

挖掘气象数据的附加值

气象App虽然赚足了吆喝,但因为其提供的只是专业性不高的普通气象信息,因此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中。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专业气象服务的盈利模式已经十分成熟—通过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产品而获得收入。

从本质上来看,气象服务业是一个挖掘气象数据附加值的产业。原始气象数据由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监测站等采集而来,相当于气象服务业的“原料”,曾经,它们的作用主要局限于公益性的公众气象预报。而随着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气象公司对于气象数据的挖掘进入深耕细作时代,根据客户的特定口味对“原料”进行打造,进而生成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气象产品。

例如,气象公司可以为风湿病、糖尿病患者等特定人群服务,根据气象状况为其提供生活建议;也可以为某个行业提供决策参考,例如德国的气象公司啤酒气象指数,啤酒商可据其调整生产策略;还可以为某些对天气更为敏感的航空、运输以及旅行社行业提供气象咨询服务等。当然,如果政策允许,气象公司还可以以生产气象预报节目等方式涉足公众气象服务领域。

免费数据成就美国气象产业盛宴

美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数次的政策反复后,美国政府明确划分了公、私气象服务。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的气象局(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向企业和公众免费提供气象数据,商业性气象服务则完全由私人公司负责,当然,私人公司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立观测站收集特定的数据。不过,免费的气象数据依然是美国气象产业盛宴的核心所在,不仅降低了气象公司的成本,也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率。

美国气象公司数量众多且规模不一,很难准确统计气象公司的数量以及产业规模,但据致力于环境科学教育和培训的全球性组织COMET的主管蒂姆·斯潘格勒(Tim Spangler)估计,美国广义的天气和气候产业的市场规模大约为50亿美元,其中约250家商业气象机构贡献了20亿美元的收入。

天气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是美国一家典型的综合性气象服务公司,拥有200名气象学家,其前身是创建于1982年的24小时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 )。1995年,天气网()创立,为用户提供在线天气服务,1999年,天气频道开始尝试移动端气象服务,2000年推出天气预警产品,2002年付费的手机应用面市。2008年,美国天气频道被 NBC 环球公司及黑石集团( The Blackstone Group) 和 贝恩资本(Bain Capital) 三家联合收购。

包括天气公司在内,气象银行(Weather Bank)、气象数据(Weather Data Services)等气象服务公司共同分享免费气象数据所带来的产业盛宴,但大部分公司的服务都以天气预报为核心,相似度很高,随着气象服务业的逐渐成熟,行业整合不可避免地出现。天气公司等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收购扩展业务,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小公司则被吞并甚至倒闭。气象产业研究机构IBIS World报告称,在2012年之前的5年里,从事气象预告服务产业的公司的数量以每年减少1.5%的速度减少到199家。

2012年,美国天气频道又拉开了整合的序幕。7月,其收购美国在线天气服务商Weather Underground。8月,隶属于天气频道的国际天气服务公司(Weather Services International)收购专注于互动天气、图形和数据服务的技术公司天气中心(Weather Central)—天气服务公司主要针对运输、能源行业提供气象服务。10月,天气频道更名为美国天气公司,其业务已经触及气象服务的各个领域。得益于跨平台的服务体系,美国天气公司已然覆盖了美国天气信息观众的89%。

专业的气象服务公司之外,由于任何自然因素均不可100%预报准确,规避天气风险的需求仍然存在,天气保险和天气衍生品因此相继出现,它们通常与专业的气象服务公司合作,根据预测数据开展业务。

美国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了有关沙尘暴、飓风等恶劣天气的保险,而由谷歌前员工大卫·弗莱德伯格创办的天气账单公司(Weather Bill)则将业务瞄准个人客户,例如农民可在其网站上购买一份保险,如果某个月份的气温低于特定度数,其便可获得一份保险金。2011年,天气账单募得了4200万美元的投资。

与以转移风险为主要目的的天气保险相比,从1996年开始萌芽的天气衍生品已经从单纯的避险工具进化为“高概率、低风险”的另类金融工具,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进场寻求套利机会(详见本刊2008年11月号《天气衍生品:从避险工具到投资资产》)。天气风险管理协会(Weather Risk Management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天气衍生品市场增长了20%,总规模达到118亿美元。

中国市场:气象局主导下的萌芽

大力开拓本土市场之余,美国的天气新闻公司(Weathernews,后被日本天气新闻公司兼并)早在1985年便与上海海事大学合资成立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目前营业执照已被吊销)。之后,国外的气象公司纷纷以成立分公司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的身影更为活跃。

2006年,中国国家气象局旗下的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与美国天气中心合作,利用其软件解决方案为天气预报节目和中国气象频道提供支持。2013年3月中旬,华风与美国天气公司达成进一步合作协议,由后者提供气象大数据解决方案。目前,美国天气公司已经在中国拥有35个客户,包括省级、市级的气象局。

不过,虽然中国从1985年便开始有偿气象服务的尝试,但只是气象部门的“创收行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基本为零。直到气象发展“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吸引全社会积极参与气象信息产业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发展气象敏感行业和领域的气候风险咨询服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增值服务”,商业气象服务产业才迎来真正的曙光。

自2011年6月开始,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在北京和南京两地相继开工,按照规划,科技园将在5年内建设完成,园区企业将覆盖气象装备技术、现代气象信息服务、气象信息传播及通讯技术应用、气象云及气象应用软件开发五个领域,形成一条完整的气象产业链。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由中国气象局下属的风云气象科技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管理,其也计划适时引入民营资本。

气象科技产业园尚在建设中,专业从事气象服务业的公司也开始萌芽。南京信大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气象云计算平台为核心支撑,为气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海洋、航空等气象敏感行业提供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并研发气象信息软硬件产品。其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苏海鑫投资有限公司于2011年共同组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拥有深厚的科研背景,其一直在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私募基金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9

[中图分类号] F8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54- 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60%以上,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发展的态势看,中小企业目前还处于“强位弱势”。所谓“强位”是指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中具有重要地位;所谓“弱势”是指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技术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偏低、缺乏担保等原因,造成在与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是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其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融资难,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1 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是内部融资,依靠自身积累。但是,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随着企业不断扩大再生产,内部融资已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外部融资虽有多种方式,比如传统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强于大企业。而约高出银行贷款率40%以上的高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证券市场的门槛较高,上市成本较高,市场风险大使得中小企业通过有价证券方式获得外源性资金的比例下降,根本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法律、法规,以便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同时大胆尝试股权和债券融资,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可能。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从中小企业自身考虑,在改善传统融资方式和融资环境的同时,尝试利用国外先进的动产融资、典当融资、天使投资和供应链融资等方式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财富的有钱个人,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投资,属于一种自发而又分散的民间投资方式。在欧美,它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投资模式。但在我国,由于社会体系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储蓄率高,致使“天使投资”发展缓慢。实际上,高居民储蓄使得我国的民间资本充裕,尤其在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浙江、广东,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银行的功能。但是,民间融资活动基本上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高利贷等违法活动相对普遍。因此,民间融资有待规范,从而真正发展市场化的融资活动。天使投资具有发展潜力。它可以有效利用民间资本,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天使投资”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表现形式。

2 私募股权基金

2.1 概念

2.1.1 PE(Private Equity)

私募股权投资是指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以私募的方式,将客户投资资金集中起来,以客户名义注册投资主体并以该投资主体名义投资于成长型未上市企业,持有该企业股份,由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各项增值服务,帮助被投资企业发展,之后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或者以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增值退出的投资模式。投资者的兴趣在于退出后实现投资收益。

2.1.2 PE概念的认识误区

PE(Private Equity),国内的翻译多种多样,如“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本投资”、 “私人股本投资”、“未上市股权投资” 、“私有权益投资”等 。

(1)“private”并非绝对“私募”。私募(Private Placement),指的是资金募集形式,如国内有很多的私募证券基金。PE也有公募的,如KKR公司2006年4月在阿姆斯特丹通过IPO的方式募集了主要从事Buyout的PE基金。

(2)“private”并非指“私有” ,在我国,“私有”与“公有”相对,把PE翻译成私有权益,会限制PE投资的范围,把国有权益排除在外,而目前国企改制正是海外PE和国内PE十分青睐的投资方向之一。

(3)“equity”不只包括“股权” ,在成熟市场,“equity(权益)”不仅包括普通股权,也包括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甚至包括房地产产权等其他财产权益。

(4)PE并不只投“PRE-IPO”,PE投资的领域以上市前企业股权为主,但国外许多PE也喜欢投资已上市公司的股权,这类投资叫PIPE(Private Investments in Public Equity),即“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权的投资”。

2.2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的区别

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起源于风险投资,二者主要区别在投资领域上。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范围限于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中小公司的初创期和扩张期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这是其与风险投资基金最大的区别。

2.3 私募股权基金与公募基金的区别

2.3.1 募集方式

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在美国,共同基金和退休金基金等公募基金,一般通过公开媒体做广告来招徕客户,而按有关规定,私募基金则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宣传,其参加者主要通过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基金管理者的形式加入。

2.3.2 募集对象

私募基金的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圈子虽小,门槛却不低。如在美国,对冲基金对参与者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若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其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若以家庭名义参加,家庭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若以机构名义参加,其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而且对参与人数也有相应的限制。因此,私募基金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投资目标,它更像为中产阶级投资者量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

2.3.3 信息披露

私募基金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监管也相应比较宽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也更为灵活,相应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

此外,私募基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必须以自有资金投入基金管理公司,基金运作的成功与否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从国际目前通行的做法来看,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 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管理者拥有的股份将首先被用来支付参与者,因此,私募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与基金是一个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公募基金与生俱来的经理人利益约束弱化、激励机制不够等弊端。

2.4 私募股权基金分类

(1)按投资性质分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并购基金(MBO/LBO)、产业投资基金、重整基金(秃鹫基金)、过桥基金(夹层基金)。

(2)按被投资企业发展阶段分类:种子期基金(天使基金、VC)、初创期基金、成长期基金(扩展期)、PRE-IPO基金。

(3)按基金的组织形态分类:信托制、有限合伙制、公司制。

2.5 PE 资金来源

(1)个人资本。主要来自创业者朋友间的援助和被称为“天使投资者”(Angel Capitalist)的个体创业投资家的投资。

(2)机构投资者资金。在西方国家,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各种福利基金、大学基金、养老基金及金融财团等,一般被称为机构投资者。

(3)银行资金。非主流。

(4)保险公司。为追求投资回报,保险公司也愿意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资金。

(5)政府资金。有些国家的政府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促进投资。

(6)大公司资本。不少大公司出于战略考虑,以合资和联营等方式投资于与自身战略利益相关的风险企业,或者设立子公司性质的投资公司。

2.6 PE 盈利模式――价值增值

盈利公式:企业估值增值=企业盈利的增长×市盈率的提高

对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优质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凭借资金和管理团队经验,提升被投资企业盈利水平,获得企业成长的收益。推动被投资企业IPO,获得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差。只要被投资企业盈利持续稳定增长,无论上市与否,投资者均可获得投资收益。

其增值服务的内容可概括为:①履行股东职责、帮助企业规范运作,包括财务独立与关联交易、明晰产权(国有集体资产及权益处理)、税收优惠及减免、社会保障/职工福利薪酬、老股东出资及验证;②协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③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开拓市场渠道,如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新市场的开拓;④为企业进行诊断,帮助企业解决疑难杂症;⑤帮助企业改善公共关系(政府、投资者、消费者、同行企业、上下游企业);⑥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实现企业价值,如上市、并购、重组、后续融资。

3 PE的意义

私募股权基金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PE不仅仅可以带来金钱,还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激励机制;帮助企业拓展潜在业务,增加股东价值;帮助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完善管理团队;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国际化知名度与公信力;上市过程的全程参与,为最终实现股东价值创造条件。

(1)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家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在发展的最顶峰时期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5%,而中国重化工业比重已达70%。重化工业具有自循环或自我加强的性质。因为这个行业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而现有金融渠道也主要向大中型国有企业敞开。而急需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各类消费品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大都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但现有的金融体系却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融资渠道。这就是私募股权基金大有作为的领域。私募股权基金的优势在于它是真正市场化的。基金管理者完全以企业成长潜力和效率作为投资选择原则。投资者用自己的资金作为选票,将社会稀缺生产资源使用权投给社会最需要发展的产业,投给这个行业中最有效率的企业,只要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不管这个企业是小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这样整个社会的稀缺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

(2)私募股权基金在传统竞争性行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功能是促进行业的整合。中国最稀缺的资源是优秀企业家和有效的企业组织。最成功的企业就是优秀企业家与有效企业组织的有机结合。让优秀企业去并购和整合整个行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企业家人才与有效企业组织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因此,私募股权基金中的并购融资对于中国产业的整合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3)私募股权基金专业化的管理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分享中国的经济成长。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拓宽了投资渠道,可能疏导流动性进入抵补风险后收益更高的投资领域,一方面可减缓股市房地产领域的泡沫生成压力,另一方面可培育更多更好的上市企业,供投资者选择,使投资者通过可持续投资高收益领域来分享中国经济的高成长。

(4)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约束力量,可以补充政府监管之不足。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主要投资者可以向企业派财务总监和董事,甚至作为大股东可直接选派总经理到企业去。在这种情况下,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市场监控力量,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以后的上市企业在内部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

(5)私募股权基金可以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为股票市场培育好的企业,私募股权基金壮大以后,可以推动我国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发展。

当前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大力发展本土私募股权基金还是加快引进国外基金。从国内流动性过剩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优先权看,应该优先发展本土基金。但是海外基金在企业境外上市、招聘优秀企业经理人、企业估值技术与基金管理经验方面比本土基金具有更大优势。当然国内多层次市场发展后,境外基金的第一个优势将不再存在。二是发展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和培育经理人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往私募股权企业投资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企业总经理不尽如人意。企业家、经理人市场和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依存关系。三是私募股权基金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同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后,由于PE的利益驱动,尤其是创业板的高溢价,使得VC机构对PE化趋之若鹜。不过,伴随市场回暖的并非是VC在相关企业创业初期便早早介入,VC青睐的是已经粗具规模,即将上市的企业。可是如果一家企业质地优良,每年利润稳定在3 000万元以上,它还需要风投资金吗?难道不能轻松地从银行取得贷款吗?VC一窝蜂地涌向拟上市企业,如果一旦上市遇阻,钱基本上就死掉了。各类资金涌入使得投资数量和金额迅速增多,除了政府引导性基金外,个人风投资金也在介入。相对于个人风投资金介入,更令人担心的是PE“关系化”,即利用个人特殊资源在募集和投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具有特殊关系的私人没有参与任何前期的项目发掘和培育过程,显然不是真正的VC。这种私人化和关系化投资行为已让VC在中国变形,不但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泡沫,也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最新统计显示,仅2010年3月中国市场获得融资的企业就达13家之多,融资金额达18.02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环比增幅分别达116.7%和360.3%。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创投PE化、PE关系化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隐忧。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创新力量的重要源泉,以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创立和发展并实现资本增值为目的的PE投融资模式,顺应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消除了银行间融资和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对中小企业支持的盲点,是一种独特的“企业家式”的新型投融资模式。从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未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价值更多的将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它必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12篇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其最高“赔付金额”是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为2~5万元,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一般高达10万元以上,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利用商业医疗保险建立一个没有漏洞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就险种类别来看,目前上公众急需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属于健康险的范畴,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险也只是作为寿险的附属业务。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的健康险增长依然迅速,2000年度我国健康险保费达到27.69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2.77%;2001年健康险保费达到60.27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4.24%。这一成绩较之成熟市场的1/4到1/3有较大距离,但较上年增长117.65%,远远高于同期42.6%的人身险保费增长率。在七月召开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专家们认为,由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相对不高,为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较为谨慎的预测是,到2008年前后,我国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在1326亿元左右,而较为乐观的估计是在2837亿元左右。这一切表明中国健康险市场充满巨大的潜力。

商业保险公司的“苦水”

市场潜力巨大,老百姓又急需,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什么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热烈响应呢?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有其商业上的苦衷,多种因素制约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赔付率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各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都处于收赔相抵,甚至收不足赔的状况,个别地方的赔付率甚至高达300%,这使保险公司的利润微乎其微,不少公司对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的热情不高。

管理难度较大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加上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透明度不高,保险公司难以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保户中存在着不少逆选择投保的,而且一些道德风险和索赔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使保险公司难以拓展市场。

经营管理方法不先进

在美国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如复杂的费率厘定、承保选择、次优要求、大案管理、非比例再保险保护等,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属,极大地影响健康险的经营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医疗保险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在核保、理赔、精算等方面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而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医疗保险业务的推广。

适合健康险业务的系统缺乏

品种单调,个性化、多元化程度差。当前,公众急需的是纯粹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而市场上没有老年护理保险,而一些险种又是以附加险形式随主险开展且以统保形式承保的,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国际上成熟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一般包含四大类产品:医疗费用给付类、失能收入损失补偿类、长期护理保障类和疾病给付类。我国虽已有180多种健康险产品,但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上,而且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产品。

症结所在

健康险的症结在于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

第一,从管理上说,健康险对案件的管理不是结果管理,而是过程管理。它保障的不是“疾病发生”,而是“就医事件”。“就医事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案件结果的不同。这决定了医疗保险在精算、风险控制、核保理赔、医疗协调管理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寿险和意外险。其次从协调管理上说,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构成了健康保险的四方关系,在这四方关系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的被保险人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医疗费用等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方面有较强的合作需求。因此加强协调管理对合理施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风险控制上说,寿险的基础是建立在大数法则上,依赖于“死亡事件”,而死亡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险人较难人为控制的事件,是一种纯粹风险。而对健康保险来说,其经营的是就医事件和医疗费用风险,被保险人可能在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配合下,“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因此其道德风险要比寿险和意外险严重且不可控。其次,同传统寿险相比,对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更为复杂。传统寿险通常将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作为核保的重点,而对于健康险来说,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信息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

第三,从费率厘定上说,人寿保险主要考虑死亡率、费用率和利率,健康险所要考虑的不仅是疾病的发生率、就医率和住院天数,更要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医疗消费水平、区域及城乡差异、投保团体的情况、医疗环境和诊疗技术的变化等因素。由于医疗保险受免责期、等待期和免赔额的影响,其责任发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上又不同于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智能化系统解决之道

健康险这些独有的特性决定了传统的业务系统将很难满足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因此,一套能解决业务难点、满足其特殊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一套好的健康险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有效的过程管理、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智能化系统通过科学地监控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整个“就医事件”,从而实现有效的过程管理。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频繁性和实时发生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将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传统的业务系统通常只能进行事后型的管理,即就医事件结束后,被保险人持医疗费用帐单进行索赔时,业务系统才开始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就医事件进行审核困难明显加大,常常导致保险欺诈,由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发生未进行事先控制,导致理赔时出现纠纷。通过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消除保险人、被保险人及医疗机构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人可以及时获得被保险人的诊疗信息,并可在就医事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下及时介入,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通过过程管理,结束了医疗费用的高低基本受控于医疗机构的情况,加强了保险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极大地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率。

智能化系统可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社保机构进行同步/异步数据交换,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如: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药品、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列表及给付比例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为过程管理及风险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为保险公司协调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增强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智能化系统拥有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在对被保险人进行核保时必须全方位的评估被保险人的风险,如: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通过科学地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准确全面地揭示被保险人的风险,为核保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避免了被保险人逆向选择等风险,从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

智能化系能够有效协调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并能对就医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被保险人“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医院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等风险。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判断技术,增强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能力,可减轻核保、核赔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商业医疗保险费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建成后,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将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的数据集合中有效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同时因为有了足够的样本数据,从而为健康险的费率厘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保险公司将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系统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其他公司唯一无法赶超的“信息壁垒”。

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能按照同一种模式对各地的健康险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化系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顺利开展业务,扩大市场,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在处理健康险业务时,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还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在理赔时,除需要知道被保险人的自身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就医医院,使用的药品明细等信息。智能化系统能处理健康险大量数据要求,协调各种业务数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能够处理日益显著的人口流动问题,真正支持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全国联保”,实现“风险控制到人”。由于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从管理角度而言,数据集中充分体现了公司总部的监管作用,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收集,汇总和查询,同时允许各分支公司在统一管理下的部分个性化。

此外,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由于健康险业务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新的需求、保险产品、业务规则不断出现,具备良好扩展性的系统可通过很少的调整,甚至是不作任何的调整就可以处理新的业务,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案例:

太平洋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而不能解决劳动者患重大疾病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负风险;加之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是按比例报销,职工个人负担部分较重。因此,为化解参保人员患重大疾病的大额医疗风险,减轻其住院费用负担,太保寿险在全国一些地区相继推出了补充医疗保险。

有效监管面临挑战

太平洋保险寿险总公司希望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分支公司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核赔理算,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少自动化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客户从报案到得到理赔等待的时间长,客户满意度差。而有些分支公司使用简单的系统进行业务处理,这些系统只针对当地的业务而开发,因此可扩展性差,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而且数据共享的难度大。由于各地健康险业务“各自为营”,导致总公司无法直接取得业务数据,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与此同时,要开发一套统一的、集中式的健康险业务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业务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太保各分支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各地协议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活度以覆盖绝大部分的健康险业务。其次,各类基础数据没有统一标准。例如,针对同一种药品,各地的命名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没有一套标准来规范诸如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等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交换无法进行。最后,建立数据接口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同医院建立数据接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而同社保间的数据接口,由于各地社保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因此系统必须能处理各种不同的数据格式。

集中式解决方案

该系统是一套采用B/S结构的集中式系统,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太保寿险总公司,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

该系统最大的四个特色是灵活的责任管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强大的数据交互和复杂的业务逻辑。首先在本系统中通过责任管理,可以方便地设置、修改保险责任,并可针对保险责任设置对应理算公式。在新建保单时,可以灵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理算公式。其次,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包括: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医院信息、社保机构。根据太保健康险业务的实际情况,疾病使用ICD9编码。药品以上海市卫生局HIS系统标准代码为基础,编码时将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两大类,化学药品以药品用途分类为主,中成药按药理作用进行分类;所有药品,以一物一码为原则。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则使用太保提供的编码。通过同各地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实现了数据的交换。第三,系统同社保间建立了数据接口,方便地导入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信息。通过其它的数据接口,实现批量导入客户信息及药品、疾病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监控,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最后,系统可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在案件内部的逻辑关系中,可实现在一个案件下的多次报案,多次立案,多次理算,多次给付。在协议书同保单的关系中,可实现一份协议书下对应多个保单,而每份保单又可对应一个投保人及多个被保险人。

此外系统记录被保险人从报案、回访、立案、资料处理、调查、理算到赔付的所有信息,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就医事件的监控。

理算时,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计算进入保险责任的理算金额,并根据影响理算的各种因素,如:基本医疗部分的理赔情况、免赔额等,自动计算出理算结果。降低了错误的概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适应各类核赔流程,系统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工作流,通过设置核赔规则,实现自动核赔流程。

客户收益

尽管该系统命名为补充医疗保险理赔系统,但由于设计合理根据太保健康险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因此通过简单调整即可适应80%的太保健康险业务。这样一来,一方面实现了太保寿险总公司使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扩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是一套集中式的系统,太保寿险总公司可以实时地取得业务数据,从而对健康险业务的监管更高效,更有力。

各地分支公司使用该系统后,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缩短了理赔时间,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能帮助太保寿险更好地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使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健康地发展。

个人健康管理系统

■肖桦

个人健康管理在国外的商业化应用已有20多年。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及人们对健康需求意识的改变,保险公司及企业纷纷采用此类服务,通过改善健康预防疾病来降低医疗费用。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个人在改善自身健康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筛选高危人群从而增加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由此,保险公司可以更准确地衡量被保险人的风险,为厘定费率搜集基础数据。被保险人一方面获得了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疾病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版权所有

KYN是个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之一。它是英文knowyournumber的缩写,即知道你的数字。KYN是根据美国及中国有关科研机构多年合作的成果,在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流行病学调研结合中国人群疾病发生的特点而设计的。其目的是通过收集生物学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年龄到血糖、血脂、胆固醇水平等各项实验室指标,也包括食物摄入量、吸烟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有关的信息),对慢性病进行危险评价。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机率与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KYN项目有三个组成部分:1、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即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目前和将来的健康及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跟踪并进行健康行为指导;2、个人健康评价系统,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以确定个人患慢性疾病的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3、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及指南,即通过健康管理的办法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实施个人化的健康促进,最终达到预防及控制发病、改善健康、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