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华茶文化概论

中华茶文化概论

时间:2023-07-10 17:3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华茶文化概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华茶文化概论

第1篇

关键词:茶元素音乐;中国茶文化;文化传播与推广

1茶元素音乐的概念界定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从古至今产生了大量与茶相关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或是由茶农和茶工创作的民歌,或是由历代文人编创、整理的茶谣、茶曲,抑或是由专业作曲家汲取茶文化元素创作而成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总之,笔者将所有与茶有关的音乐都称之为茶元素音乐。

2茶元素音乐分类

茶元素音乐与中国茶文化相伴相生,不同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这些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同源而体裁多样。按照传统音乐作品的体裁分类,所有的音乐可分为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但是为了便于明晰各类型茶元素音乐的时代背景,笔者暂时摆脱了传统音乐分类法,将所有茶元素音乐归为五类。

2.1传统茶歌

根据2017年5月的《世界茶业蓝皮书: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是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当前,全国分为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000多个县市产茶。茶区面积广阔,事茶者众多且茶叶生产千年不断,这是产生大量民歌的前提条件。历代茶农、茶工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大量颂茶、咏茶、赞茶及与茶有关的民歌,称之为茶歌。这些茶歌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远在唐代,杜牧在《题茶山》诗中就写道:“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描写了采茶姑娘在茶山采茶时歌声飘荡山谷的热闹情景。千百年来,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茶歌数量众多,目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茶歌有江西婺源民歌《十二月采茶》、江西永新民歌《茶山三月好风光》、安徽舒城民歌《茶山对唱》、湖南湘西民歌《采茶调》、贵州印江民歌《上茶山》、福建民歌《茶叶青》等。各地区茶歌一开始并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才发展成专门的“采茶调”,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2.2原创茶歌

除了由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传统茶歌以外,由专业的词曲作家精心创作的原创茶歌也不少,如江西民歌韵律的《请茶歌》、富有浓厚湖南乡土气息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江南水乡风味的《采茶舞曲》以及甘藏地区风格的《请喝一杯酥油茶》等,并且这些原创茶歌也广为流传。20世纪末21世纪初,原创茶歌的创作不断推进,佳作频出,如《前门情思大碗茶》《龙井茶,虎跑水》《茶山情歌》《三月茶歌》《古丈茶歌》《爷爷泡的茶》《古茶》等茶歌也已传唱大江南北。近年来,随着相关茶产区的政府、茶企对茶品牌、茶文化宣传推广工作的日益重视,一些优秀音乐MV作品频频亮相央视和各网络多媒体平台。比如2014年,由王平久作词,常石磊作曲,谭晶演唱,首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飘香》MV正式,将茶乡安溪的乡土民情、秀美风光以音乐结合故事情节的方式呈现在亿万国民眼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安溪特有的茶文化。

2.3采茶

采茶是广泛流行在南方各省、与茶相关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广西叫“唱采茶”和“采茶歌”,江西叫“三脚班”“茶蓝灯”或“灯子”,湖南、湖北称为“采茶”或“茶歌”。各地采茶名称虽不尽相同,而内容和表演形式大体一样。采茶通常用三人表演,一男二女,边歌边舞,内容以表现茶农的劳动生活为多,如桂南的采茶有《恭贺》《十二月采茶》《开荒点茶》《烧茶山》《执茶》《摘茶》《炒茶》《卖茶》等过程。其中,《十二月采茶》是叙述茶农在一年12个月中的劳动情况。采茶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笛子、唢呐、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2.4茶元素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中外歌剧剧目题材众多,但是以中国茶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歌剧只有一部,那就是由徐瑛编剧,谭盾作曲的歌剧《茶——心灵的明镜》。这部歌剧以中国最古老的茶文化为创作线索和素材,通过追述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中国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从而引出中国唐朝公主与来唐学习茶道的日本王子之间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这部歌剧秉承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以及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容的创作理念,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强烈反响。

2.5器乐作品

与茶相关的器乐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古曲,比如《苦雪烹茶》;第二类是直接用各种器乐来表现的茶歌或是把原来的茶歌曲调经过改编而成的各类器乐曲,比如中国钢琴曲《采茶扑蝶》、古筝曲《采茶扑蝶》等;第三类是专业作曲家以茶元素为核心创作素材创作而成,比如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根据吴远之原创故事《凤凰求茶传奇》为蓝本而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春莱虹瀚•云南随想》。值得一提的是,《春莱虹瀚•云南随想》是全球首部以茶作为音乐创作题材的多乐章大型管弦乐作品,于2015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乐曲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域自然、风俗和文化为切入点,描绘了上古先民世代生活的澜沧江边的春莱虹瀚——一座吉祥与幸福的世外茶园里发生的故事。春莱虹瀚在千年老茶树的护佑下,一直以茶为生,与茶为伴,人民安居乐业。部落英雄召诺罕与部落长的女儿娜西娜两情相悦并结为夫妻之际,家园却不幸遭遇澜沧江对岸的另一支部落毒龙族的入侵。为了拯救家园和族人,召诺罕经历九死一生,浴火涅槃变成“凤形”,打败了毒龙族,并衔来一束新生的茶枝,却无法再恢复人身。

3茶元素音乐对中国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

茶,以及由此繁衍而生的茶文化源于中国,兴于亚洲,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茶文化的传播经历了由原产地向全国扩展,再向外传播,走向世界的过程。世界各国的茶种以及饮茶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出自中国。中国的饮茶习俗传至国外后,受各国地理、历史、气候、民族、风俗、文化等的影响,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对西方而言,中国是茶叶原产地,但并不认同中国是茶文化大国。提到茶道,很多国家都知道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而中国古老的茶经与茶道中蕴含的无数哲学和由此而生的种种生活智慧却并未获得进一步的彰显与更广泛的传播,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中国茶文化需要在全世界持续传播与推广。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茶元素音乐为媒介。以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为例,这首创作于1960年的歌曲,从著名歌唱家何纪光首唱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几乎所有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都曾翻唱过或收录在不同的专辑中,并进入大中专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材。每当人们唱起、听起这首经典茶歌时,都会想起家乡这种按传统工艺制造的烟香茶,这种独具主席家乡传统民俗特色的茶文化通过一首歌就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作为茶文化物质载体的茶叶产品,如果其本身都无法获得大众的认知和较高的品牌识别度,那么它所承载的茶文化是不会被广泛认可的。以贵州茶为例,贵州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品质非常好,但是困于之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和较弱的品牌营销能力,贵州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认知度不高。好在现在贵州省从政府到企业充分认识到了茶品牌、茶文化推广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手段推动茶文化建设,其中一项就是推动贵州茶文化音乐的创作和传播。比如2015年亮相央视的《贵州茶香》,这部音乐MV由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的李军执笔作词,我国著名作曲家孟庆云作曲,著名军旅歌唱家刘和刚演唱。《贵州茶香》MV以穿越的方式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前世茶乡邂逅,今生再续前缘,并以此为主线,在MV拍摄中串起了贵州苗寨、茶区、孔学堂、青岩古镇、贵州大学等具有贵州符号的景点和建筑,把多彩贵州的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用现代的元素表现出来,充分展示了贵州茶叶生长优良的生态环境。类似这样的音乐作品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广泛、持续推广后,全国人民逐渐认识了贵州茶,认识到贵州茶绿色、健康的品质和贵州多彩的茶文化。优秀的茶元素音乐作品可以使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获得更深远的时空持久性。以歌剧茶为例,谭盾先生在谈到歌剧《茶》的创作初衷时说:“我就说是不是我可以写一部音乐作品,让别人觉得日本的茶道其实是从中国这边传过去的?我讲一个歌剧,我讲一个故事,而事实上这个歌剧在全世界在流行、在演出,讲了一个茶经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又以禅宗和佛学的角度去发展。”这部歌剧于2002年12月22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做世界首演后,又相继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剧院、法国里昂歌剧院、新西兰及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演出效果达到了谭盾先生的目标,那就是以西方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西方社会重新认知中国茶文化。茶元素音乐的体裁是多样的,不管是茶歌、歌剧还是交响乐,在不断的演绎过程中,中国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在不同音乐的展示过程中日益深邃。

4结语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着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茶产业本身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还需要借助与茶文化相伴相生却又不断创新发展的茶元素音乐的力量,使中华茶文化获得进一步的传播与推广,以此来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最终走向文化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徐灵.茶、茶歌、采茶戏[J].农业考古,2009(02).

[3]…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2(12).

[4]…丁以寿,章传政,尚善源.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吴维真.世界茶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6]…姜芷若.茶乐人情——管弦乐组曲《春莱虹瀚•云南随想》评析[J].人民音乐,2016(04).

第2篇

关键词:功夫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启发

功夫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它不仅有特殊的茶艺,还有特殊的茶礼。就茶道精神而言,它呈现的是一种自然、放松、休闲惬意的情趣和意境,讲求的是安于和谐的心理状态,追求的是内在需求的平稳与协调。功夫茶在烹制与品饮的过程中,既能彰显中国传统茶文化底蕴,又能传达出一种敬意之心与礼让之情。功夫茶这种特殊的茶文化,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素材,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典范。

1功夫茶及其精神内涵

功夫茶,顾名思义,是一种颇费功夫的饮茶方式,此功夫,一在沏泡、二在品饮。功夫茶的考究,突出体现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就物质形态而言,功夫茶对茶具、茶叶乃至茶水都有特别要求。如在茶具上,功夫茶的茶杯一般会选用“小、浅、薄、白”的杯具,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更为甚者,有的功夫茶人还会对冲茶之水有着特别要求,如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所言:“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所有这些都彰显了功夫茶对物质、器皿等形而下的东西的考究。然而,与外在形态相比,功夫茶的闻名更多的还在于其形而上的内核,即其内蕴的茶道与精神。首先,功夫茶将其茶道之美贯穿于整个泡茶的过程之中。功夫茶的烹制之序重在冲茶与斟茶。功夫茶在冲泡时讲求“高冲”,即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不急不缓、一气呵成,且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据说“高冲”不仅美观,还能让茶味更香。而斟茶时,功夫茶则要求把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如此反复二、三次,直至把各个茶杯渐渐斟满,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各个杯中茶色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关公巡城”。可见,在功夫茶的整个烹制过程中,皆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法度规则,并且再现了茶道之中的人性之美、环境之美。尤其是在功夫茶的泡茶之中,可以用任意的“圆道”加以解读和诠释,让人体味其中蕴含的形而上学的真实存在之感和平等、自然、和谐之意向。其次,功夫茶将其礼让之情与敬意之心融入整个品饮过程之中。功夫茶的品饮有着独特的礼仪。潮汕人请喝功夫茶,一般都是主人亲自冲茶,以示尊重。而且在喝茶间,如遇又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表示欢迎。在分茶时,主人一般会把第一杯送给在座的长辈或声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后卑、先老后幼、先客后主”。功夫茶的这个礼俗潜移默化地体现出一种人们互相谦让,互相尊敬,礼仪相待、和谐团结的质朴精神。而当主人给客人筛茶的时候,客人还兴用手指轻点桌面表示谢意。敲一指(中指)表示自己致谢,敲二指(中指、食指)表示偕夫人同谢,敲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全家感谢。可见,功夫茶的品饮不光是对茶的享受,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礼仪的直接研修。最后,功夫茶还将“人化自然”的茶道精神渗入其中。在功夫茶的品茗之中,还充分蕴含有深刻的伦理思想,表达出人们在品茗时对自然的亲近和回归渴望,将品茗与自然相沟通,达到在品茗之中忘情于山水的境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并在人化自然的状态下提升自己的品格,顿悟茶道、天道与人道的融合精神。

2功夫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2.1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功夫茶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思想内涵,它既有极其独特的茶学、茶艺、茶礼,又具备追求“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精神品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重德”可以启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用正确的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尚和”可以启迪当代大学生用自然平和的心态与人交往,并以“和”为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标准,更好地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崇俭”可以启示当代大学生崇尚勤劳和节俭,并在“茶崇俭,以俭育德”的茶文化熏陶和浸染之下,生成优秀的质朴、清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2.2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当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无处不在的诱惑、异常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经常会陷入迷茫与困惑的状态。对于自己的人生,很多学生常常不知所向、不知所选、不知所为。还有一些学生因此而产生抑郁,出现心理问题。对此,高校德育如果能引入功夫茶文化,以功夫茶中的“自然”理念、“和”的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正面的教化和渗透,显然有助于他们平和心情,释放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2.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在全面培育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当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完善。高校德育通过引入功夫茶文化,可以强化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育和浸染。诸如,利用功夫茶文化中的清新、优雅、质朴的文化内涵,将简单质朴、优雅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追求融入到对大学生的德育教学之中,洗涤大学生的心灵,清除残留大学生之中的奢靡之风;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茶道精神,将儒家的慎独、勤俭的思想注入到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血脉之中,帮助大学生养成勤俭自制的美德,填补其焦虑、抑郁、空虚的精神世界。

3功夫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迪路径实现

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通过融入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和茶道精神,可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隐性道德教育;通过弘扬功夫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可以更好地引领和启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1充分明晰功夫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之中,要充分认识到功夫茶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并以此为科学教育规划的依据,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茶文化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以大学生作为传统功夫茶文化的传承主体,用丰富的、深邃的、质朴的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内涵滋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和启迪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大学生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并熟悉与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传闻轶事等内容,充分显露出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功夫茶的美学内涵和茶道浸染之下,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升华自己的道德人格品质。

3.2努力建构和完善大学生茶道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在学生主体性日益被强调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要想收获实效必须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中,融入丰富的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内容,可以使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和优化。虽然当前许多高校都开设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然而其中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涉及较窄,更没有深入地对中国传统茶道精神及其道德意蕴加以阐释和解读。因此,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高校通识课程的德育功能,高校教务部门可以使茶文化教学课程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络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提升茶文化教学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之中,汲取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营养和精神文化内涵。

3.3实时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茶道文化形式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创建丰富、多样的功夫茶文化活动形式,诸如:交流探讨活动、茶道实践活动、茶艺文化表演活动等,可以邀请名师到校开办茶学讲坛,组织座谈会,并邀请功夫茶专家和学者到学校开展功夫茶道演示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群体,参加茶道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活动,可以到茶叶生产基地、茶博物馆、茶展览馆等场所,真正地感知和呼吸到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感受到中国传统功夫茶内在的魅力,并自觉地加入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中。此外,学工部门还可以发动学生组建茶道社团,塑造高校传统功夫茶文化的氛围,传播中国传统茶道的义理,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律,更好地在茶事实践活动中追寻人化自然的神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树立高洁、自然、豁达的气度和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功夫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底蕴丰厚而深邃。高校德育以功夫茶文化为载体,既可以使大学生在品茗功夫茶的过程中获得文化性情的陶冶,还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用自然平和的心态化解自身内心的焦虑和郁闷,用宽容平等的精神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借助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实现生活化。

作者:袁慎芝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娇.中国茶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聂素民.功夫茶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生态审美[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3.

[3]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郭力群.功夫茶十一式[J].魅力中国,2015(43):108-109.

[5]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72-75.

第3篇

由于中西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中西国家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国茶文化极具代表性。茶叶传入到英国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茶叶翻译问题,从这些茶叶翻译中,我们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茶叶翻译

茶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开始传到西方国家,并深得西方人的青睐与追捧。由于中西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中西国家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国茶文化极具代表性。茶叶传入到英国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茶叶翻译问题,从这些茶叶翻译中,我们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1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各有千秋,其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物质文化,即指茶叶产品的总和以及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各种方式。具体包括茶叶类型、茶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在中英两个国家,茶叶物质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茶叶种类不尽相同,中国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六大类别,还有其他保健茶和各种花茶等,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其中,绿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头好”。在英国,人们普遍青睐红茶,更将其奉为“国饮”。这主要是受到英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四面环海,气候常年湿冷阴沉。红茶性情温暖,英国人一般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与糖,将红茶当作甜饮料来品尝。

1.1.2品饮茶点不尽相同。在中国,茶点种类繁多,坚果、水果、奶制品等,只要是食物,都可以被视为茶点。而在英国,茶点比较固定,往往以面食搭配肉类和点心。

1.1.3饮茶场所不尽相同。中国人一般将专门的饮茶场所称为“茶馆”“、茶坊”或“茶社”。英国人对饮茶场所则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

1.1.4饮茶工具不尽相同。中国茶具造型丰富、种类多样,鉴于中国人个性含蓄内秀,所以不少人对古朴的紫砂茶具偏爱不已。英国人对茶具也十分考究,高雅的骨瓷茶杯、精致的银质茶壶,再用鲜花和蜡烛进行点缀,凸显了英国人奔放热情浪漫的个性。

1.2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制度文化,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与规范。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对茶叶生产与管理十分严格,并出台了诸多茶政措施,这是我国茶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农谚中不乏大量的关于茶叶饮用与生产经验的描述,这从侧面折射出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影响。例如“清明发芽,谷雨采茶”;“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等农谚,直至今日,也散发着夺目的科技光辉。反观英国,由于英国本土并不产茶,所以有关茶叶的谚语少之又少。但是英国也有特有的茶制度文化,比如给服务员付小费的做法就起源于英国的茶叶制度文化。在早些年,茶室的服务员将一个上锁的小盒子放在桌上,盒上刻着T、I、P、S四个字母,全称是“ToInsurePromptService”(为保证快捷的服务)。假若客人想早点得到服务员的服务,早点享用茶水,他就要在盒子中放入一枚硬币。至此,付小费习俗初见雏形,并逐渐蔓延。

1.3行为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行为文化,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可以心领神会的行为模式。以饮茶礼仪为例,中国人觉得饮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并非要恪守固定的形式。中国人一贯信奉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向客人奉茶时,茶水以七八分满为宜;向客人上茶时,以右手端茶,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这些都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敬茶礼仪。反观英国人,他们一天要喝五次茶,早上起床后喝一杯EarlyMorningTea;上午11点左右喝一杯Eleven’sTea;中午吃午饭时要喝一杯MilkTea;下午五点左右要喝Fiveo’clockTea;晚上睡觉前喝AfterDinnerTea。饮茶仪式正规而固定,反映了英国人严谨的个性。

1.4心态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心态文化,就是人们由于受到茶叶的影响而逐渐衍生出的价值理念、审美情操和思维模式等,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很明显,中国茶叶心态文化,受到儒家、道家和释家三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高雅深沉的整体格调。中国人一贯将饮茶视为一种情感释放与精神激励。英国人将饮茶更看作是一种社交手段,注重一种优雅的品味。

2茶叶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中西茶文化各具特色,在进行茶叶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各自的茶文化特点,但是从目前来看,茶叶翻译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茶叶翻译标准不够统一、忽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生搬硬套地翻译、没有采取正确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茶叶翻译的效果。在目前形势下,要进行茶叶翻译,必须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否则会闹出尴尬的笑话,贻笑大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茶叶翻译:

2.1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翻译的原则是其必须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翻译的内容是什么,对茶叶产品进行联想。简单而言,茶叶翻译应该做到个性突出、悦耳顺口、内涵深厚,能让读者产生对茶文化一探究竟的欲望。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茶叶翻译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中,国外不少读者难以从茶叶的翻译中了解到茶叶所属的类别。所以翻译者应该结合中西茶文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翻译,比如可以将茶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Non-fermented(不发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发酵茶)、Post-fermented(后发酵茶)和Completelyfermented(全发酵茶)。在Non-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GreenTea(绿茶);在Partially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OolongTea(乌龙茶);在Post-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PuerTea(普洱茶);在Completelyfermented范畴下,主要有BlackTea(红茶)。这样的细分方法尤为必要,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茶叶的类别,顺利达到翻译目的。

2.2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翻译

中西方茶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出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性,茶叶翻译应该多考虑英国读者的语言习惯,使用合适的词语,以此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例如,汉语中的“茶”字与其英语相对应的“tea”的概念不尽相同。英语语言已经将“tea”的词义进行了一定拓展,即“tea”不仅指“茶叶”“、茶树”等浅显易懂的意思,还特指下午五六点钟的下午茶。再比如,中国“黑茶”通常被翻译成“DarkTea”。在英语中“,dark”意指“暗”,也带有“忧郁的”“、无知的”的意思。如果将“黑茶”翻译成“DarkTea”,是很难得到西方人的欢迎的。其实,黑茶是中国的茶叶特产,可以直接采取“Heicha”的拼音译法,这样还能吸引西方人对该茶种的好奇心。又比如,中国“红茶”的正确翻译是“BlackTea”。这是由于我们中国人更加看中茶水的颜色,红茶泡出的茶汤显红色;而西方人更加看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觉得红茶的茶叶颜色是黑色的,所以翻译为“BlackTea”,如果将红茶翻译成“RedTea”,显然是不妥当的,不符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

2.3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在茶叶翻译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事半功倍地完成翻译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技巧与方法:

2.3.1直译法。

使用这种翻译方法的条件是原语与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没有太大差别,对相关事物的认知角度、价值理念等趋于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直译法。绝大部分茶叶翻译都可以采用直译法。比如“武夷岩茶”被翻译成“RockTea”,我们都知道武夷岩茶是于山间岩石上长大的,使用“rock”一词,可以凸显武夷岩茶的坚强品格,而且“rock”还带有动感、激励的含义,将“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Tea”恰到好处。还有其他一些茶叶品种也可以使用直译法,比如将“粉末绿茶”翻译成“PowderedGreenTea”;将“剑片绿茶”翻译成“SwordShapedGreenTea”,这样的翻译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2.3.2音译法。

对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使用音译法再好不过。在翻译一些比较著名地茶叶类别,但是又没有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时,可以使用音译法,比如将“西湖龙井”翻译为“XihuLongjingTea”;将“洞庭碧螺春”翻译为“BiLuoChunSpringSnailTaiHu”将“安溪铁观音”翻译为“AnxiTieguanyinTea”等。这样的翻译法还可以进一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吸引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2.3.3意译法。

这种翻译法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观念、审美理念等因素的差别,原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通常不同,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候,翻译者就要适当应用增加、删减、改写等手段,表达出交易意图。比如将“青沱”翻译为“AgeBowlPuer”,这种翻译提供了“普洱生茶”的认识语境。再比如福建“铁观音”茶叶也是使用意译法,西方人都知道观音是佛教人物,“铁”和“tea”的发音比较接近,所以将福建“铁观音”翻译为“TeaBuddha”,就将铁观音这款茶种与中国佛教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真实呈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总之,在茶叶翻译中采用意译法,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力求使信息意图真实展现出交际意图。

3结束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方面都各有差别,在进行茶叶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中西茶文化特点,综合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力求真实体现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使我国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作者:刘扬敏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3]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24.

[4]曹军.语境下的隐喻理解[J].巢湖学院学报.2006.1,143-147

[5]贺娟.语境对语篇功能的多元制约效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83-85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好男儿志在四方,勇往直前不怕风和浪,要带着那梦想去远航,乘风破浪驶向成功彼岸。”

56个民族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这其中就包括他们自己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国人熟知的蒙古族的摔跤、壮族的抛绣球等。当然,自然少不了国际上耳熟能详的中国武术。所以,填报大学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展露技术、彰显志向的好选择,更是背负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使命。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这些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教学、训练、科研、竞赛、裁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课程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专项理论与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

该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大多进入体育产业、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练、保安、教师和其他社会急需的体育工作。

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校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集美大学等。

【填报指南】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作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规范研制的牵头单位,拥有全国唯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

书法的古典美,是它的灵魂。要不然,为何它流传这么久?踏过了这么多春秋?书法的遒劲美,是它的姿容。要不然,为何它那么惹人爱?那么让贤人为其折服?有人曾这样称赞书法:“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群龙墨海翻飞浪,羡煞雏鸭翼欲张。”

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我们曾为书法大家们的艺术所倾倒,我们曾因书法的魅力而留恋,我们也曾幻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在墨海中做到风生水起。但是,你可能并不了解,你的爱好,在这一刻也许会成为你梦寐的专业。书法学属于二级学科,面向全国文理科招生,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篆书、隶书、楷书、篆刻、行草、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书画鉴定概论等基本课程。但是,要想成为名噪一时的书法大家,只靠学习基本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依靠天赋和兴趣,更重要的就是要勤于练习。

该专业毕业生可以到书法艺术专业团体或研究机构从事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或进入出版社、电视台、设计单位从事美术编辑、设计、刊物创办、书刊出版和相关的书法艺术节目主持工作。由于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开设书法课程,因此各级学校对书法老师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多,做一名书法老师也是不错的选择。

【填报指南】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学分书法与篆刻和书法学与教育两个方向。书法与篆刻方向的考试科目:书法临摹与创作、篆刻、古汉语。书法学与教育方向的考试科目:书法临摹与创作、篆刻和古汉语。

中国画又名国画,包括水墨画、墨笔画、 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源起古代,以早期的象形字为基础。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悠久的历史,无与伦比的画艺使中国画成为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中国画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收藏和观赏,中国画的写实写意更是激发古代诗人的灵感,间接带动古代诗歌的繁荣。唐代诗人杜牧曾在《屏风绝句》写到:“屏风周P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诗画自成一体,正所谓“画中有诗”。

大学中,中国画的专业教学以中国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为本,传统课的核心是创造性地领悟中国意象美学的内涵;写生课的核心以体验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为基础;创作课的核心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人文美学的新境界。多数院校的本科生以一二年级教学为基础课程学习,学习掌握传统绘画技法,体悟传统美学精神。三年级分别进入水墨人物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四个专业方向学习(学生自愿选择专业方向)。四年级进入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

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速写、中国古典诗词、中国画论、透视、解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篆刻、创作都是中国画的必修课程。但学习中国画并非只对一种画系进行钻研,“知己知彼方能大放异彩”,所以该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与其他画种互补,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创造美的心灵更是重中之重。

毕业生适宜在美术创作部门从事中国画创作工作;在各级美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各级艺术馆、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或美术普及工作;在出版社和报纸杂志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虽然现在中国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民文化素质稳步提高,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中国画在海外也享有颇高赞誉。因此,国画的瑰宝地位不可动摇,凡是只要你肯认真学,没有什么做不到。

【填报指南】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美术学类)的考试科目为素描、速写和书法创作。其中素描和速写工具只能使用黑色铅笔、黑色炭笔、橡皮。

中国美术学院:根据四个专业培养方向,即中国画人物、中国画山水、中国画花鸟、中国画综合,依托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林风眠(中西融合)两位先生的学术主张,在教学上实施两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报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有两种考试方式,即:第一种,素描、线描、速写;第二种,造型基础、命题创作、书法。

传说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到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他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感觉轻松了许多,这几片神奇的树叶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茶叶。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支”。

说到茶学,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被誉为“茶仙、茶圣”的茶学专家――陆羽。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那么如果陆羽穿越到现代,他是否愿意报考茶学这门专业呢?那也只有等他穿越过来才知道。

该专业主要学习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茶树栽培与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机械、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基本理论课程。但是,学习了理论课程仅仅是一点皮毛,要想精通还得实践。看到土壤学和茶树栽培与育种学这门课程没有?这是在为种茶打基础呀!所以该专业的同学们真的是要“品得了极品,种得了茶树”。当然,学习茶学对同学们的最大馈赠就是可以“天下好茶随便喝”,这样的馈赠,你会被诱惑到吗?

目前,茶叶行业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据统计,我国约85%的人都饮用过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更加追求一种对生活的享受,饮茶、品茶已经成为许多人首选的享受方式。同时,社会的日益发展,养生节目的火爆使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何“养生”几乎成了全民话题,这也给养生茶、保健茶带了不可估量的商机。近几年来, 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进入广阔的东、西欧市场,茶叶贸易的前景逐年看好。所以,茶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广告中的传承与传播,分析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误用现象,对如何正确、规范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广告正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挖掘、呈现、展示出来,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创意,伴着与时俱进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优秀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解、传承中国文化。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源泉

我国悠久古老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广告的文化载体,将产品的信息与古老的中华历史积淀相融合,使其底蕴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康酒以其传承十三朝文化为视觉符号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指出其历经十三朝发展的白水杜康,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白酒典范,是“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文化内涵的体现。

2.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受到喜爱和礼遇

广告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与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诊释了品牌内涵的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例如: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她既代表着安全可靠(长城电脑广告语),又标志着科技、精美(长城汽车广告语),这种古典一与现代、文化遗产与科技产品、文化与广告的自然融合,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3.广告覆盖面大,受众多

广告的影响力、优美的文案、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她已经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民族文化亦可为国产品牌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时尚而不乏“内力”,从而彰显民族特色,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滥用

1.滥用象征中华民族的形象、标志

龙、石狮、长城等形象、事物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对这些元素的滥用,是一种侮辱行为,严重损伤了国人的感情。在耐克球鞋“恐惧斗室”篇中,具有中国功夫的老者、飞天形象的美女以及龙的形象,都败倒在西方运动员勒布朗的脚下,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同样,在立邦漆“滑落龙”篇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广告制作者安排从涂有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下来,广告激起了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不满。另一则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的户外广告,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遭到国人的不满,最后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这个广告。在以上的几个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方希望把全球化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破坏了象征中华民族尊严的形象,从而使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2.滥用传说、古典书籍中的典故或人物

中国古典书籍、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滥用典故或人物、篡改情境或人物性格,成为此类广告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步步高复读机的电视广告中,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外国,唐僧语言不通,悟空随即拿出步步高复读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唐僧的难题。广告虽然借鉴了电影《大话西游》的情节场景,但故事基本结构却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可以作为创意点,但情节本身与复读机的卖点结合得很牵强,而且用一种恶搞的形式,除了让消费者记住了类似熟悉的电影情节,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典籍的歪曲和破坏,无形中损害了原著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诸如许多白酒类的广告,一味追求历史悠久,便找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名人举杯畅饮,是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盗用现象。

3.滥用古成语、古诗词

古成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们具有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汉字发音、语义的特殊性,利用谐音、谐义、双关等手法,偷换字词、制造歧义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特效文胸的广告“丰胸化疾,一戴天骄”(逢凶化吉,一代天骄);止咳产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冰箱广告“制冷先锋”等等。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名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成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指出后,该生还强调“电视里就是这么说的”。滥用古成语、古诗词问题的后果己经很严重了。成语、诗句一般都有出处,或是出自名篇佳作,或是约定俗成,都不能随意篡改。虽然广告语运用要求新颖,但盲目求新、求押韵、求容易记忆,就有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引导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在广告中规范、正确使用

1.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

作为在商业经济领域有着特殊作用与影响力的广告行业,不能只是简单把她看作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还应以文化传播的发展眼光与思维将广告作品置于“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高度加以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服务。

我们知道文化的外延范畴非常宽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从古文、诗、词、曲、赋,到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这都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应善于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敏锐地洞察时代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用文化这根线牵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那条根,使广告的立意与受众的诉求产生共鸣,让广告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2.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欣赏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才,是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初级教育来说,可开设各种集教育、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例如可开设古代传说故事的阅读课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欣赏等。对中、高级教育来说,增加文史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专题、古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作为大众媒体,应刊播宣传民族文化的公益栏目或公益广告。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保证,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制作、使用、上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护。

(1)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版权、使用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使用细则,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确立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拥有及各项权利。

第6篇

【关键词】江南 竹工艺 竹包装 设计 传承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健康、循环、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走绿色包装设计之路是现代工艺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竹包装主要利用原竹材料进行加工,江南为中国主要产竹地区,更有利于竹包装的研发与生产。

一、传统竹工艺的概述

竹工艺,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将竹经过加工及外部形态上的审美处理做成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用品的过程。这些经过技术加工后的具有使用和观赏价值的物品则叫竹工艺品①。它作为一种艺术审美的表现形式,是从一般手工业生产分离出来的成为独立工艺生产的艺术形式。竹工艺主要可归纳为编、拼、绑、刻等工艺。以竹刻为例,从明朝的正德、嘉定年间开始,少数雕刻家将竹雕刻成笔筒、书枕等以作文房用品。在当时,江南地区竹刻工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两大派系:嘉定派和金陵派,或以清雅之风为主,或以工艺精细见长,风格各异,各有所长,使工艺的取材与装饰理念创作了别出心裁的美感,在这些不同的竹工艺品中,可以发现先人对竹的形态的重塑,体现的是其工艺的属性。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不断改进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了大量的竹工艺品,在产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首先考虑的是功能与实用原则,例如竹材的供给、竹子的制作、竹器的使用等,也正是这些实用性的原则,决定了民间竹工艺品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人们靠着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开始了竹子生产造物的造型创作,创造了能够“包装”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竹材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已渐渐淡出,其审美功能已经大大超越了其实用功能,所以,利用当代设计技法与传统竹工艺结合制作出竹包装产品更显示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价值②。

二、传统竹工艺与传统竹包装设计

我国古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常有竹箩、竹篮、簸箕等竹制用品,这些竹制用品不仅用作生活工具,也用作简单运输包装。浙江省长兴县江家山发现7000年前的竹编产品,说明人类还没有发现金属的时候,竹编包装已经在人类的生活中出现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比较精致的竹制器物,仅浙江钱山漾遗址就出土了200多件竹器③。在近现代江南地区,竹制器物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斥于民间诸多习俗中。历史悠久的竹包装生活用品在其制作过程中形成了娴熟工艺技术及较为完整的包装产品种类,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用竹包装产品保存生活用品的民族传统习惯④。传统的竹包装用品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先民们用竹子制作竹器具的这一发现,把民间竹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00年,同时也为我国竹工艺文化的研究、为民间竹器包装造型工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竹包装是人类发明史上最古老的功能用具,使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人类存放、包裹、运送的劳作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率。传统的竹包装主要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盛放问题,竹子外部形状特点是圆柱形的,并且中空,其自身结构紧密、抗磨性能及韧性好,竹节部分的分隔刚好使竹子内部空间形成自然闭合形态,密度条件符合盛装液态和固态物体,竹根具有天然、质朴、奇绝的形态和可雕可饰的属性特征,平时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竹器制品,只需在竹子自然形态上加以制作就是个真正纯天然的器具包装。对于竹包装设计而言,民间艺术是其重要的格调选择,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包装文化内涵。

三、 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竹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许多竹工艺影响下的传统包装形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这样的竹包装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仅具有中国文化继承的价值,同时还具有工艺技法传承的价值。特别是近几年,设计师们利用竹这种天然材质,赋予包装以传统文化内涵,运用竹工艺的各种手法设计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竹包装⑤。在设计中既注重人们寻求复古的审美心理及追求新奇的欣赏习惯,又做到竹包装的形式与商品内容的完美结合,给现代丰富多彩的包装设计领域增添了新意。其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对于我们的现代包装设计有非常好的启发作用。在传统的“竹”包装造型基础上进行改良,是对传统竹工艺技术的提炼和升华,使包装设计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得以统一。这类竹包装是对传统竹文化的延伸,通过运用竹的特性,对传统竹包装再研究、再利用,将有价值的传统工艺重新带回人类现代生活中,使其重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用需求。

以浙江安吉白茶竹包装为例,安吉山农世世代代从事竹子生产,其竹产业的发展早已具有规模。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上,如何把竹工艺体现出来呢?在茶叶包装时,我们可以从竹工艺的技法与结构上下功夫,并且将其与地方特色、现代茶道等相结合。只有充分理解竹工艺以及安吉白茶文化的内涵,才能制作出引领大众审美的竹包装产品。从竹工艺技法上探讨,用竹器具包装食品、饮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利用竹子天然的中空结构,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做成可以盛放物品的器皿。但由于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会使得包装内部有异味,不能长时间存放,而且外部构造过于单一化等原因,一直没有作为茶叶包装来使用。经过最近几年竹工艺的成熟发展,现在已经能够使得包装摆脱原有的简单的造型,以及加工技术的改进使得竹包装不再有异味,由于这些技术工艺的革新,促使竹包装在安吉茶叶外包装中的使用与普及。在竹包装外部颜色处理上,可保留竹子原有的色彩,进行细微的磨平、切削处理,进行着色处理,再进一步打磨、切削,把表层竹材削掉,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就是装饰加工处理了,外部装饰处理的方式有很多,也是最能体现手工艺人水平的,目前比较多的是描绘各种图案用颜料或者是直接碳烧留纹路,这种工艺需要一笔到位,扎实的手工功底,基本是手工制作⑥。另外,竹刻也是一大装饰方法,需要全手工制作,所以竹包装的开发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手工艺人加入,最后进行上光处理、包装等,进行以上的工序后,一套完整的安吉白茶竹包装才算完成。

结语

今天,人们置身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品向绿色循环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促使设计师更需要利用自然、简单的设计,而竹包装这种蕴含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淳朴、自然的艺术,能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将传统符号雕刻在竹材上,给人以稳重、质朴和内敛的感觉⑦。现代竹工艺的开发和创新,仍然在传统竹工艺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创新的特色包装之路,而不是机械地把外包装单纯地用竹材料来代替,更不是竹材质的随意滥用、竹样式的空泛选择,必须在了解产品文化与竹工艺文化内涵基础上,在遵循功能与审美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工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造新的竹工艺生产方式,挖掘竹包装新的事物的元素,扩大竹材的使用范围,强化“绿色设计”的宗旨,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特性的包装产品。

(注:本文为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122013240207)

注释:

①郑娟.竹工艺品的审美价值[J].温州大学学报,2002(4).

②王文杰.中国竹工艺史料研究概论[J].艺术百家,2011(2).

③姚远.民间竹器物对产品绿色设计的启示[J].美苑,2011(3).

④秦岁明,刘在斌.中国竹文化的包装特点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5).

⑤郑娟.竹包装设计[J].装饰,2003(11).

⑥沈罗萍.安吉圆竹盛具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认知语用学;社会心理表征;知识草案;心理图式;词汇;认知语境;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034-04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处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到“文化差异”这一概念。不同类别的文化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程度,其中差异程度最大的要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另外还有由于所属国家的不同而产生的国别的文化差异、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同一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因职业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甚至不同个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因为文化差异有如此多的类型,所以不可能一一论述,本文所涉及的是差异程度最大、最明显的一类,即东西文化差异,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国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先来看一个例子:

例一:一个美国教授戴维斯在中国讲学三个月,而当他谈起对中国的印象时竟然说“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原因是大部分中国人称他为“戴维斯先生”,而不是他所熟悉的“戴维斯教授”或“博士”,所以他感到中国人似乎在故意贬低他。据此,一位赴美留学生在《我对称呼的见解》一文中指出英文的“Mr.”和汉语的“先生”的内涵意义的不同。[1](P2-3)

国内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已经很多,如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文化差异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等,这些研究大多提出了文化差异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与翻译、教学、交际等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而本文则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探讨中西文化因素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影响,如例一谈到的中美关于“先生”这个称呼的不同理解是怎样使中西方的人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的。

“文化”是一个提及率很高的词语,人们常常说“酒文化”“茶文化”“文化节”等,但“文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差异属于本文所要探讨的文化差异?为了使本文的探讨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必要在讨论文化差异的某些具体问题之前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桂诗春提出,狭义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及其伟大的代表人物所做出的种种重大的成就与贡献,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2](P138)

胡文仲指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单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3](P28)

Raymond Williams认为culture一词包含三方面的含义:(1)用以描述知识、精神、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2)表示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3)用以描述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和成果。[3](P29)

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文化”定义之一是英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创始人Edward Tylor 1871年在他的著作The Primitive Culture(《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3](P35)

以上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本文就引用Edward Tylor关于文化的概念,这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侧重精神层面的“文化”,并从差异程度较明显的词汇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等方面也随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看,这就表明了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人们认知结果的不同。本文试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主要运用认知语境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语用研究

认知科学是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综合学科。[4](P3)它的哲学基础来自于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认识论,简称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客观现实和人的感知、思维并不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因此,人的经验来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者涉及到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后者则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人的精神领域。但是,这些经验并不是完完全全储存在人的大脑里的,而是大脑对其进行能动地认识、消化、概念化和结构化,最终形成知识结构储存在大脑里,这个过程就是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即人的认知活动。而经验的来源就包含在本文所要谈及的“文化”概念范畴中,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经验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那么,作为人类经验来源的文化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又有什么影响呢?不同的文化因素,即文化差异会造成怎样的认知结果呢?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看,这些概念化和结构化了的并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便形成了人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在操作上可以抽象或系统化成“知识草案”(knowledge script)、“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和“社会心理表征”(socio-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三种语言隐性内容的推导机制。[5](P3)下面就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从差异程度较明显的词汇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来探讨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

(一)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工具,其中文化的交流更是如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因素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所以语言能够反映出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烙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特征。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则更明显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西方的差异。词汇的覆盖面很广,本文只选择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词汇加以分析。

1. 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研究。例二:龙(dragon)。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统治整个水族的神异动物,是一些远古民族的图腾。在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沿袭到现在,“龙”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自称为“龙的传人”。因此,在中国,“龙”都被赋予“至尊、神圣、吉祥”的含义,于是有了“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褒义词汇。然而在英美文化中“龙”是凶恶、残忍的古怪野兽,它吞食人类、制造水火灾害。于是英语中的“dragon”有“悍妇、凶恶的人”的意思。在圣经中“the old Dragon”指的是“撒旦、魔鬼”。

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通过与身边的父母、教科书、媒体等接触获得了关于“龙”的概念和信息并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在认识“龙”这一人类杜撰出来的神异动物时,中西方在这一点上的文化差异同时会影响人的认知活动。“龙”在人的大脑中不仅仅是有鳞有须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人的概念里,“龙”是“权力、尊贵、吉祥”的象征,而西方人则把“龙”等同于“魔鬼、凶恶的人”。这两种关于同一事物完全相对的概念化结果分别储存在中西方人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构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心理表征。

作为认知语境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形成的社会心理表征会影响语用推理的过程,导致推理的种种变体。[6](P116)当中国人听到“望子成龙”时,首先检索头脑的知识结构中关于“龙”的内容,发现“龙”有“权力、尊贵”的含义,于是得出结论:父母希望子女长大后出类拔萃、建功立业、获得巨大成就,这样完成了对“望子成龙”这一成语的正确的、符合中国人关于“龙”的认知结果的理解过程。而当西方人听到“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时,他们也会在头脑中搜索关于“龙”的社会心理表征,找到“龙就是撒旦”的概念化结果,那么得出“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恶人”的结论,进而对这一说法大惊失色。

2. 抽象词汇的文化差异研究。例三: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中西方在价值观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

在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崇尚集体的和谐,反对突出个人,把功劳归于集体,同时避免“锋芒外露”。“个人主义”的含义成为一切从个人出发,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只顾个人,不顾他人、集体和国家,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个人主义”固化为与“集体主义”相对的贬义词。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的则是个人的独特性,能够自由发展,而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等势力束缚,崇拜个人奋斗,保持一致在西方看起来是个性丧失的表现,隐私权被看作合理的要求,若受到侵犯如同受到侮辱。[7](P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是这样定义individualism的:(1)feeling or behaviour of a person who likes to do things in his/her own way,regardless of what other people do(2)theory that favours free action and complete liberty of belief for each individual person(contrasted with the theory that favours the supremacy of the state) 可见,在西方人的头脑中,“个人主义”不含有贬义成分;相反,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人们对于同一个词的认知活动,经过长期的概念化和结构化过程,“个人主义”内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含义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感彩,于是当听到“王先生崇尚个人主义(Mr. Wang advocates individualism.)”这句话时,中国人提取出的头脑中这个词已经概念化、结构化的意义即是“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然后结合这句话,得出结论:王先生是一个自私的人,应该受到人们的鄙视。然而,西方人则会结合他们头脑中关于“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表征,即“个人主义是宣扬个性、不受束缚”,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王先生是一个珍视个人权利、勇于进取的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由此可见,不同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社会心理表征,进而影响人们的语用推理,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

(二)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

社会生活也是方方面面的,既包括生活方式,也包括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生活态度等,本文仅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

例四:看病。“去医院看病”不管对于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件,由于这个事件的反复发生,它逐渐地变成一种典型结构并概念化和结构化在人的大脑中,成为一个知识草案,它是固定的认知意义单元。但是,中国和西方看病的流程略有不同,在中国,病人直接去医院就可以了,不用像西方人那样还要提前预约,这就体现了长期以来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

社会文化因素以经验的方式不断输入大脑,于是产生了相关的内容和形式结构,形成了相应的社会心理表征,而这种带有社会文化色彩的心理单元,可以影响到有关知识草案的选择。[6](P118)知识草案随着时间逐渐被固定和深化,只要具体的事件或场景一出现,这种知识草案就会被激活并投入使用。另外,结合具体的场景因素,知识草案经过经验式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规模更大的心理图式。如例四所示,西方人看病的知识草案比中国人看病的知识草案多一个“预约”的环节,所以当生病需要去医院时,西方人不会像中国人想到的那样直接拿钱去医院,而是先打电话预约。

三、文化因素和认知活动的关系

如上文所述,文化因素能够影响人的认知活动,不同的文化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表征、知识草案,进而连接成规模更大的心理图式,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或情景时,这些心理单元就会被激活,进行语用推理或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但是,这些在大脑中形成的固定的心理单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大大小小的变化。这些文化因素上的改变都会进一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相应地改变人脑中已经形成的固定的社会心理表征、知识草案或心理图式。某一时刻当这些心理单元被激活后,则产生不同以往的语用推理或行为方式。

以例四看病为例,假如一个中国人在西方居住一段时间后,他会发现原有的依据知识草案生成的行为和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矛盾,因而结合身边的具体场景因素相应地调整他的知识草案,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新的固定的知识草案。于是,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他脑中这个新的知识草案就会被激活,他就会基本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行事,在看病前先预约了。

再如“例三”中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个人主义”一词也处在变化之中。曾有学者将当代美国人分为四代,对于每代人,“individualism”作为一种信仰都有不同的含义[8](P23-24):(1)对于出生于一战、成长于二战期间的一代来说,“个人主义”中包含着对家庭、朋友、同事等团体小团体利益的重视,并没有“平等”的含义。(2)对于出生于大萧条、二战期间的一代来说,“个人主义”意味着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3)战后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孕育出的“生育高峰期”的这一代人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由地表达个人意愿,为自己的思想行为作主,向违反个人自由意愿的人或事说“不”。(4)生于信息时代的一代人的“个人”似乎已经消失在电脑面前。以上是“个人主义”的含义在美国的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在中国,这个词同样也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的含义趋近于“主体意识”,逐渐趋向于中性词或褒义词,就是说“个人主义”这个词升值了。由此可见,随着历史的进程,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人们对“个人主义”这个词的认知,使人们重新调整已经在大脑中形成的社会心理表征。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指出文化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社会心理表征,产生不同的知识草案、心理图式。当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或事情时,与之相关的知识草案或心理图式就会被激活,人们因而进行不同的语用推理和采取不同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本文同时指出人们大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单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化因素的改变,社会心理表征、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另外,“文化”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仅举了词汇和社会生活中的四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分析,其他方面如比喻和习语、打招呼、称呼、夸赞及其答语等都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而认知语用学也为文化差异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3.

[6]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刘爱真.文化认知与言语得体――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思路谈[J].外语界,2000,(2):11.

[8]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